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机电技术论文

机电技术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8 15:36: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机电技术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机电技术论文

篇1

2机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2.1智能化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促使了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以及技术的发展。目前,人工智能是人们重点研究的方向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将人工智能运用到机电领域,实现人机智能化是一个重大突破。智能化就是在机器行为等一切理论基础上,运用人工智能,计算机、动力学等学科,使其逐渐成为自动化产品的智能,但是要想使它完全达到人类智能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一些高性能,速度的微处理器,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赋予其较低等级的智能却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因此在未来,机电自动化技术会逐步实现智能化,由低等级的智能逐步向较高等级的智能水平发展。

2.2网络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普及,将全球各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基于网络技术产生了多种控制技术,其远程控制终端更是为自动化本身产品量身定做的。随着网络和总线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网络化的趋势已经无可阻挡,采用采用家庭网络技术连接电器就可以有效实现计算机家庭化,因此在未来,网络化必将会成为机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2.3模块化机电自动化技术涵盖很多方面,从机电自动化技术可以衍生出多种多样的产品,因此生产机电自动化产品是一个相当艰巨的过程。工作人员研制和开发一定程度上的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等的机电自动化技术产品单元是很困难的,如果拥有标准的单元,就可以在标准单元的基础上迅速进行产品研发要创新,也可以迅速扩大机电自动化产品的生产规模,这就需要进行模块化,并要在这基础上制定出每个模块的生产原则以及标准等,从而确保生产出的产品合乎要求。

2.4人性化机电自动化产品制造出来的目的是为人类服务,在未来,机电自动化产品会更加注重设计与功能实现的人性化。要使机电自动化产品更加具有人性化就要重点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给自动化的实现更加人性化的一些功能?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要求机电自动化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更加凸显人机一体化技术,如制造家用机器人等。二:如何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出各种机电自动化技术产品?

2.5微型化20世纪80年代末掀起了一股微型化风潮,MEMS就代表微电子机械系统,也就是使机电系统逐步朝着微米、纳米级方向发展,这样生产出的机电自动化产品体积小,便于懈怠,灵活性比较好,消耗的能量比较少,因此可以广泛应用到军事、医疗等多个领域,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6绿色化绿色产品要求产品从设计到生产制造的全过程都贯彻绿色环保的理念,在今天具有相当高的利用率。机电自动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表现在无污染、能够进行回收利用,因此,设计与生产有效的绿色机电化产品会具有广阔的前景。

篇2

2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健全的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体制

虽然国家强制要求煤矿矿井建立相应的机电管理技术体制,但是绝大部分的企业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没有健全的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体制。例如,部分企业虽建立了机电管理体系,但是没有落实到真正的生产中,容易造成矿井管理秩序的混乱。另一方面,有些监督机电技术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没有做到深入检查,发现不了问题,或忽略问题产生的危害性,导致生产上出现很多安全隐患和问题层出不穷。

2.2机电管理技术人才专业性不强

当前,缺乏专业的机电管理技术人才,是中国煤矿企业机电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电力设备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技能,且岗位人才流动性大,严重地影响了煤矿企业的发展。煤矿行业属于特殊性行业,工作环境恶劣、危险性大,劳动强度也大,若没有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则吸引不了优秀人才。由此导致机电技术管理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下降,机电设备的保养及维修工作不完善,从而使矿井生产效率下降。

2.3煤矿机电结构系统问题较多

目前,中国机电结构系统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机电设备老化且测试手段落后、机电设备配置不合理、机电设备负荷大等。而煤矿区本身就是一个安全隐患很大的场所,由于上述煤矿机电结构系统问题等问题,会导致水源排放、电力短路、瓦斯泄漏等,若不对煤矿机电系统结构进行完善,则出现的问题更多,严重威胁了中国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

3加强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应用的具体措施

3.1完善煤矿机电管理工作制度

煤矿机电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如何才能加强整体机电技术管理水平呢?首先,我们需要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然后对相关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对煤矿机电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使自身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具体需要做到建立和完善责任分配制度,清晰地划分管理岗位,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并执行严格的管理规定和标准,保证煤矿机电管理工作安全有序地进行。

3.2加大机电设备管理力度

有利于设备安全可靠运行设备安装质量,是煤矿机电设备运行安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保障,所以,保障设备安装的质量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才能保障设备的安装质量呢?a)在安装时,制定科学、合理的作业规程,由现场主管工程师来进行审批,这样可以大大地避免安装过程中隐患问题的出现;b)要保障设备的安装质量,离不开管理人员的严格检查和验收,管理人员必须对质量进行严格检查,才能进行下一步工序的安装,这样才能确保整个质量安全。对于机电设备的现场检查,我们可以采用三种形式来开展:a)专业的检测人员定期和定时保质保量地对运行电缆、设备和其它小型电器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立马解决问题;b)每月至少开展3次不定期检查工作,主要重点可放在电气设备及供电系统三大保护中,其具体措施,我们可以利用奖励法,对有发现问题的,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c)其它设备的相关人员应该做好日常的检查工作,对每日工作内容做到详细记载(如表1),做到每天来回巡回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3.3提高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专业素养

好的机电设备,离不开专业人员的管理,其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了管理团队的水平。如定期举行相应管理技术的培训,促进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技术素质的提升;与此同时,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合理地调整制度,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提高人才评价的专业水平,实现企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篇3

2PLC技术的优点

随着煤矿工业的现代化发展,传统矿山的机电控制设备已经无法满足生产的迫切需求,因此传统的继电器逐渐被高科技的PLC所取代,并且在实际生产中运行良好,为煤矿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1]。相对于传统的继电器,PLC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使用简单编程方便

PLC的操作界面简单,对于操作人员没有过高的技术要求,如果想要加以调试,则随时都可以,不用对硬件做出任何改动。而PLC的梯形图程序是采用顺序控制设计法来设计的,对于需要编程工作的人员来说,PLC编程的方法简单,容易掌握。

2.2功能强性价比高

PLC集成程度高,因此只要有足够的外接系统,便可以实现诸多功能。与传统继电器相比,虽然PLC的价格更高,但是PLC能够承担更多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精简了煤矿机电控制系统,而系统越简单发生错误的概率也就越低。此外,PLC还可通过通信联网,有利于建设集中管理的体系。

2.3硬件配套齐全

目前PLC的配套硬件设施已经相对齐全,要想真正实现预期的功能,只需购买其他的模块来配置成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系统。对于原有的系统,如果不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也可以采购硬件模块进行相应的升级。总之,PLC硬件配置的齐全让用户能够随意组装自己需要的系统,为用户提供了极大便利。

2.4可靠性强

传统的继电器由于其机械设备的特殊性,在长期的使用中,特别是处于煤矿这种粉尘较多的环境中,如果继电器密封不严,容易出现机械方面的故障,再加上碳的物理特性,较厚的炭灰堆积很可能造成短路,因此在煤矿机电中,传统的继电器已经难以满足需求,甚至已经变成潜在的隐患。相较而言,PLC的集成程度极高,即使处于煤矿这种灰尘较多的环境中仍然能够正常的运转,无需担心碳粉堆积而造成短路。由于PLC高度的集成性,因而PLC在发生故障时能够进行自我诊断,在故障发生时可以自动停止正在进行的工作,可避免危险的发生,与此同时还能显示是具体哪一部分出了故障,有利于迅速修复。PLC的配套硬件系统齐全,为修复工作提供了可靠保障。

3PLC技术控制煤矿机电的原理

PLC的工作过程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输入采样阶段、用户程序执行阶段、输出刷新阶段,三个阶段合称一个扫描周期,PLC在不断重复一个个周期中完成预先设定的程序[2]。输入采样阶段是PLC系统运行的基础,中央处理器扫描所有输入的数据,并存入储存设备中,等待后续程序的执行。在这个阶段PLC存储的信息是难以更改的,因此在调试PLC系统时,相关操作人员务必要引起足够的注意。用户执行阶段是PLC技术通过梯形图的模型从上到下扫描用户设定程序,在一定的运算之后,运算结果被保存以待下一次引用。输出刷新阶段是对执行阶段数据运行结果的输出执行,作为一个周期中的最后一个环节,PLC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先前接收的信息调控电路,达到调控煤矿机电设备的目的。

4PLC技术在煤矿机电控制中的应用

4.1对于井下风门的自动化控制

井下风门是疏通易燃易爆气体,提供新鲜空气的通道,目前我国多数煤矿企业的井下风门控制都是由人力来完成,由于负压的影响,用人力来控制风门极为不便,而使用的力量过大很容易对风门造成损坏。对于上述问题,可以借用PLC系统,用红外线传感器来侦测有无车辆通过,有车辆通过时,中央处理器对风门发出开启的信号,由机械装置控制风门开启,既方便又安全。

4.2PLC技术在提升机中的应用

采用PLC技术代替继电器来控制矿井的提升机,能够对提升机控制更加精确,在矿井井壁和电机中安装传感器以监控提升机的运转状况,在电机出现问题或者井壁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反馈给控制中心,并自动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在误操作时也能及时提醒操作者,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4.3PLC在胶带输送机中的应用在传统的胶带输送机中,如果要进行停车操作,根据操作人员的操作,控制系统会调整液压系统的油压,液压系统调整之后闸瓦与制动盘接触,以摩擦来阻止胶带的继续运行,这样的制动方式存在明显的弊端,如果胶带的初始转速较高,在制动时闸瓦和制动盘之间的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极易造成危险的发生。在升级PLC技术之后,系统则可以控制闸瓦和制动盘接触一段时间即分离,然后再接触,由此避免了长时间接触产生高温,也不容易产生火花问题。

5PLC技术在煤矿机电控制的应用上的缺陷

PLC系统在应用时需要与配套设施相结合,才能发挥出理想的效果,继而提高生产效率。PLC技术在煤矿机电控制的应用中仍旧存在诸多不足及缺陷,其主要缺陷就在于PLC没有与配套的设施相结合,导致生产效率无法得到应有的提高,经济效益随之降低。在采用PLC技术时,应当对配套的硬件设施予以更换。举例而言,在升级到PLC,需要对相关电路的电力做出适当的调整,确保PLC在正常电流范围内工作。而升级到PLC之后,对于电流的控制更为精确,因此对电机也有一定的要求,如果电机过于陈旧,PLC在对其进行微小的调整时很可能电机没有反应。这些问题都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不利影响。当然,这些问题并不是无法得以有效解决的,只要在升级PLC时得到重视,这些问题均能够避免。

篇4

(一)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都具有自动监视、报警、自动诊断、自动保护等功能。在工作过程中,遇到过载、过压、过流、短路等电力故障时,能自动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和减少人身和设备事故,显著提高设备的使用安全性。

(二)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大都具有信息自动处理和自动控制功能,其控制和检测的灵敏度、精度以及范围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可精确地保证机械的执行机构按照设计的要求完成预定的动作,使之不受机械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实现最佳操作,保证最佳的工作质量和产品的合格率。同时,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了工作的自动化,使得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例如,数控机床对工件的加工稳定性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比普通机床提高5~6倍。

(三)使用性能改善。机电一体化产品普遍采用程序控制和数字显示,操作按钮和手柄数量显著减少,使得操作大大简化并且方便、简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工作过程根据预设的程序逐步由电子控制系统指挥实现,系统可重复实现全部动作。高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可通过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以及外界参数的变化随机自寻最佳工作程序,实现自动最优化操作。

(四)具有复合功能并且适用面广。机电一体化产品跳出了机电产品的单技术和单功能限制,具有复合技术和复合功能,使产品的功能水平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具有自动化控制、自动补偿、自动校验、自动调节、自动保护和智能化等多种功能,能应用于不同的场合和不同领域,满足用户需求的应变能力较强。例如,电子式空气断路器具有保护特性可调、选择性脱扣、正常通过电流与脱扣时电流的测量、显示和故障自动诊断等功能,使其应用范围大为扩大。

(五)调整和维护方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安装调试时,可通过改变控制程序来实现工作方式的改变,以适应不同用户对象的需要以及现场参数变化的需要。这些控制程序可通过多种手段输入到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控制系统中,而不需要改变产品中的任何部件或零件。对于具有存储功能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可以事先存入若干套不同的执行程序,然后根据不同的工作对象,只需给定一个代码信号输入,即可按指定的预定程序进行自动工作。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自动化检验和自动监视功能可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自动采取措施,使工作恢复正常。

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工业生产过程的所有领域,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种类很多,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按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可以将其分成下述几类。

①数控机械类。主要产品包括数控机床、机器人、发动机控制系统以及全自动洗衣机等。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执行机构为机械装置。

②电子设备类。主要产品包括电火花加工机床、线切割机、超声波加工机以及激光测量仪等。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执行机构为电子装置。

③机电结合类。主要产品包括自动探伤机、形状自动识别装置、CT扫描诊断机以及自动售货机等。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执行机构为电子装置和机械装置的有机结合。

④电液伺服类。主要产品为机电液一体化的伺服装置,如电子伺服万能材料试验机。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执行机构为液压驱动的机械装置,控制机构是接受电信号的液压伺服阀。

⑤信息控制类。主要产品包括传真机、磁盘存储器、磁带录像机、录音机、复印机等。这类产品的主要特点是执行机构的动作由所接收的信息类信号来控制。除此之外,机电一体化产品还可根据机电技术的结合程度分为功能附加型、功能替代型和机电融合型三类。

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构成及特点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是通过其内部各组成部分功能的协调和综合来共同实现的。从其结构来看,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自动化、智能化和多功能的特性,而实现这种多功能一般需要机电一体化产品具备五种内部功能,即主功能、动力功能、检测功能、控制功能和执行功能,而实现这些功能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技术就构成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总体或系统。

(一)机械系统。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机械系统包括机身、框架、机械传动和联接等机械部分。这部分是实现产品功能的基础,因此对机械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在结构、材料、工艺加工及几何尺寸等方面满足机电一体化产品高效、多功能、可靠、节能和小型轻量等要求。

(二)动力系统。动力系统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能量和动力功能,去驱动执行机构工作以完成预定的主功能。动力系统包括电、液、气等动力源。机电一体化产品以电能利用为主,包括电源、电动机及驱动电路等。

(三)传感与检测系统。传感器的作用是将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参数转换成可以测定的物理量,同时利用检测系统的功能对这些物理量进行测定,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运行控制所需的各种信息。传感与检测系统的功能一般由测量仪器或仪表来实现,对其要求是体积小、便于安装与联接、检测精度高、抗干扰等。

(四)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根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和性能要求,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接收传感与检测系统反馈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运算和决策,以对产品的运行施以按照要求的控制,实现控制功能。机电一体化产品中,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主要是由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以及相应的接口所组成。

篇5

一、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机电一体化是在以机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为主的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技术学科,而机电一体化产品是在机械产品的基础上,采用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生产出来的新一代产品。机电一体化技术同时也是工程领域不同种类技术的综合及集合,它是建立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以及系统总体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高新技术。与传统的机电产品相比,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下述优越性。

(一)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都具有自动监视、报警、自动诊断、自动保护等功能。在工作过程中,遇到过载、过压、过流、短路等电力故障时,能自动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和减少人身和设备事故,显著提高设备的使用安全性。

(二)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大都具有信息自动处理和自动控制功能,其控制和检测的灵敏度、精度以及范围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可精确地保证机械的执行机构按照设计的要求完成预定的动作,使之不受机械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实现最佳操作,保证最佳的工作质量和产品的合格率。同时,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了工作的自动化,使得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例如,数控机床对工件的加工稳定性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比普通机床提高5~6倍。

(三)使用性能改善。机电一体化产品普遍采用程序控制和数字显示,操作按钮和手柄数量显著减少,使得操作大大简化并且方便、简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工作过程根据预设的程序逐步由电子控制系统指挥实现,系统可重复实现全部动作。高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可通过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以及外界参数的变化随机自寻最佳工作程序,实现自动最优化操作。

(四)具有复合功能并且适用面广。机电一体化产品跳出了机电产品的单技术和单功能限制,具有复合技术和复合功能,使产品的功能水平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具有自动化控制、自动补偿、自动校验、自动调节、自动保护和智能化等多种功能,能应用于不同的场合和不同领域,满足用户需求的应变能力较强。例如,电子式空气断路器具有保护特性可调、选择性脱扣、正常通过电流与脱扣时电流的测量、显示和故障自动诊断等功能,使其应用范围大为扩大。

(五)调整和维护方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安装调试时,可通过改变控制程序来实现工作方式的改变,以适应不同用户对象的需要以及现场参数变化的需要。这些控制程序可通过多种手段输入到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控制系统中,而不需要改变产品中的任何部件或零件。对于具有存储功能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可以事先存入若干套不同的执行程序,然后根据不同的工作对象,只需给定一个代码信号输入,即可按指定的预定程序进行自动工作。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自动化检验和自动监视功能可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自动采取措施,使工作恢复正常。

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工业生产过程的所有领域,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种类很多,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按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可以将其分成下述几类。

①数控机械类。主要产品包括数控机床、机器人、发动机控制系统以及全自动洗衣机等。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执行机构为机械装置。

②电子设备类。主要产品包括电火花加工机床、线切割机、超声波加工机以及激光测量仪等。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执行机构为电子装置。

③机电结合类。主要产品包括自动探伤机、形状自动识别装置、CT扫描诊断机以及自动售货机等。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执行机构为电子装置和机械装置的有机结合。④电液伺服类。主要产品为机电液一体化的伺服装置,如电子伺服万能材料试验机。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执行机构为液压驱动的机械装置,控制机构是接受电信号的液压伺服阀。

⑤信息控制类。主要产品包括传真机、磁盘存储器、磁带录像机、录音机、复印机等。这类产品的主要特点是执行机构的动作由所接收的信息类信号来控制。除此之外,机电一体化产品还可根据机电技术的结合程度分为功能附加型、功能替代型和机电融合型三类。

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构成及特点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是通过其内部各组成部分功能的协调和综合来共同实现的。从其结构来看,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自动化、智能化和多功能的特性,而实现这种多功能一般需要机电一体化产品具备五种内部功能,即主功能、动力功能、检测功能、控制功能和执行功能,而实现这些功能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技术就构成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总体或系统。

(一)机械系统。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机械系统包括机身、框架、机械传动和联接等机械部分。这部分是实现产品功能的基础,因此对机械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在结构、材料、工艺加工及几何尺寸等方面满足机电一体化产品高效、多功能、可靠、节能和小型轻量等要求。

(二)动力系统。动力系统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能量和动力功能,去驱动执行机构工作以完成预定的主功能。动力系统包括电、液、气等动力源。机电一体化产品以电能利用为主,包括电源、电动机及驱动电路等。

篇6

1.1硬件设备管理

要确保机电设备具有良好性能,首先要加强新材料的入库管理,如新采购的机械零件、仪器仪表、电器元件等。有统计显示,大部分机电设备故障的发生多因为使用了不合格的零件材料,这不但给公司企业造成财产损失,也造成了国家资源浪费。因此,要重视新购材料的检查问题,生产许可证、合格证、说明书、型号等,检查无误方可分好类入库。此外,要严格进行日常保养,保证机电设备以最佳技术状态运作,把机电设备非正常磨损或损坏风险降到最低。经调查表明,不良的措施会加大机电设备故障的发生。机电设备各零件间组合精密,以维持正常的间隙和适宜温度做好工作,降低零件间摩擦磨损程度,能减少机电设备故障的发生。在日常保养工作中,一方面,要根据不同机电设备需求、工作环境选用合适的剂,另一方面,要经常检查剂的质量和数量。质量发生改变时要及时更新,数量不足就要及时补给。同时,要综合考虑机电设备的技术状况、保养周期、工作环境等相关因素,制定有效保养计划,必要时要停机保养。最后,要加强维修管理。性能再高的机械,即使享有细致的养护,经长时间运作后难免发生故障。这时便需要进行科学、合理、及时的维修,减少工程损失。在维修方面需要重视的是,莫要轻视小故障,以为小故障不会影响使用就只作小维修,甚至让机电带故障继续作业,其后果可能是小故障酿成大损伤,不仅加大了修理困难,还延长修复工期,更有甚者便是机电设备报废,得不偿失。

1.2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企业要保证招入合格的工作人员,并对其进行上岗前的技术培训并组织上岗后的定期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这要求操作人员要精通机电设备的规范操作,懂维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为操作不当造成的机电设备故障。其次,企业一方可以在各部门员工之间开展各种技能比拼比赛并给予奖励,为员工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通过参与比赛进行现场操作,员工间技艺比拼、相互学习,有助于提高员工规范操作和爱护机械的意识,达到强化机电设备技术管理的效果。

2.强化机电设备维修成本的管理

第一,赏罚分明,增强相关人员对机电设备维修成本的重视。公司要就维修成本问题制定赏罚条例,已引起各部门对机电设备维修成本的重视。例如,年度指标计划,根据当年的生产经营情况定一个指标,考核后公开表扬对机电设备维修成本管理做出可观贡献的单位,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而对超标了的单位给予深刻批评,视轻重扣取部分年终奖金。第二,提倡节约。践行节约维修成本目标,首先要做好对机电设备修理费和材料费的监控工作。尤其技术部门,应认真核对各单位递交的刘永新内蒙古昆明卷烟有限责任公司010020修理费用计划,联系实际情况尽量缩小维修费用。维修人员方面,要适当“变废为宝”能修理好的不要更换掉,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最后,要节约成本,可倡导创新、改革技术,提倡使用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优化经济效益,为此公司应树立“为生产服务”的宗旨,允许员工参与讨论改进生产技术相关活动,集思广益,真正为生产服务。

3.重视机电工程质量控制管理

3.1确保施工前阶段的质量控制万无一失

在施工准备阶段,相关人员一定要认真看待工作设计图,若发现有较大误差要敢于提出修改,以免影响正常施工。高素质的施工人员决定好工程的顺利完成的关键。因此,为保证工作完满完成,有必要安排好施工人员数量比,并对其进行考核。编制施工方案要依据实践情况,并给予严格审查,要保正质量体系完善完整,确保做足工程质量各项技术准备;以符合国家的验收标准。一般,施工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上层在组织员工交底时要分批次、分阶段进行,用详尽周密交底工作保证工程如期开展。明文深化对现行的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认识,工程的执行要全方位符合该工程所需的资料及有关的技术文件、标准、要求,还要检查好工程中运用到的所有材料、设备,为起始实施工作做准备。此外,编制落实电气工程进度计划、人员计划、机具计划时,要根据业主和土建工程的总体进度来实现,并在施工过程中基于实际情况做适当修补完善整体工作。

3.2保证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正常运作

篇7

在低压配电箱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保证低压配电箱盘面涂漆光滑,确保有明显的标志;

(2)保证盘架具有很强的牢固性;

(3)一般来说,低压配电箱有专用的配电板,不能将电气安装在箱底板上。如果是木制的配电箱,为了保证其运行安全,特别是在一些易燃场所安装时,需要加装铁皮;

(4)对于低压配电箱中安装的母线,需要用黄、绿、红三色漆涂;

(5)在安装过程中,为了保证其安全性,要在配电盘上安装抵押漏电保护措施,在公共场所安装的配电箱需要配置安全锁,并配置必要的防雷、防雨措施。

1.2风机安装技术

在风机安装过程中,技术要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安装过程中,需要对风机各部位进行仔细的检查,保证螺母齐全、紧固,保证叶片根部没有损伤,并且保证叶片俺咋混个角度满足设计要求;

(2)通风机叶轮在出厂前都做了精确而全面的检查,并进行了动平衡试验,在叶轮安装过程中不能随意的对其位置进行更改;

(3)在叶片检查过程中,需要请将其表面覆盖的灰尘、煤尘等清除干净,并检查叶片是否松动,如果发现叶片有腐蚀现象,需要及时的更换。如果跟换叶片,必须保证新叶片与老叶片的材质、参数等一致;

(4)对叶片顶部与筒圈间隙进行检查,保证其符合要求,保证单片间隙超过2.5mm,手动盘动前后叶轮各三圈,保证其转动灵活,避免存在卡阻现象;

(5)在风管连接安装时,需要保证风机中心与风管中心相对应,并检查通风机主轴中心线是否平行于基础中线。

(6)检查电动机转向应正确,油位、叶片数量、叶片安装角、叶顶间隙、叶片调节装置功能、调节范围均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规定,风机管道内不得留有任何污杂物,特别是进风口前50m内是否有异物,如有必须清除,以防吸入通风机损坏其叶轮。

2机电安装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2.1选择高品质的设计单位,保证机电安装工程设计图纸的质量

建筑工程建设的设计阶段,应该选择资质较高、信誉良好的设计单位,完成机电安装环节的设计图纸,保证设计图纸的质量,为机电安装提高有效的依据。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应该对施工图纸进行详细的审查,保证施工图纸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能够达到预期的施工要求,并且需要在施工图纸的审查阶段解决好影响施工质量、工程功能的一切问题。另外,设计人员需要向施工参与人员详细的讲解施工设计图纸,保证施工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纸进行。

2.2加强对施工材料、设备等质量的控制

施工材料、设备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是工程施工的质量保障。所以,施工建设单位、监理单位需要对施工设备、材料额质量严格把关,要求所有的进场设备、材料具备产品质量合格证以及相关的说明书,严禁不合格的产品进场。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要定期对施工材料进行抽查,避免施工单位为了私利而偷工减料,加强对施工质量的控制与监督。

2.3加强机电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机电安装工程类型不同,采用的施工技术与工艺也不尽相同。如设备电路的等级要求不同,对施工技术标准以及材料等级要求也存在差异。为了保证机电工程施工质量,施工技术人员需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机电安装规范与标准,对工程项目进行详细而又全面的勘测,并结合施工具体情况制定施工方案,选择最佳的施工技术与方案。在施工方案制定过程中,包括设备、材料、施工工艺的选择,以及施工工序安排等,机电工程的施工方法一定要与实际环境相适应,设备必须满足具体的施工需求,这样才能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保证工期要求。

2.4加强机电安装工程组织施工

机电安装施工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程,涉及水电、通风、土建、给排水等多个专业,所以在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关注机电安装本身,还需要综合考虑各个专业之间的配合,否则就会对工程整体的质量造成影响。基于此,需要加强工程的组织施工,加强机电安装工程中各个专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为工程施工工期与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

2.5加强对机电安装工程竣工验收质量控制

首先,机电安装工程施工人员在工程具备竣工验收条件时进行自检、自评,然后向相关部门提交工程竣工验收报验单。总监理工程师组织工程各个项目的监理工程师,对竣工验收材料、工程实体进行详细的测量、检查,如果发现问题需要及时的提出整改意见,督促施工单位尽快的实施。

篇8

1不健全的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体制

国家制定了许多关于煤矿矿井的机械电气设备管理制度,以保证煤矿企业安全地运行,但很多煤矿企业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并不按相应的规范进行监督管理。有的企业制定了机电管理制度,但并没有按计划落实,导致煤矿开采过程中秩序极为混乱,容易发生各种煤矿安全制度,造成人员生命财产损失。

2煤矿机电设备操作人员素质

由于煤矿生产企业的生产环境普遍比较恶劣,没有相应的人员激励制度,缺乏晋升渠道,这些人力管理的缺陷导致煤矿的技术人才流动率很高,无法留住合适的机电设备使用人才。煤矿机电设备操作人员普遍需要培训,经常出现初学者对机电设备进行操作的问题,这使煤矿的安全问题更为严峻,机电设备得不到正常的维护和管理。

3机电设备的维护在煤矿企业中普遍缺乏

机电设备的专业维修人员,机电设备得不到正常的日常维护,这是导致机电设备容易损坏的重要原因,进而影响煤矿的安全采矿工作。

二煤矿机电技术管理

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运用煤矿的安全正常运行是煤矿企业生产的必要保障,而在大量机械电气设备运行的现代煤矿企业,其先进的管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作者从以下几方面对煤矿机械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提出了相关的策略。

1增加煤矿机械电气设备管理的资金投入

在煤矿企业中大量使用机电设备,但是其管理技术却相当落后,由此导致了很多煤矿安全事故,保证煤矿机械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是保证煤矿安全的重要手段。加大机电技术管理的资金投入首先应加大科研方面的投入,以引进各行各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各级各部门要落实安全生产的原则,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施工队伍的建设,注重科研人员的培训,提高生产煤矿安全技术机电的科技投资。

2建立煤矿电气和机械结构的科学合理制度

这能确保煤矿设备的安全运行。整个矿井电气和机械系统,首先要确保精干高效的电网,和可靠的电力供应。在设计上,为了提高机电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应采用UPS电源,双回路供电,以确保煤矿有两个独立的供电系统。特别地,瓦斯风机的抽放泵,必须采用特殊的双回路,保证了供电的可靠性。

3安全生产的过程管理

煤炭生产过程中机电的科学管理是不可或缺的,煤炭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应该开始严格控制。首先要注意安装阶段的机电设备,提高设备安装质量是前提,确保电气设备和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机械和电气设备的选择应根据煤矿的实际情况,设备的更换成本很高,不要盲目追求低价设备。机电设备的操作人员应该学习机电设备的各种技术数据的信息,准确地理解设备的运行状态。在设备需要停车检修时的,操作人员应制定严格的超前维护计划,详细检查大修后的设备,应进行试机运行,保证维修质量。在煤矿的生产运行中,必须配备在线监测系统,对各种运行中的设备进行在线监测,在设备故障前进行检修,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于老化的机电设备,企业应及时进行更新,以提高系统的整体可靠性。

4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

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以确保系统实施,提高了系统的执行。有关部门应重视研究安全系统,安全管理,并为新的形势,并在实践中遇到加强研究力度,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新的问题。加强“一通三防”工作的矿井,实施通风区管理制度。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在整个煤炭生产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对合格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力量的培训,充实煤矿,加强问责制和安全性能评估工作和事故,确保安全系统已经实现。开展安全讨论和竞赛,营造安全生产文化,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

5提高煤炭机电技师的专业素质

在煤矿日常生产工作中,所有工作都需要人来操作或管理,人的因素是决定性的,因此,要加强人员管理,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煤机电技师的技术水平。一方面,我们要注意引进人才工作,改善工作环境和待遇,不断充实矿山机电技术人员。在另一方面,加强机电技师的培训,在培训期间,当知识和学习,案例研究的理论,实践技能训练相结合,使技术人员更好地掌握技能。建立良好的机电技师考评制度和奖励制度,以促进他们的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篇9

2建设思路

高校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加强高职专业群建设,为长三角地区培养面向本专业群中专业所涉及的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高端技能人才;充分发挥核心专业辐射作用,带动专业群的改革与建设,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服务能力方面走在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的前列,把本专业群建设成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省级品牌专业群。

3建设目标

高校在建设思路的框架下,从围绕专业群建设工作的“人才培养体制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训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双师”团队建设”和“专业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六个方面开展机电技术专业群的建设工作,逐步实现以下具体建设目标。

3.1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以“扬镇泰”三个城市实地调研为基础,参考江苏省乃至长三角本专业群中专业所涉及的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建设完全胜任装备制造业岗位群需要的,也可迁移到新兴产业的高端技能型复合人才培养体制。

3.2兼顾新兴产业技术的课程体系在对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与专业群对应的岗位群调研基础上,以制造业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装备制造业技术知识为主,兼顾新兴产业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3.3建设校内、外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技能培养、生产、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技术服务、企业员工培训等形式实现校内、外实训基地一体化,校企互享教学资源。深化引企入校管理,办“校中厂”。

3.4建设企业岗位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以企业技术为核心内容,通过录像、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技术标准、先进企业管理理念等内容,形成校企、师师、师生共享教学网络资源。

3.5打造教研、科技服务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打造善于教育教学改革,科技服务能力强,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有过企业工作经历或实践锻炼“双师型”教学团队。

3.6构建“四元一体”、“手掌型”专业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立由扬州市职能部门、企业(行业)、院系领导、学生代表“四元”组成的、“手掌型”专业群董事会管理机构。以ISO质量保证体系为理论基础建立专业群管理制度,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四元一体”领导决策机制、校企一体化运行机制、学生管理工作机制、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等。

4具体建设内容

根据江苏省“十二五”高校重点专业群建设要求,重点建设以下5个方面:

4.1人才培养体制的建设以高职教育理论和国家高职教育改革精神为人才培养体制建设指导思想。在专业群建设董事会统一领导下,以行业、企业动态引领专业群人才培养体制为建设目标,开展专业群人才培养体制建设工作。具体内容有:

4.1.1加强政府主导下的校企合作力度在原有扬州市职能部门主导、相关行业协会指导、区域内典型企业参与下的校企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力度。

4.1.2拓展校企合作范围,开发高端技能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在对“扬镇泰”、江苏省和长三角装备制造业现状和“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调研的基础上,对现有合作企业进一步筛选,引进新兴产业进入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寻找机电技术群课程与新兴产业技术的结合点、制定以服务于装备制造业为主、新兴产业为辅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4.1.3以行业、企业岗位技能标准为基础,构建人才培养规格通过与企业合作,明确企业对人才的职业资格要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通过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融合,实施一书多证培养。

4.1.4拓展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功能,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将现有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主要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功能拓展到与此并重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中,构建由企业参与的、以企业为标准、技术标准考核为主、学科知识考核为辅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4.1.5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组织进行“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开展多学期、分段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

4.1.6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学校与企业(行业)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及承担教学任务;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相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合,进行合作教育人才培养。

4.2课程体系的建设

根据技术基础课平台、专业课模块和校企合作项目确立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开发理念。通过对本专业群中专业所涉及的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的岗位群进行调研,确定该专业群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专业群技术基础课平台和专业能力的模块化课程。具体课程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图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说明:(1)职业素质课平台:作为底层的素质基础课平台主要依据教育部规定的基本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组成,培养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2)职业基础课平台:同样作为底层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平台是专业群建设的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实现共享平台。(3)职业核心课模块培养各专业核心能力,是专业群中培养各自专业能力的课程。(4)职业拓展课模块:依据企业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所需能力需求,拓宽和拓深各专业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需要和职业可持续发展需求。

4.3实训体系的建设

4.3.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化教学整合14个实验实训室和机械、电工电子、汽车三个校内实训基地教学资源,为技术基础课教学提供共享资源。

4.3.2以汽车典型机电一体化零部件为项目,整合校内实训基地现代化的汽车自动化程度高,也就反映在机电一体化的程度高。我院汽车实训基地共投入100多万元的设备经费,无论从整车、零部件到检测仪器,均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利用现有的条件,从仿制一个汽车上的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就形成了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核心、开展的电气自动化、模具设计到加工、装配、测试的专业联合教学活动。

4.3.3优化引企入校管理机制,加强校内生产性教学在目前引进的企业中,对其产品结构以及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优化,开展“校中厂”企业化管理,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4.3.4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目前实施专任教师开展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励教师为企业技术和社会服务,实现校、企、社会三赢。通过专业教师为企业技术服务,形成校企技术合作长效机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深度合作力度,形成稳定的教师技术服务、学生顶岗就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将校内实训基地纳入校外实训基地的产品开发、技改环节,实现校内、外实训基地一体化。

篇10

简单来说,变频节能技术是指一种利用科技手段及设备实现电流频率改变的技术。其中,负责控制电频频率的设备叫做变频器,变频器的构成比较复杂,主要由电源板、电极电容、控制面板及键盘等部件组成,通过这些部件的有效结合,能够使电动机在最节能的状态下运行。传统机电设备中的电流频率是不可改变的,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其转数也不能改变和控制,这就导致其设备长期处于恒定运行状态,这样不能因地制宜地改变转速,不但使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而且还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随着变频节能技术的出现,机电设备的这一缺陷得到了很大改善。将变频节能技术运用到机电设备中,不但能够改变机电设备的灵活性,还可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调节设备的运行状态节约能源,这样就能够大大增加设备的使用年限和减少能源消耗。

1.2变频节能技术的基本原理

变频器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交—直—交”工作方式,变频器是通过整流器将工频交流电源转化成直流电源,然后再把直流电源转化成频率和电压可以控制的交流电,最后再供给电动机。变频器的工作电路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整流部分、直流环节部分、逆变部分、控制部分。其中整流部分主要应用的是三相桥式不可控整流器;直流环节部分主要是用来滤波,直流储能和缓冲无功功率的;逆变部分主要采用的是IGBT三相桥式逆变器,它输出的为脉冲宽度可以调制的波形(PWM),它在整个变频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变频器的核心技术。变频节能技术实际上是通过变频调速系统实现对电动机转速的调节,从而达到节能效果的。

2变频节能技术的优势

变频节能技术是随着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节能理念的不断推广,才逐渐被应用于各类煤矿机电设备当中的,例如采煤机、矿井提升机、皮带输送机及流体负荷设备等,都在运用变频节能技术。经实践发现,与传统的煤矿机电设备相比,应用了变频节能技术的机电设备的运行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能源消耗量大大减少,且维修养护费用也大大降低,总体来看,其使得煤矿产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显著提升。由此可以证明,变频节能技术确实能够有效改善传统机电设备的一些性能。变频节能技术将传统煤矿机电设备中的交流电的固定频率转化成为了一种变动资源,其具有以下四点优势:首先,变频节能技术的功率器件是使用的智能功率模块IPM,这种功率模块是在GTRIGB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能够实现对功率的变频;其次,变频节能技术改进了压频比的控制方式,使其控制理论得到了进一步革新,也即是采用直接转矩控制和矢量控制的方式来扩展了自身技术的应用范围;再次,变频节能技术采用了创新的人工神经网络及模糊自优化控制技术,从而更加集中了自身的集成系统,并将原来单一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发展成为了先进的专用集成电路;最后,变频节能技术的综合应用范围也正在越扩越大,如今的变频节能技术不仅拥有基本的调速功能,更具备通信、编程序参数辨识等功能。

3煤矿机电设备中变频节能技术的应用

从变频节能技术的出现到如今的迅速发展,其在节能和安全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显著。目前,变频节能技术已经在我国煤矿机电设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下笔者就来详细介绍变频节能技术在采煤机、矿井提升机、皮带输送机及流体负荷设备等主要煤矿机电设备中的应用。

3.1变频节能技术在矿井提升机中的应用

矿井提升机在煤矿生产中的条件比较复杂,大多数矿井提升机都是在非常恶劣和繁重的环境下运作的,因此这就对其性能和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矿井提升机往往需要反复启动与操作,其中调速任务有很多,并且比较容易引发设备故障,从而对煤矿的正常生产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而随着变频节能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矿井提升机中,其在进一步提升矿井提升机工作效益的同时,还对其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利用了变频节能技术的矿井提升机,能够在内部软件的辅助下更高质量和更快速度地完成工作任务,并且其运行能耗也比原来大大减少,尤其节约了大量的电能。目前,科研人员又研究出了一种专门用于矿井提升机的风光提升机变频器,其具有很高的兼容性,能够强化矿井提升机的性能。如图1所示,就是利用变频节能技术的矿井提升机的系统,变频装置替换掉复杂的串联电阻切换装置,并完成提升机运行速度曲线、转矩大小的要求,极大地使控制操作流程得到简化,提高控制精度。

3.2变频节能技术在皮带输送机中的应用

由于皮带输送机具有功率大、电压高等特点,因此其在煤矿生产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整个煤矿生产系统的咽喉。所以,皮带输送机的性能和质量必须要达到要求,要能够保障煤矿生产的正常进行。通常情况下,皮带输送机在轻载或空载的情况下仍然是处于正常运转状态的,这无疑大大损耗了不必要的电能,造成了极大的能源浪费;另外,一些皮带输送机所使用的软启动装置是液力耦合器,其非常容易发生电机失控,从而造成设备损坏。变频节能技术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其能够有效保护皮带输送机不被损坏,大大减少了电机失控情况的发生,并且还能够提高输送机的工作效率,使其更加节能高效。以爬坡皮带输送机为例,采用GI800变频器控制,由一台交流异步电机驱动,其变频器通过外部电位器设定值与皮带电子称实时测量信号相加,作为初级给定信号,并通过滤波、PID、限幅等处理后作为实际频率控制给定值信号,实现输送机皮带走速控制和调节,达到根据输送机皮带上实际料量大小自动调节控制的目的。

篇11

对我国现有煤矿监测监控系统及配套传感器等设备的现场应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的KJ90、天地科技股份公司常州自动化分公司的KJ95、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的KJF2000和北京瑞赛公司的KJ4,KJ2000等系统无论在软硬件功能、稳定性和可靠性、专业技术服务能力、企业性质和生产规模等方面基本代表了我国煤矿监测监控系统的技术水平。

1.2矿井提升机中的应用矿井提升机是一种实现机电一体化较好的矿山大型设备,全数字化,交、直流提升机。特别是内装式提升机,从结构上将滚筒和驱动合为一个整体,大大简化了机械结构,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充分体现了机械-电力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综合体。全数字提升机高度可靠,具有可重复性故障寻址、完整的诊断设施和自诊断功能,以及简单而快速的通信功能;它采用总线方式,大大简化电气安装;硬件配置简单,互相兼容,零备件少;可以方便地实现软启动、软件控制和改变瞬间加速度。

在我国“九五”计划期间,国产全数字化直流提升机已成为各煤矿提升机的首选机型。我国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化直流提升机的核心部分ASCS是由双CPU构成的计算机系统。除此之外,我国还用SIMADYND和S7研制成功了第一台交-交变频器供电的交流提升机。2000年11月,该系统在焦作古汉山矿投入运行,情况良好。提升机由于采用了计算机技术,其安全保护系统更为完善。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两台计算机装置,每台都有自己独立的测量、传感装置和数据处理系统。这两台计算机同步工作,互相检测,互为备用,对提升行程实现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容器位置相结合的方式,对两者进行比较、校正,实现行程自动控制。由于采用了计算机对安全回路、制动回路、电源和驱动回路进行实时检测,实现故障记忆,因此极大地提高了提升机安全性能。

1.3井下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在我国“八五”计划期间,通过国家一条龙“日产万吨综采设备”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带式输送机的技术水平,煤矿井下用大功率、长距离带式输送机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新产品的研发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大倾角长距离带式输送机成套设备、高产高效工作面顺槽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等均填补了国内此项技术的空白,并对带式输送机的关键技术及其主要元部件进行了理论研究和产品开发,成功的研制了多种软起动和制动装置以及以PLC为核心的可编程电控装置、驱动系统采用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和行星齿轮减速器,目前我国已经自行生产制造了多个品种和多种类型的带式输送机。

2结束语

随着煤矿生产不断向深部水平发展,对控制水平和规模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又加速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各种高新技术的发展,如网络、光纤、人工智能及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已渗入到机电一体化技术之中,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更强大、性能更优越,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越来越强,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采用新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装备的煤矿,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加显著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也是一个煤矿企业循环促进不断发展的过程。

摘要: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微电子技术向传统机械工程渗透而形成的融合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一体的新兴综合技术。它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支撑技术,是矿山综合自动化的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采、掘、运装备的应用和推广,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煤矿生产的综合实力,为实现高效、安全、洁净、结构优化的煤炭工业生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本文对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

参考文献:

[1]张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J].山西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