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书法文化

书法文化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8 15:36: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书法文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书法文化

篇1

胡亚平先生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之精神,

日日习练书法,只因为,

心中那炙热的传扬中华书法文化的梦想;

由练字至研习书法,

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境界顿开,

只希冀,

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能够在代代相传中发扬光大!

中华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些人穷其一生恐怕都无法得其精髓,有人却天赋异禀,一番勤学苦练之下,自然而然得其要领。如今担任着中华艺术交流协会罗湖分会副会长的胡亚平先生,最初的事业方向并非书法,而是先在职场、商场打拼了十几年,后遵循内心对书法艺术的喜爱,投身到了传承中华书法文化事业之中。

谈起中华文化,胡亚平先生难掩心中的自豪,他说:“汉字是全世界语意表达最全面的语言,唯有汉字才能成为艺术,单字可以成画,整篇还是一幅画。”的确,汉字书法作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早已被公认为“它是美丽图画,无声的音乐、有型的舞蹈”,全世界学汉语、习汉字的热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能够传承书法艺术,胡亚平先生不求一定成为书法大家,但求为中华文化的流传奉献一点心力,令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天才来自勤奋,练字贵在坚持

正如现在胡亚平先生招收学生的要求,一方面要爱好书法,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天赋,胡亚平先生当初便是这样一个学生,只是他的书法之路,从来都是由自学揣摩而不断精进。

胡亚平先生从十几岁时便开始练习书法,正楷隶篆无所不练。他对书法的兴趣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小时候,胡亚平先生用自己的零花钱买票观摩书法展览,耳濡目染之下,他对书法的兴趣和解读都上升到了一个层次。

有一次,年少的胡亚平去参观一个书法展,只见一群老人围着一幅画不停叫好。这激起了凡事爱求解的少年胡亚平的好奇心,这些书法作品,他看得懂的便罢,对于自己看不懂的,他无法理解它们好在哪里,便向老者们请教,没想到却被生硬地告知,因为标价高,所以是好作品。胡亚平感到失望,一幅书法作品的好坏怎么能完全与其价格等同?对一个孩子灌输这样的观念,不是价值观上的误导吗?

如今,回忆起这件事情,胡亚平先生依然深感义愤,他说:“现在深圳,高手云集,但是摆出来的字究竟是不是每幅都好,这要打一个问号。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总共也才出了那么几个大家,谁敢轻易断言哪幅作品写得多好?”

好在这件事情并没有浇灭胡亚平先生对书法的热情,反而是另外一件事情,激发了胡亚平先生练习书法的韧劲。198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十九岁的胡亚平看见一位老人为一个人写了一个牌匾,只几张报纸,一支笔,一个水壶,四个字一挥而就。来人就重礼感谢,并还觉不够。

受到这件事情的激励,胡亚平对自己说:“行!那我一定要在短时间内让别人把我的字挂起来!”说到就要做到,胡亚平先生果然开始发奋练习,买不起墨和纸,便托人买来工厂的染料,搜集旧报纸,将染料调水之后在报纸上练字。日练夜练,如痴如醉,往往一张报纸,先写小字,再写大字,调的墨水也是由浅到浓,一遍一遍地写,到写完要扔掉的时候,报纸上已经没有一个字是看得清楚的了。

天才来自勤奋,功力在于积累,由此,在这份顽强的勤奋练习之下,胡亚平先生的书法水平果然大进。他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要想正儿八经写书法,就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容不得半点马虎虚假。书法好不好不是用嘴说出来的,作品摆出来,好坏一目了然。”

练字升至书法,艺术之路展开

胡亚平先生练书法,由临柳帖开始,后又练习赵玉亭的行楷二书,以至各家各派,多有涉猎。他说:“当时练字,偶尔也会有人来指点说要怎么写,但是写得很不得法,怎么入笔,现在看来都比较稚嫩,写出来的字一般人看着挺好,但是内行人一见即明。”

就这样一路练习一路精进,找胡亚平先生写字的人也越来越多。1999年,胡亚平先生帮人写了四个字,那人将字做成匾额,并且主动给胡亚平先生送了一个大红包,并一再表示感谢。当时胡亚平先生所在的市区也有老师是做这行的,但是写很长的条幅,却进账极少。胡亚平先生说:“那时我还没领悟到书法是我国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瑰宝,只知道写出来的字漂亮,可以做牌匾。看见那位老师写了那么一长幅字,又要机器又要人工,还要雕刻,却赚不到几个钱,我感到这不是个谋生的好行当。”

虽然因为现实因素胡亚平先生放弃了练字,但是书法艺术事业可没有放弃他。源于来到深圳古玩城经营古董玉器行,胡亚平先生接触到了很多当地的艺术家,他们发现胡亚平先生的字写得很不错,便问他为什么不玩书法?胡亚平先生对书法的爱好本来就一直都在,得此机缘,便决心重新拾起毛笔。他说:“我既然要玩,就不甘心落后,所以我又开始拼命用功练字。”当年疯狂练字的劲头再次涨满胡亚平先生的心头,他自己看书,同时不断跟身边的朋友探讨请教,又不断根据市场调整书法练习的方向。一来过去的基础还在,而且从前也学习过画画,对书法的结构、线条、粗细都有掌握。二来艺术本身就是很个人的事情,不是说有参照物照着练就可以的,很多东西要自己去体会去感受,练出一种自然流美的韵度。胡亚平先生深有体会地说:“练书法要有自己的风格,不是每个字都有一个范本给你照着练习的,我很认同一位大师说过的话‘帖为我服务,我不做帖奴’。”

这一次,对胡亚平先生来说,写毛笔字已经由练字上升到了书法艺术。随着对个人修养、书法理论,以及书法功力的不断提高,同时结交了越来越多的同好,胡亚平先生也开启了自己的职业书法家之路。

追求尽善尽美,传承书法文化

在中华文化艺术交流学会罗湖分会,胡亚平先生担任其副会长一职。罗湖分会作为中华艺术交流协会深圳地区最人才济济的分会,坐在副会长的位置,他自认为并非是技艺超群,而是他为人真诚、豁达才赢得众多同仁的认可。

但胡亚平先生从来没有流露过任何自满的情绪,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苦练热情,每日苦练书法达四小时以上,他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每日练习,方能保持水平,书法不比其它,人家都是要看你的作品说话的。”

经营自己的书法工作室,胡亚平先生并没有着力去做宣传,客户一般都是一些朋友或者书法界的同好,以及他们会介绍一些朋友过来,而每当接到一个书法任务时,胡亚平先生总是力争精益求精。书法本身也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不同的心态和环境,写出来的作品也各个不同。在外人看来写一幅字好像只是拿起笔随便划了几下,但是真正一幅好的作品的诞生,对笔墨纸砚这些硬件材料,以及书法家的心态和环境都是有很高的要求的,要将一幅字的气韵真正写出来,往往需要一个充分的酝酿过程,情绪饱满之下方能一挥而就,不然可能重写十遍百遍都仍是不满意。

加之胡亚平先生做事极爱追求尽善尽美,对每一幅写出来的作品精益求精是他对艺术的一贯态度,交到客户手上的每一幅作品都必须是他自己满意之后的成品,所以从没有客户对他书写的作品表示不满。同时,胡亚平先生又十分随性洒脱,对真正喜欢书法、有心学习书法的学生,胡亚平先生宁愿不收学费教导他们。在碰到性情爽快令胡亚平先生感到十分畅快的朋友时,情绪上来他可以提笔就挥就一幅作品,免费送给那位朋友。对他来说,书法是养生及人生价值的体现,更是会友之道,对真正有心练书法的人,他认为任何时候开始练都不算晚,“齐白石也五十多岁才开始练书法,关键要持之以恒,写书法是看自己付出多少,就能收获多少的事情。”

令胡亚平先生忧心的是,现在电脑的普及,写汉字的人越来越少,他说:“华人不懂写汉字,是多么的悲哀?其实我们汉字的表达能力是最完善的,所以现在全球都在提倡学习汉语。我现在所做的事情,也是希望能够为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奉献一点心力,令祖宗留下来的艺术瑰宝能够发扬光大。”

从事艺术本身也是一种奉献精神的表达,如胡亚平先生这般献身传承中华文化,实为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胡亚平先生主要职务与履历

中华文化艺术交流学会

罗湖分会副会长

职业书法家

于十几岁起便自学揣摩书法

篇2

1.欧阳询。意法并重是欧阳询的书法文化理论追求,欧阳询可以说将楷书技法的难度发挥到了顶峰,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合称为“初唐四家”。欧阳询通过总结别人的书法文化,创新性地提出了书法文化的“八诀”,如,横若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藤……,他的书法文化作品集中体现了统一风格———险劲。欧阳询以严谨工整、平正峭劲、气势奔放、气韵生动等书法文化特点,将楷书的书法文化推向程式化、规范化模式,由此也在书法文化史上确定了自己的重要地位。从欧阳询诸多令人瞩目的书法文化作品和书法文化理论中,可以看出他涉及最多的还是具体用笔和结字的方法。他的用笔讲求稳健流畅,用笔方整,挥洒自如,笔力刚劲;间架结构则要求四面亭匀,八边具备。在用墨方面,欧阳询提出了“墨淡则伤神,绝浓必滞笔锋”的观点,可以看出,“冲和之美”的儒家美学思想已经渗透于其审美思想之中。

2.李世民。对书法文化艺术尽善尽美的追求,从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文化的推崇中得到深刻的体现。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出色的书法文化家。他极力倡导王书,朝野上下对王书的学习成为一种风气,李世民的书法文化作品中不乏传世精品,其书法文化理论著作也赢得了极高的评价。李世民认为王羲之的书法文化神气冲和,不激不厉,优美无比,他对王书倍加推崇,称之“详察古今,研精篆素”。李世民认为,王书表现出了一种创新,这从某种意义上与开国之君励精图治、继往开来的精神相融合。不可否认,这也是它对王书赞赏的因素之一。李世民认为,书法文化创作如同战争,必须有指挥,就是书法文化中所指的“心”。李世民“以阵喻心”的说法,更加强调“骨力”的作用,他所追求的书法文化形态体现了筋骨劲键、笔墨温润的特点。

3.虞世南。他所追求的书法文化美是“冲和之美”,楷体风格具有内柔外刚、萧散洒落、圆润遒劲之美,在书法文化创作中,注重对书意的理解,在他看来那些模拟性的作品不能称之为书法文化,只有领悟书意的书法文化,才是书之妙道。此外,虞世南的书法文化中还美融入了儒道的“太冲“”太和”之气。

4.孙过庭。其书法文化美学思想是情动形言,强调书法文化是人本性的流露,是由情而发,是书法文化家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物质形式,不论哪种字体,哪种表现形式,都是字如其人,蕴涵了书法文化家的性情和修养。孙过庭推崇不激不厉、文质彬彬的书法文化美学思想,这一点继承了李世民的观点,把王羲之推为典范。对于书法文化的创作状态,以及书者与作品的关系,他提出了了具有重大影响的“五乖五合”之说,论述了创作中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孙过庭的《书谱》,对此时的书法文化美学作出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从中也看到了盛唐浪漫主义书风的曙光。

二、盛唐代书法文化美学思想:狂逸恣情,情怀壮美

盛唐是大唐帝国的黄金时代,“开元盛世”的局面,让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这一时期,美学思潮彰显了自由、豪放、典雅、包容等特点,表现在书法文化上非实用性的狂草,似乎饱蘸了这个时代的浪漫主义审美色彩,迅速兴起,书法文化美学上充满了对逸气纵横的壮美情怀的追求,这在张怀瓘的书法文化理论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1.无形之象,无声之音张怀瓘之书论无论数量及哲理性都是罕有人及的,他的美学体系堪称博大精深。其美学思想体系中贯穿始终的是“意象”,他在对自己的草书进行探讨时,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就是:“探彼意象,入此规模”。意象最早起源于《易•系辞》,首次将“意”“象”共用于文论的是南北朝的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刘勰。张怀瓘所说的“意象”包括“意”和“象”两个方面,他认为书法文化美的“意”是高深玄妙的,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非世智所能诠释。书法文化之意必须要传递才能赋予作品之中,那么,就只有以“象”为载体来表现。张怀瓘在《六体书论》中提出:“臣闻形见曰象,书者法象也。”“书者法象”指的是在书法文化创作中,要善于效法和运用自然之象,将其精神、气势等融会贯通于书法文化,凡是那些具有极高艺术造诣的书法文化作品,无不是借助“象”来表现字势与体势,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他认为,书法文化不是再现现实之象,是在创造意识和宇宙意识的启发下,获得现实之象的意味。意象之美令人回味无穷,遐思不尽。

2.风神骨气,阳刚之美张怀瓘对风神骨气的审美价值情有独钟,尤其是对“风神”倍加关注。风神是书法文化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韵、胸怀、修养、才华等。书法文化艺术的欣赏,要着眼于作品中书法文化家的学识、气质、道德、情感等精神境界。张怀瓘认为书法文化是一种满怀激情的创造,是全力以赴的投入,书法文化家的作品应该是自己的精神与字体神采、志趣的融合。他认为神采是一种生命本质的自由表现,大自然中的花鸟草虫、飞禽走兽都是各具神采的,书法文化家的艺术神采与其天性具有直接的关系,其成就首先要依靠天分,其次才是锲而不舍的练习功夫。他要求,书法文化的学习者首先要对自己的禀赋有准确的把握,然后再结合实际制定学习的目标。在张怀瓘的书法文化理论中,风神的内核是书者的个性修养。张怀瓘推崇具有阳刚之美书法文化,他认为草书表现充满着活力感、节奏感的壮美,十分欣赏王献之书法文化中所蕴含的动态美,横溢而出的逸气,喷涌奔泻的活力,具有扣人心弦的阳刚之美。这种美不露筋骨,率意、率性,自由,他书法文化理论独到、精深,形成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意象理论为宋代的“尚意”,拉响了序曲。

三、中晚代唐书法文化美学思想:崇尚法度,遍寻禅意

中晚唐时期,随着儒学的兴盛,书法文化领域的美学思想也随着发生了变化,尚法之风逐步形成,替代了曾经在盛唐风行的书法文化美学思想,自然、抒情、性灵等书法文化美学思想也寂然沉默。在此,对颜真卿、韩愈两位代表人物及晚唐五代禅境的追求,作如下分析论述。

1.颜真卿。强调法度美是颜真卿书法文化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中唐时期,经世致用的儒学得到了特别的重视,受之影响在书法文化领域内尚法之风也逐步形成。以韩愈、颜真卿为代表的艺术家,追求的是一种雄强豪放的精神气概,并用法度将其固定下来。颜真卿的书论中对“筋骨”与“雄媚”的联系着墨最多,他认为刚劲有力的点画为结构的字体,书品雄阔媚好,在此观点的指导下,“颜体”逐渐展示出了清新端庄、气宇不凡、丰腴秀丽之美,颜真卿的书法文化技艺理论,大多能够将自己所感悟到的书法文化意象联系起来,并寓技法于意象之中。

2.韩愈。韩愈是一位大文学家,虽然他不是书法文化家,却以特有的艺术敏感,对当年张旭的创作草书的情景,给予热情的描述,表达了自己书法文化的美学思想理论。书艺情表可以说是韩愈的书法文化美学思想。韩愈站在儒家积极入世的立场指出,书法文化蕴含和表现的是一种情感,动乎于心,发之于书。与张怀瓘所强调的书法文化表现情感的观点不同,韩愈所说的情感是一种强烈的、一触即发的情感,在其内心是一种“不平则鸣”的心态。他认为,书法文化家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韩愈所倡导的书法文化理论,在当时只能是非主流的状态,因为,当时浪漫主义难以取代对法度之美的推崇。

3.禅境的追求,晚唐五代法美学思想。晚唐时期,佛教兴盛,随着禅宗思想的发展,一大批禅僧书法文化家出现。禅宗认为,世界万物,佛我僧俗,都是我心的幻化,要达到佛我合一的境界,需要心悟。对于书法文化创作,自己的心悟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禅僧书家看来,书法文化理论不是言传身教的,需要在心悟中获得灵感,他们主张书法文化要能“通”“变”,他们在书法文化上所追求的禅境,主要表现为超尘脱俗,自然清新。另外,晚唐书法文化审美还体现出对“逸”之美的追求,“逸”作为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被书僧运用到身法之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一种韵致。

篇3

小学阶段开展书法教育,不仅要从技能的角度教小学生如何写字,还要从文化的角度培育小学生的书法素养。

一、对小学生书法文化素养内涵的理解

站在小学生的视角看“书法文化素养”,要求一定不能太高,我认为主要看三个方面:一看“范儿”像不像;二看“味道”有没有;三看“品性”成没成。

1、书写的“范儿”

“范儿”就是“样子”,具体指小学生书写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在书法写字课上称之为“双姿”。走进一节书法课,学生提笔写字,首要关注他们的姿势到位没有,书写的样子摆到位没有。就像修房子,先要摆架子,搭外形。样子出来了,内在的东西慢慢培养,也就会生发出来。因此,小学生的书法文化素养之一,是看“范儿”像不像。

2、书法的“味道”

“味道”具体指书写的章法,主要从小学生书写时的提笔、运笔、收笔,点画的处理,结构的安排上,看书写体的“味儿”和遵循的掌法。小学生习字,特别是毛笔字 ,都要根据个人喜好,在正楷字体――柳体、欧体、颜体中选择一种书体进行临摹。临摹不是随性所为,而要遵循一定的章法,写出来的字才有“味道”。因此,小学生的书法文化素养之二,是看书写的“味道”有没有。

3、文化的品性

“品性”是真正的书法大家最看重的一种素养。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诸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者,代不乏人……”。纵观历史长河中的众多书法家,他们的品行让后人敬仰,他们刻苦练习、虚心求教的故事值得后人学习,他们流传至今的作品,凝炼了中华五千年优秀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更需要后来者不断的传承、创新和超越。

小学生学习书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了解书法文化、品读书法作品、培养书法精神的过程。小学生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彰显出的文化品味、意志精神、品行修养等,就是我们书法教育所追求的文化“品性”。

二、创建适宜小学生书法文化素养培育的软硬件条件

小学生书法文化素养的培育不是一支笔、一摞纸、一本字帖就能练就的,而是需要学校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创建适宜的书法文化环境,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并持之以恒的坚持,方能培育出小学生的书法文化素养。

1、书法文化硬环境的创建

师资、专用教室、书写工具等是开展书法教育必备的硬件,其中专用教室和书写工具等好准备,难的是师资,很多学校苦于没有能教书法的师资而焦虑。

我们学校从2006年创建书法特色学校开始,一边发挥有一定书法基础的教师的领头羊作用,一边聘请外面的书法专家每周到校给全校教师授课,培训师资。我们从软笔、硬笔、粉笔等最基本的书写技能入手,然后引导老师们讲究书写的技巧,提升书写的水平。慢慢地,一大批能教书法的师资培训出炉,我们就成立专业的“书法教研组”,甄选出软硬笔、粉笔等书写水平较高的骨干老师担任书法教师,执教全校每个班每周两节书法课。

2、书法文化软环境的创建

一所学校的书法文化环境应有大小和内外之分,一进校门就能看到或感受的书法文化环境属于大环境、外环境,反映出这所学校的办学特色。走进校园,艺术长廊、楼道、过道、教室等地方反映出的浓厚书法文化环境属于小环境、内环境,映射出这所学校的育人细节。我们着眼大环境,着力小环境,精心创建育人育心的书法文化环境。

(1)书法文化外环境的打造

书法根植于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沃土上,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其书写内容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了增加学生接触民族文化经典的面和频率,我们因地制宜的打造“校园书法文化墙”和“楼道书画文化墙”。在书法文化墙上,我们以“中国书法历史演变过程”为线索,系统全面的展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代――明代――清代――民国时期”这一历史长河里璀璨的书法作品和著名的书法大家,供学生学习。学生们利用书法课,在老师的指引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或是课间休息时随意看看。这些优美书画作品和著名书法大家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会沉淀在学生的心里,积淀多了,定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2)书法文化内环境的打造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优秀书法作品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忽视。因此,我们将省市区书法专家题写的健康励志的书法作品悬挂在楼道两侧和各班教室,将每学期评选出的书法小明星的优秀书法作品张贴在教室“书法专栏”,供学生们观摩。孩子们每天浸润在这些书法环境中,既修炼了自身的文化内涵,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继续学习书法的强烈兴趣和愿望。

三、探索小学生书法文化素养的培育途径

(一)书法课堂抓基础

书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其次是教给学生基本的书法知识和基本的书写技能。

1、书写双姿和习惯的培养

简单说,书写双姿就是书写时的坐姿和握笔姿势。正确的姿势需要老师在书法课上边解释边示范,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我们编出易读易记的顺口溜让学生熟读以达到出口成诵的目的。正确坐姿顺口溜:头正,身直,肩平,足安;正确握笔姿势顺口溜:一捏二抵三垫四靠;正确写字姿势:写字做到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远,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学生会读顺口溜记住正确的姿势和要领只是第一步,关键是平常提笔写字要落实。

2、书写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小学生提笔写字都没问题,但要把字写好就是技能问题了。为了教给学生写字的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写字的水平,我们从2006年就开始了书法进课堂的探索。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将学生分成三段――低段、中段、高段,进行分层教学。一二年级是低段,用铅笔写字。三四年级是中段,我们在一周两节书法课中,安排一节练习用钢笔写字的技巧和笔法的处理,安排一节进行软笔的起步练习。五六年级是小学高段,部分学生通过前面四年的坚持练习已有一定的基础,部分拔尖的学生已能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因此我们将重点放在书写技能的巩固、优秀书法作品的赏析,以及书法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力争从技能和内涵上全面提高学生的书法文化素养。

(二)书法培训促提升

一周两节书法课的时间很有限,只能做书法方面的基础教育,想让学生把老师讲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技能,还需要坚持不懈的练习。为此,我们还在正规课堂之外每天开设15分钟的书法短课培训,专门用于全校学生同时练习硬笔书法,以求在普适基础上巩固学生的书写姿势,提高学生的硬笔书写能力。

另外,为了给各个班级拔尖的学生更大的提升空间,我们还利用中午午餐后的时间开办我校特有的“砚湖新苗书法培训班”,从各个班挑选过半的书法苗子组成硬笔和软笔书法基础班、提高班,每天中午练习40分钟,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书写技能。

(三)书法活动育品性

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是培育学生书法素养的源头活水,但文化是静态的,活动是使文化“活”起来发挥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品性的根本手段。

篇4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从核心的精神文化到显性的环境文化,从全体认同的理念文化到彼此遵守的制度文化以及丰富的师生文化,其整体建构时必须努力呈现出一幅幅有生气、有灵气、有朝气的活的画面,这才是有生命力的真实的校园文化。

我校在建构翰墨书韵的校园文化时欣喜地发现,孩子们不仅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正是有了他们的参与,系列的创新行动才得以不断地开展并且深化:学校“书苑”中,摆放了几张石桌,每张石桌的台面上专门挖出一个凹槽,台面下挂了几支毛笔。江南经常是细雨绵绵,下课了,孩子们来到敬仰的王羲之像旁,取下毛笔,蘸着凹槽中积下的雨水,在石桌上写水书,他们或独自练习老师教的笔画,或三五成群相互评价,有的孩子还兴致勃勃地进行创作、讨论……“诗苑”中,我们专门制作了诗歌台,每块大理石台面上有一条条防腐木,上面刻着学生自己书写的唐诗,以古代竹简的形式陈列于此,在苍翠树木的掩映、青青小草的烘托下,幽静古朴,厚重深远,这是一个值得长时静坐沉思的小苑,书法作品创造性的展示,让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创新的主体。又如,我们设计了学校的吉祥物,以毛笔头为原型,一男一女的两个孩子率真活泼。之后,我们以此为原型,为每一间专用教室设计了独具个性的子体,激发起大家无限的想象空间,孩子们根据班集体建设的主题,设计了班级的吉祥物。在校园书法文化的创建中,孩子们不仅是参与者,更是创造者。

二、在书法课程的设置中增强体验内容,激发创新灵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只要给他们创设自由开放的空间,创设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他们常常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讨论,建立起自主学习、自由创作的激励氛围。我们努力拓展书法教育的形式,丰富书法课程的内容,在校本课程中系统为学生安排了六项体验项目,分别是活字印刷、制笔、造纸、装裱、拓碑、篆刻。为此,我们还专门建造了一个书法教育体验馆。

以“碑拓”为例,学生首先了解“碑拓”的起源,了解从长期沿袭的“白底黑字”为书法艺术主要表现形式的单调格局到“黑底白字”的书法作品,人们为了流传、临摹而自成一格的书法“复制品”,明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的书法艺术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正是我们的祖先不墨守成规而作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创新的成果。 再如“宣纸的制作”,我们首先让学生了解化腐朽为神奇的造纸术的由来,然后自己学着泡纸浆、捞纸、揭纸、烘纸等步骤的操作。学生在体味中国古代造纸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发现古时候的烘纸比较麻烦,现在完全可以用更为便捷的方式替代,于是,电加热的烘纸机出现在了我们的体验馆。这些宝贵的创造灵感正是来源于学生亲自动手的操作实践中,来源于开放的学习内容及方式中。

三、在书法教育方法中引入现代技术,优化创新方法

书法教育的过程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过程,要让学生既获得书法文化的相关知识,又习得一些书法的技能,在书法教育中合理适度地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将会进一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练习中领略新技术的神奇。

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一些方面的尝试:

首先,引入信息技术,让教学增色。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由于学生座位不同角度不同,效果不尽如人意。我们就以“字”为单位进行教学现场的录制,请书法老师从该字的字理开始分析,直至书写的一些要领和方法等,学生看得清楚,又能反复点击播放,提高了效果。

其次,引入信息技术,让内容增量。课堂上,老师操作播放器,学生认真学习。课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或复习课堂上所学内容,反复巩固,或自行点播其他学习内容,让学习从实际出发,教学真正做到了因人而异。

再次,引入信息技术,让成效加速。在新建的数字书法教室里,古色古香的翘头书案、藤椅与全球最先进的WACOM液晶数位屏、手写笔和笔记本电脑有序摆放,现代网络有效连接,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最新的科技得以完美展现。孩子们在这里逼真模拟软、硬笔书写中的笔触、笔锋以及传统书法中的起笔、收笔、顿笔、牵丝,事半而功倍。

四、在书法社团活动中融合多门学科,拓展创新思维

如何在书法特色建设中寻求新的生发点?我们在学生丰富的书法社团活动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篇5

景德镇是闻名世界的瓷都,制瓷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有关史料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在唐朝之前称新平镇,唐至宋景德元年称昌南镇),制瓷历史悠久。陶瓷书法款识是陶瓷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书法瓷款不同于一般文字记载,书法瓷款是非常讲究的,是陶瓷艺术表现的一部分。种类之多,大致上可分六类款识:(一)纪年款(二)堂名款(三)人名款(四)吉语款(五)花样款(六)寄托款。这里以纪年款为例,纪年款就是用不同方法标示瓷器烧造年代的一种款识。景德镇历史上曾称新平镇、昌南镇,到了宋代,制瓷技术成熟,规模与质量都有很大发展与提高。一种青中显白,白中透青的青白釉瓷脱颖而出,成为昌南镇瓷独有特色,据《浮梁县志》记载:宋真宗遣官制瓷贡于京,即应官府之需命陶工书“建年景德于器底”。这批贡瓷运至京城,真宗皇帝命以后进御瓷器,底书“景德镇制”四个字。宋皇帝把景德年号御赐景德镇,从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起,昌南镇易名为景德镇,这就是由书法瓷款引起的历史事件,从此景德镇开始了新的历史篇章。

二、诗书画印融于一器,浓化了陶瓷作品的书卷气

随着时展,一批陶瓷艺术家,致力于釉上彩绘的研究探索,把中国画韵致与陶瓷装饰工艺特色和谐地结合起来,表现出浓厚的绘画功度和娴熟的笔料技巧。还有题款和印记,表现了深思熟虑的构思,作品表达作者的感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诗结合”是现代陶瓷装饰典型形式,如《珠山八友》之一田鹤仙在八寸平盘所作《粉彩•红梅寒香》,画面是:盘面的左下方画一支主梅干分枝曲折向上,虬曲誉劲,满树红梅浓淡相生,一派盎然生机,笔力刚柔相济。盘中用黑料书写了竖式长题诗:“已爱梅花更爱奇,冰霜为骨玉为肌,直天上神仙侣,不要人间俗子诗。”充满了诗情画意。还用朱色画了印记,诗书画印融于一器,画上题有诗文,对画的主题加以引伸,给人以遐想沉思,也是丰富了作品美的内涵,整体效果之好,显示出作品的综合艺术水平,诸如此类,枚不胜举。这样一批陶瓷艺术家作品以诗文书法相韵,生动雅致,形成富有民族特色陶瓷作品。

三、字表意达,画龙点睛,突出画面主题

在景德镇陶瓷市场中,无论是日用瓷还是陈设瓷,甚至部分颜色釉的陶瓷产品,都有书法的印迹。在陶瓷装饰中,无论是青花釉下彩,还是釉上粉彩,都离不开书法,不论是花鸟、山水画,还是飞禽走兽,人物画,书法词语成为画面主题词。例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先生所设计创作绘制的作品《紫归牡怀》瓷板画,是1997年祖国时,江西省人民政府作为礼品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作品画面布局非凡,五彩缤纷盛开的牡丹花,中间盛开着鲜艳的紫荆花,牡丹花是国花,紫荆花是香港区花,紫归牡怀,谐音是子归母怀,象征着祖国,这幅作品具有深刻寓意和卓越的艺术价值。

在各类陶瓷装饰中,根据需要,书写各种不同语词,例如:吉祥如意、万紫千红、国色天香、山清水秀、怡人清香、百年好合等等。这些词语有的是点明画面的主题,有的是与画面相神韵的。瓷器上的书法并非简单视觉艺术,书法文字又是文学艺术的载体,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寓意,蕴涵着书画家的精神世界和审美的追求。

四、书法在陶瓷上独展风采

陶瓷装饰中书法成了不可缺少的工艺,瓷器有吉语佳句,表达人们的某种心愿、希望,反映了每一时代的精神寄托,从字数看,有一字至多字不等,如:

一字:福、禄、寿、贵、善、雅、喜、双、宁、富等。二字:福禄、德寿、慈福、富贵、平安、安康、福寿等。

篇6

韩性在《书则序》说:“古之学者殚精神,靡岁月,临摹仿效,终老而不厌,亦必有其道矣。”古人常说:“字无百日工”,练习书法,一朝一夕很难有所成效,它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和坚持,要有铁棒磨成针的恒心和毅力。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书学的道途中,没有捷径可走,更不能有丝毫的心力懈怠。历代书法家无不勤学苦练、寒暑不缀。徐浩在《论书》中曾说到:“张伯英临池血书,池水尽墨;永师登楼不下,四十余年。张公精熟,号为“草圣”;永师拘滞,终著能名。以此而言,非一朝一夕所能尽美。”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记载宋克“杜门染翰,日费千纸,遂以书名天下”。康里巎巎“余一日写三万字,未尝以力倦而辍笔。”这种持之以恒的艺术追求自然可以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当前,社会快节奏的运转,快餐文化盛行于世,在快、实用、成功等信念影响下的大学生很难做到脚踏实地,意志坚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目标远大却不切实际、雄心勃勃却不堪挫折、渴望成就但不愿付出、羡慕辉煌但只想投机取巧。他们看到了成功的万丈大楼,却忽视了添砖加瓦时的历历艰辛;听到的是功成名就后的万人拥簇的欢呼,却不曾想背后默默无闻的坚守和超出常人的付出。如今90后的大学生,心中的偶像是马云、柳传志、乔布斯等人,希望能在不久将来像他们一样拥有灿烂事业。殊不知,这些成功的企业家的身上无不具备超乎寻常的毅力和顽强进取的精神。书法强调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顽强意志正与此契合,是每位人士成功的基本素质,它必然使学生克服侥幸成功的心理和企图捷径的心态。在艰苦的临帖过程中自然能磨练出勤奋不缀、水滴石穿的韧性,锻炼出顽强进取的精神。

(二)有利于大学生树立高尚的品行、培养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书法作为一种文化不仅包含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等技法方面内容,行为主体的事迹、作为、品行等无不涵盖其中。“书以人重”是古代书法家的一贯思想观念和评论准则。纵观书法史,被后人膜拜、推崇的书法家无不是品格高、德性好。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之所以流芳百世,首要原因就在于“人品高,故书入神品。”([2]P568)蔡京、秦侩书法精妙,但是后世能知能见者甚少,原因是”悍诞奸傀见于须眉”,故为后人不耻。清代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写道:“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3]P740)中国历来有“字如其人”之说,对读书人倡导品德修养的根本重要性,强调道德为本的决定地位,所以古人十分注重对人格的教育,高度追求人品与书品的统一,强调“心正笔正”,把用笔习惯和技能的掌握跟人的思想修养联结起来,要求“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4]P531)。西汉文学家杨雄就曾说:“书,心者也。心画形而人之邪正分焉”([5]P160),在古人看来,品德高尚是书法好坏的前提条件,学书必须先学做人。古往今来,许多书法家们高尚的品行一直被后人们津津乐道,在领略颜真卿那磅礴阳刚、朴拙雄浑的背后,我们敬仰的是他满腔的爱国热忱和充塞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在体味苏轼那跌宕自然,流光顾盼的同时,我们钦佩的是他百折不挠的信念和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在欣赏黄道周方劲刚健、清秀浑厚的背后,我们崇拜的是他不谐流俗的气度和秉正不阿的节操;在寻味郑板桥怪诞奇诡、险峭倒斜的背后,我们敬重的是他秉性刚直的性格和关心民瘼的强烈责任感;在领悟邓石如圆涩厚重,雄浑苍茫的背后,我们推重的是他骜岸不驯的性格和冲淡恬静的胸襟……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着道德的象征,审美的同时就是培养道德善的途径和手段。书法有助于大学生们树立高尚品德和崇高品行。书法家们的光辉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无疑具有巨大吸引力和深远的教育意义,恰恰正是现代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和追求。他们身上的爱国爱民、刚正秉直、恬静豁达,是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民族特性,与社会主义倡导的价值观高度契合,在校园里能凝聚成强大的正能量,发挥积极的教育功能。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令人堪忧,由于教育的力度不够、影响力较弱加之外界歪风邪气的大肆盛行,致使大学生们人生价值的迷失和对自我的放纵,违规违纪现象层出不穷,道德底线不断突破;不少学生迷恋网络或沉醉个人世界,恋爱、网络、金钱似乎成为了他们的生活全部,对国事民情毫不关注,对他人漠不关心,缺乏社会责任感,信用意识淡薄,丧失爱心;急躁、焦虑、恐慌、沮丧、自闭等心态常伴随左右,极端行为时有发生……而书法文化中蕴藏的德育教育正是治愈大学生们不良行径的一剂良药,即便不能让问题学生猛然断除错误、极端的思想,也至少会唤醒他们心中对善恶的道德意识,避免在不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从而逐渐实现精神的正直、良心的纯洁、情感和信念的端正。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文化素质

当前社会,由于电脑的普及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传播交流方式,大大冲击了书法的文化地位,书法影响力较之以前已明显减弱。但人们对写字的重视程度并未偃旗息鼓,字迹的好坏常常被别人评头论足。键盘不可能完全取代书写,写字是人们日常交际的需要。生活中收款、收据、欠条、收条、签名之类的,是必须手写,现在很多应聘单位需要学生手写的简历等等这些都是电脑所无法替代的。字,反映一个人的学识、工作态度和生活品味,“字如其人”。对大学生来说,练好一手字不仅能装点门面,还能够提高自信心,增强竞争力,在日常交流过程中显得信心满满,不至于畏首畏尾。书法教育者应该明白,技巧的掌握只是书法的基础,而渗透于作品中的内涵素养才是书法的精髓。如果书写者有着深厚的知识积累、厚重的艺术修养、广博的学术水平和不同凡响的气质,那么它的作品必定是不落窠臼、超凡脱俗的。这就要求书学者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注重字外的功夫。中国书法承载着优秀的中华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书法教育涉及的学科有:历史学、文学、美学、哲学、文字学、逻辑学等等。它不但要求书写者拥有相当的文学、文字功底,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可以说,书法的教育就是对人的教育,是帮助人提高文化素质的教育。

(四)有助于健全大学生心理素质

高校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前的缓冲地带,是学生时代和走向生活的交接平台。踏入大学的那一天,大学生们开始独自承担起的责任,面临挑战。当前,高节奏的社会步伐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让同学们的大学生活不再如以前那样轻松和惬意,大学生需要承受着生活、学习、就业等各方面带来的压力。在成功主义价值体系的教育模式下,老师们不断地鼓励学生如何跑的比别人快、飞的高,如何增强竞争力,却忽视了学生们承重的能力。据调查,大部分同学身心处于压健康状态,甚至许多心理素质较为脆弱的学生出现了各种心理障碍如自闭、焦虑、颓废等,严重阻碍了自身的健康成长,甚至可能成为危害校园、社会的隐患。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学生全面的发展。因此,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显得无比重要,而书法正具有心理调节功能,练习书法可以健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练习书法有宣泄情绪的功能。蔡邕在《笔论》中说:“书者,散也,欲书现散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孙过庭也说过书法“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均强调情感是书法创作的原动力。可以说书法是吟咏性情,宜悦性情的一个载体和方式,情感宣泄和抒发是书法的功能和基本。韩愈在述说张旭创作动机时说“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送高闲上人序》)。事实证明,书法艺术美就是情感表达和宣泄而产生的精神美和情趣美,是创作者真情实感流露的情感美。我们看苏轼的《黄州寒食诗》,结字紧密,行距疏朗,纵横倾侧,正是当时郁结愁苦心境的写照。“年”、“中”、“苇”、“纸”四字竖画伸展舒放,显得畅快淋漓,显示出作者超然豁达的心怀。再看赵孟頫的《归去来兮辞》,楷、行、草相杂,结构雍容宽博,通篇徐疾有致,平和中见灵动,用笔珠圆玉润,宛转流美,抒发了对的隐逸思归生活的向往。再如,颜真卿书《祭侄稿》,是为了排解愤怒的情感;张旭作《肚痛帖》,是为了倾述疼痛的情感……大学生们日常生活中,观赏书法、练习写字可以使不良情绪及时得到有效地排解,达到心理状态的平衡,而不至于积压太久最终导致极端化。其次,练习书法有助于修身养性。清代书法家周星莲在《临池管见》曾云: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下笔作诗,作文,自有头头是道,汩汩其来之势。故知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研究者得出结论“长期书法练习,可以使书者进入安详、稳定、舒缓、宁静的情绪状态,使焦虑、不安和紧张心情得到缓解,保持身心健康。”([6]P34)可见,学习书法能后有助于写作者平心静气,及时消除“矜躁”之气,焕发出心中的灵气。无疑,书法能够帮助大学生们戒除骄矜之气和浮躁之气,有利于他们修身养性,在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保持一颗宁静致远的心境。

二、高校中开展书法教育的主要途径

目前,有的高校过分强调学术知识而不重视综合素质,有的高校单一以市场为导向太过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而忽视了内涵的培养,这些都走入了教育的误区。高校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提高其综合素质,其社会责任是人才的培养。书法的学习,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人格塑造、陶冶情性和完善心理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对书法文化的学习,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价值理念的教育,是书法文化在当下所应承担的重要功能之一。在高校中开展书法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一、开设书法相关课程。课堂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利用书法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相关课程的设置。在发掘和利用书法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陆续开设一些如毛笔书法、硬笔书法、书法史等的必修、选修课程,让同学们有机会了解和接触书法。二、举办书法文化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讲座和报告是校园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很好地弥补课程设置的不足,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不同领域的兴趣、提高认识水平,是对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高校应该鼓励相关教师或邀请业内学者、书法家定期来学校开展书法文化讲座或学术报告。讲座内容应丰富多彩,涉及书法文化各个方面,从而激发大学生们对书法的兴趣,强化热爱中国书法的感情,提升对书法的深层次认识。三、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组织同学参观当地文化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等场所,了解笔墨纸砚这些书法工具与材料的相关知识,以增强书法文化知识水平;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举办的书法展,可以扩大他们的眼界,了解书法发展现状,感受书法的博大精深与无限魅力。四、成立书法兴趣小组、社团,定期组织校园书法展。与课堂学习相比,书法兴趣小组或社团更具特色,样式更富于灵活新颖。兴趣小组或社团为同学们交流学习提供了方便,能够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组织学生校园书法展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还能够更好地激励大家学习书法的动力,营造良好的书法学习氛围,掀起练习书法的热潮,带动更多的人热爱书法。

篇7

中国书法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著称于世,是融诗词、绘画、工艺美术等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因此,书法艺术势必受到艺术审美思想的深刻影响,其中尤以哲学思想和文化背景为甚。以儒学思想为主体的传统的哲学思想建立在对客观世界中的自然、天地,主观世界中的社会和人的认识基础之上,与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密不可分,具有明显的东方特色。发轫于先秦、两汉.成长于魏晋、唐宋,集大成于明清的中国古典哲学和独特的审美观,在书法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国书法起源于秦,成形于汉魏,到两晋南北朝时已发展到顶峰。它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成就辉煌、风格独具的特色。书法与中国的哲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哲学思想的促进和制约,而它也最能体现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反映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一、“天人合一”是书法艺术的基础

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它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深刻影响了书法艺术。

《周易》中言:“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自然,喜爱自然的传统,无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这种独树一帜的自然式书法观得到了源远流长的发展,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

追求自然是中国书法的一个基本特点,崇尚自然、热爱自然、把握自然、开掘自然美是中国书法的美学观。书法是自然的再现.造园者效法自然,将自然山水中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水形象加以改造,塑出如诗如画的书法艺术。而书法与古典文学诗、词、歌、赋的密切也是中国书法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如王羲之的对鹅的喜爱,观公孙大娘舞剑得到的启示。张旭草书,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韩愈语),或如狼奔豕突,或如舟舸竞发,或如龙蛇游移腾挪,点画狼藉,激情狂泻,折射出他癫狂不羁的个性。徐渭一生落泊潦倒,狂放乖戾,满腔幽愤寄于笔墨,其书奇姿狂态、凌厉酣畅,书史称之“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袁宏道语)。徐渭作书,一如其人,漠视法度,不理规则,字形忽大忽小,笔线粗细不拘,甚至有意打破行款界限,结体布局密不透风,纷披缠绕,奇变百出.让人真切体味其间的郁愤、压抑以及一颗苦闷不能自已的灵魂与之剧烈的冲突抗争,乱头粗服,撼荡人心。朱耷书法疏落萧散,有苍凉荒瑟之气象,是其家园之痛而致的冷做孤寂情怀的显现。董其昌清秀平淡,闲雅空灵,超凡脱俗似的参悟,使得不经意处微云舒卷,清风拂袖,纯然一副名士显宦情怀:郑板桥书法大巧若拙,老到精粹,醉厚古拙,仿佛书家傲对仕途宦尘。此外,苏轼书法刚柔相济,神气超凌:王羲之书法清新雅致,淡逸舒展,别有一番超逸意趣。综观诸位书家作品,张、徐等皆以“势”胜,朱、董、郑则多以“韵”显。在这里,书法的意趣情韵不就是“天人合一”的具体表现吗?

二、“虚实阴阳”是书法结构的追求

阴阳五行思想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基石,古代的先哲和思想家们认为大自然的生命在于阴阳的结合,阴阳互动是宇宙间最基本的力量,是深层次的关于物质世界结构的最终机理。“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与人世万物都有相反相成即对立统一的两面,恰如阴阳之理。中国书法处理势与形.虚与实,大与小种种关系,基本上遵循了这种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哲学辩证法观念。书法笔画的变化与丰富,也得益于古典哲学这种“有无相生,虚实相冲”的丰富性与矛盾性。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无”和“有”、“阴”和“阳”、“虚”和“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一条重要的原则,概括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学特点。中国的书法艺术非常注重布置空间,处理笔画,注重虚实结合,注重以个别的笔画反映整体的完美。

一些书法作品追求以个性超越理性法度,它对传统审美情趣的颠覆也就特别明显。四平八稳、中和阴柔的结体方式少了,常常代之以参差交错、斜欹侧出、倾倒失衡的造型形态,它甚至大胆运用枯笔破锋,任意驰骋,呈现出迥异于传统的语汇特征。甚至有的作品从全官能的感觉上开掘书法语言的表现手法和表现能力,运用色泽变化、纵横向度对比来加强书法造型的装饰性,更是远离了书法传统的基本特征。

当代一些书法家认为,书法语言的功能首先应该是情感的自由抒发、艺术个性的充分显现,然后才是起承转合、朝揖向背之类的组合法则。他们追求极具情感色彩的语言行为愈益增强,他们急于向外界裸呈其艺术个性的心理也愈益强烈,这使他们的书法创作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新时期书法,特别是新潮书法作品不再注意结体的匀整、点线的精到,转而注意书法对审美者的感官刺激,注意整体效果与意韵,具有浓郁的煽情效果。

显然,将全然不同的书体、字体同时放置在一幅作品之内,改变惯常审美的线性要求。突出其不同形态,虽然能使书法欣赏扩展为块面效果,但人们往往刻意追求书法造型的杂多,喜好于某个局部炫夸其创意,加之笔势转变的人为痕迹过浓和驾驭技巧的功力不逮,对语汇组织的基调把握不准,忽视气韵或动势的内在整合,难以求得内在协调统一,审美因之大受阻遏。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心手两畅的自在自得,而只能是勉励不谐、接续别扭的混乱无序。

三、“生命流动”是书法艺术的境界

老子有言:“上善若水”。孔子也说:“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说的就是生命流动的形式。汉字也是有生命的,汉字的构成元件是线,中国书法是线的艺术。书法线条,是感性生命情调的概括,它凝聚着自然山川之灵气,也凝聚着人类丰富的情思。它精致不必有形,简约化为丰富,以线的飞扬流动追摹书法家的心性轨迹。它成为蕴涵生命、显现生命的独特形式,线墨飞舞,纵横伸折,思逸神超,以线达意,展现着或飞动流转或雍容含蓄或飘逸洒脱或雄强刚劲等多种生命内容。它“达其性情,因寄所托”,成为“将主观内宇宙和有灵世界各种物态及生命形象集中、提炼、浓缩、转化为‘有意味的形式’,以表情达 意的一种最心灵化的艺术。”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生命情调、生命意识的显现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日势,一日韵。前者指书法包孕着的生命的动感,后者则指书法所追求的意韵品格。它以静止的线条组成一个个有开有合、充满节奏感韵律感的艺术空间,有如“八音之迭起”,相互激荡而又协调有序,显示出活泼的生命情韵。

康有为说,古人论书以势为先。势,是中国书法艺术书技书论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审美范畴。小自一笔一画,大到篇章布局,都必须注意势或气的联通贯注。它使松散的笔画内敛,它使孤立的形体气脉汇聚,它使字体组合的外在排立、熔铸了一种内在的生命联系:同时打破书法的静态空间,构成回环往复、虚实相参、避就互揖、气韵生动的有机整体,使生命意识真正地激扬起来。

篇8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存,蕴涵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是华夏儿女必须传承的历史财富之一。为此。教育部曾先后出台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试用)》、《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加强书法教育的文件,反复强调在中小学开展写字教学的重要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

同时,昌盛园小学紧紧围绕“以尊重教育为核心,全面推进学校课程建设”这一规划课题,通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落实四个尊重;在校本教材建设中围绕四个尊重;在校园环境建设上体现四个尊重:在主体实践活动中感悟四个尊重”,精心培育尊重合作的学校文化,全力打造尊重教育的品牌特色。

为此,昌盛园小学自2007年暑期新一年级开始,大胆进行了软硬笔书法教学的研究与实践。5年的探索,我们切身地感受到:开展书法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字技能,而且更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修养学生心性、磨炼学生意志、培养高尚人格,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真正实现尊重人的发展、对中国传统书法经典的传承,并以书法而承载为人做学之道。

研究实践 助力教师 营造氛围

昌盛园小学在“尊重教育”办学特色基础上,以书法教育为载体,经历了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由特色项目的选择孕育到组织发展一系列的阶段。整体提高了学生的书法兴趣和水平,提高了整体教师的书法技能。经过5年实践。学校书法教育已具有独特的、较稳定的、带有整体性的个性风格,初步形成了学校的校本特色。主要做法是:

借助外力,培训师资。根据《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写字教学的整体水平”的建议,学校积极进行校内外资源的整合。2007年校外一画工作室“书法兴趣班”在学校开设,上课教师均是“专业书法教师”。每班每周2课时,每课时40分钟。校外专业书法班的开设,补充了校内师资匮乏的现实状况,为学校、老师、学生打开了一条通向“书法教育”的便捷通道。作为学校“写字课程”开发最大的困难就是专业书法教师师资的缺乏,每天专业教师的书法课不就是对老师很好的培训吗?所以学校决定让语文教师进入“书法兴趣班”听课——练字——学法。“专业的师资培训”使语文教师不仅学到专业技巧,更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练字兴趣和书写水平。

通力共研,抓好整合。随着语文教师专业书法技能的提高,语文教师在自己的“写字教学”课上开始进行实验。这样“校内外”语文教学与书法教学相结合形成了强有力的合力,通过多项整合,极大促进了学生书写能力的提升。集中表现在:一是授课内容整合。为了让“语文教学与书法教学”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每个年级的语文实验教师根据语文课本一类生字内容与“书法兴趣班”授课教师进行协商,罗列出语文课本上的“重点笔画”、“重点部首”、“难写生字”。语文写字教学与书法兴趣班根据进度同步授课,使教学内容互补:二是教学方法整合。“书法兴趣班”教师的特点是专业性强。一手好字令人心仪向往,能清楚明白地告诉学生怎样把字写漂亮。但是怎样组织教学、评价学生却是弱项。而语文教师是专职教师,在组织教学、评价学生等课堂教学方法上最擅长。因此书法兴趣班上出现的问题语文教师在“写字教学”中可以进行再指导,语义“写字教学”课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再请教书法教师进行再指导。这样,语文老师与书法教师及时沟通交流,互相传授方法,达到了互促共进的目的,不仅提高了书法教师的课堂效果,更增强了学生的书写水平和语文教师的专业指导书写水平;三是指导方法整合:语文教师与书法教师经过不断地研究磨合,在教学中总结出了写好汉字的六字跟随法。即看、想、写、比、改、记;四是学习交流整合。学校不仅关注平时的及时教研,更关注阶段性的总结交流,每个学期学校都要召开“识字与写字”实验交流会:听课互评,即由校外书法教师评价校内实验教师参与培训的情况:校内实验教师评价校外书法教师的授课情况:互动交流,即由实验教师谈参与实验的收获与困惑,请经验丰富成绩显著的教师进行“经验介绍”,资深专业书法教师进行深度培训;评比展示,即学校每学期对评选出的获奖作品进行表彰奖励,在学校展板中进行展示,并组织学生和老师参观各个实验年级的作业展览。各实验班还在本班教室展示栏内定期进行学生作品展示。这些常规措施有效激发了学生练字的积极性。五年多来。校内外多样有效的整合。达到了多赢实验效果。

环境渲染,文化滋养。校园的一切设施都是为校园的主体——学生服务的。典雅、优美的学校环境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同时也展示着学校的整体形象和精神面貌。因此,为了凸现学校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彰显书法育人特色,学校的楼梯间、走廊内、教室里,随处可见学生书法创作的成果。独具创意的书法教室、常换常新的书法长廊,是孩子们留恋驻足的场所。浓浓的墨香弥漫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古老的文化潜移默化地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生命花开 以书焕彩 硕果秋实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5年的实验,学校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行走的“语文教学与书法教学”相结合的书法教育之道,形成了系统的书法教学课程,构建了《昌盛园小学书写汉字六字诀模式》,学生参加市级书法大赛屡获佳绩,学校被授予市级“最佳组织奖”等光荣称号。

物化的成果可观可览,但我们觉得,通过五年书法教育,我们更丰硕的成果是:在书法教育中,深化了师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强化了尊重教育的办学特色:在书法实践中,磨炼了孩子们的心志,培养了孩子们的良好习惯,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篇9

当中华文明还处在襁褓中时,作为萌芽状态的书法艺术便诞生在华夏母亲的摇篮里。古老中华在文明进化之初期,由结绳记事的蒙昧时期到仓吉造字文化文明的转化,即根植了书法艺术惊人的智慧与灵根。据唐代张怀王灌《书断》记载:仓吉“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仓吉独具慧眼拮取自然之美造出文字,这叫作“依类象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把古人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文字象图画一样再现自然,记载自然,传替自然信息,这种象形之美,就是中华书法艺术的美的萌芽和灵根,是先人书法美的伟大创造。

《汉文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之本源,象形与会意是传统书法的艺术本源,汉文字以象形、会意为特色,在尔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变化万象,起源于象形意义的中国初期古文字,“形无定体,笔无定画”,至小篆经省改,才出现形体方整、笔画圆匀的定型化书体,但仍保留形象痕迹。经过汉代隶书的变化以后,汉字由繁复的象形文字,趋向于符号化、抽象化、简笔化,但它的象形性质依然存在,又如鲁迅所说:“将形象改得简单,远离了现实。篆字圆折,还有图画的余痕,从隶到现代的楷书,和象形就天差地远。不过那基础并未改变,天差地远之后,就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门外文谈》).可见中国书法艺术源于无法,变而有法。创新是结于有,起于无,又承于有,变于无。但万变不离其综,象形与会意的艺术本源没有变,汉文字的载体本源没有变。这是其他语言文字所不能比拟的。“象形”或“不象形的象形”,是汉字最基本的特点,也是继承与发展传统书法艺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内容和规律。

那么如何对待书法艺术继承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呢?笔者认为:传承和创新是书法艺术发展历史过程不可分割的链条,继承首先是对先人书法艺术创新精神与成果的继承。

提倡尊崇优秀传统,必须解决继承什么?如何继承?笔者认为继承书法艺术的优秀传统,首先必须继承先贤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这些是先贤书法艺术智慧的结晶。只求复写传统的“传统唯美主义”或脱离优秀传统“创新”的“流行主义”对发展书法艺术都是偏颇的、畸形的、是不可取的,先贤探索的书法艺术发展规律和创新成果是传统书法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传统,优秀传统是创新的结晶,创新是传统的发展。只有深刻认识传统书法艺术发展的规律,才切身感受到创新才是揭示传统书法艺术经久不衰的发展规律的精髓所在。

继承传统,在于推陈出新。创新更是渐进中继承,继承中的变革。如石鼓文是上承西周金文的精粹,下启秦代小篆的楷模,被后人誉为“书法第一法则”,至今仍引人入胜。大篆、小篆、隶书(如前)都有其传承与演变的轨迹,小篆都是中锋、藏锋用笔、线条挺劲圆匀,富于立体感,结构整齐对称,它把庄严凝重与舒展自如统一与于崇高肃穆的气度之中,在书法艺术上折射了封建中央集权威严统一的特征,这是秦篆反映的时代精神。“隶书”作为书法史上一个伟大的变革。汉朝“汉承秦制”“秦篆汉隶”,汉朝隶书发展逐渐定型,与此同时草、行、揩都逐渐从隶书中演变出来。民间习隶书的热情蔚成风气。定型后的隶书彻底消灭了汉字的象形形态,造成了汉字形体的巨大变化。汉隶脱胎于篆书又大异于篆书,是从笔画到结字方正平直化的新书体。汉隶具有波、磔之美,创“蚕头”、“燕尾”笔法,用笔方、圆、藏、露诸法齐备。同时它又为未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前景开拓出广阔的前景,为后来的草书、行书、楷书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继承也是创新基础上的继承。书法艺术的发展史本身就遵循着揭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史观。

流行书风该如何认识啊?笔者认为流行是传承和创新结合、推进社会文明的结果,流行书风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技法上都是深受社会欢迎的书法艺术极至之法,流行则是传统与创新的交融会合的“贝多芬交响曲”。历史上流行书风是因其释放了书写的效率,拓展了美的视野,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方能千年流行。根据社会生产生活需要去创新与发展是书法文化的生命。流行书风是适应社会生活需要而为社会广泛接受和喜爱的创新书体书风,脱离社会需要虽标新立异,矫揉造作、即使名噪一时,但终归不能“万紫千红总是春”。书法艺术流行数千年无一不与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结下深厚的根源,格调高古的甲骨文取代结绳记事适应人类蒙昧向文明的起步,小篆适应中华一统的文化文明的需要,是中华大地迈出了书同文的坚实脚步,隶书、草书都顺应了社会生产生活的书写便利解放生产力的需要,“草书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其后产生于汉代的草书,西汉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章》,东汉章帝甚喜爱,因而名“章”草,章草传承了隶书的笔画形迹,仍有波磔,字字独立不连,实际上是隶书的草率写法,杜度、催瑗便是东汉章帝时代闻名的章草书法家,汉末张芝传承章草又进一步“草化”,将上下字的笔势牵连相通对偏旁作了许多省略和假借,而创今草。张旭,怀素将书法艺术的创造性“心灵之音”得到神灵极至的发挥。通观古今流行书风无一不是传统与创新相交融的结晶。

篇10

书法是随着中国汉字的出现和演变而产生和发展。在世界两大文字体系拼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中,古美素不达米亚苏末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等和中国汉字同属表意文字体系,但都已销声匿迹,只有汉字存世,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它的突出之处就在于其以象形为基础,以方块形为框架,将天地万物相关联,具有独特的形态美,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思维,体现了中国哲学内涵。

汉字是书法的母体,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汉字所具有的结构美和精神促使汉字在历代书家的笔下不断升华。自文字肇始至今,书法经历了从实用书写到书写艺术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最先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大量出现在陶器上。据考古调查发现,史前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均发现有数量不等的刻画符号,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字的原始形态。它的起源是一种模仿和表达语言的本能,尽管它简单而又混沌,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关于文字的起源还有很多的传说,主要有结绳、刻契和八卦之说,虽然均无可靠证据,但它使古代先民不仅仅把文字看做是一种工具,而是代表了一种观念、精神、意识和道德。古代的人们认为文字是上天赐予的,是圣人根据上天的安排创造出来的,是神圣的。这种“神明示迹”的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发展到汉魏时期,已形成了完美的中国汉字,并得以传承和发展。

自魏晋开始,中国文字体系发展完备,文人书法的崛起,将书法推向了艺术境界。文人雅士们在文字规范的基础上,追求个性的张扬和表现,寄托精神思想,将文字的笔法、结构、章法掌握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形体、风神、意态都尽善尽美。东晋王羲之提出:“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南朝王僧虔认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清代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内藏了人类对宇宙万物和生命的思考,展示了书家空灵的艺术趣味和精神人格价值。至今,魏晋书法艺术高度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

所以,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必须留住历史文化的根,积极引导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欧美、日韩文化元素迅速融入中国,中国走向了现代文明,人们的追求和享受被大量的“现代观念”所代替,传统文化元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逐渐走向消亡。再说,书法艺术是一个抽象的传统哲学,它是以线条艺术对美的表达和诠释,其艺术欣赏门槛之高,难以被理解和接纳。因此,书法的继承和发展面临很大困难,只有少数人为之。除此之外,一部分人认为练习书法是离职退休后无所事事之人才做的,大部分人竟然不认识书法、不知道什么是书法。在学校,因文理分科之后,书法更是边缘学科,而高科技产品的应用,使作为书法母体的汉字书写都成为大问题;在党政事业单位,好书法、懂书法的人也少之又少。不但如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炒作的影响,拍卖行、画廊、书画集散市场等营销渠道大量出现粗制滥造的所谓“名家书法”和书法膺品,使传统书法艺术走向低谷。仅从近几年情况看,领导书法、作家书法满天飞,一幅明星书法作品价格竟然高至几十万、几百万,不但影响了传统书法的规范和艺术美,使国人对书法的认识和理解也产生了错误的导向。现代社会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信奉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导致书法界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凭空炒作、急功近利的现象层出不群。

书法所体现的内容是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古典诗词、经典文学,蕴含了老庄哲学、儒家思想、天文地理、人文习俗,以及书家人格、修养、学识、情操和品行。因此,自魏晋以后,文人书法占据主导地位,就是历代皇帝如唐太宗李世明、宋徽宗赵佶等都无不精通天文、历史、文学、艺术。在这样的书法背景下,书法是仕人的必修课,他们自小就开始练习书法,临摹大家字体,逐渐将自身的思想、意志、学识、感情融入其中。然而,这却让当今的人们认为,书法是古人的书法,而非今人的书法。这不仅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更是一种错误的舆论。

中国书法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朝历代的书法大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研习,持之以恒,加以发扬光大,使书法的艺术青春常驻中华大地。在今天现代文明大发展的时代,中国人不能忘记中华传统文化,因为书法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依照前人的脚步,将中国书法继续继承和弘扬下去,要坚决不受市场炒作的影响,正确引导中国书法的普及和健康发展。

书法是中国美学的灵魂。从作品的角度讲,中国书法自甲骨文开始,期间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沿革,不同的书体、不同的书家、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流派构成了其博大恢宏、争奇斗艳的发展格局。但是,书法遵循的艺术标准是一样的,无论是真、草、隶、篆、行都有它自身的艺术规范和美学趣味。通常,人们将书法的美和人体相联系,楷书有严格的法度,讲究规矩,行书比较活泼自然,草书潇洒飘逸,苏轼说:“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就是如此。从笔法、结体、章法看,笔画有方圆、曲直、粗细、长短和藏露之分,从中能体现书法的质感、分量、力度和韵律,它是构成书法的最基本元素,最能反映书者的书法功力,从入笔、运笔到收笔,每一个细节都给人以力量和美的愉悦。书法的结构美以平方建筑的基本构造原则为基础,通过匀称协调、重心平稳、主次分明、左右搭配、收放有度、呼应搭配等具体的结字特点来表现,每一个构成都协调有序、浑然天成,而每个书法家在统一的格调中加以变化,使结体瘦劲险绝、典雅秀润、凝重古朴,显得率意天趣,各具风格;另外草书是具有一定法度而自成体系的草写书法,在所有的书体中最为奔放跃动,最能反映事物多样的动态美,也最能表达和抒发书家的情感,它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用笔上起抢收拽、化断为连、一气呵成、变化丰富而又气脉贯通;还有行书有形无法,而行草结构是楷书基础上新的象形化、写意化和书家的个性化。章法强调整篇作品的效果,其统摄用笔、结构、气势、韵律、款识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着眼于全局的布白和总体感觉,创作上对笔墨的运用要具备长短粗细、大小疏密、浓淡干湿、虚实顾盼、远近相背、错落肥瘦、首尾呼应、偃仰起伏、萦带连绵、抑扬顿挫、款式印章等书法艺术法则,才能创作出自然生动的书法作品。这就是书法的美学标准,历代书法大家在此基础上,根据个人心境、思想、学识、修养和理想等,对笔墨线条微妙变化,形成了富有生命意味的韵律,创造出有韵味、神采、情感的全新境界。因而有“字如其人”“字为心画”之说,使后世临帖者有一种“口诵其文,手楷其书,想见其人风采”的情怀,也是“形神兼备,神采为上,书同人品,技进乎道”的最高书法美学境界。

在中国历史上,书法艺术人才辈出,书法大家将书法艺术推到了艺术仙境,古有书圣王羲之、草圣张芝、唐宋家,近现代有书法大师于右任,当代欧阳中石、启功等,都是书法大家,他们的书法各领时代,却都是在临习前人基础上,加以个性化。他们的书法遵循书法美学标准,“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致使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书法散发出高雅的艺术魅力。有鉴于此,当代书法只有一如既往,遵循前人的艺术历程,不断研习,增强文学、美学艺术修养,才能将中国书法文化引入积极健康的艺术之路,将其发扬光大。

对于如何全面培育书法文化,将书法艺术渗透入现代生活的各个层面,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是一个时代性的课题,更是一个中华文化责任性的问题。试想,民间小吃都能列入文化遗产,但中国汉字与书法是炎黄子孙从告别蛮荒走向文明理性的开端,特别是意趣超迈的书法表现出了中国艺术最潇洒、做灵动的自由精神,我们中国人理当继承、发扬好这一艺术瑰宝。

目前,对“文化”的解释有很多种说法,但其含义大体一致,特指社会意识形态。简而言之,其主体是人,所以文化即人化,化人。培育书法文化,也是培育中国人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可是现代时尚元素、娱乐方式的增加,传统文化元素的削弱,使得人们的传统文化观念日益减少,给文明礼仪、道德修养、文化知识,以及家庭与社会文化的建设带来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同时,经济竞争、人才竞争的加剧又对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管理越来越重视和需要文化理念,所以,必须将中华优秀文化植入现代家庭、社会,才能构建大文化的和谐、繁荣和发展。

书法艺术对于中国人有着一种远离功名利禄,不涉得失荣辱的神圣、崇高、和谐与适意。这种审美的态度无疑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生活哲学,给人的是“诗意的生活”,审美的生活,恬静却不乏愉悦的生活,健康的生活。书法是装饰房间古朴典雅的重要元素,给人们营造安静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书法包含内容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人生哲理,是教育和勉励每个人的良师益友,是修身养性的座右铭;无论是书法的内涵美,还是书法的形式美,都能督促和激励人们热情工作、追求美好生活,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书法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趣,对现代家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酒店文化、军营文化、机关文化、校园文化等都将是极大地提高和充实,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书法的弘扬者,各行各业都应该以书法艺术作为精神食粮和财富。

书法的培育可以通过政策性引导,纳入创建文明活动计划,大力开展书法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校园、进军营、进机关活动,定期举办笔会、展览、培训、讲座、比赛等,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创建书法之乡、书法公园、书法一条街,特别是学校应该纳入课堂教育科目,让书法继承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金开诚,王岳川.《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

篇11

数千年书法艺术的伟大生命力,在其根植于中华民族智慧,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根植于中华民族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植于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沃土,所以传承的本质,应从中华文化寻根与发展中寻找答案。

当中华文明还处在襁褓中时,作为萌芽状态的书法艺术便诞生在华夏母亲的摇篮里。古老中华在文明进化之初期,由结绳记事的蒙昧时期到仓吉造字文化文明的转化,即根植了书法艺术惊人的智慧与灵根。据唐代张怀王灌《书断》记载:仓吉 “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仓吉独具慧眼拮取自然之美造出文字,这叫作“依类象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把古人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文字象图画一样再现自然,记载自然,传替自然信息,这种象形之美,就是中华书法艺术的美的萌芽和灵根,是先人书法美的伟大创造。

《 汉文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之本源,象形与会意是传统书法的艺术本源,汉文字以象形、会意为特色,在尔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变化万象,起源于象形意义的中国初期古文字,“形无定体,笔无定画”,至小篆经省改,才出现形体方整、笔画圆匀的定型化书体,但仍保留形象痕迹。经过汉代隶书的变化以后,汉字由繁复的象形文字,趋向于符号化、抽象化、简笔化,但它的象形性质依然存在,又如鲁迅所说:“将形象改得简单,远离了现实。篆字圆折,还有图画的余痕,从隶到现代的楷书,和象形就天差地远。不过那基础并未改变,天差地远之后,就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门外文谈》).可见中国书法艺术源于无法,变而有法。创新是结于有,起于无,又承于有,变于无。但万变不离其综,象形与会意的艺术本源没有变,汉文字的载体本源没有变。这是其他语言文字所不能比拟的。“象形”或“不象形的象形”,是汉字最基本的特点,也是继承与发展传统书法艺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内容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