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审计员论文

审计员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7 15:20:5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审计员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审计员论文

篇1

二、医院开展绩效审计的重点内容

医疗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医院的绩效审计包括很多传统审计以外方面的内容:1、医疗活动是医务人员运用医疗资源(医疗器械、卫生材料、药品等)康复患者的服务过程。虽然医疗成果(患者的康复水平和劳动能力等)无法用货币计量,但是服务过程本身的消耗(包括资源和劳动)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因此在开展绩效审计时,要着眼于提高医务人员劳动工作效率和医疗费用的使用效率方面。当然,前提是确保医疗活动的质量。2、医院的经济效益是以最少的劳动和资源投入治愈最多的患者,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其经济效益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为内部经济效益,表现为投入产出比,即是否以最低的资源投入最有效率地治愈患者,提高其健康水平。效益高低与否主要取决于医院内部的管理能力。第二为外部社会效益,要从社会角度考察医院的经济效益,即患者康复之后减轻了多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或者,康复者能为社会创造多少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综上所述,医院的绩效审计应从医院内部经济效益和外部社会效益两方面进行。3、分析评价医院HIS(信息)系统的效率。HIS是覆盖医院所有业务和业务全过程的信息管理系统。按照学术界公认的MorrisF.Collen所给的定义,应该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病人诊疗信息和行政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的能力并满足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的平台。因为HIS系统覆盖了医院所有业务和业务全过程。那么HIS系统中的数据对于绩效审计就非常有价值。绩效审计要对医院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做审计评价,就必然要处理HIS系统中的数据。相应的,为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就需要对处理这些数据的载体(即HIS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审计内容主要包括(1)软件设计是否存在缺陷;(2)系统使用和内控制度是否正常建立并且按制度运行;(3)网络和系统是否定期维护并且采取了安全防护措施。4、对医院医疗事故的审查,也是医院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要对医疗事故发生的数量以及概率进行审查。在数量及概率的审查中,要和当地同水平同行业医院进行比较,看其是否在同行业水平中处于较高或者较低的水平,从而衡量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要对医疗事故发生的原因和造成的损失进行审查。

三、医院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经济运行效率反映医院资金运转速度。可以从医院运转的现金流的速度入手。同时,审查以下指标作为辅助:货物资金周转率、病床周转率、药品及耗材库存率、病患增值时长占住院总时长的比例等。2、经济获益和负债水平(1)经济获益能力指标是对医院盈利能力以及盈利能力增长趋势的分析。指标包括医疗收入毛利率以及其增长率、人均创收额以及其增长率、医疗设备创收率以及其增长率、药品收益率以及其增长率。(2)负债水平指标是指对医院负债的评价。负债水平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和负债增减率等。3、绩效管理水平首先,要确保医院领导层决策的正确性,每年对次年医院的经济绩效指标设立目标。在次年年底通过审查目标的达成率指标考察决策层经济决策的效益性。可分为目标未达、目标达成、目标超过三个层次。其次,医院制度的健全和执行落实情况,可以反映医院管理机制的制定是否合理,以及各部门的执行能力;再次,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理金额,这一项也反映了医院对于国家政策和规定,以及行业规则是否理解透彻以及落实到位,也关系到财务收支是否合理。

篇2

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直接决定了企业内部会计审计工作的优劣,企业对内所编制的会计审计管理制度用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同时所有制度也都由企业内部相关人员定制,因此企业会计审计制度的执行效果受到相关会计审计人员素质高低的影响。随着我国大小企业的快速发展,逐渐认识到会计人员对企业的重要性。虽然加大了对会计审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力度,但大多数企业对人员的培训采用速成的方式,这并不利于全面提高会计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除此之外,会计工作实施过程中,部分企业仍以滞后的做账、报账为主,甚至部分担任会计审计职责的人员并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证书,因此致使企业内部会计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以及职业素质参差不齐。

(三)会计监管审计不严格

对于我国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管理的实施,部分会计核算人员不习惯使用,甚至明知在颁布了新会计标准的前提下,仍沿用以往的标准,这种现象的产生,导致企业会计的核算工作不精确,并出现混乱的局面。就目前而言,会计监管标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并没有实现统一管理,不同地区的会计监管制度难免又存在一些差异,因此无法保证我国企业资产核算质量。不利于企业整体工作效率的提升。结合所出现的问题可以看出,会计监管制度是必须要建立和完善的。资产流失问题是当下我国部分企业普遍遇到的状况。在这些企业中,出现的非法挪用公款、超支、等现象,是企业资产流失最主要的因素,这会对企业经济效益带来不良影响。

二、改善企业会计审计的有效途径

(一)提升企业会计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增强

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会计审计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会计审计这项工作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技术,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才能有效提高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的利用率,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增强会计审计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因此,企业应加强对会计审计工作人员定期进行专业、有针对性的相关培训,加强审计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审计人员自身要增强职业素养与技能意识,通过规范的相关程序拿到相关证件,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与专业水平。此外,现代企业应根据当今经济发展的形式创新会计审计方法,提高会计审计工作质量与效率。

(二)促进企业会计的职业化发展

通过对国外企业会计管理的举措来看,可以成立相关的管理机构,比如由学术专家、商界人士组成的管理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师协会的成立,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在实施阶段出现的问题,还间接推动了管理会计人员在企业中身份的尊重以及地位的提高,而且对完善管理会计理论具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管理会计师协会的成立促进了相关学术研究与实务操作之间的密切联系,避免了理论不符合实践或实践缺乏可靠理论支撑的巨变,两者相互协调、相互支撑,因此为先进的技术提供了得以实践的平台,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探讨和总结,保证的相关理论的指导价值和指导意义。因此,我国应该有选择的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措施,在符合本民族本企业的基础上进行革新,成立属于本国的管理会计师协会。在成立之初可以聘用国外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以及相关丰富经验的专业性人员进行指导工作,与此同时加强本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实现管理会计的职业化、科学化发展。在实际运用中及时做好相关记录,总结经验,提高财务人员处理问题的能力,把管理会计的价值及意义最大化,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管理。

(三)落实现代化会计审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加大了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因此企业应重视风险基础审计机制,并结合现代化的企业审计方法,例如把抽样审计和详细审计相互融合等,从组织内部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往以随机抽样作为样本量的审计方式会使审计的数据信息缺乏准确性,并存在一定的风险。在实际工作中要引入现代审计手段,降低风险的发生率,保证企业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继而推动和促进企业内部管理的执行与建设。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会计审计应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计算机相关的设计软件改进审计模式,通过计算机的高速信息化,实现审计人员的业务责任制,注重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规范企业内部审计环境,充分发挥会计审计工作的积极作用。

篇3

现今医院的审计工作都配备了专业的审计技术人员来完成,审计人员自身要具有审计和财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相关方面的知识例如法律知识、定量分析、管理、工程技术等,工作经验更是要足够丰富,以免在对财政的审计中出现失误而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但现今我国大部分医院的审计人员都非专业人员而是从相关部分调动而来,缺乏审计工作方面的专业培训,且审计方面的相关知识也不够充足,人员的总体素质不够高。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各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同时也会对医院内审的工作力度有所影响,无法满足医院管理方面的需求。

1.2管理人员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度不够

虽然医院内审工作已经逐渐落实并不断改进提高,但还存在很多医院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未能看清医院内审的重要性。设立审计机构只是为了回应上级管理部门的要求而非出于自身需要,也把审计工作存在的目的同监督工作相混淆,认为审计工作只是上级对医院工作人员的变相监督,因此导致审计人员在工作上有一定的抵触心理,使审计工作进行的并不顺利。而且上级管理者也没能很好的认清审计工作的真实目的,把审计工作放于可有可无的位置,并未真正的放于医院内部的管理工作及进程中去,使医院内审工作不能体现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2、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2.1医院的审计工作制度不断完善

由于我国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落实的较为晚,因此各相关制度在法律上和国家相关文件中还不够完善,所以逐渐完善医院审计工作的相关制度和法律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此时各医院就要根据自身的现状从实际出发,根据我国相关条例中对审计工作的规定,在医院制定出有效的关于审计工作的相关制度来保证自身医院的审计工作逐渐完善,使审计工作走向规范化、有效化的道路。在根据指定的相关制度进行管理和落实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对审计人员的要求,同时不断寻找合适有效的创新方法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降低审计工作中易出现的失误。

2.2使内部审计工作以独立状态存在

在我国医疗工作的不断发展下,内部审计工作在其中所占的地位也会不断加大,所发挥的功能及起到的作用也会逐渐凸显出来,因此在医院管理者的领导下建立独立自主的审计工作机构是必不可少的。在医院各部门审计机构独立的情况下,各部门就可以根据自己部门在审计工作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解决方法,有效的避免了各部门工作间的差异性无法适应相同的工作制度的问题。同时独立的审计工作机构还使工作人员在对上级管理人员进行工作汇报的过程中更加方便明了,使医院的审计工作制度不断完善。

2.3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有技术性和专业性的工作,所需要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方面的知识,才能够胜任这一工作。因此在对审计工作人员的选拔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其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个人素质,同时也有够强的责任心,对审计及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较好。其次对现今的在审计工作上的用人模式也要改变,不能通过对相关部门的人员进行调动来保证审计工作人员足够完善,要对审计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来提高其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且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也要不断随着社会的进步来接受新的相关方面的知识,不断开阔自己的知识面,使审计工作不断完善。

2.4不断扩展审计工作对象

随着医院各部门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对象也要不断扩大,不仅仅局限于财政方面,要对医院整体进行规划和审计。例如对医院管理模式进行审计,使医院各部门的管理条例和方法更加清晰有效;对医院的经济进行审计,采取一定的方式节约资金,降低成本;对医院的发展状况进行审计,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使医院增加效益、减少管理和发展薄弱的环节等。这就需要各医院根据自身不同的发展状况来对不同的层面进行审计。

篇4

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随意性很大,由于设计不完整、功能不齐全、施工条件不允许或者前期论证不充分等多种原因,致使项目招标后,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对项目的施工内容大范围进行调整,为增加工程造价,提供了巧立名目、弄虚作假的机会。这类问题的存在,一方面确实是单位管理人员技术力量不足所致;另一方面则是别有用心,施工方找各种理由和借口提出增项和改项要求,进行工程的变更签证,有的甚至完全了招标文件和合同的内容,导致项目的变更比例过大,违背了原来的审批招标原则,而工程管理方一般都会同意和满足对方需求,工程结束进行结算审计时给审计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1.2工程施工变更签证问题

工程施工变更签证不及时,工程立项管理不严格、论证不充分、手续不健全、程序不规范。像这类维修工程一般都不会聘请工程监理,都是由单位内部有关职能部门负责管理监督。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对项目的施工内容进行变更,了项目原来的招标内容。有些工程中的增项和改项往往是施工方口头提出,管理方也口头同意,便付诸实施,待工程结算时再补办手续和签证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就为多报虚报、弄虚作假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方便。有了工程变更签证,施工单位在工程完工后报结算时,所报的结算工程量超过实际的工程量,导致审计结果与施工单位报的结算相差很大,施工单位不认可,互相扯皮,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1.3应急维修项目存在不平等约定

有些应急项目,通过招标时间不允许,只能招一家应急维修队,对应急工程抢修后,采取临时签证审计结算的方式。在应急情况下,施工单位往往强迫医院签订不平等的合同、约定等,应急情况下约定的价格往往高出市场价很多,造成医院资金使用的浪费,形成管理漏洞,给审计工作增加难度,也影响管理者的声之旨14工程结算严重滞后,审计资料不完整由于维修工程比较零散,维修内容比较多,且存在反复修整的情况,工程完工所报结算,在审计过程中资料不全的情况普遍存在,有的签证不全,有的没有工程验收单,有的将工程量漏报或者签证资料没有达到签证的目的,签证单中只有意见,没有签署人、日期等。结算报审不及时,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勘察现场存在很大困难,有的项目由于时间久根本看不出是否维修,有的项目由于功能调整而反复维修,直接影响对实际工程量的审计核算。

2改进建议

(1)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

参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结合单位实际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相应管理制度,单位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明文规定多少额度的工程必须经过招标,加强项目的论证,做好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项目主管部门要和使用部门反复商讨论证,确定功能齐全、完整的设计方案,提供准确的参数,满足招标文件内容、合同内容和项目施工内容,尽量减少在施工过程中的变更。根据需求如果确实需要变更的,必须依据招投标文件、合同约定,符合有关技术标准,提高工程质量,方便施工。施工单位对设计施工图纸、招标文件和施工图预算核验,认为确需发生工程变更签证时,报项目管理部门现场施工管理员或监理工程师,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在工程签证单中填写发生的工程量、变更原因、变更时间、涉及的材料材质、规格型号,签署双方签证人的姓名、时间等具体内容。对维修工程变更量单项或单个子目变更增加金额住5万元以上,工程施工变更总增加率在中标价或合同价的20%以上,需要重新进行审批。工程现场管理人员不得在变更单上仅签署姓名或使用禁语,如属实、以审计为准等不能明确表达签字人意见及推卸责任的语言。

篇5

1.2能源审计技术仍不成熟能源审计是研究能源系统管理与节能技术的一门科学。它有一套科学、系统和操作性很强的程序。它包括三个层次(能源浪费在那里、为什么会产生能源浪费、如何减少能源浪费和改进能耗效率低)、八个方面(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产品、管理、员工、废弃能)、四个环节(购入储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终使用),其运用的原理有物质和能量守恒原理、能源成本分析等原理。能源审计属能源管理范畴,因此要提高工作水平,必须采用PDCA循环。目前,能源审计技术不成熟表现为在能源审计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并没有一个完整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与管理体系;缺少高效可行的检测方法。因此,难获得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完整、确切数据。如缺少针对生产工艺技术所需的能源加工转换设备,供电和供热管网及设备的运行状况。主要耗能通用设备、工艺设备运行状况、企业能源的阶梯利用状况、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状况、余热余能利用状况、保温等方面的能量平衡及热效率的节能检测。能源审计机构如果再没有节能检测能力与技术,缺少能量平衡与能效水平较一致性的分析。能源审计只能停留在能源使用量调查。能源审计技术不提高,也限制了能源审计的发展。

1.3能源审计与当前节能工作脱节目前,天津市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要考核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对执行能耗限额制度的单位产品产量综合能耗进行考核。对节能技改项目节能量核查。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执行情况审核。还要对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完工项目等进行节能验收。企业除了所涉及上述的考核审查以外,还有需要对企业所确定的节能目标,如单位产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产品产量能耗、节能技改项目节能量等进行审定。但目前能源审计与这些考核和验收工作脱节,有的能源审计报告对这些相关问题只字不提。不能为企业提出适用、可行的节能管理与节能技改建议。影响能源审计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发挥好能源审计成果的原因:一是行业管理职能的下降。有些标准或者指标没有考虑到行业内部的不同情况,使产品能耗指标的可比性受到削弱;许多行业缺乏耗能指标的评价体系,单位产值能耗指标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的比较存在的不可比因素太多。二是能源审计机构素质低,满足不了审计要求。审计机构不能深入企业,不了解企业节能目标责任制建立与执行的情况。缺乏对企业产品工艺技术、节能技术与节能技改项目的了解。也忽略了这些应该审计的内容。

1.4能源审计服务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和能源审计人员素质需提高天津市能源审计机构准入条件低,有实力的能源审计服务机构经常因审计成本高,在市场竞争中不敌由三、两人组成的能源审计机构。由于相关审计人员缺乏企业管理经验,缺乏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理论与实践,部分机构参加审计的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企业给什么写什么,造成审计报告质量较差。

2对能源审计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2.1明确审计类别与审计内容,加大能源审计资金的投入与政策支持建议国家修订《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GB/T17166-1997,明确审计分类与不同类型的审计内容要求,更好指导能源审计工作。继续抓好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审计工作,加大政府能源审计资金的投入和能源审计单位节能技改项目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力度。将滨海新区补贴50%审计费用的政策扩大到全市,对能源审计企业提出的重点节能技改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借助能源管理公司的技术,实现合同能源管理,帮助企业开展能源审计。

2.2提高能源审计机构准入条件与能源审计人员素质建议提高能源审计机构准入条件,能源审计机构应具备节能检测能力、节能项目设计能力、合同能源管理能力。能源审计人员要有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精神,不断地学习和掌握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知识。提高整合企业信息,综合分析和审计能力。当好企业领导改善管理的参谋,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发挥能源审计的诊断作用。能源审计人员也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

篇6

(1)严格按GB/T17166—1997《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规定的程序和内容对所属单位进行能源审计

通过对所属单位能源购入、支出的财务账目和反映企业内部能源消费状况的台帐、报表、凭证、运行记录及有关内部管理制度为基础,以《节约能源法》和总公司《铁路实施<节约能源法>细则》为评价依据,极大地提高了所属单位节能管理的科学性,使被审计单位认识到开展能源审计的过程是企业改进能源管理的有力措施之一。

(2)开展能源审计

主要是帮助被审计单位梳理能源消耗流向,分析能源消耗指标、摸清能源计量现状、完善能源管理体系、分析挖掘节能潜力。企业自主能源审计,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不存在经济利益关系,所以审计报告体现的内容更加客观、公正,查找的问题更加准确、务实,受到了被审计单位的广泛认同。能源审计相当于为被审计单位找到了下一步节能管理的工作方向。

(3)开展能源审计工作

可以查清企业主要耗能设备的运行状况(包括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淘汰设备的使用情况),对淘汰期限已到或能源利用达不到国家最低要求的设备制定限期整改计划,并针对浪费能源的工艺流程和管理环节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能源审计组对被审计的10家所属单位总共提出能源管理建议80条,主要涉及能源定额管理、国家明令淘汰设备、计量设施配备及“三定双卡”制度执行落实等。提出技术措施建议70条,主要涉及建筑物外墙保温、节能设施设备保养维护、供热管网保温、推广集中供热提高锅炉效率、老旧管网维护、节能产品推广应用等。出检测报告20份,主要对锅炉热效率、炉渣含碳量超标、螺杆空压机功率因数低、负载过高、运输作业现场照度不够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整改建议。有效地促进了被审计单位的节能管理工作。

(4)通过能源审计可以使用能单位的生产组织者、管理者、使用者及时分析

掌握用能单位能源管理水平及用能状况,排查问题和薄弱环节,挖掘节能潜力,降低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5)随着能源审计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

可以积累铁路企业大量用能产品的能源消耗数据,为制定铁路各系统主要产品能耗限额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对所属企业的能源使用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合理的考核。

(6)探索出了适合于铁路各专业交流的评价指标

总公司对各个铁路局按百万换算吨公里的单耗进行考核,但是局属各运输站段主要工作性质不同,不便于用某个单一标准进行评价,所以评价的重点放在了能耗总量的考核。通过能源审计我们发现,单纯能耗总量的增减不能反映单位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情况,考核评价并不科学。例如:我们在审核张家口车务段时就发现,该段能耗总量在逐年增加,但是装车每千列的单耗在逐年下降,应该说该段的能源利用效率在逐步提高。所以我们现在评价某单位能源管理水平时,是以该段主要工作量的单耗作为评价依据,如果该段连续三年单耗逐年下降,说明该段能源管理水平在逐年提高,反之就要分析查找原因。

二对铁路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工作的建议

为更好地落实节能减排工作,使铁路企业的自主能源审计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规范管理

建立能源审计评价考核制度。开展能源审计政策框架研究,制定适合于铁路企业的能源审计方法,使能源审计工作更加规范、合理。

(2)积极宣传贯彻能源审计的相关标准、规定

建立配套的能源管理体系标准,针对铁路企业特点,制订相应能源审计评价标准,不断提高铁路企业的能源管理水平。

(3)加强能源审计的能力建设

作为企业能源内部审计,应建立一支能源审计专业化队伍,对那些懂技术、会管理,懂财务、会统计,了解铁路各专业工作特点的人员进行能源审计业务培训,提高能源审计人员整体素质,是开展好企业能源审计的重要保证。

(4)对审计发现的问题

从而提出的节能措施,要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并确保投资使用科学、合理,收到经济效益。

(5)应定期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回访

确保能源审计发现的问题得以解决,体现能源审计工作的严肃性。

篇7

2油田企业能源审计效果分析

2.1能源管理制度

用能单位虽然都制定了节能能源管理办法,但缺乏有针对性的能源管理制度。通过能源审计,60%的用能单位单位建立了《节能管理办法》、《节能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能源统计管理办法》、《能源计量管理办法》、《能耗定额管理办法》等节能管理制度,对节能目标考核、能源统计、计量和定额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基本能够满足能源管理的需要。

2.2能源计量

2009年,制定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的单位占被审计单位总数的25%,2010年制定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的单位占审计单位总数的90%,2011年制定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的单位为100%。至2012年,各单位设立了管理机构,配备了管理人员,建立了能源计量器具统计台帐,绘制了网络图。

2.3能源统计

经审计,用能单位虽普遍有相应管理制度,但存在着以下2个问题:能源统计管理制定过于笼统;存在能耗统计漏失现象。随着审计结果在用能单位的应用,油田在能源统计方面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各单位都制定了能源统计管理制度,设立了管理机构,配备了管理人员,建立了能源消耗统计台帐。

2.4能源定额

各用能单位虽都根据实际情况对能耗进行了定额管理,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能源定额管理不全面,如大部分单位只对成品油进行了定额,未对其它能源进行定额。能耗定额指标未细化到单台耗能设备,如某单位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油料、天然气、外出车辆用油定额管理制度,但是没有细化到单台设备。为规范用能单位的能源定额管理,2011年-2012年,油田起草并标准Q/SH10250866-2012《油田主要用能单位能耗定额编制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节能效果。

2.5节能目标考核

经审计,各用能单位在节能目标考核过程中还存在“节能指标约束性不强、年度节能奖励侧重力度不够”等问题,随着油田节能目标考核的规范,各单位建立了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开展了节能目标考核及树标达标活动,促进了节能工作的开展。

2.6更换高耗能设备

至2012年,油田在淘汰高耗能设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6.1国家明令淘汰电动机情况

2010年11月总共更换国家明令淘汰电动机402台,更换国家明令淘汰成套设备103套。目前油田已无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型号电动机。

2.6.2高耗能变压器淘汰情况

油田利用三年的时间分批更换了挂网运行的S7及以下型号的高耗能变压器。截止到2009年底,更换高耗能变压器1042台,安装S11型节能变压器942台。目前分公司挂网运行的配电变压器全部为S11型的节能型变压器。通过能源审计,摸清了油田企业的能源管理状况、企业的用能概况、生产工艺和能源流程,并通过对审计资料和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了目前在能源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节能潜力所在和改进措施建议,推进了油田节能降耗的深入开展。

3油田企业能源审计发展方向探讨

油田企业能源审计主要以规范节能管理工作为目的,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能源审计提高了油田节能管理水平,规范了节能管理工作,并形成了中石化标准《油田企业能源审计方法》标准,油田企业下一步能源审计工作重点是什么,“审什么,如何审”这是我们能源审计人员目前思考的问题。按能源审计内容来分,能源审计可分为初步审计、专项审计、全面审计,油田对用能单位审计为初步审计,下一步油田企业能源审计方向应向专项发展,更加充分发挥能源审计在节能管理中的作用,保证节能目标的顺利完成。

篇8

1.2资源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揭示相关风险,保障生态安全,促进实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类活动、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以人类活动为起点,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首先,人类活动可能耗费资源,破坏生态系统,污染环境;其次,资源趋紧、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带来生态危机,进而危害人类健康和安全,损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会带来一系列风险如图2所示。首先,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大自然原有的面貌和运行规律,对其中的各个要素都带来了影响,影响最广泛、最直接的便是土地、空气和水。这三个方面的威胁形成环境风险。其次,环境问题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人类不当行为发生的同时,人类自己也成为受害者,几乎每一类环境风险都直接或间接威胁着公众健康,形成健康风险。另外,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风险、健康风险以及资源滥采乱伐和不当利用还会导致经济社会文化风险。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不断地解决人类活动带来的上述问题及相关风险,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生态平衡,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人居环境。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8]。国家安全包括财政安全、金融安全、权力运行安全、信息安全、民生安全、国有资产安全和资源环境生态安全。“有风则险,无风则安”,维护资源环境生态安全,首先要揭示风险,其次是管理风险。维护资源环境生态安全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生态文明。因此资源环境审计的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风险一方面来自外部环境的非人为因素,另一方面来自利益相关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国家审计可以鉴证机会主义行为[5],揭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相关风险,促进制度建设和政策执行,保障生态平衡,最终实现生态文明。

2资源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机制

2.1揭示机制揭示机制要求审计人员能够发现和报告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和潜在风险,揭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政策执行和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等问题,能否揭示这些问题和风险与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有关。高超的业务能力能提高审计人员发现问题的概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保证审计人员客观地报告审计结果。如果发现了问题不报告或不能客观地报告,是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与审计准则的先进程度有关,先进的审计准则蕴含的审计模式能够提高审计人员发现问题的能力。揭示机制主要来源于审计机关的检查权、调查取证权和结果公布权。因此,发挥揭示机制要求审计人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为保证揭示机制的实现,审计机关应该建立科学的资源环境相关人才培训和引进制度,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立先进的资源环境审计相关准则或指南。

2.2威慑机制威慑机制要求审计机关能够使得被审计对象对审计有足够的敬畏,这种敬畏除来源于审计机关的权威信任外,还来源于审计法授予审计机关的账户查询权、违规行为制止权、违规资料资产的封存权、处理处罚权、暂停拨付使用权、建议纠正权、提请协助权等,威慑机制会带来被审计对象成本的提升,能够达到查处一个、震慑一片、“免疫”一方的目的。国家审计是高层次的监督,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审计机关具有行政执法权,可以对被审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直接作出处理处罚决定,也可以建议主管部门、监察部门给予被审计单位处理处罚或者对相关直接责任人进行处分,相关部门应将处理处罚决定、建议执行结果书面通知审计机关。这些规定提高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强化了审计威慑机制。通过审计威慑机制可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的执行,提高制度的执行力,降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寻租动机。

2.3预警机制预警机制要求审计机关能及时准确地发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苗头性问题,及时切断风险源。一般来说,预警机制由审计方式决定[5]。能较好实现预警作用的审计方式有三种:一是跟踪审计,二是持续审计,三是专项审计调查。跟踪审计是指对审计事项运行全过程分阶段、有重点的持续性、过程性审计。与非跟踪审计相比,跟踪审计强调过程性、时效性和预防性,能够切实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跟踪审计应重点关注资源环境政策跟踪审计、重大环境治理项目跟踪审计。持续审计通过实时在线审计实现动态跟踪,具有审计过程的连续性、审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审计程序的自动化等特征,可以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及时跟踪,从而为预警机制奠定基础。专项审计调查是开展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的重要方式,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屡审屡犯的问题,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开展跨部门、跨行业的专项审计调查,提出体制、机制性建议。

2.4抵御机制抵御机制要求审计人员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结合资源环境治理提出针对性建议,以防止同类问题的再度发生,完善治理机制,“强身壮体”,增加其抵御“病毒”的能力,最终实现善治[5]。审计建议及其实施是抵御机制的核心内容,具体包括:一是审计建议,也就是如何以恰当的方式提出高质量的审计建议;二是审计建议实现机制,也就是委托人人和审计方如何联动以采纳和实施审计建议(例如审计整改联席会议制度);三是后续审计制度,也就是在审计建议提出之后,审计方自己要验证审计建议是如何被实施的。上述三个方面的制度安排是密切相关的,没有高质量的审计建议,找不出生态治理机制的缺陷,当然无法改进治理机制,进而也就无法抑制问题再度发生。另外,按照审计法的规定,政府应当将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问题的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也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抵御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很多旧的制度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资源环境绩效审计提供制度建设和相关改革(如资源税改革)需要的信息,避免制度建设中的“信息孤岛”问题;另一方面,待新的制度建设完成后,开展资源环境政策制度执行审计,可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3资源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的路径

结合INTOSAI环境审计小组的环境审计相关指南,我们认为,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开展资源管理审计、环境治理审计、生态系统审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3.1资源管理审计

资源管理审计的目标是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缓解资源趋紧状况;终极目标是帮助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展资源管理审计应借鉴“循环经济”的理念。资源管理审计具体包括矿产资源审计、国土资源审计、渔业资源审计、林业资源审计、能源审计等领域。重点关注乱采(挖)滥伐、无序开发及侵占、围垦河湖等导致资源损失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以及非法出让、转让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还需关注:节约环保与调整产业结构、污染防治与企业节约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生态保护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的结合情况;清洁生产的推行情况;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情况;“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关注节能、节水、节电等应用工程项目的专项投入、专项收费,揭示和制止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问题,规范专项收费征缴、管理和使用情况等。

3.1.1矿产资源审计矿产资源的采掘一般包括勘探、开发、采掘、加工、关闭和复垦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影响环境和生态系统,同时对经济和社会产生影响。矿产资源审计的目标是帮助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审计主要关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协议法规和政策的遵守情况及其效果、相关部门的管理绩效是否可计量、职责权限是否明晰。从“循环经济”的视角来看,不同环节审计的关注点也不同:资源开采环节,应重点关注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效率;资源消耗环节,应重点关注资源利用效率;废弃物产生环节应重点关注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在资源的社会消费环节应关注绿色消费情况。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还应关注资源产权制度、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完善情况,资源税改革情况等。

3.1.2国土资源审计国土资源审计具体包括土地资源审计和海洋资源审计,其中海洋资源审计具体表现为渔业资源审计。土地资源审计的目的是帮助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和可持续经营。土地资源审计应重点关注土地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土地管理的职责履行情况、土地整治情况、土地出让金和土地整治相关资金管理情况。其中土地政策重点关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保障性住房和产业性供地政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等,土地管理职责应围绕土地的征收、储备、供应、使用等管理职责;土地整治情况应关注项目的立项、建设资金使用管理、耕地补充的数量和质量等;土地出让金和土地整治相关资金管理情况应关注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等。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国土资源审计还需[6]:审查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关注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的执行情况,重点关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荒滩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等机制的运行效果,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进度;关注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推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3.1.3渔业资源审计渔业资源审计的目的是促进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捕捞。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渔业工程项目中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如资金是否违规?是否得到了恰当的管理?是否能满足渔业管理要求?协定、法律的遵循,如政府部门是否遵循了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相关法规公约是否存在冲突?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和遵循?相关政策执行效果,如政策是否能应对渔业的主要威胁?相关政策目标和措施是否清晰明确?执行效果如何衡量?政府处理渔业威胁的绩效,如是否设定了绩效目标?绩效结果是否可靠?管理和监督渔业的制度是否完善和有效?数据和信息能否公开透明?渔业的研究与监督包括关于渔业保护的公众教育,如是否划拨了专项教育资金?使用效果如何?向其他机构和公众的报告,如报告需求是否满足?是否准确并经过第三方确认等等[9]。

3.1.4林业资源审计林业资源审计的目标是促进森林保护、环境改善和实现生物多样性。审计人员应该重点关注以下方面:相关法规是否有效地促进森林保护活动的开展?是否存在妨碍森林保护活动的风险因素?森林保护活动是否产生了预期效果?是否存在土地重叠覆盖和林地使用不合理的现象?林业部门开展工作是否有具体清晰的目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体制是否合理?森林保护的效率效果性如何?森林火灾防御是否合规?在降低火灾发生频率上是否有效?国家公园、保护区、野生动物园、森林保护区以及其他保护地区是否存在非法砍伐树木的现象?在森林区域是否有植树计划?生态林建设对于改善周边气候环境和下游水环境是否有效?生态林对于护林部门收入的影响程度如何?审计人员还要评价政府、企业和护林部门对森林保护的职责履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评价林业部门的伐木计划及其是否能有效地管理森林,使之具备多种经济价值。

3.1.5可持续能源审计可持续能源审计旨在审查能源部门对有关法律法规和能源政策的执行情况,相关资金使用情况,对其在使用可持续能源过程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并提出有关发展和使用可持续能源的建议,推动可持续能源的健康发展。在进行可持续能源审计过程中,可以重点审计以下能源管理工具[10]:直接财务支持,如对研发活动的支持、投资激励、节能奖励等;间接支持,如税收减免、政府采购等;对能源部门的监管,如制定保护性分类电价制度、严格市场准入等。

3.2环境治理审计

环境治理审计的目标是促进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终极目标是促进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人居环境。环境治理审计具体包括水环境审计、大气污染治理审计、废物管理审计、土壤污染防治审计等领域。审计将重点关注城乡居民饮用水源不达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管理运营不善、重点流域断面水质不达标、城乡土壤严重污染、规划环评不到位、工业企业废气、废水、固废违法排污等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

3.2.1水环境审计水是生命之源,水环境审计是审计机关最早关注的领域。水环境审计的目标是促进水环境的改善。水环境审计主要关注水环境资金、水环境法规政策、水环境管理、水环境项目等四个方面。其中:水环境资金要关注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减排专项资金、排污费、污水处理费等的征收、分配和管理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效益性;水环境法规政策落实情况要关注相关法规政策执行情况及效果,废水环境政策的环境影响;水环境管理要关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排污许可等方面的责任履行情况;水环境建设项目运行情况要关注工业污染防治项目、生活污染防治项目、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项目、污水处理等项目的建设管理和运营绩效方面。另外,水环境审计还包括海洋倾废审计和海域使用情况审计。广义的水环境审计除上述内容外还应该包括水资源审计,水资源审计关注淡水资源的节约和有效使用,属于前述资源管理审计范畴。

3.2.2大气污染治理审计和气候变化应对审计近年来,我国大范围的雾霾和极端气候时有发生,严重危害公民健康,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大气污染治理审计主要包括大气污染防治审计和大气环境审计,前者主要是看治理资金投入后,是否建设大气污染治理设施,设施是否正常运转,排放能否达标,其审计目标是促进大气排放达标;后者主要是审查污染防治资金的投入是否使影响区域的大气环境得到改善,其目标是促进大气环境质量好转。气候变化应对审计包括气候变化减缓审计和气候变化适应审计[11]。气候变化减缓审计主要是指对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完成情况的审计;气候变化减缓审计主要针对为减少气候变化造成的灾害损失而制定的政策的执行情况的审计。

3.2.3废物管理审计废物一般包括危险废物、固体废物和放射性废物。不恰当的废物处理或排放会造成水、土壤和空气的污染,进而影响公众健康(如中毒、传染病、致癌等)。废物管理审计的目标是帮助实现废物的合理处置和有效利用,降低公众健康风险。不同类型废物的管理模式不一样,审计人员在立项时应优先关注危险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废物管理审计应重点关注:废物管理相关政策是否存在?这些政策的遵循情况,废物风险管理情况、废物管理系统运行和效果,政府履行废物管理国际责任情况,废物管理的监督情况等等。在废物管理审计中应考虑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处理、回收等环节,分析各环节废物发生危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而确定审计重点。审计人员应熟知各行业企业可能产生的废物及其管理流程,采用行业为导向的废物管理审计模式。

3.2.4土壤污染防治审计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审计既是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举措,更是环境治理审计的重要内容。土壤污染属于隐性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潜伏性和不可逆转性等特点。土壤污染一般源于工矿业的高危废物、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地膜、畜牧养殖等,另外,城镇居民生活垃圾、核工业的放射性物质等也是土壤污染的重要源头。土壤污染防治审计的目标是促进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修复效果。土壤污染防治审计的重点应结合相关行业、区域产业规划,关注高危土壤污染源的防治,如钢铁行业中的酸洗污泥污染,有色冶金行业的重金属污染、农业生产中的农药污染和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厂建设的效果性等。

3.3生态系统审计

生态系统审计将重点关注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扩展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破坏生态环境等较为严重的问题。生态系统审计的目标是保障生态安全。生态系统审计主要关注森林、湿地和海洋三大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保证,可以给人类提供海鲜、野味等食物,提供木材、草药,净化空气和水,降解固体废物,减缓极端气候带来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审计是开展生态系统审计的主要表现形式。生物多样性审计的目标是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审计人员开展生物多样性审计时应充分识别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各种因素如栖息地的退化、外来物种的入侵、资源(包括森林、生物、渔业、能源等)的过度采伐和捕捞、水污染、气候变化、非法交易、生物技术等,了解政府的应对措施如建立公园、保护区,制定相关政策、利用财政工具、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等。生物多样性审计的重点一般包括国家生物多样性策略,保护区,濒危和入侵物种,生物栖息地,基因资源,国际合约履行情况等方面。生物多样性审计可以单独开展,也可以与水资源审计、森林资源审计、渔业资源审计等结合进行。上述审计业务是相互联系的,譬如,开展矿产资源采掘活动时可能会带来森林的退化、生物多样性的缺失、温室气体和重金属的排放、同时带来废弃物处理和土壤污染等问题,因此,开展矿产资源审计时可以同时开展生物多样性审计、废物管理审计、土壤污染防治审计和大气污染治理审计等业务。

4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风险导向资源环境审计

4.1明确审计目标审计目标是审计之后所要达到的一种状态。资源审计的目标不外乎资源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审计的目标就是天蓝、地绿、水净;生态系统审计的目标就是生态平衡。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构成各种威胁,这些威胁形成相关环境风险,进而产生公众健康风险,还会进一步发展为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

4.2识别和评估人类行为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及相关风险首先,审计人员应充分了解被审计领域相关背景知识和现状,并从中识别潜在的威胁。其次,分析这些威胁对短期、长期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人类活动会带来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影响构成相关风险。针对上述问题,审计人员要评估风险的严重程度,确定风险发生后损害的可恢复性,还要考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这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最重要的一步。相关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对于整个资源环境审计具有导向作用,也是审计工作的切入口。

4.3了解政府对风险的应对措施、主要参与者的角色和责任资源环境审计的实质不是对资源环境本身进行审计,而是对政府的环境风险管理进行审计。因此,在识别和评估风险的基础上,审计人员要了解政府缓解、预防和控制上述风险的机理;了解政府应对威胁的法规、政策和财政工具有哪些?关于资源环境问题的利益相关者有哪些?他们的角色和责任是怎样的?相应的公共开支的情况如何?以帮助审计人员识别、选择审计评价标准,初步确定相关审计范围。

篇9

审计委员会是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专业委员会,主要负责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披露和内部控制过程的监督。

基于审计委员会主要特征的基本假设

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委员会存在的先决条件,是其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关于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它的组成人员,即挑选何种身份的人员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这一专业委员会在执行职责时免受公司内部以及其他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

本文综合已有研究提出假设1: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与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成正相关关系。再就是经济因素,即审计委员会成员的经济报酬以何种方式支付最优。目前固定津贴为企业最主要的支付方式,给予成员一定的经济报酬,既可以保持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又由于这部分固定的津贴是与公司的业绩无关的,这样就可以避免成员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做出违规行为。本文综合已有研究提出假设2:审计委员会中领取津贴的人数比例与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成正相关关系。

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审计委员会的主要目标是提高财务报表的质量,因此,要求他们具备鉴别财务会计信息正误的能力,并对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业务循环)熟悉,即要求审计委员会成员应具备财务素质和业务素质。本文综合已有研究提出假设3:审计委员会中财会专家的比例与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成正相关关系。

审计委员会的勤勉性。为了易于执行监督职能,审计委员会必须维持一种持续的正常活动水平,而开会往往是其履行职责、加强交流以及检查和监督公司事务的重要方式。本文综合已有研究提出假设4:审计委员会的开会次数与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成正相关关系。

研究模型设计及数据分析

本文用深圳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考评结果(INDI)作为信息披露质量(被解释变量)的衡量指标。从2001年开始,深圳证券交易所每年对其管辖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情况进行综合评分,并将这些考评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对四个等级分别进行赋值,为92、80、68、30。

对于解释变量,本文用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比例(INR)和领取津贴人数比例(JRL)来表示其组成人员和经济方面的独立性,用财会专家比例(EXR)表示其专业性。由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其审计委员会信息的披露不够完善,本文只能用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会议次数代替这一专业委员会的会议次数(MEETING)表示其勤勉性。同时,使用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DIRCEO,兼任时为1,否则为0)、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FIRSTSHR)、净资产收益率(ROE)和资产负债率(LEV)作为控制变量。假设其中的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资产负债率与信息披露质量呈负相关,净资产收益率与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

本文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如下:INDI=a+b1IDR+b2JRL+b3EXR+b4MEETING

+b5DIRCEO+b6FIRSTSHX+b7ROE+b8LVE+ε,其中a为常数项,b1—b8分别为各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待估系数,ε为随机干扰项。

本文以2004—2006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的公司中详细和完整地披露审计委员会相关信息的271家非金融公司为样本,其中2004年58家,2005年85家,2006年128家。审计委员会的数据采取手工查阅公司公告的方式获得,信息披露质量数据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其他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CSMAR)。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从表1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样本中被评为优秀和良好的公司比例要明显地高于深圳证券交易所,而且被评为不及格的比例也要明显地低于深圳证券交易所。这都说明审计委员会对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被评为优秀的公司比例都在逐年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我国监管机制的有效性正在逐步提高,公司自身的治理结构也在不断完善。从表2的样本描述性统计中可以看到,样本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平均值为77.65,达到了良好级别。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比例的平均值为64.33%,符合监管机构独立董事在审计委员会中占大多数的规定。领取津贴的人数比例均值为79.89%,说明固定津贴是审计委员会中成员最主要的薪酬支付方式。财会专家比例平均值为57.87%,总体上符合“审计委员会中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人士”的规定。

(二)相关性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比例和信息披露质量在5%的水平上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而控制变量中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与信息披露质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此外,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很小,最大的系数仅为0.260。同时我们也看到独立董事比例和领取津贴人数比例在1%的水平上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所以在后面的多元回归中构建了两个模型。

(三)回归分析

为了不让独立董事比例和领取津贴人数比例这两个解释变量之间的共线性影响回归分析的结果,下文构建两个模型进行分析:

1.INDI=a+b1IDR+b2EXR+b3MEETING+

b4DIRCEO+b5FIRSTSHR+b6ROE+b7LVE+ε

2.INDI=a+b1JRL+b2EXR+b3MEETING+

b4DIRCEO+b5FIRSTSHR+b6ROE+b7LVE+ε

从表4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董事比例和信息披露质量在5%的水平上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假设1相符合。这说明独立董事比例的提高有利于改善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对于假设2,回归结果显示领取津贴人数比例和信息披露质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是显著性不强,说明作为传统的固定津贴制并未切实地起到增加审计委员会执行效果的作用。同样,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和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也没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是由于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审委委员包括财务总监或者总会计师,这些“内部财会专家”的专业性可能被其独立性的丧失而抵消。至于假设4,回归结果与预期符号相反,这表明我国董事会议并没有及时地解决公司出现的一些问题。

对于控制变量,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以及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信息披露质量成正相关关系,但是结果不显著。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与信息披露质量在1%的水平上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资产负债率和信息披露质量在5%的水平上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完善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政策建议

增加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从本质上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对于薪酬机制,笔者认为可以由证券监管部门根据上市公司规模大小,分行业收取费用,用于对审计委员会中所有委员薪酬的支付。这样即可以避免委员们在经济上受制于管理层,又可以较好地体现成员薪酬的配比原则。同时,我国还可以考虑建立独立董事的声誉激励等其他激励模式来增加其工作动力;为了更加有效地履行监督职责,审计委员会除了需要财务会计专业人士,还应该拥有公司管理﹑控制等方面的专家;国家相关部门还应不断加强审计委员会的信息披露管理,明确要求上市公司报告审计委员会的组成和工作情况,以增强其透明度。

篇10

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内部审计风险是无法消除的,因为它是客观存在的。其客观存在性决定了我们在防范内部审计风险时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一)企业改革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传统的企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审计风险。传统的企业结构是一些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同时还是其控股企业的最高领导,但是由于领导的经历有限,其只能负责有限的工作,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往往会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企业风险也会加大。(二)会计道德以及从事会计工作的员工的影响。因为从事会计工作的员工的业务素质是各不相同的,工作能力也是千差万别。有的是在账务处理方面不严格按照相关法规进行日常会计工作核算[6]。自身缺乏责任感,对工作不负责任。这些都会使企业会计完整性受到影响。进而误导审计做出正确的决策。[3](三)内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的影响。当代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要像其内部控制一样尽量集中在业务发生前及业务发生中,及时发现偏差以便企业管理人员及时的采取纠偏措施。

三、风险的防范措施

现在很多人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相关的审计人员的所要承担的责任和风险也逐渐加大。怎样才能采用比较好的审计方法,减少审计工作的成本,很好地完成审计工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审计风险带来的损失,这些都是现在的审计工作面临的日益突出的问题。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一)加强公司高管的重视。公司中的每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是需要上级领导寄予的重视和给予的工作支持,否则任何工作都无法正常的开展。企业的审计机构的审计、业务的培训工作、审计人员的配备、计算机网络的配备等方面都是无法离开上级领导寄予的高度重视的,[2]只有这样公司的审计工作才能够不断的完善。(二)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建设。企业必须从机构设置、人员、经费及业务等方面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审计部门工作的开展不受其他职能部门的影响和干扰,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完全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工作,并且不用直接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负责任。这样可以保证审计部门工作时可以不受相关利益单位的制约。保证审计工作的正确性。(三)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企业内部审计团队。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培养内审人员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合理判断的能力。改革现在的聘用员工的机制,建立健全相关的审计职业准入政策以及审计从业资格获得制度,建立健全相关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等等。

篇11

我国目前的审计方法有五种:复合法、审阅法、复算法、分析性复核法以及观察法。这些基本的审计技术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审计非常注重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在对原始凭证进行审阅时首先要注重的是原始凭证的开立是不是符合特定的格式,如果符合格式的话,原始凭证反映的内容是不是与实际的经济业务相符合;其次原始凭证是不是被篡改过。但是有的时候由于一些现实原因这些凭证仅凭基本的审计方法是无法发现错误和遗漏的。比如:有着密切经济往来的公司为了相互的利益着想在出具往来函证时可能故意的弄虚作假或者对对方的虚假行为予以包庇。这种行为通过基本的审计方法根本无法查明。

(二)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隶属于总经理

这种设置使得审计机构更加贴近管理层,总经理拥有着很大的权利,使得审计机构可能被管理层人员操控,为了高管人员的利益牟利。同时,由于企业内部制度的不完善,这种作弊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管,反而会更加泛滥。

2.隶属于董事会

这种体制使得审计机构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一方面能使全体股东通过董事会共同监督,不再是总经理一个人说了算,有利于审计结果的公平公开;另一方面,也不缺乏与管理层的联系,经营管理者可以通过审计机构真实了解企业的审计情况,并作出合理决策。但是,这种制度仍然有弊端,容易受到大股东的操纵,为大股东非法牟利提供方便。

3.隶属于监事会

这种管理模式使得审计机构以监管人的身份出现,完全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脱节,这样做的话,更加不适合独立审计,审计人员主观经验判断会增加,导致审计风险发生。现在我国企业中只有上市公司依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在董事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其他很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情况无法保持足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三)审计对象和内容的庞杂性

企业的兼并重组经常发生,导致需要统计的会计对象数量越来越多;审计对象逐渐由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过渡到股份公司,甚至具备了上市资格的公司会计信息更加庞杂,审计内容也非常繁琐。内部审计的内容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发展为风险控制审计,效益审计,预算成本审计,审计复核等诸多形式的新型审计形式。

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对策

(一)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制建设

国家应该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的政策方针,完善和健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各个法律之间的联系,定期给企业的高层辅导法律知识,引导他们合法经营。企业自身也应该加强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适时开展审计法规培训或者开展一些有关法律知识的活动,提高企业工作人员对法律的积极性,有助于他们全面贯彻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此同时,企业内控也必须遵守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不能搞特殊化。

(二)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第一,审计部门聘人、用人时要严格把关。在设置招聘启示时要明确聘用要求,设置笔试面试题目时应仔细斟酌,严格按照政策规定行事。HR在面试时要针对性的提问,选出符合特定岗位的人才,而不应该马虎了事。国家体制规定了人民政府直接管辖审计部门的人事、行政和经费等方面的内容,而业务是由上级审计机关负责,审计部门在选人、用人时常常只考虑到本部门的要求,却没有结合上级机关的情况,以至于在事业的发展上可能受到较大的约束。所以,审计部门在选择内部人员时,应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选出有利于部门长远发展的人员。第二,审计部门应该加强对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审计与国家、人民的切身利益攸关,审计人员应该秉着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去从事这份工作。如果一旦有了偏念,小则损失财物,大则危害国家安全。所以一定要对在职人员进行严格的思想教育,让他们克己奉公,不做不该做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让审计这份事业长久下去。第三,重视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审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行业,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当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市场也在迅猛地发展起来,旧的审计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日益增长的金融衍生工具的更替了,所以审计人员的知识也应该随着市场而不断的更新。这些知识不仅仅指专业知识,还应该包括财务、法律、金融等各个领域。只有这样,审计才能在时代的长河中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