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21: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翻打传票实训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会计技能型人才的数量有着更大的需求,同时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全面拓展会计实践性教学,将会计实践教学与会计岗位要求紧密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熟练操作,才能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人才市场的要求。
目前,中职学校在大力开展教学改革的同时,结合就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常态化地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倡导“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以技能竞赛为载体,由理论学科为本位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转变,评价观念由理论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逐渐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竞赛”的局面。事实证明,专业技能竞赛是学生职业技能展示的平台,是实现学校和企业联系的桥梁,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是职业教育实现能力本位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建设现状
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主要存在如下四方面问题。一是会计专业仍然偏重专业的理论性教学,轻视技能训练等实践性教学。即使一些专业课程的实践课时比例相对较高,但基本上都采用了封闭式的训练方法,教学观念和方法陈旧导致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严重脱节。二是会计课程建设主要以学科知识为主体,与社会需求和会计岗位要求严重脱节,学非所用,所培养的人非用人单位所需。三是教学模式还是从会计专业传统的理论切入教学,教师一心想把全部专业概念、原理知识教给学生,而这些原理、概念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学得吃力,事倍功半。四是落后的实验、实训设备和教师陈旧的知识结构,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对会计专业教学的要求。
二、专业技能竞赛对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1.促进会计专业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
现代职业教育强调的是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强是他们的竞争优势所在。传统教学是以教师的意愿来统领课堂教学的,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开展会计专业技能竞赛,可以促使教师和学生更注重技能的教学与训练。如手工会计和电算会计、翻打传票、点钞都是技能型竞赛项目,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创业者经营模拟沙盘对抗赛项目是一个团体项目,除了强调实际操作能力之外,还强调队员要具有独立自主、团结协作的职业素质,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现场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可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将教师对学生的“要你做”变为学生的“我要做”,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会计实践,营造培养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氛围,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践“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理念。
2.推动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省市各级开展的会计专业技能竞赛促成了学生选手、指导教师、竞赛专家评委、财务软件供应商等参与者的交流、学习和探讨,将原有的经验和新的技术收获融为一体。因此,他们制订出的技能竞赛的内容和标准紧紧围绕会计岗位的能力要求,一方面适应了当前中职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使技能竞赛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另一方面,技能竞赛方案又有一定的难度,并注重了新软件的应用,切实突出技能性,使技能竞赛具有较强的选优功能。
这就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广大教师、学生要想在技能竞赛上取得较好的成绩,就必须在教学内容上摒弃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旧内容,吸收具有时代特性的技能竞赛新内容,切实加强技能竞赛要求的实践操作技能。如:今年的手工会计竞赛项目改变了传统的纸质试题,运用了无纸化高仿真技术,模拟一个制造业企业(一般纳税人)某月份的经济业务资料,统一采用福思特会计手工模拟竞赛系统作为核算工具进行手工会计技能竞赛。因此,通过专业技能竞赛,引导了中等职业学校及时改革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
3.促进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会计专业技能竞赛以考参赛选手职业岗位能力的方式来评定竞赛成绩,并按具体工作任务要求设定评分细则。这引领了职业教育“以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引领、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理念,要求各学校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在教育教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改革方面更加注重实用性,在教材建设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彻底改变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如2011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会计专业的会计实务项目是一个典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综合项目,它是会计电算化、翻打传票、点钞三个项目的整合,既考核财务会计理论、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财务软件操作等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考核翻打传票、点钞等特定会计岗位技能。仅有财务会计知识,或仅会电脑操作、翻打传票、点钞等技能,都无法完成这一项目,必须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才能顺利地完成比赛项目。
因此,会计专业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现状,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4.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专业技能竞赛是学生职业技能展示的平台,其竞赛项目常常会以兴趣的形式传导到第二课堂,催生出众多的兴趣小组。如翻打传票、点钞、会计核算等兴趣小组,在促进第一课堂教学的同时活跃了第二课堂,活跃了校园气氛,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老师们的耐心辅导下,常态化的专业技能竞赛使学生找出了自身专业素养与企业要求的差距,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在校园中形成了浓厚学习氛围。
5.促进学校会计专业实训室建设
开展会计专业技能竞赛需要高度仿真的会计业务平台,需要更新实验实训设备、软件。中职学校要以此为契机,加大实验实训室建设投入,并在充实、完善实验实训设备和软件的同时,组织财经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对本专业的具体要求,以课程对接岗位的标准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实习实训内容,可以极大地促进会计专业实训室的建设。
6.促进专业教师提高“双师”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成功举办和组织会计专业技能竞赛,有赖于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不断学习新的财经专业知识和技术以及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了提高参赛学生的整体水平,负责训练的指导老师也需要广泛搜集资料,和学生一起研究各项比赛项目,积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教师通过竞赛不断总结经验,查找差距,找出专业建设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从而形成师生同赛、教学相长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格局,极大地促进专业教师提高“双师”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7.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上至国家下至各校的各级会计专业技能竞赛,其竞赛项目和内容都能紧紧对接实际会计岗位的要求。在常态化的、贴近实战的会计专业技能竞赛的氛围下,学生在日常学习和训练中可以反复体验到实际会计岗位的工作流程、操作技能和工作要求,对会计专业技能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形成良性循环,提高了自身的职业能力。同时,在日常学习和训练中,教师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等职业素养。因此,常态化的、贴近实战的会计专业技能竞赛,必然可以促进学生显著提高会计职业能力和会计职业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小结
专业技能竞赛不仅仅是参赛选手之间技能与水平的较量,更多的是参赛学校师资水平、设备条件和校企合作的比拼。为此,专业技能竞赛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各中职学校以参赛为契机,在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核心能力等方面找到了载体和切入点,为加强实训环节提供了依据。专业技能竞赛有效地促进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自我提高相结合,有效促进了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同时,专业技能竞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还对推动中职学校实践教学工作、提高技能教学质量起到积极作用,促进了中职学校办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导向作用越发凸显,吸引了许多高职院校参加和关注。通过大赛既能检验各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教学水平,还能展示各参赛校的管理成果和提高获奖院校的业界声誉,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存在的不足。针对技能大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结合技能大赛及企业会计岗位群的相应能力标准和会计职业证书考试大纲的要求,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构建,将有利于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目标。
一、会计技能大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技能大赛和日常教学脱节
举办会计技能赛项的目的之一在于发挥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导向作用,引导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但现实的情况是,技能大赛与日常教学往往是脱节的。例如,有的参赛院校从会计技能大赛总结出的培训经验模式和日常教学课程体系互不关联,赛前训练总结出来的好方式仅针对参赛选手开展,而未能向所有会计专业学生普及,使参赛学生与不参赛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相差较大。又如,有些应根据大赛情况和社会需求而增减的课程未见改变,有些主次课程应增减课时的也未见调整,大赛还是大赛,教学仍是教学,违背了举办会计技能赛项的初衷。
(二)参赛校遴选选手方式单一
高职会计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名额有限,如何从众多学生中挑选出适合参赛的人选是各参赛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有的院校在遴选参赛选手时,仅凭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或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推荐或指定而直接选择,未组织系统的遴选方式对选手在知识和技能等进行全面考核,如此一来既无法将会计技能竞赛的竞技乐趣带入校园惠及更多学生,也容易错失和无法挑选出适合竞赛的会计全能手,参赛校的成绩也无法保证。
(三)参赛校未注重对选手综合能力的培养
会计技能大赛除能检验参赛选手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外,还考量?⑷?选手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有些选的成绩优异的选手在比赛时并不一定能取得相应的好成绩,而是因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的欠缺导致在赛场上发挥失常,主要原因是参赛校不重视对选手自我抗压减压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致其在大赛中难以稳定发挥真实水平,较容易出现比赛失常的“克拉克现象”。
二、基于技能大赛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赛融合”教学模式
为了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大赛目标,本文根据企业会计岗位群的相应能力标准和会计职业证书考试大纲的要求,同时针对上述所分析的会计技能大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赛融合”教学模式。
(一)根据大赛内容调整课程设置
各技能大赛均考查选手本专业较为全面的知识点,因此可从参赛选手在竞赛各环节的得失分项来反思各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开设得是否全面。如全国高职组会计技能赛项中会计业务手工处理环节有四项岗位专项技能竞赛,选手在其中的凭证汇总业务中难以取得满分。凭证汇总业务是运用传票翻打技能将单据号和金额录入电脑,再运用珠算进行金额汇总,但部分选手在完成传票翻打后就无法在指定的时间内运用珠算进行汇总或尚有时间但由于不会珠算技能而直接放弃。这表明部分院校在开设财经技能相关课程时只注重点钞和传票翻打等技能的讲授,而不开设珠算课程,使得很多财会类学生对珠算技术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故应考虑将珠算纳入财经技能相关课程中进行讲授。
同时,各院校反思会计专业课程开设得是否全面,还可以会计技能竞赛规划岗位设计工作任务所涵盖的内容为依据,包括会计基础、出纳业务操作、企业财务会计、成本计算与分析、税费计算与申报、会计综合实训、企业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会计信息化等专业核心课程以及会计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参赛校可根据大赛考查知识范围,结合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和实际情况来增减相关课程。
(二)根据大赛内容调整所开课程课时
除课程设置外,还可从竞赛考查内容反思各院校会计专业部分课程课时是否需要调整。如全国高职组会计技能赛项中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环节竞赛主要考查会计电算化的财务链和供应链两类业务的处理方法,而部分院校对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的安排仅为一个学期每周4个课时,这一课时量不足以充分讲授财务链和供应链两类业务处理方法,因此应考虑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课时进行调整。可由原一个学期每周4个课时调整至一个学期每周6个或8个课时,或将电算化课程由原一个学期每周4个课时调整至分上下两个学期每周4个课时进行,如此一来能使授课教师有充分的课时对该课程所有知识点进行较为全面的讲授,保证课程知识的完整性。
同时还可根据高职组会计技能大赛中会计业务手工处理环节所考查的主要内容,对部分课程在课时上予以增减调整或拆分授课学期,如财务会计、经济法基础和纳税实务等内容较多的课程。
(三)结合大赛内容和职业证书考试大纲调整各学期课程安排
会计技能竞赛规划岗位设计工作任务所涵盖的课程较多,参赛校对选手的培训也主要围绕这些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来开展,而且这些课程部分与会计行业入职所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初级会计师职称考试内容相同,加之现今社会对会计专业求职者是否拥有相应证书也有要求,故应将仅对几名选的选手的培训扩大至对所有学生的培养,而会计专业课程的安排应结合会计技能大赛内容和会计职业证书考试大纲做出调整。
可以将涉及会计行业入门所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技能的相关课程集中在第一学年开设,该学年称之为“会计入门年”,经过该学年学习的学生就掌握了作为一名会计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法规和技能。再将涉及初级会计师考试内容的相关课程集中在第二学年开设,该学年称之为“初级会计年”, 经过该学年学习的学生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将得以提升,具备报考初级会计师的能力和参加国、区级会计技能大赛的水平。最后将拓展性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集中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而第二学期则进行社会实践,该学年称之为“综合拓展年”,在该学年运用会计技能比赛所用的财会软件和综合实训教材将学生之前所学的分散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凸显岗位技能练习和各岗位间的协作,对会计知识进行拓展和深化。
依据会计技能大赛比赛内容、会计职业证书考试大纲的要求来对会计专业三年的课程安排进行整合,能让教师在授课时较好地把握课程内容的重难点,充分涵盖比赛和考试各知识点,教学具有针对性;同时也让学生在各阶段的学习中均有目标,避免学生单一地认为只要能通过校内各门课程考试就足以满足社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使学生学得更有动力。
(四)根据技能大赛对会计岗位的考核要求完善教学
高职组会计技能大赛会计业务手工处理环节是依据真实的中小企业会计岗位工作职责要求,以真实的企业会计业务为载体,按照真实会计业务工作流程办理会计事务。通过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和会计主管4个岗位设计,模拟企业会计工作真实环境和业务处理过程。往年比赛均由参赛院校自行指定安排4名选手分任四岗分工协作完成。但在2016年全国高职组会计技能大赛会计业务手工处理环节中,首次采用四岗随抽的方式决定4名选手的岗位,使得部分参赛队该环节的成绩受到影响。正因部分参赛校在备赛时采用的是定人定岗的专岗训练,选手除掌握自己所练岗位知识技能外,对另外三岗的知识技能仅为了解,无法达到选手对各岗位知识技能融通的要求。在技能大赛采用四岗随抽的方式来确定参赛选手岗位这一方式的引导下,参赛院校应将各会计岗位知识融入日常教学中。
从某些角度上看,职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通过对就业环境、岗位需求和学生学习规律的分析研究,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从而完善课程教学设计。会计专业在会计岗位和相关岗位群的定位下,可分别设定出纳、薪酬核算会计、往来结算会计、成本核算会计、税务会计和总账会计等工作岗位,根据各个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工作任务,分别开设具有针对性的专业通识课、岗位核心课和专业实训拓展课。在公共课程和专业大类课上,体现各个岗位对专业基础知识技能、个人人文素质等普适性需求。
(五)根据大赛赛项组织设计校内知识技能竞赛
为了更好地深化“课岗证赛融合”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应适时组织本专业的校内知识技能竞赛。此举既可丰富学生在校期间的校园文化生活,巩固其所学知识,运用赛项引导学生今后学习的方向,还可通过校内赛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选拔出适合代表学校参加会计技能大赛的全能手,同时也为学生考取会计职业证书奠定基础。
校内赛赛项设计可借鉴会计技能大赛比赛所设赛项,同时围绕本专业所设课程和学生考证需求。可设财经基本技能竞赛,考核学生点钞、传票翻打和珠算等技能水平,锻炼学生的职业基本功;可运用无纸化系统软件设基础会计知识竞赛和初级会计知识竞赛,高度还原会计证书的无纸化考试环境,帮助学生熟悉考试流程和检验学习情况;可运用现会计技能大赛比赛软件设会计手工实操竞赛和会计电算化竞赛,考核学生对会计岗位技能和综合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技能大赛选拔优秀选手;还可设会计征文和财会类创新创意作品展,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种模式既代表了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更需要培育制度在实践中广为运用。经过几年探索和思考,我们认为要真正构建一套成熟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搭建好一体化教学课改实施平台,注重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制定一体化课程标准、编著一体化教材,建立一体化教学的配套管理制度,重视一体化教学课程效果的评价。
1 营造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良好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一体化教学充分实施的基础。首先是学校领导的重视。通过各种措施使一体化教学深入人心,并且要组织教学骨干去先进院校考察学习,实地观摩一体化教学流程。其次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为了改变教师长期以来养成的教学习惯,要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声势浩大的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氛围,指导大家深化认识,把一体化教学提高到关系学校和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对待,结合本地区学生的就业形式和企业需求,推进实施一体化教学。
2 搭建一体化课改实施平台
“教学一体化”意在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做到“学用结合”,将“所教、所学、所用”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强调学生所学、企业所用、教师所教三个方面、三个主体、三个过程。从实际来看,要利用、建设好三大平台,为提高一体化教学效果创造良好条件。
2.1 专业实训室平台。组织建设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室、会计手工账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开展所教、所学、所用相对接的教学实践活动。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室主要承担会计数码字的书写、人民币的真伪鉴别、手工点验钞、机器点验钞技能、数字小键盘录入、翻打传票录入等技能实训教学任务。会计手工账实训室主要承担会计专业按照会计工作流程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任务。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主要承担初级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教学任务。
2.2 实习商店教改平台。以真实的工作环境为依托,以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为目标,将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与学校教学实践高度融合。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老师又是师傅;从学生的角色来说,既是学生,又是员工。由指导老师参与、以学生为主导,进行独立经营管理;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合格的保管员、收银员、出纳、会计等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会计从业人员。
2.3 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平台。利用企业实际的工作岗位,是学生毕业前的综合性实习。可由学院教师与企业师傅双重指导,也可由企业师傅单方指导,体现传帮带。这样,实习后期学生完全可以独自操作,完成工作任务。也是“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教学一体化要求的充分体现。
3 注重建设一体化师资队伍
具备了课改平台硬件的优势,教师这个软件能否跟得上,也是能否顺利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因素。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非常重要。因此,会计一体化专业教师应该达到同时具备讲师和会计师的资格水平,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具有扎实的教育学理论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培养教师“教学、科研、考评、开发”能力,定期派教师去企业一线顶岗实习锻炼,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提升教师综合能力,才能使一体化教学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一体化课改会让老师们学会思考和总结,促进专业成长。
4 调整优化课程结构
成功的一体化教改应该具备校企适合的课程。要通过在企业的调研了解课程设置需求。可以进行企业调研,发放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调查问卷、企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表和学生顶岗实习调查问卷,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方向,进行课程设置的适应性调查,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与构建。组织召开专家访谈会,选聘会计专业实践专家,提取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体系应开设的课程,完成专业工作任务初步分析报告。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参照企业专家意见,对原有课程结构进行压缩、合并、删减、添新,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模块,打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脉络,重构学习内容。
5 制定一体化课程标准
汇总整理课程开发环节所产生的成果资料,编制教学计划表,形成会计电算化专业一体化课程标准,包含培养目标、综合职业能力、就业方向及对应职业资格、课程设置、学习任务设计方案。按照职业发展阶段,确定一体化课程,明确学习任务,通盘考虑知识结构,整体规划课时。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实现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6 编著一体化教材
对应一体化课程或某一学习任务,开发编制相应的工作页,收集整理参考教材、工具书、说明书、网络资源等学习材料,建立该课程或该学习任务的学习资源包。编写教材的目的在于两个方面:
6.1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一体化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教师教学活动设计的书面资料,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准备、工作流程与活动,以便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我们在教材的设计和书写中,以理论认知加实训操作的形式体现,将多门课程知识有机结合一体,融会贯通,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方法。
6.2 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一体化教材的编写时也应体现教学的要求,为教师教学服务。因此,在设计时,要分析学情、体现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及其化解方法、精心组织学习任务教学组织流程——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和评价反馈,体现为活动认知、活动操作与训练、学生成果展示与评价三个方面,避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技能训练操作相脱节。一体化课程的许多活动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注重过程评价与综合测评相结合,不同的老师在不同的时间讲授同一门课时,采用的标准、教学的流程是相同的,容易达到一致的教学效果,老师们共同研讨、更新观念、共同进步,积极总结教学经验,专业成长得会更快。
7 建立健全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传统的考核体系基本上以期中、期末和毕业统考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来考核教学效果,注重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不过多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的培养,与企业的需求相差太远,这种评价方式已经不能适合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建立科学的一体化教学课程效果评价体系,是实现一体化课改目标、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保障。我们认为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转变:
7.1 考核方式 ①课程评价。一体化课程的许多活动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包括认知、操作、训练、成果展示与评价,注重过程评价与综合测评相结合。②顶岗实习三方评价。顶岗实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体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合作双赢的结果。在评价阶段,实施学生、学校、企业三方评价为好。a学生自评。实习学生按规定填写实习记录,上交实习笔记,实习结束,上交实结。b学校考评。由指导老师跟踪实习学生的思想、工作生活状态,经常到实习场地实地检查,多与实习单位的指导师傅和人力资源部门座谈交流,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及对实习学生的满意度调查,定期做好工作小结,汇总顶岗实习情况,总结经验与教训,促进教学。c企业评价。实习结束,由实习单位所在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针对实习学生在实习期内的表现填写“校外实习场地学习鉴定表”,包括出勤情况、遵章守纪、工作态度、团队精神、工作效果,对实习情况评定甲、乙、丙、丁四个等级。院方重视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习评价,赞同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评优和奖励,鼓励实习单位提前录用顶岗实习学生,促进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形成良性循环。
7.2 考核内容,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结合 将学生实训与实习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职业习惯紧密关联的内容作为成绩记录。例如:会计数码字的书写、点验钞的速度、数字小键盘的录入、翻打传票的质量——体现学生的基本技能水平;学生按工作流程实训或工作中会分析账务问题并能解决问题——体现学生的分工协作与职业岗位能力;学生在工作现场的6S管理表现——体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生在实训或工作现场是否担任小组操作的组织者与管理者——体现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等等,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及团队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每年一次的职业技能大赛备受瞩目,各个学校从上到下均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物力以及人力于前期训练,现根据本校会计技能比赛的训练及筹备,从而在实验室建设、教学模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中提出若干体会心得。
一、长效保障激励机制
因为会计技能大赛工作强度较大,且跨时较长,能否保证师生的参赛热情使是备战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相关参赛学校不仅需要对获得成绩的师生予以奖励,还需要对没有取得名次的师生予以必要的课时酬金,从而彰显出对教师辛勤付出的认可,从而确保大赛的持久性及连续性。
二、加强教师的实践和理论水平,打造双师型队伍
会计技能大赛的内容广、项目大,具有较高的包容性,涵盖会计信息化、财务管理以及财务会计等诸多方面的会计专业知识,所以,相关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还要求其实际操作技能达标过关,正如“名师出高徒”所言,只有教师能够融会贯通会计大赛的各个环节以及内容的要求和操作,才能够确保训练的成效,但是目前有一部分教师并不具有会计实践经验,传统教学中“以本为尊”,从来不注重实践操作,从而致使学生仅仅依据书上规定的步骤开始操作。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受到过业务情景以及职业环境的熏陶,所以普遍缺乏简单的工作认知能力,从而导致在会计技能训练过程中,错误频出,不利于训练的效果,即便是学生毕业,也难以很快适应工作岗位,所以,打造双师型队伍,保证实践与理论结合,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三、教学改革,改变教学方法及模式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国家举办会计职业技能大赛,主要目的是选拔熟练掌握职业技能以及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对当前学生会计专业综合技能和综合理论的考核,无论是手工会计技能,亦或是信息化会计技能,均能够体现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融合。因为会计技能竞赛的内容往往和当前的实际企业业务情景雷同,例如分岗及权限管理、原始凭证提供等,能够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且凸显其和实际工作之间的茶具,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但是目前我国的会计教学很大部分依然延续传统教学方法,即理论知识学习法,即便是存在实验课,也和理论知识相脱节,例如学习基础会计过程中,仅仅让学生练习记账凭证以及原始凭证填制,仅使管中窥豹,难以将全部的业务流程练习在一起,进行综合实训过程中,由于场地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实训的方法及内容和实际的企业依旧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和职业技能大赛的内容相差甚远。
目前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内容及标准均是由特定学者制定的,主要根据职业教育标准以及思想创新作为主体,以历届大赛试题为例,主要涵盖点钞、传票翻打、珠算、会计电算化以及手工账务处理等,均贴合职业需求的标准,也满足教育的技能标准,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进而体现职业教学的操作性及实用性,但是目前教学仅仅参照教学大纲,难以满足最新的职业技能标准,例如“营改增”等。
其次,还可以通过开设岗位能力课程,对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和教学,从而提高其专业素质,打造具有专业偏向性的高素质人才,构建新的教学任务。
岗位能力课程如下:
(1)企业ERP系统管理员:课程实习、ERP标准财务、ERP原理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应用。
(2)信息系统管理员:课程学习、数据恢复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管理基础。
(3)网页设计师:课程实习、ASPNET应用、Java语言程序设计、网页制作、电子商务概论。
(4)网站管理员:课程实习、数据恢复技术、网络信息安全、电子商务概论、网页制作。
总而言之,若想提高会计职业技能大赛的成绩,则必须要对当前传统教学方法及模式予以该科,将“理论到实践”转变为“职业实践”,重视发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中,将任务驱动法以及项目教学法等先进方法,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法,并且将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强化学生的处理问题能力,比如在进行“会计账簿”教学过程中,将其架设为一个大型项目,教师需要将会计报表、凭证和账簿作用以及账簿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衔接在一起,其次将任务加以分解,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真实的要求完成任务,完成任务后教师需要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做中学”,“学中做”,不仅能够衔接其所学的会计内容,还能够促使学生掌握登记账簿的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具有理性的教学效果。
四、改善教学条件,迎合人才需求
根据我校实训室建设而言,因教学场地有限,需要将会计实训的数个模块集中在一起,尽管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设备使用率,但是,也会降低开出率,实训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掌握会计的实践内容,但是当前的实训和实际的职场需求大相径庭,所以学生普遍缺乏对工作的认知能力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的适应能力。当前实训室条件尽管能够满足基本的训练要求,但是从长远角度而言,难以一蹴而就的取代日常教育,而且职业技能大赛的目标也不能够取代高职培养目标。利用备战职业技能大赛,将一年一次的精英赛转变为群众化以及常态化,从而满足当前会计企业人才的需求。所以说,建立“工作任务+业务情景+会计分岗+职业环境”的模式,是未来会计实训的主要发展方向。
【总结】:总而言之,以备战职技能大赛为铺垫,实现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改革,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在一起,培养双师型队伍,促进师生整体的会计水平,实现“以赛促教,以教促学”的目标,促进我国会计专业教学的健康改革。
参考文献
近年来,会计工作已进入智能化时代。会计工作的智能化对会计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也更高了。而现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基本技能不能满足会计工作智能化的需求,这就需要改进高职会计基本技能教学工作,提升高职会计基本技能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会计工作智能化时需要的会计人才。
一、高职会计基本技能教学的现状
1.课程设置内容不符合学生实际,更不能满足会计工作岗位的需要
高职学生学业成绩普片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热衷与于技能课的学习,但是意志较薄弱、自信心不足、缺乏毅力。
当前会计基本技能课程教学内容大多以珠算计算技术为主。珠算计算技术要达到满足会计工作的实际需要,一般需要通过1至2年的严格训练。我们的学生是没有这个毅力的,所以实际教学效果不佳。在会计工作的智能化时代,会计岗位群工作人员除了计算技能外,还需要诸如会计数字书写技能、点钞技能、小键盘录入技能、子计算器操作技能、会计凭证装订技能等,这些技能在教学中往往一带而过。
2.教学方法不符合教学对象的实际
传统的会计基本技能教学,老师讲授、示范,学生按按照老师讲授的的内容进行机械的重复操作训练。由于学生缺乏毅力,教学效果往往欠佳。
3.缺乏专职会计基本技能课师资
会计基本技能能课的教学,对于教师的技能水平有很高的要求。近年来,由于高职会计专业招生的快速增长,大多数院校会计基本技能能课教师缺口严重,只能让一些没有经过系统会计基本技能培训教师担任会计基本技能课程的教学工作。
4.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
会计基本技能课程缺少适应实际岗位需要的、科学合理考核方案。很多的学校的基本技能课的考核只进行珠算鉴定鉴定,达级就合格,就过关。而与会计岗位实际工作直接联系的会计字书写技术、点钞技术和小键盘操作技术(传票翻打)、电子计算器操作技术等会计基本技能等没有考核标准。
二、提升高职会计基本技能教学质量的对策
1.提升对会计基本技能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
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懂理论重操作。理论知识以够用、适应为度。重点突出会计基本技能培养,强化会计基本技能训练。教学工作的重心由注重理论教学转向为会计基本技能教学。
2.依据会计工作岗位工作技能的实际需要,完善会计基本能课程设计的内容
学以致用,是会计基本技能教学的原则之一。要围绕会计岗位对技能的要求,对教学内容来进行取舍、充实和完善。比如珠算计算技能,学生一般要通过1至2年的训练后才能满足会计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而我们的学生由于意志较薄弱、缺乏毅力。实际教学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如果选择使用电子计算器或计算机小键盘,多数学生通过只要半个月的严格训练,就能达到会计工作岗位群对计算能力的要求。
在会计工作的智能化时代,已经有了更为先进的计算工具,就没有必要再将珠算计算技术作为高职会计的基本技能的教学内容。2016年全国高职会计技能大赛,全国60支参赛队中没有任何一支参赛队应用珠算进行进行汇总计算,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时代对数字键盘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将数字键盘的传票录入纳入会计基本技能的教学内容。同时手工点钞、人民币真伪的识别技能也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另外,还应该加强会计金额数字的书写训练、电子计算器操作训练、会计凭证装订训练等。
3.加强技能教学与训练方法的研究,提高教学与训练效果
会计基本技能授课的一般流程:教师讲授相关理论知识 教师示范演示 学生练习(实训)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课堂和课后训练 教师定期检查考核。
教师在会计基本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的阶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首先要讲清楚该项基本技能的相关理论知识。既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
(2)演示法。对于有关操作技能,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在黑板上演示,在真实物品上操作的方法引导学生演练,以使其掌握操作要领,比如数码字的规范书写示范。也可以分小组分别演示,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操作要领,点钞方法的演示。
(3)分组讨论法。会计基本技能属于操作型课程,“知道”和“做到”是完全的两回事,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做到”。让小组成员对该组其他成员的操作进行评价,纠正不规范的操作,总结规范操作。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充分每个学生学习会计基本技能的主动性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4)多媒体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创设良好的情境。比如人民币的防伪特征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讲解。
(5)小组竞赛法
在教学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任务驱动式教学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会计基本技能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定期进行PK赛,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
(6)建立立体式促学机制
会计基本技能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的课后的日常训练。高职学生意志较薄弱、缺乏毅力,缺乏训练的主动性。班主任或辅导员参与到学生的技能训练督促中来,引导学生每天苦练技能;任课教师每周检验一次学生平时训练的成果;每月底进行一次专项技能考核;期末组织院级会计技能大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目的。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易经》里讲了一个道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意思是你跟最好的师傅学中等水平;你跟中等的师傅学下等水平。任课教师技能水平是影响会计基本技能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最好的办法是让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在实际工作中去了解会计岗位群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同时也学习到会计行业前沿最先进的技能,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5.制定会计基本技能各项目考核的具体方案
根据会计工作智能化时代实际工作岗位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要求,分别制定会计字书写技术、点钞技术和小键盘操作技术(传票翻打)、电子计算器操作技术、会计凭证装订技术等会计基本技能的具体考核形式、考核内容和考核要求。
总之,会计基本技能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具有易学难精的特点。作为会计基本技能的任课教师需要不断探索高职学生易于接受的教法和学法,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满足时代需求的高技能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二、金融保险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成果
(一)金融保险专业分层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教学改革的根本,本专业首先进行了分层教学改革的推进,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学生生源的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学习兴趣的不同进行了改革,设立普高生、三校生两套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在课程设置、选修课学分比例、课时分配等方面进行调整。在2015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本专业小班化教学课时占当期总课时的比例提高到31.05%;实施分层教学的课程占当期课程总数的比例提高到34.48%,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50%,已经达到教育厅设定的要求。根据生源的差异,对于普高生源的学生,开设《基础会计》课程,对于三校生,开设《银行会计》课程,既考虑到学生学科基础的差异,又与后续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同时,在专业实训课程、顶岗实习、跨专业综合实训等课程中充分考虑学习能力与兴趣的差异,进行分组教学、分组实训,不同的学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能力提升。
(二)金融保险专业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在具体的教学改革中,我们首先选择了部分专业核心课程、核心项目进行了分层教学、小班化教学的改革,具体改革情况如下:1.《金融产品营销实务》小班化教学改革。本课程采用任务引领的项目化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通过与保险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的方式,将部分教学项目引入课堂,在“金融产品认知”、“金融产品营销策略”、“金融产品模拟营销”等项目中与中国人寿、太平人寿、中国银行、平安人寿等金融机构合作,由企业派遣讲师过来给学生进行分项目指导,学生在企业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实训项目。同时,根据学生能力与兴趣的不同,在分层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学层次性和学习兴趣的差异性,选择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通过分项目的方式,进行小班化教学改革。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进行“体验式保险营销”项目的积极尝试,主要分为通关测试、增险销售、付费险销售这三个项目的实践,专业学生首先需要通过保险营销话术的通关测试,过了五个关卡之后,进行增险销售,对于能力突出的学生尝试付费险销售,再根据能力差异,从意外险到普通寿险、健康险、消费险进行差别化的“体验式营销”,既让每一个学生了解了营销的全部流程和业务特点,又差别化体验。2.《保险实务》课堂教学改革。分组教学,模拟营销。保险实务是从本院学生就业职业特点出发,培养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一门基础课,专业学生就业必须具备保险销售方面的实战经验。基于此,在课上,学生分为3~4人一组,共分为12组,就不同的保险险种进行了模拟销售。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保险产品营销中经常遇到的难点问题,提高学生在保险产品营销中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总结一定的保险销售经验和营销技巧。每组学生表演完后,由其他组学生代表进行点评,并打分,取平均成绩作为课程平时成绩的一项重要内容。表演之后,再一起回顾总结相关险种的内容和知识点,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3.《商业银行实务》课堂教学改革。《商业银行实务》课程在基本知识点的讲授环节采取了学方式,在实训和作业环节部分采取了分层教学和小组教学的方式。在该课程的实践时间操作中会用到一套“智盛商业银行综合业务仿真实训平台”,包括个人储蓄系统模拟操作和对公会计系统模拟操作。教师采取了班内“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对于该项实训,全班学生均要求完成个人储蓄系统的全部案例操作,而对于知识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则进一步完成对公会计系统的案例操作,教师进行加分评价,使所有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之上获得进一步发展。在部分作业的布置上采取小组模式,如商业银行信息简报、信用卡设计等小组作业。教师先进行情景引导、任务描述;学生自我思考讨论,任务分工,各司其职完成任务并展示。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学生们通过分工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分层教学和小组教学模式的引入,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都更好地参与到课程之中。4.《银行技能竞赛》课堂教学改革。一是分层选拔。由于银行技能竞赛的内容为典阅银行软件(对公业务和个人储蓄业务)、银行三项技能(点钞、字符输入、翻打传票),因此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选择一部分学生进行技能竞赛的初级选拔,通常来说,三校生的技能较为扎实,普高生的软件操作较为熟练,所以在备赛选手的遴选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源差异,优胜劣汰。对于进入初级选拔范围的学生,进一步通过竞赛(院级竞赛)的方式从中进行选拔,根据大赛的要求,选拔最优秀的选手参加全国竞赛。通过这样分层选拔的方式,通盘考虑学生在不同项目上的优势,并从中选拔出最优秀的参赛团队。二是小班化竞赛培训。根据大赛组委会的安排,在参赛前3个月开始组织训练,并从院级银行技能竞赛中选拔出一部分学生准备省级竞赛,最后选拔出三名学生参加国家级竞赛。采用分散实训与集中实训两种方式。第一阶段为分散式实训,学生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在实训室或者寝室进行银行软件和手工技能的训练,第二阶段为集中式训练,每天由一位指导老师指导并监督参赛学生进行技能练习,并且每天考核一次。在最后集中训练阶段,采用全天停课的方式进行小班化培训,直到参赛前,小班化教学时间全部安排到实训室进行训练、模拟考核,通过反复训练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成绩,采用“每天一位老师,每天一次测试”的方式加紧训练。
三、金融保险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下一步的举措
一年多来的努力,本专业在执行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时,各专业、各班级小班化教学、分层教学的比例均达到了浙江省教育厅课堂创新行动计划的要求,部分专业课程也进行了小班化教学的改革与探析。接来下,将进一步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全面展开小班化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一)校企合作,订立专业行政小班
由于本专业自2014级以来,只招收一个班级的学生,学生的生源主要为普高生及自主招生两种,接下来可以考虑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拆分成两个行政小班,同时考虑到本专业的特点,可以通过宣讲会的方式班级学生自主进行分班,并冠以“中国人寿”、“太平人寿”的公司名。具体改革有两个步骤:1.部分专业课程率先进行小班化教学。计划先对2014级学生进行部分专业课程的小班化教学改革,从大二下开始,选择两门主要专业课程《保险团队运作与管理》、《金融产品营销实务》进行课程改革,在学期初,通过自主报名和企业选拔的方式将学生分为“太平人寿”班和“中国人寿”两个课程班,在课程的理论教学阶段,主要以专任教师为主,企业指导老师为辅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实践教学模块,由两家保险公司派出指导老师进行授课与指导,两个班级的教学内容相对独立,充分体现公司的文化与特点,同时保险公司参与后续的顶岗实习管理关节。2.行政小班化阶段。在上述分课程小班化教学方式运作比较成熟的情形下,考虑在16或者17级的学生中,从大一开始就进行分班,从职业生涯导航、课程设置、实训安排、教学内容等环节充分融入企业元素与小班特色,同时又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开展实质性的行政小班化教学。
(二)分模块、分难度实施分层教学
在原有分层教学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进行课程和实训课程的分层教学:深化课程的分层教学。以《金融产品营销实务》为例,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简、中、难三个层次进行教学,在实训模块,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让学生尝试赠险、简易险、综合性险种的销售,既兼顾大众,又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在作业模块,同样设立基本模块和附加模块,对于基本模块要求所有同学参加,并以此作为平时考核的主要依据,而附加模块则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和创新能力的考验。另一方面,可以深化技能竞赛的分层教学。根据竞赛的要求,将实训模块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模块,初级阶段为人人必过阶段,要求每一个专业学生必须达到,中级阶段难度相对比较大,为院级竞赛水平,高级阶段主要为全国技能竞赛准备,选的选手将参加全国规模的竞赛,既体现学生技能的差异,同时又能配合竞赛,两者相得益彰。
一、金融专业上班式教学的内涵
金融业工作岗位对人服务的个性化、金融产品的虚拟化,工作业务的多样性,工作任务的虚拟性,交易方式的特殊性,交易规则的严密性和操作程序的复杂性,客观上决定性了金融类课程上班文化、上班业务、上班环境都是岗位工作的核心内容。因此,把与金融企业和学校课堂结合的职业能力实训课程称之为“上班式”课程。
金融专业上班式教学课程它是依据金融专业银行柜员和经纪人岗位工作任务对人服务的复杂性、业务的虚拟性,运用行业企业和岗位元素,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按照实训环境企业化、核心能力任务化、技术训练规范化、师生关系工作化的原则,开展上班式课程,让学生在上班式环境中认知岗位、学习岗位知识和技能,创新性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二、上班式课程设计的理念
“上班式”课程的总体设计理念,是“职业岗位化、工作任务化、学工一体化、素能融合化”,还原工作过程,解析柜员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重构从简单到复杂的职业能力培养过程,在模拟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理财公司的仿真环境下,按照统一的职业着装、标准化的职业礼仪、严格的考勤制度、企业化的业绩考核,实现“教、学、做”一体,学生以一个综合柜员、证券经纪人、理财经理的身份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综合培养。
1.上班式课程所培养人才的职业规格
金融专业上班式课程所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城市金融人才,它的职业规格是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熟悉城市金融,具有“会服务、能营销、善理财”的金融职业能力和“诚信、合规、创新”的金融职业素养。
“会服务”是指将客户放在首位,安全、快捷、高效地为客户提供规范化、人性化、灵活性的服务。“能营销”是指能根据客户需要客观、完整、正确地推介各种金融产品。“善理财”是指能以专业理财规划师的身份为客户提供财务分析、产品推介、方案设计等理财服务。在职业素养方面,依据金融机构业务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具备“诚信、合规、创新”的金融职业素养。诚信是指恪守信用、实事求是,不虚假宣传、夸大收益、回避风险。合规是指要遵守国家的各项金融政策、法律法规,依法经营。创新是指主动提供个性化、差异化、高品质的服务。
2.界定上班式课程所培养人才的岗位职责
目前,高端技能型城市金融人才主要供职于商业银行综合柜员、证券经纪人、理财经理等一线服务、营销、理财岗位。其中,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应熟悉柜台业务的相关知识;掌握柜台业务操作流程,具备柜台各项业务处理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准确、规范、熟练完成各项柜台业务。综合柜员以“会服务”为典型能力特征,包括最基本的处理对公与对私业务,良好的仪容仪表,语言准确生动,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为客户提供服务;证券经纪人的岗位职责就是指在证券公司中进行客户开发、客户维护、营销产品、拓展市场、最大限度地为客户提供优质证券服务的证券从业人员。他们以“能营销”为主要岗位职责。理财经理是指以专业理财规划师的身份服务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营业部、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也可以以第三方的身份为客户提供全方面金融理财服务,能为客户分析财务状况、选择理财产品、设计理财方案,使客户的资产在安全、稳健的基础上保值升值,与客户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信任关系。理财经理以“善理财”为典型基本能力特征。
三、金融专业上班式课程实践探索
上班式课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大量的金融与证券专业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运用前期所学金融知识及理论的能力进行综合培养,对学生上岗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行系统培养。
1.教学课堂就是工作场所
上班式课程的课堂,就是证券公司营业部或驻点银行。上班式课程的实训环境需要有上班的文化、上班的场景和上班式管理。在实训环境建设中,引进首都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先进理念、业务技术和管理规范,建成银行厅、证券厅、基金厅等实训环境,集中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等行业发展的最新业务、布置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岗位管理制度,管理办法、训练流程等职业氛围,配置商业银行柜员、证券经纪人操作台、服务器、计算机、交易终端、LED显示屏、票据打印机、综合业务系统、凭证、印章等设备,打造仿真模拟实训环境。
2.按照行业发展设计工作任务
金融岗位上班式课程所有的教学内容全部设计成工作任务。这里就要求教师必须对金融机构相关的岗位和工作任务有深入的了解,按照实践中证券经纪人或银行综合柜员的工作任务,设计成完整的工作任务,同时必须结合教学规律,注意所设计的工作任务之间知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
3.按照岗位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银行综合柜员或证券经纪人的完成工作任务或所要求的训练职业素养。如对商业银行柜员的要求是:标准化、规范化的钱币整理、伪币识别、数字书写、翻打传票、小键盘技能、票据填写、凭证结算;对证券经纪人的要求是,具有丰富的营销经验和推销技巧、善于与客户进行沟通、善于对客户进行心理分析、能够对不同客户进行分类,为不同客户策划不同的营销策略,构筑企业和客户之间的桥梁。理财经理的工作任务具体包括:对客户进行需求分析、根据客户的不同风险承受能力设计个性化理财方案,并推荐合适的理财产品。另外,要求学生每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必须填写相应的实训报告,包括工作任务、完成时间、工作要点、体会。通过每次实训活动后写实训记录的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断提高,而且对提高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快速提升职业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
4.学生上课的形式就是上班
上班式课程要求学生每天用考勤卡实行上下班打卡制度,每天早晨教师对学生不会点名,而是每天一打卡的形式来签到。其实,这并不是记考情如何,而是让大家从学生角度转换到上班族的角度,从学习环境转到上班环境。角色的转换,不仅仅从环境和角色转换,而且是从思想,行为各个方面都有所转换。让学生感觉就是在上班,增强时间观念。此外,还要按照金融机构对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穿正装来上班,同时把规范礼仪服务贯穿在每个任务训练中。
5.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主导思想是教师指导和学生训练相结合。学生是主体,学习身份就是客户、客户经理或其他角色。根据每个项目的要求,独自或以团队形式。学习、讨论、制定方案、演练,并做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教师是教练,根据金融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活动,把教学内容按照业务类型分成不同的实训项目,再把每一个实训项目分解成不同的任务,针对完成每一项任务关键知识和操作环节进行指导并提出要求,由学生自主完成实训项目并反复训练,最终使学生准确、熟练、灵活地掌握商业银行与证券业务。
6.按照企业标准进行考核
上班式课程改变传统的以试卷考试为主的考核办法,以能力培养效果为考核重点,每个工作任务的考核标准基本是按照金融企业的业务标准去要求。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过程考核主是针对学生完成的每个任务,从开始资料准备、上机的演练,到最后的接受老师的考核,进行整体评价。综合考核是以技能大赛为主的考核方式,如举办商业银行业务大赛、证券行情辩论赛、模拟投资大赛、理财规划大赛等综合大赛。
四、上班式课程的实践效果
1.提高了个人能力
通过上班式课程的教学,学生普通反映,在个人能力方面有了非常的提高。首先,表现在学生通过通过自我激励、受挫训练或职业认知等任务的完成,让学生发掘自己的优点,也让别人找出自己的缺点,对自己进行自我激励,认识到自己不了解的一面,对自己的认识有进一步加强。其次,学生在参与各种活动中不断进行自我表述,或与客户与队员的沟通,语言的表达更加流畅,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第三,为办理业务或完成的工作任务,而不断收集资料,整理与归纳资料,大大提高了制作文案的能力。第四,个人的职业素养有了较大提高。表现在学生在开展工作时,教师把职业素养与礼仪的工作要求完成容纳在工作任务中,并对学生进行严格考核,使学生时刻把自己融入一个规范的工作状态中。
2.提高了专业能力
在专业能力方面,主要是要求学生把在课本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转化成处理业务或完成工作任务的一种工作能力。在金融岗位上班式课程上,教师设计了银行柜台业务,如存贷款业务、结算业务等,证券公司经纪人为客户提供证券投资咨询服务,开立账户服务,证券营销话术技巧。理财经理为客户设计投资方案,提供理财建议等,让学生对商业银行或证券行业有更深的了解。学生以前都是从书面理解这些的,现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了实际操作中,这些都让学生有很大感触,而且还让学生在完成工作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提高了社会能力
在社会能力方面,上班式课程所设计的任务中多数是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在一个小组中学生们会发现每一队员都有他的长处,也会发掘出自己的长处和看到自己的不足,大家取长补短就会有较快的进步。在团队合作中,使学生知道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坚持自己的观点,如何与他人妥协。在所设计的金融机构晨会、模拟股票推荐等任务,一方面,让学生充分了解资本市场现状,了解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个人陈述及互相讨论方式锻炼了语言沟通能力和积极合作能力。这些任务,如果靠一个人来完成这些任务,确实比较难,以团队开展工作,大家有不同的思想,作为金融机构工作人员需要有创新的思维,充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能力,为同一个目的而努力。一来可以提高效率,二来团队效果大于单个人的效果之和,团队合作越来越被现代企业视为工人的必备素质。
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是职业院校强化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提高职业教育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国家对此非常重视。但随着技能竞赛的蓬勃开展,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包括赛事组织设计、资源配置和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系统的研究,建构一套合理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制度体系。虽然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国外的研究对我国开展技能竞赛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不能完全照搬。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体系建设理论仍然需要更多的完善,在宏观及微观视角下的制度化、规范化等方面的系统性研究仍然需要不断补充。本课题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来的,通过大量收集文献资料,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汇总、比较研究,系统掌握了职业学校技能竞赛的发展现状;通过调查,全面了解、确定了职业技能竞赛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找出了本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剖析了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通过总结、借鉴先进经验,提出了以下有针对性的建议措施。希望对职业技能竞赛的健康发展,创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新时期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高技能型人才,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以期最终探索出一套适合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管理制度体系。
一、对行政教育部门的建议
目前,我国职业技能竞赛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问题在于职业技能竞赛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建设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制度体系,建议将技能大赛制度内化到行政教育部门当中,实现技能大赛由临时性、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周期性工作转变。同时需要制定相应具体的行政实施细则,否则政策的执行与落实力度必然会逐级减少,最终声势浩大的技能大赛落实到职业院校里就仅存空洞的口号。应本着公平公正原则、信息公开原则、普惠性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基础性制度体系。
(一)提升职业技能竞赛的高度。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技能竞赛,也公布了一些要求各地区大力开展技能竞赛的文件,也有“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这样一句教育界“流行语”,但职业教育的技能竞赛实质上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上级行政教育部门可以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各个职业院校的一次“高考”来看待,制定相应详尽的评价制度、奖惩制度,甚至问责制度,相信各职业院校自然就会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教学的最终考场,为了备战这场“高考”,开展各类的校内竞赛,围绕大赛的内容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自然会上一个台阶。
(二)成立职业技能竞赛常设机构。职业技能竞赛是一项系统工程,大赛的举办方需要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运行机制,为其深入持久地开展竞赛提供保障,并且要把相关制度予以严格落实,因为在所有环节当中,制度的执行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所以常态的工作需要一个常设机构进行组织管理,行政教育部门应成立常设机构,例如:技能竞赛科。建议省、市、区各级行政教育部门都分别设立这类部门,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安排、指挥组织实施区域内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并配有专职的、带编制的教育行政人员来直接组织管理竞赛工作。不建议大赛的举办采用由行政教育部门主要牵头,由行业企业、各职业院校组成组织委员会的共同管理形式,以确保各类竞赛的专业性,避免竞赛出现商业行为及各种不公正、不公平的行为。常设机构的日常工作包括直接组织、具体安排各学科的技能竞赛以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选拔赛,并负责对职业技能竞赛进行深入的研究,编制完善科学的职业技能竞赛制度,编制常年的、周期性的技能竞赛计划等,使职业技能竞赛在制度下有序开展。
(三)成立职业技能中心。建议成立省或市职业技能中心,功能为职业技能的培训、检测和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中心应直接受控于行政教育部门的职业技能竞赛常设机构,是各职业院校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之一,日常工作包括:各学科各种技能的测试及证书的颁发,统筹安排本辖区各职业院校间的各类技能竞赛,包括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省级选拔赛。所有的测试及竞赛都在本中心进行。性质为行政教育机构,并且不与商业机构合作,避免了商业运作模式带来的一系列不公平问题。职业技能中心不依附某间学校或某个企业而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运作场所,有各学科技能测试的设备仪器,为此行政教育部门必须有所投入,构建各类固定资产,配备各类专家及公职人员。以会计专业为例,会计的职业技能包括传票翻打、点钞、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和会计业务手工处理等,为此,技能中心就必须配备计算器、传票、点钞券、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电脑、会计软件等相应的设备工具。技能中心应制定职业技能测试制度,制度适用于各职业院校。制度应规定各职业院校都必须组织学生到技能中心进行各学科的各类技能测试,测试成绩可分为合格、良好、优秀三个等级,合格以上等级者颁发各级技能证书,作为学生求职、晋升的依据,并作为学校颁发毕业证的条件之一。这种技能测试制度的好处还在于,由于存在着技能中心的第三方评价,在这种公平公正的评价下,学生的技能测试成绩,可以作为上级教育部门评价、监督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依据,并配以相应的奖罚措施;也可以作为学校评价教师教学质量、颁发各种奖金、晋升的依据之一。不仅能促使各职业院校自觉围绕技能测试开展日常教学,为了提高毕业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也能促使教师为了学生能通过技能测试全力授课,积极指导学生参与技能中心的技能竞赛;学生也会为了拿到技能证书和毕业证书更加自觉地学习,能有效地抑制学生通过搞关系等方式通过考试和教师对考试把关不严等现象,学校的办学风气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是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有力保证。由于测试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的,也达到了人人参与的竞赛目的。
(四)分层分级的竞赛机制。教育部提出了要建立“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全国有大赛”的竞赛序列,这是大赛举办者的行动纲领,必须层层落实。职业技能中心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举办本辖区的技能竞赛。设置省、市级别职业技能中心的,市级技能中心隶属省级技能中心,负责定期组织本市各职业院校的各类技能竞赛,竞赛具有行政性质,各职业院校必须无条件参加,为此学校应把这类的竞赛作为日常的工作任务。为了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省级技能中心每年要举办一次全省级别的大规模的技能竞赛,为了让学校有多一次的参赛资格,省级比赛可设计为与市级技能竞赛不关联,各院校在市级比赛的基础上可重新派选手参加省级比赛,获得名次的学校有资格代表省参加全国总决赛。若只设置省级别技能中心的,就由省级技能中心负责定期组织本省各职业院校的各类技能竞赛及全国总决赛的选拔赛。校级技能竞赛由学校组织,学校要以技能运动会、科技文化节等活动项目为载体,定期举办专业技能竞赛,竞赛覆盖学校的每个专业。由于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技能中心的各类技能测试,这些测试就是学生的一次个人竞赛,学生的测试成绩,可以作为选拔选手组队参加校内团体竞赛或省市级赛的依据。若选拔选手时需要重新测试学生时,可依靠职业技能中心,职业技能中心应提供最新的测试平台,例如提供会计专业网上在线测试,这样可以解决学校教师选拔选手困难的问题。
(五)竞赛项目细化制度。许多职业技能竞赛项目都是综合性的竞赛,颁发综合性奖项。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广东省选拔赛会计技能赛项竞赛”为例,由“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和“会计业务手工处理”两部分组成,在“会计业务手工处理”环节又穿插了出纳、成本、总账和主管四个不同岗位的专项技能PK赛,奖项是这些项目的综合奖项,包括一二三等奖,没有设置单个项目的奖项。这样会令到没有获奖,但单项技能突出的选手得不到鼓励,也打击了没有获奖的参赛学校的积极性,不利于技能竞赛的广泛开展。为此建议职业技能竞赛应细化竞赛项目,例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广东省选拔赛会计技能赛项竞赛”,可细化为各专项技能竞赛,也即可以分为点钞技能竞赛、翻打传票技能竞赛、账务手工处理技能竞赛、账务手工处理技能竞赛,总奖项下相应设置各专项技能奖项。为了准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技能中心也应常年举办与大赛内容相关的各学科细化的竞赛项目。例如会计类的竞赛,应设立上述的点钞技能竞赛、翻打传票技能竞赛、账务手工处理技能竞赛、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技能竞赛等竞赛项目,以便更好地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省选拔赛对接。并且技能中心作为各职业院校的上级行政主管单位,可颁布技能竞赛规则,规定各职业院校必须参加比赛,获得名次的学校可获得奖状和奖励。这些奖项也是教育部门对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工作进行考核、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
(六)制定培训制度。建议职业技能中心编制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制度。首先要加强中心内管理人员以及各学科各类技能培训导师的学习,通过各类职业技能相关的培训班、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实际案例的讨论分析会、典型介绍、专题调查研究、现场参观等形式,组织他们学习最新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深入地进行竞赛理论的探讨,研究国外技能竞赛发展水平成熟国家的先进竞赛制度,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技能中心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并通过组织各职业院校教师到技能中心参加各类培训班,把技能中心学习到的最新技能和理论传递到学校,最终传递给学生,能很好地帮助广大学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七)赛出综合能力。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主要是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职业院校始终倡导与追求的目标。以会计专业为例,我国目前正需要大批的具有应用型、会计职业综合能力较强的财务会计人员。但近几年来,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究其原因就是会计综合职业能力较低,出现了学生高分低能,无法在短期内胜任工作的现象,这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企业不是不需要会计,而是需要不仅能记账、算账和报账的会计,更需要职业道德强、工作态度好、责任心强、有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能沟通、有团队合作能力的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会计人员。目前的各级技能比赛,比专业技术多,比综合素质少。为此建议竞赛项目设置综合能力面试环节。形式可分为个人面试和团体面试,个人面试侧重个人能力,团体面试侧重团体合作能力。通过交谈,竞赛选手的内在潜力和能量可以表现出来;通过回答各类问题,可以知道竞赛选手拥有多大的综合能力。面试评测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综合能力:1.口头表达能力。2.综合分析能力。3.反应能力与应变能力。4.人际交往能力。5.自我控制能力与情绪稳定性。
(八)时间安排。职业技能竞赛的时间安排不妥当,会直接影响到学校出现一系列的备赛问题。竞赛时间应该顺应学校的教学规律,在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下,建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赛的时间安排在每年的12月底,省赛在每年的11月中旬。因为根据教育部发出《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要求职业院校要切实落实职业学生学习期间顶岗实习半年的要求。也就是大三的第二学期为顶岗实习时间,并且很多的职业院校为了让学生比其他学校早一步找到实习单位,把毕业生离校顶岗实习的时间提前到每年的11月中旬左右。上述的竞赛时间安排,可以让大三毕业生离校顶岗实习前参加省赛,能避免学校组织学生进行赛前集训时,出现学生宁愿顶岗实习也不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一系列问题。
二、对职业院校的建议
职业技能竞赛需全程全员参与,制度的落实不是有多少学生参与国赛、省市赛,最重要的环节是有多少学生能参与校内技能竞赛的训练及竞赛,这是技能大赛制度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虽然本课题组建议成立职业技能中心,能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技能测试,但技能中心的竞赛毕竟是校际之间的比赛,学校精英与精英之间的竞赛,只有校赛才是全员参与的竞赛,因此必须建立全程全员参与、科学、健全的校级竞赛制度。
(一)思想上真正认识技能竞赛的本质。虽然很多职业院校都比较重视技能竞赛,但目的性很强,就是为了在各级技能竞赛中获得奖项,提供知名度,为此而开展一些相应的临时性活动,目的也很明确,就是挑选参赛学生,选人的方法一般比较简单,没有达到人人参与。并且一些相关的制度措施都是临时性质的,说到底就是没有真正认识到举办技能竞赛的意义,没有把技能竞赛升华到应有的高度。真正意义上的重视,是必须把技能竞赛作为日常的工作来抓,建立长效机制。校级技能竞赛制度趋于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校内技能竞赛活动经常性、全面性的开展,且项目设置要实现专业全覆盖,教师、学生全参与。这些都取决于学校对职业技能竞赛本质的认识程度,学校认识的深浅而采取的不同措施,能直接影响全员的参与程度,因此职业院校要把参与职业技能竞赛作为一项对学生的责任与义务,而不是把获奖作为目标,否则,校内举办的各类技能竞赛就完全背离了它的宗旨。
(二)制定长效的技能竞赛工作制度。只有保证各项技能竞赛都能按制度办事,才能避免随意性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职业院校要把技能竞赛写进每年总体工作计划,要求各专业必须举办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活动,例如:技能竞赛月、各类协会的技能竞赛活动等,并且这些活动不应每一学年只举办一次,建议上下学期均应举办。可根据教学进度来举办不同项目的技能竞赛。例如会计专业,当修完了《基础会计》课程,就可以举办基础会计手工账务处理技能竞赛;当修完了《会计电算化》课程,就应举办会计电算化技能竞赛等。技能竞赛要求学校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制定细化的竞赛方案,并严格组织实施,做到大赛有方案、落实有措施、安全有保障。在竞赛项目上充分考虑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以本学期课程为主,充分体现课程的培养目标,选择学生基本素质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相关和专业技能相关的项目。做到部署周密、安排细致、宣传广泛、发动积极,各环节要衔接紧密、确保竞赛的高效、实效、公平运作,体现职业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营造“人人讲技能、人人练技能”的良好氛围。
(三)建立完善的技能竞赛组织管理体制。为保证各项技能大赛都能按制度办事,关键是学校层面要设立专门的技能竞赛管理机构或岗位,配备专门的行政管理人员负责技能竞赛的研究,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包括竞赛管理办法、奖励办法、经费管理办法、选才和训练细则等。建议职业各院校成立技能竞赛科室,专门负责领导组织学生技能竞赛。为了突显技能竞赛的重要性,科室成员必须为专职成员,只有专职人员才有时间、精力,去严密地组织、协调、督促和检查技能竞赛,处理竞赛过程中的问题,并深入地研究技能竞赛,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不赞成有些院校成立由分管副校长兼任主任的技能竞赛委员会,去负责领导、组织学生技能竞赛,并且这种竞赛委员会成员是由教务科、学生科、团委、实训中心等相关部门人员兼职组成的。这种机制模式,非专职人员所做的工作就是非本职工作,非本职工作往往没有本职工作做得更好。这种兼任机制也表明,这些院校表面上很重视技能竞赛,实际上技能竞赛的工作只作为兼任工作被对待,没有被真正重视。技能竞赛科是专门具体组织管理技能竞赛的部门,每学年通过举办技能运动会、科技文化节等常态化的学生技能竞赛活动为抓手,搭建校级技能竞赛平台,积极组织校内各项技能竞赛的开展,不断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技能竞赛科负责日常技能竞赛管理工作,如转发省或国家的竞赛规程,组织、申报、审批竞赛经费;组织各部门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本校技能竞赛,制定本校竞赛方案、确定竞赛规模和时间,组织技能竞赛命题、评审;做好参赛时的后勤保障,负责与竞赛有关部门的协调联系,调配学校的资源;协调人事部门做好技能竞赛教学工作量的考核、认定等工作。
二、技能竞赛明确会计专业学生确定性和目标取向
会计技能竞赛主要是面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而举办的,前来参赛的同学会结合课堂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锻炼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赛前培训工作会在专门的会计实训室内进行,里面设有各种所需的实验设备,比如最新的各种财务类专业软件操作平台,并安排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为学生集中进行培训,他们大多来自财务软件公司、知名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等一线企业,实战经验丰富,学生从他们那里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会计职业的信息,这样就更早地与职业人员接触,增强学生的择业竞争能力,增加学生就业的砝码,为实现会计人员角色转变奠定良好基础。通过会计技能竞赛这个操作平台,学校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与企业面对面接触,与职场人员面对面交流,培养出更快适应会计岗位要求的学生。所以职业技能竞赛作为一个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尽早进行入职体验,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更加坚定自己的奋斗目标。确定性,指大学生对于首选的职业方向的坚定程度;目标取向,指大学生更愿意通过职业实现个人成长而不是现实利益的程度。职业方向的明确加之奋斗目标的敲定,可以帮助学生知道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工作才可以顺利就业。职业就像航行一样,没有目标,便会失去方向,从而失去动力。有了明确的目标,就可以集中自己所有的精力和优势,使用各种策略、方法和手段,孜孜以求,不断努力,去实现定下的目标。
三、技能竞赛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独立性
技能竞赛形式通常可分为单人赛和团体赛两种,单人赛主要考察的是个人能力,比如点钞、珠算、小键盘翻打传票等,在赛前、赛中和赛后的整个全过程主要由个人独立承担和完成,这无疑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性。独立性,指大学生在职业决策和职业规划方面的独立程度。选手们要独立地查找资料、单独与指导教师沟通联系、独立进行技能训练、个人独自承担压力、赛后进行个人总结,这其中的每个步骤都要选手独立完成和面对,这对今后在进行职业决策和职业规划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技能竞赛增强会计专业学生准备性和自信心
会计专业技能竞赛主要考核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应用、独立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实验综合技能(手工操作与电算化应用相结合)。从报名到决赛的整个过程中,要想获得理想成绩,就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动手能力,这个过程是个自检过程,它可以检验选手是否存在知识掌握不全面、不准确、不扎实及职业技能运用不娴熟等问题,同时这个过程更是个自我提高的过程,通过自我学习、相互沟通、反复训练,选手将大大提高自身知识储备和知识运用能力,提高综合运用会计技能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在比赛过程中,管理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职业判断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技能要素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培养了学生信息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对于团体赛的项目而言,队员之间的密切配合非常重要,所以团体赛考察的不仅是个人能力,更要考察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成员之间必须统筹兼顾、分工协作、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比赛项目,这就要求选手要增强协作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1高职院校“会计技能大赛”折射出来的会计学课程教学问题
1.1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及内容设置不合理
第一,课程的开设及内容的设置缺乏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起步较晚,发展教慢,因此在课程设置及内容开设方面往往都会借鉴本科院校的同类专业课程体系,甚至部分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方面基本是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我们知道,我国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是有区别的。本科院校是以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而高职院校的定位是以培养实用性、技能性人才为目标的。由于二者在目标定位上就存在着差异性,那么高职院校如果按照本科院校进行相关专业课程的开设及内容设置,那就必然会偏离其培养目标,而使得高职教育缺乏其应有的教育教学特色。第二,课程得开设及内容得设置方面也忽视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去向。受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会计主干课程的开设基本上还是以工业企业为例,而其他行业的会计知识只是作为辅助课程来进行讲授。根据我们的实际调查了解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毕业以后,80%以上是分布在中小型商业、服务行业及其他第三产业的企业工作。所以,基于这种情况,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所学到的课程内容与就业后所需知识的需要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致使很多学生在工作后感觉到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要求差距较大,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2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不能到位
根据我们的实地考察和大量调查,结果了解到90%以上的高职院校学生只能利用毕业的实践实习段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是,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学生的实践实习必须要在单位的财务部门或相关专业岗位才可以实习到有关的专业知识,而财务部门的工作或相关专业岗位的特殊性又决定了一般不愿意让实习学生直接参与相关专业部门的核算工作流程,因此,毕业实践实习的这个环节并不能够满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实习教学要求。而实践实习能力的培养,更多还得依靠我们校内的实训场所来进行解决,这种现象是当今各类高职院校无法回避的实际情况。另外,通过近几年的全国高职院校会计技能大赛情况来看,也可以证实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在实际的动手能力方面是很薄弱的,这与老师在平时教学当中,让学生缺乏相关专业真正的实际训练是息息相关的。虽然很多学校开设了《会计综合模拟》实践课程,但由于在教学过程当中,缺乏完全仿真的会计实训基地及真实的会计实训资料,学生只能在教室里简单地看看及练习相关会计业务,而不能真正模拟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结果使得学生对整个会计的实务操作只能是一知半解。
1.3高职院校的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
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和评价方面,高职院校的大多数课程还是以传统的考试方式为主,而实用性强、新颖性高的考试模式比较欠缺。这样的考核和评价,只能使得学生以背理论知识为主,而忽视了实际的操作动手能力培养。1.4高职院校缺乏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目前,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虽然人数在数量上来说是不断增长的,但实际上,大多数的教师只是考取了一个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而并没有真正的从事实际工作的经历和经验。所以,大多数的相关专业实训课程依然是教师参考各种版本的理论教材进行讲解,使实训课程演变成为会计理论知识的综合练习课,而多数的实训课程更是流于形式,这样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是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
2高职院校“以赛带练”教学模式及其实施成效
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主要是通过看书、做作业来掌握相关知识,最后通过理论考试来评定成绩,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高职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生与行业所需知识的有机结合。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在教学模式上要进行大胆地创新和深层的改革。基于高职院校的现状,我们认为,“以赛代练”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明显的效果。所谓“以赛代练”的教学模式,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带动和促进学生技能训练及实践能力的提升。而山西金融职业学院会计系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会计系鉴证国家、省级或行业等各种规范式的会计职业技能大赛,通过“以赛代练”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利用多层次的技能比赛,有力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体如下:一是针对点钞技术、小键盘录入、翻打传票、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以宿舍为单位、以班级为单位、以系部为单位开展个人形式的单项技能比赛及小组形式的单项技能比赛和综合比赛;二是针对会计专业不同岗位课程的实训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会计岗位技能比赛;三是针对会计综合模拟、沙盘模拟、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ERP及其应用等混岗实训课程的要求,以小组及班级为单位组织趣味性的会计比赛,这样边赛边练、以赛带练,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获得了很好的收效。成果如下:在2012、2013、2014年、2015年、2016年全省高职高专会计技能大赛团体赛中连续荣获省级一等奖、国家二等奖;在2013、2014年全国大学生银行技能竞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等;在2016年第十届“新道杯”会计人才技能大赛山西省赛区荣获第一名,国家二等奖。实践证明,“以赛代练”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成效:第一,有助于高职院校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近几年来,各种竞赛中所体现出的对选手实际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要求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而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必须具有现代化教育的思想和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必须注重素质教育、开放教育和能力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教育教学的理念才能得到全面提高,才能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培养出的学生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第二,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技能大赛离不开教师的辅导,参赛学生要想取得好成绩,首先对辅导教师要有很高的要求。辅导教师不但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提升理论教学水平的同时更加强化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为此,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适应时展的合格人才。第三,有助于推动专业方向与课程内容的建设。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及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建设、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是可以借鉴各种大赛项目的,因为各项大赛内容设置及技能要求是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所需的专业知识、内容的深度以及职业能力的要求。
3高职院校“以赛代练”教学模式对深化会计学课程改革的启发
3.1高职院校会计学课程理论教学体系的深化改革
(1)设置突出的实用型课程,力推特色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将“强能力、高素质”作为核心目标。首先,在课程设置及内容修订中要注重增加实训类课程和实践性强的课程及内容比例,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运用会计学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及处理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更要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会计学理论教学结构和内容的整体认识,初步形成会计学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在教学中的有机结合。其次,要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和毕业实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高职院校学生适应社会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整合课程所需内容,调整课程架构体系。高职院校在会计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所教授的内容重复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必须合并和压缩相关专业的课程内容,克服专业课程间的内容重复。同时依据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增加一些新兴的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网络会计、网上贸易实务、财务软件应用、外贸企业会计、营销策划等,使学生所学的会计学知识能紧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实现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多层次的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3)改进教学教授方法,提升教育教学系统内容。高职院校应推进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性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兴趣性、积极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型能力。比如,教师提出一些有实际意义的理论和应用问题,让学生查阅相关理论文献资料,充分讨论思考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耐心的指导和系统的总结,从而实现提高学生职业判断思辨能力、处理问题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
3.2高职院校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1)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方位来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高职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深化改革,应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此次改革的重点内容,构建包括规章制度设施、师资队伍建设和资金管理使用三方面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育教学保障体系;制定和完善与学生科研活动、社团活动、、创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企合作等相关的政策。此外,依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目标层次进行定位,分别设立创新目标、创新活动、创新实践三个模块,而分层次、分模块化的创新培育方式,可以为高职院校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实现路径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2)广泛地全方位进行会计学课程教学的综合实践。第一,通过模拟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岗位的案例进行实战,再结合对企业的实地调查研究,开展形式多样的“工学结合”教学方式。会计学课程教学综合实践区别于会计学专业各门课程的传统单项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具体要求:在每学期的期末,利用两周至3周的时间给学生集中进行各项目实训,将会计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同时在模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典型案例实训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进行实地观察和调研学习。学生按小组为单位进行分配,将其安排到一至两家企业进行全过程的实践实习学习。此外,教师还应在学生进行实践实习学习过程中积极地给予必要的学习指导,这样便于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分析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自主分析、自主解决相关专业问题的能力。第二,通过顶岗实践实习,完成所学专业的实际化。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顶岗实践实习工作后,除对实践实习工作进行系统总结后,应将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与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设计出实践性强的技术应用方案。在设计技术应用方案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应该更多的结合自身顶岗实践实习的实际工作。目的使得学生在设计技术应用方案过程中加深对企业会计实践实际工作的认知,并能够对所实践实习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全面的了解,针对发现的问题并能有效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以此来不断地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树超,范唯.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8)
[2]杨星钊、刘世立.全方位、多模式地开展校企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9(19).
[3]王文涛.加强专业建设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9(Z2).
加大实践性教学;加强政府引导,校企合作,解决中职学生就业困难。
【关键词】就业能力;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普通教育有高考 职业教育有大赛”,一年一度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落下了帷幕,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如何落实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中职学校开办最为悠久的专业之一,各校均已形成了较完整的实训课程体系,为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的初级财务会计人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对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 8号)“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和“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的精神要求,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模式仍需改进。会计电算化课程应用性强,不断加强该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合理设置课程和内容是重点;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是基础;模拟、虚拟企业经营,重视案例教学,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整个教学过程才能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
一、明确中职会计教学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中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些年,国家虽从政策、资金、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中职教育大开绿灯,但中职学生特别是财经类中职学生就业仍很困难,其中学历低是一方面因素,但教学目标定位不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岗位脱离导致学生能力不足是无法胜任工作的根本因素。课程是教学体系的核心要素,现阶段教学体系的核心问题是课程问题。由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使得就业导向教学模式推行非常困难。而课程改革也是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前提,如果课程不改革,后者其实也是空谈;只有建立了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才能获得动力和方向。因此依据就业导向的指导思想重组课程体系是有力地推进就业导向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从刚刚结束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计实务赛项反馈信息和走访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来看,中职学生普遍缺乏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常见的系统维护能力、解决会计软件运行中出现异常操作问题的能力和对不同会计软件的适应能力。因此,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应定位为:以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操作能力为基础,以系统管理能力和日常维护能力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注重学生的特点,导向就业、强化技能、仿真模拟,将知识的连续性与变革性有机结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如下:
1、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应加强会计电算化运用计算机方面知识的系统性、专业性学习。计算机课程开设包括硬件的连接,软件的安装及软件故障的排除,电子商务、网络财务、会计与网络安全等基础知识;作为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工具,学生还应掌握一、两种计算机编程语言,如Visual Basic语言或C语言和Access、Foxpro、SQL Server数据库基本常识。
2、点钞、翻打传票、数码字书写、假币识别等技术
熟练掌握这些技术是一名合格会计人员的基本功,也是训练有素会计人员必备的技能。这些内容可以整合成一、两门课程,重点是有针对性的训练,训练应贯穿在学生每日教学活动中。
3、介绍并比较市场上常用的会计软件
这是会计电算化的启蒙课程,其目的使学生在学习会计信息系统软件操作的同时对会计电算化有所了解,主要内容是以一种软件为蓝本,介绍财务软件涉及的模块、各模块内外的数据传递关系、软件的数据处理流程及通用财务软件简单的二次开发的方法。这对学生理解和操作市场上不同名称的软件有非常大的帮助。
4、会计类课程设置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不仅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技术,还需要扎实全面的会计基础知识和财务会计实务处理能力,全国职业院校会计实务大赛是很好的引导。课程设计应大胆尝试打破原有课程分层分项设置,将会计技能训练融进会计账务处理中,将会计理论教学融合到ERP沙盘上模拟企业经营活动。让学生直接使用仿真原始单据和账簿,将发生的经济业务和账务手工处理和电算化处理结合进行。这种课程的整合可由多门课老师共同参与,可选部分学生小范围实验,对原来课程的名称、课时的分配、学期的安排、教材的内容都要做相应调整,实验结果的整理将是一部很好的会计教学改革教材。
5、开展多种实训方式,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现在各校普遍采取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手工会计实训与电算化会计实训相结合的方式,但因多方面原因,大多数会计模拟实训都采用制造型工业企业为模板局限在会计核算上,而其他行业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审计、税务等项目的实践目前开展很少,对应的岗位能力训练不足,核心能力不突出,难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会计工作本身的严肃性以及会计人员持证上岗等要求使学生很难到单位实地实习,导致较少有正式规模性的校外顶岗实习,实习单位分散,实习指导不力,实习方式和效果不好。因此应在各年级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训磨练,让学生进一步强化了基本账务处理的能力,并且通过拓展,具有了初步的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较综合报表的编制能力的全盘账务处理和初步财务分析和经济活动分析的能力。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综合实践能力
全国中职会计实务大赛既是在赛学生的操作能力,也是在比辅导老师会计综合能力,必将成为展示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窗口。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会计综合能力,也对教师知识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会计综合能力,也对教师知识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各校课程开设主要是分层分项,即课程分开在不同学期,由不同老师只完成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这种传统课程设置方式虽然考虑了不同课程的独立性,但割裂了课程之间的联系,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教师“术业有专攻”的结果,不同教师只在计算机应用、会计各项技能、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等不同方面的内容熟悉,将这些内容综合掌握和熟练运用的教师非常紧缺。所以教师知识的综合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训是更好地培养和指导学生的前提。
1、充分利用教育部全国骨干教师培训机会和资源,提高现有教师会计综合知识和操作技能
总结培训经验并结合中职会计大赛的要求和学生就业的要求,把骨干教师培训内容更具体和实用化,尝试着培训后的教师是企业受欢迎的财务人员,让骨干教师的培训成为中职会计教学改革的发酵池和实验室。
2、教师要善于学习,注重理论积累
由于会计电算化学科综合性特点和学科的快速发展,教师要善于学习,注重理论积累,打破原有课程条块分割,综合学习和广泛涉猎与会计课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要熟悉手工账务处理和会计账务电算化处理,认真备好实训课,针对实训内容上机反复实践,对相关问题随时记录,合理安排上机内容、流程、目标等项目,避免因自己对软件操作不够熟练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给予很好的答复,使得实验、实训课程效率不高。通过自我完善成为集会计理论和实务、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中应用、财务软件操作和维护、各种财务软件比较、以及熟练地会计技能等方面为一体的“全才”。回归到“要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得有一桶水”的“原始”教学之路上。
3、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
“磨刀不误砍柴功”,学校应充分考虑并解决好教师课时、岗位和待遇问题,鼓励教师脱产深入企业学习或代职,考察了解企业会计电算化软件实际应用情况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大胆尝试教师利用教学之余去企业兼职的工学一体模式,搜集一手资料,加工整理形成仿真案例。把相关教师送到财务软件公司学习或聘请财务软件公司的技术经理经常来校给会计学教师举办技术讲座;也可以参照软件公司对技术人员的技术资格认证办法对相关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和认证工作,从而使教师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请企业财务人员进课堂讲案例或现场指导学生操作,解决实训中的问题。
三、以案例为主体,模拟企业经营,加大实践性教学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来设计其课程内容。中职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但动手能力较强。在无法实现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情况下,全国中职会计大赛给中职学校会计教学一个良好的示范――模拟企业经营案例,在企业营运过程中学习会计,强化技能。
1、老师选择并介绍一种通用财务软件的功能模块和操作流程,如用友或金蝶财务软件
由教师根据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的编制部分案例;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写出对案例的认识和所学到的知识,模仿编写企业会计业务,以此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扩大和提高学生沟通交流、知识运用、动手操作等综合技能,实现“学中做”。
2、学生分组模拟建立“企业”,并在“企业”中承担相应角色,根据所学知识和编写的案例模仿完成角色任务
学生有了企业人概念并经营自己的“企业”,两种企业之间建立客户关系和业务联系,借助ERP沙盘仿真实训室和ERP软件,立体直观的展示并参与企业的财务核算、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客户关系管理等日常运转流程,全方位地模拟企业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从单纯的财务会计教学拓展到多层次的ERP应用人才的培养,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真正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做中学”。
3、充实实践性教学资料
实践性教学资料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取得。一是教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也可动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例如,在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初期帮助企业进行软件的初始设置;深入企业学习或代职等获取一手资料。二是请企业人员或财务软件开发人员提供案例资料,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整理、设计教学案例。三是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相互交流教学案例。
四、政府引导,校企合作,解决中职学生就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