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水利实训总结

水利实训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8 15:36: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水利实训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水利实训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b)-0159-02

1 课程定位、课程体系及教学目标

1.1 课程定位

水利工程制图》是一门水利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经过调研分析:水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从事水利工程的现场施工、中小型水利工程辅助设计以及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和运行管理工作,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工程图样的识读,在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岗位上能够直接指导实践工作。在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数学和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本课程的基础课程,而本课程又是为后续学习《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及顶岗实习等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因此,《水利工程制图》在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1.2 课程体系及教学目标

依据“本科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普通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调整编制水利专业工程图学课程体系如下(见图1)。

1.2.1 知识目标

(1)掌握正投影的基本理论和作图方法。

(2)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具有一定的绘图技能。

(3)理解水利水电行业制图标准及有关规定,并有一定的应用能力。

(4)能依据工程形体正确绘制其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和标注尺寸。

(5)能识读枢纽布置图中各建筑物的布置情况及建筑物与地面的连接关系。

(6)能识读常见水工建筑物建筑结构施工图中工程形体的形状和尺寸要求。

(7)了解房屋建筑图、道路桥梁工程图的图示表达内容、有关规定、读图方法。

(8)培养计算机绘图能力。

1.2.2 能力目标

具有正确应用制图标准相关规定的能力,具有识读水利工程图中所示工程形体的形状与尺寸的能力,具有计算机绘制水利工程图样的能力。

1.2.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能正确应用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作风严谨;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刻苦学习的学习态度。

2 课程整体设计

2.1 课程设计的理念

该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是:“基础性、实践性、实用性”通过工程案例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紧密结合,融理论知识与实训为一体,加强技能和能力的训练,促进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基础性”是指本课程为理工科学生的一门技术基础课,训练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其它任何课程不能代替。“实践性”是指该课程与水利工程实践紧密相连。“实用性”是指该课程在水利工程领域中应用范围广,实用性强。

2.2 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在进行课程开发时,首先建立课程团队。由课程负责人、企业专家、课程教学骨干教师构成的课程团队,统筹课程建设的全面工作,共同完成以下关键性工作:

(1)以应用型能力培养为重点,制定体现就业需求的课程标准。以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所需的能力作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然后得出本课程的应用能力标准。

(2)根据工作领域所需的工作任务以及职业能力确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结合工作岗位对教学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

(3)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4)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设计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

(5)进行教学实施和课程评价。

课程设计的合理与否需再次深入企业调研。课程如此开发循环进行,直到用人单位满意为止。

3 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必须够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素质教育、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突出培养应用能力这条主线,构建本课程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选取。

3.1 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的选取

3.1.1 制图基础模块教学要求

(1)掌握制图的基本标准及有关规定,能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

(2)掌握正投影的基本理论和作图方法,具有一定的绘图技能。

3.1.2 形体构成与表达模块教学要求

(1)能阅读和绘制组合体视图。

(2)能依据三视图绘制正等测图和斜二测图。

(3)能依据工程形体正确绘制其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和标注尺寸。

3.1.3 水工图模块教学要求

(1)培养绘制、识读水利水电工程图样的能力。

(2)掌握水利工程图的图示表达内容、有关规定、读图方法。

(3)了解房屋建筑图、道路桥梁工程图的图示表达内容、有关规定、读图方法。

3.1.4 计算机制图模块教学要求

熟练使用AutoCAD的各种工具、命令,快捷、准确绘制水利工程图。

实训内容:以二维图形的绘制为重点, 将所做的水工模型用CAD软件进行绘制。

3.2 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3.2.1该课程的重点

(1)正投影的基本原理及组合体的绘图与识图;

(2)工程形体的表达方法;

(3)水工图的识读;

(4)计算机绘图。

3.2.2 课程的难点

(1)制图技术标准、规范及其应用;

(2)组合体视图识读;

(3)水工图的识读。

3.2.3 解决办法

(1)借助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以及读图搭积木,通过150多道组合体的搭积木训练,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组合体的读图能力,为突破立体表面的交线难点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课堂教学与直观教学相结合。安排学生参观水工模型陈列室、实际水利工程,进行实物模型教学和现场教学,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图――物对照现场参观,提高了学生识读专业图的能力。

(3)计算机绘图按照实例图形的绘制特点讲解相关命令,然后让学生上机操作,学生学起来有目标性和成就感,在计算机绘图理论课后安排18学时计算机绘图综合实训,目的是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能力,进一步强化使用AutoCAD的技能,达到熟练、快速、准确绘图的目的。

4 该课程实施教学的设计方案

《水利工程制图》课程设计的特点是构建工学结合的立体化学习环境与教学模式,融理论知识与实训为一体,加强绘图技能和识图能力的训练,才能培养科学素质中的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能力,通过以下教学环节促进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4.1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我们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即成为水利行业受欢迎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起点和依据,对原有的教育中不合理的重教法轻学法、重进度轻效度、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的完整性、轻知识的应用性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进行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专业制图识读能力特别是应用创新能力。

(1)课堂教学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兼顾问题提问法、读图搭积木实训法,注重师生互动、讲练结合,课堂学习气氛好。

(2)专业制图教学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进行现场教学。安排学生参观校内水工模型室,灌区实际工程进行现场教学,增加感性认识。

(3)计算机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证结合,与计算机制图大赛相结合,综合实训引入工程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专业制图综合实训:采用项目导向法和自主教学法相结合

4.2 课程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教学手段

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升课堂的品质和内涵,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教学效果。具体如下:

(1)《水利工程制图》课程反映图形图像的内容较多,用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我们通过工程图片、PPT、视频等方式将工程实体展现出来,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极大的提高教学的效率。

(2)开设开放性实训课,进行三维实体造型等内容训练,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3)开展技能比赛、计算机绘图职业资格考试。

4.3 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水利工程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保证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1。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堂识图绘图训练与作业;制图综合实训(含参观水利枢纽工程2天)、模型制作、计算机绘图综合实训。

为了提高学生识图能力,本课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组合体视图识读采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的模型搭建法教学模式,专业图识读采用“项目导向实训”模式,用灌区实际工程图纸作为学生制图综合实训的内容,学生分小组根据实训指导书读专业图,通过现场教学图――物对照,最后按老师指定的水工图做模型,并且手工绘制自己所做的工程图。

这种教学方法都特别强调在团队学习中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在互相合作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整个教学过程从传统教学的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指导者和主持人,使用轻松愉快的、充满民主的教学风格进行教学,从教学过程的主要讲授者淡出。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让学生“学知识”,而且还能“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交往”。通过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学生的识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及就业技能方面等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提高。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课程设计及工程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4 建立科学课程考核方式

制图课程考试形式与成绩评定采用过程性考核占30%,专业实训占20%,期末考试占50%。过程性考核主要是考核作业、答辩、实践、测验,期末考试检验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专业图综合实训成绩评定以答辩、小组互评、老师点评进行综合评定。这种考核方法兼顾了学习的过程控制和最后的总结提高。

4.5 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反馈调节

教师通过多渠道如课堂气氛、学习积极程度、作业、测验、实训课成果获得反馈信息后,教师做出及时评价,并对教学活动作恰当的调节,保证了课程教学效果。

5 结语

课程组全体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水利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在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卓有成效。

篇2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不同于其他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具有如下特点:

(1)实践性强。课程涉及大量具体工程的特殊施工机械、复杂施工方法等,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讲授的内容不容易理解。

(2)知识面广。本课程的学课本内容之外,还涉及到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水力学、水工建筑物、水电站等课程相关内容的运用。

(3)政策性强。本课程的学习涉及到大量国家、地方和行业有关工程规范、规程、标准、法规的运用。

(4)灵活性高。对应一个具体施工过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同时一个时期常用的施工机械、方法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必然是灵活的。

2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我院水利工程类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之一,我们无论是在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还是在课程体系上都做了一些改革。本课程的内容是非常繁多和杂乱的,章节之间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要把所有的内容都讲完,课时即使增大一倍也是不够的,同时也是没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安排,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逻辑清晰,有针对性地做到一部分内容精讲、一部分内容略讲、一部分内容不讲。如钢筋混凝土工程这几章,由于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最广、牵涉的施工工序比较复杂、影响质量因素非常多等特点,是授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精讲;砌体工程这一章节,虽然其应用范围也较广,但其施工工艺相对较为简单,故而对其略讲即可;吊装工程,因其应用范围相对较少,可留给学生自学。从课程内容上继续强化常见工种的学习,要求掌握常见工种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质量安全要求,通过这些学习结合施工实习,学生可以取得中级钢筋工或混凝土工职业资格证书;建筑物施工将原来的各单项建筑物施工按类型合并为土石建筑物、混凝土建筑物、地下工程等,将原有各类型建筑物共有的内容合并,重点学习各种类型水工建筑物的施工方法、施工质量安全保证措施等。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内施工机械设备演示、施工工种技能训练、施工方案拟定综合练习等,学习施工操作技能及制定施工方案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工程施工的理解。

3师资队伍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参与过具体的施工过程,而要求其生动地讲出来,那么他所讲的内容必然不丰富、不实用,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我院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师培养,授课教师由三类人员构成,一是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教的;二是从施工单位引进中级职称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三是有针对性地聘请施工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对前者,我院安排他们在施工单位顶岗实习1~2年,从事工程实践锻炼,并在我院的企业———水源建设监理公司兼职,这样不仅有教学经验,而且有实践经验;对从施工单位引进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我们着重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培训,引导他们如何将具体工程实践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此外,我们还有针对性地聘请一些工程技术专家给学生作专题报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这三种方式,我们培养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能进行具体工程实践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他们既熟悉工程实际,又了解毕业生的职业要求与岗位群;既能进行理论教学讲解,又能从事实践教学工作,还能承担一些实际工程的设计与工程监理,产学研紧密结合,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这样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完全依靠课堂的讲授是不够的,还要补充以直观性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4.1采用实物、图片教学

在授课过程中辅助以真实的施工机械、设备、工具、过程的图片以及部分实物或模型,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院建有施工实训中心,有水利水电工程常用施工机械设备。在讲到某一工种的施工时,我们将学生带到施工实训中心进行教学。同时在网上收集资料,给学生展示教师利用各种机会拍摄的施工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照片,如爆破钻孔、装药、起爆、钢筋绑扎、组合钢模板拼装、混凝土搅拌、运输、混凝土浇筑、截流施工、隧洞爆破开挖等照片,增强学生对施工过程的认识。

4.2现场参观实习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关资料表明,现场参观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在课堂上单纯听讲要大得多,且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现场参观又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于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注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附近可供参观的建筑工地进行介绍。在专门的施工实习期间,安排学生去在建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实习,参与各种工种施工,从中熟悉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现场布置、工程施工进度安排等知识,加深学生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认识。

4.3采用多媒体教学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过程,一般短的可能1~2年,长的可能5~8年,更长的甚至十几年都是有可能的。短暂的现场参观不太可能对一个建筑物的施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施工事故案例等平时不容易看到,多媒体教学恰恰可以起到此方面的弥补作用。我们水工教研室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通过两年多的建设,收集了大量施工图片,制作了施工导流动画,录制了300余分钟的视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各工种、各种建筑物的施工方法及所采用的施工机械设备;课后学生还可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复习巩固,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

5考试考核方法建设

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和课程特点,考试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然而,我们以往基本偏重的是卷面考试这一形式。最终的成绩评定则以期末和期中成绩的一定比例综合而成,不注重平时的形成性教学测评。这种考察评价机制,实际上仅仅反映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体现。而且,这种考试形式会造成学生产生“重学轻用”的观念。考试改革的的基本思路是:

(1)考试考核成绩组成

总成绩=基本操作技能40%+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闭卷考核40%+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讨论及分析10%+网络资源利用、施工新技术的认知报告10%。

(2)实施方案

①模拟实际操作考核结合《水利工程施工》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校内施工实训场所模拟实际工程,进行钢筋、模板工种的实际操作,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操作技巧。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1017902

1引言

2016年11月3~4日,第10届全国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围海杯”职业竞赛在浙江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圆满结束。10年来,职业竞赛既引领了实践教学的发展,也为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围绕职业竞赛开展实践课教学工作,是职业教育的新动向。笔者结合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就这一问题作了探讨。

2抓住生产岗位需要,坚持按需设置内容

水利工程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过去是按照理论教学的进展设置的实验、实训、实习等项目,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但与实践环节脱节。职业竞赛中的工程测量工、制图员(水利工程CAD)、水环境监测工、水利工程造价、混凝土设计与监测等5大类项目是生产岗位中需要的项目。10年来,该院紧紧围绕职业竞赛的要求,从生产实际需要出发,调整和修改培养方案,完善教学计划,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一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请生产一线专业确定生产岗位需要的具体技能。几年中,专业负责人和专业课老师多次深入到施工企业、设计单位、基层管理单位,反复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和职业技能要求,同时请生产单位专家来学校参与培养方案制定的讨论、虚心听取专家的建议,最大限度地让培养方案满足生产的实际需要。二是采取用标准、定方案的方式,确定课堂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几年中,在反复修改和调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认真学习课堂实践教学项目的国家标准,严格按国家标准的项目和指标设置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完全贴近生产实际。三是采取学理论、做实验的方式,确定实验实训教学的具体方式。实践教学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既是培养职业人才的需要,也是促进理论学习的需要。几年中,在认真分析过去教学的基础,精心筛选出能够为生产服务的实践教学项目保留下来,对于生产中急需的项目及时补充进来,使整个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配套,力争理论促实践、实践促理论,真正为国家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人员。

3抓住职业竞赛需要,坚持按标准组织教学

水利教育的职业竞赛开展近10年,为水利工程建设培养了大量的高中级技工人才,比赛项目形成相对固定的项目,比赛流程和评分标准十分明确。明确的比赛规则在指导职业比赛的同时,也为日常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0年来,根据行业职业竞赛的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制。一是认真阅读和研究比赛项目文件,确定比赛项目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比赛项目对学生就业的作用、确定比赛项目对学生今后职业发展的作用,从思想上提高师生的认识,自觉地投入到教学和训练当中来,真正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二是阅读和研究国家标准和竞赛规则,坚决按照实验规程的要求组织教学,细化每一实验环节和实训内容,按照项目任务制定的方式分解每一项实验过程,真正实现实训教学和生产的零对接,把实验室变成模拟的工程实验室和现场。三是深入生产一线学习,熟悉实际工程中对每个项目的具体要求,严格按照实际生产的需要组织实验和实训,把过去由老师准备实验、实训材料,学生集体分组进行实验实训的教学方式,改变为学生直接参与到实验的全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指导书的具体要求,从实验实训准备开始,到实验实训操作,再到成果计算评估,让学生真正了解生产的实际需要,真正达到提高自己的能力。

4抓住人才质量需要,坚持精心准备辅导

今日的人才市场是一个竞争的市场,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瞄准职场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将职业竞赛和校内实验实训教学按照职场对人才的质量要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摆在我们广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面前的新课题,必须抓紧抓好。10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在生产一线学习和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执行国家标准的准确率,并把学到的职业技能带回到教学中,为其他老师和学生作好示范。二是要求老师们精心准备。具体讲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精心准备教案,把整个实验实训项目按照生产和标准的要求,写成详细的教案,力争在理论上合格。其次是精心准备技术。要求全体老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实训教学项目前,必须自己动手完整地做几遍,直到完全掌握为止,严禁老师们边看资料边指导学生实验实训。三是精心准备方法。不同的指导方法效果不同是大家公认的,在总结过去指导实验实训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一步让学生认真阅读实验实训指导书,制定本小组的实验实训方案;第二步指导老师向大家示范演示,全面向学生介绍实验实训过程及每一环节的要求;第三步让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全部实验实训内容,并对自己的成果进行计算;第四步分组进行交叉检查实验实训成果,结合规范和生产要求进行质量评定;第五步指导老师检查实验实训成果,最后打出实验实训成绩。指导方法的改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抓住职业发展需要,坚持教书育人并举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要经历几十年的岁月,如何挖掘青年学生的职业潜力,促进人生职业的辉煌发展,是大学教学应该解决的根本问题,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就更为重要。10年来,我们伴随着竞赛一起成长,探索出了一条教书育人并举的途经,为水利行业培养了大量的可用之才。一是坚持夯实理论基础,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本着职业教育为生产服务的原则,理论教学按够用、实用、活用组织编写教材和学习资料,让学生学得进、用得上,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坚持政治教育领先,实现教书与育人并举。积极的思想是人生进步的最大动力,对于工程类专业,特别是水利类艰苦行业,对于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十分重要。因此,在校学习期间,我们按照职场的实际需要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严从实高标准的要求学生,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三是坚持辅导老师示范,实现抓两头带中间,对于每次实验实训项目,不管多脏多累,辅导老师都是亲身参与其中,积极为学生示范,把一种职业精神通过简单的教学过程传承下去。四是坚持实验实训结合,实现教学与工作对接。具体地讲就是根据职场的实际需要,在制定方案时把教学过程中认识实习、课堂实习、课后实训、顶岗实习和假期社会调查结合在一起,把实践教学和社会工作对接,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职场的需要,熟悉技术和思想双重内容,真心在思想上和技术上都作好准备。

6结语

实践证明,完善的教学体系、优秀的师资队伍、严格的管理制度、扎实的教学过程和认真的学习态度永远都是成功的基石,同时也是实践教学和职业竞赛的最佳结合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取得好成绩的最有效方法,只要不断地坚持和努力,一定会取得更加好的成绩,职业教育也一定有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杨小莉,杨亚丽.浅谈职业教育教学方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1):108~109.

[2]冯翊.国外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涵义[J].中国教育学刊,2014(5):47~48.

[3]孙雪丽.企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认识及实践[J].中国商论,2015(26):173~177.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01—03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常采用学科体系、任务课程、技能训练课程,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不知道毕业后能做什么,学习积极性不高,通过项目课程开发与实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缩短“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距离,满足企业对学生能力的紧迫性需求。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现谈谈个人体会。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存在学生厌学,上课迟到、睡觉、玩手机;教师厌教,上课自说自话(不关注学生)的现象。

究其原因,学生厌倦以升学为目的的理论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差;多数开设的课程与职业能力“关联度不大,学生不感兴趣或课程本身没问题,但教师讲课没有”吸引力“。所有的老师都想把自身所学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针对性不强。

我们深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学不好的学生一定存在,但具有“权威”的教师,加上有吸引力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会使厌学的学生减少。为此我们探讨变以”教“为主的模式为“做中学”的模式,即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

二、项目课程的理解与辨析

(一)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需要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开设单独的学科课程;需要以任务为中心学习知识与技能,开设任务课程;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具有非常娴熟的技能,开设单独的技能训练课程;对需要以项目为参照点贯穿整个课程内容,让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所设计的综合化情境中学习,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并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开设项目化课程。所以课程模式多样化,其中项目课程成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

(二)项目课程既包括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又包括一门具体的课程。对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依据明确的培养目标,针对学生就业岗位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设计。对一门具体课程,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目的,以典型岗位工作过程为项目,将知识作为完成项目的支撑条件进行合理组合,采用项目教学方法教学。

(三)项目课程的特征:完整合理的教学设计;模拟真实工作工程的配套实训项目;配套的项目化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主要面向水利行业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培养在建设第一线和基层单位从事建设工程施工和管理技术工作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员、监理员、测量员、造价员、资料员、工程管理员,按照岗位能力要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任务训练为途径,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关系,从简单到复杂、从专项到综合,构建项目课程体系。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基本素质、专业单项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职业岗位能力课程四部分组成。

专业基本素质:主要完成文化基础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基本素质,采用学科体系模式。

专业单项能力:主要进行识图与绘图、施工技术、测量技能、试验能力的培养,重点掌握施工技术、检测技术、测量技术,并且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坝施工技术、水闸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仿真训练,使学生通过技能鉴定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本阶段结束后,学生能够适应施工企业的工程施工、工程试验、工程测量等岗位群的工作需要。采用任务+技能训练课程模式。

综合职业能力:实施完整工程项目建设过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采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以工程项目建设为载体,开展工程项目校内实训,将水利行业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相关工种(灌排工、泵站运行工、渠道、河道修防工等)和施工管理人员的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并按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实现“双证书”制度,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后就业奠定基础,拓宽上升空间。采用项目课程模式。

职业岗位能力:安排学生以员工的身份进入富凯龙集团、内蒙古环地勘查测绘公司、内蒙古黄河、辽河工程局有限责任公司等订单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职业素质、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形成高技能人才“成品”。

四、专业单项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职业岗位能力课程设计

(一)专业单项能力课程设计

1、项目的选取原则。针对性:广泛调研基层工程技术人员并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针对当前经济发展和水利事业发展的情况,特别针对新农村水利基础建设和保障体系要求以及内蒙古水利厅“水利人才规划”具体要求;针对毕业生就业岗位中实际应用较多的水利工程基本知识和工作中必备专业核心能力(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确定教学内容。

适用性:适用水利专业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基层水工管理单位的一线技术操作和管理岗位。既要考虑学生首次就业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又要兼顾其未来发展方向执业资格证书要求。

2、项目的选取。重力坝、土石坝、水闸的设计、施工与管理。

3、教学载体。(1)重力坝、土石坝、水闸图集;(2)重力坝、土石坝、水闸设计资料、成果。

4、课程工作任务的选取。整个课程体系围绕以“实施完整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为载体”展开,即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分解为若干工作任务,作为专业单项能力训练中每门课程的学习任务,突出“水利工程建设”这个中心,同时兼顾知识的宽泛性。专业单项能力课程工作任务选取见表1:

表1 专业单项能力课程任务选取表

(二)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设计

表2 综合职业能力项目设计

1、项目设计。实施工程项目建设完整过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即灌区灌溉系统规划设计、水泵与水泵站、典型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水利工程概预算(招投标、成本控制)、水利工程测量(施工放样)、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种实训、施工组织管理、工程资料整编)、水利工程管理。综合职业能力项目设计见表2:

2、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模式:课程在教学实施中注重体现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边学边练,融“教,学,练”三位一体,采用工程实例练习与理论课程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工程实例教学法;“教,学,练”三位一体教学法;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法;六步教学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技术;模型展示;学习报告。

3、整体教学设计表见表3:

表3 整体教学设计表

(三)职业岗位能力

1、顶岗实习能力目标。分三个层次见表4:

表4 顶岗实习能力目标层次表

2、顶岗实习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顶岗实习岗位与教学内容要求见表5:

表5 顶岗实习岗位与教学内容要求

3、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求。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求见表6:

表6 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求

校内指导教师能力要求 企业指导教师能力要求

具备较强的学生管理和组织能力。具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设计,施工,管理与水利工程的维护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具备较强的学生管理和组织能力。具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设计,施工,管理与水利工程的维护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力

4、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引入三元机制,即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考核包括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评价比例为:自我评价占25%,校内指导教师评价占35%,企业指导教师评价占40%。

顶岗实习考核内容与考核标准见表7:

表7 顶岗实习考核内容与考核标准

实习日志

的填写 每天认真记录当天工作情况,心得体会和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报告或技术文档,记录在工作中与工程技术人员协作时专业学识方面的收获与提高,不少于150字 10

实习报告

的撰写 按照实纲的要求,对参加生产实习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及时写出实习报告。图文并茂,总字数应不少于6000字 10

五、课程教学资源(实施条件)的建设

(一)师资队伍建设

把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素质教师引进;聘任有工程经验与教学能力的企业企业员工为兼职教师;注重已有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通过兴办校内企业,让教师参与设计、监理等实际项目,提高动手能力,积累“项目”资源;通过下企业兼职,提高动手能力,积累“项目”资源。

(二)实训条件配套建设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训练、进行项目课程实施;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训练学生岗位技能。

(三)项目课程教材开发

教材开发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国家规范、企业真实案例。

教材结构体例任务化、项目化,以项目为基本单位编排教材内容;体现“做中学”,即先呈现项目,指导学生尝试性完成项目,然后指导学生建构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统一到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实现从阐述式到对话式的转变。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不断提供真实项目来源,保证能力培养符合企业需求;专、兼职教师,行业专家共同参与教材开发,保证教材先进性。

(四)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学校与施工、设计、监理企业密切合作,为学生提供项目课程综合实训(岗位技能训练)场所。为项目课程提供真实教学项目来源,提高项目课程质量。为教师提供双师素质培养机会,提高项目课程教学质量。

六、结语

项目课程改革的实质是:通过改革缩短“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距离,满足企业对学生能力的紧迫性需求。同时,通过将知识融于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的方式,即“做中学”的方式提高课堂吸引力和学习效率,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项目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考验教师的真实双师素质;项目不真实,无法体现真实工作过程;实训基地内容与课程项目不匹配,影响课程实施。

项目课程的实施关键是提高课程吸引力,为此提高自身双师素质,建立”能力威信“;善于将复杂专业问题简单化和通俗化;与时俱进,关注当前实事中发生的与课程相关事件,创新作业和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职业学校;土木水利类;示范专业;专业建设

一、背景

从2007年起,江苏省教育厅为贯彻省职教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苏政发[2006]26号)提出的“实施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行动计划”要求,依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十一五”期间职业学校示范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苏教职[2007]29号),对经过遴选的一些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和推进。本人长期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教学与研究,是连续三届江苏省职业教育教科研土木水利类中心组成员。根据前期的调研,现就土木水利类专业概况,专业建设经验、成绩与特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

二、调研的对象及方法

(一)调研的对象。

本次调研的样本范围是江苏省六所学校土木水利类部分专业,调查的对象按学制分为中职三年制和高职五年制;按办学性质来分有行业办学,有教育主管部门办学;就查阅的材料来说包括专业概况、专业建设、专业基础能力、课程改革等多个方面。

(二)调研的方法。

本次调研的方法有听取学校专业建设情况汇报、随堂听课、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专业负责人访谈、专业师生座谈会等。

三、调研的内容及结果

(一)专业开办时间及规模。

从表1可以分析得出,土木水利类专业开办时间都比较早,大部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办,其中五年制高职也是由早期的土木水利类中专校发展而来的。本次调研的六所学校相关专业共有在校生2766人,其中中职1134人,高职1632人。近三年,社会培训人数累计42880人,每年每个专业平均培训人数达2042人。另外,每个专业都有专业发展的规划,有两个以上专业的专门化方向,反映了土木水利类专业具有较高的办学实力。

建筑业是地方的支柱产业,广大专业教师有良好的发展平台,教师量足、质好。从表2可以看出,双师型教师比例平均高达78%,反映了教师与企业的密切互动关系。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有实实在在的参与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专业教学设备总值平均达326.7万,超出规定的要求。校外实训基地稳定充足,成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载体。

(三)教学管理与课程改革。

各学校建立了以专业系部为主体的教学管理体制。(1)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和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监控措施得力,有较完善的教学督导制度,工作扎实、成效显著;能进行社会调研,了解有关信息,及时调控教学。实践教学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健全的管理制度;有翔实的实验、实习计划,定期检查、考核,基本做到了“五定”:即定老师、定时间、定课题、定工位、定器材: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有专职的老师,有计划,有检查考核,有实习鉴定。(2)能积极组织推进课程改革,建立了课程开发团队和课程改革规划与实施方案;有课程改革专项经费;重视课改配套设施建设,软硬结合,捆绑推进。进行了课程开发,课程结构体现了“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有较多比例的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工作,有本以上的校本教材开发,实旋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全面落实了职业素质教育。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率、就业率都达到或超过示范专业设置的标准。

(四)特色与创新。

调研的几个专业各有独自的特色与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引进“双元制”办学模式,结合我国的国情,初步实现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形成中国特色的“双元制”办学模式,走出了“双元制”本土化的新路;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有灵活的模块式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2)工程勘测专业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小组合作的方式,实施了生产育人的教学模式;教学场所构建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和谐社会育人观,该专业隶属于地勘行业,依托行业办学,是全省的一个长线专业;(3)工程测量专业构建了人人能成才、个个有岗位的教学理念,全面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和多元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重视职业能力与素质教育;形成了“三进三出、四段三期”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4)市政工程专业实现了教学、挂靠并重,学校、企业双赢。教师经常参与工程建设活动,积极与工程企业联系,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供学生进行生产实践与顶岗实习:成立“未来建造师”、“测量工协会”、“钢筋工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积极开展活动,紧密结合德育,实现德才双馨育人模式。

四、专业建设的经验与成绩

(一)立足地方办学校立足行业抓特色。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是与地方经济结合度比较高的专业,大多数学校都能立足地方办学校,立足行业办出特色,大部分是由专门化的学校延续下来的。如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南京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泰兴职业教育中心校、通州职业教育中心校,它们本身就是老牌的土木水利类专业学校,有着多年办学经验,已经形成了以建筑工程施工为龙头的专门化发展方向,并且逐步形成专业链,办学优势明显,为地方、为行业培养了大量建筑人才,涌现了一大批创业典型。

(二)依托时代背景建设校园文化。

多数学校都比较重视专业与校园文化建设,有较浓厚的专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氛围,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完整的专业环境布置。既教书又有人,以生为本,和谐发展,从课堂到操场,从校园到实训场所,从老师到学生,在精神面貌上,在职业素养上,在育人的理念上,都体现现代文明的专业特色和个性化育人环境。

(三)发挥实践教学特长教师学生获得双赢。

各学校都有一支业务精,拥有实践特长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且与建筑企业联系非常紧密,很多老师都在建筑企业兼职,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拥有工程师、建造师、估价师等技术职称。各学校面向建筑行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为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各所学校都与建筑企业协作成立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赴建筑工地顶岗实训,解决校内实训耗材过多、成本过高的难题。

五、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一)依托师资优势谋课改。

课程改革要进一步深化。本次调研的六所学校中有五所学校是省土木水利类专业中心组成员校,应该发挥成员校师资优势,共建课程改革团队,共建课程改革资源平台,进一步提升各校的专业内涵发展,利用现代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三以一化”的课程体系。

(二)扩充实训设备求质量。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示范专业建设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要不断加强校内实训设备的建设,达到满足示范专业要求的工位需求。校内实训设备要不断进行更新,保持实训设备的先进性、通用性和实用性。开齐实训技能课程,努力使学生校企零距离。

(三)体现教育质量寻内涵。

篇6

图文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1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必然性

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设计。课程项目化的体系结构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它改变了原有学科体系的知识逻辑,取而代之的是基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相关性。项目化模式的基础体系是工作体系,工作知识的产生完全处于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依附于工作实践过程而存在。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基础上,应具备从事某一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而项目化改革的内涵决定了其必然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途径。

2课程项目化改革思路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改革,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本课程项目化改革以职业岗位为导向,基于岗位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以行业标准为课程内容,进行课程的建设开发,设计成立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项目化课程。课程将原来的“农田水利学”、“节水灌溉技术”两门课程有机地整合为一门区域针对性强、实践性和开放性强的专业骨干课程。课程内容适应工程水利向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的转变,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核心,以灌排工程建设与管理为课程发展态势,引入符合南方地区特点的工程项目,以灌排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

课程的重点在实践教学环节,该环节内容基于岗位工作过程进行设计与开发。开展企业调研并结合专家意见,采取与相关企业的主要业务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制订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尤其是课程项目内容的开发。通过对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得出在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时应该具备哪些能力、需要哪些知识和具备哪些素质,围绕这些能力、知识和素质进行课程设置,对原有的课程进行解构和重构,把原有理论性课程重构整合为既有设计,又有灌排工程施工和运行管理等专业知识的理论实践一体的课程,丰富了"灌排工程技术"课程的内容,真正实现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课程的岗位针对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3项目化改革实践方案

3.1项目的开发

项目教学的核心之一是项目的开发,设计的项目要求能负载工作领域所有的专业知识。在项目构建方面,我们认为要打破思维定势,围绕职业能力的实现,以满足理解工作过程为基本原则,将学科性课程中有关的理论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分配渗透到各项目中去,学生在项目的逐个完成过程中来掌握这些知识。通过对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岗位分析后,确定了以服务“新农村”建设,培养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岗位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进行项目的开发。

“灌溉排水工程技术”是水利工程专业的专业骨干课程、特色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地从事水利工程尤其是小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工作,适应灌排工程建设管理一线岗位,使其具备认识和解决工程建设中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基于工作岗位分析,以灌排工程建设管理一线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本课程设计为两个大项目:一是灌排渠系工程,二是喷微灌工程;每个项目又由子项目、任务构成;每个项目均经过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三个环节来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概括起来为“两个项目,三个过程”。

3.2教学模式与方法的设计

1)项目引导式--教师布置项目任务,设置教学情境和角色,学生查阅现行标准和规范进行自主决策,完成必要的准备工作;针对每个学习项目中的“工作任务”,按照“六步法--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进行教学设计,并且将水利行业、企业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引入课程。这样,学生在具有真实职业情景的学习氛围中,感受灌排工程工作全过程的实践,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实现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同时,锻炼与人合作、与人共事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专业水平及整体素质都有显著提高。

2)案例式--针对浙江省各地区灌排工程特点,选取大量的工程实例,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参考案例,结合项目任务边学边做,做中学,做中教,使理论教学和实践紧紧相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互动讨论式--教师进行小组点评与总结,启发学生思考,巩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在各个项目训练过程中,采用阶段性讨论的教学方法,让每组学生汇报其成果,把问题与心得跟其他同学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既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4)考证驱动--教学内容与水利员、全国建造师、水利监理工程师等职业岗位资格考试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把岗位资格考证纳入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热情,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促进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与提高,形成比较系统的课程知识体系。

3.3考核评价模式的探索

为适应项目化课程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改革,融入专业技能等级认证和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实行“知识+技能+态度”的形成性过程考核模式,此模式既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又重视学生职业态度的考核与评价考核内容及要求与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相一致。每个子项目成绩按100分计,其中:知识占30%、技能占40%、态度占30%。在考核评价模式的改革中逐步探索建立社会化评价制度模式,由社会相关企业、行业进行评价,结合行业、企业的工作实际,结合“双证书”模式进行评价,并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作用,进而建立项目课程培养质量的社会化评价制度。

3.4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实施

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发挥“校内职场”的生产与教学功能,尤其充分利用杭州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同济分院、水利工程与设施农业技术省级示范实训基地,注入学习元素,设计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开展生产性实训项目。利用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基地,一方面,学生在校直接参与行业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边学边做,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学生利用暑期到校企合作单位顶岗实习,校内外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实践能力,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5“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该课程配套建设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首先,开发系列虚拟实训项目仿真软件,分期完成喷微灌工程及渠系建筑物的仿真;其次,针对目前采用的教材部分内容比较传统,无法适应区域经济特点等现状,本课题组拟积极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实践研究成果,与企业专家合作,开发建设包含纸质教材、电子课件、课程教学软件、多媒体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教材。教材内容充分体现水利职教特色和职业岗位的需要,使“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三者有机融合,贯穿于教材之中。

3.6网络课程的建设

依托精品课程,加强网络课程的建设,真正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拓展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库包括电子教案、课程录像、教学课件、专业技能标准、工程案例库、试题库等多种专业教学资源和国外优质资源,形成“课堂学习+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开题网络互动、探讨,建立教师与学生间的网络交流平台,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可通过网上课程教学管理平台,进行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实施学习阶段目标的考核,建立交流反馈机制。

4展望

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是对传统高职课程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方法手段等的变革,成功的改革能够为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创造良好的平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在改革过程中,结合课程项目内容,还应探索如何引导挖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潜力,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篇7

短期校外实训已经成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短期校外实训是针对长期校外实训而言的,现在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一般采用“2+1”的人才培养模式,大三学年都在酒店进行毕业的顶岗实习,为了配合好最后的长期实训,让学生在前两年就能够接触到行业现状和真实的工作场景就需要短期校外实训加以配合。这里的短期校外实训的时间界定为5周以内。所以,短期校外实训指的是利用区域经济优势开展的、较短时期的校外真实岗位实训,是校企双方基于自然需求的互动双赢模式。

一、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短期校外实训开展情况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成立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2007年,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拆分为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两个专业。从2007年开始探索长期顶岗实习与短期校外实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工交互递进的方式让学生充分的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下面将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短期校外实训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从实训时间安排上,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各为期5周

我校短期实训时间一般安排在大一下学期的五一前后的五周和大二上学期十一前后的五周,这个安排主要考虑到开封的旅游旺季集中在4、5月和10、11月,旅游需求和酒店需求旺盛需要员工作为补充。这是时间也刚好位于学期中间,可校外实训之前,教师可以安排讲授理论知识,经过一个多月的酒店实习回来,教师可以对实训做以总结。学生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反思沉淀。

(二)从实训地点安排上,以河南省内四星、五星级酒店为主,拓展省外酒店

我校在校外实训地点安排上,采用就近原则,选择河南省内的酒店,为保证实训质量,多选用四星、五星的酒店。最近几年也拓展了省外一些酒店,但依然以省内酒店为主。我们选取的实训酒店五星的有开封开元名都大酒店、开封中州国际大酒店、郑州建国饭店、郑州逸泉国际大酒店、郑州正方圆锦江酒店。四星级的有洛阳友谊宾馆、新乡国际饭店等,省外的有北京东交民巷饭店。实训地点的安排考虑到酒店的淡旺季和方面进行学生管理。

(三)从指导教师安排上,采用以“双师型”专业教师与铺导员的双渠道管理

在指导教师安排上,采用以专业教师为主,搭配铺导员的双渠道管理模式,专业教师指导酒店专业知识、技能操作和专业心态培养,铺导员教师辅导学生心里和安全教育。双渠道的管理力保学生能够安全高效的完成实训项目。

(四)从实训项目安排上,以酒店安排为主,适当采用轮岗方式

从实训项目的安排上,主要采用根据酒店需求和学校要求安排项目,主要的实训项目有中餐服务、西餐服务、宴会服务、客房服务、礼宾服务等,在岗位上学习各种服务的流程与注意事项,融入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客人沟通交流,接受酒店方和学校方的双重管理。有个别同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采用轮岗方式。

(五)从实训效果上看,学生、学校、酒店三方均获益良多

学生在为期一个多月的实训中,见识了真实的酒店场景、锻炼了基本操作技能、职业心态逐步成熟,适应新酒店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校通过短期校外实训,能够深入的贯彻学工交互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酒店利用实习生解决了旺季人才的缺口,能够高效的完成酒店的接待工作。这个实训方式考虑了到三方的供给和需求,所以能够达到三赢的局面。

二、短期校外实训开展的困境

(一)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易冲突,难以达到平衡

一般的高职院校一个学期有18周左右课程,如果课程中间再加上5到6周的校外实训,扣除考试复习和考试周,理论课时只剩下10―12周,理论知识和很难讲完,实践课时又较少,所以难以达到平衡状态。

(二)酒店受到国家“八规六禁”政策影响较大,旺季不旺

酒店存在旺季是酒店接受短期实习生的基础,但是自去年开始,国家对公务员队伍倡导“八规六禁”,这样的政策影响到了一大批以政务接待为主的高星级酒店,本该旺季的时节,看不到旺季的影子。仅仅依靠本酒店内部员工就可以完成接待工作,就用不着短期的实习员工了。

(三)短期实训校企的合作方式采用游击战术,不够稳固,不利于长期合作发展

虽然我校采用短期校外实训的时间较长,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短期校企合作的关系采用的依然是游击战术,校方因学生人数和酒店人才需求量不一,河南与酒店保持良好的持续的合作关系,这样不利于长期合作发展。也有的酒店抱着长期合作的目的和校方进行短期合作,但是校方考虑长期合作酒店的质量要求更高,所以放弃了和这些酒店的长期合作。那么这种用校企合作关系就不稳固。

(四)学生从酒店短实训回来,难以坐稳课堂,回归课堂较慢

经过一个多月的短期实习,学生已经适应了酒店的工作方式和节奏,返回回校难以从酒店的角色中转换过来,比如上课迟到、难以坐稳课堂,课堂纪律差等把社会中一种坏的生活方式带回校园。经过两周左右的时间角色转变之后,又发现学期又快接近结束。

(五)指导教师不能全程跟踪指导

短期校外实训的指导教师因在校担负的有相关课程,一方面要进行校外短期实训的指导,一方面要完成教学任务,很难兼顾,所以对于参加实训的同学就不能全程指导,对其实训效果也不能全程跟踪。学生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或问题,这中问题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解决短期校外实训困境的对策

短期校外实训从各个方面都是利大于弊的,不能因为困境的存在而放弃短期校外实训,针对上面的问题,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短期校外实训时间,以4到5周为宜,理论教学重点放在实训之前讲授

短期校外实训时间不易过长也不易过短,过短不能达到技能锻炼的目的,过长又影响理论教学正常进行,平衡点掌握在4―5周,可以兼顾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安排。另外在理论教学设计中在实训之前讲解重点内容。实践教学过程中也通过指导老师的参与灌输理论知识。

(二)力争长期顶岗实习合作酒店能够协助短期校外实训的安排

长期顶岗实习校方一般与酒店签订长期的校企合作协议,为了能让实践教学组织顺利开展,可以在长期的校企合作协议中加上尽量安排短期校外实训的条款,用长短期的绑定方式将实习单位稳定下来,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还有利于校企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拓宽短期校外实训基地的种类和质量

一般在安排短期校外实训酒店时,以高星级为主,由于高星级受到国家政策影响较大,所以可以适当拓宽短期校外实训基地的种类和数量。比如加入经济型连锁酒店或一些有特色的精品酒店,拓宽实训的方向和内容。

(四)关注学生实训前后的心态调整,帮助其尽快进行角色的转换

学生在实训前后心态变化较大,第一次校外实训,学生一般对酒店了解不多,大多数学生只看到了好的一面,对酒店充满着无限美好的期待。在实习之前,一些学生所憧憬的多是收获的积极方面,而对其中的困难预计不足。所以指导教师加强学生心态的引导。在实训回校之后也加强与学生沟通,帮助其进行总结,也帮助其尽快的以学生角色进入学习。

(五)合理安排指导老师,让一些有精力和时间的“双师型”老师跟踪指导

由于不同的教师教学任务不同,所以安排有精力和实践的教师参与跟踪指导,让学生不但有酒店的指导师傅进行技能指导,也有学校教师进行理论指导。这样不仅让一部分老师安心教学,另外也避免学生产生被抛弃的感觉,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接受教师心态和技能的指导,能大大提高实训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127-03

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其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缩短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人,为学生终身职业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国家教育部在2006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把构建新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切实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放在了首要位置,强调要“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对高职教学的影响必然是全方位的。融“教、学、做”为一体,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变革,也是一种需要不断实践和提炼、完善的教学模式,更是一种需要全方位系统化和理论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建筑工程系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依据工科院校的特点办学,围绕“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进行教学改革,确定水利工程管理专业为改革试点,带动其他相关专业。改进了传统的“书本、课堂理论教学+校外实习生产”的两段式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把教学与实践相对割裂开来的缺陷,进行实践创新,逐步构建了“任务驱动与学做合一”教学组织模式,人才培养的效果显著。

“任务驱动与学做合一”教学组织模式的理论背景

教学组织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在一定时空环境中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它既包括对教学物质条件的组织,如安排教学场所、教学设备、教学材料,也包括对师生活动的组织,如师生交流的方式、教学活动的程序等。“任务驱动与学做合一”的教学组织模式是指在教学全过程中,以具有课程整合功能和驱动效应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学生个体基于完成工作任务的内驱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实践为手段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具体课程教学中,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的手段,把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过程设计为边学边做的过程,做到实训室与教室同一,主讲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同一,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同一。将教学过程与真实生产或仿真训练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真实工程背景中得到身临其境的训练与熏陶。同时,通过建立学生校内集中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工作机制,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与效果。这种教学组织模式的认知建构是合乎时代要求的,也是符合职业教育本质规律的。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学理与经验是一套分不开的手续。学理在经验上发现,并制裁他的进行,指示他的方向。经验得此制裁指示,始能胜过所遇的困难,以谋改良。”这就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指出在学习活动中要始终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学习原则,只有理论与实践二者密切结合,学习者才能事半功倍,学有成就。即“故当以原理指导经验,以经验发挥原理,原理与经验联结,方为有用之真知识,方能应用于行为上。”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代表人物的杜威,通过对教育本质的论述,强调以现实化、生活化的教学取代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学生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主动活动代替教师的主导地位,实际上是以“现代教育三中心”取代传统教育的“三中心”,主张受教育者在生活和社会“大学校”里求知践行,宣扬了“生活即是教育”、“社会即是课堂”的教育理论体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4月26~30日在汉城召开了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第二届国际大会。会议明确提出“在保证使学生从学校平稳过渡到就业的过程中,职业技术教育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要实现这种平稳过渡,就必须采取‘合二为一’的整体行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统一、手脑并用。”可见,“教学做”合一,是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和极高世界认同度的模式。通过任务驱动实施“教学做”合一,是一种既有继承又有所创新的教学组织模式。

“任务驱动与学做合一”教学组织模式的总体思路

职业教育既要开发对学习者普遍适用的职业教育内容,也要同时满足企业、行业对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这就要求要把企业、行业的标准作为职业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从市场需要出发组织教学,培养合乎市场需求的人才,实现学校教育与市场“零距离”对接。

(一)深入调查研究,明确行业、企业人才需求

我们首先组建了专业调查组,对水利工程管理、水利技术施工等相关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座谈;并聘请相关单位的专家、基层管理人员、技术能手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人才需求预测,建立人才需求信息沟通渠道,反馈毕业生信息,进行行业需求和岗位任务调研、论证,进一步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通过市场调研,我们明确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例如,水利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最可能的就业岗位是在水利施工企业从事水利工程的现场施工组织和管理、施工质量控制、施工安全、材料检测、质量验收、技术资料整理等工作;也可以在水利工程设计院、造价事务所、监理公司、建设管理等部门从事一般水利工程的建筑和结构设计、工程预决算、工程项目招投标、工程监理等技术与管理工作。我们进一步从这些职业岗位工作中精选出比较完整的、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这些任务具有的挑战性,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知识要求、技术要求、工具、方法等。我们通过对典型任务的层层分析,最终确定工程项目组织、现场施工管理、质量验收、施工安全、材料检测、技术资料收集、工程造价和小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等为水利工程管理专业的8个典型工作任务,明确了完成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据此,我们把对毕业生的具体要求定位为:能熟练阅读和使用本专业的技术资料,具有制定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的能力,能按照设计要求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组织、控制与监督;具有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有效沟通的能力,能及时处理与化解施工中出现的质量、技术与管理方面的问题。对市场需求有了明晰的认识,人才培养才有可能做到有的放矢。图1显示了“任务驱动与学做合一”教学组织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

(二)确定能力主线,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既是组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制定各项配套教学文件的依据,其内容主要包括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次序安排等。我院建筑工程系的专业教学计划兼顾规定性和灵活性,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大胆进行动态实施,在运作体系上基本按“学期制”进行。

“任务驱动与学做合一”的核心内容,就是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的手段,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过程设计为边学边做的过程。制定教学计划也是遵循这样的理念,形成一个“教学做”合一框架。按照基础理论—认知实践—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技术理论—生产实践的顺序,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学与校内集中实训、校外顶岗实训、毕业实习三个层次递进的教学环节交替进行,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前三个学期完成基础理论教学、认知实践(校内教学实训与校外参观实习)、专业理论教学;第四学期先完成7周的校内专业实训,然后以水利企业具体工程项目为依托,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训;第五学期完成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和校内生产实训;第六学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教学计划的基本模式,是在学校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按照水利、土木工程行业的生产周期制定的。

在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允许根据教学及生产一线的信息反馈,调整各项能力要求及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集中体现学做合一的教学组织模式。图2显示了“任务驱动与学做合一”教学组织模式实施过程。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水利工程中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任务。第一、二、三学期,学生主要在校内完成专业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第四学期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采用“课堂+实训,专任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模式顶岗实习,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完成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第五学期,根据就业岗位要求,对岗位关键能力进行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地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第六学期,以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保证毕业实习不少于半年。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锻炼磨合,进一步掌握知识,锻炼技能,提升素质,为正式工作做最后准备。

“任务驱动与学做合一”教学组织模式的关键环节

(一)着眼课堂改革,推进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教学环境建设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训场地、设备,推进标准化实验室建设,搭建课堂教学的空间,把课堂设在车间,或者课堂按车间的要求布设。这样,融教室、实验室、实训室于一体,就能使教、学、做在同一场地进行。在这种精心设计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环境中实施的教学,从内容、安全、规范、操作等诸多方面实现了与真实实际工程环境的对接,可以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和环境。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 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学习情境来反映的。其中,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和细化。选择工程实际任务为案例,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安排,能促进学生对职业行动情境的反思。例如,在砌筑工程施工教学中,课程设计就是以砖墙砌筑施工顺序为主线,通过明确学生任务、教师讲授示范引导、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评价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砌筑施工技能,了解砌筑施工材料、砖墙砌体的常用组砌形式、砖墙砌体施工工艺和质量要求、施工安全管理的要求等。教学过程就是布置任务、任务实施、验收总结、回收工具、清理现场的过程,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现了“任务驱动与学做合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考核评价 改变以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考评主要依据的传统做法,广泛推行过程考核和项目任务综合考核,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技能测试、实物制作、专题报告、口头与书面问答等。大体可以归为三类形式:(1)过程量化评价。对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合作意识进行模糊评价并予以量化;对工作效率、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等予以量化。由于完成任务是集体协作的结果,因此这部分评价基本反映小组的学习情况。(2)实际技能测试。由学生单独完成相应的基本操作任务,按照任务完成的情况当场打分。(3)理论知识测试:主要通过专题报告、口头答辩以及书面问答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必需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方法 推广案例式、模拟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开阔学生视野,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具体施教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讲讲做做,做做讲讲,边学边做,亦工亦学,学完后当即就做,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再回到课堂上来讲,予以解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地再现和体验实际工作要处理和解决的问题,锻炼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系部通过组织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开展观摩研讨,推广交流经验,从教学设计、教具应用、现场教学等方面评价学做合一的融合度。这种“教学做”紧密结合,课堂学习与场地实践基本同步,理论与实践趋同相融,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在我院正逐步完善。

(二)推行“双导师”制度,落实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基本原则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养成的重要环节。“任务驱动与学做合一”教学组织模式的核心内容是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重点是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顶岗实习由学院、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完成。学院在三方中处于主导地位,是一切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接受学院及企业双重管理。顶岗实习岗位选择,要遵循专业对口原则、尊重企业用人原则以及统一组织原则,即学生实习岗位与学生专业相对应或接近;充分考虑企业用人需求及择人标准,尽量做到就业式顶岗实习;学生实习是有组织的实习。

建立顶岗实习期间的“双导师”制 把教师下企业指导学生实习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结合起来,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下企业锻炼活动,边指导学生实习,边在企业学习,与企业技术人才进行交流,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系部或学院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人员、一线岗位技术工人,与学校选派的专业教师组成“双导师”,共同指导、管理、评价学生实习,完成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核。

顶岗实习过程 实习之前,通过顶岗实习动员大会,统一认识。由校内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开展顶岗实习方法培训,指导学生如何结合岗位开展拓展学习。在实习过程中,实施“双导师”制,对实习进行指导和过程控制,记录实习心得等。学生完成顶岗实习返校后,由相关教学人员负责收集学生实习手册(顶岗实习报告、实习记录、企业评价)等资料,按教务处要求组织指导教师评阅学生实习报告,给出学生顶岗实习成绩,召开顶岗实习经验交流、总结大会,对实习效果进行评价鉴定。这样,通过相关制度保证和管理措施,做到安全落实、岗位落实、指导教师落实、实训内容落实、学生管理落实、评价考核落实等“六落实”。

(三)抓好职业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职业教育法》第一章第八条明确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关法律条款确定了学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法律依据。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而言,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学生获取“双证书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全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把实训课程视为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实训课程的比重,包括独立设置实训课、单独评定成绩等措施。在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教学中,注重综合训练,学用合一,用练并重,开展项目教学法、生产作业现场教学法及现场模拟教学等,丰富实验环节,引导学生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技能,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基本操作能力。开放实训室,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制定标准,对学生的基本操作进行规范。定期集中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技能专项培训,把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提升到与学生毕业证书几乎同等重要的地位。选择技术含量高、通用性广、从业人员多、社会影响大的职业,广泛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依托有条件的企业,聘请企业技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培训,弥补学校专业师资的不足和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学校负责组织学生,提供场地和设备。积极争取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支持,拓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渠道,争取为学生提供及时、方便、快捷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

重视参与职业技能大赛 注重把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结合起来,组织教师和学生参加各个层级、各种类型的职业技能大赛活动等,为师生打开学习交流的“窗口”,搭建促进师生技能提高的良好平台。许多教师原来掌握的仅是教学层面的知识、技能,在参赛的集训准备中,指导教师要想很好地指导学生,就必须先于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这样就同时提升了师生的能力,开阔了师生的视野。学生通过开展发明创造、制作等活动,创新意识大大增强,能力得到提高。在各类竞赛活动中,参赛队选手必须具备合理分工、合作默契、计划周详、处事沉着冷静的职业素质。这既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训练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过硬的职业技能,为学生在职场竞争增添筹码。

将社团建设提到应有的位置 基于学生兴趣爱好自主发展起来的学生社团,在学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团结凝聚青年学生、繁荣校园文化、团总支学生会工作、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等多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几年,一些有专业背景的社团正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青睐,如CAD爱好者协会、材料检测工作室、绿色环保协会等,反映出学生越来越注重用科技精神、专业知识和职业需求来提升社团文化层次,以此促进自身成才。高职学生社团活动的领域和范围已经不仅局限于校园,而是逐步延伸到社会、企业的各个领域。譬如,学生利用周日、假日,结伴进行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积累一定的社会阅历,培养锻炼各方面技能,对于学生缩短学习与就业的距离,尽快适应社会非常重要。在社团建设中,我们本着面向全体、重视过程、积极扶持、放手发展的原则,把学生社团当作第二课堂,把社团建立、运作、考核纳入教学组织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提供必要的人员、时间、经费保障,定期对社团进行培训,建立社团考评办法等,扶持学生社团活动向积极、健康、大众化方向发展。

总之,在“任务驱动与学做合一”教学组织模式构建过程中,应着眼于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重视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彰显高职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第二届国际大会的建议[OL].(2004-11-24)..

[3]董静洁.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刍议[J].教育探索,2010(9).

篇9

1BIM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优势

1.1设计方面

传统的二维CAD施工图纸不利于各参与方信息协同与共享。BIM三维实体模型能自动导出坝体二维剖面图,减少设计绘制工作量;BIM技术改变了传统先结构后施工图设计流程,可实现结构工程师和设计工程师数据共享、协同工作,达到工程结构和工程设计一体化;协作平台Vault能使任何一方的一个细小的修改和变更都能协同联动,进行关联的修改和变更,避免传统以纸质载体为主和相对独立的设计、施工、运维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确保工程在不同阶段信息的时效性、实效性、唯一性和及时性。特别对于受温控、生产能力、进度要求非常复杂的大坝,如何科学确定大坝分层分缝、坝浇顺序、浇筑进度,传统设计很难一步到位。通过导入影响浇筑的影响因素变量,利用BIM技术能快速自动生成不同浇筑方案下进度和各项指标的时空动态信息,从而确定最佳方案。

1.2施工方面

可视化将复杂的施工过程通过动画视屏仿真技术预演施工过程,对可能出现的技术和安全问题进行预判,并能将工程施工形象进展、信息和数据能以图表形式输出。为降低施工布置、进度控制、人财物安排、施工调度的风险,提供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施工依据。3DMax可视化仿真难以对复杂异构水工结构进行建模,GIS建模时效性、实效性和协同性差,需重复建模、精确度低[2]。BIM技术平台Civil3D软件具有数字化地形模型功能,可以导入静态三维地形图,为施工平面布置提供依据。在三维数字地形图上,结合坝基坝肩开挖设计曲面,通过地形动态填挖取舍,生成形成坝体开挖地形动态曲面。在开挖地形曲面空间内自动生生坝体三维空间模型,Revit软件“族”工具按规范要求,进行坝体分段分块施工的时空三维实体模型导出。

1.3管理方面

平台Navisworks软件能将各分项工程赋予时间属性和成本属性,实现四维进度控制和五维成本控制的功能,从而进行人员管理、设备管理、材料管理、施工方法管理、环境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和安全管理[3]。通过对工程的实时管理和监控,达到优化进度、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风险的目的。

1.4竣工验收及运营维护方面

传统的水利工程竣工资料,需要收集设计、施工、监理各方参与的资料,耗费大量人力整理,复杂冗长。BIM技术能自动收集、生成各方资料,提高效率。通过建模来对其设备使用时间、维护状况等工况进行实时监控,可视化进程与监控系统有机结合,提出相应的维护措施。利用互联网+、App及远程智能监控技术,BIM技术能达到可视化人财物调度,赋予大坝安全监测仪器属性信息,通过Revit对应仪器识别代码,并结合工程动态进展、结构强度,实时读取数据,进行进度和安全动态监管。

2BIM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BIM技术在我国属于起步阶段,部分应用于建筑行业。目前水利水电工程领域没有BIM强制性标准,应用仅仅局限单个单项工程上[4]。一方面BIM通过建模软件和应用软件搭建基本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建模。应用软件是BIM的核心,任何一个软件无法实现所有不同专业、不同参与方在不同阶段的所有功能,应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参与方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需要借助不同的软件实现。而不同建模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数据输出和存储格式不尽相同,必须使不同软件达到兼容和数据共享,达到模型检测、协同工作平台、信息集成管理、三维模拟建造、目标动态控制、可视化虚拟展示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不同于建筑工程,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多专业性、结构的复杂异构性、建筑物的分布性、涉及参与多方性,不同阶段涉及的要求、深度和精度不同,传统设计中图纸经常变更,应用困难。2016年中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协会基于推进勘测设计手段,成立中国水利水电BIM设计联盟,但由于技术力量、经费投入、水利水电工程的复杂性,应用还不够深入,仍仅仅限于三维建模[5]。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结合武都水库工程的地质状态、工程建设过程、进度与安全质量管理,基于水利水电工程任务特征、技术特征、用户特征,从数据标准、应用标准、管理标准,提出了水电工程BIM标准框架的HBIM的概念[1]。

3水利水电工程专业BIM类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必须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应兼顾知识结构、培养目标和发展的需要。水利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培养从事利水电工程及相关工程领域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6]。可见,落实好BIM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能很好实现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达成度。

3.1存在的问题

西昌学院2016年投资340万元,建成“BIM及绿色建筑创新实训室”,包含土建算量、安装算量、清单计价、Revit、BIM5D、uniBIM、建筑设计Arch、设备安装识图、建筑识图三维仿真实训、结构设计等硬软件系统。在人才培养方案拓展教育模块,结合结构设计软件应用训练、建筑设计训练及BIM建模、BIM绿色建筑分析3个模块,仅以实训课在第7学期进行2周的专项技能强化训练。可见,和多数学校一样,课程教学内容边界随意[7],往往根据教师自己的知识能力和个人喜好,决定授课内容体系,课程体系与BIM知识应用联系度不高、不成熟、系统性不强,实践内容单一,人才培养不能适应行业发展要求,无法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3.2构建思路

BIM不仅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知识体系也具有多专业、多阶段、多课程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不分专业、包罗万象地全部开设课程教学,显然不现实;单独开设理论课或实训课,也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有些学校仅单独新增几门有关BIM的专业基础课,以操作为主进行课堂讲授和实训,完成基本原理讲授及软件操作,或完全针对某课程设计或竞赛进行教学,忽视了BIM在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其他教学内容;也有将BIM的教学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以实际应用为主,教学缺乏系统性[8]。应该针对BIM类课程体群,设置基础理论课程群、单项专业实训课程群、综合课程(毕业)设计提高课程群,构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BIM类全过程课程体系,形成将理论和实训融为一体的“3+1”BIM类课程体系,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掌握BIM专业知识,满足行业对BIM人才的需求。基础理论课程群完成BIM的基本概念、原理基础和相关软件应用的理论教学。单项专业实训课程群将BIM相关知识点的实训融入专业课程体系的相应课程群中教学。综合课程(毕业)设计提高课程群针对实际工程项目,利用BIM相应知识通过课程(毕业)设计,进行实践操作[9]。对有些知识点,确实无法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应必修课设置,可以采用公共选修课和学生自学的方式完成。

3.3构建方案

以提高BIM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加强教学的系统性、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根据“3+1”BIM类课程体系模式,按照开课时间,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将制图建模、施工布置、进度控制、成本控制、结构计算、项目管理等全过程环节融入相应课程[10]。

4水利水电工程专业BIM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4.1师资资源的建设

BIM知识体系的多专业性、多课程性,教学内容更新快,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知识结构,有持续学习的动力和能力[7]。师资队伍短缺是制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BIM类课程教学的瓶颈。要内培外引,建立教师成长机制,拓展教师资源。与BIM相关的企业、专业机构和商软件公司进行合作,共建实训室,改善软硬件条件,承担部分教学工作,缓解BIM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所带来的压力,也还可以采取校企联合的方式,派遣部分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提高专业教师掌握和应用BIM技术的能力[9]。通过外出学习培训,提高知识水平,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成立BIM教学团队[10],相关涉及BIM的课程内容的教学,在教研室统一安排下由教学团队成员,根据不同知识点分工协作完成。鼓励跨学科之间协作,建立BIM工作室,人员既有不同专业的教师,也有不同专业的学生,达到跨学科的协同合作的目的;对基础知识好的学生,也可以成为教师教学助手,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

4.2课程资源的建设

目前BIM教材建设缓慢,没有针对专业培养目标的适用教材和匹配的案例教学资源,有的仅以BIM软件说明书作为教材,实用性和针对性差。限于教师个人知识体系及实践经验,自编教材困难[7]。秉承协同创新原则,加强校企合作,坚持校企师资互补、内外管理结合,实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课程教学、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共同考核学生学习成绩[11],联合企业、行业协会,针对不同专业制定BIM课程内容和认证的指导标准,积极结合技能大赛、实际工程项目和教师自身优势,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通过在线共享资源精品课程和各种MOOC,共享教学资源。

4.3教学方法的改进

篇10

1 水力学教学现状

教学内容上,一是授课教师对教学大纲的认识研究不足,对大纲要求的“熟悉、了解、掌握”没有明确的界限。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需要,大纲内容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有些拖沓繁琐的公式推导在现实工作中作用不大,而且也会在课堂讲授中令学生迷茫。有些教学内容与现实工作贴合密切,却没能得到充分的点拨,没能牵好这根“线”。三是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听起来会感觉枯燥,这就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无法形成良好的教与学的统一。四是考试制度不够完善,现在的考试内容多为课堂笔记。经常逃课的学生考前抄下同学的课堂笔记,就有机可乘,蒙混过关,这样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注重听讲,上课积极性不高,极大地挫伤了教师讲课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2 课程教学方案改革建设

2.1 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对水利类相关部门进行联系考察,遵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以及适度适量原则,对教学大纲内容进行一定修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适量选择。将课程中繁杂难懂的公式推导以及落后的试算图解方法舍弃,增加对现实生活中水力现象认知,电子表格及编程语言在水力计算中应用,水力实验等内容[4]。

为了理论与实际统一,在授课中将本课程划分为2个教学篇目、6个教学章节以及21个实训作业(见表1)。将水力学相关知识运用到自然界水力现象识别、分析及计算中,使教与学统一起来,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2.2 教学方法改革

(1)启发式与讲授式教学。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讲授法,该方法是教师将整个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学习后进行复习并通过课后作业进行消化理解。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效率高、知识系统完整、教学与学习目标明确。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提出一个论题,引导学生对论题展开分析思考,归纳总结,最后教师再做评判和总结结论。这一方法与传统的讲授法相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且使学生更加关注学习这一完整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但是,以上两种方法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讲授法不能使学生加入更多思考,启发式教学无法做到完整系统。因而,我们须将他们进行整合,综合熟练地运用,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案例分析教学。在实训作业阶段,老师将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工程案例的基本背景信息给予学生,并提出相关问题,带领学生进行相关资料分析。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案例分析讨论与水力计算,并做出相应评价。案例分析教学可以锻炼并增强学生对实际水力现象的认知及计算分析能力[6]。

(3)多媒体动画教学。水力学教学中,板书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但水动力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边界条件变化其运动要素及运动状态会发生相应变化,这个动态的过程用静态图形是无法真实展现的。这些动态过程例如,闸孔出流,堰流过流,水击现象,水跃及水跌现象等。在课件中制作出相应的动画,就会形象生动的展示整个水流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眼球,而且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分组教学法。在每个实训作业中,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同一小组里学生一起来讨论章节中的基本知识以及重、难点内容,且共同讨论完成实训作业。教师依据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每位学生的表现情况来分别给小组及学生评分。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可以培养出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及团结协作精神。

2.3 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是考察教师教学水平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为了获得较好的考核效果,教师应遵守平时与期末考核并重,期末考核为主的方针。平时成绩中,考勤应占总分10%,在各小组实训作业中态度、作业情况应各占总分10%和20%,期末考核成绩占总分60%。这样以来,期末考核作弊现象就会越来越少,学生会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平时的学习当中。另外,笔者建议每章结束后都要进行一次随堂小测试,这样的目的是让学生及时复习所学内容,也可清楚地认识到每章的重、难点以及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通过平时考核可以随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教学进度进行调节。期末考试采用试题库出题,并要做到教考分离,学院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使命题更科学,成绩更公正。

3 结论

第一,以上的改革方案是理论上的一次提升,但是只有付诸实践,经过实践的磨砺,才可以得到印证。在实践操作中可以进一步的强化完善。

第二,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的指南,教师应研磨大纲内容,把握好教学内容深浅度。现今,应用实践很重要,复杂难懂的公式推导可能会令学生抓不住重点,摸不到头脑,所以某些很难用上的推导可以省略。但也要兼顾学生的后续发展,某些重点的基本原理知识也要教授给学生。

篇11

摘要:继电保护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顶岗实训”将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营造更为接近真实的教学环境,缩短学生的工作适应时间,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继电保护;教学改革;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221-01

随着信息化科技社会的到来、各类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继电保护》课程对岗位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强调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理论知识要为能力培养服务,强调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注重职业素养的养成,强调培养工程意识,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宜选择以实用为原则的理论知识学习;以实践为导向的专业技能训练:即“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以职业实践中的“典型工作行动”为主导方向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活动。它是一种教学模式或者教学方法,它强调提高学习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继电保护教学改革的实施分两步着手。

一、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让学生增强实践能力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强调将教学融入实践,教学情境本身就是独立的工作任务,其“ 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与评估”均来自于生产现场。下面以“某110Kv变电站输电线路常规保护设计”为例。

1、资讯:

教师:

1)下发任务单,分析工作任务。

2)将补充资料、学习工作单下发。

3)采用PPT讲授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的一般程序;输电线路保护整定计算原则;

学生:

1)接受工作任务,熟悉要求。

2)学习教材相关部分内容、学习补充资料,完成学习工作单的基础认知部分内容。

3)根据教师的讲授,掌握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的一般程序;输电线路保护整定计算原则;

4)进行任务分析,查阅相关资料,准备相关知识。

2、计划;

教师:

1)指导学生拟定设计方案。

2)对学生拟定的设计方案提出修改意见。

3)接受学生的咨询。

学生:

1)熟悉原始资料。

2)拟定设计方案。

3、决策:

老师:

1)审定学生所制定的设计方案。

2)指导学生优化设计方案。

学生:

1)讨论确定最终设计方案。

2)提交最终设计方案给老师审定。

4、实施:

老师:

1)督查学生是否按时完成设计任务。

2)指导学生正确进行保护设计。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质量意识。

5)培养学生的初步设计能力。

6)检查学生查阅手册和资料的能力。

7)检查学生的能力。

学生:

1)学生对保护的配置正确性进行自评和互评。

2)学生对设计是否正确完善进行自评与互评。

3)学生对查阅手册资料的能力进行自评与互评。

4)学生对设计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行自评与互评。

5、评估:

老师:

1)对学生完成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评价,并提出优化方案。

2)根据学习情境教学目标、任务单与学习工作单,考核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学生:

1)制作汇报PPT,综述完成任务的工作过程。

2)自我评价,分析完成工作任务的得失,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

以上教学不再是古老的“说教式”和“灌输式”,而是通过“资询”教会了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通过“计划、决策、实施”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增强了动手能力,又巩固了专业知识。但是仅有这个还不够,因为这只是“理想化”的企业生产现场,现实中找不到。所以我们还要人为地在这六个环节上给学生找点‘麻烦’。例如:加班、调班、资料不全、工具损坏、紧急故障、临时待命、意外延期等现场常见的情景,既培养了职业道德又使学生逐渐适应新角色,减少对岗位的陌生感。

二、顶岗实训让学生缩短新手历程

在教学安排里注重校外顶岗实训,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工作氛围,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从新手到独立承担工作。例如:湖南水利水电职院教学安排为大三的第二个学期学生全部外出顶岗实习,实习单位可以是学生的就业意向单位或者学校安排的相关单位;另外还和水电站等电力单位签订了实训基地协议,以它们为定点实训单位,给学生的实践提供了平台。

三、总结

对于继电保护课程,我们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具体电网、变电站为蓝本,让学生完成电网、变电站保护的配置及配合分析,并通过相互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发现他人的缺点提高认识,将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营造更为接近真实的教学环境,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时间,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