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5: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融资战略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企业价值最大化机制下的战略资产和融资决策的处理
企业战略发展中,其整体的战略发展部分就是融资战略,因而对于企业战略实施的成败而言,融资决策是关键,在企业的融资决策发展中,就要严格的依据于企业的战略规划,并对债务融资和企业股权融资的特点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对于企业价值最大化机制下的战略资产和融资决策的处理过程中,就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2.1做好扩张战略的基本融资
企业扩张的过程中,基于多元化的角度而言,不同的企业往往有着不同的融资战略发展,当前企业扩张战略发展中,其基本的融资更是本着合理性的原则,正确的理解债务水平和企业剩余资金之间的关系,并做好专用性投资水平和所获剩余之间关系的综合性分析,这一债务融资对于横向一体化有着一定的适合度.而股权融资对于纵向一体化有着一定的价值.就资产专用性以及交易成本而言,一旦企业有着相对较大的且无用性的资产时,在企业业务扩张的同时,可以对多样化的战略加以采用,在对多样化战略不采用的基础上,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企业的非专用性资产相对来说是比较多的.这就说明,资产的专用性往往和业务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关系,同时这种关系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基于交易成本的相关理论,企业对于多样化战略选择的同时,更加的倾向于权益融资,但是在对非相关多样化战略进行选择的时候,对于债务融资有着一定的适应性,企业的这种债务权益比在某种程度上同样也和业务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2.2做好永续经营战略的融资处理
企业融资决策处理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对高负债比率的风险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同时也要对永续经营的一些风险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企业的价值而言,虽然有着一定的负债比例在某种程度上将企业的价值显著增加,但是就其实质性而言,负债融资往往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这也会对企业的持续经营有着严重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在产业竞争相对激烈的时候,一些高负债率的企业将会有着相对较大的破产概率.在经济危机存在的时候,杠杆率相对较大的企业将会有着较大的损害,但是对于一些融资能力相对较强的企业而言,在对经济不景气这一现象加以利用的同时.在竞争环境中下,企业资本结构对于产品市场后续竞争能力同样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企业后续投资能力往往会受到高负债率的负面影响,同时企业的价格战的相关财务承受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同样也受到高负债比率的直接性影响.永续经营战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债务融资在某种程度上将会使得企业的永续经营能力显著降低,并保证企业有着不流畅的现金流通,这时,我们发现企业更应该加强股权的融资和发展.总而言之,从企业价值角度进行分析,股权融资在某种程度上将低于债券融资.而基于竞争角度和企业的战略发展角度而言,企业的债券融资并不是主要的发展方向.企业在实际的产品市场竞争中,就要做好企业的融资,这种融资决策的确定,不仅仅要依据于竞争类型,同时要依据于战略性的主要发展方向.企业融资决策发展过程中,企业的战略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企业之间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同样也有着一定的相互作用.
管理的协同性、统一的规范性、利益互动依存性以及集团总部的主导性,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所以才决定了集团性企业在实施融资战略管理时的可行性。
1.2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间接融资取得了不错的发展
从整体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集团性企业在融资活动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去及时解决的问题,比如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对间接银行融资比较重视;信用比较缺失,这样就会导致融资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融资结构也不是很合理等。通过分析集团性企业的特点可以看出在实施融资战略管理的过程中,集团性企业是具备良好基础的,而传统融资存在的很多问题也为企业融资活动的改善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融资战略在运用和筹集资金的时候主要是从整体发展和长期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的,在集团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经营环境经常都在发生变化,采用融资战略才能够让企业资金的运用效果和供应能力得到有效保证,这样企业才能够得到更加稳定的发展。
2融资战略管理理论
融资战略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内外部的环境情况,为了能够让企业发展战略的资金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来对企业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系统和长期的谋划。而融资战略目标就是指企业在一定的战略时间内需要完成的资金筹集的总任务,它不仅包括了资金筹集的数量,同时也包括了资金筹集的质量。在实施融资战略的时候需要建立在集团集权式的管理上。企业的融资战略应该要和企业的经营战略相一致,同时还需要通过相应的融资活动来影响和支持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在制定经营战略的时候,融资战略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同时还可能会对企业的发展情况产生直接影响。当企业的经济战略不断变化的时候也需要对融资战略进行相应的调整。
3集团企业融资战略管理:基于某集团的案例分析
本文所分析的这个集团性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取得今天不错的成绩和社会地位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该企业也发生了比较严重的支付危机。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开放了外贸交易权,使得该企业之前因为政策性形成的垄断市场开始逐渐消失,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同时企业的内部管理也开始失控、职工的价值观念扭曲、在实际的扩张中比较盲目。这样就最终导致了这次支付危机的发生。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首先就需要对经营战略进行相应的改善。该集团性企业在面对外部经营环境不断变化的时候,采用的是主动去适应的方式,以提升企业的价值为导向,推进市场化发展的战略,加强面向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培养,让企业在新的外部环境下重新获得了生机和活力。同时还对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企业业务进行重组,这样就让企业的生存空间拓宽了。该集团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融资模式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选择,融资活动从逐个的点转变成整个集团的面,融资实务从单一的银行信贷转变成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而融资战略也开始逐渐变得清晰。
4集团型企业融资战略管理:由某集团案例所引发的思考
4.1制定融资战略。
在对融资战略进行制定的时候首先应该要对企业现在和以后可能遇到的融资环境进行分析和了解,而在对融资环境进行分析时则主要可以从外部融资环境和内部融资环境来进行。通过分析和判断融资环境,能够有效的形成融资战略的主导思想。其次是选择融资战略目标,融资战略目标一般包括了要满足资金的需求、降低融资的风险以及降低融资的成本。最后就是评估融资能力,融资能力也就是企业在财务风险下能够承受的最大融资金额。要制定出合理的融资战略,前提就需要确定出融资能力,它会对融资的战略走向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4.2实施融资战略。
在制定出融资战略之后,企业的融资能力以及自身能够承受的财务风险就能够得到明确,同时再根据投资和经营的资金需求就能够确定出企业以后的融资目标。随后就需要实施融资战略,在企业的整个融资战略管理体系中,融资战略的实施也是最关键和最后的环节。它主要就包括了融资方式的选择,融资战略实施体系的建立、反馈融资战略以及调整和评估。
所谓融合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将有特殊需要的自闭症儿童纳入一般的教育系统中,让有特殊需要的自闭症儿童和一般自闭症儿童一起接受教育。融合教育的理念是要让有特殊需要的自闭症儿童跟普通同龄自闭症儿童一起在常规学校接受教育,并得到适当、合理的支援,使自闭症儿童们适应普通学校的校园生活,发挥潜能,更让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此外,通过“融合”培植互相关怀的校园文化,促进家庭与学校合作,共同把普通学校发展为兼容及进取的群体,为不同能力的自闭症儿童提供优质教学。
融合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的教育概念,就在学前教育得领域而言,学前的融合教育都有处于发展阶段,教育融合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家庭融合、社区融合、幼儿园融合、学校融合教育训练过程,重点是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会功能、学习功能、认知功能,来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融合教育环境开展教育康复有利于改善其社会行为习惯,融合教育的课堂环境需要系统化、科学化的个别训练来满足孤独症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能显著增强教育康复效果。教师与家长的态度对融合教育的成效起到关键作用。
二、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
1.正常幼儿园对自闭症儿童在融合教育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自闭症儿童由于身心障碍的影响,阻碍并导致他们可能失去了融入的机会,无法像正常的学龄前儿童一样进入普通幼儿园,再加上对自闭症儿童的认识上的不足,有些老师常常会认为自闭症儿童很多方面有异于常人,如动作协调性差、目光涣散、注意力缺陷,等等,他们对某种环境,某种刺激过度敏感而感到恐惧。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甚至会和家长直接拒绝儿童来幼儿园进行随班就读。所以,导致部分家长隐瞒孩子是自闭症儿童的真实情况。而且由于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或者幼儿园领导不够重视,所以面对自闭症幼儿出现的种种状况也没有适当的处理策略。随着全社会对特殊儿童接纳程度的提高,虽然已经有为数不少的普通幼儿园接受自闭症儿童,但是,大多数幼儿园自闭症儿童还是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措施。有的老师因为不理解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和心理,采取错误的教育,从而会引发更严重的行为问题。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是有利于体现教育的公正公平,给特殊孩子一个求学的机会,让自闭症儿童有一片自己发展的天空,学习更多的知识,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
2.自闭症儿童家长在融合教育的问题上没有正确的理解
大部分的自闭症儿童家长由于对自闭症了解的不多,因此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地察觉和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简单地认为孩子的发育只是比同龄人稍微慢了而已,只要进入了幼儿园,和其他儿童一起活动就会变得不再自闭了。还有的家长将“融合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就是让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幼儿园里就读,而不会考虑孩子的接受、适应情况等。更有甚者,有的家长把“融合教育”的全部意义理解为“让自闭症孩子学会和普通孩子一起玩”,只要自闭症的儿童进入正常幼儿园自然就会模仿正常儿童的行为,只要努力就可以弥补不足,也不去考虑儿童应该怎样上幼儿园才更有意义。这样的结果,可能更会导致自闭症儿童出现社会性发展的停滞。
3.正常幼儿童家长对自闭症儿童没有足够的认识
自闭症的儿童不应该一直被放在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教育,那样自闭症儿童容易被标签化,那样就恰恰违反了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他们接触不到同龄正常的儿童,就忽略了同伴辅导的作用,自闭症的孩子经常和正常同龄儿童在一起,儿童都喜欢模仿,这样可以让正常儿童带动有自闭症儿童。家长不可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积极配合教师以及专业人士将学前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尽可能做到最好。如果他们没有机会和正常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生活,那么就远离了主流社会,更加无法融入主流社会了,所以自闭症儿童需要融合教育,让他们多和正常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生活。让他们更加接近主流。
三、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发展策略
1.对幼儿园教师的培训
首先,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园融合教育课堂的主导,她们必须全面了解融合的理念,才能够在教学中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其次,幼儿园教师要了解什么是自闭症及自闭症的行为问题。再次,要学会运用处理自闭症儿童行为问题的方法,了解自闭症儿童的优点,以便在教学中有侧重点。最后,能够及时与家长,特教老师沟通。
2.重视同伴的作用
学前融合教育的目的,是增加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交往的机会,幼儿教师通过提供适当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让自闭症儿童可以从同伴那里学习到学习和交往的方式,以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交往技能。个别同伴的主动接纳与支持,还将促进孤独症儿童沟通技能的发展。这些策略的实施,有利于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培养,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更加有有利于融合教育,使这一群体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
3.促进家长、学生、教师及相关人员的合作
融合教育涉及人员不只是学生和教师,家长、教师及相关人员需要通力合作,共同寻求在融合中帮助自闭症学生与普通学生更好融合的方式和策略。充分体现了融合教育中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原则。在团体合作的基础上,动员相关的力量对儿童进行诊断、评估、制定与实施干预训练的计划,并且要及时更改IEP计划,对自闭症儿童更加实用。
4.普通幼儿园与自闭症儿童家庭的联合
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要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可通过家访、谈话、家园联系册等手段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以便及时沟通,信息共有。融合教育不光要幼儿园付出努力,家庭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双方都能给予和谐的环境,对于孤独症儿童的成长无疑是很大的帮助,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在家里也要去巩固学习,尤其是针对孤独症儿童的严重刻板行为,必须要做到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方法相统一,不然结果就将是徒劳。
综上所述,融合教育对于自闭症儿童十分重要,融合教育是他们接受公平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说,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协助,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融合教育在中国将会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甄岳来,李忠忱.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4.
[2]刘彦玲,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随着市场经济和股份制的不断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集团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实力,当今世界上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为了提升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必须抓紧发展资本雄厚、竞争力强大、跨越行业和地区的跨国企业集团,这也是我国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的主要目标。从法律地位上看,集团下属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这不利于企业集团之间的融合,因此非常有必要实施一体化的财务控制,从而促进企业集团内部的融合。
一、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概述
财务控制对于企业集团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对企业集团进行控制不仅包括基于产品和销售的生产、经营控制,还应该包括基于资本运动的过程控制,这就涉及到财务控制。其次,企业集团具有相当大的规模,而且管理层次众多,集团成员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资金往来和资本联结,有很多手段可以实施管理控制(比如产品生产、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等),财务控制是这些手段中是最基本的,因为它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贯穿于企业集团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
二、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现存问题
第一,公司治理机制形同虚设,财务控制未得到有效贯彻。有些企业集团并没有形成人格化的股权,董事会没有发挥起应有的作用,这使得内部人控制有机可乘,弱化了基于股权的财务控制。综观西方的企业集团,大都是母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投资、并购等行为构建起来的,而我国的很多企业集团却是基于政策优惠、行政命令等方式联结在一起,产权关系不明晰,财务关系比较混乱,因此难以根据产权构建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
第二,财务运作水平低下。当前很多企业集团还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缺陷,财务部门的职能未得到清晰定位,做的主要是会计工作,而忽略了在财务上的作用。一方面,企业集团缺乏系统的财务战略、预算以及定量的指标,集团运作未能形成没有统一的财会制度,各下属单位还是“各自为政”。另一方面,企业集团未能进行有效的财务分析,各下属单位只是象征性地上交财务报表,没有深入分析自身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绩效,在企业决策的过程中也不重视财务分析、评价的重要性,而是由领导凭“拍脑袋”做决策,因此决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第三,财务信息不可靠。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财务信息,它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来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据以正确评估经营绩效,预测发展前景。由于企业集团具有庞大的规模、复杂的组织,因此需要完善高效的信息系统,从而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然而许多下属企业并未将财务状况如实上报,而且企业集团的财会制度以及会计科目的设置缺乏统一,导致财务报表无法真实反映集团的实际财务信息,同时在编制合并报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夸大资产规模,更加扭曲了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
第四,未建立起有效的财务监控体系。我国当前的企业集团普遍存在会计信息造假、财务乱收滥支、资产流失的现象。这三方面都与财务具有密切的关联,其中财务上的乱收滥支是原因,资产流失是结果,而会计信息造假则是表面现象。这说明在现实当中,我国企业集团对于财务的监督非常薄弱,内部会计缺乏监督动力,内部审计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外部的经济监控也形同虚设,国家、社会审计效果有限。除此之外,企业集团实施的主要是事后控制,而缺少更为重要的事前和事中控制。
第五,激励机制过于简单。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激励可以解决多重委托-问题,进行健全财务控制,但我国由于历史及经济上的原因,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据了解,大部分企业集团的管理者并没有得到与足够的报酬,也很少有实行年薪制的。由于经营管理者的切身利益还和企业经济效益并没有有效结合,因此激励约束机制难以发挥预想中的效果。
三、加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对策从总体上看,企业集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强化其财务控制。
第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基于现代企业制度及公司治理结构,财务控制的主体应该是公司的董事会,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是董事会的职权。财务控制从机制而言是利益相关者综合、全面地管理企业财务,因此,完善的财务控制体系就是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的表现。企业集团应该以专业化、独立性为基础来构建董事会,有力地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约束。判断一个董事会是否合理有效,关键在于董事会的人员组成,只有专业化、独立性的董事会才能发挥出作用,为此应该积极聘请独立董事、组建专业委员会。
第二,授权给下属企业进行控制。为了加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效率,可以把某些权限授予下属企业,具体而言应该明确授权事项和资金使用的额度范围,尤其应该明确规定那些容易造成资产流失的项目,从而使下属企业的各项财务工作有章可循。例如,集团总部集中管理资金,而将授权下属企业以投资、融资权限,从而下属企业有一定的权力来制定额度范围内的投融资计划。与此同时,集团总部应该建立健全这些项目的审核、批复和控制制度,加强对这些项目的跟踪,从而规范下属企业的财务行为。
第三,加强预算控制,完善信息网络体系。在财务控制和目标管理中,预算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制定预算应该基于财务目标,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来加以规划,通过财务预算,企业集团可以系统完整地反映所拥有的资源和目前的配置情况。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应该将集团整体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进行逐一分解、层层落实,并以此作为对各下属企业绩效考核的标准。
第四,健全对下属企业的考核制度。企业集团及其下属企业具有相同的最终目标,那就是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下属企业从集团获取资金,进而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要保证资金的完整、安全,另一方面还必须追求盈利,完成企业集团下达的考核指标。为了确保投资收益的实现,企业集团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制定合理的投资回报率,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随着市场经济和股份制的不断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集团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实力,当今世界上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为了提升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必须抓紧发展资本雄厚、竞争力强大、跨越行业和地区的跨国企业集团,这也是我国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的主要目标。从法律地位上看,集团下属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这不利于企业集团之间的融合,因此非常有必要实施一体化的财务控制,从而促进企业集团内部的融合。
一、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概述
财务控制对于企业集团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对企业集团进行控制不仅包括基于产品和销售的生产、经营控制,还应该包括基于资本运动的过程控制,这就涉及到财务控制。其次,企业集团具有相当大的规模,而且管理层次众多,集团成员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资金往来和资本联结,有很多手段可以实施管理控制(比如产品生产、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等),财务控制是这些手段中是最基本的,因为它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贯穿于企业集团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
二、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现存问题
第一,公司治理机制形同虚设,财务控制未得到有效贯彻。有些企业集团并没有形成人格化的股权,董事会没有发挥起应有的作用,这使得内部人控制有机可乘,弱化了基于股权的财务控制。综观西方的企业集团,大都是母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投资、并购等行为构建起来的,而我国的很多企业集团却是基于政策优惠、行政命令等方式联结在一起,产权关系不明晰,财务关系比较混乱,因此难以根据产权构建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
第二,财务运作水平低下。当前很多企业集团还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缺陷,财务部门的职能未得到清晰定位,做的主要是会计工作,而忽略了在财务上的作用。一方面,企业集团缺乏系统的财务战略、预算以及定量的指标,集团运作未能形成没有统一的财会制度,各下属单位还是“各自为政”。另一方面,企业集团未能进行有效的财务分析,各下属单位只是象征性地上交财务报表,没有深入分析自身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绩效,在企业决策的过程中也不重视财务分析、评价的重要性,而是由领导凭“拍脑袋”做决策,因此决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第三,财务信息不可靠。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财务信息,它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来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据以正确评估经营绩效,预测发展前景。由于企业集团具有庞大的规模、复杂的组织,因此需要完善高效的信息系统,从而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然而许多下属企业并未将财务状况如实上报,而且企业集团的财会制度以及会计科目的设置缺乏统一,导致财务报表无法真实反映集团的实际财务信息,同时在编制合并报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夸大资产规模,更加扭曲了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
第四,未建立起有效的财务监控体系。我国当前的企业集团普遍存在会计信息造假、财务乱收滥支、资产流失的现象。这三方面都与财务具有密切的关联,其中财务上的乱收滥支是原因,资产流失是结果,而会计信息造假则是表面现象。这说明在现实当中,我国企业集团对于财务的监督非常薄弱,内部会计缺乏监督动力,内部审计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外部的经济监控也形同虚设,国家、社会审计效果有限。除此之外,企业集团实施的主要是事后控制,而缺少更为重要的事前和事中控制。
第五,激励机制过于简单。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激励可以解决多重委托-问题,进行健全财务控制,但我国由于历史及经济上的原因,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据了解,大部分企业集团的管理者并没有得到与足够的报酬,也很少有实行年薪制的。由于经营管理者的切身利益还和企业经济效益并没有有效结合,因此激励约束机制难以发挥预想中的效果。
三、加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对策从总体上看,企业集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强化其财务控制。
第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基于现代企业制度及公司治理结构,财务控制的主体应该是公司的董事会,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是董事会的职权。财务控制从机制而言是利益相关者综合、全面地管理企业财务,因此,完善的财务控制体系就是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的表现。企业集团应该以专业化、独立性为基础来构建董事会,有力地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约束。判断一个董事会是否合理有效,关键在于董事会的人员组成,只有专业化、独立性的董事会才能发挥出作用,为此应该积极聘请独立董事、组建专业委员会。
第二,授权给下属企业进行控制。为了加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效率,可以把某些权限授予下属企业,具体而言应该明确授权事项和资金使用的额度范围,尤其应该明确规定那些容易造成资产流失的项目,从而使下属企业的各项财务工作有章可循。例如,集团总部集中管理资金,而将授权下属企业以投资、融资权限,从而下属企业有一定的权力来制定额度范围内的投融资计划。与此同时,集团总部应该建立健全这些项目的审核、批复和控制制度,加强对这些项目的跟踪,从而规范下属企业的财务行为。
第三,加强预算控制,完善信息网络体系。在财务控制和目标管理中,预算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制定预算应该基于财务目标,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来加以规划,通过财务预算,企业集团可以系统完整地反映所拥有的资源和目前的配置情况。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应该将集团整体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进行逐一分解、层层落实,并以此作为对各下属企业绩效考核的标准。
第四,健全对下属企业的考核制度。企业集团及其下属企业具有相同的最终目标,那就是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下属企业从集团获取资金,进而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要保证资金的完整、安全,另一方面还必须追求盈利,完成企业集团下达的考核指标。为了确保投资收益的实现,企业集团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制定合理的投资回报率,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产融结合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 本竞争战略 绩效管理评价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提出了建设大型企业集团的策略方针,培植和发展“大企业、大集团”,鼓励设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这一典型的产融结合的机构模式。企业集团成员单位的利益受经济规律的制约,因此企业集团成员的资金不能被无偿占用,这些因素决定了必须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运用的原则来合理调配、使用资金,最终企业集团内部融资机构逐渐从企业集团总部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金融法人实体。之后,越来越多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集团纷纷通过设立财务公司或收购其他金融机构成立金融公司等方式,增加对金融领域的投资,从而构建与自身产业发展特点相适应的金融产业,这种发展轨迹似乎成了一种经济潮流。近年来,上汽集团、锦江集团、宝钢集团等一大批产业军团纷纷涌入金融领域,设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
一、财务公司现存的战略方向问题
随着企业集团业务领域的扩张,财务公司的功能也不断地增加,但实际效果却没有想像的那么理想。曾经一度把GE当作样本模仿的张瑞敏在2002年曾经指出:“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要把产业与金融的互动关系建立起来,最终目标是产业占一半,金融占一半。进入金融业,虽有很大风险,我们还是希望走出一条新路。”三年之后,海尔就退出了长江证券,与此同时,诸多产融结合的典范如东方、新希望等也纷纷宣布止步于金融业。这并不意味着产融结合之路出现了问题,而是需要探索产融结合到底要如何发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来到了十字路口。部分财务公司发展定位偏离了初衷,缺乏对高效运作财务公司的机制的探索,那些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经营良好、实力雄厚的财务公司逐渐演变为商业银行,如由首钢集团财务公司演变而来的华夏银行等,实为财务公司性质的异化;部分财务公司没有站在战略发展的角度上有效运作企业集团的资本,仅仅是简单的集中运用资金,依旧停留在“资金调配中心、资金结算中心”的地位,导致集团财务公司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产融结合的作用,在夹缝中生存着,沦为企业集团的第二财务管理部门;还有部分财务公司则因经营不善而退出市场。2008年出现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后,企业集团实体经济也受到严重威胁,财务公司作为产融结合的中间产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机遇。如何抵御风险,如何充分发挥财务公司的功能,防止金融危机冲击产业资本是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引入基本竞争战略的战略探索
2008年9月16日,美国五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轰然倒塌震动了整个世界,在金融高度自由化的时代,虚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同时伴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2009年4月2日召开的伦敦G20会议强调了金融监管。作为产融结合的金融自由度相对较低的财务公司,到底应该继续向“金融多元化”和扩大金融自由度发展,还是回归于服务产业资本的发展宗旨;其未来发展定位及发展战略如何改进;如何在企业集团的产业基础上,运用基于资源的公司观合理配置和融合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如何在交易成本最小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财务公司的金融功能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摆到了财务公司面前。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中提出了基本竞争战略,他认为企业可以采取三种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和专门化。我们可以将财务公司的基本竞争战略细分为三个方面,从战略层面定位出财务公司的发展,如下图:
三、战略性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
我国财务公司普遍缺乏一套能对管理层预决策提供战略性指导的完整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和方法,使管理者无法根据经营情况来确定战略定位,制定未来的发展策略,从而使财务公司失去战略方向,导致发展缓慢。有俗话说“评价什么,就得到什么”,有什么样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和方法,就有什么样的企业管理行为,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和方法影响和改变着企业管理行为。为财务公司设计一套完善的战略性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和方法,是解决财务公司战略定位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大部分财务公司效仿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体系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绩效管理评价,只是简单的服务于企业集团。由于财务公司是限于企业集团内部经营金融业务的特殊机构,其绩效评价体系既不同工商企业又同于商业银行,应该是与企业集团的战略定位相结合,具备自己独立的一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本文构建的绩效管理体系尤其突出对集团公司的战略,根据基本竞争战略理论,针对集团的三个基本的战略构建服务性的指标体系,定量与定性结合服务于集团公司的发展。引入基本竞争战略的财务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理论框架如下图。
四、关键绩效指标(KPI)的选择与战略渗透
关键绩效指标是用来衡量某一岗位工作绩效表现的具体量化指标,是对工作完成效果的最直接衡量方式。关键绩效指标来源于对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分解,能够非常有效的反映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驱动因素。设立关键绩效指标可以使经营管理者集中精力关注对绩效最大驱动力的经营行动,及时诊断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够采取提高绩效水平的改进措施。关键绩效指标一个最大的作用是与企业的战略渗透在一起,能够在分解战略目标贯彻实施战略的同时反馈出战略实施的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战略。在财务公司中,关键绩效指标与战略的渗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与成长目标是所有战略的储蓄库
在战略目标的实模式。用来衡量学习型组织的关键性指标主要包括:员工满意度、员工培训率、核心人才率施过程中,学习与成长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维度,而恰恰这个维度与企业的未来生存发展关系最密切。财务公司的发展在跟随企业集团发展的同时还要与社会金融发展的脚步一致。无论在财务公司金融新业务、新产品开发方面,还是财务公司信息系统开发流程改进方面,都需要辈出的金融人才集中创新思想不断更新财务公司的运营、高学历员工比率、员工建议采纳率等。以上三个指标均为衡量财务公司学习成长程度的关键绩效指标,其中核心人才是指财务公司中高层经营管理优秀人才,高学历员工是指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指标体现的是财务公司的人才战略,对员工知识的投资和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视程度,关系到财务公司的战略的制定、实施、反馈、调整等各个方面。
2.成本领先战略在财务、内部流程中的渗透
根据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分析财务公司的内部流程,成本领先战略可谓财务公司最重要的战略。这项战略在内部流程中实施贯彻,在财务目标指标体系中得到体现和反馈。在财务公司开展内部结算、承兑商业汇票、买方信贷和消费信贷、融资租赁、信贷资产转让、参与银团贷款等业务时,每项业务的流程都时刻考虑到如何才能节省财务公司的资金成本,交易费用和时间成本,消除在地区差、时间差和生产环节差引起的资金运转障碍。从财务管理角度讲,主要是通过各项关键绩效指标(KPI)得到反馈信息,以便做出准确的绩效评价,制定更有利于未来发展的预决策。其中,安全性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率和本息回收率;流动性指标:包括流动性比率、存贷款比率等;盈利性指标:包括资产收益率、收入利润率和资本收益率等。
3.专门化战略、差异化战略在集团成员单位和内部流程中的渗透
财务公司的专门化战略指的是财务公司只为企业集团和内部成员单位提供服务,专门针对企业集团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行合理配置和运作,实现企业集团价值最大化。财务公司之所以定义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就在于业务类型差异于商业银行机构,信托公司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发挥与企业集团相适应的金融功能,如融资租赁功能。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其服务的客户对象是企业成员单位。大型企业集团的子公司多者几百个,少则几十个,不同的成员单位由于主营业务不同,资金用途不同,同时,由于财务公司对各子公司的考察相对容易,掌握的资料详细,信息沟通和共享度高,提供的金融服务也多种多样,较商业银行的风险降低很多。例如,买方信贷业务,需要买房信贷业务支持的产品一般是价格较高而且耐用的大件生活消费品,或者价格较高不易消耗的生产资料,如汽车,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本质即为汽车行业集团提供买方信贷业务的专业财务公司,既减少了企业的应收账款,又降低了企业的呆账风险。因此,集团成员单位的满意度和投诉率成为衡量财务公司业务有效程度的强有力指标。
在开展各项业务的过程中,为各个成员单位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降低金融风险并不等于消除了金融风险。财务公司的服务对象仅限于集团内部,固然其信用关系集中度非常高,通常只集中在某一个行业,这样大大加大了财务公司的风险敞口,贷款定价所要求的风险溢价也随着信用集中度提高,从而利差越来越大,边际贷款风险也将越来越大,财务公司并无法保证完全不发生经济事故。所以,统计一个评价周期内故障、差错、案件、风险、损失等事故的发生比例不可缺少,事故发生率是衡量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和执行力度,发现内部流程和系统设置的漏洞和缺陷的关键绩效指标。
参考文献:
[1]谢杭生主编:产融结合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10月
[2]中国财务公司协会编:中国财务公司的发展与前景[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4
[3]中国财务公司协会编:财务公司的国际案例[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12
[4]中国财务公司协会编:财务公司基础知识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8
[5]中国财务公司协会编:发展中的金融自律组织[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8
[6]邓学明:略论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发展的几个问题[J].中国财协通讯,2000,2
3.政府对企业研发间接投入的国际现状与趋势——越来越重要的科技税收政策薛薇,XUEWei
4.初探"云计算"的著作权问题孙远钊,SUNAndyYuen-tsou
5.全球信息保密管理:在网络环境下的跨境信息流PaulMSchwartz,史本懿,林举琛,黄义也,PaulMSchwartz,SHIBen-yi,LINJu-chen,HUANGYi-ye
6.论克隆技术对我国现行法律制度的影响宋伟,牛巍,曹镇东,SONGWei,NIUWei,CAOZhen-dong
7.试论创新与融合——以促进自主创新制度建设为视角陈小慧,CHENXiao-hui
8.论国外强制性标准与技术法规的关系刘春青,于婷婷,LIUChun-qing,YUTing-ting
9.信息动态
10.美国商业秘密侵权赔偿责任研究黄武双,HUANGWu-shuang
11.质疑商品化权祝建军,ZHUJian-jun
12.LED专利池及专利联盟建设策略与方法孙建国,SUNJian-guo
13.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平台的创新探索刘瑛,LIUYing
14.确定专利侵权赔偿数额不受被侵权的权利要求数量影响——"可搬式屏幕装置"实用新型专利权侵权纠纷案评析李燕蓉,LIYan-rong
15.论等同原则在专利侵权判断中的适用问题——多粒宝石自动粘接装置实用新型专利权侵权纠纷案评析邓燕辉,DENGYan-hui
16.成套教材类文字作品抄袭侵权的认定——北大青鸟著作权纠纷案评析秦小双,QINXiao-shuang
17.对广播组织信息网络传播权主体地位的再思考张宇庆,ZHANGYu-qing
18.论技术标准的司法审查邓可祝,DENGKe-zhu
19.论必要专利的评估杨华权,YANGHua-quan
20.《违反欧共体反托拉斯规则的损害赔偿诉讼白皮书》释评——以具体制度分析为中心綦书纬,QIShu-wei
1.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科技政策与法律体系研究宋伟,黄翔,SONGWei,HUANGXiang
2.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建设与创新徐升权,XUSheng-quan
3.政府部门科研项目规划的法律救济沈跃东,SHENYue-dong
4.动物福利保护之习惯法研究安静,ANJing
5.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张绍鸿,曾凡银,尤建新,ZHANGShao-hong,ZENGFan-yin,YOUJian-xin
6.知识产权研究国际前沿计量分析栾春娟,罗海山,LUANChun-juan,LUOHai-shan
7.略论我国著作权侵权的归责原则许楚旭,卢梅丽,XUChu-xu,LUMei-li
8.合理使用原则在我国立法中的实践运用及发展趋势周玲玲,ZHOULing-ling
9.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自治路径——从诉讼、收费和管理职能的变迁出发唐晋伟,TANGJin-wei
10.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控制的实践与探讨谭果林,TANGuo-lin
11.酒店视频点播系统与信息网络传播权——北京宝辰饭店视频点播系统侵犯著作权案评析亓蕾,QILei
12.略论商业秘密的认定及举证问题——汕头东南公司侵犯商业秘密案评析高静,GAOJing
13.科技与法律在先著作权与商标权冲突案件若干问题探析——湖北汉光公司诉浙江湖电公司等侵犯著作权纠纷案评析陈辉,CHENHui
14.论技术标准中专利许可声明对专利受让人的约束力——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N-Date案裁定出发赵启杉,ZHAOQi-shan
15.技术标准中专利信息不披露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王记恒,WANGJi-heng
16.普通法与中国法关于仿冒制度的比较初探孙虹,SUNHong
17.印度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变革及启示蔡祖国,CAIZu-guo
18.试论手机内嵌黄色网站链接之产品质量责任何悦,李兆欣,HEYue,LIZhao-xin
19.浅论澳门与内地食品安全法律冲突及其解决机制谢伟,XIEWei
20.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辨析张式军,ZHANGShi-jun
21.美国医疗事故保险法律制度改革王龙玉,WANGLong-yu
1.主要国家基础研究管理体系比较研究赵志耘,杨朝峰,ZHAOZhi-yun,YANGChao-feng
2.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科技奖励评价实证研究——以何梁何利基金奖励为例唐恒,马理军,冯楚建,TANGHeng,MALi-jun,FENGChu-jian
3.标准化过程中知识产权决策的准司法性制度安排初探——以信息产业领域国家推广型技术标准为视角刘朝,LIUZhao
4.关于扩大人体器官移植供体来源问题研究——兼论《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之配套与完善王凤民,WANGFeng-ming
5.对基因技术发展的伦理与法律思考刘晓枫,陈志伟,LIUXiao-feng,CHENZhi-wei
6.论低碳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回应张鹏,ZHANGPeng
7.清洁发展机制下核证减排量卖方的主要义务与风险分析王贺猛,李优阳,WANGHe-meng,LIYou-yang
8.专利池许可领域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袁源,杨辉,宋伟,YUANYuan,YANGHui,SONGWei
9.等同原则的适用及限制——以规制专利权滥用为视角吴胜华,WuSheng-hua
10.邻接权和著作权的衔接与协调发展——以独创性为视角李小侠,LIXiao-xia
11.社会公益性科研项目组织模式比较研究朱星华,李哲,ZHUXing-hua,LIZhe
12.日本企业在华专利战略研究科技与法律何隽,HEJuan
13.已注册商标的延伸注册应获得保护——(法国)欧尚集团申请撤销争议商标诉讼案评析刘晓军,LIUXiao-jun
14."非交互式"网络传播行为的法律属性——"圣火耀珠峰"节目网络直播侵权案评析岳利浩,YUELi-hao
15.企业名称权侵权认定与保护制度的思考——湖北红旗电缆企业名称权纠纷案评析王赞雄,杨昊,WANGZan-xiong,YANGhao
16.临摹作品商业化利用中的法律问题侯雪梅,刘加昶,HOUXue-mei,LIUJia-chang
17.商业秘密保护制度浅议黑小兵,HEIXiao-bing
18.美国版权滥用原则的演进与反思林欧,LINOu
19.试论我国著作权法中信息网络传播权之界定胡云红,HUYun-hong
20.对网络转载侵犯名誉权的法律思考——以心性网转载文章侵权纠纷案为例邓和军,DENGHe-jun
21.和谐稳定视角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研究王艳,WANGYan
1.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经验、思考与启示王海燕,WANGHai-yan
2.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思考魏敏,WEIMin
3.我国技术法规概念刍议郭济环,GUOJi-huan
4.高科技发展对刑法三大原则的挑战李民,洪森,LIMin,HONGSen
5.美国汽车判例中的专家意见证据陆红,孙宁,LUHong,SUNNing
6.原始发明的内涵、特点、主体与路径贺长元,HEChang-yuan
7.案例指导制度建构中几个需要厘清的问题——以知识产权审判为说明模式魏大海,WEIDa-hai
8.对反垄断法中"相关市场"界定的思考——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评析付丽莎,金泳锋,FULi-sha,JINYong-feng
9.中日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比较研究廖秀健,张晓妮,LIAOXiu-jian,ZHANGXiao-ni
10.技术创新背景下的政府管理风险刍议——以《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为例杨向东,YANGXiang-dong
11.科技与法律浅析苹果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及竞争优势获取钱敏,QIANMin
12."仅仅直接表示"商品自身特点的标志如何认定——卡尼尔研究中心"水润凝护"商标申请被驳回案评析周波,ZHOUBo
13.视频分享网站帮助侵犯著作权的认定——电视连续剧《宫》著作权侵权纠纷案评析叶若思,祝建军,YERuo-si,ZHUJian-jun
14.侵犯商业秘密案件中权属的认定——江汉石油钻头股份有限公司诉天津立林钻头有限公司等侵犯商业秘密纠纷案评析徐翠,XUCui
15.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进程和出路宋伟,王金金,宋小燕,SONGWei,WANGJin-jin,SONGXiao-yan
16.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担保融资的风险防控余丹,范晓宇,YUDan,FANXiao-yu
17.我国生产者延伸责任立法何悦,HEYue
18.浅议完善商业秘密之刑事立法王勤秀,甄树宁,WANGQin-xiu,ZHENShu-ning
19.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程序问题探讨刘宁,LIUNing
20.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创造法治环境研究谷亚晴,GUYa-qing
21."以方法定义产品的权利要求"探析——对美国法的思考与借鉴鲁灿,刘克峰,赵健杰,范莉莉,LUCan,LIUKe-feng,ZHAOJian-jie,FANLi-li
22.加强公司关联交易法律规制的若干思考李中立,LIZhong-li
1.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回顾与展望科技与法律万钢,WANGang
2.近年来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分析杜红亮,冯楚建,DUHong-liang,FENGChu-jian
3.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与药品专利强制许可肖尤丹,苏竣,XIAOYou-dan,SUJun
4.次贷危机与知识产权证券化法律规制彭晓琼,PENGXiao-qiong
5.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科技法制——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2009年年会学术讨论综述余慧华,吕凯,曾艳,YUHui-hua,LVKai,ZENGYan
6.产学研结合创新的立法研究李恒,LIHeng
7.论调整生物科技关系的若干国际法问题刘瑛,LIUYing
8.从"发明"的技术性特征看电子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冯术杰,崔国振,FENGShu-jie,CUIGuo-zhen
9.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及专著评选结果
10.现有技术抗辩制度本质论张鹏,ZHANGPeng
11.论美国电影标题的法律保护及电影标题仲裁体制刘非非,徐伟功,LiuFei-fei,XUWei-gong
12."老字号"企业技术创新及专利、商业秘密立体保护措施研究傅利英,于杨曜,张晓东,FULi-ying,YUYang-yao,ZHANGXiao-dong
13.我国餐饮特许经营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李昱晓,黄玉烨,LIYu-xiao,HUANGYu-ye
14.非典型侵犯商标权行为的认定——"優瑪"商标侵权纠纷案评析周晓冰,ZHOUXiao-bing
15.先用权抗辩中"相同产品"的认定——涉及一种制瓷球土专利侵权纠纷案评析孙明飞,黄军,SUNMing-hui,HUANGJun
16.科技与法律如何破解著作权纠纷案中合理使用难题——陈少华诉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评析刘建新,LIUJian-xin
17.介入权与政府资助项目成果转化的关系探析唐素琴,李科武,TANGSu-qin,LIKe-wu
18.政府资助科研项目中介入权制度若干问题研究——兼评《科学技术进步法》相关规定黄光辉,HUANGGuang-hui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108-04
引言
在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本土化经营已成为金融国际化发展的必然。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签订一系列相关协议开始,中国逐步取消了对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外资银行可以对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开办外汇业务。2006年12月11日,中国开始对外开放银行业市场,取消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的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允许外资银行设立同城营业网点,审批条件与中资银行相同。
在中国巨大市场的吸引下以及长久以来的居高不下的国民储蓄率和连续多年的高GDP增长率,外资银行纷纷把中国作为其跨国发展战略的最佳区域。然而截至2010年,根据普华永道发表的调查报告,外资银行的市场占有额度已经连续三年下降,现今外资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占有率仅为1.7%。外资银行有效的本土化策略是决定市场占有率的重要因素。汇丰银行作为本土化发展战略实施的成功典型,可以为当代外资银行提高自身竞争力、更好地适应中国宏观经济背景并较好的完成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对其本土化战略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可行的策略指导。
一、汇丰银行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内部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以及核心竞争力。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劣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SWOT分析,将公司的内部分析与产业竞争环境的外部分析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结构化的平衡系统分析体系。与其他的分析方法相比较,SWOT分析从一开始就具有显著的结构化和系统性的特征。SWOT方法自形成以来,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成为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汇丰银行在中国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本土化实践,其竞争力到底如何?该采取何种本土化战略?通过SWOT分析法,我们可以得到汇丰的竞争力分析结果,基于该结果,为下文分析外资银行的本土化战略提供依据。
(一)汇丰银行的优势
1.汇丰银行与其他外资银行相比的优势
(1)资金雄厚。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于1865年在香港和上海成立,是汇丰集团的创始成员和集团在亚太区的旗舰,汇丰集团是世界规模最大的银行及金融服务机构之一,在世界83个国家和地区设有约10 000个分支机构,在2008年的《银行家》排列世界银行第三位,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
(2)网点广布。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于2007年4月2日正式开业,总行设于上海,是第一批在中国本地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汇丰在中国内地的投资步伐和所取得的成就在外资银行中名列前茅,是在内地投资网点最多的外资银行。
(3)品牌度高。汇丰集团从成立开始就是一家海外银行,因此有着丰富的海外业务发展经验,又富有进取精神和国际化经营头脑,并善于适应当地环境,快速融入当地社会。汇丰银行成立之初正是依靠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才走上了快速扩张的道路,具有强烈的本土化意识和优良的本土化传统。
2.汇丰银行与中资银行相比的优势
(1)公司治理机制合理。汇丰银行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健康的董事会和监事会,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确保其决策行为的科学性。大部分中资银行改革滞后,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组织体系运作效率不高。
(2)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汇丰银行长期以来积累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其经营理念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基本不承担“政策性”服务功能,受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和行政干预的影响较小,故其能够采用市场化的、以利润为导向的管理方式,能够自主将资产投向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企业,并建立健全的财务指标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而中资银行因体制原因,长期以来受行政干预较多,担负着多种社会功能,发展不健康,机制较为僵化,其目标往往具有强烈的政策导向性,或只是完成既定的存贷款任务。
(3)精通国际市场和惯例。汇丰银行的经营管理手段更符合国际规则,尤其是跨国银行集团,其触角更是遍及世界各地,对国际市场了如指掌,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得心应手。其国际市场筹资成本低,筹资能力较强。
(4)服务手段先进。汇丰银行在服务手段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拥有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能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建立共享的客户档案库,对客户进行个性化服务,而且拥有遍及世界的机构网络体系,能实现国内外联行资金的自由划拨,可凭借快捷的资讯渠道为客户提供全球24小时金融市场的跟踪服务。这种技术优势、服务手段的现代化及其派生的服务优势对中资银行构成强有力的挑战。
(5)业务范围综合性强。与中资银行相比,汇丰银行实行混业经营,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功能于一身,其中间业务已经十分成熟。投资顾问、资产管理、个人理财等新兴业务正逐步成为其收入来源的主要部分,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客户群体提供各种个性化服务,最终达到风险的分散和利润的平衡增长,这些优势是中资银行目前难以抗衡的。中资银行业务定位过于狭窄,现行体制下无法涉足信托业务、投行业务、基金业务、保险业务,盈利渠道单一,不良资产高;成本意识淡薄,市场竞争缺乏理性;创新能力弱;缺乏整体的长远发展规划,业务管理与市场营销缺乏有效手段和措施。
(二)汇丰银行的劣势
外资银行尽管有众多优势,但并非无懈可击,也存在一些竞争“短板”,比如业务过度扩张、机构庞大、规模报酬递减、劳动力成本趋高、风险控制复杂、文化冲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竞争力。作为一家外资银行,汇丰银行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金融市场环境的限制。中国金融市场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外资银行优势的发挥。外资银行一般具有良好运行规范和规则,这在一个法律健全、制度完善的市场上是一种优势,但是在中国这个不完全成熟的市场上,外资银行却可能会因为品牌和自身规则限制其市场份额的扩张。
(2)产品与技术的本土化障碍。由于金融产品是一种社会产品,并非简单的技术产品,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土壤,必须适应于这种土壤本身特有的文化、法律、资本市场等环境。
(3)营业网点的局限。营业网点的局限性可称得上是汇丰银行在华开展业务的软肋。相对于中资银行遍布全国各地的相当规模的营业场所和服务网络,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对人民币强大的吸存能力,在吸收存款方面,汇丰银行无法与多数中资银行展开竞争。
(4)国情与文化沟壑。中资银行其对国情、文化的理解,几十年积累的人文关系都是汇丰银行难以逾越的。汇丰银行与中国企业及居民之间还需要建立文化上的相互认同关系。
(5)国际经济政治因素的制约。此外,由于国际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外资要比中资银行承担更多的风险,这些都约束了外资银行在国内的扩张速度。
(三)汇丰银行的机遇与威胁
1.机遇
国际间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跨国公司海外经营的迅速发展、新业务领域的不断开辟、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等都为汇丰银行带来新的机遇。另外,在竞争日趋激烈、替代品成长迅速的形势下,汇丰银行开始享受国民待遇,在地域、客户、业务等方面的限制全部被取消,中资银行传统优势受到了强烈冲击,汇丰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进一步扩展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份额。
2.威胁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和对外开放,众多外资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迅速,银行间竞争更加激烈。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为中资银行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随着中资银行不断吸取外资银行的经验,改进机制,提高效率,对金融创新的不断学习和自身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使得外资银行的产品优势变弱。
二、汇丰银行本土化战略的启示
随着市场的拓展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外资银行今后必将加快推进自身的本土化进程,这个进程将主要通过与当地的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业务拓展、客户定位、人才招揽和金融创新。在具体实践中,就是要积极开展合作本土化、业务本土化、客户本土化、人才本土化和金融创新本土化,以实现本土化策略的预期目标。
(一)本土化战略目标的制定
外资银行在制定本土化战略和在具体的东道国实施本土化战略前,要对公司的生产能力、市场营销、管理水平、资源供给、研发能力和财务状况等做出整体评价的基础上,分析自身的优劣势,从而判断是否能实现确定的战略目标。外资银行可结合网点拓展目标、业务目标及盈利目标来设立具体本土化战略目标。
(二)本土化战略任务的实施
1.合作本土化
(1)政府层面。外资银行要注重加强与政府高层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本土化合作。目前,政府仍然主导着经济,掌握着重要资源的分配权。地方政府对于外资银行的本土化发展所带动经济增长抱有很大期待。相互间的合作与沟通,将有利于外资银行及时了解政府的所想所为,政府也可以依据外资银行的业务特点和风险偏好,推荐优质项目。
(2)同业层面。外资银行要加强与同业的本土化合作。中资金融机构在长期经营中积累形成的相对广泛的分支机构网络、雄厚的客户基础和对于本地市场的了解,使得中资金融机构相对于外资银行来说有独特的优势,与中资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成为外资银行本土化经营的重要基础。
2.业务本土化
外资银行的主要业务基本分为两大块:个人业务和企业金融机构服务。个人业务主要为个人客户提供存款、贷款和投资理财服务等。企业银行业务包括项目融资、短期贷款、财务风险管理以及贸易服务等。外资银行开展业务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实现本土化。具体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根据当地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抓住地方的优势行业和重点企业,大力拓展公司业务;第二,对处于成长中后期的中小企业提供特色服务;第三,对政府利用国外贷款的风险敞口进行风险管理。
3.客户本土化
(1)客户定位。中国加入WTO之后,银行业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对优质客户的争夺。国内银行,特别是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健全的银行服务网络,拥有了一大批中高端客户群。由于营业网点远不及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必须结合自己的优势,制定适应自己的个人业务开发模式,获得比较竞争优势。外资银行刚进入中国时,都没有任何客户基础,一切都得从零起步,客户本土化策略尤为重要。
外资银行应明确自己的客户定位,个人业务服务对象定位于什么样的客户群将决定了整个服务方式及流程。此外外资银行应该通过市场细分,把目标客户进行分类。外资银行想建立、培植自己的客户群,必须研究当地的本土客户结构,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进行客户定位,锁定目标客户。
(2)客户分类。第一类客户可以是具有专业的金融知识、收入较高而且稳定的外企或专业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在高等学府、研究机构中颇有成就的经济学领域的年轻学者。他们对宏观经济问题及利率、外汇市场变动都有自己独立、果断的判断,不会轻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因为事业相当成功,他们用作投资的资金相当充裕,不轻易地满足于一般的定期存款或保本投资的收益率,希望通过运用自己专业金融知识对市场做出预判而获得较高的风险溢价,属于风险偏好型投资者。
第二类客户包括企业家及高级经理人员、文艺界人士、商人等。他们是外资银行个人业务的客户主体,此类投资者的人数及存款金额约占总的储户人数及存款金额的80%。其资金实力比较雄厚,资金来源比较稳定,但是没有足够的时间、专业的投资知识和对外汇市场的独立判断,投资行为容易受到舆论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投资行为特征具有趋同性。这类客户大多属于风险稳健型投资者,既在乎本金的安全性,又在此基础上追求投资收益以获得财富最大化。如何吸引这类客户是外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外资银行应为他们制定详细的投资规划并适时地推出适合他们的投资产品,配备客户经理为其负责,提供专业的理财咨询服务。
第三类客户一般可以是年纪比较大,资金主要是来自自身长期储蓄积累,或者是家庭子女所给的赡养费。投资者对这部分资金的使用需求较小,大多情况下存放在银行,并不用作其他投资。投资者的心理底线是投资产品必须保证本金的完整,比较看重投资收益率,并不十分看重资余的流动性,属于风险厌恶型投资者。针对这部分顾客的特点,外资银行可以定期推出适合这些投资者的保本型投资产品,以保证在资金安全的基础上获得正收益,满足此类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3)专业服务。银行要配备专门的客户主任为卓越理财客人提供理财规划及建议。客人每次到银行处理账户事项,都由这位固定的客户主任为其办理。虽然中资银行也在大力培养客户经理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相对外资而言,其客户经理的素质和业务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市场方面更是不能相提并论。因此外资银行可以定位于高端市场,通过其专业的理财队伍为高端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是外资银行开展本土化个人业务的立足点。
4.人才本土化
人才本土化通常被定义为在跨国公司中由东道国人才替代外方人员的职位的过程。从这个定义出发,人才本土化程度可以用以下三个指标来衡量。第一,由当地人才替代的外方人员的数量和所需的时间。第二,接替外方人员的那些当地人才的业绩表现。第三,接替外方人员的那些当地人才对公司的忠诚度和离职率。如果当地人才在接受公司的培养后“跳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努力应该说是无效或者失败的。
结语
外资银行为了分享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机会而加大对华投资力度,既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表现,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开放经济体制的建设。在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以及中国己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外资银行本土化经营己成为金融国际化发展的必然。
外资银行应针对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金融行业环境、产业发展趋势以及跨国公司状况,从合作、业务、客户、人力资源和金融创新这五个方面的本土化策略入手,制定目标并做出总体战略构思。对于东道国,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利于促进本地金融体系的完善以及信贷市场、外汇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促使本地银行的经营管理层转变经营观念和管理方式,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带动收入的增加;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拓展贷款方式。
作为一家利润主导型的商业银行,汇丰银行根据不同时期和地区不同的经营环境,及时调整自己的业务重点,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它积极采取本土化战略,将竞争性经营与防守性经营结合起来,努力开拓各种对华业务,以各种方式进入中国的金融市场,快速扩大在华市场份额。同时,又要在与其他在华外资银行和华资金融机构的竞争中,稳固已经取得的利益和业务,并在此基础上谋求进一步的发展。汇丰银行作为本土化发展战略实施的成功典型,可以为当代银行提高自身竞争力提供良好的借鉴,对其发展过程中实施的本土化经营战略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巫云仙.略论汇丰银行在近代中国的几个发展阶段及其启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63-68.
[2] 王耀良.从汇丰入股交行看国有银行改革[D].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3-15.
[3] 张越.试论汇丰银行在近代中国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及其启示[D].昆明: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1-52.
[4] 王健.跨国公司本土化浅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版),2002,(3):18-21.
[5] 黄卫平.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再思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1):50-55.
[6] 俞可平.中国学者关于全球化的论争[J].理论参考,2002,(3):29-30.
[7] 王缉慈.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6.
[8] 吴先明.论驻华跨国公司当地化的动因、特征与影响[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12):13-19.
[9] 吴成颂.外资银行的中国战略探析[J].经济师,2004,(7):221-222.
[10] 贺灿飞,梁进社.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异及其变化[J].地理学报,1999,(2):97-105.
[11] 鲁明乱.制度因素与国际直接投资区位分布[J].经济研究,1999,(7):57-66.
[12] 汪敬虞.19世纪80年代世界银行的下跌和汇丰银行在中国的优势地位[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1):3-20.
[13] 汪叔夜,黄金老.当前在华外资银行的业务发展竞争战略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5,(2):42-44.
[14] Homer S.H.,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Cambridge:HIT Press,1976,54-55.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5-0096-05
一、引言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期,我国东部地区也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速度进一步增大。然而,与西部地区利用域外资金的规模相比,资本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的技术外溢效应也不明显。西部地区这种承接产业转移的“速度”与“效益”的偏离,促使研究者反思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广大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虽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是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因此各国普遍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对市场的运行进行“纠偏”。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加快推进西部地区承接中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实现西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各种生产要素与生产资源在不同地域转移过程中,资本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而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则是实现资本在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之间流动的先决条件。合理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能够提高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效率,实现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因此,本文在分析当前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财政、金融作用于产业结构的机制基础上对如何利用财政和金融政策提高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效率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现阶段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阶段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质量较低
受到短期利益的驱动,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以快速提升现有产能和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为目标,忽略了承接的产业可能对本地区能源、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以破坏环境的代价来获得短期经济利益的产业引进模式十分普遍。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数据,2011年上半年,中部、东部地区违法用地面积同比下降了12.5%和1.2%,而同期西部地区违法用地的比例却上升了50.6%。究其原因,主要是西部地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盲目承接中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导致工业用地需求量激增,陷入“唯经济增长”的发展误区。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大量中东部地区高污染、高能耗等不符合产业发展政策的企业集中向西部地区转移,导致西部地区“三废”排放量激增。图1显示了2012年代表性的省、自治区与直辖市的万元GDP能耗。从图1可以发现,西部地区万元GDP的能耗普遍高于中东部地区,由此说明,西部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还任重道远。
(二)产业结构失衡
产业结构是不同产业构成及其相互联系和比例,是反映经济增长是否趋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结构是否优化的重要指标。通过定量测算不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就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生产结构、地区结构以及所有制结构。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言,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更是处于失衡状态。表1反映了我国西部地区县域产业结构与全国以及东部地区的比较。从表1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县域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脆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格局没有得到显著改变。究其原因,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导致国内外资本流入西部地区的主要动因。然而,正是由于拥有这样的比较优势,导致西部地区一直以资源开发为导向,低层次甚至掠夺式的产业承接发展思路,将最大化利用本地资源作为遴选招商项目、承接产业转移的首要标准。在这样一种发展思路引导下,西部地区承接的产业往往偏重于利用其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自然资源,使得西部地区一味接受这种传统产业的转移而缺乏促进本地区产业向高附加值、低污染的产业转移。长此以往,造成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固化,难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
(三)承接的产业以粗放型为主,承接产业的方式具有被动性
受短期利益的影响,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没有根据国家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没有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同时,承接产业转移的无序竞争客观上导致了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往往降低自身标准,也没有对进入本地区的产业进行合理的评估来决定是否接纳。因此,经过十多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凭借其丰富的资源禀赋承接了大量从中东部转移的边际产业和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制造、装配等边际价值链环节的转移。这些边际产业在短期内固然奠定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产业规模较小、对环境破坏严重和对资源依赖性大等原因,使得西部地区并不能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而承接工序型外包则使得西部地区被动地处于价值链低端,不利于西部地区产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提升,导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同时,西部地区承接产业竞争的无序性也加剧了西部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2005年以来,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总量居于前五位的省市分别为四川、重庆、内蒙古、陕西与广西,这五个省市占西部地区承接产业总量的比重超过80%(龚丕洪,2014),同时各个省市内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分布也呈现出典型的集中化特征,主要位于区域性的重要城市,如四川省成都市。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西部地区产业承接内部的不平衡,阻碍了地区经济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三、财政与金融支持产业转移的机制分析
(一)财政干预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机制
1.提供公共产品
由于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市场参与主体在利益最大化原则指导下必然会导致公共产品的供给匮乏,而财政政策是政府解决公共物品匮乏的主要手段。从供给方式上来说,政府通过安排专项的财政资金来实现公共产品供给;从需求角度来说,政府可以针对不同公共产品的需求来实行差异化的税收政策,并以此作为财政资金进行公共产品投资的有力补充。对于承接产业转入地的地方政府而言,需要增加在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开支,提高本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增加本地区的投资吸引力。
2.调节经济活动的外部性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差异化的税收政策来激励企业对生产的外部性进行调节。对产生负外部性的企业而言,可以通过征税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利用经济手段来激励企业改进生产工艺、降低负外部性;对于产生正外部性的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实施税收补贴来鼓励企业扩大生产。对于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依赖性高的转出地企业,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需要通过制定高额的税收政策来限制其转入或者强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避免西部地区成为“污染天堂”。
3.培育完全市场
对于企业来说,完整的产业链对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产业转入地区来说,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和配套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承接地的特定产业短期内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因此,单个企业转入后会由于上游产品的采购成本和下游企业的配送成本上升而降低企业竞争力,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可以以制定的相关产业政策为指导,搭配使用政府投资、税收减免以及财政补贴等政策,尽快建立相关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推动转入产业的发展。
4.传递信息,增加产业转移的针对性
与其他公共产品类似,信息在市场上的供给也是不完全的。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增加市场上信息的有效供给,提高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地方政府要建立相应的信息交流平台,将本地的产业政策、劳动力市场信息、政策法规等在信息交流平台上公开、免费,降低信息不对称对企业所带来的效率损失。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财政政策通过税收杠杆、财政支出额度以及支出方向等对广泛存在的市场失灵进行“纠偏”。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来调节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完善引进产业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优化产业承接地的软、硬件环境,推动本地区产业高级化的发展。
(二)金融支持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机制
1.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并将其转化为产业转移的资本
产业转移主要体现为产品生产基地在不同区域间转换。一般而言,实现这种转换的手段主要包括投资新厂、跨区并购以及参股等多种方式。无论以上述哪一种方式来实现产业区际转移,都需要企业拥有较大规模的现金流;同时,产业转移也是淘汰旧的生产工艺、实现技术改造和升级的过程。然而,对于单个企业来说,依赖企业自身积累来实现这种产业跨区转移是远远不够的。我国传统的融资模式主要以银行为媒介通过间接融资的方式来完成。在我国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往往难以通过间接渠道获得产业转移所需要的资金。通过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金融市场的门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如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来吸纳社会各种闲散资金,引导众多分散小额资金流向大额投资资金汇合,可以为产业转移获得稳定资金提供保障。
2.优化资源配置,引领产业转移方向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流向连接着不同的产业和行业,在资源配置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特定产业在不同区际之间转移虽然依赖于许多因素,如产业结构、要素禀赋以及产业政策等,同时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产业转移的方向和质量,但是理想的产业转移绝对不是低水平重复建设,而是通过产业转移淘汰那些产能过剩、高耗能和生产低效率、低附加值的产业,逐步实现本地区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产业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完善的金融市场会在利益机制的作用下提供高效的资源配置,引导各种生产要素从低效率的部门转移至高效率的部门。
3.决定地方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产业转移本质上是一个行业或者企业通过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来实现其资源重新配置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过程。因此,一个地区是否具有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对于产业转移能否顺利实现具有重要影响。从硬件方面来说,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状况,便捷和发达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设施等基础配套设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从软件方面来说,产业转入地的人力资本水平、社会法律环境以及政府办事效率和政策透明度等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基础在内的硬件环境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变,而政府办事效率、社会法律环境等软件设施通过努力在短期内可以得到明显改善。此外,政府的宏观调控往往会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对产业的发展施加影响,而影响的大小直接与金融市场是否完善有着直接关联,如针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扶持体系与财政风险投资机制等。只有存在完善的金融市场,政府才可以在三板和四板市场上通过减免税费、建立风险投资导向基金、跟进投资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风险担保体系,通过培育、优化股权投资参与主体结构,拓宽风险投资基金的来源,实现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4.分散产业转移风险和实现信息发现功能
产业转移在实现将生产要素从一个地区转移至另一个地区过程中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对于实施产业转移的经济主体而言,企业的外移可能会存在诸如产品在企业转入地是否适销、同类产品竞争激烈程度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对于产业转出地而言,产业转出可能导致产业空心化等风险;产业承接地也会面临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的风险。此外,由于从投产到实现经济效益需要较长时间,在这一时段企业会面临诸多市场不确定性的风险,而金融市场作为各种资金集散地,联系着千家万户和各种投资者,企业不仅可以通过金融市场来实现套期保值,而且金融市场反映出的各种价格信息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经济参考价值,反映了投资人对于投资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期,合理利用这些信息能够有效降低产业转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风险,实现产业转移的合理转移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财政金融对策
本文分析表明财政与金融支持和承接产业转移两者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并且由于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和财政支持力度相对于全国其他发达地区而言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财政、金融体制对承接产业转移影响机制梳理的基础上,从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两个方面提出加快推动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财政政策分析
1.增强公共产品投资力度,完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一般而言,由于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不能由市场机制来完成,因此公共产品的供给构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财政活动的主要对象。由于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等公共物品对于吸引和承接高质量的产业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加大财政对于基础设施投入与环境保护的力度成为西部地区承接高质量产业转移的关键。对于广大西部地区而言,市场化进程较慢且历史包袱较重,西部地区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公共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以相对完善的公共服务和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此外,在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以及在国际、国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财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发挥其经济杠杆与利益杠杆的作用,对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实行差异化的税收政策,引导内外资企业的产业转移行为,使得承接的产业朝着既定的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的方向发展,优化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在西部地区教育规模和人力资本普遍偏低的情况下,需要地方政府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提升本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媒介作用,促进企业与本地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智力资本“盘活存量、提高增量”的效果。
2.搭建信息沟通的融资平台
首先,西部地区要积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型金融机构进行沟通和对话。通过沟通和对话来了解其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并参与协商解决;同时,通过在商业用地、金融配套设施改善等方面提供税收优惠和政策减免,促进本地区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其次,政府要搭建开放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来免费本地区的产业政策以及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使存在产业转移需求的企业能够全面了解承接产业转移地区的产业政策导向和企业经营环境,提高产业转移的效率。最后,政府应该为转入企业在落户地尽快形成完整产业链提供服务平台,在转入企业规模较大时,应考虑同时引进与其生产配套或者提供售后服务的相关企业,在税收和政策上给予优惠,使转入的企业尽快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转入企业的竞争力,使得转入的企业不仅能够留下来,而且能够发展、壮大,实现地区经济发展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双赢”。
3.采用积极财政扶持政策推动产业创新
从世界经济产业转移的发展规律可以看出,产业转移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产业创新的过程。因为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产业之间的相互转移与渗透,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新的产业属性与产业发展动态。然而,产业创新的过程也是充满了不确定和风险的过程,保持产业创新的积极性则取决于创新可能获得的收益与付出的成本之间的比较。在未来产业创新可能获得的收益一定的条件下,适当降低产业创新可能带来的成本会增加创新的净收益,为产业不断创新提供正向激励。其中,税收又是创新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税收减免可以促进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产业创新行为。西部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通过财政扶持政策对有利于产业创新或转移的项目给予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贴息贷款的扶持,鼓励承接产业转移地区进行产业创新,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由低端向高端产业发展,增强西部地区产业竞争能力。
(二)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政策
1.大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
在现阶段,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银行主要向大中型企业提供间接融资的金融服务,而广大中小型企业和小微型企业由于规模小、成立时间短等原因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使得“融资难”成为中小型企业和小微型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信贷机会的不均等使得吸纳就业最多、活力最强的中小型企业难以发展,而且客观上增大了不同阶层和不同行业之间的发展差距。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能够与中小型企业对接、为中小型企业高效地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主要为中小型金融机构。中小型金融机构具有经营灵活、融资方式多样的特点,可以较好地满足中小型企业的需要。当前,我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国有和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垄断了绝大部分金融资源,而以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实力整体较弱。因此,我国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降低为中小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并制定相关政策对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进行扶持,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效率。
2.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体系
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体系中,不同金融市场的金融功能虽然呈现较大差异,但正是由于各个市场参与主体的有机组合,使得各金融市场之间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根据我国目前金融监管实践,我国证券发行、上市以及交易的主要场所(一板市场)和为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融资服务的中小板和创业板(二板市场)由我国证券行业的主管部门来进行审批,审批标准对发行(法)人的营业期限、股本大小、盈利水平、最低市值等方面要求较高。因此,从审批权的角度来说,发挥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只能是在积极构建区域性柜台市场(四板市场)的同时,将西部地区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产业对接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大中型企业在一板市场(股票市场)和二板市场中上市交易,让更多“闲钱”和社会投机资本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实现“双赢”。
3.强化西部地区金融企业的信用建设,化解金融风险
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理念相对落后,使得西部地区金融信用环境相对较差,“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在西部地区较为突出,降低了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因此西部地区在逐步完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体系的同时,要重视信用环境的建设。具体来说,针对西部地区居民和企业的金融意识与信用意识淡薄的现状,政府和金融机构在加强金融知识宣传的同时,应推进信用体系电子数据库的建设,使得金融信息的交流更为通畅,消除信息不对称对金融支持产业转移的制约。金融产业发展的本质就是在风险一定的条件下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从这个角度来说,金融业本身就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产业,同时由于金融体系关联度较高以及对经济影响巨大,因此金融风险的防范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更为重要。从现有产业转移承接发展经验来看,地方经济的发展往往会出现大量重复建设,对金融机构构成局部的系统性风险。因此,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差异化的金融政策,提高金融支持地区产业发展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世峰,王思文,姬新龙.金融创新驱动西部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探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3(3):50-52.
[2] 郭丽娟,邓玲.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3(8):72-76.
[3] 多淑杰.产业链分工下产业区域转移实现的组织机理分析[J].财经理论研究,2013(1):58-62.
[4] 储著源.产业转移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对策与路径――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83-87.
[5] 何剑,王丽蓓,张雯.兵团上市公司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J].会计之友,2014(5):36-39.
[6] 何月冰.广东省产业转移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 舒松,唐邦勤.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内在诱因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44-48.
[8] 唐邦勤,布仁吉日嘎拉.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动力主体与机制分析[J].学术探索,2014(3):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