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剪力墙结构设计

剪力墙结构设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7 15:20: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剪力墙结构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剪力墙结构设计

篇1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面积变得越来越紧张,住宅类建筑不断地向高层及超高层发展,这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高层住宅一般多采用剪力墙结构体系,同一建筑平面方案设计,对于不同的结构墙体布置,经济指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显示的指标是混凝土用量,以及含钢量的差距比较大。目前我国房地产业的迅猛的发展,使不少房地产开发商要求设计单位,不断地压缩工程投资,有些甚至采用限额设计,限制钢筋使用的数量。由于高层住宅建设面积广用料量大,如果不注意提高建筑的质量,就会带来很多的隐患,特别是对于一些地震区的建筑施工,更需要谨慎和小心[1]。作为一名结构设计工作者,如何执行好国家对于剪力墙要求的设计规范,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使得建筑结构设计更加经济合理,是一直值得详细思考的重要问题,所以对于剪力墙结构进行研究和探讨,将十分有利于建筑施工,为不断提升高质量的建筑,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题。

1 剪力墙的概念和结构效能

图1,设置墙片在水平力作用下的墙片

1.1 剪力墙的概念

剪力墙,可以定义为刚度较大,一般可以作为钢筋混凝土的墙片,可以包括(如图1,设置墙片和在水平力作用下的墙片),这种墙片能够在水平力的作用下抗弯惯性大,抗侧刚度比框架柱有很大的提高,抗剪强度也增大得多。这种墙能够为房屋承担很大的抗剪强度和抗剪刚度,所以称为剪力墙[2]。对于建筑物的竖向方向的承重构件,一般主要是由墙体来承担,这种墙体既能够承担起水平构件方向传来的竖向荷载,又要承担起风力,以及由于地震作用传来的力。所以剪力墙也可以定义为“抗震墙”或者“抗剪墙”。

1.2 剪力墙的结构效能

剪力墙作为建筑物的分隔墙,以及围护墙,因此对于墙体的设计,需要满足建筑平面设计和结构设计这两个要求。对于剪力墙的结构体系,需要有很好的承载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整体性和空间性作用,这样才会有使比框架结构,更好的承受抗侧力能力。只有这样的结构设计,才会建造施工较高的建筑物。

1.3 剪力墙的结构的优缺点

采取剪力墙结构进行建筑的优点,是侧向刚度比较大,对于水平方向荷载作用下侧移较小;采取剪力墙结构进行建筑的缺点,是对于剪力墙的间距,存在着一定的限制,使得建筑平面的设计不灵活,不适合大空间的公共建筑,另外由于剪力墙结构本身的自重也较大,由于灵活性差,一般只能适用于住宅、公寓、旅馆等场所[3]。采用剪力墙结构施工的建筑,一般的楼盖结构都采用平板设计,所以可以不设梁,这样可以使空间得到充分利用,还可以节约楼层的层高,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的降低。

2 对于剪力墙结构设计的探讨

2.1 框架与剪力墙结构设计体系

这种剪力墙结构设计体系,是一种由框架与剪力墙相互组合而成的结构体系,适用于需要有局部大空间的建筑,这在局部大空间采用框架结构,还可以用剪力墙的结构,来提高建筑物的抗侧能力,从而更优质地满足高层建筑的要求[4]。

2.2 普通剪力墙结构设计体系

这种普通剪力墙结构设计,就是一种完全由剪力墙组成的结构体系。

2.3 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体系

这种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体系,是一种当剪力墙结构的底部,需要在施工中有大的空间,当剪力墙在建造过程中无法实现全部落地时,就需要采用这种以底部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作辅助,帮助剪力墙实现落地功能[5]。

3 对于剪力墙合理结构设计方案的思考

对于层数低于20层以下的高层住宅,可以相对应地采用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体系。对于20层以下的高层住宅,采用传统的剪力墙的现浇结构,墙体的配筋为构造配筋,墙体承载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工程费用比较偏高[6]。这种结构设计方案,可以采用一种通过改进实现的短肢剪力墙结构,具体做法就是有效地利用,建筑平面中部的抗侧刚度很大的电梯间,将这做为一个抵抗水平力的核心,这个核心是由很多片剪力墙组成,是可以用来抵抗由风荷载和地震引起的水平力。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将这部分剪力墙,做成短肢剪力墙,需要在剪力墙的长度超过8m时,在其中间开一个结构洞,使这面剪力墙成为一面双肢剪力墙[7]。除剪力墙的核心区之外的各片剪力墙,需要看这些墙片所处的位置不同,将其从多个角度分割成若干个“L”型、“一”型“T”型字短肢剪力墙,对于建筑平面上,这些短肢剪力墙,需要承担结构的竖向荷载,使各墙肢之间可以由连梁连接,形成一种协同合作的关系,使剪力墙结构设计方案更加趋于合理,从而使整个结构设计形成一个完善的抗震体系。短肢剪力墙体系,是由全剪力墙体系组成,通过开设结构洞形成,从受力性能上分析,一般属于大开口剪力墙,保持着较好的抗震性能[8]。因此,要想寻找出更为合理的剪力墙合理结构设计方案,只有不断地通过实践进行思考,才会寻找到最佳的方案。解决建筑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

总之,对于剪力墙结构设计,在这里只能做初步的思索和探讨,可以通过对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的理解,进一步地按照设计标准要求,来满足建筑规范中所要求的各项技术指标,不断地寻找出更为优化的剪力墙结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加工,从而达到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伟光.关于剪力墙结构的设计[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8,(07):7-7

[2]黎燕凌.高层建筑短肢剪力墙设计分析[J].科技风,2010,(18):12-13

[3]栾冬梅.高层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2):17-18

[4]王欢庆.浅议高层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0):4-5

[5]刘娟.住宅建筑中短肢剪力墙的结构设计问题分析[J].广东科技,2008,(12):6-8

篇2

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适用于住宅、公寓、饭店、医院病房楼等平面墙体布置较多的建筑。由于没有梁、柱等外露与凸出,剪力墙结构便于房间内部布置,填充墙的布置大大减少,钢筋混凝土墙整体施工,有利于缩短工期。剪力墙,顾名思义,抗风墙。剪力墙可以认为长宽比很大的柱,由于剪力墙截面很长,相对受压区高度高,构件有很大的延性。所以在抗震性能和使用性能的双重要求下,剪力墙结构得到广泛使用。

剪力墙按抗震性能分类

一般剪力墙,是指各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大于8的剪力墙结构。此类剪力墙一般只会出现大偏心受压,配筋基本上按构造配筋,破坏属于延性破坏。

短肢剪力墙是指截面厚度不大于300mm,各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的最大值大于4但不大于8的剪力墙。此类剪力墙,易出现小偏心受压,配筋也易出现计算配筋,延性较低。

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的结构,是指在规定的水平地震力作用下,短肢剪力墙承担的底部倾覆力矩不小于结构底部总倾覆力矩的30%的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的受力模型

剪力墙在水平均布荷载作用下可以简化为悬臂梁受力。以一根高度为H的悬臂梁受到均布荷载q为例,底部剪力、底部弯矩和顶部位移分别为:

(均布荷载)

V——底部截面剪力;——剪力不均匀系数

剪力墙的布置

剪力墙是为抵抗变形而设置的,因此剪力墙的布置首先满足结构的位移比要求。高层建筑位移要求详见高规表3.7.3

由于剪力墙的水平剪力是按等效抗弯刚度进行分配,剪力墙的水平布置要均匀、对称、周边,要避免水平凹凸不规则。剪力墙亦设置成双向抗侧力系,两个方向的刚度不宜相差过大,尽量使刚心和质心重合。剪力墙宜布置成T型、L型、型等带有有效翼缘的构件形式,避免一字墙,特别是一字型短墙。

剪力墙的竖向布置要规则、均匀,避免大的外挑和收进。上下布置要连续,贯穿全高,避免刚度突变,洞口宜成列布置,形成明确的联肢墙。上下洞口错洞布置时,要设置暗框架梁柱体系。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剪力墙的破坏形式和剪跨比有关,各墙段的高厚比3时,剪力墙以弯曲变形为主,延性较好。因此剪力墙各个墙段的墙长不宜大于8m,各墙段的长宽比不宜小于3.

剪力墙的特点是平面内刚度及承载力大,而平面外刚度及承载力很小。当有水平构件与剪力墙平面外连接时,为控制剪力墙平面外弯矩,可按高规7.1.6条采取加强措施。

剪力墙的截面及轴压比限值

剪力墙的厚度与框架柱截面一样,与轴压比有关,与框架柱不同的是剪力墙厚度一般较小,因此在压力作用下,还应保证其稳定性。抗规6.4.2条要求剪力墙轴压比不超过下表限值

短肢剪力墙要求更严,详见高规7.2.2条

剪力墙的最小厚度

关于底部加强部位:加强剪力墙底部的抗剪能力,实现强剪弱弯的目的。

连梁的概念与布置

弱连梁:连梁跨高比5时,连梁以弯曲变形为主,剪切变形不计。这种连梁由于线刚度较小,对剪力墙的约束较弱,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对结构的侧向刚度影响较小。因此认为这种梁主要承担竖向荷载,高规7.1.3条弱连梁按框架梁设计。

强连梁:连梁的跨高比2.5,此种连梁以剪切变形为主,弯曲变形忽略不计。这种连梁对剪力墙约束很强,主要承担水平荷载,竖向荷载作用下弯矩非常小。

在PKPM—SATWE计算模型中:对于弱连梁,采用梁的输入方式;对于强连梁按剪力墙开洞形成连梁;对于52.5的连梁,两种方式均可。值得注意的是,按这两种方式建模刚度有很大差别。按连梁设计,刚度进行折减,折减系数一般取0.50.7。按框架梁设计,考虑现浇板翼缘作用,刚度进行放大,放大系数一般取1.32.0。

结束语

综上所述,剪力墙结构设计中,一些概念是很重要的。本文从概念设计上整体论述了剪力墙结构设计的内容,因为是浅议,还有很多内容没有展开。要想做好剪力墙结构设计,还需要设计者们不断学习。通过本文想达到的目的就是,做结构设计一定要把握重概念、轻精度的主线。

参考文献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篇3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剪力墙的基本概念

近年来我国钢产量连年居世界第一,混凝土使用量亦居世界第一,这都为后来高层建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我国内地高层建筑中,高层住宅(12-30层)占主体,约占全部高层建筑的80%,目前国内的高层住宅建筑大多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结构体系分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三大结构体系。框架结构的优点是:建筑平面布置灵活,分隔方便;整体性、抗震性能好,设计合理时结构具有较好的塑性变形能力;外墙采用轻质填充材料时,结构自重小。但框架结构的缺点是刚度较小。横向荷载作用下的侧向变形大,正是这一点限制了框架结构的建造高度。剪力墙结构的优点是:整体性好、刚度大,抵抗侧向变形能力强;抗震性能较好,设计合理时结构具有较好的塑性变形能力。因而剪力墙结构适宜的建造高度比框架结构要高。剪力墙结构的缺点是:受楼板跨度的限制一般为3—8m,剪力墙间距不能太大,建筑平面布置不够灵活,难以应用于公共建筑。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刚度大,承担大部分的水平力,是抗侧力的主体,整个结构的刚度大大提高;框架则承担竖向荷载,提供了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也承担少部分水平力。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新的结构体系不断出现,除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三大结构体系外、还有简体、框架--筒体、剪力墙--筒体、筒中筒、巨型框架结构体系和悬挂结构体系等。

二、剪力墙设计的原则

对剪力墙的设计要做到安全、经济合理,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除了对位移限制值的要求外,还要充分发挥框剪结构中各抗侧力构件的作用。在剪力墙数量的设计的时候,位移限制值要满足规范的规定,应尽量减少剪力墙数量,但应满足在基本振犁地震作用下,剪力墙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一半。

1、楼层最小剪力系数的调整原则

在设计时候要尽量减少剪力墙的布置,最好设计为大开间剪力墙布置方案,来达到比较理想的侧向刚度结构,楼层的最小剪力系数接近规范的极限值,但是这要满足短肢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占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不超过40%。这样在减轻结构自重的时候降低地震作用带来的危害而且造价方面可以减少。

2、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调整原则

规范规定最大的弹性层问位移在多遇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计算的时候,可以不除去结构整体弯曲变形,应计入扭转变形在以弯曲变形为主的高层建筑中。由此可以看出,楼层间的扭转和剪切变形对于一般的高层建筑是重点考虑的方面。竖向构件的多少决定着剪切变形的控制,但是即使构件的数量足够多但是布置不合理,扭转变形就会过大,仍然达不到层间位移的要求。所以,高层建筑能仅仅根据层间位移不够不加分析地增加竖向构件的刚度,而应尽可能使扭转变形最小。

3、剪力墙连梁超限的调整原则

剪力墙的连续梁的跨高比小于2.5可能会出现弯矩和剪力超过规范的极限规定,所以其跨高比一般不小于2.5。规范规定连续梁不应折减,在跨高比不超过5的时候。在跨高比在5到的时候,连续梁刚度也必须折减,否则可能导致弯矩和剪力超过极限值。这点如果能在具体工程设计的时候能有效利用,工程造价会降低很多。

三、剪力墙结构的厚度和配筋问题

1)根据抗震规范6.1.2条规定,8度地震区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至少应为二级:按6.4.1条要求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厚一、二级抗震等级时≥200mm,且≥层高的1/16,其他部位≥160ram,当墙端头无翼墙或暗柱时≥层高的1/12。以上规定目的是为防止因墙体平面外刚度过小,稳定性差,容易在偏心荷载作用下压屈失稳,但这些规定对于8度地震区的多层及低高层剪力墙结构显得不够合理。2)墙体的配筋率。目前在11.7.1l条文强制规定在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中,竖向和水平分布筋的最小配筋率均≥0.25%;部分框支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配筋率≥0.3%;这配筋率比其在20世纪80年代前的配筋率0.07%~0.1%要大多了,和国外的配筋率0.1%—0.25%的高者基本接轨,这在高层或者较长的剪力墙结构中应该是合理的,但对于低矮、短小的剪力墙值得探讨.墙的水平分布筋是为横向抗剪以防止墙体在斜裂缝出现后发生脆性剪切破坏,同时起到抵抗温度应力防止砼出现裂缝,设计中当建筑物较高、较长或框剪结构时配筋宜适当增加,特别在连梁部位或温度、刚度变化等敏感部位宜适当增加。但对于矮、短的房屋,其水平筋的配筋率是否适当减小值得探讨。墙的竖向钢筋主要起抗弯作用,目前在一些多层、低高层剪力墙中电算结果多为构造配筋,但配筋时所取的配筋率往往扣除了约束边缘构件或构造边缘构件中的钢筋,笔者认为竖向最小配筋率应包括边缘构件中的钢筋,墙肢的竖向配筋原则也应该尽量将钢筋布置在墙端部边缘区并保证钢筋间距≤300mm,也应该注意防止竖筋过多使墙的抗弯强度大于抗剪强度,对抗震不利。

四、剪力墙结构的超长问题

《混凝土规范》9.1.1条中规定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温度伸缩缝最大间距:当在室内或土中时为45m,露天时为30m;而现浇框架剪力墙或框架核心筒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可取45—55m。规范的这一规定显然与现今建筑的体量越来越大但功能又要求不设伸缩缝发生矛盾;因此目前许多工程中的伸缩缝间距都突破了规范的规定,笔者认为今后当剪力墙结构超长时,应该慎重处理为好,过长时应该尽量设置温度伸缩缝,宜较严格遵守规范规定的限值,理由如下:

1)剪力墙结构刚度大,受温差影响大,混凝土的收缩产生的变形大,墙体对楼面、屋面产生的约束也大;当结构发生收缩变形时比其他结构易出现裂缝。一些未超长的剪力墙结构产生墙体或楼面裂缝,其主要原因就在此。

2)剪力墙结构多用于商品住房和公寓,使用状况复杂,一旦私人购买的房子出现裂缝,虽然没有安全问题,但处理起来问题多、难度大、社会影响大。

3)混凝土结构受温度或收缩形变的影响与众多因素有关;而体型庞大的剪力墙房屋往往形状复杂,混凝土收缩大,约束应力积聚也大,施工工艺及管理也难控制,环境影响使用变化难于判断,因此更难于解决混凝土收缩变形时,在受约束条件下引起拉应力而保证不出现裂缝。

4)目前混凝土中水泥用量普遍增大,加上由于混凝土强度的提高,使弹性模量增加将引起更大的约束拉应力产生,使结构出现裂缝的因素增多。

5)普遍使用商品混凝土泵送施工,为了泵送,增大水泥用量,减少了中粗骨料含量和骨料粒径,加上泵送混凝土配合比和施工送料时的不良因素影响等都加大了结构收缩量,增加产生裂缝的因素。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高楼化趋势不可动摇,高层建筑将会快速发展,所以剪力墙结构会得到更多的运用。剪力墙的抗震性好,造价相对低廉这就给剪力墙结构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准备。设计人员在对剪力墙的设计的时候要从各方面对其进行优化设计,提高其方案水平,在满足各方面的要求的时候使建筑物更加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篇4

引言

剪力墙是钢筋混凝土多高层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构件,由于它是截面高度达而厚度相对很小的“片”状构件,虽然它有承载力大和平面内刚度大等优点,但也具有剪切变形相对较大、平面外较薄弱的不利性能;此外开洞后的剪力墙形式变化多,受力状况比较复杂,因而了解剪力墙的特性,发挥其所长,克服其所短,是正确设计剪力墙的关键。

1、剪力墙的合理布置

剪力墙结构应双向布置,抗震设计时双方向的抗侧刚度宜接近,避免悬殊。衡量双方向抗侧刚度是否接近可检查电算结果中两个方向的第一振型的周期和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u/h是否接近。

在框架结构中适当的布置剪力墙可弥补框架抗侧刚度不足,扭转刚度不足的缺点。算例1中,有一10层的框剪结构,由于业主的要求往往要求设置砼电梯筒,砼筒体偏置导致结构第一周期为扭转,这时只需在合适的地方布置剪力墙就能实现结构扭转刚度的增大。以下用四种方式布剪力墙来说明这一点。前两种为纵向布墙见图1.1,发现Y向刚度调整过度,扭转仍为第一周期。后两种为横向布墙见图1.2,刚心与质心的坐标已较为接近,第一周期为平动。具体模型结果参数比较详见表1.1图1.3,框架及框剪结构中,由于剪力墙的数量较少,通过改变剪力墙的数量可使结构刚心的位置产生明显的变化,但是在剪力墙结构中,墙体的数量已经很多,增加或减少墙体已经很困难了,则可以通过改变墙体的厚度或开洞的大小来实现刚心位置和质心位置的尽量靠近。

因建筑功能要求剪力墙偏置的结构,应通过剪力墙墙厚的变化、洞口的设置等措施,确保结构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基本重合,以减小结构的扭转。在另一方向远离楼层刚心处设置足够数量的剪力墙,也可有效的限制一方向抗侧力构件偏置引起的结构扭转。

α——整体性系数;I——剪力墙对组合截面形心的惯性矩; ——扣除墙肢惯性矩后的剪力墙惯性矩; ——第j列连梁的折算惯性矩; ——第j列连梁的截面惯性矩。 ——梁截面形状系数,矩形截面时 =1.2; ——第j墙肢的惯性矩;m——洞口列数;h——层高; ——第j列洞口两侧墙肢形心间距离;H——剪力墙总高度; ——第j列洞口连梁计算跨度,取洞口宽度加连梁高度的一半; ——系数,

当3~4个墙肢时取0.8;5~7个墙肢时取0.85;8个以上墙肢时取0.9。弹性阶段,剪力墙的性能与整体系数α有关。整体系数为连梁刚度与墙肢刚度的比值。弹性分析表明:连梁刚度小、α≤1时,连梁对墙肢的约束弯矩很小,可以忽略连梁对墙肢的约束,把连梁看成是铰接连杆,只传递水平力,墙肢各自承担水平力,剪力墙的刚度、承载力为各墙肢刚度、承载力之和;连梁刚度大、α≥10时,连梁对墙肢的约束大,在水平力作用下,剪力墙的截面应力分布接近直线,剪力墙接近整体墙,剪力墙的刚度,承载力大;1≤α≤10时,为联肢剪力墙,工程中的剪力墙大部分为联肢剪力墙;剪力墙洞口加宽,墙肢截面长度减小,而连梁与墙肢的刚度比增大,α>>10时,剪力墙逐步变化为框架两端与剪力墙在平面内相连的梁为连梁。如果连梁以水平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矩和剪力为主,竖向荷载下的弯矩对连梁的影响不大(两端弯矩仍然反号),那么该连梁对剪切变形十分敏感,容易出现剪切裂缝,则应按规范有关连梁设计的规定进行设计,一般是跨度较小的连梁;反之,则宜按框架梁进行设计,其抗震等级与所连接的剪力墙的抗震等级相同。

对于剪力墙连梁应根据连梁的强弱采用不同的计算模型,当为较强连梁(连梁的净跨度ln与连梁截面高度h的比值ln/h5)时采用梁元模型计算。这样更接近于真实情况。

高层建筑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几乎都会产生扭转,最大的位移角一般在结构单元的尽端处,所以提高结构本身的抗扭刚度,对满足规范对位移角的限值有重大的意义。加大刚度的措施有:尽量在边缘位置布置剪力墙;将周边剪力墙加厚或加长;利用窗台空间将框架梁或弱连梁加高变成强连梁等当梁的一端(或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梁跨高比小于5的非悬臂梁称为连梁。抗震设计的连梁由于其跨高比小,刚度大,常作为主要的抗震耗能构件,在地震作用下(有时甚至在多遇地震作用下)连梁产生很大的塑性变形,刚度退化严重,而连梁的刚度退化加大了剪力墙的负担,因此,在结构分析中应适当考虑连梁刚度过早退化的工作特点,加大墙肢的设计内力,对连梁的刚度折减是考虑连梁梁端出现的塑性变形,但不是连梁的失效。

剪力墙结构是以剪力墙及因剪力墙开洞形成的连梁组成的结构,其变形特点是弯曲型变形,目前有些项目采用了大部分由跨高比较大的框架梁联系的剪力墙形成的结构体系,这样的结构虽然剪力墙较多,但受力和变形特性接近框架结构,当层数较多时对抗震是不利的,宜避免。

3、实例分析:

某住宅33层,层高2.9米,主要屋面标高95.650,带一层地下车库,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平面长约43米,宽约16.65米。建筑功能布置详见图3.1,北面中部集中设置了一部楼梯和四个电梯筒,是剪力墙布置比较集中的地方。南面由于设置了阳台,布置了大量的门连窗,需要剪力墙开大洞,因此形成了许多小墙肢。初算之后,结构的刚心质心偏离较大,结构的第二周期为扭转。设计总体思路削弱北面的墙,加强南面的墙,加厚东西两侧山墙,尽量使刚心质心靠近。方案一:为避免北面小墙肢C,将墙肢C取消,开大洞口。北面由于墙体比较集中,将A墙肢取消。同时将南面墙厚及东西山墙加厚至300且延伸高度至26层。计算后周期较好,第二周期平动系数0.76,Y向风载位移1/1017,接近规范限值。详见图3.2,但笔者认为该方案,多处开大洞,连梁跨高比均大于5,形成框架梁。在地震作用下,连梁失去耗能意义,对抗震不利。方案二:根据“弱化中间,加强周边”的原则,将AC处墙肢补上,开小洞,减少洞口宽度,形成ln/h

4、结论

剪力墙结构布置原则首先结合建筑功能布局将剪力墙均匀布置于平面,使刚心坐标与质心坐标尽量靠近;其次根据“弱化中间,加强周边”原则,加强周边剪力墙,特别是离结构刚心最远的剪力墙刚度以加大结构的抗扭刚度;然后根据位移等参数对墙体开必要的结构洞口,但是不宜形成过多的框架梁,保证结构的耗能特性。以上原则不分先后,也可同时进行。依据这些原则使结构设计变得有目的性和有规律可循。

参考文献:

[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Techi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crete structures of tall building

[2]建筑结构设计问答及分析/朱炳寅编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questions and analysis of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09.

篇5

从2005年12月份,我参与了深圳宝安绿海名居的结构设计,绿海名居位于宝安西乡,是个面积超过十万平方米商住小区,最高23层。主要为剪力墙结构或框支剪力墙结构。以下是我对剪力墙结构设计做的一些总结:

A级高度乙类、丙类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最大适用高度:

全部落地剪力墙――非抗震、6度、7度、8度、9度抗震时,分别为150、140、120、100、60m

部分框支剪力墙――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时,分别为130、120、100、80m,9度抗震时不宜采用

A级高度甲类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最大适用高度:

6度、7度、8度抗震时,将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级后,按乙类、丙类建筑采用

9度抗震时,应专门研究

(说明: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面的电梯机房、水箱、构架等高度)

B级高度乙类、丙类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最大适用高度:

全部落地剪力墙――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时,分别为180、170、150、130m

部分框支剪力墙――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时,分别为150、140、120、100m

B级高度甲类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最大适用高度:

6度、7度抗震时,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级后,按乙类、丙类建筑采用

8度抗震时,应专门研究

结构的最大高宽比:

A级高度――非抗震、6度、7度、8度、9度抗震时,分别为6、6、6、5、4

B级高度――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时,分别为8、7、7、6

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应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其他情况,应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影响

考虑非承重墙的刚度影响,结构自振周期折减系数取值0.9~1.0

平面规则检查,需满足:

扭转:A级高度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

B级高度、混合结构高层、复杂高层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楼板:有效楼板宽≥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

开洞面积≤该层楼面面积的30%

无较大的楼层错层

凹凸: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竖向规则检查,需满足:

侧向刚度:

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相邻下一层的25%

楼层承载力:

A级高度――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宜)≥相邻上一层的80%

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应)≥相邻上一层的65%

B级高度――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应)≥相邻上一层的75%

(说明: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受剪承载力指在所考虑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该层全部柱及剪力墙的受剪承载力之和)

竖向连续:

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不得由水平转换构件(梁等)向下传递

水平位移验算: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高规表4.6.3)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薄弱层层间弹塑性位移角≤1/120

舒适度要求:

高度超过150m的高层建筑,按10年一遇的风荷载取值计算的顺风向与横风向结构顶点的最大加速度限值为:住宅、公寓0.15m/s2,办公、旅馆0.25m/s2

伸缩缝

1.最大间距:现浇45m,装配65m

2.可适当放宽最大间距的条件:

①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②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③每隔30~40m留出后浇带,带宽800~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砼两个月之后浇灌

④顶部楼层改用刚度较小的结构形式,或顶部设局部温度缝,将结构划分为长度较短的区段

⑤采用收缩较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砼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

⑥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混凝土

防震缝

1.最小宽度:按框架结构的50%取用,但不宜小于70mm.

框架结构防震缝最小宽度规定为:高度≤15m的部分,70mm;超过15m的部分,6度、7度、8度、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2m,缝宽加宽20mm

2.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按不利情况确定

缝两侧房屋高度不同时,按较低房屋高度确定

3.缝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和基础可不设,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4.相邻结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加宽防震缝

墙体布置

宜双向布置,尤其是抗震时应避免单向布置

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布置。底部加强部位不宜采用错洞墙,且所有部位不宜采用叠合错洞墙

墙肢长度不宜超过8m,且墙段总高与墙肢高度之比应大于2.当墙肢较长时宜开设洞口,各墙段间设置弱连梁

应避免楼面梁垂直支承在无翼墙的剪力墙的端部(《审查要点》3.6.3/6)

当墙肢与其平面外方向的楼面梁连接时,应至少采取以下一种措施:

一般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高度的取值:

(说明:当有地下室时,墙肢总高度应从地上一层(首层)算起,但底部加强部位应额外加上地下室的高度)

截面设计

构件截面长边与短边之比大于4时,宜按墙的要求进行设计(《砼规》10.5.1)

矩形截面独立墙肢的长度与厚度之比不宜小于5

当其比值小于5时――其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限值,当一、二级抗震时,应较正常墙肢的相应值减0.1,三级时不宜大于0.6

当其比值不大于3时――宜按框架柱进行设计,但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变,且箍筋宜沿全高加密

双肢剪力墙的抗震设计中,墙肢不宜出现小偏拉,当任一墙肢出现大偏拉时,两墙肢均应将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乘以1.25的增大系数

(说明:剪力墙墙肢不同受力状态的延性优劣――小偏拉

剪力墙截面设计的内容:平面内的斜截面受剪、偏压或偏拉、平面外轴心受压

在集中荷载作用下,墙内宜设置暗柱,并注明暗柱纵筋的连接方式,无暗柱时应进行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

一级抗震时,墙体的水平施工缝处宜进行抗滑移验算

截面厚度

一、二级抗震时,底部加强部位≥(内容参见高规)

其他部位≥

(《砼规》11.7.9/1)补充:当墙端无端柱或翼墙时,≥层高的1/12

三、四级抗震时,底部加强部位≥

其他部位≥

非抗震时,≥

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进行墙体的稳定计算(高规附录D)

剪力墙井筒中,分隔电梯井或管道井的墙肢截面厚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宜小于160mm.

截面尺寸还应符合受剪要求

剪力墙的厚度不宜小于楼层高度的1/25(《砼规》10.5.2)

轴压比限值

一般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二级抗震0.6、一级(7、8度)抗震0.5、一级(9度)抗震0.4

参考文献:

篇6

Abstract: due to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shear wall structure has arranged flexibly, inside the room no dew beam, Lou column, can bring to the building of the advantages of large flexible space,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many, high-rise residential the shear wall structure. This paper, focusing on the shear wall structure design of related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the key of shear wall structure layout, shear wall to wall thickness, shear wall in the limbs of coupling beam design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the shear wall structure, struc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剪力墙结构由于其抗侧刚度大、侧移小和抗震性能好等优点,集承重、抗风、抗震、围护与分隔为一体,经济合理地利用了结构材料,钢筋用量较省,节约投资等系列优点而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中,尤其是多、高层建筑。但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建筑空间由于受剪力墙最大间距限制,建筑平面及使用空间往往受到局限。而且在设计中,对剪力墙位置的具体布置、截面形状和尺寸等是否合理,相关的规范没有明确的规定,通常是由结构工程师根据概念和经验来设计的。因此,在剪力墙结构设计中许多问题值得探讨。本文就剪力墙结构设计做一些简单分析,抛砖引玉。

1.剪力墙结构的基本含义与分类

剪力墙结构是由剪力墙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剪力墙的结构类型有以下几种: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按照开洞大小,可以分为整体墙、小开口整体墙、联肢剪力墙以及壁式框架。

2剪力墙的结构布置

剪力墙的布置除应符合国家规范、规程中有关规定外,在本文中进一步对剪力墙的布置提出了一些要求,其中关于框架剪力墙和梁、墙布置等都属于本文着重阐述的内容。

2.1结构平面布置

高层结构应具有良好的空间工作性能,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形成空间整体结构。结构两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并宜使两个方向的抗侧刚度接近,刚度中心与结构质量中心接近,避免产生扭转效应。严禁单向布置剪力墙。当某个方向由于条件限制而数量偏小时,在垂直方向的剪力墙上布置沿该方向的一定数量的翼缘,使与梁形成框架效应,可明显增加该向的抗侧刚度。

2.2竖向刚度均匀

剪力墙布置对结构的抗侧刚度有很大影响,剪力墙沿高度不连续,将造成结构沿高度刚度突变,对抗震非常不利,所以应要求剪力墙自上到下连续布置,上应到顶,下应到底。为减轻结构自重和减少侧向刚度,允许沿高度均匀连续改变墙厚和混凝土强度等级,每次墙厚减少宜为50㎜~~100㎜,混凝土强度等级减少宜为5Mpa,以避免刚度突变。厚度改变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改变宜错开楼层。

2.3墙肢高宽比

剪力墙应设计成受弯曲破坏的延性结构,避免剪切脆性破坏及滑移破坏。剪力墙的高宽应比不应小于2。当墙的长度很长时,为了满足每个墙段高宽比大于2的要求,可通过开设洞口等措施,将长墙分成长度较小、较均匀的独立墙段,每个独立墙段可以是整体墙,也可以是联肢墙。

2.4剪力墙洞口的布置

剪力墙洞口的布置,会极大地影响剪力墙的力学性能。因此,布置剪力墙洞口时应满足以下3方面要求。

(1)规则开洞,洞口成列、成排布置,能形成明确的墙肢和连梁,应力分布比较规则,又与当前普遍应用程序的计算简图较为符合,设计结果安全可靠。同时宜避免使墙肢刚度相差悬殊的洞口设置;

(2)对于错洞剪力墙和叠合错洞墙,二者都是不规则开洞的剪力墙,其应力分布复杂,容易造成剪力墙的薄弱部位,常规计算通常无法获得其实际内力,构造也比较复杂。其主要特点是洞口错开距离很小,甚至叠合,不仅墙肢不规则,洞口之间会形成薄弱部位,叠合错洞墙比错洞口墙更为不利,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当确实无法避免叠合错洞布置时,应按有限元方法仔细计算分析并在洞口周边采取加强措施或采用其他轻质材料填充将叠合洞口转化为规则洞口的剪力墙或框架结构;

(3)具有不规则洞口剪力墙的内力和位移计算应符合规程的有关规定。目前使用的计算软件,除了平面有限元方法外,尚没有更好的简化方法计算。对结构整体计算中采用了杆系、薄壁杆系模型或对洞口作了简化处理的其他有限元模型时,应对不规则开洞墙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必要时应进行补充计算和校核。

3.墙肢厚度的选取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定了剪力墙的最小厚度,其主要目的是保证剪力墙出平面的刚度和稳定性能。对于住宅建筑,层高一般为2.8m—3.0m,填充墙厚一般为200mm,相应剪力墙厚也取为200mm。除底层加强区的一字形独立剪力墙外,均能满足规范要求。对于无地下室的高层住宅,因其基础埋深一般在2.5m以上,则底层墙体高度会到5.0m以上,若按层高的1/16确定墙厚,将超过300mm,大于填充墙厚度。为避免出现此种情况,在布置剪力墙时,应结合建筑平面,尽量不用一字形剪力墙,而采用L、T、Z、十字形等截面形式,且使翼缘长度大于其厚度的3倍,这样一方面墙体抗震性能更好,另一方面墙厚也可取为剪力墙无肢长度的1/16。由于住宅建筑中剪力墙肢长一般小于3.0m,故厚度采用200mm满足构造要求。

4.连梁的设计

连梁是指剪力墙结构中墙肢与墙肢间的梁,当墙肢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弯曲变形在连梁端部产生转角时,连梁端部内力会阻止与之相连的墙肢的内力和变形从而改变墙肢受力状态,因此连梁的设计对剪力墙结构尤为重要。

剪力墙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的破坏分为脆性破坏和延性破坏,由于墙肢抗剪能力不够而发生剪切破坏属于脆性破坏,该种现象可以在设计中对连梁的设计来避免。若在荷载作用下连梁发生破坏则会导致连肢墙丧失连梁对墙肢的约束作用,当沿剪力墙高所用连梁均发生剪切破坏时,连肢墙的各墙肢将被分割为单片墙,导致结构侧向刚度大大降低,墙肢弯矩增大,因此,规范规定连梁截面的剪压比限值和抗震等级为一、二级时连梁端部剪力设计值的调整系数即为了防止连梁早于弯曲破坏而发生剪切破坏;在破坏过程中连梁不屈服,墙肢首先发生弯曲破坏虽属于延性破坏,但该情况下吸收地震能量的能力较低。而在破坏过程中连梁首先屈服,之后是墙肢屈服,连梁通过塑性鉸的变形吸收大量地震能量,传递弯矩和剪力对墙肢起到约束作用,以上两种情况在设计过程中应尽力避免。

5.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多、高层住宅正像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如何对剪力墙结构进行合理选型以及优化布置就显得非常重要。设计人员只有熟练掌握规范,具有明确的结构概念,根据结构受力的特点和破坏机理,充分利用剪力墙结构的优点,合理选择结构布置形式,掌握正确计算分析方法,结合工程的实际背景进行设计,才能做出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杨斌,张红英.关于剪力墙结构设计中若干问题的研究[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7,24(06):

篇7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frame shear wall structure with the basic concept of desig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rame shear wall in the design process of the need to control a few parameters, and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PKPM, combined the high-rise building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technical regulation JGJ3-2002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high rules") and the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GB50011-2010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resistance rules") of the related provisions of the proposed some attention points.

Keywords: frame shear wall; High-rise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日益紧张,对高层建筑的需求越发明显。高层体系一般分为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中筒结构等多种体系。其中框架剪力墙结构就是集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优点于一身,取长补短,即有框架结构建筑布置灵活,空间分隔容易使用灵活;又利用了剪力墙抗侧刚度较大,在水平力作用下侧向变形较小的优点。因此这种结构体系同时具有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优点,是一种适用性很广的结构形式。

二 、框架剪力墙结构布置原则

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结构布置除应符合《高规》、《抗规》及其各自的相关规则外,框架柱和剪力墙的布置还应注意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1)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布置一般按照“均匀 、对称 、分散 、周边”的原则布置 。

(2)框架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抗震设计时结构两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

(3)剪力墙宜贯通建筑物全高,沿高度墙的厚度宜逐渐减薄,避免刚度突变 。

三 、工程概况

某工程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东北邻近唐陆路、西北紧靠新金桥路,总建筑面积约为30万 m2,包括10栋高层,其中E1,E2,A1,A2为12层,B1,B3为10层,B2,C1,C2为11层,两层地下室及裙房两层(地下二层部分为人防区,设计图纸由其他设计单位完成),高层的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E3为一层局部三层的框架结构,±0.000以下连成整体,中间为下沉式广场,框架的抗震等级三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二级;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土类别为Ⅳ类;特征周期: Tg =0.9S; 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值取0.55kN /m2;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类;风载体型系数1.3。本文仅以E1办公楼为例,下图为E1框架-剪力墙标准层结构布置图:

从结构平面布置中可以看出结构的的核心筒偏向一边,这对于结构扭转来说非常不利,所以我们可以在不影响建筑使用空间的前提下,在核心筒较远出布置一些墙肢,同时增大周边梁的刚度来解决由核心筒偏向一边而引起的扭转等问题。

四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主要控制要点

1、框架柱倾覆弯矩及0.2Q调整系数:

(1)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框架柱倾覆弯矩控制及计算:根据《高规》第8.1.3条、《抗规》第6.1.3条规定,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 ,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柱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采用,其最大适用高度和高宽比限制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

本工程E1由PKPM计算得出的结果为:

本工程由PKPM得出的柱倾覆力矩均小于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此结构为框架剪力墙结构。

(2) 0.2Q0调整

根据《抗规》第6.2.13条规定,侧向刚度沿竖向分布基本均匀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框架核心筒结构,任一层框架部分的地震剪力值,不应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0%和按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计算的框架部分各楼层地震剪力中最大值1.5倍二者的较小值,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一般由剪力墙吸引了大量的地震力,而框架部分所承担的地震力较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框架部分在地震作用下的抗剪能力。

本工程由PKPM计算得出的结果为:

本工程各个楼层均按0.2Qox、0.2Qoy进行调整,各个楼层不满足上值时均乘以不同的调整系数来满足规范要求。

2、位移及位移比:

位移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布置的不规则性,以避免产生过大的偏心而导致结构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见《抗规》第3.4.2条, 《高规》第4.3.5条及相应的条文说明。位移比不满足主要是结构平面不规则、质量与刚度偏心和抗扭刚度太弱引起的,应调整改变结构平面布置,减小结构刚心与形心的偏心距;同时在设计中,应在构造措施上予以加强。本工程由于地下室顶板中间有一万多平米的下沉式广场整体刚度较弱不能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依据抗震审查意见为了减少多塔效应对地下室顶板的不利影响应,尽量把首层位移控制在接近1/2000范围内,主要通过以下手段使地上一层位移接近1/2000:

1增加地下室剪力墙数量;

2适当加大底部加强区核心筒及周边剪力墙的厚度;

3加大首层梁、柱截面尺寸。

为了保证结构的抗扭刚度,我们又必须保证结构周边有足够刚度就需在不影响建筑使用空间的前提下在结构周边布置剪力墙增加结构周边的刚度,同时通过加大结构周边梁的截面尺寸来保证结构的抗扭刚度。

本工程由PKPM得出的结果如下:

1)最大位移角(《高规》第4.6.3条框架—剪力墙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 /800)

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 1 /963 首层位移角:1/1839

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 1 /967 首层位移角:1/1832

2)最大位移比(《高规》第4.3.5条最大位移层间位移和与层平均值的比值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1.2,不应大于1.5的规定;B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1.2,不应大于1.4的规定。)

篇8

1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受力特点及分析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由框架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不同的抗侧力结构组成的,所以其框架不同于纯框架结构中的框架,剪力墙也不同于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当刚度特征值很小时,剪力墙刚度很大,框架刚度较小,内力分配以剪力墙为主,整体变形为弯曲型,此时框架分配的剪力很小,剪力墙可能不出现负剪力,二者协同工作的性能较差,这种结构更接近于剪力墙结构,不能算作双重抗侧力体系,在我国高规中的0.2Q的调整就是针对这种情况,保证框架成为第二道防线;当刚度特征值很大时,框架的刚度相对较大,属于剪力墙较少的情况,当剪力墙承担的倾覆力小于50%时,框架部分就应该按照纯框架结构进行设计,以保证框架的安全。正常的设计应该是避免上述两种情况出现,使剪力墙的数量即不过多,也不过少。

2剪力墙的数量

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结构的侧向刚度主要由同方向各片剪力墙截面弯曲刚度的总和控制,结构的水平位移随剪力墙截面弯曲刚度增大而减小。一般以满足结构的水平位移限值作为设置剪力墙数量的依据较为合适。框架梁截面尺寸一般根据工程经验确定,框架柱截面尺寸可根据轴压比要求确定。在初步设计阶段,可根据房屋底层全部剪力墙截面面积Aw和全部柱截面面积Ac之和与楼面面积Af的比值,或者采用全部剪力墙截面面积Aw与楼面面积Af的比值,来粗估剪力墙的数量。根据工程经验,(Aw+Ac)/Af或Aw/Af比值大致位于表1的范围内。层数多、高度大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宜取表中的上限值。

(Aw+Ac)/Af或Aw/Af比值的大致取值范围表1

设计条件 (Aw+Ac)/Af Aw/Af

3剪力墙的布置

(1)为了增强整体结构的抗扭能力,弥补结构平面形状凹凸引起的薄弱部位,减小剪力墙设置在房屋而受室内外温度变化的不利影响,剪力墙宜均匀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附近(第一内跨)、楼梯间、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或恒载较大的部位,剪力墙的间距不宜过大(高规表8.1.8);平面形状凹凸较大时,宜在凸出部分的端部附近布置剪力墙。

(2)纵、横向剪力墙宜组成L形、T形和匚形等形式,以使纵墙(横墙)可以作为横墙(纵墙)的翼缘,从而提高其刚度、承载力和抗扭能力;楼、电梯间等竖井宜尽量与靠近的抗侧力结构结合布置,以增强其空间刚度和整体性。

(3)剪力墙布置不宜过分集中,单片剪力墙底部承担的水平剪力不宜超过结构底部总剪力的40%,以免结构的刚度中心与房屋的质量中心偏离过大、墙截面配筋过多以及不合理的基础设计。当剪力墙墙肢截面高度过大时,可通过开门窗洞口或施工洞形成联肢墙(一般不超过8m)。

(4)剪力墙宜贯通建筑物全高,避免刚度突变;剪力墙开洞时,洞口宜上、下对齐。抗震设计时,剪力墙的布置宜使结构各主轴方向的侧向刚度接近。

(5)在长矩形平面中,如果两片横向剪力墙的间距过大,或两墙之间的楼盖开大洞时,楼盖在自身平面内的变形过大,不能保证框架与剪力墙协同工作,框架承受的剪力将增大;如果纵向剪力墙集中布置在房屋两端,中间部分楼盖受到两端剪力墙的约束,在混凝土收缩或温度变化时容易出现裂缝。

4剪力墙的厚度的初步估算

剪力墙的厚度可参照表2确定,表中n为墙体水平截面所在高度以上的楼层数。抗震规范对剪力墙高厚比的规定不是必须遵循的,当不满足时可依据高规的规定进行稳定性验算,设计经验表明,高厚比验算的结果一般均能满足要求。

剪力墙的最小厚度表2

结构体系 剪力墙最小厚度/mm

剪力墙结构 10n及160的较大值

框架-剪力墙 12n及200的较大值

实际工程设计中,为使剪力墙的设置合理有效,建议按下列步骤进行:

(1)首先估算出框架部分的抗侧刚度,而后按照满足规范规定的层间位移角为原则反算出所需剪力墙的最小刚度,按此初步布置剪力墙。

(2)按单项地震作用但不考虑偶然偏心的情况进行结构计算,如计算得到的最大扭转位移比为1.0,则说明结构的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一致。当最大扭转位移比较大时,应对结构布置进行调整,使最大扭转位移比接近1.0,以减小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之间的偏差。

(3)按单项地震作用且考虑偶然偏心的情况进行结构计算,如扭转位移比较大,则说明结构的抗扭刚度或某些部位的抗侧刚度偏小,需要调整剪力墙的布置。

(4)如有必要,可按双向地震作用但不考虑偶然偏心计算,如扭转位移比较大,仍需根据具体情况对剪力墙的布置做出调整。

(5)上述各种工况计算时,如发现结构的扭转周期偏长,则说明结构抗扭刚度偏小,应采取加大抗扭刚度的措施。

5工程实例

某办公楼结构平面布置见图1,本工程为地上11层,地下2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室至地上层2顶板范围内为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建筑总高度为45.800m;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2g,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为框架二级,剪力墙一级。

图1结构平面布置图

目前,判断整体计算结果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是高规用于控制结构整体性的主要指标:适用高度和高宽比、周期比、位移比、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比、刚重比、剪重比等。然而这些参数在计算前很难估计,需要经过试算才能得到。

(1)结构基本周期是计算风荷载的重要指标。周期的大小与结构在地震中的反应有着密切关系,最基本的是不能与场地的卓越周期一致(一般要大于场地的特征周期),否则会发生共振。一般情况下,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T1(用于风振计算)可按下列公式估算:框架结构T1=(0.08~0.1)n;框架-剪力墙和框架-核心筒结构T1=(0.06~0.08)n;剪力墙和筒中筒结构T1=0.05n。n为结构层数(40层以上的建筑可能有较大差别)。如果周期偏离上述数值太远,应当考虑工程刚度是否合适,必要时调整结构截面尺寸。如果结构截面尺寸和结构布置正常,无特殊情况而计算周期相差太远,应检查输入数据有无错误。

(2)振型组合数是在做抗震计算时考虑振型的数量。该值取值太小不能正确反映模型应当考虑的振型数量,使计算结果失真;取值太大,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使计算结果发生畸变。必须指出的是,结构的振型组合数并不是越大越好,其最大值不能超过结构的总自由度数。例如,对采用刚性板假定的单塔结构,考虑扭转耦联作用时,其振型不得超过结构层数的3倍。

(3)耦联计算时,底层剪重比也应该在合理范围内。对于第一周期小于3.5s的结构,一般为:7度、II类土:剪重比为1.6%~2.8%;8度、II类土:剪重比为3.2%~5%。

(4)正常计算结果的振型曲线多为连续光滑曲线,当沿竖向有非常明显的刚度和质量突变时,振型曲线可能有不光滑的畸变点。竖向刚度、质量变化较均匀的结构,在外力的作用下,其内力、位移等计算结果自上而下也应均匀变化,不应有较大的突变,否则,应检查结构截面尺寸或者输入的数据是否正确、合理。

(5)柱、墙等竖向受力构件的计算轴力N基本符合柱、墙受荷面积A与近似应力q的乘积。即N=qA。q为单位面积重力荷载,对于框架结构约为12~14kN/m2,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约为13~15kN/m2,

对于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约为14~16kN/m2。

(6)地震作用方向不同,结构地震反应的大小也各不相同,那么必然存在某各角度使得结构地震反应值最大,这个方向为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也即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设计软件可以自动计算出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并在计算书中输出,设计人员如发现该角度绝对值大于15°,应将该数值回填到软件的“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选项里并重新计算,以体现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的影响(逆时针为正)。对于构件计算,则可以输入“斜交抗侧力构件附加地震数”来实现。

篇9

1 建筑结构设计中剪力墙结构概念方案布置

剪力墙结构概念方案布置是剪力墙结构设计的首要前提,方案布置的合理性与否对整个工程造价影响甚大,因此以下对剪力墙结构布置作简要分析。

剪力墙平面布置宜沿两主轴方向双向布置,尽量均匀、对称布置,两主轴方向刚度尽量相近。过于集中布置剪力墙可能导致结构刚度中心与荷载重心偏差较大,从而产生较为严重的扭转效应;过于分散布置剪力墙则会导致刚度分布不均匀及梁板跨度加大,一方面会增加结构自重,加大地震作用效应,从而增加工程造价;另一方面,剪力墙间距过大,以致某片墙承担荷载过大,轴压比加大从而影响剪力墙延性设计。还有结构角部及结构开洞后形成凹凸不规则均属抗震扭转薄弱部位,易产生较大的扭转变形从而导致扭转破坏。因此在考虑剪力墙的平面布置时,应单独对角部及开洞周围进行局部加强。在平面角部尽量布置L 形墙肢,还可采设置端柱及转角部位楼板中设置暗梁等构造措施进行加强,以达到提高其扭转刚度的目的。剪力墙竖向布置宜沿房屋高度通高布置、上下对齐、连续布置,墙厚及墙长沿高度宜均匀变化,以达到竖向刚度逐渐变小,从而能够有效避免竖向刚度发生突变情况。这样既经济又能满足承载力、侧向变形的要求。

因此剪力墙布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结构合理性及经济性。现如今结构的经济性已成为结构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如何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将有限的资源物尽其用,是值得我们结构工程师所思考的问题。所以在剪力墙布置合理前提下尽量经济,节约成本,减少工程造价。对结构的重点、关键部位或计算模型与实际情况有出入部位,至少采用两种不同的结构计算软件进行分析计算,然后进行包络设计且在构造上给予加强。在概念方案布置前期,结构设计师应与建筑师紧密配合,初步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布置方案,避免出现不规则或严重不规则的平立面,达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实现降低总体造价的目的。

2 建筑结构设计中剪力墙结构受力分析

剪力墙结构设计有着自己的设计规则及原理。由于剪力墙通常情况下高度、宽度要比厚度大很多,因此其何特征像板, 但与板有很大的差别,板是按受弯构件计算,剪力墙是按压弯构件计算。因此在进行其结构设计分析时就需要考虑到其具体的设计差别。此外还包括剪力墙的肢长、墙厚度范围有着自身的特性,因此当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hw/tw ≤ 4 时,应按框架柱结构设计;当hw/tw>8 时为一般剪力墙;当4 ≤ hw/tw ≤ 8 时短肢剪力墙,这也是剪力墙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剪力墙结构是由一系列纵向、横向剪力墙与梁、板所组成的空间结构。其主要承受两类荷载:一类是竖向荷载,竖向荷载主要是梁板传来的恒载、活载、剪力墙身自重及竖向地震作用;另一类是水平荷载,主要为水平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剪力墙的内力、变形分析包括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分析。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剪力墙在各种工况下不致破坏,能够安全地承受重力荷载作用。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结构变形满足规范要求,结构耐久性也满足设计要求。剪力墙的变形主要是弯曲变形,框架结构的变形主要是剪切变形。

为了使剪力墙实现弯曲破坏的延性破坏模式,《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简称高规,规定墙长不宜大于8m。实际上影响剪力墙破坏模式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剪跨比和轴压比,只要剪跨比>2,且轴压比不超过规范规定限值,能够实现延性的破坏模式。当剪力墙墙长大于8m 时,尽量在墙中部开洞形成双墙肢,通过弱连梁连接。这样剪跨比一般也会大于2,即能满足延性破坏的需求。在地震作用下通过连梁来耗能,连梁端部首先进入塑性变形,形成塑性铰,这样连梁起到第一道抗震防线的作用。

3 连梁设计

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中,由于开间不大或墙长较长时开洞后形成连梁,若两墙肢之间出现跨高比较小的连梁时,在计算过程中,容易产生连梁抗剪超限的情况,通常有以下几种解决方案:①增大截面,可以提高连梁自身的抗剪能力,但随着连梁刚度增加相应内力也增加,其对抗剪能力的提高是有限的。在梁宽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加高连梁梁高的方法;在梁高一定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加宽梁宽,加宽截面却对连梁刚度的贡献较小,仅为线性关系,使得抗剪力的提高值仅大于分担剪力的增加值。②调整设计内力,在增大连梁截面对提高抗剪能力没有效果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人为的内力调整,对连梁刚度进行折减,控制剪力分配比,解决连梁抗剪问题。最简单的调控方法是在计算参数选取时,调整连梁刚度折减系数,仅对内力配筋计算时才能采用。在整体计算及非地震荷载作用下,连梁刚度不予折减,这时连梁应具备足够的抗弯和抗剪承载能力,以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对于跨高比大于5 的连梁,应按框架梁设计,且必须满足框架梁各项要求。③也可设水平缝形成双连梁、多连梁或采取其他加强受剪承载力的构造措施,譬如设置交叉暗撑等措施来提高连梁抗剪承载力。

4 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持续提高和建筑结构设计发展速度的持续加快,高层建筑将是现代建筑的主流。剪力墙结构因侧向刚度大,侧向变形小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中。所以掌握好剪力墙结构受力特点,把握好剪力墙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剪力墙结构设计就会更加经济合理。因此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应对剪力墙结构设计原理有着清晰的理解,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设计实践的进行来促进我国建筑工程整体设计水平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在现代高层建筑的施工设计中,采用剪力墙结构作为建筑的主体结构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结构设计形式。尤其是随着建筑规模的扩大以及建筑功能需求的增多,剪力墙的设计长度越来越大,一般而言,当剪力墙的墙体连续长度超过6m时,就应当按照剪力墙长墙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施工。在剪力墙长墙的设计施工中,防止墙体出现裂缝是其中最关键的设计环节,也是最难把握的设计难点。笔者以某工程为例,在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剪力墙长墙的结构设计质量控制进行了探讨。

1、工程概况

某高层商住楼建筑, 地上部分2O层,采用框架一剪力墙结构。结构主体浇筑至第4层时,发现从地面1到3层均在同一部位出现同一形状的裂缝,裂缝为剪力墙端部倒八字形的斜裂缝,出现在建筑物平面东端的剪力长墙上, 由剪力墙暗柱根部斜向上发展,宽度一般0.1一O.3mm,个别可达0.4―0.6mm,在其余部位(包括剪力墙筒体)末发现裂缝。

2、剪力墙长墙出现裂缝的影响因素

在剪力墙长墙的结构设计施工中,对于裂缝的防治控制是直接影响到建筑的整体施工质量的。而在本工程中长墙出现了裂缝,表明在设计施工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缺陷,找出这些问题与缺陷对于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剪力墙结构施工质量来讲是很有必要的。笔者在对施工现场进行了详细观测与分析后,认为本工程中剪力墙长墙出现裂缝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因混凝土产生收缩变形,在柱墙以及楼板、框梁的约束作用下而产生的收缩裂缝。具体的原因分析如下所示:

2.1经调查,在本工程的施工设计中,所选用的混凝土为C50的高强混凝土,并采用泵送的方式进行混凝土浇筑。为了能够提高墙体的强度,设计人员在混凝土的配制中加入了一定的高效减水剂,并增大了水泥的使用量,减少了水灰比的比例,以此来保证混凝土的塌落度能够符合要求。但在实际的混凝土硬化过程中,如果没有足够的水分补给,在水泥水热化的作用下是很容易出现收缩裂缝的。在剪力墙的长墙施工中,由于墙体长度较大,混凝土的收缩应力更明显,极易产生竖向裂缝或者端部斜向裂缝。

2.2在剪力墙的结构设计中,对于剪力墙结构的约束设计较大,使得构件之间承受了各种约束力,严重影响了各个构件自身的变形能力,因而极易因变形不协调而出现裂缝现象。

2.3由于剪力墙结构为竖向构件,因而在对混凝土进行养护时较为困难,而施工中又因加赶施工进度而过早的拆除模板,使得墙体更早的暴露在空气中,混凝土的干缩加快,也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2.4在设计中对于剪力墙的厚度设计较大,但对墙体内的水平筋配置却很少,这中设计手法虽然满足了有关规定的要求,但在实际的应用中,水平筋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对斜裂缝的抑制作用。

3、从裂缝谈剪力墙长墙的结构设计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若在剪力墙长墙的结构设计中不能全面考虑到长墙的结构特点,就极易出现墙体裂缝,影响剪力墙结构的施工质量,为此,必须要加强结构设计,防止剪力墙长墙裂缝的发生。

3.1概念设计方面。剪力长墙宜尽量避免直线型式,应避免结构突变(或断面突变)产生的应力集中,导致的应力集中裂缝。当不能避免断面突变时,应作局部处理,做成逐渐变化的过渡形式,同时加配钢筋。结构设计时,应加强概念设计,构件布置尽量均匀,形体尽量规则,避免局部过刚和应力集中,有利于减少剪力墙裂缝的出现。

3.2剪力墙水平筋的配置要求。剪力墙的水平分布钢筋,在剪力墙内主要起抗剪作用, 限制斜裂缝的开展,防止剪力墙的脆性破坏。在墙板结构中,采取增配水平构造钢筋的措施,使构造钢筋起到温度筋的作用,能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的位置在结构构造中对产生裂缝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水平分布钢筋应位于竖向钢筋的外侧,这种布置方式有利于抵抗温度应力的作用, 可以有效地减小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增强剪力墙表层混凝土的抗裂性。

3.3剪力墙竖向筋的配置要求。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在剪力墙内主要起抗弯作用, 限制水平裂缝的开展。设计时按正截面强度计算确定,并应满足构造要求。另外,在结构使用阶段也可限制斜裂缝的开展。结构设计时,在满足计算和构造要求的基础上可适当提高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尤其是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部位,结构全截面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35%,间距不应大于200ram。这样对混凝土裂缝的开展将起着有效的限制作用。

3.4剪力墙长墙中暗梁、暗柱的设置。剪力墙长墙中暗梁与暗柱(或明柱)一起,对剪力墙混凝土起着套箍的作用,共同约束剪力墙混凝土,限制裂缝的开展。暗梁的配筋,按构造要求设置, 暗梁常常设置在楼层位置处,这样当楼板中有次梁压在其中时,还可起到梁垫的作用;当剪力墙高度较大时,还可以在中间增设一道暗梁。在剪力墙长墙的中间位置, 可以增设构造暗柱,这样使得剪力墙增加了约束,从而有效减小墙体产生的收缩应力。

3.5剪力长墙上增开结构小洞或留置后浇带。在剪力墙长墙上增开结构小洞,通过开洞把长墙变成短墙,减少混凝土收缩变形的约束,使混凝土收缩应力得到释放,从而达到控制墙体裂缝的目的。这种方法,必需按墙上有小洞的计算模型对结构进行计算,确保结构的安全。在剪力墙长墙上留置施工后浇带,通过留置后浇带把长墙变成实质上的短墙形式,使得剪力长墙先释放了一部分温差收缩应力。当后浇带两侧的剪力墙混凝土收缩变形趋于稳定时,再封闭后浇带,从而避免了因温差收缩应力引起的裂缝。

3.6剪力墙长墙抗裂结构设计的原则

篇11

1.框架剪力墙结构及其优点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体系的结合,吸取了各自的长处。众所周知,框架结构的变形是剪切型,上部层间相对变形小,下部层间相对变形大。剪力墙结构的变形为弯曲型,上部层间相对变形大,下部层间相对变形小。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由于两种结构协同工作变形协调,形成了弯剪变形,从而减小了结构的层间相对位移比和顶点位移比,使结构的侧向刚度得到了提高。从受力特点看,由于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侧向刚度比框架的侧向刚度大得多,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一般情况下,受力80%以上用剪力墙来承担。因此,使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所分配的楼层剪力,沿高度分布比样均匀,各层梁柱的弯矩比较接近,有利于减小梁柱规格,便于施工。

2. 框架和剪力墙的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框架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主体结构构件之间不宜采用铰接。抗震设计时,两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梁与柱或柱与剪力墙的中线宜重合,框架的梁与柱中线之间的偏心距不宜大于柱宽的1/4。

2)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布置一般按照“均匀、对称、分散、周边”的原则布置:

① 剪力墙宜均匀对称地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附近、楼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及恒载较大的部位;在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两侧不宜同时设置剪力墙。

② 平面形状凹凸较大时,宜在凸出部分的端部附近布置剪力墙。

③ 剪力墙布置时,如因建筑使用需要,纵向或横向一个方向无法设置剪力墙时,该方向可采用壁式框架或支撑等抗侧力构件,但是,两方向在水平力作用下的位移值应接近。壁式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剪力墙的抗震等级考虑。

④ 剪力墙的布置宜分布均匀,单片墙的刚度宜接近,长度较长的剪力墙宜设置洞口和连梁形成双肢墙或多肢墙,单肢墙或多肢墙的墙肢长度不宜大于8 m。每段剪力墙底部承担水平力产生的剪力不宜超过结构底部总剪力的40%。

⑤ 纵向剪力墙宜布置在结构单元的中间区段内。房屋纵向长度较长时,不宜集中在两端布置纵向剪力墙,否则在平面中适当部位应设置施工后浇带以减少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收缩应力影响,同时应加强屋面保温以减少温度变化产生的影响。

⑥ 楼梯间、竖井等造成连续楼层开洞时,宜在洞边设置剪力墙,且尽量与靠近的抗侧力结构结合,不宜孤立地布置在单片抗侧力结构或柱网以外的中间部分。

⑦ 剪力墙间距不宜过大,应满足楼盖平面刚度的要求,否则应考虑楼盖平面变形的影响。

3)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宜设计成周边有梁柱(或暗梁柱)的带边框剪力墙。纵横向相邻剪力墙宜连接在一起形成L形、T形及口形等,以增大剪力墙的刚度和抗扭能力。

4) 剪力墙宜贯通建筑物全高,沿高度墙的厚度宜逐渐减薄,避免刚度突变。当剪力墙不能全部贯通时,相邻楼层刚度的减弱不宜大于30%,在刚度突变的楼层板应按转换层楼板的要求加强构造措施。

3. 剪力墙的布置要点

1)剪力墙宜沿主轴方向或其他方向双向或多向布置,不同方向的剪力墙宜分别联结在一起,应尽量拉通、对直,以具有较好的空间工作性能;抗震设计时,应避免仅单向有墙的结构布置形式,宜使两个方向侧向刚度接近,两个方向的自振周期宜相近。剪力墙平面布置应尽可能做到规则,避免过大的扭转效应。

2)剪力墙的侧向刚度及承载力均较大,为充分利用剪力墙的能力,减轻结构自重,增大结构的可利用空间,剪力墙不宜布置得太密,使结构具有适宜的侧向刚度;若侧向刚度过大,不仅加大自重,还会使地震力增大,对结构受力不利。

3)剪力墙宜自下到上连续布置,避免刚度突变;允许沿高度改变墙厚和混凝土强度等级,或减少部分墙肢,使侧向刚度沿高度逐渐减小。剪力墙沿高度不连续,将造成结构沿高度刚度突变,对结构抗震不利。

4)细高的剪力墙(高宽比大于2)容易设计成弯曲破坏的延性剪力墙,从而可避免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因此,当剪力墙的长度很长时,为了满足每个墙段高宽比大于2的要求,可通过开设洞口将长墙分成长度较小、较均匀的若干独立墙段,每个独立墙段可以是整截面墙,也可以是联肢墙,墙段之间宜采用弱连梁连接(如楼板或跨高比大于6的连梁),因弱连梁对墙肢内力的影响可以忽略,则可近似认为分成了若干独立墙段。此外,当墙段长度较小时,受弯产生的裂缝宽度较小,而且墙体的配筋又能充分地发挥作用,因此墙段的长度不宜大于8m。

5)剪力墙洞口的布置,会极大地影响剪力墙的力学性能。为此规定剪力墙的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布置,能形成明确的墙肢和连梁,应力分布比较规则,又与当前普遍应用的计算简图较为符合,设计结果安全可靠。

4.设计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柱、墙总的刚度比大小决定了对框架受力的考虑。当框架结构中仅在楼电梯间或其他部位布置少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时,结构分析应考虑该剪力墙与框架的协同工作,此时应采取措施减小此种剪力墙的作用,增加与剪力墙相连柱的配筋,这些措施包括将此种剪力墙减薄、开竖缝、开结构洞、配置少量单排钢筋等。此时结构形式按框架结构确定,按框架结构体系的要求进行结构设计。

2)当剪力墙布置较少刚度偏小时,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其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框架是主要的抗侧力构件,必须保证其各方面的承载能力。规范规程要求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按框架结构确定;柱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最大适用高度和高宽比限值可比框架结构适当放松,放松的幅度可视剪力墙的数量及剪力墙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来确定。当框架剪力墙结构布置足够的剪力墙时,即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小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部分则属于“次要抗侧力构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规定来划分。

3)当剪力墙布置较多刚度过大而使框架受力过小时,需把框架部分予以加强。《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规定“任一层框架部分的地震剪力不应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0%和结构整体分析中框架部分各楼层地震力最大值的1.5倍二者较小值”。此时框架是第二道抗震防线,为了不使框架部分过早出现塑性铰,必须给予它一定的抗震能力。

框架剪力墙结构与框架结构相比,由于抗侧能力大大提高,刚度增加,地震力作用下侧移小,是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体系。虽然地震力主要由剪力墙承担,但设计要求框架承担一定比例的地震力,是抗震的第二道防线。总之,该种结构具有使用灵活、刚度大、抗震性能好的特点,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5. 如何解决与剪力墙相连的框架梁超筋现象

应首先分析产生本问题的原因,去掉地震力计算,如不再出现这个问题,那就是地震力产生的,可以保证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梁配筋,按不计算地震力计算结果配筋,然后计算地震力时点铰,将地震力效应转移;如不计算地震力时结果仍然超筋,那就不是地震效应,而是程序计算产生的问题;这个恐怕是PKPM程序的弊病,而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就是框架柱竖向刚度小,竖向变形大,而剪力墙竖向刚度大,竖向变形小,梁配筋就是剪力墙端负筋超大,框架柱端正筋较大;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加大梁截面,满足计算结果;或者是增加柱截面减小柱竖向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