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金融专题论文

金融专题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7 15:21: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金融专题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金融专题论文

篇1

1.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概述

1.1 农地流转与农地金融

农地流转指农民将自身的土地通过转租、转包、入股、换地等方式实现经营权的变更。所谓农地金融是指以土地产权的抵押作为获取信用的保证,使土地经营者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解决土地经营者的资金短缺困难,以实现农业单位投入的产出增长。

1.2 农地使用权抵押

农地使用权抵押指农民以自身的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抵押,从而获得自身经营所需的资金并履行按时足额偿还借款的义务。由于农业自身的高风险性,银行一般不愿向农民提供信用贷款,而农民又无法向银行提供理想的抵押物。作为农民主要财产的土地,不仅具有较高的价值,而且因为土地的稀缺性,价值一般不会随时间而贬值,这恰好能满足银行所需抵押品的要求。

2.农地流转金融支持的必要性

农地流转,特别是农地使用权抵押,与金融支持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农地的资源稀缺性,其价值的货币衡量往往数目巨大,特别在人口剧增的情况下。这就使以农地使用权抵押为代表的农地流转所需的资金很大。同时,由于农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往往与农业长期性投入相关,投入期限较长,无论是企业、个人还是政府财政都无法满足其资金的长期需求,在这种背景下,金融支持就成了农地流转的唯一选择。

通过e-views对1990~2010年的支农资金和第一产业产值的相关性分析可得,二者的相关性达到了0.85,建立二者的线性方程:

其中:NC表示农林牧渔总产值;ZZ表示支农资金总额。该式中变量的T检验和F检验都是显着的,可决系数也达到了0.732,能通过经济意义上的检验。可见,金融支持对以农地抵押为代表的农地流转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3.我国金融支持农地流转主要潜在制约因素分析

3.1 农地流转的支持金融机构缺失

金融机构要实现长期持续的农业支持,必须保证一定的赢利性,这就要求农地流转的支持金融机构将追求利润,或者至少是保本微利作为经营目标。

农信社在经过1996年的行社分离和国家注资消除部分历史包袱后,经营已经倾向商业化,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亏损扭转,将原本具有双重属性的农地流转的金融支持业务交给商业化运作的农信社来负责,对农信社来说不仅会间接加重其运营成本、增加其资金运用风险,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目前农地流转的支持金融机构是缺失的。建立符合农地流转规律、具有双重属性的金融机构是我国农地流转金融支持的当务之急。

3.2 农地流转的资金缺口大

(1)长期的“以农哺工”政策致使农业自身积累能力弱,无法完成农地投入的完全自身积累。

(2)农业生产回报率低,农民放弃经营土地。与第二、第三产业相比,我国农业的回报率偏低。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劳动力放弃经营土地,开始进入经济发达的城市务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这样,农村的大量土地要么交予家中的老人经营,要么闲置,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该部分土地的流转需求相当旺盛,这就加大了对农地流转的金融资金的需求。

(3)农业自身的高风险性,农民贷款缺乏理想的抵押品。由于农业生产的对象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导致农业自身拥有很高的经营不稳定性。农业的高风险,农民贷款缺乏理想抵押品的条件下,使得追求利润的金融资金不愿涉足。

4.我国农地使用权流转金融支持的合理选择

4.1 我国农地使用权流转金融支持的选择

借鉴农地金融比较成功的国家、地区的经验,我认为目前国内流行的一种观点较合理:我国的农地抵押贷款由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信社共同承担。具体说,由农发行作为主管机关来主管农地使用权的抵押贷款,并且负责发行土地债券,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发行的基层机构来负责农地抵押贷款的发放、回收等具体的业务。 转贴于

4.2 我国农地使用权流转金融支持模式的可行性

从我国金融支持农地流转的政策性和商业性入手,其资金来源主要有:

(1)财政部支农政策资金。土地抵押贷款有一定的政策性,目的又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率,那么财政性资金理应成为其资金的来源之一。政府可以将每年财政预算支出中的比如农业基本建设支出项资金,通过“农发行总行——农发行分支行——农信社土地抵押贷款部”发放到农民手中。由于农信社土地抵押贷款部的上级直接是农发行县级支行,而且该部门业务专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财政支农资金被挪为它用。

(2)股金。合作性质是跟农业的自然特性紧密联系的,合作化经营对降低信息收集成本、监督成本、管理费用以及化解风险方面都有帮助。为此,贷款农民在取得贷款的同时,以贷款额的一定比例,比如5%购买农信社土地抵押贷款部的股份——美国农地系统便是采用的这种方式。这样,整个农地金融系统可以凭借乘数效应创造更多的资金。从理论上,100RMB股金可以通过农民入股的方式变成(假设农民购买贷款额5%的股份):

银行获得了足够的资金支持,能更好的执行土地抵押贷款的业务,贷款农民在每年年末还可以获取一定的股息以及红利,这是一个双方都乐于接受的结果。

土地抵押贷款金融机构在成立之初的启动资金,可以参照美国联邦土地银行的方法:政府在其成立之初,以入股的形式投入一笔“种子资金”,但是所得股权不具有投票权,不能干预银行的正常运转。银行在今后的运营当中,逐步归还政府的资金,直至还清为止,政府完全退股。

(3)土地债券。以农地使用权为抵押的农地金融的国外运作成功经验之一便是以抵押土地做担保发行土地抵押债券。农地抵押贷款由于农业土地价值高、期限长,需要相当大的资金量来支持,商业性银行无法承担,发行土地债券,不仅能获得大量的经营农地抵押贷款所需的资金,而且能将位置固定、价值较大的农地分割为便于流通的、价值较小的债券。这在扩大抵押贷款的参与者同时也将土地抵押贷款金融机构的资产证券化,为金融机构带来了充分的流动性,加速了资金的流转速度。

篇2

1.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概述

1.1 农地流转与农地金融

农地流转指农民将自身的土地通过转租、转包、入股、换地等方式实现经营权的变更。所谓农地金融是指以土地产权的抵押作为获取信用的保证,使土地经营者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解决土地经营者的资金短缺困难,以实现农业单位投入的产出增长。

1.2 农地使用权抵押

农地使用权抵押指农民以自身的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抵押,从而获得自身经营所需的资金并履行按时足额偿还借款的义务。由于农业自身的高风险性,银行一般不愿向农民提供信用贷款,而农民又无法向银行提供理想的抵押物。作为农民主要财产的土地,不仅具有较高的价值,而且因为土地的稀缺性,价值一般不会随时间而贬值,这恰好能满足银行所需抵押品的要求。

2.农地流转金融支持的必要性

农地流转,特别是农地使用权抵押,与金融支持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农地的资源稀缺性,其价值的货币衡量往往数目巨大,特别在人口剧增的情况下。这就使以农地使用权抵押为代表的农地流转所需的资金很大。同时,由于农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往往与农业长期性投入相关,投入期限较长,无论是企业、个人还是政府财政都无法满足其资金的长期需求,在这种背景下,金融支持就成了农地流转的唯一选择。

通过e-views对1990~2010年的支农资金和第一产业产值的相关性分析可得,二者的相关性达到了0.85,建立二者的线性方程:

其中:nc表示农林牧渔总产值;zz表示支农资金总额。该式中变量的t检验和f检验都是显着的,可决系数也达到了0.732,能通过经济意义上的检验。可见,金融支持对以农地抵押为代表的农地流转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3.我国金融支持农地流转主要潜在制约因素分析

3.1 农地流转的支持金融机构缺失

金融机构要实现长期持续的农业支持,必须保证一定的赢利性,这就要求农地流转的支持金融机构将追求利润,或者至少是保本微利作为经营目标。

农信社在经过1996年的行社分离和国家注资消除部分历史包袱后,经营已经倾向商业化,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亏损扭转,将原本具有双重属性的农地流转的金融支持业务交给商业化运作的农信社来负责,对农信社来说不仅会间接加重其运营成本、增加其资金运用风险,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目前农地流转的支持金融机构是缺失的。建立符合农地流转规律、具有双重属性的金融机构是我国农地流转金融支持的当务之急。

3.2 农地流转的资金缺口大

(1)长期的“以农哺工”政策致使农业自身积累能力弱,无法完成农地投入的完全自身积累。

(2)农业生产回报率低,农民放弃经营土地。与第二、第三产业相比,我国农业的回报率偏低。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劳动力放弃经营土地,开始进入经济发达的城市务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这样,农村的大量土地要么交予家中的老人经营,要么闲置,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该部分土地的流转需求相当旺盛,这就加大了对农地流转的金融资金的需求。

(3)农业自身的高风险性,农民贷款缺乏理想的抵押品。由于农业生产的对象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导致农业自身拥有很高的经营不稳定性。农业的高风险,农民贷款缺乏理想抵押品的条件下,使得追求利润的金融资金不愿涉足。

4.我国农地使用权流转金融支持的合理选择

4.1 我国农地使用权流转金融支持的选择

借鉴农地金融比较成功的国家、地区的经验,我认为目前国内流行的一种观点较合理:我国的农地抵押贷款由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信社共同承担。具体说,由农发行作为主管机关来主管农地使用权的抵押贷款,并且负责发行土地债券,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发行的基层机构来负责农地抵押贷款的发放、回收等具体的业务。

4.2 我国农地使用权流转金融支持模式的可行性

从我国金融支持农地流转的政策性和商业性入手,其资金来源主要有:

(1)财政部支农政策资金。土地抵押贷款有一定的政策性,目的又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率,那么财政性资金理应成为其资金的来源之一。政府可以将每年财政预算支出中的比如农业基本建设支出项资

金,通过“农发行总行——农发行分支行——农信社土地抵押贷款部”发放到农民手中。由于农信社土地抵押贷款部的上级直接是农发行县级支行,而且该部门业务专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财政支农资金被挪为它用。

(2)股金。合作性质是跟农业的自然特性紧密联系的,合作化经营对降低信息收集成本、监督成本、管理费用以及化解风险方面都有帮助。为此,贷款农民在取得贷款的同时,以贷款额的一定比例,比如5%购买农信社土地抵押贷款部的股份——美国农地系统便是采用的这种方式。这样,整个农地金融系统可以凭借乘数效应创造更多的资金。从理论上,100rmb股金可以通过农民入股的方式变成(假设农民购买贷款额5%的股份):

银行获得了足够的资金支持,能更好的执行土地抵押贷款的业务,贷款农民在每年年末还可以获取一定的股息以及红利,这是一个双方都乐于接受的结果。

土地抵押贷款金融机构在成立之初的启动资金,可以参照美国联邦土地银行的方法:政府在其成立之初,以入股的形式投入一笔“种子资金”,但是所得股权不具有投票权,不能干预银行的正常运转。银行在今后的运营当中,逐步归还政府的资金,直至还清为止,政府完全退股。

(3)土地债券。以农地使用权为抵押的农地金融的国外运作成功经验之一便是以抵押土地做担保发行土地抵押债券。农地抵押贷款由于农业土地价值高、期限长,需要相当大的资金量来支持,商业性银行无法承担,发行土地债券,不仅能获得大量的经营农地抵押贷款所需的资金,而且能将位置固定、价值较大的农地分割为便于流通的、价值较小的债券。这在扩大抵押贷款的参与者同时也将土地抵押贷款金融机构的资产证券化,为金融机构带来了充分的流动性,加速了资金的流转速度。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篇4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A.CornfordJ.Regionalinstitutionsandknowledgetrackingnewforms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J].Geoforum,2000.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229-01

一、导论

《西方经济学》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财经类高校以来,通过探讨西方经济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动态,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能力。近年来,随着经济学的广泛应用,培养复合导向型人才愈加重视,因而许多院校通常对国际贸易、金融学等非经济专业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甚至设置为非经济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商务学院作为贵州财经大学的二级学院,其非经济类专业的三本学生有其相应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未来发展方向,若在教学各环节中照搬二本经济类专业的授课模式,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将该课程特征、独有逻辑方法与学生注重应用特点相结合,是商务学院教学课程改革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二、目前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设置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

1.教材适用度问题。由于缺乏非经济专业针对性的适用教材,照搬西方经济学经济专业课教材,该教材内容体系广、案例少、难度大,难以因材施教,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内容择选性问题。针对非经济类专业学生而言,无须深入系统地介绍该教材的理论体系和经济模型,使得具有文科背景学生产生畏难心理。

3.教学方法创新问题。教学中多偏重阐释基本原理,缺乏操作性、实证性教学案例,背离了教学目标。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态度,这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知识体系构建均有深远的影响。

4.教学考核的检验问题。考核方法缺乏针对性,注重基本概念和理论考核,缺乏考查非经济专业学生运用现实经济领域问题的分析能力,难以考量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西方经济学人才培养的建议

非经济类专业人才配培养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导向型范式,革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和管理,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注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灵活运用课堂讨论、案例与专题讲座等方法,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其洞察力,倡导其探究能力,提高其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应考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强化适用教材的建设。以商务学院的教学目标为导向,择选教材应具有通俗易懂、重点突出、注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前瞻性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等。

2.针对性配置教学内容。鉴于非经济专业的学生基础薄弱、课程课时有限,合理配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个体发展和学科背景择选实用性强教学内容,减少经济模型讲解。

篇6

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重点支持大型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等资本性货物出口的政策性银行,支持船舶出口也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成立八年来,中国进出口银行始终把支持我国船舶出口作为出口信贷的工作重点之一。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进出口银行出口信贷业务累计对船舶出口发放贷款434亿元人民币,占同期放款总金额的23%;办理船舶出口的对外担保22.5亿美元,占担保总金额的74%;共计支持了包括超大型油轮、大舱口集装箱船、液化石油气船、化学品船、高速水翼船和自卸船等在内的各种出口船舶708艘,总吨位1767万吨,合同总金额121亿美元。同时,为贯彻国家鼓励国轮国造的政策,中国进出口银行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内销远洋船舶的建造也提供了少量的出口卖方信贷支持。目前,国内的大中型造船企业基本上都是我们的客户,中国进出口银行近年来对我国船舶出口的支持率已经达到90%,与广大造船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八年来,中国进出口银行对船舶出口提供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促进了造船工业及其上游行业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帮助相关行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我国船舶出口连续数年居世界船舶出口第三位的成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目前,我国造船业的发展既存在优势也面临困难。从优势来看,一是我国造船业技术力量较强,管理水平较高,不仅可以建造一般大型船舶,而且能够建造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造船的质量和服务都能满足船东的需求。二是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造船具有价格竞争优势。三是与其他国家一样,我国船舶出口得到了政府在出口退税和出口信贷等方面的支持。我国造船业虽然与韩国、日本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发展速度快,潜力巨大,发达国家的不少船东预言,未来世界船舶建造的主要市场将转到中国,中国很有希望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从面临的困难看,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造船业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世界船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市场船价降低,我国造船成本提高,船舶出口难度加大。船舶出口如不能保持稳定增长,或者出现下降趋势,势必极大地影响造船业的发展,并将对拉动经济增长和解决社会就业问题产生很大影响。我们应该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支持造船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我国船舶出口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使我国早日成为世界第一流的造船和船舶出口大国。

二、借鉴国际经验,运用出口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

近年来,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主要利用出口卖方信贷支持我国船舶出口的同时,借鉴国际同类机构的通行做法,为我国船舶出口提供了出口买方信贷支持。向船东提供出口买方信贷是国际上通行的船舶融资方式。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般贷款相比,买方信贷具有期限长、利率低等特点,为造船企业、船东和融资银行所普遍接受。去年11月和今年4月,我们先后向挪威索莫盖斯有限公司和温特盖斯有限公司提供出口买方信贷,支持他们从我国进口四艘8删立方米液化石油气船和两艘1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船,反响很好,受到出口企业和国外船东的欢迎,这两笔贷款成为我们运用买方信贷支持我国船舶出口的有益尝试。

运用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有两个明显的优势:一是向购买我国船舶的外国船东提供出口买方信贷,可以增强对船东的吸引力,提高我国出口船舶的竞争力。国外船东、船舶融资和中介服务机构普遍看好中国造船业的发展,他们希望能够在为船舶及相关贸易提供融资与服务方面加强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合作,并得到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支持。我们向挪威斯考根海运集团提供买方信贷后,在国际上引起积极反响,一些国际知名船运公司和船东对我们向船舶出口提供买方信贷等融资服务很感兴趣,纷纷前来咨询,表示愿意探讨具体的合作项目。事实证明,运用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能够有效地增强我国造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让国外船东作借款人,可以解决国内造船企业资产负债率高和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从船舶建造到出口收汇,整个过程所需资金量大、占用时间长,如果单纯使用出口卖方信贷,会加大船舶制造和出口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使企业承担一定的出口收汇风险。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也增加了船舶出口企业持续获得贷款和担保的难度。出口买方信贷免除了由造船企业直接承担的长期负债,不仅可以改善国内船厂的资产负债状况,解决他们贷款难及寻求担保难的问题,也解除了企业船舶出口后存在收汇风险的后顾之忧。

中国进出口银行运用出口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有不少有利条件。首先是所需外汇资金有保证。建行初期,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外汇营运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曾通过为国外银团贷款提供担保的方式支持船舶出口。现在,国家外汇储备比较充裕,作为支持资本性货物出口的国家政策性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可以通过购汇等方式补充外汇营运资金,因此,运用买方信贷业务支持船舶出口所需的外汇资金来源充足。其次是贷款风险能够得到较好的控制。中国进出口银行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船舶出口融资业务,对中国船舶市场和造船企业的状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与国外著名船东和融资机构也有比较广泛的联系。目前,我们已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船舶出口信贷风险管理制度,船舶贷款的信贷资产质量也比较高,不良贷款比率低于其他行业的水平。在对船舶出口提供买方信贷时,我们可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加强对借款人、担保人的信用评估,控制和防范船舶建造风险。可以说,我国运用买方信贷方式支持船舶出口的条件已经成熟,只要各方共同努力,买方信贷应该也能够在我国船舶出口融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并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主要的船舶出口融资方式。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同时发挥出口卖方信贷和出口买方信贷的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进一步加大对船舶出口的支持力度。

三、运用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的几点意见

中国进出口银行运用出口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的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发展这项业务,加大利用买方信贷对船舶出口的支持。

一是充分利用中国进出口银行政策性金融业务品种齐全、功能强大等优势,为船舶出口提供“一站式”融资服务。根据企业的需要,在船厂交船前我们可提供出口卖方信贷,同时提供所需的履约和预付款等保函服务,满足企业在建造船舶中对资金的需求;在交船后根据船东及担保情况,或提供出口买方信贷,或继续提供出口卖方信贷,使造船企业和船东得到全方位的融资服务。我们鼓励造船企业积极利用出口买方信贷方式进行融资。

二是进一步加强与国外有关金融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为国内船舶出口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便利。中国进出口银行可以利用自身优势,请国外金融机构继续为我行出口买方信贷提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搜索论文

繁體

论文首页图片论文热点论文专题论文管理论文经济论文会计论文审计论文语言论文英语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社会论文

哲学论文法学论文声学论文艺术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计算机文农学论文医学论文其它论文搜索论文写作指导应用文稿

考试信息考试软件职称评审信誉保证论文转让论坛交流论文qq群联系方式论文订单论文讨论论文资讯联盟知道首页经济论文经济学国际贸易背景:阅读论文

积极运用买方信贷业务

供担保,还可利用这些机构长期从事船舶融资的经验,借助它们广泛的客户网络,为国内企业提供国际市场的相关信息。此外,对采用国外船用设备和材料、在中国制造并出口的船舶,可探讨由中外双方分别提供出口信贷,进行联合融资。在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开展利用国外买方信贷进口国外造船设备的转贷业务,以支持国内造船企业更新设备,提高造船能力。要通过上述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扩大我国船舶建造项目订单的来源,为国内船舶出口企业争取更多的市场机会。

篇7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资源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决定着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但是,我国很多企业目前存在生产、销售、技术革新方面信息匮乏的现状;而另一方面,有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有能力利用自己掌握的相关信息为企业提供创新决策和信息咨询服务。



一直以来,由于体制等原因的束缚,馆企合作举步维艰。但是,如果我们逆向思考,这也表明高校图书馆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空间广阔,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只有馆企合作,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和资源技术优势为企业在市场预测、技术革新、新产品开发、产品销售和推广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后盾,才能最终实现高校图书馆与企业的共同发展,达到双赢的效果。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图书馆的一部分,与企业合作势在必行。



一、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与企业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1)馆企合作,符合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哲学原理。高校图书馆既拥有懂业务、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又拥有图书、期刊、技术标准、专题论文、电子文献数据库及镜像站点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但长久以来,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信息中心,其主要职能是为配合本校教育教学服务。[1]所以,图书馆丰富的知识信息只能被局限在部分高校内部使用,既降低了文献的使用率又阻碍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可能。高职高专院校按照职业分类,重点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训。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一方面可以为日后融入企业生产一线的职业院校学生积累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的生产实践提供信息咨询保障。最终目的是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2)馆企合作,有助于双方共同发展,最终达到双赢效果。高校图书馆目前大都处在由传统式向现代式转型时期,也正处在纸质文献与网络现代化建设并存时期,由于各类纸质出版物价格不断上涨,品种不断增多,加之需要进行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投资,致使图书馆有限的资金难以满足文献信息建设的庞大支出。长期以来,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单一地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没有很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所以,图书馆优质信息没有及时转化为经济效益,也没有做到生产自救。资金不足仍然是困扰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核心难题。[2]馆企合作,不但需要图书馆提供优质资讯信息,还需要企业资金的大力帮助。2008年5月我校面临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河北钢铁集团赞助我校1000万元修建新图书馆,并且初步形成以冶金、机电为主要馆藏的特色信息资源库。由此可见,只有馆企合作,才能最终达到资源互补,和谐发展的理想效果。



二、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为企业开展信息服务的途径



(1)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图书馆的专业信息人员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



虽然企业对信息有强烈需求,高校图书馆也有提供服务的主动意向,但由于体制的弊端,行政区块分割,造成高校图书馆与企业沟通少,基本上各自为政。图书馆的专业人员深入到企业中去,利用高职高专院校的特色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专题服务。即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本着深入企业的宗旨,依据企业生产需求,结合本校图书馆的大量专题资料,为企事业单位新产品开发、技术革新、大型设备购置等做市场情报调研及技术可行性等技术咨询服务,开发特色数据库,提供特色服务。2009年9月,我校组织百名教师到河北钢铁集团下厂实践,真正做到了科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的辩证统一。



(2)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为企业培养信息人才,促进企业信息化。



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较为合理的高素质信息人才,他们不但懂外语、懂电脑,更具有相对较高的信息搜集、整理能力和敏锐的的信息感知能力。



①通过开设讲座、办培训班等方式,提高企业职工的信息意识。企业信息化不但是管理者的重任,还需要深入到基层员工内部去实行。河北钢铁集团是我校的实习基地,近两年,由于世界金融风暴致使钢铁行业产量缩减,经济效益不佳。随着河北省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河北钢铁集团内部也大刀阔斧的进行结构调整,为了挖潜增效,开始实施部分员工下岗分流。面对分流压力,我院图书馆积极配合公司员工再就业培训,利用本馆在冶金、机电方面的信息资源优势,历时一年时间帮助河北钢铁集团完成1.5万钢铁工人的下岗分流及再就业培训工作。充分体现了馆企合作,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为企业提高高品质信息服务的可行性。



②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为企业开展跟踪性咨询服务。随着现代经济飞速发展,市场需求变换莫测,企业要生存必须随市场而动,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由于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局限性,所以,图书馆要随时了解企业所需的信息范围,避免图书馆与企业服务脱节。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依据企业不同需求,提供特色服务,建立企业业务档案。[3]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职高专院校既拥有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又有跟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实践操作优势。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与企业合作,既满足了企业对于市场万千变化的需求,同时也解决了高校图书馆资金不足的难题,二者合作,最终达到互惠互补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对于同一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的教材相同,也应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相同的教案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在教学内容上随意性太大,任课教师基本上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教师没能做到将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导致同一学历层次、不同专业的同一课程知识点的涵盖面和深浅程度差异很大,教学水平和效果参差不齐,学生反映较大,收不到应有的良好教学效果,影响了该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计划的安排脱节

货币银行学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很宽,教学面临着内容庞杂而课时不足的难题,而其教学内容更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知识。经济类专业目前已开设《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它对学生学习和理解货币银行学相关知识有很大帮助。但是,有的专业的《货币银行学》课程却和以上两门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无形中破坏了这两门课程的继承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课程内容的陌生或重复,影响到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应注意货币银行学课程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衔接与协调,明确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欠灵活。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货币银行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但却不如专业实务课具有技术性、技能性和趣味性。如果按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是单靠教师一味的说教讲解,即在课堂中照本宣科,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平铺,大条套小条,甚至大段念诵教材,讲解中不突出重点、难点和热点,不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忽略每章内的各个目与节、节与节之间以及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教条式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很容易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索然,只会死记硬背,孤立僵化地掌握知识点,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势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而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一来,既不利于教学相长,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真实、公正的考查,考核方式有待合理化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检验。货币银行学课程在经济类专业属于考试课,由任课教师挂牌上课,学生采取自由选课形式,其他专业属于考查课。考试课的考核采取题库抽题,考查课程一般由任课教师自己命题。无论抽题还是自己命题都是一种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但是采取题库抽题的考核形式,任课教师普遍认为对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欠缺。因为按要求题库中各套题中同一类型的题目不能有重复现象,这使得题库出题教师为达到要求在一套试题中无法充分体现货币银行学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应掌握的程度。此外,有的教师不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用期末考卷作为唯一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考前任意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考试结果难以客观全面、真实、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风。

二、对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一)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安排要因层次和专业不同而有所区别

货币银行学课程涉及的内容众多,在教学中不可能将全部的内容一一介绍清楚,因此任课教师必须针对不同层次和同一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地加以介绍,以保证学生在不同的培养阶段上获得相应层次的教育。

首先,同一层次不同专业开设的《货币银行学》课程要统一界定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以保证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实现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例如,对本科层次各专业的《货币银行学》课程统一界定基础性教学内容(约占整体的60%左右),这部分内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覆盖的,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以此保证各专业的学生都能达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同时,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给教师留出40%左右的自主性教学内容比重,给教师一定的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和余地,以突出各专业的特性并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前沿性和研讨性。其次,应以大纲的形式界定各层次教学内容的基本点与侧重点,提出差别性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环节的要求,设计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学组织方案和课时分配的基本建议,选定不同学历层次的基本教材和参考文献,确定出各学历层次的考核标准和侧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不同层次或同一层次不同专业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对授课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以提高教学质量。对不同专业的教学对象应开设不同学时数和内容的《货币银行学》课程,目前对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一般开设54学时左右课时,而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开设45学时左右课时比较合宜。但对于函授和干部培训班的学生,应在授课时数和内容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力求做到课时少、内容精、通俗易懂。论文百事通

(二)教材的选取要考虑到“先进性”和“适用性”

能否使用优秀教材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先进性”和“适用性”是教材选用的基本原则。“先进性”是指教材内容要具有时代特色,能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新知识、新成果,正确阐述本学科的科学理论知识,反映其相互联系及发展规律,既要有突出的学术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适用性”指选用的教材要符合本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的要求,取材合适,深度适宜,份量恰当,符合认知规律,富有启发性,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前市场上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版本众多,各种版本良莠不齐。因此,教师在选取教材时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谨慎选择。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构建沟通平台,实现课堂延伸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变黑板教学为CAI课件教学,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化教育设施有机结合,提高单位学时内教学知识量的传递速度。在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文字、图片、视频、色彩等信息载体的综合使用,减轻了单一方式对学生造成的课堂疲劳,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易于接受。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很多知识点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口头表述和黑板上书写浪费大量时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而采用CAI课件教学可节省黑板上写板书的时间,有利于加深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此外,由于经济金融发展变革的速度加快,知识革新日新月异,新版教材的内容也不一定跟得上经济发展的速度,CAI课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加大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积极探索其他教学方法,比如结合实践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自我学习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思辨、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新晨

网络改变世界,以网络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极大丰富了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促进了多样化信息的传递。在教学环节中,任课教师可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个人主页、课程互动电子信箱将为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课余的沟通提供便利,不仅保证课程相关资料的最大程度共享,而且保证了学生疑难问题的及时解答,实现了有效的沟通。课堂外教师的课外指导以提出问题、提示思路、激发兴趣、引导查阅资料、组织课外研讨、批改作业论文为主要手段,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辨性,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不断适应经济和金融发展变化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篇9

石建邦:大会在地震之后有些调整,现在正在做一个论坛,准备从文化收藏的角度来讨论一些问题。此外,还要讨论一些收藏方面的问题,如地域性收藏。

赵力:哪些人会来参加?

石建邦:很多涉足收藏的文化名人都会来,如杨振宁等。台湾、香港的藏家也会来很多,但是海外顶级的藏家可能稍微少一点,不过很多收藏家,包括美国的收藏协会都对这个感兴趣,目前给他们的名额太少了。

赵力:论坛有多大规模?

石建邦:我们邀请的嘉宾控制在一百位,这个规模不大不小。政府还想做好一点,每两年办一次。

赵力:那2010年正好是世博会的时候。

石建邦:世博会期间政府还想策划一个全球收藏家大会。想把外国的收藏,比如老爷车放在世博会的场馆。这个正在考虑。

上海收藏市场存有危机

赵力:最近这段时间上海的收藏圈子有什么样的新特征和变化?

石建邦:地震以后,整个中国的心态有点不一样。像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如果一直很顺就会有点浮躁。而现在很多人是抱持更务实的心态,更人文的心态看待艺术。我觉得这也会影响藏家买作品,炒作和泡沫会减少。

但也要看到另一方面,上海艺术环境比北京差,本身在上海做艺术活动成本比北京高很多,而北京的市场吸引的收藏家却更多,香港、海外的都会来。这样在上海做艺术活动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我以前说对上海收藏的印象就是――一流的精品到海外,二流的作品到北京,三流的在上海交易。这使得上海收藏界存在着很大的危机。

赵力:不过我听说上海也有很多大藏家在买油画,书画在上海也有很大的需求。

石建邦:上海的购买力应该是不错的。老收藏家和新晋的好收藏家很多。北京拍卖行都要到上海去征集作品。但是交易的平台在北京。

赵力:比如上海博物馆从拍卖市场里面买东西比北京本地的买的多。

石建邦:上海收藏机构或收藏家买东西还是很有魄力的。像上海图书馆收藏翁同和做作品花了550万美金,收《淳化阁帖》花400多万美金。海外有什么好东西,他们都愿意买而且馆藏。

顾维洁:上海泓盛拍卖曾经分析过,价格在二十、三十万这个区间里面的作品最好卖,目标是中产阶级。这说明上海的中产阶级、收藏的中坚力量还是蛮不少。在北京还没有这样一个拍卖行。

赵力:你在上海接触到这类中产阶级收藏人群比较多,他们是什么身份?

石建邦:有私人企业主、做投资的、做金融的,银行家也有,大都是六十年代以后的一群人,政府部门也在收藏。

顾维洁:我听说有做安利的人一年挣个三百万,然后拿这些钱买艺术品。

赵力:我昨天见了一个收藏家,他说他只买最好的,价钱不是问题。比如先买10张张晓刚作品,如果以后遇到有更好的张晓刚作品,就把先前的替换,属于核心精品的概念。因为现在作品的价格贵了,按照以前那样追求成系列进行收藏的模式,已经不太可能了。你认为这样做能抗风险吗?

石建邦:我觉得还是抗风险的。

亟待树立正确的收藏观念

赵力:你个人怎么看待当代艺术作品现在的价格?

石建邦:我觉得价格是暂时的。只要是好作品,价钱还是会越来越高。尤其是可以代表中国发展变革的那一段历史的作品。但有一个问题,现在媒体普遍在宣传的是,如何把当代艺术塑造成很好的投资工具,比如曾经几万买一件,几百万卖出去。我个人觉得还是要少讲这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收藏观还是很重要的,要着重发掘艺术的内涵和文化价值。

顾维洁:这跟传统书画的收藏历史是一样的。只不过这段时间当代艺术被推到关注的最前沿。

石建邦:经济好了,热钱就很多。市场上冒出很多不正常的现象,加上媒体迎合,就变成对价格的共识和神话。

顾维洁:这种价钱的共识和神话,在其他艺术门类不可能如此短、平、快的呈现出来。

石建邦:但实际上艺术品投资不应该那么快。

顾维洁:所以这是最不和谐的短平快。

石建邦:是一种爆发。媒体上各种艺术栏目,包括一些电视节目过一段时间肯定会慢慢被淘汰,五年以后可能会越来越清晰。

日韩艺术泡沫大于中国当代

赵力:现在日韩艺术在佳士得、苏富比拍卖公司亚洲场次中占了50%的份额了。

石建邦:相对中国当代,日韩的东西便宜。而中国的艺术品确实好卖,但缺乏后劲。代表作、精品供给不大,而且价格太高。按常理讲,一件作品买进后,要大概二十年才能再出来。这样供求就会失衡。

赵力:现在有一种声音认为日韩泡沫化比中国更大,而且更迅速地表现出来。村上隆去年还不是现在的价钱,今年就创出了1500多万美元的拍卖价格。

于天宏:村上隆是一个特例。他传播面不一样,是一个跨界艺术家,在消费市场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石建邦:日本的购买力应该不比中国的购买力差。

于天宏:但日本艺术市场的基础在当年金融危机的时候被打垮了。

石建邦:九十年代金融风波以后,日本一度低迷。

民国油画精品和书法前景看好

赵力:你认为民国时期作品的收藏前景如何?

石建邦:还是精品看好。就像买房子一样,地段、地段还是地段,艺术品也是这样,名头、名头还是名头。

赵力:书法在被人们忽略了很久之后,现在价钱上来了,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石建邦:我觉得有几种原因。好的画少了,想买的人只好转向;另外欣赏水平也提高了,他们认为书法代表中国的抽象艺术。如果中国没有书法的话,中国画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国内珠宝收藏尚不成体系

赵力:你在佳士得工作过的,佳士得拍卖品种中有一项占的比重很大的,那就是珠宝,为什么国内的珠宝拍卖市场就不太好,原因在哪里?

石建邦:没有跟国际接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国外珠宝进中国有很高的关税,而国内的加工和设计水平一塌糊涂,又没有统一、诚信的标准,鉴定证书随便就可以做。不像在国外钻石鉴定有权威标准,市场严格、价格清楚。

于天宏:国外珠宝商有销售机构、等级、分布、价格体系等等,中国没有这套体系。

石建邦:珠宝文化的宣传也差。

赵力:还有人认为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的社交传统,高档珠宝戴也戴不出去,难道戴一个翡翠镯子去买菜?

石建邦:我知道上海人买珠宝都是到海外买,因为国内和国外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差价。不过现在海外的大品牌珠宝商都要进入中国。我上次听说有一个珠宝商在故宫做了一个展览,当天请一个山西老板吃饭,最贵的一条项链1800万就卖出去了。

没什么中国当代的大收藏家

石建邦:你觉得国内现在的收藏界状况处于什么阶段?

赵力:刚开始市场比较小的时候,收藏还都有理想,都跟自己的生命、生活有关系,我觉得这种形态实际上是很好的,那时候谁都没有想着要发多少财。90年代初,一些外国人开始介入中国当代艺术,然后香港人先进来,接着台湾。之后就是跟着淘宝的一批人,他们的收藏基本上不成系统。

也出现了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收藏。先是当代艺术,之后是国画。万达就是一个例子,从1997年到2000年,这个阶段很好。我倒觉得,到现在为止都没有那样的收藏了。现在大家公认的所谓收藏家,基本上买了几张符合他们价值判断的代表性作品,然后就被称为收藏家。但是他们有多大的收藏呢?基本没有。

篇10

[作者简介]朱宇兵,广西财经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副教授,广西 南宁 5300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6―0184―04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统计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具体表现为:统计服务多元化、统计信息商品化、统计应用广泛化、统计分析深入化和统计交流国际化。这些新的要求无论对统计学科的地位、统计教育的规模、统计师资队伍乃至对统计学专业学生的生源和就业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因此,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新要求,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统计学人才成为各财经院校统计学学科专业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重大问题,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创新。

一、财经院校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培养目标过窄造成学生适应性不强

传统的统计学专业往往立足于为政府统计部门、企事业单位统计岗位及学校、科研部门培养人才,基本上是“一个钉子一个眼”,专业设置上有计划统计、商业统计、工业统计、金融统计等等,所学所用均过于专业化,学生知识面过窄,不能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实际上,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单位不对口成了一对非常突出的矛盾。据有关问卷调查显示:高校统计学专业毕业生中到企业的占32%,到金融机构占的24%,到政府一般行政部门占的18%,到教学及科研机构占的13%,到统计机关仅占11%,到其他部门约占2%。虽然调查结果不足以代表全国的状况,但也可从一个侧面说明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工作单位并非统计部门或统计岗位,而与所学专业相差甚远。这表明高校必须迅速改变过窄的培养目标,才能全方位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

统计学专业的学生,熟悉统计指标体系和基本的描述性的统计分析,但经济基础理论底子薄,现代化的统计调查、分析、预测方法也较为薄弱(这一点从目前大多数统计分析报告仅停留在一些简单的数量描述上可以得到明显的反映),计算机的应用也不能满足要求。数理统计专业的学生虽熟悉各种统计方法(侧重于数理原理方面),但与社会经济实际的结合较差。究其原因,在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使课程设置步入误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方案层次不分明,导致课程设置及内容在不同层次的统计教育之间无明显区别,降低了教学质量;二是专业基础课程的大量重复,应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的内容较少,学生能力培养不足,限制了学生向更深层次发展;三是教材内容陈旧,尤其是应用现代经济理论方法进行社会经济实证研究的内容过少。

(三)教学与实践相脱节造成学生操作能力差

统计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及可操作性。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统计教师仍然固守“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碰到实际问题只对学生纸上谈兵。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学生质量受到影响。除此之外,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多年来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的学年实习及毕业实习较难,平时接触社会经济实际更是不易,对基层单位的真实情况也很少了解。有调查显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自己寻找的,学校组织的比较少。

(四)教师知识结构老化造成教师指导不力

客观地说,目前许多财经院校统计教学模式、教育方法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知识面不宽,专业技能单一,适应性较差,学非所用现象较明显。调查结果表明有近50%已毕业的统计学专业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所学知识对所从事的工作指导作用不大,有48.1%已毕业的统计学专业学生通过实践工作发现自己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存在不足之处。应该说,这种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教师的教学指导不力。据了解,目前多数学校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育形式,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不够。部分统计教师是原来的计划统计专业毕业,比较擅长于社会经济统计,而对于广泛使用的现代调查、分析、预测、决策等统计方法较为欠缺,数理基础较为薄弱,计算机的应用也须加强。而经费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教师的再进修和提高,这较大程度地限制了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直接导致了对学生教学指导的影响。

二、构建财经院校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路

(一)注重统计人才的动态培养

笔者认为,财经院校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既是教育目标,又是经济目标,还是市场目标。教育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专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确定财经院校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进行市场调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按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财经院校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财经院校统计学专业人才是具备一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才基础上的专才,主要围绕宽口径,即知识面宽;厚基础,即基础扎实,根基牢固;广用途,即不仅仅能从事统计核算、统计管理工作,还能介入到其他经济管理工作中去;多层次,即能适应不同的社会需求为出发点确定财经院校统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而无论是口径、基础、用途、层次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使财经院校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成为一个动态概念。

(二)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发展“复合型”的统计人才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育都应把实现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高作为中心任务。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只有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如果统计毕业生仅学到统计学专业知识,而对于一些应用统计的具体学科如金融学、管理学、经济学、人口学等知之甚少,不论他对于统计方法多么擅长,也不能称作是一位合格的统计人才。因为统计人员若对其所研究问题本身缺乏足够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写出有深度、有力度的统计分析报告,甚至根本无法解释所得的统计结论,充其量只能是统计数据的堆砌。

统计行业的特点是实践性、操作性较强,但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须直接接受理论的指导。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彼此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因此,财经类院校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全面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知识和相关统计知识;二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具备一定统计基础知识和统计专业操作技能,强化计算机的应用,能够依据需要设计统计软件或至少会使用各种统计软

件;四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包括获取信息的意识、手段、方法、技能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三)进一步探索实践教学新路子

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统计学的服务性使其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知识性教学,加强实践性活动,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已普遍引起各国的重视,并成为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性教学的学时分配比例,美国是1:3,英国是1:2,德国的一些学校甚至高达50%以上。相比之下,我国的实践性教学比例是很小的。我们应当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学习和借鉴国外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并针对各校的具体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于财经院校的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道路。同时,应重视学生实习基地的建立和稳定。事实证明,以实际工作部门作为实习环境方式较为有效。学生在此环境中接受培训,实习更有针对性和实战的感觉,对培养今后对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大有好处。

(四)倡导自我教育、自我学习

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力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为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对财经类院校统计学人才的培养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当然,自我教育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并与必要的有重点的讲授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作比较深入的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而且,还可通过教师的科研工作把学生带入研究领域,指导学生搜集有关研究资料,让学生参加讨论、研究,或让学生承担部分研究任务等,使学生主要靠自己独立的学习和研究,获取书本知识和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研究能力。

三、构建财经院校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若干建议

由于目前的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上述问题,导致高校培养的统计学专业学生不能完全符合社会的需要,因此,财经院校必须对目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根据上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及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改革,在知识与能力结构上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具有特色的应用型统计人才。

(一)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教育部统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统计人才的培养目标的界定,结合财经院校实际,按照上述思路,财经院校统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可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和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在此培养目标下,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要求构建教育教学体系。“重应用”是指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应用型经济管理统计人才。对于这一类人才而言,毕业之后大部分是在实际部门从事经济统计和其他经济管理工作。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应用经济理论和统计方法去处理问题的能力,包括调查研究、分析和预测和参与政策咨询和决策的能力等。“强能力”是指所培养学生较强的获取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可持续自我发展能力等,如统计应用写作、计算技术应用等。

(二)围绕培养目标调整、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根据培养目标定位,统计学专业人才应具备基础科学和人文科学、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统计科学、计算机应用及实践知识等,与此相适应,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按统计学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的模块选修课程、实验实践课。在课程的结构上,强调数学、经济学、统计学和计算机应用四个方面课程的有机结合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课程设置要体现经济学与理学的交叉渗透。强调既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也应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实现在“大统计”背景下经济学、管理学与理学的融合;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实验教学、创业创新教育等;体现统计方法、技能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如SPSS、SAS等统计软件应用。在专业课程设置时,须保证专业核心课程有足够的学分和课时,如计量经济学、市场调查、多元统计分析等;其他课程尤其是统计学专业方向课,设置为选修课,由学生根据兴趣特长、人生志向等来选择。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实践教学

高校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由授课型教师转向助学、引导型教师,并努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的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改变原来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由静态方式向动态方式转变,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统计软件操作、小组调研、撰写统计课程小论文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引发学生自己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将知识逐渐转换成能力;构建课程实验、独立实验与专业综合实验,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以现场教学法为主,与当地政府统计部门相结合,与国家组织的各项统计工作相结合,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指导学生进行多层次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自行选题、设计调查问卷、搜集统计数据、数据录入、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撰写分析报告等统计工作过程。在统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利用EXCEL、SPSS、SAS等统计工具软件辅助教学,指导学生建立数据库。利用计算机的汇总功能和数据分析功能,实现计算机和统计分析方法的有机融合,不断提高学生市场调查、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能力。

(四)注重过程控制与评价,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理论和实验教学的不同特点,在学生成绩考试评定中,采取灵活的考试方式,如笔试、上机操作,撰写设计方案、调查报告、分析报告、专题论文以及统计信息系统设计等;注重对过程的控制与评价,将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作业、调研报告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笔试内容应与学生从事的社会实践内容紧密相关,主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

(五)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教师尤其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更是构建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保证。近年来从事统计学专业教学的教师数量相对稳定,但总规模在减少,生师比大幅度提升。但由于教师知识结构老化,造成教师指导不力,以致对学生支持帮助力度受到限制,教学质量受到影响。为此,需要培养出一支敬业奉献、精通业务、水平高、素质好的教师队伍。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教学、科研进修和到政府统计部门、企业统计业务岗位实践机会,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另外,也应从政府统计部门、企事业单位选聘统计、经济方面的专家充实师资力量,担任兼职教师,举办专题讲座,通过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的结合,落实应用型统计学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篇11

“海外华侨华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其中既有中国人传统价值观,又有现性的文化精神,善於把握机会,善於致富。”这种文化的累积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成为了华侨及其子弟固有、特有、独有的文化特徵。作为华侨後裔的许桢博士,这两种思想在他的身上展露无遗。

他是香港本地人,出生於一个殷实的华侨之家。他的祖先三百多年前从深圳宝安移居到香港一个叫做西贡半岛的地方。他们与香港很大一部分居民以及东南沿岸的居民一样,饱受人口增多、经济困顿的苦楚,後以各种理由去国外谋生。“那时去海外生活的华人大多是以奴隶或半奴隶的身份去的,华人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黑人奴隶的角色。他们是中国或是华人社会中十分重要的一批移民海外的人,在那样艰难的情况下,很多华人s依然能蛴弥腔酆退手创下一个事业帝国。这批既能吃苦也能致富的华人是第一代身上同时拥有传统中国人价值观、又有在海外生活经历的一批人,他们在商界、政界、文化界有着贯通中西的特色和能力。”许桢博士说。

他的祖先也在这批华人中,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他,那些华侨的特质也深刻在他的心中,他和大多数有这样家庭背景的华侨後裔一样操作起英语、粤语、客家话都如同母语一般熟练、精通。而华侨们为祖国所竭尽全力做的努力,固化成了一种情结,不时地牵动着他纤细的神经,那些叫做执著和责任的东西大如珠玉,细如雾霭,流动在了许桢博士的生命之中。

许桢博士深受华侨家庭的影响,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甚至对其日後选择从事的领域起着关键作用的正是其祖父对他引导。许桢博士的祖父是一位传统的华侨,同时又因所在之地文化圈隶属於岭东文化,深受宋明礼教的影响,所以其祖父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作为一个男性,尤其是一个成功的男性,对族群、对国家和民族有着十分强烈的责任感。他与子女及後辈的相处模式与封建时期较像,那是一种十分内敛的情感,相处中鲜少有温情的时刻和感情直接释放的时刻,相处中更多的是理想和责任的传承。他在与祖父的相处中,也是被这样的精神感染。他说:“这也是海外华侨子弟普遍存在的相模式,成为了一种特质,应该、也需要传承下去。”

他感动於无数华侨子弟为了中国的富强和现代化进程不惜耗尽了自己的一生去追求他们想追求的东西,然而s因为受到时代的局限而无法实现,於是他们将这种追求的延续寄於第二代、第三代子弟之上。这种特质释放出来的责任衍生了华侨子弟――许桢博士对家国的理想――研究城市未来。因为到了一百年後的今天,时代的局面已经发生改变,今天的人们可以用无穷的智慧、无限的知识、无数的手段来实现追求。

为了纪念自己敬爱的祖父,许桢博士将自己一手创建的研究所取名为“香港智明研究所”,这是香港一家财政独立的民间私人研究机构。许桢博士期望用民间或独立的身份,透过华人对外接触的经验,从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对外关S环境等方面,为现代化进程的中国提出一些建议,做出一些贡献。这是他创立智明研究所的初衷。

价值观成就理想

许桢博士十分认可Google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先生曾讲过的一句话:“所谓人才,性格、阅历能力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整套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这个时代包括国内外华人社会、港台富裕层中在慢慢流逝的东西,而这种流逝的现象已经出现,K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许桢博士十分担忧――当流逝之後,整个社会的发展力量和精神也将逐步由聚走到散。如果不及时挽救,结果难以想象。所以这个社会一个人除了能力和品德之外,应该有一个方向感,由精英组成的向某一个方向前进的共同力量,这是对未来的一个期盼。

许桢博士一头扎进了学术研究领域,澹泊而空灵,这一驻足、一转眼便已过十年时间,为促进亚太地区,特别是两岸四地及海外华人社群沟通,共同参与城市发展的思考和讨论,交流社会文化问题及政治、经济发展意见,让结合学理分析,提出建设性的政策研究报告。“中国有改革开放的历史机会,而曾经也有许多民族正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难以复兴,最终被历史湮灭。历史的教训也给我们敲响了一剂警钟,这种现象是否会一定不会在中国出现,在不努力的前提下,无人可以保证。”许桢博士说。

“文化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没有灵魂的城市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金钱所不能替代的财富。香港的软实力幅员广大。尤其是电影、音乐、动漫、饮食等流行文化,通行亚太;以新潮、包容、多元为特徵,成为海外华人共同回忆,也影响着中国,乃至全球文创产业。”环境造就文化,文化是一个地方经过时间的沉淀而形成的特质,它反过来也影响着城市,扎根在城市的世世代代中,扎根於普通人群中,是一个城市的瑰宝,所以文化这个东西特别值得人珍惜,K需要好好地运用及发扬。“所以每一个成熟的成年人尤其是掌握了各种权利和力量的人,应该更加开放、更有引导性地让香港的年轻人不只是对中国的文化感兴趣,更应该对这个世界的主导力量美国的文化感兴趣。”许桢博士说。香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能蛲时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英美最核心的价值和方向对接,如何自处、怎样利用这个历史留给香港人的条件是关键。

在许桢博士的意识里,香港的文化空间是宽广的,这种宽广程度在世界上其它城市中K不多见,这种宽广能蛉孟愀壅驹诤芎玫奈恢萌ジ╊中国的大历史和英美的大历史。

“提出来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里面说到‘五通三同’,在‘三同’中的最後‘一同’为‘民心趋同’,我觉得这一同最为重要。”许桢博士分析说,“香港在二十世纪是除了好莱坞之外最重要的流行文化输出国,那个时期的香港以每年超过一百部的速度拍摄、u作了很多电影,这在整个中国的历史极为罕见。然而遗憾的是在过去十年,香港未能很好地把握住与内地市场流行文化的融合。可喜的是香港仍集聚了相当一部分人才,香港还很好地保留了与香港相关的电影u作制度。香港是未来能蛴朊拦一日之长短的重要的战略之地,未来的中国应该很好的利用香港这个创作力旺盛、创作自由历史深厚的地方,以流行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开路先锋,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引领世界潮流。”

他说起了电影《功夫熊猫》,这是一部以中国功夫为主题的美国动作电影,一部让中国理解、值得中国人去深究的电影。这部电影所传达的思想或设计的环节从头至尾都是以美国创作人员为核心,但是他们s将中国的文化诠释得十分精屎途细,影片以中国古代为背景,其景观、丫啊⒎装以至食物无一不充满了中国的元素。《功夫熊猫》系列电影连拍三集。电影这类呈现工业化之态、批量生产、与芭蕾舞、红酒等高雅文化相比略显通俗的文化产业背後所需要的文化力量,K不比高雅文化来得简单,而这也是中国人需要奋起直追的。许桢博士如此认为。

“我们应当凭借在区内最完整的u作流程,最成熟的发行体系,整合两岸四地及‘一带一路’诸国的创新力量,透过生活模式的树立,文化娱乐的传播,致使‘民心相通’;让香港软实力在融入中国文创产业过程中,率先开拓欧亚市场,成为环球流行文化之一极。”许桢博士提议。站在香港的高度上,许桢博士洞若观火,心明如镜。

物质决定理想

自小,许桢博士就对政治、经济、城市规划这些相对静谧的事物有着十分浓c的兴趣,同时他的性格中s又有着十分活跃的因子,一股子赚钱的欲望,和建立一份自己的事业的理想也不时地充斥在他的心中,让他无法安静地、乖巧地坐在象牙塔中。学艺中夹杂着从商冲动,双重思想在许桢博士的脑海中碰撞,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不比谁弱,於是便有了这样既对立着s又奇地融合着的奇怪的共处。

许桢博士说他是幸运的,因为在这样学术研究这样一条有些孤寂的道路上,他遇到了可以与他同行的人,有许多给了他很大帮助、很多支持和眷顾的朋友、亲人、同学、老师,让他走到了十年後的今天。何其有幸,因为有了学术研究做包装,才让许桢博士在城市开发、房地产顾问业务中,有了事业发展的空间,真正地开创了自己的一个天地,一步步走到了物质充足的今天。

在全球金融海啸过去之後、中国内地、香港以及东南亚房地产市场还相对低潮s也呈现出从低谷晚上走的态势时,许桢博士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启事业之路,促使他将需要面对的困难锁定在创业之初解决,因此,在过去的五六年时间里,房地产整体市场逐渐好转,在这个过程中许桢博士也较为顺利地积累了资金。更因为有了这个前提,让他在香港中文大学体系以及他自己掌握的香港智明研究所之外,有了较多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其中,兼顾了事业的理想和学术研究。

许桢博士组建的团队是以设计为核心的房地产开发顾问团队,主要涉及产品的定位和市场分析,最核心的内容为建筑,包括室内和景观设计,随後是营销推广,其中牵涉到大量的设计项目,从策略和宏观角度出发,在不同的环节、不同的程度将设计和美感作为服务的核心。他将房地产顾问工作取名为“城市众合体”,他思考的是人们怎麽生活的感受的问题,一种合众行为,他的第一个工作就是透过他所认为的美好的生活,将团队组合起来,放置一些元素。

在引领团队“作战”时,他裼美嗨啤跋钣稹钡姆绺瘢善用“雷动风举,後发而先至,离合背向,变化无常”之战术,用行动感染身边的人去全力以赴,以自己在设计中对音乐和雕塑独到的见解影响创作团队的创作风格,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他喜欢自然,在音乐的u作中善於融入鸟叫的声音,协助团队其他人员进行创作。

多年积淀,许桢博士既解决了生活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履行了自己的家庭责任,也为研究工作打下了资金铺垫,孕育了理想。

不求闻达於世,但终究希望能为城市发展做一点贡献

许桢博士现在主要从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个人的事业,房地产顾问工作,一是香港智明研究所和香港中文大学未来城市研究所,思考和探讨一个城市在未来能蚋人提供怎样的生活平台,其有形及无形的空间究竟如何?一是与海内外媒体合作,在香港本地的电子媒体、纸质媒体撰写专题论文,於中央台、凤凰台等主流电视台不定期地合作,发表时政、文化评论。

许桢博士说:“城市未来的研究,是我个人的主观意愿,一个良好的愿望,单凭个人的能力和精力要达到这个愿望很难,也很有限,但我还很年轻,沿着这个方向继续走下去於我而言,很重要,也很必要。”不求闻达於世的他,终究还是希望自己在学术研究上走出一条路,能蛭城市未来的发展做一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