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4 07:31: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牛郎织女教学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品味“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情感。
知识与技能:深入挖掘并体悟诗歌情感的成因,训练“旧瓶装新酒”“缘事而发”的写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诗歌,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通过比较阅读,深入挖掘并体悟情感的成因;训练写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情感,树立积极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品读诗歌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运用多媒体、插图创设情境,请学生讲述民间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接着,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情感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然后,通过比较阅读,对诗歌情感的成因进行挖掘,训练“旧瓶装新酒”的写作思维。
【理论依据】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站在素质教育的角度,结合本教材的特点,情境促读,读中悟情;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学时】
2课时。
【课堂教学流程】
第一学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牛郎织女的传说是我国流传非常久远的故事,历代文人都借助这个传说创作了很多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其中有诗
有词还有电影。而我们今天要学的也是以牛郎织女故事为题材的诗歌。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想请同学来重温一下这个浪漫的爱情
故事……
2.在同学们演说故事的基础上,老师补充牛郎织女的文学掌故,先有先人对星宿命名,后有神话,而后有传说。从《诗经・小雅・大东》到西汉《汉宫阙疏》无情节的记载,再到东汉的《迢迢牵牛星》。
二、整体感知,带入情境
(一)读诗歌,品故事
1.齐读诗歌,然后自读,用诗句回答幻灯片上的问题。
本诗的主体?(皎皎河汉女)
主体在做什么?(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
做得怎么样?(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为什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明确主题:夫妻咫尺天涯,无法团圆的悲苦。
2.谁能将织女的这种悲苦泣涕朗诵出来?(学生个人朗诵,教师点评,再教师范诵)
(二)深入探究
设问:牛郎星和织女星到了《迢迢牵牛星》就有了故事,有了情节。可是东汉文人为什么要将故事编成这个样子呢?跟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系吗?
明确:东汉末年,大一统帝国分崩瓦解,豪杰并起,混战连年,百姓流离失所;传统的婚姻门第观念使有情人难成眷属(联系《孔雀东南飞》)。
三、比较鉴赏,启发思维
1.幻灯投影秦观《鹊桥仙》,赏析并设问:《迢迢牵牛星》与《鹊桥仙》相比,就立意上来说,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明确:这两首诗词的主要不同点在于文本所体现的情感态度,《迢迢牵牛星》是悲苦哀怨的,而《鹊桥仙》是积极坚强乐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表达出词人对爱情的珍视和坚守,因此对于现代人而言,秦观的爱情观更有高度,更有指导意义。
2.写作引导:由这两首诗词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同一种题材,我们可以根据现实和个人情感表达的需要加以改编和利用。这种写法叫“旧瓶装新酒”或“故事新编”。
3.投影欣赏我省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孔雀东南飞》。
四、写法迁移,自主创作
1.思考交流:如果结合我们的社会现实,让你新编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会怎么构思?
(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发言交流)
2.作业:在同学交流的基础上,打开思路,结合社会现实新编牛郎织女的故事。题目自拟,字数不限。(学生作文附后)
五、总结
《古诗十九首》里的古典诗歌,都比较通俗,比较容易上口,很好读。建议同学们把十九首诗歌找出来读读。但读文学作品,应着眼于提高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因而,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将“品―悟―写”三者结合起来,积极开动脑筋,将作品往深处挖掘,丰富我们的思维和素养;积极动笔创作,增强我们作文的生命力。
第二学时:
学生习作点评。
附:学生优秀习作
牛郎织女的今世缘
高一(3)班 陈施敏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唉”织女轻蹙眉,微摇头,移出琉璃榻,叹道:“现在天国大兴工业,空气质量每况愈下,听说人间还好,何不下凡一游?”打好了如意算盘,擦了擦被废气熏出的涕泪,翩翩而去。
可是由于劳累,飞了没多久,头一晕,便失去重心,从高空直坠下来,掉进了牛郎家的牛奶池里洗了个牛奶浴。都说女孩子出浴时是最迷人的,可织女的小样别提有多狼狈了,把农庄里一人数牛吓得够呛。
那人就是牛郎。这小子经过无数的摔打跌爬,总算有了点成绩。可是命运老爷见不得他功成名就,硬是把他经营得火红的牛奶加工一条龙给搞砸了。咋搞的?很简单,就是往牛奶里加了点三聚氰胺,再把牛奶售给“三鹿”公司加工成奶粉,营销全国各地。可命运老爷下手狠了点,以致牛郎债台高筑,每天唉声叹气,不知如何是好,天天没事干就去挤牛奶,牛奶把牛奶池都装满了,他就去跟老奶牛聊天。老奶牛告诉他:“你别愁,你的Mr Right将要到来,一切会好的。”于是,牛郎天天拿着小板凳,坐在屋里等命中人,躲避债主。
牛郎回过神,大喝一声:“你是谁?你以为这是卖广告啊?难道‘樱雪’公司找你拍牛奶浴广告吗?!”
织女抹了抹脸上的牛奶,弹了弹头上的奶滴,没好气地说:“你说什么?拍什么广告?”说话间,已恢复当初亮丽而淑婉的模样,牛郎被惊艳了一番。好歹牛郎也是一代美貌胜潘安,两人在几秒之内沦陷,坠入了情网。
牛郎向织女说清了现况,怕养不起她。织女摆摆手,说:“我会让你东山再起的!”
织女说到做到,靠着标致的模样,参加了选美大赛,连晋数级,登上了冠军宝座。接着电影公司、电视剧导演、著名明星公司纷纷向她伸来橄榄枝,当粉丝问她的保养秘诀时,织女微笑:“因为我喝牛郎家的牛奶,所以我长这么美。”
霎时,牛郎家的牛奶销量大增,牛郎不仅还了巨债,分公司还一开再开。可是,好景不长,王母家刚安装了数字电视机顶盒,看见了织女俏丽的模样,于是,立即遣天兵天将织女抓了回去。
牛郎那个悔呀!因为天天处理公司的业务把织女给忽略了,让王母有机可乘。牛郎决定暂停业务,把织女抢回来。
王母娘娘看见牛郎追上来了,就取下银簪,在天际划出了一条银河。牛郎哈哈笑:“你土不土啊!多少年了,你还用这招?翟志刚同志,麻烦你加快点速度。看!那就是织女,漂亮吧?能否抱得美人归,就全靠你了。”翟志刚点点头:“保证完成任务!”
在王母娘娘的惊叫声中,牛郎与织女搭着火箭回到地球。
后来,王母娘娘不想后世人说她没有用,就遣人做了两个玻璃人像,在银河两岸遥遥相望,命名为牛郎织女星……
教师点评:
此篇习作读来天马行空,诙谐搞笑,虽然有点无厘头,但又充分显示了小作者对现实的洞察力和作文的想象能力。将牛郎和当今的牛奶行业联系起来,将织女与当今的选美风拉上关系,可谓是天衣无缝,令人拍案叫绝。搞笑之余,那种隐隐的现实批判力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
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想像过程(板书):
街灯
}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
言,教师可以明确:
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布置作业
①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②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静夜》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探究学习
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总结课文
①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②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业
①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真诚对话的重要保障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它包含着教师高超的对话艺术、独特的人格魅力、灵活的教育方式等显性的东西。在师生对话时,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视角,把阅读教学的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思维过程,把自己的阅读体会转化为学生的内心感悟,让生态课堂在自然状态中流淌。语文“绿色课堂”中的师生对话不应该是“秀”场,而应该是师生间“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应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智慧呈现,应该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优美境界。如教学《卖木雕的少年》一课,当学生很难理解少年与“我”的情谊时,教师出示:“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展开了以下的教学。
师:不要钱,他是送给我的。真是奇怪啊!少年是干什么的?做生意的竟有不要钱的?少年说什么了?
师:少年和我远隔千里,为什么会如此用心对待我这个中国朋友?因为中国和非洲有过感人的故事。
(教师出示中国政府多次向非洲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等资料)
师:正是中国这种无私的援助,感动了所有的非洲人,感动了这个卖木雕的少年,所以“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好,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这句话。
为了让学生理解少年对“我”的“慷慨”,感悟中非人民的深情厚谊,教师有意设疑,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并提供了相应的资料,让学生真切感受中非情谊,学生的情感自然会从心底涌出,与文本流淌的情感相交融。而此时,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就不再是简单地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了。
二、在生态互动中构建“绿色课堂”
有的课堂气氛沉闷,如一潭死水,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一知半解;有的课如一杯香茗,教师引人入胜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深刻感悟文本内涵,畅快淋漓地说出真实感受,真正感受到了课堂的美,获得了情感共鸣。所谓的语文“绿色课堂”,教学要时时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思维的火花,丰富他们的精神家园。教师可抓住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学习情绪高昂的有利契机,找准切入点,通过质疑引发互动,引起学生共鸣,启迪学生思考,使学生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如教学《生命?摇生命》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研读“作者静听心跳”的事例,先出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然后进行问题诱导,让学生谈谈他们对于这一句话的理解。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生各抒己见,畅谈之后,引导加深体会。当然,不管学生的表达是正确还是错误,教师都要适当鼓励,正确引导。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入课文,引发对生命价值的真切感悟。
又如教学《果园机器人》一课,当学生自己读出机器人的有趣后,笔者安排了拓展延伸,和学生聊天:“果园机器人真有趣,可要是地上果子不够吃,只有摘树上果子吃,机器人可能需要许多果子才能转化出足够的电,那卖出去的果子不就变得少了吗,收入也就少了吗?”学生也觉得这种机器人还不够科学,笔者就顺势引导:“那你觉得怎样做才更科学?”话音刚落,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可以用风能做机器人的动力;有的说用太阳能让机器人动起来;有的说让机器人“吃草”,还有的说机器人“吃”泥土更方便……在师生平等和谐的对话中,学生思维极其活跃,他们的不同说法无不闪耀着智慧和创新的火花。
三、在个性体验中构建“绿色课堂”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的鲜活个性、生活背景与知识经验千差万别,自然会对学习探究的内容产生不同的看法。“绿色课堂”是让师生拥有积极情感的课堂,是让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是关注每一个人和谐发展的课堂;“绿色课堂”也是师生生命最真实、最精彩、最不可复制体验历程的课堂。在“绿色课堂”上,学生的个性体验偏离或超出教师预设和期望的轨道,屡见不鲜。我们应正确对待这种现象,在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的前提下,对于有悖于文本核心价值的观点,积极引导,顺势而教。总之,要让学生怀着一份快乐的心境,在情感交流中放飞自己的想象,释放自己的情怀,碰撞出幸福的火花。
如教学《乞巧》一诗,教师朗读诗文“牵牛织女渡河桥”后,出示画面“牛郎织女一家人在鹊桥上相会的情景”,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七夕鹊桥相会,牛郎和织女的心情会怎么样?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悄悄话呢?如果你是牛郎织女的儿子或女儿,你会对织女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说:“如果我是织女,我会对孩子说,在家里要听爸爸的话,认真学习,做个好孩子。”有的学生说:“如果我是孩子,我会对织女说,您在天上过得好吗?有机会要常回人间和我们相聚啊!”有的W生说:“如果我是牛郎,我会对织女说,你放心吧,我会好好培养咱们的孩子,也会祈祷咱们一家人早日能团聚。”教师进行总结:“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这团聚的时刻,让他们说悄悄话吧,我们静静地读,别打扰他们。”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 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读懂《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体会诗人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
2.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领略了黄河宏大的气势,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
3. 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板书:江南春 书湖阴先生壁)
二、学习目标
【出示课件7】《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自学提示:
1. 解释题目,了解作者。
2.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3.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4.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第一部分:《江南春》
(一)合作学习
1.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2.介绍作者: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3.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4.理解重点词语,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
5.说一说诗句的大意: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庄,山边城郭,酒旗随风摇动。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座寺庙,又多少楼台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
(板书: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二)质疑探究
1.重点词句 【出示课件8】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品读,深化理解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统称,均设故都于江南,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时间存在较短的时期。由于佛教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方便他们统治人心,巩固江山。于是当权者大兴建设寺庙,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几百座,是当时人民的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它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十几万的和尚和尼姑,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现在大江东去,南朝的统治已经灭亡,那些荒的当权者也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当年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读到了诗人慨叹南朝的灭亡,借古喻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板书:忧国忧民之情)
第二部分 《书湖阴先生壁》
(一)合作学习
1. 解题:《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2. 了解作者: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3.理解重点词语:
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一水护田: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
两山排闼送青来:排,推的意思;闼,指门。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送来莽莽青翠。
3. 说说诗句的大意:茅屋檐下经常打扫得干净,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亲手栽种的。一溪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破门而入送来了莽莽青翠。
(板书:院里:茅檐 花木 院外:一水 两山)
(二)质疑探究
1. 【出示课件9】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 品读:第一二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三四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板书:景美人更美)
三、总结拓展
1.黄河的磅礴气势,江南的美丽春色,乡村的青山绿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
2.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在课下可以自己找来读一读,背一背,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浪淘沙
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
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忧国忧民之情
书湖阴先生壁
院里:茅檐 花木
院外:一水 两山
景美人更美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选编了《浪淘沙》《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三首诗歌。从内容上看,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从形式上看,都是七言绝句。
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第一节课教学刘禹锡的《浪淘沙》,基本教学步骤是导入后,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释题、了解作者,熟读古诗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说说诗句的大意。接下来,学生合作学习,按照提示逐步完成练习,教师检查指导。最后的环节是质疑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从中读懂诗句蕴含的感情,进而深刻理解全诗。
第二课时,按照同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第二首和第三首诗。学生在掌握了学习方法后再来学习新课,没遇到什么障碍,可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首先是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第二是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1.前言
语言艺术是用文学作品的语言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人们通常把它叫做文学。与其他类型的艺术相比较,文学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有其鲜明的特色。文学作品的语言要有形象性、音乐性、情感性。文学形式主要有诗歌、散文、小说等。诗歌语言精炼、准确、优美,有节奏、有韵律,富于音乐美,行列结构上的结构美。生物界是五颜六色、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生物学是科学性、思维性、趣味性、创造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科学。将语言艺术整合到生物学中,能使生物学焕发出新的生机。
2.运用小说式语言创设高中生物学教学情境的途径
用小说的语言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微观的世界的染色体赋予生命力,将其情感化,可以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通过对的类比,能够从深层次来理解减数分裂本质。只有研究了减数分裂的真正过程,才能对其做艺术的加工。
例如,减数分裂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属于生物模块2“遗传与进化”之“2.1 遗传的细胞基础”的内容,要求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并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地位相当重要,是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的基础,是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2.1合理引导,激发创作。
在教学设计之前教师要了解教学任务,了解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减数分裂》中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减数分裂?减什么数?减了多少?在什么时候减去的?接下来,引导大家看书本的图片,一起来讲故事。
指导语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请看书本的“哺乳动物的形成过程图解”,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哺乳动物的形成过程吗?如果将这个过程看成电视剧的话,剧名叫什么好?分几集?师生始终互动,参与讨论。
2.2 科学比喻,精心创作。
减数分裂的核心是同源染色体的运动行为,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牛郎织女》有异曲同工之处。
根据戏剧的要素分析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情节。学生将故事总结如下:
时间:从原始生殖细胞到成熟的生殖细胞。
地点:里的曲细精管。
人物:染色体,特别是同源染色体。
情节:这是一部凄美的爱情神话故事,比《牛郎织女》还惨的爱情悲剧。
[分组讨论]
第一组的同学先发言:“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地方叫做‘’。在‘’县,有个美丽的村庄,叫做‘曲细精管’。村子里有两个‘人’,确切地说是两个染色体,小红和小黄。他们是天生的一对,地设的一双。他们从小生活在一起,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在此,我打断了同学的发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小红和小黄是一对恋人,一般地说,两者应该具备如下特征:一个是男性,一个是女性;年龄身材等条件能够般配;两者要相爱。对吧?”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同源染色体的概念: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形态大小一般相同;能够两两配对。
请第二小组的代表将这故事继续: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小红和小黄也日渐长大成人。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或者说:‘那个少男不钟情?那个少女不怀春?’一天,小红和小黄相约来到小河边,花前月下,甜言蜜语。”
到此,可以进行对“联会”的概念学习了。
我问:“按照现代的说法,小红和小黄的行为叫做什么?”
学生笑着回答:“约会,或者幽会。”
“但小红和小黄是染色体,不是人,他们俩是同源染色体,它们之间两两配对叫做联会。”使学生的思路回归生物学知识,掌握了联会的科学概念。
这时,我巩固式的提问:“发生联会的时期是什么时期?”
“一定是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生答。
第三组的同学代表将故事继续:“他们谈婚论嫁,准备成家。”
我问学生:“他们成的家有几条染色单体呀?”(回忆旧知识,复制后的每条染色体均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学生齐声回答:“四条。”
我说:“对,四条。联会后的同源染色体,就叫做‘四分体’。”
我拿出左手,大拇指扣在掌心,手背朝向学生,问:“几个手指头?”
学生笑答:“四个。”
“这就是一个四分体。”我解释。
我激发:“请大家发挥想象力,如何用手指更加确切地表示四分体。”
我提示:“手指离合有讲究的。”
一位学生举手回答:“将中指和无名指分开,小指和无名指并拢,食指和中指并拢。”
“大家一起来解释一下吧。”我要求。
讨论的结果是:并拢的两个手指代表姐妹染色单体,中指和无名指大小接近,更能代表同源染色体。小指和食指的大小不代表染色体的大小。
小结时,我了出示四分体的手型,连续问了5个问题:“一个四分体有几对同源染色体?几个染色体?几个染色单体?几个DNA分子?有四分体出现的时期,一定是减数分裂第一分裂的那一时期?”
让故事继续:“刚才话说小红和小黄谈婚论嫁,成了一个名叫‘四分体’的四‘口’之家。这事情传到了‘王母娘娘’的耳朵。织女在人间成家立业,儿女私情,犯了天规。‘王母娘娘’派了天兵天将,带着绳索――纺锤丝,分别绑在小红和小黄的腰间。他们被带到了赤道板附近(牛郎和织女被带到银河边)。”
我个别提问:“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示属于何种类型分裂的何种时期?”
学生答:“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中期。”
“同学们,接下来的情节将会示怎样?”我问。
根据书本知识,学生说:“美好的生活即将结束,一出悲剧即将开演。”
第四小组的同学接着说:“天兵天将用纺锤丝拉着小红和小黄将他们拉向细胞的两级。小红和小黄只有挥挥手,再见!……BYE……BYE……两个人的身体虽然被分开,心却还在一起。”
这时我用身体表演着同源染色体分开时候的状态,四肢朝着对方,弯着腰身。
我补充:“他们比牛郎织女还惨,牛郎织女每年七月初七还有一次见面的机会,而小红和小黄分开以后分别今入了两个世界(两个细胞),永远不能相见。”
小结:“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的复制,形成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联会、四分体等时期,同源染色体分开,细胞分裂,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
第五组的同学说:“当小红和小黄分开以后,小红整日在思念着她心中的那个他。还好的是,小红还有一个卵生姐妹生活在一起,两姐妹相依为命。王母娘娘也真是坏,看到小红还有姐妹相依为命,日子过得还太好了,没有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再次下令将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小红的两姐妹也被拆散了,分别进入到两个细胞中去。”这样轻松的气氛下,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很快的学习和掌握。
3.结论与讨论
学生的潜在创造力是很强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使得对减数分裂的比拟更加贴切,更加准确,更加生动,让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思想产生碰撞,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合理的交流,让学生和教师享受更多的课堂生成。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教师的备课无论怎么完美,有时也比不上全班同学的集体的智慧。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课堂的生成是集体学习特有的优势,是个别学习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学生不再知识是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而是课堂上很有潜力的课程资源。
但艺术的加工的度要把握好,要适可而止。生物学毕竟适一门科学,科学要讲究准确性、科学性。而艺术则不同,为了达到艺术效果,可以适当地夸张或者加工。因此,用艺术化的手段来对生物学的某些科学的现象进行描述的时候,要注意准确性和科学性。用艺术的手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当学习者已经理解了或者掌握科学的本质的时候,要用恰当的方式,将所学生物学知识去艺术化,还原其本来科学面目,用科学的语言再次描述所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周远清.挑战重理轻文,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1-12.
[2]王翠微.让人文回归初中生物教育[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4.
[3]何齐宗.教育原理与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92.
[4]引自长春工业大学张德江校长在迎校庆艺术学院作品展暨服装表演晚会上的开幕词.省略ut.省略 /bmgz/ys/yskxxq.htm.
[5]胡天君.科学・艺术・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04,(4):20-21.
(一)追求教师眼光与学生视角的和谐统一
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如果用成人的眼光读,会把课文读得深,如果将自己当作一个儿童,揣摩自己的阅读过程,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许多好奇的问题,沿着这些问题,你会有许多独到的发现,同时能体察到学生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具备的方法。解读《负荆请罪》一文时,学生可能对文本中的人物产生爱、憎的情感,如果站在儿童的角度提出问题:“通过学习,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说出你的理由来。”大多数同学都说喜欢蔺相如,也有部分同学喜欢廉颇,并且理由都非常充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以大局为重;廉颇爱国,知错就改,作战勇敢。但我们在读教材的时候要想到有没有喜欢赵王的呢?这是儿童的个性化理解。于是出现了下面的教学情景:“老师,我喜欢赵王。”老师和学生都感到惊讶,发言的孩子却振振有词:“赵王起用蔺相如这样一个小官,说明他有眼力;他不怕秦王,敢去渑池会盟,可以看出他很勇敢,是一位好国王。”学生的回答足以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因个性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也不一样。这一小小的教学环节说明老师在解读教材时的读、问,要从儿童的角度去设计,只有你自己心里清楚了,学生才可能学得明明白白。
另外,我们还要以儿童的眼光关注文本的语言。小学课文中的语言大多都贴近儿童的生活。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文本的语言有三个层次:一是适合儿童现时交流的伙伴式语言,学生能听懂,也能自由运用表达;二是适合儿童发展的目标式语言,学生经过学习、模仿就能学会的语言;三是适合文学作品的精粹语言,这样的语言蕴含丰富的思想和语言的表达艺术,具有言语智慧,但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才能逐渐体悟到。”这着实让我们明白在解读教材时,要站在儿童的角度,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目标的语言,要设计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模仿、运用,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而对于捕捉到的精粹语言(文学语言),则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甚至更多的讲解赏析。
(二)追求多元解读与标准答案的和谐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倡导在语文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许多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另一种极端――对学生偏离主题的“独特体验,个性解读”听之任之,不加指正。引导学生解读教材应注意“多元”与“标准”的和谐统一,坚持“标准”是在“多元”基础上的标准,“多元”也是有“标准”的多元。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帮助学生建构意义,而这样的意义虽因人而异,但应该有不同程度的“标准”的成分,甚至达成一致。
例《三打白骨精》教学片段:一位老师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让孩子们说说唐僧、孙悟空和白骨精,你最喜欢谁?孩子们有的说是孙悟空,因为他机智勇敢;也有的说是唐僧,因为他仁慈;还有一名学生说因为白骨精三次骗唐僧,骗不到,可她不灰心,这种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精神,他十分佩服!此时,另一名学生也帮腔说白骨精还很孝顺,把老母亲也请过来吃唐僧肉。听了这样的解读,老师立即加以引导:“你说说白骨精为什么要三骗唐僧呀?”学生们知道是因为白骨精想吃唐僧肉。老师接着说:“那干坏事不泄气,那坏事不就越干越多了!现在你还佩服她吗?”同学们这才认识到白骨精的“永不放弃”“孝顺”,那是建立在牺牲他人的基础上的,自己的理解是不对的。
教师在张扬孩子个性,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时,不忘对学生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新课标大力提倡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要积极保护学生的个性,允许孩子对文本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感悟。但保护不是庇护,更不是无视,当学生的认知、情感有一定的缺陷、偏差时,教师就得抓住这个教学契机,进行引导,使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实现文本的个性解读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三)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语文教材是一个体系,具体的教材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每篇教材具体反映了怎样的人文精神,怎样的工具价值,教师要能吃透教材,客观地分析教材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如《牛郎织女》,这是一个民间故事,语言通俗,内容浅显。如何解读呢?可以从民间文学这个角度展开教学。
练习讲故事,体验民间故事的特点。我说:“《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啊,老师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说了。夏天的晚上,在一层楼的楼顶上,我和几个年龄相仿的孩子一边乘凉,一边看星星,一边听大一点的孩子给我们猜谜语,唱儿歌,讲故事,其中就讲到这个故事……”通过这样形象的描述,仿佛把学生带到了夏夜的星空下,带到了旧时的楼顶上,进入了微妙的境界。然后,我引导学生通过把握段落要义、抓住段落关键词等方法来练习讲一段故事,并逐步提出了语气、语速、声调等讲故事的要求,努力讲得声情并茂,有声有色。学生的精彩表演使课堂充满了笑声和欢乐。
感悟人物形象,挖掘民间故事的特点。我让学生谈一谈牛郎、织女、王母分别代表了怎样的形象,并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来说明。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民间故事语言的朴素、优美,刻画人物的不同方法等特点。应该说,教学已进入一个较高层次的阅读平台。
拓展延伸,点亮民间文学的“心灯”。我请学生们想一想,议一议:为什么老百姓会编出这样一个故事。最后,我设计两项作业:1.画一画“天河”“牛郎星”“织女星”,并通过多种途径来证实; 2.搜集几个你喜欢的民间故事,讲给同学听。
(四)追求课前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和谐统一
叶澜指出:“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可见,课前预设要为动态生成而设计,使教学尽可能地在预设之内生成,在一般情况下,做到教学目标基本不变,教学内容基本不变,教学重点基本不变,教学策略基本不变,教学流程基本不变。同时,必须认识到,课堂又是复杂的,老师在预设时,不可能穷尽也不必穷尽课堂的可能的变化,要凭借教育智慧在教学机智中生成。有的时候,预设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教学重点可以在生成中调整,探究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
一、创设情境,乐在其中
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华应龙教授说:“一个教师,如果他想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具有更高的效率和价值,那么,他就不能忽视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情境,让学生乐在其中。”
一位老师在讲《端午的鸭蛋》时,老师先问学生:“大家知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谁的名句吗?”学生答出秦观。师问:“他是哪里人呢?”学生答出:“江苏高邮人。”师接着说,900年后高邮又出了一位作家,他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最后一个士大夫,他就是――汪曾祺,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有人对他说:“高邮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汪老先生当时在餐桌上,微笑着听了之后,便抿了一口酒,慢慢悠悠地说:“不是的,高邮鸭蛋第二,我是第三!”汪老先生当然是在调侃自己不如高邮鸭蛋有名,但是可以看出高邮鸭蛋在汪老心目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高邮,看看汪老先生笔下的那枚家乡端午节的鸭蛋里究竟装着什么特别的东西,让他念念不忘,鸭蛋何德何能排在了汪老的前面。这样的导入,引用名人典故创设情境,既引出了课文内容,又让学生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对作家文风和人品也可略知一二。
有效的教学情境,让课堂充盈着生活的气息,充盈着生命律动的气息,充盈着轻松愉悦其乐融融的气息。便于让学生找到知识的源头,学得扎实,学得彻底,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
二、锤炼语言,评点到位
课堂上教师的评价反馈语言转瞬即逝,似乎常被人忽视,但学生却在敏锐地、清晰地、热切地捕捉着它、感受着它。教师综合灵活地运用各种课堂评语,会让学生的言语生命得到唤醒、滋润和成长!
有位老师执教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对一个朗读不算好的学生说:“我很喜欢听到你的声音,还想听你再深情的读一遍!”有时对全班说“我可以和大家一齐读吗?”或者“孩子,你读得太棒了!”“你们能把这种光明和希望通过你们的声音传达出来吗”等等;有位老师教学《爱,在――》当学生表达了自己对妈妈的感激和报答之情后,老师说:“宝贝,你说得太好了!如果妈妈在现场听到这番话,心里一定乐开了花!你真是妈妈的好儿子,老师的好学生!”夸奖学生的话不怕多,鼓励学生的话就怕少,当一个学生读的声音很小时,老师就会说:“大家齐读,为这位同学壮壮胆!”当学生读得声音大了一点时,又说“我真替他感谢大家,让他有了更大的勇气!”
点评学生还需要灵活,随机应变的教育智慧,需要丰厚的文化底蕴。当学生读《天上的街市》“那隔着海的牛郎织女”时,老师就说“这位同学很激动,为了牛郎织女的爱情,他想说即使隔着海也无法阻挡他们的来往,更何况是河呢!”一位老师讲李清照的《声声慢》时,问学生“像李清照这样有爱国情怀的还有谁呢?”学生答出了岳飞、文天祥、辛弃疾、陆游,老师恰到好处地点评道:“李清照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吗?像文天祥那样上朝议事吗?像辛弃疾那样喝酒骂醉吗?像陆游那样给子孙遗志吗?”学生答不能,老师接着问为什么,“因为她是女人”,女人怎么了,老师引导“她能得到同时代女子的知心相交吗”,那个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李清照的思想已凌驾于社会之上,才华处于他人之上,但地位卑微,所以这个孤苦的奇女子内心便充满了孤愤、孤高、孤傲、孤苦的情怀,请大家读出这种情感,抬头替她控诉,让那个化愁为魂的女子听到,让那个社会听到,齐读。就这样适度适时地点评引导学生,也把诗词主题挖掘得更加透彻,课堂达到了。
三、旁征博引,融会贯通
特级语文教师王崧舟老师说:“课堂教学是实的,需要扎实,来不得半点虚假,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排斥空灵的诗意,诗化教学,是教学的一个支点,更是诗意人生的出发点。”
还以《端午的鸭蛋》为例,授课老师不仅引用了汪老的《我的家乡》《复眼》等文章来帮助学生品味汪老的语言特点,还提到了《红楼梦》中对探春的描写:“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让学生明白:“鸭蛋有的难看,有的好看”这样描写太笼统,为什么作者要用“有的长得蠢,有的秀气”,是把鸭蛋赋予了人的性情,使之人格化了,在他眼中,鸭蛋就像伙伴像朋友,所以汪老的语言能化腐朽为神奇就在这里了……
书到用时方恨少。多读书,让自己成为一个“杂家”,才能做到厚积薄发,课堂教学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诗意的教学语言,诗意的教学设计,对生活诗意的热爱和创造,才能让课堂在诗意中流淌。
四、幽默风趣,尽展魅力
幽默风趣,亲切和蔼,高贵优雅……虽然教师个性不同,但都让学生目睹到了魅力教学的风采。在这些风格中,幽默风趣是最惹人喜欢的。
幽默是课堂教学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苏联著名教育家思维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道:“幽默是教师的魅力、活力、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教师知识、智慧、灵感、修养在教学中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提高自身影响力和创造力的一条别致的途径,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听参赛老师讲课一天八节,感觉坐在那儿身体的确劳累,但当听到老师的幽默,所有的倦意都瞬间消失,让我在轻松中学习。所以我们的学生也是如此,他们肯定特别喜欢能给课堂带来爽朗笑声的老师。老师微笑着问大家:“天上掉下一枚鸭蛋,想吃吗?”学生说:“想。”老师:“别急,我们要先剥皮啊,哪个是空头?”学生从书中找出了答案,老师问:“一磕,行否?”“不行!”“为什么?”“因为油多。”“何以见得?”“文中用了‘冒’字。”“怎么冒的?”“吱――”“该读长音还是短音呢?”学生争论不一,老师也没固定答案,而是说:“汪老去世了,我没办法问,要不你们就读长音,或者读短一点。”学生大笑……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要加强预习环节的指导,尤其是在中高年级预习更是学生走进文本、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预习任务仅仅止步于布置任务,没有指导的策略,没有反馈的方式。而在预习之后,教师也没有能够结合学生预习的状态对教学设计进行及时调整,仍旧是老一套的教学模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预习热情,最终导致了预习成为了一种形式。那如何才能真正发挥预习的效益,让预习更好地为阅读教学服务呢?笔者认为教师只有立足成才,才能让预习为高效阅读奠基。
一、基于教学流程,选择反馈契机
在教师反馈的方式上,一般教师都只会逐条逐项地进行检查,导致整个过程显得十分生硬而死板,学生受到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过多,几乎没有灵动的生成性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改变预习检查和反馈的方式,从而真正把握学生的预习成果,并能够为我们即将进行的教学服务,使得整个课堂的结构更加完善。
例如在教学《望洞庭》这首诗时,教师就布置学生收集了古人描写洞庭湖的相关诗句。但在教学之处,教师并没有直接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学步骤的设计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补充其他诗句以便与刘禹锡的这首诗进行对比时,引导学生出示相应的诗句,从而将预习的反馈检查与教学流程巧妙而自然地融合起来,起到了相得益彰的教学妙用。
二、基于学习方式,打破课堂结构
预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让学生预热文本,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还在于让学生现行感知文本之后,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当学生对课文形成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形成的体悟与感知也就相对丰富,对课堂教学期许也就更加充足。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日常教学中教师以串联方式推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而要根据情况采用板块空间更为丰富的弹性内容,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三、基于学情考量下,重构教学内容
经过深入预习,学生已经对文本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和动力,这就需要运用“陌生化阅读”理论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地调整与整合,将熟悉文本的陌生一面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发学生真正的探究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入研读教材以及把握学生反馈的基础上,按照教材中内部之间的联系将知识结构关系进行必要的重组,融通课时之间的内在联系,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
例如古诗教学,很多教师都是按照创设情境、诵读古诗、解读大意、体会意境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教材都是按照两首共同出现的情境呈现古诗的,在紧挨着的两首古诗教学中,教师是否有必要还按照固有的套路进行教学值得探究,尤其是在学生充分预习之后,两次都要经历多层次诵读的教学经历,是否适切?如五下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都是描写西湖的古诗放置在一起,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如果教师还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势必造成无效的重复劳动。因此,在对比预习两首不同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将两首古诗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基于陌生质态,置换解读视角
预习中,学生对文本已经形成较为深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思考,于熟悉之处开掘出陌生内容,形成全新体验。可以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语,从不同的维度解读出不同的意蕴;可以评说人物,从不同的角度强化人物评价的多元性;可以突破文本的范畴限制,引入更为鲜活的材料元素,再次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个性
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敢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就应充分运用多媒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获取知识过程与途径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如在教授《咏雪》之前,我先让学生看《陈太丘与友期》的课堂实录,学习课堂实录中的学生们:看看他们是怎样预习,怎样讨论,怎样解决疑难。然后我问学生有没有信心自己学会学习,因为有了范例,同学们信心百倍,跃跃欲试。
三、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搜集筛选资料,主动获取知识,将知识进行延伸、扩展,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运用语言
文学作品大多具有较高的审美属性,作者的强烈情感通过语言引起读者共鸣从而获得精神愉悦。多媒体教学将无声的语言和形象的直观画面结合在一起,为语文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彩的形、音、义统一的信息集合体,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
例如上《荔枝蜜》一课,课件设计时,抓住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线索,先是以平面连环图式再现作者小时候上树掐海棠花不小心被蜜蜂蛰的经过,让学生理解作者“不大喜欢蜜蜂”的情感疙瘩;接着以“参观养蜂大厦”的录像播放,让学生认识小蜜蜂的生活习性;最后以色彩鲜艳、寓意深刻的蜜蜂采花酿蜜图,农民勤劳插秧图,配以重点文段呈现,让学生领悟小蜜蜂的无私奉献精神。课堂教学设计时,我们引导学生学生在把握课文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在语文语调、节奏轻重等方面点拨学生,再点拨学生体味小蜜蜂的崇高精神品质。尤其是对那段“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的课文重点段,用以画面、文字、背景音乐集合而形成的特殊情境氛围,在这种震撼心灵的情感辐射下,使学生的内心真正感受到“颤动”,自觉地随同作者一同地进入对人、事、物的体验、思索和感悟,化为融合着自己灵魂个性的精神血脉,渗入心田,释放活力。
二、 创造情境,以情感人,在实践中创造美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会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感知课文的情感内容,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但是课堂朗读的教学有时还不尽如人意。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时,课文朗读可以交给专业人员来完成,他们能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课文的感情基调。同时,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一起参与进来,可以渲染气氛,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帮助学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的基调。以《春》为例,这一课的朗读配有音乐、文字、图片,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自动切换,朗读声情并茂,音乐灵动,使人仿佛感受到春的活力,这对理解课文的主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画面、声音的辅助,无形中丰富了课文的审美空间,增加了课文的表现力。
由于多媒体提供的情境生动、真实,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160-01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三种方式有机结合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上。新课标的研究依托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课堂上灵活多样。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以下就中学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方法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导入激趣,引人入胜
导入是教师在开课之前的一段幕启,也是吸引学生进入课堂的主要手段,更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第一步,一个出色的开头就会为整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调。为此,语文教师的导入也就成了一门艺术,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谈谈几种导入方法:
1、由揭示题旨导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文题,可以窥探文章的主旨。“名不正,言不顺”,作者选题总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因而标题常是文章的精义所在。学生读文章,首先接触的是文题。为揭示文章的“主脑”,弄清题意就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按“桥----拱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步骤来板书,从形状、材料、空间地域上对所要写的桥进行了限定,规定了明确的选材范围。简洁、明了的导入语,为学生学习课文把关定向,起到了学习的引路作用。
2、由故事、趣事导入 学生喜欢听故事,故事本身有一种吸引的魅力。平时可以结合课文实际,从听故事、趣事、轶事、寓言、典故等方面开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故事讲起,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学生有了兴趣,学起来自然趣味盎然。
3、由制造悬念导入 悬念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观看戏剧电影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开讲制造悬念,使学生急于求知,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由于学生天性好奇,用问号来打开新课的大门,能有效地激发求知欲,也给学生的想象留下了艺术空间。
二、巧妙点拨,引导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
新课标的出台,新课程的实施,促使了语文试题的主观性、独创性、发展性。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活动的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学”上。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但是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的同学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刻的把握诗歌的内容,感悟诗的意境。
三、鼓励质疑、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