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质量管理创新工作计划

质量管理创新工作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7 15:21: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质量管理创新工作计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质量管理创新工作计划

篇1

Abstract: Atlantic passenger line station two standard yangqu beam field beam field QC group activities through active and innovative quality management method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management in cost reduction and efficiency, strengthen quality management, etc., to achieve tangible results.Keywords: QC; quality; management; improve

中图分类号:TU2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施工领域,以质量取胜已经成为企业生存 、发展、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而QC小组就是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是企业中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大西客运专线站前二标阳曲制梁场梁场对质量管理工作非常重视,通过积极开展QC小组活动,不断创新质量管理方法,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在降本增效、强化质量管理等方面取得实效。

2 了解开展QC小组活动的意义

1)开展QC小组活动,是营造项目文化价值观,增强项目凝聚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2)开展QC小组活动,可以对项目的技术创新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开展QC小组活动,有利于不断改进和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4)开展QC小组活动,有利于提高员工素质,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通过开展QC小组活动促进质量管理提升

1)深入开展QC小组活动,夯实质量管理基础

针对质量通病,动员全场职工深入开展QC小组活动,克服和预防质量通病,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夯实质量管理基础。

2)通过QC小组活动促进梁场质量管理创新

求实创新是QC小组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源泉,梁场通过开展QC小组活动,围绕施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不仅解决了施工现场的质量问题,夯实了质量管理基础,同时也为质量管理创新起到了铺垫作用。例如:梁面拉毛,通过小组活动使用自制的拉毛工具,应用效果非常明显。总结QC小组活动成果,将有效的管理经验纳入企业管理标准,属于作业程序、技术指引类的纳入施工作业指导书,属于先进工艺操作规范的(尤其是带工艺参数的)纳入施工工法。通过总结QC小组活动成果中的各项管理创新工具、技术创新措施,丰富的质量管理形式,促进梁场质量管理创新。

3)形成梁场QC 小组活动的管理网络体系

为了更好地开展QC小组活动,梁场建立了QC小组活动的管理网络体系,包括以下几方面:

活动的决策;

活动的组织、推进、检查;

(3)活动成果总结;

(4)成果的标准化、推广。

4)活动的制度化

质量管理创新,意味着质量管理体系的健全,质量标准的不断提高,质量管理形式的丰富多彩。梁场通过开展群众性的QC小组活动,发挥广大员工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滚动推行PDCA循环,不断解决梁场施工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箱梁产品质量,同时形成各种质量管理创新成果,对梁场的战略管理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梁场结合现有质量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推进QC小组活动,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将QC小组活动制度化,包括QC小组活动注册制度、QC 小组活动计划制度、QC小组活动过程考核制度、QC小组活动激励制度等,同时梁场安全质量部还设专人指导和协助梁场各QC小组开展活动,保证QC小组活动的工作渠道畅通和制度的实施,形成梁场QC 小组活动的长效机制。

4 归纳开展QC小组活动的成功关键

阳曲制梁场通过深入开展QC小组活动,归纳出开展QC小组活动成功关键点。

1)重在推进

QC小组活动要想取得预期成效,并不断向广度、深度发展,不同层次的推进工作至关重要,梁场的QC小组活动推进工作分3层: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

决策层:领导带头参与和重视是非常重要的,决策层的推进主要是建立健全全场全面质量管理网络体系,制定质量方针目标,确定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积极参与QC小组成果和关键课题攻关活动。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参与,极大地鼓舞了广大职工开展QC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管理层:组织发动,专业培训,负责小组和课题的注册登记,定期召开交流会。组织发表QC小组活动成果。目前,梁场的主要领导、大部分中层管理干部均是QC小组活动的管理骨干,他们活跃在不同的岗位上,推动QC小组活动,向着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目标迈进。

执行层:在生产和管理活动中,选择课题、开展实践活动、总结活动成果的全过程QC小组活动中,发挥QC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达到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的目的。执行层是QC小组活动广泛深入开展的保证,也是QC小组活动的基本层面。梁场在开展QC小组活动中,为企业培训培养了一批全面质量管理的人才。

2)贵在参与

推进QC小组活动,每个人的直接参与是最可贵的,参与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

参与QC小组知识培训:从梁场领导班子成员到普通职工,每个层次都要进行QC管理培训,掌握QC小组活动相关知识。

参与QC小组活动:梁场3个层次的人员根据各自工作性质,有针对性地参与到现场型、管理型、创新型、攻关型等不同类型的QC小组活动中,

参与成果会:参与QC成果的各级会,对QC小组活动的推行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成果会,可以起到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探讨、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作用;通过成果会可以让QC小组成员在大庭广众下发表自己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并获得领导、专家的认可,必然会增强QC小组成员的荣誉感和自信心,激励和鼓舞士气,为今后的小组活动增加动力。

3)精在务实

开展QC小组活动,必须体现有效管理的原则,贯彻方针目标要务实,开展活动要扎实,活动成果要求实,在选题过程中,要尊重事实,切实结合施工情况,力求小、实、活、新,成果效果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开展活动中,要正确处理质量、安全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强调过程的系统管理,从选题理由、现状调查、原因分析、确定主因、对策措施、组织实施、效果检查、巩固措施、遗留问题和下步打算,都应从实际出发,注重活动实效。

4)在创新探索中不断提高

梁场开展QC小组活动中,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在探索中不断提高。因此,开展好QC小组活动务必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领导重视:这是开展QC小组活动的关键所在;

抓好PDCA循环:严格遵照PDCA这个科学的活动程序,进行质量改进和提高;

篇2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进入WTO给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与此同时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也给我国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国际市场往往为我国企业的产品设定了技术壁垒,使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标准化在各行业企业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力求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而这就需要实施标准化。在企业标准化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对于国外企业标准化实施的成功经验要保持冷静,既要吸收有用的部分,又要剔除与我国企业实际情况不相符的部分,并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进行企业标准化的创新实践,使标准化工作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1. 企业标准化的实施

1.1 企业标准化实施的要求

企业标准化实施过程中需要符合目的性、系统性、层次性、协调性和科学性的要求,其中目的性就是企业在实施标准化之前建立标准化体系,从而使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在标准化体系的范围内进行,杜绝工作的盲目性;系统性就是企业标准化管理要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层次性是指在设定标准时,要将不同性质和功能的标准进行分类,形成通用标准与专用标准共存的立体结构,突出层次感,提高其适用性;协调性是指企业标准的实施要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一致,不能有冲突,而且各层次标准之间也必须相互协调;科学性是指企业标准要与我国国情以及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相符合,并根据市场形势和企业发展不断改进。

1.2 成立专门的标准化机构

为确保企业标准工作的顺利实施,提高企业标准化工作水平,应当成立专门的企业标准化机构。为此,企业的决策者必须要高瞻远瞩,看到标准化工作在企业长期发展中的作用,全力支持标准化工作,投入足够的经费和设备,更重要的是要引进和培养标准化方面的优秀人才,使人才成为支撑企业标准化机构的核心力量,发挥人才的力量,从而制定出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准,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1.3 健全企业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是企业标准化得以实施的基础,其内容包括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以及工作标准等等,实际工作中,这几类标准之间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想充分发挥标准的作用就要通盘考虑,不能顾此失彼,通过实际工作的探索不断健全企业的标准体系。一方面,为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水平,使其能够突破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就要建立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标准体系,使各项工作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开展。另一方面,为规范企业产品的研发、生产过程,还要建立生产和技术标准体系,并根据国际市场的要求,不断修订,促进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更新换代速度。

2. 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

2.1 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的意义

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的含义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在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体现出差别优势而采取恰当的措施,以改变传统的企业标准化管理模式,使企业的产品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赢得市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主要体现在:第一,标准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管理要创新就必然需要标准化管理创新,这对于企业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是必然的选择。第二,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主要体现在其是否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传统的标准管理不足以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无法突破技术壁垒,因此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理念必然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做出改变,对标准化创新则可推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创新,使企业的管理和产品与国际接轨。

2.2 我国企业标准化管理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企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全力贯彻国标和地标的同时,企业制定标准的质量水平和数量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逐渐形成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组成的立体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为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目的,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开始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在一些管理理念较为先进的企业,也成立了专门的标准化部门负责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工作。

虽然我国企业标注化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应当看到我国企业标准化与国际上相比还处在较低的水平。第一,企业标准化意识不强烈,虽然制定了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的推行却不积极。第二,标准体系不健全,虽然通过制定和贯彻产品质量标准等为企业经营带来了不小的帮助,但由于与产品标准相关的配套标准数量太少,质量太差,使得实际效果大打折扣。第三,缺少科学的激励机制和专业的标准化管理人才,使得企业标准化工作开展起来捉襟见肘。

2.3 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思路

2.3.1 标准化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是其他一切创新工作的前提,只有树立正确的标准化观念才能促进标准化工作中企业的创新行为。传统的标准化管理注重的是产出合格的产品,具有被动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因而无法满足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需要。为树立正确和先进的标准化观念,企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首先,企业应当有这样的观念,即标准化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的重要依据,并不同于企业中的基础管理工作,因此应当将标准化提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上来。其次,企业应当明确本行业和本企业的标准化战略目标,对标准化工作的开展进行战略性的规划,使其为营销和生产服务。再次,企业应当树立标准化协作意识,标准化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与企业产品的上下游间以及与同行业竞争者之间充分协作,以使标准更科学。最后,企业对于标准化应当具有前瞻性意识,要善于把握生产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趋势,不但要满足客户的现实需求,更着力于满足客户的潜在需求和未来需求,从而使本企业产品始终处于行业发展的前沿。

2.3.2 标准化用人机制创新

传统的企业标准化管理中,人员指派随意性比较强,对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也不够重视,导致标准化管理工作人员素质水平偏低,综合型人才极为缺乏。为此,企业在标准化用人机制上应当积极创新。以满足企业标准管理工作的需要。

第一,充分发挥企业决策者的领导作用。企业的决策者在标准化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企业决策者不但要为企业标准化发展战略进行宏观上的把握,而且还要为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提供良好的企业环境,通过制定科学的奖惩制度使企业员工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企业标准化创新中来。

第二,要根据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需要来进行人员配置,既要杜绝机构臃肿,又要防止专业人员短缺,同时由于标准化工作具有政策性、专业性、广泛性的特点,因此标准化工作人员必须掌握标准化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标准化工作方法以及本企业的管理和生产状况,是懂法、懂技术、懂管理、会创新的综合性人才。为确保本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企业应当致力于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标准化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2.3.3 标准化动态管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也越来越快,而企业标准的形成过程则包括了计划――制定――贯彻――评估――修订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循环的动态过程,随着企业产品战略目标的改变而不断变化,每完成一个循环,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就越先进。在这个动态过程中,“计划”就是标准部门通过研究企业产品和市场信息两个方面的数据和趋势制定出标准化工作计划;“制定”就是将“计划”落实到文字的过程;“贯彻”则是对标准的实践过程;“评估”是对实践过程中标准的适用性、科学性做出判断,分析标准对企业产品的积极和不利两个方面的影响;“修订”是对标准中落后的部分进行修改,并根据市场情况将新的内容加到企业标准中来。

结语

综上所述,标准化在企业中的实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使标准化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就要对标准化工作进行创新,保持其先进性和适用性,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段志成,陈通,董维维.承包工程企业标准化管理实施策略及路径选择[J].国际经济合作,2012(2):60-63.

篇3

世界在前进,我国在改革。社会要发展,中国要创新。“创新”在中国大地上肯定是一个高频词,也是一个时事热词,足见创新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巨大。党的十七大,中央作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又指出,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无论是中央明确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还是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的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均表明科技创新在国家创新战略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科技创新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1]。知识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保障,而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又对管理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针对企业科技创新绩效的评价主要关注于研究产出指标,而忽略了对科技创新过程效率的评价。所以,为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水平,本文提出一套针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标准化的管理规则,并进行政策设计,对科技创新运行全过程进行评价,以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1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概念界定

标准化是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措施之一,标准化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领先企业的重视。为清楚阐述本文观点,现把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加以界定。

科技创新。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生产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的服务的过程。

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中与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有关的活动。

企业标准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以标准化的原理实现管理的标准化。主要指制定管理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持续提高管理绩效。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本文指的是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通过制定规范,形成标准,引导企业对自身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标准化的管理,科技管理部门通过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运行绩效的评审进行监督。是一种新的科技管理方法。

2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政策设计

以人为本,科技兴企,积极发挥经济和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向管理要效益,管理标准化必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企业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体系,但均未有针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标准化管理的政策性指导方案推出。

本文提出的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系列政策,采用ISO9001全面质量管理体系[2]的标准模式,从组织建设、制度建立、投入管理、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案、研发成果、技术改造效果、创新培训活动、运行绩效考核、企业自评、专家评审、标准化级别认定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管理。它以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有关政策和要求为指导,采用P(计划)、D(实施)、C(检查)、A(改进)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在科技创新管理过程中实现企业自主管理、第三方评审评价和科技管理部门监督检查,并可持续改进和提高管理绩效。

该系列政策,通过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通用规范》(简称《规范》),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标准化管理;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考核评分细则》(简称《考评细则》),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及其运行绩效进行量化考核和考评定级;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办法》(简称《评审办法》),指导评审工作和评审专家管理。评审时,评审人员据此对企业创新活动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进行指导和量化考评,逐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运行绩效。

2.1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通用规范》

科技部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应联合国家层面的推广标准《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通用规范》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政策,促使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引导企业建立起自身知识产权体系,逐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绩效,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标准《规范》应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制定,由科技部提出并归口。建议由科技部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牵头,组织标准化管理、科技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共同起草制定,并请尽快、试点示范、推广。《规范》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管理要素:

2.1.1 创新组织

企业应建立为科技创新服务的组织机构,包括负责人职责、组织机构建立、研发机构建设。

(1)负责人:企业中主管研发的负责人是本企业科技创新运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落实研发的各项工作和基层科技创新责任制。

(2)组织机构:企业应设置科技创新管理机构,负责国家法律法规(如科技进步法、专利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企业所得税法、合同法等)、科技政策(如技术创新、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企业研发费用管理等)、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的收集、识别和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产品设计开发、技术研发、工艺方案制定,创新方法培训、创新技能培训、操作规程培训、生产技术培训,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主要指专利、商标、版权)等的建档,科技信息搜集,科技情报分析、科技报告备案、科技档案建立等与企业科技创新有关的各种要素的管理。科技创新管理机构应定期召开以企业研发、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工作会议,形成会议纪要,负责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直接管辖企业的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

企业应建立法律法规、地方要求和标准的清单台账,使企业依法经营,并及时识别、更新与企业研发和科技创新有关的政策,按照政策完善修改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健康开展,通过利用和执行有关政策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服务。

(3)研发机构:企业应建立研发中心。企业研发中心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源、应具备足够的能力把握创新机会,选择创新方向和技术路线,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利用和转化科技成果。企业还可以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和开发企业关键技术、核心专利和主导产品。

(4)人员:企业研发人员和研发管理人员的配备,应与国家创新工程师认证工作的有关政策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企业应按一定的比例配备创新工程师,有条件的可以配备创新培训师。还应对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进行卡尔通(Kirton)创新--适应性人格测评,组成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团队。

2.1.2 创新职责

企业应实施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推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技术研发管理和创新活动监督,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1)目标与方针:企业应制定以“倡导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完善创新机制、造就创新人才、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能力”为内容的科技创新方针,制定与科技创新各要素密切相关的科技创新综合目标和年度目标,并保证目标的按时、有效完成,目标宜量化,通俗易懂,便于全员理解执行,并可考核评审。

(2)科技创新岗位责任制:企业应制定所有部门和人员以科技创新为职责的科技创新岗位责任制,将创新活动的开展目标化、量化、职责化,并可进行考核;创新责任制应文件化、可考核。

(3)科技创新规划和计划:各级组织应制定科技创新工作规划或计划,分解企业的总目标,保证科技创新方针和目标的落实及按时、有效完成。

2.1.3 创新活动

企业应树立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战略思想,以掌握核心技术、发展壮大知识产权储备为宗旨,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创新资源,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创新战略:企业应制定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按其指导方向制定各级(集团公司―企业―车间―班组)年度创新活动计划,全员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如科技知识普及、创新因素识别、研发讨论会、技术攻关方案研讨、科研项目研究进展报告会、项目验收会、专利申请、创新培训活动等。

(2)科技创新制度建设: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地方要求、企业标准和企业生产特点,制定科技创新管理系列制度,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如研发经费计提和使用管理制度,确定研发费用提取标准,自行提取,专项用于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保证研发投入按制度的规定支出,促进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实。制定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制度,经费支出纳入单位整体财务控制体系,杜绝各类违法违规使用经费行为,保证研发和创新资源(人员、资金、设备、场所、技术、方法等)对科技创新的有效保障。制定产学研用管理制度,保证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相结合,为企业的研发和创新助力。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建立知识产权、技术需求、技术转让、科技成果、科研项目、技改项目等各类清单。

(3)科技创新活动台账和费用台账:企业应建立科技创新活动(包括创新因素识别、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科技项目、研发项目)等各类台账及费用明细账(如研发费用、科研项目费用、人员培训等与科技创新活动有关费用等明细账)。企业的决策机构、科技创新机构负责人应按科技创新管理制度规定的支出类目建立台账,便于考核评审,并保证研发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和经费专项用于企业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活动。

2.1.4 创新培训

企业应针对自身生产特点和发展方向,结合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员工技能水平的要求,健全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完善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等管理措施,为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开展全员创新能力培训(创新培训)。创新培训应有制度,有计划,有目的,有记录,有总结,有提高,全面提高全员的科技创新素质,并将创新培训纳入企业的培训计划。创新培训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工作:

(1)管理层:培训领导层和管理层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创新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宣贯,创新战略的制定和执行监督,创新文化的建设等。

(2)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创新方法”(如TRIZ理论)等的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熟练运用创新方法和创新工具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的能力及自觉性,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绩效。

(3)员工:员工岗位技术培训,包括操作规程、工艺技术原理、创新思维等培训,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业务研修、岗位练兵等多种方式,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知识积累,使员工能针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可创新性的识别(创新因素识别),找出存在的技术问题和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小改小革;或将识别出的创新因素进行登记上报,便于研发部门随时组织开展技术攻关解决难题,提高创新实效。建立员工创新示范岗、创新能手和优秀创新成果评选表彰等激励机制。企业应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和目标,建立员工培训档案,一人一档记录员工参加职业培训和创新培训情况。

2.2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考核评分细则》

为对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的运行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应按照《规范》,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考核评分细则》。《考评细则》是根据《规范》制定的量化的用于打分、评审的细化的规则。

《考评细则》应由科技部,提出科技创新管理标准化评审工作要求和企业申请评审达标的条件,科技管理部门可据此对申请达标企业进行标准化等级认证。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标准化等级可由高到低划分三个级别,首要条件是取得《生产许可证》,依等级的不同还可以规定标准化运行时间的长短,自评得分的多少,以及取得知识产权的数量或运行期间推向市场新产品的数量等,对企业提出申请认证的等级加以限定。《考评细则》核心内容是“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考核评分表”,该表应按照《规范》要求的各类要素、企业达标内容、评审方法、评审得分(扣分)等列表,必要的话还可列出否决项,便于评审人员据此评审。

《考评细则》按照《规范》的要求,主要针对创新组织建设、创新制度建设、全员研发职责、研发投入和科技活动经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创新工程师比例、研发成果数量、知识产权数量、技术改造或新技术应用带来的经济效益、企业盈利情况、产学研合作情况、科技型企业类别(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等)、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情况、创新培训等几个方面,考察企业科技创新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创新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创新责任制制定与执行情况、科技创新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研发支撑体系建设、竞争情报中心建设、研发中心建设、品牌塑造、创新文化建设、获得有关科技奖励、研发成果记录册、科技报告档案、知识产权登记册、创新因素识别档案等,对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运行绩效进行考核打分。

2.3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办法》

为加强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指导评审工作,应由科技部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办法》,并负责监督指导全国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省级、设区的市级(以下简称市级)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指导本辖区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一般应明确以下几点: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达标等级由高到低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一级企业由科技部公告,证书、牌匾由其确定的评审组织单位发放。二级、三级企业的公告和证书、牌匾的发放,由省级科技管理部门确定。

科技部确定一级企业评审组织单位和评审单位,省级科技管理部门确定并公告二级、三级企业评审组织单位和评审单位。一般来讲,三级企业的评审在省(市)科技管理部门监督指导下,由市级科技管理部门确定的评审组织单位组织实施。评审组织单位可以是科技管理部门,也可以是其确定的单位。企业在科技创新标准化运行中可聘请专家进行咨询、诊断,完善各要素及运行绩效,提高考评得分,但所聘专家不得在专家评审时出任评审专家,以保证专家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市级以上科技管理部门应建立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专家库,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标准化提供专家支持。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达标评审工作按照自评、申请、受理、评审、审核、公告、发证的程序进行。

另外,还应对评审组织单位、评审单位、评审人员、评审专家的工作职责、权限范围和要求,企业自评的管理、申请流程,评审时间节点及安排,评审计分规则,审核发证、监督管理等工作进行说明。

2.4 创新绩效

按照《评审办法》要求,企业应由创新机构负责人牵头组成自评小组,或外聘有评审资质的专家对企业科技创新运行绩效进行咨询、诊断、评审,并提出整改意见,不断改进、逐步完善运行绩效。

2.5 定级认证

依据《评审办法》,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达标企业的定级认证,包括企业自评和专家评审(即第三方评审)两个阶段,首先由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组织开展企业自评, 企业的自评人员(或外聘评审专家)应依据《规范》的具体要求,按照《考评细则》列明的评审标准,进行各要素自评打分,然后参照《评审办法》中规定的得分计算公式,进行自评得分,达到《考评细则》中要求的相应等级最低得分后,可向科技管理部门提交自评报告,并提出考核评审申请。

科技管理部门收到企业提交的评审申请后,即可委托评审组织单位(如创新方法研究会)进行评审组织和授匾管理工作;评审组织单位可以授权获得评审资质的第三方评审机构及其评审专家对企业进行运行绩效评审,经评审、总结,找出问题,提请整改,逐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运行绩效水平;考评得分用以确定考核企业的科技创新标准化等级,考评通过者给予一级、二级、三级科技创新标准化达标企业称号,授匾挂牌。

3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政策的推广

为增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自觉性,本文设计提出的这一整套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的政策,包括《规范》、《考评细则》和《评审办法》等系列文件,可用于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运行、管理、考核和评审。为推动该政策的实施,建议应先行试点并制定配套政策,如加强对企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表彰和奖励力度,使达标企业所获“科技创新标准化”级别高低与科技项目经费的支持挂钩,与“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创新型企业”等的认定挂钩,推动该标准化管理方式在企业的运行,以促进达标企业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标准化的运行绩效,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

篇4

国网浙江培训中心注重思想与价值观引领,于2013年5月开展了转变工作作风建设活动,这是适应公司加强作风建设要求,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有效促进了作风转变和执行力提升。

强化教育引导

在开展转变工作作风建设活动中,通过宣传橱窗、内部网站、信息简报等载体,广泛宣传加强作风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召开转变工作作风建设动员会,查摆、分析目前本单位工作中存在的办事拖沓、效率低下等问题,要求干部在作风建设中带好头,管好自己带好团队,促使干部、员工自觉将加强作风建设要求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细化作风建设要求

颁布工作作风建设8项规定,包括:改进思想作风、改善领导作风、转变工作作风、树立良好学风、保持简约会风、倡导务实文风、崇尚勤俭之风、践行廉洁党风8个方面,并将作风建设与部门、个人考核挂钩,国网浙江培训中心各部门、各校区严格按作风建设要求贯彻落实,每月干部工作例会对作风建设情况定期分析、点评,查找差距,推进作风建设进校园、进部门、进课堂,入脑入心。

促进作风转变

在推进工作作风转变的5个多月来,国网浙江培训中心干部、员工在劳动纪律、工作效率、团队协作等明显改变,工作积极性高昂。由培训中心承担的省公司参赛国网、华东的竞赛集训成效显著,助力浙江公司分获国网公司基建质量管理知识竞赛团体一等奖、国网公司应急救援技能竞赛团体第二、国网信息通信系统运行维护总决赛团体第二名等好成绩,凝聚了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提升了干部、员工的“精气神”。

实施“ipud+c”,完善考核机制

国网浙江培训中心创新实施“ipud+c”考核办法,倡导管理创新、弱项改进和急难险重任务的完成,提升中层干部工作绩效,推进工作考评“一体化”。

“ipud+c”考核体系框架

考核面向部门负责人和支部书记,采用定性考核与量化考核相结合的原则。“ipud+c”具有五个考核维度:i――指标性任务;p――急迫性任务;u――弱项改进;d――发展性任务;c――管理创新。中层干部月度工作由“ipud+c”任务和常规工作构成。

“ipud+c”考核体系实施流程

“ipud+c”考核体系制定了明确有效的实施流程:中层干部在每月25日前提交下月“ipud+c”计划和本月“ipud+c”计划完成情况说明;分管领导审核并完善下月“ipud+c”计划,同时对本月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绩效工作小组汇总并下达下月“ipud+c”计划,根据定性评价结果和计分方法计算本月“ipud+c”考核结果。

“ipud+c”考核体系推进措施

为更高效地落实“ipud+c”考核体系,特别推行“三个一”机制,即:一月一部署、一月一考核、一月一点评。

“一月一部署”,即每月干部例会,领导对重要工作进行布置,职能部门同步落实党政任务,并根据领导要求与部门实际,部门负责人和支部书记填报月度绩效计划――“ipud+c”计划。将一月一部署的工作与“ipud+c”考核结合,使各项工作任务更加清晰,落实过程更加精细,落实措施更为扎实。

“一月一考核”,即根据“ipud+c”考核办法要求,对干部每月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将“应该做”的工作内容都落实到了月度绩效计划中,各项工作任务由软变硬,由虚化实,考核实现量化,改变了原先做工作由靠“自觉”、工作考核缺乏指标的状况。

“一月一点评”,即结合“ipud+c”考核情况,干部月度例会上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不仅要进行工作布置、工作汇报,还必须对分管的工作进行分析点评,推进工作创新,薄弱环节改进。

“ipud+c”考核办法的成效

一些部门和干部的工作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氛围正在形成,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工作计划性明显增强,工作效率明显提升。

实施管理诊断,推进动态管理

国网浙江培训中心以管理诊断为抓手,通过对8个管理专业类别、3个专项类别工作的全面、全过程分析诊断,查找管理短板,统筹推进专项提升。

管理诊断范围

组成11个管理诊断小组,在现8个管理专业(8个职能部门)、3个专项管理工作中先行开展管理诊断。8个管理专业分别对应综合管理、人力资源、财务资产、培训管理、技能鉴定、后勤保障、管理人员培训、技术技能培训8个部门;3个专项管理对应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政治保障工作。

管理诊断目标

以创一流管理为目标,通过系统诊断、专项提升、科学评价,推进动态管理,构建管理提升长效机制。通过全面自查、专项分析、同业异业比较,用量化的形式列举取得的成绩,重点对诊断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特别是对诊断出的制约自身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及方案。

管理诊断成效

在管理诊断中杜绝泛泛而查,在计划跟踪、制度执行、工作规范、措施落实、工作成效等方面对8个管理专业、3个专项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诊断,通过座谈了解,发放调查表了解等形式,提交有数据支撑的诊断报告。自2013年9月开展管理诊断活动以来,目前已收到15份专项诊断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基本完成总体诊断报告,总结提炼特色做法和典型经验18条,查找出问题35项,以书面形式落实整改方案和改进期限。并将召开管理诊断专题总结会,对优秀诊断报告进行表彰,对管理诊断活动进行总结,探索建立管理提升长效机制。

实施工作督察,强化闭环管理

国网浙江培训中心将重点工作部署、推进与督察督办相结合,优化督察督办工作流程,实现督察督办有制度可循,做到每月对重点工作有督必果,工作成效及时展示的闭环管理。

完善督察制度

制定督察督办工作管理办法,修订完善督察督办工作规则,建立督办事项盘点制度,建立工作协调和情况通报机制,形成覆盖立项、督办、反馈和责任追究的全过程管理制度。

抓重点工作督察

将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目标进行分解,明确牵头部门、阶段目标和完成时间节点,定期反馈执行情况。重点对4个方面工作进行督察:一是绩效指标完成情况;二是全年33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这项工作同步纳入24节气表;三是综合计划完成情况;四是月度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在2013年10月底督察工作情况通报中,国网浙江培训中心职能部门通过对本年1-9月底对4个方面重点工作的督察,详细列举和分析了单位年度绩效考核自评情况,其中绩效考核方面,按公司要求对关键业绩指标、减项指标、综合评价等作了对应自评打分及督查反馈,对各项指标完成情况一目了然,便于针对性的抓好指标完成率。年度33项重点工作、综合计划,月度工作的完成情况也都进行了详细的督查反馈,有力推动了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重点工作的有效开展。

落实督察反馈

做到督察督办的工作“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反馈”,并专门印发督察月报,每月对督察督办工作开展情况在督察月报上点评,及时总结督办工作,反映工作成效,推广有效举措,分析重点工作推进过程中的不足方面,引导各部门、各校区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促进督察督办工作水平持续提升,强化执行力建设。

实施创新奖励,激励争先争优

国网浙江培训中心开展专项工作奖励,每年年底进行评比和奖励表彰,鼓励工作创新及优秀管理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表彰对单位发展作出贡献的优秀管理团队及员工。

以创新奖励表彰优秀团队及员工

专项奖励主要奖励在11个类别的工作中作出贡献和成绩的团队或员工,主要包括综合计划、安全管理、精神文明与品牌建设、竞赛比武、科技与培训研发、教学能力提升与培训教学、培训管理、实训基地建设、后勤保障、管理与管理创新等方面,基本涵盖了单位主要业务与管理工作。制定专项奖励管理办法,成立专项奖励管理工作组,对此项工作进行动态管理,以精神奖励为主。鼓励各工作团队和员工在工作实践中创新创优,成为行家里手,成为专业带头人和管理专家。

篇5

Abstract: today, how well the project management for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s very important. China's modernization expansion of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make the project unceasingly increas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s a construction project that the problem,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effect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unit has the very big relations, involved.

Keywords: project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 TU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目前,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目前形势需要,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在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中的作用尤为关键,然而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起步的较晚,现代项目管理方法在我国产生仅十几年的时间,还达不到国际化竞争水准的要求。项目是施工企业利润的来源、信誉的窗口,施工项目管理的好坏决定着企业的市场份额,只有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对土木工程项目施工企业而言,增强施工过程管理是不可缺少的工作,而管理主要是针对工程项目施行全过程、全方位、组织、控制、消费等活动,因而其管理计划常常都会跟着施工企业管理体制变革及招标制度的变化而改动。目前施工企业在项目管理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工程项目计划欠合理与综合协调不完善;施工进度计划体系混乱;施工前的成本预测预控不力、成本管理意识不足;质量检查制度不完善;施工企业制度繁琐欠合理;施工风险等造成的负效益高。针对这些问题,文中提出了工程施工企业项目的一些管理方法。

一、提高技术管理,优化施工组织。

现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视起技术管理在施工管理的必然作用,施工过程中很多安全质量引发的事故,往往是技术方案的薄弱与不完善所导致。因此要以技术方案的优化完善为先导,进一步优化施工组织设计,科学编制施工组织方案,充分利用和发挥项目有效资源,做到施工组织落实到位、设计要求施工到位、施工工艺管理到位,努力实现施工方案最佳、资源组合合理、经济效益最大。要在各种方案的制定中,充分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确保技术方案的安全、合理、高效。要努力通过科研成果转化、设计及施工方案的优化、技术创新的细化提高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要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来提高质量,降低造价,节约成本,节省工期,同时也要适时加大安全设施投入,确保万无一失。项目实施前,集团公司重点工程施工方案由总工程师牵头,相关部门参加制定施工方案,专家委员会审定;子分公司重点工程由子分公司总工程师牵头、有关部门参加,总工程师审定。施工过程中加强技术管理,避免技术失误,要认识到项目实施过程中任何技术性的失误,都会成为施工管理中影响质量、进度和成本三大目标的不利因素。

二、工程项目计划管理与综合协调

大型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千变万化,没有一套完整的工作计划和综合协调就无法将工程顺利进行,就会在工作中走很多弯路,甚至可能会使企业本身受到不可估量的损失。其具体内容包括:熟悉图纸、工程量、合同文件,了解地形地貌、工期、质量要求等各方面信息,制定汇总成一份完整可行的计划。计划与实际进度相结合,与自身的生产能力相结合,同时要考虑到气候条件的影响等因素。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计划,加强控制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

三、施工进度管理

进度管理即进度控制。进度控制的目的是要按照承包合同规定的进度和时间要求完成工程建设任务。进行进度控制首先要编制施工计划,施工项目实施阶段进度控制的标准是施工进度计划。进度计划中的工作阶段应精确到旬,分部精确到周,分项精确到日。为保证在合同工期内竣工,必要时须对进度计划进行调整和补充。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计划施工,这样才能使计划不流于形式,使施工得到有效指导。

四、项目成本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是在保证满足工程质量、工期等要求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即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的一种科学管理活动。它主要通过技术、经济和管理活动达到预定目标,实现盈利的目的。成本管理的内容很广泛,贯穿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每个方面,从项目中标、签约开始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就成本管理的完整工作过程来说,其内容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

五、施工质量管理

施工质量管理是运用现代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按照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有效运行,覆盖所有工程项目和每个项目施工的全过程,保证工程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其内容包括:质量保证体系要覆盖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必须实行目标管理和质量预控;安排好交叉作业,注重细部处理和成品保护。

六、企业制度管理

制定管理制度必须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制定工程的实施方案,指导、监督工程项目的实施,协调处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负责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目标考核,掌握施工动态,保证工程项目按设计、按计划全面完成。

七、项目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减小损失幅度而采取的风险处置技术,以改变项目管理组织所承受的风险程度。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程中的风险回避;工程中的风险减轻;工程中的风险自留;工程中的风险分散;工程中的风险政府防范;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的监督和控制。此外,还应有针对性地对实施项目的人员进行风险教育以增强其风险意识,还应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以控制因疏忽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八、结语

篇6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和生命线。对于审计质量,广义上讲是指审计工作的优劣程度,狭义地理解就是对某一审计项目的计划、实施、结论及整改状态的一个评价。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形势下,对审计工作特别是审计质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审计部门起到承上启下、管理与监督、目标与实施、方位与角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审计部门在基层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全面推行依法审计的关键所在。

一是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审计管理体制所决定的。审计部门在当前审计工作中处于既是任务的承接者又是任务的完成者,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者,处于工作中观的方位。加之,审计专业的细分化、工作领域的多元化、工作主题的人性化,工作的重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的变化,社会的参与度、公众的满意度、被审计单位的认可度的进一步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工作的同时,要在更大程度、更广领域和更能体现公信力和执行力下工夫,为此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建立可控制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审计工作的合法、真实和效益。可见,与时俱进地抓好审计质量这一基础性工作,才能引领整体审计工作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审计工作发展的基础。审计质量在审计工作全局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不断提升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发展的基本要求,只有过硬的审计质量,才会有良好的审计成果和放大的社会效益;只有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依法审计的要求,不断地提高审计质量,审计工作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需要,才有创造力和生命力。为此,审计质量监控的目的就是提高现有的审计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水平,拓宽工作领域,使审计内容、重点、方式、手段、对象、结果等方面得到完善和突出,为宏观决策和微观服务提供更科学的“产品”。

三是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客观要求。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审计工作的领域和内容也在不断深化拓展,担负的任务和责任越来越重。比如在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工程、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重点投资项目的使用效益等方面,审计部门都承担着保驾护航的职责。如何确保这些资金的安全高效,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审计执法水平,才能充分发挥并不断强化审计监督作用。

四是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基本路径。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有着密切的、内在的联系,审计质量的高低决定审计风险的大小。审计质量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小,反之亦然。随着审计任务的加重,在审计实施过程中,稍有不慎,遗漏了重要的审计证据,或对重要事项进行判断运用了不适当的审计标准,就会造成审计风险。从实践中来,虽未发生重大的审计风险,但风险已经存在,如在投资效益审计中,我们更多地关注核减工程款,却对工程质量关注不够,就会导致在一定领域和空间产生审计风险。因此,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审计,就可以从更多的方面注重对审计风险的化解和弱化,维护审计监督权威,保障审计事业健康发展。

五是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当前审计发展形势的迫切要求。近年来,随着审计监督领域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审计任务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审计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审计工作必须加快管理创新,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现实工作中,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具体问题还不少,如对实施方案的编制和执行重视不够,审前调查不充分,被审计单位信息资料掌握不全;审计目标不具体,重要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不够细化,操作性不强;审计程序不够规范,日记要素不全,内容过于简单,审计周期过长;审计技术方法落后,手段单一;执法行为随意性大,复核存在走过场现象;综合分析质量不高,审计意见和建议针对性不强等。上述存在的问题对审计机关的形象、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认可程度都大打折扣。只有保证审计质量,审计才能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才能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加之,行政机关对涉及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都要主动公开,接受监督,审计机关也不例外,这对审计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审计结果公告、审计情况通报必须经得起公众的检验。审计信息的公开化使审计机关的各项工作都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到审计机关的形象和审计公信力。可见,提升审计质量迫在眉睫。

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框架

审计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对影响审计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安排,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要按照“方案科学、有效实施、严格复核、准确处理、适时跟踪”的程序,积极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新时期审计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一是质量指挥体系。是整个体系中的决策机构,以行政首长为第一责任人,各位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由综合、法规、人事和监察等职能部门构成,发挥着指导、控制、协调、提请的功能。主要任务:制定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的长远和近期质量目标、各项质量控制规则、实施细则并组织与落实,监控工作计划、总结,及时处理审计工作中的质量问题。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提请公安、监察、财政、税务、海关、价格、工商等机关协助,确保审计机关依法履行监督职能。

二是质量组织体系。是整个体系中的执行机构,以行政首长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由综合、法规部门牵头,项目审计组长、所在科室负责人为成员。主要任务:通过一定程序对各业务部门的审计质量管理提出要求,具体组织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活动,并经常进行检查和监督。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以及综合审计报告、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等,纳入监控范围,对于党政领导交办的重要项目,实施全方位跟踪,及时掌握动态。

三是标准规范体系。是整个体系中执行质量标准和规范的提供者,由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综合、法规等专业部门制定落实。主要任务:根据审计署6号令和相关审计准则,结合审计工作实际情况,一是制定审计质量管理标准,即在编制审计项目计划、设定审计组织的职责和权限、审计人员的组织分工、审计复核、审计执法检查、审计项目考评、审计档案管理等方面应遵循的标准和规范,该标准和规范必须具有指导性、约束性和权威性;二是制定审计业务质量标准,即在具体实施审计过程中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取证材料、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应遵循的标准和规范。

四是信息收集反馈体系。该体系主要通过各层面(局领导层、监督层、质量监控层、项目审计组、行风评议、政风评议、政务公开反馈等),采取督察、座谈、会议、问卷调查等多渠道多形式来实现信息收集和反馈。质量监控系统将收集的信息,按不同性质、类别、对象进行分类,分析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找出产生的原因和关键控制点,及时反馈给决策者,以便采取措施,加强控制。为此,在审计项目安排上既要考虑监督面,又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本着“全局性、典型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努力使审计工作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好地发挥审计机关的建设性作用。

五是项目评价体系。立项是审计工作开始的源头,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成果的集中反映。项目评价要从源头开始,质量监控要与之同步。为此,建立审计项目立项调研报告制度应摆上重要位置,可以从每年6月起,由综合管理部门开展次年计划编制前的调查研究工作,搜集、研究宏观经济信息和政策动态,走访有关部门,召开专家学者咨询会,征求业务科室和县区审计机关意见等方式,同年10月底前,提出审计项目立项调研报告或审计项目立项背景资料,为科学编制审计项目计划,提供充实的基础信息支持。同时,进一步改进审计成果的运用方式,提高审计成果转化的层次,要加强专项审计调查,从机制、体制上进行分析,力争形成有价值的专报,在宏观层面上发挥建设性作用。通过高质量的样板示范,有重点地选择部分不同类型、并具有代表性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报告、审计日记等业务范本,以点带面,广泛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力争促进审计整体水平的提高。

六是审计整改体系。是整个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以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审计项目科室负责人或项目组长为直接责任人,综合、法规部门为协调部门,建立健全审计整改工作机制。首先要建立审计整改报告制度。被审计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向审计机关报送整改情况报告,包括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责任人的责任和处理情况;尚未整改和处理的原因和责任;准备采取的主要整改措施及整改时限。其次要健全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公安、监察、财政等相关部门要依法协助 审计机关 履行审计监督职责,联手落实审计整改。第三要建立审计整改责任追究制度。组织、人事部门和其他有人事任免权、奖惩考核权等部门,要把审计整改情况,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考察任用干部和考核部门年度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有关部门应依据审计机关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依法及时作出决定,并将结果书面通知审计机关;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要建立完善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制度。审计项目的主办部门应组织专人在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和移送处理书送达之日起 3 个月内进行审计跟踪检查,对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决定情况、采纳审计报告意见及建议情况、处理审计移送事项结果进行检查,及时督促落实。第五要实行审计整改公告制度。审计机关要逐步公告审计整改结果, 在一定范围内对拒不整改或屡审屡犯的单位通过新闻媒体予以公开曝光;对整改成果比较好的,予以肯定和表彰。

七是奖惩处理体系。根据岗位职责和年度工作任务,研究制订质量管理目标责任管理办法,尝试将政治、经济等激励措施引入质量管理机制,加强对审计人员工作质量情况的考核,对表现突出或有特殊贡献的审计人员给予奖励;对工作质量状态差,不思进取,长期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员给予惩戒,甚至调离岗位;对玩忽职守,以审谋私要进行责任追究。以此激发审计人员的荣誉感和进取精神,创造人尽其能,才尽其用的平等竞争机制。开展“岗位创优竞赛”和“优秀审计组长”和“优秀审计能手”评比等活动,又要立足于自身,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力求形成整体合力,不断掀起岗位创优活动热潮。

三、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的保障措施

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树立依法审计、科学审计理念的关键所在。审计部门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求真务实,创新工作,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努力打造精品审计项目,为维护经济秩序、加强廉政建设、推进依法审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强化审计主体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审计质量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只有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整体推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是实施审计质量监控的主体。为此,必须加强学习、率先垂范,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进一步增强其创新意识、效率意识、管理意识、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夯实审计质量制度基础。要以效能建设为核心,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工作,引导审计干部适应形势发展和审计工作自身发展的要求,加强审计质量理论创新研究,探索和尝试新的审计理念、方式、方法等,特别是要加强对宏观经济、重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现代科技、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开阔眼界、启发思路,增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篇7

我第一次站在这个竞聘演讲台上,心里忐忑不安,因为,我知道工程部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部门。虽然,我在工程部工作了四年,已经很熟悉各项工作的工作流程。但是,要想在形成模式的工作中寻找更为先进的养护制度和养护管理方法,还是非常费力的事情。下面我就自己在竞聘方面的四点优势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我自幼在农村长大,贫寒的家境培养了我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个性。“世上无难事,只要有心人”。我始终坚信这句名言。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走进了这让我为之欣喜、为之奉献的高速公路事业。我深深的知道,工作来之不易。更何况是我梦寐以求的公路事业呢。我加倍的珍惜。在工作中,我兢兢业业,四年如一日,牺牲过无数的休息日,从来没有喊过苦,叫过累,没有向领导提过条件。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不努力学习先进的公路养护知识,不了解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新设备就不能在养护中利用快捷,先进的养护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势必增加养护成本,降低养护质量。所以,我坚持每天看一点书,无论是工作有多忙,多累,在我的床头总能看到养护方面的书籍。只有在学习中才能创新,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学到更有价值的知识。

自从我刚刚毕业进入管理公司以来,就被分配到工程养护部门,这让我感动不已,谢谢领导让我从事了我喜爱的专业。从利辛收费站房建的驻地代表到养护一线的现场管理,我努力向领导,同事学习养护知识,做人的道理,务实的工作作风,是他们给我树立了榜样。__*高速公路从自己干的计划养护到市场化的社会化养护。我从事过各项管理制度的制作,年度养护计划费用的测算,专项工程的立项、绘制图纸、概算、招标文件的制作、评标、评标资料的制作、起草合同、现场管理、质量、进度、费用、安全的控制等工作。小修保养工程的路况徒步调查,病害的处理,质量及计量的控制等各项工作。这些工作我了然与心,让我在工作中能够抓住重点,按照养护中轻、重、缓、急的原则逐步开展工作。争取利用有限的养护资金,按质按量的完成养护任务。

工程部门事务繁杂,琐碎,涉及面很大,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团结同事,就很难做好养护工作。我友好的对待每位同事,不计较个人得失,在荣誉面前能让的则让,在困难面前该上的要上。不推诿,不见利忘义。从不造谣中伤,影响团结。在工作中和同事通力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

唯有创新才能发展。因规守旧,墨守成规。虽然不会出现错误,但是,无功便是过的今天,怎么还能坚持呢?要发展、要创新,就要开动脑筋,大胆的作出尝试。正如06年工程部把浸塑防眩板改造成植物防眩,把隔离栅改造成刺铁丝加植物隔离都是大胆的创新,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创新就要面对困难,有了困难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事情才能进步,工作才能更加顺利,对待我们的事业才有帮助。

一、 严格要求自己,当好参谋助手

做到个性服从制度,感情服从原则,主观服从客观;做到服务不欠位,主动不越位,服从不偏位;找准工作切入点,多与领导沟通,认真领悟领导的意图,灵活运用政策法规,精心办事;力争在服务中显示实力,在工作中形成动力,在创新中增强压力,在与人交往中凝聚合力。

二、 建立激励制度、提高员工积极性

如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热情,是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任何事情的好坏都离不开人的管理。一盘散沙的工作作风和自由主义的工作态度是我们的工作要不得的。首先,建立严格的上下班制度,在工程部办公室门前挂上便捷式黑板,每个人上班的第一件事是写上自己今天的工作计划。有利于工作公开化,使得工程部长掌握每个员工的工作动态。工程部的主要任务是现场管理,每天必须的任务是现场对养护施工单位的养护工作内容进行考核。工程部长每天花费5分钟的时间对员工进行考核。并有资料员记录在案。每个月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客观的给与评价并公示。对于工作成绩突出的员工可以安排其带薪休假以兹鼓励工作积极性。对于工作不积极,不主动的员工适当扣减当月的绩效工资以兹警告。其次,要求每位员工每月对自己的工作作一个总结,工程部召开部门会议,并邀请领导参加,每位员工现场宣读自己一个月的工作业绩,并自己给自己一个工作评价。其三,工程部门会议由每位职工轮流主持,锻炼其在工作岗位的积极性,和培养职工的心理素质,有利于职工的发展,让职工感受到主人翁的感觉。

三、 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树立良好的形象。

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法,培养创新务实、优质高效、爱岗敬业、办事公道、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严格遵守集团公司和管理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共同的目标团结人,以有效的管理激励人,以自身的行动带动人。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共事讲团结,办事讲效率。我将用真情和爱心去善待我的每一个同事,对同事多理解,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尊重,给他们一个宽松的发展和创造空间。我将用制度和岗位职责去管理,让职工找准自己的位置,始终做到办事效率高、公正无私、服务态度和蔼可亲。

四、 加强小修保养工程现场管理、建立养护信息化管理系统

小修养护项目繁多,包含路基、路面、桥涵、交通安全设施、绿化等维修项目,为有效的控制在小修养护中的质量管理、费用管理、时效性管理。根据集团公司06年的营运管理工作计划,建立养护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带来的快捷,工程部派员长驻工区,和监理人员一起严把各项工作,每天把当天养护单位工作内容,包含维修的项目名称、

位置、工程量,图片,存在问题等各项信息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传输到管理公司工程部。工程部每天整理各现场驻地代表的传输的资料后,根据资料,决定是否下达维修指令,上报领导。五、 建立养护稽查制度

为检查养护公司维修各项工作的质量,工程量、养护计划执行情况,督促现场驻地和监理人员工作的认真性,工程部成立养护稽查小组。不定期的对养护工区维修的各项工作进行抽查,对传输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进行考核,建立对应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养护公司、现场代表和监理人员的积极性,杜绝工作不努力,不认真等现象的发生。

六、 提高路面、路基保洁力度

高速公路路基,路面是容易杂物多的地方,一些司乘人员顺手扔出窗外的杂物,在车子的带动下,严重的污染路基、路面,给保洁带来了很大的问题。通过增加保洁人员,包干到人。每天两次上路清扫路面,捡拾路基边坡的垃圾,并带离出高速公路焚烧或掩埋。对于匝道等容易停车地段求助路政人员,禁止乱扔垃圾,并且加强人员清扫。

七、 加大宣传报道工作

为充分发挥高速公路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协调作用、约束作用,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树立信誉,向社会大众展示成功企业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鼓励同事多读书,勤思考,多动笔,把发生在身边的各项工作动态、先进的经验介绍,读书的心得体会等记录下来,向管理公司月刊、集团公司营运动态等文摘积极投稿。

八、 提高员工学习紧迫感、不定期参加各项公路养护培训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公路养护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养护工作新形势、新要求,必须要求职工认真钻研公路养护专业。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加强职工培训学习,争取多参加集团公司和管理公司组织的各项公路养护培训,采取“走出去,拿进来”的方法,把先进的养护方法和经验为我所用,采众家所长,通过学习和参加培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集思广益,为高速公路的养护事业献计献策。

九、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高速公路车辆多,车速快,在高速公路上施工,安全隐患非常大,为杜绝出现责任事故,和养护公司签订养护安全协议,要求养护人员按照养护安全规范摆放交通标志牌,所有养护人员一律穿戴安全服和安全帽。现场代表或监理人员对上路安全情况进行记录,对于标志不齐全的,严禁在高速公路上养护作业,责令养护公司限期整改。

十、 紧急预案的启动,雪、暴雨天气公路的应对

篇8

1 输变电工程设计流程管理

流程管理是输变电工程设计管理的重要环节,它包括设计工程发包管理和工程设计程序管理两个部分,包括从建设项目核准后的设计委托到设计后评价的全过程管理。

1.1 创新输变电工程设计发包模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输变电工程规模日渐扩大,工程性质也日趋复杂,依传统发包模式进行的输变电工程,时常发生设计与施工配合不易与权责划分不清的纷争,面对不断增加的纷争与新建工程的时程压力,有必要创新输变电工程设计发包模式,开展设计管理与施工管理的有机结合和互动运作。

1.1.1 输变电工程设计发包的传统流程

传统的输变电工程设计发包模式,习惯独立于施工工程先期开展招投标,人为地将本来具有天然联系的设计与施工工程分割成先后独立的两大部分,将投入太多的人时投入到监督、反馈和变更上,导致了人时的浪费,设计进度和设计效率的低下。

1.1.2 创新输变电工程设计发包流程

(1)工程设计与施工统一发包。顾名思义,工程设计与施工统一发包,是将工程设计与工程施工做打包处理,统一交由一家投标公司或多家公司联合投标接包承担。工程设计与施工统一发包,具有设计与施工有机衔接、互动参与的优点,能较好的解决设计与施工配合难、权责不清的弊端。工程设计与施工统一发包,减少了管理和协调的工作,并有利于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控制,有效降低工程造价。

(2)模式。BOT模式是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也是一种新兴的工程承包方式。在BOT模式中,私营企业或外商取代政府成为融资主体,承担融资风险。BOT可以使融资风险由各参与方进一步分担。政府不承担资本成本、经营成本与财务成本,而是通过控制项目的收入流,间接地鼓励项目公司承担风险。目前,我国的BOT模式运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以利用外资为主,二是运作范围有所控制。由于我国的输变电工程还没有私营化,因此BOT模式在输变电工程上几乎还没有试点。

(3)在工程设计的发包阶段就引入风险管理。在项目统包模式下,业主不仅赋予承包商建造责任,还要求承包商负起设计责任。表面上看,业主几乎将所有的风险都转移到承包商的头上。但实际上,如果不能在项目的实施中对风险进行认真的识别和有效的管理,这种模式会给双方带来严重的风险。

1.2 完善输变电工程设计程序管理

目前,我国的工程设计管理总体上程序得当,成效显著。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往往照搬经验,只停留与对设计单位的各种资质、经营范围加以控制等;在设计成果的评审中,也往往注重设计成果的狭义可行性,缺少对成果的经济性或最优性进行管理。

1.2.1 工程设计管理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机制

工程设计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如何解决在设计项目管理中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是围绕具体设计项目所展开的管理工作。

工程设计管理与设计程序一起并行发展,其控制的内容和方法基本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程序性的,其主要的是确保设计在发展过程中总体目标与方向的正确性,其内容包括正确的理解设计程序、制定切实有效的设计规划、实行设计检查等。而另一类是技术性的,对设计项目的展开进行设计质量、日程和成本等方面的控制。无论程序还是技术,工程设计管理通常都是设计管理者在工程设计管理目标明确后,以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依据,根据工程设计的实际特点,建立设计质量目标,规定质量要求,安排应开展的各种活动及对各种设计要素进行总体计划并计划如何实现的过程。

工程设计管理通常应遵循确定合理的项目目标、工作内容、组织目标、组织工作内容,进行组织设计,确定工作岗位与工作职责,配置人员,设计工作流程与信息流程,以及制定考核标准等步骤,每个步骤都是对某一方面问题的解决与回答。

1.2.2 注重解决工程设计中的问题,突出程序创新

“问题”是指人的主观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当人对客观认识不足,而有进一步了解的意图时,便会产生“疑问”;当人对客观现实觉得不如人意,有意图加以改变时,便形成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要求的是行动上的“解决”。

(1)工程设计问题的层次性。在工程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有不同层次。进行一项新工程项目设计,本身就是用一个新产品去满足市场需要的问题。

(2)工程设计问题解决的阶段性。工程设计问题通常没有现成的解决“措施”,其解决要注重阶段性和步骤计划。一般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即:预备阶段、突破阶段、实施阶段。每个阶段又包括若干步骤。

(3)工程设计问题解决的系统性。工程设计问题既然具有层次性,其解决又具有阶段性,最终的解决方案自然也应具备一定的系统性,即不仅要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内容完整、功能齐全,更要求子方案之间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能有序相容和网络协作,同时,确保方案的操作执行人员遵循管理中的系统不相容原理。

1.2.3 基于服务的工程设计管理流程

对于一个全过程的设计活动来讲,设计流程应该是从设计单位吸引业主开始,到重新吸引新的业主为一个循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不间断过程。创造并持续满足业主的服务需求是始终贯穿流程的主线。

一是充分理解业主需求。定义设计需求和评审设计要求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1)业主对工程设计的要求,如工程项目的技术、进度和费用要求,设计交付后的服务要求等;(2)业主没有明示规定,但应该包括的预期用途所必须的要求。(3)与工程设计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如设计依据、设计规范、标准和基本建设程序;(4)业主对设计项目提出的附加要求,如设计项目采用新技术或项目管理与手段要求等。

二是与业主保持有效的沟通。与业主保持有效的沟通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设计单位应选择适当的方式、通过适当的途径,与业主进行有效沟通,即使收集业主的反馈信息。与业主沟通的主要内容为:(1)拟实施的工程设计信息;(2)有关合同、定单在执行过程中的问讯、处理,如要求和更改确定等;(3)工程设计过程及阶段设计完成后的通报等。

三是工程设计内部流程。合理的内部设计流程重要解决什么时候搜集什么资料、了解什么情况,与不同专业商讨什么问题、开展什么工作等,保证设计工作忙而不乱、事半功倍、提高质量、减少返工。符合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工程设计内部流程,有以下四个阶段:(1)设计准备;(2)设计初步;(3)设计深入;(4)设计完善。

2 输变电工程设计标准的主要原则

输变电工程设计标准的主要原则是:以用为先、简洁适用,创新优化、节约资源,以人为本、环境友好。在设计理念上,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标准化设计,推行全过程和全寿命周期最优化设计,提高变电站建设的效率和效益。在性能指标上,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合理造价,不片面追求高性能、高配置,不盲目攀比,追求性能价格比最优。在设计标准上,以不突破现有的设计规程、规范,遵循公司典型设计总体原则为前提。

2.1 输变电工程设计的内容深度管理

整个输变电工程建设通常包括:工程可行性研究、工程申报批准立项、工程设计、执行工程建设等五个阶段。其中,可行性研究作为基本建设程序中为项目核准提供技术依据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研究编制而成的分析成果,事实上也是工程设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2 输变电工程设计技术管理

输变电工程设计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设计趋势管理、任务管理和重点领域管理和措施管理。在输变电工程设计技术管理上,以提高设计单位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为重点,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为保证,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注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先进设计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充分发挥设计单位的整体优势,全面提高设计单位的综合设计技术实力。

3 输变电工程设计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可以归纳为五个步骤:制定目标;执行目标;成果评价;实行奖惩;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的设计思想是:第一,将企业任务转化为目标,管理人员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保证总目标的实现。第二,目标管理实际上是一种程序管理,即上下各级管理人员会同起来制订共同的目标,并进行流程式的目标分解。第三,目标管理具有整体性,只有组织成员的分目标都完成了,组织总目标才能完成。第四,过程中更多依靠自我指挥、自我控制。第五,管理人员依据分目标对各成员进行考核和奖惩。

3.1 设计管理流程要项、策略及影响因素

根据相关文献整理、案例研究及有关专家学者的访谈,初步可以将设计管理分为设计质量管理、设计进度管理、设计成本管理、设计图说审查及其它(如奖励措施、设计创意等)五个管理层面。

3.2 输变电工程设计质量管理

输变电工程设计质量管理。工程设计质量是指从整个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的需要出发,对工程设计的整个过程进行控制,包括它的工作程序、工作进度、费用及成果文件所包涵的功能和使用价值。设计阶段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审查设计基础资料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审查设计方案的先进性和合理性,确定最佳设计方案;审查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建立内部专业交底及专业会签制度;进行设计质量跟踪检查,控制设计图纸的质量。

3.3 输变电工程设计进度管理

工程进度管理是指在既定的工期内,编制出最优的施工进度计划,通过执行检查实际工作进度并与计划对比,对出现偏差分析原因和对工期的影响程度,找出必要的调整措施,修改原计划,不断地如此循环,直至工程竣工验收的过程。

输变电工程设计进度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按质、按量、按时间要求提供施工图设计文件,它可以分为设计前准备和设计两个阶段:在设计前准备阶段,进度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工期目标、编制项目总进度计划、编制详细工作计划、控制计划的执行、现场调研和分析;设计阶段的主要进度管理任务是:编制设计阶段工作进度计划并控制执行、编制详细的出图计划并控制执行。

3.4 输变电工程设计成本管理

3.4.1 工程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工程设计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做到经济效益、社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应当力求做到适应、安全、美观、经济。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据统计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这少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很高。

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的途径是技术与经济结合对设计成果进行经济优化。从技术上采取措施,包括重视多方案选择,优化设计,严格审查监督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深入技术领域,节约投资;从经济上采取措施,动态比较投资的计划值和实际值,严格审核各项费用支出,奖励节约。经济优化具体做法:增强设计标准意识,积极推广标准设计、限额设计。

3.4.2 输变电工程设计成本管理。输变电工程设计成本管理是对设计单位在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它的主要任务是在可靠地实现项目所需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输变电工程功能与费用比,以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亦即输变电工程设计对成本的考虑,一开始就不仅要降低项目的建设成本,而且也要尽量降低项目的运营成本,以提高输变电工程的整体效益。

(1)设计方案的优化选择。设计方案的优选是指从项目的技术、经济、社会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在备选方案中确定先进、合理和协调的方案。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案和应用各种新的技术及设备(如建筑节能技术、节能设备的应用等),从而会产生不同的技术经济效果,为了达到最优目标,必须对设计方案进行优选。对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论证各方案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在功能上是否满足需要,在经济上是否合理。通过对设计方案中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方案、技术措施的经济效益进行计算、比较、分析和评价,为选用最佳设计方案,实现最佳投资效果提供依据。

(2)输变电工程的限额设计。所谓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批准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书及其投资估算,作为受控制的投资限度以控制初步设计,并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限额设计的前提是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精心设计、保证使用功能,体现“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符合国情”的基本原则,合理使用人力、物力、材力,力争少投入、多产出,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贯彻限额设计的执行,其责任单位以项目法人和总体设计单位为主,设计、施工等参建单位都要各负其责,设计、施工、物资采购都必须实行招标,加强工程监理。

4 结论

输变电工程设计管理是国家电网公司“三抓一创”重点工作之一;是国家电网公司实施集约化管理,统一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建设管理、合理控制造价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电网公司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提高集成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推广应用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有利于统一建设标准、统一设备规范,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土地占用,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为电网规划、成本控制、资金管理、集中规模招标等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9

一、规范基层站所基础资料

制度建设和规范的基础资料是基层站所做好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基础。供电所基础资料、台账、报表种类繁多,各类记录薄册和台账档案有200多种,资料管理起来非常复杂。

由于部分记录信息都是重复的,在手工操作时就要做很多重复性的工作,无形中给供电所工作人员带来了额外的压力。为给供电所班组减负实现管理创新,电力局成立了专项课题组,对供电所现有的基础资料、台账进行了整合,整合后的各类台账、报表、薄册不到100种。电力局下发了温电营《关于下发供电(营业)所、配电工段必备规程、基础资料台账、薄册清单及基础资料电子模板的通知》,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格式、统一流程、统一内容的原则,对供电设备、管理台账、各类图表、记录、分析资料等基础资料进行规范统一,在保证了各种资料、记录齐全的基础上,同时减轻了供电所人员的工作量。

二、加强基层站所信息化建设

各基层站所全部建成光纤骨干网,通信系统向农村供电所延伸,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硬件平台。各基层站所建成企业门户网站、办公自动化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营销系统、班组管理eme系统等,为电力企业生产运营和决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积极推进信息资源整合,探索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结合市供电(营业)所管理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开发了“星级供电(营业)所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对供电所的日常业务进行规范化管理,将所内各项工作紧密联系,实现所内资源的共享,实现供电所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同时各项工作微机化,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三、提高基层站所供电服务水平

以电监会供电检查整改为抓手,开展了“金牌服务迎奥运”、深入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电力·社区”共建、高危重要客户隐患排查等形式丰富的优质服务活动。创新电费缴纳方式,为方便农户缴费推出电费充值卡业务,开展自动催费平台、自助收费机、网上收费平台等催、收费方式创新工作,降低收费方式的银行依存度;大力创新农电特色服务,开展特色鲜明的送服务上门活动;统一制订营业厅电力客户服务与宣传手册。充分发动各基层站所(窗口),参加“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星级供电所、示范窗口建设,提高基层营业窗口服务规范性和技能水平。开展百所基层站(所)服务企业活动,为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电力局一百多个基层站所以多种形式“走出去”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攻坚破难,携手企业共渡难关,协同企业转型发展。

通过抓基层站所的基础管理工作,基层站所的管理制度、管理标准和流程得到完善,人员的服务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各项经济指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加强政企联动

为了加快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更好地贯彻落实新农村电气化标准体系,由市农办、市经贸委、电力局三家单位联合下发了《市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由市新农办牵头,将当年的建设计划列入市政府对各县(市、区)领导班子的年度考核指标中。市政府还大力支持新农村电气化工作,对路灯、表后线等建设资金给予大力支持,并对新农村电气化县(市)建设先进单位进行奖励,合计奖励20万元。电气化村的建设热情持续升温,各乡(镇)积极发动,各村主动提出要求建设新农村电气化村,村民的呼声很高。在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中,许多乡村通过举办文艺晚会、贴标语等各种不同的宣传方式,宣传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意义、目的和成效,发动村民共同参与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

五、加强内部管理

电力局将当年的建设计划列入对各县供电局领导班子的年度绩效考核指标,每年年初联合市经贸委、市农办,到各县(市、区)进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调研,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现场办公,解决建设中的实际困难,推进市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每年召开“市新农村电网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半年度工作汇报会”和“新农村建设进度督导会”,检查、督促各县(市、区)加大建设力度,确保能圆满完成今年的新农村电网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计划。为了巩固农改、县城电网改造工程以来的“五制”管理成果,防止工程管理松懈,电力局组织营销、发策、财务、

审计、档案等处室,对各个县局定期开展新农村电网建设专项检查,并印发《电力局新农村电网建设专项检查情况通报》。为了及时把握各地新农村建设动态,及时向社会公布电力系统在新农村电网建设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方面的成果,宣传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进经验、事迹,开通了“新农村电网建设信息网”,坚持每月定期出刊《新农村电网建设简报》。六、积极应用新技术、新产品

在新农村的电网建设中,电力局首先通过增加变压器容量、增大导线截面积消除局部电网“卡脖子”现象,完善农村和城镇电网供电网络,彻底解决农村和城镇中存在的各类用电问题,满足农村和城镇用电需求的增长,使农村和城镇的用电更加安全可靠。

电力局始终秉承高标准、高起点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在新农村的电网建设中,积极推广采用新技术、新产品,如:非晶合金的低损耗配电变压器,有效地降低了中低压配网的损耗,使电能的利用率得到更大的提高,农村电网电能损耗率持续下降。居民远程集中抄表系统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抄表的准确性,也减轻了抄表人员的工作量,有效缓解人手不足的矛盾。电压合格率远程上报系统,采用网络和无线gprs的传输方式,实现了对各处统计型电压表监测数据的实时自动采集,并汇总到营业部门或相应的监管部门,代替人工抄表及一连串后续工作,快速了解线路电压质量状态,降低线路供电电压的缺陷率,提高线路电能质量管理水平。下属瑞安供电局积极探索单相负载检测装置的开发及应用,使220伏用户的“零度表”管理得到加强,弥补了以前居民用户故障停走发现不及时,追补电量难度大的不足。

大力开展标准化建设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中,电力局积极推广典型设计,推行标准化建设,努力实现“电网坚强、供电可靠、服务优质、经济环保、供用和谐”的农电发展目标,秉承高标准、高起点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适用、供电质量高、电能损耗低的农村电网。积极开展省电力公司农电系统35千伏集控中心(站)和10千伏开闭所“两个标准化”的创建工作,开展“农网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35千伏及以下农网输配电设施“两清理”活动,不断提高农网输配电设施健康水平和标准化水平,提高设备安全运行能力,确保农电安全。

七、抓农电人员基本素质

(一)结合农电专项工作组织开展人员教育培训

农电工在日常工作中缺乏接受专门教育培训的机会,为此,除了加强常态的教育培训力度外,电力局重视抓住每次专项工作开展的机会,见缝插针,采用各种形式,结合专项工作的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对基层农电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如:积极开展“原原本本学规程”活动,组织编写《县级供电企业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运行检修管理规程(试行)》,并对八个县(市)供电局生产、运行管理部门从事配网工作的人员和各供电所分管生产所长、线路班班长、安全员等近700多人进行了宣贯活动。全局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以“治理隐患,防范事故”为主题的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技术比武、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组织观看安全事故案例等活动,使“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深入人心,切实提高了基层农电员工在安全生产工作方面的意识和水平。全面推行现场标准化作业工作,规定星级供电所的创建与现场标准化作业开展相挂钩,重点针对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供电所所长、线路班长、所有线路工进行强化学习培训,连续两年相继组织了全市10千伏配电线路现场标准化作业辅助系统、现场标准化作业技术比武全员理论和技能培训工作,下属平阳县供电局还成为10千伏配电线路现场标准化作业的省级示范点。

(二)研发生产一线人员技术规程考核软件

为了给各县供电局创造一线人员技术培训的条件,全面提升员工素质和技术水平。电力局组织研发了生产一线人员技术规程考核软件,软件收录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35千伏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电网10千伏架空配电线路设备评级标准》等17个规范和标准,有试题5000余题。该软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平时可以通过试题练习进行规范和标准的学习,还可以进行模拟考试和正规考试来进一步检验学习成效,通过应用规程考核软件电力局对八个县(市)局生产、运行管理部门从事配网工作的人员和各供电所分管生产所长、线路班成员等近1000多人进行了学习培训。

篇10

由于部分记录信息都是重复的,在手工操作时就要做很多重复性的工作,无形中给供电所工作人员带来了额外的压力。为给供电所班组减负实现管理创新,温州电力局成立了专项课题组,对供电所现有的基础资料、台账进行了整合,整合后的各类台账、报表、薄册不到100种。电力局下发了温电营《关于下发供电(营业)所、配电工段必备规程、基础资料台账、薄册清单及基础资料电子模板的通知》,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格式、统一流程、统一内容的原则,对供电设备、管理台账、各类图表、记录、分析资料等基础资料进行规范统一,在保证了各种资料、记录齐全的基础上,同时减轻了供电所人员的工作量。

二、加强基层站所信息化建设

各基层站所全部建成光纤骨干网,通信系统向农村供电所延伸,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硬件平台。各基层站所建成企业门户网站、办公自动化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营销系统、班组管理eme系统等,为电力企业生产运营和决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积极推进信息资源整合,探索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结合市供电(营业)所管理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开发了“星级供电(营业)所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对供电所的日常业务进行规范化管理,将所内各项工作紧密联系,实现所内资源的共享,实现供电所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同时各项工作微机化,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三、提高基层站所供电服务水平

以电监会供电检查整改为抓手,开展了“金牌服务迎奥运”、深入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电力·社区”共建、高危重要客户隐患排查等形式丰富的优质服务活动。创新电费缴纳方式,为方便农户缴费推出电费充值卡业务,开展自动催费平台、自助收费机、网上收费平台等催、收费方式创新工作,降低收费方式的银行依存度;大力创新农电特色服务,开展特色鲜明的送服务上门活动;统一制订营业厅电力客户服务与宣传手册。充分发动各基层站所(窗口),参加“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星级供电所、示范窗口建设,提高基层营业窗口服务规范性和技能水平。开展百所基层站(所)服务企业活动,为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温州电力局一百多个基层站所以多种形式“走出去”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攻坚破难,携手企业共渡难关,协同企业转型发展。

通过抓基层站所的基础管理工作,基层站所的管理制度、管理标准和流程得到完善,人员的服务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各项经济指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加强政企联动

为了加快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更好地贯彻落实新农村电气化标准体系,由温州市农办、市经贸委、温州电力局三家单位联合下发了《温州市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由市新农办牵头,将当年的建设计划列入温州市政府对各县(市、区)领导班子的年度考核指标中。温州市政府还大力支持新农村电气化工作,对路灯、表后线等建设资金给予大力支持,并对新农村电气化县(市)建设先进单位进行奖励,合计奖励20万元。电气化村的建设热情持续升温,各乡(镇)积极发动,各村主动提出要求建设新农村电气化村,村民的呼声很高。在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中,许多乡村通过举办文艺晚会、贴标语等各种不同的宣传方式,宣传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意义、目的和成效,发动村民共同参与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

五、加强内部管理

温州电力局将当年的建设计划列入对各县供电局领导班子的年度绩效考核指标,每年年初联合市经贸委、市农办,到各县(市、区)进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调研,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现场办公,解决建设中的实际困难,推进温州市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每年召开“温州市新农村电网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半年度工作汇报会”和“新农村建设进度督导会”,检查、督促各县(市、区)加大建设力度,确保能圆满完成今年的新农村电网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计划。为了巩固农改、县城电网改造工程以来的“五制”管理成果,防止工程管理松懈,电力局组织营销、发策、财务、审计、档案等处室,对各个县局定期开展新农村电网建设专项检查,并印发《温州电力局新农村电网建设专项检查情况通报》。为了及时把握各地新农村建设动态,及时向社会公布温州电力系统在新农村电网建设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方面的成果,宣传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进经验、事迹,开通了“新农村电网建设信息网”,坚持每月定期出刊《新农村电网建设简报》。

六、积极应用新技术、新产品

在新农村的电网建设中,温州电力局首先通过增加变压器容量、增大导线截面积消除局部电网“卡脖子”现象,完善农村和城镇电网供电网络,彻底解决农村和城镇中存在的各类用电问题,满足农村和城镇用电需求的增长,使农村和城镇的用电更加安全可靠。

温州电力局始终秉承高标准、高起点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在新农村的电网建设中,积极推广采用新技术、新产品,如:非晶合金的低损耗配电变压器,有效地降低了中低压配网的损耗,使电能的利用率得到更大的提高,农村电网电能损耗率持续下降。居民远程集中抄表系统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抄表的准确性,也减轻了抄表人员的工作量,有效缓解人手不足的矛盾。电压合格率远程上报系统,采用网络和无线gprs的传输方式,实现了对各处统计型电压表监测数据的实时自动采集,并汇总到营业部门或相应的监管部门,代替人工抄表及一连串后续工作,快速了解线路电压质量状态,降低线路供电电压的缺陷率,提高线路电能质量管理水平。下属瑞安供电局积极探索单相负载检测装置的开发及应用,使220伏用户的“零度表”管理得到加强,弥补了以前居民用户故障停走发现不及时,追补电量难度大的不足。

大力开展标准化建设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中,电力局积极推广典型设计,推行标准化建设,努力实现“电网坚强、供电可靠、服务优质、经济环保、供用和谐”的农电发展目标,秉承高标准、高起点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适用、供电质量高、电能损耗低的农村电网。积极开展省电力公司农电系统35千伏集控中心(站)和10千伏开闭所“两个标准化”的创建工作,开展“农网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35千伏及以下农网输配电设施“两清理”活动,不断提高农网输配电设施健康水平和标准化水平,提高设备安全运行能力,确保农电安全。

七、抓农电人员基本素质

(一)结合农电专项工作组织开展人员教育培训

农电工在日常工作中缺乏接受专门教育培训的机会,为此,除了加强常态的教育培训力度外,温州电力局重视抓住每次专项工作开展的机会,见缝插针,采用各种形式,结合专项工作的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对基层农电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如:积极开展“原原本本学规程”活动,组织编写《县级供电企业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运行检修管理规程(试行)》,并对八个县(市)供电局生产、运行管理部门从事配网工作的人员和各供电所分管生产所长、线路班班长、安全员等近700多人进行了宣贯活动。全局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以“治理隐患,防范事故”为主题的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技术比武、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组织观看安全事故案例等活动,使2009年度“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深入人心,切实提高了基层农电员工在安全生产工作方面的意识和水平。全面推行现场标准化作业工作,规定星级供电所的创建与现场标准化作业开展相挂钩,重点针对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供电所所长、线路班长、所有线路工进行强化学习培训,连续两年相继组织了全市10千伏配电线路现场标准化作业辅助系统、现场标准化作业技术比武全员理论和技能培训工作,下属平阳县供电局还成为10千伏配电线路现场标准化作业的省级示范点。

(二)研发生产一线人员技术规程考核软件

为了给各县供电局创造一线人员技术培训的条件,全面提升员工素质和技术水平。温州电力局组织研发了生产一线人员技术规程考核软件,软件收录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35千伏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浙江电网10千伏架空配电线路设备评级标准》等17个规范和标准,有试题5000余题。该软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平时可以通过试题练习进行规范和标准的学习,还可以进行模拟考试和正规考试来进一步检验学习成效,通过应用规程考核软件电力局对八个县(市)局生产、运行管理部门从事配网工作的人员和各供电所分管生产所长、线路班成员等近1000多人进行了学习培训。

篇11

一、房建项目绿色施工的意义

房建项目绿色施工概括起来就是“资源有效利用”,即一是减少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二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三是设置废物回收系统,利用回收材料;四是在结构允许的条件下重新使用旧材料;五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绿色施工也是融合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于一体的建筑。

房建项目绿色施工实质上是以保持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为目标,对工程项目施工采用的技术和管理方案进行优化,并严格实施,确保施工过程安全和高效、产品质量严格受控的方式方法;具体的说,就是在保证施工过程安全文明高效优质的条件下,做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绿色施工是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实施绿色施工,进行总体方案优化虽然相对增加了资金成本,但也降低了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即降低了寿命周期成本,更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以认为: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应用的主要体现。绿色施工总体框架由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六个方面组成。

二、房建项目绿色施工的管理措施

2.1提倡应用绿色施工技术

要做好工程项目的绿色施工管理,首先必须制定绿色技术管理计划,结合施工过程中的节能与环保要求,重点提倡使用与节约能源及环保相适应的施工技术,力求促使工程项目朝节约能源、节约水资源、节约用地、节约材料、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发展,将施工技术不断改进、研发,针对具体的施工专项工程,采取相适应的绿色施工技术策略。施工单位在优化绿色施工管理的道路上,必须通过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 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采用绿色化施工技术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采用从后往前做的模式,即根据市场确定产品, 根据产品确定技术和工艺, 最后确定所采用的技术是自主开发、合作开发还是引进。只有确保创新施工技术,才能顺利开展项目的施工管理。

2.2优化施工方案

施工单位应当在开展施工前,结合施工现场环境,并通过审核,制定合理的绿色施工方案,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重视环境管理,建筑施工单位可以通过制定环境管理计划及应急救援预案的方式加强环境管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注重污染的防治,进而降低建筑活动给环境所带来的破坏性,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其二,注重绿色现场施工,在开展建筑施工活动时,施工单位应当尽量减少粉尘、噪声、废物、光及污水等污染。尤其要注意减少混凝土、砂浆,砖、瓦、砂、石等固体废物,并及时对固体废物进行分类,尽可能地回收利用,减少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其三,做好现场施工能源管理,也就是注重节约材料、节约水资源、节约用地面积以及能源等,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制定节材措施,可以通过进行施工方案的节材优化,并同时回收利用固体垃圾,尽可能地减少建筑垃圾;以不断优化施工方案的方式,进行施工节能策划,制定相应的节能策略。

2.3加强房建工程项目的环保建设

(1)提高施工原材料的环保性。首先,在进行建筑施工设计时应当选择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材料,严格控制所选用材料含有的放射性元素和甲醛、氨、苯、氡等有害物质的含量,确保设计所选择的材料符合绿色施工标准,其次,确保施工过程所选择的材料符合绿色施工标准,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时,必须严格使用“绿色建材”,保证施工过程使用的材料符合“绿色施工”标准的要求,尽量不使用有机溶剂作稀释剂、用水溶性涂料取代溶剂型涂料、使用商品混凝土取代现场搅拌混凝土等。最后,建筑工程中的结构用材料及装饰材料,不仅要重视其材料的强度及耐久度,还应当重视其环保性,尽可能避免选取含有有害物质的材料作为建筑施工用料。

(2)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环保管理工作。首先,关于施工施工泥浆的污染,基础和土方工程容易产生泥浆污染。在防治施工泥浆方面,通过人工及时固结泥浆,避免泥浆流出场外,污染道路和城市环境。其次,关于施工尘土污染,尘土是施工现场较易发生的问题,尤其在干旱和大风的日子。在防治施工尘土方面,可在施工现场采用设置围档、实施淋水降尘的方式进行控制。最后,关于施工噪声污染,建筑施工噪声主要由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建筑机械设备及运输车辆众多。关于如何防治施工噪声,可以通过加强环境宣传,并选用低噪音设备和机械进行施工的方式进行控制。(3)加强绿色施工现场的管理。做好房建项目的绿色施工管理工作,首先要明确与现场管理有关的绿色施工控制要点, 熟悉现场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有关法律法规,包括相关条文中有关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影响因素的具体限制;了解项目场地周围情况,为制定相应预防及控制要点做准备。通过了解项目整体概况,将项目工作分解到各个分项工程,了解各个分项工程施工方案特点及各自对环境的影响。现场经理要起到监督执行的作用,明确现场组织机构中各人员的绿色施工责任,包括现场绿色施工管理的实施与监控工作,同时明确现场人员之间、现场与外界之间的交流渠道与方式;针对绿色施工管理计划进行有效落实各个部门和个人根据所涉及的施工阶段,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和工作计划。此外,还要做好现场施工能源管理,包括:其一,节材管理,施工单位应当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制定节材措施,可以通过进行施工方案的节材优化,并同时回收利用固体垃圾,尽可能地减少建筑垃圾。其二,节水管理,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水资源状况,制定相应的节水措施,尽可能地循环利用水资源。其三,节地管理,结合具体工程情况,制定临时用地指标、施工总平面布置规划及临时用地节地策略等。其四,节能策略,通过优化施工方案,进行施工节能策划,制定相应的节能策略。

2.4提升施工人员的绿色施工意识

施工单位应当加大力度对工作人员及施工管理者进行绿色施工管理的专业化培训,加强施工人员及管理者对绿色施工管理理念的正确认识。一方面,通过定期为施工操作人员与施工管理者进行分类、分层次的培训,由专业化的施工专家及施工管理专家向其传授具体的绿色施工知识,包括绿色施工的具体标准、要求及原则,重点讲解绿色施工的方法及手段。另一方面,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相关绿色施工管理制度来规范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施工操作及施工流程,以便将绿色施工管理真正落实到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上来。

三、结束语

房建项目推进绿色施工的目的是为人类提供舒适、健康、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绿色施工要求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能源和资源和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