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20: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师培训反思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05-01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师资培训已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教师,只有教师的发展,才有学校的发展,也才有学生的成长。面对新课程在培育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以及近年来教师培训层次的提高、培训机会的增多,如何提高广大教师的培训质量,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注重拓宽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
“学习是每个教师的终身工程”。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
校,必须把教师的培训学习与教学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教师提供形式多样的培训机会,积极创设一个人人能学,人人爱学的环境,使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知识适应时展的步伐。
(一)关门学,自我学习提素质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除教师个人的专业知识储备外,还必须让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新课改已经实施多年,许多理论成果都已成形,学校要加大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选购一些国内外理论书籍、媒体资料,制订切实的学习计划,出台相应的措施,引导教师进行教育理论自学,以提高教师现代教育理论素养。
(二)出去学,开阔眼界长见识
学校要注重不同层次教师的业务进修,积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外出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教育教研活动,加强外地先进教育信息的捕捉,并与之加强交流和协作,避免教师坐井观天,夜郎自大。通过出外听课、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三)请来学,传经送宝长经验
教育主管部门、有条件的学校或者多校可以联合邀请一些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举办教育理论专题讲座,释疑解惑;邀请学者、教研员来校深入课堂指导、听课、诊断教学教研问题,以提高教师理论水平;聘请专家学者担任教育教学顾问,确保培训工作高起点、高质量。
(四)互助学,共同学习促提高
学校要通过系列讲座、组织研讨、集体办公积极为教师搭建名师成长平台。比如利用教法创新讲座、优秀教师讲座、班级管理讲座等,让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改革动态,及时改变观念;组织有针对性的课题研讨、集体备课和听评课,促进教师互相交流与学习,使之互动互补,进而达到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五)用媒体,丰富载体学经典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以及近年来 “云教育”理念的提出,“云教育”平台的应用,微课,作为一种新兴教学设计模式和学习方式兴起,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慕课的热炒,使教师培训的方式、载体更加丰富,学校要有计划的引导广大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学师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湛的教学艺术,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录课教室,充分利用微课原理,观摩已有的微课案例或录制自己的微课教学案例,从中学习细节、学习经典,以提高教学业务水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注重培训经验总结,促进教师反思,内化专业素质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提出,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近年来教师自我反思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备受关注的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成为促使教师更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教师教育教学效果提高和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从经验型和研究型、向专家型转变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一定要注重教师培训经验的总结和培训反思、教学反思的撰写。要针对培训学习的主要内容、做法,总结培训体会,反思培训学习的得失。特别是外出培训学习的教师,回校后“仿课”和反思总结,把学到的精品课和经验“搬回家”,让全体教师共同分享、提高。
三、注重培训考核评价,突现培训实效
学校要建立教师培训成长档案,将教师的学习计划、培训学习反思总结、培训成果等资料及时存档,采取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校导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除此外还要注意两个方面的考核评价。
(一)注重教师培训与课题研究结合考核
一、论文研究的意义
近年来徐州地区幼儿教师培训需求持续上涨,培训供不应求,但是有的幼儿教师不愿意再参加“假培训”。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将从徐州地区幼儿教师培训现状、出现的问题和培训对策研究这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二、徐州地区幼儿教师培训需求现状分析
研究者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徐州地区幼儿园教师对于接受继续教育的态度及已有的培训经验,还了解徐州地区幼儿教师的素质结构与现状。并根据以上结果开展行动研究,探讨如何在幼儿园教师培训中实施幼儿教师确切需要的、幼儿教师能够掌握并运用的多样化的幼儿教师培训模式。
研究者对徐州地区5个市辖区、3个县、2个县级市的部分幼儿园各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0份,共计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4份。调查结果显示,徐州市各个市辖区、县、县级市幼儿园幼儿教师培训活动或幼儿教师培训课程比例为70%。其中,幼儿园教师培训收费比例为55%,一周两次课程安排比例为71%,培训质量为95%,有园本培训比例为45%,如图:
在徐州地区5个市辖区、3个县、2个县级市中,有37.5%的幼儿园缺少甚至缺失对教师培训活动的开展,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幼儿园的因素,例如:教师培训活动开展起来不容易组织和管理,幼儿园缺少相对专业的教师培训活动场所、材料、计划,幼儿园会对收费与否,教师培训活动开展的成果和影响犹豫。二是幼儿教师的因素,例如:幼儿教师对于教师培训的态度,幼儿教师接受培训前的关于学前教育的知识技能基础,幼儿教师的学习方式,幼儿教师参加培训后是否及时反思并理解运用到日常幼儿园的活动中。
三、徐州地区幼儿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幼儿教师培训类型单一,以专家讲座形式为主,培训方会邀请一些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但是理论内容偏多,实际操作经验少。培训教师无法很好地消化,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在平时的幼儿游戏与活动中。
幼儿教师培训内容陈旧,有些培训仍然以师德和知识技能的培训为主,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缺乏信息技术的培训,幼儿教师制作课件,音频、视频的制作,白板的使用等。
四、徐州地区幼儿教师培训对策
(一)培训类型多样化
幼儿教师培训类型多样化是指以下园观摩、听案例分析和专题讲座这三种培训形式为主。前两种培训教师的参与程度较高,有利于采取互动方式开展教学。专题讲座,教师更加青睐一些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园长和教师,更接地气。
本调查还发现,教师更加愿意得到的培训材料是学员的研修成果。研修成果是教师平时实践而得来的经验,再加上新的培训内容,两者不断融合碰撞出新的火花,得到反思与提升的成果。学员研修成果体现了参加培训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培训者在培训期间要对教师的文章或作业或论文及参与的研究课题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指导,适当安排教师研讨和交流活动。
(二)培训内容层次化
针对徐州5个市辖区、3个县、2个县级市地区的幼儿教师培训的相关现状,总结出幼儿教师的培训要丰富多样化。以师德为主线,增设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的培训,让徐州的幼师学习到发达一线城市的幼教资源。也可以增设信息技术的培训,让教师能够设计出自己想要的课件。
(三)学习方式参与化
一、引言
在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多元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进程中,外语,特别是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已成为我国未来公民的必备素质,英语教师担负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新型外语人才的重要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谈到外语教学质量时指出: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社会环境(4分)+教学方法(3分)]×教师素质(章兼中,1997),因此,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外语教学质量之影响不言而喻。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生态环境恶劣、教育整体水平不高,公民外语素质普遍较低。外语教育投入不足和师资队伍水平相对较低,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西部地区外语人才培养的两大难题。
为提高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西北师范大学在实施了2007年教育部委托西北师范大学“送培进疆”新疆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的基础上,又承担了教育部2008年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其中关涉英语学科教师培训,取得较好效果;本文拟就本次国家级培训中外语学科(英语)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之处进行厘梳,期冀对今后我国外语教师教育和发展之有效模式加以探索。
二、国内外关于外语教师培训(教育)范式之回顾
(一)外语教师培训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刘润清先生在Jack C. Richards & David Nunan主编的《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一书的序言中指出,英语文献中,师资培训(teacher training)这个概念已变化三次。即教师培训、师资教育(teacher education)、师资发展(teacher development),还有一个中性词教师培养或教师准备(teacher preparation),这里不再赘述。Steve Mann(2006)认为这几个概念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但也有细微差别:师资培训主要是介绍可获取的方法并使教师熟稔语言,教师当前普遍认可的一系列概念和术语,尤其以培训者呈现一些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为典型特征。Parker也指出“完全不合格的教师教授语言的时日将屈指可数,但仍有相当多的低水平的语言教师存在,只能对其进行职后培训”(Parker, 2004)。Steve Mann也认为“尽管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师资培训的概念不会受到挑战,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培训是外在的――一种已被接受的方法”(Steve Mann,2006)。但从广义上讲,无论是“培训”“教育”还是“发展”,其目的都是围绕“教师”这一主体以促进其从不成熟到成熟、从新手到专家的逐步成长的过程,正如Lange(1990)所说,在英语教育文献中,教师发展指教师在智能、经验及教学态度上不断成长的过程。所不同的是,三个词汇所暗含的对教师培养的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以及侧重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当然,也有许多学者没有对三个词汇的内涵做详细的划分,将它们等同起来,互换使用(贾爱武,2003)。
(二)当代国内外关于外语教师培训(教育)之三大范式
国外语言教师教育三大模式经历了从匠才/学徒模式(the craft model)、应用科学模式(the applied science model)到反思模式(the reflective model)的发展过程(Wallace, 1991)。
匠才/学徒模式即经验教师告诉新手做什么而且演示该如何做,新手通过观课和模仿向经验教师学习,最后形成教学专业能力,如图1所示:
应用科学模式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是专业培训或教育领域中最有影响的一种方式。学员教师从专家学者的讲授中获得科学知识和实验的成果,然后将它们应用于教学实践,所以该模式也被称为从理论到实践模式,如图2所示:
反思模式强调教师将专家的理论研究与自身的实
践相融合,并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不断变化个人的认知体系,即通过“行动中的反思”(reflection in action)形成“行动中的理论”(theory in action)。在外语教学领域,间接获得的知识即理论知识一般包括英语史、语言学、学习论、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教育学、英语教学法等。由实践产生反思和由反思推进实践形成的连续反思回路成为语言教师专业能力呈现动态发展趋势的动力源,如图3所示:
上述三种模式中,匠才模式突出教师专业发展中经验层面的训练,无法应对当今科技知识剧增时代对教师教育的要求;应用科学模式虽弥补了这一缺陷,但将理论与实践分割开来,并且“科学”的结论并不能解决复杂的专业困境问题;反思模式比较折中,把教师的科学基础知识与专业经历置于同等重要地位,为教师反思活动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准备条件,该模式也重视学员教师本人以及他们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自身作用,但主体活动的个性化使个人反思的经验结论存在着与群体共享的矛盾,而且对每个学员教师而言,很难找出一种适合他们个人反思活动的框架结构。
三、外语教师培训模式创新实践及评价反馈
(一)注重培训前期的需求调研和培训方案的设计
在本次国家级培训启动前,负责外语学科教师培训的学科专家带领相关培训人员深入兰州、庆阳、陇南等地,同当地外语教研机构人员、一线教师进行交流座谈,并发放问卷,了解基层外语教师对新课程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问题及培训需求;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本次外语学科教师培训预备方案,然后在省教育厅师范处确定了参加本次国家级培训的外语学科学员名单后,将培训预备方案和需求调查表寄发给每位学员,征求其意见和建议,并对这些意见和建议做了详细整理,作为修改预备方案和设计培训内容与活动的主要依据;然后再根据一线调研和二次问卷的基础上,对预备方案进行了修改,并将修改的方案反馈到教育部师范司,听取意见,进行第三次修改调整,从而形成本次培训的执行方案,最终的培训方案和内容以模块形式设计和出现,下文另有论述。
(二)多元化培训团队组建及学科专家负责制
有了好的培训方案,还需有高水平的培训团队去实施。我们根据国家级培训和外语学科培训方案,认真选聘培训者(见表1)。
同时,我们采用学科专家负责制,由西北师大外语学院英语教学研究专家担任学科培训负责人,从需求分析、方案制订、内容安排、活动设计、组织实施等各个环节对本学科负责;尤其是在学科负责专家的带领下,每个参与本次培训的培训者进行集体备课,并向其他培训者展示和说明自己的教学安排与设计,集体研讨,不断完善,形成集体智慧和合力;这样避免了教师培训中培训者各自为政的现象,也避免了培训内容和方式上的重复或矛盾,从而保证了学科培训的整体、系统和有效。通过这一合作过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教师培训必须是培训者全员参与、协商、交流、研讨和帮助的过程,那种一人一讲,互不干涉的培训,只能导致培训的低效甚至无效(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培训学院,2007)。
(三)模块化的培训内容和多元化的培训方式
模块一:课标与教材(curriculum & subject matters) 本模块具体包含英语课程标准内容解析与研讨、课标实施中的问题梳理与研讨、不同版本英语教材使用中的问题梳理与研讨和不同版本英语教材之比较等版块,旨在使英语骨干教师进一步理解新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了解不同版本教材的特点从而形成正确的教材观、教学观。
模块二:经验与分享(experience & sharing) 该模块主要由英语新课程教学经验交流、教学问题梳理及解决新课程教学问题对策等版块组成,旨在使骨干教师共同分享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经验,梳理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探讨开展新课程教学经验交流与问题研讨的策略与方法。
模块三:观摩与研讨(observation & discussion) 本模块的主要素是听说课、阅读课、语法课、语音课等课例观摩与研讨,通过真实感知课例并开展研讨,使骨干教师以课例为“案子”向“镜子”“引子”转变,即启发其在具体的教研活动中不再是“挑刺”评课,而是从课例关照自己的教学,进而引发对不同课型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本真的思考。
模块四:专题与探究(issues & inquiry) 该模块主要由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新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化发展、英语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策略及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版块组成,旨在使骨干教师对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英语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及与时俱进的教学观、教师观和课程观等理念进行深刻反思,进而提高对外语教学的宏观把握和反思能力。
模块五:设计与展示(design & performance) 本模块主要涉及英语课文教学活动、单元教学活动、任务型教学活动及中小学衔接教学方案设计与展示等内容,使外语教师能以实际案例分析为基础,进一步掌握新课程教学活动设计的原理与途径,反思和探究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策略及方法。
模块六:对话与交流(dialogues & communication) 该模块也是培训内容接近尾声的模块,包括与一线英语教师和课改研究者的对话以及对学习内容的反思总结与交流,意在帮助学员教师梳理培训期间的学习内容,并同其他同行和专家展开对话,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有效的教师培训,必须使教师能够主动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成为真正的学习者,这就需要在培训中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法。本次培训中多元化的培训方法具体包括参与式研讨、对话与交流、专家讲座与解疑、现场学习与课例观摩等。
专家讲座也是教师培训的方式,但不应成为主要方式。本次培训中,专家讲座只占了10个学时,仅占总学时的1/8(共80学时),分别是英语课程标准内容解析、不同版本英语教材比较、新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教学整合、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方案等,而这些讲座也都是基于需求调研和分析而设计的。
同时我们也考虑到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特点,突出了参与式培训方式,采用小组讨论、经验分享、现场学习、课例分析、对话交流等多元化形式,充分体现培训过程的针对性、平等性、参与性与实效性,以调动骨干教师的主动探究与学习的积极性。
(四)对本次外语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的评价与反馈(以初中英语班为例)
参加本次初中英语学科国家级培训的教师为45人,发放问卷45份,收回有效问卷44份,收回率为97.8%,现将本次培训效果评价反馈分析如下:(见表2)
通过问卷可以看出,在培训方案的设计方面,有42人认为很好或较好,比例高达95.5%,无一人认为差,这说明本次培训方案赢得了参训教师的高度认可。培训方法的多样性方面,有42人认为本次培训方法丰富多样,比例占到95.5%,仅有2人认为一般,占5%,无一人认为差;说明本次培训在方法的选择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为国内外语教师培训方法和模式积累了经验。同时,有37位骨干教师认为理解了培训内容,对自己的教学有信心,占84.1%;有7人认为一般,占15.9%;无人认为差;有36人认为能将此次培训中学到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占81.8%;有6人认为这种可能一般,占13.6%;还有1人认为不能将培训中的理念与方法运用到实践中;这说明大多数参训教师对培训内容的有效性及对今后教学的指导作用还是认可的,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可能受现行考试评价体制的影响,有15.6%的教师不能确定落实培训中的新理念、新策略、新方法等。
最后,42人对此次培训整体感受和印象认为很好或较好,总计占95.5%;2人认为一般,占5%;无人认为差;由此也看出,基本上全体参训教师对本次外语教师国家级培训给予了高度认可。
四、结语
如引言中所言,我国是英语教育大国,但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还亟待提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西部边远地区的外语教师的发展已刻不容缓,否则我们谈教育公平和不让农村孩子输在起点上无疑是自欺欺人之语;当然我们也看到,国际外语教师培训(教育)已经进入反思发展和建立学习型组织、组建学习共同体的时代;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一概否定教师培训在特定历史阶段所承载的意义,尤其在我国,教师培训还将继续为外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推进我国外语教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断探索与国际外语教师培训(教育)相衔接的、兼具中国特色而富有实效的培训模式和体制应是我国外语教育界和教师教育机构不断研究的课题;唯其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外语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成长,促进其专业觉醒,进而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外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专业自主地位的实现作出实质性的贡献。教育部2008年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英语学科在外语教师培训模式方面做了大胆探索并总结了一些宝贵经验,赢得了参训教师们的高度认可,期望能对今后西部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开展外语教师培训提供借鉴和启示。
05
参考文献:
[1]Freeman, D., (1996). Renaming experience/re-constructing practice: developing new understandings of teaching[J]. In Freeman & Richards (eds.), 22-32
[2]Lange,D.L., (1990).A blueprint for a teacher development program[J]. In J. C. Richards and D. Nunan (eds),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Mann, S., (2006). The language teacher’s development[J]. Language teaching.
[4]Parker, L., (2004). Adult learning languages: the challenge[J]. In Harnisch Swanton(eds.), 9-20.
[5]Wallace, M. (1991). Trai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a reflective 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程晓堂.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初中英语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2-34.
[7]贾爱武. 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45-48
[8]刘道义,龚亚夫.中国学校外语教育的发展[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1)14-15.
培训项目研发有两层含义:所谓“研”就是通过对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确定培训主题、内容和对象,研制培训方案;所谓“发”就是培训项目经审核批准后,项目计划书,供教师自主选择。
项目研发的第一步是要组建研发团队,团队成员既要有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也要有理论研究型的专家、教授,还要有熟悉教师成长和培训规律的培训师。我县在“多主体项目研发”过程中,组织发动了11位县级首席导师,65位县级学科培训导师,还聘请了在甬高校和宁波市师干训中心的部分专家,成立了多个项目研发团队。然后全面分析教师的个体需求、岗位需求和学校组织需求,梳理出多个主题,再结合学生和社会的期望确定申报项目的最佳内容。
在研制项目培训方案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培训目标定位,准确把握处于“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等不同发展时期的教师的成长需求,避免培训内容“不合胃口”和“不适应”现象的发生。其次要有效整合培训资源。教师培训的核心资源是智力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和技术资源,其中人力资源是智力资源的主体,它包含培训教师、培训管理者和学员,在培训中直接发挥着主导作用。为此,我们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整合。比如在《教科研论文写作与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这一市级培训项目方案的研制过程中,我们分别邀请了省、市、县三级教育科研机构的负责人和省、市培训机构的专家,以及中小学特级教师共7人,对培训内容、培训课程、培训方式等进行选择和设计,还专程到杭州多次修改培训方案。同时非常重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在培训前三个月便给学员寄发培训预备通知,请他们将自己撰写的论文或课题申报书的电子稿提前半个月发给项目组,以便授课教师组织讲评和研讨。
当培训方案形成后,县师训中心要组织由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每一个项目方案进行审核,然后报主管部门批准后,即进入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管理平台,让教师自主选择报名。在项目环节,要充分强调规范性。不仅《项目申报书》的填写要规范、完整,更要十分注意操作程序的严肃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项目研发作为培训的起步阶段,直接关系到培训的针对性,起到了定方向、设蓝图的作用,如果需求定位不准确,课程与活动设计脱离学员实际,必将导致项目培训的低效。因此,只有抓好项目研发过程的管理,才能为培训取得良好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过程实施——有效管理的关键
要保证教师培训项目的质量,首先,培训方案要适合教师需求。其次,培训实施过程的有效管理非常重要,因为它既是落实培训方案的具体过程,又是检验培训方案是否切实可行的试金石。因此,施训过程的管理也就成了培训项目管理中最主要的环节,也是整个项目成败的关键所在。
为了提高效率、落实责任,我县在项目实施过程管理中采取了项目负责人领导下的“组班教师负责制”。所谓“组班教师”即全面负责某一个培训班级所有培训活动组织与管理的专职人员,集班主任、项目秘书、信息档案与后勤管理职能于一身。组班教师不仅要负责培训班级的学员报到、培训考勤、信息报道与反馈,还要配合导师做好培训组织和学员作业的收集、班级培训总结的撰写、优秀学员的评选等工作,项目负责人和其他职能部门则做好指导、协助工作。
在首次项目培训时,组班教师要做好学员报到的服务管理工作,热情耐心地指导学员签到、缴费、领取学习资料并交待一些注意事项。对于90学时以上的长项目培训,还要做好开班典礼的服务工作;短项目,由组班教师简要介绍该培训项目的背景、概况与要求即可。
我县学科教师90学时脱产培训项目实行的是首席导师负责制下的“导师+基地”培训模式,此模式的特点是由一位特级教师或名优教师作为首席导师,再聘请县内外的名师、骨干教师组成一个导师团,其中首席导师主要负责培训教学与活动安排,而组班教师则负责班务管理。
当参训学员满怀期待来到首席导师所在学校,经过简短的开班典礼后,学员先听导师的理论讲座,观看教学录像或导师上示范课、剖析教学案例。接着,导师团成员指导各学习小组进行集体备课,辅导学员独立制作课件,每组用抓阄的方法选出1~2人上诊断课。然后是分组评课,集中交流,导师点评,学员上提高课,导师再作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方面的理论引领。在这样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演绎,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归纳过程中,组班教师不仅要做好讨论与点评情况的记录和学员意见的反馈等工作,还要配合导师做好学员签到、联络、服务等事项。
为了便于对学员实施个性化辅导,有效促进对参训教师的个体诊断,在培训的第二阶段,要安排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分散到各导师团成员所在学校进行实践培训。由于分组实践缩小了规模,使得人人都有上课的机会,导师也能针对每个学员的不同情况进行更加详细深入的指导,这样还能增强导师和所在学校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同实践学校及时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比如落实好8~10人的备课与休息场所等。其次,由于实践基地分散在全县各地,组班教师难以兼顾,必须要检查小组长点名、签到和培训过程记录等职责的落实情况。组班教师还要到各基地蹲点半天以上。再次,要帮助学员协调或解决交通不便等实际困难。最后,还要建立分组实践基地的联络平台。每小组至少推选一名学员与组班教师建立QQ群,把每天的培训概况和突出的亮点同大家交流分享,以便了解和掌握各组的培训动态。
培训结束时,要对培训记录、培训作业、学员小结等进行收集归档,先由各小组长收齐后交各自的学科导师审阅,然后由首席导师汇集审批。组班教师还要将收集到的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同时,评选出优秀学员、优秀通讯员,召开结业仪式进行总结表彰,并给参训学员发放结业证书。
在整个项目培训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培训安全是培训有序进行的保障,因此,每一次培训,对有可能发生的状况我们都做好充分准备,并做好预警防范工作,如遇停电、火警、学员身体不适或指导教师因特殊情况不能到位等情况,都有应急预案来应对。
由于我县在项目实施中采取了组班教师负责制的管理形式,加上一整套切合实际的考核和培训风险防范措施,每一个项目培训都能有序、高效地开展,为参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三、总结反思——有效管理的深化
对项目培训进行总结的目的是为了提炼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反思存在的问题和教训,对今后的培训提供帮助与借鉴,不断增强教师培训的生命力。培训项目总结要全面、具体、翔实,主要是亮点与特色的提炼,从需求调研分析到培训方案研制;从项目申报到指导教师选课;从培训准备到过程实施;从培训成果收集整理到推广应用,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认真的梳理、分析与反思。
对需求调研分析的总结,重点要关注调查问卷的设计是否反映了调查对象的真实意愿,是否将大多数调查对象的需求纳入了培训内容。比如,在《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长项目中,根据调研中多数老师的要求,我县把命题与试题分析、说课与试讲、有效教学设计与有效评课的内容确定为培训主题,受到了学员的欢迎。在《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培训》长项目中,则根据多数老师的需求,把一字(英语书写)与一话(英语语音)的基本功训练作为培训内容之一,学员在参训期间,每天利用中午12点到1点这段时间,在导师的安排下进行半小时的书写练习和半小时的语音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县采取了“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促提高”的总结模式,即针对对每一个专题讲座、每一个专项活动,都对学员的学习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对满意度很低或者学员意见较集中的问题,就要启动风险防范机制,对培训内容或计划作出调整,使培训活动朝着有利于实现目标的方向发展。项目培训的最后半天,我们还要求学员对自己的学习收获和项目的整体看法作出评估。
每一个项目培训结束后都要写出总结报告,内容包括:①项目基本情况;②培训实施过程;③培训的效果;④培训经验与反思。在培训效果方面应包含学员的学习成果(个人成果与集体成果)和项目的其他成果(如培训中形成的有价值的案例、自主研发的教材与课程等)。
在经验与反思方面,要着重表述项目的成功做法、问题的反思与改进的建议等。比如,我县在第一轮试点中,对个别项目过分强调精品课堂打造,忽视常规课堂研究这一现象进行了反思,大家认为教师平常均以上常规课为主,在全员培训的项目中应着重探讨如何提高常规课堂的质量和效率。在反思中,教师还提出,有些学科项目只重视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轻视备课、阅读、出题、做题等第一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自己先学会理解教材,先备课、会做题目,才能去上课。于是,在第二轮方案设计时,我们对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作了改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管理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过程,从决策、执行到反馈、总结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全面提升参训教师的素质这一需求。同时它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在服从总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每个环节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满足学员的合理要求,激发学员的参训兴趣和热情来提高培训的效果和管理的效率。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每一个培训项目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就能探索出以项目实施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不断创新教师培训的理论与方法,为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一、基于网络信息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
基于网络信息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主要是指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师培训中,并通过构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信息网络平台引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整体性变革。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师培训中具有极大的运用价值与前景。把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师培训中,一方面促进了教师培训模式的综合性改革,另一方面也有效解决了培训经费和优质培训资源紧缺的矛盾,并有助于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也正是基于对网络教师培训模式重要性的认识,《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深入推进培训互联网+和有效利用互联网与移动学习等手段”的新要求。从总体上看,开展基于网络信息的教师培训模式主要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极大地扩大教师的培训面,经济有效地培训教师;二是可以使更多的教师享受优质培训资源和先进培训方式,提高了培训的层次和质量;三是可以有效弥补传统面授培训受时空限制所带来的局限性;四是可以有效缩小过去不同地区教师培训中客观存在的“水平差”,特别适合于边远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教师的培训。当然,有效地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模式也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包括网络信息培训平台的建设,优质和适恰培训资源的筛选与聚合,以及培训过程与效果的及时监控反馈。
二、基于分类指导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
针对过去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不高和教师认可度较低等问题,分类指导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应运而生。所谓分类指导的教师培训模式,强调的是培训要根据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差异,并充分考虑教师对培训的个性化需求,通过采用差异化的培训内容与方式方法等,来彰显分类指导特征的一种新型师培模式。我们认为,分类指导既是当前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与趋势,又是提高培训实际效果的一个重要措施与必然要求。构建基于分类指导的教师培训模式,主要有以下实施要点:1. 研究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差异及教师的个性化需求,是实施分类指导教师培训的基础;2. 采用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法途径,是实施分类指导教师培训的关键;3. 以培训的针对性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是实施分类指导教师培训的目的与归宿。现在,学术界和广大中小学校高度重视分类指导的教师培训模式,并形成了不少研究成果。如有对分类指导的教师培训模式开展了专门的研究,提出“教师的培训要因教师个体需要的不同而异,教师的培训要因教师教龄和职称的不同而异,教师的培训要因教师所教学科和课程的不同而异,教师的培训要因教师所在学校的不同而异和教师的培训要因当前教育中心工作的不同而异”等有价值的观点,并对这种教师培训模式进行有益的建构。
三、基于研修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
基于研修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主张把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方式,并把研究贯穿于教师培训的各个方面与全过程。研修式教师培训模式的主要依据是,教育教学研究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培养科研型教师的时代要求。针对过去我国中小学教师主要局限于“知识传授者”的核心职业角色,传授型成为教师群体的一个显著职业行为特征及其所带来的弊端,基于研修的教师培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教师培训中的研究成分与色彩,试图通过研究与培训的有机结合,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意识与能力,着力打造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并以此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科研兴校”和“教师即研究者”等教育发展新路径及教育新理念的牵引下,当前基于研修的教师培训模式在我国得以蓬勃开展。当然,在这里所指的基于研修的教师培训模式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其中还有一些具体的范式与类型,如课题研究培训模式、课例研修培训模式、问题研修培训模式、教培研一体化培训模式和科研型教师培训模式等。
四、基于共同体构建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
针对传统教师培训中存在的培训主体单一,培训内容和方法脱离教师的实际需求和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施基于共同体构建的教师培训模式。这种教师培训模式的要义主要通过加强高等学校、地方教育科研院所和中小学之间的联系,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里的培训共同体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构建高等学校与中小学相结合的培训共同体;二是构建地方教育科研院所与中小学相结合的培训共同体;三是构建高等学校、地方教育科研院所和中小学相结合的培训共同体;四是构建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培训共同体。通过这种培训共同体的构建,主要是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一是通过培训共同体的构建,使高等学校和地方教育科研院所真正了解中小学的实际及其对培训的需求,从而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通过培训共同体的构建,聚合优质培训资源和形成多元培训主体,充分调动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三是通过培训共同体的构建,在高等学校、地方教育科研院所和中小学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并达到共同提高和共赢的目的。
五、基于校本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
近年来,校本教师培训模式也引起了学术界和中小学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并成为了一种新的教师培训模式。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的重要理念和出发点就是培训工作要“基于学校”“为了学校”“促进本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等。由于校本教师培训模式主要是针对本校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出现的个性化问题,以及本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际需求而进行的,培训的内容都是本校教师身边的问题,他们对这些问题都有直观的感受与体会,并有很强的解决意愿。通过开展校本教师培训模式,能够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并使他们产生较强的获得感。正是因为校本教师培训模式具有上述优势与特点,使它成为受到教普遍欢迎的一种新型培训模式。但在校本教师培训模式中,也存在着加强理论指导和提升培训层次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校本教师培训则很容易陷于一种低层次的循环往复培训中,难以充分发挥培训的指导和提升功能。这一点也需要我们注意并在实践中切实加以解决。
六、基于反思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
基于反思的教师培训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把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作为培训工作的主要内容及手段,并把基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反思贯穿于培训工作的各个方面与过程之中。基于反思的教师培训模式,是建立在教育教学反思且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的。当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尽管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但国内外学术界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他们往往把教师的教学反思划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并认为每个阶段开展的教学反思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功能。纵观当前国内外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与构建,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突出了反思在培训中的地位,并把基于反思的教师培训模式作为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形式。
七、基于现场观摩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
如果说,我们过去的教师培训主要是一种通识性的培训,偏重于转变教师一般性的教育理念和提升其教育理论知识与学科专业素养的话,那么,基于现场观摩的教师培训模式,则主要指向于他们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及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培训模式更多体现了实践的价值取向。现场观摩的教师培训模式立足于教学现场,通过培训教师对优秀教师实际教学过程的观察学习,使他们在培训过程中有一个可资学习与借鉴的对象。同时,基于现场观摩的教师培训模式,还具有直观性、互动性、经验性、真实性和比较性等特点,便于培训教师学习他人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能技巧及经验并感悟优秀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与个性。另外,这种培训模式还有利于发现自身教学上存在的差距,并明确改进的方向与目标。在对教师的问卷调查和实际访谈中,我们发现选择现场观摩培训模式的教师比例较高,该种方式事实上是最受教师欢迎的培训模式之一。当然,基于现场观摩的教师培训模式,也有一些制约因素,如培训经费短缺、教师时间紧张,以及如何做好观摩中的指导和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提升等。
2转“拿来”为“创编”,培养课程的开发能力
课程开发能力是基于教师创新意识、职业责任感、求变求新的心理特质,以教师自身所拥有的教学经验、工作经验和对社会的感知,重新对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评价与教学方法进行设计的一种能力,是教师一般能力(以课程实施为主)和特殊能力(以课程设计为主)的综合体现。骨干教师对教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学生有独特的发现,拥有丰富的、以经验为基础的知识与技能,他们大多走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前列,他们具备课程开发的潜在能力。他们不仅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更要研究教材和开发教材,对课程要转“拿来”为“创编”,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因此,在培训中应着重加强对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针对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首先,提供平台,有效整合资源。在骨干教师培训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开设网上教师课程资源中心,收集课程开发的最新动态和优秀校本课程案例,进行网上课程开发理论和技能的培训,为骨干教师进行课程开发提供平台,培养骨干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其次,聚焦课堂,进行行动研究。教师行动研究是教师在学校的真实教育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工作方式。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在骨干教师培训中,要引导教师以解决学校和课堂里每天发生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更好地思考、阅读和总结积累,把研究与实践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在校际间形成互相促进的反馈机制,从而有效“创编”校本课程。
3关注培训模式与关注教师经验的统一
随着教师培训实践的深入发展,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在不断创新,如案例剖析式、课程开发式、行动研究式等等。这些培训模式成为促进区域骨干教师发展,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彰显培训特色的重要载体,成为培训机构的关注点。尽管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层出不穷,但是根据大部分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反馈,特别是网络培训模式的推广,骨干教师培训的实效性还是得不到根本的提高。笔者认为关注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应与关注骨干教师的经验相统一,在教师培训中,所选用的培训模式要以教师经验的展示、共享、交流、改造、提升为关注核心。杜威说过:“一盎司经验之所以胜过一吨理论,只是因为只有在经验中,任何理论才具有活力和可以被证实”。心理学的“自我效应”表明,许多东西是教不出来的,只能依靠个体去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在体验中获得。如:现场观摩—问题展示—案例研讨—自主反思—经验提升。这种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让培训更贴近教师教学实际,是建立在教师经验的基础之上,选取了引发教师共鸣的话题,找出教师教学发展的生长点,以课堂教学为基点,引导教师进行主动自主反思,在个体参与实践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发展,骨干教师获得了经验提升。
4重视培训发生与重视培训达成的统一
培训发生是指培训方案制定后的行动实施阶段,而培训达成是指培训的目标达成情况,效果体现。两者的统一是指,培训机构不仅要精心设置培训方案,而且目标要明确具体,要紧密结合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不能凭空想象,预设的时候很美妙,但却是理想化的,很难实现。培训者要认真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现象、问题,要对骨干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活动会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在培训过程中要进行详细课堂观察,对比培训预设,寻找差距,并进行反思和批判性总结。只有重视培训发生与重视培训达成的统一,才是有效的培训,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持续稳定发展。要做到培训发生与培训达成的统一,主要关注:培训过程的观察与培训效果的反思与培训后续的跟踪。
4.1培训过程的观察
培训观察内容包括培训师、骨干教师、培训环境、培训内容等要素,其中核心要素是培训师与骨干教师。因此,在培训观察中,我们要围绕培训师和骨干教师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对于骨干教师,我们主要观察他们的参与状态、交往状况、思维状况和情绪状况。即:观察教师是否全员参与培训活动;教师在课堂上是否具备多向的、形式多样的信息交流;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教师是否愿意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建设性和独创性;教师在学习中是否情绪饱满,是否具有愉悦感,是否具有适度的紧张感,等等。对于培训师,我们主要观察他们的技能传授、启迪智慧和感情关怀能否融为一体。即:观察培训师对教材的组织是否有条理、培训语言是否生动,培训活动的组织与调控能力是否到位;培训师在培训中是否具有敏锐捕捉培训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是否能灵活有效地采取恰当的措施与策略来控制培训中出现的不良行为等;培训师在培训中是否对每一位教师负责,是否尊重信任教师,是否鼓励教师大胆探索等;培训师是否具有独特的培训方式,等等。
4.2培训实践的反思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指导教师用问题引导、合作反思、写反思日记、行动研究等进行教学实践的反思。问题引导,就是在培训中,确定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探索与研究,不断反思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合作反思,就是骨干教师在研修过程中,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讨论,共同思考一些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用集体反思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写反思日记,就是将研修和实践教学中反思与总结的内容认真记录下来,在记录中再反思。行动研究,就是骨干教师在将研究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切入口,认真思考,通过查找资料、寻找专家等方式,解开迷惑,并把思考与探索研究形成文字,与其他参训老师交流讨论。培训实践的反思是使培训发生转移到教学实践,促使培训的达成在实践与理论中相统一。
Abstract:Due to the culture segregation of teacher training and teaching practice, the current teacher training in China only stays on the theoretical level. Removing the segregation and encouraging teaching practice is the right way to develop teachers with the ability of reflectio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he Practicebased teacher training has abundant implication, which mainly contains these three aspects:based on teaching practice, conducted during teaching practices and used for teaching practice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e, reflection, subjectivity and openness. The basic strategy of this kind of teacher training is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by case and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Key words: teacher training; teaching practice; action research; reflection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普及义务教育的需要,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得到了高度重视,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与教学胜任能力,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时至今日,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有教师培训的不适应性日益突出,教师培训亟待改造与创新。
一、现有教师培训的事实判断
为了对现有教师培训作出准确、合理的事实评判,我们先从实践中的教师培训现象入手。例一,在某地市教育学院承办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班上,培训者在课上滔滔不绝地讲授着教育理论知识或学科专业知识,听讲的中小学教师却无精打采,后来参加者越来越少,不得不靠点名以维持培训的继续进行。事后教师普遍反映,讲授的知识陈旧,方式呆板,学不到他们自己渴望的实践性知识。例二,在某省举办的骨干教师培训班上,来自师范大学的培训者激情飞扬地阐述着当下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国内外教学理论的前沿动态发展。接受培训的教师认为所讲理论与理念是先进的,也是应该接受的,但难以理解与把握。当他们要求培训者进行一定的实际教学示范时,“冲突”发生了,培训者认为这是“简单的、下位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这颇具代表性、司空见惯的现象呢?这需要对我国现有教师培训进行具体、客观的事实分析。在教师培训的理念上,认为教师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储存他人观念的容器。“理论是产生并存在于大学或研究发展中心,而实践存在于学校之中,教师的工作就是把大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学校实践,教学改良的关键是教师能否正确地按照程序行事。”[1]在教师培训的内容上,培训内容主要囿于宏观性、抽象性的教育基本理论与学科专业知识,具体课程的设置大多源于培训机构自身资源与能力的考虑,与中小学的教学实践存在较大偏差,往往很难满足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在教师培训的目标追求上,主要关注的是教师理论知识的扩充与深化,教师学历层次的提升,忽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忽视培养教师反思、研究教学实践的意识与能力。在教师培训的方式上,将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复制到教师培训中来,以培训者“满堂灌”的讲解式为主要方式,在集中性的培训结束后,培训者又很少通过持续性的参与、指导教学实践来确保教师在培训中所接受的观念、知识或技能切实落实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在培训者的素质上,长期以来,师范大学与各级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培训者,很少对他们的素质提出专业化的要求。然而,从目前教师培训的实践来看,希望在被培训的教师身上所实现的品质,有的培训者他们本身并未很好地具备,其结果只能是自嘲地实施着“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培训。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现有教师培训主要是外控的补偿式、理论型教师培训。究其原因,除了受到我国社会特定时期的教育现实的制约外,关键在于现有教师培训的方方面面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文化隔离,忽视了教师成长的鲜明的实践性与反思性。教师培训不仅要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更要关照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师分析、反思、研究教学实践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可以说,走向教学实践,走进“教学田野”,消除教师培训与教学实践之间的隔离,进行积极的文化架构,是创新教师培训体系,造就反思型、研究型教师的一种重要抉择与改造之路。
二、走向教学实践的教师培训
为什么在新的形势下一定要使教师培训走向教学实践,而不是别的什么呢?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些粗浅的分析。
第一,教学实践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使其逐渐纳入教师培训的视野之中。
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主要的途径,教学都是活生生的、实践的教学。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教育观念的贯彻等等,只有经由教学实践才能践其言,成其行。可以说,教学实践是教育、教学理论与观念的实验场,是各种教育、教学问题的集结点。理论与观念再先进、完美,若脱离了教学实践,也只能变成空洞的口号。所以,要提高教师素质,关键在于提高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反思、研究、改造教学实践的能力,改变教学行为。如此,走向教学实践是教师培训发展的一个应有转向。
第二,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促使教师培训双方共同转向教学实践。
长期以来,在国内外,教育理论与实践应呈何关系,一直是论争不休的问题。“这种讨论虽然没有得出什么一致的认识,但引导着教育工作者的思维方式悄然地发生着变化”。[2]对于理论研究者来说,何不从一定的理论出发,直面教育实践,在研究、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发挥教育理论的价值?对于实践者而言,何不在反思、研究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学习、领悟教育理论?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而言,这一教育实践主要就是教学实践。这也启发着教师培训者应当不断超越现有教师培训模式,在参与、指导具体教学实践中,帮助中小学教师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与教学研究能力;中小学教师也应不断反思、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可以说,教师培训走向教学实践,既是实践界教师的渴求,更应是理论界培训者的自觉转向。
第三,教师培训走向教学实践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了一个课程改革的新时代,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逐步展开,与之相应的各个层次、形式的教师培训也在进行中。教师培训是课程改革中最具根本性的环节,不过,这一教师培训必须超越就课程而论课程改革的狭隘视野,必须同时百倍地关照教学实践。因为,“为实施课程改革所进行的教师培训再也不能局限于课程或课程改革,而是应当立足于课程教学或教学培训,越是在教什么的问题发生了重大变革或重大革新的情况下,如何教的问题越会意味着百倍的艰辛。”[3]20世纪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也向我们昭示,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彼此相依,课程总是以一定形式的教学为依托的课程,总要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否则就成为空洞、抽象的文本,不存在没有教学的课程变革。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进行的教师培训,也必须关照教学实践。
第四,教师培训走向教学实践顺应了国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中出现了两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与“教师成为研究者”。在这里,反思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研究也是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反思、研究教学实践,成为教学实践的反思者、研究者,是教师成长的结果,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和途径。特别是随着变化迅速的终身学习化社会的来临,教师的职业成长主要就是通过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反思、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来完成。
转贴于 三、走向教学实践的教师培训的涵义与特点
走向教学实践的教师培训是什么?颇难给它一个明晰、严密的界定。按照笔者的理解,走向教学实践的教师培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即基于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与为了教学实践。其中,基于教学实践是教师培训的出发点,在教学实践中是教师培训的切入点,为了教学实践是教师培训的归宿。
基于教学实践,意指所组织的各种教师培训,都必须从学校教学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教学实践,对教学的实际状况有一个客观、准确的把握,以此作为教师培训的出发点。要求培训者与一线教师一道深入教学实践,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找出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特别是那些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关键性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制定教师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形式等。这种基于教学实践的教师培训,既可以以整个学校的教学实践状况为出发点,也可以在部分或某一科目上进行,还可以基于多所学校教学实际相互合作地进行。
在教学实践中,是指教师培训工作的进行不能与教学实践脱节,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教师培训的进行是融为一体的。在此情形下,培训者不再是一个凌驾于教师之上的“理论布道者”,而是与教师发展成为一个共同体,深入教学现场,共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如此,并不是要将培训者置于教师培训的边缘,削弱、降低培训者的理论指导作用,而恰恰是对培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培训者要有丰富的、与时俱进的理论知识,在筛选教学问题时,向教师介绍有关教育理论,引导教师形成发现、概括教学问题的意识,在教师反思、研究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向他们提供有关的理论材料和操作框架。另一方面,更要求培训者要对教学实践有全面的把握,能够真正指导、帮助教师改造教学实践。
为了教学实践,意指教师培训要以解决教师面临的实际教学问题、改进教学实践为指向。需要指出的是,走向教学实践的教师培训,把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放在第一位,并不是说它不关心宏观的一般理论,不关心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是它“会主动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学校实际问题并提高教学质量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不囿于一般的笼统的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模式”,[2]更强调从具体、特殊的教学问题到一般、普遍的理论,更强调抽象、普遍理论要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要有助于教学实践的改进。也就是说,走向教学实践的教师培训不仅要指向解决学校存在的种种教学实际问题,更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发展他们反思、研究教学实践的能力,以有利于整体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
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走向教学实践的教师培训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实践性。这是走向教学实践的教师培训的最显著特征,它以培训双方对教学实践的深刻体悟与全面把握为出发点,在反思、研究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以改进教学实践为目的与归宿。2.反思性。与传统教师培训相比,走向教学实践的教师培训不仅重视教师理论知识的更新与拓展,更要关注教师反思教学实践的意识与能力的提高,重视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3.主体性。走向教学实践的教师培训关照教学实践,尊重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遵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教师不再是教师培训的“受动者和局外人”,充分发挥他们参与教师培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积极参与培训的主体意识。4.开放性。走向教学实践的教师培训往往根据一定的教学实际问题,灵活地安排培训时间,确定培训主题,选择培训方式,并围绕这一问题进行知识的、技能的、观念的多元化培训,重视培养教师从多角度、多层面对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的教学情景作出解释、决策与改进的能力。
四、走向教学实践的教师培训的基本策略或思路:案例教学法与教育行动研究相结合
基于以上的分析,借鉴当今国外教师培训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教师培训与学校教学实际,我们认为走向教学实践的教师培训应采用“案例教学+教育行动研究”的模式。
案例教学法最早实践于医学、法学及工商管理领域的教学中,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到教育领域,时至今日,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师培训中颇为流行而有效的一种方法。简单地说,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运用教学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所谓教学案例,是指对具有代表性、时代性的典型教学事件的背景、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等所进行的客观、具体的描述,根据不同的目的可以选材设计不同的教学案例。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法是多样的,其中最常采用的是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案例以一定的形式被展现,是作为被剖析的对象,教师(此处指培训者)和学员共同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工作”。[4]案例教学通过把那些活生生的典型教学事件展示在学员面前,使他们“身临其境”般地直面教学实践,成为沟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教师培训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实效价值。1.案例教学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融入教学案例中,使学员在共同分析、讨论教学案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内化蕴涵于其中的教育科学理论、理念与学科专业知识,而且也有助于他们实践性知识的获得。2.对教学案例剖析、追问的过程,也就是批判、反省教学实践的过程,有利于学员反思教学实践的精神的养成,提高反思教学实践的意识,掌握反思的方法与技能,发展与提高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教育行动研究始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行动研究被逐步引入到教师教育领域,如今,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教师培训中广为流传的一个口号。行动研究是通过实践者自身的实践进行的一种研究形式。“教育行动研究就是教育实践者(主要是教师群体)系统而公开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5],是“为了弄清现场面临问题的实质,引出用以改善事态的行动,由现场人员和研究者协作进行调查和研究,它最直接的目的在于改善实践”。[6]教育行动研究有不同的类型,其中理论研究人员与实践者开展联合研究是教育行动研究的较高层次和理想状态。教育行动研究展开的基本模式是“问题筛选──理论指导──实践与反思”。具体地说,就是研究者与实践者一道深入教学实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急需解决的典型性教学实际问题,而后研究者通过讲座、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提供理论指导,帮助实践者有计划地、螺旋式地系统反思、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实践。
教育行动研究蕴涵着两个基本的理想理念。1.在实践中学习。教育行动研究从成人学习理论及教师职业特点出发,反对将教师置于被动接受教学理论知识体系的状态,强调教师运用已有的、富有个性特征的知识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与反思,在反思、总结教学实践中学习、提高,认为实践性知识与反思精神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实践者成为研究者。长期以来,研究者与实践者处于分离的状态,教育行动与教育研究脱节。教育行动研究在倡导研究者深入教学实践的同时,也特别强调教师成为自己教学实践的研究者。相对于“外来”的理论研究者,教师置身于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实践的了解与反思往往是深刻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往往是切入关键的,也就是说教师拥有丰富的研究机会,处于最佳的研究位置。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案例教学法与教育行动研究在理论上蕴涵着共同的理念,在实践中汇合于共同的追求。它们都强调理论研究者与教学实践者要密切合作,都关注教师在直面教学实践中领悟有关理论知识、生成实践性知识,在理论指导下不断反思、研究教学实践,以改进教学实践。因此,在教师培训中,二者是应该、也是能够有效结合的,二者的有机结合为教师培训开拓了新的思路,成为造就反思型、研究型、创新型教师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卢真金.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J]比较教育研究,2001,(5):53—59.
[2]郑金洲.走向“校本”:学校教育发展的取向[J]教育研究信息,2000,(3):11—15.
[3]杨启亮.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问题思考[J].教育研究,2002,(6):49—53.
我在教师进修学校工作至今已二十一个年头,从事教师培训的管理工作也已十二年,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感到教师培训工作有他的特殊性,每年的培训任务中除完成一些常规的工作外,还要面临着许多新的培训任务和新的培训课题,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些培训任务,是我每年都必须面对的课题,为此我切实把好“三关”:即调研计划关、过程管理关、总结反思关。
一、调研计划关。
著名的国学应用大师翟鸿燊曾经说过:一个没有准备的人,必定是一个要失败的人,我深知此理。为此我认真做好两个环节的工作,一是立足需求,加强调研。通过问卷、座谈等多种形式深入学校,深入到教师中间进行调研,听取基层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意见,力求使培训的内容更加贴近教师的需求,为进一步优化培训方式,创新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能做好先期准备。
2005年10月,我和学校的有关领导及同事深入到我区部分学校,对新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之后,我写出了《我区中小学部分学科教育教学调研报告》呈报区教体局,教体局领导认为:“这是一个有事实、有分析、有建议的调研报告,并将这篇文章在教体局主办的《教育信息》上专刊发出,以期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分析、讨论、交流。
二是精心构思,优化方案。根据调查问卷的分析报告,我们邀请专家和一线干部教师共同参与方案的制定,如近几年来制定
的全区年度教师教育培训计划和暑期教育培训方案皆是如此。这些方案都要经过几轮的精心策划和反复斟酌,力求将从上而下的要求和从下而上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目标明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方案。最后由区教体局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学校,各学校又根据这些培训方案和学校的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计划,切实地保证了培训的有效实施。
二、过程管理关
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好的培训必须要有好的管理做保证。为此我在工作中做到“一个沟通”、“三个管理”。
“一个沟通”,即加强班主任、学校有关领导及学员所在学校的联系与沟通,一个计划考虑得再周到,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于是我在工作中,做到随时发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快速想对策,然后尽快解决问题,把问题消除在萌芽之中;同时也采用“民意调查表”的形式,从课程设置、培训管理、培训效果、后勤服务等多方面收集意见,完善培训计划,提高培训效率,改进培训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042-02
为贯彻落实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5.5亿元专项经费,支持教育部组织实施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2010年度的“国培计划”项目已基本结束,它有效地提高了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升,受到广大教师和各地的高度评价,但是它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培训时间的安排、培训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影响了学员培训的效果。
本文在借鉴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西北师范大学承担的“国培计划”(2010)甘肃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初中地理)的工作开展为实例进行探析,探究出一个符合农村教师集中培训的工作模式以便为以后的“国培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以及有关培训单位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一、 课程设置前期――需求调查
新形势下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师培训工作,是培训者和管理者直接面对的课题。实践证明,培训内容的适用,培训形式的变化,管理机制的科学与否,都应是以参训学员的评价为标志的,否则,尽管培训者较以往有几多变化,因缺少参训学员的参与与生成,培训往往仍然是低效的。从调查入手,了解教师需求,把握教师成长动态,是实施有效培训的前提也是归宿。
需求调查的主要内容应围绕“收获,内容,形式,培训者以及以往培训经历”等几个核心来开展,具体内容应是:
(一)参训老师以往培训经历包括1、培训内容2、培训类型3、培训方式4、培训效果5、对培训的评价6、培训的教学模式等。
(二)对自身培训的需求包括1、培训内容2、培训类型3、培训的教学模式4、培训的师资力量等。
二、课程内容设置
大规模进行农村教师培训,确立科学的培训内容是一项重要任务,首先培训内容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应对培训需求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要做到量化分析与质性分析相结合,梳理问题,分析需求,形成结论。对于调查问卷的分析,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量化的数据要进行技术上的处理,去“假”存真,合理选择使用。二是要理性分析获得的文字表述内容,设身处地的发现被调查者的真实想法。因此,要与个别访谈和查阅材料结合起来,在比较对照中分析研究。培训者只有把握了他们的需求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这是培训工作实效性的基础和前提。
同时还要从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出发来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对象的需求往往从现实出发,多是自己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难点和困惑,往往重操作、重现实的多,而对能力素质的提高、考虑发展的需求较少。作为培训工作的组织者必须站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既要注意农村教师现实的需求,又要考虑他们发展的需要,既要解决他们操作层面的问题,又要注重理论支撑和知识拓展的核心问题。培训内容还要注意知识构建,设置培训内容要注意其针对性,考虑培训对象以往知识积累和知识链接,同时注意在内容设置时知识板块之间的链接。因此本次培训紧紧围绕“素质拓展――课标与教材――专业发展――观摩研讨――设计展示――总结与反馈”等六个模块进行课程设置,设计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反思与前瞻;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压力调适;设计地理教学的视角及其对地理教师素质的要求;中学地理教学研究论文撰写专题;地理课程标准“内容标准”深度解析与研讨;人教版地理教科书结构与内容解析及其使用策略;湘教版地理教科书结构与内容解析及其使用策略;初中地理教师专业素养与发展;中学教材中的图像系统及其教学策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初中地理教师说课、评课的能力与技巧;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初中地理教师校本研修的途径与方法;地理课堂教学课例观摩;地理课堂教学课例观摩研讨;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地理课例设计展示与交流;研修收获总结与后续学习规划”等专题内容。总的来说,农村教师培训工作应以提高实施新课程能力为突破口,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培训内容模块,帮助培训对象建构知识体系,促进其可持续的发展这是确立有效模式必须要注意的。
三、培训课程的实施
在培训课程的实施中应注重培训形式。培训形式是为培训内容服务的,选择适当的培训形式可以提高培训效果。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是针对农村教师培训内容需要,为提高培训的实效性而选择的有效组合。在“国培计划”(2010)甘肃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初中地理)中,运用下述几种主要培训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专家讲座式
专家讲座历来是培训工作的主体方式。几乎不论什么专题、主题的培训,这种形式总是唱主角的。实施新课程以来,国家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教材专家、专业的教科研人员一夜之间成了“香饽饽”。这些专家为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动和推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进入课改深化阶段,广大一线教师的胃口发生了变化。调研中,许多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反复强调,要把纯理论的专家讲座的比例降下来,要更多地邀请一线的实践型专家走上培训的讲台现身说法。
为了响应这样的需求,我们在这次培训项目的实施中,大幅度地提高了一线特高级教师在讲课专家中的比例,即使是理论专家,也特别看重那些注重实践、在实践与理论两方面结合得比较好的专家(如东北师范大学袁孝亭教授)。而且讲座本身也作出重大调整,一般要求不论什么专家都必须严格控制“讲”的时间,要尽可能多地与培训学员互动。专家讲座式运用不能太多,也不能一讲到底,要根据对象情况讲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讲的过程中尽可能与实际问题结合,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应该说,专家背景的考虑、讲座时间的限制和互动的要求,不仅给学员带来了更多的收获,也给专家带来了挑战,为传统的培训形式注入了活力。
2、展示交流式
(一)优质课,可以让农村教师直观的观摩到一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邀请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进行示范教学,让农村老师不仅观摩还可以参与交流,还能听到专家的点评,甚至可以与同行探讨,这个过程是相互启发的过程,这样可以起到示范效应。但在这里,我们进行了一个很大胆的创新,我们还设置了两节建议(找错)课,我们邀请了两位刚参加工作不到三年的年轻教师,通过他们的课,学员找问题,挑毛病,找短处。这样扬长避短收到了很好地效果,得到了学员们的好评,同时促进了两位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但是展示交流一定要组织好,不仅培训教师要参加听,还应参与讨论,专家教授们还要平等地参与交流,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设计与展示,在课程设置上,不仅重视学员们理论水平的提升,更重视教学技能的实际运用,要求学员们分小组运用培训中学到的理论与技能,按照地理课程的新理念,从中学地理教材中任选3个专题,进行教学设计,并对设计进行全班展示和讨论,不仅分享了各组设计的成果,而且增进了学员之间的交流。
3、任务驱动式
带着任务学习去学习,将学习与反思,将学习与培训目标结合起来。这个方法是培训班开始时即将培训内容、培训目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总结和反思的内容以及单元学习目标告诉培训学员,让他们在一种任务驱动下进行学习,这样更能进入学习状态,更能调动广大农村教师的潜能,提高学习效果,从而保证了培训质量。
有效的教师培训,必须使教师能够主动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成为真正的学习者,这就需要在培训中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法。同时我们也考虑到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特点,突出了参与式培训方式,采用小组讨论、经验分享、现场学习、课例分析、对话交流等多元化形式,充分体现培训过程的针对性、平等性、参与性与实效性,以调动骨干教师的主动探究与学习的积极性。
四、以人为本,严格的管理体系
培训过程中严格的管理对保证培训质量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采用了专职班主任负责管理的模式。抽调了两名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专职班主任全程跟班听课,深入课堂现场观察、了解教学效果。班主任要认真听取培训教师的教学过程,观察学员的听课情况,同时利用课余与培训学员进行交流,并在第一时间内与培训教师进行交流,对于部分能立即改进的评价或建议,培训教师可以当场采纳,改变过去仅在教学后进行评价的滞后性所带来改进不及时的现象。此外,班主任还要从事班级日常管理,为参训学员提供全天候、24小时管理与服务,体现了以人为本,严格管理的原则。
为了保证参训学员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培训班开班之初,我们就明确了学员的学习制度和学习要求,特别明确了学员每日必须完成的作业内容(针对培训内容撰写学习收获等培训日志)和要求,并把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学员培训过程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最大限度地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以管理工作促进培训质量提高的效果。由班主任老师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从考核的结果来看,培训班学员作业的完成率和质量都较为理想。同时每一节课都进行不定时考勤,保证学员的出勤率。班主任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中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营造一种和谐上进、互相支持的班级氛围,为培训出成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管理规范、目标明确、考核跟进是保证骨干教师培训实效的管理环节。各地培训机构可根据培训需求,按照分层、分类、分岗等培训形式对学员进行分班管理。不同班级可设置不同考核模式、培训课程和考核环节。并且,培训机构要安排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培训班主任参与培训管理与服务。
五、 必不可少的总结反思
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实施后,作为培训者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反思,对于培训效果是否成功,有效,要听取培训学员的意见,对于教学效果、管理实效、后勤服务等可以设计问卷、以及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于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的不完善的地方进行反思,制定出改进措施,为下一步的培训工作积累经验。
六、创新推广
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过程是一个实践探索和研究过程,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培训方式,将创新与推广结合起来,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具有很强实用性,本身具有创新的特点,无论从培训理念到培训模式较之以往的培训有很多新特点。因此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推动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是培训者工作意义和职责。
上述培训工作模式不仅适用于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同时对其它培训工作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省略/zwgk/2010-06/30/content_1642031.htm.
[2] 王水玉.潍坊市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问题调查报告[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10,(5). 13-14+17 .
[3]高双桂 卢高洁.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12). 5-8.
[4]严华银.今天的教师需要什么―关于教师培训内容和形式的思考[J].人民教育,2008,(9) 28-31 .
[5]周红杰.关于提高中学地理教师培训实效性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0,(1) . 114-11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6―077―02
一、研究课堂教学,增强培训针对性
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是教师培训中的突出问题。有研究者发现,有87%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不切实际,理论性知识过多,有指导价值的内容较少,主要原因在于一些教师培训师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情况不甚了解。尽管组班教师在进行项目设计时或多或少地会考虑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但质性思考、几次座谈和问卷调查显然不足以认识教师真实的需求。提高教师培训内容的适切性,要求对中小学课堂教学一线进行深入考察和调研。
1.教师培训师要深入一线进行听评课。这对于没有一线教学经验的培训师而言特别重要。没有教过一年级,就不要教我如何教一年级。这句话为培训师工作敲了警钟。培训师作为教师的教师,必须对教师这个群体的工作特点、对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有深刻的研究。培训师进课堂听评课,有助于加深其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认识,增加自身的实践积淀;有助于其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的教学困惑等,并将这些问题和困惑转变为教师培训的研究课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策划培训项目;有助于其介入教师教学现场,客观评估教师专业发展状态,并对培训效果进行后续跟踪。
2.教师培训师可以借助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推进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解。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助推器,教师培训师通过和中小学教师一起做课题,可以将培训现场的“纸上谈兵”转化为教育现场的实践应用。这是当前教师进修院校与基层学校合作的重要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专家在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时“过度引领”,则容易导致中小学教师养成依赖性,丧失主动性。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展开,培训师要由“主持者”向“辅助者”、“促进者”转变,帮助教师独立思考、独立教学、独立研究,使教师在专业引导和专业支持的基础上成为研究的主人,使教师运用学到的研究方法,自我驾驭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
3.教师培训师可以通过教师工作坊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层次需要。教师培训师主导的“教师工作坊”,是由培训师与中小学教师组成的,以闲暇文化、游戏精神和情感能量激发为核心底蕴,以“轻松、丰富、快乐、有意义”为发展宗旨,具有自然性、活泼性、情感性、团队性、场境性等特点的教师小团队式学习型组织。作为通常在原先项目班级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非正式组织,教师工作坊改变了传统教师专业发展完全依赖和听命于上级行政命令的特点,突出了教师自我发展需求和实践参与,培训师和一线教师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分享经验,倾诉困惑。在一个民主、宽松的研讨氛围中,培训师可以收集到最为真实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和诉求,从而有助于新一轮的项目设计和班级实施。
二、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培训适切性
教师培训师的专业化具体表现在哪里?其“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为何?只有明确教师培训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他们才能有意识地更新这些知识和能力,进而有益于中小学教师。
吴卫东依据教师培训活动的特殊要求,从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三个方面构想了教师培训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培训师的专业道德主要指向三个维度,即对待教师培训的态度、对待参训者的态度以及自我道德修养;教师培训师的专业知识主要表现为本体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两类;教师培训师的专业能力主要表现为策划培训、执行培训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马艳艳认为,教师培训师的能力素质包括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两大部分。前者是普通教师必备的一般性能力,包括教育能力、教学技能(备课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教学媒体选用技能、学法指导技能、学习效果评价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教学反思技能)等;后者是教师培训师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必备的特殊的能力,主要指培训技能(培训需求诊断技能、培训课程、教材开发技能、培训评估技能)、组织管理能力、现代教育培训技术应用能力、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能力等。
研究显示,教师培训师的专业知识能够按照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关于“教师培训需求”的研究表明,尽管中小学教师在培训课程、师资、方式上存在一致的需求,但总的来看,每一项研究结果又不尽相同。因为不同专业发展阶段、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学科甚至不同地区的教师对培训的需求都有一定的区别。培训需求的不同直接影响培训课程的设计。例如,新任教师处于站稳讲台、关注生存阶段,培训内容主要应定位于训练教学常规,可优先选择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采用现场观摩或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培训。而成熟期教师大多有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提炼,从而化“具体”为“抽象”的需要,故对“道”的需求强烈一些,因此,培训内容应定位于教育理论素养的提升,可聘请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家采用讲座或者工作坊的模式进行培训。总之,教师培训师要特别注重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善于从师训工作的特点和需求出发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而“因材施教”,还要特别注重提升个人教学技能,以赢得培训讲台的“话语权”。
三、融入团辅技术,凸显培训互动性
现阶段,教师培训有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研讨交流、实验操作、教学实践、说课评课、示范观摩、现场诊断、反思总结等模式。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对不同的培训模式各有偏好。《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倡导小班教学,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多项调研也表明,传统的“专家讲座一言堂”的培训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教师培训新形势的要求,参与式培训、现场研讨、案例教学等已成为广大教师喜闻乐见的培训模式。教师培训模式的变化要求教师培训师具备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从培训班组建伊始的“破冰活动”,到培训中各种研讨的主持,直至培训结束时的总结,都需要教师培训师有效地协调各种要素,使培训效果最大化。
团体辅导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教师培训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而团体辅导主要依托团体动力。团体动力源自于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由于这些力量的存在,团体的运作才得以开始并持续下去。团体活动表明,“参与”、“互动”、“体验”和“反思”是团体过程中产生“场效应”的不可缺少的四个重要环节。“参与”即调动团体成员的参与热情,“互动”是使各种思想交流,使各种观点碰撞,从而引起情感变化,并帮助成员在相应实践活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反思”,通过反省、内化等心理活动,引起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培训班的破冰活动为例,破冰活动是一类打破学员之间的不熟悉,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活动。破冰活动一般安排在初建团队时期,其功能在于帮助各成员之间加深了解、增强沟通,并帮助团体建立起安全、温暖的团体氛围。破冰活动的有效组织有赖于学员之间的“参与”、“互动”,教师培训师要利用自我暴露等技术,并选取欢快的、难度适中的游戏。破冰活动后,培训师要趁机建立培训班级的“共同愿景”,完成团体的建立,使得学员学习有归属,交流无顾虑,借此促成更多的“参与”、“互动”、“体验”和“反思”。笔者曾在90学时的培训班中尝试过为期半天的破冰游戏和团体建立,通过“寻找一个他”的游戏拉近学员客观上的距离(彼此之前不认识),通过“我是快乐的口香糖”游戏拉近学员心理上的距离,通过“我为班级取个名”的活动建立班级的共同愿景。这一系列活动使得两周的培训由于彼此的熟识和共同愿景的建立而始终洋溢着轻松愉悦的氛围。经验表明,有无破冰活动对培训效果的好坏有比较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薛瑞萍.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2]廖军和,王怀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引入培训师理念初探[J].继续教育研究,2008(5):7-8.
[3]赵德成,梁永正,朱玉玲.教师培训需求分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教育科学,2010(5):64-68.
[4]周玉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与现行培训矛盾的调查与建议[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12):13-15.
[5]王叔新.中国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比较和展望[J].继续教育研究,2010(3):18-19.
[6]马艳艳.教师培训者任职资格标准探究[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在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的时代,高职高专教师素质,有许多地方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譬如,在教育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教学能力、身心素质、教师角色等方面的某些因素,还有待于提高。优化教师素质,有两种优化途径:一种是自发地转变,也称为教师的自我优化,指的是教师感受到自身素质与外在变化之间的差距,从而产生一种自我改变、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行为;另一种是有组织地转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师资培训――在职教师培训。
一、高职高专教师素质的自我优化
1.高职高专教师的自我优化意识
高职高专教师“自我优化意识”是指高职高专教师为了获得自身专业发展而不断地自主学习和自主调整、完善自身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的意识,是教师对自己实践活动及教育观念的一种省察和反思,即对教师自身发展的反省认知。这种自我优化意识包括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总结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的评估意识和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即它所关注的是:“我是谁”―思考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与自己的特征;“我在哪里”―思考自己在职业生涯中的当前位置;“我将走向哪里”―明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今后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如何发展。在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高职高专教师需要这种意识来不断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优化自己,了解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优势、需要克服的弱点和可以采用优化自己的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高职高专教师自我优化意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得。①构建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历史、个性,对每一种新的事实、经验或理解,都会以个人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形成“教师的个人知识”。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对个人产生意义的过程、内化的过程,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学习者的真实经历,由经历取得经验进而获得体验,从而不断内化形成较为稳定的心性结构,然后再以改善了的心性结构进行新的学习和新的能力训练的过程。因此,高职高专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强化自我建构性学习。②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实践活动。教师通过开展教育科研实践活动,可以部分或全部重建自己的教育观念,形成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我意识。譬如通过“教育研究活动”,可以提高高职高专教师对职业教育理念的认识,培养高职高专教师自学的精神,形成新的教学理念;通过“行动研究”,强化反思意识,促使自己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职业教育要求。③构建培育自我教育意识的途径。奥斯特曼(Osterman )和科特凯普( Kottcamp)认为教师的教育反思过程主要包括四个环节:积累经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积极验证,它是一个循环反复、不断上升的过程。我国学者对优秀教师成长规律的研究也表明,优秀教师的成长必定经过确定目标、实施、反馈调节三个阶段,通过实践~反思~更新~实践的循环,才能使自己不断提高。在职业教育教学中,高职高专教师要提高自我优化意识,自觉地利用这些国内外的教师教育反思过程模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使自己各方面素质都得到优化。
2.终身自主的学习意识
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高等教育,有许多内容需要高职高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自主地学习和研究,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从事物发展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的辨证关系看,内因始终是根本因素。因此,通过终身教育观念的形成与学会学习能力的活动获得来激发、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教师自我不断学习、素质不断提升的信念,教师专业水平就能获得持续发展,教师的素质就会不断地提高。只有这样,高职高专教师才能尽快适应职业教育教学工作。
3.持续不断的反思教学实践
高职高专教师的反思(reflection)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这种对教学经验或教学实践的反思,不是简单的反省,而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做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时的静坐冥想,而是一种需要理智的思考和批判性的态度和方法,而且常常要与其他教师合作进行。另外,反思不仅仅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伴随整个教学过程。反思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未来的教学实践。
二、高职高专教师的师资培训
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优化在职高职高专教师的素质。在职教师培训(in-service training)是对教师在职期间进行的业务、思想、能力等的培训和进修。博拉姆将其定义为:“在具有初级专业正书以后,从事初等和中等学校工作的教师和校长参与的教育和培训活动,其主要或唯一的意图是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以便他们能更有效的教育儿童。”为了保证职业教育的顺利实施, 必须落实“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的原则。
1.加强培训力度,提高高职高专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素质
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对高职高专教师培训力度,使高职高专教师早日适应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
(1)省、市、区县级职业教育部门要制定有效的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
省、市、区县级的教育部门,要统一协调好各地区的高职高专教师的培训计划工作。要针对全省各地区高职高专教师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提高高职高专教师实施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对高职高专教师培训进行统筹规划,并加强管理。要对培训的目标、任务、内容、形式、管理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各职业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要分别制定相应的适合实际的培训计划,高职高专教师也要根据职业院校计划和个人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学习发展计划。
(2)精选培训内容
培训要选择高职高专教师最缺乏和最需要的知识。根据社会调查结果,明确社会职业知识需求,使高职高专教师的教学知识与符合社会要求,这是培训的核心内容。培训形式要灵活多样,培训效果要切实有效。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学历培训和非学历培训相结合。学历培训包括函授、自学考试、脱产进修等;非学历培训包括各种形式的短训班(比如不定期培训,定期培训)、专题研讨、优质课展示与展评,对这些活动要加强管理。
(3)建立完善校本教师培训制度
校本教师培训(school-based teacher education),是指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由学校和教师共同发起和组织,以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注重教师教、学、研的时空统一,有效实现教师专业的培训活动。校本教师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校本教师培训制度还需要加强。在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把提高高职高专教师素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容作为培训的重点。在实施途径上,要采取多元培训的方法,针对不同的教育问题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好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如“三型十环”的培训模式就非常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欠发达型的“学习~岗练~考评~分层”模式;针对普通学校的“分层~研训~师导~定向”模式;针对优先发展型学校的“定向~专修~独创~发展”模式)。
(4)完善教师培训保障机制
对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职业教育部门、高等院校要制定优惠政策,给予鼓励和保障。如学历培训给予报销往返车费,待学历拿到手后,给予报销学费,并按规定评聘职称或兑现工资待遇;对非学历新课改革培训班,也要提供差旅费和住宿费等一系列补助。要加强教师培训管理工作,把教师培训和考核、职务评聘及工资晋升挂起钩来,对教师坚持不培训不上岗,培训不合格不上岗。加强对培训工作的评估,每年首先由院校对教师的年度学习发展情况逐一检查评估,记录教师业务档案,作为考核评优、聘任的依据。
(5)加强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
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对教师培训机构提出了新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和其它承担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和企业的需要,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各级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要突破办学体制障碍,在有利于优化高职高专教师教育资源的前提下,更要加强与用人企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使之成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
2.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培养新课程改革的带头人
高等职业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有一批新的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只有在这批中流砥柱的带领下,高等职业教师整体素质才能迅速地提高。因此,我们要抓好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各个院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并为其成长创造条件:
(1)加强高职高专职业骨干教师培训和培养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