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5: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残疾人就业中心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 机制创新
为了真正使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收到实效,必须从机制创新上大胆探索,构建适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工作机制,形成一整套可行的运作机制,使按比例就业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建立机构。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是残疾人就业服务的专业性机构,江苏省太仓市工作基础抓得早,在市残联独立升格的同时,工作抓主动,在增设机构和编制难度大的情况下,几经努力,正式设立了太仓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设机构定编制,全面负责全市残疾人劳动力资源管理和就业岗位的信息采集、求职登记、劳动能力评估、失业登记、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工作,并且协调全市12个镇的基层残联,建立全市残疾人就业信息网,服务所将所有资料存入电脑,动态管理,对全市各单位的残疾人就业情况和有劳残疾人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心中有数,切实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就业服务。太仓市自1996年实行按比例就业工作以来,全市按比例安残912人,进入企业工作的有862人,仅去年一年,各基层残联就分散安置残疾人就业312人,切实为政府分忧,减轻了社会压力。二是树立意识。残疾人是社会弱势群体中最需要社会帮助的群体,朱 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汇,“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这在中央政府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残疾人与健全人拥有同样的尊严,有同等的生命价值,对残疾人的关爱是人性中最善最美的体现,同时也是我们文明的体现,残疾人应该得到社会和健全人的帮助,为残疾人提供更宽阔更通畅的就业渠道。应该树立按比例就业工作是一种社会的共同义务的意识,而不应该把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看作是一种负担。三是政策扶持。1996年中残联、劳动部等5家单位联合下发了《残疾人就业“九五”实施方案》,在文件中明确了全面实施按比例就业。近些年各地都在逐步实施。然而,按比例就业不可能以行政的手段强行分配硬性安置,而是着重在宏观上以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辅之以少量的行政措施,在就业政策制定、资金援助、岗位提供等就业环节给予扶持,充分体现政府导向,全面关心残疾人的就业。四是明确责任。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只是把应由社会承担的职能还给了社会,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是每一个法人单位的一个社会义务,要调整工作思路,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的履约责任机制,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的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的工作协商机制,使工作强而有力、实而有效,富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机制创新是一个动态过程,与时俱进才能体现机制创新的活力。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一些单位为什么一直解决得不是很好,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或者不善于创新。实践证明,抓好工作关键离不开制度的保障。
二、 方法创新
工作方法的切入点是抓落实。抓落实是个老问题,计划经济时代如此,市场经济时代也是如此,问题在于工作方法的单一与浅显。解决的方法实际很简单,这就是落实的具体化。
认为,客观事物具有多方面的属性与特点,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不同性质的矛盾应当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中残联的《残疾人就业“九五”实施方案》是着眼宏观、立足大局,具有全国普遍的指导意义,而各地的情况各不相同,问题又是千差万别,因此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将共性要求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把原则性规定变为可操作性的措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做好具体化工作。
方法的单一在于领导的怕动脑、怕担责任上。很多干部的工作平庸只满足于当“传声筒”,“收发室”。说是“与上级保持一致”、“贯彻不走样”,可实际上该管的事没管,该干的事没干,实际工作不落实,问题没解决,工作没有成效。
落实“三个代表”要求,必须运用具体化的科学方法。比如,抓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你就要动脑筋研究目前劳动所出现的新特点:一是服务型劳动种类多了、比重大了;二是科技型劳动在经济发展中作用越来越大。我国第三产业一直发展迟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调节范围的扩大,使许多服务型劳动从原来的物质生产部门中独立出来并实现了产业化,而且消费过程的新变化又导致了很多新兴服务业的产生,现代服务业部门不断扩张,各种各样的服务型劳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用赘言,服务业部门的扩张,可以新增许多适合残疾人工作的就业岗位。同样,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还有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等,使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型劳动的比重和作用不断上升,随着现代生产过程中科技水平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的上升,不仅科技人员劳动的比重和作用在迅速增长,而且一般生产者的科技含量也在不断增加,而市场化前提下的科技型劳动最大特点是人员流动性极大,员工炒老板鱿鱼使管理者十分头痛,残疾者最大的特点刚好是流动性极差,有技术的残疾人面临更多的岗位机遇。有了这些分析,工作必定能往实里做,有道是一具体就深入,一深入就解决了实际问题。用具体化的办法,针对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会有方法克服困难,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工作业绩。
三、 内容创新
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是简单的安置。因为残疾,残疾人与健全人虽然同在阳光下,但感受与经历不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突出“关爱”。
职业培训是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是残疾人实现就业的重要条件。近年来,黑龙江省的残疾人就业指导工作将重心放在了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残疾人的特点,通过进行岗前定向培训、举办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等多种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有效地促进了残疾人就业工作。
黑龙江省经济较落后,残疾人就业工作起步较晚,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冲击下,残疾人劳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针对这样的现状,省就业中心决定从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入手,2004年经省劳动保障厅批准,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成立了阳光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学校采用市场经济管理模式,实行全员聘用制,严格对教学质量进行把关。
盲人是残疾人中就业障碍最大、困难最多的群体,就业率一直很低。针对盲人触觉灵敏、注意力集中的特点,结合社会对保健按摩需求不断增长的实际,培训学校首先举办了盲人保健按摩培训班。针对大部分学员文化程度低、基础差的情况,学校特聘请省中医药大学资深教师进行授课,在理论知识方面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对每位学员耐心讲解;在按摩手法方面,做到手把手挨个指导,让学员充分领悟手法的操作要领,在实践中使每个学员都能得到实际操作锻炼的机会,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技能;在生活方面,由于盲人活动不便,学校实行全封闭教学,并配有专门人员负责对学员起居、饮食等方面的照顾;在经济方面,为解决残疾人生活困难的问题,学校对残疾人实行免费培训,所需培训经费由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承担。至今培训学校已举办8期盲人保健按摩培训班,共培训盲人学员198人,受培训盲人的就业率达到80%以上。
同时,省残疾人就业机构还积极借助社会力量创办残疾人培训基地,加大残疾人集中就业,多渠道促进残疾人就业。2002年至今,全省共有近3万名残疾人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二、求真务实,确保残疾人就业
(一)依法行政,运用法律武器保障残疾人就业
黑龙江省的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于1997年起步。随着工作的开展以及宣传力度的提高,逐步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工作程序。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方面采取了边审边收的形式,缩短了工作时限,提高了工作效率。对少数既不安排残疾人就业又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单位,采取了主动宣传与走访的办法。在反复做工作后,仍有部分单位不予配合的情况下,省残疾人就业机构采取法律手段追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2004年追缴金额达1000多万元,为全省的残疾人就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证。
依法行政,促进了用人单位对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重视。同时通过各宣传媒体也直接影响和带动了其他不配合的单位,使其认识到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性,能够主动安排残疾人就业或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到目前为止,黑龙江省累计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3万余人。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6)05-0054-06
残疾人是特殊的弱势群体,许多残疾人由于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难以融入社会。关心、爱护残疾人,提高残疾人的参与能力是社会主义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残疾人社会服务的提出,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发展,可以说,残疾人社会服务是完善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体现。在诸多残疾人社会服务项目中,残疾人就业服务不仅能有效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而且对提升残疾人的自理能力、变“消极利”为“积极利”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述评
国外学者对残疾人就业服务的研究大致为三个方面:一是残疾人就业服务需求及就业服务特征研究。如韩国学者对首尔、仁川、光州等地不同类型残疾人就业服务需求的实地研究,对残疾人个人特征与就业条件的具体分析(Guan Sun jin,2008)。二是残疾人就业服务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包括对残疾人就业数量、服务类型等的详细统计分析,对残疾人劳动力服务市场阻碍性因素的探究(Wilton R,2006)。三是残疾人就业服务促进政策与残疾人相关法案研究。如对残疾人就业服务支持相关政策研究(Misawa C,2016);以及通过对相关法案如《美国残疾人法案》的具体研究,促进政府与社会对残疾人由提供现金为主向创造与健全人享有同等机会为主的转变;鼓励雇主为残疾员工提供便利的工作(Julie L,2010)。
国内学者对残疾人就业服务的研究包括四个维度:一是以“问题意识”为导引,分析残疾人就业数量少、劳动关系不稳定、参保率低等问题(黄淑敏,2007)。二是影响残疾人就业服务的因素分析,涉及对残疾人自身的身体状况、知识水平等内因(赖德胜等,2011),以及对社会偏见、政府政策、企业岗位等外因的研究(许琳,2010)。三是残疾人就业服务政策的比较研究,通过对发达国家残疾人就业服务支持政策的深入分析,总结可供我国借鉴的成功经验(吕学静,2012)例。四是残疾人就业服务的对策研究,涉及政府公共服务政策优化(郑功成,2008),福利企业及社会组织规范发展(汤潇,2013),社会扶残助残氛围形成的期待(李迎生等,2008),以及对集中就业、分散就业、自谋职业等不同就业模式进行研究(程凯,2010)。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涉及面较广,也较为深入。但现有的研究大多以“个体视角”及“消极福利”而非以“整体视角”及“积极福利”来看待残疾人就业服务,影响了残疾人就业服务的有效推行。本研究正是针对上述问题,从“协同”的视角出发,创新残疾人的就业服务模式。
协同是指“协同合作”之意,是通过协同而使得主体间相互作用、渗透、合作,进而形成诸多子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系统功能的强化,即“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综合的效益”。协同理念最初适用于企业效能的提升,认为“多元化的战略可以创造诸多协同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企业的效能被无形的放大”。20世纪末有关协同的研究多集中于交易活动的细节及由此对交易成本降低的探讨。目前,协同的研究主要涉及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受研究领域及视角的影响,不同学科对协同研究的出发点不尽相同。社会学关注于社会资本与协同之间的关系,认为随着社会资本积累扩大的影响,专业领域的边界会变得愈加模糊,这为协同合作的产生及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当代社会大到社会治理,小到治理主体间的合作,都受协同思维的影响,多元合作的治理局面也日益形成;管理学对协同理论的认识会专注于组织结构的变化,随着组织变革的发展,传统的组织(如科层制)形式会随着横向主体的联系而愈加趋向扁平化甚至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趋势与协同的发展是双向的,也是相互作用的;经济学对协同的研究则从成本角度来考虑,认为协作能较大程度的减少交易成本,同时会增加企业的绩效。由此可看出,协同的方式无论对个人、组织还是社会,都有诸多益处。总体上看,协同理论在社会服务领域表现出的特点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一)网络化
毋庸置疑,协同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也需要资源的优化组合。在此条件下,通过主体间的协同,形成最佳的服务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有形资源、无形资源,等等)供给方式。网络化并不意味着权力的分散,恰恰相反,网络化需要一个相对权威的主体在资源调动、分配、整合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形成固化的网络管理格局。以社会治理为例,在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背景下,社会资源被逐步调动起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处于管理的劣势,政府在资源的引入、使用等方面应发挥主要作用,要适当放权,并与其他主体一起共同完成社会服务的任务。
(二)顾客导向
协同的最终目的在于满足顾客的多元化需求。目前,信息的扁平化、多元化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人们的需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此种情况下,需要对不同服务主体间所掌握顾客需求的信息进行分类,并以协同理念为基础,形成信息融合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三)效能优化
除满足顾客需求外,协同还能减少(产品或者服务)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优化管理效能。此外,通过协同的方式,能形成针对性较强、灵活性较高、项目化运作的管理模式。
由此观之,协同理论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源融合,有利于服务质量的提升。如若将协同视角引入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中,还要考虑残疾人就业服务存在的问题,以及在该视角下,残疾人就业服务应遵循的原则,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当前残疾人就业服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残疾人就业服务多以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为依托,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在残疾人群体间开展诸如就业政策咨询、就业培训、就业教育、能力评估等方面的服务项目。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残疾人就业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仅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到2015年,城镇有就业能力且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每年安置1000名残疾人就业,全市建成残疾人扶贫基地80家,直接帮助3000名残疾人脱贫”。但从整体来看,我国残疾人就业服务政策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服务主体较为单一
2007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就业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为就业困难的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服务,鼓励和扶持职业培训机构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培训”,这表明政府在残疾人就业服务中的主导作用。这一规定考虑到了残疾人就业促进的复杂性,短期内对推动残疾人就业服务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仍然存在服务主体单一、信息不对称、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进而影响了残疾人就业服务的质量,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残联部门的主体地位较为突出。仅以2015年为例,我国城镇新就业残疾人26.3万人,其中政策性就业(包括集中就业或按比例就业,以上方式直接或间接由残联部门组织安排)的人数合计为13.4万人(占比为51%),而公益性岗位和辅就业岗位的就业人数仅为1.3万人和1.2万人,以上数据足以说明残联部门在残疾人就业服务中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助残社会组织的发展规模较小。目前,许多助残社会组织提供的就业服务多集中于就业政策咨询、就业单位信息沟通等内容,如笔者在江苏省南京市调研时发现,某一社会组织为残疾人提供的就业服务只集中于就业信息的统计工作,没有涉及到残疾人就业的培训等内容。此外,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限制了助残社会组织的发展规模。
(二)服务方式不够灵活
残疾人就业服务不同于其他服务形式,它涉及就业类型、就业单位、残疾人的意愿等多方面因素,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多样化的服务方式。但目前残疾人就业服务多集中于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庇护性就业等几种方式(部分地区还涉及到务农就业),而新兴的就业方式发展动力不足,难以形成长期、稳固的服务模式,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政策性就业服务效果不够理想。我国规定企业按照不低于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对未安排或未达到标准的企业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残疾人在竞争中的不利地位,激发了残疾人工作的潜力,减少了残疾人的就业压力。然而,按比例就业在我国推行时间较短,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出现问题在所难免。如笔者在江苏地区调查时发现,大部分企业宁愿交纳残疾人保障金也不愿意安排残疾人就业。另一方面,新兴就业方式发展空间不足。新兴的就业方式(如灵活创业、自主性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居家就业等)是未来残疾人就业的发展方向,但受宣传力度不够、推动力不足、认知程度较低等因素的影响,新兴的就业方式并未得到残疾人的完全认可。
(三)服务效果不够理想
残疾人就业服务效果的好坏受就业岗位的社会评价、就业环境、工作期限、工作满意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从现实来看,一方面,由于受自身条件的影响,部分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在就业能力方面处于弱势。另一方面,由于“用人单位或企业普遍缺乏履行对残疾人就业义务的自觉性”,较少设置残疾人工作岗位,即使是福利企业,也不能完全满足残疾人的就业需求,况且部分福利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对引进残疾人就业持排斥态度。此外,残疾人就业岗前培训类型如计算机类、手工类、农业实用型技术、保健按摩、就业前培训等已经不能满足残疾人的需求,而新开发的培训类型并未形成固定化的培训方式,这也会影响残疾人就业服务的效果。由于以上因素的共同影响,现有残疾人就业服务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虽然如集中就业、庇护性就业等措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残疾人的就业率,但这类就业大多是短期就业,对残疾人工作能力提升的帮扶效果不够明显。
以上问题的解决并非朝夕之事,需要转换服务视角,在管理、资金、人力等有效配合的基础上形成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三、协同视角下残疾人就业服务应遵循的原则
在协同视角下推进残疾人就业服务进程,还需要考虑诸多问题,如协同成本的测算,虽然通过协同的方式能减少实施成本,但资源在交换、融合、发展方面也会产生成本,需要对以上成本进行分析甚至测算,减少不必要的成本,使得协同的效能进一步优化;再比如权力的转移问题,协同的前提条件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但这是否会造成权威主体权力的转移,进而影响协同的进程和效果也值得深入研究。对此,我们认为,协同视角下残疾人就业服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标明确原则
残疾人就业服务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残疾人实现稳定的、长期的就业,这需要政府、残联部门、社会组织、企业、残疾人家庭等共同努力。在协同视角下,社会服务较容易出现主体地位不明确或权力转移等问题,因此,残疾人就业服务主体要有较强的针对性,不能因利益冲突而发生偏离目标的现象,需要做到:1.要有明确的分工机制。政府要针对残疾人就业服务提供相应的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残联部门要通过各种方式,融合社会、市场等部门参与到残疾人就业服务中;社会组织要联系相关部门为残疾人提供工作岗位;残疾人家庭要配合残联、社会组织等部门,从提高残疾人能力的角度,放开约束,让残疾人走入社会。2.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功能的转换。残疾人就业服务的载体集中于各地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该中心在残疾人就业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仍认为自己处于管理者的地位,缺乏服务意识,官僚化较为严重。这要求部分地区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转变职能,根据当前形势的变化和残疾人及其家庭的需求,进一步优化服务功能。3.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许多社会组织的服务对象多集中于老年人、青少年等群体,较少考虑到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这一问题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如许多助残服务的购买主要集中于民政部门,残联部门的购买服务功能相对弱化;再比如残疾人群体性特征明显,部分群体较难融入社会,阻碍了服务的开展,等等。社会组织是以弱势群体的帮扶为宗旨的,不能脱离于残疾人群体,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残疾人服务(尤其是就业服务)购买的力度,为社会组织服务的开展夯实基础。
(二)多主体融合原则
所谓多主体融合是指残疾人服务的主体能否通力合作形成多样化的组合方式,服务主体融合是协作的前提。目前,残疾人服务主体的融合需要残联部门发挥主导作用,联合其他服务主体,需要考虑到:1.管理成本。主体融合后不得不考虑成本问题,这是因为原有单一化的管理方式虽然会产生一定的弊端,但亦有信息传递透明、职责分工明确等优势,无形之中减少了行政成本。如若引入其他主体共同参与残疾人就业服务,则会造成管理成本的上升。减少管理成本的主要方式还在于权责明晰,残联方面要明确政策制定、实施、监督等功能,社会组织在服务方面要具有主动性,而其他部门也要从残疾人就业促进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管理成本,并形成完善的服务模式。2.分权或均权。分权并不意味着均权,虽然在协同视角下,残疾人就业服务倡导分权机制,但也要考虑到不同主体在残疾人就业服务方面功能发挥的异同。如若实施均权的方式,不仅会造成多头管理,而且也难以形成较强的服务结构,很难提升残疾人的就业水平。3.保障措施。保障措施是主体融合的基石,也是服务开展的前提。保障措施涉及多方面,如资金的保障,政府在残疾人就业服务方面安排多少资金对社会组织参与的积极性有重要影响;再如专业人员的保障,残疾人就业需要众多专业人员的参与,以残疾人就业培训为例,不仅对培训机构的资质要求做出规定,而且还要对培训人员、设施设备等方面做进一步规定。
(三)灵活性原则
目前,社会服务多以项目化的方式来运作,一个项目的完成意味着服务的终止。这种方式对服务需求单一的群体来说效果较好,但是对残疾人就业服务来说,由于致残原因、残疾类别的不同使得具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在服务需求方面表现出多样性,这就需要残疾人就业服务不能完全以项目化的方式来运作,应采取灵活服务的方式,需要考虑到:1.购买服务的监督问题。灵活性原则要求残疾人就业服务的购买涉及多个主体、多个项目,这为购买服务的监督提出了挑战。因此,需要在第三方评估组织介入的基础上,采取客观的方式对购买服务进行监督。2.标准化的问题。灵活性原则在丰富残疾人服务项目的同时,也影响了服务的精准化。因此,要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的标准,这一标准不仅要针对项目(如残疾人就业培训项目、残疾人就业心理咨询项目)进行设置,而且要针对服务条件,如服务组织的硬件设施、人数安排、场所等。3.服务时间的安排问题。要针对就业服务的期限设置不同的服务项目,如工作安排项目可设置较短时间,技能提升项目可设置较长时间。
四、协同视角下推进残疾人就业服务模式创新的对策
协同视角为残疾人就业服务的开展提供了理念支持,可创新诸多服务模式,以此提高残疾人的就业水平。残联、社会组织、残疾人家庭、就业单位等残疾人相关服务主体,可通过资源互补、介入等方式达到融合的效果,进而形成创新的服务模式。
残疾人就业服务的有效开展需要发挥残联的核心地位,因此,残联需要做到:其一,完善残疾人信息对接机制。需要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情况对接;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对接;残疾人就业招聘工作对接;残疾人相关信息平台数据对接;残疾人就业、培训、创业等优惠政策对接等方面的工作,为残疾人就业服务夯实政策基础,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其二,制定完善配套政策和标准体系。残联要联合其他部门,加快推进与残疾人权益保障、残疾人就业紧密相关的残疾人教育、残疾人就业等立法工作。其三,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机制。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建设统一的维权热线,建立残联系统网上工作平台;切实落实主体责任,维护残疾人合法利益诉求;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形成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良好社会氛围。以此为基础,各主体可根据残疾人对就业的需求形成不同的组合模式:
(一)社会组织与残联部门的整合
对残疾人就业来说,残联的服务涉及职业信息、职业培训、职业安排等方面内容,囊括了残疾人就业服务的大部分内容,这使得社会组织介入残疾人就业服务的空间较小。提高残疾人的就业服务水平,需要社会组织介入相关服务的“额外领域”。如在就业培训方面,残联提供的就业培训多集中于基础能力的提升(如计算机、会计、盲人按摩等),较少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设置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发挥社会组织灵活性的优势,通过购买残联组织服务的方式,根据企业的需求,集中安排上岗培训,增加残疾人工作安置的可能性。社会组织需要做好企业、残联、残疾人之间沟通工作,把残疾人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二)残疾人家庭与社会组织的整合
笔者调查发现,残疾人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家庭成员的阻碍,部分残疾人亲属考虑到风险、社会歧视的因素,宁愿残疾人无业在家,也不愿意残疾人走向工作岗位。社会组织需要与残疾人家庭建立融合关系,通过宣传、疏导、合作等方式,使得残疾人家庭成员放开对残疾人的就业限制。如社会组织可上门为残疾人家庭服务,对部分家庭成员进行疏导,消除其对残疾人就业的抵触情绪,引导残疾人走向工作岗位。
1、为了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我区做到广宣传,通过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鼓励用人单位吸纳残疾人就业,提高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
2、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提升就业技能。积极依托省、市、区职训机构力量对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今年我区计划培训234人,其中:电脑实用技术培训34人,120学时;美容美发培训50人,120学时;厨师面点培训50人,60学时;家禽养殖和农业种植实用技术培训100人,24学时。目前已有100多人参加培训。
3、促进残疾人就业,2014年我区开展了视力残疾人推拿按摩培训,通过去年推拿培训的带动,我区现有多名盲人想参加推拿培训,但无培训场所。为了解决残疾人就业,带动更多的盲人就业,现成立康健盲人推拿按摩中心,边经营边免费培训学员。现中心已安排11名残疾人就业。
4、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情况。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是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我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现状是“起步不晚”,“差距很大”。我区积极争创全省残疾人康复工作示范县,健全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为残疾人就业提供全面更优质服务。
5、加强残疾人保障服务。积极与人社、医保等部门联系,落实城乡社会养老、参合、医疗保险优惠政策,做好各项服务,我区残疾人参保率超过本地平均水平,参保档案完备,残疾人托养服务等工作有序开展。我们与民政部门联系,把残疾人优先纳入低保救助。
西安碑林区自主创业残疾人获奖励
日前,西安市碑林区残联对2010年度自主创业残疾人进行了表彰,有41名残疾人受到了奖励。
近年来,碑林区残联大力开展“残疾人创业行动”和“残疾A就业在社区”活动,在全区倡导和扶持残疾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教育引导残疾人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积极为残疾人就业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并协调工商、税务等部门落实残疾人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残疾人开办小商店、小按摩店,小饭店、小书店、小维修店、小复印部。小照相馆。小裁缝店等,2010年全区共扶持14名残疾人自主创业,27名残疾人在社区就业,共发放奖励盛3.05元。
据统计,碑林区残联自2004年开展残疾人创业行动和残疾人就业在社区活动以来,共计鼓励安排残疾人就业622人,发放奖励金37.9万元。(卢刚)
盲人就业问题座谈会在京召开
为了切实做好盲人就业工作,推动盲人按摩事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4月1日,中国盲人协会、北京市盲人协会在北京召开了盲人就业问题座谈会。中国残联副主席、中国盲协主席李志军,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中国残联理事、中国盲协常务副主席李伟洪,中国盲协副主席滕伟民,中国残联教就部、中国残联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北京市残联、北京市按摩指导中心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和专家出席座谈会,专门听取了盲人的意见。
来自北京从事盲人按摩,钢琴调律、电子商务等方面的20位自主创业和就业的盲人代表参加了座谈会。就当前盲人就业工作中,特别是盲人保健按摩在行业管理、市场经营、政策保障、人员培训等方面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程凯副理事长分析了当前残疾人就业的形势,提出了今后残疾人就业工作的任务目标,对盲人按摩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希望各级残联要有更强的责任感和更大的工作力度,来推动残疾人就业工作,要摸清残疾人就业的实情,加大扶持力度,加强行业管理,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加大宣传力度,缓解当前残疾人的就业压力,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不断发展。(中国盲人协会)
云南省举办设计培训班
为进一步改变云南省残痰人就业现状,提升残疾人职业技能水平,提高残疾人就业竞争能力,实现残疾人高薪、体面、稳定就业,云南省残痰人就业中心于2011年4月11日举办为期四个月的云南省第二期平面设计、室内装饰装潢设计培训班。
通过前期筛选,共有来自全省16个州市的24名残疾人参加培训,其中聋哑学员6人,肢残学员18人。
此次培训依托昆明市五华区航希职业技能培训站所提供的优质教师资源。培训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聘请云南省华夏中专具有特殊教育经验的老师为学员教授基础知识;第二阶段聘请云南大学及云南师范大学从事设计教学工作的讲师来为学员讲授提高部分的内容;第三阶段邀请具体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设计师及企业家来为学员举办专题讲座。
此期培训是云南省探索外包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的再次尝试,也承担着为下一步建立残痰人职训外包机制积累经验的任务。
据了解,云南省残疾人就业中心曾于2010年举办首期残疾人电脑平面设计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有参训学员都通过实习推荐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就业率达到100%。
(云南省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
江西会昌县选聘残疾人为农家书屋管理员
为推进农村残疾人就业工作,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利用公益性岗位安排残疾人就业。县残联与县新闻出版局联合下发了《关于2011年度农家书屋残疾人管理员选聘的通知》,文件明确规定了对选聘工作的7项要求。在对象的选聘上,要求选聘的对象既是村残协专职委员,能从事村残协工作,又是农家书屋管理员,能从事村图书管理工作。
经村、乡(镇)推荐,县残联、县新闻出版局层层筛选,目前已选聘45位农家书屋残疾人管理员,他们经过培训后将走上岗位。此举不仅解决了农家书屋管理员队伍建设问题,而且开辟了一条安置农村残疾人就业的新渠道。(徐明)
哈尔滨市开展残疾人高层次培训
哈尔滨市残疾人就业服务指导中心与黑龙江省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的骨干企业签订意向性合作协议,开办了首期残疾人动漫专业培训班,培养残疾人掌握动漫技能,实现高层次就业。
中心免费提供教学场地、电脑及师资培训,动漫基地派遣专业人员授课。经过3个月的理论学习,6个月的实习培训。20名学员中的15名顺利毕业,其中7名学员(3名聋哑人、4名肢体残疾人)经考核,到盛源文化传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加生产实习,符合上岗条件后将正式签订用工协议。
(哈尔滨市残疾人就业中心)
大连中山区召开残疾人创业项目推介会
中图分类号:S7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项目背景及提出的理由
乌鲁木齐市现有各类残疾人10.6万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残疾人事业作为构建和谐首府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乌鲁木齐市残疾人事业起步晚、底子薄,目前还没有为全市残疾人提供综合服务的设施,乌鲁木齐市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工作已落后于全国整体步伐。
为进一步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增强残疾人组织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能力,根据国务院残工委颁布的《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国残联《关于乌鲁木齐市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有关问题的函》(厅函[2005]14号)和自治区残联《关于加快乌鲁木齐市残联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的通知》(新残办字[2001]89号)等文件的要求,乌鲁木齐市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融劳动就业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康复训练、托养、用品用具服务及文体娱乐活动等为一体的综合设施,规范管理,使它成为乌鲁木齐市残疾人之家。
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2001年考察新疆期间,会见新疆自治区及乌鲁木齐市领导时对乌鲁木齐市残疾人基础建设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乌鲁木齐要有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建一座综合服务设施,形成全疆的龙头,起到窗口作用,辐射带动全疆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本项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2 项目概况
乌鲁木齐市残疾人康复就业服务中心位于乌鲁木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喀什西路北七巷3号,征迁用地面积:13570.87平方米,建设用地面积:11873.3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48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607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3415平方米。
3 总体规划
场地东西向长168米,南北长69.68米。拟建康复活动中心呈“L”型,西侧距现状老年公寓22米,北侧退后建筑红线6米。现状老年公寓及拟建康复活动中心围合形成场地中心绿地,营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场地东侧为预留发展用地,规划为2栋6层公寓楼,作为残疾人或老年人公寓或托养之用。由于该用地地处民用航空限高范围内,场地内所有建设项目高均控制在20.0米以内。
设置主次两个出入口位于场地南侧,主出入口正对拟建康复活动中心,人流通过主出入口可直接通达拟建建筑;同时主出入口紧邻地下停车库出入口,方便来访车辆出入,实现人车分流。次出入口为场地现状出入口,位于主出入口西侧。总平面图及透视图如下图1、图2所示。
图1 总平面图图2 方案透视图
场地内分别设置了地面停车位及地下停车位,形成良好的秩序和整体面貌。地面停车位位于场地南侧,紧邻现状道路,方便到访车辆短暂停留。地下停车位位于拟建康复活动中心地下一层,设置10个停车位。
由于场地内既有现状建筑,也有拟建、规划建筑,整体空间采用了非传统轴线对称布局手法。运用中国古典国画散点透视原则,将各建筑于场地内一一排列,营造出古朴的“山形步步移,山景面面观”的意境,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实现了各建筑良好的采光,同时呼应了拟建康复活动中心建筑风格,使整体空间有序又不失个性。根据场地及各建筑相对位置关系,主要采用组团绿化、开敞空间绿化、场地周边绿化,构成点线面结合的完整绿化系统。在景观上形成了意味无穷的视觉效果,极大的丰富了空间层次,有效的保证了场地内的环境质量,规划绿地率达35%。
4 竖向设计
根据场地自然地面标高及外部道路的标高情况,场地竖向设计采用平坡式布置,道路纵坡大部分为0.5~1.5%,局部为3%,以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场地雨水排入紧邻场地南侧的现状道路排雨水系统。
5 设计理念
本设计中除建筑基本使用功能外,注重无障碍的处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满足残疾人救助、指导、康复之功能需要。
6 建筑方案概述
图3 一层平面图 图4 剖面示意图图
本案使用功能较多,经与甲方多次协商,最终确定其功能分布。主楼地上5层,地下两层:其中地下二层主要包括篮球场等活动用房及设备用房;地下一层为地下车库(停车位:10辆)、体能训练室等;一层:培训宿舍、接待室及学员活动室等,其中两间培训宿舍布置为轮椅人士专用,相应设置残疾人专用卫生间及其他相关无障碍设施;二层:培训中心、展厅、阅览室及食堂等;三层、四层为办公用房、网络中心及、就业服务大厅等;五层为大会议室。配楼地上两层,包括残疾人用品用具展厅及图书阅览室等用房。
地下二层为残疾人运动场地,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为满足防火疏散要求,分设两个防火分区,东西两侧疏散出口。各防火分区间由防火卷帘隔离,另设防火门两个以相互借用其疏散出口。地下二层层高4.6米,篮球场局部7.6米,以满足其净高要求。
垂直交通部分,于建筑西侧布置残疾人坡道,贯通地下二层至地上五层,兼做消防疏散通道;于建筑中部布置疏散楼梯一部;另设电梯两部,其中一部兼做消防电梯。以此,满足残障人士日常使用及消防疏散需要。
平面设计结合办公、住宿及会议等多种功能开间需要,柱网主要采用8mX6.9m,灵活调整空间布局的同时满足不同功能需要。
建筑造型整体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主体墙面层层递退,呈现出近中远三个层次,结合东侧突出的2层矩形大厅,平面的 “L”型分布呈现出半围合布局,建筑领域感油然而生。设计中以体块的构成、理性的组合给人一种凝固感的同时也寄托有力保障残障人士权益的情感,同时也兼顾了建筑的经济性和实用性,以满足内部使用空间的划分。建筑色彩以灰色为主,朴素内敛,且强调建筑功能,体现对残障人士的人文关怀之情。
7 无障碍设计
在本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残疾人特殊的心理及生理需要,主入口残疾人坡道布置与建筑正面,有别于其它公用建筑将其置于主入口侧面之做法,体现出对残疾人的尊重。保证残障人士能够完全无障碍、便捷的到达目的地,最大程度的满足他们的需要,以体现对残疾人的人文关怀。
(1)在主出入口设置带有音响和频闪的紧急疏散指示灯,在门厅附近为视觉障碍者设置了音响提示提示装置。(2)电梯2部,按无障碍电梯标准设置,呼叫按钮高度为1000高,设置无障碍出入的平层装置。布置专用电梯一部,方便轮椅使用者使用。电梯操作按钮带盲文标识。为保证轮椅调转方向,电梯厅采用4米×4.9米的开间进深。电梯厅及电梯轿厢内均设置运行状况的语音提示。(3)房间出入口无障碍设计:为保证轮椅乘坐者等人顺利通过,房间入口宽度应为90cm以上;房间出入口不得存在影响轮椅乘坐者等人通行的高差;客房内通道宽度应大于100cm,客房内应留有直径1.5m以上的轮椅活动空间。(4)走廊无障碍设计为保证轮椅与行人、轮椅与轮椅之间的错车,走廊宽度1.9米;为防止轮椅碰撞造成墙面损坏,在踢角处设有高30cm的护板;走廊两侧布置盲道地砖,并在房间出入口处铺设警示地砖。(5)于残疾人坡道及楼梯两侧连续安装高度为85cm和65cm的双层扶手。(6)厕所出入口有效宽度为80cm以上,不得存在高差。厕所门口分设男、女厕所标牌,同时根据需要设置语音提示和盲文标识装置;并在使用座便器时伸手可及的位置处安装紧急报警装置,同时并在蹲位间外容易发现的位置安装报警或蜂鸣器;蹲位间的门锁应能打开或锁住,并可在紧急情况发生时从外面开启。
8 结语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成果,是一个城市和谐文明的重要标志。本方案现以进去施工阶段。谨以此文,祝愿残疾人士这一社会弱势群体得到更多的社会关爱,与全体市民一道,共享文明成果,共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 . 张钦楠,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是实现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手段。宜昌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一直围绕提高残疾人生存技能,针对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和就业要求展开培训,已先后开办了盲人按摩、服装、电脑、电工、电焊等多项技术培训项目30多期。2008年,针对手机普及而售后服务欠缺的市场形势,开辟出适合残疾人就业的手机维修项目;2009年,针对金融危机而引起的大批农民工返乡,开辟出SYB创业培训项目;2010年,开始探索定向就业与定向培训一体化服务残疾人工作思路,先后与金宝乐器、万达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定向就业协议;2011年,中心开始与大型工业企业、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之一的稻花香集团进行接触和洽谈残疾人就业事宜,得到了稻花香集团的大力支持,并与稻花香旗下锦包装有限责任公司达成了开发残疾人“定向”岗位培训和就业合作意向,公司承诺将为残疾人提供100个工作岗位,中心则负责组织残疾人的培训上岗,为雇佣双方的双向选择提供服务平台。
盲人就业一直是残疾人就业的瓶颈。中心从1999年以来,始终将盲人按摩培训作为全市残疾人就业的品牌项目来抓,盲人按摩班从最初每年一期学员10人,发展到现在每年两期,每期学员25人以上,至今已开办26期。教学场所由一间租用房,到现在理论教学和实习操作场所都有了宽大校舍,并按 “专家学者+教师+成功人士”模式建立了师资库,为专业化、特色化培训工作提供了保障,也为盲人从培训到实现就业提供了保证。如按摩班聘请了盲协主席颜昌玉为老师,他是高级按摩师,教出的学生遍布宜昌市各县、市、区,他自己也有4个按摩店,最大的布耐德养生会所旗舰店经营面积2000多平方米,安排了80多名盲人。就业中心以布耐德盲人按摩中心为轴心,向其他各大按摩店辐射,将培训后的盲人学员全部安置就业,有的实现自己创业。目前,经培训已取得初级盲人按摩师职业资格的有478名,培训的学员已自己开办盲人按摩店(点)近百个。近两年,中心在原有保健按摩基础上,开始向医疗按摩行业延伸,已组织9名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盲人,参加全国组织的盲人医疗按摩培训和考试,为盲人由保健按摩到更高层次的医疗按摩探索提升的路子,拓宽了盲人的就业渠道。
多年的摸索,使中心感受到了残疾人“定向”就业发展的有效性、可持续性及稳定性,更体会到,唯有让残疾人掌握适应工作岗位的相应技能,才会使他们真正实现就业,并进而实现相对稳定就业。
针对近年来整个国家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体形势,以及残疾人就业规模有限、层次较低、稳定性差等特点,中心认识到,只有与企业共谋发展,共同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岗位,经过培训并送上岗位才是未来残疾人就业的稳定模式。从2010年起,中心转变思路,立足企业发展,以服务残疾人、服务企业发展的创新精神来开发残疾人岗位,先后和万达、沃尔玛、中百仓储、金宝乐器等14家宜昌知名企业建立了 “企业进校园残疾人定向企业培训”合作项目,共同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培训项目和工作岗位。有的放矢的专项培训,一方面帮助企业招聘到适合其需要的残疾人,另一方面促进残疾人在艰难的就业路上进入快车道。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残疾人,系指持有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统一制发的《残疾人证》,达到法定劳动年龄,有一定劳动能力,自愿劳动就业的本市城镇居民。
第三条 提倡、支持和鼓励残疾人就业。各部门、各单位有责任、有义务安排残疾人就业。
第四条 北京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协调本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规划、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工作。
市和区、县残疾人联合会所属的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实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业务上受同级劳动、人事部门指导。
第五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福利企业除外)、事业单位都应当按照不少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7%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按上述比例计算,应当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人数在0.5至0.9之间的,按安排1名残疾人就业计算;安排1名视力残疾人就业的,按安排2名残疾人就业计算。
第六条 各单位必须在每年年底前,向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交报《单位职工情况表》,如实填写本单位在职职工人数、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等情况。
第七条 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单位,应当按照差额人数和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根据市统计局公布的上年度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各单位填写的《单位职工情况表》,确定应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单位名单及其应缴纳的数额,发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缴款通知书》。无正当理由逾期不缴纳或者不足额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由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对逾期缴纳的部分,按每日5计收滞纳金。
第八条 因亏损等原因需缓缴或减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单位,须凭同级财政、税务部门核定的企业年度财务结处或决算报表,报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审核,并经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批准。
第九条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使用范围:
(一)补贴残疾人待业期间基本生活费用;
(二)补贴残疾人职业培训费用;
(三)奖励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部门、单位;
(四)扶持残疾人集体从业或者个体经营;
(五)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经费开支。
第十条 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所收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全部上缴财政,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其收支情况由财政、审计部门监督和检查。保障金的具体收缴、管理和使用办法,由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和市财政局制定。
第十一条 对安排残疾人就业超过规定比例的单位,经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核定,由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二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解释。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一、北京市用人单位按照所在区县到残联指定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审核。
1、朝阳审核中心 高碑店兴隆家园5号楼102底座
2、酒仙桥税务所审核点
援助月回顾:
多举措促进残疾人就业
1月10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残联共同组织的以“就业援助进家入户,帮您解决就业困难”为主题、以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和登记失业残疾人为重点对象的2010年就业援助月活动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式启动。
援助月活动期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会同本省的劳动部门,开展了各项卓有成效的活动。
河北省残联实施“七个一助残就业”和“特困残疾人家庭重点帮扶”行动,即:提供一本政策宣传册、一套量身就业服务方案、一次技能培训机会、举办一次就业洽谈会、提供一次见习机会、一份创业扶持、一份社会保障。河北省残疾人就业中心与石家庄市曹志敏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联合建立了省残疾人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基地从韩国引进了适合残疾人操作的三星电子产品加工生产线。残疾学员接受培训后,经考核合格,将被正式录用上岗。石家庄市残联举办“资助百名残疾人自主创业”活动,于1月26日,向经过认真筛选的100名有创业能力和创业要求的残疾人,一次性发放每人5000元的创业扶持资金。
河南省残联利用这次就业援助月活动上门登记的机会,又制定下发了《河南省残疾人就业培训状况普查方案》,用一至两个月的时间,对全省16至59岁的残疾人进行就业状况和培训意向普查,全面掌握全省就业年龄段残疾人的就业状况和培训需求,为全省开展残疾人培训和就业工作提供依据,全年开展对残疾人就业援助工作。
北京、吉林、浙江、福建、湖南、广西、陕西、青海、宁夏、新疆、青岛等省市也安排了残疾人专场招聘会;辽宁、宁波等省市走访了困难残疾人家庭和本次活动的援助对象;贵州省在援助月启动仪式上直接将59名残疾人安排企业就业。
企业承诺:
用爱心和责任成就残疾人就业梦想
在网上招聘会及残疾人就业促进论坛活动现场,北京市残联、残疾人就业促进网与东华软件股份公司、中银律师事务所、湖南精城陶瓷集团、松下集团(中国)有限公司、北京鑫永时有限公司、万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残疾人就业促进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书”,共同承诺:“用爱心和责任成就残疾人就业梦想”,积极配合政府、残联组织及其所属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与普通高校及特殊教育培训机构等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发挥残疾人就业潜能,推动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和提升就业质量,并逐步形成长效合作机制。
东华软件、松下集团(中国)、湖南精诚特种陶瓷有限公司等企业介绍了各自雇用残疾人员工的做法和经验。松下集团有一个理念,就是企业是社会的公器。既是社会公器,必定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努力为残疾人创造就业岗位就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东华软件董事长薛向东告诉大家,在现场做志愿者的几位残疾青年就是他们公司的职员,他们都很优秀。精诚陶瓷目前150多名员工中,残疾员工占到70%,在公司的管理层中,更是有九成为残疾人,真正实现了残疾人的高层次就业,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高科技助残就业示范基地。
专家看法:
残疾人是有特殊比较优势的人力资源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黄震认为,1989年在苏联塔林召开的残疾人领域人力资源国际会议制定的《塔林行动纲领》,集中阐述了联合国在残疾人人力资源领域的战略,从而正式确立了残疾人人力资源理论。新世纪以来我国也有学者开始探索残疾人人力资源理论。但是我们对于残疾人人力资源的特殊性认识不够透彻。只有认识了残疾人人力资源的特殊性才能把握残疾人人力资源的根本特征,进而发挥残疾人的特殊比较优势,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银律师事务所赵曾海主任指出,《残疾人就业条例》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确定适合残疾人生产、经营的产品及项目,优先安排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并根据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的生产特点确定某些产品由其专产。但是现在企业注意到这一块的还不多。可以推动专产,列入政府采购目录。这样一来,雇用残疾人与企业自身的发展联系起来了,企业不仅仅是在做公益,可能会推动残疾人就业。
残疾人网友:
困惑与期盼
在近两小时的活动时间内,有2834名各类残疾人登录残疾人就业促进网,其中372名残疾人提出问题,部分残疾人还通过网上对话形式与招聘企业初步达成就业意向。
残疾人网友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大多希望解决自己就业或创业中的具体细节问题,有的干脆直接要求程凯副理事长给自己找份工作。也有一部分网友关心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有的网友比较关心异地就业,能否享受到相关福利。比如,在京谋生的外地残疾人大学生为何不能充分享受北京市出台的促进残疾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还有,如果到外地就业,用人单位是否同样可以享受到有关优惠?
有的网友对好的政策如何不走样地贯彻落实心存疑虑。认为再好的制度和政策如果不可以很好地执行的话,说什么都没有意义。
有的网友对以后的生活表示深深的担忧。现在父母还在,不能就业还可以去做“啃老族”,等到自己老了怎么办呢?
中图分类号:D669.69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情况概述
从2010年开始,我国全面启动了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及服务体系建设,并制定了一系列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让残疾人群体能够在医疗康复、养老等方面得到相应的保障。相关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反映了我国对残疾人群体的重视以及对残疾人生命尊严的尊重。很多地区将符合要求的残疾人纳入低保范围,并进一步加强了残疾人特殊学校建设,在残疾人职业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即便如此,现阶段残疾人群体整体生活状况、就业状况依然与社会平均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部分困残疾人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这也反映出了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及相关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整体覆盖范围有待拓宽,并且城乡差距较大,有待进一步完善。
2 残疾人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从整体环境来看,我国残疾人就业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部分地区残疾人口数量相对较高,但人才市场残疾人岗位需求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一直以来,很多地区劳动力市场就业竞争都处于较为激烈的状态[1]。作为弱势群体的残疾人,竞争力显然不足,其就业压力较大,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时,目前我国就业体系尚不健全,与残疾人就业相关的法律、政策在部分内容上还存在缺陷,导致残疾人就业无法得到实质性的保障。再加上社会环境对残疾人就业依然存在一定偏见,残疾人就业不平等待遇现象屡见不鲜。其次,残疾人就业市场整体集中安置功能正在逐步削弱,按比例分散就业方式发展有所停滞。部分用人单位对残疾人就业持消极态度,对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实施产生了一定阻碍[2]。相对于健全人群体而言,残疾人综合素质水平及技能水平均存在一定差距,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残疾人个体就业。整体上来看,一些地区残疾人就业规模相对较大,总体就业参与率并不高;青年残疾人就业率相对偏低,女性残疾人就业率较男性残疾人更低;部分残疾人受教育程度较低,无法胜任岗位工作,这在一定程度影响了社会整体就业率。
3 影响残疾人就业的相关因素分析
残疾人是当今社会典型的弱势群体,其就业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身体因素
残疾人由于身体存在先天缺陷,其就业范围相对较窄,个体岗位胜任力相对较低。部分残疾人对就业及生活还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使其职业筛选范围被进一步压缩。例如,肢体残疾者就无法胜任体力劳动岗位;听力、视力残疾者很难胜任技术型劳动岗位;还有一些智力水平相对低下且表达能力较差的残疾人,几乎丧失了正常就业能力。
3.2心理因素
部分残疾人存在较为明显的自卑心理,对外界环境敏感,缺乏自信。这种负面心理导致其难以与外部环境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也就无法发挥自身的特长或优势。在这种负面心理作用下,一些残疾人会降低就业期望及就业意愿,使得就业范围被进一步压缩,其获得的就业机会也会变得愈来愈小[3]。同时,部分残疾人对外部环境的排斥心理较为严重,无法适应环境并融入环境。还有一些残疾人的依赖心理较强,影响了其正常自理能力及适应能力,这会对其就业产生影响。
3.3产业结构变化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期。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背景下,大量剩余劳动力会由农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在这种情况下,资源会逐渐朝着技术密集型产业集中,劳动密集型就业岗位自然会逐渐减少。换句话说,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者的技能及综合素质要求会变得愈来愈高,在短期内还会带来结构性就业压力[4]。大部分残疾人由于综合素质及专业技能水平相对低下,几乎无法胜任技术型岗位,这就进一步压缩了残疾人群体的就业空间,限制了其就业机会。
4 新形势下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的相关建议
4.1加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引导工作
建设制度着眼长效
为了打破困境,实现突破,西安市就业中心对残疾人就业工作先进的兄弟城市进行调研,然后进行充分的论证分析,确定财政代扣、地税代征、残联年审的模式。经过大量的协调工作,市残联于2000年底向市政府建议以政府令的形式实施这一模式。2000年12月,《西安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实施办法》颁布,确定了该模式。
此后,西安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从社会化工作方法入手,取得了显著发展。一是制定政策措施,出台配套文件。与财政、地税、劳动、统计等部门联合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和措施,形成了良好的运作机制。二是规范操作程序,强化年审手段。首先,切实做好财政拨款单位年审工作,对省、市级财政拨款单位的年审,采取主动上门的方式,在全市起到了表率作用,促进了企业年审工作的开展。其次,重点做好企业单位年审工作。在地税年审工作期间,在各地税征收大厅、科所设立“年审咨询处”进行现场办公,集中年审。报税期结束后在就业服务机构对企业进行年审。对尚未参加年审的单位通过地税稽查、下发信函、电话联系、下发“行政决定书”等多种形式清查追缴。三是广泛宣传与动员,形成良好氛围。结合年审工作,印制了《年审手册》、《文件汇编》、《西安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申报表》、《年审须知》向各单位发放。在报纸上开设了“助残热线”,就残疾人关心的问题答疑解惑;在西安主流报刊上年审公告;利用网络残疾人就业信息及工作动态;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10余个栏目,对残疾人就业工作竞相报道,产生了积极广泛的社会影响。
通过上述措施,近几年西安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已取得了质的飞跃。全市参与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年审的单位由2000年前的每年1000家,猛增至5万余家;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1997年至2000年的4年总和仅为540万元,2001年就达到1790万元,2002年达到2690万元,2003年突破了3800万元,2008年达1.4亿,每年都以千万以上的数字在递增;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累计数由2000年前的6800余人,增至目前的2万余人,年均新增1000余人就业。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工作方法实施以前残疾人就业状况表现为残疾人求职数量大,单位用人需求少;残疾人就业市场只有供应方,没有需求方。通过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开展和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这一经济手段的强化,促进用人单位残疾人用工需求不断增长,为残疾人就业市场创造了需求方,拓展了残疾人就业市场,残疾人就业状况显著改善。
依托项目推进就业
事例一
27岁的齐小琴家在农村,小时候患小儿麻痹后遗症致残。家里上有两位老人,下有上学的孩子,自己和丈夫又都是残疾人,没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十分困难。为了生计,她走出农村在城里租房寻找工作,但房租和吃喝等生活开支又成了他们新的负担。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成为他们家最急迫、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齐小琴得知西安市开展的《长江高科技助残就业项目》免费为残疾人进行高科技技能培训,喜出望外,立即报名参加。经过筛选她被确定为受益残疾人,参加了为期10个月的“数字影视设计师专业”培训,取得了“Adobe视频设计师”证书,被西安某科技公司聘用,从事网站管理和网络维护方面的工作,月收入1000余元,有了相对正式、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家里的生活。
事例二
24岁的陈磊下肢致残,但聪明的他凭着顽强的毅力,考入西京学院计算机网络专业。在大专的最后一学期,他报名并被确定为西安市《长江高科技助残就业项目》受益残疾人,参加了“JAVA软件设计师”专业,学习了10个月,顺利取得“JAVA软件工程师技术资格证书”。谈到在校学习和项目培训学习的区别时,陈磊说:“在学校理论性多一些和实际联系不太紧密,而项目培训学习和实际紧密联系,应用性强。”
现在,他在西安一家公司从事网络维护工作,月收入1000余元,并且有“三金”保障。这已经超出了他原来的就业预期。
有了这次培训和在单位的工作实践,陈磊的就业设想更加具体,人生方向和目标也更加明确。他有一个心愿:如果《长江高科技助残就业项目》能有适合在职人员的半脱产学习,他很愿意参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他还希望该项目能开设英语翻译等专业课程,为更多的残疾人提供多元化的培训需求。与此同时,陈磊想通过自学考试拿到本科学历,提高自己,把工作当作一个平台,使自己迈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齐小琴和陈磊,是西安市实施《长江高科技助残就业项目》的受益残疾人中的两个。
2007年6月底,西安市就业中心前往太原参加了《长江高科技助残就业项目》专项会议,被确定为全国首批30个执行试点单位。市就业中心为圆满完成该项目,加强组织领导和人员力量,加班加点起草实施方案、筛选办法,设计残疾人摸底筛选表、用人单位调查表等相关资料,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将所有材料上报市残联理事会。启动的第一个月(即2007年7月份),共召开有关《长江高科技助残就业项目》的大小专题会议18次。《长江高科技助残就业项目》迅速在全市范围内铺开,现已列入陕西省“民生工程”实施项目之一。
在工作实践中,西安市残疾人就业中心的工作人员认识到,高科技助残就业培训,是实现残疾人稳定就业、体面就业的正确思路。而短短两三个月的培训,要想让残疾人掌握某项高科技技能和实现高科技岗位就业比较困难。因此,他们紧跟就业市场需求和残疾人培训需求,从实际出发,真抓实干,不断对培训层次、培训专业、培训内容进行调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国残联《长江项目》确定的目标任务是高端10人、中端10人、低端200人。西安市2008年完成的情况是高端17人、中端108人、低端95人。为了实施好《长江项目》,他们多方筹措,2008年共投入培训资金140余万元,超过中国残联的84万元项目资金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