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知识教育论文

知识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7 15:20: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知识教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知识教育论文

篇1

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的目标不清晰,教师们也早已失去了主动发展自我的意识.管理效率低,不能以人为本,不能从当地以及教师的实际出发,很难得到教师的很好配合.此外,物质管理也比较混乱,财务管理不完善,教学场所以及教学仪器经常出现浪费以及闲置的情况.

1.2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物质的支撑.教育物质的优劣虽然对教育质量没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但是一旦物质缺乏,势必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低下.而在某些乡镇,政府对发展教育事业的意识很模糊,对教育发展不以为然,对教育投入不在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学校基础建设落后,不能满足基本的发展需求,教育质量想要提高势必成为天方夜谭.

2本土知识建构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应然之策

学校与社会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学校是知识的汇集地,是培养人才的机构,它的存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所谓的“本土知识”,有如下关键特征,即“地方性”、“整体性”、“授权性”等.而作为“本土知识”当中的“地方性”应是与“全国性”和“国际性”相对应的概念,它不仅指特定的地域,还涉及“知识的境域性”,即在知识生成中所形成的特定情境.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如果能够把这种极具创新性的知识整合到本校的知识体系中去,那么不仅会增加学校的无形资产,还会提升学校的竞争力.要实现农村学校的知识创新与独立发展,本土知识建构是应然之策.

2.1优化教育资源对农村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实现农村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与立足点.从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来看,农村教育的投入比例较小,要提升农村教育的办学水平,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使培养的人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就必须强调办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优化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调整教学内容与课程结构,紧密联系农村生活实际,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有满足学生实际生活需要,学校才能实现为当地生活实践服务,促进农村教育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2.2农村教育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急需加强

课程从狭义上来理解是指教材、教科书.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载体、教师教书育人的依据、学生学习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2003年9月20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农村中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实现国家规定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农村教育的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课程的开发应该以农村实际为依据,将本土知识纳入到农村课程体系中,发展本土知识,解决本土功效,实现课程为地方服务,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需.

2.3纳入本土知识推动学校教育发展

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更新与学生的进步.纳入本土知识应该成为每所农村学校努力的方向.本土知识是本土传统文化的沉淀、文化之精髓,解决当地实际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正是由于这部分知识深植于地方实际,如果将本土知识纳入到农村学校的课程和教材中,不仅强调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性,更是实现了农村教育的实用性,迎合了农村教育改革需要.学校这一特殊的机构,所拥有的知识既包括传统的文化知识与学科知识,还包括学校创新性知识.创新性知识的拥有是学校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本土知识是学生真真切切能够体验到的知识,知识的掌握可以更好地让学生适应本土生活,服务地方.

3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本土知识建构策略

要重视并扶持农村教育发展,全面提升义务教育水平,发挥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农村实况来思考.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生对于本土知识略显匮乏,解决本土问题的能力不足,特别表现在本地的民情风俗、历史文化、农业知识等方面.因此,我们要重视本土知识资源在农村教育发展和建设中的作用,将本土知识纳入到学校知识中,以此来推进与改善学生学习本土知识,在掌握本土知识的基础上,利用、保护并发展本土知识文化,将来更好地投入到农村的发展事业中去,努力形成学校和当地农村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在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本土知识建构的可以有以下几种思路:

3.1在课程内容上凸显本土文化境域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设置上是以科学知识为主,课程内容上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这种以科学知识为主体的课程内容,在教材编排中往往会脱离本土社会生产实际,忽视当地的文化境域与历史发展,无法满足当地对本土知识的需要.对于解决本土问题的本土知识空缺,可以在课程编制上,将本土性知识“纳入”到现代学科课程体系中去,突显本土知识对当地社会生产实际问题的解决与思考,课程内容上注重给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特别是要增强他们对于本土知识解决本土问题的视野.在课程内容上凸显本土文化境域,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本土知识与文化,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完成国家基本要求的同时,鼓励农村中小学在课程内容改革方面大胆创新,适当增加当地文化知识内容,大力开展课外实践,促进办学更加贴近生活.

3.2开发以本土知识为主的校本课程

开发以本土知识为主的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通过对学生的兴趣需求进行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的本土知识和学校的知识资源,通过整理挖掘,编制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农村小学初中教育开设职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是教育主动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而且这类课程是最有条件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村生活,突出农村特色的,也最能直接体现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开发以本土知识为主的校本课程,就是开发独立的课程系列,以改变学校与本土实际生活相脱离,本土知识不能应用于解决本土问题上的现象.以本土知识的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依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以学校的现实课程资源为依托,突出本土知识,而开展的一切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课程开发活动形式.这些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可以是由当地人民在生活实践中知晓的、并时常应用到的知识,可以满足学生社会生活的需要,也可以满足学生了解农乡的需要,教学生一些本土的生产知识等等.这些知识是围绕一些实际的生活和生产问题展开,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与水平.

篇2

2.概念与界定

信息共享(IC)的概念始于美国图书馆管理界,发展至今已有20年历史。世界上首个被严格界定的IC是在1992年由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建立,旨在充分整合和利用图书馆资源。经过了二十年理论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共享平台的概念已经不仅仅限于图书馆资源的综合利用,而是被扩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当前,随着IC概念的不断细化,在原有IC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学习共享空间(LC),科研共享空间(RC)及知识共享空间(KC)等细分概念,其中学习共享空间的应用最为广泛。学习共享空间是通过各部门信息合作共享,通过多种技术手段,为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支持以及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与最初的信息共享空间相比,学习共享空间的定义更为狭窄,但也更有侧重性,凸显了以学习为核心,相应的弱化了信息共享空间中,如科研共享的概念。

3.模型构建与技术方案

3.1构建原则

3.1.1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信息共享平台构建时的最基本原则。信息平台的安全性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数据安全与运行安全,其中数据安全属于底层要求,在此基础上,达到运行安全。共享平台作为数据载体,应保证教学科研资料,用户资料及平台数据安全不缺失,能合理备份和储存数据。其次,由于不同子平台和系统都依托于信息平台,使用的数据种类与协议种类多样,有可能产生信息冲突,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预先避免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1.2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信息共享平台的重要特征,由于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特征的系统,作为其承载体的信息共享平台也要具备充分的开放性,以适应不同信息系统,不同学科,不同信息请求的各种标准。此外,考虑到信息空间的未来发展,信息平台的开放性应满足对可预期功能扩展的需要,达到空间和时间的双重开放性。

3.1.3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可以视为安全性原则的延伸。在数据安全的基础上,不同子平台之间,不同数据库之间虽然可以按照一定安全规则互相调用,但基层数据保持独立,既有利于数据库的安全,也方便更复杂的交互扩展。

3.1.4个性化原则

针对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是以知识服务为导向的信息平台的独特优势。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类型需求,以及用户接受程度的差异,允许用户定制适合自己的信息服务,以达到最大化利用教育资源的目的。

3.2功能模块

3.2.1数字化教室

中医教育信息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名师精品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医学教育更注重老师的经验传授,因此建立现代化数字化教室是信息平台建设的基础。传统的简单数字化教室已经难以满足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需求,综合利用多媒体资源,多点位摄像,互动效果好的数字教室才适用。

3.2.2资源整合模块

资源整合模块是信息平台的核心,一方面直接面对用户通过网络发来的需求,一方面调用管理教学资源,是综合性技术性最强的模块,兼具数据库管理和信息响应两方面的功能,应具有保障信息安全、跨平台操作、高速响应的性能。通过资源整合模块,将不同来源,不同媒介的资料整合到一个系统中方便调用,实现了教学资源的跨地域,跨学科综合。

3.3技术方案

3.3.1分期建设中医教育网络资源录播教室

建设现代网络技术实时录播系统,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校园网、Internet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与网络教学平台,建立实时、互动、高画质、全自动和手动的录播系统、以满足学校精品课程录制和国内外校际之间的远程网络互动教学及会议等功能的需要。

3.3.2建设医药教育资源信息化平台及网络教育系统

通过资源库的建设,实现资源建设的突破性进展,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3.3.3探索中医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标准及推广方法

在教育网络录播教室和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探讨建立一套有实际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医学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标准,使共享平台可以应用于更多的地区与领域。此外,在建设中应相应的对校园网络线路进行升级改造,以满足网络组播和视频传输、存贮的需求。

篇3

二、科学的内容通俗化

《食品营养学》中讲授这样一种观点,使用节食的方法减肥法相当于自杀。这是什么机理呢?这是由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间的功能所决定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是人体三大供能营养素,人体的能量大部分由它们供应。人体在能量消耗时,首先消耗碳水化合物,然后是蛋白质,最后是脂肪,也就是说只有在消耗掉部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后人体才会消耗脂肪,才能起到减肥的效果。而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的成分,很多重要的机体成分都是蛋白质。不吃饭,人体就会消耗掉蛋白质,对身体不好。对于这样一个知识点,本身是一些营养学知识,有些枯燥,如果能够使用通俗的话讲出来,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如果把人体比作房子,人体内的蛋白质就是搭成房子的木材,人活着就要保持体温,这要消耗能量,就像想让房子保持一个比较高的温度,就要在屋子里生一堆火,烧火的材料从哪里来?你吃饭,消耗的是碳水化合物,就像你去外面捡了一些木头回来烧,你不吃饭就像把屋里的木头(蛋白质)取下来烧一样,有一天房子会垮掉,人体会出问题。借助这样的比喻,学生更容易理清三大供能营养素间的关系。把科学的知识、乏味的内容用通俗的语言讲出来需要一定的授课技巧,要善于使用比喻等方法,使课程的讲解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三、通俗的语言幽默化

《食品营销学》的第一节课我是这样引入该课程的。什么是营销?营销就是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现在,客户的需求是很高的,是在不断变化的,怎样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呢?你对待客户就要像追女朋友一样。女朋友想要什么,你满足了,你才能赢得女朋友的芳心。她喜欢“三高”--高个子,高学历,高收入。你身高一米八,大学毕业,年收入五十万,你能满足她吗?你可能说差不多,但我说不一定,因为这还要看你的情敌是什么情况,如果除了你以为还有五个人在追求她,五人中,身高最低一米九零,还有两米二的;学历最低硕士,还有是博士后的;年收入最低五百万,还有过亿的。现在你再判断你能追上吗?不能。营销也是一样,不仅要看客户的需求,也要看你竞争对手的实力。一个简单的比方介绍清了营销的本质以及营销各群体间的关系。通过使用幽默的语言来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如果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这样讲,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应该会有大的提高。上课不是即兴演讲,幽默也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幽默地讲好课,需要教师长期的积累和不断地推敲和钻研。

篇4

1.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不仅包括身体、智力和能力的健康发展,还包括心理的健康发展。在高校全面、经常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消除应试教育体制下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麻木思想和忽视心理,有力地引导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其中,及时剖析心理,及时纠正、解决问题,提升自身心理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2.有利于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完成这个任务的基础保障。要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以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助力,引导教育大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及时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全面掌握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确自我发展方向,坚定所追求的奋斗目标,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交往圈,促进思想政治觉悟的不断提升,将知识转化为综合素质。

3.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独立生存能力中学时代的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填鸭式灌输,追求的是数字化的升学率;传统家庭的“温室教育”,实行的是溺爱式圈养,追求的是最大化的大包大揽,完全忽视了学生的独立自主空间,忽略了学生的独立生存能力,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学生们一旦走入大学校园,面对需要独自思考和生存的新环境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应。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应试教育和“温室教育”所带来的弊端,通过心理教育方法,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增强他们独立生存的能力。

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及时汇总分析常见的心理问题类型,充分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适当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疏导,引导他们走出心理阴影,摆脱心理困扰,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

1.注重入学教育,促进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新生入学初期,大学生处于人生转折的路口,各种思想冲击和心理变化随之而来,把握不好,很容易出现各种不适应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注意把握新生入学这个重要的时期,通过正反面教育、参观学习、生活实践、人际交流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强化一对一的心理交流和辅导,传授他们心理调适方法,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未来将面临的挑战,正确看待自己在适应转型期可能会出现的心理变化,充分地做好准备,有效地调适心理,及时地规范行为,不断提高自身的调节适应能力。具体而言,正确发挥高校辅导员的职能作用,充分利用网络媒体、通信设备、教学设施等科技手段,放下身段走入大学生中间开展多样性的心理辅导教育,拉近师生关系,增强他们的存在感和归属感。同时要善于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协助作用,培养两名班级心理委员(男、女各一人),让他们学习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开展集体拓展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2.注重心理调查,掌握大学生的适应情况心理调查能够及时直接地掌握大学生的适应情况和心理健康情况,它是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在校园里面,可以充分利用心理咨询、问卷调查、模拟测试等方式,深入大学生开展广泛的心理调查活动,把握普遍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教育。对于严重适应不良、家庭贫困、心理健康有问题、学业困难、身体残疾或有特殊疾病的特殊学生群体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建立相关学生的特殊档案信息,从物质、精神、心理多渠道、全方位地加以关心。高校辅导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团结学生合力做好思想引导、精神鼓励和心理疏导工作,最大限度地给予特殊学生群体合理的资助。

3.注重课堂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一,强化品格素质教育,增强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品格素质教育主要是以提高大学生的德行修养水平为目的,不断增强大学生意志力、耐挫力、自控力、责任感、荣誉感的教育。高校应该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集中学习和自我学习等不同的教学形式,积极广泛地开展大学生的品格素质教育,促使大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培养其果断、坚毅、自信的意志品质,促使大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其冷静、客观、全面的思维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和现实。第二,强化情绪管理教育,增强大学生调节控制的能力。情绪管理教育包括情绪控制、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大学生处于心理素质发展阶段,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情绪易敏感、情感易偏执、行为易冲动。因此,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把情绪管理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实践,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自控能力,正确认识自身的情绪及情感波动,充分利用积极的情绪状态,克制消除负面的情绪状态,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第三,强化心理动力教育,增强大学生求知拼搏的能力。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包括理想抱负、成就动机、求知欲、进取心和荣誉感。很多学生在努力奋斗成功步入大学校园后,阶段性成功的自我满足与陌生环境的自我茫然相冲突,反而产生困惑,不知道想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内心缺乏前行的动力。针对这种现实情况,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特别注重发挥心理动力教育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坚定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奋斗的人生动机,养成强烈的荣誉感与抱负心,不断求知、不断进取,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水平。

三、关注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施者,与专业理论教师不同,辅导员在学习生活中与学生相处的机会多、时间长,师生之间的感情深厚,容易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在学生的自我认识、品格养成、情绪调整、人际管理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力。因此,高校辅导员面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态度、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得当与否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强化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人才培养。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充分认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铭记自身的使命和职责,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深入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全面掌握工作的发展规律及变化特点,不断积累科学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篇5

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便通过积极思考,予以融会贯通。从总体看,知识学习过程是一个积累、贯通、再积累、再贯通,循环往复的过程。技能形成是由试练到熟练、试练与熟练相结合的过程,其总是经过一定时间与次数的试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总体来说,技能学习过程是一个试练、熟练、再试练、再熟练,循环往复的过程。能力是指人能够顺利完成或实现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心理学认为,上述三者的发展是不可能同步的;知识、技能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耐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并非所有知识与技能都可转化为能力,只有长期广泛被运用的知识与技能才可转化为能力;能力的高低影响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当代体育教师,从知识的学习过程,到技能的形成过程,再到能力的培养过程,都是单一的追求专业性。因此,当代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偏低,成为社会公认的普遍现象。

1、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偏低

对于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评价,社会舆论认为一般甚至偏下。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在于体育教师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师多出自体育院校,其课程要求对于体育教师的知识、技能要求单一性较强,其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累积、转化形成的能力素质也就偏专业科目方向,综合能力素质也就大打折扣;其二,在于体育教师未主动积极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在担任教师工作后,体育教师普遍更加放松对于其他知识、技能的了解与学习,使其他知识、技能更难以转化为自我的能力。

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关系着学校学生的健康问题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严重影响其对学生教育。所以,除了掌握运动技术水平外,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和其它技能的学习,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水平。

1.1提升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素质,重在培养阶段。学校体育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重成绩、重眼前,功利主义教学制约了学校体育教学的的发展。体育教师在学生阶段,虽然掌握了科目传授的体育知识技能,然而并未接受到新的体育教学思想培养,综合知识的培养更相对匮乏,使其在后期的教学阶段也难以创造性思维改进教学。而重复依照教科书和参考书,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呆板授课,一方面,造成学生持续对体育认识浅薄;另一方面,也使体育教学难以跟上时代步伐进行即时变革。

1.2一名称职的体育教师不仅需要专业运动技能的展现,应主动进行自我提升,以更好地实施教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又是其最基本的,最必须具备的。首先,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与其他课程相比是具有实践性的。可以说,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着影响。比如,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在传授某个运动动作要领时,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怎样才能做到标准规范,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相应理论知识给学生。如果教师自身表达出现问题,学生又怎能领悟其运动要领的关键所在,又怎能正确地进行知识技能的锻炼?其次,个人道德修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体育教师的个人修养,相比其他教师,会更加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教学场地清洁卫生的保持,公共场所不抽烟,身着如何得体等,如果教师都不能做好,学生会得到怎么的示范?

2、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探讨

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首先,应当是一名称职的教育工作者;其次,体育教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满足新形势下提出的教学要求,具有更新知识,顺应发展,不断完善的能力。第三,应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善于观念更新和勇于开拓创新。第四,具有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向技能,以及传授知识技能的能力等,具体地讲,当代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要包括: 2.1丰厚的文化底蕴。人的文化积淀的多少决定了人的素质高低。新时期,体育教师的培养,要强调文化基础,重视文化修养,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课本书面上,这样才能促进体育师整体质量的提高,增强人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和社会单位的用人信心,改善社会大众对体育教师公共形象的偏见认识。

2.2扎实的领域知识。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体育教学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专业内和专业外的内容。因此,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根据职业特点具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多学科知识,如教育心理学知识、理科与生物学科知识、方法论知识、逻辑学知识、美学知识等。

2.3优良的道德品质。任何一种职业都要求人们具有与该种职业相适应的道德品质,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有:

2.3.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思想情操,遵纪守法,作风正派,言行一致,讲文明,有礼貌,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2.3.2优秀的职业道德,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品质之一。只有对体育教师工作认识正确,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有坚定的志向与毅力,对工作有隆厚的热情,才能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体育事业,作出卓越成绩。

2.3.3朴实的工作作风,踏实工作,谨慎谦虚的教学态度,善于团结同志,任老任怨,不怕苦累,始终精神振奋的工作。

篇6

2.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

3.俄罗斯师范教育现代化再出发:方向与措施

4.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我国免费师范教育的新探索

5.“教师教育”不能取代“师范教育”

6.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及建议

7.试论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国际趋势

8.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

9.论我国后师范教育时代的教师教育制度重建

10.师范教育的转型与教师教育发展

11.师范教育免费政策的历史考察:1897-1949 

12.免费师范教育硕士培养的困境前瞻与预防——基于综合实验区的探索

13.学前师范教育急需调整发展机制、加强宏观调控

14.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

15.嬗越与创新:中国百年师范教育传统及其现代意蕴——基于江苏百年师范发展史的思考

16.缄默知识与师范教育

17.关于北京师范大学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18.试论师范教育的结构调整与制度创新

19.师范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标准:荷兰的案例

20.师范教育与大学:比较分析及其对香港的启示

21.积极推动师范教育转型 构建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

22.师范教育研究30年——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

23.从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状况看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

24.试论美国师范教育的转型

25.俄罗斯师范教育政策调整的动因、策略与措施——基于《教育的创新发展——提高俄罗斯竞争力的基础》报告解读

26.师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目标、对策与措施

27.从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看未来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走向

28.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范式转变

29.新世纪中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构想

30.国外师范教育层次结构的变革及其启示

31.师范教育的传统与变迁

32.毕生探索为师之道——管窥张敷荣先生关于师范教育的思考

33.建国以来师范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4.师范教育免费政策的合理性、政策目标及制度设计

35.后师范教育时代下我国师范生培养路径的构建

36.师范教育与教师专业化成长:问题与对策

37.部分发达国家师范教育课程设置述析——兼谈我国师范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38.当前俄罗斯师范教育改革研究

39.综合大学办师范教育:历史、现状与模式

40.强化还是削弱——略论“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换的问题与弊端

41.面向基础教育,突出师范特色——地方应用型本科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2.师范教育体制的变化与师范生免费政策的存废

43.教师职业专业化与我国师范教育

44.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的产生及其意义

45.师范教育实践性课程的思考

46.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的思考——从话语转变到制度转变

47.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及教师待遇问题初探

48.中国师范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49.师范教育的人文性与专业-教育学双重性

50.民国初期的师范教育  

51.台湾师范教育转型探析——以“师资培育法”的颁定为界点

52.师范教育的市场危机与国家的有限干预

53.教师角色转换及其对师范教育的影响

54.我国师范教育的历史省思——20世纪前半叶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研究

55.关于合并后的综合性大学中师范教育模式的思考

56.反思性教学与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

57.英国大学与师范教育

58.高等师范教育应突出实践取向——“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启示

59.近现代广东师范教育思想的历史回溯与现实观照

60.我国师范教育收费历史与思考

61.西方国家师范教育机构转型的路径、成效及动因

62.高等师范教育付费主体变更的政策诉求及逻辑

63.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三性”办学特色辨析

64.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

65.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制演变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66.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发展走势分析

67.师范教育开放化的现状与前景

68.俄罗斯师范教育的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

69.新世纪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调整与转型

70.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

71.公费师范教育:兴邦强国的重要建议和国家设计

72.近现代我国师范教育的学费制度研究

73.从“三个学制”看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发展

74.美国重视师范教育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启示

75.重新审视师范教育 实现教师教育综合化发展——兼论陶行知的教师教育思想对我国教师专业化的启示

76.百年中国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

77.师范大学生逆商现状的调查及对师范教育的反思——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

78.论美国师范教育的转型

79.日本教习与清末师范教育的创始

80.试论“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变

81.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

82.现代师范教育的本体转向:培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83.重视职前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英国DfEE1998(4)号文件及其对提高我国师范教育质量的启示

84.教师培养制度的变革: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

85.试论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

86.近代我国师范教育学费制度嬗变的内在逻辑及特征探析

87.论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之源起

88.简论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师范教育

89.论师范教育的特性

90.关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的几点思考

91.民国时期免费师范教育的衍变

92.综合性大学师范教育的师范性研究

93.日本的师范教育与小学教师的培养

94.我国师范教育制度发展的历史与研究现状

95.论我国师范教育的制度缺陷及其改进

96.20世纪上半叶康区师范教育发展述论

9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及未来挑战

篇7

二、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以及技能

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水平代表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发展水平。(一)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是指一个教师所具备的的的专业素养,它与能力无关,代表的是一个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态度和修为。(二)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学科的知识内容;2.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掌握的一般教学方法和教学知识;3.课程知识,即要掌握作为教师应该掌握的材料和程序等方面的知识;4.掌握学科课程知识与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5.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及特性,为下一步更好的给学生进行授课奠定好基础。(三)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指导下,在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前提下,仔细掌握一个教师从事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从而更好的形成从事学科教学这个工作的技能,即为教师的专业技能。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一般来说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技能。1.教学设计方面的技能,包括:课程环节的设计,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的技巧;能适当的对学生的正确学习行为给予一定奖励等方面的技巧;能变换教学途径、变换与学生交流模式等方面的技巧;能训练和改善学生的反应能力,增强学生参与到学习和讨论等方面的技巧;2.能够熟练应用教学媒体的技能,例如一些行业实践场景的使用以及其他相关现代化教学方式的掌握;3.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的技能,包含有应用书面语言的使用,口头语言的表达以及一些肢体语言的使用等;4.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关于教学研究方面的技能,主要体现在对于行业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的了解、分析,以及对于行业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的展望,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对于高职教育建设的思考和创新等。

三、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

鉴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出现的不良现象,基于行业的要求,教师参与职业教育就显得异常重要。当代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学会接受新事物,必须要创新和发展。不管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如果他停止不前,就必定会被他人超越,就必定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教师这个职业也是一样,知识的更新替换变化之快,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接受新事物,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途径主要有:(一)充分鼓励高校教师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广泛参与职业教育理论建设。当今各种发达的教育手段不断的被运用于高职教育中,例如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等。这些先进实用的学习途径,便捷高效,使得教师们在办公室里就可以进行职业教育,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通过网络的途径来参与职业教育改革,是最佳的参与途径。(二)高职院校内定期进行的教师集体培训,对于参与职业教育改革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在高职院校内部定期进行的教师集体培训,所有的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培训,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在知识问题上进行相互的交流与沟通,每个教师的理解不同,收获也不同,所有教师都能交流分享自己的培训心得,这样的效果也很显著。如果是单个教师独自进行职业教育,他对培训内容的理解有限,有些地方甚至会不明了,不能彻底领悟所培训的职业教育,这样,培训的目的就没有充分达到,如果是有很多教师在一起交流,教师们可以就同一件新事物进行探讨,所有的结论汇集在一起,这个新事物就会被分析的很透彻。(三)鼓励高职教师积极参与行业培训辅导、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实践参与手段,可以给广大高职教师提供更加贴近专业的实践机会。高职教师普遍具有较为全面完善的专业理论背景,知识体系结构较为完整,但是由于平时工作性质的制约,缺乏将个人理论、经验付诸实践的机会和途径。广泛的参与相关行业培训,既不会使得教师脱离其自身角色定位,又必然使得高职教师在培训时,针对授课对象的变化主动转变知识讲授方法,从而能够更多的联系行业实际。合理安排高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对教师个人和行业企业部门都是大有裨益的。高职教师到企业中,能够带来最新最为全面的行业动向信息,从而更加坚实了行业企业今后科学稳健发展的理论基石;同时,行业企业提供的各个挂职岗位都与企业生产管理息息相关,把高职教师放到此类岗位上,让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为直观形象的专业训练,更加合理的将自身已经具备的抽象性知识建构与具体化的专业实践相结合,对于高职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乃至各个新型高职院校学术专业建设能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四)通过关注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动态研究和政策方针来帮助教师参与其中。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及时将国家与之行业相关的政策方针以及各类有效信息进行积极的消化吸收。同时,高度关注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中的一切优秀、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方法,以此来完善自身的教育方式。这些信息的了解和掌握,能够让教师在第一时间确立自身发展的方向,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此同时,这些新信息中也包含了大量详细生动的解释和例证,几方面的结合作用也能够最大程度的丰富高职教师的内在素养。

篇8

二、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历史教育所承担的作用是非常重要且独特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历史教育的本质。也就是说,相对于哲学提供的是具有价值理性的思维逻辑,而文学提供的是具有价值理性的情感体验。而作为人类以往实践的集体记忆的历史,它为人们提供价值理性累积经验就更加全面和综合。在历史上发生过由于价值理性缺失而造成的失衡,这里主要是指社会发展的失衡,人们由此产生了极为深刻的教训。学习这样的历史也让我们明白了“以史为鉴”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历史教育也可以称之为一种人文素养教育,其具有综合性。学史有助于明智,历史是有生命的,其具有的现代价值就是能够让人们站在更高的起点,继往开来,高瞻远瞩,更好地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三、历史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等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政治意识。”[2]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和传统。历史教育中关于本国史的教育,可以借助对本民族形成和发展历程的学习来促使学生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形成和进一步强化,有助于促使其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增强,从而增强其对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责任心。历史学科到了十九世纪才开始在学校课程中被重视起来,而其中一大重要原因就在于响应那时兴起的民族主义号召。可见一国的历史也就体现了一国国民的意志。通过历史教学便能促使学生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形成,使其成为“国民理想”的拥护者。就道德意识的培养而言,历史一直以来都被用作道德教育的手段。孔子的《春秋》体现了对历史的道德作用的最大限度地发挥。杜威认为历史学科作为促进人的道德品性形成的学科来说,无疑使最优良的。他始终相信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是有历史可以追溯的,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中都涵盖了类似的典范,同时得出了历史是永恒的道德遗产的结论,并且是具有建设性的。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丰富的内容。历史教科书中蕴含了丰富的材料,尤其是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关于其品格高贵、情操高尚、意志坚强等方面的素材都是可以拿来借鉴,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美好、高尚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是较强的感染力。历史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道德形象是生动具体的,道德精神更富有感染力,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同时也更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

篇9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教师职业教育理论阅读学习活动的对策

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为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阅读创造条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

1、设立职业教育学科馆员,专人负责职业教育教学

相关图书文献的采编与参考咨询工作为了针对性地为教师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帮助,高校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专职与某一个院系或学科专业建立联系.以其作为服务对El单位,在院系、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服务桥梁,相互沟通,主动为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收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高职院校按照往往按照专业大类设置“学科馆员”,如我校设置了船舶、旅游、港口、航海等方面的学科馆员,而针对于教师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理论学习研究需要的“职业教育”学科馆员。则很少去关注。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阅读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也是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重视“职业教育”学科馆员的设置与培养工作,与教务处、科研处、高教所等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职能部门建立联系,为教师职业教育教学点改革与研究提供信息服务。学科馆员应熟悉所负责的职业教育教学相关馆藏资源的分布情况,深入各教学单位与教育教学研究部门开展调查,收集意见,并积极推动藏书资源建设,并为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定题检索与参考咨询服务工作。

2、做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理论研究

图书资料的采编与导读工作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各地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相关图书资料。高职院校要制订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图书采购计划.不断跟踪职业教育研究的动态,通过网络图书电子商务平台检索采购相关的图书资料。不断丰富馆藏资料。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内容具有个性化,图书出版信息的来源也呈现多元化,图书馆要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可以开展“教师点购图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鼓励教师自由点购自己需要的教育教学研究书籍,并享受优先借阅的权利和乐趣,“职业教育”学科馆员负责收集读者的点书要求,采购教师所需的图书,一旦图书采购送达后及时通过电话通知点书者来馆办理借阅手续。要做好职业教育文献的收集工作。职业教育研究的许多文献除了通过书店采购渠道获得外,更多的是通过学术团体的会议材料发放途径获得大量灰色文献,包括一些会议论文集、院校信息资料以及相关的教学改革光盘等。学校应该出台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的相关规定,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学术会议,另一方面应要求参会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传达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并将会议材料递交图书馆。高职院校参加的各个学术团体数量很多,各个学术团体定期组织举办学术研究活动。如论坛、学术年会等。每年各个部门教师参加学术和等获得的会议资料汇总起来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因此学校图书馆应在教师巾聘任职业教育文献征集员,聘请一些校内的学术团体联络员担任文献征集员,征集职业教育相关的会议资料等灰色文献。图书馆要积极宣传文献征集采编工作,形成文献资源共享的良好氛围。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是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关于职业教育的学术期刊和学术论著数量不断增多,各学术期刊刊登的职业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数量也大幅度提高。一方面在海量的职业教育文献中,良莠混杂。需要进行知识导航;另一方面处于改革期的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发展也比较快,不断涌现许多热点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业教育立交桥问题、高职院校招生改革问题等等,如何让老师们能够关注职业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找到高质量的学术文献,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导读工作的重要职责。高职院校图书馆及学科馆员,要主动与学校教务部门、高教研究所(室)、科研部门以及教育督导(质量监控)部门等合作,聘请教育研究人员定期研讨,跟踪职业教育研究动态,定期编辑出版《高职教育动态》。将最新的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的相关文献以及职业教育政策介绍给教职员工,引导教师阅读学习。要根据学校办学实际情况,为学校教育发展以及教师的教育研究工作提供定题检索与咨询参考工作,服务学校的教育改革重点.服务教职员工的教育科研工作。如为教师的重大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文献检索,通过图书馆馆际交流、互借系统获得更多相关文献。

3、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篇10

1.面向对象的实践内容

土木工程实验中心负责学院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和工程管理三个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同时还负责全校包括采矿工程、冶金工程和机械工程在内的二十余个本科专业的力学相关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着时间不确定、内容类型多,培养对象相对复杂的情况。中心不仅开设土木类课程的专业基础实验、集中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项目,同时还面向全校开设力学实验公共选修和创新实践内容,有基础类、专业类、综合创新类等几十个子项目,培养的层次不统一,同样的选修内容由于学生专业背景和学习层次不同,就要求指导内容和深度也不相同,造成实践教学过程中规范化化难、量化指标不明显。针对实践教学中项目层次多、服务专业多,现场训练与工程应用为主的特点,实验中心构建了“一体化、二系列、三模块、四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体化”:对实验中心所有实验课进行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实验内容体现“加强基础,强调综合,发展个性”的原则,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二系列”:根据专业特点,设计了土木类,非土木类两个系列的实验内容。“三模块”:按照教学内容划分了实验与上机、课程设计与综合实习、创新性实验项目三个模块。“四层次”:根据“加强基础,突出实践,引导创新”的思想,由浅至深设计了基础型(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巩固型)实验、应用型(提高型)实验、创新型(研究探索型)实验四个层次。这种科学的实验体系保证了实验教学模块与理论教学同步,为培养学生实践分模块、分层次教学管理提供了保障。

2.阶梯化能力培养模式

面向对象的实践内容划分和有效执行,必须逐项设计实践内容的培养目标,明确每项实践教学要培养学生何种能力。中心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对于大部分实习和课程设计实践项目在面向对象的基础上,采用“阶梯化能力培养”的模式,即针对能力培养目标划分了等级,明确量化每项实验能力培养目标,形成实践内容的层次化。中心按照实践内容难易程度和技术先进性,设计了ABCD四个级别的阶梯能力培养目标,分别是A基础操作能力、B综合工程应用能力、C工程管理能力、D研究创新能力,中心阶梯化能力培养模式。基础训练型实践内容主要侧重于基础实验和工程训练,如材料力学实验、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测量实习等,这些项目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各类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综合工程型实践内容包括各类实习和设计,如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主要是通过实习和设计来加强学生的综合应用、工程执行能力和工程管理的意识;应用实训型实践内容包括各类软件的学习和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如建筑结构CAD、PKPM结构设计和注册师实训,这些项目主要是培养学生设计、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研究型的实践内容相对灵活,选题可以是课外的科技活动、科学竞赛和创新实验,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结构设计大赛等,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行业最新工程技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当然,每项内容一项实验内容能力培养可以是一种能力,也可以是多种能力综合训练。

二、实践教学组织的科学设计

实践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课堂,要引导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学习就必须有一个好的剧本,即好的教学组织设计。一个科学设计的教学组织形式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实训主观能动性,更能让学在实践过程做到“在模仿中超越,在超越中创新”。正如杜威所说的那样:“教学方法就是安排教材,使教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和安排,使之最有效地在学生心中产生印象并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对于实践环节来说,就是具体实践教学组织。

1.实践教学组织理念

每种实践项目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级别和类型是不一样的,有的实践项目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的实践项目培养的是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管理能力,有的实践项目是侧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形成。培养目标不同,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应该不同,中心针对不同类型实践项目选取不同的理念进行指导,实践教学组织理念如图2所示。工程类实践项目注重的是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因此按照职业资格教育的模式,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来组织具体的实践内容,按照项目“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四步来进行,如土木工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研究探索型项目强调的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执行,因此采用美国著名教学设计专家梅里尔(merrill)倡导的“五星教学模式”,即在“针对问题求解”的宗旨下,由不断重复的四个阶段的循环圈构成———激活原有知识、展示论证新知、尝试练习应用、融会贯通掌握,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实践项目根据实践内容特点和能力培养级别选取相应的组织形式,可以是某一种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形式交叉进行。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论验证—实验设计—综合分析—创新思维各阶段的实践能力,从而最终具备工程应用和创新双重能力。

2.实践教学组织方式

对于综合工程类项目采用项目管理形式进行实践组织。将实习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实习内容则按任务下达,在任务展开以及工程进行过程中,学生会在不同环境中,产生种种不同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包括:①与教师互动;②到教材、指导书、规范等相关资料中求证;③学生之间研究协作;④小组之间相互交流;⑤实践验证等。以学生自己能采用的一切方法求解问题,以实习学生集体智慧和小组按建制的、充分的、独立的、积极的运行完成项目,教师对研究过程和方法不做统一规定和要求。通过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互动协作完成项目,达到知识的验证、升华、深化和总结,实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于设计研究性项目,采用互助协作方式进行,让老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学生互动协作学习的方案,采用集中观摩与分配任务、项目展示评估、工程项目设计三种方式进行。①集中观摩与分配任务是展示宣讲实习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之初面对学习任务,建立实习关键问题,然后成立实习小组,分配具体工程任务,激发学生形成学习动机;②项目展示评估是让学生在实践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学习,从互相检查和自我检查实践学习的效果角度,促进理性思维学习。③工程项目设计环节是让学习者通过实践学习重新运用各方面知识综合,进行创新设计。整个教学组织过程,通过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实践性、方法上的启发性将所有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中的所有信息联系起来。

篇11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典型方式是分段接受学校教育与实践教育,起点是接受了中等教育(例如高中教育)的毕业生。毕业生接受职业培训或者至少6个月的实践工作;第一阶段是大学阶段,进入大学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学制为4年;第二阶段是预备实习阶段,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后,进入为期两年的实习期;第三阶段是国家考试阶段,一共有两次国家考试,经过第二次国家考试,获取教师资格证书。如此完成一个职教师资的培养过程,才有资格受聘担任职教师资工作。大学学习阶段:在高校培养职教师资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本科学习阶段:入学者至少有26周的企业实习等工作经历。二是硕士学习阶段:硕士阶段不再设置单独的硕士学位考试,而是将第一次国家考试作为学位考试,通过了第一次国家考试也就意味着获得了硕士文凭。预备实习阶段:大学学习结束后即开始了教师的预备实习,预备实习为期两年,主要在教师进修学院和职业学校进行。在教师进修学院主要进行师范专业课程学习,由教育学、专业教学等课程组成。在职业学校主要开展实习培训,采用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学形式主要有三种:学生旁听、有教师指导的授课、单独授课。每周为8至12学时,其中学生每周应旁听2学时。国家考试阶段:第一次国家考试合格者取得见习教师资格方可进入预备见习阶段。在教师的预备实习结束之前,新教师须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即取得政府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即大学学习成绩、论文、所学第一专业的试讲、所学第二专业的试讲、专题座谈等。国家考试要求十分严格,对于以上五个方面,考生均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并且总成绩也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否则视为不及格。据德国近年来的统计,有约20%的实习教师无法通过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2.严格的在职培训

按照德国的法律规定,教师参加工作后必须接受师资培训。每年每位教师有5个工作日可脱产带薪参加继续教育,每年至少有2周时间到企业实习。德国职业学校教师是分级分类接受培训的,包括州、地区和学校三种层次的培训。全州范围内的进修由州文化部组织,每个课程培训时间为一周左右,内容为通识培训和企业锻炼两部分构成。地区性的进修是相邻学校的联合培训,由区政府组织,每个课程时间为一至三天。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则是缺什么补什么。值得一提的是德国非常重视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此外,高学位课程也为在职教师开设,目的是为他们提供进一步研修的机会。以柏林大学为例,教师可以在任何相关学院注册博士、硕士学位课程。

二、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特色

1.完善的培养培训体系

从培养体系看,德国,职教教师是一种独立的、专门化程度极强的职业,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从本科到硕士,甚至是到博士生培养的专业设置。本科阶段的学习更注重的是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而硕士阶段的学习更注重的是一般教育理论与教学法的学习。大学阶段的学习与两年的预备实习阶段、两次国家考试相辅相成。整个流程下来学生既学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充分保证了预备教师已具备了作为一名职教师资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形成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从培训体系看,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培养培训渠道多样化。如:有专门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机构,职业教育学院、高等职业学校内部成立的教师培训机构,职教教师联合会,大学的教育系,学校与学校之间、企业与学校之间联合的培训机构等等。

2.高度重视专业教学法

在大学学习中,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硕士阶段均设置了专业教学法模块,在硕士阶段学生还需进行专业实践,目的是加强对专业教学法的理解及实践运用能力。在教师的预备实习阶段,实习教师需在教师进修学院学习高达140-280学时的专业教学法。通过专业教学法的学习,教师更加清楚地知道如何才能将专业知识最好的传授给学生,以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实践能力综合培养

在德国,学生若想进入大学学习职教师资专业,必须具备至少26周的企业实习经验。并且学生在大学期间也要完成为期26周的企业实习,这样才有资格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在为期两年的预备实习阶段,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指导下,基于问题导向去尝试进行授课。另外,德国政府对于愿意提供教师培训的企业给予了许多政策上的支持,从而吸引了大批的企业参与到教师的在职培训中来。

4.考试要求非常严格

宽进严出。在德国要想成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需要首先通过本科学位考试、然后先后通过两次国家考试。考试由考试委员会按照考试条例进行,委员会由大学教授、职业学校校长、企业专家及有关考试机构的代表组成。考试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同样重视对考生实践能力的考察。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及考试过程的严格性充分保证了对考生的全面考察,能够较准确、真实地反映出考生是否具备成为职教师资的能力资格。

5.强有效的法律支持

法律健全使德国职业教育界和企业界都有法可依。德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新的职业教育法案,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职业训练法》、《联邦职业教育保障法》,确保“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正常运行。另外德国对职业教师培训也有明确的法规——《职业教育培训师资规定》,还有370多种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的培训条例,对于职业教育教师的学历资格、考核、继续教育等方面都有具体而严格的法律规定。

三、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高地位

在德国,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都必须是大学毕业生。他们不但应当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以及教育和教学的实践能力,而且应当处处为人师表。

1.公务员的身份

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联邦政府规定,教师是国家公职人员,与政府官员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不受解雇的威胁,并享有免缴劳动保险费等权利。国家公职人员的工资分三类,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教师的工资均在第一类中。在德国人眼中,教师职业是一种相当崇高的职业。教师职业受到青睐。每个教师都是国家公务员,只要不犯法就终身不会失业。

2.丰厚的薪酬待遇

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享有优厚的工资待遇。无论与欧洲其他国家同行相比,还是同国内其他职业工作者相比,都是比较高的,并超过国内平均水平。职校教师的工资一般相当于工人工资的1.5至2倍,其中工作五年左右的理论课教师6470欧元/月,换算成人民币约51760元/月(按照1:8汇率计算)。除基本工资外,教师的收入还包括地区补贴、婚姻子女补助、职务补贴和房租补贴等。考察表明,在德国当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可谓是“上大学容易毕业难”,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平均需要7年,4-5年能毕业的人很少。难度最大的是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这大约要花3年左右的时间,德国的制度设置杜绝了“走后门”的陋习,竞争和筛选十分激烈,只有那些真正热爱教育而又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成为教师,而一旦实现当教师的梦想时,年龄已经在30岁上下了,基于这样的背景,教师职业备受尊重,教育界人才荟萃。

四、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对我们的启示

1.紧扣职业热情主题,加强职业引导工作

在德国考察学习期间,不莱梅大学研究院的Hauschild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养的投入与产出成本测算和职业教育的定位。通过调查问卷研究职业热情、企业热情和道德热情对职业定位的影响,经研究发现三者之间职业热情影响最大。反观职业教育现状,如何提升学生对职业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如何提升职校教师的职业热情?研究显示教师的能力、素养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学生的选择和定位是否长久、稳定并充满激情,而非全部受制于收入的多少来决定职业热情的高低。教师的职业热情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职业热情和定位,通过培养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归宿感,最终实现学生的职业热情和归宿。基于此,建议学院从两个方面,加强职业引导工作。一方面加强对在岗教师的职业引导工作,通过教育、培训、实践、考核、待遇、事业等多方途径,制定教师的成长计划,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爱校兴校、为人师表的职业热情、企业热情和道德热情。另一方面,在人才引进时,一定要考察教师的在职业引导上接受到的教育,加大对教师在职业热情、企业热情和道德热情三方面的考核力度,认真分析其入职担任教师岗位的工作动机,防止投机教师职业以及不具备为人师表素养的人员混入到教师队伍中来,为教师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在人才引进上把好选人的第一道关。

2.紧扣实践能力主题,加强学历提升工作

基于学历层次不高、年轻教师比重较大的现状,学院要不断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但是学历提升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拿一个文凭,而应该将重点放在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上。在教师学历提升期间(例如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要对下企业实践锻炼提出具体的要求。在职称评定时,要注重实践能力的职称评审制度建设。以往职业院校教师评职称依据综合性大学教师升职称评等级标准实施,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差异性。强化教师以专业实践能力为导向之升职称评等级,把“教师到一定的企业事业单位服务的实践成果”作为评职称的依据之一。此外,学院引进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要在职称评审领域给予政策倾向。

3.紧扣产业园区主题,加强各类培训工作

一是要加强新入职教师的师范素质和教师基本功培训。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都经过了为期两年的预备实习。当前我们基本上是直接选用大学毕业生(硕士为主)来担当职教专业课教师,因此,必须对新教师进行师范专业培训和专业教学论方面的培训。对新入职的教师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聘请校内外的专家进行师范技能的培训,主要在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的集中训练,实践一般为1-2周。培训结束时要进行达标考核,并将考核的结果和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等挂钩,存入个人业务档案里。二是要加强双师素质队伍培训。可以采取以下途径:第一,选送新入职专业教师到园区合作企业进行1年的实习,熟悉生产流程、业务流程,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第二,认真组织实施两年一个周期的专业教师到园区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系部结合专业和师资实际情况,了解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第三,依托园区企业进行师资培训。我们可以借助园区搭台,主动积极地邀请企业参与到教师培训中来。园区可以来协调企业和学校在整个职业教育的领域达成协作关系,保障双方有充分的话语权,能够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解决具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