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7 15:22: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家庭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家庭教育

篇1

我 们 的 家 庭 教 育 心 得

二年(5)班 陈若依 董美凤

我女儿今年8岁,上小学二年级。她不是很出色,但是也很让我们值得骄傲:她兴趣广泛,上进心强,学习认真努力,主动性强,有一定的责任心和爱心,能尊重长辈,善于与小朋友和睦相处。总的来说是一位健康快乐、聪明活泼的小女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粗心、爱玩、做事情慢、不主动帮助同学等。

说起教育,我们平时比较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情感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我们关注孩子每一阶段的不同变化,经常交流谈心,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宽松、幸福、和谐的环境中。当然其中也有不少困惑。下面我就谈谈我们家庭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心得。

一、“严”字当头,“关爱”而不“宠爱”。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先天是善良的、单纯的,他习惯的养成是后天教育的结果。现在的独生子女多了,家庭条件好了,隔代管教、他人管教孩子的现象也多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严格教育,所有事情由父母、爷爷奶奶代办,要什么有什么,没有同情心,没有自理能力,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我们家里平时要求孩子对人要有礼貌,不要以大欺小,要尊重长辈。在教育时以引导为主,严格而不专制,关爱而不宠爱。

二、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小孩子习惯的培养是关系到他今后的行为规范,特别是小学阶段,是建立常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最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易见效,抓住这个环节就等于抓住了孩子的以后。现在的孩子智商都较高,大多数孩子因习惯不良而引起学习较差、常规较差等。如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一边做作业一边玩东西、要大人陪着做作业、放学回家不马上做作业等等。我女儿上学都是她爷爷接送的,上一年级第一学期时,她一时还适应不了放学回家要做作业这个习惯,所以一回家,就像以前上幼儿园回家一样先看电视。她爷爷也约束不了她,等我们下班回家再叫她做作业,完成都很迟,影响了第二天的精神。于是我们就跟她讲:“你放学回家先做作业,爸爸妈妈下班回来给你检查,然后我们根据情况给你发标志。(因为那时班级是发标志鼓励孩子的。)”这之后她每天一回家就做作业。这样不但提高了她独立学习的能力,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利用宽余的时间跟孩子进行沟通交流。

三、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电视上的一个公益广告不是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不仅是孩子的天然教师,也是伙伴、朋友和榜样。“当父母不容易,当好父母更不容易”。身教重于言教,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作为家长,我认为我们应该首先“学会关心”。关心家人、关心朋友、关爱社会、国家等等,这样无形当中让孩子懂得尊老爱幼、相帮谦让、宽宏大度。其次要加强自身修养。经常学习,不要沉迷于打牌、搓麻将等,要在孩子心中树立一个健康向上的形象。再次要建立和谐的家庭。家庭的生活气氛和大人的品行道德对孩子的影响不可忽视,孩子在表扬和鼓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尊和自信;在羞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卑;在平等中生活,他将学会公道。

四、关注孩子的成长,正确引导孩子。

篇2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2010年底,我们对全国8000多名高中生和几百名中学老师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从小学一直到高中阶段有很多需求。其中,高中阶段的学生需求有:面对生活困难的方法,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如何从错误中觉醒,如何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如何学会自我反思,如何面对逆境等等。由此可见,学生成长的烦恼各种各样,并不仅仅局限在学习上。

此外,我们在全国选了5所学校对1000多名学生做了连续3年跟踪调查。调查发现,学生和家长的沟通环节中,有几个问题十分突出:家长对学生期望值很高,但沟通很少;家长最关心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家长较难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家庭教育责任重大

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自三方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阶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构成了重要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九十年代儿童出生、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指出:“家庭对于培养和保护从婴儿到青春期的儿童负有主要责任。最先向儿童介绍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准则的始于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而且是孩子永远的课堂。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面临着学习成绩、心理健康、社会认知、行为规范、与人交往、自我概念、情绪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倘若家庭教育有所缺失,后果往往不可估量。因此,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健康成长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中央教科所曾在京、津、冀地区做过有关《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的主要因素》的调查。该调查分析了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家长的教育观和行为对孩子影响非常大,达到91.4%。(见表1)

现代家庭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认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①包办一切;②成绩至上;③放任不管;④金钱替代。

既然家长的教育观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如此深远,那么我们的家庭教育到底要教什么?哪些方法能够有效改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想就此谈三个问题:如何做亲子沟通;如何立规矩;如何配合学校教育。

怎么做亲子沟通

首先,我们要明确,亲子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价,也不是为了合作共事;亲子沟通仅仅是为了增进理解,构建正常的亲子关系,进而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所以沟通能力通常就体现了家长的教育能力。

为什么要做亲子沟通呢?第一,亲子沟通最重要的,是为父母教育孩子提供基础。第二,亲子沟通有助于了解和理解孩子。第三,沟通是父子信任和亲密关系建立的基础。第四,沟通不仅是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还是其记忆、观察、概括、与人交往等能力的锻炼。概括来说,亲子沟通是非正规、非固定、非功利的,它不拘泥于任一形式,只是为了表达爱和理解,并取得孩子的信任。

1930年,美国心理学家亨利·哈罗等人曾做过一个关于“依恋”的猴子实验。

在实验中,哈罗及其助手设计了两只不同的母猴,其中一只是铁丝母猴,它的身体由铁丝网编成,体内装了一只灯泡提供热量,胸前装了一只奶瓶,可以给幼猴哺乳。另一只是布母猴,其身体由木头做成,外面用海绵和毛织物把包裹起来,胸前同样安装一个可喂奶的奶瓶,体内也安装了一个提供温暖的灯泡,可为幼猴提供温暖的环境。两只母猴除了在被哈罗称为“接触安慰”的能力方面有差异外,其他方面完全一样。

然后,研究者把两只母猴分别放在单独的房间,这些房间与幼猴的笼子相通。8只幼猴被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由布母猴和铁丝母猴喂养。在经过最初几天的调适后,无论哪只母猴提供奶,幼猴和布母猴相处的时间远远超过铁丝母猴。甚至是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只在吃奶的时间才迫不得已离开布母猴,吃完后便迅速返回到布母猴这里。

由上可见,虽然铁丝母猴与布母猴一样都能够喂养,但却无法提供让幼猴感到安全和温暖,因此幼猴无法与其产生依恋和信任。所以,孩子与父母亲之间亲热与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在幼小时期受到的情感影响会伴随孩子终身。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最低层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层面的需求,最高的是心理层面的需求。人类有一个最根本的愿望和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获得爱和被爱,关注与被关注,认同与被认同,自我价值感,尊重及安全感。儿童只有在0-12岁期间受到了父母的关注、重视和爱,在学校得到作为人的尊重,这时爱和价值观才会牢牢建构在他的生命中。因此,家长要让他知道,父母爱自己,只是因为自己是父母的孩子,不是因为成绩、特长和荣誉。

亲子沟通方法与技巧

1.爱的无私与有度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含而不露的,是表现在每个眼神、每个动作、每个姿态,是在点点滴滴的动作言语行为中表达的。而且父母的爱有一个度,需要在严格要求中来体现。

2.时间保证:“繁忙父母”与“问题儿童”

现在社会上经常出现一些“繁忙父母”。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忙等原因,就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老师家。实际上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并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科学地说,父母每天必须保证一定的时间跟孩子进行交流,因为感情是通过交流才得以培养。如果家长忽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孩子容易造成亲情淡漠、情商低下、情绪管理能力差等等,更严重的会缺乏对生活和对他人的热爱甚至易走极端。

3.形成习惯

形成习惯需要家长既要有意识安排时间,也要随时寻找交流机会。比如利用吃饭、睡觉甚至一家人出游的时间。只要一家人在一起,随时都可以交流。

4.学会聆听:有兴趣不打断

孩子讲述某事的时候,往往是你了解孩子的重要时机。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学会聆听。比如,当孩子谈到班级里的小朋友、小事件时,家长要通过聆听和提问,去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内容,了解孩子的人际关系,了解孩子对事物的看法,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

5.平等交流

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个体来交流,教会孩子分析问题,提出自己意见,提供行为指导,反馈交流的结果。

6.对话而不要训话

和孩子对话,尤其是要给建议的时候,千万不能用训话的口吻,要用平和的语言和平和的心态, 用案例和事实,用孩子可理解的方式,并且制造快乐愉悦的氛围。

7.获得信任

与孩子交流的目的是要获得他们的信任。第一,说话算数;第二,理解感受;第三,实事求是;第四,给孩子支招;第五,不翻老账;第六,获得同学的承认。

8.换种方式

如果还是交流不畅,建议大家换一种方式,譬如书面交流、网络交流、电话交流或者我们可以转托他人来跟他交流。

9.沟通大忌

与孩子沟通中有很多忌讳:第一,一曝十寒;第二,居高临下;第三,恶语讽刺;第四,唠叨啰唆;第五,乱下结论。

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规矩是行为规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处的道理;规矩是子女在社会立身的根本。规矩是家庭帮助孩子完成社会化过程的基本工作。在家庭教育中,学会给孩子立规矩,本质就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他学会与人相处,有是非善恶价值观以及懂得报恩和与人为善。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要立什么样的规矩?朱熹在《小学序》中把家庭教育分为两个阶段,15岁以前叫小学,15岁以后叫大学。《小学序》中对15岁以前孩子的规矩做了如下的描述:“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隆长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我们逐一来进行理解。

第一,洒扫。也就是说洒水、扫地以及其他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这不仅是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生活能力,而且也是培养他们手脑的协同能力以及责任感。

第二,应对。应对就是孩子的礼貌、礼仪以及与人沟通。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礼貌规范、谈吐和口头表达的能力,让其顺利完成与人的沟通和交流。

第三,进退。进退就是说话做事的分寸,就是是非荣辱与价值观。家长处理家中大小事可以让孩子也参与讨论,在沟通中让孩子明白是非荣辱与价值观。

第四,爱亲、隆长、亲友。即要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由爱亲人到爱众人。中国自古有着养儿防老传统,因此培养孩子懂得感恩尤为重要,并且要从小培养。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不管母亲与公婆关系如何,我们都要教育孩子爱爷爷奶奶、爱亲人,要永远教育孩子尊敬家人,感恩家人。

1.及早立规矩

早在中国古代就有关于“及早立规矩”的看法。颜之推曾编写《颜氏家训》一书,该书在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颜氏家训》上说:“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之为则为,使之止则止。”意思是教育要及早开始,当婴儿识人脸色、懂得喜怒时,就加以教导训诲,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

这里介绍一下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K.Z.Lorenz)的“印刻实验”。 劳伦兹发现,小鸭子在出生后不久所遇到的某一种刺激或对象(母鸡、人或电动玩具),会印入到它的感觉之中,使它对这种最先印入的刺激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当它们以后再遇到这个刺激或和与这个刺激类似的对象或刺激时,就会引起它的偏好或追随。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劳伦兹让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鸭子不先看到母鸭子,而首先看到劳伦兹自己。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劳伦兹在小鸭子前面走着,身后跟随着几只小鸭子。小鸭子将劳伦兹当成了自己的母亲。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小鸡、小鸟等辨认自己母亲和同类,都是通过这一过程实现的,而且,此种现象在其他哺乳动物身上也有所发现。这一现象被劳伦兹等称为"印刻"。

印刻对心理学的直接影响是发展心理学中敏感期或关键期的提出。孩子在成长中有许多关键期,如果在这些重要的阶段不去进行相对应的家庭教育,等过了这个阶段就很难补上。农业上有个词叫“农时”,孩子的教育也是这样,过了关键的“农时”,就会事倍功半,有的甚至会留下终身的缺憾。(见表2)

2.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首先,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中,父母的身教极为重要。我把这种身教行为分为四类。

第一类:读书。现在读书被简化成读教材、读习题。其实读书的范围很广,读书的差异性决定着孩子将来不同的发展。

第二类:动手。动手对孩子大脑的发育极其有利,要尽可能地让孩子多动手。

第三类:体验。要让孩子尝试着跟成人打交道,要敢于让他们在碰壁中学会独立地去面对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成长。

第四类:模仿。模仿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当你对你的长辈不好的时候,不要指望孩子将来会对你好;当你对别人斤斤计较的时候,不要指望孩子能大气。因此我们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要能够成为孩子的榜样。

其次,家长对孩子要言而有信。我们都知道曾子杀猪的故事。《曾子杀猪》上说:“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讲的是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可不能跟孩子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儿子,等于教儿子欺骗别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于是曾子杀了猪煮肉给孩子吃。所以家长对孩子答应的事要言而有信;家长要求孩子做什么,首先自己要做到,不能只喊口号。

再次,要注意教育的一致性。“一家两贵,事乃无功。夫妻持政,子无侍从。”父母与长辈之间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要形成一致性。年轻的家长有条件最好自己亲自教育孩子,避免“隔代亲”现象。夫妻之间更应当形成教育的一致性,尤其忌讳一个严格另一个溺爱。

最后,立规矩时要有爱。第一,不能带有愤怒打孩子。第二,打之前要有语言沟通,在语言沟通时,要按照孩子的特点,用孩子能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交流。第三,借助专门器具,增加规矩的威慑力。第四,没有爱的规矩只能改变行为,而不能改变心,即便打了孩子,也一定要让他知道是因为爱他所以才严厉对待他。

经常有人说,我们要培养贵族,但真正的贵族不是看你的吃穿,不是看你开的车,真正的贵族是儒雅,是一种气质,是一种人格,是一种社会担当。所以家长给孩子立规矩,是通过家庭氛围、通过对孩子的要求来培养好的习惯。

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首先,我们要明确,好成绩不是教育的全部。据调查统计,1978年以来清华、北大的状元并没有在他的领域做出人们所期望的贡献。所以所谓的“输在起跑线上”,是一种商业操作,绝对不要相信。曾看到一位美国校长给到学校工作老师的一封信:“我是纳粹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人枪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教育的屠夫。只有在我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其次,家长不是孩子分数的主要责任人。

很多家长错位,把自己当老师,自己在家教孩子,其实他窄化了教育。孩子在学校不光是读教科书和学习文化知识,还有很多社会性的学习。社会分工,各司其职,而教育教学是一项专门事业,家长只是老师的协助者,负责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

最后,提高成绩不能仅靠拼时间。

现在校外补课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但并不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发现,只有当学生有兴趣、并全身心投入时;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方式呈现时;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和创造时;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某件事情时;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当学生能学以致用时;以及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要想让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家长必须首先了解孩子学习过程的本质是什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孩子的学习过程,是孩子将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继而修正原有认知结构后重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个体知识在不同场合能够得到适当的运用。只有灵活运用知识,在此基础上形成认知的发展,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发展智慧。

孩子先天存在差异,所以不要强迫孩子去做能力所不及的事情。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指出人至少存在七种智能: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平衡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自我认识能力、交际与沟通能力、视觉空间能力等能力。成绩以外,我们还应该努力提高孩子的其他能力,根据孩子的个性差异发挥他的特长。

帮助孩子提高成绩的策略

1.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

最近一个调研发现,很多孩子的学习没有动力。所以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好与坏,有遗传智商的因素,但还有很多是非智力性因素。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是人成功的前提条件;而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则是人成功的保证条件。所以浓厚的兴趣,强烈的爱好是成功的先导;积极的情感是追求成功的动力;顽强的意志品质是关键;良好的性格是重要的辅助条件,应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

2.不要简单重复学校的内容

美国罗森茨威格的老鼠实验表明学习环境是否丰富,影响着儿童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教育只有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学生才能学得有兴趣。所以父母可以从理解力培养、课外读物、游戏讨论、参观旅游、兴趣培养、研究项目等多方面来进行家庭教育,这对智力与非智力方面的培养都有帮助。

3、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引导孩子细心观察、积极思索;经常给孩子发表自己意见和看法的机会,抓住其中的“火花”和好的“创意”,鼓励其自己研究并解决;给孩子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在成功中享受成功,创造成功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按时高效完成回家作业、自我检查作业、预习和准备学习用品、书籍和学习资料的摆放规整、按时就寝吃饭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会使孩子终身受用。

5.强化学习责任感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注意对孩子积极责任行为的强化;通过自然的后果惩罚,提高儿童责任行为的自觉性;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以此强化学习责任感。

6.营造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教育的一大特点是通过环境熏陶使之化。《管子.七法》中说:“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谓之化。”意思是“渐进、驯服、磨炼、熏陶、适应、习惯等等,叫做教化。”其中把“熏陶”视为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父母的言传身教十分重要,要把孩子放在平等交流和沟通环境中接受教育。

篇3

我们很多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低,又不懂得学习和提高,教育观念落后,不懂得教育方法和教育规律,又不注意借鉴他人经验,一味要求孩子,很少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只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不懂孩子的心理,缺乏和孩子的沟通,导致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孩子任性、厌学、自私、缺乏良好习惯等,可以说和家长的教育方法密不可分。另外,有很多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人把一切都包办了,舍不得让孩子干一点家务。这样的孩子经不起一点挫折,缺乏自立自强意识,实践能力特差。有些小孩子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不会尊重别人,缺乏一般的礼仪。所以才有了大学生寄脏衣服回家让妈妈洗的不良结果。这种过分的溺爱迷失了孩子的独立意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2.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有些家庭,父母不和,家长向孩子发泄自己的喜怒哀乐,孩子成了他们倾泻情绪的对象,加上社会发展带来的离婚率的日趋上升,单亲家庭增多,这样的家庭孩子得不到健全的父爱或母爱,这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另外,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就尤为凸显。这些孩子的代养人的文化水平和教育能力普遍低下,还有少数代养人几乎是文盲,让他们担负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这对“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3.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脱节,不能形成合力。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应该是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而我国的教育重学校而轻家庭和社会,很多时候,社会教育的影响力远远被忽视。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一上学,那么孩子的教育就纯粹是学校的事情,跟家庭没有什么关系。孩子学习没有跟上,是老师的责任,学生道德水平低下,也归咎于学校道德教育有问题,平时很少和老师沟通。学校方面,虽然有时候也请老师去听课,开家长会,参观学校等,但是并没有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很好的衔接起来,社会教育也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甚少,不能形成合力,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日本家庭教育的特点

1.重视对孩子的自立教育和自强教育。

日本家庭都要求孩子做家务,以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出去旅游时日本孩子不论年龄大小,每个人身上都得背一个小背包,背包里装的都是些他们自己的生活用品。经常有日本家长让孩子背着沉重的背包,参加生存训练。在日本妈妈的眼里,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终将独自面对生活、面对随时会出现的意想不到的磨难,做母亲的应该从小就让孩子从“跌倒了”这些小事中学会独立的能力,懂得在生活中凡事要靠自己,这样孩子长大后才能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坦然处之。

2.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

日本教育学家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学生做家务劳动是学生应尽的义务,如果孩子干活要付钱的话,这就是对家庭关系的扭曲。日本的家长认为在物质条件过分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多缺乏毅力。因此,他们还注重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吃苦能力。尤其是孩子上了大学以后,家长只为孩子提供学费,生活费得由孩子自己打工赚取。他们觉得这样,孩子在长大后才能知道怎样把握自己,才能在社会上站住脚。

3.注重孩子节俭和环保意识的养成。

日本孩子即便口袋里有很多钱,也知道钱是来之不易的,不大手大脚。他们不随便买东西,除了给朋友买礼物,尽量避免给自己买什么。日本孩子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有时他们会把拉圾装进自己的提兜,带回家处理。日本孩子知道要少开空调,宁愿用扇子驱暑,不是因为日本人吝啬,而是他们几乎人人知道开空调会破坏大气臭氧层,给日本给地球带来危机。5.重视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教育。日本是一个崇尚“和”的精神的国家,不管在学校还是公司,都强调团结合作精神。这就要求家长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同时告诉小朋友自己的玩具要和别人分享。日本家长还十分重视创新教育,经常带孩子去科技博物馆参观,鼓励他们玩各种创新性的游戏。另外,日本的道德教育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合下进行的。日本的家庭教育重视和学校、社会教育的结合,负责把学校的道德教育落实到实践的生活中。

三、日本的家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

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以自己良好的言传身教影响孩子,让孩子沐浴在和谐快乐的家庭氛围中,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性格以及自立自强的能力、节约环保的意识。父母应该多渠道、多形式地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向学校教育取经,获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家长要善于接纳孩子的观点,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注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学会“尊重孩子”,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学会赏识孩子,反对训斥、体罚和灌输。还要理智地对孩子施爱,并妥当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免影响孩子的成长。

2.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耐挫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非常重要,不能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带孩子经常出去进行劳动体验和锻炼,或者让孩子离开父母到边远的农村感受生活的艰辛,这对于锻炼独立生活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孩子总是要长大,要独立于社会生活之中。何况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我们的各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让孩子早一点掌握生活和与别人相处的技能都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的教育最缺乏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的培养,缺乏给孩子锻炼的机会。通过实践活动的锻炼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让孩子认识自然,体验社会生活,培养生存能力,以锻造出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篇4

当人类社会产生了家庭之后,家庭教育就没有断过。不同的家庭教育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自古就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好的家庭教育,而到了现代社会,现状令人堪忧:药家鑫案、陶汝坤事件、李天一事件、复旦投毒案等,残酷的现实不得不让人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

当药家鑫在法庭上说到“为了练琴挨打”,“被关在地下室一个多月,看不到希望,想自杀……”时,药庆卫才意识到自己平时管教孩子过于严厉,父子错失了交流的机会。这是典型的专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这些家长总是规定孩子做这做那,对孩子的一举一动横加干涉、限制、斥责,甚至经常进行打骂。这种严厉的教育方式往往能够催生学习上的成果,但是,孩子很难从中学会如何承担责任,长期下去会使其产生胆小、怯懦,甚至冷酷或暴躁、反抗等不良行为。用药庆卫的话说,“我平时管教孩子过于严厉,令孩子在犯错之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罪。”

陶汝坤虽然没有像药家鑫那样被判死刑,但他要在监狱度过12年的黄金时光。陶家附近邻居告诉记者:“陶家夫妇因为忙于工作,陶汝坤从小就被寄给了爷爷奶奶,父母忙于工作对他教育不够,导致了他有点孤僻和偏激。”这是一种典型的放任型的教育方式。源于这类家长对家庭教育不重视,只管孩子温饱。这一类型在我国现阶段较为普遍,特别是在农村,这些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意志并不是十分坚强,自觉性也有限,爷爷奶奶素质较低,知识贫乏,年老体弱,根本没有能力对其进行很好的教育。如果这样任孩子自由发挥,很自然地产生孤独心理,还可能导致做事缺乏信心,没有责任感,容易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李双江之子李天一近半年来因涉嫌伙同他人女子被刑拘,引起公众热议。因打人而被劳教一年,出来半年后又犯事,真可谓是“屡教不改”。我们且看其家教,李双江的邻居说:“李天一一向飞扬跋扈,出了这样的事情并不意外。李天一在院子里就是有名的蛮横,我儿子以前经常被他欺负。”在一次采访中,李双江坦言:“不打儿子,舍不得,有时真想打,但不能打,劝说,我们吓唬他,还没有打,自己的眼泪先挥下来了。”这就是过分溺爱型的教育方式。此类父母成天忧心忡忡,生怕这担心那,一旦孩子犯了错误,就为孩子找借口,从不进行严格的教育。假如孩子与别人发生矛盾,不是正面引导,而是护短。全家都娇宠孩子,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要求一概尽力满足,言听计从,对孩子的呵护过头,造成孩子缺乏自我自制能力,没有独立意识,依赖性极强,使孩子过分自尊,形成狂妄自大、任性自私、不懂礼貌的个性,导致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这三个例子只是典型,绝不是唯一,如果我们再不好好反省我们的家庭教育,很可能下一个药家鑫、李天一就会发生在我们自己的孩子身上。这些父母之所以没有教育好孩子,我们认为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家庭教育的内涵,没有了解家庭教育的内容、原则及方法。只有对家庭教育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才能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家庭教育?作为父母有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如果对这一概论都不了解,那又谈何家庭教育?你又如何教育你的子女?!

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父母,首先要了解家庭教育的内涵。在我国,不同的学者对家庭教育有不同的理解,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教育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通常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儿女辈进行的教育。”①也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即父母与子女的双向沟通,相互影响。”②笔者认为,家庭教育一般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这个社会组织里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但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特殊关系,家庭教育又是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显性与隐性相结合,有计划和无计划相结合的双向相互影响的共同成长过程。在这一概念里,教育者主要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受教育者主要指子女,但由于家庭的特殊性,这种教育是显性和隐性,有计划和无计划相结合的,双向地共同影响的过程。即在一定时候,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调换的,而不是一层不变的。

二、家庭教育的内容

家庭教育的内容有哪些?即父母应该教育孩子什么?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孩子的生活教育和成长教育。孩子的优生优育、卫生健康、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语言能力、思维想象与记忆大训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人生选择、成长方向的把握、人际关系的处理、思想品德的塑造、情感教育还有性教育,都应该是家庭教育的内容。归纳起来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的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家长对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子女,首先应该全面细致地了解其健康状况,对照正常人的身心发展指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保健与疾病防治。在此基础上,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与基本的保健知识,对子女进行安全教育,青春期还要进行青春期卫生保健知识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逐步成为家庭教育的内容。为此,父母要多了解与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鼓励孩子的正常交往活动,关心子女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疏解子女的心理障碍,教会孩子当今防减压力,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二)家庭的智能教育

家庭智能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子女扩大知识领域,发展智力才能,培养技能技巧等。在人的智力结构中,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基本因素的发展,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实现的。创造力的培养是智力才能发展的核心因素,家长在发展子女的智力才能中,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好奇心、创造能力与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制造条件,使子女有既动脑又动手的机会,并督促子女加强练习,使心智与动作协调发展。

(三)家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

智能教育主要促成孩子“成才”,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则是促成孩子“成人”,这两者的培养,到底哪个在家庭教育更重要、更关键,成了很多家长的“滑铁卢”,药家鑫能弹一手好琴,李某某更不得了,4岁学纲琴,8岁习书法,10岁进中国少年冰球队,可以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却屡屡犯事,害人害已。

人的性格、意志、兴趣、独立性、适应能力、自制力以及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既是构成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对学习形成与发展起重要的调配作用,又是今后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仅靠说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靠家庭环境的熏陶。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子女,千万别忽视环境对人的性格的巨大影响作用,父母要制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与兴趣,与孩子心灵沟通,不断完善孩子的个性。特别是早期教育中,切勿提前灌输表面上能表现孩子很聪明的知识,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上。

一个人的高尚情操与良好品德,往往是童年时代在家庭中培养起来的。孩子从小开始思考好坏、善恶问题,多从父母那里寻求答案。作为父母,应该晓之以理,有意让孩子亲身体验有积极意义的场景,在实践中得到答案,使子女获得健康的个性,发展积极的情感。

三、家庭教育的原则

(一)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的统一

有形教育指家庭教育是以说教、劝导为主的教育,就是“说”的教育,包括平时与孩子的谈话、交流或者批评等等。有形教育就要家长多了解孩子,多与孩子交流感情,沟通思想,那样才能很好地进行有形教育。

无形教育指家庭教育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而对孩子的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身教”。家庭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运用一定方法的教育,而且是另一种通过控制和利用家庭环境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的教育。这样说来无形教育其实就是家长的一种很好的示范作用,家长就是孩子的榜样。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熟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颜渊》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荷?”《论语·子路》可见他十分强调重视道德榜样的作用。

这就要求家长要把有形教育和无形教育结合起来,言正身直,说到做到,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要认真做好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以身作则。也就是“一个家长对自己的要求,一个家长对自己家庭的尊重,一个家长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就是对子女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等不同而提出教育内容和要求。要遵循孩子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层层递进,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对于循序渐进的原则,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也有相关论述,四书之一的《孟子》提到很多对后世影响仍然重大的教育方法,其中就有一种是循序渐进法。循序渐进法适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教育领域,此法要求教育者要善于按照次序、步骤进行诱导、点拨,而不应急于求成,急躁冒进。他还以“拔苗助长”的例子来说明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如果违反了规律,“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他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不盈科不行”是说,流水遇到障碍时,必须等到水盈满后才能继续前进,“不成章不达”意思即君子学道,没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能通达。强调教育者应该注重循序渐进的规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因此,家长作为家庭教育中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就更应该遵循此规律。

(三)一致性原则

针对家庭教育中教育者对孩子教育存在的协调不一致产生分歧问题,坚持一致性原则是必须的。所谓一致性原则是指家庭教育成员之间对孩子的教育要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切不可你说一我说二,没有明确目标和要求。

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主要就是父母和年长者即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由于隔辈人观念会存在一定的差别,对于孩子的教育也会有所差异,有时甚至会产生矛盾,那样对孩子将是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所以良好的、一致的、公平的、温和的、协调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大有益处。因此,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原则就要求家庭中的教育者要做到几点,第一,教育理念要一致。要运用什么样的理念教育孩子,家庭成员要达成一致。教育理念要正确科学,简单易行,尽量和学校、教师多沟通,尽量要和学校的教育理念站一边,而不是要违背其而树新标。第二,教育的要求要一致性。家庭教育者,无论是母亲、父亲、祖父、祖母......对孩子的管教要求一定要一致。不能父母是一种要求,祖父母又是另一种要求,不能父亲严格要求而母亲却任孩子随心所欲,特别提到的是老一辈的祖父母一向对孩子宠爱有加,经常对孩子的事亲历亲为,代替孩子做些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是对孩子的娇纵,不应该提倡也是要遏制。这就要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沟通、交流,互相配合。第三,教育要坚持不懈。就是说教育者对孩子的教育要持续性、连贯性,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较远的计划性,不能今天要求这个,明天要求那个,对整件事情的要求断断续续,没有始终一致的态度。只有坚持连续性,才能很好地做到一致性,做到了一致性,孩子才能在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快乐健康成长。

(四)适度原则

过犹不及,做任何事情要有一定的度,超过它能承载的一定的限度就会得不偿失,这就要求要坚持适度原则,在教育的领域中同样适用。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者要实事求是,对孩子的要求要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当的要求,那样才能使孩子做出正确的行动。

欲速则不达,那怎样才是适度的呢?那就是按孩子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孩子目前能努力做到而又能达到目标的就要让其尽力去做,不要畏首畏尾阻止孩子去尝试。经过孩子的努力而取得成功的经历,孩子会得到前所未有激励,孩子会得到一个认识,那就是成功是需要自己的努力付出的,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那些以孩子目前的阶段和能力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达到要求的就不要勉强,让孩子逐步对自己的能力有一定的认识。这才是孩子在成长中慢慢学会“成长”的过程。适度原则要求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也就是说过宽过严都是不可取的。

三、家庭教育的方法

(一)游戏法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游戏的快乐时光。所谓游戏法,是指依据孩子的心理特征,寓教育于游戏之中的一种令孩子容易接受的教育方法,这与杜威的儿童游戏理论核心是一致的。明朝大教育家王守仁在这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大抵儿童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痰。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③这其实就是对儿童游戏的赞许。鲁讯也认识到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哪怕到了中年,他也还是对自己少时对兄弟的压制而感到懊悔、自责。在《风筝》一文中,他深深自责,少时对小兄弟游戏的遏制,对小兄弟童年的残害而感到深深懊悔而勇于自我批评。前车之鉴,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要适当运用游戏法。因为游戏本身就是对幼儿大脑的有效刺激,它可促进孩子大脑的功能发育,可促进孩子智力等各因素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游戏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

不同的游戏对孩子的能力发展也有所不同。各种各样的游戏如结构游戏、娱乐游戏、体育游戏、角色游戏、智力游戏等游戏中,智力游戏是一种以训练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要素为主的游戏,是我们家庭教育中常用的游戏。如平时我们常玩的猜数、猜谜语、猜词语等都是智力游戏。家庭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一形式的游戏,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二)鼓励法

心理学家维康·詹姆斯已科学地证明:一个人要是没有受到鼓励,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鼓励,就能发挥能力的80%~90%,甚至更高。这种“鼓励”将会是今后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一种原始动力,而这种动力就是家庭教育者给孩子成功添加的。适当的鼓励可以内化为孩子行为的动力,因为鼓励就是对孩子的肯定,对孩子的关心和支持,对孩子的理解。得到别人的肯定和理解是我们每个人的需要。所以,家庭教育中教育者要以鼓励为主,鼓励孩子自信,鼓励孩子自重,鼓励孩子自尊,鼓励孩子自强,让孩子在鼓励中铸造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人格,让孩子在鼓励中快乐地成长。

(三)劳动法

在我们国家,有着千千万万个以“小皇帝”、“小公主”为中心的家庭。外国人对此曾评价说,西方流行爱滋病,中国流行爱子病。这些皇帝、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以至于到大学时看见同学在煮面竟发出:“哇!你还会煮面啊!”这样“惊天地,气鬼神”的感慨;更有甚者,有的大学生把在学校穿了一个星期的臭袜子打包回家让老妈洗!如果再不教会孩子劳动,那他们永远不会独立生活,父母到老也不能停歇!因此,用劳动来教育孩子,让其懂得生活的含义,已变得尤为重要!

马卡连柯极力主张以家务劳动来教育儿童的。他具体地阐述了家庭劳动的意义:第一,儿童是将来的社会成员,因而在家庭中必须训练儿童参加社会劳动的能力,家庭要为儿童将来能参加社会劳动做好准备;第二,劳动不仅满足人的需要,在劳动中还可以培养人的人格和创造才能;第三,和谐一致的劳动可以使儿童获得道德的和精神的发展;第四,劳动不仅具有社会意义,而且在儿童个人生活上也有意义,因为“一切事情都处理成功的人,无论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是不知所措的人,他们能够掌握事物和指挥事物,总是生活得更为快乐、更为幸福”。④劳动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例如:让孩子收拾一下桌面;洗洗衣服、叠叠被子;拖一下地;买一次菜等。内容应随着年龄增大而扩大,大教育家杜威就说:教育即生活。在生活中、在劳动中教育孩子可能会更好。

(四)榜样法

榜样在 《现代汉语大辞典》指“指值得学习的好人或好事。”榜样教育法在家庭教育中就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相应的榜样,启发、引导受教育者模仿、学习榜样的行为习惯、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的过程与方法。父母以身作则是家庭教育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尤其是早期教育,父母及亲近的人对孩子的影响更为深远。颜之推认为:“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⑤也就是说,一般人往往对自己所亲近或佩服的人更信任,并愿意照其指示而行动,青少年尤为如此。颜之推把这种成人的示范作用称为“风化”。他说:“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⑥可见,“风化”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仿效,不需要家长强制,其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长辈自身。所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⑦作为家庭教育中施教者的长辈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为子女做出榜样。

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古代,家庭教育一度成为培养和教育孩子的主要方式。“养不教、父之过”,《三字经》中的这句话便是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突出强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家庭教育不但要借鉴传统教育中的精华部分,而且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关注、强调和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用先进的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家庭教育者不能单单依仗旧的知识和观念对孩子进行教育,还要努力学习新知识,成为学习型的家庭教育者。唯有如此,我们的家庭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更幸福!(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

[4]夏家善.颜氏家训[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5]李蕾.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与家庭教育[J].莱钢科技,2006(3).

[6]梁花,李雪梅.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11).

[7]许桂清,赵伟.浅析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方法[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9(5).

[8]王美珍.谈马卡连柯的家庭教育方法[J].江西教育科研,2007(4).

注解:

① 顾明远.教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02.

② 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43.

③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

④ 马卡连柯.父母必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息社,1957,448.

篇5

今天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是一个竞争空前激烈的社会,要在这样的社会中成才,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是起决定作用的,只有自己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才不可忽视的因素,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才的助推器。良好的家教有利于培养孩子远大的志向。如果父母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小孩子也会对生活充满热爱。如果父母是生活在灰暗的人生中,小孩的天空就不会阳光灿烂。父母坚定的追求和事业心、责任感对孩子有着榜样的作用。正如德莱赛在《嘉丽妹妹》中所说的:“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优美,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孟母三迁,有了她正确地引导,才会有一代奇才孟子的雄辩;岳母刺字,有了她的殷切期望,才会有威震胡虏的岳飞;苏洵立志,有了他的勤学示范,才会有“一门三父子,皆是大文豪”的美谈。良好的家教,让孩子飞得更高更远。

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形成孩子开朗的个性。个性决定命运。一个乐观、开朗、热情、勇敢的人,在工作中总给人生龙活虎的感觉,而一个沉默、内向、孤独、胆怯的人,在工作中却只会给人一种畏首畏尾的感觉,工作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良好的个性又是需要父母用爱去塑造的:鼓励、赞扬、肯定、支持,定会让孩子充满自信;批评、指责、打骂、否定,只会让孩子变得无所适从。海伦·凯勒不是在家庭的阳光下获得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么?史铁生不是在母亲默默的忍受中感悟人生的价值的么?勃朗特姊妹不是在父母的文学影响下形成写作的兴趣的么?家庭教育是塑造孩子性格的重要一环。

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形成孩子健康的心灵。时下有一些关于年青人或少年人行为残忍的报道,如往狗熊身上泼流酸,用木棒打击小朋友的头部,结伙打残疾人等等。而实际调查发现,这些行为大多与他们得不到父母的爱或长期受虐待有关,他们的心灵因为没有了父母的关爱而严重扭曲,仇视一切。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形成孩子健康心灵的一片沃土,有了它,才更有利于健康心理的生长;有了它,才便于孩子走好成才的第一步。

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形成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取向,而家长对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有的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会有改变,但最初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如果从小就形成了好逸恶劳、弄虚作假、欺瞒哄骗、金钱至上等观念,那他的人生就是危险的。而良好的家教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对世界人生的正确看法,“子不教,父之过”,父母在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我们要说,良好的家庭教育就像指南针,永远指引着孩子向正确的方向航行;就像一片沃土,永远滋生着健康的人格;就像一只助推器,将孩子送上起飞的跑道。孩子的成才怎能没有你——家庭教育!

篇6

    一、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必须根据孩子身心实际发展水 平,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顺序进行,要贯彻好这一原则,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做到力量而行。

    要使教育获得成功,就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 的发展规律,以此考虑教什么,怎么教。幼儿期的孩子,在生理的心理方面发展非常 迅速,独立生活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都随着年龄的 增长发生变化,所以在早期教育时,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让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 到。如果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水平,过难或过易都不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无论 是让孩子学做一定有家务劳动,还是让孩子学习某些文化知识,都要从孩子实际身心 发展出发,遵循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所谓 “跳一跳够得着”就是这个道理。要激励孩子学习某种知识,当这种知识与孩子已有 的知识水平相差不大时,他不仅愿学,有能力学,而且也容易引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如果相差很大,甚至超过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他就不愿学,也学不懂,当然就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厌倦或抵触情绪。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全面了解孩子 身心发展水平和所学知识的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要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不要急于求成。

    每一门科学文化知识都有它自己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而且有一定的 连贯性。在向孩子传授知识的时候,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既 要注意巩固孩子已学过的知识,又要启发孩子学习新的知识,并要启发、诱导孩子进 行独立思考,逐步培养孩子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要注意观察,了解孩子掌握知识的 情况,当孩子对所学知识尚未理解时, 不要急于教新的内容,要按照秩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向孩子传授知识。

    有的家长不善于循序渐进地向孩子传授知识或不了解知识的逻辑规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只从主观愿望出发,急于求成,让孩子长时间学习、识字、看书。据 幼儿园问卷调查,孩子离园回家后,要学习两个小时,家长要求孩子写字、算算术,使幼儿教育小学化,致使孩子难以接受,产生厌倦情绪。对此,家长一味埋怨孩子不理解家长苦心,甚至打骂孩子,这样做的结果就像拔苗助长一样,不公不奏效,往往事与愿违。只要从孩子的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启发发育孩子,才能达到教育目的。即使是学龄前儿童,虽然各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和变化,但他们仍然是没有发展成熟的孩子,在生理与心理上都与小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别,不能用学生思维方法和标准对待和要他们。

    二、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

    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就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及身心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和要求。运用适当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孩子按照德、智、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健康成长。

    孩子的年龄、个性发育程度不同,其生理和心理特征就有所不同,身心发展水平 也存在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有的家长不看孩子的具体情况,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只凭主观臆断,以主观主义教育方法对待孩子,这是违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往往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事与愿违。

    当父母的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成才,是无可非议的。希望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超越幼儿本身条件。有的家长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全才”,让孩子学画画,学音乐、学舞蹈、学书法等等,恨不得一下子让孩子什么都学会。结果把孩子搞得无所适从。以致什么也学不好,甚至把身体搞垮了,孩子的天赋和智商是有差异的,如果孩子不具备某些天赋,家长只凭主观愿望,要求学这,学那,这就是强人所难了。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造成孩子的学生负担,引起孩子的反感,也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每个孩子的个性,气质、爱好、智商都有所不同,家长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按照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对孩子进行文化知识,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同时要根据孩子身心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对孩子进行启发,引导和帮助。

    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注意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善于发现和发展孩子的特 长,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同时也要注意让孩子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家长要注意用心观察,孩子在品德,性格和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地进行启发引导和教育。有的孩子很自信,认为什么事情都会干,不妨给他一件较难的事情干一 下,他做完后,可适当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使他体会到自己还有些事情做得不好,逐步培养孩子谦虚谨慎的美德。相反,有的孩子缺乏自信心,什么都不敢做。可以给他一些简单的事让他做,在做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完成后做对了要给予充分肯定,让他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做些事情的,逐渐建立起自信心。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什么劳动都不让孩子参 加。甚至有的家长连吃饭、穿衣都不让孩子学着做,其结果必然养成孩子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应该懂得懒惰是万恶之源,劳动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家长 要注意给孩子创造适当的劳动锻炼机会,从小养成孩子热爱劳动和爱护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是家长对孩子进行早期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

    三、要求一致,教育统一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使孩子的品德和行为按照统一的要求发展。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既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因此,在早期教育中,应遵循教育统一的原则。只有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互相配合协调一致,有统一的认识和要求,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以孩子为中心,独生子女成了“小太阳”,家庭,都围着孩子转,当孩子有了缺点、错误时,有的主张批评教育,有的却要包庇护短,往往是爷爷奶奶与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有的父母之间认识也不一致,家庭成员在认识和要求上的不一致,必然会以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做法暴露在孩子面前,孩子必然会喜欢袒护自己的一方,会气恼批评自己的一方。这们不仅影响了家庭和睦,而且不利于教育孩子,以致使孩子养成任性,是非不清,听不进正确批评,常常无理取闹等不良品德和行为。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庭成员应做到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即使意见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暴露,否则会给孩子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当注意的。因此,家庭教育要取得成功,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采取一致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讲一次道理或做一两次练习就可以办到的,而是要经过多次练习不断强化和巩固而成的。家庭成员对孩子教育的态度和要求一 致,就会促使孩子对某些品德和行为进行多次练习,不断强化和巩固,从而形成良好品德和习惯。

    四寓教于实践活动的原则

    家庭是孩子的最早的课堂,参与家庭生活是孩子最早的实践活动。因此,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要贯穿于家庭生活之中,寓教于生活之间互相关心、和睦协调、文明礼貌、潜移默化地养成孩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家庭生活实践对孩子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有人比喻说:家庭是第一个染缸,学位是第二个染缸,社会 是第三个染缸,第一个染缸是人生的第一道着色,都是在底色的基础上着色的,所以家庭这一道着色对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把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家庭生活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孩子在一个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幼小无知的孩子,对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学习,孩子有很强的好奇心,总想向大人学习他想做的事,因此,通过实践活动教育孩子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比如,通过教育孩子穿衣、吃饭,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要求孩子爱护花木,不浪费食物,学着做些轻微的家务劳动等,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增强劳动观念的优良品质。通过实践活动教育孩子,就能有效地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幼小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是游戏、玩耍和娱乐,寓教于乐,寓教于玩也是教育孩子的一个有效办法。孩子在游戏、玩耍和娱乐中认识环境,适应生活,学习知识,增长才干,促进孩子智力和体力的发育成长 。家长在条件充许的情况下,尽量给孩子创造开展游戏和娱乐活动的环境。让孩子玩得高兴快乐,好奇心得到满足,想象得到实现,从而训练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动手技能。比如,让孩子自己推动玩具汽车在地上跑,或自己骑小自行车,或把小木板、铁片、塑料瓶、玻璃瓶等放在水中,让孩子仔细观察,哪些浮在水面,哪些深入水底,引导孩子自己做事,启发孩子进行思维,通过玩耍游戏等实践活动进行教育,对增强孩子体质,培养孩子的智力和能力都是极为有益的。

    五、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天性。这种爱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感情基础,没有这种爱,就谈不上教育,就难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但爱而不教,管而不严,自然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把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做到爱而不溺,严而不厉。

    (一)爱而不溺

    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关心爱护,应以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为前提,离开这个前提就容易与望子成才的愿望背道而弛。父母对孩子爱应该是理智的,有分寸的,绝不能溺爱,否则,就会成为孩子身心畸形发展的祸根。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把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变成了溺爱,尤其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表现更为突出 。祖父母和父母把孩子视为“小皇帝”一味的娇惯,偏爱和护短,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对孩子的不良品德和习惯不批评、不教育,往往包庇护短。吃饭穿衣一切事务都由家长包办代替,孩子让家长干什么,家长就干什么,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使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好逸恶劳的懒惰生活,养成一种自私、任性、专横、跋扈、为所欲为的不良品德和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任其发展下去,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有人说,对孩子的娇生惯养百依百顺,是促进孩子走上不幸道路的开端。这是值得每位家长深思的。

    溺爱的形式各有不同,但这些家长的共同特点是不把孩子看成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而是看成个人的私有财产,忘记了把孩子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人才的基本目标。溺爱的结果只能是坑害了孩子,受害的因然是国家和社会,但首当其冲、自食其果的是孩子的父母。由于父母的溺爱使孩子养成恶习,难以管教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的事例数不胜数。

    家长对孩子要做到爱而不溺,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家长要有理智、有分寸地关心爱护孩子,既要让孩子感到父母真挚的爱,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能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愿望,又要让孩子关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并逐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家务劳动,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好品德 ,而且也有得培养孩子的智力和自理能力。

    第二,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人都是有需求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往往也是无止境的。对孩子的需求要具体分析,要以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和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前提 ,不能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过分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容易引发孩子过高的欲望,养成越来越贪婪的恶习。一旦父母无力满足其需求时,势必引起孩子的不满,致使难以管教。当其欲望强烈而又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走上邪门歪道,这是每位家长需要注意的。

    第三,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在家庭的情况下,就尽量给予满足。如孩子要求给买一些有利于增长知识,开发智力,丰富精神生活的儿童书画及必要的生活、娱乐用品,一般应给予满足。若家长一时难以办到时,应向孩子说明理由。在教育孩子时,家长既要积极为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创造条件,也要教育孩子注意节约俭朴,防止养成挥霍浪费的不良习惯。

    (二)严而不厉

篇7

战后日本发展之所以异常迅速,大多数人认为在于重视教育。经过研究表明,重视和发展母亲教育是其中关键的一个因素。“父母自觉教育”是确定国民教育的源泉,使每一个父母都知道“你不仅在教育你的子女,你在教育整个民族”。然而,我们的父母除了上班、完成家务外,就是长时间地陪伴子女做作业,请家教,甚至不顾孩子的兴趣,乱给孩子选择一到两个“兴趣”,孩子们丧失了天真烂漫的童年,失去了无拘无束的自由时光。大多数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自私、狭隘现象严重。然而,这一切都不能怪孩子,试想,一个人如果在“灰色的童年中成长”,他会是个什么样?徐立杀母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中国的母亲是孩子“生活上的保姆”“学习上的监官”,更有甚者,有的父母把自己年轻时没有达到的目标和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是极度自私的、不平等的,更是非常可怕的。

家庭教育和教育家庭是相辅相成的。怎样来教育家庭,使我们的每一个公民都能成为合格的家长。新课程的贯彻执行,给我们很大的空间。“家长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作为义务教育中的一项教育内容。然而,素质教育和高考需要的格格不入,导致我们整个大的社会教育理念对于“成材”已经形成了相对的局限。不是大学毕业,甚至不是名牌大学毕业,还是“人才”?教育家庭是我们整个教育领域的盲点。许多家长不会教育孩子,不懂教育孩子,甚至有的家长给孩子灌输的就是错误的观念,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很多中国的家长这样认为:我们含辛茹苦地打工赚钱,为孩子们提供丰裕的物质条件,上最好的学校,进最好的班级,我们的工作和任务就完成了。换一句话说,家长们已经对得起孩子了。可是对于孩子,你们――做家长的有多少能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期望什么?渴求什么呢?心与心的沟通在丰厚的物质条件下,似乎显得有些多余。少数家长还会认为:我家的孩子我愿意怎样教育就怎样教育,与别人无关。把孩子当作是家长的附属品,是私有财产。教育家庭必须作为我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父母教育必须作为公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分支,从小抓起。

二、对“教育评价”与“评价教育”的思考

怎样来评价一位学生,我们的方法总显得异常单纯和简单。智力因素的主导作用在很长时间内的影响是巨大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至今在社会上仍然风靡盛行。当前社会风气的不良,使得学生和家长对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再经过努力当个一官半职兴趣甚大。因为只有当官,才会有权;而有了权,金钱、地位什么都有了。目前,家庭教育正走向误区:生活上无休止地溺爱、满足;学习上无休止地奢望。对此,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同时,由此可见,家庭对学生的评价是何等粗暴和简单。

社会对教育的评价,是非常现实和冷酷的。这种冷酷直接表现为中考考入重点高中和高考进入本科分数线的情况。有时,政府对教育的评价也是如此。家长们则表现得非常强烈。今年,哪个学校考得好,则这个学校门庭若市;相反,如果这个学校某一年考砸了,则要求转出者纷至沓来。有的家长初中三年为孩子换了三个学校。学校校长和教师就处在这种煎熬之中。这样的频繁换校又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了什么?在这种社会氛围之下,素质教育如何开展?课程改革如何深得人心?因此,教育评价和评价教育必须建立在一种理智的基础之上,多方面、多渠道评价,还教育以真正的面貌。

三、对“教育主体”和“主体教育”的思考

中国的父母对孩子都有着极高的期望值,“成龙”亦好,“成凤”也罢。期望值本身并没有过错,但必须冷静地、正确地来看待教育对象。中国的家长最擅长的就是“比”。恐怕很少有家长愿意把自己孩子的将来定格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可真正能“光耀门庭”的屈指可数。因此,中国的父母必须重新审视对子女的期待,还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去开展教育。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名人,首先要把他养成为一个有良好生活习惯、健康身心的普通人。

篇8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并且终身密切联系的重要环境。而父母则是他们所有接触的人中最早、最主要的重要他人,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众多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儿童及青少年的学校社会适应及学业成绩、自我的形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国内学者的研究也发现:青少年的人格偏离、高焦虑和神经质等方面的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相关。换句话说,父母的教养方式在个体社会化、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均有着重要影响,体现在个体成长的各个阶段。

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不同的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子女不同的表现。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在此对改善我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出若干建议如下:

一、父母要提高自身素质,与孩子一道成长

一个家庭教育孩子的水平和质量,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幸福和和睦,而从大的方面来说则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和存亡。而决定孩子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是父母自身的素质。

与父母相比,现在的学生拥有着更新、更广、更丰富多彩的信息。父母的权威日益受到子女的挑战,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这种现状,广大父母只有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学习新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掌握孩子身心发展的动态,才能更有成效地教育孩子。

二、做到养与教并重

父母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一个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健全的心智,家庭在指导孩子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志趣、性格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综合性极强的科学,也是一门内涵丰富的艺术,科学的教养观念需要父母不断的学习并从教养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实际的教育中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注意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和优势,言传和身教相结合,不仅要关心孩子身体的发育和学习,还要关心孩子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合理地赏识孩子

当今社会,赏识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庭的关注,许多教师和家长认为赏识教育就是夸奖和表扬,然而一味地夸奖和表扬并不是赏识教育的内涵所在。正如大教育家赫尔巴特所言;“廉价的表扬如蜜糖,用多了同样伤胃口”。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作为教师,我们所赞赏的是一种理智的赏识教育,如果我们把赏识教育简单化的理解为就是表扬、再表扬,其结果不仅对孩子有害无益,甚至还会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孩子受不了批评,缺乏情感,缺乏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缺乏一颗温暖而丰富、纯洁而清新的心灵。

四、用爱培养孩子的闪光点

人应当扬长避短,如果经常展示自己的长处,别人就会认为他行,他就朝更行的方向努力。正像一位校长说的那样:“只要看重您的孩子,就会让蒙尘的金子闪光!”发现孩子的长处,从孩子兴趣出发就像天下没有一模一样的树叶一样,世间也没有一模一样的孩子。父母的责任就是发现自己孩子的“不同”,看看孩子对什么事物情有独终,就从这些小的细节中,激发孩子的兴趣,使之变成孩子的闪光点。爱迪生小时,太爱拆东西了,又装不回去,爱迪生的妈妈却坚信这是儿子最大的优点。正是受到鼓励,爱迪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强,最终成为伟大的发明家。可以说,没有爱迪生的母亲,就没有爱迪生的成功,是她发现了儿子的与众不同之处,发现了儿子的才能。那么,你的孩子有什么兴趣爱好呢?如果你还没有发现,你就有可能扼杀一个天才,尽管你是无意的。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之处,这个不同点也许就是他最行的地方。孩子天天在进步。父母和老师要像哥伦布发现新 大陆一样去发现孩子,特别要善于发现后进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善于发现,是我们走近孩子并与之沟通的法宝

篇9

1.分析我国当代家庭教育中爱的现状

1.1 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表现。

第一,溺爱型。父母对孩子疼爱过度,为博得孩子欢心,不论孩子提出什么,哪怕是无理的要求,也都给以满足。在生活方面,父母事事包办,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结果最终养成孩子任性、不讲道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第二,放任型。这种类型的父母,在思想上认为“树大自然直,儿大自成人”。他们对子女的缺点和错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把教育子女的任务推给社会,只以供给孩子生活为自己唯一的任务。这就致使孩子不守规矩,没有礼貌,到处闯祸。

第三,专制型。这样的父母担心孩子出问题,不听取孩子的愿望和要求,只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来管教孩子。结果使孩子缺乏自主性,事事小心、胆怯。

第四,冷淡型。因夫妻离异或工作忙等原因,孩子没人关心,得不到应有的爱和教育,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嫉妒心强,不与人合作,性格孤僻,待人冷淡。

1.2 爱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忽视孩子作为生命个体的爱的需要。首先,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的一切都是属于父母的,孩子干什么都得听父母的。他们常常不考虑孩子的意愿,自主地为孩子规划未来,强制性地对孩子进行超负荷的定向教育,从而剥夺了孩子自主解决问题、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使孩子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独立的个体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放任不理。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在这段时间中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发芽滋长,以致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是已经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了。”青少年最容易模仿和受暗示,自我调节的能力较低,辨别是非的能力欠缺,意志力不够坚强。长期的放任自流会使他们沾染上不良的习气,心灵的孤独会使他们产生种种不正常的心态。最后,独立的个体有爱的需要。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一样都有着对爱的渴望,都有着被关心、被爱护、被信任、被尊重的需要。这些需要被满足,孩子才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奋发向上。父母的、关注可以使孩子产生安全感、信任感,使孩子感到父母是最爱自己的人,家庭永远是自己最温暖、最安全、最值得留恋的地方。反之,爱的缺失会导致个体发展的偏向,甚至是病态的人格和畸形心理。很多事例都证明,大多问题少年就是因为童年时期没有得到父母应给予的关爱与尊重而造成的悲剧。

第二,以个人经验取性的爱的教育。高尔基说过,爱自己的孩子,连母鸡都会,重要的是教育。毋庸置疑,天底下的每一对父母都爱孩子,这是由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决定的。但是这种本能的、自发的爱往往会陷入误区。现在许多家长不懂真正的教育,他们的许多做法是想当然的,而不是从教育规律出发、从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我们是为你好”是时常挂在中国家长嘴边的话,他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其出发点可能是“好心”,但好心未必就能得到好报。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父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因人而异,不能主观假定。错误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无所适从,迷失自我,甚至走向所期望的相反方向。

第三,以单纯说教代替爱的体验。有句古语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多数家长们自认为经验丰富,希望孩子不必要去经历他们已经发现的痛苦或冒险,经常告诉孩子“你要做这个,那个不可以做”等等话语。但是,“话说三遍淡如水”,没完没了的说教,往往会让人产生听觉疲劳,甚至是极度厌烦。巴雷特说,一个人只能通过生活学习,不能通过推理学习。好奇是孩子的一大天性,他想自己做一做,试一试;如果家长束缚了孩子手脚,仅仅只是重复说“不可以”,孩子的心理就会发生从内疚到不安的变化,对家长的说教感到不耐烦、反感、讨厌。如果被“逼急”了,他们还会产生“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2. 我国当代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现存问题产生根源

2.1 传统家庭教育中的消极因素的影响。

首先,“父为子纲”是封建社会亲子关系的道德规范。其强调子女应向父母尽“孝”,而对“孝”的解释是“无违”,即孩子父亲在家中有绝对权威,子女必须绝对服从。这种教育模式一味强调家长的意志,完全忽视子女的独立意志,扼杀其创造精神和健全个性。其次,中国传统家庭的养育方式是以传统的理想人格模型引导下一代的。

2.2 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双重桎梏。

家长们重智轻德,重知识灌输、轻个性发展,重言教、轻身教,重批评处罚、轻耐心鼓励,重形式训练、轻实践锻炼。为了使孩子能考高分,进重点,过分关注智力培养,而忽视孩子们的内心体验。

3.改善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的几点建议

3.1 尊重孩子的人格。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既不是专治者,也不是奴仆,而应该是子女的良师益友。父母只有从小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人格和选择,他们长大了才会懂得怎样去尊重别人。尊重孩子,首先是要把他们当成一个和我们平等的人来看。只有平等教育下的孩子,其心态才是最平衡的。彼此平等,孩子才不会排斥,父母与孩子之间才不会有距离,也不会出现父母居高临下发命令、下指示的现象。其次,要尊重孩子的独立和隐私。独立和隐私是一个人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受到了伤害,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没有主见;隐私被人窥探,孩子会觉得很难堪,觉得难以做人。最后,要尊重孩子的思想,不要随意曲解孩子。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尊重孩子的思想,是给予孩子的最高奖赏。

3.2 增加与孩子的交流。

现在家长最爱问孩子的问题是“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或者“今天都学了什么”“考试打多少分”等等。但又有多少家长会关心孩子今天快不快乐,遇到了什么困惑,有哪些烦恼?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没有进行情感沟通的需要,其实不然,两个月的孩子就有情感取向。法国心理学家约翰o格特曼曾呼吁:“从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应当把感情上的交流视为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因此,家长们千万不要以为婴幼儿就像宠物,只要给它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对情感的需求,就像庄稼需要阳光一样,缺少了它就会营养不良。父母要经常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倾听是了解的基础。耐心倾听孩子的谈话是走进孩子心灵的重要途径。

篇10

100年过去,家庭教育似一道染缸这样的比喻仍然有着现实意义。

当代年轻父母自己成长的时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热潮期,多元化思维成为社会主流,

导致了他们只是一味追求自我,一切都强调以我为主,从而忽视了自己身上的责任。

或许正是多元化的思维成为了社会主流,在当代年轻父母遇到问题时,自己周围的人给出的答案都是开放式或者多元化的,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篇11

初三伊始,班级的气氛就自动地紧张起来,从早到晚轮番上阵的中考科目,成堆的作业,频繁的考试……学生的抱怨声随之而起:“我最讨厌我妈妈了,一天到晚地念我,认真,认真,再认真。成绩不好,连高中都考不上,以后怎么办?”也有学生这样说:“每天我在学校很认真地复习,就中午回家吃饭那点空闲时间我妈都要不失时机地教育我,经常给我说你们这个同学是第一名,或者那个同事的孩子又保送哪里,真不知道为什么别人的孩子就这么乖,你就这么不争气。这分明就是打击我嘛。”其实说这番话的同学已经是我们班很优秀的同学了。可以说,几乎每个人的学生时代,耳畔都会响起这些话语。其实孩子们也明白家长这些唠叨其实是在使用“激将法”。但另方面,从孩子们的抱怨中也折射出了形形的家庭教育方式,这是不得不让人反思的一个重要的家庭教育问题。

唠叨是大多数家长,特别是妈妈们的通病。这种特别的“爱”被孩子们特别地讨厌,为此他们哭闹过、沉默过。虽然家长出于一种责任,觉得有一点儿嘱咐不到,孩子就出错;一点儿分析批评不到,孩子的错误就会重犯;不给孩子一点打击,他们就会因为自己的一点成绩而飘飘然。所以,家长就会在孩子犯错误之前“勤嘱咐”、“多提醒”,总希望孩子对自己的话印象深刻些。但是,结果总是事与愿违。因为,“预防针”仅仅制住了孩子一时的心理行为,打多了,只能造成孩子的免疫力低下。孩子不仅没受益于这些苦口婆心的“嘱咐”、“提醒”,反而却感到一种受制于人的烦躁和不被信任的愤怒,说多错多,做多错也多。慢慢地,孩子总得不到家人的认可,不能享受到这个家庭的温暖,轻者疏离了亲情,重者导致离家出走的现象,更有甚者还导致青少年犯罪,扰乱了社会的安定。

曾有教育名家说:“如果家长不断地唠叨,孩子的成绩不但不会好,反而会成为神经病患者。”家长的唠叨还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有学生对厌烦家长的唠叨给出了这样的解释:“虽然很多时候父母说的都对,我心里就是不愿意按照他们说的做,故意气他们!谁让他们不信我了,有时我把事情做好了,他们会认为是唠叨的功劳,那就更麻烦了!我也知道这样对待爸妈不好,可我没别的办法。”孩子的话固然有他单纯的一面,但却恰恰迎合了心理学中“逆反”的理论。所以,家长的唠叨会使孩子不能得到尊重,恶化了亲子感情,造成他们自我认识不足和麻w心理。“唠叨”的核心就是不放心、看不上!总想用自己的语言警示替代孩子的思维,这是完全错误的心态。小鸟之所以学会了飞翔,是因为父母给了它们自由的天空,给了它们遭受“挫折”的机会,而父母们往往用唠叨这种特殊的“呵护”扼杀了这种生存的本能,使孩子无法领悟独自飞翔的甘与苦。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心理的健康、人格的健全、良好习惯的形成、学习能力的获得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家长们与其抱怨孩子的叛逆,不如想想自身能做什么改变,特别是家长该怎么一改令人生厌的“唠叨”为有效的“沟通”呢?

首先,家长要把孩子当成朋友一样交谈。“我比你大几十岁,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你不听我的要吃亏。”这些话语往往令孩子生畏反感。建议可以选择时机地讲讲家长小时候的一些事,甚至是一些家长当年做错的事,让孩子觉得,这样的事在父母身上也发生过,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就拉近了。事实上大部分家长都想和孩子交朋友,但不知从何下手。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孩子呈现一个真实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