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总结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8 15:36: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总结

篇1

二、8月7日,安排三分之一力量到乡驻村开展走访慰问、政策宣传、安全隐患排查和“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等脱贫攻坚工作。

在工作中与乡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村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以老百姓脱贫致富引领一切工作为重心,切实让老百姓感受到党和国家的脱贫帮扶政策,真正得到实惠,摘掉贫穷的帽子,走处一条幸福、光明的致富路。

三、在余局的安排部署下,全局所有男职工到花海开展了为期两天的花海巩固提升种花工作。

篇2

可是,由于商品经济的急功近利,几乎产生于农耕文明的所有节日和民俗活动都被弱化,一些节日和民俗活动的红火和热闹只是成为商家进行促销的简单手段,传统节俗深蕴的文化意义渐去渐远。社会民俗活动、传统节日甚至遗弃。对民俗文物、民间工艺则重视不够,进行展示的更不多见。因此,现代年轻人无法直观地了解我们的地方群众文化。可喜的是近年来,安吉县在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开发利用中,积极发挥地方文化群众作用,助推了进新农村美丽乡村的建设。安吉县从四方面作了新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安吉地方群众文化与产业完美的结合演绎新农村建设新一轮春天。作为吴昌硕大师故里的鄣吴镇,素有“扇子之乡”的美誉,制扇工艺源远流长,随着扇子从实用型向收藏型转变,扇面艺术这一独特的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已经成为鄣吴制扇业“华丽转身”的核心。为推动扇面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鄣吴镇以鄣吴・昌硕文化节为契机,向全国10多个省市的当代书画名家征集扇面作品进行展览,搭建交流、继承和发展扇面艺术的平台。文化活动的开展,更是成为鄣吴镇深厚文化的一大看点。

书画艺术与制扇工艺成功结台是鄣吴打造地方文化力作,鄣吴镇把“昌硕”品牌推向了日本。‘昌硕’商标申请国际注册,是制扇业“华丽转身”的象征,更是鄣吴镇打造民俗文化的号角。一把小扇子究竟能做成多大的产业?占地400多平方米的鄣吴镇扇子民俗文化展览中心将日常制扇工艺向参观者立体开放,吸引游客体验制扇过程的乐趣。在鄣吴村林立的制扇坊中问,游客在欣赏的同时还可以动手制作,体验“当”制扇艺人的乐趣。“扇子文化展览中心的建立,融美丽乡村创建和景点创建于一体。文化游正成为鄣吴美丽乡村旅游的主打产品。

二是群众文化活动节是打造美丽乡村的新推手。“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留下的节日,近年来,安吉县郎村民族村充分利用民俗节日活动,喜迎八方来宾。据悉,在“三月三”独特的节日气氛中热情的畲族姑娘请嘉宾在欣赏节目时,品尝地道的畲族酿造的米酒――酸甜适度,回味绵长。欢乐的舞蹈跳起来,美妙的歌声唱起来,丰富多彩的畲族风情表演让人目不暇接……畲家小吃传统小吃乐游人,过年酿的山哈酒、过节打的甜糍粑、清明制的青团子……畲家人如过节般纷纷拿出了自己的绝活。三月三节日在畲村河边激流中演绎了一场放竹排古老的节目。沿着弯曲的河道“飞流直下下,苕源溪两岸早已站满了围观的村民、游人,畲家竹竹排如一支利剑穿流而过,成百上千的岸上游人紧追不舍,跟着竹排沿溪而下……古老的放竹排节目让所有的来客大开眼界。民俗风情节活动的举办,进一步继承、弘扬和发展了畲族民族文化,展示了畲村生产生活独特魅力风情。如今的畲村已经成为安吉县休闲旅游的一颗璀璨明珠。

篇3

征文题材以学术论文、调研报告、经验总结为主。征文应为原创作品,不得抄袭他人。征文应主题鲜明、观点新颖、数据准确、文笔流畅。

二、征文内容

1.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2.从供给侧要素着手,释放改革发展的新动能,建设农业现代化。

3.分析农产品效益,着力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深化农村改革,土地有效流转,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5.理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手段,推进转方式调整农业结构。

6.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护优化粮食产能,保持粮食生产总体稳定,确保口粮绝对安全。

7.推进绿色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推广循环农业,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8.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

9.推进标准化和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0.扶持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1.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各具特色的规模经营实现形式和路径。

12.深入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13.发展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互联网+”现代农业。

14.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

15.围绕推动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实现“三链重构”,加快发展“新六产”。

16.坚持开放理念,提高统筹利用国内国际市场资源能力,保护国内产业和农民利益的有机统一,农业走出去发展“一带一路”战略。

17.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加强科研创新和与推广、生产的结合,搞好园区建设,鼓励工商资本进农村,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18.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服务制度,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19.加大农药追溯体系建设,构建农药生产经营使用监管平台。

20.农产品产出合格证明有效管理办法。

21.以县农业区域专业试验站建设为重点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22.建设美丽乡村。

23.加大农业宣传力度,搞好农业农村科学普及,讲好“三农”故事,传播“三农”声音,加速新农村建设。

三、征文奖励

征文活动设置一等奖2名,颁发证书及奖金1000元;二等奖10名,颁发证书及奖金700元;三等奖30名,颁发证书及奖金500元。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作品在《农业知识》《农村经济》上选择刊登,并在微信、网站上发表。

四、征文评选

1.组织专家对征文进行评选,发文公布评选结果。

2.重点评选反映山东省现代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并被决策部门采纳,或取得显著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等方面的文章。

3.征文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

4.征文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每年一个选题。

篇4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1-0099-02

常德市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之一,如何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推进,产业竞争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同步提升,是当前常德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放眼国内外,许多大江大河流域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凭借其独有的资源禀赋条件发展成了产业密集带,进而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河湖流域的不少城市也在这一过程中迅速崛起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开发和保护模式。对河湖区城市的开发模式进行系统剖析,能很好地为常德市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提供经验借鉴。

一、国外河湖流域城市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北美五大湖

北美五大湖地跨美国和加拿大两国,拥有优越的水资源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沿五大湖周边,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等市形成了沿岸城市群,其开发经验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区域协调合作。为了更好地保o和开发五大湖,美国联邦政府2004年成立了五大湖区域性合作特别工作组,负责管理五大湖治理开发问题。此外,为方便湖区各市州开展分工协作,美加两国成立了国际组织、联邦组织和民间组织组成的多层次的五大湖治理和开发机构,大大提高了各市州就流域问题展开讨论的效率。

2.构建现代立体交通体系。现代立体交通体系是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条件,也是传递辐射带动作用的主渠道。以芝加哥为例,它不仅是美国的水上交通中心,同时也是美国的铁路中心、航空枢纽,公路、铁路呈放射状向四周伸展,形成了发达完善的交通体系,很好地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合作。

3.以优势主导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各市州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推进。

(二)日本琵琶湖

琵琶湖位于日本滋贺县,临近日本古都京都、奈良,以及日本经济重镇名古屋和大阪,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凭借良好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琵琶湖流域一直以来都是日本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其开发经验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因地制宜探索特色发展模式。以位于琵琶湖东岸的长浜城、近江八幡和彦根城为例,三市同为琵琶湖畔的“城下町”(即古代日本以王侯居住的城郭为中心所形成的城市),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基本一致,但却在过去几十年中因势利导形成了三种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长浜城制造业相对发达,以机织产业为支柱产业;近江八幡以商业流通和商品贸易为主,形成“商社”集团;彦根城保留了“城下町”构成精髓,继承传统文化,成为日本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2.完善法律法规体系。20世纪60年代,琵琶湖生态环境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推进的浪潮中遭遇严峻威胁。为此,日本政府1972年制定了“琵琶湖综合开发计划”,之后,一系列法律法规陆续出台,1975年制定《排放污水规则规定》,1979年制定《琵琶湖富营养化防治条例》,1980年《琵琶湖环境保护新对策方案》,1982年制定《湖泊富营养化环境质量标准》,1984年颁布《湖泊水质保护特别法》,为维护水生态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三)博登湖

博登湖位于瑞士、奥地利和德国三国交界处,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资源条件,博登湖流域若干城市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这对于常德发展旅游业有着特殊的借鉴意义。其发展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旅游产品,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对于湖泊开发而言,除观赏和散步外,多为开发水上产品以吸引游客,如游艇、游船、垂钓、游泳等。这种开发方式既受季节限制,同时也因产品形式过于单一导致吸引力不强、游客滞留时间短。鉴于此,博登湖几大旅游城市在水上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开发陆地和空中产品,譬如梅尔斯堡,通过设立飞艇博物馆、葡萄种植和酿造博物馆,创办原始人小渔村等,化解了旅游产品单一的困境,延长了游客在当地游玩的时间。

2.在沿湖流域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依托城镇开发湖泊旅游,不仅有利于丰富湖区旅游资源,同时也能有效扩展城镇功能,对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大有裨益。

3.以特色活动和节庆的方式做好旅游产品宣传。例如林道有起航日、市镇节、海港圣诞节,梅尔斯堡有葡萄酒节、国际城堡音乐节,布雷更茨有音乐节、春季节、夏季节等等,通过特色活动和节庆日吸引大批游客前往游览。

二、国内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目标是要建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区。其发展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截至2014年6月,黄三角共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9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2个。同时,通过一系列项目加快创新步伐,例如启动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建设、打造科教创新园区、建立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等等。

2.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各市立足自身禀赋条件,积极对接国家项目,打造了一批特色突出的产业园区,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如东营市突出抓好农业园区建设,积极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莱州市依托省级园区和经济开发区,重点培育机电、装备制造、生态化工等特色园区。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2009年12月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规划》批复以来,湖区各市积极对接,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其实践经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挖掘地方特色,以产业集群化做强生态产业体系。基于对地区间竞争与合作的思考,江西省着力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集群,以提升特定产业的区域竞争优势。例如,在发展新型汽车及配件产业时,以南昌、九江、景德镇、上饶等地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基地为基础,打造南昌汽车生产基地、景德镇汽车生产基地、上饶客车生产基地;又如,在建设江西动漫产业基地时,积极整合区域内的勇公司,打造江西省动漫产业集团,以加快动漫产业发展。

2.实施智慧工程,打造智慧城市。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湖区统一布局,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推广智能化、信息化应用,着力打造“智慧鄱阳湖”。其中包括,构建智能化生态环保体系,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构建智能化交通运输体系,以支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中部地区的现代物流中枢;构建智能化低碳生态产业体系,推动湖区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等。

3.争取国家支持,以试点改革带动整体发展。启动先行先试政策试点,积极对接国家政策,开展低碳经济城市试点、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生态补偿试点、绿色GDP核算试点等,使政策和规划精准落实到具体项目。如201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其中选择了若干县(市),将发展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生态效益纳入经济发展考核评价,为完善全区域考核办法打下基础。

三、国内外经验对常德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启示

(一)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全国大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国内外湖区城市发展经验表明,明确发展定位和方向十分重要。就常德市而言,一方面,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保护作为发展底线,推进污染治理,坚决杜绝对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粗放使用;另一方面,引导和支持生态产业发展,将生态优势切实转化为发展优势,采取规范有序的开发格局,为全国大湖流域生态城市建设做出积极示范。

(二)坚持转型发展,构建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

实现生态立市,生态强市,关键在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一要着眼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要立足已有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创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开发农业产业化项目,延伸产业链,同时运用市场化理念,打造一批具有常德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生态农产品品牌。二要着眼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特色新型工业体系。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对造纸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先进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夯实新型工业基础。三要着眼现代物流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以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构建绿色高效的现代物流园区,融入环湖生态旅游圈,形成旅游发展带。

(三)坚持特色发展,形成合理布局的城镇体系

特色发展是提升区域竞争力、实现跨越发展的抓手。常德市应依托市内“四纵三横”快速通道网络,打造沅澧产业长廊,形成大中小城镇集群发展、产业特色明显的城镇布局。一是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推动常德中心城区发展和津澧融城,实现两极引领。二是加快县域经济崛起。立足于各个区县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实行差异化分工,例如,桃源县以旅游资源为优势,发展旅游服务业,打造精品旅游区,强化“张家界-桃花源-柳叶湖”旅游线的联系纽带作用。三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四)坚持创新发展,为对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提供动力支撑

一是要大力支持技术创新,为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持。以科技创新工程为抓手,依托湖区独特资源禀赋,大力开发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相关的新技术,革新传统产业,发展新型产业,形成科技竞争力强、具有良好示范带动效应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要加快推进制度创新,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制度保障。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投融资机制、开发开放机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和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等等。

参考文献:

[1]李松龄,李娜,李利.洞庭湖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

[2]唐宇文,李银霞.洞庭湖区域新型工业化战略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

[3]鲍曙明.国内外湖区发展的经验教训及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启示[J].鄱阳湖学刊,2009(2).

篇5

一、工作目标

按照每个乡(镇)选择1个村的原则,确定XX镇XX村、XX镇XX村、XX镇XX村、XX镇XX村等X个村作为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村。通过改革规范宅基地使用管理,逐步实现从“一户一宅”向“户有所居”、从长期无偿向分类有期有偿、从单一居住功能向拥有诸多功能等转变。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房抵押贷款试点。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开发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乡村振兴。

二、基本原则

(一)坚守底线,改革创新。

既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又大胆作为、敢于尝试,积极探索推进宅基地管理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子。

(二)政府引导,农民主体。

发挥政府统筹谋划、组织协调作用,为改革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坚持农民自主管理,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和村民理事会作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保障农民权益,使改革成果惠及广大农民。

(三)积极探索,统筹推进。

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把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与加强农民建房管理、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等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改革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提高改革综合效益。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夯实宅基地管理基础

1.开展宅基地调查摸底。对试点村宅基地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对住宅情况、人口信息、近五年内建房意愿、村内空地及基础设施等进行准确登记,建立台账档案,充分掌握宅基地利用现状和近期需求。(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2.完善村庄规划方案。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总体要求,结合宅基地和村内基础设施利用现状,根据人口变化和社会发展需求,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国土空间规划。加强宅基地总规模控制,根据村庄人口规模、产业发展、耕地数量等规划村庄用地。(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文广新旅局、水利局、林业局、生态环境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3.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制定村民理事会监督管理制度,完善村民理事会工作章程,强化管理职能,加强对村民理事会的引导和监督,防止家族宗族势力干扰。在宅基地资格权认定、申请、流转、退出等事务中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的民主管理作用。(牵头单位:县民政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

4.加强宅基地审批管理。压实乡(镇)一级属地管理责任,制定试点村村民建房管理办法,严格“一户一宅”制度,规范村民建房行为,严格村民建房审批,防止有新房没新貌、超高超大建设、无序建设、建新不拆旧等现象。(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城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完善宅基地资格权认定

5.完善宅基地资格权认定。结合农村实际,统筹考虑户籍关系、土地承包、居住情况、履行义务等因素,研究农村宅基地资格权认定操作细则,明确分户标准,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长期而有保障的宅基地权利,保障农村宅基地资源公开公平合理分配。(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住建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6.加快房地一体的确权登记发证。以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为契机,推进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完善宅基地档案,对符合登记发证条件的,发放房地一体的不动产权证。(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创新宅基地利用方式

7.建立宅基地有偿使用机制。坚持“一户一宅、面积法定”原则,制定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下的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明确宅基地有偿使用标准。结合超标准占用宅基地和一户多宅等实际情况,对历史原因超过规定面积标准、“一户多宅”的,可以自主选择退出多占超占部分或者交纳有偿使用费;对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通过继承房屋或其它方式占用和使用宅基地的,可以自主选择有偿退出占用房屋或者交纳有偿使用费。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对采取有偿等方式退出的宅基地、村内空闲地进行集中规划使用的宅基地实行择位竞价。由乡(镇)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定竞价规则,有偿分配宅基地的对象为符合建房条件的本村农户。支持村集体、村民理事会创新工作方式,探索采取村规民约约束、列入失信黑名单、扣减集体分配收益、联系单位代扣代缴等各种方式,确保有偿使用费落实到位。(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住建局、民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8.合理利用腾退后的宅基地。统筹考虑腾退宅基地周边环境,腾退出的宅基地在符合村庄规划的前提下,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建则建”的原则综合利用。未布局村庄规划的,纳入“过渡宅基地”临时管理,进行复耕复绿,发展庭院经济;暂不能利用的宅基地,允许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进行收储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林业局、住建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9.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在符合“一户一宅”等农村宅基地管理规定和相关规划、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允许返乡人员、下乡人员和当地农民合作改建自住房,租用农村闲置房用于养老或开展民宿经济等经营性活动,拓宽村集体和农民增收渠道。严禁违法违规买卖农村宅基地。(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0.唤醒沉睡土地资产壮大集体经济。鼓励社会资本以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综合利用集体建设用地,用于乡村旅游、乡村民宿、乡村电商、文化创意、养生养老等产业,释放土地价值潜能。严禁用于房地产开发建设小产权房、私人会所、别墅大院等。(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商务局、文广新旅局,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1.实施房地一体的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赋予农村宅基地、农民住房抵押融资功能,盘活农民土地用益物权的财产属性,稳妥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抵押。适时建立贷款风险缓释机制和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做好抵押登记、抵押物处置、风险补偿、抵押物处置后农民住房保障等配套支持工作,保障抵押权人合法权益。(牵头单位:县金融工作局,责任单位:人民银行XX支行、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财政局)

(五)用活“增减挂”政策助推宅基地改革

12.优化乡村振兴用地布局。用活用足“增减挂”政策,对房前屋后便于耕种、不易被占用、单个地块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与周边农用地相连的退出宅基地用于“增减挂”项目,符合条件的可以复垦为耕地。项目区复垦验收后,等量置换出建新指标,除用于预留村民建房和易地搬迁外,优先用于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13.合理分配“增减挂”收益资金。统筹推进“增减挂”节余指标省内流转,所得收益全部用于乡村振兴。完善“增减挂”收益分配机制,进一步提高收益返还标准,确保“增减挂”周转指标收益足额返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工作步骤

(一)调查摸底阶段(2020年9月底前完成)。

摸清农村房屋权属、农村建设用地等底数;摸清拆除、腾出宅基地的数量以及5年内需新增宅基地数量等,建立工作台账,并于9月20日前分别报县农业农村局和县自然资源局备案。

(二)试点改革阶段(2020年11月底前完成)。

各乡(镇)要对照试点改革内容,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全面动员部署改革试点工作,统一思想,倒排时间,责任到人,挂图作战。按照边试点、边研究、边总结、边提炼的要求,制定完善农村宅基地资格权认定、农民建房管理、宅基地有偿使用、宅基地有偿退出等管理制度、办法和操作细则,编制修订试点村村庄规划等工作,同时,总结试点做法与成效,形成长效机制,促进宅基地有效利用。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林业局、城管局、文广新旅局、财政局、民政局、住建局、金融工作局、商务局等单位为成员单位的XX县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设办公室在县农业农村局,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方案政策的拟定、业务指导、督查检查、经验总结等工作的落实;同时建立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要不定期研究、协调、解决改革推进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各乡(镇)要成立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改革工作,把推进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作为夯实基层基础的重要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合力,稳步推进改革,确保我县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二)政策保障。

县级层面制定完善农村宅基地资格权认定、农民建房管理、宅基地有偿使用、宅基地有偿退出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办法和操作细则。在县级制度框架下,各乡(镇)、试点村要根据实际制定符合本区域实际的措施办法。

(三)资金保障。

加强资金整合,强化资金调度,县财政局要保障县宅基地改革办和各乡(镇)必要的工作经费。宅基地有偿退出资金原则上由村集体自行解决,对经济基础薄弱村,筹集不到的,可采取台账式“宅票”制度进行管理,将退出宅基地面积记好账,签订退出协议,将来村民子女申请建房时扣除相应的退出面积,超出面积按标准缴纳有偿使用费。

(四)宣传保障。

篇6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1-0001-01

一、农村环境整治的必要性

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经济活动,使得农村环境日趋恶化,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已经占到全国污染比重的42%以上[1],其中,在水环境、生活、工农业污染方面尤为突出。规划与整治农村环境已成为当前促进农村经济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农村环境污染具有面广、分散、多源性和控制难度大的特点,环境整治的连带影响大,要进行集中连片整治才能取得明显效果。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是以解决区域性突出环境问题为主,对地域空间相对聚集的多个村庄实施同步、集中整治,以切实改善农村整体环境为目标,集中资金“以点、带线、促面”的对农村环境进行整治,有效的改善农村环境问题[2]。

二、环境连片整治中的障碍分析

实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已经迫在眉睫,很多基层政府组织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整治工作很难推行下去,存在的主要障碍有:

1.村民不重视农村整体的环境保护工作

农民的环保意识已逐渐增强,但很多农民只重视自己生活范围之内的环保,对自己生活区之外的环境污染不太关心,甚至还将自己的生活垃圾以及带有危害的东西往外丢[3]。就环境保护事业而言,系统、整体的观念才是核心和基础。必须在告诉农民如何重视自己的生活环境的同时,更要教育他们具备整体的环保意识,才能够取得农村环保事业的真正突破。

2.村民可支配收入相对较少,不愿投入环境整治资金

农村基层组织用于环境整治工作的资金相对较少,一方面,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使得村民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建设公路、整治水渠等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的工程,而环境整治工程就被忽视或是被迫推后了,甚至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旧路。另一方面,资金投入不足,整治项目所需资金有超过65%是来自于中央财政资金,其余为省与市县负担,此外,配套经费缺乏也导致了环境整治项目难以实施,包括配套设施建设、占地青苗补偿及赔偿等经费。

3.农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

农村环保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4],导致农村生产生活污染问题一直难以有效解决。很多农村意识到环境整治工程的重要性,但是许多项目建设完后就交由村组管理。此外,由于管理水平及资金的不足,导致项目运行停滞,一些项目处在“有人建、没人管”的阶段,不得不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这也使得工程的浪费。

4.缺乏环保技术和环境整治专业人才

环保技术在农村的应用还不完善,已有的环境保护技术相对比较落后,且普及面小。相应的,专门从事农村环境保护与整治的人才在数量上非常欠缺,其专业水平与工作态度也亟需提高。环境连片整治投入力度大,涉及人员单位多,利益认知不一致,使得环境整治工作推进迟缓。

三、解决环境整治困境的路径分析

1.构建小群体环境

集体行动理论认为,公共物品的外部性特征决定了,当一群理性的人聚在一起想为获取某一公共物品而奋斗时,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想让别人去为达到该目标而努力,而自己则坐享其成。奥尔森认为搭便车困境会随着一个群体中成员数量的增加而加剧,因此在一个大群体中,虽然每一个人都想获取一个公共物品,但每个人都不想因此而付出代价[5]。小群体是解决搭便车困境的可行路径之一。

2.构建选择性激励规则

选择性激励是指:“如果你不参加某一集体行动就不能得到或将失去东西”。集体行动所追求的目标是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所提供的只是一种集体性激励(collective incentive),既然集体性激励不足以让一个理性的人为了获取某一公共物品而奋斗,那么选择性激励(selective incentive )就很有必要[5]。如果要获取公共物品的话,必须有组织并且必须使该组织中有些成员享有更大的权力和荣誉;特别是,当组织规模很大时,该组织内部还必须分层分工,以使组织内部的每个分支结构都符合小组织原理。

3.引入外部公共资金

在具备客观条件的地方,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的进行应该重视村庄“外人”的积极作用,动员必要与可能的外界力量参与连片整治工作,吸收外部资金,并以之为契机建立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所必要的激励机制以及信息与资本自外而内的输入机制,促进连片整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这些村庄“外人”的参与对于破解集体行动的困境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是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得以成功的重要的催化剂。

四、桐庐县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经验总结

桐庐县政府、县委高度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坚定不移地实施“环境立县”战略,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环卫保洁体系等工作为重点,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区域一体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模式,已初步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城市和农村互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上,桐庐县率先成为一个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样本”。

自2009年开始,桐庐县财政根据县人代会的决议多方筹措资金,计划利用4年的时间实现对全县183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截至2012年1月底,已完成144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和农家乐污水治理工程1700余个,完成工程投资额2亿多元,县财政根据工程进度、合同的约定筹措下拨资金1.8亿元[6]。

为落实中央与地方1∶1.5的资金配比要求,桐庐县财政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与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2011年核定投入资金1825万元以上,其中中央专项资金73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095万元。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桐庐县还把资金使用情况纳入生态县建设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每月实施考核督查,年终开展绩效评比,县财政每年安排800万元~1000万元资金用于长效管理奖励[7]。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推动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的顺利开展,极大地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局面。

五、启示

近年来,日益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着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身体健康。为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高度重视农村环境的保护与整治工作,积极探索农村环境整治的有效措施,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工作推广至全国,切实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

从某种角度而言,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是一个涉及当代人群利益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策略实施。在环境目标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过程中,足够的环境意识普及与当地居民的参与是影响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重要因素。环境整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全社会成员的共识达成,环境整治的实施需要重视公众反响,以集体利益为主导,客观、全面的分析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投入与产出效益,谋求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和最大。

通过政府投资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效益,使治理范围内村庄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解决,村庄环境得到整体改善,乡村面貌实现了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了乡村旅游业大发展,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丁一赖.王君. 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研究——以滇池流域农村水污染治理为例[J].农村经济2011(8):49-53.

[2]于健.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是改善农村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J].2012:41.

[3]诸培新 曹晓君. 我国农村环境现状与防治机制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 2009,(5):11-13.

[4]张璐 曹炜. 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与法律及相关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 2009,(24):75-83.

篇7

著名先锋艺术家舒勇认为,深圳文化应该是开荒牛精神、艰苦奋斗、深圳速度。从来没有一个年轻的城市可以如此深刻地影响这个古老国度。从遮遮掩掩地向往财富,到光明正大地追求财富,这一切都最先在深圳发生。从创新的观点上而言,正是了不起的深圳人创造了历史。

深圳移民城市是人文意义上的,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0多个民族的人在深圳都有,岭南文化、北方文化、海派文化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兼容并包、独具特色的移民城市文化。可以说,深圳仍然是中国最具创新力,最包容的城市。深圳主流文化的特点突出地表现为:宽容与创新。

深圳巨大的创新活力恐怕没有人能够怀疑。近一段时期,大众也注意到了这样的一些公开报道:据《南方都市报》的文章所披露,深圳市龙新派出所在辖区怡丰路上悬挂“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的大横幅,此举引起了社会上的一些争议。去年岁末,深圳福田警方开展雷霆扫黄行动并召开公开处理大会,将100名、客游街示众,分别读出每名疑犯姓名、出生日期和籍贯,现场有上千人围观,此事一出引来强烈反响。

有人毫不客气地说,这个城市是缺乏内涵的。这样的评价或许过于偏激,也似乎有失公允。在当今世界,利益和价值方面的多元性都是一个基本事实,不同利益之间要设法达成妥协,多元价值之间要设法彼此宽容。但“妥协”有没有是非可言?“宽容”会不会掩盖着歧视?没有是非的妥协会不会是强势利益集团既得利益的一种合法化?掩盖着歧视的宽容与不宽容到底有什么区别?……

“我”的未来不是梦

如今从内地到沿海,从乡村到城市、从贫困地区到富裕地区,每年的铁路、民航运送着上亿的“移动的居民”。沿海的一些发达城市演变为移民城市。每个地方都有移民的成功故事,但毕竟是少数。还有相当多的“移动的居民”,都是在尘土飞扬的建筑工地,远离城市的工业开发区,在城乡结合部的廉价出租房里。

城市里的人说,他们是不请自来的,将来他们会回去、也应该回去。城市并不承认他们的移民身份,他们只是暂时的“外来务工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政治哲学中的“道德考虑”,就是问一条集体行动规则是否对所有相关人们都同等地好。这里“所有相关人们”并不限于“我”或者“我们”,也就是由特定利益和价值而形成的某个共同体的成员。例如:挪威人接收了大量来自伊朗和斯里兰卡的难民,但这些难民与挪威人既不属于同一个利益共同体,也不属于同一个价值共同体。接收难民的主要理由是道德的理由:每个人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管他或她的利益地位和价值取向是什么。

对我们来说,如果有一天城乡之间不再是现在这样泾渭分明,移民和他们的孩子们跟城里人一样,可以快乐地工作、自由地读书,那么我们的城市才会更美丽。这期间,需要他们自身的努力,也需要“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文化要为创新提供精神资源

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开放意识、全球意识,就不会有深圳的发展,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如果不把文化上升到城市精神的高度,那么深圳今后的发展会遇到许多的难题。

深圳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谭刚认为,寻找深圳与国际大环境的差距,最终还是要回到具体的层面,就是说深圳应该怎么做。创新更应是一种社会的整体运动,是一个社会的集合概念,是一种站在生产关系变革的高度,为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向更高层次跃进提供崭新的真实的动力。但我们一般提到的创新,主要是指技术上的自主创新。

技术上的自主创新,是需要文化精神包括制度供应来促成的,而这本身就是一条创新之路。创造一种带有综合色彩的创新平台,包括制度的创新、法治活动的创新、开放意识与路径上的创新,这些看似非技术的创新,实质是一种供应机制上的革命,从更广阔的范围培育创新的环境与土壤,为技术自主创新构建脱颖而出的先决性条件。政府应该致力于促成一个宽容的城市环境,形成宽容的创新思路和城市文化理念,它是深圳继续领跑的无形资本。

这些都是文化的内涵。发展文化的本质是为创新提供精神资源。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过去20多年深圳以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而自豪,深圳以极大的政治勇气趟过许许多多的雷区,在价格体制、企业体制、市场体制、政府体制以及资本市场等各方面创下了数以千计的全国第一,感动了全国,震动了全国,也为全国各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榜样。

篇8

一、实践目的

实践是迈向成熟重要的一步,也是大学生正视社会和正视自己,走出自我,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工作的第一步。通过参加实际工作,初步了解和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巩固和运用目前所学的专业知识,使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通过撰写实践报告,提升专业知识水平,提高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了解环保局的工作性质,以及在政府部门中所处的位置;了解环保局管理科的基本工作状况,工作内容,流程以及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加强与他人的合作精神与组织纪律性及对各项规章制度的遵守;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学习和提高处理社会工作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加工作经验,为将来的正式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践内容

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指导老师的指导,学习和了解了与环境的一些相关问题和环保局工作流程;整理分析所收集的各项资料,对文件进行整理、分类、存档。在这期间并进一步加深了对Excel使用的能力;学习对已归档录入的文件的检索以及《环保局年报表的数据输入系统》的使用;了解环评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的编制流程及书写格式;了解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政府机关日常办公的基本知识;学习政府文件和环保局日常办公文件的书写格式及环评审批意见的下达的具体流程。阅读文件,抓住文件核心内容,对有关实地调研数据资料进行详细记录并加以整理。每天写好实践笔记,记录实践情况、实践心得、工作计划等。

2.1 地点:黄冈市环境保护局管理科办公室

2.2 指导老师:王主任、邢主任

2.3时间:20xx.6.24——20xx.7.7

三、实践过程

实践第一天,跟随带队的王老师一起来到黄冈市环保局污染控制科与该科室的周科长,王主任见面,两位科长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并同主任握手,让我激动万分。他们的热情立刻让我初进这政府机关的紧张消失的无影无踪。他们勉励我们要好好学好专业知识,要我们对环保这一朝阳产业树立信心。之后在王主任的安排下,我们见到了我们此次实践的指导老师----刑主任。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们与刑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3.1 黄冈环保局简介

第一天,刑姐详细的给我们介绍了黄冈环保局的内设机构和它们的主要职能。

3.1.1 黄冈环保局主要职能

(一)负责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基本制度。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环境保护规划及市政府有关规范性文件;对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对县(市)的环境保护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组织实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组织编制并监督实施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监督实施环境保护地方标准及技术规范;拟订并监督实施全市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规划和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参与制定全市主体功能区划。

(二)负责重大环境问题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组织协调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的调查处理,指导协调市、县政府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警工作;协调解决有关跨流域、跨区域环境污染纠纷;统筹协调全市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

(三)承担落实市政府污染减排目标的责任。承担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监督管理职责,组织拟订并监督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的制度;督查、督办、考核各地污染物减排任务完成情况并公布考核结果。

(四)负责环境执法及监督工作,承担从源头上预防、控制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责任。组织实施全市建设项目“三同时”、排污申报、限期治理等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组织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和专项治理工作;组织开展环境保护执法监督检查活动;指导县(市)环保部门开展环境执法工作。

(五)参与指导和推动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发展,会同有关部门监督管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和组织开展清洁生产工作;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六)负责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指导、协调、监督生态保护工作。组织实施水体、大气、土壤、噪声、光、恶臭、固体废物、化学品、实验室污染物质、机动车等污染防治制度;拟订全市生态保护规划;组织评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监督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重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破坏恢复工作;指导、协调和监督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协调和监督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环境保护工作;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协调全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组织指导城镇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指导生态示范创建。

(七)负责核安全、辐射安全和放射性废物的监督管理。拟订有关规划和制度,参与核事故应急处理,负责辐射环境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监督管理放射源安全,监督管理电磁辐射、伴有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污染防治。

(八)负责环境监测和信息。实施国家环境监测制度和规范,拟订全市环境监测制度和规范;组织实施全市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组织对全市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调查评估、预测预警;协调市内的环境监测网和环境信息网,组织建设和管理全市环境监测网和环境信息网;建立和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推动全市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和环境信息公开,统一全市环境综合性报告和重大环境信息;组织实施对国控和省控重点污染源的监测。

(九)组织、指导和协调全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实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纲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有关宣传教育工作,推动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环境保护。组织环境保护重大科学研究和技术工程示范,推动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体系建设。

(十)负责拟订全市环境保护重大工作目标和措施。指导开展生态文明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组织开展全民环保行动,组织落实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生态环境规划和计划,指导红色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工作。

(十一)负责市环境保护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十二)为大企业提供“直通车”服务。

(十三)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

3.1.2 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市环境保护局设办公室(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科牌子)、规划与财务科、政工科、污染防治科(挂政策法规科牌子)、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科(挂科技与监测科牌子)、宣传信息科6个职能科室。

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接触的就基本上是档案管理方面的工作,在刑姐的帮助和指导下,学会了很多。

3.2 了解环境保护档案,加强对工作内容的认识

环境保护档案是指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直属单位(以下简称“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 环境保护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种。 黄冈环保局档案的分类分为四大类:党群政工类、政务综合类、环境管理类、科技监测类。每一大类再细分永久、30年、10年三个小类。凡在工作查考、经验总结、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长远利用价值的,应永久保存;凡在较长时间内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应长期(16年至50年)保存;凡在一定时期具有利用价值的,应短期(15年以内)保存。 环境保护档案的保存价值应定期进行鉴定。对保管期限的变动、密级调整和需要销毁的档案,必须经过专门的鉴定小组鉴定,并报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环境保护档案鉴定小组由本部门档案、保密和有关业务部门的人员组成。

环境保护档案的销毁由档案管理机构执行,并报本部门的保密和保卫部门备案。销毁档案时,由档案、保密或者保卫部门指派两人监督销毁并在销毁清册上签字。档案销毁后及时调整档案柜架并在目录及检索工具中做出相应的注明。库存档案未经鉴定并履行批准手续的,严禁销毁。

环保档案管理机构应建立健全档案统计制度,并按时将统计结果汇总报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档案行政主管部门。

单位撤销或变动时,应当妥善保管环境保护档案,向接收单位移交,并向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工作人员调动时,属于归档范围的文件材料必须全部上交,并办理移交手续,不得带走或毁弃。

环保部门必须提供保管环境保护档案的专用库房,并指定专人管理。

档案库房必须配备防盗、防火、防潮、防污染和防虫、防鼠等安全设施,并保持适当的温度、湿度。存放声像等特殊载体档案的装具,应当配备防磁化设施。

环保档案管理机构应定期检查环境保护档案的保管状态,对破损或变质的档案应及时修复。

3.3 工作内容

实践期间在遵守国家保密制度,不得造成档案的损毁、丢失、泄露;不得擅自提供、复制档案确保环境保护档案的机密与安全的前提下认真做好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立卷归档工作;检查、验收科技项目或者上报评奖成果的档案是否完整、准确、系统;负责本单位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和统计工作,熟悉所保管的档案情况;开展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迅速准确地查调档案;。

3.4 阅读学习相关文件

在对环保局档案工作的了解熟悉后,今天在刑姐的指导下我们开始学习阅读档案室的一些相关文件,了解环评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的编制流程及书写格式;了解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政府机关日常办公的基本知识;学习政府文件和环保局日常办公文件的书写格式及环评审批意见的下达的具体流程。

诸如工程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项目审批中坚持把总量削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坚持“以新带老”新增污染物排放量不准突破总量控制指标,充分发挥环评这一源头控制的作用,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乡村总体规划要求、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严把审查关,否决此类项目。并且深刻的体会了“三同时”在环评中的重要性,“三同时”就是“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环保局污控科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三同时”管理和验收,对不符合 “三同时”的项目是坚决不予批准的。 环评报告书编制完成后,环保部门要在6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批复。另外,在刑姐的指导下,我们学习其他各种政府文件的书写和阅读,政府公文的阅读和书写这在我们以后可能从事政府相关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我们必须学会的基本技能。

3.5 实践结束,返回学校

经过两周的实践我们的实践任务基本完成,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临走时总有些不舍,黄冈,在这个美丽的城市我们度过了一段十分有意义和难忘的美好时光。

四、实践收获与体会

篇9

营销真谛 至真至诚

纵观当今服装行业国际化、同质化竞争激烈,服饰产品的质量与创新只能勉强满足顾客基本需求,对于心理上的远不能顾及。在这一点上,蔡冬冬明白只有系统性、战略性品牌的塑造与管理才是建立顾客忠诚度,赢得市场竞争地位的核心问题。因此,太子龙控股集团自创业以来完成了四次战略升级和品牌扩张。16年的风风雨雨,企业始终坚持“至真至诚”的营销理念,用真诚满足每一位顾客的需求。

“品牌是一种文化,一个真正的品牌也应该像人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属性,独特的个性,独特的内涵,独特的利益,也就是独特的品牌文化。”当问及蔡冬冬准备如何打造“太子龙”的品牌文化时,她眼里闪过一丝神采,语气中也带了几分自信与自豪:“步入‘太子龙’男装世界,你可以感受到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服装行业在其中有取之不尽的宝藏。太子龙在中国元素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精神骨。”回首“太子龙”在打造品牌文化的营销道路上,每一段都留下了一个睿智女人的足迹……

亲密接触 感受营销

“贤妻良母”是很多女人的梦想,少女时代的蔡冬冬也不例外。她幻想着,如果生命中出现那么一个人,能够很真诚地爱她,有一个温馨的家庭就足够了。她从来没想过要走出生她养她的家乡诸暨,要为中国男人打造一道亮丽的风景。可命运让她认识了后来成为太子龙控股集团董事长的王培火,这不但改变了她的梦想,也改变了她的人生。

第一次创业总会让人印象深刻,蔡冬冬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她单纯而腼腆,怀揣着对未来美好的愿望和对生意最简单的理解,毅然踏上了义乌这片热土,和后来成为她终生伴侣、事业拍档的王培火开了自己的第一间店铺,王培火负责进货,她负责销售。

“当时我感觉做生意吧,不就是我给他货,他给我钱呗。”蔡冬冬谈起过去忍俊不禁,不料头一笔生意就被弄得满脸通红心跳加速。当时的我脑袋嗡嗡的,一点讨价还价的概念都没有。”

她的第一位顾客是个小伙子,进来要买包,并没有放下钱拿上包就走,而是做了一个现在在商场里很普通的行为:侃价。谁知这一砍价,却把她的脸“侃”红了。通过这次经历,蔡冬冬开始留意销售流程、语言技巧、服务意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次亲密接触营销的蔡冬冬,很快从店铺营销中尝到了甜头:只要是进来的货,她都能卖动,不会有库存;即使是和别人同一批进的货,当别人的店铺还卖得很艰难的时候,她已经开心地数钱了。

营销抉择 辗转杭城

1995年,就在蔡冬冬义乌的生意蒸蒸日上的时候,她和王培火做出了一个外人无法理解的决定:王培火留在家乡诸暨发展企业,她则只身一人来到省城杭州开辟营销市场,两个人合力创建了太子龙品牌。

“当时很多人都劝我,义乌的生意做得那么好,放弃去杭州,很可惜的。”蔡冬冬思绪仿佛回到了从前,“其实人生地不熟地去陌生城市闯,我自己心里确实没有底,但是要把事业做大的想法,在我的心里已经酝酿很久了,不去闯闯又不甘心。”

和所有单枪匹马出来闯荡的年轻人一样,蔡冬冬也经历了最初的艰难:站柜台、卖货物、学杭州话,一时间忙得不可开交,可是她每天都是信心满满地出去,累到双脚都懒得抬才回来,再苦再累都是自己扛。虽然生活艰辛,但感觉充实,有目标、有干劲。

现如今生意火爆、品味高雅的兴合男装大厦,以前是以“床位”的形式一个个销售的市场。蔡冬冬进去之后,大胆提出把斜着的一段地下通道拓大面积,改成商铺的创意。经过与服装城近三个月的协商,她的店铺终于从18平方米的空间扩大到了四五十平方米,生意越做越火。短短的时间内,她站住了脚,也把整个兴合市场给炒得很红火,吸引了更多的商户。

作为一个女人,她不仅拥有女人的美丽和聪慧,更具备了男人的勇气和胆魄,不仅拥有了男儿的自信和自强,蔡冬冬也拥有了男人一般的潇洒和抱负。要让天下的男人都穿上太子龙的服装。

第一次辗转杭城的营销抉择后,蔡冬冬的事业开始腾飞,与此同时,在相隔百十公里外的诸暨老家,王培火也正在做着把太子龙品牌做大做强的长远规划。同一事业,两地音书,夫妻二人畅想着同一个传奇的故事。

创新直营 学无止境

1999年,太子龙的销售火速飚升,在中国男装界很快站住了脚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太子龙品牌也被认定为国家驰名商标。荣誉来了,消费者多了,全国各地要求加盟的经销商也与日俱增。面对红红火火的势头,除了欣喜,敏锐的蔡冬冬迅速地觉察到,销售商对企业的忠诚度却在下降,为此她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动手术的方案:采用“专卖”的形式。之后她又提出了“走动式管理”的模式,招骋专职的“市场部经理”,形成有序化管理,并提出以江、浙、皖为核心的根据地市场,培养了一批忠诚的客户。

“公司和客户的关系并不单单是利益的关系,而是共命运的关系。我把这个称之为――命系合作体。”蔡冬冬解释说,“具体说,是企业和渠道内的成员依靠团体形成的核心力参与市场竞争,建立共同发展、共存亡的新型合作关系。”

通过冷静的思考,蔡冬冬对市场的“淡旺季”有了新的理解,如果认为市场有了“淡季”,那就说明是思想上出现了“淡季”。所以,要管理好外部市场,首先要管理好内部市场。而内部的问题,关键在于“执行”。营销不是做思想的巨人,而是行动的先驱。蔡冬冬根据经验总结出了三个“赢”的心得:一、赢在常理;二、赢在细节;三、赢在执行。

“女人一辈子都得追求更完美。”是蔡冬冬一直的信念。除了在中科生产力的“总裁夫人班”学习,她还在自学管理、经济方面的知识,每天都给自己“充电”。在多方面的知识吸收和积淀之后,蔡冬冬又开始学习“企业上市管理”课程,为迎接新一轮竞争作准备。

蔡冬冬认为,营销是一门技术,现代营销就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型技术。市场瞬息万变,产品“时”新“日”异,因此惟有每天去更新甚至创新自己的营销知识与营销技能,才能够把营销工作做得越来越出色。

随着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蔡冬冬意识到,庞大的加盟体系是一种“虚胖”,是加盟体系不健康的表现。为了让太子龙“瘦身”,她果断提出从加盟体系向直营体系的战略转型。旗舰店的形象展示增加了说服力,有效地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直接面对消费者,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特点,获取最有效的市场信息,为公司决策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龙爱”无疆营销文化

2008中国十大品牌女性、中国十大杰出营销经理人、中国品牌建设十大优秀经理人、中国品牌建设十大优秀经理人、中国杰出营销策划能手、第四届浙商女杰……荣誉见证了一个女企业家的成长,而蔡冬冬却把这一切都归功于家乡、社会对她的培养和支持。“营销是我的事业,我有责任把我的事业做好;但同时我又是一个社会人,我有义务把感恩之情回报给整个社会。”蔡冬冬平静地说。

怀着悠悠家乡情和拳拳故土义,每年春节蔡冬冬都亲自上门为家乡60岁以上老人送年货和慰问金,组织60岁以上的老人去北京旅游,实现了老人们的心愿;一直保留着故乡小乡村的老厂,使不便外出的老乡工作和收入稳定;进行村企结对,支持当地新农村建设,为农村道路、桥梁、水利建设和文化活动出谋划策、捐款捐物。

蔡冬冬还以“责任文化”、“大气文化”为指引,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在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中,太子龙控股集团紧急调拨价值200万元的服装捐赠灾区,并紧急调拨300万元现金通过全国扶贫基金会转给汶川,总价值达512万元;在玉树抗震救灾中,公司共计捐款20万元。自创业以来,公司各项公益支持捐助近5000万元,主要用于对当地新农村建设,救灾救助等,受到民众的赞誉和政府的肯定。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2-0059-05

规训是法国社会学家福柯提出的一个社会学概念,本意是指规范人的各种手段、方式。至于规训的作用,他认为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但是无论是积极的规训,还是消极的规训,它们的最终追求都是培养人的顺从型人格。[1]

学校作为国家培养“接班人”之地,是最典型的规训场所之一,而学校里对学生经常进行规训的地方就是课堂。在学校里,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生活的品质和场域特征对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形成的影响至关重要,甚至关乎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反思学校课堂生活中的规训行为的性质和意义应该成为教育者的关注点之一。

在一次教育考察中,笔者听了N市的一所小学一年级的一节语文课。这节课的内容是《升国旗》,授课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这位女教师基本素质很好,音质很美,教态落落大方。教学过程设计得也很紧凑,师生互动也好。但是通过对这节语文课教学过程的观察和教学内容的整理,仍然不难分析出在这节语文课中存在的规训特征。

一、 语文课堂中的规训特征

(一)通过教学仪式实施的规训

课堂教学也是一种典礼性质的活动,所以一定的仪式是必要的。我国古代的《学记》中对教学仪式也有比较详细的记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现在的课堂教学也是从仪式开始的。

师:上课!(语气简洁而有气势)

生:(起立)老师好!(参差不齐的声音)

老师并不急于回答“同学们好”,而是先巡视一遍,一边说“ⅩⅩⅩ,站好!”,看到学生差不多都站好了,她才厉声地说:“坐下。”

关于仪式的说法很多,所有的社会学家都一致性地认为是典型的规训手段。孩子在这样的仪式中学会了什么是顺从、什么是秩序、什么是权威。语文课老师兼这个班的班主任(一般情况下,在当今的中小学都是“主科”老师当班主任,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现象最为突出)。班主任一职的设置是从苏联沿袭过来的,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是班级的管理者、组织者和建设者,因此对学生的威慑比较大,这在课堂的氛围上明显地可以感受到。作为班主任的老师,因为具有了比学科教师多的社会赋予的权威符号,也就多了对学生进行名正言顺的规训资本。

(二)通过课堂纪律的规训[2]

一般来说,纪律有三种基本涵义:1.纪律是指惩罚,这是福柯常用的涵义。他的著作《规训与惩罚》也有的翻译为《规训与纪律》。他认为纪律是典型的规训。2.纪律是指通过施加外来约束达到纠正行为的手段,强调了纪律的强制性和公益性,“纪律是为了学生好”,这是很多教育者持有的观点,是他们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3.纪律是指对自身行为起作用的内在约束力,这是一种道德约束力。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让我震撼:一个是我头顶上的天空,一个是我内心的道德法则。”我们课堂上的纪律应该属于哪种涵义呢?

上课开始前,老师重申课堂教学纪律,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也有点类似“成语接龙”形式。老师说:“小手——?”孩子们齐声回答:“背背后。”

老师说:“小嘴巴——?”“闭闭紧。”孩子们一起附和。

老师说:“小眼睛——?”孩子们一样地扯着喉咙喊:“看黑板。”老师纠正说:“是看大屏幕,不是看黑板。”(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应用到每个班级,教学手段的进步从这样的一问一答中也可以反映出来。)

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还不断地通过语言符号和手势,以及物质奖励、组织活动来维持和强化纪律意识。

“我要让坐得最端正的孩子来读课文。”

“你总是插嘴,什么时候不插嘴了,老师什么时候才会叫你回答问题。”

“坐得好的同学今天都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

“你,坐下!”(配手势)

等等。

座位的摆放也考虑到了维持纪律。学生的座位都是孤立摆放的,课桌与课桌之间是不连接在一起的,有效地阻止了学生之间的窃窃私语和频繁往来。对于敢越轨破坏纪律者,则实行空间的隔离,实行身体上的规训。违规轻者就在自己的座位上站着,从听课的形式上被孤立而成为另类。违规严重者或者屡教不改者则有专门的位置。在教师讲台的左首有一个专门的桌位,谁在课堂上调皮捣蛋,那个位子就是谁的。现在坐着的是一位男孩子。即使坐在那儿,也没有改变他活泼好动的性格。每次发言总是把手举得高高的,有几次还举到了老师脸上面,甚至是自己跑到讲台上去,但是每次老师都不叫他回答问题。

(三)通过教学内容的规训

这节语文课上不仅有很多明显的外在的规训,更有内在的规约和惯习的型塑。

这节课的内容是《升国旗》,内容是: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我们立正,向您敬礼。在学校教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很正常的事情。事实上,学校是国家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无论是在今天还是在过去。这一点,李书磊在其著作《村落中的国家》中有很好的描述。[3]国家意志的突出实现了教育国家化的需要,但是又往往冲淡了甚至是破坏了教育的原旨与初衷,使教育沦落为一种工具和道德的说教,其中还可能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师:“红旗为什么是红的?”

生:“因为它是红颜色的。”

师:“这个红颜色是怎么来的?”

生:“染的。”

师:“谁染的?”

生:(犹豫了一会儿)“不知道。”

正在老师想要告诉学生答案时,一个学生激动地举起手来:“老师,老师,我知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成的。”老师释然,让全班同学为他鼓掌“棒,棒,棒,你真棒。”让那些对国家意志一点概念都没有的孩子去理解国家标志的含义确实有点难度。

课后我问那个回答出“正确”答案的男孩,你是怎么知道红旗是由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他说是从书上看到的。我又问他,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他摇摇头。这让我不免对这样的教学产生怀疑,学生通过连自己都不明白的回答获得了老师的奖励,而那些老老实实回答不知道的学生却受到老师的批评,这是教学吗?这是规训吗?是什么呢?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

师:“五星红旗是伴随着什么升起来的?”

(学生沉默。)

师:“想想你们刚才看到的大屏幕上的画面。”

一个学生很激动地站起来:“老师,老师,我知道,是随着那根线一起升起来的。”

师:“胡说,不对。是伴随着国歌一起升起的。你没有看到‘国歌声中,冉冉升起’吗?”(一脸怒气)

(学生无语。)

师:“升旗时,我们该怎么做?”

生:“要敬礼”

师:“敬什么礼?”

生:“少先队队礼”

师:“不对,是行注目礼。”

李书磊在《村落中的国家》一书中曾经提到:在所有的小学学科中,最能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就是语文了。听了这节语文课让我相信事实确实如此。

(四)通过教师表情的规训

除了上述规训的途径和方式之外,教师还有一种特殊的规训方式:表情。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情也是一种重要的支配力量。积极的表情给人以激励,消极的表情给人以压抑。在这一节课上,老师的主要表情以“板着脸”为主,可以看出一脸的紧张,偶尔松弛。由于孩子们总是不断地制造事端,捅乱子,所以老师就必须不断地训斥、发火、怒目圆睁,从而制止这些行为,或者制造严肃的学习氛围,保障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不要给孩子们好脸看,否则他们会蹬鼻子上脸”,这是很多老师的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之一。孩子们在这样的表情支配下,也慢慢地变得谨小慎微,学会“看脸色行事”。老师严肃时就坐得端正些,老师面部表情偶尔放松时自己就也放松一下。一节课中,老师的表情最放松的时候是看到孩子们随着录音机里放出来的《国旗国旗真美丽》的旋律边唱边摇摆身体,同时露出天真活泼笑脸的时候。这情景让人很容易想起《放牛班的春天》《音乐之声》这些经典大片中的场景。

微笑是人世间最美丽的语言。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除了阳光、空气、水和微笑,我们还需要什么呢?”曾几何时,微笑却成了紧俏品。为此从1948年起,每年的5月8日被定为世界微笑日,以鼓励人们微笑着面对生活。美国人专门研究证明微笑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三倍以上。真的印证了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歌词:你的笑对我的一生都很重要。

二、 对规训特征语文课堂的思考

可以说,这一节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规训是无处不在,又无时不在的。从身体到灵魂,从时间到空间,形成了一个对学生进行规训的严密网络。当下的课堂教学还难以排除规训的影响,同时,我们也要反思:我们的课堂需要什么样的规训?这是我们需要的规训吗?

现代教育试图用规训的技术、规训的道德、规训的知识为人们装备上最具有生产力的功能,教给我们获取各种利益的手段,但是这些纯技术的手段是无法燃起生命和精神之火的,只能像石头一样,砌成身体之间的墙,这墙无法为生命和精神展开一条可能性的路,仅仅是禁锢生命,阻隔爱。没有了爱,教育也就不再是教育。因此,从人出发,为了人的独立和尊严,指向人内心的自由和发展,关注人性的解放和涅槃,这才是教育应有的价值追求与宏大旨趣。[4]

(一)纯粹规训的弊端:反教育行动

现在的学校教育形式来源于工业大生产的模仿,具有典型的批量生产特征。追求规模效益和生产效率也成了不少学校的宗旨之一,于是规训作为一种促进生产的手段受到重视。然而,纯粹的规训是一种反教育、背离教育的行为。学生被视为流水线上待加工的“产品”,学生被当作“物”来加工,当“容器”来填充。教育实践被理解成一种技术化、程序化的简单过程。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被肢解与遮蔽,丰富的情感世界被践踏和忽略,知、情、意、行等被“知识”的逻辑所替代,最后导致的结果只能是教育的“异化”。教育培养出的产品只能是“机器人”“木偶人”“空心人”。纯粹规训的教育不是教育的本意,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类似马戏团训练动物的训练。不能宽容学生,尤其是小孩子的所谓出轨、破坏行为,一味地强调规训是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的。

再者,在课堂教学中,仅仅靠规训是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的。学习是一个过程,尤其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他们不仅需要时间去适应小学的生活,更需要时间去感知、领会、思考、运用,去理解什么是学习。在这个时候,“慢”可能是最重要的要求。“节省了”时间的教育未必是成功的教育。真正的学习过程也必须是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离开了学生本人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不可能发生的。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过程,只有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无数事实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当下,我们很多孩子之所以不喜欢学校,不喜欢学习,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在学习,而是被作为“作业机器”在不停地做题。[5]

(二)规训者与被规训者:人的工具化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说“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当教师纯粹采用规训的手段、或者大部分采用规训的手段来教学时,他就成为了规训者,他就实施了“目中无人”的教育。譬如对标准答案的追求、对学生人格的漠视、对课堂教学的例行公事般的敷衍等。教师在培养“工具性”的人的同时自己也成为“会说话的工具”。这样的教学过程,老师和学生都被工具化。[6]

人天生就是学习的动物,学习是人的本能。这一本能决定了人具有主观的能动性。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就曾经讲过“教育是点燃火焰,不是灌输”。他极力倡导“产婆”式的教学方式,认为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将知识生产出来,是学生精神的、智慧的“助产士”。现代的人生发展观也认为无论成人和孩童都在继续成长的历程中,只是成长的模式不同而已。“不同”是顺应身心发展而成的事实,孩童和成人各自呈现不同人生阶段的精彩,其中无高下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把“不同”当作“不对”的思维模式,是在教育中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具体表现就是以成人为中心,用“成人知识”抹杀孩子的独特性、创造性,以炫耀成人的“有知”以及掩饰已经拥有的知识的荒谬,结果把孩子变成成人的“复制品”,失去了童年的天真与青少年的浪漫。[7]

(三)从规训走向教化:教育原旨的复归

现代的教育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功能,政治的功能、经济的功能、文化的功能、环境保护的功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功能,等等。在越来越多的功能下,教育自身的功能却越来越被掩盖,被忽略,被漠视,日渐式微。外在强加于教育活动之上的目的常常变成教育追求的单一标准,遮蔽了教育人的视野,限制了理智开展的自由度。这和消费领域从福特主义走上后福特主义的理念具有相似性。然而教育不是消费品,没有了教育自身功能的实现,教育所附加的哪些功能的实现就会大打折扣,其他功能的实现必然大受影响。这可能也是当前人们抱怨教育不尽如人意的根本原因。

对于教育目的的认识,历史上有两种鲜明的观点,一种是教育的社会目的论,一种是教育的个人目的论。但是在杜威看来,这都不是教育的目的。建立在“教育即生长、即生活、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这一教育本质的认识基础之上,杜威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他还说:“教育本身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8]从而鲜明地提出了“教育无目的”理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理论认为:教育目的只存在于“教育过程以内”,不存在有“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主张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将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总目的看作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并指斥其为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表现。这种外在、虚构的目的具有静止的性质,始终是一种固定的、欲达到和占有的东西。它存在于教育活动之外,使教师和学生所从事的活动变成了为获得某个东西而采取的不可避免的手段,活动失去了自身的意义,变得无关紧要。这种外部的目的观将手段和目的进行了分离,“和目的比较起来,活动只是不得不做的苦事”;相反,从活动内部产生的目的作为指导活动的计划,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其间的区别只是为了方便。“每一个手段在我们没有做到以前,都是暂时的目的。每一个目的一旦达到,就变成了进一步活动的手段。当它标示我们所从事的活动的未来方向时,我们称它为目的;当它标示活动的现在方向时,我们称它为手段。”[9]在活动的内部目的里,手段和目的实现了有机统一,活动也相应地成为一件令人愉悦之事。

杜威在其“教育目的论”中,指出了教育的外在目的的缺陷,并阐释了其必定带来的危害。他说:“如果家长或教师提出他们‘自己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当目标,这和农民不顾环境情况提出一个农事理想,同样是荒谬可笑的。”[10]如果教师将这种外在的教育目的强加于儿童,其必然导致:一方面,教师由于受各种外在因素的支配,他的思想不能和学生的思想以及教材紧密相连,同时,他的智慧亦得不到自由运用。另一方面,学生常常会处于两种目的冲突之中,即:符合他们当时自己经验的目的和别人要他们默认的目的,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教育复归教育的原旨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回归原旨就是要由当前的规训导向转向教化追求。

《诗·周南·关雎序》里说:“美教化,移风俗。”但是我们理解的教化和西方理解的教化的涵义却截然不同。传统上我们认为教化是政教风化、教育感化之意。在西方,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观点颇有代表性。他认为教化“最初是在中世纪神秘主义中诞生,以后被巴洛克神秘主义所继承;再后演变成由克罗勃斯托克的《救世主》而来的主宰了整个时代的宗教上的唯灵论;最后这个词在赫尔德尔那里成了‘达到人性之完满教化’这个基本概念”。[11]由此可见,在西方的话语系统里,教化指的是一种旨在使人发生“极其深刻的精神转变”并且因此“达到人性之完满”的驯化活动。综合东西方的理解,我们可以认识到教化的“主旨就是以自然的方式、在尊重个人自由的基础上促使人的精神的成长、发展和自我形成,它包含着精神培育和精神的自我创造相结合的意蕴”;“爱是教化的根本表现”;“教化的爱的意义在于激发人的自我完善的状态,促进个性的完整,从而使每个人从蒙昧的状态上升为有德性的状态”;“对于教化而言,我们无法放弃教育改造社会的使命”。[12]

我期待小学低年级的充满“孩子气”的课堂。刚入学的孩子对小学生活充满了憧憬,他们背上小书包跑向学校的步伐是轻盈的、快乐的。这是他们向往学校、向往学习的最关键原因。在他们眼里学校就是乐园、学园、花园,而不是规训他们的地方,更不是他们“受罪的地方”。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没有“笨孩子”,没有“沉默的大多数”,他们那么积极踊跃地发言,乐意回答老师的问题,同时他们自己也有很多很多的问题,那高高举起的如林的小手就是明证。应该让每个孩子都发出自己的声音,稚嫩是他们的本色,错误是他们的权利,每一个成人,哪怕他是老师也没有给他们提供所谓标准答案的资格。只有愚蠢的人才会那样做。老师要像欣赏艺术品一样欣赏每一个孩子。要有聆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的耐心保护每一个孩子。为他们创造适宜学习、发现、探究的一切条件和公平的机会。小学低年级的课堂,孩子应该是课堂的主角,可能他们会搞得一团糟,可能他们会乱成一锅粥,但是只要有教师智慧的引导,孩子们会给我们一个惊喜的回报。小学低年级的课堂,知识的学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知识过程的体会和感受,方法的摸索和实验,还有对他们旺盛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保护和激发。那样的课堂应该是灵动的,是生命的流淌和交汇,是智慧的启迪和再现。老师就像是园丁,给予他们充足的养料和温暖的阳光,静静等待拔节的声音。

参考文献:

[1][2][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43-144.202-203.

[3]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35.

[4]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5]燕良轼.教学的生命视野[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序.

[6]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J].教育研究,2004(6).

[7][12]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1-26.364-365.

[8][10]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151-152.

[9][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7.

[11][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王才勇,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1.

Observation of and Reflection on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WANG Kun

篇11

中图分类号:U4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2)02-0040-09

无论按景观生态学者将城市景观空间分为“块状一廊带一基质”还是将城市意象分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性建筑物”,道路景观对城市形象都具有重要意义。一座城市的灵魂——历史文脉、价值追求、城市个性都会反映在这座城市的景观形态中。由于人们进入城市通常是从道路切入的,所以城市道路景观形态对城市形象就显得更为重要。当我们提出城市道路景观需要强化文化自觉时:这个“文化”首先指的就是先进文化、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城市所在地的地域文化以及生态文化;这个“自觉”则是指要以这些文化来作为我们的城市道路建设的指导思想,并将这抽象的精神文化转化为可视的、具化的道路空间形态,融入城市街道景观中。因此,如果承认中华民族有优良的民族文化,每个城市所处的地域有它特有的地域文化,那么中国的每座城市的道路就理应有它的景观特点,而非“千街一面”、“万路同景”。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城市道路在景观建设中追求的应是不同城市不同街区道路景观的“异”,而非“同”。

一、古今中外道路建设中的文化价值取向

古今中外,凡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文明体,均可以从其道路的景观形态中去发现其特有的文化价值内涵。

1.古代道路景观中的精神文化

(1)中国古代文化在道路景观中的表现

中国古代文化在道路景观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具体表现在御道、官道(驿道)和神道上。

御道古人认为人有尊卑贵贱之分,皇帝是天子,位处万人之上。这种思想反映在建筑空间上就是“高为尊、低为卑,中为尊、侧为卑”,表现在道路建设上就是皇帝通行的御道必定位处道路的中央。如东汉的都城洛阳的御街、宋代东京开封的御街都非常典型地反映了这种王尊民卑的道路空间形态。

秦代驰道也是如此。据载,秦驰道“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所谓“三丈而树”是指处于五十步驰道中央的三丈路面,“惟皇帝得行”,“诸候有制得行驰道中者行旁道,无得行中央三丈”。所以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反映在道路景观上就是:代表国家形象的御道在空间形态上分为三:中央部分高于两侧,道中是皇帝的行道,道侧是百姓走的。

驿道反映在驿道上的道路景观主要有牌坊和亭。通过牌坊形成的道路景观,表达当时社会所弘扬的思想价值与伦理道德,能产生极大的文化氛围营建效果。而亭则是古人为表达情感和休憩在道路两侧建的建筑空间景观,是道路的一种附属物,而非仅是园林建筑。

牌坊。在道路中央树起标榜“仁义礼智信”等价值取向的牌坊,就是道路景观对古代伦理价值的自觉宣扬。安徽歙县棠樾村的自东北向西南巍然排列、气势非凡的七座牌坊群景观,分别宣传扬的是“智、孝、节、善、慈”等古代中国的主流价值文化;福建诏安南诏七座石牌坊群,分别弘扬的是“廉、忠、寿、善、智”等道德价值。这些牌坊都成为古代中国道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宣扬的思想文化无不体现着那个时代的价值取向。

亭。亭也是古代中国道路重要景观。它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古代中国人分、离、送、别时的一种礼节行为表达。古代中国道路上的这种建筑,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国家的道路空间景观。对道路两旁建立的这种特殊建筑专门投入资金和劳动力,说明了古代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情。亭分长亭和短亭——其设置为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古代文献中对亭的解读很多,如“亭,人所安定也。亭有楼”,“亭,留也”,“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均与道路上的分别、停留有关。李白有“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有:“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等等。

神道神道也是君本政治在道路上的体现。最初神道是为帝王和有着卓越功勋的武将的陵墓兴建的,后专为帝王陵墓兴建。神道的华表、翁仲、翼马等均是中国君主政治文化在道路景观上的表现。目前留有遗迹的神道有许多:唐乾陵神道,宋陵(巩义)神道,明十三陵神道,清东陵神道等,都表现了不同时代的礼制文化与艺术特点。

(2)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在道路景观上的表现

古希腊道路 古希腊重要的道路都是连系神庙和广场通道。从政治文化来讲,古希腊的城市空间形态主要由城市广场、神庙和城市道路来表达。“广场体现了古希腊文化的城市民主精神”,“卫城是当时宗教的圣地和公共活动场所”。因此,神庙和城市广场周边道路四通八达且宽敞、美丽。而这种宽阔、美丽的城市道路是由古希腊政治文化所反映的。

古罗马大道景观

古罗马的凯旋门斗兽场反映的是古罗马的尚武文化。热衷于武力征服和感官享受的罗马人在思想价值取向上一是崇尚武力,二是追求享受。前者导致它为了征服其他民族,修了8万多公里适合于战车行驶和骑兵运行的罗马军用大道,使古罗马城区遍布适合罗马军团通行的城市带形空间——军用大道,以及数以百计的凯旋门;后者导致它修建了许多洗浴场和规模宏大的斗兽场。

为了炫耀武功,罗马帝国还修建了众多的凯旋门矗立于道路中央,如提图斯凯旋门、君士坦丁凯旋门等,这些纪功碑式建筑遍布环地中海区域罗马帝国的版图内,成了古罗马大道上的重要景观。

2.近现代国外城市道路建设中的文化价值取向

进人近现代以来,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通过道路景观的打造来展示国家与城市的精神文化并无变化。

华盛顿林荫道——景观形态蕴含着美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思想价值。以空间形态来表达政治内涵是华盛顿城市空间最大特点之一。经过160多年的完善与建设,今天的华盛顿林荫道已由当初的“L”形发展成了“十”字形,其景观形态融入了更丰富的意识形态内涵:华盛顿林荫道的核心景观是华盛顿纪念碑,它的东面是国会山,西面是林肯纪念堂,北面是白宫,南面是杰弗逊纪念堂。这种景观形态,至少表达了四种景观文化内涵:一是用城市带形景观语言告诉人们,美国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居中心地域的是华盛顿纪念碑,华盛顿主持制定的美国宪法确立了美国政体为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而林肯和杰弗逊纪念堂,则体现了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精神,这些都是美国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二是美国是一个承袭西方文化的国家——华盛顿纪念碑造型为方尖碑,方尖碑源于埃及,它模拟太阳金色的光芒而创作,是古埃及太阳神“拉”的化身,今天,从圣彼德大教堂到圣母百花大教堂,从协和广场到万神殿,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莫斯科,凡西方文化覆盖之地都矗立着代表着宗教意义、文化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方尖碑,方尖碑已成为西方文化的一种符号;华盛顿纪念碑高达169米,座落在从国会山到林肯纪念堂的东西中轴线上,是世界最高的方尖碑,也是哥伦比亚特区的最高建筑,这隐喻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推崇的政治文化价值的“崇高”。三是道路景观的意识形态性,除上述景观内涵意识形态外,靠华盛顿林荫道周边分别有以“自由墙”形式展示的二战纪念碑,有以“Freedom is notfree”题词的韩战纪念碑和碑体呈V形、好像“地球被战争砍了一刀”的越战纪念碑,这些都表现出具有美国特色的、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四是道路的生态文化性,华盛顿林荫道从它开始规划建设那天起,其设计者A.J.Dawning就确立了它的周边绿化植物是采纳“在华盛顿地区气候条件下适宜生长的所有树种的集合”,因此华盛顿林荫道没有更多昂贵的非本地树种,它的绿化是仿自然的生态景观绿化。

香榭丽舍大街——法兰西民族性格的带形空间展示。香榭丽舍大街(下称“香街”)取自希腊神话“神话中的仙景”之意,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大街”。香街位于卢浮宫前的协和广场、凯旋门和大凯旋门的东西中轴线上,横贯巴黎8区,宽约70米,全长约1800米。其人气、名气、财气和文化之气在全球很难找到能与其比肩的。香街集历史文脉、时尚文化、人文底蕴于一体。从历史文脉来讲,它出身“贵族”——由凡尔塞宫的风景设计师Le Notre于17世纪中叶设计,三百多年来,从协和广场上的方尖碑,到星形广场上的凯旋门,上演了无数影响法兰西、欧洲乃至世界的人间悲喜剧!香榭丽舍一侧,大宫和小宫留下了法国曾经有过的荣华富贵;从时尚文化来讲,香街引领世界最时尚的消费品牌文化,从LouisVuitton到Starbueks,从Pierre Cardin到Versace,从Mercedes-Benz到Citroen,从PATHE到MGM,从Maxim’s到Fouquet’s,从Lido到Planet Hollywood……所有世界著名的品牌一应群聚香街;从人文底蕴来说,从大仲马到小仲马,从巴尔扎克到司汤达,享誉全球的世界级大文豪的文学名著中,我们都能看到对香街雍荣、高雅、富贵、繁华的描写……

如果说法国人的“浪漫”可以在充满风情的塞纳河两岸的绚丽景观上体现,那么,香街的景观则体现了法国人的“傲慢”——香街是法兰西民族性格和法国文化的空间景观展示。

世纪大道——上海开放精神的体现。如果外滩那些万国建筑的建筑立面及沿街栏杆、灯饰、躺椅等附属设施的西化风格,代表的是旧上海殖民地文化的道路景观的话,那么,浦东世纪大道就是今天上海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所展示的道路景观。这条由法国Sommer ist—De Fance设计的“东方香榭丽舍大道”的景观路,西起东方明珠,东至浦东新区行政文化中心,全长约5.5公里,宽100米。世纪大道最突出的特点是:“对100米宽的道路采用了非对称的横断剖面设计,延伸宽达30米的步行林荫道,通过以‘时间’为主题的雕塑展示及纪念性标志物营造壮观的场面……”世纪大道在景观表现上通过“东方之光”、“世纪辰光”、“五行”等雕塑来充分展示道路景观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但由于存在交通、景观与人之间处理的诸多方面问题,也遭到来自多方面的批评:“中西文化及设计思想上存在冲突”、“城市肌理遭到破坏”、“步行林荫道设计生硬”等。还有学者专门将法国的香街与世纪大道进行了从汽车交通、轨道交通、步行交通、景观等多方面的比较,结果,“东方香街”各方面都远逊色于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这正说明了道路景观的美需要历史沉淀和人文精神支撑,而对国家、地域文化的了解,并非西方一流景观设计所就一定能完全胜任的。

但直接采用招标的方式来吸引国际一流景观公司对中国的道路景观进行设计,如没有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说世纪大道是改革开放精神的体现是恰如其实的。

二、城市道路景观建设需要强化文化自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经典的、享誉世界的城市景观道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有历史文脉,如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二是有精神文化内涵,如华盛顿林荫道;三是能反映一定历史时代政治伦理和文化,如古代中国的御道、神道,当今的世纪大道;四是具有生态意义的道路,如华盛顿林荫道。这四方面的特点都可以浓缩为今天我们统称的“文化”。今天,在全国各地正大规模开展城市道路景观建设时,要想真正建设出经典的城市道路景观,提升城市形象,创造出生活与精神宜居的城市,就必须自觉地将文化内涵融入城市道路的景观建设之中。换言之,就是要把城市的经典道路景观当作文化工程来做,要自觉地将国家的、地域的、民族的精神文化作为道路景观建设的指导思想。

1.城市道路景观存在的问题源于建设思想上缺乏文化自觉

强调城市道路建设中的文化自觉,并不是要不分古、今、中、外地重拾过去几千年来世界各国道路景观的原貌,也不是一概否定西方发达国家道路景观建设的优良成果,而是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摒弃几千年来人类历史上在城市道路建设中的“君本”、“尚武”精神和“物本”的价值取向,克服一百多年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城市美化运动”中的“美本”价值取向——片面强调华而不实的“美”的弊端,用以人为本的精神指导城市建设——以适宜人的居住、有益人的成长、反映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需求等,作为根本出发点来进行我们的城市道路景观建设。

目前在城市道路建设与整治中较为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例如:

在道路带状走势上,更多注重的是所谓点、线、面的规范、整洁,强化的是能给人以流畅韵律的道路视觉景观美,而较少考虑这种外在形式美应蕴含的人文内涵;

在道路整治上注重的是“令人焕然一新”的视觉冲击景观,而对城市道路景观应给市民带来的熟悉感、亲和力和亲近感方面表现乏力;

在道路绿化方面特别注重的是“四季有花”,着眼于花团锦簇等视觉景观效果,而通过道路绿化品种的选择表达特有的人文精神、价值追求较少,通过绿化品种的选择来降低污染、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达到相应的生态效果也研究不够;

在“道路质量提升”上,常常表现为不顾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片面以提高道路造价、档次来尽显豪华,而忽略了研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路景观品质;

所有这些“不仅未能彰显城市精神、凝聚城市人气、强化城市文化资本、提升城市影响力,反而因为崇洋导致新的‘丧魂失魄’,甚至成为笑柄”。

我们认为,上述一切道路景观品质存在的这些问题,均与城市建设中的文化自觉欠佳相关。而强化城市道路景观建设的文化自觉,是克服上述现象的思想基础。遵循文化自觉的道路景观建设,应确立四大基本原则。

2.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中的文化自觉四原则

道路景观建设强调的文化自觉,是民族自身的文化,是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是有地域特点的文化,是和而不同的文化。她与科学技术是相反相成的,科技在质和量上,其标准强调的是与国际接轨,而景观文化则反其道而行之,她追求的是道路景观形态的“异”,避免“千城一面”、“万街同景”。

(1)重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的原则

文化自觉首先需要文化自信。面对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处于“劣势”国家的文化如果不建立应有的文化自信,就可能失去“文化的自我”,甚至以“西方文化的认同来界定中国文化的认同”。一个在文化上自轻自贱的民族,不仅得不到其他民族的尊敬,同时也得不到“洋”和“外”的民族与国家的尊敬,更违背了《联合国》“充分尊重人民文化”的精神。因此,城市建设的文化自觉的前提,首先是建立文化自信,并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上,确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确立,绕不开文化传统的把握,而对传统的真正忠诚并不在于单纯的保持传统,而是在于维护传统的连续性。就道路景观而言,首先需要尊重传统优良文化的审美心理与审美习惯。因此,文化自觉就需要从审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城市景观审美心理与审美习惯中,去区分中西审美心理与习惯的异同,并把握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内在联系,逐渐建立起一套从理论到实践、从精神内涵到表现形式的中国道路景观体系,并最终实现以中国城市道路空间景观形态的特征来表现中国特色的城市景观。

(2)强化地域文化特点的原则

经济的全球化不能代替文化的多元化与地域化。站在全人类文明的高度来看,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和这个民族所处地域的文化都不仅仅只属于这个民族本身,同时也应属于全人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民族并没有资格来否定他自身的文化和他所处之地的地域的文化。相反,他倒有责任弘扬、提升他所在地的地域文化,以此来繁荣世界文化。而道路景观上确立强化地域文化原则,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所在地道路景观中,可以产生三方面的积极效果:

一是凸显地域景观特色,增强城市的个性品质。这就可以杜绝或减少当前城市化进程中被人们所不齿、甚至遭人唾弃的“万街同貌”弊端。

二是可以增强城市吸引力和凝聚力,使本地市民对街道的景观形态有一种亲切感、归属感,使南来北往的旅游客人可以感受到这个城市街道景观的新奇感,体察到祖国的文化多样性,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更表现了城市建设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可以实现由道路景观建设向文化建设甚至社会建设升跃,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是可使道路路域生态环境优化。不同的地域经过自然生态的选择,往往都会形成最适宜于这个地域生长的动植物,这些动植物往往又被当地人所推崇并人格化,形成具有地域意义的“市树”、“市花”、“市鸟”之类的动植物,把这些具有本地生态特色的动植物作为道路绿化的主要植物、街道小品的表现物,既在景观上体现了特色,又对生态环境建设有积极意义。

(3)时代精神原则

人是时代的产物,人不能超越时代正如人的身体不能超越他的皮肤。作为人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当然也不能不带有他所生长的那个时代的印记。正如丹纳所说:文化艺术“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与周围的风俗”。所谓“好”与“差”不在于是不是有那个时代印记,而在于这个印记是否真实地、准确地把握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今日中国最强劲的时代精神就是改革开放精神。改革,就要摒弃过去的不利发展的东西;开放,就会受到来自强势文化的影响。因此,我们的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不可能不受到发达国家的影响,受影响的不仅是规划、设计人员,而且市民的审美与兴趣偏好也是如此。开放时代的城市道路建设,不可能像闭关锁国时的城市道路建设那样我行我素,在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影响下,它至少要考虑四大因素:一是当前世界城市道路建设发展的大趋势,二是城市市民的审美趋向,三是国际社会对城市道路建设的评价,四是城市的经济实力。

从世界城市道路建设的大趋势来说,生态道路的建设是不可回避的;从城市市民的审美趋向来说,城市道路景观品质的多元化是必须考虑的——市民的审美偏好和宜居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城市道路的品质也应是多元化的;从国际社会对城市的评价来说,城市道路的技术标准必须与国际社会“求同”,而它的景观品质则应“求异”;从城市的经济发展来看,只有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路景观,才是普遍受到人们认同和接受的美的道路景观,正如穿金戴银并不等于美一样,城市道路也不是越豪华越美。

(4)生态文明原则

营建与生态城市相一致的生态道路应是城市道路景观建设的重要原则。只有与生态文明相一致的道路绿化景观才是适合人居住的道路景观环境;只有采用可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能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和道路噪声的材料铺装的城市道路,才是有益人的健康、适宜人居住的城市道路;只有在城市道路中,反映出与城市所在地地域生态环境相吻合的城市道路,才能使市民对道路产生心理上的亲近感、精神上的归属感,才会是人性化的城市的道路;只有那种能在道路景观中找到与周边地域环境相协调的道路色彩、建筑立面、绿化景观的道路,才是具有城市地域个性品质的城市道路。

三、文化自觉视阈下的城市道路景观建设路径

1.思想层面:确立“以人为本”的城市道路景观文化建设理念

人的情感、追求与需求是丰富多彩的,市民对城市景观的需求也应是丰富多彩的。作为城市景观构成部分的城市道路的景观特点也应是多元品质的,而不能统一为一个模式。

以人为本的城市道路景观建设思想可以从许多方面解决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并使城市道路景观多元而丰富多彩。可以从以下五个路径来展开建设。

(1)建设有益于人身体健康的城市道路。这种道路景观的建设,着重考虑的是如何通过街道建筑的科学排列,来实现街道的空气流通,创建一个宜居的环境;通过提高城市道路绿化的生态效益——调节气候、降低噪声、净化空气、减少污染来实现城市道路生态质量的提升。

(2)建设让市民产生亲切感和归属感的城市道路景观。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因此,城市道路就应该有让市民熟悉的景观元素品质。这就需要城市道路注重道路周边环境的历史文脉与人文风俗,并将这些元素融入城市道路景观中——从建筑立面、车站、路灯、护栏到果皮箱、休憩椅、路桩,从指示牌、人行道铺装材料的质地、形状到道路绿化植物的种类选择及雕塑与小品的形式与内涵。如果城市道路都建设改造得“焕然一新”,仿佛一夜之间“从天而降”,完全变得陌生了,这样的路显然不会让市民感到亲切、有归属感。

(3)建设具有多元品质的城市道路景观。市民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城市道路理应有多元的品质和多样的道路景观。如开放带来的异域文化,使部分市民喜欢带有洋味的道路景观,作为开放的城市,是可以适当满足这种景观需求的;也有在现代化进程中反而增加了对旧街怀念的市民,因此,仿古的、有民国风味的城市街道也应在城市中留有自身的地位;更有许多市民喜欢徜徉于林荫夹道的城市街道,这当然也应得到满足;至于那些希望享受熙熙攘攘的城市繁华的市民,获取文化消费的市民,大享朵颐口福的市民,当然也应一一得到满足,等等。

(4)建设城市精神文化价值取向最具特色的的城市道路景观。最具特色的城市道路景观,不仅仅只有城市地形地貌、植物花卉,同时也应有城市千百年来形成的城市特有精神文化取向。如,上海是开放之城,南昌是英雄城,井冈山市有星火燎原革命传统,重庆是红岩精神的发祥地,曲阜是孔子之乡……,这些城市如果都能将她们的精神文化通过道路景观打造出来,其道路景观形态就会各具特色,产生经典性。

(5)建设能够代表城市历史文化的道路景观。诚如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论所揭示的,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城市满足人们的需求也是有层次的。将这种需求放在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上来看,建设能够代表城市历史文化的道路景观的道路才是满足城市市民最高心理需求的道路景观,才是使市民对所在城市产生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的重要手段。这就需要从城市的历史文脉、市民的风俗习惯、行为文化等多方面来研究,才能做到准确把握。

2.生态层面:以道路生态学理论推动城市道路建设与绿化

通过路域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城市道路的生态可以得到优化。

“道路生态学”从提出至今也就不到十年的时间。最先创建道路生态学的是被称为“道路生态学之父”的哈佛大学教授Richard T.T.For-man博士。2001年,Forman教授联合总计十四名交通工程学家和生态学家,综合研究了两年多,于2003年出版了《道路生态学——科学与解决方案》(Road Ecology Science and Solutions)一书,由此开创了道路生态学先河。近些年,我国的公路绿化、环保景观设计、新理念指导下的公路设计均是我国路域生态学相关领域的突破性研究进展。然而,国外路域生态学所包含的内容、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经验总结等等的研究深度、发展速度却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开展路域生态学相关研究,对提高我国城市道路生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道路生态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如下图所示:

以路域生态学中的第一部分内容来改善道路生态,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交通工具、改变出行方式(设立自行车绿道、多乘坐地铁、轻轨等)来减少碳排放量;从第二、三、四部分内容来研究,我们可以在道路绿化中,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通过不同植物的组合和植物种类、湿地系统的建设,来达到降低城市污染,优化人和动物的生存环境,为宜居城市提供优质的生存空间。

3.学术层面:建立道路景观批评学

十多年前,郑时龄教授针对我国建筑大发展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建筑批评学,并出版了专著《建筑批评学》,推动了我国的建筑学的发展与繁荣。虽然道路也属建筑,但道路景观的线形空间性、动视性、序列性、因动态而形成的景观文化、景观艺术、景观生态展示性特征等,是与郑院士提出的固态的建筑形态有很大差异的,因此,建筑批评学不能够涵盖道路景观批评学。正如建筑批评学推动了建筑本身的发展和建筑质量的提升一样,建立道路景观批评学当然也会推动道路景观质量的提升。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道路工程呈现出大规模的扩张。以高速公路为例,至2011年,国内高速公路已达到8.5万公里,今年必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城市道路规模也处于世界前列。交通部规划,“十二五”末高速公路里程要达到11万公里,将大大超过美国,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必将进一步推动城市道路大规模发展。规模庞大的路网,催促了道路景观建设,从城市到乡村,到处都在做道路景观,其投资规模、工程数量之大,难以统计。但如此巨大的规模,却并未产生像建筑批评学那样的一门道路景观批评学。这导致我国的道路景观建设良莠不齐。即使像上海世纪大道那样由国际一流景观设计公司设计的、高标准的景观大道也问题多多,其他景观道路存在的问题可想而知。一条景观道出来,人们看到的往往只是电视、网络和报纸上的大量溢美之词,很难看到从学术角度对其进行优劣的评价,这种看不到问题的片面褒扬,长此以往,必然带来更多的景观工程隐患。道路景观批评学的建立,可以对道路景观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研究、描述、分析、阐释、比较、评价、论证、判断和批判,并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客观地、科学地、艺术地和全面地对道路景观及其设计者——道路景观设计师的价值和品质作出评价,从而为道路景观建设的科学评论提供理论支持,并通过这种正常的批评,推动道路景观建设的科学化,促进道路景观建设质量的提高。

4.制度层面:建立道路景观评价组织和管理体系,营建城市道路景观建设氛围

在制度层面建立合理的、各方参与的景观道路的评价组织,对于推动城市道路景观建设、营建城市道路景观建设的氛围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这方面,国内外都有值得借鉴和发扬的经验。

(1)评价组织。国内外均有值得借鉴的经验。以美国为例,其国家风景道体系的形成,从一开始就确定了风景公路的确立步骤必须有:受风景公路影响的“权利人、当地居民委员会、环保组织和对申请立项感兴趣的其他相关利害人应尽早参与进来”。国内近来也出现了道路景观评价组织,如重庆在“海选”最美街道的过程中,就由地方政府协调组织了鉴街团,对“最美街道”挑刺,并提出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