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报业数字化论文

报业数字化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7 15:20:3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报业数字化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报业数字化论文

篇1

一、“报纸消亡”研究缘起

“报纸消亡”的话题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1994 年,美国未来学家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就将报纸称为“媒介恐龙”;华盛顿邮报的媒介批评家霍华德・库兹(Howard Kurtz)则称报纸产业正弥漫着“死亡的气息”。1997 年,报业经济学家罗伯特・G・皮卡德(Rob-ert・G・Picard)认为“报纸产业整体印刷数量”已经下滑,“许多观察家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报纸正在走向死亡”。2004 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菲利普・迈耶教授明确提出:“到2043 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将归零”。他的依据是全国民意研究中心(NORC)的数据和他制作的“日报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2005 年,纽约时报发行量下滑和逐年裁员引起了业界的恐慌。接着,美国报纸出现“倒闭潮”。2014年,上海报业集团相继关张了《新闻晚报》、《天天新报》和《房地产时报》,引起了媒体业界的轩然大波。世界范围内的报纸行业风声鹤唳,有关“报纸消亡论”的讨论再次成为热点。

二、“报纸消亡”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文基于“报纸消亡”论争研究,以“报纸消亡”为主题词,以2000-2014年为时间段,以新闻传播学科核心期刊为搜索范围进行高级检索,剔除重复、不符合主题的论文,涉及“报纸消亡”的论文有47篇。

(二)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文献资料,对样本进行定量统计和内容分析。此外,本文以“篇”文献为单位进行“被引用量”的引证统计,即某篇文献被引证次数的多少。对文献资料进行统计,统计依据CSSCI和CNKI两大数据库。

三、“报纸消亡”论争研究文献描述性分析

(一)研究阶段

大体上,我国“报纸消亡”研究经历了“寒冬论”、“两分论”和“拐点论”三个发展阶段。观点上针锋相对,时间上两相交替(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报纸消亡”论争研究近年来热度波动上升,大体上经历了数量的反复增减,呈现W形变化。从研究视角和学科背景来看,除了新闻与传媒热衷讨论“报纸消亡”话题外,出版学、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等多个学科也开始涉猎相关议题。

通过对刊登47篇样本论文的期刊进行归纳统计,根据刊登“报纸消亡”研究论文的篇数多少进行排序(见图2)。《新闻与写作》成为刊登“报纸消亡”研究论文最多的期刊,该刊物也成为研究“报纸消亡”的重要阵地。

(二)引证分析

在借鉴多篇引证分析论文关于被引论文的影响力测算公式的基础上,本文对“报纸消亡”研究文献及核心期刊进行分析。计算公式如下:被引论文影响力=CSSCI被引用综合分+CNKI被引用综合分,其中被引用综合分按被引用数从高到低排序,被引用数排序为第一的为100分,接下来按被引用排序依次打分,同时分配不同的权重。由此本论文计算出排名前10的被引文献,见表1。

这10篇文献均以“报纸消亡”为核心论点,观点涉及“寒冬论”、“两分论”和“拐点论”等多个方面,大多采用质化的个案研究法或量化的内容分析法,结合具体论文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可以看出研究者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范式。

四、“报纸消亡”论争研究视角与主要议题

(一)“寒冬论”:报纸走向消亡

2005年,京华时报社原社长吴海民断言“整个报业的冬天”已经来临,并预言:“具有400年历史的传统报业,作为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将在信息化时代一步一步走向深谷。一个时代就要结束了。”与“寒冬论”相呼应,2005年7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建明提出了“报纸消亡论”。同年11月,他根据报纸读者的代际老化规律,做出了“大约在2025-2035 年间报纸就要消亡”的预测。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匡文波教授在《纸质媒体还有明天吗?》一文中指出,纸质媒体永远不可能具备新媒体在阅读习惯、便携性、经济性等方面的优势,纸媒会在50年至100年内消亡。

(二)“两分论”:报纸不会消亡

“报纸消亡”的论题一经提出,立即遭到了密集的质疑和批评。纽约时报执行总编比尔・凯勒(Bill Keller)、瑞典地铁报业集团前CEO派里・汤恩伯格(Pelle Tornberg)都表示极不认可,默多克则对此报以嘲笑,并表示:“与报纸末日论者和失望论者不同,我相信报纸将在21世纪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朝日新闻前总编中马清福认为:“正因为出于多媒体时代,报纸才应该继续存在下去。报纸不会消亡。”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陈力丹教授在《报纸印刷版停刊不等于“报业消亡”》中,列举了全球报纸发行量上升的事实,提出《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印刷版的停刊只是媒介形态的改变,中国报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拐点论”:报纸转型发展

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基于对北京报业广告收入下滑趋势,提出著名的报业“拐点论”。他在《“拐点”的到来意味着什么》一文中,认为中国报业并非进入衰退期,可以通过机制创新、赢利模式再造、数字化表现形态等迎来新发展。

部分学者从报纸自身出发,分析了在媒介融合的新语境下,报纸的劣势、经营模式、生存现状和困境等,提出报媒未来的发展应注重发挥自身的内在优势,在内容、公信力等方面下功夫。例如,刘琴、张金海的《传统报业的价值回归与现实判断――基于价值论的分析视角》从报业价值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传统报纸核心价值回归是使其成为舆论性媒介的精英报,并对报业的数字化变革提供了指导与借鉴。另一部分学者从媒介融合的新语境对报纸的冲击这一视角出发,提出报媒的发展应充分借鉴新媒体的经验和优势。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吴辉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试论新媒体时代报纸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文章分析了新媒体在互动性、用户群以及传播手段等方面的优势,并提出报纸应与新媒体互动融合,在生产和传播模式上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G・皮卡德、杰弗里・H・布罗迪.美国报纸产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崔保国.走进日本大报[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篇2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3-0047-02

一、引 言

报纸乃至整个纸质媒介会走向消亡吗?自从互联网的兴起、电子书的流行、数字出版的蓬勃发展开始,这就成为了人们日益争论和关注的焦点。从众多的相关论文来看,一部分观点是集中在了信息载体的变迁上,因为纸媒的最基本特征就在于其信息的载体为印刷品,一旦其信息可以能够以更为先进和方便的载体表现出来,纸媒就必将面临时效性降低、销量下降等危机。不过从手机报到微博再到互联网技术下的内容APP化,我们可以发现,长期而言,高质量的新闻内容还是最重要的。而报纸、杂志这样的平面媒体所要做的就是,顺应潮流、做好内容,以不变应万变[1]。

新传播时代,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传统纸媒也必须转型。因此,除了内容和形式的编排之外,纸媒还需要进行创新性的拓展和延伸。在这种大背景下,用于计算机、随后又用于广电发展的“云”概念,也出现在了纸媒中。

二、我国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及困惑

随着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出版产物如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等逐渐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消费理念,传统纸媒面临着重大冲击。在数字出版被认定为21世纪媒体发展的新趋势之际,报业纷纷面临数字化转型考验。

大势所趋之下,数字化报纸网站大行其道,但其实对于数字化转型的目的、盈利模式、前景预测等各个方面大多准备不足,大多数报社属于被动转型,没有将数字化同报业的核心利益相挂钩,甚至存在盲目跟风现象。国内大部分报业的转型雷声大,雨点小,投入多,收益少。只是将报纸数字化的网站,想在海量信息的互联网中占有一席之地、分一份蛋糕,比在传统报业中竞争还要难得多[2]。

总体来说,国内报纸的网站建设除了强大的宣传功能外,盈利模式依然不够明确和完善,仅仅是报纸的同步数字化远远不足以在信息繁杂的虚拟世界中生存。当然,数字化转型为报业所提供的巨大机遇和动力是不容忽视的。

数字化转型初期,“内容为王”和“渠道为王”产生了对立,对数字出版认知上不健全。一方面,坚持内容为王的报社认为信息载体只是末端,自身内容做好了,纸媒影响力大了,转型之后必然可以吸引到大批忠实读者。但事与愿违,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品牌排名中几乎没有重合,从原因分析,可能是由于两种媒体品牌的价值体系不同,评判标准不同,产生过程不同,因此难以延伸,忽略了网络用户的实际需求、行为特点和消费习惯,导致无法有效地吸引到受众。另一方面,看重网络渠道的报社可能会盲目跟进,去模仿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的形式和内容,反而丧失了自身的内容优势,得不偿失。

对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产生影响的还有渐渐有进展的三网融合。如果说新媒体的出现对报业和广电业都产生了巨大冲击,那么三网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却使广电行业获得了发展的良机,而进一步压缩了纸媒的生存空间。尽管目前对于“三网融合”应以内容为主还是以渠道为主,广电系统和电信系统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不同的融合方案,但对报纸而言,面临的却同“邮发合一”时代一样的尴尬:基本丧失对发行渠道的主导权[3]。三网融合带来的是受众需求的大变化,不太会像以往那样对报纸进行精读。要知道,连博客也是为了受众需求变为微博,适应读者阅读习惯和需求至关重要。

报业想要在数字化转型中突围,首先要坚持的便是新闻性。也就是说,虽然报纸受到区域性限制,但正因如此,更要回归自身,打造新闻特色和地方特色,为进一步的技术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网络信息的传播和整合方面,首先要发挥信息的过滤和整合功能,使手中能够获得非同寻常的信息;另外,当前报业的数字化过于依赖云出版平台,例如方正阿帕比和中国知网,报社自身对信息的数字化整合较差,独立数字化营销能力不足,如此看来,云报纸概念的提出无疑是很好的发展方向。

三、数字化浪潮下《京华时报》的第一个十年

在第一个十年面对数字化浪潮和“报纸消亡论”时,《京华日报》的战略转型还是集中在了纸媒载体本身。首先其强调了相对于网络媒体纸媒在内容创新上可发挥的优势,提升内容质量,加强内容整合;而在拓展市场份额方面,虽然当时中国报业的实际收入呈现负增长趋势,但是《京华时报》依然采取进攻策略以扩大声场份额;另外,其在售价、广告、文化推广、延伸产业链等方面也是全面创新,使其影响力和公信力既在读者群体中得到认可,又在广告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虽说如此,发展数字媒体确也是不能回避的话题。像大部分纸媒那样,其采取基本的“一报一网”模式。而在数字化战略转型方面,《京华日报》社长吴海民表示,要着重培养在网络时代的复合型的人才,这也是《京华时报》第二个十年乃至更长远发展的人才资源积累不可缺少的部分。

四、《京华时报》云报纸的开拓

2012年5月17日,京华云报纸全球首发,标志着京华时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云报纸”简而言之,就是京华时报将有前后两个终端,前端是传统形态的报纸,后端则架在“云”上,借助新的技术手段,满足用户对新闻资讯的延伸[4]。

这是纸媒具有开拓意义的一步,初步实现了纸媒同数字识别技术的结合。而除了新闻内容外,京华时报云报纸同时也可以实现电子交易、网络游戏的下载等功能。只要装上特定的客户端,用手机一拍,经过后端平台的编辑和整合,便可以看到相关信息、链接和视频等。京华日报的这一创新举措正是“内容为王”和“渠道为王”统一的良好尝试。

与此同时,云报纸的开拓也必将带来生产方式、整合方式、营销方式等一系列的转型。首先,在自身定位方面,京华时报将不再是“一报一网”的简单组合,而会成为一份平台型的报纸,深度报道不会再成为报纸发展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反而详尽而全面的咨询讯息成为关键,因为只需一拍,相关信息就会尽收眼底;其次,内容的生产与整合方式发生转变,前后两个终端各司其职,更为关键的便是进一步探求如何很好的实现两个终端的无缝连接;再次,商业模式也需要发生改变,如何处理好发行量、广告收入等同云报纸内容生产的关系,成为京华日报短期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很显然,在面对第二个十年伊始,《京华时报》坚定地采取了技术转型。当然,这也是由于在第一个十年中,《京华时报》坚持实行了进攻战略,成功夺取了大片市场份额,并在读者心中树立了权威性和好印象,为其进一步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技术转型同时也离不开相关行业的支持,《京华时报》便选择了和联通的相关合作。虽然还处在初级阶段,但如果读者真的可以完全通过京华时报云报纸实现商业互动,那么无疑这将是一种引领未来的商业模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拍摄过程会产生相应的流量,而且软件的系统要求也提醒着我们,云报纸的商业模式不能急功近利,需静待良机。

在2012年的首届京交会上,《京华日报》参展5天,至少发出去15000份报纸,在公众开放日更是两小时内5000份变一扫而光。可以预见的是,当前云报纸的发展是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的,如何根据合理的预测来构建市场成为主题。技术的增长和传播是飞速的,《京华时报》作为先驱无疑在云出版市场占得先机。但现阶段技术的深化和模式的思索还是重点,毕竟《京华时报》目前所提供的云搜索范围不广,应用版以推荐和介绍目前智能手机平台上的软件、游戏及服务为主要内容。要想保持长久竞争力,当前品牌建设仍是重点。

五、云报纸的探析及思索

很显然,云报纸并不等同于纸媒的数字出版,而更像是数字出版的一种趋向,其本身具有极大的变革意义。前车之鉴,报网融合并不能挽救报纸的颓势。报纸在最初拥抱网络媒体时,趋之若鹜地想借网络“推广自己的品牌”,然而最终发现,互联网已经消灭了所有报纸的品牌[4]。 无疑,单纯的新闻专业主义和简单的报纸网络复制是片面的。

业界对于云报纸的前景也是一致看好,因为云报纸以原报纸为依托,同时将互联网带入,通过终端和云计算,为原报纸实现巨大的增值,且其所需的增值代价较低。的确,技术的介入扰乱了平静的媒介环境,改变了技术人员一直处在辅助地位的局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媒介从业人员的边缘化,这需要我们去遵循技术这个规则,并发挥平台中专业素养的巨大优势。

随着京华时报云报纸的诞生,会在未来引领这种云阅读的潮流吗?传统媒介的确在探讨自身出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进展,但是,毋庸置疑,电子阅读将成为主流。当然,云报纸的发展依然面对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做终端软件下载的,接下来如何把传统纸媒的广告商导入进来?如何跟其他门户网站的客户端竞争?“云报纸”虽然形式上有所创新,在商业模式上也创意性地和电商平台、付费下载结合,但读者体验受制于纸质报纸发行量,没有报纸你如何拍照[5]?另外,需要明确一点的是,虽然当前有政府的政策保护,但是却不能去完全依赖这些政策,否则一但失去保护,没有改变的行业就会被技术的浪潮摧毁。传统媒体的技术改革必须一直向前推进。

数字化浪潮和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纸媒无法避免同新媒体和全媒体的竞争,如何在数字化转型中完成华丽的翻身迫在眉睫。此时的纸媒必须明确自身定位、读者需求、传播渠道和商业模式。然而当前的纸媒数字化大多流于形式,数字化转型不但没有成为抢占市场的有力武器,反而成为报社的一个额外开支负担,内容生产上也出现被渠道化,发展状况不容乐观。而京华时报云报纸的诞生却提供了一条纸媒的改革创新之路。目前,云报纸的技术完善和商业模式依然是重点,终端的平台建设至关重要。无论如何,云报纸是纸媒拓展的重大尝试,是数字化时代纸媒十字路口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 吕择.平面媒体的十字路口[J].今日科苑,2012(4).

[2] 徐伟.数字化:如何给报业一个未来[J].青年记者,2008(24).

篇3

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一、 美国报纸教育工程

(一)报纸教育工程

什么是报纸教育工程呢?初次接触这一概念是在读《走进美国大报》这本书的时候。“NIE”是“报纸参与教育”――Newspaper In Education的英文缩写。初看这一概念就引起了我的兴趣,因此把这一概念纳入我的重点阅读范围内,于是渐渐弄明白了广泛存在于美国报界并得到各报负责任人高度重视的美国教育工程。

美国各类报纸,特别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日报,近年来都把触角伸向学校。这些报纸通过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或创办辅刊物和印发相关资料,扩大报纸在学校的发行量,千方百计地培养青少年阅读报纸的习惯。令年轻人从学校起就成为报纸的读者,毕业后成为报纸的订户或稳定的读者。这种做法的结果是,既扩大了未来潜在的读者队伍,又扩大了报纸现实的发行量,并且这一做法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二)美国开展报纸教育工程的背景

美国报纸销量减少的原因之一是在各种传媒的诱惑下,一些读者特别是年轻的读者弃报纸而去,转向电视、网络等新媒体。而美国又是一个重阅读的国家,在地铁、车站、码头等很多公共场所,都能看到人们在阅读。美国的社会智囊们都认为,文本阅读的兴趣,反映出社会大众的基本文化水准。而如今年轻人开始忽略报纸这样一个最大众化的文本阅读材料,自然引起政府、教育界、社会学家及各类团体的不安。知道这一背景,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那么多的报纸热衷于培养校园读者了。

(三) 报纸教育工程的内容

以《纽约时报》为例,这一工程专设两个部门负责此事:一个叫做“下一代部”(Next Generation Department),还有一个叫做“学校部”(School and College Department)。下一代部专门负责策划和设计,并编印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的材料和设法与课堂教学配合。《纽约时报》曾出版每周一期的刊物配合学校的实事和法律教育,是读报与学生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部则负责报纸在学校的有效发行。为了确保在学校的覆盖面,学校部内再分为四个科室,一个针对高校,一个针对高中,一个针对初中,一个专做捐助人工作。所谓的捐助人就是,报社通过与一些个人、社会团体或企业合作,动员他们以半价购买报纸送给学校。这些个人或企业就是所谓的捐助人。

二、 从美国报纸教育工程中寻求中国报纸未来发展的契机

在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过去的传统经营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报业的发展。我国数字报纸也开始了探索,目前数字报纸快速发展而传统的报业却止步不前,我们在肯定数字报纸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拉动传统的报业。从上面介绍的美国报纸教育工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发展潜在读者群的重要作用,那中国报业应该得到哪些启示呢?

(一) 作为报人,应对传统报纸有危机意识

作为中国报人首先应该了解并掌握中国报纸在当今社会乃至世界的发展现状,只有立足现实,认真分析形势,才有能做到因地制宜。

当前报业发展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数字化的冲击,使本来靠广告支撑的报业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从原来的传统纸质阅读方式转化为电子等新方式。报纸的读者群体不断减小。报人应该将眼光投向未来,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维持现状。而应为报业的发展做好长足的打算。广告客户流失的原因之一就是基本读者和潜在读者的消失。那么报人就应该看到问题的本质:读者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报人在努力保持现有读者的情况下,培养未来的潜在读者。

(二) 中国报人应认真分析和学习报纸教育工程,力图引用到中国的报业发展上

1.深入了解美国报纸教育工程

要学习并运用一种方法,首先就要将它吃透。报人在查阅各种相关资料,认真研读之后,最好派报社人员到报纸教育工程方面做得非常成功的美国各大报社去亲自取经。亲力亲为的感受报纸教育工程运作方式,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2.报人应做好宣传工作

报社的宣传部门制作好相关的宣传规划,尽量全面的诠释报纸教育工程。人们在接受新的事物之初,会有一定的排斥。因此先强化人们的思想意识,有助于后期的推广活动。

3.争取个人、社会团体或企业的配合和支持

报社要做好这一工程,最重要的一环就在于这些团体、企业的支持。报社寻求一些热心教育事业的赞助伙伴,赞助人帮助学校支付半价甚至全价的订报费,报社本身也给一定的折扣。

4.做好与学校的沟通和协调

发展的潜在阅读者是在校学生,学校的配合也是重中之重。但中国的教育模式和美国有些不同,中国的教育虽一直强调素质教育、减负,但仍然是以应试为主,要真正走出这一模式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在向学校沟通时,一定要考虑这一因素,在不与正常的教学抵触的前提下,再进行合作。

中国报业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无论在区域市场还是全国性市场,对读者资源、广告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争夺已经白热化,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前所未有。一方面它提升了各自办报的水平,为当地的消费者带来了实惠,另一方面也在使报纸利润水平不断下滑,正在使过去相对比较高的利润水平回归正常利润水平,而一些竞争者的失败则背上了巨大的包袱。中国报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与发展中站稳脚跟,借鉴美国的报纸教育工程是当下的可取之举。

篇4

    慧聪国际咨询的统计资料表明,2006年中国报刊业经营总额为760亿元,其中,报纸总额为691.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9亿元,同比增长5.97%,而2005年的增幅为9.97%。面对增幅的下降,曾一度出现“报业冰河期论”、“抛物线论”、“消亡论”等悲观论调。实务界对此却有不同看法,“我们没有理由唱衰纸媒,相反,纸媒将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新兴媒体共存共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现任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梅宁华如是说。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以纸媒体的“既存优势”阐述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纸媒体依然具有着改革与发展的广阔的、未可限量的空间”的观点。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梅宁华从报业总量在不断增长的事实,以及传媒功能说、报业的历史地位说等方面,驳斥“唱衰纸媒”的言论。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社长程颖刚从纸媒不可替代的优势,以及“将新媒体新技术为我所用”的理念批驳了“纸媒消亡论”。

    报业经营总额增幅放缓的原因

    2006年报业增幅较2005年相比呈现放缓趋势,但其总量在增长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报业2006年增幅放缓有其自身的原因和合理性,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应该以相对的观点来看待报业增长“放缓”问题。应该说它是我国传媒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梅宁华认为,“随着市场竞争逐步规范化,秩序化,报刊市场已经度过了早期较为混乱的跑马圈地式的高速增长期,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的平稳发展期。”报业经营总额增长速度的“放缓”,源自于报业多年的增长过快和总量的积淀。1998年全国报纸广告收入近1101亿元,比1978年0.75亿元的报纸广告总额增长了140多倍;报纸发行种类由1978年的186种猛增至目前的2000多种;报纸印量也由1978年的40亿对开张增长到现在的540亿对开张,增长了10多倍。一些大型的报业集团还成立了自己的发行公司,拥有少则数百多则上千人的发行队伍和密布所在城市甚至遍布全国的发行营销网络,而如此高速的增长往往会令人忽视隐藏在背后的潜在问题。而网络广告的激增,则是由于其刚刚起步以及基础的“菲薄”,容易以一种强势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第二,2006年国内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引起报业广告收入减少的原因之一。由于2006年国家进一步规范了房地产和医药业广告的投资,而房地产、医药卫生正是许多报纸广告的重要来源,从而给广告增长带来了很大压力。也由此可以看到广告是支撑报业经济来源的单一性,使中国报业有理由冷静下来审视自身的不足,围绕报业主体开拓多元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广告投放体制。“广告、印刷、发行以及与信息收集、整理、、咨询相关的信息服务是报业经营的主体。”而“报业的主体经营在经过多年积累之后,目前虽然已取得初步规模和实力,但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显露出经营内容单一、经营方式陈旧、市场容量制约以及增长后劲不足等危机的征兆,报业传统的主体经营模式和产业结构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多元化经营应该从媒体自身的客观条件出发,首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展开。

    第三,2006年中国报业增幅的“放缓”,其根本原因在于报业内部的自戕,而不是由于跟互联网的竞争。目前我国有1.6万个商业网站,网络广告仅占据整个中国广告市场的2.83%。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网络广告份额很小,对整体广告市场的影响并不是非常大。因而其对报纸广告份额的影响也可以说很小。而“媒体内部的恶性竞争,如报业价格战,则导致了广告版面价格的下跌、报纸常年亏损、大量优秀人才流失、市民低价买报的观念固化成型。”从而导致大量内部资源的浪费、办报成本上升、受众减少、报纸质量下降等问题,使报纸经营亏损。

    第四,新媒体的出现,因其媒介属性,势必对报业受众和广告造成分流,但目前尚不是主要原因。

    中国报业正在迎来又一个“春天”

    在网络媒介等新媒体势力看似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国报业不但不会“走衰”,反而会结合自身优势、实际情况博采支撑新媒体背后的先进技术,迎来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第一,国家关于报业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利于报业的进一步发展。新闻出版总署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报业因此出现转型和升级:1、报纸出版“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的建立健全,报业结构将得以优化,报纸出版资源将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2、逐步推进报业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使报业市场由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向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报业市场体系转变成为可能。3、报业经营体制的试点改革促使报业经营机制的创新。2006年,中国的报业在推进体制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完成了从报业集团到传媒集团的战略升级:评估、重组、壮大和全面利用、综合开发现有的资源,全面推动集团发展,探索党报的合作机制,与地市报合作,利用规模效应扩大区域优势实现双赢;创新实地投融资体制,引进战略投资优化集团核心业务结构,夯实了竞争实力。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创新管理体制,打造新的集团宏观管理构架以及媒体、公司两分开一本账的微观市场主体,推进报业产业化;以报为本、多元经营,以媒体为核心,已形成广告、发行、印刷相互支持的报业产业链,推进了报纸相关产业的拓展,集团营业收入、广告收入和净利润有较大增长。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确定“打造以报业为核心,报纸、期刊、图书网络等多媒体互动发展的新闻出版文化传播集团”的发展战略等,可以看到,2006年中国报业从体制到产业的转型和升级都呈现了良好的态势。

    第二,理性的回归和报业竞争新秩序形成。报界的有志之士已经充分认识到市场竞争中理性、秩序的回归是报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中国报业的无序竞争局面在行政主管部门的有效规范和调控下,2006年已经逐步得到好转。报业市场秩序的改善使市场竞争主体深受裨益,黑龙江多家报纸共同向社会承诺:“今年订报不送礼,送礼就送好新闻”,同城各报间的关系明显改善。沈阳、大连、鞍山三市的12家都市报,2006年总发行量比2005年增长6%,发行成本减少1.3亿元。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把省会的15份报纸分为都市类、专业类、对象类报纸,从办报宗旨、读者对象、专业分工等方面作了较为明确的定位,使各报逐步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和转型,以差异化定位规避了同质化竞争带来的恶果。梅宁华在分析中国报业处境时谈道:“目前,中国报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从混乱转向规范的整合期,这是中国报业从单一垄断进入规范竞争形态的新阶段。经过一段时间市场力量和行政手段的整合,加上报业退出机制的建立,中国报业竞争一定会走上规范有序、快速发展的正常轨道。”可见,理性、秩序的回归将为中国报业的健康发展带来蓬勃生机。

篇5

自2004年召开第一届创新新闻学大会以来,斯坦福大学知识创新研究中心每年召开会议,研讨创新与新闻的互动关系,规划创新新闻学的发展,去年已是第四届。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3名代表共聚一堂,围绕大会“增进新闻与创新相互促进发展的理解,认清创新新闻学的相关知识”的目标对新闻与创新的互动关系进行了为期3天的深入探讨。

新闻业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

大会主席David Nordfors(创新新闻学创始人、斯坦福知识创新研究工程负责人)在大会主题发言中指出:在技术创新中,新闻工作者具有自己的特殊作用。他们通过对社会政治经济的报道与分析,参与和影响创新的方向与过程。他们尽全力强化区域咨询采集的能力,加大对覆盖领域监控的密度和深度,成为区域市场中的资讯强者。

斯坦福大学创新新闻科研项目的组织者Turo Uskali在大会发言《新闻业在创造硅谷神话中的作用》中强调:在汹涌澎湃的创新革命中,新闻业并非完全被动,它可以通过创新发挥积极作用,尤其在传播新概念和新方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因为创新是一种新事物的介绍;媒体可为多领域创新营造“共同语言”,为创新提供共享平台。科技创新也可以依赖传媒得以迅速扩展和普及,互相借势,传遍全球。他通过对比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在创造硅谷神话中的作用,指出纽约时报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验证了自己建立的创新扩散模式:创新首先被一个新闻工作者发明,然后被其他媒体采用,最后传遍全球。

Vibacom网站的创始人Vilma Luoma-aho在论文《创新的信誉形成》中,阐述了新闻业在创新的信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尽管创新新闻学的新闻过程已被广泛检测,但是创新的信誉形成过程却被忽略。创新的信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的成功和未来。创新的信誉通常通过媒体来形成,特别是新闻工作者个人对待创新的经验和态度;除了媒体,还有别的途径也有助于创新信誉的形成,但是学者们认为,创新信誉的形成不同于传统信誉的形成,尤其新闻业在公司和团体信誉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中心的作用。

技术创新推动新闻业的革新

大会代表们在讨论新闻促进创新的同时,也关注到创新正在改变着新闻的专业内涵和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模式和流程,甚至改变着新闻与社会的关系。

以色列传播学学者Noam Lemelshtrich Latar认为:技术创新推动社会诸多变化,影响着人类的个人和社会发展。驱动社会发生主要变化的是技术创新。它已经广泛影响到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文化变异乃至人类行为等,并影响到决策者的思考方式。新闻工作者应该有一个广阔的视野,尽可能从中长远的角度分析报道对创新的影响,准确预测技术创新对新闻业的改善和更好地告知公众和决策者的影响。

巴基斯坦财经报纸Business Recorder记者Saida Fazal在论文《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报道》中,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创新将引发社会巨变,也将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创新报道者的主要挑战是在萌发阶段发现创新的价值。对于他们,即便是那些来自已经触手可及的技术进步,发现微弱信号也是一件艰巨的任务;更艰巨的任务是,来自灵感的创新报道并不能得到充分的检验,于是不得不警惕被宣传家利用。

芬兰创新新闻学学者Anders Frick在大会上主要介绍了新闻工作者发现和报道微弱信号的准则。他认为:弱信号是即将发生变化的第一个信号或暗示。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专家当好天线,同他们建立友谊,取得他们的信任,紧密联系学术研究。新闻工作者发现微弱信号的三种好方法:网络、自我理解能力、信任。对研究对象和学术研究的激情是非常有帮助的;有助于解释弱信号的信息应该与同行分享,并请教专家与读者互动。

瑞典新闻出版协会项目经理Malin Picha在大会发表了题为《移动网页技术手段――改变媒体习惯和挑战传统新闻业》的演说,他认为:当移动网页技术手段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时,媒介市场将发生剧变,并对传统新闻业构成强劲的挑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强,新技术对传媒带来的影响,内容是基础,技术给人力量,我们可以强调内容是根本,技术是手段,没有技术不行。

另外,大会还讨论了创新对新闻工作者的影响。如论文《创新过程报道:一个解放新闻记者的机会》、《增进合作――一个创新新闻工作者的新挑战》等,认为:新闻工作者应该成为社会议程的设置者和未来的报道者。创新新闻学将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增进合作将为新闻工作者的创新报道提供极大的便利。

全球瞩目创新新闻学发展

与会代表在探讨新闻与创新互动关系时,也为创新新闻学的发展献计献策,希望丰富它的内涵,藉此推动全球创新新闻学的发展。

斯洛文尼亚创新新闻学研究者Violeta Bulc在大会发言中,着重论述了在地方发展中创新新闻学的作用,认为:创新新闻学逐渐成为创新体制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工具,创新新闻学的任务,旨在保证地方个人或团体的良性互动、知识、经验和观点的分享。

以色列传播学者Noam Lemelshtrich Latar在论文《分析技术变化的工具:创新新闻学学者和学生的必备品》中指出:创新新闻学院课程应该包括科幻、技术预测学、技术评估学、传媒效果、数据分析、电磁学、数学、人文知识等多学科知识。

秘鲁心理学家Amaro La Rosa在论文《创新、公开议程和新闻事业》中表示:创新新闻学中,受众研究至关重要,应该从多学科的视角研究受众,因为需要全面地理解复杂的传播、受众接受创新信息和应用创新建立公众机构的信息过程。

瑞典创新新闻学研究者、经济记者Miriam Olsson在论文《具有读者反馈和博客互动的创新新闻学,改善了创新新闻的报道吗?》中指出:创新新闻学将完善创新新闻的报道;新媒体,如博客、在线新闻网站给读者和博客更多的机会,在线创新技术能给受众带来塑造和改变既定故事的能力,1%的在线者是内容的制造者,20%是内容的评论者,其余都是浏览者。

来自丹麦、芬兰及其欧盟代表,都各自介绍了创新新闻学的发展状况,表明创新新闻学已成为整个欧洲新闻业关注的重点。

报业应对挑战的新途径

这次大会上,一些关于创新与报业的观点引起与会者的共鸣和全球普遍关注。他们认为目前全球新闻业中的报业遭遇到新媒体的巨大挑战,应对之策有二:一是不断创新;二是改善经营,广开财源。

雅虎副总裁洛伊德(Lem Lloyd)在大会上指出:数字化时代的报纸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新媒体,网络吸引的读者已过亿,这些读者应为报业所共同争取。他预测,到2010年,网络新闻带动的广告将达90亿美元。

大会主席David Nordfors在大会主题发言明确表示:今后报业的主流与非主流的划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所谓族裔与人口构成之分,而是创新与否的区别。创新是报业的生命线。创新是报业发展的核心,是报业贯穿始终的灵魂,其中体制创新是报业发展的基石。

网上杂志“”的创办者塔尔伯特(David Talbot)激烈抨击报业公司在实行新闻垄断方面的,以及缺乏想象力的管理方式。他认为报业对变革准备不足,面对数字化网络时代,先是趾高气扬,然后自怨自艾,如果走向衰亡,不是他杀而是“自杀”。

圣荷西水星报主笔格尔(Vindu Goel)认为:报纸必须要有新的生财之道。经营必须依靠传媒优势发挥采编功能,在体制和机制上做出调整。报纸的经营资源从以前简单的基础进行重新整合,和市场结合。

洛杉矶时报行政主管查德勒尔(Harry Chandler)提出几种可能性,一种是给固定订户提供某些“独有的服务”,在公司水平上经营多元化;另一种是“地区化”,用主要版面集中“地方性报道”,而不要面面俱到;第三种是使记者和编辑转型,更平民化和博客化,建立富有特色的博客网,使网络与报纸结为一体。

篇6

一、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的动因分析

(一)学术资源是一种准公共产品

学术资源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即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有限的非排他性的特征。一部分人的使用不影响另一部分人的使用,在使用上就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出于私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竞争,此时在使用这一资源的时候就需要付费。学术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特有,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非排他性。所以应该由政府和市场来共同分担学术资源等准公共产品的供给。

由于学术资源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因此学术资源的供给主要由政府承担,并且学术资源的供给大部分是针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中国现有普通高等院校1 867所,其中中央部委高校111所,地方部门高校1 480所。同时从现在科研的基本情况来看,政府的资金绝大部分用于科研经费以及实验发展经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拨款近些年逐年增加,由此也可以看出国家对科研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增大。

(二)中国的优质智力资源有外流趋势

由于奖励、晋升、影响力等方面的考虑,国家顶尖的科研工作者都会考虑在外国知名的优质期刊发表文章,但是国内的学者如果想要阅读这些优质的研究成果,却要付出高昂的费用。科技部统计了近些年国家科研经费投入巨大的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项目的情况后发现,国内学者在外国期刊的情况有愈演愈烈之势,随着国内优秀论文在国外期刊上发表,同时还发现国内的一些优秀期刊会选择搭载甚至依赖外国的网络平台,这也是我国优秀的智力资源外流的一个原因,加剧了我国构建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的紧迫性。

(三)中国学术界需要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期刊数字出版平台

如今,许多国外的优秀期刊以及出版公司进入中国,他们看好的不仅仅是中国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更加吸引他们的是中国优质的智力资源,他们想要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将自己的优秀在外国期刊上,再将期刊发售到全世界,不仅如此,他们还试图垄断期刊发表市场,从而对期刊进行提价,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目前,学术界的部分学者已经认识到我国的科技界以及学术界对国外的期刊和国外出版平台过于依赖带来的种种弊端。这种对国外期刊以及出版平台的过度依赖不仅仅导致优秀的智力资源外流,而且在上也会受制于人。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在《自然科学》杂志上首先发表研究的不是中国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保护主义”的影响。随着中国科研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急需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数字出版平台。

二、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现状分析及评价

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在我国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重要性,但是这种认识大多只是停留在概念或口号范围,没有采取切实的行动或者不知如何行动,怎样发展。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学术期刊主办单位需要自办有自主版权的专业网站

由于大部分学术期刊的网站建设都受到人力以及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再加上对期刊网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些就会导致期刊网站建设效果的不佳,很多期刊网站更新速度很慢,例如某大学的期刊网站上的内容和五年前相比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网站上的内容也比较单一,大部分是期刊的简介、编辑部的介绍、投稿的注意事项以及期刊目录等内容。部分建设比较完善的期刊网站可能提供一些过刊内容的查询等功能,也有部分网站可以提供用稿情况查询,比如隔段时间会在网站上公示用稿和退稿的一些情况。总体而言,目前学术期刊提供的服务比较简单,并且缺少个性化的特色服务。实际上,学术期刊可以利用期刊网站实现编辑流程的网络化和自动化,这样就可以提高期刊的管理水平,规范稿件管理的网络化以及自动化,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缩短生产周期,同时还能拉近编辑部与读者以及作者的距离。

(二)由学术期刊和权威数据库共同建立综合性期刊网站

近年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和新华多媒体数据库等学术期刊上网工作发展很快。同时这些期刊数据库内容涉及面广,涵盖数理化学、能源材料、工农业、医药卫生法律政治以及社会科学和教育等方面。因此在建立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时候可以将权威数据库和学术期刊结合起来,共同建立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期刊网站。

(三)期刊网络发行的尝试

例如,沈阳药科大学主办的《中国药剂学杂志》《北京大学学报》等期刊开始尝试了网络版的发行。网络发行可以缩短作品出版的周期,作者也能够行使作品的“首发权”,同时读者也可以及时获得有关方面的最新信息。这些学术期刊在网络上出版虽然已经经历几年,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实际中仍然有些因素制约着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发展,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给予关注和支持。

(四)综合评价

以上三种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各有优缺点,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本文介绍的前两种出版方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而是对印刷程序的重复,是印刷期刊通过网络提供的一种服务。期刊加入网络数据库后,在一定程度上虽然节省了网站的建设成本,但是数据库厂商往往要对期刊编辑部的内容进行修改,这会消耗一定时间使学术期刊的时效性降低。有一些学者对期刊出版后到馆的时间和一些知名性期刊网站更新的文章进行对比后发现,数字化期刊大部分都有时滞性。这说明期刊数据库没有提高我国期刊出版的效率,缩短出版时间,它的作用可能更多地表现在把文献的传播范围扩大同时、有利于读者的检索以及提高文献的利用效率上。

三、政府主导下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可能路径

(一)抓好知识创造源头,把握好研究论文的发表

国家四大基金是中国科研的发源地,代表着中国科研的最高水平。目前,四大基金对科研的管理形式主要有三种:(1)知识产权保护,(2)科研技术成果转化或转让,(3)参与评奖评优,例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

四大基金比较重视对科研成果的管理以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但是对研究方面的管理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国家要以四大基金项目为试点,抓好创造知识的源头,同时把握好论文的发表这个环节。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是:四大基金应该研究制定相关领域的期刊目录,就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按照A类和B类两个层次给出了学术期刊目录,其他基金也应该效仿出台相应的重要期刊的目录,以方便读者查阅。在基金项目完成进行审批和验收时,不仅要对论文的发表数量进行把关,而且也要对论文的发表期刊进行考核。针对不少优秀文章在外国期刊发表导致我国优秀智力资源外流的情况,我国应该制定相关的规定,保证国家投资资助的论文在外国期刊上进行发表以前应该向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平台提交一些存档信息。四大基金认定的国内重要期刊也是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资料来源。

(二)逐步出台有关国家资助研究论文的保护性立法

研究成果的论文管理涉及到基金资助机构以及广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还涉及到基金的资助机制,影响到高等院校的人才考评以及职称晋升等。它涉及面广,牵扯因素复杂,因此需要跨越部门利益,在国家立法层面上制定相关规定,保护国家资助研究论文的成果,将相关论文引导到学术期刊数字平台上。相关的具体措施有:设立国家资助论文的保存制或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增加国家资助研究成果论文的管理条款。以上两条途径就可以解决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内容来源问题。

(三)设立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实验室

目前,国家已将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化出版印刷列入文化出版业发展的重点,出台了一些鼓励数字印刷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目前,相比于数字报纸出版,政府对数字期刊的扶持力度貌似更小一些。类比新闻出版总署建立了数字报刊实验室,它既解决了报刊的重复建设和盲目投入的问题,又为报业数字化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建议将这种方法也应用到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建设中,数字出版实验室的设立,可以解决目前投入资金、技术研发和数字化出版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

(四)建立政策支撑体系,保障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正常运营

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平台的正常运营需要相关的政策支撑,其目的是协调好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例如:作者与出版机构以及平台运营商再加上用户之间的关系,可以从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知识评价四个方面来构建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平台的相关政策体系。这个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项内容:(1)知识创造政策:知识创造政策主要是对各种知识的产生渠道进行梳理,分析知识创造的主体构成,以及比较国内外知识创造政策的异同,出台一些吸引优质论文以及原创性论文的政策。(2)知识传播政策:研究同方、万方、维普这些优秀数字期刊平台的传播模式,出台一些利于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成长的有利政策。(3)知识产权政策:知识产权政策主要研究作者、期刊和数据库服务商所享有的知识产权,对比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比较国内外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版权的法律保护政策以及政策激励措施。(4)知识评价政策:通过分析我国现行的知识评价体制,发现其中的优缺点进而促进更加科学合理的知识评价政策的出台。

(五)建立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平台体系

篇7

2009年,3G在中国全面启动.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中国迅速地发展,并吸引了更多受众的注意力。据2009年调查统计,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5.5%,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3.8%)。而根据调查,网络新闻已经成为中国网民的第二大网络应用,使用率高达78.7%,这意味着2.66亿人将获取新闻信息作为他们上网的目的之一。与此同时.网络广告占中国广告总收入的市场份额逐年扩大,2004年只占1.9%.到2008年跃升为8.6%,而2009年更是超过10%。比尔・盖茨前不久预言.3年后全球互联网广告将达到300亿美元,这将是今天全球报业广告的总和。美国新闻集团的默多克在一次演讲中也说道:权力正在发生转移,从我们这些拥有和管理媒体的人转移到正在变得日益挑剔的读者和观众那里。这些读者和观众年轻而富有朝气。对新技术极其敏感,不愿意被领导。并且知道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媒体世界里,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用任何他们喜欢的方式获得任何他们想要得到的资讯。

传统媒体要顺应数字化发展的大趋势,从战略的高度来运筹媒体的发展,对旧媒体数字化做出精心的策划和计谋,从队伍建设、资本吸纳、经营理念、运作模式、盈利机制等多方面来建构新型的媒体模式,使之从传统的媒体平滑过渡到多元化的数字传媒。

新媒体海量、快捷以及个性化、移动化、互动性、可选择性强等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此同时.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在经过多年发展后,虽然已近饱和,但是在多年培养的大量受众,有着相对独立的生存空间。广告客户对于新媒体的广告投放不如对传统媒体那么稳定.这也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正如此,传统媒体核心采编创作团队的品牌优势新媒体无法比拟,而在“数字化”加速的今天,它需要做的,是与新媒体这个平台加强合作。

物联网产业第一本期刊问世

读者翘首以待的《物联网世界》杂志(省略/)已于近日创刊。创刊号以精美的图片、厚重的文字和独具特色的设计,为物联网产业市场动态、技术现状、企业文化、成功经验等搭建起一个充分展示和信息共享的平台,吸引了产业内外读者的眼球。

自去年8月温总理视察无锡提出建设“感知中国”中心以来,物联网一词在神州大地已成燎原之势.从中央到地方,从两会到世博,处处可见其身影。伴随着物联网产业的迅速崛起.物联网产业信息需求日趋迫切。广大读者渴望一本前瞻性、时效性和可读性俱备专业实用型行业期刊。产业界也急需一个培养、锻炼物联网人才的园地,于是《物联网世界》杂志应运而生。《物联网世界》一名取寓意“物联世界,感知中国。”该杂志以办融市场、技术、企业文化、成功经验等各方面为一体的行业实用杂志为宗旨,力求为读者开阔视野、解读行业热点、分析深层次原因、预测市场变化趋势,给出合理的参考性建议,是沟通物联网产业生产与需求的纽带,也将是培育著名品牌、繁荣物联网国内国际市场的服务平台。

浙报集团与华数集团推进媒体融合

据浙江日报:4月26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同推进“全媒体、全国化”。

根据签署的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品牌推广、内容联动、项目投资等若干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合作双方表示。将以市场化、企业化的体制机制为基础.以双方资源为依托,通过不断开拓新的业务合作平台,从多个领域切实创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方式。打造数字时代全新的媒体业务形态和赢利模式,抢占先机,携手进军全国、全球传媒文化市场。

广州日报微博上线

据广州日报:广州日报微博4月22日正式上线,网友可以随时随地“织围脖”,共同问政广州市两会。

据悉,广州日报微博整合了报纸和新媒体的资源,率先推出web及wap服务形式。用户可用大洋账号直接登录,也可以通过web登录网站http://t.省略,还可以用手机wap登录网站:i.省略/t。注册后绑定手机号码,手机用户也可以通过短信、彩信、手机客户端等多种方式,将内容发送到指定端口,就可以更新博文.实现随时随地的“微博”。

广州日报微博具有浏览、发表、转发、评论和收藏等几大功能。并且将不断完善,客户端、139说客同步等服务形式也将陆续开发上线使用,方便各位网友以简短的文字、图片,在第一时间,随时随地记录身边事,随时随地与各地网友分享精彩瞬间。

解放报业开发iPhone应用

据新闻晨报: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专门针对iphone开发的在线新闻应用于4月26日正式上线。该项应用被命名为“解放新新闻”。产品内容丰富,囊括了集团下属的《解放日报》、《申江服务导报》电子版,《i-世博》专刊,申报网和叨逗网的快速链接。以及一个整点滚动更新的“新新闻”产品。

“解放新新闻”集成了解放集团的优质媒体资源,在iphone桌面首屏植入一个快速进入的窗口,一键即能迅速访问。实现便捷快速的在线应用。已使用了iphone的用户,亦可以自行通过iphone手机的“+”符号将该链接添加至主屏幕。就可方便使用。用户通过该产品。不仅可以在iphone上阅读解放集团精品纸质报刊与网络同步的电子版内容,还可以看到无纸质出版、只有电子出版的整点滚动播报产品“新新闻”,更可以访问解放集团的两个网站.获得更多的精彩资讯和互动体验。该产品专门针对iphone的屏幕做过适配,加上iphone本来就十分优质的图像呈现效果,更是实现了一流的阅读体验.堪称视觉上的享受,被形象地称为iphone上的“第十万零一种应用”。

为一款手机定做一款独特的新闻产品。是报业开展无线增值服务从量到质、从广泛到针对、从普遍到精细的一次飞跃。“解放新新闻”的上线.标志着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在无线互联网领域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辽宁北方报刊零售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据东北新闻网:4月28日.辽宁北方报刊零售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在沈阳正式成立,这是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标志我省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取得了新的重要成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江出席成立仪式并讲话。,

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深化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的要求,我省从去年开始.积极探索建立以邮政报刊发行

资源为主体,联合省市党报,覆盖全省城乡、布局合理的报刊零售发行体制,并取得重要进展。目前,我省正在按照已经确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全力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并力争在今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辽宁日报》改版、“进报亭进家庭”,辽宁中部城市群报业的成功合作等有益探索,为我省深化报刊发行体制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辽宁北方报刊零售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是由辽宁省邮政公司和辽宁报业传媒集团共同出资,旨在融合邮政系统的发行资源和党报传媒集团的优势。以报刊亭为载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市场化运作,激发经营活力,加快推进党报党刊发行零售方式的转变,实现发行网络化,订阅市场化,进一步提高党报党刊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市场覆盖率。

鲁商集团亿元杀入传媒业

据21世纪经济报道:5月8日,注册资金高达1.051亿元、由鲁商集团发起成立的鲁商传媒集团正式挂牌。并发出冲刺全国传媒行业第一阵营的号角。

鲁商集团总经济师、鲁商传媒集团董事长张会林告诉本报,成立后的鲁商传媒集团,将通过整合省内及国内的报纸资源建立“全国商报系”,同时出资2000万元在上海设立杂志运营总部。建设覆盖全国的“杂志联盟”;同时,通过整合出版、网络新媒体及户外广告市场,形成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传播网络,下一步还将涉足广播及电视广告业务。

据了解。早在去年,鲁商集团就已经收购了《新浪潮》杂志的“壳”资源,并组建了报刊发行及户外广告公司。

今年初,鲁商集团加快收购整合步伐。春节甫过,其就将山东省政府主管的山东新闻网收归旗下。时隔不久。2月24日又以1400万元的价格将山东两本高端DM杂志70%股权收入囊中。

鲁商传媒集团已拥有一报一网四本杂志及广告、音像、发行等数家公司.并与新华社山东分社合作当地版手机报。以零售、地产、制药和酒店为支柱的鲁商集团去年销售收入达到了256亿元,且鲁商的前四大主业尤其零售已基本完成山东省内布局,传媒产业完全可以借助集团客户资源切入全国布局.实现文化传媒产业和商业资源的融合。

《读者》电纸书在深圳面市

据中国青年报:国内第一家自主品牌手持终端阅读器――《读者》电纸书,日前在深圳第六届文博会现场正式亮相。手捧一本小巧的《读者》电纸书,即可阅读《读者》杂志近10年文章精华,还可下载阅读《读者》杂志创刊近30年来的精华内容,并享有在1年内免费下载未来24期《读者》杂志最新内容等功能。此外,它还储存了400多本畅销的经典书目。据悉。该产品5月底在全国各大城市上市。

第27届“湖北新闻奖”评选揭晓

本刊讯第27届(2009年度)“湖北新闻奖”评选结果4月29日在汉揭晓,共评出报纸、广播电视、理论宣传、网络宣传、文体新闻、新闻摄影、新闻美术和论文(论著)等11个系列获奖作品540件,其中一等奖9l件,二等奖178件,三等奖271件;另有26条标题获好标题奖。

第16届湖北新闻奖新闻论文奖同时揭晓。本刊首发论文获一等奖2件;二等奖2件;三等奖6件。

(详情请登录湖北传媒网)(邹玲)

新闻权力寻租形式及特点

吴向正在《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3期撰文说,新闻权力寻租是新闻单位或个人,利用所掌握的新闻权力,避开各种法规、道德等控制,通过非法交易,从而获得金钱或利益的一种活动。新闻权力寻租的实质是新闻权的滥用,它严重危害媒体公信力,严重侵害公众的知情权。

新闻权力寻租行为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有偿新闻。把没有新闻性的内容甚至虚假信息写成新闻形式予以报道,并私下收取“车马费”、“加班费”、“奖励费”等各种名目的红包谋取私利等。

2有偿不闻。接受被监督单位和人员的贿赂.放弃舆论监督权。

3有意混淆新闻与广告的界限。在新闻栏目、新闻版面、新闻时段上故意模糊新闻与广告的界限。把广告信息纳入新闻资讯栏目,更有甚者,经过策划,把广告包装成经济新闻、科技新闻;将广告版改成“专版”、“形象报道版”等。

4给广告客户送新闻版面。在广告客户出钱刊登广告的同时还额外送给对方一些新闻版面以新闻报道形式为对方作宣传。

5新闻介入商业策划活动。新闻媒体介入商业策划活动,或策划新闻、活动以吸引商家参与,或帮助商家策划、报道商业活动,或与商家联手策划商业新闻.而商家则以广告或“活动费”的方式回报媒体。

近年来新闻权力寻租现象的特点:

一是新闻权力寻租数量较多。重大案件频频发生。我国新闻权力寻租行为呈增多之势,形势严峻。近年来,诸如山西繁峙金矿矿难中记者受贿案等。

二是以传媒单位为主体的新闻权力寻租增多。当前权力寻租的方式,正从个别新闻从业人员隐蔽的个人行为,演变为新闻单位整体或部门的集体行为。有的甚至成了一种公开的、被纳入计划的、有组织的“项目”。

三是“球”式的新闻权力寻租现象越来越多,隐蔽性增强。例如把广告信息纳入新闻资讯栏目,新闻单位与其他单位有偿合办新闻版面,在登广告的同时送新闻版面等颇具隐蔽色彩,很难让人发现。

广播电视应增加科技和社会属性

黄勇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第4期撰文说,几十年来,人们把意识形态属性或阶级属性、政治属性看做广播电视的唯一属性。改革开放以来,专家学者关于广播电视具有经济、政治、文化三种属性的论述,都有理论上的独到之处和突破意义。本文在已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属性的基础上,增加了科技属性和社会属性.理由如下。

其一,广播电视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没有物理学引导和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就没有过去的广播电视;没有电子学理论的引导和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卫星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就没有今天的广播电视。科技孕育了广播电视,科技推动了广播电视的不断发展。

其二,广播电视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百年来的世界历史进程表明,广播电视应社会需求而诞生、成长、发展、壮大。与此同时,它以传播信息、影响舆论、提供娱乐、教化民众的特殊功能,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广播电视早已成为人民群众获取新闻信息和享受文化娱乐的主渠道,其传播内容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深广。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生活格局。由此可见,无论是从作为大众传媒的角度来认识广播电视的属性,还是从广播电视对社会的影响和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来看,都应当承认和确定广播电视的社会属性。

这样.我们可以表述:广播电视具有科技、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属性。我认为。这样的表述更加完整、科学,由此可以构成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概念体系。

10年后全球媒介是什么样?

据《中国报业》2010年第4期介绍,3月18日在英国伦敦举行传媒革新峰会。英国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媒体专家及多家各类媒体的负责人就10年后全球媒介做了预测。部分观点有:

会像足球比赛,众多公司追逐同一个足球。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表现平平,只有少数几个会成为巨星。相关的规则会日益重要。

创造者、所有者、发行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区别将消失.对内容分销和所有权保护的直接控制将变得更为困难。那些能在质量、服务、信任、便捷和共享等吸引人的背景下提供内容的公司,将拥有业务,并最能获得顾客的忠诚。

媒介可能会以许可证的形式被消费,而不是被直接购买。消费会受到推荐引擎的巨大影响.推荐引擎将根据你的消费习惯构建你的私人频道。这些频道是根据你的兴趣量身定做的。

我们将会看到一个在规模上使当前媒介逊色的媒介产业,至少就参与的人数而言。所有媒介都将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社交媒介。因为信息越来越成为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核心特征,传媒业将成为一个更大的全球性产业。

对人们浏览世界新闻而言。编辑内容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编辑却并非一定是坐在报社桌子后面的那个人。

移动媒体和网络媒体消费的重要性将继续增强。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消亡,而是导致了媒介产品受众的日益复杂化和碎片化。那些能够认同并且能够跟上这些消费模式变化的公司将会得到繁荣发展。

对更广泛的受众而吉,制作媒介的工具会更易于获取,这将降低进入媒介领域的门槛。

篇8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2)03-0030-04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环境的形成,传统图书的生产、出版和发行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新型媒介以传统媒介难以比拟的优势,逐渐成为出版集团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新媒介环境下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转型成为出版集团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2007年11月的《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提出“全媒体”概念,确立“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的发展规划,该工程包括“全媒体资源服务平台”“全媒体经营管理技术支撑平台”“全媒体应用整合平台”等项目建设,以此推动利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新闻出版业的生产、管理和传播方式,建设数字出版综合业务平台,提升出版产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构建国家全媒体发展战略。

1 全媒体概念的提出

全媒体(omnimedia)源自美国Martha StewartLiving Omnimedia公司。该公司通过杂志、书籍、报纸专栏、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网站等“全媒体”传播其家政服务和产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全媒体”内涵日益丰富,国内学者开始逐渐重视并对此展开研究。彭兰较早从媒介运营角度出发,指出全媒体是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构建全方位的报道体系,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是这个报道体系的共同组成部分。烟台日报集团社长郑强则从传播途径和传播媒介来解释全媒体,认为它是媒体形态的一种复合,包括报纸、广播、网络、手机、户外视频、电子移动报等多种媒体形态。李敬坡和周洋认为全媒体来自传媒业界的应用面,是媒体走向融合后“跨媒介”的产物。具体而言,是指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从而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罗鑫认为,“传播形态说”更符合“全媒体”的内涵。全媒体在发展中往往受到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限制,它并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单一模式,它是一个开放系统。全媒体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传播形态来满足受众细分需求,使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姚君喜和刘春娟进一步完善该理论,认为全媒体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上的全媒体是指媒介形态、媒介生产和传播的整合性应用;狭义的全媒体是指立足于现代技术发展和媒介融合的传播观念,综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媒介内容生产、媒介形态、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媒介运营模式、媒介营销观念等方面的整合性运用。

2 出版集团全媒体环境形成的动因与机制变革

2.1 出版集团全媒体环境形成的动因

全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媒介边界走向消解,各种信息内容在电视、计算机、手机等各种具有兼容性的数字化媒介终端上实现流动共享。何娅妮在分析当今传媒领域的发展趋势时指出,媒介融合是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技术是先决条件,竞争是直接推力,政策是外在推力,受众需求是内在驱动力。李孝娴认为数字网络技术、传媒体制改革、出版集团的资源优势以及市场化运作都使得出版集团进行全媒体化运作具备了可能性。王汐则从出版内容出发,认为出版集团全媒体化的主要因素在于数字融合导致内容主体的大规模协作和内容表现形式的全方位交互行为促成。郜书锴指出全媒体环境下报业集团数字化的形成动因在于传播形式的广泛性、新闻报道的组合性、受众参与的互动性、新闻的及时性和新闻获取的个性化五个方面。

2.2 全媒体环境下出版集团运行机制的变革

出版集团全媒体化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全媒体机制的变革,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变革是集团全媒体化发展的必要前提。黄宗治从政策层面出发,分析指出全媒体环境下的出版集团体制改革受制于三个方面:一是跨媒介的制约;二是跨地域的制约;三是跨资本的制约。郑强则认为全媒体运作成败的关键是能否处理好集团各媒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他指出,出版集团开展全媒体运作前必须形成集团办报的组织架构,所有媒体都纳入到统一的管理矩阵;通过改革薪酬制度调整利益格局:利用绩效管理来实现对职工渐进式的引导。由此可见,以内容中心、渠道中心和营销中心的全媒体运作结构已成为出版发行价值链的组织保障:媒介机构的划分方式将从传统的横向模式转向垂直模式,即传统的媒介机构区分为独立的内容生产与集成机构、渠道运营机构和终端运营机构。它们都具有媒介属性,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信息社会的大媒介环境。

3 出版集团全媒体发展模式研究

全媒体环境下出版集团的科学发展,涉及发展模式总结和创新的问题。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归纳为技术整合模式、媒介融合模式、资本组合模式三个方面。

3.1 技术整合模式

出版产业的全媒体发展模式是建立在技术整合基础上的电信、传媒和出版产业之间的融合。陈少波认为推进出版行业转型的核心是全媒体技术整合,包括内容数字化是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形态数字化是内容数字化的表现形式;流程数字化是内容数字化与形态数字化的技术要求和必然结果:而手段数字化是内容数字化的装备支持。李法宝提出全媒体技术整合的对象为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横向数字内容出版商,加强集成研发,通过实现数字出版产品数据格式的标准化,防止重复研发和资源浪费。鲍立泉和吴廷俊则进一步提出全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包括跨媒体的内容生产、全媒体的传播渠道以及用户的信息终端三个阶段,并分别提出包括智能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解码技术等解决路径。

3.2 资本组合模式

传统出版发行模式主要依靠出版营销获得收入,而全媒体出版则带来电子书销售、内容收费、内容微支付、手机信息费分成、广告费分成、数字电视收视费分成等新盈利模式。但目前出版集团全媒体业务处于运营的初级阶段,受通信运营供应商管控,盈利微薄。为此,全媒体环境下出版集团的发展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建立现代数字出版产业集团,对现有出版企业采用联合重组和兼并等形式进行股份制改造,充分利用国有、民营和外资三种资本,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垄断、渠道不畅的格局,实现全媒体出版企业产权结构的多样化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3.3 媒介融合模式

美国传播学家Roger.Federer认为,新媒介并不是自发和独立产生的――它们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

中逐渐产生,当新媒介形式出现时,旧媒介通常不会死亡,它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全媒体环境下的出版发行业已形成了电影、电视、广播、音像、报纸和杂志等新旧媒介融合的发展模式。2008年,中文在线和长江文艺出版社联合推出的《非诚勿扰》,作为全国第一部全媒体出版的图书引起广泛关注;在2009年3月份,中文在线又和作家出版社联合推出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全媒体出版图书,实现我国第一次引进版图书的多渠道全媒体同步出版。这种以媒介融合为基础的多元化经营战略,能最大限度地将出版产品多渠道推向市场,从而使得集团获得最大化效益。

综上所述,技术融合是全媒体出版产业发展的技术保障;资本整合体现了市场的力量,并发挥纽带作用;媒介融合则建构起全媒体出版的传播平台;而技术融合、资本整合和媒介融合三者的市场化整合则直接推动全媒体出版产业的发展。

4 出版集团全媒体管理路径探索

出版集团全媒体发展必须以整体系统理念来完善其动态管理。综合而言,国内关于全媒体环境下出版集团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4.1 全媒体运营战略

出版集团要想获取范围经济利益,必须以核心能力和资源为主导、符合市场需求和成本限制、相互匹配关系,制定合理的多元化全媒体产品战略。郑强指出要顺利实施全媒体战略,赢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终极融合,聚合更多的信息消费终端客户,实现全媒体内容生产与价值增值的良性互动,需要构建全媒体化数字信息平台,提升全媒体运营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拓展全媒体营销服务平台;同时需要避免全媒体内容与传统媒体的同质化,结合集团实际情况融合组织、产权和产业以达到用户群体的扩张,资本收益、品牌升值的战略目的。支庭荣认为,传统媒体转型为内容提供商是全媒体发展的第一步,实现与用户互联网化的互动交流;整合重组潜在的战略性业务单元;与更多市场力量合作共赢;面向用户体验的全媒体互动营销平台的拓展都是全媒体运营的必要手段。

4.2 全媒体资源整合

出版集团全媒体发展涉及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的运作,全媒体资源的整合配置必须以标准化格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集成各业务流程子系统的互联接口,以加强各业务系统间互联互通以提高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陈志雄提出全媒体资源库解决方案,包括全媒体资源多渠道采集、统一的专业化资源加工、全方位业务系统支撑、多渠道资源增值应用和基础内容管理等部分,实现内容资源的整合和内容的一次生产、多次出版、多渠道。曹学均认为面向报业的全媒体资源服务平台可分为四个层面:基础设施层、基础平台层、应用层和用户界面层,提供全媒体数字内容资源的多渠道采集、专业化加工,实现各种数字内容和产品的统一存储和管理,同时对内可以为全媒体内容生产平台以及经营管理技术支撑平台提供资源服务,对外又可以进行内容增值业务拓展。

4.3 全媒体流程再造

尹明华总结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推进全媒体流程再造经验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内容领域中的价值体现,目前正在推进的新闻搜索和分析平台,即是在不打破体制机制的情况下变动流程,采编队伍拥有一个强大的新闻汇集和搜索平台:二是多通道复合数字出版平台,使新老媒体之间具有通畅的数据交换通道,多样式地生成新媒体内容产品:三是智能手机新闻互动服务平台,通过商务性互动实现平面媒体内容的个性化和视频化展现。

4.4 全媒体营销策略

曹峰从营销组合策略“4PS”理论(Product、Price、Place和Promotion)出发,指出全媒体竞争格局下,传统媒体的“内容为王”是出版集团竞争的首要策略。黄升民和刘珊进一步完善理论,认为以三网融合的媒体网络和技术为基础建立起一个海量数据信息库对受众和消费者信息进行大规模客观普查,再以网络社区的概念对受众进行信息反馈的主动引导和互动讨论,从而形成客观信息与主动反馈的有效结合称之为“全媒体营销”。在此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全媒体营销的新型营销模式,即以信息数据库和互动平台作为“全媒体营销链”。

4.5 全媒体人才培养

徐诗荣认为在全媒体出版时代,由于图书形态的多元化、出版领域的扩展以及出版流程的改变,编辑所承担的职责与工作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对编辑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编辑在信息收集与整合,文本内容的组织、开发与编校,图书形态的设计以及全方位的宣传策划等方面,都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张苏敏通过对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分析认为,目前全媒体人才战略存在的不足包括全媒体记者面临深度报道的困惑;培养全媒体人才的投入和产出比例失衡;全媒体人才管理制度不健全三个方面,并指出加强出版集团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全媒体人才培养重心前移,完善全媒体人才激励制度和建立健全全媒体人才保健机制等措施。

5 研究不足

综上所述,有关全媒体环境下出版集团的研究可划分为社会视角研究、商务视角研究、发展研究、应用研究和方法论研究等方面。从文献数量上,学术界从管理学、社会学视角研究的论文数量最多。从研究内容而言,探讨全媒体环境下出版集团的体制变革、发展模式、技术创新等内容。目前,对全媒体环境下出版集团的研究,在有关分类以及运行管理机制上,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全媒体环境下出版集团发展至关重要的全媒体资源的利用、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盈利模式的推广,尚未建立具有解释力的分析架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不足。

篇9

一是为解决问题做监督。“三贴近”要求媒体以关注民生为第一要务。近年来,报社不断加大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力度,补强以往受地域等原因所限一度被忽视的舆论监督。报社将开展舆论监督工作的出发点在报社范围内予以明确:舆论监督绝不是以监督为目的,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为帮助市民解决一个个“针头线脑”却久拖不决的问题,记者们往往要往返多个部门,但待到问题解决之时,收获的不只是当事人的笑脸,还有报社在受众心中的公信力。二是辟出版面保监督。报社在《阜新日报》《阜新晚报》分别开辟《民生》版,为市民提供生活服务类信息的同时,其主要承载的就是舆论监督稿件。在出版前的稿件选择过程中,舆论监督稿件的跟进、回声类报道优先选用,使监督有始有终。作为都市报的《阜新晚报》,舆论监督方面着力更大。《阜新晚报》刊载的《三环公交车干活“不给力”》《百米冰路成“滑梯”》等稿件均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并促成了问题的尽快解决。多篇稿件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关注并批示。于2009年设置的《深度星期五》《小题大做》版,以整版一稿的形式刊发了大量监督类稿件,成为颇具地域影响力的报社品牌。三是完善机制促监督。为调动记者积极性,鼓励记者深入第一线、最基层采写监督类稿件,报社调整完善了记者工作量绩效考核中舆论监督类稿件的打分比例,实行双倍计分考核。同时在每周评好稿、年度评先进过程中,向舆论监督稿件和采写此类稿件较多、较好的记者适当倾斜。多措并举之下,带来了舆论监督类稿件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攀升,有力地推动了政府工作,通达社情民意,更好地搭建起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篇10

我为人处事的原则是“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工作,堂堂正正做人,开开心心生活”,对自己,我严格要求,工作认真,待人诚恳,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到遵纪守法,谦虚谨慎,作风正派,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能用“三个代表”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积极要求进步,团结友善,明礼诚信。在党员先进性教育主题演讲比赛中获得过三等奖,“知荣明耻爱报社”演讲比赛中获得过三等奖,“我为报社改革发展献一策”活动中获得过三等奖。连续四年被评为集团先进工作者,并获得过“市属机关优秀团员”称号.

二,负重锻炼,鼓劲挖潜,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20xx至20xx年来是报业集团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集团正朝着规模化、多媒体化、多元化,网络化的方向快速发展,生产规模、管理理念、业务流程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报业快速变革时期,记者编辑的数量增加,集团办公区域的扩大,并且在技术人员不足的环境条件下,集团采编流程,经营流程,网络安全,机房建设,信息化成本研究等方面的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设计建设与完善。在信息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在较少技术支持下独立研究项目的合理性,科学性,安全性,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很多系统与网络核心维护,以及大量其他技术人员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报业集团这些日子里,较好的完成了集团领导下达的责任目标.

1.报业集团信息中心机房平台安全运转,没有出现过重大事故,工作有序开展,集团网络与系统总体正常运行,信息机房建设水平达到新的高度,空调通风系统,应急照明系统,消防系统,机房ups配电系统,机房防雷接地系统的安全系数进一步得到提高.

2.报业系统集成,管理流程得到提高,报业采编流程系统逐步升级.渊博系统已为报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全文检索功能,报社经略广告系统的研究,使的广告管理模式电脑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广告数据更加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报业集团的发行系统实施已大大推动报业自办发行的进程与规模.二次开发报业业绩考核管理系统,统计出记者和编辑业绩情况,以便对其进行定期考核,提高全体员工办报的热情.

3.实现创建集团的域控制系统,采编数据库系统,文件服务器系统,ups不间断电源监控系统,也同时协助设计与实施财务集中管理与监控,逐步完善财务经营管理一体化.

4.协助完成集团报业数字化大楼建设,监督与完善3楼发行中心,8楼商报7楼行政经营区域结构化布线子系统,,网络系统接入性,扩展性,使其稳定性得到提升,让区域需求得以改变,使的网络能够逐步向成熟期过渡.并且完成22个镇区网络接入,系统与报社中心整合运行已向多分支性机构过渡.

5.架设网络版防病毒防御系统,并与硬件防病毒墙进行联动,降低网络的安全风险,提高网络安全性。vpn远程办公系统与报社网关级别防毒墙设计与规划实施为报人提供安全的信息多元化通道,完善的网络存储集中备份,为整个网络中的数据实现统一的存储控制管理,从而防止物理损坏,以及部分逻辑损坏,保护好集团的数据资源。实现核心交换机的双机热备份,维持核心网络层安全、稳定的运行,最大限度的降低网络的风险。上网行为监控的研究与设计实现。规范报人上网行为,使网络资源合理利用,提高报业集团竞争力。磁盘阵列存储系统,相关的灾难恢复,数据库管理,存储策略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加强了网络安全,为报人服务,深度研究与准备架构一个动态的、整体的安全体系:安全的操作系统、应用系统、防病毒、防火墙、入侵检测、网络监控、信息审计、通信加密、灾难恢复、安全扫描等多个安全模块.找出网络,与系统运行规律,进而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趋势.

三,加强责任感、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开拓创新的意识

这些年来,集团的技术领域特殊的环境使我能够以大局为重、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这些年来很多时候都在超负荷工作,甚至几天几夜才能睡上几个小时,每一次技术改造与创新,每一个项目的设计与架设都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即要协调维护好集团及报人家庭将近上千万的信息设备,又要进行预测,研究信息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敢于尝试,把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融入实施过程中,提出高效的解决方案,又要对集团技术管理进行阶段深入研究。

四,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拓展知识领域

潜心研究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吸收丰富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提高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将本专业与相关专业相互配合,协调解决有关技术难题,并且能指导工程师工作和学习。并且也加强了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判断分析能力。为了加强自身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于20xx年度在微软授权培训中心接受微软系统工程师培训,并获得中国微软颁发的mcse系统工程师证书时.同年也获得北大方正采编高级系统管理证书,在20xx年在cisco授权培训中心接受cisco网络工程师培训,同年获得美国思科颁发的ccna网络工程师证书,并自学ccnp网络专家课程.为了掌握更扎实的技术,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从20xx年开始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研究生专业,并且在20xx年底顺利拿到工程硕士文凭。在论文方面,,先后在电脑报,计算机世界,中国地市报人等报刊发表过论文.

五,今后努力方向

1.陷于较为严重的事务性工作的特殊情况,必须进行角色技术转变,新时期的现代报业技术人员应是技术组织者,网络,网络安全建设者,新闻信息产品的开发员,信息技术服务咨询专家,信息技术教师的身份.

篇11

我为人处事的原则是“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工作,堂堂正正做人,开开心心生活”,对自己,我严格要求,工作认真,待人诚恳,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到遵纪守法,谦虚谨慎,作风正派,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能用“三个代表”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积极要求进步,团结友善,明礼诚信。在党员先进性教育主题演讲比赛中获得过三等奖,“知荣明耻爱报社”演讲比赛中获得过三等奖,“我为报社改革发展献一策”活动中获得过三等奖。连续四年被评为集团先进工作者,并获得过“市属机关优秀团员”称号.

二,负重锻炼,鼓劲挖潜,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2002至2006年来是报业集团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集团正朝着规模化、多媒体化、多元化,网络化的方向快速发展,生产规模、管理理念、业务流程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报业快速变革时期,记者编辑的数量增加,集团办公区域的扩大,并且在技术人员不足的环境条件下,集团采编流程,经营流程,网络安全,机房建设,信息化成本研究等方面的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设计建设与完善。在信息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在较少技术支持下独立研究项目的合理性,科学性,安全性,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很多系统与网络核心维护,以及大量其他技术人员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报业集团这些日子里,较好的完成了集团领导下达的责任目标.

1.报业集团信息中心机房平台安全运转,没有出现过重大事故,工作有序开展,集团网络与系统总体正常运行,信息机房建设水平达到新的高度,空调通风系统,应急照明系统,消防系统,机房UPS配电系统,机房防雷接地系统的安全系数进一步得到提高.

2.报业系统集成,管理流程得到提高,报业采编流程系统逐步升级.渊博系统已为报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全文检索功能,报社经略广告系统的研究,使的广告管理模式电脑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广告数据更加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报业集团的发行系统实施已大大推动报业自办发行的进程与规模.二次开发报业业绩考核管理系统,统计出记者和编辑业绩情况,以便对其进行定期考核,提高全体员工办报的热情.

3.实现创建集团的域控制系统,采编数据库系统,文件服务器系统,UPS不间断电源监控系统,也同时协助设计与实施财务集中管理与监控,逐步完善财务经营管理一体化.

4.协助完成集团报业数字化大楼建设,监督与完善3楼发行中心,8楼商报7楼行政经营区域结构化布线子系统,,网络系统接入性,扩展性,使其稳定性得到提升,让区域需求得以改变,使的网络能够逐步向成熟期过渡.并且完成22个镇区网络接入,系统与报社中心整合运行已向多分支性机构过渡.

5.架设网络版防病毒防御系统,并与硬件防病毒墙进行联动,降低网络的安全风险,提高网络安全性。VPN远程办公系统与报社网关级别防毒墙设计与规划实施为报人提供安全的信息多元化通道,完善的网络存储集中备份,为整个网络中的数据实现统一的存储控制管理,从而防止物理损坏,以及部分逻辑损坏,保护好集团的数据资源。实现核心交换机的双机热备份,维持核心网络层安全、稳定的运行,最大限度的降低网络的风险。上网行为监控的研究与设计实现。规范报人上网行为,使网络资源合理利用,提高报业集团竞争力。磁盘阵列存储系统,相关的灾难恢复,数据库管理,存储策略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加强了网络安全,为报人服务,深度研究与准备架构一个动态的、整体的安全体系:安全的操作系统、应用系统、防病毒、防火墙、入侵检测、网络监控、信息审计、通信加密、灾难恢复、安全扫描等多个安全模块.找出网络,与系统运行规律,进而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趋势.

三,加强责任感、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开拓创新的意识

这些年来,集团的技术领域特殊的环境使我能够以大局为重、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这些年来很多时候都在超负荷工作,甚至几天几夜才能睡上几个小时,每一次技术改造与创新,每一个项目的设计与架设都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即要协调维护好集团及报人家庭将近上千万的信息设备,又要进行预测,研究信息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敢于尝试,把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融入实施过程中,提出高效的解决方案,又要对集团技术管理进行阶段深入研究。

四,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拓展知识领域

潜心研究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吸收丰富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提高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将本专业与相关专业相互配合,协调解决有关技术难题,并且能指导工程师工作和学习。并且也加强了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判断分析能力。为了加强自身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于2003年度在微软授权培训中心接受微软系统工程师培训,并获得中国微软颁发的MCSE系统工程师证书时.同年也获得北大方正采编高级系统管理证书,在2004年在cisco授权培训中心接受cisco网络工程师培训,同年获得美国思科颁发的CCNA网络工程师证书,并自学CCNP网络专家课程.为了掌握更扎实的技术,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从2003年开始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研究生专业,并且在2006年底顺利拿到工程硕士文凭。在论文方面,,先后在电脑报,计算机世界,中国地市报人等报刊发表过论文.

五,今后努力方向

1.陷于较为严重的事务性工作的特殊情况,必须进行角色技术转变,新时期的现代报业技术人员应是技术组织者,网络,网络安全建设者,新闻信息产品的开发员,信息技术服务咨询专家,信息技术教师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