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7 11:04: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通观全书,并没有看到太多的大道理。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感觉更像是在看斯宾塞的教育日记。书里面记录的很多小故事、小案例反映的都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有关教育孩子的烦恼问题,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所以读起来感觉非常亲切、实用。
通观全书,并没有看到太多的大道理。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感觉更像是在看斯宾塞的教育日记。书里面记录的很多小故事、小案例反映的都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有关教育孩子的烦恼问题,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所以读起来感觉非常亲切、实用。
现在“孩子学得辛苦,家长、老师教得痛苦”的现象较为普遍,家长和老师都在想,快乐的教育难道真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让孩子学得轻松,让家长、老师教得愉悦,难道真的是遥不可及?《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中介绍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法却很好地回答了在平时教育孩子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观全书,没有看到太多的大道理,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更像是在看斯宾塞的教育日记,书里面记录的很多小故事、小案例反映了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教育孩子的烦恼问题,提供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所以读者读起来非常亲切、实用。
在这本书里,斯宾塞认为教育应当是教导一个人怎样生活,使他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科学知识并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教育应该是一个愉快的过程,旨在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快乐教育,完满生活才是教育理念之本。因为孩子在不快乐的时候,他们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相反,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们的信心会减弱,即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办法。所以,斯宾塞向家长和教师提出了很多可行的建议,如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的时候教育孩子,努力营造快乐的氛围;多一些友好和鼓励,给予孩子最坚实的情感支持,帮助孩子克服不快乐,给予快乐的力量;让兴趣为快乐求知引路,但不要将兴趣与社会或学校既定的模式相联系,防止删除一些所谓的“无用”兴趣。因为对孩子的心智发展来说,无所谓“有用”“无用”的兴趣;让孩子每天都有一点快乐的运动;要避免过度教育和过度学习,在儿童表现出疲倦之前功课就应该停止,因为硬塞的知识不能为心智所吸收,反而会使人对书本知识感到厌倦;重视实物教育,不仅是在家里,课堂上也需要,当然还应该扩展到更大的范围等。
显而易见,即使到了今天,这些建议仍然值得每位家长和教师聆听。而斯宾塞能于19世纪中叶提出如此符合教育规律并具有恒久价值的建议,不得不让人惊叹于他那种预示教育未来的能力。(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施桥中学)
E-mail:
对于小斯宾塞,我同样想知道他的内心世界,因为这是我进行快乐教育的第一步。
一天晚上,我们在家里玩我设计的一种12张纸牌的游戏,这不是一般的纸牌,而是12张我事先写好的卡片。我和小斯宾塞轮流掷骰子,掷到哪个数,就取出这张卡片,回答上面的问题。这12个问题是:
1.讲一讲你最不快乐的事情。
2.讲一件你觉得自己做得最好的事情。
3.评价一个你周围的人。
4.今年你最希望得到什么?(只限3个)
5.你对自己有什么不满意的?
6.哪件事,你努力了,但成效不大?
7.深呼吸3次。
8.拥抱一下你喜欢的人。
……
我们轮流掷骰子,抽取卡片。轮到小斯宾塞了,他抽到的是“讲一讲你最不快乐的事”。他说:“我最不快乐的是常常在夜里梦见一个巨大的怪物,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我非常害怕,白天的时候我都常常会想到它。”
当小斯宾塞抽到“评价一个你周围的人”时,他说:“我讨厌凯勒太太,她总是在有很多人的场合讽刺我,说我是斯宾塞家的书呆子。”
当轮到我时,我抽到了“今年你最希望得到哪三件东西”。我严肃地说,我最希望的是小斯宾塞能够懂得三件事,一是懂得快乐学习的秘密,二是懂得自助教育是人生中最有益的,三是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心智。
尽管我知道小斯宾塞不能完全听懂我说的话,毕竟他还是个孩子,但我认为,父母郑重地阐述一些道理给孩子听,这和给孩子讲故事、玩游戏同等重要,孩子也许不会全懂,但他会因此受到感染。
通过这种12张卡片游戏,我了解到了小斯宾塞内心的一些秘密。
对于他抽到的那两张卡片,我是这样向他解释的:“亲爱的小斯宾塞,梦境是白天身体和意识的反应,你梦中的怪物一定是白天遇到过的使你恐惧的人或者事。是谁呢?是疯子劳尔吗?他看见孩子就追,已经有好几个孩子被他吓哭了。”小斯宾塞说:“不是,我反而有些可怜他。倒是铜匠巴斯特的儿子,每次我路过时他都凶狠地盯着我,还向我吐口水,我不敢和他说话,总是害怕地走开。”
我知道小斯宾塞梦里的怪物是怎么回事了,我说:“孩子,你从来没给我们说过这件事,现在好了,你一旦说出你心里害怕的事,就不会害怕了。其实,这个孩子也很可怜,他母亲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家里的钱都拿去给他母亲看病了,以致他已经8多岁了,还不能去上学。他内心害怕其他孩子瞧不起他,才装出凶狠的样子。我们周末去看看他,顺便也给他母亲送点药去,你说好吗?”小斯宾塞点了点头。
“至于你对凯勒太太的评价,我认为没有错。她这样做是不对的。下次她再这样说你时,你就告诉她,恶言和恶行一样是有罪的。”
(一)杜威儿童教育思想本质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这也是其儿童教育思想的本质问题。教育为何是生活?是生长?是经验的改组与改造?这些问题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给予我们充分的解释。他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儿童在学校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在体验一种生活,并且随着经验的增长和重组不断的发展。在杜威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学习”、“在经验中学习”。
(二)斯宾塞儿童教育思想本质斯宾塞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教育预备说”及“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在他看来儿童教育思想的本质是培养儿童的未来生活的能力。斯宾塞在其教育理论中,反对传统的古典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所追求的仅仅是装饰而非实用。他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设问,并通过对人类生活需求程度高低的研究,回答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且编制了各种他认为最有价值的课程让学生学习,从而为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三)对二者儿童教育本质的比较与分析杜威与斯宾塞在谈论儿童教育本质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都论述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从哲学的角度看,他认为经验是独立于客观世界之外的,他在解释儿童教育现象时,认为不能把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而是以个人的适应生活和在此基础之上产生的主观经验去诠释儿童教育现象,因此他关注儿童当下的生活。而斯宾塞提出的“教育预备说”,从哲学的角度看,他意识到了教育与个人生活世界内在的一致性,主张教育应像个体在自己的社会生产活动中成长一样,采取自我教育与自然教育的方式,因此他提出教育要为儿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二、儿童教育目的
(一)杜威儿童教育目的论杜威在儿童教育目的上主张“教育无目的论”,他认为生长的目的是更多的生长,同理教育的目的是更多的教育,教育本身是没有目的的。从中可以看出,杜威并不主张普遍而终级的教育目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随着儿童的生活经验的增长而变化的。因此,他认为儿童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考虑儿童的天性,并让儿童在教育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增长经验,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斯宾塞儿童教育目的论斯宾塞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是获得完满生活。他认为教育应教导儿童怎样生活,获得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为其完满生活作好预备。他认为教育要关注儿童,但教导儿童更多考虑的是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其《教育论》中提出“判断一门教学科目唯一合理的办法就是看它对这个职责尽到什么程度”,此处的职责也就是儿童的完满生活,因此在他看来,学校教育目的是培养儿童获得未来完满生活。
(三)对二者儿童教育目的的比较与分析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杜威与斯宾塞在教育目的上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两者都以儿童自身为出发点,杜威以儿童为中心,强调教育的个人本位性,提出教育“无目的论”;而斯宾塞的教育目的更倾向于社会性,他通过对儿童教育而达到未来完满生活。
三、儿童教育思想的内容
(一)杜威儿童教育内容杜威反对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杜威认为,学校教授的内容是以社会性作业为中心,要求学校课程和教材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强调在课程教材中突出儿童在亲身活动中获得知识的过程。他严厉批评传统教育“消极对待儿童,机械的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法划一,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他主张要以儿童为中心,一切的教育应围绕儿童旋转。有关于杜威的儿童观具体包括:儿童是有能力的;儿童是完整的;儿童是有潜力的;儿童是不断发展的;儿童是社会的正式成员。
(二)斯宾塞儿童教育内容在斯宾塞看来,学校教育首先是教导儿童怎样生活,让他们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科学知识,从而为完满的生活做好准备。并且斯宾塞根据人类活动的重要程度,把教育排列成以下的次序:准备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准备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准备做父母的教育,准备做公民的教育,准备生活中各项文化活动的教育。并以这个尺度为出发点,来制定课程体系,儿童按着这个课程体系来进行课程学习从而实现完美生活的目标。在他看来,只有这样设计儿童的课程,才能使儿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条件下,学习最需要掌握的知识。
(三)对二者儿童教育内容的比较与分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杜威与斯宾塞都是反对传统教育且尊重儿童的,他们以儿童为中心,重视儿童的发展,但是二者在教育内容上是有区别的。杜威是以儿童个体适应生活为中心,并主张“教育的生活化”及以儿童自己本能的能力为教育的素材。而斯宾塞是以儿童未来生活为中心对儿童进行教育,并主张设计完满生活所需要的课程。因此,二者的儿童教育内容是针锋相对,大相径庭。
四、儿童教育方法
(一)杜威儿童教育方法论杜威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他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要使在学校里获得的知识与在生活过程中的经验相联系起来。儿童只有在有意义的、快乐的和有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才能获得更好的生长和发展。
(二)斯宾塞儿童教育方法论斯宾塞在其儿童教育观中,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天性,提出适合儿童心智演化的自然过程的教学法原理,并且教育还应顺从儿童的兴趣,使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成为一种愉快体验,因此提出“逃走教育,快乐教育”的教育理念,其运用在教学方法上,则是快乐学习法。他认为兴趣是学习和求知的最大动力,是儿童对事物的主动选择;他强调教师引导的作用,认为引导能促进加强儿童的主动性,使兴趣变得持久,有目的。他还认为好奇心能让儿童自愿学习,要熟练掌握了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是教师和父母成功引导孩子的关键所在。
本书斯宾塞先生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许多有趣的小事例,仔细地叙述了小斯宾塞的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历程,向我们证明教育是一件快乐的事。这些都对我们教育者给孩子的教育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斯宾塞这样说:“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你从这头输进去的如果是枯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绝不会是甘甜的蜜汁。”细细咀嚼,确实如此: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相反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信心会减弱,这时即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办法。看完《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后,我才真正领悟到:真正的有成效的“快乐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完整的教育方法和观念;只有“快乐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求知欲、创造欲和自信心。我想,快乐应该是学习的真谛,是人生的真谛。
在我的教育工作中自己也能体会到,当看到学生们有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时,自己也会感到快乐。而大多数的时间我会因为学生的错误使我不快乐,心中会产生许多埋怨。带着这样的心态,我会不由自主的去批评他们,而他们则在这种不快乐的氛围中难以集中精力学习,即使在老师的逼迫下学习,也不是快乐的学习。长此以往,怎么教育出快乐的孩子呢?其实作为教师一个微笑、一个抚摸足矣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和过失。斯宾塞的教育思想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将努力学习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希望我的课堂能让孩子们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附书中精彩话语
1. 正确进行教育的主要障碍不在于儿童,而在于家长。并不是儿童对强制的影响不敏感,而是家长的德行不足以运用这些影响。
2. 父母们夸大了子女的不正当行为给他们带来的苦恼,总认为一切过错都是由于子女的不良行为所致,而与他们自己的行为无关。但是我们稍作公正的自我分析之后,可以发现父母发出的强制性指令,主要是为了自己的方便行事,而不是为了矫正错误。
3. 教育者要有效地教育孩子,就必须做一些教育的准备:要进行钻研,要头脑理智,要能忍耐,还需要自我克制,要少对孩子命令。4.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
5. 痛苦的功课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功课会使知识吸引人。那些在恐吓和惩罚中得到知识的人们,日后很可能不继续钻研;而那些以愉快方式获得知识的人们,不只是因为知识本身是有趣的,许都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6. 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就是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在严肃教室中进行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
7. 一家人吃饭时是争论还是谈话,是称赞还是训斥,是一个很好的测量计,它可以看出这个家庭是在疏远分离还是在越来越亲近”。
8. 每个父母对孩子都有支配权,但每个父母和老师都应该慎用这种权力,不应该成为吓唬孩子的稻草人,使孩子总是在恐惧的情绪中颤栗。就像你不可能在一张抖动的纸张上画下什么美观的图案一样,你也不可能在一个颤抖的心灵留下什么有用的知识。
9. 受委屈的孩子很少会去反省自己有什么过错,因为愤怒和不平占据了他的心灵;而被感动的孩子则常常反省,因为感动增加了他内心的勇气和智慧。
10. 痛苦的功课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功课会使知识吸引人。那些在恐吓和惩罚中得到知识的人们,日后很可能不继续钻研;而那些以愉快方式获得知识的人们,不只是因为知识本身是有趣的,而且许多快乐和成功的体验将促使他们终身进行自我教育。
“培育孩子也跟家长们在社会上的其他工作一样,富有价值。我十分渴望,每个英国公民都可以意识到这项工作的伟大意义。再说,对孩子而言,学校的教育是有限的…学校能够教给学生技能,培养一定的品质,但这相对于儿童的潜能而言,仅仅是冰山一角罢了”
“我以为,教育儿童的过程同样是教育自己的过程,你期望子女如何,你自己就先应该如何,从儿童的言谈举止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听到自己的言谈举止“---个人补充:这句话人人都知道,可是有多少人能够做得很好呢?
“我一直这样认为,在我们一切的工作当中,最为重要的应属农作与园艺了。虽然在现在英国工业与畜牧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人类各项工作之中,农作与园艺是最和生命相关的工作,它演示着生命过程,启示着生命美感,体现着生命的智慧与和谐….长期以来教育的误区,是将教育单单看成在严肃教室中的生活,却忽略了对孩子们来说更具有意义的自然教育与自助教育,而快乐和乐趣,恰恰便是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在孩子身上最直接的反应。”
“孩子的快乐当然是各式各样的,多数是没有任何社会目的或目标的,教育则是引导孩子获得‘有目标的快乐’”
“教育的目的是有一天可以不教….我认为,一个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培养儿童的自助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没有任何快乐可以比得上孩子通过自己努力而证明的哪怕是只在一点的能力,这是成长的动物都共有的特征….当然培养儿童的自助能力,父母必须要有所准备,实际上,开始的时候,为了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所做的准备工作,比直接告诉他答案要费心得多。
“对于培养一个儿童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助教育也大有益处,首先,会让儿童形成因果观念,明白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成原因的,其次,会让儿童用他们的方式去发现这种原因,某个人或某本书的观点,不会被儿童完全当做权威而接受。”
“*随时观察子女,了解他的特长和潜能
*对潜能的某些方面,尽管你不期望孩子选择这些方面发展,也不必去限制,让孩子拥有这
些爱好-----个人补充:孩子的爱好,实际上也是孩子心智发育的需要,即使你不喜欢
*每项潜能的价值不可否认
*对孩子暂时表现为不擅长的某些方面,完全能加以培养
*对孩子在语言、逻辑、数学等方面,以能译对人对己的认识方面的才能,应当作为孩子的基本才能加以培养
*只要发现某种潜能,就应该为他制定计划“
“没有笨孩子,只有方法运用不当的家长或教师”
“教育孩子应当何时停止,跟教育孩子应当在何时开始,二者同样重要”
一、什么是功利?什么是功利主义?
最早使用功利主义一词的是英国哲学家边沁。他认为,道德就是追求快乐, 而快乐的根源则在于利益的满足, 利益、功利是人们行为的唯一目的和标准,是人类幸福的基础。[1]所以,功利在边沁那里,功利并不是功名利禄,功利主义并不是追求功名利禄的最大化。而是基以他对人本性的认识,认为人们做事情的出发点和原始动机。
在此之后,密尔对边沁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他认为:所谓功利,是指一种外物给当事者求福避祸的那种特性。由于这种特性,该外物就趋于产生福祉、利益、快乐、善或幸福。如果当事者是个人,那么就以个人幸福为标准;如果当事者是政府,则以社会幸福为标准。社会利益就是组成社会单个成员的利益之总和。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最高的功利原则。
在这之后,贝莱特在1959年又对行动功利主义和准则功利主义进行了区分。他认为,行为功利主义就是仅仅追求最后的社会福利。在当代新古典经济学语境里,表达为社会效用的最大化。而准则功利主义必须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寻求在各种社会环境下都能导向有道德的结果的行为准则。第二阶段再是定义在这个行为准则下个体正当的社会行为[2]。
由此可见,功利主义是一个比较规范的哲学体系,现代人对这些概念的认识不清,直接导致了在教育理论中对它的排斥,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功利主义思考问题的着眼点:幸福最大化
归结一下功利主义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其如何深化、演绎,最终其着眼点就在于幸福的最大化上,这是功利主义最直接和最简单的表述。这里有两个问题:1、什么是幸福?2、要追求最大化,会不会造成追求结果而不择手段呢?
幸福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体验而存在的,它存在于主体的认识之中,很难有统一的标准,每个人幸福的体验又不同。幸福感不仅每个人不一样,不同的时代也不一样,实现幸福的方式又有不同。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幸福的探求,不妨碍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幸福首先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感受,它不是外界强加上的,是一种由内而发的感情。所以,要问什么是学生的幸福,不是教师说了算的。反映在教育上,我们应该从学生出发,立足于学生本位,去探求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我们在教育目的的厘定上,总是过分注重社会的要求,而忘了教育的对象。总是过多的着眼于学生的身体成长,个人成就,获得的物质满足,而没有从他们的内心体验,情感满足上出发,寻找适合他们、他们喜爱的教育目的。
其次,幸福虽然是主体的一种体验,但并不是要求我们一味的迎合学生,因为,功利主义的幸福观不是着眼于现在,而是着眼于未来,他是从结果上判断的。与实用主义不同的是,他对结果的判断不是有用和无用,而是看能否给主体带来幸福感。
第二个问题。功利主义注重于效果,但并不是唯功利的。首先,行为功利主义认为功利要分为是个人的功利还是社会的功利。其实,功利主义者更注重的是社会的福利,他们把社会的功力即福利作为思考问题的核心,以寻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作为最终目标。他们用这种方法思考问题,并不是说他们只关注最终福利的实现,只是以这个为目标,寻求合理、科学的方式和方法达成。这也是后期功利主义会超越古典功利主义,走向深化、日趋复杂的原因。在斯马特看来,个体行为的道德价值(即善与恶,正当与非正当,正义与非正义等)必须根据其最后的实际效果来评价。即道德判断应以具体境遇下个人行为最后的经验效果为标准。海萨尼证明,与准则功利主义相比,行为功利主义显得更为直接,更为简洁,不需要复杂的判断就能直接导向最大化社会福利。但他同时认为,准则功利主义能比行为功利主义达到更高的福利水平。简单地说,一个遵循准则功利主义的社会将能够选择道德准则,使得利他主义得以存在。很显然,当一个社会中存在利他主义和道德的时候,社会分工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3]。
三、功利主义使得了个人主义蔚为大观
功利主义产生于十八世纪,在十九世纪蔚为大观。它的产生代表了当时工商业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要求。它要求人们去追求自身认为幸福的生活,这种生活是现世,而非来世,是为了现世的享受,而非永生的超脱。这种幸福包含了新兴资产阶级所企求的一切:财产、健康、地位、尊重、学识。而当时的欧洲社会刚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解放出来,文艺复兴所带来的思想革命正慢慢的影响更多的民众。作为新一代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顺历史潮流而动(当然也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大胆的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利益,他们相信通过劳动和冒险精神能够创造财富。作为一个急剧发展的阶层,他们需要自己的文化,而这些文化代表了时代的气质,即是进取。这种时代气质要求张显个人价值,对人的适当追求予以满足,尊重个人的创造性。正是伴随着这种学说的兴起,个人主义蔚为大观,宣扬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呼声很快的影响到教育的领域,自此形成了教育史上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论争。
但是这种学说却并不是反对社会,相反,它要起个体积极的融入到社会中,提倡个性的价值要在社会中实现,个人和社会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互相依托。所不同的是,他们所认为完整和健康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立体性的社会个人在社会中寻求财富和尊重,社会也给个人的世俗满足以机会。
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要求教育从死气沉沉的旧式的、经院式的教学中解脱出来,要求培养能适应新的时代的资本主义人才,要求积极地融入现实生活,这是其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要反映现实的要求,是这些新式人才开拓创世界所需要的知识,而不是那些学究式的、腐朽的宗教知识;教育的方法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反映学生的要求,而不是一味的灌输;注重培养儿童独立的理解能力。
四、斯宾塞的教育思想是不是功利主义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英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年轻时代正逢英国自由资本主义全盛时期。斯宾塞的教育思想到底是不是功利主义?首先,他认为,教育首先是使得社会更加完善的工具“从教育的生物学方面来看,可以把教育看作一个使有机体臻于完善并使它适应生活事务的过程”[4]。这里的有机体可以是社会,也可以是个人。个人的完善既是“完美生活”,也就是一种幸福体验所需要的全部物质基础和精神财富。“怎么生活?这是我们的主要问题。不只是单纯从物质意义上,而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看待生活”。[5] 这里完美的标准是“运用我们一切能力使对人对己最为有益”[6]。这样看来,斯宾塞是着眼于人的幸福,认为“为我们的完美生活是教育应尽的义务”[7]。他同时认为,为了完美的生活,我们首先要“概括一切特殊问题的普遍问题,是在各方面、各种情况下正确地指导行为使合乎准则”[8],这些准则即是关乎个人幸福的,也是关乎社会福利的。所以他的观点他的教育理论既是行为功利主义,又是准则功利主义。
五、功利主义是斯宾塞的教育思想的根基
1.斯宾塞教育思想的内容
以功利主义为理论基础,他提出了有必要把完美生活作为要达成的目的放在我们的面前,这样使得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他认为,首先要人类最重要的活动自然排列开来“1.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2.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接见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3.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4.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5.在生活中的先贤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9]。依此来开展教育活动。再通过大量篇幅的论述针对这些活动,应该教授什么样的知识,构建了自己的课程体系,如何教授这些知识,形成自己的教育方法和原则。他对各种知识进行了选择和类比,目的在于剔出过去腐朽和陈旧的知识,最后鲜明地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10]同样以自己的功利主义观,进化论思想,官能主义心理学为理论根基,斯宾塞还论证了自己智育、体育、德育思想。
在培养目标上,斯宾塞的教育所要培养的不再注重于牧师、哲学家、社会的上层领导阶级,而是普通的民众,是更多数的新兴资产阶级。他的理想人格是具有开创精神,能够创造财富,具有社会责任感,有生活品味,身体健壮,在各个方面游刃有余的人,而不是上帝虔诚的奴仆的人。他教育的世俗性很强,这也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上由宗教向世俗、从精英教育向普通教育转变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候,斯宾塞走在了时代的最前沿。
2.他的教育思想的价值
2.1知识是无限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随着知识的增多,教育内容的选择是一种必然。但是,这种选择的意义不在于他先人一步,更重要的是自此以后,人们开始用对教育的内容、目的、方法进行理性的思考。他提出“评判一门教学科目的唯一办法就是看他对这个(为完美生活做准备)职责进到什么样的程度”,而当时“这种检验,过去从来没有全部运用过,连部分运用都少见,而且也是模糊的半意识地运用”,“现在应该有意识地、按步骤地在所有情况下加以运用”[11]。也正是因为他能对教育进行理性的思考,他在教育史上首先提出了智育、德育、体育的划分,并归纳了了各自的教育方法和原则,提出了一些各自的教育方法。这些原则与方法也是深植于他的进化论思想之中,是他当时所认为的最科学的教育原则。
2.2在教育史上,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之争,是历来教育家论证的焦点。陈桂生教授认为:教育本省是传递文化的活动,“个人本位”与 “社会本位”之争实际上是传递什么文化和怎样传递文化之争。前者着眼于个人价值选择文化和传递文化的方法;后者的抉择着眼于社会价值 [12]。个人和社会之间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利益的冲突,但是,这种思考问题的两分法已经阻碍了教育理论的健康发展。杜威以自己的实用主义教育对这种划分做作了调和,他认为,学校就是一个社会,教育应该在活动中进行,只有活动中的目的,而没有活动之外的目的,因而可以说教育是无目的的,教育不是为了生活,为了生长,为了使经验重组和改造,教育就是生活,就是生长,旧时经验的重组与改造,总之一句话,在做中学。这种理论关于解决个人与社会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这又造成了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不注重知识内容的掌握,结果使得学生的考试成绩的下降,素质水平的滑坡。与杜威不同,在斯宾塞的眼中,个人获取最大价值的地方就在社会,只有在社会中证明自己的能力。他的课程体系中,既有满足于个人保全和生存的知识,也有满足个人享受的知识;既有注重个人和家庭生活的知识,也有完成一个公民应尽义务的知识。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生活,为了在社会中更好的生活。例如斯宾塞在讲解历史这门学科时就强调,:它不是一些帝王的传记,而是让我们了解国家的发展、习俗、制度,是为了让我们理解“有组织的事实”,实际照办的礼仪……。另外一个方面,不了解生物学和心理学就无法理解社会学,因为, “一切社会现象都是生活现象,都是生活的最复杂的表现,都符合生活的规律”,“解释社会现象只能从个人着手”。我们且不论他的社会观是否正确,这在教育上给我们一定的启示,教育问题首先要思考的是个人问题,因为教育面对的是个人。只有站在个人的立场上,以追求人的幸福为根本的教育目的,以人的才智的开发和发挥最大化为目标,这样也就实现了社会的福利,使得社会的福利得到了最大化。同时,他提出的个人的完美生活又紧密地与社会挂钩,各种知识的价值大小取决于个人利用这些知识在社会中取得的成就。
2.3他的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是科学和人文的融合。
人文和科学之争也是教育史上的热点。斯宾塞虽然高呼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但是,在论述这些科学知识时,他同样注重了这些科学知识的人文价值。从教育的目的上讲,他的科学课程体系正是为了个体的完美生活,他的落脚点是生活,而不是穷究科学的奥秘,也就是说,它是利用科学求善的,而不是求真的。这种关注幸福的功利主义教育观,使得他的科学课程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也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融合提供了途径和方法。
在课程内容上,他既注重知识的利用价值,注重对知识的选择;也注重科学知识对思维的训练,认为只要合理的安排知识的进度和顺序,这样就能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和判断力;斯宾塞要求学生用理智去判断事物,以科学态度对待事物“人们不单纯根抓权威来接受知识,而日_可以自山地去检验不但如此,通常还要求学生自己去做出结论科学研究的每一步都要经他判断,在他还没见到一件事的真实性之前,并不要求他接受,这就使他相信自己的本领,如果他的判断、推论正确,那他的信心就进一步增强从这一切,他获得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12];对于艺术,他认为,科学是艺术的基础,同时,科学本身具有诗意。
注释:
[1]杰里米?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p59,商务印书馆,2000转引自http://wish365.com/blog/user1/65/archives/2004/628.shtml
[2]斯马特,《功利主义:赞成与反对》.牟文武译.p4,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转引自http://wish365.com/blog/user1/65/archives/2004/628.shtml
[3]转引自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史》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4]斯宾塞,《自传》第一卷,第436页
[5]、 [6] 、[7]、[8] 、[9]、[11],第58-59页
尊敬的斯宾塞先生,由于工作很忙,我把对孩子的教育全寄托在老师身上,希望老师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严加管教我的孩子,可孩子的学习成绩始终不见起色,这是为什么?
有些父母盲目地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并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到学校和老师身上。我要告诉父母的是,学校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如果完全把教育的事情寄托于学校,恐怕父母承担的风险就太大了。
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毕竟是有限的,虽然孩子在学校可以学到科学技能,掌握科学知识,并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可是,这对孩子的影响仅仅是冰山一角,真正对孩子的一生有深远影响的还是父母,毕竟,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主要来源于父母,善与恶、好与坏、成长与否都和父母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对孩子的教育,学校就好比是白天,家庭就是夜晚。如果父母对家庭教育没有一定的认识,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甚至单纯地把孩子交给保姆或者老人照顾,这是极不妥当的。教育孩子之前,父母首先要教育自己。
我们多数人都是平凡的人,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的孩子必须像我们一样平凡,这也不能成为我们推卸责任的理由。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多来源于学校,但道德品质的习得则更多来源于家庭。也许,我们终其一生也无法积累很多财富,也可能一辈子都默默无闻,但是,如果父母能把积极、热情的生活态度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传递给孩子,这将是赠予孩子的最宝贵的礼物。
对孩子要有同情心
有一次,孩子的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开完家长会后我狠狠地训斥了他,结果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成绩也直线下降,现在的我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父母总是希望通过训斥与惩罚让孩子集中心思,好好学习,可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过激的语言会使孩子内心产生恐惧感,这种情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我发现,孩子在感到快乐时,学习任何知识都比较容易,而当他精神紧张、情绪低落的时候,其自信心就会减弱,这时即使有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他面前,恐怕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孩子只有在舒适、快乐、自由自在的情绪中才能专注,才能产生较高的学习效率。聪明的父母,如果发现孩子在求知、习惯和心理上有问题,首先要做的不是觉得孩子“不行”,而是要找出孩子不快乐的原因,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快乐气氛,经常鼓励孩子,让孩子有成就感和成功的欲望。父母也要努力做一个快乐的人,多看孩子的优点,不要悲观地只关注孩子的缺点。我们一直忽视一个现实,那就是许许多多具有良好天赋的孩子,因为被父母判定为智力和意志力都很“差”,后来真的成了很差的人。成年人以爱的名义伤害了孩子,难道还要孩子来承担这个后果吗?
什么是教育?其实,从教育的生物特征来看,教育就是使一个小生命在身体和心智上不断地得到完善,并且更加适应生活事务的一种过程。起先,小斯宾塞对数学的反应非常迟缓,一度使我烦恼不已,迫使我不得不“发明”出一些适合他的东西来帮助他学习,“数字跳房”就是这样产生的。“数字跳房”其实就是一个九宫格,将1~9这9个数字分别填到格子里。我和小斯宾塞就在这个九宫格中玩游戏,我数到几,就让他跳几步。他显然对这个游戏很感兴趣,在游戏的刺激下,他很快就对数字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接下来,我让他用两个数做差、和、积、商的运算,结果是几,他就跳几步。这一阶段的游戏只进行了两个下午,他就全会了。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父母应找到合适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充满乐趣的学习中,训练孩子去掌握知识与技能。
相信孩子没有优劣之分,
只是特点不同而已
转眼已在教育历程上行进了十几个春秋。每每走进课堂,学生那渴望的眼神总是让我兴奋和感动,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疑问总让我感到教师的神圣职责。一句“老师好”的问候总能让我心里暖暖的,每次成功的体验都让我和孩子们得到心里的满足。直到现在我始终认为教育是我一生中最爱的事业、教师是我最爱的职业,学生的健康成长让我感到欣慰,学生的成人、成才更让感到我欣喜。有爱才有教育,有爱才有成功,才会有享受教育的感触。
初入教育时,总认为作为教师只要把学生该科成绩提上去就是成功。十几年的教学历程让我的观点发生了很大地转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总能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更需要处世哲学,方能立足于社会。而这些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更多的老师去探讨。教无定法,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域差异,不能效仿。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快乐的源泉,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因此,作为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才是重中之重。
以前总是有些老师埋怨学生基础太差,一个问题讲几遍还是不会,道理讲了一大堆,还是没有学习劲头,学习之外的事情倒兴趣十足。这也说明了教师的引导方式错误。许多教师为了追求课堂容量一节课满堂灌,讲的内容挺多,但效果却很差。其实,学生的心智和身体一样,超过一定的速度就不能较好地吸收。如果讲授的知识过快过多,学生就无法及时良好地吸收,不久它就会淡忘掉。这些知识和技能如不能和心智结合在一起,就会在应付完考试后从记忆中消失。更糟糕的是,这种做法会使学习变得越来越厌烦。这种教学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并无无快乐可言,如何让学生愉快成长呢?和学生谈心时他们常说单调的课堂学习内容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功课会使知识吸引人。这也说明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那些在恐吓和惩罚中得到知识的孩子们,日
后很可能不继续钻研学习;而那些以愉快方式获得知识的学生,不只是因为知识本身是有趣的,而且许多快乐和成功的体验将促使他们终身进行自我教育。
近代西方科学教育思想的倡导者斯宾塞,通过对孩子天性的透彻分析和妥善驾驭,提出了:“逃走教育,快乐教育的教育理念,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从而揭示科学教育最本质的特征。
一、当今教育改革应从如何提高知识的趣味性和时效性入手
1.引导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和求知的最大动力,是孩子对事物的主动选择,而教师的引导则能促进加强孩子的这种主动性,学习才有有兴趣,才会使兴趣变得持久,有目的,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当编排一些竞赛性游戏去练习。如:传统体育项目“推铁环”练习,可以设计“S”形递进追赶、慢推、接力(一组只用一个铁环)等竞技比赛。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营造了课堂气氛,又避免了技术动作练习的单调性和枯燥感。
2.好奇心让孩子自愿学习
只要发现孩子的好奇心,就不用担心孩子没有学习的动力,
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是教师成功引导孩子的关键所在。例如:垫上前滚翻的教学,大垫子一拿出来,学生就会主动去试翻滚,可能会出现各种姿势动作,教师这时可以结合体操中“力量”与“美”的教育,激发他们翻滚的创新动作和创新意识,达到完美的效果。
二、要让孩子快乐地成长,就必须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
1.要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
平时注重孩子的爱好,为他们提供各种兴趣的选择,并给予必要的引导,他的爱好越广泛,自然就越容易拥有快乐的性格。
2.要密切关注教师同孩子之间的感情
在培养孩子快乐性格的过程中,友谊起着非常重要的的作
用,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学在一起玩耍,让他学会愉快融洽的人际交往。个别孩子对体育项目练习有畏惧心理,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亲其师,信其道”消除畏惧感,培养了和谐的师生感情,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孩子有消极情绪时,要教孩子学会调整心态。要让孩子明白,一生快乐的秘诀在于有适应力很强的心理状态。这使他能很快从失望中振作起来。在孩子受到某种挫折时,一定要让他坚信前途总是光明的,并教他注重调整心理状态,使其迅速恢复快乐的心情。
学生快乐成长,是教育的成功,是教师教育的享受。享受教育吧!快乐让学生轻松学习,快乐让教师有轻松的心情工作。
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我园以让幼儿在快乐中发展为宗旨,探索建构快乐教育的园本课程,努力为幼儿创设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愉快安全的心理环境,并通过创设一系列体验活动,激活幼儿的情思,使幼儿在快乐中逐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做事。
一、在实践中体验快乐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幼儿园也应根据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科学地设置课程和选择教材,引导幼儿从广阔的自然界、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学习各种实际的活生生的知识。我园设置的课程内容力求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并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把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知识经验融入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在充分享受快乐童年的同时,获得社会交往的基本态度和技能,促进幼儿快乐而富有个性地成长。如在“九九重阳节”活动中,我园组织幼儿去敬老院慰问,帮助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在给爷爷奶奶捶捶背、唱首歌、送水果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为爷爷奶奶做事的快乐。我园还在幼儿大班开展“关爱弟弟妹妹”的主题活动,引导幼儿帮弟弟妹妹穿衣服、剥鸡蛋、清洗小椅子,教弟弟妹妹折纸、拍球、制做节日贺卡,给弟弟妹妹表演节目、讲述关心别人的故事等等。“以大带小”,丰富了幼儿关爱他人的体验,使他们感受到帮助他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我园还注重寓教于乐,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如和幼儿共同创设了“长寿村”、“花木城”、“定慧寺”等游戏区,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如皋是“长寿之乡”,是“盆景之都”,了解如皋有千年古刹“定慧寺”,有苏北名园“水绘园”等。还组织幼儿参观新如皋,请爷爷奶奶为幼儿讲述如皋的故事等。这些实践活动,使幼儿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如皋人的快乐和自豪。
二、在晨间活动中体验快乐
晨间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开始。活动中,我们充分发挥幼儿的潜能,使幼儿精神饱满、情绪愉快地开始一天的生活和学习。例如在《玩瓶子》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瓶子和辅助用的小棒、绳子、球等物品,让幼儿自由选择玩具后分散玩。在分散活动中教师们发现幼儿们的想法非常有创意,他们想出了许多玩瓶子的方法:有的用头顶瓶子,有的放在地上跳,有的边跑边踢,有的双脚夹住瓶子,有的把瓶子摆放成三角形,当保龄球来玩,有的用小棒推着瓶子往前移动……当幼儿尽情玩耍后,让玩得有创意的幼儿来介绍玩法,再组织幼儿集体思考:如何利用辅助物玩瓶子,并玩出新花样?这样分散集中交替进行的晨间活动方式,既能调控幼儿的运动量,还能体现以幼儿为主的活动原则,让幼儿充分体验活动的快乐。又如在玩“夹包跳”游戏时,可以让幼儿模仿小兔采蘑菇的样子,一边念儿歌,一边夹物并脚跳。这些有趣的游戏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了晨间活动的乐趣。
三、在与家长互动中体验快乐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在活动中多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如我园在“了解家乡的长寿食品”活动中,积极向家长宣传我们的课程理念,让家长了解活动的目标,了解需要与教师配合的内容,并和幼儿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蔬菜实物以及图片,让幼儿在“看一看”、“闻一闻”、“做一做”、“尝一尝”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学习体验,进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态度。随后,我园又拓展了一个亲子活动“自制长寿食品”,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活动结束后,家长们都深深地感到:幼儿与家长一起制作食品,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长的快乐。
总之,在幼儿园快乐教育实践与研究中,我园品尝着成功的喜悦,也理性地思考着我们的实践,努力让幼儿的心灵世界充满快乐,让幼儿园的每个角落充满快乐,让我们的教育充满快乐。我们坚信,只有耕耘,才有收获;只有前行,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英]赫伯特・斯宾塞著,颜真译.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5.
[2]杨文.幼儿英语教学法[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3]唐玲.实现快乐教育要跨越的几个障碍[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58-60.
[4]吉标.“快乐教育”辨正[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3):16-17.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023-02
随着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物质条件,为闲暇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些条件为闲暇服务,如何使这些可能转化为现实,就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任;同时,从教育的本身出发,如何使闲暇成为丰富人生,发展个性,完善人格,激发人性潜能,给人以一个终极关怀的人文家园,实现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闲暇教育就是一条重要途径。
德克尔森认为,闲暇一词主要有三种用法: 闲暇时间,闲暇活动,在休闲活动中人闲适的“精神状态”。因此,闲暇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个活动概念和状态概念。最早对闲暇时间作出论述的是马克思。马克思认为,所谓闲暇时间,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绝对需求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外从事其他活动的时间,是全体社会成员为本身发展所需要的时间。据此,有学者指出,闲暇教育包含两方面: 外在闲暇教育和内在闲暇教育。前者指的是由他人来传授有关各种闲暇知识、技能以及闲暇价值观念。后者是指在闲暇时间里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评价而作出闲暇选择,并认识这些选择对自己、他人、社会的影响。
许多教育家曾经对闲暇进行过深刻的哲学思考,他们的思考,一方面丰富了教育哲学的内涵,另一方面也对我们今天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亚里士多德的“奴隶无闲暇”
(一)闲暇的客观存在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事物的客观存在必须具备四个原因和要素。这四个原因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亚里士多德十分推崇目的因,把它看成是一切变化的最高原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而存在,即使是自然生产出来的东西里面也有目的的活动存在。亚里士多德说:“我们一切行动的第一原则是为了求得闲暇”,“工作与闲暇都是需要的,但闲暇优于工作,并且是工作的目的”[1]P294。
(二)闲暇的价值
1.闲暇的内在价值。闲暇和工作的主要区别在于工作总有一个尚未达到的目的,而闲暇本身就是目的,闲暇的人能体验到休闲带来的愉快、幸福和生活的享受,而从事工作的人心目中总有一个未曾达到的目的。所谓外在价值就是一事物连接另外事物时具有的手段和工具价值。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闲暇只有内在价值,而无外在价值,只是目的,不是工具。
2.闲暇具有娱乐价值。亚里士多德认为适当时间进行娱乐,并且把它看成良药,在精神上放松自己的情绪,从愉快中获得休息,从而体验到休闲本身带来的愉快、幸福和生活的享受,成为劳作而致的苦痛的一种解脱。
(三)闲暇的条件
1.客观条件:(1)生活必需品,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必须拥有了许多生活的必需品之后,才可能有闲暇;(2)工作,亚里士多德认为闲暇是工作的需要,勤劳工作之后需要放松自己,他说:“(闲暇的)娱乐在认真工作当中较为其他时候尤为需要”[2]294。(3)时间 ,亚里士多德曾提到“适当时间进行(闲暇的)娱乐”,“能经验到休闲本身所给予愉快、幸福和生活的享受的,只是有闲暇的人而非忙碌的人”[11294。因此,他得出“奴隶无闲暇”的论断。
2.主观条件:亚里士多德认为奴隶没有闲暇还有主观上的因素。首先要有勇气并且能坚持,不能做到这一点,“不能像男子汉那样面临危险,会沦为任何侵略者的奴隶”[1]288;其次,要公正与节制,有了闲暇的时间和心情,往往会使人趋向于骄纵,克服骄纵需要公正与节制,否则,“在行动和战争中表现出优良的品质,而在和平与闲暇中乃与奴隶无别”[1]288。最后,还要有理性,在亚里士多德眼里,理性的沉思活动具有最幸福的人的一切属性,是最完美的幸福,这是凭借于闲暇,是闲暇的最高境界。
(四)闲暇的课程内容
亚里士多德把教育的习常科目分为四种:一是阅读、书写;二是体育锻炼;三是音乐;四是绘画。这四门科目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音乐直接为闲暇服务的,因为音乐具有这么几个和闲暇相联系的功能:一是音乐能够放松人的精神,给人以甜美的享受,是对劳作和痛苦的安慰;二是音乐还给人以高贵和自由的享受,它鼓舞人的热情,激发人的同情心,培养人正确的判断能力,使人具有真实的情感体验,这是和闲暇的本质相一致的。
二、斯宾塞的科技与闲暇
(一)闲暇的价值与地位
斯宾塞认为按照重要程度对人类生活的几种重要活动加以分类,它们可以自然地排列成为: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
但是,斯宾塞同时又讲到,他划定的只是一个大致的范围,事实上,闲暇与其他各部分生活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每一类生活内部的有些部分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可能比前一类生活某些部分更重要。尽管如此,但斯宾塞认为,闲暇生活中的艺术犹如花,其他类的生活犹如植物的茎和根,而有许多人急于要花而忽略了我那植物,这是非常愚蠢的做法,建筑、雕塑、油画、音乐、诗歌等等的确是文化生活中的花朵,具有较高的价值,然而我们在获取它的时候,还是要必须先考虑建立有健全社会生活,完成为此服务的培育工作。
(二)闲暇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知识对闲暇究竟有哪些好处呢?首先,斯宾塞认为科学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没有科学,就没有完美的创作。任何一个艺术家必须要懂得他所表现的现象的规律。同时,艺术创作还是一个心理学问题,任何艺术品所产生的印象显然是以接触他的人的心性为转移的,所有共同的心性遵循共同的特点,而这些共同的特点必然有着与它相适应的一般原理,这些原理,就是科学知识。
其次,不但艺术创作的最大成就需要科学,充分地欣赏艺术也需要科学,要充分了解表现形式的妙处,必须先熟悉表现内容,而要了解表现内容——艺术家所要表现的真理和艺术家所指出的现实,就不得不通过科学。
最后,斯宾塞指出科学不仅是雕塑、绘画、音乐、诗歌的基础,而且科学本身就有诗意。他认为,固然感情和思考力有对立的地方,但科学其实也蕴涵诗意,“科学正式在那些不懂科学的人全是茫然的地方起开辟一些富有诗意的领域”[2],它能在普通人不经意的地方。
三、总结与启示
闲暇是人生的目的,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也是忙碌得疲惫的人的放牧灵魂的人文家园和驿站。就算把闲暇放在末位的斯宾塞也把他列为人类生活的五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闲暇是个人乃至整个人类迈向自由的一扇方便之门。它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巨大作用是无可否认的。从内在价值而言,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的那种娱乐和理智的享受是无法也不能消除的,它本身就是幸福,快乐和价值自我实现的一种体现。从外在价值而言,闲暇的作用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因为崇高而又充满情趣的闲暇造就的首先是一个和谐和完善的人,而这一切构成了个人从事任何工作,学习等活动的基础。因此,闲暇是看似无用,其实却有大用的。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从闲暇的外在价值看千万不能忽视闲暇,并且要适当地留时间空间给闲暇;从闲暇的内在价值而言,不能“为闲暇而闲暇”的教育,否则便是朱熹所谓的“才要闲便不闲了”。
闲暇和工作的关系始终是两位教育家关注的一个重要焦点,工作为闲暇提供物质条件和时间,这是两位所共认的。可是在具体环节上,却有着差异,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他把闲暇和工作截然分开,对于斯宾塞而言,在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他增加了工作为闲暇提供思想和情感,可是他还是以对立的眼光来看待两者的。事实上,闲暇和工作本是一对矛盾,他们是互相对立,互相统一的。两者的统一性除工作为闲暇提供时间,物质条件和思想情感,闲暇为工作提供目标和意义价值外,还表现在,的确存在着工作寓于闲暇,闲暇伴随工作,两者无法明确区分的情况。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在现代的社会,闲暇和工作的对立虽然在一步步改善,教育要做的是如何能够使两者达到尽可能的统一,这种统一不能以取消对立为代价。
从两位教育家的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艺术是闲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从课程内容来讲,音乐,绘画等艺术课程和文化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是闲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艺术是不能和闲暇画上等号。我们已经分析了闲暇也可能寓于工作中,科学知识也是闲暇的必备构成条件之一,因此首先我们是绝对不能把艺术教育和闲暇教育等同;其次,即使是在艺术课程的教学中,如果方法呆板,成了机械训练,偏离课程设置的目的,仍然是称不上闲暇教育的;相反,一些实用的课程,如果方法得当,深入浅出,情趣盎然,给人以享受的同时,又学到科学知识。这也可以称之为自由教育,闲暇教育了。
每个人的余暇有多少?余暇如何用?这里大有讲究。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就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要知道一个青年怎样度过他的业余时间,就能预言出这个青年的前程怎样。”在具体开展闲暇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我们设计相应的教育方式方法,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
总之,闲暇教育随着终身教育的倡导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在教育领域里奏出了它的音符。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闲暇和闲暇教育的认识会进一步的深化。
参考文献:
[1]张法琨.古希腊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英]赫.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C].胡毅,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85.
[3]黄婕.浅谈大学生的闲暇教育[J].学生工作,2009,(5) .
[4][美]J.曼蒂,L.奥杜姆.闲暇教育理论与实践[M].叶京,译.北京:春秋出版社,1982:167.
[5]任平.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哲学思考[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7,(3) .
[6]庞桂美.闲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