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小学科任教师德育

中小学科任教师德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7 15:20: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小学科任教师德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小学科任教师德育

篇1

音乐能让人兴奋也能消除人的疲劳。体育运动是一项特别费体力的活动。学生怕吃苦不愿运动。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类似《兔子舞》或者《健康歌》等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的乐曲,以鲜明强劲的节奏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细胞,使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

试、激情澎湃的感觉,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美好,节奏感强的音乐能够振奋学生的精神。一旦学生以这种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教学效果不言而喻。课尾时,可以播放一些轻松舒缓的音乐,用优美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美妙的遐想中,使之放松愉悦身心,消除疲劳。

二、创设故事情境

故事能感染人,故事能激励人,故事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特别爱听故事。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导入新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故事性的导入能够为整节课奠定良好的开端。比如,教学二年级学生“单、双脚跳”的内容时,用故事《小青蛙与小白兔》展开教学,让学生听故事模仿动物跳。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在故事情景中进行体育锻炼,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笑声的氛围中得到锻炼,又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三、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中巧设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获得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提出有效的问题,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与联想,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学效果及目标的达成。

四、创设游戏情境

篇2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一、要把育德树人落到实处

德育的本质是育德,通过育德实现育人的根本任务。育德树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一)社会生活中育德树人

育德树人是一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的过程,其中育德侧重于社会意识形态,树人侧重于社会物质生活领域。育德树人既受制于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和一定的经济基础,也受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思想道德制度等的影响。

(二)知、信、行协调统一中育德树人

人生行动与人的认识态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生行动决定人的认识态度,人的认识态度影响人生行动。在育德树人过程中要提高人的认识态度的导向和人生行动的规范的协调统一。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切实强化学情意识,周全细致地了解中职生的专业情况、身心特征、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爱好兴致、疑问困惑,是落实育人为本的具体而实际的表现。

(三)有效的教育系统中育德树人

育德树人是一种系统的、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由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中职学校学生、中职学校教育的环境、中职学校教育的方式与方法、教育信息等要素构成,它们彼此作用相互联系,而且每一要素都有其形成变化的规律与特征。

二、要着力培育学生职业精神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着力培育中职生乐业、敬业、勤业、精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勇于创新等职业精神。

(一)更新观念中培育职业精神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应转变只侧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旧观念,注重培育中职生的职业精神。制定与职业能力教育相协调的职业精神培养制度,明确职业精神培养目标,改革职业教育模式,规范教育考核方式,使职业精神教育规范化、制度化。

(二)课堂中培育职业精神

德育课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职业精神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要针对中职学校的特点和中职学生的认知行为特点,通过教学和引导,学生了解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修炼职业精神的核心内容,把握职业精神的本质,提高对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及职业责任的认识,从而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深刻领会职业精神的要义。

(三)示范中培育职业精神

中职德育课教师应是职业精神的积极推动者,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与反思;要有自主摸索、锲而不舍的职业精神;人际关系和谐,与有关企业建立密切联系。

三、要做中职学生职业成长的引路人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通过有效的德育教育措施,促进学生的职业成长。

(一)培育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把德育有效融入中职教育全过程,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德育载体,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价值,树立行行出状元的信心是中职德育有效推进的前提条件。

(二)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素质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应从四个层面切入:明白就业目的;建立爱厂如家的理念;把握职业规范准则,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价。

(三)塑造学生健全的个性心理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本着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积极探讨现代社会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解决的方法。在各种活动中渗入生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调试职业心理,帮助他们强化巩固健康的感情体验,矫正不良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变化和职业选择,培育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篇3

1.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当前体育教学改革虽然在全方位进行,但不少教学改革者在实践中却只热衷于外在课程形式的改革,学生内在情感和学习动机却被严重忽略,没有真正被激活。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学中,片面追求教学组织的外在一体性,忽视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失去体育教学应是授之以道的真正意义。

1.2教学目标单一模糊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偏重技术怎么教,动作怎么做,而忽略了对学生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忽视了对学生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健身习惯的培养。另外,体育教学中限制学生追求目标的广度,约束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因此也就束缚了个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1.3教学内容竞技化严重

长期以来,竞技运动一整套的项目、规则和办法规范了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以围绕竞技项目为主,妨碍了学校体育目的的实现与任务的完成,阻碍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1.4教学方法单一死板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对象或死板的“机器”去安排教学。在体育教学手段上,教师往往采用单纯“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

2.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规定在目标教学体系下,学校与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目的地选择教材与开发校本课程,但很多教师存在这样一些困惑,如对教材尤其是对技术动作的教学深度不太了解,对讲授的多少与掌握程度难以把握。因而,大部分教师仍沿用过去旧大纲的教学模式,也有的教师提出目标统领内容的教学框架,但是在目前学生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大班教学难以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自主练习的范围不确定,很容易导致“放羊式”练习。因此,对增强学生的体质作用不大,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若按此教学,学生的体质水平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会下降。

3.新课程体系实施的着手点

3.1学生方面

学生是受教育者,是体育教学中的主体,体育教师要了解我们的教学对象。随着独生子女人群的增多,独生子女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同时父母期望子女成龙成凤,并且在当前重智轻体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对独生子女的体育锻炼意识会产生影响。由于家庭环境及教育方面的原因,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独特的生理、心理和个性特征,如耐挫折能力差,自尊心强,体育教师对他们生理、心理、个性特征等的了解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学工作顺利完成。

3.2教师方面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中是主导地位者。首先,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学生的最佳锻炼时期,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教师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与氛围。教师要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激情,不要受到不良情绪的干扰,因为教师的情绪很容易会感染学生。教师要了解自身的优势,并想办法弥补自身的缺点,有的教师年龄大了难以做高难度的示范动作,可以运用影像、多媒体、挂图等辅助手段。

3.3学校方面

学校加强对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力度,加强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的了解,使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能够胜任新课程的要求。加强对在职中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学校要多组织教师开展对新课标的学习与研讨,使体育教师能够较准确地把握新课程的内涵,正确明确新课程标准与旧大纲的区别。针对目标统领内容的开放式教学要求,地方与学校要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力度,同时,学校要鼓励体育教师对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好的要推广。了解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加强对场地、器材的管理。总之,新课标的出台是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需要教师、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齐心协力落实。

4.今后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向

要从根本上遏制目前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应当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不合理的教育价值取向和目标。让学校体育的方针回归本位,以人(学生)为本,以增强学生的健康为主旨。

4.1从法律上保障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施

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实行的是每周2节体育课,每天1小时课外体育活动。但是,由于社会、学校、家长对学生学习施加压力较大,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正常的体育课经常被挤占,课外体育活动更不能得到保证,学生升学时的身体素质达标(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只是有其名,无其实,这直接造成了学生目前的身体素质普遍降低。要保障学校体育课时数和充足的课外活动时间,各级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提高对体育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加强法律监督,依靠法律确立学校体育的重要地位并保证其实施。要真正做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课余体育活动,使学生体质得到提高。

4.2学校体育教学要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

我国以往的那种以学习体育技能技巧、提高运动项目成绩为目的的体育教学观念要进行革新。片面追求成绩的提高和技能的掌握与“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背道而弛的。突出学生体质健康已经成为国际化体育改革的共性经验,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将“健康第一”列为学校体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并在理论和实践各个层面进一步贯彻这一理念,使学校体育从各种途径把最终目标集中在对学生健康的促进方面。此外,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除了加强体质锻炼外,还要增加身体锻炼知识、卫生保健内容的教学。包括运动处方原理、运动医学保健、运动健康效益、日常卫生知识等应该有计划地安排在体育课程中,以适应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健康逐步成为社会的时尚追求,这就必然要求学校体育调整自己,适应这一新的发展趋势。

4.3加强对学生体育学科能力的培养

体育学科能力主要包括主动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主要体现在“玩”上,这种“玩”是相对于室内文化课学习而言的,但如果把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与理解仅仅停留在“玩”上则层面太低。为适应新世纪的体育进一步向高度化、大众化、多样化和生活化方向发展的要求,学校体育教学不仅要鼓励学生玩,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玩”。在这一点上不妨借鉴日本学校体育的育人政策:①加强学生主动获取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能力培养;②增强运用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及体育竞技欣赏和体育娱乐的能力。体育学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实施终身体育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应当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全面重视。

4.4体育课教学实行选修制

体育教学实行选修制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实现终生体育的有效途径。当前发达国家学校体育教学从中学开始基本都采用选修制,我们要有计划地在具备条件的学校实行体育选修制教学,逐渐在全国普及,使我国的学校体育同发达国家同步发展,使以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为主线的教育向强身育人的目标转变,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

4.5学校体育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

为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学校体育必须向家庭和社会延伸,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特别是双修日制度实施后,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时间增多。因此,家庭和学校要分担对学生进行体育的责任,形成以学校体育为主,以家庭、社会体育为辅的一体化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篇4

新课改指出教师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教师采用小班教学能够为每个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堂参与时间,而且,在任务教学模式的推动下,学生学习英语的进程有了专业化与科学化的方向指引,对于学生整体英语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帮助。下面,笔者将对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践行小班化任务教学模式进行详细阐述,希望能为小班化任务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课堂的应用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一、创设仿真化任务情景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使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建立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教师创设仿真化任务情境符合了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是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方式而创造出的一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灵活应用英语。在进行小班化任务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转变学生对于英语的认知,通过对真实英语语境的构建,让学生置身于地道的英语语言环境中,唤醒学生内心对于语言的本能性认知,让学生在完成听英语、讲英语等任务的实战性过程中,抛开内心对于英语的程序化认知限制,看到英语最简单的语言属性,这对于减轻学生的紧张情绪,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具有激励作用。比如,在学习《School life》时,老师可以在班上举办一场座谈会,让班上的同学依次用英语表述“My School life”,其中需要包括“my imagine school life”、“the actual school life”,表述时长没有限制,但是座谈会过程中必须使用英语完成交流。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置身于完全的英语语境中,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使用习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这种任务式的教学方式,能够吸引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并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灵感具有积极作用。

二、开展针对性任务活动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开展小班化任务教学过程中,小班化是确定的存在,老师只需要思考在人数较少的情况下如何设置教学任务,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并有所收获即可。当前素质化教育的大背景下,要求教学活动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教学设计遵循的设计原则。因此,老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任务活动,来培养学生在英语方面的不同技能。比如,在学习《Advertising》时,老师可以举办一场辩论赛,让学生对“advertising”的“advantages”与“disadvantages”进行辩论,学生将课文所学知识运用到辩论中。在辩论时,学生既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通过其他学生的发言,学习其中的精髓,并找到其中存在的破绽进行再次辩论攻击,在彼此信息交换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学到新的语法知识,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但是应该注意,应该避免为了活动而活动,这样会使得英语教学的形式大于内容,让学生沉迷于变幻多样的教学形式中,从而忽略了英语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三、进行多元化成果评价

新课改重点指出教师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素质化教育背景对于老师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也有一定的要求,老师应该注重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讲究评价的个体性与主体性,也就是需要老师将班上的不同个体都当作评价主体,为每位学生提供最贴切的教学评价。在推行小班化任务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较少,老师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更加易于了解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也会有详细了解,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参考不同学生个体的特殊性,给予合理的评价,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比如,在进行完有关《Advertising》的辩论后,学生有关广告的优点与缺点的表述肯定存在表述不当的地方,老师可以采取老师点评、学生互评的评价方式,让学生间针对辩论过程中表现好的方面以及存在语法错误、单词读音错误的方面进行沟通交流,将错误进行改进,实现深度学习。这种评价方式将评价环节演变成二次学习环节,有助于学生知识储备量的增加,也有助于友好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的建立。

小班化任务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推行过程中,应该明确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一切以学生为主”。在这个教学原则的指引下,才能够使得教学任务的制定能够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真正需要,也可以将任务设置与学生的兴趣实现有机融合,将英语课堂打造成轻松愉悦的语言学习课堂,摆脱学生的课程学习压力,实现学生整体英语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5

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生活的指导者,人生的方向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这句“为师”之道在华夏大地上传承了几千年,至今任作为引领教学的一个理念。现代教育学家竺可桢说:“教者,传授知识也;育者,培养品德也。教中有育,育中有教。”作为一名高校任课教师,首先要明确“为师”这一角色的内涵。高校的任课教师是一线教育者,传授知识、培育品德是任课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可以说,高校任课教师是学校和学生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练好“内功”。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树立威信,教育好学生。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研究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发挥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除了学习和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外,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即教学能力和教学策略。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利用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不断充实和武装自己,才会出现师高才能弟子强。学生并不因为教师年龄大就信服和尊敬你,而是因为你的学识丰厚和品德优良而值得学生去敬重。任课教师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不断提高科研水平、教学水平,让学生喜欢老师,从而喜欢你的课,这样才会发挥“为师”的作用。

有人说,一名优秀的教师能影响学生的未来,甚至一生。一名合格的高校任课教师,除了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扮演一名“师者”的角色,还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很多大学生在学习期间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比如,学校压力:考试太多,对某些科目没有兴趣等;家庭压力:如父母期望太高、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关系不良等;自我压力:期望太高、对自我不满意等;同伴压力:同伴竞争、同伴的社会比较、异往受挫以及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些压力如果不能及时排解,学生就会出现“焦虑”心理,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面对这些问题,高校教师作为一线教育者,应及时帮助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沟通渠道,如书信交流、电话交谈、网络沟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关心学生,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危机,减负面压力。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通过和学生们心与心交流,把自己当成学生们的朋友,耐心去倾听她们的心声,并为学生提供一个宣泄内心苦闷和烦恼的机会,必要时,任课教师可以以自己成长的经历和体验为学生现身说法,收效往往会大过理性的开导。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云指出,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知识和道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管理知识和人生,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随着社会的发展,近些年,师生关系悄悄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师生关系不再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般刻板,也不再是“猫鼠关系”般紧张对立,而是多了亦师亦友的温馨色彩。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尊重、信任,学生对老师敬重、爱戴,教学气氛生动活泼,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教师是人类文明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学生道德的启蒙者和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其职业特点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榜样在教学过程中无疑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和学生课上课下朝夕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贯穿于受教育过程的始终,而且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思想、知识、道德、情感、个性品质和言行举止等对学生的渗透性影响是难以评估的。

高校任课教师教育的对象是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有思想、有个性。在学校里,辅导员主要承担者教育管理学生的重任,而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教出的学生不应该是“高水平,低文化”的大学生。这就要求高校任课教师的行为处处起着“以身立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一线教师作为和学生长期交往并受到学生信任的人,我们的道德风范就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榜样。比如,上课必须提前10分钟到教室,把桌面上的粉笔头都放到粉笔盒里,把废纸扔到楼道的垃圾桶里,上课期间不接打手机,等等,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总之,作为一名高校任课教师,我们除了要传授知识,解答疑惑,还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学过程中,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龚乐进.素质教育下的教师道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陈爱平.教师的人际关系.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7-0032-02

什么样的体育课堂教学才是规范的?根据自己二十余年的工作探索和经验,谈几点拙见,希望和同行们商榷。

一、教学内容师选和生选相结合,以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技能掌握

由于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生理各不相同,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以学生喜欢和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体育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原则、以学生的身体特点、心理特征、场地器材、周边环境等条件为依据,同时还要考虑到选择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梯度。在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时,既关注运动基础好的学生,又注重运动基础差的学生,合理归类,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既有利于自我发展,又有利于自我提高;既有利于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又有利于与团体发展。为了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要注意在教学目标的引领和有组织的学习活动的前提下,尽量将选择运动项目和活动内容的权利交给学生,并把教师选择的内容和学生选择的内容有机结合,加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使学生尽快掌握所学技术,一举两得。例如,根据课的类型和需要,基本部分只安排一个主教材的情况下,当主教材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就应把基本部分剩余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场地、项目或器械,在规定的活动区域和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自选内容的活动。在他们练习的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做到因材施教。其活动内容可以选择教师推荐的参考内容,也可以是自发的创造性活动,每项活动的活动区域和时间由教师掌控,但人员自由组合,活动方法自定。这样不仅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而且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张弛有度。

教学方法是指体育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俗话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虽然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能够从众多的方法和手段中选择适合的方法和手段是至关重要的。要想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就必须善于总结和积累,把握体育教学的本质,遵循体育教学原则,利用体育技能形成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设计教学流程,把方法和手段有机的融入教学流程中,切忌随意选择。

二、合理划分教学阶段,严格按照各阶段组织教学

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准备、基本和结束三个部分组成的(有的也采取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和结束部分四个部分)。因为这三部分从总体内容到学生的情况都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灵活组织教学,切忌出现前紧后松的现象。准备、基本和结束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

准备部分:教师既要注意到学生在课间活动中情绪兴奋的特点,又要注意到学生在课间活动中注意力分散的特点,这两个特点对于组织教学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组织这部分内容应以趣味练习和游戏为主,如“高人矮人”或“单双数训练”等游戏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的同时,稳定他们的情绪。

基本部分:这部分是体育课中的核心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教师应力求做到用生动语言精讲多练,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多样的练习方法和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尽可能引入竞争性游戏等,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结束部分:结束部分是一节体育课的最后阶段,此时,学生的身体和情绪仍处于较紧张状态,为了使他们尽快回复到上课前的状态,教师必须进行舒缓的放松性练习,以使学生尽快恢复体力和稳定情绪,如各种敲打、舞蹈、意念等放松,同时做好课堂小结。

三、教师讲解时要遵循教学规律,把握时机和形式

第一,体育教师在讲解动作要领时,要根据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要善于运用技术术语,又要善于将技术术语生活化,以便加深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

第二,教师的讲解要具有启发性,要注意讲解的顺序。教师在讲解动作要领之前应提出几个相关问题来引发学生动脑筋思考,教师也应采取一一回答所提出的问题的形式讲解动作要领。如在“单手肩上投篮”教学时,可以问学生:持球时手腕是什么样的?投篮时大小臂角度是多少?大臂与身体的角度是多少?投篮时哪里先发力?球投出后的手腕是什么样的?这样做不仅能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还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教师也能够按照技术动作的顺序进行讲解和示范,不致于出现讲解混乱的现象。

第三,教师要把握讲解的时机和形式。虽然讲解并非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但是有效的讲解却能起动事半功倍的作用。讲解的时机和形式就显得比较重要了,总的原则是,新授内容全面讲;复习内容重点讲,集体讲。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集体出现错误停止练习集体讲,个别出现错误个别讲的原则。

四、教师要做好示范

学生在学习某个动作之前,虽然在教材中学习了有关知识和技能,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认识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住重点或动作做得不规范,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示范。通常来说,学生在学习某个动作之前,应先掌握动作的一些基本知识,然后通过教师的示范再进行练习,这样学习技能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一般来说,示范要注意角度示范、示范面和示范的时机,要便于全体学生的观察和模仿。在示范之前应向学生交待边观察边模仿,为了防止和纠正错误动作,还可以用正误对比的方法进行示范,以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从认识的角度来讲,人们对第一感觉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因为此时的新鲜感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且留下深刻印象,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和做好第一次示范。

五、要采用变化条件等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

篇7

中国分类号:G642

项目:南京理工大学精品课程培育项目,2011年扬州大学教学改革研究。

通识教育自1945年由哈佛大学倡导提出后,我国在1998年进入了全面推广阶段,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我国大学在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具体实践中仍普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例如通识教育被赋予较多政治和经济功能、过分重视专业教育、缺乏主体性以及对大学精神的追求、通识教育的目标和课程教学的实施吻合度不够等。

一、 通识教育的起源和目标

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即哈佛“红皮书”)提出:教育可分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部分。前者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后者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报告所建议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文学名著、西方思想与制度、物理科学或生物科学导论课,以及属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其他课程各一[1]。

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重在“育”而非“教”。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美国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富有责任感的公民、有教养的人。台湾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通达有识见之人,包括培养有能力的工作者、生产者和培养懂得生活、了解生活之知识分子。香港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致力全人教育,目的是扩展学生视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对自身及社会有深刻的认识[2]。而我国号称以西式办学体制举办大学第一家的苏州大学的校训即为“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二、我国通识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识教育课程在我国大学的关注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弊端逐渐显露,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较低,因此提出要进行“通才教育、文理渗透”。1998年,进入全面推广阶段,通识教育逐步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热点。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我国大学在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仍然普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例如通识教育被赋予较多政治和经济功能、过分重视专业教育、缺乏主体性以及对大学精神的追求、通识教育的目标和课程教学的实施相脱节等。通识教育是要培养满足现代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和“全人”;培养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使其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培养大学生高雅的情趣和完善的人格结构,使其具有完美的人性。

三、完人教育渗透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

既然通识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完人”,那么如何把完人教育渗透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成为目前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亟待深入研究和探索的热点课题。本文根据在我校开设的比较成功的《化学与社会》通识教育课程实践中取得的教学经验对此做一些粗浅的探索。

首先,本文认为通识课程必须要选择治学严谨、情操高尚、品格优秀的教师作为任课老师,因为教师常常是学生崇拜的偶像,他们的言行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而且也深刻影响他们建立自己正确的科学思想和价值判断。

其次,就是教学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4]。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将完人教育渗透于各类通识教育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之中。教学中思想道德内容的深入挖掘和教育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4]。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但积水成渊。例如《化学与社会》这门课程,透过化学这个窗口,介绍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揭示化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依存的内在关系[5]。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中,我们把专业知识教育、思想品质教育、和人格塑造教育进行系列组合,要求团队教师高度重视通识课程的指导思想,即“寓德育于智育”,坚决避免传授知识和素质教育两张皮的传统思想,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科学性、人文性、艺术性,通过介绍中外化学家的励志故事,为学生们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5],引导学生从中获得良好的道德熏陶,提高道德判断力,端正价值取向,选择正确人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1、介绍我国古今化学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介绍古今中外化学家事迹,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3、介绍化学与医药、食品与环境关系,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要想把完人教育真正深入的贯彻到通识教育体系中,首先要端正对通识课程内涵的正确认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其次要高度重视通识课程在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加强师资水平,优化课程体系;最后就是创新教学课件、丰富教学手段,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将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健全人格、情趣高雅、道德高尚的“完人”。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C]。

[2]http:///link?url=rkMzo8pvmL-DquVfLp5rv4Q-TS4YeMJqnCkZQ8jHPlgYUCEHaXosKIjCNesrNcgn。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166-02

数学与其他科目不同,其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与科学性,内容较为复杂、深奥且缺乏趣味性。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十分痛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也常常会感觉吃力。但尽管是这样,教师仍旧能够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目前,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在大多数初中数学课堂中都存在着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教师所付出的努力与其收获的教学质量不成正比,这样的情况不但阻碍了正常教学目标的实现,还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教师就必须要采取有效地措施全面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教师的付出同收获成正比。其次,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数学课改的重要内容和最终目标。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教师必须要在满足学生与教师自身对教育价值的追求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所使用的时间、精力等,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全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2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2.1教师必须要全面转变教学观念。

人的思想观念会对人的一切行为活动产生影响,不同的思想观念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活动,因此,初中数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先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教师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不再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要杜绝传统的教学思想,即,依靠制度与权力来管理学生,强制学生学习,我们必须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尊重学生,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必须要积极、主动的参加各个类型的业务培训、实践活动,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强化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教学观念的转变。其次,要改变那种“任教时间成等于教学质量高的思想”,要打破这种守旧的思想,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做好工作,并要依据所获得观察结果调整及时的调整课堂教学的教学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2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课前准备工作即是我们常说的备课,其内容既要包含教学内容,又要包含对课堂教学的可能出现的情况的预判。备课工作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工作,是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其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快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就必须要全面贯彻落实“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备课的时候,要对结合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并要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断加强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备课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解立体图形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备课的过程中制作一些大小一致的等边三角形,并将其用胶带连接,使其成为一个多面体。这样能够使各个层次的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这一章节的内容,既是数学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也能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

2.3全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衡量教学活动的是否有效地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成程度,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并要确保所开展的教学活动能够紧扣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并要以新课标的相关要求为基础对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业完成程度进行衡量。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爱必须要全面掌握教材的内容,要理清教材同教学之间的关系,要正确的认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要依照这种差异性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来调整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活动。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抽象性等特点,使得教师和学生在面对数学时,普遍感到“头疼”,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教师就必须要依照新课标的要求,将教学内容同学生可以接触到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能够便于学生使用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开展数学学习。

2.4全面革新教学评价机制。

良好的学习评价应该是具有极强的激励性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看清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帮助其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此外,其还必须要能够再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基础上基于学生一定的指导,使其能够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能够指导学生改正问题。在这方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全面构建:首先,要全方位的衡量学生。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时,教师往往侧重于“成绩”,这种以偏概全的评价方式,严重的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等因素。因此,在进行学习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等因素,纳入评价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真实的评价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够有效地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其次,在进行学习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抛弃个人主观情绪,否则就会使评价失去公正性,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具有学生最可观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给学生,才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最终目标,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措施,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教师就必须要加强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并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全面的调整教学的方法和教学思想,

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够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方国平. 浅谈数学课堂探究的有效性[J].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07)

[2]吴文军. 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之情境创设[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1,(10)

篇9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255-03

一、前言

教师话语指语言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教学和传授知识时所使用的话语,教师通过教师话语组织课堂活动。教师话语在课堂中占的比例很大,尤其是在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师讲授的时间占整个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Sinclair&Coulthard,1975)。因此,教师话语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教师是否能成功执行教学计划,这也是教师话语研究内容的重点(Hakansson,1996;Nunan,1991)。现有研究表明,加强教师使用教师话语的意识及其对学生认知发展的潜力作用,将有助于教师实施教学计划,促进课堂互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意义指语言具有使我们能和听话者产生互动的功能,在互动中表达自身的观点,和听话者建立并保持关系,试图影响他们的行为。本研究将采取系统功能语法的分析手段,利用李战子(2002)扩展的模式,从认知、互动和评价的层面研究教师话语人际意义的实现手段,探讨教师话语在小学英语课堂互动中的人际意义。

二、人际意义的实现手段

Halliday(2002)把语气、情态和调值作为人际意义的主要手段。在他的《功能语法引论》中提到了其他的实现人际意义的手段,即人称系统、表示态度的修饰语、一些词的内涵意义、骂人话和声音质地的韵律特征等。Halliday和Dik(1997)从互动和态度来考察人际意义,Givon(1995)提出情态是认知性的态度和/或评价性的态度。李战子(2002)在系统分析了他们的研究后,调整了研究人际意义的框架,即从认知、评价和互动三个层面进行概括。

1.认知层面。情态可被看作是说话人对一个状态的认知上、情感上和意愿上的态度(Asher,1995)。Halliday(2008)将情态分为高值、中值和低值进行讨论。

第一,高值情态表达。根据Halliday对情态值的研究,高值情态表达有较强的语义负荷,当使用高值情态表意态时,表示强烈的情态责任;而使用其表达情态时,通常表达了较高的可能性。教师在使用高值情态表达时可以提出要求、表达义务、表达客观要求和引出说话人的推测等。例如,“must”的使用表明教师对所说的话具有强烈的肯定,这种肯定的推测使学生确信某一陈述的正确性。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及对教师的依赖性,教师在课堂上的肯定陈述可以给学生自信,并降低学生的焦虑感,鼓励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和知识储备来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从而实现高效的互动。

第二,中值情态表达。中值情态表达的使用能反映出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一种相对平等的关系,当用其表示意态时,不会强加给听话者强烈的义务和责任,相反,中值情态表达的使用赋予了听话者和说话者协商的权利。当其用来表示情态时,会降低说话者对可能性和经常性的过分的肯定推测。教师在使用中值情态表达时可以掩盖情态的来源、修饰话语、避免潜在的冲突等,例如,使用中值情态词进行提问时,教师可以使用“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try?”,“Would you please read it?”等等,这种提问方式语气委婉礼貌,教师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赋予学生一定的权利,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协商,不会给学生造成压力。

第三,低值情态表达。低值情态词能使教师以礼貌的、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方式来实现教师话语的人际意义,从而使他们的言语更加可信,这样有助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更易于创建师生间的意义协商。教师在使用低值情态词时可以表达许可、表达说话者的协商、说话者的不确定等,例如,教师可以使用低值情态词“can”提问、表明许可、陈述评论及提出要求等,“Can you read this word?”“You can refer to the blackbord.”等。“can”的语义负荷比其他情态词都要低,因此,教师可以削弱其作为权威的权利,给予学生平等的地位,从而有助于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互动中,教师应合理、适当使用低值情态词,避免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困惑。

2.互动层面。Halliday(2000)研究发现,小句中主语和限定成分的位置实现不同的言语功能,语言本身可以决定语言交流中人们可能承担的角色;每一种语言都包括很多选择,因此,说话者可能会具有不同的交际角色,如:陈述自己的见解,提问,下命令,作指示,表达惊讶或恐惧的情感,表示怀疑等。这些交际角色通过语气系统表达,主要包括陈述语气、疑问语气、命令语气和感叹语气。

第一,陈述语气。陈述语气在教师话语中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手段,教师通过陈述语气来解释材料,设定场景引导学生关注特定的知识点,阐明教师的意见和见解,还可以用来布置课堂活动,提出要求等,适当的陈述语气的使用对教师引导教学和课堂活动极其重要,但如果使用过多,课堂被掌控在教师手中,容易创建教师的权力和地位,构建师生中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不利于课堂互动,也将对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产生消极的影响。

第二,疑问语气。功能语法将疑问语气分为两类:yes /no疑问句和WH疑问句。前者是说话者想得到听者的关于信息的极性同答,而后者主要要求听者补充信息,WH成分就表明了缺失的信息部分(Thompson,2000)。两者在课堂情景中实现多重人际意义,通过不同形式的提问,教师能有效地增加学生在互动中使用语言的机会。

(1)yes/no疑问句。yes/no疑问句表示互动中的协商或对信息的补充,是教师向学生征求信息或对学生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确认核实时所使用的语言,一般用来引发提问、提供反馈。yes/no疑问句的使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便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信息,有效地引导学生参加课堂活动。在小学英语课堂中,yes/no疑问句使用的数量较多,因为小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既要理解新知识,又要紧跟教师的互动,学生的课堂活动压力较大,如教师能适当使用yes/no疑问句来询问学生是否理解知识点,既引发了课堂互动,实现了人际交流和互动性的意义协商,又有效地推进了课堂活动。

(2)WH疑问句。WH疑问句表示说话者邀请对方加入谈话,同时保持自己话题发起人的身份。“what”,“where”,“who”,“which”,“why”是常用到的疑问词。在多数情况下,WH疑问句被用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一个语言点并鼓励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语言输出,也是一种具有协商意义的互动方式。例如,“What does this mean?”这种提问方式给学生很大的回答的空间,并可以使每个学生有机会获得话轮,以保证互动的顺利进行。需要注意的是,过多使用WH疑问句,容易导致学生完全成为问题的回答者,削弱了互动的意义,因此,教师在使用WH疑问句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创新回答问题的角度,并及时给予总结或补充答案,以便更好地拓展课堂互动。

第三,感叹语气。感叹语气由WH结构引导,后面接陈述语气的主语和限定成分。感叹语气表明讲话者对特定命题的态度和情感(Thompson,2000)。然而,在语言交际中,尤其是面对面交流中,讲话者经常省略了主语和限定成分,例如,学生在回答某个问题时表现出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使用“What a pity!”由此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同情,传达给学生一种同立场的信息。这种同立场信息传达给学生一定的安慰,使学生能迅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降低自己在课堂上的焦虑感,在教师的鼓励下继续参与课堂互动。感叹句的使用可以提高语言的感染力,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使用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第四,祈使语气。在人际意义层面,祈使语气被看成是交换物品和劳务的一种需求和命令,而非一种公开的协商(Halliday,2008)。祈使句的主语和限定成分的缺失或出现受其极性和有无标记性的影响。执行命令或提供商品和劳务的人可以分为三种:你,我,你和我。祈使句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说话者的权势和地位,然而,在教师话语中,祈使语气的适当使用可以促进课堂互动。祈使语气的使用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亲密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降低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有利于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例如,“Let’s make a repeat.”“let’s”包含你和我的概念,可以用来提出建议,同时还具有命令的意思。在语言教学情境中,“let’s”主要用来给出具体的引导,通常是促进、鼓励和有助于课堂学习的。“let’s”将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通过使用“let’s”的结构,教师能在权利和亲密感之间保持平衡。

3.评价层面。Martin和White认为,态度和我们的情感相关,包括情感(人的情感表达)、判定(对人的性格和行为的评价)和鉴别(对事物的价值的评价)。

第一,情感。情感指人积极的和消极的情感,情感的体现能清晰地反映说话者对行为或过程所表现的态度。情感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高兴与否,满意与否,是否具有安全感。例如,“I’d like to”的使用,表明教师非常愿意并十分乐意做某事,同时,“I’d like to”的使用表明教师希望学生采用同样的积极情感,参与到教师所设置的课堂互动中。“I firmly believe”传达了教师对言语所提到的事情的信心,这样能降低学生对教师言语的焦虑感。评价词汇清晰地表达了教师的情感,同时也是教师期望学生采取同样的积极的情感的一种主要方式,这反映了教师期望获得学生的理解,试图寻找共同的认知点。这种群体认同感一旦建立,将积极促进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和身份认同,也将有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创建。

第二,判定。判定系统指一系列有制度规定的规范对人类行为的肯定和否定评价的意义,如:崇拜或批判,表扬或责备。根据伯明翰大学的Sinclair和Coulthard所做的调查,师生间对话的三个话步:开始、应答和追加话步。其中追加话步是对第二话步的判定,在这个步骤里,教师作为评判者根据学生的行为给出评判。教师话语中存在许多判定性的评价手段。例如,“you did a good job”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的认可,通过表示判断的评价用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肯定,保证了学生的话语权,鼓励了学生的课堂参与。

第三,鉴别。鉴别指我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以及对自然现象的评价(Martin&White,2005)。鉴别包含了处于美学这个大范畴下的价值,以及社会评价这一非美学范畴,诸如:significant,harmful等意义。图片、实物等是小学英语课堂常用的教学工具,教师如能充分利用其对学生的吸引力,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例如,教师在展示图片时可以使用“splendid”、“beautiful”、“moving”、“magic”、“very good”等表示鉴别的形容词,真挚地表达教师的感受,有力地感染学生,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对小学英语教师的启示

第一,小学英语教师应使用多种语言资源。教师话语的人际意义实现方式呈现韵律式的特点,分布在整个课堂会话中,教师可以使用多种语言资源实现人际意义,如:情态词、谓语的延伸部分、人称代词、亲密或正式的称呼语、语气结构、表示态度的短语和从句等。Eggins(2004)指出,在语言交流中,从说话者对语言资源的选择上,可以看出说话者是如何实现人际意义的,即彼此的亲密程度、熟悉程度以及对彼此的看法和评价。因此,教师应以多种语言形式与学生沟通,使其课堂用语尽量与“自然语言”接近,侧重语言的意义和功能,减少语言的刻板及形式多样的缺失,从而在师生的双向交流中促进课堂互动。

第二,小学英语教师应合理调整语言的使用情况。教师话语不同形式的产生受多方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学生的水平影响教师的教学信念和决策以及语言教学中的语言使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学生对于课堂的熟悉程度不高,教师更习惯于在教学中处于一种主导地位,教学用语的权威性更强;对于高年级或英语水平较高的班级来说,教师更倾向于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空间,给学生更多自主学生的时间,从而倾向于采用开放式教学,增加课堂互动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话语的不同形式可能与教师的语言熟练水平、语言使用意识和个人偏好有关,教师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信念,合理准确地进行角色定位,时刻注意自己教学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在课堂互动中应通过意义协商和互惠流,从而构建平等协商的师生关系。

根据吴一安(2005)的研究报告,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除了其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外,更多地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对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需求的把握以及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等方面。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关注教师语言使用的人际意义,充分发挥教师用语的功能,以此促进课堂互动,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Asher.Th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Linguistic[M].Oxford:Pergamon,1994.

[2]Eggins,S.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M].New York: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04.

[3]Hakansson,G. Quantitative Studies of Teacher Talk[M]. Aarhas:Aarhas University Press,1996.

[4]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能运用英语达到交流和获取信息的目的。但是在许多技工学校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由于生源质量较低,大多数学生对英语课学习没有热情,相对专业课程而言,英语课教学现状很是尴尬。任务型教学模式把语言应用转化为具有实际意义的课堂教学,使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达到高度的统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等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体现了教室中的教学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特点。

1 任务型教学实施过程

任务型教学有多种实施方式,比较认同的是由威利斯(Willis,1996)提出的三个阶段,即前任务(pre-task)、任务环(task-cycle)和后任务(post-task)又称语言知识要点(language focus)。

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结构包含:前任务(教师提出任务和要求)——任务环(学生理解及分析任务——学生提出问题——请求教师帮助、师生讨论、学生讨论和研究、学生主动探索——教师给予必要提示——学生再探究——完成任务)——后任务(教师评价任务完成情况并反馈)。

1)前任务(pre-task)。(教师提出任务和要求)

教师在新的任务进行前,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如介绍新的语言结构,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任务的进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扫清学生任务进行的障碍。这是任务开始的阶段,也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或动力的阶段,是任务进行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充分做好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渴望。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英语(第二版)第一册Lesson8《Fuwa》为例,任务进行前,收集了一些有关奥运会的图片及材料,创造氛围,然后再利用猜词练习对奥运相关词汇进行训练,做好铺垫工作。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首先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如Lesson8《Fuwa》的学习目标:走进奥运,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形成团队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教学目标及要求。教师就应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型任务链,然后向学生提出任务要求及其所需准备。如本课的学习目标及任务要求:

(1)知识与技能:

A. Learn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B. Try to get some knowledge about the Olympic Games.

C. Be able to express the blessing of the mascots for the Beijing Games.

D. Be able to expres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s a host city.

E. Learn how to give a speech.

(2)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不断地操练,让学生大胆地开口说英语、用英语,提高学生英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北京奥运及吉祥物福娃,让学生形成团队意识,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2)任务环(task-cycle)阶段。

这一阶段设计多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任务的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向高级以及高级涵盖初级的循环。这个阶段,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尽其所能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每个任务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

(1)学生理解及分析任务

明确任务后,学生自学(可课前或课后),在这期间,教师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学习新的知识,让他们去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为任务进行打好基础。

(2)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自学,初步感受新材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3)请求教师帮助、师生讨论、学生讨论和研究、学生主动探索。

(4)教师给予必要提示:教师也要注意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巡视、参与,并对学生无法解决的困难设法引导。

(5)学生再探究(6)完成任务。

通过理解及分析任务、学生提出问题、请求教师帮助(师生讨论,学生讨论、研究;学生主动探索)、教师给予必要提示、学生再探究,学生一般就可以进行任务的汇报总结了。一般仍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根据自学阶段教师设定的阶梯型任务链综合汇报,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总结。

3)后任务(post-task)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巩固和掌握前阶段所运用的语言。在汇报总结后,教师要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威利斯(Willis,1996)认为,在任务型语言学习中,由于能完成任务的激励,学生使用语言和交际的手段与范围都大大地扩大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而逐渐提高。同时,在这个阶段教师可讲解关键点、重要点。这样,任务进行有了良性循环,从另一个角度巩固了任务进行的效果。这种方法,反馈迅速,校正有效,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如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英语(第二版)第一册Lesson8《Fuwa》教学中可以强调:

(1)单词和词组:①take place,hold和host; ②play host to; ③take part in; ④in和 with; ⑤stand for。

(2)语法:①the simple future,形式=shall/will+动词原形+将来时间;②compound statements,可以用and, but, so, or ,for和nor来连接,也可以用both… and, either…or, neither…nor…, not only…but…as well和whether…or来连接。

2 任务型教学效果分析

参与任务型教学的43位学生从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两方面进行了测评,结果如下:

1)教学内容

(1)教学讲述的内容是否是你在当前所关心和需要的?

A.都是(占69.8%)B.有的是(占23.3%)C.都不是(占7.0% )

(2)老师是否引用了实例和信息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现实情况?

A.是(占81.4%)B.否(占18.6%)

(3)所讲的内容中,你的理解程度如何?

A.较好理解(占72.1 %) B.基本理解(占18.6 %) C.不理解(占9.3%)

2)授课方法(任务型教学模式)

(1)本节授课的方法:A.很好 (占46.5%) B.较好 (占 27.9%)C.一般 (占20.9% ) D.差 (占4.7% )

(2)和以往的教学方式相比, 你觉得此堂课的教学方法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①双向性:A.师生平等、互动、民主(占60.5%) B.强加自己的观点或结论代替参与者思考(占 58.1%)

②趣味性:A.紧张充实,轻松愉快,寓教于乐(占58.1%) B.内容空虚,昏昏欲睡,灌输思想(占11.6%)

③创造性:A.创造性的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占72.1% )B.教法一般,没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占18.6%)

3)分析:对讲授法和任务型模式进行学习形式、授课方法和教学效果分析。

(1)讲授法学习形式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为(上接第248页)(上接第196页)主;任务型模式以学生讨论、讲为主,通过教师组织,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环境。

(2)讲授法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授课方法;任务型模式以开展“活动”的形式为主,通过相互之间的对话与讨论,鼓励反思性学习。

(3)讲授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上课只会看、听、记笔记,能系统地更多地学习知识,但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任务型模式中学生是课程主人和教学活动中心,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由此激发学生创造能力,但“活动”有时会以偏概全,学生理解不够透彻。

3 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任务型教学在英语课堂中存在偏差,因此必须强调3点:

1)任务型教学模式,要全面认识分组活动的功能。分组活动内容分成若干形式和层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英语语言能力是在参与听、说、读、写、译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任务设计要有大量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陶行知,1917)。

2)任务型教学模式,要明确预先设置的教学目标。任务型教学模式由以往的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为主,学习方式由呈现为主转变为由探究为主,因此要有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任务型教学以预先设置的任务为载体,将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任务中,引导学生利用有效的资源开展协作学习,主动完成任务,以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李辉,2011)。

3)任务型教学模式,要注意任务完成的情况评价。评价必须符合学生实际需要,评价要能对学生兴趣、自信以及进步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Davis,1980)。形成性评价是一种高效而系统的评价,评价学生对课堂参与行为能真实反映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Weir,1993)。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形成性评价引导学生、关注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和学习效果,加强对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正确学习态度、有效学习策略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技工学校英语教学大纲[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2]Jane Willis.A framework for Task Based Learning[M]. Longman, 1996.

篇11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广告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也是广告教育开展最早的国家。从历史上看,广告学作为美国大学的_个专业(Advertisingprogram),出现在20世纪初,最初有两个基本源头,一个是工商源头,另一个是新闻源头。见表1:

在美国,到1948年,营销系和新闻学院认识到广告课程的重要性,遂提供主修广告的学生两种渠道:一种是在商学院营销系底下提供以经济管理等商学为主的广告课程,将广告看作为是一种营销工具,并强调广告的经济导向;另一种则是从艺术科学院的传播教育学底下教授广告,强调广告的人文艺术导向。

1.2广告教育学科导向的认识

如果从学科分类的角度看,广告学专业基本上可以分为文学导向(包括新闻、艺术)和经济导向,但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我国,广告教肓的媒体倾向(新闻、艺术导向)和商业倾向(经济导向)都显得模糊不清。

CharlesH.Sandage在他的《广告作为一种社会力量》一书中,对广告教育发展的早期历史进行过幽默的阐述,他写道:“如今被视为一门学科的广告学其实早已经产生。广告学小宝贝的爸爸是心理学,妈妈是新闻学。因此,可以说,广告教育是由心理学发端、而在新闻学中孕育而产生的。广告学这个小家伙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其继父遗弃了,但是,在他成长的岁月里,商业的市场营销学作为他的继父出现在了他的生活中,并和新闻学妈妈一起承担起养育广告学的重任。然而,在这个新组建的家庭内部,在如何教育培养孩子的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一些分歧。父母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应该多吸收创造力方面的营养,而另一方则建议应该给孩子安排一份和商业营销密切相关,并有助于这一方面发展的食谱。父母双方都将孩子视为自身发展的一个部分,并且试图使孩子朝着有益于父母自身独特兴趣的新闻学以及商业学的方向发展。”用图简单描绘起来,见图1:

2.中国高校广告教育学科导向的认识与缺口2.1中国高校广告教育学科导向的概况

在我国,高校广告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是普遍依托其自身所在院校的学科优势,将其与广告学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培养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广告人才为主。从广告学专业所在院校的设置情况看,可简单概括为,见表2:

其中,大部分综合性大学的广告学专业设置在其新闻传播学院底下,有的也主要依托其新闻传播学科优势,但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资源比传媒类大学更加丰富、更加深厚,这里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所归纳的“广告策划复合型人才”仅是一个概括,用来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广告学专业。

2.2中国高校广告教育的三个学科导向

从学科分类可以看到广告学与艺术学、经济学三个学科的相对位置,见图2:

  根据詹火生的论述,从广告教育与研究方面来看,图3试图绘出广告学与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到广告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图绘出广告学与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到广告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因此,结合广告业运作的广告客户、广告公司以及广告媒体的主要三个方面,从广告学学科的分类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上看,广告教育的学科导向可以分为三种:“经济导向”、“艺术导向”和“媒体导向”应是比较科学的。在这三种导向当中,经济导向应至少与“艺术导向”和“媒体导向”同等重要。

2.3中国高校广告教育学科导向的缺口

2007年3月《中国广告高等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中指出:“现在的广告教学单位独立作为一个学院的并不多,调查学校中只有2%有独立的广告学院,大部分高校将广告专业设置在相关院系中。这些相关院系主要有5类:新闻传播类、美术设计类、中文类、社会科学类、经济管理类,其中新闻传播类院系最多,达到了此次被调查的44%,其次是美术设计类院系,达到了24%”。另外,从当今中国广告课程及教师的缺口上看,有41%和31%的高校表示缺少广告调查和市场营销的教师。而在美国的广告学教学计划中,一般都明确规定需要修读的工商经济类课程和学分。其中包括:市场营销与管理、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务概念等。

_方面是“经济导向”的广告学专业设置比例不足,另一方面是广告教育中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需求巨大,中国高校广告教育与本应得到重视的经济管理类学科实际上存在脱节,无论在专业设置上还是课程设置上都缺乏市场观念,中国高校广告教育的“媒体导向”和“艺术导向”倾向性严重,而“经济导向”存在巨大缺口。

3.中国高校广告教育学科导向缺口的启示

3.1平衡中国高校广告教育的三个学科导向

在中国高校广告教育的学科导向没有一个绝对定论的情况下,平衡三个学科导向、大力弥补“经济导向”的缺口已成为当务之急。相对于其他类型高校,财经类、工商类大学具有将广告学与经济管理类学科结合的先天优势,虽然这类高校广告学专业成立时间比较晚,但业界对它们培养的学生有这样的评价:市场意识强,适应能力强,上手快。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留专业特色的情况下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逐渐形成较成熟的教学体系。这方面巳经比较有影响力的大学有北京工商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