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信息技术教研组

信息技术教研组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7 15:22: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信息技术教研组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信息技术教研组

篇1

我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掌握比较欠缺,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从没有学过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是个空白,甚至不知道鼠标的用法,不知道开关机的方法。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呢?虽然多多少少接触了电脑,但大部分都是在网吧接触的,他们的思想观念里面计算机就是用来玩的,至于学习豪没有兴趣。怎样让一个从未接触过信息技术的学生,熟练地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让那些对计算机教学没有兴趣的学生转变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我们组的老师进行了“分层教学”,增强兴趣,多设计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情景的模式,并加强个别辅导、实现同学间一帮一、多帮一,基本解决了常规教学中难以攻克的难题。2、立足教学、搞好教研组工作

在教务处的要求与指导下,这个学期的教研组工作是非常正常的,我们在开学初就针对各个年纪严格制定了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做到教学伊始,整体把握,有的放矢。

3、责任第一,管理好电教设备

篇2

一、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由于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要上好电脑课。首先,老师的计算机水平就要够高。所以我组把提高任课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作为教研组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教研组教研时,我们很多时候都是相互学习讨论某种计算机软件或硬件的应用上,在平时机房维护、教师电脑维护中,我们也不断提升自身计算机水平,让专业化得到发展。学校配置了机房已有六七年,和同时期配备的其他学校的电脑相比,我校的电脑损坏率最低,这得益于平时的修理、维护与及时的更新。

二、积极组织教学教研活动

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中心,而如何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教师应该优先考虑的问题。一年来我们重抓常规让教学保质保量,如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辅导。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求做到:小学信息技术工作总结1、做到期初有计划,有教学进度,使教学工作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下去。

2、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yjbys.com电脑科学校安排的课时比较少(一周每班一节)这

对于学生来讲的很重要的一节课;对老师来讲是比较难上的一节课。所以才能上好每节课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很关键的。除了备好课、写好教案外,我还要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3、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从思想上,利用行评机会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参加自考学知识,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

4、课后细反思,并结合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设施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本期重点对四年级学生进行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教学,所教学生绝大多数都能利用计算机完成教学自己的作业,同时注重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三、完成学校的电教工作

电教工作众所周知,非常繁杂、琐碎,可以说只要与电有关系都会找到信息组,大到机房维护、教师电脑维护、广播室、主控室、会议室、电子备课室,小到刻光盘、做课件、传文件、打字复印排版,我组成员自嘲是万金油,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会出现在哪里。但我组成员兢兢业业,把每一件事都当大事来做,认真完成毫不马虎。可以说,信息技术组成员的认真、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精神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四、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1、信息技术学科不仅是一门崭新的学科,更是一门具有很多不同与其它学科特点的特殊学科,由于学科教学发展较缓慢,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摸着石头过河,工作收效不是很大。

2、部分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有畏难情绪,不善于动手操作,影响了今后的学习。

3、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注意力。

4、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对计算机的认识上有更大进步。

5、加强机房纪律和机器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班级集中注意力学习,在机房上机时也要按规定严格约束自己。

6、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我们将继续秉承我们的良好品质与风格,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上城小学的辉煌增砖添瓦。

【信息技术教研组工作总结(二)】

忙忙碌碌,一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在这个学期,立足岗位,团结协作,求真求实,教书育人,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并且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在这个基础上,基本完成了设备的管理与电教设备的管理登记工作。现将这个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1、立足实际、搞好教学。

我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掌握比较欠缺,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从没有学过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是个空白,甚至不知道鼠标的用法,不知道开关机的方法。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呢?虽然多多少少接触了电脑,但大部分都是在网吧接触的,他们的思想观念里面计算机就是用来玩的,至于学习毫没有兴趣。怎样让一个从未接触过信息技术的学生,熟练地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让那些对计算机教学没有兴趣的学生转变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进行了分层教学,增强兴趣,多设计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情景的模式,并加强个别辅导、实现同学间一帮一、多帮一,基本解决了常规教学中难以攻克的难题。

2、立足教学、搞好教研组工作

在教务处的要求与指导下,这个学期的工作是非常正常的,在开学初就严格制定了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做到教学伊始,整体把握,有的放矢。

3、责任第一,管理好电教设备

为了保障教学工作正常运作,切实做到对电教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能自己检修的一定及时检修,需要保修的也及时向学校反映,尽量做到各类电教设备的正常使用,不影响教学教学工作。

4、抓好电教设备的使用登记制度

切实落实学生机房的使用登记制度,建立使用登记表册,做到节节登记,清晰明了。对多媒体电教室的管理基本上沿用以往的表册,严格按制度落实,做到课前定课,课后登记,不定时检查统计,上报统计结果,切实配合学校年终对教师的远程教育设备使用情况的检查,做到有理有据,不弄虚作假。

篇3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9-0012-02

教研组是学校基层的管理实体,是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对学科教学更具有直接的引领作用。把教研组建设成为教师协作共享、共同成长的摇篮,对学科的发展,教研组的发展,教师个人的成长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所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教研组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教研组不仅是教学常规工作的落实者,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还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因此,抓好教研组建设是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长春市第一实验中海小学建校以来,笔者一直承担着学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和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教师的成长,离不开集体教研氛围的熏陶和锤炼,教师只有在教研组织中,在参加各项教研活动中,个人的才能和水平才能发挥和显现出来。信息技术教研组由于其专业的技术化,工作的繁杂化,专任教师少等特殊性,往往形同虚设,甚至根本不设,不利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促进信息技术教研组的建设,才能进而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

下面就信息技术教研组的现状及解决的办法谈谈笔者的几点思考。

问题一:教研组人少,不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由于学校规模所限,而且信息技术学科周课时少,因而所配置的专任教师就少。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集体备课越发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能减轻教师负担,还能达到资源共享。但是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来说,一个学校最多只有三四个人,而且通常是一位教师任教一个年级,规模小的学校是由一人任教,甚至有的学校还是其他学科教师兼课,而非专任教师。这样,集体备课就成了空谈。由于人少,信息技术教师处于各自为阵、自我发展状态,缺少交流研讨的氛围,正常的教研活动很难开展起来。

解决办法:加强区域联合及跨学段、跨学科联合。

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虽然各有特点,但教学的基本技能是相通的。信息技术教研组可以积极参与其他学科的教研活动,学习其他学科课堂语言的艺术、掌控课堂的能力、调研方法等。同时,各县、市、区可通过教师进修学校把信息技术教师组织起来,为信息技术教师创建一个开展教研活动的平台;相邻的学校也可组成区域的教研大组,区域内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一起共同探讨教学问题,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教研氛围,在互相学习中促进教研组的发展。

问题二:教研组专任教师课多、事杂,对教学研究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

在许多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往往身兼数职,既是信息技术课的任课教师,也是设备管理员、机器维修员和网络管理员等,有些还兼任其它学科教学。“几乎和电有关的事情,都会落到信息技术教师的头上。”很多教师反映学校工作太忙、太繁、太杂,特别是电教设备的维护工作占用了大部分时间,有时课上了一半会被其他教师叫出去忙各种事情,甚至其他教师家里计算机出现故障也会向信息技术教师求救。遇到大型活动,加班是常有的事,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同时,还要忙一些闲杂事务,不仅根本没有过多的时间坐下来学习或研究点东西,而且到头来似乎也没有什么成绩,自身的发展也就根本谈不上了。

解决办法:想办法将自己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把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放在第一位。

新课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强调驾驭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协调沟通能力。信息技术教师的身份首先是教师,“教师的生命价值在课堂”。课堂不仅是个人职业修养、教学基本功等能力的演练场,更是教师渗透教育理念、进行探索和研究的第一试验田。教师落脚点始终是在课堂,在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中,课堂不仅不能被忽略,而且一定要将其放到首要的地位。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不仅要钻研专业技术,更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只有站得住讲台,才能有立身之本,“有作为才会有地位”!

为此,信息技术教研组要为本组教师争取更多的机会积极参加省、市的公开课、展示课、优质课评比活动,使自己尽快脱颖而出。通过这些教学业务、课堂教学的评比,让自己在竞赛评比中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同时,也要强调教学研究与自我反思的能力。教学反思一直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由此可见,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学会反思。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的确,反思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撰写论文、案例,参与课题研究,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提炼和实践,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问题三:培训学习的机会少,交流不畅,缺乏专业成长的平台

不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有的教师工作好几年了,从来没听过兄弟校或是大赛中同学科其他教师的课,根本不知道这些课到底应该怎样上。在学科培训时,通常没有单独的“信息技术学科”,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于新的教学理念的了解,造成一些教师闭门造车,全凭自己的理解去教学。“有时候,我真不知道这样教学生对不对?”一些教师扪心自问。

篇4

1、我们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件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

2、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确立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思想。

3、加强了教育的开放性,加强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联系。

二、继续加强校园网建设

校园网是我校走向社会、通向世界的窗口,也是我们组除教学工作以外的重要任务。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坚持每天图片新闻,更新扩充教育资源,力求将工作做到最好,让各方满意。

三、积极配合教科室,做好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

本学期,在教科室的组织领导下,共开办了课件制作、网页网站建设、Intel未来教育等教师培训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配合教导处组织举办了首届阳光杯教师汉字输入比赛活动。

篇5

    一、认真开展专题研究,积极作课,以“我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为主线,提高教学质量

    11月10日上午 ,杨海健老师在渤海所小学做了一节题为《设计和编辑课程表》的研究课。此课根据学生实际,备课精心,问题设计合理,并充分展示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特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进行学习,最终在分组合作中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课后的研讨中,大家以本节研究课为出发点,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微机课中的有效应用进行了探讨与肯定。此活动使大家对于课程的把握方面有了新的领悟。

    二、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大形势下,进行学科整合的探索

    12月10日下午,朱春龙老师在南冶小学进行了一节“综合实践与信息技术整合”实践的活动。由于课前朱老师与综合实践学科教师多次沟通探讨,活动中充分发挥出本学科网络资源的优势,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已经水到渠成了。在教研室主任李老师的点评中,我们对本学科在整合中的地位及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实施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三、以质量抽测为样本,寻找自身差距有不足,认真进行“两个标准”的研讨

     12月13日下午,由中心校曹仲帅、李保国、杨海鹏三位老师牵头,在南冶小学进行了信息技术抽测质量分析和“两个标准”的研讨。活动中,本组教师基于抽测质量分析,查找自身在教学中对于课程的把握方面的欠缺,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两个标准”的研讨工作使大家对于教学有了明确的方向。

    四、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论坛交流与展示,为我镇网站健康、高效发展搭建有力平台

    12月29日下午,我镇信息技术组的展示与交流活动如期在学生论坛中拉开了帷幕。由于网络问题,只有渤海所和三渡河两所小学参加了此次活动。

篇6

二、工作思路

在新学期的教研组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教师针对课程改革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共同研讨、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各自的教研与教学水平和能力。针对高中信息与通用技术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开展专项研究。组织信息与通用技术学科教师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提升信息与通用技术学科的教学水平。

三、主要工作

1、在新的学期中组织本组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学与教研部门组织的各项教学教研活动以及学生有关的竞赛活动,如省教科所组织的“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网络大赛活动”及“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制作大赛”活动。

2、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优秀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3、继续研究与学习信息与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经验(如任务驱动法、项目学习法、探究式学习等),并恰当地运用在我校的信息与通用技术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7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课程改革实施中的重要媒体,但受传统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只注重技术的传授,没能很好地理解新教材编写的意图,教学中对新教材设置的栏目也没有足够的重视,新教材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插图”的作用

新教材的亮点之一就是:图文并茂。不仅有封页彩图和章图,更重要的是每节内容配有若干幅简洁明了的“插图”,总计180余幅。这些图中有现代高科技产品或技术的展示、有实物及科学家的照片、有生动活泼的运动造形、有寓意深刻的成语故事,特别是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软件的操作流程图展示,这对学生尽快实现学习目标大有帮助。这样设置既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又降低了学生自学的难度,对学生学习情趣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如为了说明信息来源的相互结合和不同的信息来源的特点和优势,教材编写人员精心选择了插图;为了说明大批量下载文件,笔者者利用flash插图,突破了知识的难点;再如为了体现文本信息的形象化表示,编者举了奥运项目的运动造型,为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实现信息形象化留下广阔创意空间。

二、忽视“前言”“导言”“页边图文”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阅读每章的前言,它将描述本章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关系,虽然很短,但有助于我们掌握整章内容的主旨。其次还要注意每一节的学习导言,它包括一则有趣的小故事和学生学习目标简述,前者可以让你轻松地引入本节内容的学习并引发学生的思考,后者是你教学本节内容所应达到的目标,可对照参考。页边上的一些图形和文字往往容易忽略,它们也是与相应位置的课文相对应的,作为相关内容的拓展,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三、忽视“资料”的作用

“资料”和“前言”“导言”一样,在教材中都用粉红色块表示。“资料”主要是介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实或联系实际的实践知识,集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为一体,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而且有益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对加深理解和掌握教材起到一定的作用。如第14页的奥运知识竞赛资料,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方法。再如第56页的汉字输入码的编码方式则是对教学内容的合理补充。而第74页的资料则是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活动资料,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忽视“光盘”和“实践教材”的作用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材都备有电子光盘和实践技能教材以及教师教学用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学用书大家都比较关心,看得比较多,钻研得也比较透。而忽视了电子光盘和实践教材。所附光盘内容其实有两类,一类是教材的电子文稿;另一类是学习本册教材的拓展性资源。电子光盘是我们电子备课的好帮手,很多资料无需加工直接复制过来就可以使用。有的教师喜欢自己脱离教材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这当然无可厚非,其实配套实践教材都是编者精心选题,经过专家审定,还是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的。

篇8

当前计算机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迅速发展和完善,新媒体市场出现了极大的变化,而我国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我国这种以民族传统文化著称的国家的文化传承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但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因此对于教育事业以及其他行业的发展来说,应当抓好信息技术这一机遇,促进我国民族文化传承。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影响

伴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的教育事业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一方面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地域上的枷锁,当学生在学习相关民族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近距离的体验其中的内涵,从而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其次,信息技术使得教育更加规范化和模式化,民族文化的教育追求的是“原生态”,即在进行民族文化的讲解过程中,如何能够有效的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特点以及内涵是当前民族文化课程讲解的主要问题。例如壮族的铜鼓以及华山崖壁画、苗族的医药文化、侗族的鼓楼式建筑等,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没有现代化信息科技的辅助下是很难实现“原生态”教学的。换句话说,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事业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

二、现代教育手段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方法

前面我们对现代化教育手段对当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概述,可以看出,通过现代化技术教育有效实现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互联网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所起到的影响。

1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纽带

随着当前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提升带动了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其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但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如何采取有效的手段来使的互联网能够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互联网技术具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其共享性是非常高的,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地域上的差别,在进行信息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技术能够直接打破地域上的限制,只要有计算机在网络上进行连接,就能够实现信息传播。而这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传统教育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有关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很少真正接触甚至了解到相关民族文化的实际形态,教师只能通过书本上一些简单的概述加上教师查阅相关书籍所得出来的一些信息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这样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来说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

而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学生们在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可以直接根据少数民族的相关问题上网搜索,在网络上大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化都是以图片以及视频等形式展示的,而这种动态化的传播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距离缩短,使得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和特性,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责任心等,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2 .多媒体技术的革新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

前面我们已经简单的分析了当前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建设,学校在进行相关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用现代化技术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常见的一项现代化技术就是多媒体教学方式,有很大一部分学校在进行课程讲解的过程中会开展相应的多媒体课程,即学生们到特定的多媒体教室中学习相关知识,每一个学生手中都会有一台计算机或者一个屏幕,当学生在学习相关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可以直接通过教师在讲堂上所展示的图片视频等来理解少数民族文化,打破了传统的地域上的限制,将传统较为抽象化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转化为图片等形式具象化的内容,方便学生的理解,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有文字少数民族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具体案例――以藏族文化为例

篇9

从2007开始, 我们陆续采用问卷调研、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省高中学校的信息技术教研团队情况进行了摸底,从调研情况来看,由于教师人数、专业素养、人员结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学校的信息技术学科团队水平差异较大,有喜有忧。

但不可否认,从对全省高中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的调研情况来看,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1.高中信息技术教研组基本都已建立,但存在形式多样

浙江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平均每校3~4人,基本上每所高中都有信息技术教研团队,但信息技术学科组的建设在不同规模学校中,情况大不一样。在重点高中和较大规模的学校中,或者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学科比较重视的学校中,一般都能成立单独的信息技术教研组或信息中心。而其他学校,一般都与通用技术、物理、音体美等学科合并,并且名称形式多种多样,教研组、学科组、备课组等各种名称都有,由于教研组织不稳定,缺少教研组工作机制,造成教研组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形成良好的学科教研文化氛围。

2.校本教研活动开展普遍,但效果差异较大

多数学校都制定了比较规范的校级教研活动制度,能定期开展听课、评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教研活动开展情况还是有差别的。在对有关学科教研活动的调查问卷中,有一个是关于一个学期教研活动次数的问题,有53.1%的学校一个学期中组织过较高质量的教研活动在7次以上,28.6%的学校在4~6次,但也有2%的学校一个学期中一次也没有组织过教研活动。

另一个关于同伴互助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已经形成经常交流探讨氛围的教师有77.6%,但也有4.1%的教师很少交流探讨,还有2%的教师基本上没有交流探讨。学科教研氛围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对校本教研的重视程度。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对校本教研重视的学校,教师间互相探讨、交流的氛围就好,特别是在一些成立了信息技术教研组的学校,如浙师大附中、温州中学、柯桥中学等,一般都能做到平时定期进行集体备课、讨论交流教学方案、教学设计等活动,教研氛围比较浓厚。在新教师培养上,大都实行新老结对形式,新教师通过听老教师和其他学科优秀教师的课,学习教学方法和经验,得以快速成长。但是在一些信息技术教师人数比较少的学校,如有的学校只有1~2位信息技术教师,教研组是与其他学科合的,教研活动很难得到保证,同伴互助变成了个人自助,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比较缓慢。

3.教师自我定位、自我要求参差不齐,学科视野亟需拓展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除了在学科承担教学任务,往往还要兼其他管理任务,教师工作压力大,杂事多,用于研究教学的时间少。许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甚至为学校干杂活成为主要的事,而教学成为次要的事。角色定位不当,本身的技术与能力就会面临质疑,也会导致信息技术教师工作上忙碌无发展,心态上焦虑无地位。

另外,信息技术教师普遍都比较年轻,教学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多数学校也缺少教学引领者,此时教研组内部交流的价值就会受到影响。一些学校信息技术教研方式比较单调,基本以讨论一周工作、分配任务为主,听课、评课都不多,教研活动缺少长期规划与精心设计,团队成员缺少相互学习和智慧分享,一些网络交流平台只重视物态资源利用,缺少深入交流与反思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观念。

高中信息技术教研组建设与提升策略

我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伴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渐发展的过程。经过20多年的磨炼,一批高中学校的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初步拥有了一支职业操守良好、成员合作默契、专业素质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过硬、工作业绩突出的师资队伍,他们除了承担高中信息技术必修和选修课程教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等学科任务以外,还要承担学校信息化建设、电教设备维护、网络系统维护等大量工作。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教研团队,如温州中学、柯桥中学、杭州二中等,而浙师大附中这个团队就是浙江省众多信息技术优秀教研组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团队成员的成长印证了一句话:有作为才会有地位。每次与浙师大附中校长交流,他对团队成员总是大加赞赏,对信息技术教研组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创建特色示范学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尤其肯定。总结这些优秀团队的成长经历,都有一些共同特征:

1.制度保障,促进共同提高

教师是众多教学要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的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和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败,而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研组的作用息息相关。要建设一个优秀团队,健全的制度、明确的活动规则是前提,如温州中学建立了各种与信息技术学科息息相关的制度:教学制度(包括公开课、备课、听课评课、作业批改、考试等制度)、工作量核算制度、机房制度、故障反应制度、档案资料管理制度、设备使用登记制度等;而柯桥中学则坚持每月一次教研组活动、每周一次备课组活动,教研组活动主要负责学科教学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包括设备维护、场地安排、排课等全局问题,而备课组活动则着重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浙师大附中的定期学术研讨制度,对所有团队成员都是一种督促和鞭策。

2.队伍建设,核心引领与同伴互助相结合

一个优秀的教研组必定有一个核心的引领人物,这个人不一定是教研组长,但肯定是一个团队的领头羊,其自身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该学科的整体教学质量。这个核心人物一般对教研组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敏锐的洞察力,善于从深化课改最需破解的难点中提炼和设计研究项目,为组内教师创设个性化的专业发展平台,并从教学实践中获得研究实证,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指导教师。浙师大附中的李永前老师、温州中学的谢作如老师、柯桥中学的吴建锋老师等,他们除了自己孜孜不倦研究课程改革,也经常无私地为组内教师搭建平台,创设条件,引导教师深入研究,差异发展。

除了核心人物的引领,团队中的其他成员要利用知识、资源、能力或技术上的互补性,充分发挥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优势,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发展个性和特长,就能实现1+1>2理论。例如,浙师大附中教研组教师通过“自由式”的交流,逐渐明确个人的兴趣爱好,并以此作为自己教学研究的方向,慢慢发展为个人特长,促进了教研组的多元化发展。又如,温州中学提出了“1+N”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以及定期轮换的首席教师引领制度,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某一方面的首席教师。

3.加强教学研究,积极投身课程改革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法,以及学生的组织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尤其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实施为每位教师都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如果能抓住机遇,克服困难,主动参与,就能比别人走得更快更远。例如,柯桥中学从2003年开始就开设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温州中学率先进行了必修课分层走班的尝试,浙师大附中更是率先在省内将6个高中信息技术模块全部教了一遍,模块教学、选课走班、选修课程开发等,他们都能积极探索和尝试,每个教师都试着开发有特色的选修课程,每个改革的节点他们都能紧紧抓住,正是这种积极的研究态度,让他们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4.创建和谐的教研文化,形成鲜明个性特色

教研组作为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对教学质量的保障起着关键作用。教研组需要依靠一种无形的力量凝聚每一个成员,这种无形的凝聚力就是教研组文化(教研组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指的是教研组教师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教研组教师的师德教风、人际关系、心理气氛和文化生活)。

篇10

信息技术教师只负责教学不兼管网络电教等设备,其最大的好处是能脱离大量繁杂的管理工作,专心做好学科教学工作。不利因素也显而易见,那就是没有设备就无法学习新技术,甚至无法跟上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步伐;组内人员太少,无法形成有效的交流,广泛的交流是信息技术学科进步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兼管网络电教设备,会因为学校管理杂务太多,而把教学工作当成了“副”业,会有点不务正业的感觉。

但我们学科组还是选择了既承担教学任务又负责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管理的模式,然后通过理清管理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来减轻管理上的杂务,使大家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另外,我们学校每个年级有20个班级,全校总共60个班级的规模。这样的规模,教学和管理人员确实需要有7位老师才能承担。同时,因为我们是一个独立的学科组,可以让全组老师专心自身的技术钻研和教学钻研,努力探究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生作品教学法和新技术在选修课开发中的应用。然后,在做好日常设备维护工作的同时,将新技术引入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促进全校在现代教育技术这一块保持较为领先的地位。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教研组里,每位老师都各有特色,且特色鲜明。这样的特色是如何形成的?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促成的?

潘晓锋:这一特色形成说说容易,实际过程并不容易。一开始,每位老师都有那么点保守,自己的专长自己管理的设备都想守住不让他人涉及,害怕别人超过自己。当然,因此也有了些惰性,比别人好一点点就不愿意继续深入研究。

于是,学科组开始了每周定期的教研活动。这种教研活动不仅仅是对教材的研讨,更不是统一备课的形式。而是天马行空,自由自在,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一句话“保持自己自由的天性”。这一过程是漫长的,从不会讲到会讲,从会讲到有重点的讲。逐渐的,组内每位教师的个性和专长在显露出来。于是,根据各人的专长开始安排不定期的半主题或明确主题式的研讨会。每位教师必须选一项自己喜欢或专长的技术内容,精心准备后开始组内演讲,如金老师的校园私有云和潘老师的移动设备带动移动教学等组内讲座,让大家大开眼界。丁老师的多媒体学生作品教学法和王老师的另类VB教学法,让人看到了年轻老师的教学成长。

在持续的技术讲座和教学讲座过程中,每位教师不断敞开心扉,心胸变得开阔,也更愿意帮助他人,反过来也从他人那儿得到了更多的好建议,使自己特长的研究内容更充实更完善。当每位教师都有自己拿得出手、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时,其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那么,这样的特色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促成,相信大家都已明白了。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教研组里,是如何维持老师们的教学激情,有什么样的好方法吗?

丁芳:“不保守,开拓视野,开拓进取”是保持组内老师教学激情的基石。

组内每一位老师虽然都有自己侧重的技术和教学研究的方向,但在组内都要求是公开透明的,绝不允许藏着掖着,即不保守。在这种状态下,相互交流和深入探讨就成了一种流畅的和习惯性的工作。这也促使每位老师不断改变、提升自己,跳出低层次的徘徊,进入更高层次的教学研究和应用。

然后,组内老师利用经常外出做讲座的机会,与不同层面的老师进行交流,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哪些做法是值得自己借鉴的。学校还抓住一切机会安排组里老师参加各类教学研讨、培训、产品和产品考察等会议,与培训老师、公司营销和技术员等不同人群接触,开拓视野。

这种开拓视野的组内和组外交流,让组内每一位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有太多不足,也因此激发自己不断地再学习,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另外,通过作品教学,学生常常会上交一些超乎教师想象力的作品,他们超过教师的能力,也迫使教师不断去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去学习新技术,这也是老师们保持教学激情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这样的教研组里工作,带给了你什么样的改变,让你得到了什么呢?

徐焕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事实上要让学生有个性化的成长就需要个性化的老师。在我们信息技术组,每位老师个性突出、特点鲜明,作为组长首先要做到的是宽容,我尽量给每个老师拥有自己的成长空间,并在老师们的成长过程中做些实质性的、力所能及的帮助,特别是在老师们参加的各类比赛中集中整个组的力量给予支撑,充分体现了我们组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精神。

潘晓锋: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在教研组的这种氛围中,我们相互促进,我们各有所长,大家都在努力维护和提高我们的成果,形成合力共同走在新课改的前沿。在这个教研组中我们汲取了很多的养分,形成了作品教学的模式并得以推广。

王鹏:教研组的工作以项目为立脚点,团队协作、注重效率,让每位老师能充分发挥一技之长。在深化课改的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体验与互动、注重学生成功感的培养,努力朝学科前沿理念成长,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丁芳:营造平等的对话语境,消除习惯性防卫心理,鼓励每个成员大胆说出心中的设想,进入真正思想交流的境地,这就是我们的教研组。它为我们创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幸福感和归属感。老教师们对我们年轻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使得我们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尝试更多的教学实践。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你是如何认识这个教研组的,对这样的教研组有什么感想?

钱柳松(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教育局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浙师大附中的信息教研组的“形态特征”是有一个由七人组成的老中青团队,男女搭配,干起活来有分有合,团结协作,一点都不累,可谓是一株五彩斑斓、色彩丰富、美丽绽放的“芙蓉花”;浙师大附中信息技术教研组植根于学校,他们就像其他任何的团队一样,喜欢得到领导的关心和经费充裕的教研环境,但是当没有“良好环境”(如信息化经费不充裕)的时候,他们也有一定的耐寒性和灵活性,如用有限的设备和经费成功进行了“虚拟机”、“私有云”、“移动教学”、“大数据”等各项研究,他们走在了学校科研时代的前沿。

浙师大附中的信息技术教研组生长在附中校园,但是他们教研能力的辐射活动范围或者说是活动的地理分布可谓是全国各地。该教研组是浙师大附中师生中的“弄潮儿”。

方丽芬(浙江省金华市女子中学):2013年,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有幸来到浙师大附中信息技术教研组参观学习。通过与这个团队的成员们进行交流和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我欣赏这个团队的朝气与活力;欣赏这个团队的凝聚力;更欣赏这个团队的那份坚持和付出。在这个团队里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追求――信息技术教学始终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团队里每个成员拥有他们各自的专长和特色,在保持自己独特的教学基础上敢于大胆创新。在他们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出发点,通过设置合理的情境及恰当的任务驱动开展丰富的教学,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学效果显著。

在我看来,浙师大附中的学生一定都会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因为在课堂中,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后,可以天马行空、自由灵活地创作。

徐世银(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浙师大90学时的暑期培训别要提的是浙师大附中,它和浙师大就一条大马路之隔,是真正的大学附中,大学的很多研究都可以在附中去开展。所以大学的培训也请了他们的一线教师来给我们进行培训,因而感觉是最实用最贴近我们的,对我们来说也是受益最大的。

浙师大附中的老师开设的每一个讲座,都让我们获益匪浅。因为和我们平时的教学是最贴近的,他们娓娓道来,我们也身临其境,互动互性非常强。谈到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我会联系平时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哪些与他们相通,哪些有待提高,哪些是他们所特有的。谈到学科建设,很多事我以前没有去想过,总认为是教研组长的事。其实不然,学科建设事关教研组每个成员的发展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培训后,给我一个最大的感受是:浙师大附中信息技术教研组真是藏龙卧虎!组里的老师不但敬业,而且非常有创新意识,同时善于将自己的经验与人分享,并且努力使自己做一个快乐的教师。

陈占泽(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强中学):2013年1月3日,我一个人独自从温州来到金华,来到浙师大附中。这次浙师大附中之行,主要是想亲身体验李永前老师的作品教学,期间还听了其他老师的随堂课,感受了不同的教学方式。

篇11

我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拥有一些转学生,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这些转学生之前从没有学过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是个空白,甚至不知道鼠标的用法,不知道开关机的方法,而其他的学生呢?已经会在网上邻居查找游戏,知道怎么将一个文件夹共享、隐藏、给共享加访问权限,有的时候老师都拿他没有办法。怎样让一个从未接触过信息技术知识的学生,熟练地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我们组的老师进行了“分层教学”的模式,并加强个别辅导、实现同学间一帮一、多帮一,基本解决了常规教学中难以攻克的难题。

2、立足教学、搞好教研组工作。

在教务处的要求与指导下,这个学期的教研组工作是非常正常的,每个月都有教研组工作小结,集中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落实,并有记载,每月至少有一次专题性理论学习,内容针对强,且有带头中心发言,积极参加教研组的课堂教学专题性研究。每月组内至少开出两节研究课,每月至少听课四节以上。并做好听课笔记。

3、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组内三位教师平时注重自己的文化、业务学习,能攻记一本教学理论书,泛读两种以上杂志,撰写一定质量、教学论文,卡片摘记每月十张以上。任何教学活动总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条主线,信息技术更是如此。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笔者参加了2002年浙江省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备课会,参加了温州市低年级信息技术备课会,组内三位老师参加了市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研讨会。笔者制作的两个课件被市电教馆评为两个一等奖,在该次评比中一等奖仅十三名,为我校争得了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