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21: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是讲练结合。 练是实际操作,通过练习才可以看到本人的真实水平。考前进行有一定量、有度、有序的强化训练,十分必要。可在学习《考试说明》、透彻把握历史教材的基础上,参照前几年中考试题的出题走向、把握重点、难点,将收集到的历史列出试题和信息,精心筛选加工出几套综合性、科学性、典型性以及知识、能力和思想都贴近中考的模拟试题,创设考试的环境,以考试的要求、标准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学生进行练习后一定要认真听取老师对试卷的评讲,只练不讲,等于半途而废,凡练必讲,讲必纠错,纠错而总结,在练、讲、纠错、总结上提高和升华。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良性的教学循环。每一环节都不容忽视,不可或缺。
三是横竖结合。 竖的方面,要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横的方面,
一是要把握同一时期历史学科自身发展的横断面上诸方面的内在联系。如:同一时期同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历史现象问的相互联系。通过横竖结合,学生才能把中外历史以及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考试中才更有信心,遇到难题才会处惊不乱。
二是要将历史的复习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的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渗透,相互迁移。现在我市实行的政治、历史、地理的“文科综合”考试,比如政治课中所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有助于孩子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孩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又比如有了过硬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古文知识等方面的语文基本功,就可以迅速准确地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对历史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历史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就可以语言准确、逻辑严谨、扼要全面地答好历史材料题和问答题。
再如借助地理知识既可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又可强化记忆,深化理解,培养孩子对地图的意识和空间观念。同样,丰富的历史知识对于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的学习也是他山之石。事实上,各科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诸种联系,知识的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我们应当树立"大知识观",这不仅能提高备考复习效率,而且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四是中外结合。 由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教材是分别编写的,上课时也是分别讲解的。这就容易造成中外历史的割裂,顾此失彼,破坏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因此,总复习时要将中外历史有机地融为一体,尽可能地把中外历史教材里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按历史事件的事件脉络,比较联系,对照复习,整体把握,中外历史比较考察这是历史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对于中外历史的结合掌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针对高中阶段大陆和香港历史学习的具体情况,本文拟对大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和香港《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学习领域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以下简称中国历史科《指引》)、《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学习领域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以下简称为历史科《指引》)进行简要分析,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实施方面对大陆和香港历史课程进行阐述。
一、课程内容比较
大陆历史课程的涵盖面相对较广,包括政治、社会、科技、教育和文化思想,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过去突出政治史的弊端;同时,大陆历史课程采用了古今贯通、中外混编的专题式编排体系,打破了以往“以时间为主线”的通史式章节体体系,但是专题内部和专题间的衔接没有达到合理的优化,知识跨度较大,不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历史知识。而香港中国历史科甲部以政治史和社会史为主线,乙部以中国内政和外交为主线,香港不管是历史科还是中国历史科,都注重政治史和社会史的教学,忽略了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史,没有体现历史多样性和综合性。中国历史科的必修部分采用通史式的章节体体系,与大陆相比香港中国历史科颇具特色,它从时间角度纵向探讨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让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整体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又由于其选取的知识点突出重点和典型,使历史教材的繁杂问题得到有力改善;中国历史科的选修部分采用专题式形式,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历史科在设置没有像大陆一样网罗所有的历史知识于一体而是截取了离当代相对较近的历史片段进行专题式的系统的编排,这样不仅避免了因时代久远而对史实做出的不客观地评价,而且有利于学生立足现实。
二、课程目标的比较
《标准》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中国历史科《指引》分为知识、历史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面,历史科《指引》分为知识、技巧、价值观和态度三个层面。可见他们都是从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来阐述课程标准。但是香港的历史课程对史料的运用具体明确具有指导性 ,它明确指出“接触各种历史资料,学习阅读及整理史料的方法,并运用通畅之语言及文字表达学习历史的成果”、“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三、课程实施的比较
《标准》第四部分从四个方面阐述实施建议,包括了课程实施的各个部分,是非常全面的,但是《标准》只对课程的实施做了一个宏观的指导和规划。《指引》在第四章阐述教学建议,第五章阐述评价建议,第六章阐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议,虽然不如《标准》全面但更加具体。在此笔者结合《标准》和《指引》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个方面做出相应阐述。
(一) 关于教学建议
《标准》从五个宏观方面来阐述教学建议,其建议学校严格安排教学,教师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内容、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至于在安排教学、落实目标、把握内容,处理教与学以及客观评价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标准》中没有一个指导性的答案。相对而言《指引》在“学与教”这一部分对教师的教学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尤其是中国历史科的《指引》,而历史科《指引》对历史教学的常见问题也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突出了重要发展趋势及历史概念,充分处理了带有争议性的问题等。由此可见,《标准》的教学建议较为全面,但是没有具体的指导性意见。而《指引》虽然不够完整但在学与教方面给与了具体有效的指导。
(二)关于教学评价
《标准》指出学习评价是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其是既注重结果、过程也注重三维目标实现的定性与定量评价,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合作。《指引》则从评估的角色、进展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评价目标、校内评估、校外评估和公开评估入手来阐述。相对而言《指引》的评价更加具体,它在评估的角色一节中展示了评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虽然《标准》和《指引》都强调了评价的反馈作用以及评价过程中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的重要作用,但《指引》更加充分具体明确。除此之外《指引》还列出了具体的评价方式、评价目标和评价原则,从而保证了评价的合理化和规范化,这一点是《标准》中没有涉及到的。《标准》虽然也介绍了多种评价方式,但是《标准》的评价虽然全面但还是不够具体。
(三)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标准》和《指引》都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标准》明确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香港中国历史科《指引》指出除了文字资料外,还有图像材料、数据资料、音响资源等,此外尚包括遗迹与遗址等;历史科《指引》中指出资源不仅是指教育局或其他机构制作的教科书、作业、视听教材等资料,还包括不同类型的网上学习资源、电脑软件,以及互联网、传媒、自然环境、图书馆及人力资源。可见,大陆和香港都重视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的利用。一个较为明显区别就是《标准》将教师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这充分肯定了历史教师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之,不管是大陆的《标准》还是香港的《指引》都是为高中历史课程服务的,它们都有我们值得肯定和借鉴的地方,也有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课程内容上大陆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值得香港的学习和借鉴,而在体系的安排上具体采用通史式章节体体系还是专题体体系还有待我们的进一步探讨;课程目标上大陆和香港逐步趋于一致,但是史料运用上大陆需要进一步改善;课程的实施上大陆和香港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大陆需要更具体一些,而香港则要充分注意教师这一独特的资源。
参考资料: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3-012-01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法国哲学家狄德罗也说过:“读史可以明智。”作为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科目,历史学科具有前瞻性、当代性、人文性、主客观统一性及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甚至“谈史色变”。其实是没有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没能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相较于别的学科而言,初中历史更加注重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强调历史规律的作用。对比分析和总结的部分更加灵活。简而言之就是更需要根据史实基础进行思考和分析而非单纯的死记硬背。因此,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很重要。结合我本人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勤耕不辍,功在平时
中华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作为世界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在世界史上也是难得一见的。要想学好历史,就首先要学好中国历史。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无论是中国历史也好,世界史也好,哪方面地学习都非是一时之功,这就要求学生务必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夯实基础。所以,我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任何一段不起眼的文字的描述,都是一段灿烂的历史文化,历史学习来不得一丝骄傲和马虎。”即便是辉煌的成就如今天,将来载入史册的也就是那么一段不起眼的文字就概括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历史是最朴实无华的,也是最不容忽视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历史是前人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发展史,任何一段都是不容有失的,任何知识漏洞的存在,都会是史学的一大憾事,因此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技巧就在于注意历史的连贯性,根据时间来记忆历史事件是防止出现知识漏洞最好的记忆方法。因为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是有前因后果的,时间的先后可以帮助理解记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半辛劳一半才”只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扎实地打好基础,步步为营,重在积累,才能在初中历史学习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温故知新,善于整合
孔子说“温故而知心,可以为师矣”“温故而知新”有四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学的知识,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三为,温故,知新。随着自己阅历的丰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回头再看以前看过的知识,总能从中体会到更多的东西。第四,也是我认为正确的解释,是指通过回味历史,把自己所了解到的历史知识重新进行归类和整合,可以从中得到某种规律,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
比如说历史知识的整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方法:
1. 纵向的知识整合。也就是按照我们学习的顺序把历史按时间顺序的先后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和中国现代史;把世界历史单独作为一部分进行分解记忆。这样的记忆方法优点是把历史分解成了几个时间段,便于重点记忆其中的某一部分或者几部分。缺点是如果不注意综合很容易出现记忆偏差。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史分离开来。要知道中国历史再怎么源远流长,也依旧是世界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无法分离的。也就是说纵向的知识整合可以瞻前顾后,具有连贯性强的特点。
2. 横向知识的整合。横向知识整合也就是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合二为一,整合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事件。总的来说,也就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把世界各个国家所发生的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总结性记忆。横向知识的整合的好处是可以从全局出发,左右逢源地概括统一历史时间段内的所有知识点,整体性比较强;但其缺点是横向的知识面太广,记忆难度增大,很容易让学生丧失信心。
三、与时俱进,巧用多媒体
如果说从前横向知识整合和纵向知识整合不能兼顾,给师生们带来了许多困扰的话。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媒体资源的出现很轻易地就解决了这个困扰我们许久的问题:历史学习过程中“瞻前顾后”和“左右逢源”不能兼顾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科目都开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图、声、像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而且可以解决常规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
平时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利用相关的影像资料和史实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中国古代史时可以罗列中国古代的辉煌成就进行知识拓展: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给世界进程带来的巨大影响;对于修筑万里长城,秦始皇的功过进行评析;“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意义……学习世界史时,可利用影像资料详细介绍瓦特发明蒸汽机拉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情景;利用图示二战以后的世界格局……
二、温故知新,善于整合
孔子说“温故而知心,可以为师矣“”温故而知新”有四解。随着自己阅历的丰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回头再看以前看过的知识,总能从中体会到更多的东西。第四,也是我认为正确的解释,是指通过回味历史,把自己所了解到的历史知识重新进行归类和整合,可以从中得到某种规律,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比如说历史知识的整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方法:
1.纵向的知识整合
也就是按照我们学习的顺序把历史按时间顺序的先后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和中国现代史;把世界历史单独作为一部分进行分解记忆。这样的记忆方法优点是把历史分解成了几个时间段,便于重点记忆其中的某一部分或者几部分。缺点是如果不注意综合很容易出现记忆偏差。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史分离开来。要知道中国历史再怎么源远流长,也依旧是世界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无法分离的。也就是说纵向的知识整合可以瞻前顾后,具有连贯性强的特点。
2.横向知识的整合
横向知识整合也就是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合二为一,整合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事件。总的来说,也就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把世界各个国家所发生的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总结性记忆。横向知识的整合的好处是可以从全局出发,左右逢源地概括统一历史时间段内的所有知识点,整体性比较强;但其缺点是横向的知识面太广,记忆难度增大,很容易让学生丧失信心。
三、与时俱进,巧用多媒体
如果说从前横向知识整合和纵向知识整合不能兼顾,给师生们带来了许多困扰的话。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媒体资源的出现很轻易地就解决了这个困扰我们许久的问题:历史学习过程中“瞻前顾后”和“左右逢源”不能兼顾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科目都开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图、声、像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而且可以解决常规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平时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利用相关的影像资料和史实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学习中国古代史时可以罗列中国古代的辉煌成就进行知识拓展: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给世界进程带来的巨大影响;对于修筑万里长城,秦始皇的功过进行评析;“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意义……学习世界史时,可利用影像资料详细介绍瓦特发明蒸汽机拉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情景;利用图示二战以后的世界格局……复习阶段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知识整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系统的知识框架,把横向和纵向进行对比记忆,不仅可以加深记忆印象,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承前启后——铺垫设疑式结课
好的结课应该是对一堂课知识的梳理和总结,更应该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由于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采取铺垫设疑式结课,来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所学的历史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历史知识的强烈欲望。
例如,在教学“”这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结课:“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当西方列强对我们的祖国进行疯狂的侵略时,中国人民不断地反抗,不断地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洋务派想通过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资产阶级想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来寻找出路,但这一切都失败了。难道中国就没有出路了吗?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又会进行怎样的努力呢?结果又如何呢?下一节课‘’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这样的结课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梳理“”这一课内容的知识点,而且为接下来要教学的“”埋下了伏笔,达到了承前启后之效。可见,在初中历史结课设计时,教师只有理清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才能有效地设计出承前启后的结课方式。
二、引导探究——横向拓展式结课
一堂课四十五分钟是有限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后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横向拓展式结课,通过这样的结课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后对课堂上的历史知识进行自主探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结课:“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西汉的相关历史知识。西汉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十分繁荣。其实,这一节课我们了解的仅仅是西汉历史中的一点点内容,大家都知道司马迁写过一本著作《史记》,在《史记》中有很多对西汉历史的记载,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己翻阅《史记》,相信你们都能对西汉的历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课后,很多同学都找到了《史记》这本书,并对其中西汉部分的内容进行了研读,在研读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关知识。
这样的结课方式,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历史学习的空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采取这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课后去自主阅读、自主研究,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肯定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组织对比——问题讨论式结课
很多历史知识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也有的历史知识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教师要善于通过问题讨论式结课组织学生在课后进行对比研究,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厘清相关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二、要做到文图兼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历史教材中的插图也是历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字与插图两者间的地位不能偏颇。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时,要巧用这些插图,结合教材内容,加强插图教学,让学生从插图中去理解和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比如,历史文物的古迹图、历史人物图以及历史情景图等被誉为历史教学的“第二语言”,它们都是与文字相辅相成的。插图主要是为补充说明文字内容服务的。教学时,教师要将二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把一些历史知识落实到直观的插图当中去,这样的教学,既生动直观,又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进而培养学生通过读图挖掘信息的能力。
三、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史能力,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能力
古人有云;“左图右史。”新教材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比如,一些重要的朝代、国家的疆域以及重大的历史事件或者是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伟大的古都等,教材中都配有专门的彩色《中国历史地图册》,这其中就蕴藏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结合历史地图,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一些有用的信息,逐渐地培养学生以图学史、读图识史等方面的能力。利用地图学习历史知识最重要的一点是:巧用地图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我们常说“史地不分家”,由此可得历史与地理学科也是密不可分的。学习历史知识,也要求学生记忆一些地名。由于地名比较多,很多学生缺乏空间的概念,对地理的位置、地形、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特征等方面缺乏必要的了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能够恰当地利用地图,使其更加形象化,则能够很好地克服这一障碍。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第一次”的相关内容时,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而且还开辟了5个通商口岸。单纯地让学生去记忆这5个地名的话,很多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而且还不容易记牢或记准。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教材所配的地图来进行辅助记忆,这样学生便会记得准、记得牢。
结合考纲,学生要熟悉《中考考试指导用书》里对每一单元的要求,复习时做到有的放矢。强调学生把初中所有的教材,相关地图册全部备齐,教师进行全面讲解复习,速度可以快一些,一节课复习一个单元。同时要求学生背书,对于历史大事件要求学生能不看书背出来,学生全面了解教材知识,做好相关的笔记。培养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快捷定位,查找考点
对于任何一个考点,都要求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教材中找出来。从操作步骤上说,可以分为三步,首先是定方向,确定该考点是哪一学年学的。具体说,中国史中清朝以前是初一内容,清朝以后是初二内容,世界史是初三内容,其次是选定教材,根据每册教材的前后年代进行,应熟练掌握,最后是根据目录精确定位,打开相应教材的目录,快速确定该知识点是属于哪一课,并立即定位。其次是教法,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训练:一是根据目录查找考核点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教材划分为各个单元;二是训练学生的速度,可以口答竞赛,也可定量限时笔答。最后要求学生把课文中的子目录抄到课本总目录上,这样打开目录能更快地找到相关的历史知识点。
三、循序渐进,分化梳理
在复习中国历史第三册时,先将中国近代史划分阶段及概述主要内容,让同学们对1840年-1949年这段历史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然后再分成两个阶段,即和来分别复习,基本的历史知识让学生看书掌握,我只讲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如让同学们把列强发动的五次列成表格,将战争的名称、时间、原因、签订的条约、结果或影响归纳整理在一起,然后根据表格内容找出时期的一条主线,两大矛盾,三大条约等。一条主线即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勾结,把中国一步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两大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三大条约即《》《》《》。
四、融会贯通,全面提高
每次月考结束之后,教师要针对学生失分多的地方,进行分析、总结,全面综合知识时提供典型练习加以训练,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理清线索,如复习世界近代史时让学生在读课本的基础上,指出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怎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条主线,然后以线穿珠,把近代史上的英、法、美三个国家的四次资产阶级革命,俄、日两次维新改革和德、意的统一都串起来,指导学生以线带面。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线索,找出联系。
二是勤作比较,如:时期国共两党的不同政策及表现,两次世界大战等等。训练时,逐步增加跨度与难度,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三是指导评价,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组织团体。教师要充分指导,教会学生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辩证地予以评价,其基本策略是一分为二,分清主次,评述结合。
五、分类练习,复习巩固
在复习了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想想前边的内容是否掌握牢靠,为此可以为学生设置专题训练,如:将侵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日、美、俄的史实及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的战争与探索的史实等,利用选择、材料解析、简答等多种题型进行巩固练习。还可以进行适度的分类强化训练,根据选择题、列举题、材料题、问答题这四种基本题型教师挑选一定数量的题目让学生在考前集中练习一下,这种集中练习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频繁接触知识点,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进一步熟悉,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以前的知识得到巩固、强化。
二、鼓励学生多渠道汲取,丰富历史知识
历史课上,时间是有限的,内容是有限的,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学好历史,不单单是应付考试,掌握课本内容。历史是浩瀚的,在这片知识海洋里,如果想游得畅快,游得自如。那么这就需要学生课下的努力了,我会在课上介绍一些历史读物,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和学习。多读些相关历史刊物,历史小说,一些大家写的作品,对于学生知识的丰富,内涵的提高都非常的有帮助。有学生问我,关于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的问题,是不是多多益善。现在的历史电视剧,内容往往是戏说,甚至是无中生有、夸大其词,编剧为了迎合市场和消费者的心里,题材内容浮华,脱离历史实际。这类制作粗糙的历史电视剧不看也罢。看的话权当消遣,可以用学过的知识玩找茬游戏,在里面找漏洞,找纰漏。我个人比较推荐的电视节目是百家讲坛,它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该节目演播风格与学术性的理论研究相比较为平易,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将许多晦涩知识传播于民众之中,同时亦追求内容的学理性与权威性,力求雅俗共赏。多多观看这样的节目,通过这些大家学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历史形象的展现在眼前,这种讲述的方式,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历史知识。
三、开拓眼界,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本上的知识是单一的,我建议学生们多出去看看,在一些历史古迹,文化古都里面游览观光。提前做好相关的资料查询,再去那些历史文化气息浓郁的景点游玩。则会有更加丰富的收获。不要走马观花的逛一个景点,去之前做些笔记,做些调查。这样的观赏才更有价值,才能真正做到不虚此行。参观博物馆对于学习历史知识非常的有帮助,里面关于文物,人物等等的详细记载可以很好地与课本知识结合。把书本上提到的以实物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更加生动客观。与其看那些夸张粗陋的电视剧,不如去北京故宫转一转。作为几代帝王执政生活的宫殿,故宫的历史价值与人文价值都是极其高的。例如,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的孔子庙。其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参观孔庙对于了解历史非常有帮助。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做到教师指导下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一个民主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下面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际,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兴趣的激发
历史学科往往得不到家长的重视,进而影响学生也不够重视。面对这种状况,初中历史教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并充分发挥主动性,最终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指导学生就课堂获取的信息,再通过各种手段和媒体获取其他的历史信息,组织学生进行对史实的辨别分析得出更深刻的结论。如探究"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通过课堂交流、小组讨论、展示图片、展示课件、教师总结几个步骤,让学生学会获取历史信息,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最后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基本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表扬。实践证明,表扬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牢固掌握,对于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也大有好处。
二、注重教师驾驭课堂的主导能力的发挥
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是去点燃、发动和激扬学生的潜能和动力,一旦把动力激发出来,把积极性调动起来,潜力就会无穷无尽,学习这就会乐在其中,乐而忘返。
首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课前要注意学会归纳和整合每个阶段历史。把每个历史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以后,让学生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对某一个历史阶段要形成系统知识结构,如封建社会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可以根据要求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最后形成对封建社会的主题的横向、纵向认识和理解。归纳过程要注意指导学生从时间、背景(政治、经济等角度)、影响等方面记忆。
其次,授以学生如何阅读教材。注重指导学生阅读书本。良好的阅读书本的能力对学生解题能力会起到辅助作用。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带着问题阅读,提出本节课需解决的几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教师题设的问题看书,找答案,然后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一起评判、小结,得出正确结论。
三、注重把握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所谓"核心"应该就是每一节历史课的重点。重点的突破环节,也就是这节课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教师的精讲,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了这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用精炼的语言,将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从课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我们常提"以学生为主体",但如果整节课都是围绕学生展开,接二连三的提问,纷繁复杂的活动......这些很容易导致课堂教学的形式化、片面化和绝对化,这也背离了新课程的初衷。初中课程的探究要适可而止,否则,一些问题,学生会越探究越糊涂,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历史新课程的教学中,仍要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讲解的机会很少,失去了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这样的探究学习只是做了无用功,是名副其实的"无效探究"。
四、注重抓好巩固练习
教师在选择习题的时候,必须精选精练,以《考试说明》要求为准,精选一些思维性较强的材料问答题,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达到离开教材模式完成重新组合知识,创设一种新的历史情景的能力。
学生吃透教材,这是解答题目的前提。但还要加强对学生面对问题时做出完整准确表述的能力的培养。
首先,指导学生读懂材料,读懂材料和教材知识相吻合的部分。尽管材料题的一切皆"新",但所提供的内容总是教材的"影子",必然与教材的某些知识发生联系。材料题目这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弄清了命题的意图就等于明白了答题的方向和知识范围。
其次,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答好考题的关键。解题中的文字表达包括语言内容的组织、语言内容的表述特点和使用历史语言。历史问答题的文字表达理应运用历史语言陈述,语文的一些解题方法,如归纳段意法、总结中心法,也可用在历史解题中,此外,历史问答题答案并不是课文原话,但又源于对教材内容的归纳、概括和分析,指导学生在知识结构形成的过程中养成归纳、概括、分析能力,对每个知识点尽量用最简明的语言予以表述。
五、注重学生整合试题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历史中考命题淡化了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能力考查题特别是思维能力考查题的比例上升。无论是主观性试题,还是客观性试题,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无法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就连选择题也不再是过去那种对课文的机械照搬,而是提供了全新的史料,其命题原则就是立足于对教材基本知识内在本质的揭示。这样只靠熟记基础知识或者打题海战术,是远远达不到获得能力提升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对教师、学生、课程设计、课堂活动等都有了更新的要求。教师的教授,学生的学习要有效的结合起来,历史教学在应对这种新形势,更应注意培养学生运营历史知识,获取历史信息,分析历史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一 必须具备渊博的历史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常言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应该有一桶水。打铁还需自身硬。对于历史老师尤其是这样。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世界历史更是浩如烟海。正史、野史、不同版本、不同作者,从不同角度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不同的解读。如果历史老师能准确把握这些知识点并引导学生正确获得的话,那么,教师的知识就必须达到一定深度,只有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打下基础。为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的表达历史概念,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史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同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学生只有吃透了概念,才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提高。其次,历史教学除了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和之处历史史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是能力训练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第三,讲授历史知识必须与有计划的培养血红色能力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取知识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将知识而不培养能力,也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应在讲授知识是贯彻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这就需要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内在动力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钱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兴趣对学生的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可忽视的作用,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首先,要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因此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做到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选择一些一教材相关的具有代表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是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其次,还要用学过的历史思维方法去联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分析历史现象。引导学生展开热烈讨论,从而获得创造性思维成果。这种做法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思想不但受到教育,思考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
三、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呢?根据笔者的经验,在历史教学中应把握好两点: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是培养良好思维能力的基础。具体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字、词,设计一些提高能力的问题。指导学生总结阅读的方法和阅读总结的规律,如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引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内容讲的是什么,然后自己组织语言表达。其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动脑子,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史实背后的问题,老师适当及时诱导。通过学生自己找问题和回答问题,既可形成竞争机制,给学生一表现自己的机会,又可以避免老师的一言堂,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授课效果。另外,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根本。这些能力将来学生不出校门后,可以用于实际生活,这一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替代的。因此,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准确把握历史脉络,为学生选取推荐有价值的学习参考资料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突出。如讲《》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其次,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