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计算机系毕业设计总结

计算机系毕业设计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8 15:35: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计算机系毕业设计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计算机系毕业设计总结

篇1

关键词:硬件课程群;实验体系;实验内容;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我校计算机专业自99级开始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招,但由于师资力量跟不上、实验条件和实验内容相对落后等原因,造成计算机硬件教育存在层次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软怕硬”的现象,毕业后硬件设计能力差,软件开发缺少后劲。为提高学生的硬件动手能力,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学院自2002年开始进行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建设及相应的硬件课程群实验体系建设,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等九门硬件课程及5门相关的实践课程。本文对我院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实验体系建设及硬件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进行了探讨与总结。

1构建科学完整的硬件课程群实验体系

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下,我院为本科生开设的硬件实验教学课程有“数字逻辑实验”、“计算机组成实验”、“微机接口实验”、“单片机实验”。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各课程实验内容相对独立,综合性、系统性较差;尚有部分硬件主干课程没有对应的实验课程,如系统结构。实验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

(1) 缺乏对学生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相分离的设计方法成为阻碍设计和实现复杂、大规模系统的关键因素。系统平台的搭建、软硬件的协同设计验证和软硬件功能模块的可重用性已成为现阶段设计方法的热点。培养学生具有系统设计的思想成为当务之急。

(2) 缺乏对学生可编程芯片设计能力及EDA技术的培养。可编程芯片与EDA技术是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将可编程芯片设计及EDA技术引入实验教学中是时展的需要。

(3) 缺乏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受限。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原有的多数实验是基于纯硬件逻辑设计的,只是在面包板上用器件构建小系统,功能扩展性差;并且只能开设数量有限、技术含量较低的实验,学生无法开展自主的综合性设计,无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此,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我院首先从修改03级教学计划入手,对课程体系中的多门课程进行了调整,同时理顺各门课程间的关系,构建起了新的硬件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及配套实践三部分组成。必修课包括“组成原理”、“接口技术”、“系统结构”等基础课程。为适应社会需求,在选修课中删去原有的“诊断与容错”等一些过时的课程,增加“数据采集”、“计算机控制技术”、“嵌入式系统”等社会需求较强、实用价值高的应用性课程,同时新开了“模型机设计与组装”、“硬件综合实践”等实践课程。在07版教学计划中,又新增了“DSP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实践”等新课程,保证课程体系的实用性与先进性。

硬件系列课程从体系结构上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应用层和提高层,其课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基础层为“数字电路”与“组成原理”。“数字电路”课程虽然在教学体系上不属于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但它是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技术基础,是必修的前续课;“组成原理”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解决整机概念;通过“电工电子实习”与“模型机设计与组装”两门实践课程,强化学生的硬件动手能力。在应用层中,通过“接口技术”介绍应用层的接口和相关外设,以“嵌入式系统”等四门实用性强的课程作为选修课,每门课程都配有相应的实验环节,并通过“硬件综合实践”、“嵌入式系统实践”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提高层为“系统结构”及“性能测试与分析”实践课程,通过学习和实践,能够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基本分析方法、基本设计方法和性能评价方法,并建立起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

在硬件课程群实验体系建设过程中,突出强调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从第1学期到第7学期硬件实验不断线,层次逐步提高,实验内容衔接连贯。注意各硬件实践的相互次序和互补,使硬件实践训练层次化、系列化,以此来系统强化学生的硬件动手能力。同时调整各课程的开设顺序,理顺每门课与前导课和后续课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硬件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

注:所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均开设课内实验,包括验证实验(20%)、设计实验(80%);实践课程单独开设,包括综合实验(80%)、探索实验(20%)。

2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与模式

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工程性、实践性强。为了使学生在学过该系列课程后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应在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体现出基础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既要重视计算机硬件的基础内容,又要结合当今电子与计算机的最新发展。为此,我们对该硬件系列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创新。

2.1优化实验内容,引进实验新技术,提高硬件设计的效率和兴趣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日益发展,各种各样的微处理器不断更新,功能不断增强,以FPGA为代表的数字系统现场集成技术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嵌入式系统设计也逐步成为主流。为了使学生跟上时代潮流,了解最新技术,需要不断引入新设备、新技术,提高硬件设计的效率和兴趣。如更新的“组成原理”和“系统结构”实验台,通过RS232串口与PC机相连,可在PC机上编程并向系统装载实验程序,还可在PC机的图形界面下进行动态调试并观察实验的运行,使学生像设计软件一样来设计硬件,做到了硬件设计软件化,大大提高了硬件设计的效率和兴趣。“模型机设计与组装”,将CPLD和FPGA等技术引入,用CPLD来设计复杂模型机。“汇编语言”和“接口技术”补充Windows下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增加PCI、USB的应用等内容。“系统结构”通过局域网组建小型的微机机群,研究探索多处理机操作系统,试验并行程序的运行与任务分配调控等功能。为适应当前嵌入式芯片的迅速普及应用,新开设了“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设计。针对学生已学过多门硬件课程,但仍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可独立工作的计算机系统设计问题,新开设了“硬件综合实践”,使同学亲自体会设计一台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全过程。

2.2建立“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

在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提高素质”的方针,将实验项目分为4类,即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实验项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所有硬件必修和选修课程中,全部开设课内实验。课内实验由验证实验(20%)、设计实验(80%)组成。所有实践课程都单独开设实验,包括综合实验(80%)、探索实验(20%)。这样,课内课程中开设“验证型”和“设计型”的实验,在后续课程设计中,开设“综合型”和“探索型”的实验,形成“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系统强化学生的综合设计和硬件动手能力。

在验证型实验中,注重使学生巩固基本理论,进一步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在设计型的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这一类实验中,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只给定实验的课题及达到的目的,中间过程需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和设计方案,直至最后调试完成。在综合型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更为实际、更加全面的科学研究的训练。综合实验的特点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学生需要独立完成硬、软件设计和调试。在调试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分析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虽然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但对学生很有吸引力,能使学生从应付实验变为主动实验,不仅提高了基本操作技能,也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课程设计的部分内容属于探索型实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及相关开发工具,写出设计书,交给指导教师审核后实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设计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3确立“系列化硬件实践训练”方案

硬件实践训练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训练-毕业设计”四个系列组成。课程实验――所有硬件课程都开设。课程设计――在“嵌入式系统”、“组成原理”等重点课程中开设,在这些课程的课内实验中进行部件或模块实验,在课程设计中进行综合性、创新性设计。综合训练――通过“硬件综合实践”展开。该课程安排在大四开设,是一门综合性设计实践课程,也是对前面所学课程的一个全面应用和总结,在硬件课程群建设中起着“总练兵”的作用。通过让学生亲自设计一台小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包括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和功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旨在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如何设计一个可独立工作的计算机系统,强化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毕业设计――每年精选一定数量的硬件毕业设计题目,提供实验场所、设备及材料,让对硬件感兴趣的同学去实现自己的设计,放飞自己的理想。学生以接近于实际应用环境,完成高质量综合设计为训练手段,以掌握计算机硬件结构与应用系统设计作为主要训练目的,使学生对计算机的整个硬件系统有较全面、较系统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需要设计出一定规模的计算机硬件应用系统实例,从模板设计、制作、总线的走向、计算机部件选取、工作原理的分析、部件在模板上的部局、部件的焊接、运算能力的调试、结果正误的判断分析等流程的设计到具体的制作,直至最后写出毕业论文,使学生建立系统的概念与工程的概念。

3结束语

上述改革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大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实验室开放期间,有更多的学生走进了硬件实验室。在毕业设计时,有更多的学生选择了与计算机硬件系统设计和开发相关的课题。学生做完硬件综合实习和硬件毕业设计课题后,普遍充满自豪感和成就感,感到硬件设计及底层软件开发不再可怕。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了其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步入单位就能直接胜任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开发的工作,实现高校、学生、用人单位等各方面的多赢。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及其实验体系的建设和实验内容的改革是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需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罗家奇,李云,葛桂萍等. 计算机硬件系统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8):98-99.

篇2

本文的主要工作就是探讨如何将先进的国际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引入到我们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我们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我们介绍国际先进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然后介绍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接着介绍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引入国际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最后给出我们的建议。

1国际先进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国际先进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1) 强调做中学,通过实践悟出“道理”、发展理论;

(2) 强调实践与社会应用需求相结合;

(3) 强调实践与个人研究兴趣相结合;

(4) 强调实践综合与探索相结合;

(5) 强调实践与论文相结合。

国际先进的计算机实践教学基本模式是:“理论―实践―新理论―再实践”和“强化实践”。

英国和德国采用“理论―实践―新理论―再实践”模式。英国普遍实行“学习―企业实习―学习”三段制教育体制 ,即学生一段时间在校学习 ,一段时间到信息类企业实习,工读交替进行教学计划,使学生能在所选择的典型信息类企业环境中学习。它不仅给学生提供书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而且使学生在做好就业准备的同时,具有较高的技能和创造力。德国大学十分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组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习题课、讨论课、实践课占较大比例;学生要到企业实习 6个月,毕业设计必须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题目都是来自企业的真实课题。除了强调在企业的实习和见习外,采用注重实际问题分析的实践教学方法,以及练习实践教学方法――学生单独或以小组形式解决复杂问题;考察方法――参观企业,了解实际工作的程序和方法;案例方法。实践教学特色是“政府支持、企业主导、注重实践过程管理”,企业是评价、考核实践教学成果的主体。

美国采用“强化实践”模式。美国许多大学将计算机课程实验单独设课,甚至列为核心课程。对于软件类实践课程,重视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程序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而且关注项目训练环节的辅导工作;开课形式是项目驱动,助教指导;实践教学特点是助教人员配备充分,教师指导有成效。对于硬件类实践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实验教学,并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实验方法;开课形式是保证基础,兴趣驱动;教学特点是实验教学为主。另外,鼓励开设个性化的实践课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践内容由学生自己与老师商定;教学特点是教师指导为主。

2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坚持实践育人是东南大学的优良办学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坚持实践教学不断线,将实践育人通过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东南大学教育特色。

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结合国际IEEE/ACM CC2005和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科特色及优势形成了具有三个层次、三条线的开放式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

三个层次分别是:

(1) 课内基础与验证型实验,该类实验主要涉及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验证、理解、巩固并掌握课内所要求的基本教学内容;

(2) 综合实验实践与课程设计,主要是设计与开发型实验实践,该类实验实践以“任务”或“课题”形式提出实验要求和具体的实验成果,要求学生通过有关课程或自学方式,掌握实验所涉及到的知识,通过综合利用这些知识来设计、开发并最终完成实验项目;该类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涉及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开发等多方面的知识,例如,可涉及软件工具与环境的使用、高级语言编程、编译程序及操作系统、数据库及网络等方面的内容;

(3) 课外研究与创新型实验,该类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实验室可设定研究题目,也可由学生自选题目;该类实验可以没有最终结果,但要求学生能提供实验分析与研究报告,写出有见解的心得体会。

三条线分别是:

(1) 软件,从程序设计基础到操作系统及数据库、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软件类科研实践、软件类课题毕业设计;

(2) 硬件,从电子实践初步到硬件与接口实验、硬件类科研实践、硬件类课题毕业设计;

(3) 软硬综合,从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到软硬综合类科研实践、软硬综合类课题毕业设计;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以编译系统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硬件实验和微型机与接口技术实验为基础;通过软硬综合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编程能力、计算机系统认识能力、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实际计算机应用问题求解的能力。

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软件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如图1所示。

图1 软件系列实践教学环节示意图

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硬件系列实践教学环节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硬件系列实践教学环节示意图

对于科研实践,主要是由四层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支撑,具有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系级四个级别、以学生自主研究项目和学科竞赛活动为主体。共有六种实现途径:

(1) 学生自主立项进行科研项目研究;

(2) 参加学科竞赛(如,电子设计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足球机器人大赛等);

(3) 提交研学作品(设计、论文、报告、软件等)及相关资料;

(4) (含参加国际、国内各级学术活动提交论文并收入论文集或被邀请作报告);

(5) 听科技、学术报告并撰写与报告相关的研学材料,如文献综述、评论等;

(6) 其他研学活动。校级、院系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计划的基础支撑和主体,国家级、省级和部分校级重点项目是优秀学生进一步发展创新能力的延伸舞台。

经过努力,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日趋完善,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认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3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引入国际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东南大学主要在引入国际化实践教学思路与内容、实践过程模式和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1) 引入国际化实践教学思路和内容

根据 “强化基础、软硬结合、立足系统、面向应用、加强实践”的教学理念,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引入国际著名大学的课外研学实践模式和面向计算机系统的课程设计模式。对于课外研学模式,主要有:“软件环境自学实践”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对于面向计算机系统的课程设计模式,主要有:“以Lex和YACC为核心的编译程序构造课程设计”、“以构建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为核心的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以操作系统内核设计为核心的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以CPU设计和BIOS设计为核心的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

(2) 引入国际化实践过程模式

根据“构建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目标,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引入“开放和自主”实践过程模式。对于“开放”,主要是采用“开放的实践环境、开放的设计方式、开放的目标要求和开放的评价体系”,以使学生敢于探索。对于“自主”,主要是强调“以老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不限定学生设计的系统总体结构、不限定学生具体实施设计的步骤、不限定最终的目标和验证方式、不限定学生实施设计自己设计的时间和地点,以能充分体现“个性化”。

(3) 引入国际化实践环节综合考核模式

对于以小组为单位实施的实践项目,采用组间考核和组内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全程跟踪、加强验收管理,不仅要提交实际可运行或可演示的系统、而且要撰写相关论文。对于组间考核,主要依据是小组答辩、其他小组对该小组的评价以及教师对该小组的评价。组间考核得分作为小组成员最高得分。对于组内考核,主要依据是小组成员相互评价、教师抽查面试。

(4) 加强与信息类企业的合作

主要包括:邀请企业工程师担任部分课程案例内容讲解、安排实训和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结合企业课题。

对于“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我们主要是参照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思路。该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系统综合认识能力、培养学生基于系统优化应用的思维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思路和方法是:从系统设计的角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软硬件课程所学到的知识的能力;鼓励自主创新,经过团队合作,设计一个小型的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其中包括硬件系统和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该课程的前期实践基础是:以微程序控制和复杂的模型计算机设计为主要内容的“硬件实验”、以Lex和YACC设计为主要内容的“编译程序构造课程设计”、以微内核设计为主要内容的“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该课程的硬件设计内容有:一个可运行31条MIPS指令、采用哈佛结构的RISC型MPIS32微处理器,串口、键盘和LED显示控制器,看门狗(可选)等。该课程的软件设计内容有:含有编辑功能的MIPS32汇编程序、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硬件各部件测试程序、MiniC编译器(可选)、应用程序范例(可选)等。通过“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学生的感受是“让我们对计算机系统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而且也锻炼了我们的能力”。引入国际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对我们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4思考与建议

(1) 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若实践教学采用全程跟踪、强化交互式实践考核方式,更需要投入更多的师资力量。

(2) 贯彻“讲一、练二、训三”的基本思想和“少而精”的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着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更多地采用引而不发和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教给学生一些关键技术,把主动给学生。多指定一些参考书,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选择资料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讲课时间缩短,实际训练加长。

(3) 超脱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引导学生从具体实践课题完成过程,学会总结与归纳,使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而是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仅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学会思索、对比、概括、提高,从怕出问题到主动找问题,从被动完成任务到主动寻找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知识得到升华、提高。从而,掌握作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可自主研究一些新的问题。

(4) 通过国际计算机工程认证制度推进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国际化

将国际计算机工程实践规范引入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5结束语

创新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我国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符合国际潮流,满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多元化要求,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专业教育中的作用。

我们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需要借鉴计算机专业国际化实践教学模式,特别是国际知名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以形成能够适应中国教育环境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当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能与国际接轨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清华人才培养走向国际化[N].科学时报,2004,(8).

[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

[3] 陈宝泉,杨晨光. 如何培养好“未来的工程师”[N].中国教育报,2007,(10).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计算机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和要求

近几年计算机网络人才岗位需求调查显示,网络工程师已经成为当前最紧缺的人才之一,计算机网络工程师被誉为新黄金职业,薪水起点高,随着工作经历的丰富而节节攀升。

但同时,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却在就业市场上不受欢迎,普遍需要在企业工作1~2年后才能进入工作状态,所以企业招聘员工时纷纷将“必须具备实践经验”作为基本条件,从而也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门槛。改革课程的教学模式,适应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主要问题。

为了培养具有实践经验、专业技能的实用化计算机人才,我系决定开展计算机网络设计实训教学,目前已开始进行的实训对象为计算机系04级学生。目前已基本完成第一个批次100名学生的网络工程设计实训工作。

本次实训以城市学院北郊新校区计算机网络工程为实训模拟项目,以校园网的网络设计和实际应用为中心,以规范化招投标流程和正规招投标文件的技术要求为模拟场景指导,项目经理由有实际经验的任课教师担当,学生每5人分为一个项目小组,并推举一名项目组长,按各自的兴趣选取不同的项目方向,使用角色模拟的方式开展整个实训项目。本次实训的目的是:

(1) 理论和实践结合,理论教学穿插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2) 让学生了解和遵循规范化的工程设计流程,掌握一般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和系统集成的方法,学习和理解规范化设计的意义,树立网络设计过程中的工程化思想。

(3) 通过模拟企业实际工作场景和工作流程,亲身体验企业网络工程师岗位的职责要求、技能要求,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职业责任感。

(4) 让学生参与实际设计项目的训练,使学生积累真实的项目经验,熟悉项目设计过程中的规范、技术、流程、团队协作、沟通等,培养学生从事网络工程师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5) 通过理论教学和项目实践,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设计的概念,理解工程设计的意义,学习网络设计的一般方法。

(6) 通过实践项目的工作,掌握实际客户需求调查、总体技术方案设计、信息流量和信息点分布详细设计、设备选型、综合布线、项目预算与工程报价方法。

(7) 熟悉网络工程从招投标文件准备、标书格式书写、技术解决方案设计、项目工程实施方案、投标演示报告、标书评估等完整的实际工作流程;熟悉根据规范化模版要求编写和提交文档;

学习计算机网络工程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招投标策略及流程,设计团队管理,掌握基本的工程软件设计工具;了解常用的信息查询工具与资料收集方法。

在实训中严格按企业化模式进行管理,学生作为模拟企业的员工,必须完成以下要求:

(1) 遵守实习规章制度和实习时间,接受指导教师的工作安排和指导,根据工作任务安排按时提交阶段工作成果,必要时由项目组长组织加班。不能按时完成的要提交解释报告。

(2) 小组每阶段提交工作计划和上阶段工作计划执行情况,项目组长直接对指导教师负责,每小组成员每阶段提交个人工作计划和上阶段工作执行情况,成员对所在项目组组长负责。

(3) 学员有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由项目组长向指导教师请示,由指导教师处理和解答。

(4) 认真记录理论教学内容,并记录每天所经历的问题及处理过程。每天完成个人总结。

(5) 学员在实习过程中注意安全,遵守纪律,不得随意外出和缺勤。要接受指导教师、辅导老师、实习管理老师、网管老师的管理。

2实习的内容、方式和时间

(1) 实习方式

学员被划分为几个小组,每组推举一名项目组长,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网络设计工作流程,综合运用课程教学中所学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设计方法等知识,分阶段完成设计任务。

根据文档模板撰写网络设计文档,包括项目立项报告、全套招标文件、全套投标文件(包括概要设计、草图、设备清单、信息点统计表、技术方案详细设计与技术方案图纸、设备报价清单、投标技术方案、投标评审会演示PPT文档等文档),并最后参加模拟投标会议和方案优选汇报会。

(2) 实习内容

本次实训共分为六个阶段,分别为准备阶段、编制计划和学习阶段、总体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形成文档阶段、评估和总结阶段。

l 准备阶段(需要1天):为学员讲授网络设计的基本知识,介绍实训项目的基本情况,学员分组,开始熟悉项目。

l 编制计划和学习阶段(需要2天):学员分组撰写设计计划,明确人员任务划分情况,准备工程数据等。

l 总体设计阶段(需要3天):学员灵活运用课程中所学习的各种网络设计方法,为不同的设计目标进行总体设计。

l 详细设计阶段(需要5天):分模块进行详细设计。

l 形成文档阶段(需要2天):学员分组整理设计文档,形成技术方案和正式招投标文件。

l 评估和总结阶段(需要2天):学员总结和讨论,指导老师参与,举行模拟投标会议和方案优选汇报会,进行实训总结,使得学员切实获得网络设计工作的经验。

(3) 实训任务

见下表。

3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的研究方法与措施

在本次教学改革中使用了“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和实训文本资料数据库主要包括:

(1) 实训计划

(2) 招投标概念

(3) 招标文件范本

(4) 投标文件范本(工程实例方案)

(5) 技术方案数据库

(6) 设备产品数据库

(7) 工程预算范本

(8)PPT演示文档数据库

(9) 日报-周报范本

在技术应用上采取的技术结构是:

(1) 使用Web数据库、中间件和网站设计工具等构造三层架构的网络应用系统。

(2) 使用先进的搜索引擎和信息获取技术取得大量实训与毕业设计所需要的基础资料。

(3) 使用人工智能海量信息分析及提取技术进行个性化搜索及计算机辅助设计。

(4) 在网络化的基础上提供人工智能实训与毕业设计工具和个性化智能数据库查询。

4教学效果及学生培养的相关收获

已参加实训的二个班级100多名同学共组成18个团队小组,分别模拟了18个公司,参与了城市学院校园局域网方案、校园无线局域网、校园网通信平台、行政楼网络集成、图书馆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网络、数字校园智能监控网络、内网安全解决方案、学院数据中心、大学视讯系统等项目的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所有团队均按预定教学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所有项目报告,并最后参加模拟投标会议和方案优选汇报会。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学生在如下几方面受益:

(1) 学生可以在学院内完成高水平的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

(2) 学生可了解和亲手实践国际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产品知识。

(3) 学生可在建成的辅助教学系统平台上完成全部系统设计,为考取国际认可的思科网络工程师认证打下坚实基础,促进学生就业。

5实训与毕业设计辅助教学系统的意义

(1)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信息管理专业、电信专业的骨干专业课程,建设实训与毕业设计辅助教学系统对促进教学和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

篇4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极具工程背景的专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大多除了要求学生写出论文外,还要求学生实现一个软件或硬件系统。这种设计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I生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检查。因此,深入研究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对于提高毕业生综合能力和工程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1 CDIO工程教育模式

由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研究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成果。CDIO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过程为载体,让学生以实践的、主动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4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4个层面上达到预定目标。

2 基于CDIO的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2.1 基于CDIO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建立高水平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是高校教学设计的核心任务,为保证毕业设计改革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我们将CDIO理念融合在计算机毕业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教学环境的全过程中。从教学执行时间、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组织、教学评估等方面对毕业设计进行改革,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根据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具体需求,结合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和基本原理,形成一个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实践为一体的本科学习团队的整体培养机制。我们将CDIO能力大纲与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相结合,全面均衡地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

2.1.1 采用面向能力培养,强调“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改变目前的“导师命题一学生选题”的毕业设计模式,充分强调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毕业设计题目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题目的设置既要反映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又要体现出计算机专业工程背景的特点。因此,选题时教师应尽量满足学生就业岗位的需求,并结合学生大学所学习的专业课程。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他们在企业实习中发现的实际工程问题或指导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提出毕业设计研究方向和题目,再由指导教师审核确定题目。另一方面,指导教师应适当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启发、引导学生研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学生通过调研、阅读文献等手段对课题的发展方向和研究内容有了深入了解后,再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将具有应用价值和明确工程背景的题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不但可以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胜任未来相关技术岗位和工作。

CDIO工程教育理念强调工程系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采取“内引外联”双导师制度的指导方式。首先,鼓励导师组织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各类多级别的学科竞赛等,提高学生实战动手能力;其次,构建开放培养平台,与企业建立横向联合,让企业工程师与学校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加强工程实践教育,缩短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的距离。学生通过工程实践可以了解计算机相关项目的开发过程,学习工程师的宝贵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工程素质。

CDIO工程教育理念强调人际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与大型计算机系统开发依靠团队协同完成的开发模式是一致的。在毕业设计中,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开发应用系统,小组成员各自分工不同,成员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沟通、帮助以实现小组成员的共同目标。学生在拿到设计任务之后,经过认真的分析、思考,制订出一套解决方案,供组内成员讨论。教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先介绍自己的思路、工作进度和任务完成情况,然后共同讨论知识难点,在协作学习的氛围内探究问题最佳的解决方案。另外,学生完成阶段任务之后,小组成员包括教师要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以作为毕业设计评价的依据。

从选题、构思到团队分组等过程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应尽量以启发的方式给予合理化建议,辅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而不再是保姆式的监督、纠正和修改学生毕业设计中的所有问题。

2.1.2 以产品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

工程教育一定是以应用为目的、以产品/结果为目标、以工程过程(即问题解决过程)为教学组织主线、以“理论+经验”的“做中学”为教学模式的一种教育。基于CDIO理念的毕业设计教学流程主要分4个阶段,导师应指导学生参与毕业设计教学流程中的每一个过程。

(1)构思(C)阶段。确定题目和开题,即在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分组与调研方案后,给学生下达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并让学生提交开题报告,准备进入实质性设计阶段。设计任务书规定了设计题目、要求完成的主要内容、使用的开发工具、成果提交形式及完成日期等。

(2)设计(D)阶段。学生应在导师帮助下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计算机相关的开发不仅仅是编程,还包括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等过程。需求分析是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关键过程,此阶段的任务是确定系统的目的、范围、定义和功能,需要团队成员多次调试、讨论。设计阶段应完成对系统的体系架构、模块划分、接口规范、开发工具及任务分配等的明确说明,并提交相关设计说明书等资料。学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构思与设计,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3)实现(I)阶段。即把设计的内容转化为实际的软、硬件系统,包括编码、调试、测试等过程。在编码阶段主要是让 学生养成好的开发习惯,保证代码的结构化、可读性和可移植性;及时进行模块测试,写出测试计划,提交测试分析报告。此外,这一阶段教师还要做好毕业设计评估工作中对毕业设计工作的中期检查,完成中期报告。除了阐述设计思路、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外,教师还要参照任务书检查已完成的任务、尚需完成的任务、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等,同时对毕业设计工作进度给予评价。教师通过中期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督促学生按任务书中的要求和时间进度完成工作。

(4)运作(O)阶段。此阶段需要导师引导学生总结设计工作,撰写论文。要求学生掌握论文的写作规范及写作要素,同时要求导师对论文提出书面修改意见,并督促学生修改完善。毕业设计答辩流程采取分级审核制,也就是导师初审、预答辩小组会审、正式答辩小组终审的分级审核和学院备案的制度。导师应该根据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平时成绩,决定是否给予学生预答辩资格。学生通过预答辩熟悉答辩程序后,及时发现并修改设计及论文的不足,预答辩小组决定是否给予学生正式答辩的资格。答辩采用项目验收的形式,答辩人利用PPT介绍设计工作的内容和完成情况,现场运行和查看源代码,并接受教师提问。最后学院对答辩结果进行抽样调查以核查成绩是否公平合理,并设计复评制度,必要时可以复审。

2.2 基于CDIO的毕业设计实施过程

重新设计的本科毕业设计实施过程如图2所示。该做法将毕业设计时间提前,避免传统毕业设计时间与学生就业时间的冲突,以缓解毕业生的双重压力。学生在学校也有充足的时间查询资料、编写代码、调试系统、撰写论文、准备答辩等。

(1)引导阶段。改变毕业设计起始时间,从大三上学期即可进入毕业设计引导阶段。基于学生已学习了本科阶段的主要基础课程,教师首先要对所有学生介绍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必要性、执行流程、如何选题、如何开展等情况,并特别强调毕业设计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对毕业设计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广泛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研究、设计的方向,在学期末提交一份总结报告。引导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调研、检索网络资料和查阅文献的能力。

(2)选题阶段。大三的下学期进入选题阶段。选题过程可由学生先行提出毕业设计题目、方向,再由教师审核创新性、可行性,教师亦可以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提出课题方向,必要的时候教师要给予技术支持和演示。选题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3)执行阶段。大四上学期是毕业设计的执行阶段。经过了缜密的选题阶段,教师需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包括算法设计、数据库设计、软件开发方法、程序编写、界面的美化、程序调试等,实现毕业设计。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阶段。大四下学期,学生开始整理文档、撰写论文、准备答辩,教师要督促学生写出系统测试分析报告,同时让学生整理完善计算机软件设计说明书、用户手册、操作手册等文档。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软件文档编制和编写材料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

2.3 基于CDIO的毕业设计教学评价标准的制订

CDIO教育模式评价标准(标准11)的核心是能力的培养,能力本位的观点贯穿于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为确保能力评价过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评价标准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评价不同的能力:

(1)评价的理念应强调学习过程,力求知识与能力的协调统一。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能力的建立是通过整个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活动获得的,评价以“过程”为基础开展,关注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关注实践环节及工程应用的能力。评价不能像传统评价模式那样只集中在毕业设计答辩环节。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的文献检索、网络使用能力,团队合作中的协同能力,困难问题的处理能力,专业技能的积累能力,论文撰写能力等都是评价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不可忽略的依据。

(2)评价的功能应关注工程实际,把握需求与个性特点的有机结合。由于学生的设计题目多来自企业实际,因此,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不仅要来自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团队,也要来自企业导师。对学生工程意识的建立、工程实践的能力和产业经验的评价,企业导师拥有最大的发言权。引人CDIO模型后,评价的功能应由侧重成绩“优差”转向侧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的个性特点包括品德、兴趣、特长、能力等方面,品德表达了为什么干,兴趣表达了想干什么,特长表达了会干什么,能力表达了能干什么。因此,毕业设计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评价的针对性、情景性与真实性。

(3)评价的标准与方法应体现革新,突出主动性与阶段性的特点。评价标准是实施CDIO教育的关键,我们根据CDIO教学理念对人才的要求,提出对毕业设计教学的评价从专业技术知识、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4个方面进行评价,相应地制订多元化、多层次、可供组合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与指标,并将评价机制贯穿于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专业知识评价用来衡量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核心工程技术的掌握程度;实践能力评价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评价用来评估学生的工程分析、推理和创造性设计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评价记录整个设计过程中团队分工、交流、协调、合作的具体内容,并据此对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评价。以“分阶段任务式”的方式进行评价,摒弃传统观念造成的模式化操作过程。对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内容而言,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及测试等完整的工程过程是毕业设计成果质量的基本保证,应从制度上要求对毕业设计各分阶段进行严格检查,对学生的调研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软硬件系统设计、论文撰写、答辩等阶段实现全程监控,保证毕业设计高质量的完成。

(4)评价的过程应呈现多维度,要求客观、公开地反映评价结果。毕业设计评价过程有时会因为不同评审人员采用的指标评价体系不同、毕业设计各类属性值与指标权重值的不同源 性而失去客观性。为加强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在评价过程中力求多人员、多层次、多维度地开展评价工作,如毕业设计评价由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和答辩小组综合制订。校内指导教师主要侧重学生设计阶段的评价,企业指导教师主要侧重工程意识建立、工程实践能力的评价,评阅教师主要侧重论文文本规范性的评价,答辩小组主要侧重答辩时学生的表现和系统演示的效果以及项目指标、功能、性能完成情况等的评价。还可以利用常用的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层次分析法等建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系统,加强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在对每个方面的评价过程中,评估结果要体现客观定量与主观定性的结合。毕业设计评价要客观透明,评分机制要具有操作性和科学性。另外,毕业设计评价最后要进行审核,以提高毕业设计结果的权威性。

3 结语

笔者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基于对教学本质的理解,结合计算机专业的工程教育特点,分析和梳理了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对毕业设计选题、时间安排、教学过程以及毕业设计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按照构思、设计、实施、运行4个环节开展毕业设计,并将改革模式应用于宁夏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未来本文选自《计算机教育》2014年第8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QQ712086967,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我们将在毕业设计的教学组织、实施过程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使该模式更科学、合理,切实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红延.面向能力培养的工科专业课教学设计方法[J].计算机教育,2010(11):54-59.

[2]王娜,徐鲁雄.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实践[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2(2):37-41.

篇5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3-0014-04

1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目前,由于学校合并、搬迁、多校区、教师居住分散、师生相距远等现状,给师生之间、师师之间、师管之间的沟通带来许多不便,给教学管理带来许多新问题,增加了难度、影响了效果。毕业设计是整个本科教学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备受重视。但目前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仍停留在人工阶段,存在着很多弊端。如中原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遵循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教研室和系的两级审批制度,过程大体如下:老师申报、教研室审批、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批、设计题目介绍、组织学生申报、老师选择申报自己题目的学生、对落选的学生组织进行第二次申报。在毕业设计尾声的毕业答辩中,需组织学生申报公开答辩、通知公开答辩安排、小组答辩教师分组、小组答辩学生分组等。该过程的人工管理方式存在如下问题:

(1) 整个过程繁琐、涉及人员多。计算机科学系的指导老师分布在全系三个教研室和系里三个办公室,外加学院其他部门、校外一些毕业设计基地和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由一个教研室操作整个环节,难度越来越大。如通知所有指导教师很不方便;寻找指导教师的公共空余时间给学生介绍题目几乎不可行;通知校外学生很不方便;学生选题需要多次调整,容易造成遗漏、错误;师生交流不方便;不能很好地控制进度等。故人工管理往往会使毕业设计环节陷入混乱。

(2)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生规模的扩大,寻求毕业设计多元化途径势在必行。计算机科学系提倡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用校外资源弥补校内资源的不足。为保证校外毕业设计的质量,加强对校外毕业设计的管理,制定严格的审批制度。学生申请手续发传真到系,经系和教研室两级审批后,向学生确认。由于学生时间不同步,该工作往往持续时间长,工作非常繁琐,耗费大量管理人员的时间。

(3) 对校外毕业设计的学生,须配备校外校内量为指导教师,两位教师无法沟通,校外指导教师不了解学校的要求和规定,校内指导教师的要求和通知等信息往往不能及时到达校外学生。造成校外毕业设计监管不力甚至失控的情况。

在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的今天,毕业设计环节备受重视,原有人工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教学要求,有必要寻求一种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模式,以解决现存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利用网络的跨越时空的优势,探索出一套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将整个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的工作搬上网络,让学生、老师、审批领导、管理人员等能同时面对同一环境,进行高透明度、高效率、高效能的工作,提高了毕业设计这一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的综合训练质量。为落实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我们配套开发了一套毕业设计过程支持与管理系统,本文将通过该系统来介绍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2毕业设计过程支持与管理系统功能结构

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所有参与人员的需求为系统的功能需求,图1给出了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

系统用户分为:学生用户、指导教师用户、领导(教研室主任用户、系主任用户、审批专家用户)、管理员用户。系统根据他们各自的需求,分配相应权限,设置不同的功能。

(1) 学生用户功能:选择申报题目;查看审批表、任务书;汇报进度(可上传程序);留言;资料归档;论文评阅;公开答辩申请(由教研室主任选定候选人,系领导确认);请假(指导教师同意后,打印,交系里审批备案)。

(2) 指导教师用户功能:①毕业设计题目申请。审批前教师可对自己提交的毕业设计题目审批表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审批后学生即可申报其课题。②教师选择学生。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申请理由从申报学生中进行选择。③由教研室主任确认教师选定的学生。确认后,学生不能再申请,教师也不能再修改,但教研室主任有权修改和调整学生。④学生确定后,教师可以填写任务书。⑤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支持教师检查学生进度;批准学生请假;回复学生留言;检查论文、译文、文献综述(可反馈意见);支持师生双向留言。⑥检查学生最后上传的各种资料。⑦打印各种表格(审批表、任务书、毕业设计题目清单、学生申报表等)、资料归档。

(3) 教研室主任用户:除普通教师的功能外,增加以下功能:确认学生选题,修改学生选题,通知,文件(规范、模版、要求等),确认公开答辩人选。

(4) 系主任:除普通教师的功能外,增加:审批题目(当不批准时,需要填写审批意见,批准后有权修改审批表),批准公开答辩人选,通知,文件。

(5) 其他功能:毕业设计题目;打印各种表格(审批表、任务书、毕业设计题目清单、学生申报表等);各种计算、统计和总结;资料归档。

3数据存储设计

本系统也是一个毕业设计综合数据管理系统,所要处理的数据主要包括教师信息、学生信息、毕业设计选题审批表、任务书、系统参数、学生申请表、进度汇报表、留言、评阅表、资料归档表、请假表、公开答辩申请表、公告、通知、文件表在内的各种数据字典和模板。所建立的主要数据库表及其结构设计如表1~表13所示。

4主要功能模块

4.1用户登录模块

系统用户分为教师和学生两大类,具有不同权限,分别登录。教师用户中的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审批专家身份及其权限由管理员设置。

4.2普通教师模块

教师可以在教师操作主界面中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所有工作。点击“题目申请”按钮,进入毕业设计题目申请功能(如图2a所示),教师填写毕业设计课题审批表,提交系统待审批。经领导批准后,该课题即可被学生选择,教师可以挑选报名的学生,实现双向选择(如图2b所示)。教师在此还可完成任务书的添加、对学生的指导、学生进度的检查、留言、论文的评阅等功能。

4.3高级功能模块

系领导、教研室主任或审批专家的主界面中除具有普通教师功能外还具有“高级功能”按钮,对应其高权限功能,如图3所示。在此,审批专家可以对教师申请的课题进行审批,并提出意见;可以确定参加公开答辩的学生;可以打印报表等。教研室主任可以对师生的双向选择结果予以确认。

4.4学生模块

在学生主界面,学生首先要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否则不能进入其他功能。选择题目界面如图4所示。学生可以选择任意一个课题,但当某个题目选择的人数超过规定人数时,不能被学生再选择,题目变成红色。题目为棕红色表示已经达到题目要求的人数,但未超过3个,提醒学生该题目已有较多人选择。

学生选择课题时可输入其申报理由,如现有基础、兴趣等供指导教师参考。学生选完题目后,经教师选择确认、教研室审批后,才最终生效。这时,学生就可以点击其他功能,进入毕业设计过程,如查看任务书、汇报进度、查看留言、提交论文、提交公开答辩申请、上传资料等。

5系统对毕业设计环节的作用

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的应用实践表明,本系统对毕业设计环节的执行和质量有很大的改进。

(1) 将毕业设计过程由多次反复的局部循环过程变为线性过程,简化了过程操作和管理。

(2) 形成毕业设计过程的闭环管理:各阶段工作均有及时的信息反馈,如审批信息、学生的评议信息,甚至学生对毕业设计题目及指导教师的想法,有助于教师提出更受学生欢迎的高质量课题、改进指导质量。各级领导的实时监控,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

(3) 对毕业设计题目自动:在本届毕业设计题目和以往三届毕业设计题目中,杜绝了多年重复题目不断的现象。

(4) 对毕业设计环节自动总结:根据学生评议和各项统计信息,生成从题目涉及的技术分布、所用语言和工具情况、指导教师结构、毕业设计执行过程情况、学生对教师和题目的满意度等多方面进行总结。

(5) 减轻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并提高了档案管理质量,彻底杜绝了人工管理的资料不完整和严重不一致的现象。

5结束语

以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教研项目成果形式出现的毕业设计过程支持和管理系统,已成功地在中原工学院计算机系应用三届,对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如题目申报、学生选报、领导审批等发挥了作用,对师生在毕业设计的进行过程中发挥着有效的支持作用。系统有效解决了毕业设计环节中的时空问题、交互问题、信息反馈问题、实时监控问题、资料归档问题等。从使用结果来看,确实方便了用户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工作效能、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 鲁保富.论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3,(1):91-94.

[2] 刘继红.谈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及其提高的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3):84-85.

[3] 杨天怡,霍丹群,何敏.新形势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0,(11):72-73.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地方普通高等院校一般立足于地方,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其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立足点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的人才”。但地方普通高校在办学层次、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招生质量、资金投入等方面与全国重点院校相比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为保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地方普通高校必须更新办学理念,建立完善的具有本地特色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山西大同大学是一所由四所院校合并组建的本科院校,为适应本地区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创新实践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整体优化和改革,努力形成多元的、以学生为本的、注重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过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2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文件,既要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及其在计算机学科教育中的应用,又要考虑计算机发展迅速这一特点,既要结合本学科的人才优势与资源优势又要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对本学科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据此,我们提出的计算机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六大特点:

(1) 课程体系设计采用I型结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包括必修和选修)所占比例相当。课程体系设计体现“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指导思想,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三方面的课程。既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

(2) 按类别及关联度重新整合课程,形成课程模块群。课程重新整合的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提高教学效率,将各门课程中重复的、冗余的内容去掉;二是节约教学时数,可以减少部分不必要的理论教学,而将剩余的时间用于加强实践性及创新性的教学。例如我们将“C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和“算法分析与设计”四门课程整合为一个课程模块群。这样,可形成以算法分析与设计为主线,其他三门课程为点的连贯的课程体系,在C语言中了解算法的初步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在离散数学与数据结构中掌握算法的详细分析与设计过程。这样,算法分析与设计融入其他三门课中讲解,该课程不再单独开设,从而节约了部分学时。再如将“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微机原理”、“汇编语言”等课整合为一个课程模块群,将“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结构”去除冗余合并为一门课“计算机原理”,将“微机原理”、“汇编语言”整合为“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一门课,这样就形成了以“数字逻辑”为线,“计算机原理”及“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为点的连贯课程体系。按照同样的设计思路,我们对所有的课程均进行了整合、优化,形成了重点突出、内容连贯、前后呼应的课程体系,并指定专门教师全程负责,综合安排内容和深度。这样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达到了培养和锻炼师资队伍的目的。

(3) 按市场对本学科人才需求情况,动态划分专业方向。为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了计算机网络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三大方向,分别培养当地急需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工程师、软件开发与运行维护工程师、计算机销售、维护及图形图像制作工程师,每一个专业方向通过设置专业课程组来体现其特点,鼓励学生首先完整地选修一个方向的课程,有余力的再兼顾自己感兴趣的其他方向课程。由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动态变化,我们规定每年一小调,四年一大调,以变应变,动态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4) 强调基础理论,实时引进本学科的新技术。基础理论是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障,是在工作岗位上能否进行创新的前提。因此,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我们特别强调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在课程设计上,除了前面提到的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群外,我们还突出了两年数学不断线、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齐头并进的思想。除“高等数学”外,我们还开设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两门课,并为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了“计算方法”选修课;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把与本课程有关的常用专业英语词汇及表达法传授给学生。针对计算机学科知识更新快的特点,除了在课程中及实践环节中要求教师实时引进新知识、新技术外,我们还通过每学期不定期的学术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最新的学科进展,力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最新科技和社会需要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5) 大幅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立体化的实践平台。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技术保障,是学生能否尽快适应岗位及岗位群,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基础。首先,我们加大了实验教学时数,实验时数大约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其次,构建了立体化的实践平台,形成了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五位一体的综合实践过程,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岗位适应能力。

(6) 实行“2+1+1”教学模式。用两年时间打好基础,用一年时间进行专业方向教学,再用一年来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并完成毕业设计,对少部分准备考研的学生,进入导师课题组,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前提,但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落实情况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因此,建设一支业务精、水平高、梯队合理、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

(1) 采取在职研修、脱产培训、聘任等多种措施,提高专任教师队伍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梯队。积极鼓励、支持青年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研究生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还创造条件选派教师到各企、事业及行政单位进行网站组建、工程验收、软件开发等业务工作。在系内部,还专门成立了“计算机网络”、“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研究小组,定期由教师轮流负责进行教研和科研活动,强化教师的在岗进修意识。积极开展社会合作,聘请一些学术造诣高又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承担学校部分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目前基本形成了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技术职称结构、双师型结构较为合理的系、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师资队伍;形成了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以学术带头人为主体,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支撑,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术梯队。

(2) 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活动,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研、科研项目。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是培养教师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保障,是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前提。以学科和学术带头人为龙头,按专业方向形成多个学术团队,以此为基础积极申报教研和科研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几年,我们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级科研项目两项,省级和市级教研和科研项目六项,校级项目多项,教师通过教研和科研活动大大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和培养了师资队伍。

(3) 提高课程质量,加强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最直接的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立足点,是学校教学评估的重要环节。课程建设主要指建设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多层次的精品课程,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按精品课程的要求规范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活动。经过努力,已有“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两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相关主讲教师的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也促进了教师教学研究的开展及教材的建设,近几年,我们先后编写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和教材,其中《Delphi程序设计及实验指导》一书还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课程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改善,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4) 完善教学评估体系,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评估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构建了学生评教、同行互评、院系教学督导组评估以及校教学督导委员会评估等多级评估体系,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较好地保证了教学质量。而且每学期终还要对表现优秀及较差的教师进行奖励或批评,并对教学效果差的教师进行岗位调整,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素质及教学责任心的提高,备好课、讲好课,教师间的互动学习蔚然成风,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型集体。

4构建完善的创新实践平台

创新实践平台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岗位、岗位群的适应能力,知识运用与转化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构建了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五位一体的综合实践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 课内实验与课程设计。课内实验是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点的重要保障,课程设计是学生掌握本课程核心内容和思想的前提,也是后继综合设计的基础。按照课程性质不同,课内实验通常占课程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课程设计一般安排1~2周。除必要的验证性实验外(如“数据结构”中各类排序算法的验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设计性的实验,把生活、学习、日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引进课程实验及课程设计中,任课教师依据实验创新的内容情况进行实践成绩的综合评定。

(2) 综合设计。综合设计是指学生学完一个课程模块群后所要完成的较大型的综合实验,综合设计是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方向的重要环节,也为后续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一般安排在三年级,每学期4周。在综合设计中,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就某一专业方向的具体问题进行求解。综合设计的题目一般由学生通过本专业方向的社会调查来确定,指导教师可以提出参考意见,并对可能的设计工作量进行合理增减。对部分理论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可直接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自己申报科研课题,所有设计工作应在三周内完成,第四周按照工程化的思想撰写设计报告。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工作进行全程监控、辅导,并依据学生的设计态度、设计水平、创新点、设计报告撰写情况进行综合设计成绩评定。

(3) 生产实习。生产实习是学生在学习完成全部主要课程后所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实践过程,安排在四年级第一学期,时间一般为8~10周。生产实习是学生在就业前的一次综合培训,是学生零距离地接触就业单位、从事实际生产活动的岗位实训。因此,除部分确定考研的学生外,一般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来完成。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在建立校内实习基地的同时,大力发展和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争取实现产学合作,校企双赢。目前我系已在“远大软件工程有限公司”、“奔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大同市政府门户网站”等八家当地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这种合作方式不仅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术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搭建了平台。在生产实习过程中,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导师,每一个实习基地另派两名有经验的教师作为副导师,全程监控、指导学生的生产实践过程。实习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汇报,总结实习经验和取得的成果,表彰实习优秀的学生。最后,依据学生在生产实习中的综合表现(包括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创造性的生产建议、实习报告撰写情况、用人单位的综合评价)由导师和副导师给出实习成绩。

(4) 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学生对四年来所学知识的一次全面总结,是将所学知识进行升华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就业前最后一次有组织、大规模的实训活动,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时间大约16周。在毕业设计的安排上,我们改变了原来教师出题,学生完成的传统形式,而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式:比如部分学生在生产实习中受到企事业单位的,可在毕业设计中继续从事相关的工作,题目由实习单位和学生共同商定;部分已提前找到就业单位的学生,也可直接将单位的某些具有创新性的实践工作作为设计题目;部分学生也可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另外,我们还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市场需求,自主申报创新性的毕业设计题目。当然,上述所有的题目都必须通过系部的严格审核和批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大大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再加上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毕业论文的水平大大提高。

5结束语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人才培养方案是质量保证的前提;师资队伍是质量保证的基础;实践教学平台是质量保证的手段。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我们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整体优化和改革,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的一次就业率达到了85%以上,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育坚,鲍泓,鲍有文,等. 应用性本科计算机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的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08(10):134-136.

[2] 杨起帆,陈观林,朱勇,等.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211”培养模式[J]. 高教探索,2006(1):65-67.

[3] 李群英. 地方本科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08(30):46-47.

[4] 韩利凯,雷伟军,毛艳,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与计算机教育教学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1):78-80.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for Innovative Computer Talent-Trained in Local Universities

ZHANG Jing-an, GUO Xian-e

篇7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5-3647-04

物联网、云计算目前已经成为信息产业的主流方向,在这个主流方向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是嵌入式系统。调查数据【1】显示,市场对嵌入式人才的需求缺口巨大。就高校而言,培养符合行业要求的人才是高校的职责,而人才的培养又始终离不开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制定符合行业实际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而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来培养符合行业要求人才,又要依据行业特点和对人才的技术要求来确定,否则就会偏离行业要求,满足不了行业需求。在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里已经规划了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专业(专业代码510121),但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本科专业,近几年高校中的电子专业、计算机专业以及机电与自动化专业、通信专业都相继开设了嵌入式系统相关课程,大都针对本科高年级学生或者研究生开设了嵌入式系统方向。从国内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开设的嵌入式系统课程来看,各具特色,有些硬件课程开设的多,有些软件课程开设的多。这主要是由于嵌入式系统本身包含软件与硬件两个层次,在设计与应用方面,又具有软硬件协同工作的特点,既要依据硬件设计软件,又要依据软件确定硬件,不能简单的说哪个更重要,只能从应用的角度讲其侧重点不同。因此对于不同专业开设的嵌入式系统课程,不能一概而论。本文主要从嵌入式从业人员进行嵌入式系统开发所具备的知识要求和技术要求为依据,确立计算机专业本科生从事嵌入式系统开发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着重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嵌入式系统的课程体系构建内容及实验平台方案进行探讨和研究。

1嵌入式系统概述

嵌入式系统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应用为中心、软件硬件可裁剪并且对系统的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从其概念来看,嵌入式系统是专用计算机系统,应该包含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具体地说,一个嵌入式系统硬件以微处理器为核心集成存储器和系统专用的输入/输出设备;嵌入式系统软件包括初始化代码及驱动、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等,这些软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系统特定的一体化软件。一个典型的嵌入式系统应包含嵌入式硬件、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嵌入式应用软件三个部分构成。

由于嵌入式系统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与各个行业的具体应用相结合后的产物,因此嵌入式系统是应用于特定环境下,针对特定用途来设计的系统,所以不同于通用计算机系统,它的硬件和软件都必须高效率地设计、“量体裁衣”、去除冗余,力争在较少的资源上实现更高的性能。嵌入式系统的基本特点就是“嵌入”、“专用性“和“计算机性”。由于系统的这些特性,导致系统的存在形式是多样的和面向特定应用的,并且对成本、功耗、可靠性和实时性特别关注,因此在嵌入式微处理器和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上都要考虑这些特点。

2嵌入式系统专业人才岗位及核心能力分析

2.1嵌入式系统的技术研发岗位划分与设置

从事嵌入式技术的岗位主要是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部门,当然还有其它辅助部门,在此主要针对研发部门的岗位进行分析。嵌入式系统研发部门岗位的设置,离不开嵌入式系统的结构和开发过程,设置什么样的岗位、需要何种学历的人才都与嵌入式系统的开发过程紧密相关。就嵌入式系统而言,总体上可划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一般由高性能的微处理器和的接口电路组成,软件一般由硬件抽象层、嵌入式操作系统、软件应用平台和应用程序等组成,如图1所示。

硬件层是整个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运行的平台,包括输入输出接口/驱动电路、处理器、存储器、定时器、串口、中断控制器、外设器件、图形控制器及相关系统电路等部分。对于硬件层的设计开发要有较深的硬件开发经验,这些岗位一般都需要资深的硬件工程师。中间层包括硬件抽象层(HAL)或板级支持包(BSP),负责对各种硬件功能提供软件接口,包括硬件初始化、时钟管理、定时器管理、中断处理、总线管理、内存地址的映射等。它位于底层硬件和操作系统之间,是二者之间的桥梁。这个层次的设计开发不仅要精通底层硬件结构,还要熟悉上层的操作系统,主要工作是开发设备驱动程序。这部分工作需要有丰富的软硬件件研发经验才可以胜任。软件层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和软件应用平台,操作系统主要是实现资源的访问和管理,完成任务调度,支持应用软件的运行及开发,软件应用平台则是为了提高开发速度与软件质量,一些应用提供商开发了一些可重用的应用平台,封装了一些常用的功能,同时提供API接口,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这些岗位要求具有丰富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开发经验和软件工程能力。功能层主要指的是应用软件层,位于嵌入式系统层次结构的最顶层,直接与最终用户交互。针对各种特定功能来编写应用程序,实现系统的功能应用。主要是进行大量的C、C++或JAVA语言编程,不需要更多涉及底层硬件,大都是基于操作系统之上的编程。这些岗位要求就有丰富的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能力。从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看,还可以对硬件层、中间层、软件层、功能层四个层次的研发工作进一步细化。

2.2技术研发岗位从业人员核心能力分析

对于从事嵌入式系统研发的技术人员而言,必须具有与岗位匹配的核心能力才可以胜任工作。文献[3]就嵌入式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在不同岗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了描述。由于目前国内就嵌入式人才的评估和认证只有嵌入式工程师认证,因此本文将从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系统架构、软、硬件测试这五类技术研发岗位进行研究,来确定相应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对于每一类岗位,将从岗位工作任务、岗位知识能力、主要技能和核心能力这四个方面就行研究,其中岗位工作任务是指该岗位应完成日常基本工作的事务范围,岗位知识能力是指该岗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要求,主要技能是指该岗位技术能力的要求范围,核心能力是指该岗位工作主要能力要求。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2.3技术研发岗位知识要求

表1就目前嵌入式技术人员的五种岗位要求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从分析的结果看,对于硬件设计及测试人员而言,应具有的知识点:①熟悉或者掌握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单片机等基本的硬件电子电路设计知识;②熟悉和掌握C语言或者C++语言及接口电路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硬件的设计、嵌入式系统的程序设计③至少熟悉l到2种基本的EDA工具,如MODELSIM、Quartus? lI、Protel等;④熟悉各种常用工具和仪器仪表,熟悉电子元器件性能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人员而言,应具有的知识点:①熟悉Linux,WinCE,Vxworks等操作系统的各种软件开发环境;②熟悉GUI开发过程、熟悉网络编程、多任务编程等;③精通C语言、汇编语言;④熟悉嵌入式系统硬件的设计、嵌入式系统的程序设计。⑤熟悉嵌入式软件开发模式及方法,熟悉白盒测试、黑盒测试和回归测试,熟悉单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过程及测试的误区的分析。系统架构人员应具有的知识点:①熟悉嵌入式软件工程;②熟悉面向对象和结构化软件开发方法;③精通常用软件开发语言;④熟悉软件架构模式和设计模式,熟悉常用软件建模技术。

3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及实践平台的构建及分析

3.1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及实践平台的构建

从嵌入式系统专业人才岗位及核心能力分析来看,对于计算机专业,在构架课程体系时,应该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及嵌入式技术研发岗位和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出发,可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去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本文将从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两个方面阐述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的构建。其平台结构如图2所示。

在图2中,计算机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体系可依据计算机专业相关培养课程体系及目标确定,本文不再赘述。对于嵌入式系统理论课程体系可分别从硬件课程、语言课程、专业课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其中硬件课程可包含有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ARM体系结构与编程、电子线路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单片机原理与应用、DSP技术及应用、FPGA设计基础等课程;语言课程可包含有C语言程序设计、VC++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VB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J2EE中间件技术、C语言深入编程、C++/VC++深入编程等课程;专业课程可包含有嵌入式操作系统、Linux设备管理与应用、ARM体系结构与编程、嵌入式系统设计、WinCe系统设计与应用开发、面向操作系统的程序设计、多核程序设计等。对于嵌入式系统实践课程体系可从专业实践与认证培训两个方面进行构建,其中专业实践可从课内实践、课程实训、项目团队、专业竞赛、企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方面进行构建。在专业实践中,课内实践和课程实训是对嵌入式专门知识的巩固与提高,综合实践是阶段性综合能力培养的需求,项目实训与毕业设计是综合分析设计能力的保障。而对于培训认证,可参与ARM公司全球认证、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嵌入式认证、中国电子学会认证、信息产业部认证等机构和部门的培训认证活动。

3.2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分析

从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的内容来看,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体系完整,专业特色突出,整个课程体系体现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①编程能力培养,体现在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深入编程、C++/VC++深入编程及面向操作系统的程序设计等课程。②实践能力培养,体现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开发实践、Linux和WinCE操作系统与应用开发实践、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综合实训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方面。③应用能力培养,体现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嵌入式图形界面开发及嵌入式测试技术等方面。④创新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创新团体、嵌入式竞赛、企业实习及一些嵌入式协会等。其次,整个课程体系具有侧重应用,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特点。从软硬件编程到专业技能培养,再到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是递进式的。软硬件编程是整个能力培养的基础,专业技能是提高,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最后,整个课程体系涵盖了微软、信产部认证课程。微软认证为微软WinCE嵌入式系统工程师认证,其课程主要包括WinCE系统设计与应用和嵌入式系统设计。信产部认证为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认证,其主要课程包括嵌入式系统设计、嵌入式测试技术和ARM体系结构与编程。

4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

根据嵌入式系统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设想,对于教学实践,要根据计算机专业和嵌入式系统开发的技术要求和岗位职责,可进行合理规划。既要让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又要让学生跟得上主流技术潮流。由于嵌入式系统在构成上可由硬件和软件构成,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可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进行构建。根据目前嵌入式系统开发的主流技术来看,在硬件选型上要以X86CPU、单片机和ARM处理器为主,在操作系统的选择上要以WinCE、Linux、μC/OS-II和Vxworks等操作系统为主,可从驱动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界面、应用程序等方面进行实验。本文提出了一种可行的实验架构,如图3所示。

图3嵌入式系统课内实验体系

图3从三个层面对实验教学进行了规划,最底层为硬件层,可选择不同的处理器及各种电路及存储设备进行实验,如X86CPU、ARM处理器、单片机、数模转化电路、I/O接口、通用接口、ROM、RAM等。中间为操作系统层,可选择主流嵌入式操作系统进行实验,如WinCE、Linux、μC/OS-II、Vxworks等。最上层为应用层,可从嵌入式驱动层序开发、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以及应用程序的设计等方面进行实验,其中在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上可重点考虑汇编语言、C/C++语言、JAVA为主要训练语言。

5总结

篇8

一、专业方向――“一个专业,两个方向有机的结合”

根据上述电子商务专业的岗位群细分调研结果,电子商务专业就业有两大方向。其一是计算机网络方面人才,其二是利用计算机工具从事商务活动的人才。于是有人说: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学生是“两不像”,计算机方面的工作能力比不上纯计算机专业学生,商务方面工作能力又不如纯商务专业学生。而我们则认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正是上述两种观点的结合,复合型的人才具有更加广泛的职业空间和长远的发展潜力,更符合电子商务人才市场的需要。关键是教学过程中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呈现出“1加1大于2”的功效。

二、课程体系结构――“一个体系、四个模块、两个调整”

电子商务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专业,为了能培养出特色鲜明、技能突出、能胜任企业岗位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我们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应充分体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同时,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一是深度要适当,必须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二是广度要足够,应覆盖“电子商务岗位”必需的理论知识宽度。

根据以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原则,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可以考虑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四大教学模块。其一,公共基础类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和基础能力;其二,计算机类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及在网络中应用商务的支撑技术能力;其三,商务基本类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一般的经济管理和商务贸易能力;其四,商务实践类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商务交流与沟通能力和商务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在专业教学安排上,应循序渐进,突出中、高职教学上的不同侧重点。首先,在中职的教学阶段中,重点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营销及商务基本知识、电子商务基本岗位上的职业技能。然后,在高职的教学阶段上除了深化专业技能的培养外,更要为扩展学生的就业范围,宽口径地培养学生相关知识。就是既要关心学生的长远发展,又要顾及他们的毕业就业。前者要求学生知识面广,而后者则要求精通在企业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在教学和实践的安排上就应体现兼顾的原则。所以高职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教学安排上是网页制作、财务基础、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综合模拟、网站建设管理和数据库简单应用开发等,要使学生在进入相关工作岗位就业时,能得心应手。而另一方面,要补充其他辅助课程的教学,教学的知识面较宽、程度较浅,这样就能顾及到学生的长远发展。

在教学上,还要注意两个可调整性:

第一,教学培养的重点,导向市场化。例如在教学设计2007年或是2008年时,专业培养侧重点就应以市场需求以及学科发展动态进行调整,紧扣社会经济发展脉搏,按照国内外最新的教育观念,教育全程导入创新意识与策划思维,设计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第二,学生多功能培训个性化。即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必修课同时,还可以根据就业的方向和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选修课)及技能培训。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开设多种的技能培训考核课程(如:公共英语的等级考核、动漫就业培训等),供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培养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技能型人才。

总之,在几年的综合性教学实践中,应体现“宽知识,突技能,强特色”的特点,以强化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培养出基础扎实、特长鲜明、个人核心竞争力强的专业人才,以增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力,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人才培养教学具体措施

一、调整理论教学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是处于计算机类和商贸类之间的综合专业,我国通过几年的办学经验,结合本专业的目标和要求,正确处理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比例,改变传统的、过分强调体系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淘汰与专业关系不太紧密的少数文化和专业基础课程,有机地整合了计算机和商贸类专业关系密切的课程。在知识的传授上,避免了讲授知识的重复性,如:《电子商务概论》中涵盖了《网络营销》的相关教学内容,没有进行合理的协调与配合,从而造成一成不变的重复讲授,教学效果并不好。经改革,我们加强了同一结合点上相关科目的协调配合,避免了知识重复讲授。另外,还根据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适时、及时地增加部分新知识、新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如我国早期的一些高级技工学校2004年在讲授PhotoShop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了图像的艺术处理技巧,2006年又加入了图像的动漫元素,而网页就更采用最新的技术软件进行教学,这样使得我国的学生能紧跟科技发展的动态,就业方向更广。

在中职教学上,增强对职业岗位素养的培养,开设商务礼仪课。围绕电子商务专业的几个职业岗位,开设数门主要专业课,并增加了相关的辅助课程;进一步强化实践环节,加大实验实训课的内容及课程比例,增加了网页制作的课时。在数据库的教学上,因现时中职生源的基本知识层较低,故取消了难度较高的数据库编程教学课程,而改为重点加强Access的教学,使学生能透切的理解、掌握数据库相关的知识,为后期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高职教学上,针对就业的岗位特点,加强学生各知识层和多种技能的培训。将网络营销、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的实践性环节加大,并要求采取多种实践方式,如网络营销课组织学生进行网络广告的设计制作。国际贸易实务课组织学生到外贸公司调研,了解贸易合同的要素及签订过程。市场调研课则从过去传统的“理论为主,辅以案例”,改为“案例教学引发理论,从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的各环节中去认证理论的概念”。另我们还加入了会计、高级网页设计、项目策划技巧等技术主导课程教学,在辅助课程上还有高级图像处理、消费心理学、经济应用文写作等。这样的专业课设置,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教学的认证,教学效果获得良好的改变。

二、实训教学体系改革的措施

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合理安排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验课,加大实践课程学时的比重。增加高职学生的商务课程设计实训环节及电子商务毕业设计环节。

商务类的教学有别于一般技术类的教学,更需要有一个全面了解和训练商务运作管理的环境来认证理论,而平时的

教学都是在一个模拟的环境下进行,环境的不真实性,令学生不能很清晰的理解相关的理论。电子商务更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和现代物流手段的一种商务营销方式,没有真实的实践,学生难以理解自己专业定位,出现学不好、就业难的现象。因而我国一些做得好的学校特别为高职的商务学生策划了一个商务课程实践项目的考核环节――校园商务促销及电子商务项目策划毕业设计环节。就是在校园中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商务环境及商务平台,让学生能走出课堂,在真实的商务竞争环境中发挥自我和团队的智慧,使商务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升华,为自己今后的就业积累经验,赢得优先的筹码!

(一)商务课程设计实训环节

1 教学目的:使学生对商务中成本、组织、管理、促销策略等知识点的全面理解。

2 商务课程实践项目:校园商务促销活动

把所有参与该项目的班级学生分成几个独立的小组,各自成立一个小型的店铺管理。分别有总经理、调查数据分析部、广告设计部、促销策划部、财务部、物流部等。组内每个成员有具体的分工,更有相互的结合。

3 课程实践的具体环节:

①资料收集和市场调研;②投资成本集资;②商铺投标;④宣传广告策划;⑤寻找货源及商品加工;⑥促销策划;①财务管理;⑧投资总结;⑨课程实践论文报告

4 课程实践情况的考核评分:

实践评分(占总成绩的60%):

课程论文评分(占总成绩的40%)

为了提高学生在整个课程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实践各环节设立奖项。如:最优秀经理人、最佳销售员、最优秀财务员、最有创意LOGO设计、最佳海报设计、最佳店铺装饰、最佳调研组、最佳团队奖等。

(二)电子商务毕业设计环节

对于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把“电子商务毕业设计环节”作为重要的实训环节来完成,并计算学分。

1 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本专业各个前期教学环节的深化和检验。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在实际的电子商务(网站)系统建设、管理、维护工作中,充分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开展工作,从而使学生具备从事电子商务工作的实际能力。

2 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要求:

毕业论文选题要充分体现先进性、实用性,要有利于深化和拓展所学知识,尽量与当前实际的应用水平接轨,并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选题难易适度,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努力完成。设计的项目既要有书面报告,更要有实际成果,避免书面空谈,杜绝敷衍了事,流于形式。

为保证每个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都有足够的设计工作量,毕业设计的课题小组原则上不超过3个人,分工要具体明确。

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确定后,按有关要求填写“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审批表,并经过计算机系主任和指导教师共同验收审核、备案。

3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考虑方向:

商务网站设计方向:校园网上书店设计、校园小盘栽网站、校园网上百货;数据技术的应用设计方向:图书馆管理系统、办公设备定购系统;商务设计方向:网络广告设计、网络营销策划方案、市场行业调研策划;个性化技术设计方向:个人博客设计、个人网上聊天室的设计等。

4 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评定: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的评定,以学生完成工作的情况和答辩情况为依据,严格要求。成绩采用5级记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三、实施多样的教学方法

根据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大力推行适合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园网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传统课堂讲述的单一模式转变为课堂讲授、实验室教学、网络教学立体化的新型教学系统模式。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能力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实验室模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有效方法,使学生在符合认识规律(探索-思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教学方法下,对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全方位训练,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学的互动性,真正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四、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电子商务专业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鉴定的基础保证。

1 加强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

电子商务模拟训练室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和训练电子商务运作管理的教学环境。建立一个完善的电子商务综合模拟实验室应引进一套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软件,组建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引进一套物流模拟实验室软件,让学生更深刻理解电子商务与物流之间的关系。在实训基地中,教师还可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开发网上课堂,引导学生自学,在授课中能够结合商务活动中的典型案例讲授相关课程,使学生真正掌握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运作技能。

2 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可选择一些电子商务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可获得参与实际锻炼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五、强化“两双”建设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就是具有较高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能力要求都是全方位的。

1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技能型人才培养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保证教学质量,就必须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第一,要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来校举办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培训班、接收教师实践锻炼、提供技术资料等途径,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第二,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要特别注意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传授丰富的工作经验。

2 学生的“双证制”培训。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采用“双证制”,即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资格认证。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学生考取多种相关学科的资格认证,使学生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2001年起,我国就把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能力培养融入到教学体系中。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所要求考取的职业资格证有: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办公软件应用中/高级证、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操作员、公共英语等级证、电子商务员、助理电子商务师等。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a)-0-02

随着后PC时代的到来,嵌入式系统已经成为了一个万众瞩目的焦点。目前已广泛用于信息家电,数据网络,工业控制,医疗卫生,航空航天等领域[1]。我国也十分重视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并将嵌入式系统产品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目前我国从事嵌入式系统开发的人才极为紧缺,势必影响我国嵌入式领域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进程,因此培养大量嵌入式系统领域的专业人才显得尤为

重要。

如何才能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水平嵌入式系统人才已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但是国内的大部分高校整体仍然停留在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以8位51单片机为核心的教育水平上,嵌入式系统的教学和实验并没有形成一种适合地方高校、适应社会需求的教学体系。针对以上问题,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以ARM为核心内容的嵌入式系统教学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嵌入式系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2]。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3]。基于以上原因,本项目将基于CDIO理念,对嵌入式系统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将CDIO理念融入到嵌入式系统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去,期望改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方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嵌入式系统技术。

1 课程改革方案

嵌入式系统是相对于通用计算机系统提出的“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它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电子技术与各个行业的具体应用相结合后的产物,是一个技术密集、高度分散、不断创新的知识集成系统[4]。结合嵌入式系统的技术性和社会需求,将嵌入式系统课程及其实践环节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课程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教学管理与组织方式等方面开展改革工作,实践教学从实验内容、毕业设计以及竞赛三个方面进行改革,改革方案如下图1所示。

2 课程教学改革

2.1 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开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一般要求以项目为导向、以开发平台为核心,这不仅要求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上的改革,还需要建设相应的实验平台。嵌入式系统课程改革与其他教学体系一样需要各环节教师相互配合,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统筹安排,形成一个整体,使学生的学习层次化、阶梯化,这是一个完整的递进增长过程。通过一整套的训练,学生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得到实质的提高。

2.2 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于嵌入式系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进行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成两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理论基础及其实践基本技能训练,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第二条主线以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在课程中给出多个项目,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自行分析、设计并完成。嵌入式系统内容比较多,仅通过一两种教学方发达不到教学目的,所以,采用授课案例分析、演示、实验、查阅资料并总结,以及项目驱动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让学生能够及时汲取和充分掌握所学知识。

2.3 教学管理和组织

初期,通过教师在多媒体上做、学生在计算机上模仿的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为主。这种方法很重要,随着课程的发展,教师减少讲解,随之,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手段(如上网、去图书馆、实验等)收集大量信息,并利用自学等多种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最后,根据能力挑选出小老师辅导其他学生上机,并由他们组织学生团队,一些项目基本由学生团队自主完成。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和其他相关专业学生交流,有利于学生对其他知识的摄取和掌握。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任何界限,教师是学生团队的合作伙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朋友。教师通过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影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单纯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

2.4 教材使用和实验指导书

有关嵌入式系统的教材和实验平台很多,但内容侧重点不同,实验平台质量参差不齐,并且嵌入式系统课程软硬件升级较快,很难固定一本教材和一个实验平台。故可指定几本质量较高的参考教材,也可给学生指定一些结合自己专业的实验开发平台,让有兴趣的同学扩展自己的知识面。由于嵌入式课程的实践性较强,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验指导书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也非常重要,要经常修订,革故鼎新。结合该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改进,修订了实验指导书。

3 实践教学改革

3.1 实验教学

建立合理的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体系,将CDIO理念融入实验教学。实验是嵌入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需要完备的实验设备之外,实验课程的开设也非常重要。现拥有PAX270实验平台40套,除了实验箱之外,还配备了相应的开发模块,后期计划更新实验设备,使实验开设更加完善。整个实验体系可包括:基础型实验,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综合设计型实验,综合整个课程的知识,训练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特别是计算机应用学科知识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3.2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而嵌入式系统恰恰是融合了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因此在毕业设计时,提出了较多与嵌入式相关的毕业设计课题,例如有关Linux、Android、ARM等方面的选题。并且将CDIO理念融合到对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和课题指导上。通过最近几届学生的毕业设计完成情况来看,不仅所做内容有所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大大提升。

3.3 竞赛

如果说毕业设计是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那竞赛就是考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过去几年,我们带领学生参观学习了有关嵌入式竞赛方面的内容,并在2012年首次参加了嵌入式物联网大赛,并进入了决赛,取得全国三等奖。现正在积极准备第二次的参赛,不仅学生参与人数增加,相应的竞赛平台也随之更新,得到了学校和院系的大力支持。让学生参加竞赛,不仅可以极大锻炼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加强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结语

按照CDIO工程教育模式,初步探索研究出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实践教学上的改革。在以具体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下,让学生能够围绕项目进行自主学习,为完成项目开发,学生将在课程中主动去学习项目开发所需要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和初步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有明显提高,学生在嵌入式竞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为社会培养了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产业

人才。

参考文献

[1] 梁宜勇,王晓萍,赵文义,等.“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与实践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9(5):36-37.

篇10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并且计算机专业与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技术等相近专业间相互挤占就业岗位,就业空间逐渐“缩水”。再者,由于各行各业自主培养各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各学科专业增开计算机课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一些行业内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因此如何改革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要提高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人才的就业能力,就需要充分分析和评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以企业需求导向为价值模型,采用计算机专业工程应用能力分析方法,优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产学研结合的高等本科教育发展机制。在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0]243号)的支持下,本项目组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1 校企合作教育研究的开展方式

本项目组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服务企业等方面,探讨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构建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深化教学改革为中心,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企业为宗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构建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新途径,为企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计算机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项目组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建立专业核心实践团队。由项目负责人、企业专家、骨干教师构成核心团队,统筹建设工作,按照规范的开发流程共同完成以下关键性任务:

1.1 制订研究目标

从校企合作的角度研究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使学校增强办学实力,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办学水平,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使企业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巩固,能力更加增强,素质更加全面,学生在实习时有实习工资,毕业后有稳定的就业单位,解决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目标。

1.2 研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口

为了完成研究目标,项目组对企业从业岗位进行调研。首先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对口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在对岗位工作任务和相应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作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将原有实践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中涉及的相关实践课程做对比,列出原有实践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中的具体不足点,得出实践课程体系改革中需加强的能力点,规划出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中需要充实和完善的内容。

1.3 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完善计算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早在2007年就成立了湖南工学院董事会,截至2011年已与湖南省61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战略发展、科研基地建设、人才培训、技术创新、产业合作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为了搭建计算机本科教育的校企合作平台,在我校校企合作处、科技产业处的积极配合下与计算机系原有的校外实习基地中国电信衡阳分公司、上海央邦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省蓝狐网络、衡阳市九达软件有限公司积极洽谈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为加强计算机本科专业建设,培养出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走产学研合作的新途径,加强计算机系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技工作的紧密结合,建立学校教学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新机制,使计算机本科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更有效地将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就业能力的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关联。利用校董事会已有的合作模式,项目组与上述校外实习基地联合设置了专业教学指导组,使其成为计算机本科专业建设、产学研结合等教学研究的学术组织,指导计算机系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工作的专家型组织。该教学指导组由企业中相关领域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及计算机系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组成,负责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研究、指导、咨询、服务工作,并协助确定计算机本科专业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1.4 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在校企联合教学指导组的指导下,对现有计算机本科实践教学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在课程内容上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课程学习内容不再脱离IT企业生产、服务实际过程,而是企业的典型工作项目或任务,使学习内容与企业实际运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同步,学习与就业同步。

本文对就业能力问题的研究既包括了知识性内容也包括了操作性内容,同时研究中需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这些教学目标既有知识领域的,也有动作技能领域和道德情感领域的。结合2008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实验性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还要培养他们的情感,做到让学生的知识和道德情感同时提高。教学方法中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团队协作的精神,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项目组的具体做法是转变传统的学生成绩评价方法,除笔试外,在部分课程中增加口试、答辩、现场测试、现场操作等多种考核形式,实现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相结合,着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2 取得的成效与基本经验

2.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情况

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应该以社会需要为导向深化改革,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能力需要,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本项目组成员作了如下研究工作:

(1)在专业定位上,以“面向市场、服务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性人才,使学生能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为宗旨。针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制订教学计划过程中,对项目组联合的企业岗位培养目标制订专门的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计划针对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和专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安排。在专业建设中进行实践课程建设,并配套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基地建设。在课程设置方面分为两部分:一是校内原有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二是针对企业岗位在2008级计算机本科学生中广泛开展IT技能培训,在IT技能的培训和实习过程中,本科的理论教学和针对企业岗位实习交替进行,使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就能掌握IT企业所需的职业技能,从而增强其就业能力。

(2)发挥动手能力培养的优势,进一步完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室硬件和软件建设,安排系统的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理论与实务并重,在培养学生稳固基本理论知识驱动工程实践能力的系统工程中,实践教学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由校企合作教学指导组参与实践教学中的认识实习、操作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体系建设,将企业的岗位需求组织为一个系统,每学期不断线,与有关课程同步,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形成相得益彰的并重局面。本项目组只是从“校企合作”教育的视角研究提高计算机本科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法,构建一个“体系”即以校企合作教育的模式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将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组织、管理、考核及质量评价有企业专家全程参与;找到一种“以学生就业能力为中心,以实践教学管理平台为依托,多方协作”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设计校企合作的理论教学方法以及IT技能培训、企业生产实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平台;探讨如何提升计算机本科专业就业能力,使教学与企业实际所需人才紧密结合。

2.2 学生受益面

目前通过计算计科学与技术2008级本科教学试点,相关实习企业反馈的信息是学生职业素养高,岗位适应能力强,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达到工作要求并能独当一面,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尤其是通过针对性的IT技能培训,使学生工程实际能力大为增强,并且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已经参与企业实际岗位的实践训练,在同类学校的2008级毕业生中占有明显的优势,深受企业的欢迎。而且我校学生不仅业务知识扎实,肯吃苦,且仪表端庄,语言表达能力强,能很快胜任企业相关计算机专业岗位的初级工作,充分说明我校培养的毕业生满足社会企业的要求,该项目的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 结束语

以我校为例,分析了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研究的研究目标,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总结出了目前已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下一步将继续完善不足之处,推进校企合作教育改革模式的研究,提高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人才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维嘉,方磊,何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的调查报告[J].黄山学院学报,2007,9(5):152-154.

篇11

1信息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表的《高等学校计算机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报告[1]提出了信息社会对信息人才的需求。非常明确地指出计算机专业就业出现困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满足社会需求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

根据宁夏大学对2008届以前的三届学生毕业去向的不完全统计,约有30%~35%的毕业生进入企事业单位,任职于信息化维护、建设等岗位;20%~25%的毕业生进入计算机软件开发企业,从事软件开发工作;10%~15%的毕业生从事计算机系统集成领域的工作,成为工程人才;25%~40%的毕业生从事非计算机行业的工作。在针对企事业单位的需求调研中,我们总结出他们对人才需求的以下要求。

1.1专业能力要求

信息社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企事业信息管理等需求的扩大化,信息处理的普及化和全面需求,要求从事信息技术工作的科技人员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更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即他们能够根据所从事行业的特点,在产品生产、企业内部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等方面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而且都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1.2专业素质要求

计算机相关领域的科技人才应该能满足社会和行业的需求。企事业单位和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维护,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规划,以及针对各行业信息化系统工程等相关领域的建设等,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因此,在培养方向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仅应有对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研究、开发人员的素质要求,还应注重对学生系统工程等素质的培养。这些素质培养虽然在学校不能全部实现,但应在培养体系中给予适应训练。

1.3专业知识要求

在对计算机科学技术不同方向人才的培养上,不同体系有较大的差别。对于软件工程方向的人才,要求专、精;而对于计算机应用方向的人才,应使他们建立更宽泛的知识体系,以适应社会对信息化建设中全面开展信息系统工程的要求。

2我校计算机专业现状及困境

宁夏大学地处西北欠发达地区,主要为本地的经济建设培养各类人才。招生对象以宁夏本地为主,同时面向全国招生。由于中学教育资源存在地域化差异,中学教育资源呈现城市化趋势,因此宁夏大学的生源主要来自农村。宁夏大学的平均学费与其他高校相差较大,与发达省份相比,平均学费约为其他大学的一半左右。计算机专业学费属全国计算机专业的最低学费。

2.1生源情况调查

对于2008级(120人)与2009级(119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生源总体情况,我们做了3项调查,即生源来源地调查、家庭收入调查、对计算机相关认识的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表2、表3所示。

宁夏大学招收的本地学生比例为90%,外地学生比例为10%,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农村或非中心城市的中学信息设备配置较弱,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不够,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缺乏相应的教师。因此,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程度较低,对计算机应用了解的学生比例不到20%,大多数学生专业选择的原因来自父母或者亲朋,他们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科认识几乎没有。

2.2环境困境

宁夏区内的计算机公司较少,银川市计算机及相关公司大约为230多家。其中,真正从事软件开发类的专业公司在40家左右,但人数在30人以上的软件开发公司不到10家。实训机构只有3家,其中2家实训公司于2009年成立;另外一家是西安的公司,借助于网络视频进行培训,从2008年才开始在宁夏开展业务。同沿海和发达城市相比,宁夏的计算机软件、硬件研发市场比较小,学生参观、交流、学习的机会很小。

相比其他大学,我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比较滞后。年轻教师的比重较大(35岁以下教师占学院计算机教师人数的73%),教师数量有限(专业课教师18人),承担第一线教学工作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另一方面,宁夏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科研项目支持力度较小,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较少,尤其缺少与企业联合的横向课题。因此,教师缺乏实际软件工程和项目研发经验,年轻教师大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承担教学任务,缺少教学经验。而随着IT行业的快速发展,间接给专业教师的教学造成了极大的技术压力。

3教学改革与实践

根据我国新时期发展的特点,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认真分析了目前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状况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建议。体现了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培养的需求,体现了教育部对不同类型学校分类指导的原则。

《高等学校计算机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1](以下简称《规范》)给出了计算机专业三个方向的最小核心课程及最少课时数,并强调高校应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因此,根据《规范》的具体指导思想,我校从2008级开始,逐步对教学体系进行整理改革。并从2009年开始,逐步推行新的教学培养计划和教学体系。

3.1强化专业基础课,强调课程关联

宁夏大学教学培养计划一直以来都遵循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计划体系。近年来,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市场对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素质以及掌握技术的要求变化较大,但由于宁夏地域具有信息相对闭塞的特点,因此对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市场变化反应较慢。借助专业规范试点工作,在学校领导、教务处的支持下,我们借鉴其他一些地方性大学的做法[2],对教学培养计划做了相应的调整。主要内容有以下3点:

1) 结合西部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和内容;主干课程设置强调课程关联程度,开设学期经过严格讨论。

2) 计算机科学方向:主要是打牢基础,增加选修,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与就业方向。

3) 软件工程方向:精修专一,系统规范,理论与方法并重。

3.2实践贯穿课程专业主干课程

说到主干课程,除相应的通修课程做了小改动外,计算机核心课程从原有的20门课程减少到16门课程。我们合并了计算机系统结构、微机原理等一些课程,并重点对16门课程中的部分关键课程增加课程设计,作为新的课程。我们减少了一些理论课程的讲课时数,加大实验力度。在课程衔接方面,通过课程教师的探讨和对以往学生学习掌握程度、学习实践过程的了解,我们调整了课程衔接关联度,加大关联度课程的课时数。

例如,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在没有完备的实验器材与实验课程支持的情况下,对于计算机学科的原理课程,尤其是计算机系统结构与微机原理等硬件理论课程,学生很难进行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将这些课程进行了合并。针对大部分学生计算机使用程度不高的情况,我们在算法设计语言课程上加大授课力度和实验力度,讲通讲透。尤其针对数据结构课程需要的指针部分,重点讲授,并与数据结构授课教师一起设计并完成算法设计语言的课程设计(2学分),使算法设计语言与数据结构课程紧密结合。以前软件工程和数据库原理课程均开设在第6学期,但软件工程课程近几年一直坚持以实际软件项目及文档为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训练,进行课程结题,学生对数据库设计及使用的需求较迫切。因此,我们提前到第5学期开设数据库原理课程,较好地满足学生贯穿和掌握知识的要求。

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并非选择软件方向就业,更多的学生是在企事业单位中进行信息化建设,开展业务系统的维护和规划工作。因此,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缩小核心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是首要需求。例如,从大一开始,我们就增加了计算机维护、维修课程,由实验室教师讲授,并鼓励学生考取相关维护维修证书。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上,更强调对于信息系统的规划。在学生选取第二学位的时候,举办一些讲座,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能够将计算机专业与选修的第二学位专业有机地集合在一起。

而对于软件工程方向的学生来说,专业方向比较专一。因此,在课程规划中,我们在认真研讨《规范》后,决定减少计算机专业中的一些常规性理论课程。如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等偏硬件理论的课程,我们加大围绕软件专业方向的课程力度,还增加面向对象设计与UML、软件实例分析、软件过程管理、软件体系结构等课程,并加大软件分析、软件设计、软件开发类技术课程的课时数,增设专门的课程设计,将软件方向的学生培养成专门的人才。

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我们增加了实验、实践课时数。针对一些后继课程的基础课程,我们增加课程,将其专门作为一门学分课程开设。算法设计语言、数据结构、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的分析、数据库原理等,属于技术性、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是学生毕业设计中必须用到的知识课程体系,也是企业针对就业学生基本测试的技术性内容。我们开设相应课程,将其纳入学分课程的体系,在理论课程开设的后一学期开设实验课程,对学生进行技术性质的培养和训练。

根据《规范》要求的课程时数,我们在教学改革中详细对比了改革前后的课时量,如表4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改革重点加强了实验课程及实践环节,压缩理论课程,强调精讲多练,强调技能训练,从理论走入实践,从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改革前与改革后的理论/实践比已接近或达到了《专业规范》的要求。从2008级在原来培养计划上进行的小范围试验情况看,学生对课程改革的反馈较好。学生在机房的实践时间增加,对实验课程的积极性提高,一些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被教师挑出,参与到一些教师的实际项目中。从2009级开始,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增加了40%(达到10人/级)。而且,以前基本上从大三才开始有兴趣进入项目组的学生,现在已经提前到大二第二学期就开始介入。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西北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地理条件不占优势,待遇水平处于全国高校普遍水平之下,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难度较大,师资队伍建设是类似宁夏大学这类学校的软肋。博士引进困难,计算机公司环境也较差。一方面,来自学术界的优秀人才难以引进;另一方面,计算机的专业公司较少,也使得本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难与当地计算机专业公司交流与合作。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解决方案:

1) 校外培训。

与武汉、济南、石家庄等地的大市场环境相比,宁夏本地的计算机公司实力相对比较弱,高校与他们合作的机会不是很多。计算机专业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在计算机软件相关技术发展速度比较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范围比较迅速的情况下,仅仅凭教师依靠教材、资料和网络自我修炼提高,难度很大。在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和一些培训机构取得联系后,从2008年开始,学院在每年的假期都有计划地送教师去实训机构培训。现在已接受培训的教师为4人次。

2) 项目驱动[2]。

我们规定,有项目的教师必须在项目的进展同时组织若干个本科生参与项目,将自己项目的部分内容分配给学生开发和研究。这样教师在进行项目研究的同时,能够将学生组织起来,以实际研究训练和引导学生。同时,变单一的科研项目为管理过程,通过项目的分解、技术的配合、资料的查找、研究范围的确定、人员的管理等,锻炼教师对项目的管理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

3) 争取学生创新项目的申请。

我们学院鼓励教师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并且在强调创新的同时更多地强调项目的实际性和可用性。鼓励没有项目的教师在带领大学生开展创新项目过程中指导学生,完善自己。

4) 鼓励教师积极与其他行业联系。

我们学院鼓励教师与其他行业联系,争取其他行业的横向课题。学院拟进一步制定计划,对教师申请的横向课题给予一定的奖励。

3.4改革实验及实践环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也是专业课程中密不可分的部分。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科技训练、综合论文训练等多种形式。实践教学是教学计划实施中的重要一环,因为社会对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由于西部高校学生的家庭收入较低,负担较重,学费普遍偏低,因此,采用南方高校的学校资助大规模实训机构实训,对于以宁夏大学为代表的西北高校是非常困难的。我们针对上述情况,对实验与实践环节进行了一些改革。

1) 取消笔试,以实践作业考核。

对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我校部分学生来自城市,对计算机的使用较为熟练,而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对计算机的使用比较陌生。因此,针对一些基础性课程,我们采用先考再讲的方式教学。

以计算机导论课程为例。该课是对计算机专业的概述性学科引导,虽然我们选派了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讲授,但由于课程的知识内容庞杂,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的引导意义并不大。而学生在后期学习时,对办公软件等基本技能知识的使用较多,但因学生掌握程度不同,讲授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对于部分学生,我们采取设定技能目标,让学生自学并进行考核的方式开展教学。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前取得学分,而对程度较弱、考核不及格的学生,教师再进行讲授。

在进行专业技能讲授时,教师压缩理论部分,以学生掌握实际技能为目标,让学生从技能入手,通过加大实验课内容,加强教师实验指导,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以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等课程为例,我们采用完成综合的、贯穿整个课程内容的大作业形式结课,替代传统的笔试考试,避免学生以记忆、背诵为主的考试形式,让学生以掌握技术为主线理解理论知识,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2) 增设课程设计,加强课程实训。

宁夏的实训公司较少,价格对学生来说较高,学校也无经费对学生外出实训进行支持和补助。因此,我们必须从教研室内部开始增强对学生技能的实训。从200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独立学分课程的“课程设计”。例如,针对算法设计语言、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等关键课程开设课程设计,选派有经验的教师指导“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在课程设计之前,必须完成3~5个综合的设计题目,且对题目的要求、掌握内容、规范、达标准则等相关细则进行描述,或分组,或让学生单独完成。每次的课程设计必须增设新的设计题目,并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对原有设计题目进行细化、修改,并会同相关课程的教师评议通过。经过多次课程设计的积累,教师逐步汇集、完善一门课程设计的实训手册。这些手册虽然达不到软件公司实训的要求,但从学生技能的实践角度看,则能形成一定的规范。

3) 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训机制。

从2010年开始,宁夏大学成立了“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长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出面联系企业,尽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我校采用逐步通过学校划拨部分经费,学生承担部分经费,到信息技术产业发达的成都、大连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训。

学院正在与多家实训公司谈判,想进一步与实训公司合作,将实训公司请进来,将实训体系纳入到学期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完善实训体系。学院也在逐步与外地高校进行紧密合作,通过挑选少量学生假期互换、互训的形式,扩大教师、学生视野,逐步建立多样有效的实训模式。

4) 开展职业规划教育。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我们发现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专业就业意向、工作技能都缺乏了解。虽然专业教师在新生教育中有描述,在实际课程中有对技能应用的引导,互联网上也有对相关专业就业的方向介绍,但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实际环境的认知,对专业、技能等学习目的仍比较茫然。

因此,从2010年开始,我们配合教学过程联系相关企业,现已联系3家计算机企业与一些对计算机应用较多的企事业单位,分别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二年级专业基础课结束阶段、四年级毕业实习前期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一年级进行认知教育,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明白专业的前景;二年级结束时,组织学生到计算机公司参观,邀请计算机公司的技术人员进行不定期讲座,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行业的人才需求、基础知识的需求和三、四年级专业知识准备以及就业的知识积累;四年级开始,组织学生在不同的企事业单位实习,让学生了解就业及相关准备工作,并根据不同的就业方向选择毕业设计课题,提前对市场进行了解并作出相应准备。

4结语

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办学试点地方院校之一,宁夏大学在诸多困难下做出努力,希望能为各兄弟院校借鉴和参考。从2008年部分课程试点改革,到2009年实行新的教学培养计划,我们也在逐步地探索。下一步,我们想开展新、老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的分班教学比较试验,通过实践加强教学改革研究,积累宝贵的试验数据与试点经验,加强对各种学科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早期评价方法的研究,尽早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衡量,排除存在明显缺陷的改革方案。从某一门课程、某一方面的实验内容、某一项教学手段的改革开始,形成一个具有完整体系、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方案。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对研究能力、学历的要求,更多的高校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无论从教学实践能力上,还是更多地为社会服务的思路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学科发展快,知识更新周期短,国家投入又太少,而与社会同行相比,地方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收入又严重失衡,致使高校计算机系对年轻人失去吸引力。据了解,全国大多数大学的计算机系都处于缺编状态。我们能否打破编制的惯性思维,更多地引入企业技术人才,担任客座教师讲授课程;能否形成完备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实训机制,实行双师型教学机制[3];能否逐步开展与企业、社会实际业务相联系的横向课题评价制度,都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李郁峰,陈念年. 地方院校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J]. 计算机教育,2009(10):12-14.

[3] 龚声蓉,杨季文,朱艳琴. 校企合作,培养IT应用型创新人才[J]. 计算机教育,2008(21):23-28.

Problems and Measures in Training Computer Technicians in Regional Colleges

LIU Fuxiang, ZHAO Guo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