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7: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主持人职称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于新闻的娱乐化,尽管目前尚无明确界定,但从各媒体新闻报道的着力点上,还是略见端倪:一般认为,新闻娱乐化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西方媒体,指的是“新闻事件戏剧化和激情化的呈现”,目的是“表现新闻如同轻度娱乐,以追求轰动效应”。电视新闻娱乐化是新闻娱乐化和媒介经营商.
当今正处于大众化时代,产品娱乐化成为了主流趋势,因此媒介的娱乐化倾向也越来越突出的显现出来。就电视新闻而言,从1978年开播的新闻联播,到各个地方电视台的多种多样的新闻播报栏目的出现,电视新闻一直是各大电视台的骨干和主体栏目,并引领着亿万观众的视角。正因为电视新闻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来,电视新闻也走上了改革求新的道路,娱乐化倾向以成为了改革的主要特点之一。
一、新闻娱乐化倾向的类型和特征
新闻娱乐化倾向是建立在传统新闻播报方式上的一种具有创新性和发展意义的特征,并俨然成为当今电视新闻播报的主流形式。
1. 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处理方法多种多样,例如:增加图片,主持人表达的技巧等众多形式,将新闻故事化等。在众多方法中,我较为欣赏的是《有报天天读》的软化处理方法。比如国际纷争,重要的政治时事都是绝对的硬新闻,通过一点切入,再结合主持人深厚的功底经行播报和评述,增加硬新闻的趣味性,并使得受众能更容易和更清晰的接受信息。《有报天天读》把全球主流的媒体和重要报纸、杂志的最新信息和精华焦点搜集和整理,杨锦麟先生声情并茂,言简意赅地把众多国际时事传递给受众,使得受众更易把握有效信息。在这个讲究时效性的时代,这类栏目迎合了各个层面受众的口味。因此,我认为对于重大时事类的硬新闻软化点应放在传播形式与表达方式上,而并非软化内容实质。作为新闻媒介必须时刻谨记社会责任与社会使命,向大众传播真实有效的信息。或在传统新闻播报中改变软硬新闻的比例,增加更多的新闻形式上寻求突破点。
2.民生新闻的娱乐化。近些年来,众多地方电视台都增加了民生新闻的专门节目,此类节目以其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和细致入微的新闻视角把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生活百态以新闻的形式播报。更通过电话热线,网络等传播手段增加与老百姓的互动,在激烈的电视新闻竞争中开创了别具一格的形式,迅速抓住了受众的眼光,赢得了良好的市场效应。
3.新近的新闻播报形式与娱乐化的结合。近些年来。多种多样的新闻播报类型逐进入我们的视线,成为主流的新闻播报类型,比如体育类新闻,法制类新闻,娱乐性新闻等。此类新闻更易娱乐化,相结得相得益彰,增加了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得受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身心受到愉悦。受众在心理上完成了从接受信息到获得满足感的过程,开阔了受众的视野。中央电视台的《体育新闻》在日常体育播报的同时在新闻的后半段增加了世界各地趣味竞技比赛的报道,各种各样新颖的比赛满足了受众猎奇的心理。北京电视台的《天天体育》对于NBA无价球的解说中,将球员精彩的表现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曲艺“三句半”相结合,首创对仗十分工整的“三句半”解说词,这种创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二、新闻娱乐化倾向的把握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娱乐化使其更富有市场竞争力,但相应的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把握新闻娱乐化倾向的定位和程度对于新闻娱乐化更好的融入受众视野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如何把握新闻娱乐化的尺度显得尤为重要。
新闻娱乐化倾向的把握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如何把握娱乐化的程度。众所周知,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娱乐化对传播新闻而言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切勿忘其本质,过度的夸张化,故事化都是不可取的。如果过度的娱乐化会本末倒置,丧失新闻的真实性,也丧失了媒介的公信力。电视新闻的策划人员应该将创新点放在传播形式上,紧跟受众的真实需求。以播报真实信息为主,娱乐大众为附,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娱乐化应作用于形式和其他的辅助方面,并非拿新闻本质开刀,只有这样新闻娱乐化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组织“传是文集”第三辑的编撰、修改、统稿、定稿及印刷、出版工作。这是“多方位加强普通中学美育的实验研究”课题的成果总结和汇编,包括由陆琪、洪敏主编的课题研究论文集,由姜红珍、徐永琴、朱小英主编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集”,由俞菊明、殷金方主编的“美苑撷英”,由徐俊良、郁杏春、黄梅玲主编的“昆中植物志”,由宗甄、鲁德俊主编的“昆山礼赞”,由徐俊良主编的“三贤诗文精编选读”,由王积庆、洪敏主编的“美苑漫步”(后三者属于校本读物,将在今后的使用中进一步修订)。
完成“多方位加强普通中学美育的实验研究”的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完成江苏省和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申请表”,完成江苏省和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成果鉴定书”。
收集、整理有关的课题研究资料,并承担成果鉴定会的筹备、组织工作。
XX年1月4日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组成专家鉴定组对课题进行了鉴定。鉴定组由国家督学、原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担任组长,成员包括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助理蔡守龙、昆山市教科室主任、副主任杨惠玉等。在成果鉴定会上,专家们听取了课题负责人陆琪、宗甄作的关于课题研究的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查看了课题研究的资料和成果,与课题组主要成员进行了互动交流。
鉴定组认为,该课题在“八五”、“九五”两轮研究的基础上,“十五”期间,着重从人格心灵美、教学艺术美、教育环境美三个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课题研究的方案科学、思路清晰、过程扎实、方法有效,内容充实。通过五年的研究,该校师生的道德水准、精神风貌、心理素质日益提高,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热情和能力不断增强,教师对教学艺术美的追求正在成为自觉的行为,校园物质环境、人文环境、整体形象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和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通过提炼和总结,课题组还形成了论文集、案例集、校本读物、学生作品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成果。总之,该校通过“美育”课题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师生素质、办学效益和办学品位的提高,并在美育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成果。鉴定组一致同意该课题结题。同时希望课题组对美育的理论和实践作出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以取得更加积极的成果。
成尚荣组长还对课题组提供的成果汇编材料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课题组对研究成果的总结内容全面、材料丰富、精彩纷呈、美不胜收。昆山市电大、职业一中、进修学校、震川中学、一中、陆家中学、锦溪中学等兄弟学校的教科主任也对我校“美育”课题的研究及其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成功组织、主持了高一年级课程改革阶段性研讨活动
根据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要求,教科处(教务处配合)认真筹划和组织了此次研讨:在书面通知中要求教师高度重视、积极准备并向他们提供了研讨议题,对高一全体任课教师和部分学生开展了有关的问卷调查。这有助于引导教师较为系统地思考课改的理论和实践,为研讨的顺利举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次研讨活动分文(语、英、政、历、地)、理(数、物、化、生)两组分别举行。11月20日下午,理科组老师放弃休息时间,参加了研讨。11月24日下午,文科组老师开展研讨,苏州市教育督导组专家到会,并给予了好评。
研讨活动由教科处主任洪敏主持,校领导陆琪、俞菊明、教务处主任周雪龙参加了研讨活动。研讨活动主要有两个议程:各备课组组长介绍本学科在课改中的做法、成效、问题、困难、要求以及建议;与会者围绕课程改革的理念、实施等发表各自的看法。
在研讨中,大家一致认为,此次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是科学的,如能持之以恒,必将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因而,尽管考试评价制度尚未根本改变、升学竞争压力日益加剧,但各备课组和老师们仍然做出了可贵的思考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他们表示,即使生存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过去的考试评价制度的夹缝里,也要坚持戴着镣铐跳舞,学会“两条腿”走路,将着眼于学生眼前利益与着眼于学生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成为推动课程改革的马前卒。同时,大家也直言不讳地谈到了教学中面临的困惑和困难,如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滞后,教材内容与课时安排存在着矛盾,课程资源开发不尽合理,教师和学生的某些素质难以适应课改要求等。共2页,当前第1页1
在总结这次研讨活动时,校领导希望老师们充分利用课改这一平台,进一步转变观念,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继续学习、思考和探索,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为学校也为自己赢得新的发展机遇。
本学期,我们比较重视对高中课改的研究,除编辑一期以课程改革(中)为专题的《昆中教研参考》(第8期)外,还编写了一份“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框架”,为高一的教师和学生撰写“研究性学习”中的开题报告提供参考。
3、精心组织青年教师培训和研讨活动
本学期,教科处组织XX、XX及XX年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开展集中学学和研讨共计12次,其中讲座4次,研讨8次。同时我们还配合教务处组织了全校范围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
在培训中,我们将青年教师按工作年份不同,编成“青炀”和“涵青”两个班,形成了一定的竞争态势;我们更加重视主题研讨活动,青年教师们围绕着四次讲座的主题认真撰写心得或案例并集中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更加重视养成青年教师主动读书、学习的习惯,为此我们组织了读书笔记评比,要求他们读一本书并认真写好读书笔记。
事实证明,青年教师培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进一步实现了“引领思想,规范行为、提升素质、促进成长”的目标:这些教师都能胜任他们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李猛、秦枫、冷亦泳
、唐琴、缪苗、彭星、吴瑶等老师参加了“传是文集”的编撰和“江花”的编辑;许多教师写出了有一定质量的论文;在本学期的全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中,“青炀”和“涵青”两个班的学员夺得了四个一等奖中的三个一等奖。
同时,我们还邀请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为我校教师做了学术报告,受到老师们的欢迎和好评。
4、努力构筑教育科研的平台,精心组织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评比活动
本学期,我们编辑了《昆中教育》第45期;编辑了以课程改革和学校管理为主题的《昆中教研参考》第8、9期,编辑了《江花》第六编第7期;编辑了《传是》“杏坛论语”版第29-32期。这些刊物已经成为教师们发表教育科研成果、开展学习的良好平台和园地。
认真组织各项教育科研竞赛,力争获得较高层次的奖项。本学期,教科处组织教师参加了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教科院、苏州市以及昆山市教研室和教科所组织的江苏省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江苏省中小学各科教学教案评比、江苏省中学青年教师“五四杯”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江苏省“师陶杯”、苏州市教育科研成果评比、昆山市创新教育论文和个案评比、昆山市课程改革成果评比等活动。在组稿过程中,我们还主动为部分教师修改论文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目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师陶杯”论文评比结果已经揭晓,我校有9位教师的论文获得二、三等奖。
5、根据学校的要求,为学校参加苏州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课题选题并填写申报、评审书。我校申报的课题为“江苏省昆山中学校本课程建设研究”,课题主持人为俞菊明副校长,主要由教务处、教科处以及有关教师合作完成研究任务。
6、认真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本学期,我们完成了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论文的组稿工作各一次。
参加昆山市教科室组织的学校教育刊物评比活动。
根据《江苏省昆山中学教育科研常规工作考核条例》,从工作、能力、成果等方面对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进行了全面、合理的考核。
为学校迎接苏州市教育局对我校的督导提供教科方面的材料,并协助学校党政办公室做好整个材料的整理工作。
参加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培训会和江苏省教育科研协进会。
布置教师撰写学期专题总结。在通知中,我们针对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向教师明确了要求。在通知中,我们还将发动全校教师为学校“十一五”课题的确定献计献策。
对照本学期的学校工作意见和教科工作计划,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我们十分欣慰。因为,我们比较出色地完成了计划中的主要工作和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制约,在“十一五”课题的思考与论证、教科研骨干教师的培养等方面,没有能够完成计划预定的任务。我们将在下学期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进一步从促进学校发展的高度做好教科工作,努力使教科研工作成为提升学校素质和质量的动力和渠道。
作为国内第一档青春幽默情景喜剧综艺栏目,《我们都爱笑》(以下称为《爱笑》)从2014年2月于湖南卫视每周六晚间22点播出。从节目形式来看,《爱笑》告别了主持人控场下综艺娱乐选秀的旧模式,由“爱笑兄弟”作为长期驻演,每期邀请3-4位明星嘉宾一同参与即兴表演,衔接部分也都由真人秀串接,是一档不论输赢以专门制造快乐为目标的喜剧节目。从开播以来便受到广大观众的追捧,电视收视率一路飘红,来自央视-索福瑞csm48城收视率情况显示在周六晚十点档中,《爱笑》异军突起获得平均0.9的收视率和6.38的超高收视份额。不少观众在看完电视首播之后还纷纷转向网络再度点播收看,因而节目的网络视频点击量同样惊人,在节目播出的短短三个月时间内,腾讯视频的点播量突破了1亿人次。这标志着观众对节目的忠诚度稳步上升,喜剧综艺化的形式已经逐步被认可。在收视节节攀升、观众反响热烈的同时,其新颖的节目形态也受到了众多业内人士的关注,甚至有人评论说,“看多了皮笑肉不笑的春晚小品、相声后,是时候该让‘爱笑’告诉观众什么才是真正的喜剧,它会开启一个全新的喜剧时代的。”
二、高收视率背后观众的“使用”与“满足”
依照麦奎尔的观点,媒介使用是人们生活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行为,它已经融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妨碍或替代了其他活动。而“人是有需求的动物。人类的一切活动的基本说到底是满足各种需求”。①“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每一个受众都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并把他们接触媒介的行为看作是基于特定需求来“使用”媒介从而获得“满足”的过程。《爱笑》收视率稳步上升、观众反响热烈反映了喜剧综艺秀的节目形式满足了观众的多种需求。
1、快乐解压需求的满足
现代人的压力不仅来自于工作、生活还包括社交等各方面。《爱笑》设置了多个富有创意的场景和耳目一新的表演模式,搭配多元化的综艺元素,通过新颖的电视表现手法,全方位展现了“搞笑”的十八般武艺,能让观众笑得畅快淋漓,为受众提供消遣和娱乐,使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首期节目播出后便引起网友热议,有网友统计大约平均每39秒就有一个笑点。除了明星潘粤明受虐是整期节目的部分外,李锐等芒果名嘴们的表演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尤其是杜海涛一个人在一期节目中扮演了多个性格分裂的角色让网友直呼过瘾。而当晚节目收视也获得双网破1的不俗成绩,全国网数据达到1.05的收视率和5.71收视份额,城市网则是1.06的收视率、4.27收视份额。②
2、窥视欲的满足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部分人都有窥视别人隐私和探究事物背后故事的欲望。而人们越是想遮掩起来不想被别人看到的东西,越容易引起别人窥视的兴趣。不同于其他娱乐综艺节目,《爱笑》以真人秀的形式,将节目制作的幕后放到台前,大胆尝试了一种全新的节目展现形式,将台前幕后搞笑花絮,甚至表演嘉宾笑场、重新补录等全景放送,使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档节目的录制过程,包括灯光、机位、演员、导演的现场调度和配合。在日常生活中或在其他电视节目中看不到的,观众在《爱笑》中看到了。此外,在“爱笑段子屋”中,明星嘉宾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强制性参与表演,在完全未知的环境下刺激明星临场反应,制造看点。因而参演的明星们也不得不完全放下身段卖力的表演,观众看到明星在面对突如其来的表演任务时,也会有措手不及的尴尬,去掉了他们的明星光环还原了作为普通人的真实情况。如帅气偶像付辛博狂啃西瓜、大美女胡杏儿直接咬核桃,这都直接让很多人从路人变为了粉丝。2014年8月《爱笑》推出第三季,新一季对舞台设计、节目包装等进行了升级,在“爱笑好来屋”中,增加了在国际领先的“绿屏技术”,使观众更加逼真的看到演员所处的周围环境。
3、共鸣需求的满足
在《爱笑》中主推针砭时弊的充满正能量的“爱笑后宫传”,其固定角色源自湖南卫视神剧《还珠格格》中的皇后和容嬷嬷的经典形象,由“爱笑兄弟”反串皇后和容嬷嬷,以皇后在宫中从容嬷嬷口中得知宫外发生的事情的方式,将现代实时的热门事件用穿越时空的喜剧方式来批判和演绎。雾霾、春节买票、啃老族、送礼、剩女、网购、食品安全、诈骗电话等现实生活中的热门话题都在“爱笑后宫传”中出现过。例如在2014年5月3日的主题是“广场舞场地与噪音”,剧中的容嬷嬷痴迷于广场舞,每天率领众嬷嬷到处跳广场舞,不仅占用了皇宫里的工作生活场地,还用大喇叭放音乐严重影响了皇宫里的正常生活秩序,遭到五阿哥在皇后面前的举报从而引起争执。在现实生活中由广场舞场地和噪音对人们造成困扰的情形并不少见,而由此引起争吵甚至大打出手的新闻也在各种媒体上屡见不鲜。“爱笑后宫传”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作为表演主题,通过反讽搞笑丰富艺术表现力,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在轻松欢乐的氛围中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三、热播背后的冷思考
黑格尔说:“真正的幽默……要有深刻而丰富的精神基础……诗人应该于无足轻重的东西中见出最高度的深刻意义;就连信手拈来,没有秩序的零零散散的东西也毕竟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放出精神的火花”。③电视综艺节目以制造快乐来缓解人们的压力,但是当笑变成一种目的以后,就会缺乏严肃深刻的社会内容以及显性的讽刺、批判和反思精神,目的只在博得观众的哈哈一笑,不具有“以笑醒人”的教化意义。演员和嘉宾卖力的表演,让人捧腹的段子是《爱笑》的亮点,但是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为了争取收视率和商业利益,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舞台上出现了&ldqu o;女汉子”脚踏餐桌、拜金、卖丑、恶搞历史人物及事件、爆脏话粗口等恶俗内容,将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抛之脑后,为求新而颠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社会标准,会误导青年观众的价值观。虽然观众笑了,但却没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观众没有受到人性、灵魂深处的启发和触动,这样的喜剧等同于街头杂耍,难免落俗。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爱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品质。
1、兼顾社会性,坚持正确引导青年人的价值观
《爱笑》在2014年7月12日的“爱笑滑溜溜”中上演了经典的“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但是讲的却是张飞老婆和刘备、关羽结拜的故事,这种对历史的无厘头恶搞,其消极影响不能低估,尤其是对正在形成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在“恶搞”手段的影响下,容易产生一些思想上的误区,会影响他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对其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施拉姆在总结大众传播的一般社会功能时提到大众传播具有“提供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他们;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④的功能。《爱笑》受众定位15—45岁的观众,其中初高中生和大学生是收视的主力军,因而更应该发挥媒介的社会功能,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坚持正确的引导青年人的价值观。
2、坚持创新性,防止观众视觉疲劳
虽然《爱笑》笑点集中,让观众在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之余能够释放和缓解压力,但是一些笑点雷同,久而久之很容易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例如,固定板块之一的“爱笑滑溜溜”,节目设置引进国际最前沿的综艺表演设置22.5度的斜房子,每期明星嘉宾和驻场演员在斜房子内进行不同的表演,在这种无法控制自己肢体的情景下,经过场外导演的现场调度来完成表演。虽然每期节目,不同的嘉宾在不同的主题中上演着不同的故事,但是笑点无非是参演的明星和“爱笑兄妹”由于房间倾斜角度较大,无法站稳,甚至经常摔倒,顺利完成动作和表演的难度加大,依赖在此过程中呈现出的尴尬窘相等制造喜剧效果。
3、注重原创性,专注打造自己的品牌
《爱笑》的节目形态来源借鉴于美国老牌节目《周六夜现场》,且节目中的搞笑段子也存在对之前黑龙江卫视的《爱笑会议室》段子的翻拍。此外,也经常出现一些众人熟知的网络段子。制片人刘建立坦言对于《爱笑》的发展,最大的挑战就是创作,把笑点填足,让嘉宾玩好,让观众满意。随着电视节目竞争的加剧,坚持原创性,树立品牌意识,是该节目面对竞争的必要手段。
结语
时下,几十档喜剧真人秀席卷各大卫视,观众在一片欢声笑语的“乐”中也饱尝节目严重跟风和同质化的“苦”。《爱笑》抓住受众心理满足了受众的众多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了不菲的收视成绩。然而,如何在娱乐中笑得高雅成为喜剧真人秀节目在未来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缺失意义的娱乐令人担忧,在满足受众的需求外能够兼顾良好的社会功能,把握好娱乐的尺度,让观众乐在其中、让节目乐而不俗应该成为节目制作者的更高追求。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各种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①邵培仁:《传播学导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322
②腾讯网,《〈我们都爱笑〉双网收视破一创新喜剧形式获赞》,http://ent.qq. com/a/20140217/0183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