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7 15:20: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等教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等教育论文

篇1

2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篇2

(二)大力发展私立高校,促进公办高校改制

给予私立高校与公立高校同等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使私立与公立大学按照同样的标准接受评估,取得学位授予资格,才能真正满足教育需求。另外私立高校拥有公立高校无法相比的自。这是因为,私立大学受外界干扰较少,尤其不大受政府的约束,其招生权、经营权归自己,可以自主制定招生标准,计划招生人数,自主设置专业结构,自主聘任教师,更重要的是,可以自主经营和确定办学方向,拥有自,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在公立大学中,按照“钱”和“权”的关系原则,大学从政府拿了钱,就不可能摆脱政府的干预。为了使公办高校获得更多的自,必须对其进行改制,可以采取“公办私营”的方法,使大学的所有权仍控制在政府手中,而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起宏观导向作用以及引导社会的舆论监督,不给学校具体的指标,让学校根据市场经济规律,自主经营,仿照私立大学的模式运行。

篇3

二、美国远程高等教育的兴起和争议

随着通讯方式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已经在全球范围不断兴起,并且对传统的高等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美国,远程教育被定义为主要的学习行为发生在师生处于同时异地状态时的一种正式的教育过程。对美国远程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也主要通过认证的方式实现。在上世纪90年代远程教育大规模兴起的时候,美国高等教育界对于远程教育如何认证有着较大的争议。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远程教育是否可以采用传统的教育标准和机制认证,是否需要特点的指导方针,是否需要强制采用质量保证等方面。这种争论延续至今,形成了不同认证机构对远程教育执行不同标准的局面。远程教育办学机构和项目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愿向不同的认证机构提出认证的诉求。认证机构对于远程教育的不同态度,既反映了远程高等教育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更强的模糊性和复杂性,也体现了美国远程高等教育认证的自愿性、包容性和多元化特点。目前的趋势来看,美国的高等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对以在线方式提供教育服务的办学机构进行认证,其中包括了传统大学开展的网上课程和远程教育机构开展的在线教育。而且认证的关注点也开始转移,对办学机构的硬件设施条件要求已经不是那么重要,学生的感受、体验和评价才是认证的核心,认为学生学到什么比如何学习更重要。

三、美国远程高等教育认证的标准和实施过程

尽管各个认证机构对远程高等教育认证的标准有所不同,但综合比较,一般都包括以下6个方面:1.远程高等教育的使命、目标和愿景。主要指远程高等教育的使命和目标应该和办学机构的保持一致。2.课程与教学。远程教育开设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应该和传统教育保持基本一致,这样才能确保教育质量。3.学习支持服务。学习能充分使用和学习有关的软硬件设备,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各种支持,满足学习的需求。4.良好的财政状况。办学机构拥有并维持了可预期的、稳定的财政资源,能支持远程教育的顺利开展。5.教育有效性评价。办学机构要提供有关学术质量和学生成就的持续、可信的信息,以培养持续的公共信任和投资,鼓励院校和项目通过持续的自我考核推动自我审查和改进。6.学业评价。重视学生经过远程教育获得的学习结果,强调学生学习和发展作为一个质量和有效性的重要的标准。美国远程高等教育认证是一个基于事实、标准、证据、判决和同行评估的过程,实施基本过程为:1.自查报告。办学机构根据需要向申请的认证机构获取认证手册,根据其中的远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准备一个书面的自查报告。2.同行审查。认证机构由业内同行和远程教育专家组成认证委员会,对办学机构的自查报告开展前期的审查,确认其基本资格和条件,并提供必要的反馈。3.实地考察。认证机构派遣一个认证小组进行实地考察。这个小组除了同行之外,包括管理、财务、教育技术等方面的专家。各成员分工合作,检查文件,核实资料,收集信息,撰写报告。4.认证组织的判定。认证组织有一个决策机构(委员会),根据评估小组的报告开展评估,采取行动,宣布结果。5.周期性外部审查。即使办学机构获得了远程教育认证,也会有定期的复审。

篇4

2转型期高校机类毕业设计改革思路

毕业设计时间:转型期高校培养的目标是职业技能型人才,毕业设计完全不用到最后一个学期完成,有想法的学生大三可提前申请做毕业设计,学生提出毕业设计内容,教师对可行性和工作量把关,根据内容和学生探讨,师生共同制定毕业设计任务书,这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想法不受任何约束创新设计。毕业设计选题:目前毕设题目多雷同或沿用往届题目,设计内容与实践脱节严重,题目不能做到因人而异。转型期高校教师准备的题目应以工程实践型为主,理论型为辅,联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选题。教师可根据学生个人实际情况来制定选题,为下一步深入开展研究奠定基础。指导教师选择:提前在单位实习的学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聘请实习单位工程师或者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作为指导教师,设计内容为本单位的实际生产项目,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与学生毕业设计相结合,不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提升毕业设计的技术含量,更重要的是学生与实际生产和创新设计接触,必将会更快的走向生产一线。但由于企业人员对学校的毕业设计要求不清楚,学校可以针对企业配备校内专业教师完成辅助工作,这样既能把握好毕业设计的任务量和要求,又能与企业建立长期培养机制,同时弥补了专业教师带多名学生不足的问题。毕业设计答辩:毕业设计答辩环节直接明了的考核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以往答辩是对参加毕设所有学生进行答辩,每一个学生至少10分钟答辩时间。转型期高校应转变传统答辩思想,毕业设计成绩直接由指导教师进行考核,给出答辩成绩。对于想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可以提出申请,统一组织答辩。但答辩上交资料应取消上交图纸和设计说明书,避免纸上谈兵,取而代之则是上交毕业设计完成的加工或者创新设计实物,教师针对所做实物进行答辩。

篇5

(一)第一阶段:英国传统大学开设校外学位课程19世纪中期,在传统大学的推动下,一场大学推广运动(UniversityExtension)在英国拉开帷幕。1849年,伦敦大学首次实施校外学位制度(ExternalDegreeSystem)。该制度规定英国国内和英联邦各国未经特许的任何高等院校的学生可以报考伦敦大学校外学位。1858年,经过进一步修订后,校外学位制度的内容进一步开放。同年,伦敦大学开始实施可供校外学生学习进修的国际课程(theUniversityofLondonInterna-tionalProgrammes),学生可参与考试。截至目前,共有来自180个国家的超过54000名学习者通过国际课程拿到了伦敦大学的校外学位。在校外学位制度的影响下,英国的其他一些知名大学,如牛津、剑桥等也纷纷开始行动,开设了校外拓展课程。这一阶段教育“开放”的重点是打破限制,面向所有种族群体,扩大教育规模,同时也要确保教育质量。

1.打破原有种族群体限制,扩大教育规模。在19世纪以前,尤其是17世纪中后期(1670年),由于受到大学招生过程中的种族群体的限制,英国的大学录取率极低,新生人数逐年减少,一直持续到了19世纪初。曾经在一段时间(1680~1690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年平均录取人数仅仅只有321人和294人。

2.保证教育质量。教学质量是大学教育的生命线。为了保证海外办学的质量和声誉,确保学术的严谨性,伦敦大学始终坚持高标准的办学宗旨,如实行统一注册、统一课程大纲、统一考试标准和统一授予学位。尤其是在考试方面,为保证考试的质量,伦敦大学为校外学生和校内普通学生制定了同样的试卷,并采用统一的评分标准。

(二)第二阶段:各类开放大学及远程教育机构的成立据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英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自19世纪初以来在逐年扩大,但当时能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只占英国所有适龄青年比例的4%而已,比例还是很低。可见,依托于传统大学的开放教育依然很难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20世纪50年代,各类开放教育机构开始出现。1951年,南非大学(UniversityofSouthAfrica)从最初的只提供考试的大学转型为一所提供教学和考试的远程大学。1969年,英国开放大学(OU,OpenUniversity)成立,标志着世界远程开放教育进入一个全新阶段。此后,在世界范围内陆续成立了近60所开放大学和各种远程开放教育机构。这些机构大都具备独立的学位授予权,能够颁发各种学位,包括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从而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远程开放教育体系。这一阶段教育“开放”的重心已经不再是种族群体的问题,而是利用各类媒体技术手段的优点,如能打破时空限制,来扩大教育规模,但在教育质量和成本控制问题的解决方式上依然不够理想。

1.利用媒体技术手段打破时空限制,扩大教育规模。20世纪~21世纪初,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期,当然也是全球远程开放教育的快速发展期。远程开放教育从早期的函授教育逐渐向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现代远程教育)阶段发展。例如,20世纪80年代以前,英国开放大学的教育形式是深夜电视节目、寄宿学校等;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互联网的民用化,人们开始接触早期的互联网应用,以及尝试各种新的学习方法;到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开始进行光盘制作和传递视频类课程,并在BBC上播出教育类节目;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正式地、大规模使用互联网来学习;21世纪初,开始开发各类电子教材,并通过互联网将开发的资源和教材向全球的学习者免费开放。

2.保证教育质量问题。一直以来,英国开放大学都是世界远程开放教育领域的领头羊,是全球开放教育发展的标志。因为采用与普通高校相同的质量标准,所以开放大学的教育质量能够始终得到保证,这也是为什么OU能够在英国乃至全球受到大家热捧的主要原因。但是其他的远程教育机构在教育质量方面就不如开放大学理想,如美国名牌大学并不认可凤凰城大学的教学质量,因为他们认为它是低质量的。

3.教育成本问题。英国开放大学虽然在规模、质量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教育成本控制方面依然存在问题。如有研究显示,2012年拿到英国开放大学一个普通学士学位需要2.6万英镑的学费,这相当于英国的人均年收入。究其原因,学者指出,正是由于网络远程教育在教学交互性、个性化辅导方面的原因,使得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是更少了,反而是更多了,随着学生人数增加而增加,因此,提高了教育成本。因此,学习成本也是影响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第三阶段:传统大学的再开放进入21世纪,教育开放的关键不再是扩大教育规模,而应该是如何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没有质量的教育开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开放,而高昂的学费和成本,也是远程教育高辍学率的原因。这一阶段的教育“开放”是以美国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为代表,尤其是以MOOCs为代表,核心是共享免费优质资源,实现教育的“低成本、高质量”。

二、MOOCs的目标是实现教育的“低成本、高质量和大规模”

正是由于美国高昂的学费问题,才使得MOOCs能在美国流行。例如,在美国,修完一个普通的四年制学位需要支付大约8.9万美元的高昂学费。因此,很多人将MOOCs视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替代品,正在寻求一种“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模式。所以,MOOCs刚刚出现,就被美国媒体和社会高度关注,并且认为MOOCs将会引领美国高等教育的革命。

篇6

信息化素质已经成了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当下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的基本素质。当下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增加了与信息化相关的课程,并且在各个专业的学科教育过程中渗透了信息化教育的理念。目前的很多高校几乎都培养了一批传统专业与信息技术专业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二)信息化资源建设由数量到质量上渐变

早在之前,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资源的建设上,这些资源建设无非就是大量的购买各种数字化的软硬件资源。可是放眼当下,我们还是很乐观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从资源建设中转移到建设资源管理平台以及资源的应用平台上面,已经转移到建设数字图书馆以及大学数字博物馆上面,而且这些网络资源体系也在逐渐完善。除了上述之外,我国的有些高校还建设了网络学院,网络学院的开设方便了远程授课,方便了学生辅导答疑。这些都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卓有成效。

(三)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当下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高,相关部门的重视使得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资金数量逐年增多,从而很快地我们国家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单机应用、基础软硬件建设发展到向数字化、一体化整合。高校校园网的覆盖范围以及出口带宽都在增加,高校运用教学的多媒体技术的种类与科目也在逐渐增多,此外对于多媒体的利用率与管理水平也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化技术是先进生产的典型代表,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帮助高校教师在教育领域内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促进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先进方法的引进,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质,培养有利于当今信息时代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高等教育教学服务。为此笔者探究了几点提升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与途径。

(一)构建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

构建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这个平台主要有教学质量工程支撑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全球优秀公选课资源平台、精品课程申报以及建设平台、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平台、论文指导平台、课程实时录播系统、教学博客平台等。这个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的优势主要有:第一利用信息化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活动的智能化、信息化与网络化,在给学生提供海量学习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教学与平台建设的有机融合;其次利用平台建设的机会,让信息化手段监控教学实施各个环节。所谓的教学质量工程支撑平台是指在支持“质量工程”的基础上,革新高等教育教学的专业结构与专业认证、革新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程度,革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师水平建设与教学管理制度多种需求,从而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与飞跃。利用先进的技术与高校内部的优秀资源优势,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高度共享,建立数据搜索引擎,服务教学科研管理等核心业务。另外在该平台上分享全球优秀的公开课视频,积极地将全球其他学校的优秀视屏引入到我国内高校的信息化教育平台上,还可以丰富我们高校的公选课资源。精品课程的申报是针对教师说的,利用这一平台可以激发教师上课以及致力于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其余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诸如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平台、论文指导平台、课程实时录播系统、教学博客平台都其自身的优势,对服务于教学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二)构建校园移动学习终端服务平台体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现在每一个大学生基本上都拥有一部以上的手机设备,因此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还可以利用手机为教学服务,其教学的普及程度根据学生拥有手机的数量我们就应该可以看到。尤其是在3G业务的商用之后,移动网、互联网以及电话网三者之间已经实现同步,这种融合的优势如果应用在高等教育上,其效果与影响力将大的惊人。所以笔者在此呼吁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构建校园移动学习终端服务平台体系,这样的话将会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在校园内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丰富学生获取教学资源的方式与手段,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无形中形成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氛围,提高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

篇7

1.目标

作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一部分,合作研究网络计划致力于帮助较小的、地区的和科研项目较少的高等教育机构调整研究体系,鼓励这些机构将研究活动聚焦于其优势领域;促进研究能力较弱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其他机构开展合作,从而提升双方的研究能力;帮助地区高等教育机构解决与研究相关的难题;提高创新体系中不同部门间、大学间的合作水平;通过合作研究服务地区的优先发展事项。[5]

2.愿景

澳大利亚合作研究网络计划制定了长期和近期愿景。长期愿景是在高等教育机构间建立可持续的伙伴关系或合作关系,通过合作研究网络项目实现各机构的研究目标,提高各高等教育机构的科研能力,通过合作研究网络项目促进国家研究和创新的发展。近期愿景是提升高等教育机构间的合作研究水平,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局限于此):增加合作研究的出版物数量,改善联合申请澳大利亚竞争性赠款的情况,增加研究活动或研究人员人数,增加具有较高学历的研究人员人数,提高研究管理的效率等。[6]

(二)申请资格和申请程序

1.申请资格

较小的、地区的和科研项目较少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具备一定条件时便有资格申请资金建立合作研究网络项目,并成为项目的领导机构。具体要求是:在2007年和2008年获得澳大利亚竞争性赠款少于250万美元,或者在2007年和2008年获得澳大利亚竞争性赠款少于1200万美元,且距离州政府100千米或者更远。依据这些条件,16个机构具备申请合作研究网络项目的资格,分别是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巴拉瑞特大学、巴彻勒土著高等教育学院、邦德大学、堪培拉大学、中央昆士兰大学、查尔斯达尔文大学、查尔斯特大学、埃迪斯科文大学、墨尔本神学院、新英格兰大学、澳大利亚圣母大学、南十字星大学、南昆士兰大学、阳光海岸大学和维多利亚大学[7]。此外,《2003高等教育援助法》中表A和表B列举的其他学校可以作为合作伙伴参与合作研究网络项目,但领导机构必须限定于上述16所大学。另外,私立研究机构、国际机构和公共资金资助的研究机构也可以作为项目的合作伙伴。这意味着合作研究网络项目不仅可以利用国内资源,也可以利用国际资源。

2.申请程序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机构想要参加合作研究网络项目,获得项目资金,必须通过以下步骤。第一,合作机构提交项目意向书。项目意向书包括:项目描述,内容涉及拟参与的合作伙伴、项目目标和预期结果;简短陈述,阐述拟议项目如何帮助参与机构达成目标,特别是如何提高领导机构的科研能力,以及如何使合作机构受益;简要说明如何满足项目目标和选拔标准;制定参考预算,明确资金的数额、主要支出方向及每个参与机构可获得的资源;指出合作研究网络计划支持该项目的必要性;明确项目所需成本,制定项目实施时间表;说明从每个合作伙伴处获得的支持[8]。每个符合资格的领导机构只能提交一份项目意向书,但是可以作为合作者参与多个合作研究网络项目。

第二,管理者和合作机构讨论项目意向书。合作研究网络项目提案必须与参与机构的目标和任务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内容联系在一起。同时,合作研究网络中的合作关系要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并且能够提供潜在的长期利益。鉴于合作研究网络项目的重要性,产业、创新、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部会与领导机构讨论合作研究项目的策略

和期望。此讨论可能会修订拟议项目的范围、结果、资金数量等,但任何一项修订都要获得所有参与者的同意。管理者认同项目意向书后,申请才可以进入下一个程序。第三,领导机构提交详细的资金支助申请。资金支助申请必须包括:最终讨论后的项目描述;简单陈述拟定项目如何帮助参与机构,特别是如何提高领导机构的科研能力以及如何使合作机构受益;简要说明项目如何满足目标和选拔标准;提供详细的项目预算;列出项目可利用的资源,包括资金、员工、学生、基础设施等;提供详细的时间安排;预测项目和各种重要的绩效指标可能产生的结果或利益;制定事务管理计划和风险管理计划。资金支助申请必须在第二阶段结束后的四周内提交。

第四,管理者对申请项目进行评选。合作研究网络项目需参加竞争评选,产业、创新、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部的官员和相关专家对申请项目进行评估的标准主要有:项目如何满足拟定目标,项目如何支持参与机构的任务和战略方向,项目在研究能力建设方面预期的结果和效益,参与机构特别是领导机构的研究能力,参与机构提供的支持措施,合作项目是否能够长期持续,项目对政府高等教育创新系统的战略和结构改革的支持程度,项目对提升各机构研究质量的作用等。通过评估,管理者会最终选出符合要求的合作研究网络项目。

(三)资金管理和使用

1.资金管理

每一个申请成功的合作研究网络项目要和产业、创新、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部签署资金协议,获得相应的资金支助。资金协议的内容包括项目合作伙伴、项目总资金、约定的项目绩效指标和结果、约定的时间表和相应支出等。合作研究网络项目的领导机构必须提交一份年度报告,说明费用支出情况、项目取得的成绩、遇到的问题和挑战等。如果项目没有满足资金协议中的要求,产业、创新、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部有权力中止项目资金的投入。

2.资金使用

合作研究项目的资金可以用于保障该项目顺利进行,比如,为参与项目的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支付的工资;为项目设立的奖学金;用于职工和学生的学术交流,联动监管或职工的发展计划,共享研究设施,购置研究设备;建立和加强合作经费等。领导机构一般获得项目资金,但也可能会转让一部分资金给合作伙伴。

二、启示

(一)设立专项资金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合作研究网络计划为提高较小的、地区的和科研项目较少的高等教育机构的研究水平和培训能力,设立了合作研究专项资金,鼓励这些机构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合作,从而提高各自的科研水平,完善相应的研究系统。这一举措为高等教育机构间的合作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等教育机构间开展合作研究的积极性。通过充分利用各高等教育机构的资源,合作研究网络项目能够招募到高水平的研究人员,这样有利于高等教育研究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界由于机构间的合作研究较少,从而导致许多资源、信息以及优秀人才无法实现交流共享。因此,我国需要加强高等教育机构间的合作研究,设立专项研究资金,鼓励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合作研究项目。

(二)支持科研能力较弱的高等教育机构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合作研究网络计划重点关注研究能力较弱的高等教育机构。师资水平、地理位置及资金不足等问题常常制约着这些高等教育机构科研的发展。鉴于此,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合作研究网络计划主要帮助这些机构提高其科研能力。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发展迅速,但逐渐呈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科研创新似乎成了重点大学的专利,很多地方高校以及地理位置偏远的高校在科研竞争中缺少优势。然而,这些高校却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快速提高这些高校的科研能力是当务之急。由于这些高校自身力量相对薄弱,政府部门应给予特别支持,鼓励开展合作研究,实现科研发展目标,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三)成立管理合作研究项目的专门机构

篇8

由于我国的残疾人高等教育起步晚,办学层低,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专业设置上只关注残障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优势,只是适合残障学生就读,但不一定有就业市场,显得较为狭窄。比如,各大高等院校现阶段招生的盲生,其专业仅限于音乐和针灸推拿等单一的专业;聋生也局限于计算机和美术等相关专业,许多优秀的残疾考生很难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的专业。而所有的课程设置基本是参照结合普通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设置的,这就导致部分残障大学生即使很努力,也完全无法适应这些课程。而对于按照生理残疾分类招收的学生,即使课程设置是面对同一教育群体,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差异性,课程设置也不能完全满足他们学习和就业的需求,依然存在“一刀切”现象。这样就限制了残障学生的发展,无法满足其多元化的需要,阻碍了他们潜能的发挥,限制了他们的就业,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

1.2校园环境不能满足残障大学生的需要

由于我国的残疾人高等教育起点低,办学经验不足,无障碍设施、校园人文环境、教学条件、学习资源以及辅助设备和技术等均不够完善。第一,校园公共设施无障碍水平不达标,比如现有的教育环境很难向视障学生提供有声读物或各专业盲文图书和规范的无障碍设施;第二,教育培养机构专业师资力量薄弱,造成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数量不足,起点也不高,理论素养差,实践操作技能欠缺;专业基础不牢固,业务能力不强;大多数特教教师实质上没有受过正规特殊教育专业教育和考核。因此,很难理解残障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由此产生额外压力;也很难与残障大学生有效地交流,不能给于残障大学生针对其残疾类型的、高科技含量的辅助的支持,以至于无法为这些残障大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支持与服务。因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是双向的,学生需要给予适当的支持帮助才能完成学业,教师也需要接受适当支持来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构建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和服务体系中教师的支持对教师的支持都是不可或缺的。

1.3残疾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残疾人高等教育办学积淀不足,其发展目标定位还处在摸索阶段,一方面专业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建设和发展缺乏科学的政策导向和宏观指向;另一方面现行管理系统不够完善,如有些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无法实现视障大学生像健全学生那样进行网络选课;残障大学生的康复系统有待进一步研发,如缺少盲文转换系统,听障手语直译系统等等。另外,参与残障大学生管理的人员,专业素养不足,不了解残障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不懂盲文和手语,也不了解他们群体环境的具体的文化特征,无法与残障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根本没法满足残障大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1.4事务支持不够完善

这种事务支持体系包括学生的心理、思想、经济、就业等各个环节支持。由于残障大学生生理的特殊性,其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普遍偏高,招收残障大学生的院校的警惕性不够,这方面的支持不力;由于残障学生认知水平和思想成熟度相对较低,发展其为党员难度较大,所以残障生党员人数较少;对残障学生的经济支持针对性不强,在支持项目上有待进一步细化;残障大学生就业难度远远大于健全的大学生,与就业、创业相关的筹备,积淀工作欠缺,这方面的支持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2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支持体系的构建

2.1残疾大学生学业支持体系构建

2.1.1专业课程支持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扩展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使其具有更宽广的就业选择空间。对于承担残疾人高等教育任务的高等院校来说,要进一步拓宽现有的专业口径,增设新专业,为残障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并且在专业内容的选择上也要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建议借鉴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成熟的经验,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区域经济的具体发展状况、社会市场的需求以及残障学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对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和市场定位认真地进行研究,并广泛征求社会行业专家以及特殊教育专家的意见,比如,聋生具有敏锐的视觉观察能力和较强的模仿能力,其专业不必局限于计算机和美术设计等相关专业,也可将其扩展到心理咨询、法律、语言等专业;美国的加劳德特聋人大学下设交际学院、教育与人类服务学院、艺术与科学院等学院并开设诸多专业供学生选择。当然,盲生的教育也不必限制在推拿、音乐等相关的单一职业教育中,根据视障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听力好,记忆力强等特点,还可为他们提供法律、语言等的人文学科专业,比如,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系开设了盲生学习心理咨询和特教辅导专业。这样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各招生残疾人大学生的高等院校应充分考虑特殊教育相关专业的特殊性,既兼顾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残障学生的特殊性及个体差异,又充分考虑社会市场的需求,突出课程的综合性、特色性和实践性,建设一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特色专业,逐步带动其专业结构的优化,提高残障人培养的质量。

2.1.2特殊需要资源学习中心、相关辅助设备(特殊的学习资料和工具)及技术支持

图书馆要提供各种专业的盲文图书或有声读物;支持残疾人康复系统,如盲文转换系统,视障学生选课系统,听障直译系统,学校主要网络终端配备盲人阅读和输入设备等;提高听障大学生听课效率的实时字幕、FM调频助听系统和课堂笔记员、手语翻译员等;尽可能提供给视障生:扩视机、放大镜、点字列表机、电子触摸显示器、电脑语音合成系统、导盲鼠视障资讯系统以及其他视障电脑资讯系统等学习辅具帮助他们“获取信息”弥补视力的不足;根据肢体障碍者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经费情况为其提供手动/电动轮椅、辅助握笔套、按键式滑鼠器、组合式可微调靠背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设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三大主要职能,包括建立信息通报系统和资源库、开展研究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提供综合性的社会服务。这样就能改进残障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其生活独立性,改善其生活和学习质量,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

2.1.3专业化的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支持

一流的教学质量源于一流的教师队伍,师资力量是办学的关键因素之一,普通高等教育如此,残疾人高等教育更需要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作为强有力的支撑。这方面建议借鉴国外的经验,针对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状况,承担残障学生教育的高等院校,首先,要把好教师入口关,制定出详细的教师准入制度,严把质量关,以确保教师任职资格达标。其次,符合条件的特殊教育本科专业,努力创造条件扩展特殊教育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并且要把在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公共选修课的相关规定尽快落实,使师范生都能尽快掌握一些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技能。第三,改变师资培养长期依赖师范教育的状况,因为世界发达国家师资大多是综合性大学培养的,综合性大学课程设置宽泛,学科水平较师范学院高,有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也易于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事实上,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工作岗位越来越需要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这样才能培养出能满足就业市场多元化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所以综合性大学应率先创造条件,在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培养上有所突破,做出大胆的尝试,积极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应用性技术能力的双师型高等特殊教育教师,以便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来满足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同时残障大学毕业生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也提高残障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当然,这种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的建设,除了给予残障学生爱心和针对性的教育外,还能针对其残障类型提供高科技含量的辅助来支持其学习,即为残障学生提供手语翻译、专门的辅导教师、职业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等,这些均需要高等特殊教育教师具备特殊教育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为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质量保障。

2.1.4个人策略与教学支持

第一,由于残障学生的特殊情况:社会适应性相对较低、专业限制,很难介入教学过程的科学研究,需要个别教育计划(IEP)、同伴辅导等具体到个人的策略;第二,课程教学中尽可能多的渗透实践活动和技能训练,尽可能多的借助具体、生动、形象的PPT;学校也应设立相应的实训室,让学生在教室中实际操作各种设备和工具,掌握职业岗位要求的技术能力;也可以把实践性强的课程,搬到相应的实习基地去,在实践教学阶段完成,比如把园林专业讲授的课程内容转到相应植物的种植场地里,这样教师在种植、养护植物的实践中更形象具体地讲授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残障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会更有效的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学会应用型的专业技能。因此,承担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学校既要加强个别化教育,又要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实效性。第三,教学的有效支持离不开教师,教师承担者使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责任;建议教师参与到课堂范围调整及措施决策过程中,并且尽可能保证课程要求不降低;教师也要参与相关政策的评估和制定,但其最关键的作用是根据具体情况对课堂教学进行及时、科学、有效地调整,以便残障大学生尽快掌握适合其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2.2残疾大学生环境支持体系构建

2.2.1建设无碍物理环境

在经费到位的情况下,高校应在行政体系中设立无障碍支援的综合协调机构,并任命专业的无障碍支援策划,从高校整体建设全面发展的大局出发,客观并全面考虑各个细节,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支援方案并一一落实;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应该按“急需优先的原则”,首先建设急需的,如轮椅用的卫生间、建筑物和到路边的滑坡、盲道以及图书馆、教室、食堂、宿舍的规范的无障碍设施,紧接着要给残障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用具,康复设备,图书馆也要补充各专业的盲文版图书资料或有声读物等等,从而逐步完善高校的教育环境。进一步为残障大学生提供生活及学习便利,使其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平等接受教育。

2.2.2人文校园环境支持

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要想短时间内实现物理环境的无障碍有一定的难度,有时候仅有无障碍环境,或者即便是具备了相当完备的无障碍环境,也很难实现真正的无障碍目标,这是因为人不仅仅要有物质追求,更需要满足其精神层面的需求。人作为社会的人是需要周围环境中人的理解、宽容和接纳,渴望参与到群体生活中。因此,从健全的大学生招聘无障碍志愿者,成立服务残疾学生团体和中心,进行同伴辅助,如手语翻译,笔录员等,可以补救不完善的环境而消除其带来的障碍,也可以在高校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2.3残疾大学生管理支持体系构建

承担残障学生教育的高等院校首先,明确办学定位,在办学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各类残障学生的教育教学规律,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招生部门可以借鉴中职招生的经验,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实行“免试”“免费”入学的制度给残障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持,是他们上的了学、也上得起学,进一步提升残障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教务处要健全教务综合管理系统,必须不断地研究开发和促进视障学生选课系统、专业调整、考试调整以确保残障大学生正常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同时学校内有残障学生就读专业的各个系、教务处、学生处、后勤部门等都应有专兼职的特教工作者,专门负责对残障学生的管理和支持服务。

2.4残疾大学生事务支持体系构建

残疾人高等教育是以生活质量为取向的支持性教育。对于残障大学生来说,学生事务支持体系包括学生思想、心理、经济等各个环节支持,对残障生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教学院负责解决残疾学生的生活困难,尽量把各种补助细化并确保落到实处;协助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从新生入学之初,就要建立学生教育档案,掌握第一手资料,落实每位辅导员的个别教育目标责任制,也可以邀请残障学生家长参与到学校共同研究教育方案;针对残障学生心理特点,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种形式的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评估等方式,形成相对完备的心理支持体系;这就业方面,既积极帮助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及金融管理、税收服务、人际关系处理等选修课,引导他们进行创业计划,加强就业、创业实践,积极创造条件为他们顺利就业提供支持和服务。以便更有效地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自强、自立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掌握就业创业的本领,在学校就开始逐步积累融入社会的经历和信心,使之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3思考

3.1支持是否有效

实践证明,仅具备多样性的支持体系,并不能为残疾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负责提供支持服务的各部门缺少有效沟通,已经成为支持不足与不当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以上多种支持服务若能形成沟通良好、联系密切的支持网络协同发挥作用,比如,在支持可行的基础上,学校各部门明确各自支持服务的任务,然后相关责任各部门在招生、教育及就业创业等各个环节都应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最后各部门还必须通过科学的评估来确保其支持服务的有效性。这样不仅残疾学生、其他普通学生、教师、科研专家和教育一线的管理者均会从中受益。

3.2支持是否延伸

残疾人高等教育不能孤立进行,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系统,关键要从残疾人终生,从整体进行宏观调控,使各个阶段残疾人的教育、劳动就业和社会生活的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残疾人的高等教育问题。此系统中,教育过程在纵向上是从中等教育自然过渡至高等教育并且最终指向就业及社会生活。所以对于残疾大学生的支持来说,一方面要做好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衔接的支持服务工作,另一方面也要构建良好的就业安置的支持服务体系。

3.2.1健全过渡支持

适龄残疾学生由中学进入大学极需接受适宜的服务,以便为进一步受教育做好准备,但目前的这方面的支持几乎没有。然而,国内外的大量研究都表明,残疾人高等教育的阻碍之一正是没有对高等教育做好前期的支持准备工作。即便过渡支持服务非常重要,处于摸索阶段的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支持服务工作还很不成熟,仍未有效地提供给将要接受高等教育的残疾学生。因此,这部分残障学生便缺少这种过渡服务中的自我提高技能、自我意识、社会技能和职业决策技能等,正是由于这种过渡服务的缺位他们在其高等教育阶段就不能更具体地向教育提供者解释自己的特殊需求,以至于严重影响到对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残障学生后续支持的有效性。

3.2.2加强就业、创业支持

残障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实效性在于其与未来就业的关联性。不完善的学校支持与不理想的就业状况相伴而生,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的发展。而笔者大范围的访谈表明,现实的情况是70%的残障学生无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环节缺乏实践性;《就业指导课》重视不够;一些有关创业的储备工作完全可以在高校完成的,事实上,这方面的工作却极少涉及或根本不涉及,这就要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加强对残疾学生的职业指导,如与学校协商开设相应的法律课程、金融保险、工商税务、人际交往,创业技能等的课程培训,尽可能举办各种活动为其提供创业实践,以便他们能掌握足以立业的技能,增强创业的本领和信念;同时要加强社区、企事业单位和机构的联系,及时了解社会市场供需的信息,调整专业培养模式,及早安排残疾人实习,形成学习—实践—就业一体化的机制。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残障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帮助其做好科学的职业规划,等等诸如此类的学校支持的脱节和支持的不充分会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利于残障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也进一步阻碍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3.3支持中是否存在适应不良

实践证明,政策发展对残障人高等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学校实际措施的发展远滞后于理论的关注,导致一部分残障大学生很难在高等教育阶段顺利完成学业,而这些适应不良则很少出现在其他学生身上。2因此,招收残障学生的高等院校应该对这部分适应不良的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对他们的适应情况进行全面调查、观察和访谈;另一方面,就其适应的客观情况及时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具体状况来调整专业课程,开展心理评估、咨询和疏导,同伴辅导或适当降低学业难度等,来为这部分学生提供足够的,适切的支持和帮助。

篇9

二、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争论:经济视角与质量视角

围绕着高等教育是否应由营利性教育组织提供而产生了激烈的争议。总体看来,美国学者对营利性教育组织的态度分为三类:

(一)持全面肯定态度,认为市场逻辑的利润动机与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成正相关

“营利性大学,不需要隐藏追求利润的动机,它们对使用财务资源负有责任,对追求利润的动机不需要什么借口。如果高等教育没有什么利润可赚,这些机构也不会首先考虑进军这一产业。”营利是股东模式企业不可避免的动机,对于营利性大学,利润动机被诠释为一种影响整个机构的要点法则。营利性大学营利的一个原因是它们把收费标准定位在能赢利的基础上,同时在学生市场这一水平上又具有竞争性,能够被学生接受。这类学者的主要观点认为营利性教育与高水平的教育质量相关,获得利润的两个最重要因素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服务,至今还没有听说哪个营利性教育组织不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服务却能生存下来。营利与非营利教育组织的效率水平是基本一样的,成本也差不多,然而非营利教育组织比营利性教育组织的费用昂贵。营利性教育组织比非营利性教育组织提供的社会环境好,非营利教育组织比营利教育组织提供更好的教学质量和服务,因此,非营利教育组织与营利性教育组织的区别在于质量与效率。

(二)持认可态度,但是担心教育质量,认为利润动机可能会降低教育质量

持这类观点的学者认为市场运营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教育市场由“学生兴趣和雇主需求”两大需求组成。学生寻求一定的学术课程种类,雇主寻找一定教育背景的毕业生。由于市场过度需求,传统非营利高等学校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求,在适宜的制度和市场环境中,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聪明地把自己定位在这两种需求之间,试图满足这两种需求,来占有因教育市场过度需求产生的市场空间。然而,面对投资者追求利润的贪婪与不受约束性,学者们则担心这种不受约束的利润动机会降低教育质量。道格拉斯(Doug-lassJ)在《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增长与巴西效应》一文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种营利模式在下个世纪会怎么样?目前美国政府为了提高群众的受教育程度,创造性地运营营利性教育模式来提升民族的劳动力。但是国家与州政府担心,营利性教育机构的营利模式、低学位的完成度、学位的低质量、高学费、高负债以及毕业生的低就业率等问题。或许这种大规模的不受约束的营利教育机构增长就意味着营利性行业的结束。尽管有着这种担心,但是我的预测是营利性行业在长期内趋于增长趋势,不仅仅是因为社会需求、高等教育的多样性,还有公立教育的缺陷。”

(三)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营利是低质量的诱发性罪因

持此类观点的学者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毫无节制的推销。在学生报考决定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或招生人员无意中没有根据准确信息引导学生,有时可能会误导学生,使消费者无法短期判断其质量优劣,营利性教育组织很可能利用这些不对称信息欺骗消费者,以次充好,谋取最大化利润。其二,追求利润的动机也有弊端———即贪婪,是不加抑制地追求越来越多利润的欲望与行为,当这种追求利润的动机不被限制时,就会毫无遮拦地侵犯作为教育宗旨的人才培养质量价值观。威廉姆(WilliamB)从历史以及当代的角度考察了营利性行业诱发罪因的行为本质,分析指出营利性教育行业市场结构与政府政策在促进犯罪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不管有多强硬的规定,这些行为很可能继续进行。菲利普.阿特巴赫认为“这些新型院校往往是企业化的”———它们利用“市场需求”,宣传它们的“产品”,基本上按私人企业的方式运作。这类营利性院校大多数不符合规定,质量参差不齐,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测评这类院校的质量和效益,以及如何确保学生获得关于这些院校的可靠信息。营利性高等教育有责任向公众提供有关课程质量、学位和证书的有用性和他们办学的其他细节的信息。但是在通常情况下,营利性院校的实践一般基于“货物出门,概不退还”原则,只有购买者(学生)自己当心。

三、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研究: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

从宏观视角看,国外学者对于营利性教育组织的研究起步较早。首先,经典理论研究成果丰富,逐渐成为研究营利性教育组织问题的理论基础,如市场化、市场竞争、三次产业、人力资本、知识经济等方面的理论;而体制灰色地带及第三条道路理论认为“市场也有缺陷,主要是质量监控问题”,第一次论述了市场经营与教育质量的关系。其次,把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宏观上介绍营利性教育组织的概况。例如,阿波罗教育公司创始人约翰•G•斯柏林(JohnG.Sperlin)和罗伯特•沃伦•塔克(RobertWTucker)于1997年所写的For-profitHigherEducation:DevelopingaWorld-ClassWorkforce一书中,既讨论了美国成人参加营利性大学的学术和经济优势,也探讨了营利性大学在美国所受到的限制和联邦政府该如何创建高等教育组织的发展环境。约翰•G•斯柏林在2000年推出著作RebelwithaCause:TheEntrepreneurwhoCreatedtheUniversityofPhoenixHoboken讲述了作者的创业故事,其中涉及阿波罗教育公司的创立过程。本杰明•赫伯•约翰逊森(BenjaminHeberJohnson)等人著的系列论文集StealThisUniversity:TheRiseoftheCorporationUniversityandanAcademic讲述了大学公司化的问题,其中也讨论了商业模式与学术质量的关系。从微观视角看,国外学者往往聚焦某个具体问题深入阐释,如研究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动力因素、发展历史、组织特征、运营特征、办学模式、利润特征以及营利性教育质量等方面。例如,在形成与运营特征的研究方面,威尔达斯凯(WildavskyB)研究了营利行业的具体特征以及在经济发展中的全球趋势,营利性教育组织锁定了大批量的非精英学习者,为他们提供实用性和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营利性教育机构的快速增长,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运用应用技术方面远远强大于他的竞争对手———传统教育。营利性教育组织的新形式迎合了学习者的需求,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既满足国内又伸向跨境教育,由美国简单输出到世界各地,充分彰显了营利性教育组织的市场活力特征。道格拉斯(DouglassJ)在“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增长与巴西效应”的研究中,把当今美国的经验称之为“巴西效应”,传统公立大学不能满足剧增的市场过度需求,政府就允许营利机构填补市场空缺,逐渐形成巨大的、某种程度上起主导作用的营利性教育提供商,这种模式输出到许多发展中国家,比如巴西(50%的学生进入营利性大学学习),还有韩国、波兰等国家。总之,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崛起作为一个历史现象与现实存在,虽然不如传统大学历史悠久、受人瞩目,但是这些后起之秀以它商业与学术相结合的经营方式,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与投资收益,力求实现营利与学术的双重办学目标,达到大学与学生的互利双赢。作为学术组织,大学在本质上是一种非营利组织,不以生产商品、提供商业服务和营利为宗旨,主要提供社会性、公益性、公共性的服务,追求如何更好地提供这些服务。然而营利性大学的营利行为与市场运营模式是对传统高等教育领域的公益性价值、办学模式的新挑战。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崛起是一个重要的全球现象,并且它还会呈现出继续扩张的趋势。笔者通过“市场视角、哲学视角和政治视角”研究了营利性教育组织的发展图景:市场需求导致了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产生、发展与繁荣,政治经济论为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合法存在提供哲学依据,最终,政府、大学以及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获得了一种与以往既同质又异质的新的政治身份认同。针对各界人士对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争论,笔者透过“经济视角和质量视角”梳理学者们对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三种观点:支持营利性教育观(与高质量相关),认可营利性教育观(但是对质量的担心),以及否定营利性教育观(低质量的诱发罪因)。最后,用“宏观与微观的视角”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研究主题,为今后研究营利性教育组织问题确定了微观位置。

篇10

评估制度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风向标”和“指示器”的作用,由政府主导的评估对高等学校的发展有很强的规范和导向作用。在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中,首先,由于从评估工作的统筹到评估人员的选配都被纳入到了政府行政工作体系中,大大加重了政府工作的负担,同时也由于缺乏常态、连续的评估,造成评估工作成本过高。其次,由于政府主推的评估远离教学真实环境、远离市场环境,导致评估活动的信息收集不完整,对市场需求的反映有明显的滞后性。再次,政府集高等教育举办者、管理者和主导评估者三角色于一身,从评估开始到评估结束都有很强的封闭性,缺乏第三方的有效监督,这使评估活动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公益性受到社会公众的质疑,政府在办好高等教育和管好高等教育的双重目标下压力越来越大。

(二)未反映社会的利益诉求

社会主体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利益相关者,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对其有深刻的影响。社会希望高等教育能产出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培养更多能适应、推动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同时,社会希望自身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在高等教育评估工作中得到反映,并希望政府主导的评估活动的评估结果能融入到市场“信息流”中,为自己的决策提供依据。不仅如此,社会希望参与到评估中,引导社会资源对高等教育的高效投入,加强与大学的联系,扩大自身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影响力,改变社会对高校建设缺少话语权的现状,而上述种种诉求无法直接地在我国现有的评估制度中得到全面反映。

(三)高校参与评估的内动力不强

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评估呈现行政检查倾向,并且评估结果与政府的各项资源投入直接挂钩,高校在面对政府的评估时,不得不倾尽全校之力迎合评估标准,甚至不惜弄虚作假。评估一旦结束,学校便懈怠下来,逐渐在各高校间形成政府评估通过便“万事大吉”的消极思想。高校过分依赖政府的外部推动,无法形成参与评估的主体意识,对本应贯穿于日常教学的自我评估的推动意识不强,大大降低了教育评估的成效,影响了“以评促建”的实现。此外,现有的评估制度缺乏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检查,影响了高校参与评估内动力的提高,客观上也形成了高校评估缺乏基层参与的问题。

二、多元参与的意义

(一)有利于缓解政府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合法性危机

合法性是指得到社会大众或各个利益主体的普遍认同与自愿遵从。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自建立以来就带有明显的政府主导色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利益格局不断分化,政府主导的一元评估制度,与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契合度不断下降,无法实现其他利益主体的参与意愿和利益诉求,自然难以得到其信任和认同,形成合法性危机。高等教育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关乎各利益主体的切身利益,因此高等教育评估应有各利益主体的广泛参与。通过高等教育评估多主体参与,拓宽社会和高校参与高等教育管理的渠道,为其提供表达利益诉求的机会,从而使高等教育评估更加民主、科学,提高政府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协调能力,保证高等教育评估活动得到广泛认同和信任,缓解政府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合法性危机。

(二)有利于政府、社会和高校间的相互认可

随着市场经济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政府、社会和高校各主体在高等教育的利益逐渐分化,这必然会产生利益的矛盾和教育价值观念的冲突。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评估活动因缺乏与社会、高校的沟通互动,评估的认同感下降。高校在政府“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评价标准中呈现趋同态势,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对高校建设的认同感下降,对政府在高等教育事业中的管理能力产生不信任。多元参与是通过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权力的多元分配,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可以通过政府、社会和高校共同参与高等教育评估,重建三方之间的信任关系,强化高等教育质量意识,引导政府、社会和高校各方的独立性,实现政府、社会和高校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相互认同。同时,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激发各主体参与高等教育评估的积极性。

三、多元主体参与高等教育评估的策略

(一)政府创造多主体参与的环境

在高等教育评估多主体参与中,政府需要通过宏观上的制度安排和引导来巩固影响力。第一,政府在高等教育评估中职能的转变需要制度的保障。改善评估制度缺失的现状,创新已有的评估制度,加快评估的立法,实现更加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确立社会、高校参与评估的合法性,并对社会、高校参与高等教育评估的方式进行明确的规定,确保社会、高校在参与评估时有法可依。第二,积极培育和发展教育评估市场。引入教育评估服务的竞争机制,运用立法、委托合作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评估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协调。第三,建立多样化评估标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需要有多样化培养目标的高校,也需要多样化的评估标准来衡量不同类型高校的质量。通过多样化评估标准的实施给予高校充分的建设空间,以充分发挥高校探索特色发展的创造性,使评估工作真正成为大学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动力。

(二)社会提高自身的参与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在教育市场资源配置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教育评估领域,社会需要自主创造参与机会,提高自身的参与能力。第一,政府对公共高等教育经费的减少为社会市场参与高等教育提供了机会。社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信息优势,加大与高校的横向合作,提高社会与高校的密切程度,并运用市场竞争机制的参与,促进高校提高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中的成本效益,扩大社会在高校发展中的话语权,进而将这种影响力映射到高等教育评估中。第二,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将自身参与高等教育评估的利益诉求以合理的方式反馈到政府评估的运行中,使这种参与愿望不断以温和的方式得到强化,进而引起政府在评估决策中的考量,为自身参与高等教育评估创造和谐宽松的环境。

(三)高校加强自我评估

高校自我评估更能发现高校自身存在的不足,对高校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更强的推动力。第一,高校需建立一个常设评估小组,小组成员可由专业评估专家、普通教职员工、学生等共同参与。将学生纳入评估小组的目的是拉近教学评估与学生的距离,促进评估的基层参与。第二,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对自身建设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评估指标,并不断丰富评估指标体系,使指标体系涵盖学生的输入输出质量、教师绩效、行政管理和校园文化等高校建设的方方面面。通过制定合理的评估指标提高和强化高校进行自我评估的完成度,促使高校不断根据自身情况提高评估标准,提高自我评估的积极性。第三,高校在进行自我评估时要不断丰富评估技术手段,改变过去过分依赖现场抽查、直接面谈的方式,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评估工作中,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图书馆信息系统等已有数据库中的资源,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获得更加客观的信息,以减少参与主体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评估的信度和效度。第四,加强教育评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工作,将教育评估的本质和目的的研究以及科学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作为研究的重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理论支持,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科学发展[2]。

篇11

为社会输送人才是高校的一项职能,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则是高校育人成果的重要体现,党的十报告中也提到“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如此巨大的就业形势压力下,高校容易形成单一的按需培养方式,培养的重点也转移到了就业能力的提升。一方面由于短暂的应聘时间里,很难对“德”作出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由于更加看重既得利益或者眼前利益,所以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中更注重学生的“才”能,放松了对“德”的要求。受此影响,学校在学生的培养中,对“才”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更大,容易走上重“才”轻“德”的误区[2]。其实,党和国家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人才选拔标准早有准确的表述,即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高等教育理应以此为指引,在加强学生智商、情商、逆商等提高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德商的培养。现实中也不难看到,部分企事业单位,特别是规模、实力较大的单位,在人才招聘中,逐渐提高了对学生诚信、责任等道德层面素质的要求,社会中对人才“德能”的要求可见一斑。高等教育应该以“全面发展,德育为先”为指引,并且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二、迈稳步子——勇于担当,敢为人先

影响公民道德水平的因素很多,包括社会、家庭、个人、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各个层面,但是高等教育应该勇于担负起提高公民道德水平的重担。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高级形式,是连接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关键环节,高校的德育成果是影响公民道德水平的关键。高等教育对学生德能的要求,影响初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德育教育的质量,影响着社会、家庭、个人。在公民道德水平下降的趋势下,在全国上下倡导“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要有勇挑大旗的担当和气魄,应从自身出发,并协调教育体制内、外的各个方面,推动我国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等,各个阶段的教育,对于最终育人成果的影响都很大。但是高等教育自开办以来,就具有了引领时代前沿思潮,培养创新精神、培育尖端人才等一些列的创新职责。对于“立德树人”这一对德育教育的新要求,新的思路,我们的高等教育要敢为人先,率先开展相关工作,引领我国的德育教育迈上新的台阶,进而实现国民整体道德水平的有效提高。

三、走好路子——回归本位,科学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