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7 15:21: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篇1

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教育在经历几个世纪以后,已从学院派形式化的封闭、僵化教学模式向追求开放式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发展。经验表明,作为建筑教育稳定发展基础的主干专业设计课的师徒技艺传承关系虽没有根本改变,但开放的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进程的催化作用越发重要,如欧洲一些国家:英、法、德等国的某些建筑院校发展继承了传统的“师徒制工作室”,强调低年级至高年级共同组织成纵向学习小组,由教授、建筑师、工艺美术师领导的各专业组共同指导。日本建筑院校普遍实行的本科高年级与硕士研究生的纵向组合,进入教授负责制的研究室共同学习和研究,也很有特色,香港大学建筑系打破各年级之间的“围墙”,促进不同年级之间的交流,建筑系内联网,使不同年级学生可以通过网页浏览所有相应课程的全部内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些成功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高等职业建筑艺术教育开放式教育体系的研究将针对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根据高职建筑类专业的教学特点,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建筑教育的先进经验。通过优化组织教育过程,打破旧有的教与学的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局面,来建立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天性中创造力的师生合作开放式教学体系。它将主要体现在开放的教学组合、开放的教学方法、开放的教学环境、开放的技术知识体系等几个方面。这种体系强调自立、自主的教育精神和自我的教育进程,要求提供最优的教育体验,使学生掌握未来的工作方法。

二、建筑艺术教育开放式教学体系研究的实践

根据高职建筑艺术专业特点和本世纪建筑艺术专业的发展方向,打破旧有的教学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局面,探讨开放式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开放式教学体系的运行模式。其核心是:建筑艺术类专业主干设计课,通过不同年级学生纵向组成的教学班,设计专业教师纵向组成的课程梯队指导组和相关专业人员(包括建筑师和其他社会力量)的横向参与,建立一种纵向为轴,横向展开的全方位开放式教学体系。

1.建立开放的教学组合

(1)组合优化的教师群队。由专业教师纵向课程梯队与打破教师专业界限、相关专业横向参与,包括聘请职业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工艺美术师以及城市开发建设管理部门专业人员为兼职教师而组成的专业开放式教学指导组织是根据专业发展需要的“优化的教师群”,设计主干课的教学由各学科联合作业,在落实教学的同时,强化学生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面向社会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整体建筑教育效果。

纵向教学班与纵横结合优化的教师群构成的建筑教育过程组织方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师徒制工作室”,是继承而不是简单的回归,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革和发展。更通过设计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动态管理,改变设计课教学师生一对一的封闭式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教师,在开放的环境中扩大学生选择教育信息的范围和增加思维交流的机会,寻求一条能使学生天才充分发挥、真正提高创造力的途径。

(2)纵向间的教学班组——“工作室制”。“工作室制”即实行专业教师负责制,教师结合自身特长建立以教学为中心,完成教学实践任务、培养学生所需专业教学为中心,完成教学实践研究和实体创收的教学、科研统一的教学班组制。“工作室制”实行将高低年级的学生按班级或专题小组组织成纵向临时“班组”在一起上同一专业技能课,在高、低年级学生实现各自技能训练的目的(理性和感性)的同时,加强不同年龄学生间的专业思维、实践交流与合作意识。研究师生合作的开放式教学与工作模式使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装饰设计、建筑装潢设计教学组织方式(以工作室为核心)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目的,它

强调自立、自主的教育精神和自我教育过程,在开放的环境、开放的氛围中师生共同工作,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让学生懂得设计教育是终身教育,同时使学生掌握未来的工作与学习方法。

“工作室制”既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同时也是产教结合、专业实体化、实现高职“双师”型教师授课的有利途径,同时,促进了教师自身动手能力、创造性教学思维和教学组织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形成高效、竞争的教学局面。

(3)横向教学交流。建筑艺术类专业本来就有很大的共融性,这为专业间进行横向教学资源整合与交流提供了可能。对于建筑、规划与艺术设计专业间的横向交流应该站在大艺术、大设计角度围绕教学等方面进行总体规划设置。各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设备、实验室(实业)建设等资源上统筹安排,优势互补,增进各专业的学术交流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在加强有机联系的基础上,突出各专业教学特点、特色,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专业教学理念和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2.建立开放的课程重组

(1)开放的“过程设计”。建筑艺术专业训练一般都有一个从构思、定稿、到完成正图的过程,以往成绩评定主要看“图面”的结果而定,“轻过程而重结果”的倾向十分明显,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启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过程认知、过程运作、过程表现,训练学生设计的构思方法和创造性思维习惯,在过程中促进入的各方面能力成长,如独立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过程设计”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实际学习、训练过程中自我思维和行动潜能的发挥或锻炼,对于培养建筑艺术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来说十分必要。实施开放的“过程设计”需要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优越的社会和教学环境条件等多层面为其创造良好的土壤。随着对“过程”的重视,“过程设计”势必成为建筑艺术等研究的方向。

(2)相关课程的衔接与重组。全面协调专业主干设计课与相关理论课的关系,改革教学内容,重组课程体系,制定与全方位开放教学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使课程设置适应新的师生共同工作的教学模式,·同时改革课程设计命题方法和教学要求,由传统的类别型命题转向问题化命题,让学生在设计方案时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是又要解决相关的专业问题,钻研相应的技术知识。

{3)公开、公平、公正——开放式的设计成绩评定。通过建立开放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促进开放式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研究制定科学合理、公开、公平、公正的开放式设计成绩评定细则,避免设计成绩评定的随意性、主观性、离散性。如:结合建筑艺术专业特点,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中采用以下方法就是体现成绩评定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积极尝试:评定设计的成绩分“设计——考试——答辩”三段落逐步分段分部评定,形成量终成绩:

a.整个设计阶段成绩以100分计算;

b,采用毕业设计考试形式的成绩以100分计算;

c.毕业答辩成绩以100分计算;

d.最终成绩由各阶段成绩按所定百分比折算(设计占30%,考试占20%,答辩占50%),然后转化为成绩等级。

为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成绩评定,引入了“过程设计”观念,由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按每一阶段制定详细的评分细则共同打分,取平均值,毕业设计成绩来源于学生整个设计过程中的综合素质体现。

3.建立开放的教学环境与支撑体系

(1)开放的讲座、学术报告、展出。现代建筑教育中开放的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进程的催化作用日益重要,建立与开放式教学体系相匹配的,面向国际国内开放、面向社会实践开放的教学环境和先进的技术知识支撑体系,让学生从旧有的局限于师生对话的单一传统教学方式里、从个人冥思苦想构思方案的封闭系统中解放出来,扩散思维、启迪思路、激发灵感。

建筑艺术各专业涉猎较多学科的知识,立足各专业特点,积极注入新的教育思想和学术成果,加强同兄弟部门和社会的交流,促进发展活跃开放的教育机制。各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讲座和展出活动,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习环境,对各专业知识的整合及相互影响,特别是对于学生知识的全面化非常有利。

开放的活动要照顾到各专业特点,把长远和短期需求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需求结合起来,把自身和他人结合起来,与有较好影响的人士定期合作交流,引进名师,建立专家人才库,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展出,建立激励机制,形成开放的学术研究、交流环境。

篇2

虽然一些人极力的回避应试大谈素质教育,但国家从来没说不要学生成绩。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不仅是国家需要,而且是学生发展和家长之需要,再看教育现状,尤其省内教育市场——高考。我们的学校生源不比别的县市少,考生素质不比人家差,我们的教师也出自生省内外的各大高校,而我们的上线人数呢?考好的是人家的一半,少的是几个甚至没有,这样学校有存在价值吗?这样学校学生都有问题吗?这样学校教师都不合格吗?不是的,是教育管理体制(解决见量化改革和秦市高考之我见)和教学改革方向之差所致,必须尽快改变过去教研教改和教学中不合理的方向方法,适应现代的学生现代的教材和教育,给我们的政府和社会一张合格乃至优秀的答卷,给我们的学校以继续发展空间,因此必须研究教改和教研。

教研教改之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教育改革几乎伴随教学没有间断的进行。而真正成功的改革,应该改过之后几十年不变,生命力还是极其旺盛,不应该今天也改明天也革,那不是改革,是对改革的歪曲。而教改现在就是这样。教育科研人员只研究课本的科学性,(由于竞争)大量的教师使用教材,独立摸索教材的使用,很少共同精确研究教材的使用方法,几年这样,十几年还是这样,几十年呢?对自己的教学了解是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看到同一课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对教师定位应实是求事不应太高。教师不应该是教学改革和研究者,而应该是教学执行者,教学之最佳执行者。教材有些年级和学科已执行了几年十几年,至今却没有人给出一个使用方法。只有参考书泛滥成灾(重复没有直观操作程序,作用甚微),没有一个单位(人)对其它人进行系统教学交流。我们的教育,相当于五千人重复地研究一个,最多几个课题,而教学也是五千人研究百十左右课题。由于独立教学,错误时无法快速校对,正确时无法百十人共享,是人力资源的浪费,这就是教研和教改方向之错。

教研教改新方向

如此说来,教研和教改方向该动了,必须朝有利于教育教学方向动,必须有助于教师互助交流方向动,必须朝资源共享方向动。

过去这样的教学交流也有。小范围听课互助,大范围县市省优质课。对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上起了一定作用,那是历史之产物,但也必须随历史之发展而被淘汰。优质课由于是一节课,它只从微观教学研究,缺乏宏观教学研究,优质课的影响力是孤立的,有的是片面的虚假的。它不易同步影响,同时还受教师水平和学生水平限制脱离教学实际不易执行。当我们研究衡水之教学经验,不仅盯住他们的名师,复习资料,有一点不能忽略,这就是对教学全程监控,这一点必须足够注重视。它有什么作用呢?消极的讲教师不能不好好干;而积极呢,你干不好,有你学习的空间,而且是全程同步学习空间,有现在的过去的,甚至还有将来的这样对教师就直观形象同步,可操作,作用力大,一此名校除了有好的用人机制外,还应该有闭路或相当于闭路系统。但这也不是说我们到这些名校购买一些这样的光碟,就可以提高我们水平,它可能脱离了我们的学生教师资料的实际,我们必须把外校的先进经验与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利用我们的名师,构建适合我们自己的全程教育系统,这样即经济又实用,还有效果,完全不必闭路监控就能初步实现。现阶段各校电脑摄影机已为这种教研提供了有力之工具,但现在这些器材,利用率不高利用方向不对,电脑除服务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还应该为教学服务,不仅去用它查资料写教案出试题,写论文,讲优质课,更应用于教学传播,而用它把用摄影机实录存储下来,以供其它同学科目年级教学之参考,这比参考书直观,比听课实用,以研究几个题用处大,会解决所有教师之通病,彻底走出教师高投入低产出的教学阶段,改变过去各种低级的劳作方式和方法,同时还可以把大量教育教学理论做成了案例影响一代教师,影响一代代学生,改变一大批教师教学习俗,极大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运作呢?

教学实录制做和应用方法

我们选择一个小学校一科的一个年级的几个在中考高考中优胜教师,用摄影机做出天的教学实录,实录不是某课的,而是一节一章一册的,必须实出一个实而不是剪辑,平时讲课怎讲就怎讲,教学方式方法不求新,其它教师易操作即可,实录时显示使用的讲义教学参考书,用以比较不完成时下节课的补救措施,体现课下学生作业内容的及解决学生学习的教育行为,这样的教研的有益之处应该不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只需自编自导自演。然后,制成压缩光盘放入其他学校,全面地同步的影响同一学科的其它人。如果有效全面开花。其他教师每天在教学时间内利用50分钟(还可以回家看)象影碟一样观察对比,找到每个问题说法正确吗?怎么就正确;这样教学准确吗?怎么改进就准确;这样教学简洁吗?怎么教学就简洁;这样课堂结构合理吗?怎么布置就合理;这样效率高吗?怎么就高。不仅研究宏观布局,还能研究微观处理.

篇3

(一)以“发现教法”为基础

开创学术论坛新模式发现法(也叫探索法)是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的。探索法在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学术论坛活动就是充分运用发现法这种教学法,要求研究生在导师的认真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搜集文献资料,形成学术观点。“发现”某一具体学科领域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我校通过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引导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术交流,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发现法是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的理论基础。为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推进学风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我校教育学研究生加强学术坛活动建设。

1.高度重视

保障“有效开展”学术论坛“有效教学理论”要求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为了保障学术论坛活动的有效开展,切实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科学学院成立了“学术论坛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征求同学意见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每位同学的报告时间,做到了定时定人开展学术论坛活动。与此同时,每次论坛活动均要求报告同学邀请其导师在内的1-3名老师莅临指导,并针对同学拟定的报告题目、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2.形式多样

营造“乐学善思”的学术氛围学术氛围是师生群体在共同的研究实践中形成的,从心理学方面看,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可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的探索行为,可以从“刺激-反映”理论得到解释,乐学善思的学术氛围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院学术论坛的形式是初级论坛中级论坛和高级论坛相结合。初级论坛在导师和学科教研小组的研讨指导后发展为中级论坛,以高级论坛带动初级论坛。论坛结束后研究生根据导师的指导意见和专家的建议对自己的课题进行总结反思,整理成学术论文投稿发表。

3.勤抓落实

注重实践与创新“学用一体”以“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理念为指导,我院积极相应国家政策与实践基地合作,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与黄石市教科院合作成立了湖北师范学院教育学研究生工作站,长期开展合作教研活动。为使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培养锻炼。从学期初开始酝酿并制定了学术论坛实施方案,以方案和制度为指导,认真落实,对所有同学的报告严格要求。所有报告同学均提前将报告主题上交,同时要求报告所用课件提前一周提交校内导师和工作站实践导师修改、审核。每次报告均要求报告学生导师参加,同学必须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帮助报告同学修改,同时锻炼学生思辨能力,拓展研究视野。一学期以来,通过一系列有力、可行的措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均得到较大的提升,所有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步骤、方法、技巧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使研究生科研创新与社会教学实践得到有效衔接。

4.营造平台

力争学术水平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我院建立校内学术研讨制度。定期举行研究生学术论坛,能给研究生提供舞台和机会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让更多的专家和教师参与指导。学术论坛吹动学术交流之风,学术论坛创造了一种自由、富有时代气息的学术空间。做学术报告既帮助研究生凝练研究内容,也为研究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平台。研究生能在学术论坛这一舞台上激情高昂,尽情的展示自我,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学术论坛也增进了教育学一级学科涉及的二级学科的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而且启发了大家对社会、对人生、对学术的思考,对研究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二)以“科研兴趣”为导向

自主创建“勤学善研”好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研兴趣是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进行科研工作的动力。研究生教育中的学术活动有效开展需要广大研究生积极参与,一方面参与学术论坛的同学是本次成果展示的听众,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学习科研方法;另一方面,参与者也是拟评委,能为报告人指出缺陷,让报告人及时发现并改进不足之处,同时参与人也提高了学术观点的凝练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双方都达到良性互动。在学术论坛组织过程中,我院坚持“以人为本”的生本教育理念,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帮助同学提高学术思维,了解学术前沿和动态,以学生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要求,以“学术论坛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同学,构建了形式多样的论坛形式。论坛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单一同学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取研究课题,在有一定研究成果或思路之后,以自己讲解的形式引导所有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形式二是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以教育学基础课程为主线,确定一些研究课题,通过小组形式进行调研和分析,最终各组分别汇报研究成果和得出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互相提问、质疑和答疑,这一方式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形式之三是由外出参加学术活动或学术年会的同学讲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前沿,分享参加会议的感受和注意事项。通过这一论坛形式,促进了学生对学术前沿的把握和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此外,本学期还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讲座的形式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兴趣。邀请外校专家开展高级论坛15次,研究生工作站实践导师开展学术讲座29人次,邀请本校教学名师讲座开展中级论坛10人次。第一,成功邀请多位全国知名专家讲学。成功邀请到外校讲座的知名专家,如台湾辅仁大学林梅琴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导李太平教授、“磁湖学者”郭冬生教授、中央教科所博士后于泽元教授等全国知名专家来为研究生做专题讲座。第二,定期邀请全校优秀教师做科研辅导。我院优秀教师长期为研究生做好科研做辅导,如教育科研经验丰富的邓李梅教授开展“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专题报告,每年必出多篇省级优秀学位论文的优秀指导老师向光富做“实证论文写作”研究方法指导。第三,长期邀请研究生工作站优秀实践导师作报告。如成功邀请到黄石市第十四中学教学副校长冯世飙做“德雅载物,春风化雨”报告、副校长涂国民做“怀揣教育梦想,争做四有教师”报告,黄石市广场路小学优秀语文教师满红莲做“小学语文实践活动设计”报告,优秀教师汪细强做“发挥专业能力,让学有所用———课程研究开发为例”报告,黄石三中的高级教师肖燕鹏做“中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法”报告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研究生科研兴趣的同时,还创建了勤学善研的好氛围。

(三)以“学习积累”为主体

贯彻坚持“求真务实”全过程“罗马建成,非一日之功”。积极倡导研究生平时多读书、多学习专业理论,多积累知识。秉承求真务实的精神,认真学习做好学问,在积累中提高创新能力。功在平时贵积累,精心准备多展示。在学术论坛时间中,我院研究生在选定方向和研究课题后,广泛收集文献资料,在导师指导下逐渐形成自己学术观点。掌握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精心准备,多积累多参与学术论坛演讲比赛,力争出色地展示出自己的研究情况。如本学期13级教育学研究生开展的学术论坛有教师教育方向的田子荷同学做“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报告,学前教育方向的汤雅黎同学做“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有效教学的问题及策略研究”报告,田一君同学做“提高高中生英语作文水平的有效教学”研究报告,邵智博同学做“中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有效方法与反思”研究报告,李维华同学做“语言支架在英语教学中的案例研究”报告,刘海阁同学做“全纳教育视域下”培优辅差“教学的困境及出路”研究报告,夏炽同学做“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程有效教学研究”报告。学术论坛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学术论坛有利于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通过开展研究生论坛活动,可以激发研究生自主学习研究能力。在发现中学习探索中进步,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对研究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开拓知识视野,增强学术意识。学术意识是研究生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尤其是研一学生,即使是观摩研究生学术论坛也能扩大自己的视野,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学术意识的敏锐度。其次,跟踪研究前沿,提升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是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核心指标。在参加学术论坛活动中,查阅和搜集大量的专业文献资料,可以丰富专业知识,也可以学习撰写学术论文的规范和要求。同时进行学术交流,有助于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迸发创新思想。这些都能为科研写作打好基础。再次,博采众家之长,强化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是研究生质量的重要内容。通过学术论坛,可以锻炼研究生创造性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勤奋刻苦、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勇气。另外,通过交流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四)以“内涵建设”为核心

积极争取“优质高效”保质量《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离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我校教育学研究生定期开展学术论坛活动,贯彻落实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的“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研究生教育是我校当前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我校坚持走已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纳入我校建设发展的重要日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系列学术论坛活动的开展,本年度教育学研究生产出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科研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进步。以13级参加学术论坛的41名教育学研究生目前科研成果为例,2014年度已发表的省级学术论文45篇,每人次年均发表量达1.09篇,比往年有很大提高。全体教育学研究生都非常积极地参加学术讲座。我们邀请到教育学海内外资深教授博导为教育学研究生做高级论坛讲座,加强了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研究热情,对研究生开展初级论坛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很多学生领略到专家学者的风范,意识到要以做学问为快乐,更加发奋潜心钻研。如13级王泓荔同学发表EI论文Applied-InformationTech-nologyinDesignofDiabeticRehabilitationMan-agementSystemBasedontheTechnologyofMobileInternet,夏炽同学发表“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程有效教学研究”,刘路同学在《教学管理》发表“从三效维度谈有效教学评价”,汤雅黎同学发表“信息时代家园合作的偏差及其匡正策略”,孙逊同学在《教育科学论坛》发表“农村幼儿教师成就动机与继续进修意愿的关系研究”,龚书静同学在《教育与教学研究》发表“绘画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应用分析”,张欣宇同学发表“PSD: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探索”,马媛同学在《教育与教学研究》发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误区与有效性策略”等学术论文。人才培养是具有周期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对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进行一系列的深入改革,着眼于长远,使教育完全为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而服务。通过学术论坛这个学术交流平台,营造出良好的学术氛围,增进师生学术上的互动交流。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基础保障。

篇4

在语文教育中,实践的重要性更加淋漓尽致,同时,语文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也在更好地践行了知识。读读写写,阅读写作就是一个学习加实践的过程。实践分为直接实践与间接实践,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实践的间接过程,生活语文是实践的直接体现。语文从来不像其他学科,缘木求鱼式的进行生硬教学。这也就给思想政治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提高了成功性。

(三)人文性

语文课程中的材料文章是经过严格选择出来的典范文章,无论是在写作技巧,还是文化思想上都是优质兼得,这些文章本身就是人文性的,而语文课程的教学素材又是以其为基础的,所以说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只有A,才有B这样的条件逻辑。因为两者相互渗透,且无需条件也在进行中的。语文教材本身就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学习思想政治的过程,反之亦然。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素质包括两个基本的概念: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升文化素质来说具有双重益处,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时,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得到了双重文化,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有更深层次的领悟,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而非只是学习基础的语文文化知识[3]。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根本目的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崇高理想。一个有文化而没有道德的社会人对于社会来说,是具有危害性的,最近几年发生的众多知识分子犯罪的新闻事件,也验证了曾经说过的伟大名言。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原则

(一)文道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仅仅强调“渗透”二字,关键之处在于对度的把握,能否把握到一个合适的度便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质了。如果在语文教育中过度的强调“文”的重要性,就变成了传统语文的教育方法,说教生硬的知识传授;如果在语文教育中过分强调“道”的重要性,那便成了本末倒置,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了语文课堂的全部那是万万不可的。所以,在实践运用中,需要教师在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求统一,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是同一时态的统一,并非两个不同时态的统一[4]。

(二)无痕原则

顾名思义,无痕原则讲求的艺术关键在于无痕,这也是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职业素养。在运用中,切不可将其表现得过于浓重,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将思想政治教育生硬地强加给学生,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导致学生的被动的结果,就证明了教育效果的失败。所以在实际课堂中,教师应该借助相关性、合理性的教材,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设计在其中,并无痕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思考与领悟,使得学生主动接受学习。

(三)实际原则

针对高等教育中的实际原则,在表现内容方面涵盖两个概念,一是与社会大背景实际原则,即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着社会实际,当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思想政治教育后,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是内化与外化统一的过程,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缺乏合理性与社会实际性,那么将是教授现代人学习古代生活模式的错位教育;二是与学生个体的实际原则,这主要是说在进行思想诊治教育的过程中要能够因材施教,找到合适的契合点进行教育,这样才能使教育效率得到最大化[5]。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自我统一度差、社会适应性差、经济压力以及就业困难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思想政治过程中要找到这些契合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社会实际与学生实际额原则,采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考虑到学生的目前处境与心理状态,做学生的指引者与解惑者,为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解决自身思想等问题上创造条件。

(四)针对原则

针对性的原则也就是教学中的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是发展中的独立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特别的,所以不能以一育百,用马克思的话讲,就是要辩证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6]。所以在将思想政治教育在语文教育中进行运用时,也要采取这一针对性原则,具体的情况给予具体分析,对学生现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后,选取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选取合适的渗透方法,在合适的时间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使得学生感觉到及时就医的舒畅感。

(五)以身作则

教师的言行与素质对学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为学生学习的表率与领导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在语文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更要求语文教师在对语文教学认真细致的同时,对于思想政治的教育更要以身作则。新时期的教育要求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终身学习时身为教师必须履行了的行为准则之一,教师唯有不断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素质内涵,只有这样,在语文教学中,才能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也会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渗透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乎于素养方面的教育,所以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力量。成为学生可以学习的人,可以信任的人。

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提升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开展教育工作的物质基础,校园应该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良好文化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在文化气息浓重的校园中受到思想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因为社会风气各路熏染,现在的学生在文化上也就受到了很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偏差与误导。校园文化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具有导向、激励的作用。所以提升校园的文化氛围对于语文教学中思想政治的渗透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7]。

(二)作文教学教育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作为是检查阅读效果,写作功底以及分析学生思想状体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在学生的作文中感受到学生目前的情感与思想所处在的位置,能够分辨出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高低。作文又是语文实践的重要表现,所以通过选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审阅学生的作文来了解学生的目前状态。为以后进行的思想政治的教育提供准确、针对性的方向。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其是否具有教书育人的条件。包括了专业技能、经验素质、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多方面。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具体践行者,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是最关键的。提高教师文化素养的方式有很多,首先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自觉意识,不断提升自己;其次,可以进行培训或者参加交流会,这些对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都有一定的作用。

(四)加强网络教育

现在的大学中,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网络,这是社会信息时代的大背景所决定的,因此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也要通过网络进行教育工作。对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措施是加强学校关于思想政治的教育网站建设,在语文教学网络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在通过网络进行积累知识时能够获得双丰收。

篇5

1.预习前给方法。《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说明方法的指导,在《新课标》中仍没有摈弃。学习母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即听到的都是汉语,看到的都是汉字。孩子一出生就处于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加之,小学生学习语文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自觉拓展学习方法,进行预习指导,扫清生字词障碍,围绕思考与练习自学,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来,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课堂中给时间。《新课标》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材也很精彩: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所以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的沟通。只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反复读书,在读中感悟,读中联想,读中圈划,读中品美,读中创造,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3.总结时给机会。善于总结,才会有提高。学生的总结,既是前一个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综合,又是下一个学习过程的起跑点。当语文的学习中学生、教师、读本之间的对话达到颠峰时,一些生成性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洋溢万分,教师给了机会,让学生自主总结,在情感声得以升华,在学法上得以概括,与读本对话将会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自主学习才有保证。

二、变单一个体学习现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1、告诉学生合作交流去学什么。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作伙伴,以及合作交流的问题。在学生合作学习交流之前,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关键出作教学预设,哪个阶段要解决哪些问题,选择哪种最佳呈现方式,让学生明确这阶段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2、告诉学生合作交流怎样做。首先要明确小组角色、分工,做到全面参与,然后告诉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交流意见,让个体在小组中动起来,最后要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变机械的接受学习现状,培养探索实践能力。

篇6

Abstract:ItisbasedonLanguageAcquisitionTheory,Construdivism,Psycholinguisticsandonthelearner-centeredideas,insteadofbeingbasedonteacher-centeredideas.IncollegeEnglishteaching,itrequireslearnerstoactivelyparticipateinrealcommunicationactivities,toactivelyaccomplishtasksbyusingtargetlanguage,todeveloplanguageknowledgeaswellascompetence.

Keywords:task;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collegeEnglishteaching;application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交际语言教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和形成了一种为国际上广泛接受和使用的新的语言教学模式——“任务型语言教学”。它是建立在外语教学法研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基础上的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启示下提出的外语学习途径”[1]。教育部2001年7月的《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目的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和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音运用能力”[2]1。在英语教学策略方面,明确提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教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2]29。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任务的定义

不同的专家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任务进行了界定和解释,Long是最早研究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学者之一,他给任务的界定是:任务是人们为自己和为他人所做的、作为义务性的或有报酬的一项工作。Prabhu给任务下的定义是:任务是需要人们经过一些思考从所给的信息中得出结论的一项活动,这一过程由教师控制和调节。Nunan从交际的角度出发认为:交际性任务是一项课堂活动,它要求学生用目的语进行理解、操练、使用或交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意义上而非语言形式上。Ellis的任务是指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运用活动[3]。

尽管对交际学习中任务的定义说法不一,但是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至少应具备以下的特点:①以意义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目的;②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不应是笼统的或是现实世界中某种活动的翻版,而应是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欲望的;③任务的设计和执行应注意任务的完成,即交际问题的解决。任务完成的结果是评估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志[4]。

三、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任何一种语言教学途径或教学法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来自许多方面,诸如心理学、社会语言学、语言习得研究、课程理论、学习理论、社会语言学、心理发展以及教育理论等。但它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心理语言学理论、语言习得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1.心理语言学理论

任务教学法基于前苏联心理语言学家Vygotsky及其追随者Wertsch等人关于语言和学习的理论。Vygotsky强调学习的社会性以及教师和同伴对促进个人学习所起的重要作用。他把心理、社会、语音结合起来,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也为“任务型语言教学”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学习者是在社会交往、相互作用中发现、学会并运用知识的。“知识的发展经历两个过程:首先在社会层面,然后是个人层面;首先是人们之间相互作用(interpsychological),然后是个人的作用(intrapsychological)。高级思维起源于人们之间实际的相互作用”[5]。任务型语言教学正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和教师完成(transact)某些任务,使外语学习者自然地学习、习得语言,扩展中际语体系和促进外语学习进步。

2.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习得指的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该理论采用对语言学习者的纵贯研究及实验方法,着重研究音位、语法、词汇及交际能力的发展,主张在新的语言点介绍之后,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活动,增加接触语言的机会。根据语言习得的规律,语法知识的记忆不能保证语言使用的正确,必须有大量语言的输入才能使得学生掌握所学习的语言。也就是说学习者能理解一项语法规则,但未必能内化并运用这项规则。学习者不仅需要在不同情景以及不同的语境中反复接触含有这项语法规则的实践机会,而且还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这些固定的表达方式,从而逐渐发展自己的语言系统。

语言学习的另外一个重要条件是有交流的机会,即Willis所说的use。语言习得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参与与语言熟练程度的提高关系极大。因此,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倡导者认为,掌握语言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做事情,即完成各种任务。当学习者积极地参与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尝试时,语言也被掌握了;当学习者所进行的任务使他们当前的语言能力发挥至极点时,习得也扩展到最佳状态。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活动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上,努力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结构和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交换信息。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一个任务,并想方设法把这个任务完成好,此时他们的思维过程与集中在语言形式上的机械性练习是不同的[6]。

3.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发展是社会合作活动,这种活动是无法被教会的,知识是由自己构建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这种构建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强调学习者个人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建构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重视学习过程而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教授;强调人的学习与发展发生在与其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之中。教学应该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而最理想的情景是所学的知识可以在其中得到运用。

学生个人的发展是教学的核心。因此,教师在组织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个体作用,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料和语境,将学生校外的生活经历与校内的学习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自己进行意义的建构,而不是令其接受现成知识,直达结果。教师最重要的作用是激活学生的内在知识系统,并提供给学生一个可同时进行探究的环境。课堂应该充满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各种真实的机会。学生自由地按自己的节奏,结合自己的经历,通过自我调控的发展过程去发展。教师要使外语教学富有教育性,就必须了解学习者的个人特征和个人需求,帮助学习者理解任务的意义和目标,同时,要为学生创造适宜外语学习的心理环境,促进学生形成控制自己行为的意识、信心和能力。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支持下的任务型语言教学主张学习过程应充满真实的个人意义,要求外语教师学会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学习能力的发展、积极的情感因素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四、应用实例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当今高等教育界提倡和推崇的“以人为本”、“以学习为本”,注重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对当前和今后的高等教育人才的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尤其具有时代意义[7]。本文以NewHorizonCollegeEnglishBook1Unit1“LearningaForeignLanguage”一课为例,来说明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任务”的设计及其运用。本文是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的第一次英语课,是他们由中学的学习模式向大学学习模式的转折点,对于他们的英语学习来说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学生对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也同样怀着新鲜感和好奇心,因此,这篇课文课堂内容设计的好坏、学生的认可度对于他们今后外语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作者学习外语的亲身经历——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熟悉的,并且他们自己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也有类似的体验,而作者通过网络学习外语这一做法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如何通过设计一些趣味任务,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完成一系列“任务”的过程中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至关重要。

围绕课文,笔者设计了以下项task-oriented的活动:

Task1:Todaywearegoingtodealwiththetopic“LearningaForeignLanguage”.Allofyouhavelearned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forabout10years.AreyousatisfiedwithyourpresentEnglishlevel?Doyouthinkyouareasuccessfullearnerornot?WhatareimportantfactorsinyourEnglishlearningexperience?

任务1分析:这是一个导入步骤,目的是想激发学生对主题或任务的关注和兴趣,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任务情景氛围中。在这一阶段,老师要使所设计的问题尽量贴近本课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即强调导入与任务的相关性。

Task2:Lookatthetopicinourtext“LearningaForeignLanguage”andtrytopredictthecontentofthetext.

任务2分析: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就可以直接进入今天的主题或任务,即通过标题对课文内容的预测。在这一活动中,通过讨论这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测这一阅读技巧的训练,并且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和兴趣。

Task3:Discussingroups:DuringyourEnglishlearning,haveyoueverbeenhappywithyoursuccessesandcriedaboutyourfailures?Whatareyoursuccessesandwhatareyourfailures?Whatarethecausesofyoursuccessesandfailures?Compareyourswiththeauthor’s.(Thewholeclassmaybedividedinto4~5groups.)Aftergroupdiscussion,eachgrouptriestoreportthesuccessesandthefailuresandthereasonsofthemintheirlearningexperience.

任务3分析:选择这样的任务作为接触课文前的“热身练习”(Warm-upexercises),是因为它从学生自身的经验背景出发,将他们个人学习外语的亲身经历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可以提供给学生生活的环境与课堂学习是一体的感觉,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以前学习成功与失败的总结和分析,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促进他们今后的学习。同时通过与作者外语学习中的得与失的比较,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对课文的一种深入挖掘。

Task4:Discussingroups:Trytomakealistof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inlearningEnglishthroughcomputercourses.Andthenreporttothewholeclass.(Themoreitemsthegroupmentions,thehighermarksthegroupwillget.)Comparetheitemseachgroupprovides.Thenmakeacomparisonbetweentheitemsyoumentionandthosementionedbytheauthor.

任务4分析:通过讨论比较,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对于通过网络学习外语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使教学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能够激活学生的内在知识系统,提供给他们一个可以进行探究的环境进行有意义的构建。同时与作者的亲身经历进行比较,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之间加强互动,语言输入与输出量大量增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他们提供了综合性、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机会,口头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另外分组竞赛的组织方式使课堂气氛紧张、热烈、活跃。

Task5:Nowadays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isgettingmoreandmorepopularinChina.Itisbelievedthatcomputerswillsomedayplayaveryimportantroleineducation,andperhapswillgraduallytaketheplaceoftheteacher.Whatdoyouthinkofit?Doyoubelievethatcomputerscanandwilltaketheplaceoftheteachersinthefuture?Why?Whynot?/Compare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betweencomputer-assistededucationandteacher-conductededucation.

任务5分析:教师有必要给学生提高创新和实践的机会,这部分可以作为学生创新的内容。整个班级可以分为两大组,以“计算机将来是否可以代替老师”作为正反方的观点,互相展开辩论。在这一阶段,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语言交际技能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大家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上,转化成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这是学语言的最终目的,也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主要宗旨。另外,正反双方大辩论的形式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都得到了较好发挥。

五、结语

“任务型语言教学”旨在把语言教学中的交际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语言学习的“任务”是指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学生为达到某一具体目标而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而以任务为本的学习是“在干当中学习”和“以应用为主的语言实践”,因此有利于发展技能。“任务型语言教学”与传统教学根本的区别是把面向书本转为应对四面八方的人和事,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自身潜力,表现自己的价值[7]。但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任务设计很难把握,任务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也难以得到控制,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安平.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程改革[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ELLISR.Task-basedlanguageandteach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3:1-5.

[4]庞继贤.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导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F5.

篇7

从美学角度讲,美主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个主要方面。

其中又分别蕴含着诸多的子因素。语文教材的主体是例文,文章以生活为基础,丰富多彩的生活决定了文章多侧面、广角度的基本内涵。因此,必须首先深入研究教材,发掘课文中的美学主旨,进而寻找它与美育由蕴的沟通点和结合点,然后实施美育教学的基本目标。

二、施教。

在教学中,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落实有赖于科学的施教程序。一般来讲,美育教学的施教程序主要表现在教与学两个方面:“析事--归纳--求真,这是教的程序。”“讨论--明理--升华”,这是学的程序。同时两者又是对应融合的。

1、析事(讨论)。所谓析事,就是教师紧紧抓住教材中相关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点拨,引发学生讨论,以使其感知美的存在,这一阶段是美育教学的感知阶段。意在让学生知其然。例如矛盾的《风景谈》,第一画面西北大沙漠“茫茫一片”、“纯然一色”,“热空气作哄哄的火响”、“驼马的枯骨泛着白光”,给人以恐怖之感,并不美。然而,当微风传来驼铃响,红旗映入眼帘中,这里便有了风景。

2、归纳(明理)。所谓归纳,就是教师在析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性意见,明了美的真谛。这一阶段是美育教学的感悟阶段,意在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承上对《风景谈》作进一步分析,可引导学生去认识:人是美的主体,他可以使西北高原不美的沙漠变美,也可以使西北高原静态的浅层美变成动静相谊的深层美,从而深化了课文“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主题。

篇8

2、突出学生个性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很多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时,都注重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突出个性,展现特色。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制定了适合本校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并与学校整体工作目标紧密结合,促进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同时,结合学校实际,重点在体育特点项目活动上大做文章,通过特点活动的开展不但要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要培养每个学生的体育特长。通过学校活动项目的多样性,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学生投入其中。

3、着重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开展多样体育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学校要把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日常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纳入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同时,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课程体系,积极组织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探索学生有兴趣、学校有特色的群体活动,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吸引力,进而增强广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激励他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真正形成“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周周有安排、月月有比赛”的活跃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所有班级的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为法定课外锻炼时间,安排体育教师组织辅导,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辅导等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并负责到人,使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有指导、有监督、有目标、落到实处。

4、“阳光体育运动”刺激体育教师教师转变观念

篇9

语言学习离不开环境,听与说的能力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形成的。我们的学生虽已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却很难借用已有的英语语言知识从事日常的英语交际活动,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语言环境的缺乏。此外,我们中国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另一个障碍就是不敢开口说,虽然在课上能读读、拼拼、说说,但在课外,几乎听不到学生自觉用英语来交流。他们往往怕说错、太害羞,这样等于放弃了说的机会,这种不会听、不会说的英语,只能成为“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因此,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适宜英语听说学习的语言环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积极和正确地练习听说英语,提高听说能力是很有成效的。

一、课堂教学中听说环境的创设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渠道,也是学生得以规范练习听说能力的主要场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学生敢于听说的心理环境、一个学生乐于听说的现实场景、一个宽松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是中学生学好英语、用好英语、提高听说交际能力的良好契机和有效途径。

(一)营造学生敢于听说的心理环境

在听说教学中,针对学生在英语听说上的心理特点,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使学生解除心理紧张,轻松愉快地进行听与说的练习:在教室里把学生的座位以小组或环形形式布置,让他们面对面而坐,以增加亲切气氛;说英语时让学生坐在座位上,而不是站着说。这样他们感到更自然。开始阶段,允许学生使用录音机播放他们为某个话题提前准备的磁带录音,以免出现由于心理紧张带来的口误;让学生戴自己制作的假面具,以掩饰紧张而产生的尴尬表情;让学生在语音室或通过电话在相互看不到的情况下交谈;等等。事实证明,营造一种气氛,使学生不再感到紧张,让他们愿意问问题并愿意无拘束地发表他们的意见,这是培养学生听、说英语的首要条件。

(二)创设学生乐于听说的现实场景

1.应用多媒体技术设置音、像、形并茂的真实的会话场景。

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特点,选择恰当的电教媒体,并掌握适当的时机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听力训练,集音、像、形于一体。它们的优化组合能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展开一种立体化的思维活动,多渠道地感知语言材料、物质材料,多层次地对大脑皮层进行刺激,通过文字、图像符号、声音信号等语言与实践联系起来。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丰富的声像并茂的语言教学内容,最接近语言交际的自然环境,能使学生在真切的情景中学习活的语言。

2.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设置生活情境。

教师应尽力采用多种方法设置不同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课上练习说英语,如:内容复述、角色扮演、看图说话、短剧表演、争论辩论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由地、创造性地进行表达。如:

内容复述:让学生复述他们所读到、看到和听到的故事。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练习情景对话。例如:在诊所、在车站、在邮局、在餐馆、在商店等场所。

看图说话:给学生看一些动画或幽默画,让他们就图画的内容,畅所欲言。

演讲比赛:选择一个话题在班上进行演讲比赛,同时让学生做裁判,给讲演者打分。

争论辩论:选择那些可辩论的话题,例如:计算机游戏对学生有益还是有害?首先让他们分组,讨论10分钟,再把他们分成正反两组进行辩论。教师对他们的辩论给予引导,督促那些沉默不语的学生参加辩论,以保持班上的活跃气氛。

短剧表演:学生喜欢演短剧,因为他们可以相互帮助,共同理解剧情,创造一种协作的气氛。

充当翻译:让一个学生扮演翻译的角色,另一个扮作为外国人,一些学生作为当地的居民,他们通过翻译进行交流,例如:买东西、观光访问。

各抒己见: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或有过经历的话题,或是他们想谈的话题如:假日、大自然、广告、环境和污染、明星、歌曲、音乐、杂志、运动和旅游等等,说出自己的见解。

总之,教师应尽力创造更多的方法让学生练习说英语,这将会唤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听”与“说”的技能。

(三)营造宽松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平等、民主、尊重的态度,指导学生,与学生共同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交际环境。教师在课堂上尽力用各种手势、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感染学生;教师不但要以一个导演的身份出现,也要以一个演员的角色出现,给学生以演示和示范。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准备他们所说的内容,强调学生要用自己的话,述说大意;在同别人的对话时,鼓励学生多说英语,如果听不懂对方的话语,请说:“Ibegyourpardon.”在说英语的过程中,让学生把注意力首先放在语言流利上,而不是过分强调语言准确,也不要过多的考虑语法。还可以让英语表达能力好的学生来带动差的学生。每当学生用英语完成一个项目后,教师应该给予鼓励,让他们感到自己又取得了进步,有一种成就感。

同时教师的态度要温和,只要学生用英语说话,有一点进步,就要给予表扬。态度要真诚,努力找到学生做对的地方。不要表露出失望、生气和不耐烦的情绪,要以尊重和友好的态度对待学生,珍视他们的勇气,不嘲笑任何学生,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不是总期待学生符合教师的要求,要信任他们,等待他们接近教师的要求。

二、课外英语听说环境的创设

语言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在各种场合大量接触。在课余时间学习英语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因此,有必要发掘课外的英语听说资源,创设课外英语听说环境。

(一)抓住校园里的一切可用素材

1.开辟英语角

可以在校园里划定一个范围,建设成“EnglishGarden”,教师鼓励并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会话交流,鼓励学生克服怕说错的心理,大胆地说,只要相互能听懂所要表达的意思(其实外国人和中国人交流时也会用最浅显的单词和句子)。不断练习,词汇量就会不断增加,练得多,说得就流利了。

2.合理利用广播、小电视台等宣传阵地

平时收集一些英语会话的录音带,或与教材相配套的音像资料,结合学校广播,利用晨读或中午播放让学生多听,不知不觉中吸收。还可利用小电视台,由学生自己编排一些日常英语对话、小品、课本剧等等,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信心。

3.引进“外资”

因地取材,根据学校各自的条件,可以考虑聘请当地公司的外国员工或聘请外国教师来和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体会纯正的外语味。

(二)在家庭里寻找学习的环境

1.收看电视中的英语节目

“只要你用心,机会有很多。”如今,许多电视台都举办了英语节目,这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收看这些节目就是很好的听练机会。

2.通过英语光碟收看“小电影”

市场上有许多英语碟片,深受学生欢迎,他们在自我休闲的同时,也能学到不少的知识。

篇10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建课堂成为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可在听课、学生问卷调查及与周围教师的交流中发现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常常出现“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的现象,即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给出语法规则,举例讲解语法规则,然后让学生机械操练、套用规则以达到巩固目的。笔者把此种现象称为英语语法教学瓶颈现象并在日常教学行为中不断思索、探究与实践以期突破。

一、何谓英语语法教学瓶颈?

从教师层面上说,英语语法教学的瓶颈是教师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重详细讲解,轻反复练习;重书面练习,轻口头练习;重语法分析,轻语法使用;重掌握规则,轻掌握实例。

从学生层面上说,英语语法教学的瓶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多,主动探究少;机械训练多,生活情景少;枯燥乏味多,快乐趣味少。

从课堂层面上说,英语语法教学的瓶颈表现为课堂没有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不见鲜活的生命在律动、在交融、在成长,不见灵活的智慧在闪现、在流动、在焕发异彩。

从生成层面上说,英语语法教学的瓶颈表现为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方法单一,学生灵活运用能力无望提高,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二、如何突破

(一)主动探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究,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主动探究”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研究为手段,实践为途径,过程体验为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

1.创设情境,营造轻松探究氛围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必须处于与学习主题基本内容相关、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丰富情景当中。而且丰富合理的情景使语法教学能在一种活的环境中轻松愉悦地进行。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轻松快乐的环境使学生无外界压力与压迫感,学生完全自觉自愿、全身心的参与;而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由不经意中贯穿知识的渗透、能力的培养、道德的熏陶与习惯的沉淀。因此,语言教师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营造运用语言的氛围,使学生在模拟真实的情景中轻松愉快学会及运用语法。

例如,在学习比较级与最高级时,我先通过实物及图片比较(三个大小不一的球,三座高矮不一的楼房)、和学生问答,引出这个语法项目的结构、功能。

T:Thisisabasketball.Thisisafootball.Whichisbigger,thebasketballorthefootball?SI:Thebas-ketballisbigger(thanthefootball.)……T:Rigllt.Sothetabletennisballisthesmallestofthethree.T:Whataboutthebasketball?It''''sthebiggestofthethree.(边说边在屏幕上出示所讲的比较级最高级句子)。然后在屏幕上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试着用比较级最高级的句子来说。接着让学生以班中同学、教室中的物品等为话题以pairwork形式操练比较级与最高级。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比较级与最高级的使用特点及语法规则。

在以上情景活动中,语法知识由抽象变得形象,从而降低了语法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得快,记得牢,用得活。从身边的事物出发,创设情境,引出比较级、最高级,激发学生探求比较级、最高级使用规则的欲望并归纳总结(即发现、探究问题)。

2.合理构建,生成有效探究活动

建构主义课程观。不认为课程基本决定于外部环境因素(例如学科结构、社会价值等因素),而是考虑到学习者带进学习情境的先前知识。什么样的经验和概念在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产生中是有效的,变成了—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把课程看成是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为了确定研究和探索的目标。

在研究了《牛津初中英语》六册书后,我发现宾语从句这个语法项目要到9B才教。而学生在小学时就学过像“Ithinkyouareright.”这类简单的宾语从句,在《牛津初中英语》第一至第五册书中也经常出现宾语从句的句子。因此,我决定从初一起就合理构建学生学习这个语法项目的过程。积累学习经验。为最后的有效探究学习活动奠定基础。在7A第一单元Reading部分PartC题目要求中出现TheClass1,Grade7studentswanttoseehowwelltheyknoweachother时,我没有特意去讲这是宾语从句而只是问学生是否明白题目要求。7A书中多次在题目要求中出现了宾语从句。每次我都只是让学生看一下并理解句子含义就好。在7A期末复习时。我让学生把书翻到第5页看这两个句子:Howwelldothestudentsknoweachother?TheClass1,Grade7studentswanttoseehowwelltheyknoweachother.然后引导他们发现两者间的区别:第一句多了一个“do”。接着帮助学生构建这样的经验——在陈述句动词后出现的疑问句不需要助动词。当学生在7B中再见到类似句子时,他们的这个经验自然会得到巩固。进入初二后,学生在课本及课外阅读材料中会经常看到“Idon''''tknowwhereheis.”“Canyoutellmehowoldsheis?”等此类的宾语从句。这时,我就帮助他们构建这样的经验——当陈述句或疑问句动词后再接一个疑问句时所接的句子要用陈述句顺序。通过初一、初二的合理构建,学生对宾语从句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到初三9B第二单元学宾语从句这个语法项目时,学生会因为先前积累的丰富经验而容易对教师设置的探究活动感兴趣,进而他们会表现为投入、激动、兴致勃勃。

3.合作交流,探究发现语法规则

“交流”是师生间、学生间、教学内容和相关信息与教师、学生间的相互沟通与应答。合作学习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简单变化。它联系着问题解决的“宽带”和纵深度。合作交流意义的建构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基础。以调整学生群体间的交往行为、开展合作学习为重点。着力营造引起学生心理共鸣、思维共振的“交往场”。这种学习方式并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小组学习”,在“交往场”中,教师是学生的同伴和朋友,问题的解决须是在个体能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群体协作配合才能完成,正是在“交往场”中,师生互动、共创与共生。

在教9A“Reportedspeechwithtensechanges”时。我就给每组发课前准备的有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句子的纸片,让他们先每人自己看纸片上的句子后合作交流总结出时态变化的规律。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很高,小组交流也很投入,几分钟后学生踊跃地汇报了自己小组发现的语法规则。

(二)回归生活

卢梭让爱弥儿回归自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无非是想阐明这样一个观点:学生是在自己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者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课程改革之所以非常强调“回归生活”,是因为在现代人(尤其是学生)的生长家园中,“生活世界”被严重地剥离了。于是在学校教育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出现了空前的危机。教育过程丰富生动的主观性被冷冰冰的知识授受和机械的理智训练所代替。因此必须重返“生活世界”,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与动力。

1.联系生活,激活认知

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经验的相互作用,来认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故而我在语法教学别注意激活学生的认知,通过联系生活,谈论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将学生的原有知识活跃出来,使其具有粘合新知识、构成新认知结构的活力。

例如,在学习“Usedto”时,我先在屏幕上出示一张照片。然后说到:Pleaselookatthispicture.Who''''she?Dpyouknow?学生猜测后我说到:He''''smysen.Heusedtobeasmallboy.Nowhe''''sabigboy.Heusedtobeastudentinourschool.Nowhe''''sastudentofTaicangSeniorHigllSchool.Heusedtogotoschoolfivedaysaweek.Nowhegoestoschoolsixdaysaweek.Heusedtogetupat6:40a.m.Nowhegetsupat6:15a.m.(边说边在屏幕上出示我儿子的一些相关图片,然后在屏幕上出示usedtobe/do)。这样,学生很容易地明白了usedtobe/do的含义。接着让学生拿出事先布置他们带的他们自己小时候的照片,用usedtobe/do来讲自己小时候的事。

2.回溯生活,拓展时空

篇11

1.2强化教育培养过程实践环节,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首先,对教学进行实践训练,哈工体育大学针对体育学教育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便是体育师资,那么教学的能力便成为了培养的核心所在,教师要想使得自身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就必须要保证实践能力持续成长。那么这就需要让研究生充分掌握知识与技能,并且让其明白教师这一角色的责任。经过学习后的第二阶段,就可以在引导下为本科学生进行5-7周左右的教学实践,但要保证以教学进度为前提来备课,通过教案为大纲来上课,研究生的教师则要对全过程加以指导,这一环节的成绩最终要记录学习档案之中;第二,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深入的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一般为4-6周的时间,通常在第三、第四学期展开。社会时间活动必须要写实践报告,并交予学院备案,记录学分;第三,实践竞赛。组织完成1-2项校内外的相关工作,学院教师担任裁判,对整个过程进行考核;第四,每个研究生必须每学期参加讲座与学术报告,至少2次,在学生毕业之前,参加校内外体育部报告会的次数不低于2次,并提交相应的学术学习手册,由导师审查签字,记录学分。

2体育教育改革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1体育教育改革实践问题

2.1.1师资力量薄弱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哈工体育大学中的体育学教导教师多数是本科教师,多数担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教师都是学校培养,只有小部分教师具备资格与能力参加研究生课程的授课,导致教师自身教学压力大,无法全心投入到教学中。而具备能力的教师则压力更大,不仅要负责课程,还要负责实践、论文等工作。

2.1.2招生持续性问题哈工体育大学近几年呈现出的研究生招生分数较高,始终没有降低,并且与其他专业分数相同,导致一些学生望而却步,形成的结果便是报告人数越来越少。

2.1.3课程设置问题目前,体育学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基本是参考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陈旧,重复本科生的课程太多,过度地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和专门化,综合性体现不够,局限在一个学科领域,任课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深入,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知识面不够宽广,缺乏必要的应用知识与应用能力,无法适应社会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需要。

2.2针对体育教育改革所需采取的解决措施

2.2.1强化师资团队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一方面,不断加强重视教学改革,积极认真地完成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鼓励支持教师不断拓宽教学内容,并开设新的选修课和专题课。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内其他学科合作,研究生的跨学科研究,开设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生课程,给研究生更广泛更灵活的学习和研究空间,聘请其他学科的教授担任教师开设课程,

2.2.2提高招生持续性必须要针对师资力量团队进行扩充,并且采取评职考核的政策来鼓励教师,每年引进优秀的教师以及师资团队,制定相应的师资培养计划,持续为体育学研究教育团队提供支持。

2.2.3科学设置课程科目学科想要发展,首先学生源就必须要充足,所以,针对体育学研究生的教育发展问题,需要利用招生政策加以支持,从专业发展角度出发,即便是区别对待也要以不影响其他专业的情况下,来降低分数,保证招生计划完成。同时,积极鼓励其他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跨学科报考,实现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