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低保审计论文

低保审计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7 15:20:0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低保审计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低保审计论文

篇1

一、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理念分析

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当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项目,是农村居民养老的重要保障,发挥着社会安全网的作用,并体现了政府承担基本社会保障的责任。我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又是农村社会保障中最薄弱的一环。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于城市的情况下,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已经显得十分紧迫而重要。而当前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工作,是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有效监督,促进其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当前要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就要正视审计现状,树立正确的审计理念。过去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只注重资金的审计。随着当前形势的变化,必须拓展审计目标,丰富审计内容,改进和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审计工作必须从重点关注资金安全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全面审计转变。只确保资金的安全、有效,并不能保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检查监督和反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定与执行问题,对促进完善制度、规范业务管理。更有意义。因而,从宏观上把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把监督检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定与完善、评价现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效果当作重要工作内容,从政策上、制度上、管理上研究问题,充分发挥审计的评价、促进作用,是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工作应有的理念。

二、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的主要内容

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审计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制定情况。主要审计地方政府是否建立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是否制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保障标准、申请审批程序、资金筹集渠道等制度。从目前的情况看,’各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保障标准相关制度比较健全,而资金筹集制度、监督管理制度处在创建阶段,出现的问题较多,因而应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落实情况。主要审计各项政策法规是否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有无因执行政策不到位而影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效果的情况。主管部门和经办机构人员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否能够正确把握,是否存在理解上的偏差,是否存在由于片面理解有关文件而导致执行政策不力甚至出现决策、执行失误等情况。

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执行效果。审计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各级财政补贴的落实情况。根据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中央财政、省级财政以及县(区)财政都有一定数量的投入,在审计中就要检查财政资金的落实情况。(2)参保对象应保尽保情况。主要审计是否将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全部并及时地纳入保障范围。这项指标反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3)保障对象对新农保工作的满意程度。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或座谈的方式。对地方政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满意度进行主观评估。

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的发放。审计中应重点检查以下问题:(1)资金按时发放情况。主要检查养老金发放是否及时,每年参保对象缴纳的资金是否划入个人账户。(2)资金足额发放情况。主要检查发放给老年人的养老金是否足额,有没有欠账现象。(3)养老金银行发放情况。这项检查,主要了解养老金发放的社会化程度。养老保险社会化程度越高,资金的发放就越及时准确。

4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监督管理。审计中应重点检查以下几个方面:(1)养老金准确核算情况。主要检查管理机构在审批、管理过程中是否按规定定期对经办部门的工作进行审核监督。(2)基层管理机构情况。主要检查各地是否加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机构建设,按照规定设立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工作经费是否具备,业务培训是否进行。(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化建设情况。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面广量大、手续繁琐、程序复杂。单靠工作人员手工操作和管理,难以统一和规范。由手工化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过渡是新农保工作的必然选择。因此,检查中主要关注地方政府是否进行新农保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否对基层低保管理人员进行信息网络化培训。

三、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手段与方法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的具体方法,大体可以分为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和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此外还包括审计调查方法。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可分为核对法、审阅法、复算法、比较法、分析法;按审查资料的顺序可分为逆查法和顺查法;按审查资料的范围,可分为详查法和抽查法。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中,应注重审计手段与方法的创新。

篇2

一、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理念分析

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当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项目,是农村居民养老的重要保障,发挥着社会安全网的作用,并体现了政府承担基本社会保障的责任。我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又是农村社会保障中最薄弱的一环。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于城市的情况下,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已经显得十分紧迫而重要。而当前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工作,是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有效监督,促进其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当前要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就要正视审计现状,树立正确的审计理念。过去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只注重资金的审计。随着当前形势的变化,必须拓展审计目标,丰富审计内容,改进和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审计工作必须从重点关注资金安全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全面审计转变。只确保资金的安全、有效,并不能保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检查监督和反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定与执行问题,对促进完善制度、规范业务管理。更有意义。因而,从宏观上把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把监督检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定与完善、评价现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效果当作重要工作内容,从政策上、制度上、管理上研究问题,充分发挥审计的评价、促进作用,是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工作应有的理念。

二、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的主要内容

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审计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制定情况。主要审计地方政府是否建立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是否制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保障标准、申请审批程序、资金筹集渠道等制度。从目前的情况看,’各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保障标准相关制度比较健全,而资金筹集制度、监督管理制度处在创建阶段,出现的问题较多,因而应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落实情况。主要审计各项政策法规是否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有无因执行政策不到位而影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效果的情况。主管部门和经办机构人员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否能够正确把握,是否存在理解上的偏差,是否存在由于片面理解有关文件而导致执行政策不力甚至出现决策、执行失误等情况。

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执行效果。审计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各级财政补贴的落实情况。根据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中央财政、省级财政以及县(区)财政都有一定数量的投入,在审计中就要检查财政资金的落实情况。(2)参保对象应保尽保情况。主要审计是否将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全部并及时地纳入保障范围。这项指标反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3)保障对象对新农保工作的满意程度。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或座谈的方式。对地方政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满意度进行主观评估。

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的发放。审计中应重点检查以下问题:(1)资金按时发放情况。主要检查养老金发放是否及时,每年参保对象缴纳的资金是否划入个人账户。(2)资金足额发放情况。主要检查发放给老年人的养老金是否足额,有没有欠账现象。(3)养老金银行发放情况。这项检查,主要了解养老金发放的社会化程度。养老保险社会化程度越高,资金的发放就越及时准确。

4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监督管理。审计中应重点检查以下几个方面:(1)养老金准确核算情况。主要检查管理机构在审批、管理过程中是否按规定定期对经办部门的工作进行审核监督。(2)基层管理机构情况。主要检查各地是否加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机构建设,按照规定设立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工作经费是否具备,业务培训是否进行。(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化建设情况。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面广量大、手续繁琐、程序复杂。单靠工作人员手工操作和管理,难以统一和规范。由手工化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过渡是新农保工作的必然选择。因此,检查中主要关注地方政府是否进行新农保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否对基层低保管理人员进行信息网络化培训。

三、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手段与方法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的具体方法,大体可以分为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和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此外还包括审计调查方法。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可分为核对法、审阅法、复算法、比较法、分析法;按审查资料的顺序可分为逆查法和顺查法;按审查资料的范围,可分为详查法和抽查法。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中,应注重审计手段与方法的创新。

篇3

农村社会救助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永州市的情况看,经济欠发达,598.5万人口中农业人口达504.6万人,占总人口的84.3 % ;农村贫困人口达89.7万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17%,其中绝对贫困人口36.9万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7%;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自然灾害频发,每年都不同程度的遭受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龙卷风、冰雹、干早等多种自然灾害,常年受灾人口达200余万人次,需政府重点救助的45万余人。由此可见,进一步加强、整合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弱势群众的救助需求,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是从根本上深化改革、推动发展、保持稳定,加速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一、意义深远:助弱同进,共享发展

“按照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应过上合乎人类尊严的生活,这构成了对弱势群体实行的公益救助的基本理据。”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面扶助弱势群体,对于促进社会各个层面和谐进步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

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事业进步和改革发展的基本条件。当前,永州市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比较复杂,弱势群体具有很强的同质性、集中性和群体性。这种特点一方面使他们表达和追求自身利益的能力增强,另一方面他们的利益如果被忽视或处置不当,就会使他们采用非理性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给社会带来不稳定隐患,进而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瓶颈。大力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有利于化解突出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维护和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缓解弱势群体的失衡心理,有效促进社会的持续稳定。

2.有利于更好地凝聚发展合力

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让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热情充分进发,让个体社会成员的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困难群体作为社会成员的组成部分,由于处于弱势位置,容易被忽略,不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对党和人民缺少归属感、认同感和信任感,不利于他们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心,更可以让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到社会全体成员,有利于团结弱势群体,凝聚促进发展的合力,调动全体成员谋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全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

3.有利于更好地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真诚友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民族。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仅能给予困难群体物质上的救助,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而且能调动社会各个层面的群众共同关注弱势群体,进一步营造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社会风气,有利于更好地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慈善意识,促进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道德风尚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发展进步。

二、工作成效:因地制宜,扎实有序

1.农村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目前,永州市共有农村低保对象12万户27.6万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5.5 %,月发放低保金1049万元,月人均救助水平为38元。2008年上半年,按照上级要求进行了农村低保扩面,将农村居民中无劳动力或因病、因残等原因致使主要劳动力丧失、因生存条件特别恶劣地方常年生活困难居民等三类家庭全部纳人保障范围,新增低保对象12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目标。

2.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完善

为缓解农村困难群众的看病就医压力,根据上级要求,永州市从2004年开始在东安县、新田县开展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工作试点,迈出了探索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第一步。2005年,对城市低保户、农村特困户、农村五保户等特困对象家庭中患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硬化腹水、白血病以及其它年医药费在1万元以上大病的,给予500-3000元的医疗救助金,在全省领先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医疗救助制度。2007年,结合全市实际,在救助范围上扩大到城乡低保边缘户,救助病种增加了精神病种,救助标准提高到1000-4000元。2008年,面向全市城乡低保户、五保户、城乡低保边缘户、百岁老人等特定对象,逐步建立和实施资助救助、门诊救助、住院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援助五位一体的新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市在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以来,共累计救助农村大病救助对象1.42万人次,发放救助金2468.8万元,人均年救助水平为1738元;资助农村五保户、农村低保户参合34.3万人次,资助金额533万元。

3.农村五保供养水平进一步提高

永州市共有五保对象51214人,占农村总人口1.27%。共有乡镇敬老院106所,村级“五保之家”46所,集中供养4854人,其它46360人由村、组分散进行供养,分散供养标准由2005年年人均600元提高到1000元,集中供养标准由2005年1200元提高到2070.46元,农村五保户生活有了较大改善。2006年国务院新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实施后,五保供养资金从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和市、县财政预算中列支,建立了“政府牵头、民政负责、财政投人、按标施保、应保尽保”的五保供养工作新体制。2008年,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湖南省实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办法》的通知,明确规定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200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年不低于1000元,要求将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日常管理经费和工作人员工资列人财政预算,不得在发给五保供养对象本人的供养资金中列支,从而有效地保障了五保户的基本生活权益。

4.灾害救助工作不断规范

一是规范了救灾款物管理工作。2008年,永州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监察局、市审计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永州市基层救灾款物管理使用操作规程》的通知,对救灾款物的申请、拨付与发放、管理等方面作出严格规定,确保了救灾资金分配的科学合理、公平公正,救灾款物及时落实到灾民手中。二是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初步形成。2008年,市政府出台了《永州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并成立了永州市减灾委员会,进一步完善了全市应急救助体系,形成了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三是救灾资金投人大幅度增加。2008年我市累计受灾人口702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145.07亿元。向上级争取救灾资金9395万元,救灾棉被39111床、棉大衣1000件、帐篷443顶,市本级财政配套救灾资金500万元;一年来,发放救济粮3522吨,救济灾民42万人,发放衣被20万件,救济灾民巧万人,救济伤病人口7.83万人。全市共为灾民恢复重建房屋12042户45163间。由于救灾工作应对处置及时果断,救助措施得力,在应对2008年百年不遇的冰冻雨雪灾害和五十年不遇的“6·13”洪灾过程中,做到了大灾面前零死亡,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 转贴于  三、存在问题:基础薄弱,任务艰巨

1.社会救助立法滞后

迄今为止,我国尚没有一部社会救助方面的专门性法律,农村社会救助工作中除五保供养以政府法规形式颁布以外,其它各项工作都是通过各种规范性文件的,缺乏法律权威、制度刚性和惩处力度,实施过程中有令不行、违规不禁的现象比较突出。

2.基层机构队伍薄弱

据调查统计,撤区并乡建镇以前,全市有区乡镇430个,按每个区乡镇配一名民政干部,至少有430个,撤区并乡后,全市共有198个乡镇和办事处,只有民政干部271人,平均每个乡镇1:37人,比撤区并乡前减少1S9人。所配民政干部专职的少,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素质不高。近几年民政部门新增城乡低保、城乡大病救助、乡镇敬老院和村五保之家建设和管理、五保供养资金发放等工作,全市每年救济灾民30万人以上,城乡低保人数30余万,农村五保户有4.2万人,重点优抚对象S.3万,大病救助近万人,还有71万老年人,直接工作对象140万人,日常管理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近年来,民政救助资金大幅度增加,由乡镇发放的民政救助资金,有的几百万元,最高的达到近1000万元,社会救助各项资金在基层的发放问题令人担忧。如宁远县水市镇,辖区人口7.3万人,有民政工作对象5000;余人,全市发放各类资金335万元。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时,将乡镇民政职能划人社会事务办,明确由S3岁的李某1人负责全镇民政工作,并兼驻村任务。李某不仅要负责5000名民政对象的人户调查、初审、年检年审、动态管理等日常管理工作,还要逐户建立规范的统计台账和工作档案,该人不懂电脑,工作效率十分低下,难以按规定要求完成各项社会救助工作任务,只能应付了事,导致社会救助基础工作不扎实。

3.救助资金投入少

一是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各项农村社会救助工作普遍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导致保障水平偏低。以农村低保为例,2008年全市低保人数为27.6万人,全年上级下拨的农村低保资金为6765万元,按人平计算,月人均仅有20元,人数是城市低保的2.6倍,上级下拨资金不足城市低保的一半,月人均救助水平不足城市低保对象的1/3。二是本级财政配套资金难以足额到位。按照有关法规和政策规定,农村五保、农村低保、农村医疗救助均要由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由于市、县区财政困难,往往未能足额配套,或列而不支,致使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经费得不到保证,工作开展乏力。

4.城乡救助发展不均衡

社会救助工作涉及到民政、劳动、教育、卫生、房产、司法、扶贫、国土、规划建设等多个职能部门,但各部门之间缺乏联动,存在各行其事的现象,尤其是在救助对象和救助标准确定,救助项目安排,救助资金的投人等方面缺乏统一安排,导致多头救助、重复救助、遗漏救助的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社会救助整体优势的发挥。同时,还存在城乡救助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如城市低保对象享有的廉租房政策及生活用水、用电、有线电视收视等价费优惠措施,农村救助对象暂时不能享有,整体救助水平较低。

四、根本举措:统筹运作,合力推进

1.加快救助立法进程

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关系到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推进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国家应尽早出台《社会救助法》及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把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及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等各项社会救助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对社会救助工作机构、人员、资金保障作出刚性规定,为依法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2.加强机构队伍建设

各级党委、政府要在社会救助机构、人员、编制等问题上给予重视支持,特别是要解决社会救助机构人员的公务员身份问题。加强乡镇基层民政工作力量,安排专职工作人员,解决有机构、有人做事的问题,我们建议在乡镇设立民政所或社会救助站,小乡镇安排3至4个,大乡镇安排4至6个干部,专门从事民政工作,在行政村设民政联络员,并适当解决待遇,以切实解决好基层民政工作有人干事的问题,为工作落实,规范管理,资金发放公平公正提供组织保证。同时,要建立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准人机制,严把进人关,加强在职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3.扩宽资金投入渠道

一是加大财政投人。市、县两级政府应根据本级财政实际,把社会救助资金列人财政预算,并逐年提高。乡镇也要设立专项救助基金,实行专款专用。二是积极向上争取。要加大跑“部”进“厅”力度,多争取上级支持。三是面向社会筹集资金。大力开展各种慈善募捐活动和对口捐助活动,积极引导和鼓励慈善团体等非营利性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同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如救助服务、志愿者活动等。要发动社会力量,搞好救助对象在医疗、教育、住房、司法援助等方面的专项救助。

4.强化救助工作保障

篇4

一、推行民生类公共项目绩效预算的必要性

(一)实现节约公共财政资源的客观要求

“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因此,在促进节能降耗过程中,财政部门要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政策,充分利用绩效管理来增加政府工作与财政资金管理的科学性与公开性,提高政府理财的民主性与社会参与性,保证政府部门及其组织以“最低成本的方式”满足公众的公共服务需要,最终达到节约公共财政资源的目的。

(二)改善民生财政支出绩效现状的迫切需要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调整都要求我国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进而提升民生类公共项目财政支出绩效。

当前,我国民生类公共项目内部支出、政府间公共项目支出、地区间公共服务支出均出现了失衡。国家对现有事业机构投入大量资金,而事业机构给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却严重不足;国家在公共卫生、农村义务教育等基本的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方面投入较少;加上财政收入向中央集中,导致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中西部落后地区难以提供和东部沿海地区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此外,我国部分公共服务组织存在着机构冗杂、职责混乱,职务消费不受节制,公共财物闲置浪费严重等问题。加上公共服务组织盲目决策,导致组织机构在这种高运行成本下的服务质量却十分低下。因此,必须通过有效的绩效管理来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

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日益紧迫,推进绩效预算改革己成为决策层的共识。只有逐步建立起民生绩效预算活动的制度框架,制度安排和相关工作才能有序地进行。

二、民生类公共项目绩效预算制度的构成

(一)明晰的民生类公共项目财政支出分类体系

党的十七大以来,民生类财政支出项目逐步有了合理的分类,政府继续把支持“三农”、促进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保障改善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重点。

一是“三农”。综合运用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等手段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支持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低收入农户低保标准,保障低收入群体。二是教育。进一步确立教育的基础地位,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教育投入增长机制,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三是就业再就业。完善促进就业财税政策,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四是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福利机构和慈善组织建设。五是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城市”作为发展模式,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污染减排和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六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

(二)合理的民生类公共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建立合理的民生公共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就是要制定出完善的民生类公共项目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等制度,使其评价和监督更加公正和客观。目前,我国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民生公共项目对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对各个具体的民生类公共项目的绩效进行评价。通过对逻辑标准、管理标准和成果标准的评价,来衡量民生项目支出的合理性及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等,从而确定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二是民生类公共项目财政支出绩效指标及标准。民生类公共项目的财政支出是以社会公共效益为主,具体的设计严格遵循相关性、经济性、可比性和重要性四项原则。针对民生类公共项目的特殊性问题,在评价前根据具体情况对权数进行一定的调整,更准确地突出民生类公共项目的关键因素;在定量分析的同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三是民生类公共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体的权威性。财政部负责制定和实施技术规范,科研机构等专家组协同政府部门确定指标、标准,并对支出绩效进行分析,支出的实际效果由社会公众检查是否满足需要。四是在财政资金运行各环节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在收缴环节、分配环节,分类细化民生类公共项目预算指标;在支付环节,采取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五是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审计和财政监督机构、社会中介机构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职责和业务分工的划分等制度。

(三)有效的民生类公共项目财务报告与问责制度

有效的财务报告与问责制度是民生公共项目绩效预算制度的重要部分。健全民生公共项目绩效预算制度,要求建立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公共项目财务受托责任的政府财务报告。因此,要求政府财务报告内容要完整,会计信息要有详细披露,能充分反映整个民生类公共项目的财务状况。明确每年公共项目的财政支出情况,继续重视民生项目,加大对教育、社保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财务报告除了反映财政资源的来源、分配和使用的信息、预决算信息、筹资过程的信息、政府财政状况及其变动情况外,可以突出如国债及其还本付息情况等有中国特色、能体现中国政府财务特征及社会关注的公共项目的财务信息。

构建有效的民生公共项目的问责制度:一是建立宽范围的问责制度。明确我国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职责和权限,在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具体的民生项目实施问责制度,对行政决策进行制度性定期审查,并将结果作为考核和任免干部的重要依据。同时,将无作为的行政行为纳入行政问责的范畴,并根据民生类公共项目各项指标制定行政不作为责任的标准。二是在对民生类公共项目的问责中,属于异体问责主体的公民、社会团体以及媒体应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公民来说,应该树立真正的民主意识,对民生类公共项目有所了解。我国新闻媒体现已较广泛的参与到公共项目的行政问责过程中来,以新闻报道和相关评论为武器加大对民生类公共项目绩效预算制度实施的监督力度。三是制度问责的完善和问责程序的健全。我国目前已有的问责法理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还需在政治责任的制度化、规范化方面继续努力。同时,需要健全问责的启动程序和处理程序。如民生类公共项目的问责程序启动后,执行听取报告、调查、撤职等问责环节。

(四)科学的民生类公共项目预算与会计制度

科学的公共项目预算会计制度是民生类公共项目绩效预算运作的基本保障。财政部门必须及时制定规范的公共项目预算会计制度,为各部门做出正确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科学的民生类公共项目预算会计制度包括:一是宽范围的核算,形成集中支付的会计制度。重点对民生类公共项目进行核算,建立专门的民生类公共项目资金的预算体系,实现对民生类公共项目资金的全程监控。二是健全的绩效审查制度。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公共项目绩效审查的内容、范围、程序和法律责任等,提高对教育、医疗、社保等项目预算审查的质量。三是完善的预算监督制度。通过充实监督组织、优化监督方式和流程,强化政府与公共部门的审计制度,来保证民生类公共项目预算及执行过程的有效的监督。同时,完善相关预算法律,制定与绩效管理相适应的责任形式,使公共部门管理者承担的责任与每个民生类绩效目标建立内在的联系。四是政府会计制度。根据现有的条件和预算管理要求,有目的地实施权责发生制,并建立政府公共项目的财务状况报告制度,全面地反映民生类公共项目的实质绩效。五是科学的民生类公共项目的会计科目,解决会计科目功能不足问题。六是政府与非营利会计体系。审计部门作为监督预算的专业性机构,对预算进行全面的监督,实现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等全面监督,监督内容也要拓宽为涉及民生类公共项目预算资金的所有预算管理。

三、民生类公共项目绩效预算的实施建议

(一)加速与政府绩效管理的协同推进

民生类公共项目投资由于其资金来源的特殊性,政府财政部门对其的监管作用主要从资金集中支付制度和财政投资评审制度两方面进行绩效管理。财政投资评审机构主要在政府公共项目的投资预算控制过程中把关,并且在项目结、决算前进行审查,控制项目总投资的最终环节,监督固定资产形成并交付使用。同时,突出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管价值,将审计监督职能贯穿于民生类公共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当中,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动态审计,以保证公共项目的质量和资金使用的效益。并及时查明经济目标和预算的实现程度,改善管理,最终审计项目决算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二)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对公共项目的监管模式

发达国家政府对公共项目的监管模式给我国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在发达国家公共项目是作为政府采购的一部分,政府采购职能受到严格的法律、司法、行政规定以及程序的限制。我国要学习发达国家政府以公开透明、公平和效率为基本原则,对我国民生类公共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美国政府设有专门的机构对公共项目进行监管,这些监督评价机构具有独立的机构、权限和职责。在英国,政府公共项目监管主要由国家审计署和英国审计委员会负责,而对具体公共项目的管理和审计,采取的是合同约束和由社会中介组织提供公正服务等办法解决,这些都对我国民生类公共项目的监管有一定的启示。

(三)营造良好的绩效预算推行文化环境

篇5

一、我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生活现状分析比较

1、城镇失业人口的基本特征

1.1主要来源于国有企业。

由于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导致了一些企业破产、减员,使失业和下岗人员增多。在停产、半停产状态的企业中,大批职工无活可干,在下岗职工中,有的只能领取部分生活费,有的连生活费也得不到。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9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职工人均收人水平及其增长速度都大大低于非公有制企业。因而,国有企业成为失业人口和贫困人口的主要来源。

1 .2增加速度比较快。

随着城镇经济体制和企业用工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流动人口的增多,城镇失业和贫困人口仍有可能继续呈增长趋势。

1.3.文化技术素质相时较低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文化技术素质低的人口与较高素质的人口相比,失业和下岗的可能性都要大得多。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且无一技之长的占绝大多数;按技术水平分,在失业和下岗人员中的绝大部分都只具有初级技术水平。

1.4中高年龄者占多数

在失业人口中,中高年龄人口由于年龄偏大,再就业困难也大得多,往往也是企业裁员的主要对象。中高年龄职工生活负担较重,因而,他们的失业和下岗,往往导致更严重的贫困问题。

1.5下岗和失业人口及其家庭生活较为困难

由于下岗失业人员领取生活费的标准与其下岗和失业的持续时间成反比,下岗和失业时间越长,领取的生活费就越少,而且超过一定时间就要转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领取数额更少。因而,其家庭的收人和生活水平都明显下降。

下岗和贫困有着必然的联系,下岗失业职工多数表现为学历低、年龄大、谋生手段差,同时家庭负担重、再就业机会少。现在城镇下岗失业人员面临新的“三座大山”:1、住房,房价高居不下,2、大病,即使再降低生活标准,医疗费用昂贵,不敢求医问药。而下岗失业人员恰恰缺乏应有的重大疾病保障;3、子女求学,国家大作免费义务教育文章,学校收费越来越多,求学已成为每个家庭的沉重负累。而目前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仅仅是依据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水准制定,完全没有考虑失业下岗人员的医疗、住房等问题。而随着这些人员的年龄增大看病求医、生病吃药的支出会越来越大,导致失业下岗人员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恶化。

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养老保障缺失

1、中国城镇居民下岗失业金偏少

目前城镇下岗、失业职工拿到手的资金偏少,不足以支付日常开支,更谈不到对需抚养的家庭人口提供帮助。国外的失业保障支付分两部分:刚开始按照失业人员就业时的工资50-70%支付,支付结束时,失业人员仍然不能重新就业,会改为失业救济,差不多就是最低生活保障。而中国大陆经过失业登记去领补助的人一开始就拿最低生活保障金。中国大陆就业人员人均收人9375元/年,还不包括其他各种福利,而下岗失业人员只能领取2500-3000元/年。只有从业人员的1/3不到。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领取时间长一些,按照失业前工作年龄不同最长可申请领24个月。这也是中国特色:重新就业之路漫长修远。

2、下岗职工个人承担全部养老保险金的缴纳

国有企业在分流企业富余人员时采取了许多种减员分流的模式,有的采取了“一刀切”,有的采取了“买断工龄”,还有的是选择职工人股等等多种方案,其中,“买断工龄”是近些年来影响较大的,引起了越来越多数人的关注。它是用人单位按照职工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职工一定的经济补偿,职工与企业接触劳动关系。此后,该职工可根据个人的再就业方式接续社会保险关系,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很多企业宣布破产,和职工办理了“买断工龄”协议后,仅以每年300-500的工龄工资结算,使得他们拿到的补偿微不足道,而下岗职工再就业也都是临时的非正式的单位,而他们想要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用的话,就需个人承担全部。这对于一个下岗职工,即使再就业年收人也近万元的家庭,承担每年几千块钱的养老保险金的缴纳,无疑是难以维持下去,因为很多下岗职工不得不选择退保,这就对他们的养老产生了一定的不可靠性,进而引发社会治安问题。

三、我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养老保障完善的思路

1、明确政府财政在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的职责

政府是国有企业的出资人和产权主体,与国有企业有着天然的、紧密的联系。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倡导者、第一推动力和制度创新的初始供给者。因此,在解决城镇国有一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养老保障问题中,必须明确政府的职责。

1.1加大民生对政,多渠道筹集资金

逐步提高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尤其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养老保障方面,他们在城市中属于弱势群体,下岗后一方面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另一方面即使找到了工作工资待遇也都相对较低,而且工作具有不稳定性,他们的养老保险金就要自己承担,然而他们的低工资实在难以承担高昂的养老保险金的缴纳,从而使他们不得不退出养老保障。

因而,在明确政府职责中,应首先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民生财政,使得在经济转型期,越来越多的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能够解除丧失养老保障的风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l.2加强时资金分配和支付的审计

养老保险金是老百姓的活命钱,对于没有任何生活来源的下岗职工,养老保险是他们唯一的收人。因而,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资金规模迅速增长的情况下,要对社会保险金,尤其是下岗失业人员的活命钱加大审计的力度,切实维护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2、完善制度设计,实现制度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创新

2.1进一步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当前我国实行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挥了对城市贫困人口最起码生活提供保障的积极作用,是一项非常的民心的政策。然而从各地的实践看,又有许多欠规范的做法。比如有的地方规定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必须从事社区公益劳动的安排,不接受者不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还有的张榜公告,强迫劳动等做法亦有损害受助者的人格尊严。同时,当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只提供最起码的食物保障,而事实上,由于贫困家庭的贫困程度不同,他们需要的最起码的保障也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家庭中双职工下岗且有正在读大学的子女,和一个没有读大学的子女的家庭的生活支出就有明显的不同,对于支出大的家庭,他们可能还需要住房上的最低保障和非义务教育读书难的难题。

篇6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西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00年广西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已达到10.69% ,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也达到了7.3%(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其中,农村老年人占全区老年人的76%。随着农村集体保障能力的下降,因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带来的家庭保障功能的降低,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农村传统的养老保障方式面临极大的挑战,需要全面引人社会保险机制。

    一、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分折

    全区在局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其顺利建立与有效运行需多方面的条件支持。《基本方案》(民办发[1992]2号)确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为原则,但是实施过程中农民常因人均收人过低而“缴不起”,政府因财政收人不高而“扶不起”,集体经济因缺乏经济来源而“补不起”。

    (一)经济结构变化为新保的制度试行创造了条件。学者杨翠迎、度国柱通过对德国、日本、丹麦、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实证分析后认为,成功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时一般应达到以下几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农业在gdp中的份额在15%以下;农业劳动力结构份额占20%以下;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已下降到50%以下,且总人口增长趋于下降;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高,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当年美元)。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佳贵等学者也赞成这一分析结论。2008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0.3% ,42.3%和37.4%。广西2008年gdp中,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迅速,离15%只有5.3个百分点;人均gdp逐年上升,按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价(1 : 6.9 )折算,广西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人口自然增长率1990年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农业劳动力比重和农业人口比重还较高,2000年广西农村人口3633万,占全区人口的比例为76%(资料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2000中国民族统计年鉴》),但这是欠发达农业省份的省情所决定的,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城镇化、工业化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这两个比重将进一步下降。

    (二)政府财政收人的提高为新农保的财政补贴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区位优势,经济社会发展步人快车道。据广西统计局统计,2008年全区gdp突破7000亿元,达到717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8%,财政收人突破800亿元,达到84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9.8%。经济发展与财政收人的增加,解决了老农保中政府“扶不起”的问题,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政府补贴”创造了基本经济条件。

    (三)农民人均收人的提高为新农保的参保缴费创造了条件。广西农村人均纯收人持续增长,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3690.3元,比上年增长14.5%,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5.5%;农民人均收人的持续快速增收,解决了老农保中“缴不起”的问题,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创造了基本经济条件。

    二、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主要原则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思路上要坚持以“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为基本原则;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的配套衔接工作。

篇7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132-03

随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发展,国内学者对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中政府的责任研究越来越深入,从所查阅文献可以看出,论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论文达到了1 500多篇,论及“农村社会保障的政府责任”的有119篇,专门论述“农村社会保障的政府财政责任”的有30篇。财政支持是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必要条件,深入探讨农村社会保障的地方政府财政责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对该选题的研究进展有一个更准确的把握。

一、关于政府履行社会保障财政责任理论依据的研究

(一)基于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是学者们论述政府履行社会保障财政责任最基本的理论依据。陶知翔(2007)[1]认为农村社会保障属于准公共产品,由市场配置必然存在失灵,指出由政府发挥资金支持的主导作用具有必然性。农村社会保障包括农村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三项基本内容,每项内容受益范围和指向对象、属性各不相同,因此一些学者如庹国柱等(2009)[2]选择进行分类界定,认为政府财政支持农村社会保障的广度和深度应以项目属性为依据。总体来看,学者们对农村社会救济和农村社会福利的公共产品属性其态度是一致的,但是对农村社会保险的属性界定却存在争议。马雁军(2007)[3]认为纯公共产品特性是农村养老保险的本质属性,但在政府现有财力的约束的特点条件下产生了其准公共产品特性。仇晓洁(2012)[4]将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归为准公共产品,所以农村社会保障就整体来说是准公共产品,政府应在这些准公共产品的供给中承担责任。

(二)基于公共财政理论

鉴于农村社会保障的公共产品性质,公共财政范畴继而成为政府履行农村社会保障财政责任的另一支撑点。其一视角是从公共财政的各种职能探讨其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杨术(2007)认为,社会保障活动是一种满足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公共财政正是政府提供资金以满足公共需要来定位的,社会保障是公共财政资源配置职能和收入分配职能的体现,因而公共财政应是社会保障资金的重要来源。而且社会保障和公共财政的作用主体都是国家,其目的都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5]。

(三)基于福利经济学与福利国家理论

以新、旧福利经济学为基础的福利国家理论,主要探讨社会福利对政治经济产生的影响。米什拉(2003)认为社会福利机构在增强公民参与政治进程的能力和保护人们权利方面起作用;威尔斯基和蒂特马斯认为,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再分配是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的本质,所以不管是哪种福利模式都试图致力于对资源的调节,实现宏观经济的平衡发展。国内学者主要探索的是福利经济学与福利国家理论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启示,包括对福利模式的借鉴与创新(王思斌,2009;邓智平,2012)[6] [7],以福利国家为借鉴明确社会保障的政府责任边界(钟洪亮,2012)[8],对福利国家社会保障财务模式的借鉴(詹伟哉等,2000)[9],等等。但是对福利经济学与福利国家理论的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国内学者涉及不多。

二、对农村社会保障中地方政府财政责任定位的研究

(一)对农村社会保障中地方政府财政责任界定的研究

学者主要通过分析社会保障的公共产品属性和公共财政行政性质与职能、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共财政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将农村社会保障财政支持的基本内涵界定为:农村社会保障财政责任是指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为农村社会保障所进行的资金投入、资金配置和资金管理等安排(毕红霞,2011)[10]。从查阅的文献来看,学者们在探讨农村社会保障的政府财政责任时,并没有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进行精确的划分。

(二)对农村社会保障中地方政府财政责任定位的研究

一是关于农村社会保障地方政府资

金筹集责任的研究,主要是分别针对农村社会保障项目的不同层次,确定资金的承担者。(1)大多数学者认为,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是处于最低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且由于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按属地进行管理,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制,所以地方政府应承担主要的资金筹集责任,中央政府给予适当补助(陈少晖,2008;谢东梅,2009)[11] [12]。(2)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因其资金需求量大以及政府财力有限,必须依靠社会共济、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原则来筹资,由个人(家庭)、集体、各级政府共同出资(杨翠迎,2007)[13]。(3)农村社会福利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层次,对必须建立的福利制度,所需资金应由国家或集体提供。

二是关于地方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与运营责任的研究。首先涉及的是将财政支持资金用于法定范围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对象,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主要包括待遇支付条件和支付标准。从待遇支付条件来看,主要是探讨如何对保障对象进行确定(童星等,2011)[14]。在待遇支付标准方面,地方政府根据辖区内的实际,如何依据科学方法确立支付标准,包括农村低保标准、新农合的大病医疗补偿标准和门诊费用补偿标准以及新农保的最低基础养老金的水平、个人缴费水平和档次(王枝茂,2007;李冬妍,2011)[15] [16]。其次是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统筹管理与保值增值,以降低资金被截留被挪用的风险。童星等认为,应坚持进入资本市场的理念,完善其委托制度,同时在实现省级统筹基金的归集、管理和投资渠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发行省级特种社保债券和中央政府特种债券的试点。 三是关于地方政府履行对农村社保资金的监管责任的研究。学者建议,主要是建立行政监督系统,以日常监督方式为主,即将农村社会保障事务纳入一般工作范畴,并按照本部门的工作程序、工作手段行使监督权。除了民政部门行使监督外,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都要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进行监督。

(三)关于农村社会保障中地方政府履行财政责任的效应研究

随着国家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在肯定财政支持给农村社会保障带来深刻变化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辅以数据说明,对财政支持农村社会保障的效应进行研究,证实了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有引致效应,能够促进农村居民消费(余官胜等,2011;尹华北等,2011;段景辉等,2011) [17] [18] [19]。

三、农村社会保障中地方政府履行财政责任现存的问题及原因的相关探讨

(一)对地方政府履行农村社会保障财政责任现存问题的探析

政府履行农村社会保障中财政责任现存的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现存的主要问题有:第一,政府投入少,保障水平低;第二,各主体责任不明确, 分工不明晰。这既包括政府、企业和家庭的责任不明晰,还包括政府各部门之间责任分工不明确。第三,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有待理顺,管理水平亟须提高,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第四,政策宣传不到位,致使我国农民对农村社会保障缺乏必要的了解,社会保障意识淡薄,对社会保险的参与不积极(孙亦军,2007)[20] 。

(二)对地方政府履行农村社会保障财政责任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于淑文等(2009)[21]认为,我国农村经济总体水平落后,即便同一省的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也是不平衡的,这给地方政府在对农村社保的投入与政策制定方面带来了困难。李沫等(2011)[22] 认为“分税制”的财税体系划分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权,但社会保障事权的下放并没有带来财权的下移,造成地方政府由于财力有限使社会保障难以实现收支平衡。现有的激励机制在调动地方政府履行农村社会保障财政责任积极性方面具有局限性。刘军强(2009)[23]认为,地方政府是具有自身利益的行为主体,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水平对地方政府的政绩需求缺乏吸引力。金海和等(2010)[24]认为现有法律法规对农村社会保障的相关内容做了规范和要求,但从总体上来看,对社会保障的立法仍处于落后状态,从而造成农村社会保障领域发生纠纷时无法可依,同时现行法律体系对地方政府履行农村社会保障责任缺乏约束力。

四、地方政府如何更好履行相关财政责任的制度安排与政策建议

(一)资金筹措责任的政策建议

许多学者认为广开筹资渠道可以扩充资金的来源。渠道之一便是开征农村社

保障税,郭海清(2008)[25]对此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其次是创新农地制度。张守玉等(2007)[26]等提出以土地股份换保障的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模式,佟茹等(2011)[27]提出重新分配土地出让金,允许从农民土地补偿款中优先支付其应承担的社保资金。学者们还提出变现国有资产、发行社会保障长期债券(黄玉荣等,2003)发行养老保险彩票、开征遗产税和赠予税等途径。

(二)资金监督管理与保值增值的建议

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关系到参保农民的切身利益,必须通过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其安全。学者们认为,第一是要建立和健全一个多主体参与的监督体系,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监督的技术性与专业性(赵红彦,2009)[28],重视财务监督、风险监督和资质监督。第二要加强信息公开化建设,提高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的透明度,使农民有知情权(审计署社会保障审计司,2003)。

发达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纷纷将社会保障基金投向金融和资本市场,因此国外学者对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有较多的研究。blake(1999) [29]指出,为了在有效边界组合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组合,基金有必要将资产转换为风险较低的债券。博迪和帕普(bodie,lselie.e.papke,1992) [30]指出,养老金基金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资本市场上各种创新产品的出现,如不附息债券、担保投资契约。在投资组合中,一般认为,养老基金应该持有国内政府债券。近年,我国许多学者也开始关注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由于信托投资公司是唯一可以同时涉足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产业市场的三通式特殊金融机构,其投资渠道广泛、低风险、高收益的特点有利于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由于指数化投资具有非系统风险低、管理成本低等优点,章鸽武(2005) [31]建议我国社保基金投资于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基础上的指数基金,进行指数化投资。

五、简要评述

综观国内外学者既往的研究成果发现,学术界对于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中的财政责任,提出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同时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分工进行了初步的探析。现有研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多数学者对该问题的探讨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由于偏重于从不同理论和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揭示与发现,其研究结果对政策层面的实用价值总体不够高;较少以地方政府为研究对象,对地方政府财政责任的定位研究不深入。因此,如何合理而清晰地界定农村社会保障中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精确划分各级地方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中的财权与事权的边界,精算农村社会保障中各级地方财政应投入的具体规模,以及探讨地方政府如何更好地进行社保基金的统筹管理、监督运营、保值增值等,都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

参考文献:

[1]陶知翔,徐茗臻.论新农村社会保障的国家责任与国家管理[j].中国市场,2007,(11).

[2]庹国柱,王国军,朱俊生.制度建设与政府责任——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3]马雁军,孙亚忠.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的公共产品属性与政府责任[j].经济经纬, 2007,(6). [4]仇晓洁.中国农村社会保障财政支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7-18.

[5]杨术.公共财政框架下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j].党政干部学刊,2007,(4).

[6]王思斌.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9,(3).

[7]邓智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特色福利社会模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4).

[8]钟洪亮.福利国家社会保障的政府责任与启示[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9]詹伟哉,郭亚雄.福利国家社会保障财务模式对我国改革的启迪[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4).

[10]毕红霞.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1.

[11]陈少晖.建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政府责任[j].福州党校学报,2008,(4).

[12]谢东梅.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特征与筹资机制[j].未来与发展,2009,(3).

[13]杨翠迎,米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基于有限财政责任理念的制度安排及政策构想[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14]童星,林闽钢.中国农村社会保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

[15]王枝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补偿机制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7,(4).

[16]李冬妍.“新农保”制度: 现状评析与政策建议[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1,(1).

[17]余官胜,王睿.社会保障参与和居民消费需求——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1,(4).

[18]尹华北,姬恒. 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的实证分析[j]. 消费经济,2011,(2).

[19]段景辉,黄丙志.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j]. 财经论坛,2011,(3).

[20]孙亦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政府责任定位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5).

[21]于淑文,李百齐.论我国东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j].探索与争鸣,2009,(12).

[22]李沫,芦刚.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我国地方政府社会保障责任审视[j].劳动保障世界,2011,(11).

[23]刘军强.激励结构与政府投入:从地方政府视角看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性[j].公共行政评论,2009,(6).

[24]金海和,李利.社会保障与政府责任——以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例[j]. 中国行政管理,2010,(3).

[25]郭海清.解决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不足的根本办法是开征社会保障税[j].农村经济,2008,(8).

[26]张守玉,薛兴利.基于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养老保障设想[j].山东社会科学,2007,(9).

[27]佟茹,.农村人口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1,(10).

[28]赵红彦.社会保障基金运行存在的风险及其监管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7).

篇8

(一)突出三大重点,塑造了教育新形象

1、展示亮点,促进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1)教育创新卓有成效。举办了“中国教育改革实验区(*)”第一轮课题结题鉴定会暨第二轮课题开题论证会;开展了“现代学校制度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改革”观摩课活动;在“21世纪校长高级论坛”上我区“区域推进学校效能评估的研究和实践”作了交流;10月,向教育部和中央教科所汇报了“现代学校制度视野下的*教育改革”实验区阶段性成果,并对下阶段的探索提出思路,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肯定;编著了近40万字的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实践发展》一书,全面总结了近四年来*现代学校制度实践探索的成果;出台了《*区中小学效能评估体系》,并在全区中小学普遍实施。我区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央教科所授予“国家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先进实验区”荣誉称号,开展的现代学校制度探索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2)中考高考再创佳绩。不断加强“三考”的研究工作,完善了《*区高考进步奖励办法》,中考高考再创辉煌。20*年,全市四个省级首批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中,我区的平均分、及格率、高分段人数比率分别高于四个实验区平均值的19.84分、6.5%、3.34%,均居全市第一。高考的各项指标稳步上升,全区高考上线学生3301人,上线万人比为68.24,位居全市首位,比全市平均值高出12.65;纯文、理科上重点人数259人,比20*年增加20人,上重点线万人比为5.69,全市第三;全市文、理各前10名中,我区占4名;艺术体育等上本科线人数为269人,比20*年增加47人,实现了“三区第一,全市三强”的目标。

(3)免学杂费工作全面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杂费工作是区政府20*年十大为民办实事之一,我们把全面推进和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杂费工作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出台了《*市*区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的实施方案》,专门组织有关人员,加强监督检查,认真统计与核实全区学校免杂费学生人数,确保免杂费政策落到实处。经过半年努力,全区共发放513万元资金,对46496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杂费,切实减轻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

(4)名师工程全速打造。切实加强对省第九批特级教师评选推荐工作,20*年共有3位教师被评为浙江省第九批特级教师,至此,我区已拥有11位省特级教师,按专任教师比例计算为全市第一。认真做好省、市教坛新秀推荐评选工作,经过严格考核,3位教师被评为省教坛新秀、6位教师被评为市教坛新秀;同时,向市里推荐了9名市名师名校长。目前,我区名师名校长已经达到36名。修改和完善了《*区星级教师管理办法》,开展第十二届星级教师评选活动,20*年共增加星级教师51名,至此,全区共有星级教师626名。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20*年共引进外地教坛新秀等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18名。提高了校长岗位职级津贴,调动了校长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完善了区特聘教师制度,狠抓名师下乡支教工作,扎实做好省特级教师、市名师和区星级教师下乡支教及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工作,充分发挥了优秀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

(5)教育执法评议成效显著。坚持依法治教和认真履行教育行政执法职责方面有了新的进展,重点抓了人大对教育行政执法评议工作。专门成立了接受评议领导小组,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切实开展整改活动。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并视察中小学校园,为教育献计献策;分别召开南片、北片、城区片中小学校长座谈会,广泛征求整改意见;先后在*二中、下陈中心校开展教育“恳谈日”活动,倾听基层教师心声;相继出台了《*区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暂行办法》、《*区农村现代化学校办学的基本要求》等五个政策性文件,圆满完成了人大对教育执法评议工作,并受到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主要领导的好评。

2、透视焦点,优化整合了教育资源

(1)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20*年,预计教育事业总支出5亿元,其中区财政对教育事业拨款达到21285万元,比上年增长9.15%。教育附加收入达到3350万元,比上年增长16.93%。人民教育基金收入达到2355万元。20*年,专门调整、完善了教育拨款政策,确保了中小学校的正常运转,提高了教育经费的使用绩效。同时,顺利地接收了*发电厂子弟学校,平稳地移交了界牌中学,使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地整合。

(2)加强了管理监督力度。对学校资金的使用进行了审计,完善了教育经费使用制度。20*年,共对62所学校、幼儿园的财务进行了专项审计,对部分学校的审计还委托社会中介进行。积极配合区审计局对我局的经济责任审计,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全局上下认真剖析,并根据审计要求,逐项抓好整改,有力地规范了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了学校财务管理水平。同时,加大“一费制”的宣传和监督力度,坚决遏制教育乱收费行为,严格执行教育收费政策。健全了收费公示制和教育收费违规追究责任制,加强了对收费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以执行“一费制”和公办高中“三限”政策为重点,对学校财务及收费进行定期检查,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行为。

(3)加快了教育集团组建力度。20*年,创办了*区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成立*区职业教育集团,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打造“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内涵提升,认真落实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面向市场,接轨就业,普职比继续保持1:1。区职业中专顺利地通过了市中等职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评估。整合优质幼教资源,鼓励幼儿教育集团化,20*年,相继成立了时光、苡君、幼艺三大幼教集团。职教、幼教资源得到了有效地整合和优化。

3、关注热点,加强了教育管理

(1)加强了学校安全工作。继续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全区70%的校园达到了浙江省“平安校园”创建标准;20*年,先后召开全区性教育系统安全工作会议和安全紧急会议4次,周密部署学校安全工作;加强学校普及安全知识教育,开展了“三个一”暑期安全教育活动;举办“全国第五个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发放宣传资料2000多份;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实行学校交通协管员制度;编发《学生安全知识读本》,对学校附近的江河池塘设立安全警示标记;实施“家校通”工程,为学校、家长联系搭建信息平台;开展学校周边环境专项整治和校园安全大排查,开展学生接送车专项整治。加强学校卫生工作,有2所学校成为浙江省食堂卫生等级量化管理A级单位,有37所学校被确定为各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

(2)狠抓了学校德育工作。坚持抓宣传,定标准,重实践的原则,多措并举开展德育工作。召开了“生态德育”工作座谈会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座谈会;对全区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进一步加强了国防教育,开展了军训、主题班会、模拟防空演练等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民族精神教育,进行纪念胜利七十周年的歌咏比赛、书画比赛、演讲赛等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召开区青少年树立社会义荣辱观誓师大会;开展烈士陵园扫墓活动、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公德、爱心、诚信教育等;召开“德育导师制”工作经验交流会,开展德育先进评比工作,做好团队工作,成功举办了*区第三届少先队鼓号队检阅活动。

(3)强化了师德师风建设。认真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以“铸师魂、修师德、树师表、练师能”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评选出“十佳师德标兵”,组织了9场、有4000名教师参加的“十佳师德标兵”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大力弘扬了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高尚精神;举办了*教育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档次最高的以“健康、快乐、和谐”为主题的庆祝教师节千名教师大合唱活动,营造了团结、合作、竞争、和谐的良好氛围;严肃整治教师有偿补课、违规带生行为,开展为期6天的暑期各中小学师德专题培训;20*年评选出各级各类先进个人98人。积极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建设,推行教代会票决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凝聚力工程建设。

(4)完善了教育行政监察工作。完善党风廉政建设、纪律监察工作机制,开展对基建招投标、物资采购、人事、招生等热点敏感问题的行政监察,加大了政务、校务公开力度和、查案力度,受理直线电话和件267件(次),按时报结率100%,满意率99%,无督办件发生。认真组织了“两会”议提案答复办理,20*年共收到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共41件,完结率、满意率均为100%。加强对各类招生、考试的过程监督,严肃考试纪律,确保录取工作规范、有序。出台了《*区教育系统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了治理商业贿赂工作部署会议,立足自查自纠,在全区各学校、局机关各科室全面开展了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

(5)加强了理论学习和教育宣传工作。狠抓局机关干部的素质提高,坚持每两周一次的机关干部“自由论坛”学习制度。加强了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行政执法意识。制定了《*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勾勒*教育事业的发展蓝图。多层次、多角度地宣传*教育新举措、新成就,召开全区教育系统宣传信息工作会议,确保教育信息及时地完成;改版了*教育门户网站,共报发信息890条;编发《*教育》简报13期;出色完成向区级各部门的信息上报工作,荣获区政府信息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强化社会宣传工作,分别在人民政协报、浙江日报、浙江教育信息报、今日早报、*日报、*商报等报刊上发表教育新闻、通讯和调研论文文章共52篇,在*电视台开辟《*教育》栏目6期,树立了*教育的良好形象;编印*教育画册,大张旗鼓地宣传*教育的新形象。

(二)构筑四大平台,提升了教育综合实力

1、师资提升平台。建立教师业务素质考试制度,组织全区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教师业务素质和“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培训和考试;加强了教师年度考核工作,规范教师档案管理;加强新教师见习期培训,组织了277名新教师的见习期培训,141名已毕业转正。抓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组织了以“回顾、展望、创新、提升”为主题的暑期校长读书会,发放《三特丛书》,举办了首届校长论坛,有15位校长走上讲坛,就如何“发现教育理想,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为”作了演讲,聘请了浙江大学、省教科院3位教授作点评,有力地促进了校长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组织37名校长后备干部进行为期1年的岗位培训,选送12位中小学校长到上海、江苏等名校挂职锻炼;加大了对校长班子考核调整力度,共调整充实了44位中小学校长班子成员。支持鼓励中小学教师参加高一层次学历进修,全区中小学教师合格学历大幅提升,小学、初中、普高、职高分别达到99.95%、99.51%、96.78%、85.89%;高一层次学历,小学、初中分别达到78.71%、72.65%,居全市首位。

2、素质教育平台。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的体艺卫工作的开展;顺利通过了省体艺卫工作专项督查,编制*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方案,建立实施素质教育评估导向机制;成功举办区第十五届中小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举办*区首届中小学生体育节;参加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组织工作,荣获“*区参加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先进集体”称号。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市第一中学承办了浙江省第二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21人获奖,其中一等奖14人;参加第十二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赛(*赛区),共有5名学生获奖。加强中学学科竞赛的管理和指导,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5人;浙江省初中科学竞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4人;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二等奖3人,全国物理竞赛获奖5人。

3、新课改平台。以新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开展“学科培训——学科调研——成果展示”为模式的新课改活动,组织了28次学科培训,开设了16个学科专题讲座,调研了18所小学和13所初中新课程教学。出版了四期《课改动态》,组织召开了校本教研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经验交流会。加强课题研究。目前区级立项113项、市级立项36项,送省级立项8项。其中《现代学校制度视野下的*教育改革》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研究”结题成果评选中被中央教科所、总课题组评为优秀成果一等奖。办精办好《自主教育》和《*家教》刊物,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4、现代装备平台。重视教育装备投入,促进教育装备现代化。20*年共投入620万元采购教学仪器及电教设备,新增学生课桌椅4220套,新增多媒体设备358套(其中简易85套),新增计算机610台。到目前为止,全区中小学拥有多媒体设备1100套,拥有计算机6900台。多媒体设备基本普及到每一个新课程教学班;学生数与计算机数的比达到10:1,基本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

(三)夯实五大基础,提高了教育美誉度

1、夯实幼教基础,实现幼儿教育规范发展。幼儿教育规范发展,全区每一街道(镇)均建成一所中心幼儿园,在园幼儿17681人,入园率96%,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出台了《关于全面实施幼儿园“结对帮扶工程”的若干意见》,完善城乡结对帮扶制度。加强了街道(镇)中心幼儿园建设,6月份在花园中心幼儿园召开了“街道(镇)中心幼儿园管理现场会”。召开“亲子活动”暨托班教学活动现场会,拉开了*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的序幕。积极开展示范性幼儿园的争创活动,省示范性幼儿园达到6所,市示范性幼儿园达到7所。开展试办幼儿园的全面检查,关闭7所违规开办的村完小学前班。

2、夯实义教基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实施“放两头、保中间、活全局”的发展战略,巩固了“两基”成果,基本达到高标准。强化了学籍管理,我区学校学籍管理被评为浙江省学籍管理先进集体。完善了质量监测体系,启动了城区小学教学质量抽考备案制度。加强示范性学校创建,已有11所学校被评为省、市示范性学校。狠抓了“五项工程”建设,全面开展“校舍隐患”排查工作,启动省定食宿改造工程项目,全年投入资金2200万元,完成田径场、改厨改厕、硬化绿化等基建项目42个;“爱心营养餐工程”和“贫困生扩面工程”落实到位,投入资金152万元,发放营养餐券781张,义务教育券9983张,资助面达到10.9%。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9.81%,巩固率达到99.98%。盲、聋哑、弱智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8.02%。“三残”适龄儿童少年、低保线以下贫困家庭子女均享受全免费的十五年基础教育,由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贫困家庭子女亦享受全免费的义务教育。

篇9

1、幼儿教育规范发展。幼儿教育全面发展,全区每一街道(镇)均建成一所中心幼儿园,在园幼儿17314人,入园率96%,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开展试办幼儿园的全面检查,审批了51所“试办幼儿园”。召开幼教会议,逐步理顺街道中心幼儿园与村级幼儿园的管理体制,使全街道幼儿园做到了“四统一”(即统一招生、统一收费、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召开幼儿教育集团化管理现场会,推进了我区幼儿教育集团化管理步伐。组织召开幼儿园课程培训会,编制幼儿园情况一览表,推动我区幼儿教育质量再上台阶。组织参加*市庆“六一”幼儿绘画比赛和教师主题环境创设评比活动,我区成绩名列前茅。积极开展示范性幼儿园的争创活动,省示范性幼儿园达到6所,市示范性幼儿园达到6所。

2、义务教育全面发展。继续实施“放两头、保中间、活全局”的发展战略,巩固了“两基”成果,基本达到高标准。强化学籍管理,促进了全区学籍管理规范化建设。狠抓了“五项工程”建设,全面开展“校舍隐患”排查工作。全年投入资金1250万元,如期完成省农村学校食宿改造工程5个项目,建筑面积达11910平方米。投入2694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田径场、改厨改厕、硬化绿化及校舍维修改造等项目62个,面积42175平方米。“爱心营养餐工程”和“贫困生扩面工程”落实到位,投入资金270万元,发放营养餐券4746张,义务教育券13946张,资助面达到13.99%。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9.81%,巩固率达到99.98%。盲、聋哑、弱智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8.02%。“三残”适龄儿童少年、低保线以下贫困家庭子女均享受全免费的十五年基础教育,由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贫困家庭子女亦享受全免费的义务教育,投入2万元对20名特困生给予生活补助。

3、高中教育均衡发展。实施高中入学成绩准入制度,设定普通高中、综合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线。积极推进高中新课改,开展“学科培训——学科调研——成果展示”为模式的新课改活动,组织了12次学科培训,开设了13个学科专题讲座。组织校长、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提高高中师资质量。出版了四期《课改动态》。加强课题研究,积极撰写教学科研论文。高中教育全面普及,初升高比例达到99.87%,比2000年提高31.2个百分点。普职教比继续保持1:1。

4、职业教育稳步发展。进一步落实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发挥职业教育集团作用,与62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投入134万元,加强*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的校舍建设和教学设施改造。开展百名教师下企业,百名技师进校园的“双百”活动,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实施*区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爱心营养餐工程,748名贫困生受惠,总金额15万元,占在校生比例11.1%。开展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资助工程,全年投入180万元资助1397人次,占在校生总数的10.5%,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

5、成人、民办教育持续发展。5个街道成立了社区学校,城乡成人继续教育网络全面建成;加强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600名农村预备劳动力参加了技能培训,277人毕业;*职业中专成为全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为全区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3053人参加自学考试,实考2726课次,合格1410课次,毕业?人。进一步规范民办教育,对全区130所民办教育机构进行了年度审查并公布结果。承办了在书生中学召开的全国民办学校品牌建设研讨会暨*省民办普通高中联谊会。加强民办学校调研,努力解决民办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

(二)教育创新有新突破,教育均衡全面推进

1、教育精细化管理全面开展。召开了“开展教育精细化管理”为主题的暑期校长读书会,大力推进学校教育精细化管理。通过聆听专家报告、专家和校长对话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学习和交流,加强了校长的精细化管理理念,促进了学校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化。举办了第二届校长论坛,有18位校长走上讲坛,就“教育精细化管理”作了演讲,并聘请了*大学、省教科院3位专家作点评,有力地提升了学校教育精细化管理水平。编辑刊发了学校精细化管理工作总结专题,进一步加强了教育精细化管理经验的交流和推广。

2、农村完小建设卓有成效。切实加大完小教育投入力度,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协助区政府举行了*区农村完小建设现场会,进一步加快了村完小建设。加大完小教育调研力度,组织开展联系学校及“完小”蹲点调研活动。分6个小组赴全区各联系学校及最基层的村级小学---“完小”,组织召开恳谈会,参与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和工作思路,了解新课程的实施情况,了解师生的思想、生活、工作状况,摸实情,办实事,走访慰问完小家庭贫困学生。加强完小教研活动,开展了全区性的“中心校与完小科研互动式行动研究”活动,召开了完小教科研现场会。加强完小教师队伍建设,开展面向全区农村学校的第十三届星级教师评比活动,提高了完小教师队伍素质。基础设施建设卓有成效,举行了百万体育器材进校园的赠送仪式,加强了完小体育设施建设;全区共投入560万元加强完小场地硬化和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补助80万元,完成了11所完小的场地硬化,专门补助170万元,维修改造了18所完小校舍。加快了完小的现代化建设,共投入了113万元购买了79台电脑,81套多媒体设备,3200套图书,提高了完小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3、心理健康教育深入推进。加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建立了*教育心理健康咨询站,举行了*区教育心理咨询站启动仪式暨现场咨询活动。选送心理教师外出培训,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咨询工作。全区学校建立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网站和心理邮箱,开播校园心理咨询电台,特聘咨询师为师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成立了心理健康讲师团,开展全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大讲堂活动,培养了学生健康心理。制定了*区教育心理咨询站年度工作思路,深入开展全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4、校网调整工作有序开展。按照校网调整规划,加大了小学校网调整力度,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整合。一是撤并光明小学,将31位在职教师和35位退休教师分流安置到区实验小学、实验二小、云健小学和中山小学等4所学校。光明小学校舍现由实验小学使用,筹建“阳光教育基地”。二是顺利撤并*街道闻裕顺小学和章安街道就岭小学。两校教师得到了妥善安排,学校资产得到了合理利用。三是顺利置换原三中土地,置换所得资金3000万元用于*五中还债,减轻了五中的债务负担。

5、高考组织管理成效显著。加强对三考(高考、会考、中考)工作的研究、管理和指导。组织举行了二次全区模拟高考,首次组织了与杭州市的联考,创新了模拟考试思路。召开了区20*年高考总结、表彰暨质量分析会,下发了20*年高中教学质量奖,明确了20*年区高考目标。组织了区高考研究小组成员、普通高中部分业务校长、教学骨干到上虞、舟山等地学习高考经验,形成调研报告,在全区学校进行交流学习。今年高考再创佳绩,我区文理科上线万人比68.68,居全市第一;文理科上重点线万人比5.13,全市第三,三区第一;市理科状元由*一中学生获得,全市文理科前10名中我区占4名,继续保持三区第一。

6、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一是开展中小学校长助理公开选聘活动,制定了公开选聘校长助理实施办法,连续4天在7所学校的22名候选人中公开选聘7名校长助理,学校掌握65-70%的评定权力,其中全体普通教师拥有50%的决定权,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当家作主的权利,彰显教育人事民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得到了全区师生的好评。二是全面贯彻《*区教育系统毕业生录用和教职工调聘工作的实施意见》,从严掌握新教师录用条件,规范新教师录用程序,做到四公开(政策公开、条件公开、指标公开、结果公开),新教师招聘工作规范、合理、公正、有序,今年共录用新教师75人,社会反响良好。

(三)队伍建设有新加强,德育水平不断提升

1、深入开展名师工程。认真做好市名师名校长的推荐评选工作,经过严格考核,4位教师被评为*市名师,2名校长成为了*市名校长。目前,我区拥有*省功勋教师1人,*省特级教师11人,*市名教师27人,*市名校长9人,按专任教师比例居全市首位。创新星级教师评比模式,在农村学校开展了第十三届星级教师评选。共评选出26名教师为*区第十三届星级教师,至此,全区共有星级教师592名。加大了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创造优秀人才工作、生活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了区特聘教师制度,狠抓名师下乡支教工作,扎实做好省特级教师、市名师和区星级教师下乡支教及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工作,充分发挥了优秀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

2、强化师资队伍培训提高。建立教师业务素质考试制度,组织全区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教师业务素质和“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培训和考试;开展网上“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员培训大讲堂”,扩展了培训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加强了教师年度考核工作,规范教师档案管理;加强新教师见习期培训,141名已毕业转正。组织开展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对初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开展小班化、多批次培训,提高了中小学班主任整体素质和能力。支持鼓励中小学教师参加高一层次学历进修,全区中小学教师合格学历大幅提升,目前,全区中小学教师合格学历,小学、初中、普高、职高分别达到100%、99.59%、97.51%、90.84%;高一层次学历,小学、初中分别达到81.72%、80.84%,居全市前列。

3、提升校长队伍素质。开展了学校德育副校长全封闭培训。8月,37个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在教师进修学校进行了为期7天的全封闭培训,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将军事化训练和众多专家的德育报告有机结合,有力地提升了德育副校长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开展全区小学校长提高培训,121位小学班子成员参训。组织35名校长助理和后备干部进行为期3个月的岗位培训,严格校长后备干部考核,取消了12名后备干部资格;加大了对校长班子考核调整力度,共调整充实了23位中小学校长班子成员。提高校长岗位职级津贴,调动了校长工作积极性。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热心爱教、文明执教、优质施教、廉洁从教”承诺活动和“群体师德创优”活动,把师德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首要内容和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树立典型,大力弘扬先进教师事迹。举办了第23个教师节庆祝大会,表彰了各级各类先进102人。其中全国模范教师1名,省级先进11名,市级先进11名,区级各类先进80名,大力弘扬了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高尚精神。开展了*区首届“十佳班主任”评选活动,产生了我区首批“十佳班主任”。举办第二届教职工运动会,加强了教职工的团结协作精神。严肃整治教师有偿补课、违规带生行为,开展了为期2天的暑期中小学师德专题培训,全区3600多名教师参加培训,促进了全区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积极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建设,召开了全区教代会现场会,进一步规范教代会全程工作,充分落实了教代会的审议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评议监督权等“四权”。

5、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多措并举开展德育工作。承办了*市德育工作现场推进会,生态德育工作初见成效,《*区中小学“生态德育”的实践与研究》被列为省重点课题,受到了专家的广泛关注;加强绿色学校建设,开展区级绿色学校评比活动,10所学校被评为区级绿色学校;全面检查全区学校日常行为规范落实情况,加强了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了国防教育,开展了军训、主题班会、模拟防空演练等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民族精神教育,进行纪念建军八十周年和建党86周年的歌咏比赛、书画比赛、演讲赛等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举办*区未成年人读书节,开展民族精神大讲堂、“好书我推荐”、“读后感征文”等活动,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举办了第一届校园社团文化节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办精办好《自主教育》和《*家教》刊物,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四)素质教育有新成效教育投入持续增加

1、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一是加强青少年科技文化艺术教育工作,成功举办区第十六届中小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组织参加了*省第二十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5个项目获奖;加强中学学科竞赛的管理和指导,7人获*省初中科学竞赛一等奖,占全市的一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二是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举办*区第二届中小学生体育节;开展学校阳光体育工作,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积极开展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和学校体育人才基地建设,2所学校被评为省级体育特色学校,2所学校被确定为省级学校体育人才基地;编制了*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方案,制定了*区百万体育器材进校园实施方案,举行了*区百万体育器材进校园活动,与体育局共同出资105万元,对全区农村学校体育设施进行添置、改造,促进了城乡体育教育均衡发展。

2、积极建设平安校园。继续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全区所有中心校以上学校都达到了*省“平安校园”创建标准;召开全区性教育系统安全工作会议和安全紧急会议3次,周密部署学校安全工作;举办“全国第六个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发放宣传资料2000多份;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实行学校交通协管员制度;实施“家校通”工程,为学校、家长联系搭建信息平台;开展了二次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和学生接送车专项整治;积极配合各学校办理投保手续,全区38所学校6万多名中小学生和53所幼儿园近1万名幼儿参加校(园)方责任保险。加强学校卫生工作,5所学校成为*省食堂卫生等级量化管理A级单位,37所学校被确定为各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加强学生食品安全管理,出台了*区学生食品配送实施方案,开展校园食品安全配送工作;

3、加大教育投入力度。20*年,预计教育事业总支出5.6亿元,其中区财政对教育事业拨款达到25267万元,比上年增长18.7%。教育附加收入达到3653万元,比上年增长8.4%。人民教育基金收入达到3428万元。继续开展义务教育免杂费,97066名义务教育学生被免除学杂费,金额1059万元,极大减轻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重视教育装备投入,促进教育装备现代化。投入477万元,新增学生课桌椅5215套,新增多媒体设备191套(其中简易49套),新增计算机454台。目前,全区中小学拥有多媒体设备1324套,拥有计算机7040台。多媒体设备基本普及到每一个新课程教学班;学生数与计算机数比达到10:1,各校基本拥有满足教学用的计算机教室,实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加强督政和督导,指导大陈镇顺利通过*市教育明星乡镇评估,目前,全区所有镇、街道成为*市教育明星乡镇。10所学校被评为“*市教育基本现代化学校”。

4、关心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开展弱势群体结对帮扶工作。教育局机关60名干部与全区贫困户、低保户一对一结对,开展送温暖活动。局班子成员与10名贫困学生结对,开展资助活动。教育局机关与下陈街道明星村、海门街道建设社区开展结对活动,给明星村4户困难家庭送去了慰问金,切实帮助该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关注弱势群体子女受教育权利,联合开展了2次对民工子女免杂费款和营养餐券现场发放活动,近6000人次受惠,金额达40万元,使民工子女享有了公平的受教育权利。

(五)依法治教有新拓展,教育形象全面改善

1、学校招生人事工作规范有序。一是严格规范了学校招生考试工作,开展“招生政策进万家”活动,加大招生工作的宣传力度;召开全区招生考试干部培训会,加强招生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各类招生考试过程监督,严肃考试纪律,确保了录取工作规范、有序;严格控制学校招生规模,派出招生督查组,现场监管学校招生工作,并定期开展招生检查,进一步强化了招生监督。严格执行招生收费政策,建立了监督收费的长效机制,实行全程监控,在事前、事中和事后检查,有效地规范了教育收费,基本消除了教育乱收费现象。二是严格规范了教师调聘工作,顺利完成了20*年全区中小学人事核编;坚持“统一管理、计划进人、考试择优、定编设岗”的原则,严格控制编制,严肃进人计划,严格控制区外教师调入和区外毕业生聘用,从严控制民办学校教师调入;全区学校教师正常调动共79人,其中区内33人;录用新教师75人。进一步规范了教师年度考核工作。

篇10

创新,发展的永恒主题。

翻开2005年我市经济社会建设的“成绩单”,人们在为取得全面快速发展而叫好的同时,也为“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精彩纷呈而喝彩。

“十大体系”一年来的建设历程,承载体制机制创新之重,倚仗追赶跨越战略之策,令全市干部群众难以释怀。

厚爱一分,全市总发动营造浓厚建设氛围

非常之举,需要非常措施。

市委、市政府把“十大体系”建设作为全市“一条主线,六个重点”的首要任务来抓,列入市委常委(扩大)会、市政府常务会重要议程。党政主要领导在市委二届四次全会、全市“十大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对此作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潘逸阳亲自谋划“十大体系”建设方略,经常过问工作的进展情况,多次在全市重要会议上进行强调,多次听取汇报和调阅有关材料,并作出重要批示,不断为“十大体系”建设领航指路。市长王昭悠切实解决“十大体系”建设工作中政府机构改革、行政职能调整、行政管理权限下放、政务环境打造、基础设施建设等实际问题,使“十大体系”建设在政府体制改革创新上得到有效落实和推进。为切实加强对“十大体系”建设的领导,每个体系都有一名市领导挂帅,并确定有一个牵头单位和一个专门机构。

按照“市为重点、优势先行,县为示范、以县促县,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确定了市本级6个重点体系先行突破,7个综合示范县(市、区)和12个单项示范县(区)抓好示范试点的工作目标,提出了“围绕一个思路、抓住二个突破、办好三件实事、解决四个问题、坚持五个结合”的总体策略。先后下发了有关方案、工作意见等文件,为全市“十大体系”建设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落实措施。

宣传培训造声势。集中了一个月的时间,组织全市干部学习“十大体系”政策文件。市里两期副县级以上干部培训班培训1100人,两期科级干部培训班培训1420人,各县(市、区)共培训基层干部14000多人。成功举办了1场“十大体系”建设主论坛和10场分论坛,国内31位著名专家对赣州市“十大体系”建设进行“把脉”,建言献策,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开展了论文征集评选活动,共征集论文237篇,评出一、二、三等奖35篇。精心编印了“十大体系”建设《工作指南》、《工作汇要》、《建设新赣州》(一、二、三卷)、《学习读本》,同时全年共编印62期《市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简报》。进行了广角度的跟踪报道。《人民日报》、《经济日报》、香港《文汇报》、《中国质量报》、《江西日报》、《信息日报》等市外主流媒体和本市媒体纷纷聚焦我市“十大体系”建设,以专题、专栏、专版等形式进行了深度报道。举办了以“把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掌握政策”为主题的政策咨询、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有声有色的宣传造势和学习培训,为“十大体系”建设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和社会氛围,广东省、安徽省先后派出考察组前来我市作专题考察。

去年6月底,随着77个配套文件全部如期出台,标志着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长珠闽”经济运行相对接、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文本框架已经体系性地完成搭建,全市督查调度促落实的力度为此明显加大。市委每季度召开一次常委(扩大)会议,市综合协调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市十大体系办公室每半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对“十大体系”建设工作进行调度,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市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先后还在赣县、龙南、上犹、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召开现场办公会,就各县(市、区)提出的106个具体问题,进行了现场答复、书面复函和限期解决。对“十大体系”所涉基础设施(硬件)项目和全市重点工程项目,每月还进行一次专项督查调度,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突出重点,市本级先行突破异彩纷呈

市本级六个重点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心崛起”之势迅速凸现。

政策法规体系:高质量地完成了31个配套文件的制发工作,共有30多个部门积极参与,50多人次外出学习考察,发放征求意见函200多份,召开座谈会20多场次,收集意见271条;对1999年7月以来出台的270个政策文件进行了清理,共废止不符合“合法性、对接性、现实可行性”原则的政策文件83个,进一步调整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创新了体制机制,打破了阻碍和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为实现在全省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打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金融服务体系:加大了信贷投入,全年新增贷款27.28亿元,同比增长1.9倍;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下降10.4个百分点,农信社不良贷款率下降7.73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延伸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商业银行在南康、瑞金设立了分支机构并已挂牌营业,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在瑞金、龙南设立了外汇管理支局并已挂牌,在南康开展了远程外汇核销管理系统的试点;大地财产保险公司在赣州市设立了分公司;市本级、信丰、南康、龙南、大余、兴国、寻乌成立了信用担保公司。金融环境的改善和金融服务的优化,进一步活跃了我市的生产要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信息网络体系:已有90个市直单位接入了市政务信息网,全市接入政务信息网的计算机数量达到4600台;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取得可喜进展,“赣州市人民政府网”全面改版,17个县(市)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40个市直部门和单位建立了网站或网页;“赣州市政务信息网网上行政办公系统”已经建立并正式运行;“赣州市政策法规数据库”和“赣州市人口信息数据库”基本建成;市行政服务中心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网络社区服务设施项目正在实施。信息平台的搭建,进一步完善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软件服务功能。

口岸服务体系:龙南海关顺利通过验收并正式开关运行,检验检疫大楼主体工程已竣工;赣州公路口岸作业区顺利通过南昌海关和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上级口岸部门的验收;赣州出入境检测中心已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立项;赣州铁路东站国际集装箱货场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成功引进三家口岸物流货代企业;赣州至厦门的“铁海联运”已经开通;赣州驻深圳口岸办事处开始运作。口岸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进一步提高了通关效率,优化了投资和创业环境。

人力资源体系:全市年内共引进各类人才2300多名,人才总量达到49.6万人;市人才市场升为省级人才市场,并与各县(市、区)联网,举办了三省六市(广东韶关、惠州、东莞,福建泉州、漳州,江西赣州)人才智力交流大会;组建了赣州技师学院、赣南科学院,并已正式运作,赣州技师学院在校学生突破万人大关;选拔了192名大学生到基层锻炼;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招生1070名;在信丰兴建了100个“农户安全储粮示范仓”;聘请多名外籍专家实施了伟良钨业超细超粗炭化钨粉研发、变速器设计、旅游开发决策、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和蔬菜新品种引进等项目,并推广了“一村一品”模式;选派了34名优秀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出国(境)培训;“两化”工程硕果累累,其中培训城镇公民8.8万人、农民77.66万人次,23万人经培训实现了就业,1.74万人分获初、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举办了首届技术能手技能大赛,500人参赛,100多人获奖。这些成果,为我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保障体系:赣州被列为全省“金保工程”示范城市;劳动保障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开通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门户网站,在部分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村干部养老保险、“五保合一”、事业机关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等试点工作纵深推进;新增参加社会保险人数创历史新高,征缴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同比分别增长17%、21%、5%;确保了全市102270名参保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2332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基本完成,城镇失业登记率下降到3%,下降了0.7个百分点;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民工工资监控机制,追回被拖欠农民工工资2020万元,接到投诉但尚未清欠的工资仅为18.66万元,占全省总额比例不足1%;十大救助体系正在发挥作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快速推进,为构建和谐平安赣州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其他体系同步实施,齐头并进。产权交易体系:全年完成国有产权转让5宗,交易额达21586.6万元,实现资产增值3089万元,其中,成功转让原市接待中心整体资产;办理国有土地交易95宗,面积754.175亩,交易额3.217亿元;办理房产交易14726宗,交易面积288.69万平方米,交易额23.8亿元。技术标准体系:完成脐橙国家标准的编制并已报审;初步建立了稀土、钨、“猪-沼-果”等优势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国家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试点城市项目、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顺利通过上级验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技术标准数据库。贸易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了供销系统农资连锁经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农产品流通等体系建设,已发展农资连锁加盟店354家,新发展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了全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龙头企业。物流服务体系:编制完成了《物流产业发展纲要》和《赣州市2006—2015年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市物流中心、市物流信息中心已启动营业,汽车交易市场已开工建设;县一级有28个物流项目正在建设,总投资近10亿元。

主攻特色,单项示范县建设争奇斗艳

12个单项示范县(区)因地制宜,打造样板,力创特色。

章贡区成立了现代物流产业协会;自筹268万元设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全区农民参合率已达到73%,已有1510名农民领取医疗补助金共计94.47万元;实施了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赣县在人力资源体系建设中开创了“5+1”管理模式,把全县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统一纳入到“五办一中心”管理,建立了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网络。

信丰县组建了民营性质的诚信担保公司,为400多家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6000万元的信用担保;该县还被列为全国首批100个农业标准化(脐橙)示范项目表彰县。

安远县建起了社会保障征缴大厅;每个乡镇都建立了社会保障工作站,重点乡镇还建立了社会保障事务所,初步构建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社会保障资金筹措多元化机制;将村干部和失地农民纳入社保范围,在全市率先制定并实施了村干部养老保险具体办法。

寻乌县组建了赣南脐橙良种繁育中心,建立了以果业协会为载体的县、乡、村三级果业服务网络;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寻乌蜜桔》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上犹县构建了人才交流中心、就业和再就业培训中心、劳务服务中心、招投标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信息中心、机关效能投诉中心和基建审计中心等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崇义县被省信息中心列为“江西省网上行政办公系统”唯一的试点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迈出大步;在全省率先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无公害山羊标准化示范项目列入全国第五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中科院与章源公司合作兴办了博士工作站。

定南县建设了天晟大市场、昌盛贸易广场、金桥文化广场、杨梅建材大市场,县城综合、专业市场的经营面积达到3.8万平方米;编制了《定南县贸易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了《定南县县城2005—2010年商品市场总体规划》;生猪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有新亮点,生猪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年出栏35万头的总量中,80%以上销往珠三角市场。

全南县清理行政许可项目171项,撤销93项,废止政策文件32个,新制订出台政策文件30多个;整合了全县国有林业资源,成功引进属国内500强企业的江苏阳光集团,投资1.1亿元组建江西高峰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破解了国有林业发展投入不足的难题;“高山蔬菜”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宁都县兴建了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宁都黄鸡基地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建设项目,被确定为省级地方标准,并获赣南首个业内国家证明商标;一批企业和农产品标准获国际、国家和省级认证。

会昌县初步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政策文件框架;实现了“五保合一”同场征缴;在全县各乡镇全面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901名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建立了贫困大学生救助基金会,全年共筹集救助资金300余万元,发放20.1万元,救助贫困大学生58名。

石城县把土地交易中心、房产交易中心和拍卖行从行政主管部门剥离出来,组建了产权交易中心,实现了产权交易“三合一”、“四分开”,全年累计交易额达3938万元,增值908万元,增加税收309万元;《紫石牌烤烟综合标准体系》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鉴定和验收。

优势聚集,综合示范县建设交相辉映

7个综合示范县(市、区)取得了明显的综合示范效应。

南康市组建了“三场合一”的大产权交易中心;完善了社会救助制度,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年共向8721户农户、18956名村民发放低保金共计163.8万元;赣南卷烟厂以赣烟商标获质押贷款6600万元,开创了我市以企业品牌质押贷款的先河;开展了“民主推荐,差额选举”党政领导干部试点;投资近1亿元、占地405亩、可容纳5000名学生的新南康中学已竣工使用。

大余县建立并实施了农村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和城市居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103名;建成了“世界钨都网”等系列网站;开展了“金边瑞香”原产地标识注册和“南安板鸭”原产地保护申报工作;在全省县一级率先开展了钨矿区采矿权、国有商品林经营权拍卖工作,其中钨矿区采矿权拍卖收入达2997万元,是拍卖底价的3.8倍;成立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城市资产经营公司。

龙南县取消行政许可项目216项,清理政策文件141个;设立了出口退税基金和出口创汇奖励基金;南昌海关驻龙南办事处正式开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大楼完成主体工程;会展中心项目建设已经启动;金塘物流服务中心即将完工;占地400亩、总投资1.2亿元、按照省级示范性优质高中标准规划建设的龙南中学新校区已经建成。

兴国县组建了行政服务中心、理财服务中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国有资产经营中心等中心,其中,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多、品位高,首批35个单位已进驻中心;完成了县四套班子和35个县直单位政务信息网络的布线接入工作;在县政府办公楼和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了2个政策法规文件触摸屏查询系统;制订了兴国灰鹅和兴国鱼丝系列标准,启动了兴国灰鹅原产地保护工作;农产品检测站获国家农业部批准建设;建立农资连锁加盟店94家;兴国第二医院为民办医疗事业发展提供了典范;将军中学创下了赣州民办学校“五个第一”。

瑞金市建立了“政银企协作”和“融资项目双向推介”两项机制;已争取到并设立了赣州市商业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支局的分支机构;选招了45名大学本科毕业生担任乡(镇)长助理;成立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城市发展投资公司;实行了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开启了非国有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先河,供水、供气、公共交通等三个外来投资项目相继实施;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60%;建立了食品安全质量监测站,鳗鱼养殖标准化示范区进入了国家级农业标准示范区行列。

于都县六大信息网络系统已具雏形;农村“三院”(敬老院、福利院、光荣院)建设成为示范样板;于都县奶牛养殖农业技术标准点成为国家级奶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成立了探矿权采矿权交易中心;吸引6365万元社会资金兴办民办学校6所。

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制订了失地农民过渡生活补助、重病救助、子女就学补助等政策,发放各种补助150多万元;市物流中心入驻物流企业已达86家;汽车交易大市场、卷烟物流中心、众成物流公司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物流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工行分理处升格为支行;设立了市商业银行开发区支行。

深化改革,新组建机构项目推进开局良好

篇11

创新,发展的永恒主题。

翻开2005年我市经济社会建设的“成绩单”,人们在为取得全面快速发展而叫好的同时,也为“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精彩纷呈而喝彩。

“十大体系”一年来的建设历程,承载体制机制创新之重,倚仗追赶跨越战略之策,令全市干部群众难以释怀。

厚爱一分,全市总发动营造浓厚建设氛围

非常之举,需要非常措施。

市委、市政府把“十大体系”建设作为全市“一条主线,六个重点”的首要任务来抓,列入市委常委(扩大)会、市政府常务会重要议程。党政主要领导在市委二届四次全会、全市“十大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对此作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潘逸阳亲自谋划“十大体系”建设方略,经常过问工作的进展情况,多次在全市重要会议上进行强调,多次听取汇报和调阅有关材料,并作出重要批示,不断为“十大体系”建设领航指路。市长王昭悠切实解决“十大体系”建设工作中政府机构改革、行政职能调整、行政管理权限下放、政务环境打造、基础设施建设等实际问题,使“十大体系”建设在政府体制改革创新上得到有效落实和推进。为切实加强对“十大体系”建设的领导,每个体系都有一名市领导挂帅,并确定有一个牵头单位和一个专门机构。

按照“市为重点、优势先行,县为示范、以县促县,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确定了市本级6个重点体系先行突破,7个综合示范县(市、区)和12个单项示范县(区)抓好示范试点的工作目标,提出了“围绕一个思路、抓住二个突破、办好三件实事、解决四个问题、坚持五个结合”的总体策略。先后下发了有关方案、工作意见等文件,为全市“十大体系”建设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落实措施。

宣传培训造声势。集中了一个月的时间,组织全市干部学习“十大体系”政策文件。市里两期副县级以上干部培训班培训1100人,两期科级干部培训班培训1420人,各县(市、区)共培训基层干部14000多人。成功举办了1场“十大体系”建设主论坛和10场分论坛,国内31位著名专家对赣州市“十大体系”建设进行“把脉”,建言献策,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开展了论文征集评选活动,共征集论文237篇,评出一、二、三等奖35篇。精心编印了“十大体系”建设《工作指南》、《工作汇要》、《建设新赣州》(一、二、三卷)、《学习读本》,同时全年共编印62期《市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简报》。进行了广角度的跟踪报道。《人民日报》、《经济日报》、香港《文汇报》、《中国质量报》、《江西日报》、《信息日报》等市外主流媒体和本市媒体纷纷聚焦我市“十大体系”建设,以专题、专栏、专版等形式进行了深度报道。举办了以“把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掌握政策”为主题的政策咨询、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有声有色的宣传造势和学习培训,为“十大体系”建设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和社会氛围,广东省、安徽省先后派出考察组前来我市作专题考察。

去年6月底,随着77个配套文件全部如期出台,标志着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长珠闽”经济运行相对接、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文本框架已经体系性地完成搭建,全市督查调度促落实的力度为此明显加大。市委每季度召开一次常委(扩大)会议,市综合协调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市十大体系办公室每半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对“十大体系”建设工作进行调度,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市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先后还在赣县、龙南、上犹、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召开现场办公会,就各县(市、区)提出的106个具体问题,进行了现场答复、书面复函和限期解决。对“十大体系”所涉基础设施(硬件)项目和全市重点工程项目,每月还进行一次专项督查调度,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突出重点,市本级先行突破异彩纷呈

市本级六个重点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心崛起”之势迅速凸现。

政策法规体系:高质量地完成了31个配套文件的制发工作,共有30多个部门积极参与,50多人次外出学习考察,发放征求意见函200多份,召开座谈会20多场次,收集意见271条;对1999年7月以来出台的270个政策文件进行了清理,共废止不符合“合法性、对接性、现实可行性”原则的政策文件83个,进一步调整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创新了体制机制,打破了阻碍和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为实现在全省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打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金融服务体系:加大了信贷投入,全年新增贷款27.28亿元,同比增长1.9倍;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下降10.4个百分点,农信社不良贷款率下降7.73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延伸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商业银行在南康、瑞金设立了分支机构并已挂牌营业,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在瑞金、龙南设立了外汇管理支局并已挂牌,在南康开展了远程外汇核销管理系统的试点;大地财产保险公司在赣州市设立了分公司;市本级、信丰、南康、龙南、大余、兴国、寻乌成立了信用担保公司。金融环境的改善和金融服务的优化,进一步活跃了我市的生产要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信息网络体系:已有90个市直单位接入了市政务信息网,全市接入政务信息网的计算机数量达到4600台;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取得可喜进展,“赣州市人民政府网”全面改版,17个县(市)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40个市直部门和单位建立了网站或网页;“赣州市政务信息网网上行政办公系统”已经建立并正式运行;“赣州市政策法规数据库”和“赣州市人口信息数据库”基本建成;市行政服务中心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网络社区服务设施项目正在实施。信息平台的搭建,进一步完善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软件服务功能。

口岸服务体系:龙南海关顺利通过验收并正式开关运行,检验检疫大楼主体工程已竣工;赣州公路口岸作业区顺利通过南昌海关和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上级口岸部门的验收;赣州出入境检测中心已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立项;赣州铁路东站国际集装箱货场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成功引进三家口岸物流货代企业;赣州至厦门的“铁海联运”已经开通;赣州驻深圳口岸办事处开始运作。口岸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进一步提高了通关效率,优化了投资和创业环境。

人力资源体系:全市年内共引进各类人才2300多名,人才总量达到49.6万人;市人才市场升为省级人才市场,并与各县(市、区)联网,举办了三省六市(广东韶关、惠州、东莞,福建泉州、漳州,江西赣州)人才智力交流大会;组建了赣州技师学院、赣南科学院,并已正式运作,赣州技师学院在校学生突破万人大关;选拔了192名大学生到基层锻炼;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招生1070名;在信丰兴建了100个“农户安全储粮示范仓”;聘请多名外籍专家实施了伟良钨业超细超粗炭化钨粉研发、变速器设计、旅游开发决策、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和蔬菜新品种引进等项目,并推广了“一村一品”模式;选派了34名优秀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出国(境)培训;“两化”工程硕果累累,其中培训城镇公民8.8万人、农民77.66万人次,23万人经培训实现了就业,1.74万人分获初、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举办了首届技术能手技能大赛,500人参赛,100多人获奖。这些成果,为我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保障体系:赣州被列为全省“金保工程”示范城市;劳动保障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开通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门户网站,在部分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村干部养老保险、“五保合一”、事业机关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等试点工作纵深推进;新增参加社会保险人数创历史新高,征缴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同比分别增长17%、21%、5%;确保了全市102270名参保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2332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基本完成,城镇失业登记率下降到3%,下降了0.7个百分点;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民工工资监控机制,追回被拖欠农民工工资2020万元,接到投诉但尚未清欠的工资仅为18.66万元,占全省总额比例不足1%;十大救助体系正在发挥作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快速推进,为构建和谐平安赣州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其他体系同步实施,齐头并进。产权交易体系:全年完成国有产权转让5宗,交易额达21586.6万元,实现资产增值3089万元,其中,成功转让原市接待中心整体资产;办理国有土地交易95宗,面积754.175亩,交易额3.217亿元;办理房产交易14726宗,交易面积288.69万平方米,交易额23.8亿元。技术标准体系:完成脐橙国家标准的编制并已报审;初步建立了稀土、钨、“猪-沼-果”等优势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国家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试点城市项目、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顺利通过上级验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技术标准数据库。贸易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了供销系统农资连锁经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农产品流通等体系建设,已发展农资连锁加盟店354家,新发展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了全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龙头企业。物流服务体系:编制完成了《物流产业发展纲要》和《赣州市2006—2015年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市物流中心、市物流信息中心已启动营业,汽车交易市场已开工建设;县一级有28个物流项目正在建设,总投资近10亿元。

主攻特色,单项示范县建设争奇斗艳

12个单项示范县(区)因地制宜,打造样板,力创特色。

章贡区成立了现代物流产业协会;自筹268万元设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全区农民参合率已达到73%,已有1510名农民领取医疗补助金共计94.47万元;实施了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赣县在人力资源体系建设中开创了“5+1”管理模式,把全县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统一纳入到“五办一中心”管理,建立了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网络。

信丰县组建了民营性质的诚信担保公司,为400多家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6000万元的信用担保;该县还被列为全国首批100个农业标准化(脐橙)示范项目表彰县。

安远县建起了社会保障征缴大厅;每个乡镇都建立了社会保障工作站,重点乡镇还建立了社会保障事务所,初步构建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社会保障资金筹措多元化机制;将村干部和失地农民纳入社保范围,在全市率先制定并实施了村干部养老保险具体办法。

寻乌县组建了赣南脐橙良种繁育中心,建立了以果业协会为载体的县、乡、村三级果业服务网络;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寻乌蜜桔》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上犹县构建了人才交流中心、就业和再就业培训中心、劳务服务中心、招投标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信息中心、机关效能投诉中心和基建审计中心等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崇义县被省信息中心列为“江西省网上行政办公系统”唯一的试点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迈出大步;在全省率先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无公害山羊标准化示范项目列入全国第五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中科院与章源公司合作兴办了博士工作站。

定南县建设了天晟大市场、昌盛贸易广场、金桥文化广场、杨梅建材大市场,县城综合、专业市场的经营面积达到3.8万平方米;编制了《定南县贸易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了《定南县县城2005—2010年商品市场总体规划》;生猪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有新亮点,生猪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年出栏35万头的总量中,80%以上销往珠三角市场。

全南县清理行政许可项目171项,撤销93项,废止政策文件32个,新制订出台政策文件30多个;整合了全县国有林业资源,成功引进属国内500强企业的江苏阳光集团,投资1.1亿元组建江西高峰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破解了国有林业发展投入不足的难题;“高山蔬菜”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宁都县兴建了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宁都黄鸡基地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建设项目,被确定为省级地方标准,并获赣南首个业内国家证明商标;一批企业和农产品标准获国际、国家和省级认证。

会昌县初步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政策文件框架;实现了“五保合一”同场征缴;在全县各乡镇全面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901名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建立了贫困大学生救助基金会,全年共筹集救助资金300余万元,发放20.1万元,救助贫困大学生58名。

石城县把土地交易中心、房产交易中心和拍卖行从行政主管部门剥离出来,组建了产权交易中心,实现了产权交易“三合一”、“四分开”,全年累计交易额达3938万元,增值908万元,增加税收309万元;《紫石牌烤烟综合标准体系》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鉴定和验收。

优势聚集,综合示范县建设交相辉映

7个综合示范县(市、区)取得了明显的综合示范效应。

南康市组建了“三场合一”的大产权交易中心;完善了社会救助制度,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年共向8721户农户、18956名村民发放低保金共计163.8万元;赣南卷烟厂以赣烟商标获质押贷款6600万元,开创了我市以企业品牌质押贷款的先河;开展了“民主推荐,差额选举”党政领导干部试点;投资近1亿元、占地405亩、可容纳5000名学生的新南康中学已竣工使用。

大余县建立并实施了农村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和城市居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103名;建成了“世界钨都网”等系列网站;开展了“金边瑞香”原产地标识注册和“南安板鸭”原产地保护申报工作;在全省县一级率先开展了钨矿区采矿权、国有商品林经营权拍卖工作,其中钨矿区采矿权拍卖收入达2997万元,是拍卖底价的3.8倍;成立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城市资产经营公司。

龙南县取消行政许可项目216项,清理政策文件141个;设立了出口退税基金和出口创汇奖励基金;南昌海关驻龙南办事处正式开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大楼完成主体工程;会展中心项目建设已经启动;金塘物流服务中心即将完工;占地400亩、总投资1.2亿元、按照省级示范性优质高中标准规划建设的龙南中学新校区已经建成。

兴国县组建了行政服务中心、理财服务中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国有资产经营中心等中心,其中,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多、品位高,首批35个单位已进驻中心;完成了县四套班子和35个县直单位政务信息网络的布线接入工作;在县政府办公楼和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了2个政策法规文件触摸屏查询系统;制订了兴国灰鹅和兴国鱼丝系列标准,启动了兴国灰鹅原产地保护工作;农产品检测站获国家农业部批准建设;建立农资连锁加盟店94家;兴国第二医院为民办医疗事业发展提供了典范;将军中学创下了赣州民办学校“五个第一”。

瑞金市建立了“政银企协作”和“融资项目双向推介”两项机制;已争取到并设立了赣州市商业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支局的分支机构;选招了45名大学本科毕业生担任乡(镇)长助理;成立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城市发展投资公司;实行了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开启了非国有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先河,供水、供气、公共交通等三个外来投资项目相继实施;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60%;建立了食品安全质量监测站,鳗鱼养殖标准化示范区进入了国家级农业标准示范区行列。

于都县六大信息网络系统已具雏形;农村“三院”(敬老院、福利院、光荣院)建设成为示范样板;于都县奶牛养殖农业技术标准点成为国家级奶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成立了探矿权采矿权交易中心;吸引6365万元社会资金兴办民办学校6所。

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制订了失地农民过渡生活补助、重病救助、子女就学补助等政策,发放各种补助150多万元;市物流中心入驻物流企业已达86家;汽车交易大市场、卷烟物流中心、众成物流公司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物流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工行分理处升格为支行;设立了市商业银行开发区支行。

深化改革,新组建机构项目推进开局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