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技创意设计论文

科技创意设计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8 15:37:2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技创意设计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科技创意设计论文

篇1

教育中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的认识不足。图形创意课程作为一门艺术院校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从基本概念、思维方法、具体方法和形式以及应用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但是不论从理论内容还是图例,大多数针对于视觉传达的内容,这门课到最后大多成了平面设计的课程。学生必然无法知晓图形创意课程和工业设计的联系,无法将图形创意的知识运用到工业设计中去,最终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与后续课程的合理衔接。

(二)工业设计学生知识体系本身的局限性

工科学生在入校之前接受美术、设计教育的程度基本为零。学生不但缺乏图形意识,也缺乏图形素材,虽则有些学生思维灵活,但是有想法也表达不出,无法对头脑中的联想和构想的图形传情达意第表现出来,导致设计出的作品往往粗制烂造,言不达意。对于工业设计专业,根据图形创意课程实施的经验,可以从四个方面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以加强图形创意课程对于工业设计课程群的渗入,从而获得新颖的、具有专业特点和个性的优秀设计作品。

二、当前工业设计类的图形创意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将材质形态元素加入到创意练习之中

工业设计的造型设计中,材质元素的应用会直接影响产品造型设计风格及个性的形成,不同的材质具有各自不同的材质美,将材质元素的运用加入到图形创意设计中,是重要的设计方法之一。在课程中加入以材料进行具象联系的图形创意训练的课题内容。要求学生感知材料,寻找灵感,广泛接触各种材料,熟悉材料的固有性能和特征,了解除了画笔以外,工具和材料在图形语言创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实现图形的多样化表现形式。玻璃、树皮、砂砾、毛皮、纺织物、金属等这些平常不起眼的物体,都可以为创造新事物提供无限的可能。引导学生去领悟物体本身竟然会如此充满灵性、充满意味、充满艺术的形式美感,从而创作出立体的装饰造型。比如,以纸材料为基础材料进行的图形创意的课题。利用几何拓扑原理,可以通过切割、拼贴、折、揉、烧、撕等手法,使其材料结构发生改变,但并不割裂原有造型,从而产生丰富多样的形态,使其在图形的创意中呈现出新意和个性。还可以利用身边的各种旧包装盒、一次性杯、盘、餐盒等,改变其原来的造型,训练以多种材料为基础材料进行的图形创意。

(二)注重学生形态元素的存贮与积累

在图形创意作品中,作品的创意主题、表现方法、色彩等诸多元素都直接影响作品的效果。在产品的图形创意设计的形态与色彩应用上,介绍各种形态元素,使学生获取多样的风格感受力。选择、破坏、打散重构,使之成为新材料,产生新精神,并赋予全新的图形。

(三)在立体形态中嫁接图形语言

平面视觉语言向多维空间延伸,将视觉语言拓宽到工业设计领域中,提升视觉设计自身的价值,“走出平面”是工业设计专业图形创意图形的必然发展趋势。就图形创意这门学科而言,定要在学习平面图形创意的同时就培养学生二维向三维转化的思维方法。由二维的平面设计渗透到三维空间的立体设计。尝试二维图形在立体空间中的创意传达,探求图形的视觉维度变化对观者心理变化的影响,增强图形信息传达的语义,从而拉近与观者理解沟通的距离。安排课题:设计学院建筑空间的联想。课题内容以设计学院门厅、外观、或室内某一元素为切入点,展开图形化的空间想象。在视觉上要确立设计学院形象,能一目了然。通过该作业的训练,了解到任何元素从视觉维度都是可变的,从不同角度实现视觉表达。

篇2

选题就是想研究或准备解决的问题,如某一疾病尚未解决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防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选定要研究的问题后,才能确立研究的题目,进行设计,制定计划。立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临床医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针对疾病,特别是危害人类最多见,造成后果最严重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也可研究国内外新出现的疾病。研究内容包括探索疾病的病因,或危险因素,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机理,解释某些临床现象以及在诊断和判断预后上的意义,探索或评价新的诊断方法、技术,观察新的治疗措施的效果、毒副作用或探讨影响疾病的预后或病死率的因素等,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改进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以提高医疗质量和防治水平,总之,研究的题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工作的水平,课题要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应用性,要有保证完成的手段。用最简洁明确的文字写成题目,立出的题目基本上就是后来研究论文的题目。必须全面考虑,作出决定。

一个既有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应在临床医疗工作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临床科学研究,为实现上述研究目的,发展医学事业,为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作出自己的贡献。

题目来源:供研究的题目很多,从疾病的发生到防治有许多环节,各环节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值得研究探索。在过去,这些题目可以由研究者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条件选题、立题上报、申请资助,也有很多是上级下达任务给以条件、单位或协作进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开展了科研招标,招标的题目也就是疾病防治中的各方面问题,以决定人群中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国家、卫生部、各省每年都有各自的招标项目,如2000年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指南”招标,可以在“项目指南”上选自己欲研究的题目,写科研设计与进行投标,一旦中标,可获可观的研究经费,确保研究任务的完成。

二查找医学文献

临床医生为了更好的认识和处理疾病,需要学习前人及当代专家学者的经验教训,就须要查阅医学文献,临床研究人员在进行某一临床课题研究时,在立题之前,为了少走弯路,出高质量成果,不去重复旁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也须要查阅医学文献,了解国内外对该题目已作过的研究工作的成就,现状、动态及其方法学,进行比较选择和借鉴,改进或创新,在研究过程、资料总结和撰写论文时还须要查阅最新医学文献,以利自己研究工作的提高。总之必须查阅文献资料,特别是有代表性的各主要刊物上的有关资料。要认认真真的查阅,不能草率从事。查找医学文献是研究者应熟练掌握的经常性工作,如何能花较少时间,较快的找出所需要的文献也是研究人员应具有的基本功。

传统的医学文献形式是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医学资料,仍以印刷出版物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计算机储存阅读形式,以及缩微胶片、幻灯片、投影胶片、录音带、录像带、电影等声相资料。

医学文献按性质可分为1、原始文献(一次文献)来源于各种医学杂志,学报及学术会议论文等。2、文献索引(二次文献)将分散的文献加工、整理、编排、形成具有系统性的文献目录,即检索工具,如目录、索引等,便于读者查找和利用,通过它可以找出原文的出处。3、综述、专著、进展、指南、手册等属三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的系统整理,有选择地加以概述并进行分析综合,使之更具有条理性,对问题阐明更为详尽深刻。4、由光盘记录的书目、刊物索引,由计算机进行检索,属四次文献。

若按医学文献的种类分为教科书、参考书、专著、杂志、学报、文摘、综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等。

查找医学文献的方法:可以用手工检索,条件许可亦可用计算机进行检索。

1、查找引用原文的出处:从论文、专著、综述教科书等参考文献中追朔,查找引用原文出处,可先国内后国外,由近及远,查有权威性,有代表性刊物。

2、查阅期刊索引,大多数期刊为每年一卷,全年原始文献一查即得。

3、查文摘有分类,查阅较方便,查到线索后再选所需要的进一步查原文,如〈〈中国医学文摘〉〉现有15个分册,它们是中医学、内、外、儿、计划生育妇产、耳鼻咽喉、眼、皮肤、口腔等学科及卫生学、肿瘤等,基础医学、放射诊断学、护理学和检验与临床等分册。〈〈国外医学〉〉现有46个分册,该刊采用综述、译文、文摘三种形式,全面介绍国外医学各领域中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是学习国外医学经验重要情报刊物体系。

4、利用检索工具,如〈〈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学)〉〉〈〈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学)〉〉,用手工检索亦可用计算机检索。

篇3

0 前言

党的十报告中突出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是探索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和新模式。高校作为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为根本职能的社会机构,切实构建校园科技创新文化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面对错综复杂的校内外关系,高校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在物质、价值理念、行为、制度、环境等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具体工作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观念僵化、目标虚化、方法简单化、发展盲目化等问题。因此,高校在科技创新文化实践中必须明晰价值导向、创新思想、伦理道德等相关理念的人文内涵,科学设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规章制度、机制平台、载体途径等外在的表现形式,尤其是要厘清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几对关键性关系,通过践行五个统一,突破约束、把握重点、统筹兼顾、提升实效。

1 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的统一

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土壤”,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悠远绵长,中国的科学技术曾引领世界潮流。但在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阻碍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文化因素,从而使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产生“双刃剑”的作用。高校要在科技创新文化中获得突破,必须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的统一,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扬弃。主要需做到以下几个转变:

首先,从尊奉权威到培养批判精神转变。中国传统文化重继承、重经验、重祖宗之法,墨守陈规和讲究等级秩序的儒家传统,使人们养成“尊师听话,信奉经典”的习惯。尊奉权威、过分强调传承正是科学突破与技术创新的障碍,反观近现代以来的多次工业革命,相信自然秩序、敢于怀疑权威、形成批判性氛围,则是实现科技进步、经济与社会飞速发展的助推剂。批判性思维的涵育和批判精神的树立应是高校校园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基础。

其次,从“功利至上”到“非功利性”转变。当前,社会上“官本位”、“钱本位”等功利主义思潮日益侵蚀高校肌肤,急功近利、形式主义、浮躁之风等现象在高校中也不乏存在,教师不安做学问、学生无心学知识的校园势必不会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文化。高校是孕育科学、真理、知识和人才的摇篮,它必须找到超越世俗的“非功利性”理想主义,具有自己的风骨和“灵魂”,唯有如此,教师、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志趣的引领下深入思考与探索,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再次,从“文理偏颇”到科学与人文结合转变。历史上经史子集一统天下、八股取士、“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等时期,造成学校中一直存在着很深的“文理”鸿沟,由此导致的教育生态环境失衡短期内难以解决。而双轮驱动的创新文化必须植根于通识教育的土壤中,这就要求高校在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中必须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起来。

2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统一

从文化的形态来看,包括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高校校园科技创新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是指为了保障高校科技发展需要所须提供的物质基础以及科技创新合作所形成的物质成果,而非物质文化则包含制度、理念、精神、氛围等层面的文化表现,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俗称“硬件”与“软件”,共同构成高校科技创新文化,不可偏废。高校校园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建设的关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国家对于高等教育愈加重视,带来了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高校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过程中,将建筑设施、仪器设备等等容易衡量的硬件建设项目放在重要位置,淡化甚至忽略了校园文化传承和创新文化育人等隐性文化的建设,从而在制度、理念、大学精神等软件方面出现短板,造成学生人文内涵的缺失,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学生的学术素养、创新能力、人文思想缺失。校园中尽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学生却感觉不到高等教育创新、开放的人文精神,感受不到科技创新的氛围,因而缺乏对校园科技创新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缺乏归属感,缺乏积极主动完善自身、锐意进取的外在精神激励。其次,校园物质文化缺乏活力,缺乏人和物的结合。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物质文化必须与人的活动和思想相结合才能体现精神文化的内涵,否则永远无法达到创新的目标。再次,忽视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是指高校有关校园科技创新建设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包括学校的总体规划、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管理模式、激励机制等形成的纪要、计划、大纲、制度、办法、守则等。制度文化是促进高校规范、稳定、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3 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统一

高校需要从自身的职能与目标着手,正确处理好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在二者互为依托、融通交汇中促进校园科技文化建设。

高校培养人才的职能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对21世纪人才提出了四个要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认为这四种基本学习是人生的支柱,教育应当围绕它们加以组织。而高校也已经或正在成为各国知识创新的中心和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科学研究与创新靠高素质人才来完成,人才培养为科学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而科学研究也为人才培养提供平台,通过科学研究的实践,学生得以更好地成才。

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高校评估及教师评职称主要看科研项目及成果,而对于人才培养的标准与规格则放低标准,特别是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冲击。师生关系变得疏远,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及潜力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与发掘。斯坦福大学前任校长卡斯佩认为,“不仅学生从老师那里学习,而且老师也从学生那里学习。在一所研究型大学,研究与教学有一种辩证的关系。”确实如此,在教学中,学生其好奇心及独特的主意往往能激发科研灵感,不仅能够以此兴趣引导学生成长,也可以为教师的视角提供更多的新生力量。而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科研中,能让学生更多接触国内外学术前沿、科技创新素材,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斯坦福大学十分重视让本科生参与研究工作,认为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一环。因此,做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能为创建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文化提供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4 科技创新文化建设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具有过程与结果之分,过程是指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发展路径等,而结果是指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在高校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中,注重整体性的过程设计,通过多元化的目标达成手段能够更完满地实现目标,而结果的有效运用也能够激励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不断螺旋向上发展,因此,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显得尤为重要。

现阶段,各高校通过整合校内及校外的各种资源,通过对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制度设计、过程控制等手段,成果颇丰。然而,目前成果开发未得到有效运用,在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闭环运转链条中缺少结果反馈的刺激,从而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未能形成对创新文化的有效引领、激励作用。例如,我国高校中,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产生,但是大部分科研成果并未形成专利,当科研课题结束后,大量的科研成果被埋没,而学术舞弊现象、知识产权不明晰等问题的普遍存在,往往使从事科研工作的个人及组织产生不公平或不受重视之感,特别是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受到重挫,将影响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持久性。因此,在有效控制校园科技创新文化建设过程的同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做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才能保持校园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持续地勃勃生机。

5 科技创新文化内涵与外延的统一

从狭义上来讲,高校校园科技创新文化的内涵是指高校中与科技创新有关的物质文化及理念、制度内涵,但从广义上来讲,校园科技创新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外延则涉及到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高校通过文化育人,往往在文化建设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科技创新文化随着时展的需求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与其他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因子,共同肩负育人使命。而科技创新文化不同于其他的校园文化,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自身具有更强的“双重效应”:一般的校园文化活动功能更多地在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而科技创新文化不仅可以起到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作用,还可以更为直接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学风,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将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使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深入人心,赢得广大师生支持及向往。

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必须以科技创新理念、科技创新制度、科技创新活动等内容构成,加强高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育,将科技创新寓于学习及生活,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励师生积极创新。高校应改善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模式,拓宽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渠道,打造科技创新文化品牌,成为校园文化的“王牌”,在科技创新文化的引领下,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实现科技创新文化内涵与外延的统一。

高校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在传统与现代、形式与内容、职能与目标、过程与结果、内涵与外延相统一的实践中,必会取得与时俱进的成效,为自身职能的履行和国家的科技创新事业提供更加坚强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含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03).

篇4

ABSTRACTSurrounding th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creative design industry belt construction is the use of the school’ high-tech achievements transforming the high technology market demand and high maturity, integrating the advanta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o industrial ecology and formating of a new growth pole.With the success of the industry construction Will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Xi'an Beilin district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Keywords: Creative design industry belt around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high-tech achievements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大学在数百年的成长历程中,同城市的关系经历了从内到外,从孤立到融合,从依赖城市到城市推动大学发展的几个发展历程。城市是文化的基础,也是大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高校规模的扩大、教育理念的革新以及校园空间发展的新趋势,使得高校的职能从知识传播逐渐转变为产学研并重,服务社会。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迫使许多以前位于城市边缘或是郊区的高校老校区所在的地区变成了新的城市中心区,老校区边缘区的功能地位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的发展需要老校区打破封闭模式共享资源;老校区需要高效利用自身优势与资源,实现知识人才的溢出,以求得校园与城市双赢的发展,逐步成为城市有机的组成部分。因此,大学将从原来隔离于社会的状态走向开放,更多的注意力将放在校园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创造具有丰富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环境上。“产、学、研一体化”将成为高校老校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了推进碑林区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碑林区科技发展第十二个五年专项规划》中,制定了“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区域格局,以依托区域科技优势建设创新型城区。随着《培养“三纵一横”科学技术街区实行方案》对“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产业布局进一步细化,各园区、产业带等产业聚集区选准方向错位发展。环建大创意设计产业带将在其中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形成以大学校区为核心,以产业带为基地,以城市公共服务为依托,以资源的聚集、共享、融合、转换为特征,以促进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为宗旨,推动高校与城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运作机制。

环建大创意设计产业带拟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特色优势学科、人才资源,充分发挥我校在土木建筑、工程等领域的设计与科技服务能力,以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工程设计为特色,涵盖咨询、施工、监理、检测的完整产业链,推动与建筑设计相关的节能环保、新材料、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带动勘察测绘、地理信息、创意表现等关联产业发展的;通过用地置换在老校区边缘临近城市的区域,沿周边道路逐渐建成的线性开发的带状创意设计产业聚集区。

环建大创意设计产业带作为校园与城市联系的前沿地带,是学校与城市进行物质、信息交换的通道和纽带,受到校园和城市两个领域的共同作用和不同界面的双重辐射。环建大创意设计产业带要积极地去迎合这种社会化的趋势,建设中中考虑同周边城市环境的协调与呼应,以求得校园与城市双赢的发展。打造“环建大创意设计产业带”的具体步骤如下:

(一)总体定位

环建大创意设计产业带作为西部最大的设计产业聚集区、碑林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的重要载体,将引领国内建筑创意设计思潮。它的成功打造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科技文化新地标和现代服务业板块体系的新高地 。

(二)空间布局

环建大创意设计产业带的空间布局”由三个层次构成,即“核心区”,“扩展区”和“辐射区”。“核心区”位于建大校本部沿雁塔路中段校园沿雁塔路区域 ,以西部工程设计大厦为核心,除入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外,计划吸纳20家左右高端创意设计企业尤其是国际著名的设计企业进驻。“扩展区”位于建大校本部沿建设东路以及友谊东路区域。建设东路“建筑设计一条街”主要针对建设东路建大校区所在路段,目前聚集了小型创意设计企业、工作室和图文输出经营户50余家,通过对其进行整体的规划和提升改造形成图文设计主题街区。“辐射区”主要包括碑林区政府规划的“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区域格局中雁塔路科技创新街区全段。

(三)三区融合、联动发展

环建大创意设计产业带的空间载体是建大本部校区、产业带和城市社区,区域新环境的空间质量依靠。为此,首先需要建大本部校区打破“围墙”,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和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一项重要功能,大学参与社会实践,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理论问题和相关技术问题是大学的重要职责。建大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等学科有很强的应用性,也有重视社会实践的传统,所以应坚定不移地参与环建大创意设计产业带的建设实践,创建大学周边的创新空间网络。其次,社区空间需要对建大开放,形成大学空间与社区空间水融的局面。由于建大本部校区周围有相对成熟的老社区,环境和房屋质量不错,且房租不高,为创业的建大学生提供了空间支撑。再次,需要有集中的设计产业集聚区,在建大本部校区周边已经形成了“建筑设计一条街”等,促进了产业的集中和发展。总之,通过大学打破围墙、社区向大学开放和科技园区集中的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才可以培育出空间集中、联系便捷、产业链完整的区域空间创新网络。

(四)政府引导

建大本部校区的“建筑设计一条街”是由一批设计企业群体自发形成的,但之后在环建大创意设计产业带发展个关键环节上,西安碑林区政府将扮演重要角色,为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营造政策环境、与学校建立共管机制,促进产业带内的企业合作交流与共享平台建设的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的政策措施;改善产业带周边城市公共设施和环境条件方面的措施,对构建环建大创意设计产业带做全方位扶持。

结语

环建大创意设计产业带的建设,将拉开西安建大老校区功能转换与地区经济转型相结合的序幕。环建大创意设计产业带是将科技融入产业,产业带动区域,区域辐射城市,城市政策支持科技研究,形成一个高校、城市、政府三者融合,联动发展的良性循环过程。环建大创意设计产业带的成功打造必将推动区域经济的产业转型与升级,打破老城区发展空间不足的瓶颈,为碑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力量,对于整合西安市碑林区区域科教资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将有效地把建大的科学发展与社会需求对接,在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引导科研方向、提高科研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M. E.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M].London and Basingstoke: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0

[2] 袁胜军.赵相忠政府在环大学产业圈形成过程中的角色研究——基于同济现象的分析.[期刊论文],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9)

[3] 顾朝林.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园区[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篇5

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创意人才的极度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培养大批创意产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当前,培养创意产业所需的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也已成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指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宽厚的知识基础、丰富的文化底蕴、强烈的问题意识、成熟的心理品质和较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就专业内涵而言,“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专业技能及创新能力;就行业发展需求而言,从业人员也必须具备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娴熟的专业技能和适应行业发展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本课题组把“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作为视觉传达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重点与切入点。以“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为主导进行全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带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引导课程体系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这也是今后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的总趋势。其研究成果对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实训基地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国内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打造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这是一种最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内目前也有不少高职院校开始了对这一模式的尝试与探索,但均处在初步摸索阶段,没有形成特有的模式,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第一,“工作室”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目前还仅仅处于概念界定、内涵解剖等层面,尚未发现有学者从操作层面研究“工作室”制的实施与管理,将“工作室”制引入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第二,课程体系结构的不合理。传统课程体系的确立在培养目标和手段上有相当大的局限,重视技能训练、忽视理论基础和人文知识在技能培养当中的作用;各课程模块之间彼此孤立,缺少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贯穿及运用。第三,教学方法的单一陈旧。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忽略了当下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岗位的职业要求;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无法适应时展的需要。第四,忽视了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对于实训基地价值仅定位于实践操作场所,服务于虚拟课题,全真性不强,更新能力较差,不能与社会实际同步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鉴于存在的问题,结合国情、省区域经济特点以及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我们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功能、结构等做了大量且有实效的创新性研究,并选择多方位、全过程的实施路径加以完善。构建了以“工作室”制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创新突破点的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于培养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而言,区别于一般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最大特点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是创意设计的本质要求。各种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以及现代服务业趋于完善、商业品牌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在追求产品共性的同时也在“求异”,这就需要创新。从设计理念上去创新,从设计材料上去创新,也可以从设计方法和制作工艺方面去创新。这些创新需求给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疑也是对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首先需要具备个性化的想象力,对美的独特感悟能力,对市场观察判断的洞察力,以及多学科知识技能的综合把持能力。这些诸多能力的构建,都离不开对创意设计类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创造性思维培养入手,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良好的基础知识也是创新成果诞生的基点。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以艺术设计理念为基础,合理搭建专业知识结构,精心组织专业知识内容,从而使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具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因此,创意设计类人才培养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依据社会需求及创意产业人才的特性,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创新模式构建等方面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而采用的特定方式的总和。

三、视觉传达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本项目以现有省级特色专业及院级重点专业——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为基础,依托浙江商业职业教育集团,与知名企业建立起合作战略,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人才为目标,构建以“工作室”制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改善校内外实践实训条件,为中小企业培养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并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一)构建以“工作室”制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视觉传达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案的研究。根据专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定位分析,以及浙江省行业实际和学生的就业状况,通过调查研究,重新确立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定位,以培养高素质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创新基于任务引领的“工作室”制“工学结合”的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与企业共同制订基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工作室”制的创意设计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2.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根据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生产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要求为标准。与企业共同探讨每个设计任务的工作要求和所需的专业技能,分析从业人员岗位所需的能力结构,寻找设计工作任务与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搭建“工作室”制教学平台,完成由简单到复杂设计任务的过程,构建基于设计项目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提高设计能力为主线,确立典型工作岗位,开发建设课程模块,针对每个岗位进行工作过程和技能项目的分析,形成相应的专业课程。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设计项目,并且制定课程标准,以完成设计任务需求为目标,引入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制作能力、应变能力、协作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专业口径与社会需求对接、人才规格与业界要求对接、学生学业与岗位职业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按照职业岗位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建设思想,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并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工作室”制教学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依托企业的资源与优势,淡化教室和实验实训室的界限,实现“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近距离,能更好地落实各项教学工作;有效激励与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且提供解决学生就业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模式的研究

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基础上,大力改造、努力创新。创设新型“工作室”制校内“教学工场”;校企联动,创设新型的校外“教学工厂”。

1.创设新型“工作室”制校内“教学工场”。“教学工场”是“工作室”制教学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依托企业的资源与优势,将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生产流程、经营管理模式引入校园,使教学过程和生产、科研、经营过程融合在一起,不仅能让教师更加真实地教,也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学,加快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企业真实环境的了解,以便他们今后能够更快地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淡化教室和实验实训室的界限,推行 “教、学、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境。它承载着三项教育职能:专业基础的教学(教室)、专业技能的操作训练(实训工场)、学生的学习与讨论,即教授、学习、工作的场所,简称“教学工场”。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教学工场”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将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转变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以岗位职业要求为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为主导,构建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的实践教学体系。确立典型工作岗位,针对岗位工作过程和技能项目,实施项目任务驱动,由教师和请来的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工作室”制教学,带领学生在“教学工场”内完成实际项目的“教、学、做”,完成综合专业技能的训练。实现新经济时代视觉传达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结合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以课程模块为内容建立“工作室”制校内“教学工场”,将“工作室”制“教学工场”建设成为专业技能训练基地、企业员工岗位培训基地、职业资格与技术能力等级认证培训基地、与企业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基地,实现教学、培训、生产、产品研发四大功能,起到教学的辐射与示范作用。

2.校企联动,创设新型的校外“教学工厂”。“教学工厂”是运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及先进的生产设备,成为学生实践教学、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训练的校外延伸,即校外“教学工厂”。(1)校外“教学工厂”的建立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工作室”制校内“教学工场”的项目化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通过在校外“教学工厂”的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学生能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学生的创意成果也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在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市场整体竞争力。

建设校内“教学工场”和校外“教学工厂”,构建现代化、职业化、开放式、生产性的实习实训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自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工作室制”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支撑。

(三)社会服务能力创新模式的研究

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力量和先进实训设备的资源优势,以技能培训包为内容,以教学团队为依托,倾力构建社会服务平台,从而为社会提供更丰富、更实用、更直接的服务,让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社会服务平台的构建主要包括:

1.提供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线的开放先进的实践教学、科技创新服务。(1)实验实训基地,即校内“教学工场”,既要传授专业知识,又要渗透先进企业的企业文化,做到“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通过与企业、行业的联合,使校内“教学工场”更为接近真实的生产环境,成为学生技能训练与鉴定、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技术开发推广和社会培训的场所。同时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基地和孵化基地。(2)校内“教学工场”,通过具体项目化的研究和实践,为教师教学与科研提供新平台,并及时获得第一手教学资料,提高教学和研究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3)充分利用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将学校科研与企业生产相结合,通过技术研究、成果转让及推广为社会服务。同时,通过应用研究等形式,孵化学院的科研团队,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2.提供校企合作科技服务。提供校企合作科技服务遵从以下五种模式:一是校企一体,学校自创公司;二是校企联姻,实现从“从邻居到亲戚的转变”,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为企业解决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三是校企融合,企业在学校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如:Adobe数字艺术中心、Adobe认证产品专家、Corel公司全球教育伙伴、培训认证中心等;四是校企互补,企业行业提供资金,学校利用自己的技术、人才优势承接横向课题,科研成果直接为行业企业服务;五是校企联盟,学校以技术和科研成果入股企业,实现科技成果产品化。

3.提供形式多样的社会培训服务。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利用我院现有的教学资源,包括现代化的培训场所、先进的设备及教学环境,推出定制式企业内训服务、技能培训、员工岗前培训、职工综合素质培训等项目,提高企业员工的岗位能力及转岗就业能力,满足紧缺型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需求,以及通过对口支援、技术服务等方式服务于经济欠发达区域的院校与中小企业。

篇6

2创意设计产业园的创新模式

在分析和总结现有创意设计产业园的类型和问题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一种创意设计产业园的创新模式。该模式以“设计创造品牌和体验,带动旅游消费经济”为建设目标,打造一个全新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集创意设计、体验、文化旅游、交流、消费为一体的新型园区。

2.1园区定位

创新模式的创意设计产业园把创意设计产业园打造成一个吸引全民参与、设计教育普及和带动“体验设计”消费型的新型园区,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创意研发设计、创业孵化、生产制作、信息交流、展览展示、贸易物流、商业投资、全民参与、教育培训、用户体验、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意设计产业园,如图1所示。

2.2园区规划

园区不局限于设计企业,同时引入多个产业,商业、工业和设计业等产业相互交流和影响,形成集聚效应。园区以研发为主,同时具有交流空间、展示、体验、培训等,除生产设计类产业外,园区内有小规模的消费类产业,带来一定消费人群,保证园区的活力,具有一定的商业、居住等配套。此外,政府拥有一定量的办公物业,低价出租,用于孵化小型创业企业。园区建设可规划为8个区:创意研发孵化区、展示交易区、文化艺术广场、休闲娱乐区、用户体验旅游区、特色街区、人才培训教育区、公共技术配套服务区,如图2所示。

2.3园区特色

创新模式的创意设计产业园有着独特鲜明的两大特色,一是提倡全民参与和设计教育普及,二是”体验设计”消费型的新型园区。

(1)提倡全民参与和设计教育普及

1)全民参与性对于产品设计而言,在产品从设计者到生产者,再经过流通领域到达消费者、使用者的整个过程中,使用者主动地参与产品的设计、变革,这种极力强调个人意图的行为,称之为“参与性设计”。创意设计产业园强调全民参与性,目的在于提升公众的设计意识。人类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变革需要公众共同的努力,只有提升全民设计意识成为社会意识,让公众参与到设计中,实现民主设计的社会,才能实现设计民主的社会,实现可持续社会。全民参与性的方式可以通过在园区举办各类设计交流活动,不断更新展示着各类设计先锋作品,邀请广大公众“走近设计、了解设计、消费设计”。参与者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不同行业人们的关注点和设计构想。

2)设计教育普及创意与生活的结合需要提高民众的设计教育。单凭高等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还难以提高我国设计创新整体水平。为普及设计教育,创意设计产业园提供多层面的设计教育普及平台,平台提供公众设计教育、企业设计教育和中小学生设计教育等服务。

A.公众设计教育园区通过举办设计周等活动进行普及公众设计教育,让消费者领会到设计是能够提升生活质量的;定期举办设计展,吸引设计师、市民积极参与;同时要求园区的商家或设计师定期定时开展公众设计教育免费课程。

B.企业设计教育企业在新产品研发设计中,需要多个相关部门的合作。在设计师和其他非设计专业人员的沟通和配合中,由于非设计专业人员缺乏设计学背景,对设计师的方案不能很好理解。因此,为提高设计质量,需要在企业进行设计教育普及,对产品研发人员进行设计培训。园区,可以为企业提供教育平台,如定期举办设计讲座、举办短期的设计培训班和设计实训基地等。

C.中小学生设计教育设计师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从中小学阶段就开展设计教育,是设计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创意设计产业园注重设计人才从小培养,每学期开学初,园区请出优秀的商家或者设计师为其上1~2节设计启蒙教育,或者组织中小学生到园区参观,认识设计的魅力,让青少年从小认识设计,同时提高其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无论将来是否从事设计行业都将受益终身。

(2)“体验设计”消费型的新型园区

将创意设计产业和旅游产业相结合,集设计体验、文化旅游、交流消费为一体,由体验再带动休闲、度假和观光是创新模式创意设计产业园的又一大特色。在体验经济下,消费者关注的不再仅仅是购买产品之后才能获得的“美好体验”了,而是更加侧重于在消费过程中、使用产品过程中甚至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就能获取的“美好体验”。在体验经济时代,如何增强用户体验已经成为产品开发研究的核心内容。创新模式的创意设计产业园将充分关注消费者的用户体验,消费者可在园区里体验产品,或体验DIY,同时挖掘地方本土文化,形成文化特色街区,努力满足用户的需要和期望,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宏大的游憩体验体系,既有静态观赏,也有参与演艺。消费者得到的是设计、文化信息的吸收,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满足体验经济时代消费的深度需求。

篇7

一、活动内容:(青少年科技成果竞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

1、小制作、小发明:作品内容不限,要求是学生个人运用有关的科学理论知识制作出的新颖独特、具有实用意义的实物作品。

2、创意设计:指因原材料、工艺等限制未能做出实物的发明创造,但根据科学原理和发明创造方法完成的创新设计。要写出设计的目的、原理(科学依据)、创新之处。

3、科学论文:指中小学生源于科技活动撰写的科学成果论文。如: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考察报告、观察(观测)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

4、科技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与科普意义。

二、活动规则:本次竞赛是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选拔赛,具体竞赛办法见《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规则》(2010年12月修订稿),登录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查阅。

1、申报项目时,务必按照要求到网站下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标准申报表

2、查新报告:科技创新竞赛项目应提供查新报告,其中技术发明要提供专利查新报告。查新报告的格式会在申报表中体现。选手必须自行对类似论文或项目进行检索,或请专业部门进行查新。

3、研究论文及附件资料:除填写申报书外,还应提交完/,!/整的研究论文,如果需要提交附件资料,复印件即可。

4、原始研究记录或实验数据:申报者须提供完整的项目原始研究记录或实验数据。

篇8

色彩风景实训链式教学是将各个分散知识点进行提取、整合、优化配置出的一套相互关联的科学实施方法“。即以自然色彩的感受为切入点,继而引发学生对色彩物理学、色彩生理学以及色彩自身体系的认知(。感知自然)在此基础上,激发出学生对色彩心理、通感、形色统一规律与色彩配置原理等规律探寻的兴趣(色彩意匠),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设计性思维(创意设计)。”①“设计的色彩需要研究自然色彩的成因,才会更加主动与理性地运用在设计中,学会解读自然的色彩,也将会为设计的人文色彩打下良好的基础。”②“感知自然—色彩意匠—创意设计”所构成的色彩风景实训链式教学方法不仅与中国传统艺术“师法自然—因心造境”的艺术创作原理不谋而合,而且整个教学过程的展开恰好与设计师进行色彩创意设计的工作流程相吻合。

一、感知自然

“感知自然”是链式教学最初环节,也是设计师进行设计的“灵感来源”的起始阶段。这一环节和阶段主要是客观色彩风景实训教学,它又包括写生色彩训练、客观色彩归纳训练、客观色彩变调训练三个相互链接又层层递进的小环节。

1.写生色彩训练

写生色彩训练与传统绘画色彩训练也许在形式上相类似,但是教学的侧重点和目的完全不同。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实技法和色彩造型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直观地感知自然,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和感性观察能力。只有对自然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2.客观色彩归纳训练

客观色彩归纳训练在形式上虽然遵循客观自然物象的基本状态,但它不同于写生色彩直觉感性的训练,而是要求学生对纷繁杂乱的客观自然物象的明暗和色彩关系加以理性的概括、提炼,使之秩序化、条理化。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色彩理性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恰是设计实践中非常重要的技能。

3.客观色彩变调训练

客观色彩变调训练是在客观色彩归纳训练基础上更进一步,除了有针对性的色彩属性、色彩关系的提炼、概括,还特别强调掌握自然光色的客观规律性以及不同时节稍纵即逝转瞬变化的关系。众所周知,印象派的众多作品都是进行色彩变调训练极好的典范。通过印象派一系列作品赏析讲解后,学生试图理性分析某个场景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色彩关系变化规律并独立完成和表达出来。

二、色彩意匠

所谓“意匠”通常指诗文书画的布局构思,本文“色彩意匠”的概念强调的是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对色彩的苦心经营,使得色彩表现从客观存在变为主观表现“。色彩意匠”是链式教学的中间环节,它相当于设计师承接设计从量到质的飞跃阶段。这一环节和阶段主要是主观色彩风景实训教学,它包括主观色彩归纳训练、主观色彩变调训练两个相互关联和并置的小环节。

1.主观色彩归纳训练

“主观色彩归纳创作不追求造型、色彩的真实表现,而是根据作者主观审美取材构图,要求变形、换色,运用秩序、均衡、节奏、韵律等形式美法则来构成画面。”③因此,主观色彩归纳训练是要求学生在色彩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能够理性地排除光影、弱化空间,对色彩进行主观化的处理与表现,并对整个画面加以裁剪、取舍、修整,从而产生装饰性与平面化的全新视觉效果。

2.主观色彩变调训练

主观色彩变调训练觉常规,采用反转透视法,明亮的蓝绿色调,将校园内的荷花池塑造出一种不可思议的旋涡。相对客观色彩变调训练更加强调作者的主观意向和画面的需要;在表现形式上,完全打破自然界客观光色规律和色彩关系,采用限色、主观色调等多种手法的色彩意匠训练“。限色表现有利于适应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并为设计产品满足各方面客户的需求做好准备。”④三、创意设计“创意设计”是链式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设计师完成设计工作和作品的阶段。如果说“色彩意匠”是一种经营构思色彩配置规律的手段和方法,那么“创意设计”则是作者运用色彩、造型、肌理、材质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手法的综合意匠阶段。这一环节和阶段是专门针对我校广告设计专业而进行的色彩设计应用实训教学,教学内容主要要求学生从风景写生的原型中提取形象或引发联想,并鼓励结合新工艺、新材料进行创意构思,最终完成一幅或系列自主命题创意广告绘画设计。“创意设计”阶段不仅需要有前两个阶段学习的积累沉淀,同时需要通过构思、分解、意象、抽象、夸张、变形等多种表现手法进行主题性的创作设计,所以也是链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环节。刚开始全班学生都有点不知所措,消极被动,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冥想、回忆前两个阶段所学的知识之后,再进行西方现代绘画、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品、室内家具软装设计等大量图片鉴赏,经过多元化的思维启发之后,整个班级的学生开始变得兴奋起来,大部分学生都从最初的被动茫然状态脱离出来,并积极主动地寻找最能展现自己兴趣的设计主题。

三、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感知自然“”色彩意匠“”创意设计”这一环环相扣的链式教学学习,成功地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从色彩感性直觉阶段进入理性色彩提炼阶段,直到最后掌握色彩规律游刃有余的创意表现阶段。色彩风景实训链式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同时也能更好地实现基础实训课与专业设计课的衔接,从而达到提高本专业学生设计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的目标。

注释:

①李玉.设计色彩课程内容体系的研究.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8.第11页

②周至禹.写生设计.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4.第5页

篇9

(一) 设计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背景

也许很少人会把服装当成艺术,因为人们对日常生活总是熟视无睹,岂知,服装不仅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年轮,纪录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身体诉求,包装着人们的身体曲线。它是人类最温暖的记忆,可它却处于最边缘的记忆中。

随着科学与文明的进步,人类的艺术设计手段也在不断发展。信息时代,人类的文化传播方式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严格的行业之间的界限正在淡化。服装设计师的想象力迅速冲破意识形态的禁锢,以千姿百态的形式释放出来。新奇的、诡谲的、抽象的视觉形象,极端的色彩出现在令人诧异的对比中,于是不得不开始调整我们的眼睛以适应新的风景。服装设计既要有很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既然设计出来的衣服是要在生活中穿的,既要美观时尚,又要低调优雅,使服装永远不会落后,所以一个设计者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要忘掉自己是自己,而是在设计你所想表达的意向。当然,对于设计来说,最重要的不单是把握当下的流行趋势,而且要灵活运用我们本身固有的民族的或传统的特色,做出更具有意义的服装。

2.意义

通过对《那些年》这一主题的设计,来表达服装现阶段简单化的风格,看似简单大方,实则结构及分割都非常特别。运用挺括中不失柔软,朴实中又不失时尚的面料来表达本设计简单硬朗的效果。另外结合纹理的细节处理来增加服装古典的韵味,达到既有特色又不失时尚的目的,进而形成一系列简单而不失细节具有潜力的服装。

(二)研究内容所属领域、研究范围

本次设计围绕休闲装进行创意设计,对当下对休闲装的要求和所处的环境分析,结合现代休闲装的流行趋势及流行元素,完成创意设计。此次的消费人群主要为追求视觉、刺激、时尚、享受自然给于的多彩、美妙的生活,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的男女青年,研究领域强调设计理念和设计情感,突出设计,紧跟时尚,具有现代风格的创意设计作品。

本次的服装设计,来源于生活的灵感,却又比生活更具有艺术。采用分割、撞色,镂空的手法来表达创意理念,来满足青春时尚的消费者。

1.历史发展

服饰,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像饮食那样出于维系生命的本能,也不是像居住那样出于防身之必需,而是一开始就是一种带有浪漫色彩的文化创造。

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 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批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近年来,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休闲化,休闲装的兴起及发展较为迅速。都市里的人们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心里、生理的压力都很大。压力越大,人们越是希望用更多的时间进行休闲消遣。利用各种方式来调节释放压力。休闲装的发展,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繁荣起来的。在日常生活中休闲装是针对正装而言的,即非正式服装。

休闲装,越来越成为现代都市生活的衣装。敏感的服装界,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名牌休闲装。由于休闲装概念广泛、内涵的丰富,它已被演绎成诸多风格、种类的日常装。青春风格的休闲装,通常设计新颖、造型简洁,有粗犷的形象,塑造强烈的个性。典雅型休闲装,追求绅士般的悠闲生活情趣,服饰轻松、高雅,富有情趣。

2.服装的作用

服装既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一个民族对服装来说,是随着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不仅具体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形式和生活水平,而且形象地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升华。

(1)服装,过去、现在,将来仍将是心灵与外界对话的形式。 服装通过不同的设计语言塑造、润色和装饰着人类的生活。为了取暖和遮羞,人类的祖先开始用衣服来遮盖身体,但也就在那时,装饰作用也同时成了服装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群体里,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外界的压力都影响着人们对装饰方式的选择。今天,虽然人们穿戴衣物的基本原因还是为了取暖、消暑和遮羞,但更重要的原因已经是为了更好地装扮自己。因为人类是社会群体,服装也具有一种社会化特征。

(2)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不仅仅是思想开放了,更注重个性化,时代概念在整体服装上早已不再是一个虚有的名词。本系列服装给人一种个性、干练、时尚、简约、舒适的感觉。在反应国际流行趋势的同时,又蕴含了本民族的传统特色,像是那些年我们或稚嫩、或叛逆、或青涩、或成熟的青春时代,需要人们慢慢的去品味。

3.服装的功能

综合来说,服装有保健和装饰、工业用途三方面作用:

(1)保健:服装能保护人体,维持人体的热平衡,以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服装在穿着中要使人有舒适感,影响舒适的因素主要是用料中纤维性质、纱线规格、坯布组织结构、厚度以及缝制技术等。

(2)装饰:表现在服装的美观性,满足人们精神上美的享受。影响美观性的主要因素是纺织品的质地、色彩、花纹图案、坯布组织、形态保持性、悬垂性、弹性、防皱性、服装款式等。

(3)工业用途:防静电服装是防止衣服的静电积聚,用防静电织物为面料而缝制的,适用于对静电敏感场所或火灾或爆炸危险场所穿用。使用的防静电织物的制作工艺主要是在纺织时,大致等间隔或均匀地混入全部或部分使用金属或有机物的导电材料制成的防静电纤维或防静电合成纤维,或者两者混合交织而成。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及难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服装脱离了原本复杂的形式,变得越来越简约。无论是廓形上,还是设计上,都十分的大气,使男性变得更加阳刚,女性更加柔美。配上纹样的设计,来表现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时尚与文化艺术相结合,别有一番滋味。

1.此设计是按照社会或自然事物的剪影来创意,廓形比较夸张,结构分割的也十分的巧妙,表达出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概念。

2.运用面料再造,做出镂空的花样,露出的面料颜色与外部面料颜色相撞,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

3.注重饰品的搭配与服装的整体风格相符合,细节设计与整体廓形相匹配,做到和谐统一,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重点与难点

要做出简约的服装,一定就不能就简单而做,否侧会显得十分笨重。在整个过程中,服装的廓形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面料的选择也就非常的重要,一旦选错面料,就会影响整个服装挺括的效果。在结构分割上要做的巧,做出的服装不仅要有创意时尚的感觉,而且要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内涵,要更加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情调。

通过对面料的二次再造手法,来表现镂空,在技术上就有一定的难度,并且还要在颜色上做出对比,撞色等,处理不好,便会变得非常的庸俗,所以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学会各种搭配,来表现这种设计的想法,使服装更加的协调与完美。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一)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资料分析。

2.市场调研法: 通过实地市场调研,寻找灵感来源,进而确定本次设计方向。

3.归纳总结法: 根据之前的资料和市场调查,总结归纳,得出设计方案。

4.对比法: 运用对比手法来强调突出本次设计的创新与新颖之处,突出设计亮点。

5.借鉴法:从采集来的资料中,借鉴与我本设计相关的设计点,进行创意设计。

(二)研究路线

1. 根据市场调研信息与最新流行趋势,提取相关流行元素与设计相结合,确定设计主题。

2. 依据设计主题,绘制设计草图,对服装进行初步创意设计。

3. 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绘制平面款式图、1:100样板及设计效果图。

4. 结合当今流行趋势、设计风格选择所需的色彩与面料,运用多种工艺手法进行面料再造设计,使其与服装造型紧密融合,打造出最具特色的创意服装。

5. 最后完成成衣制作,对服装整体进行协调,使服饰的搭配更加新颖、完整,成衣效果更加理想。

四、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条件

在书籍、电脑上查找与我设计相关资料,学校提供人台、平缝机、裁剪案台、熨斗等一些机械设备和一个宽敞的做作场地,在商场可实地购买一些与我设计所需的一些配饰品等。

(二)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此次制作中服装的廓形有些难于表达,而再加上镂空的设计,在有些特殊的部位的立体效果和结构设计往往很难表现效果图之上的感觉,就会使得整个服装显得熟气而呆板。再加上要运用撞色的手法来体现青春的潇洒与不羁,又增加了整个设计的难度,处理不当色彩的问题,就会让服装的整体变得不和谐,甚至失败。

(三)解决措施

在制作的时候,要注重时尚与文化的结合,细节方面一定要着重处理。颜色的搭配既然是撞色,要掌握颜色面积的合理度,不能随意的分配颜色块面。在制作过程中往往很难把握立体与平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及面料之间的配合程度,有的需要对面料进行二次处理来表现所需要的效果。最后,要选择合适的配饰来搭配服装,使整体的效果更加趋向于舒适美观。

五、预期要取得的成果及成果的学术或应用价值

(一)预期成果

1. 此次以《那些年》为主题的创意装制作3~5套,根据已确定方案采购面料、辅料,并结合设计主题进行创意装设计;

2. 完成设计说明、设计效果图、平面款式图、结构图、工艺流程图、以及设计报告书;

3.依据设计效果图制作成衣造型新颖、结构合理,工艺精细,服饰品搭配

完整,展现强烈的视觉效果、整体感强。

(二)应用价值

服装最初是人类用来取暖和遮盖作用的,在人类不断地进化与演变过程中随着经济与时代的发展,服装的应用价值也在不断的提升。在现代服装不再是一种只能穿着的衣服而已,而是作为一种时尚的艺术品,它的欣赏价值和文化底蕴,同样也是存在于的价值标准。

六、进度计划

(一)第一阶段

通过对休闲装的市场调研,撰写调研报告,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进行开题答辩。

(二) 第二阶段

1.根据自己的设计定位和市场调研,撰写设计过程与方案。

2.整理流行趋势,撰写设计构思与设计方案,并绘制草图、色彩稿、平面款式图、结构图、工艺流程图等。

3.制作服装设计静态展板并结合服装的款式和风格选择材料并进行整体制作和搭配。

(三) 第三阶段

服装的制作,根据自己所确定的方案采购面料、辅料并进行打板实裁(1:1)并完成服装的整体制作。

(四)第四阶段

试穿、彩排、服装动态展示,设计作品打印装订成册,撰写设计报告,多媒体演示制作。

(五)第五阶段

准备毕业答辩及进行毕业答辩

七、参考资料

[1]《服装美学》 华梅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年8月

[2]《服装手工工艺》 潘凝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7月

[3]《服装缝制工艺》 张明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6月

[4]《服装平面款式图设计》何仁娟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8月

[5]《图案设计》 文峰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年7月

[6]《服装打样与工艺制作》 石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1月

篇10

*基金项目:甘肃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成果“敦煌文化艺术遗产资源的产品化研究 ”,兰州商学院教改研究资助项目(20110221)。

季羡林先生曾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会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①敦煌文化艺术享誉世界,是丝绸之路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的重点,敦煌旅游产业投资与开发成为旅游产业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敦煌旅游文化产品正从传统的手工生产向专业化转化,作坊生产也逐渐向企业集约化过渡,继而在开发的内容与层次、品牌建设、管理、市场营运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何在继承传统、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敦煌品牌的同时,进行可持续的生态开发,专业化发展成为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所谓专业化过程,就是产业部门或学业领域中根据产品生产或学界层面的不同过程而分成的各业务部分,②而旅游文化开发专业化的实质,笔者认为应该是建立在当代文化教育背景下以传统继承为基础、以人才为支撑、以文化知识为动力、以信息为沟通、以旅游市场为导向的创造行为与生态发展模式。

一、 敦煌文化艺术遗产资源开发人才的主导性

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吸纳是敦煌工艺品开发走向规范化、专业化的前提,对于提高设计质量、创意水平、调节生产、预测市场动向,提高研发的深度与层次起着关键作用。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人才问题。敦煌旅游工艺品开发对于人才的要求是,首先,具备一定专业技能技巧,以满足工艺品开发技术需要。第二,具备设计创新能力。创新人才是产品更新换代与深入开发的主体,是产品质量创新的动力源泉,是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综合体现。第三,敦煌文化知识的积累与熟识程度,作为专业设计人才应关注设计的对象、理解文化的背景,产品开发的深度与层次,在传承中进行保护性的生态开发。因此,人才具备以下专业优势:

(一)熟悉相关的材料、科技与工艺

首先,创新人才的价值体现在对工艺材料的创造方面。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工艺性、实践性,实践创造的过程必然是对材料性质及装饰语言的探索、工艺技术手段的尝试与方法的改造与研究,实验实践为材料工艺的开拓、创意产品的生发提供了动力支持,将作者的思维与创意物化为现实,设计者创意思维的更新首先是对材料属性的认识与理解,创意产品的形成也实现于材料化学物理特性与工艺的把握,在材料、设备、技术、创意思维及市场环境条件下进行创造与生产。正如我国古代工艺著作《考工记》所提出的工艺观:“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③敦煌文化产品开发尊重材料的属性及艺术设计的客观规律是旅游工艺产品创意的先决条件之一。其次,在保证花色品种丰富的同时,可提高生产力。传统的作坊设备落后、创造力薄弱、生产能力低下,创意产业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第三,便于合理安排产品开发的层次。有些公司眼光盯在中高档产品的开发上,却忽略了销售量较大、价格适中的产品开发市场。那些价格适宜、体积较小,富有特色、便于携带旅游品还不多。不难看出后者远比前者更具有市场潜力,那些体积较小、价格适中的产品销售量较大,订单也较多,为更多的普通游客所钟爱。

(二) 创新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创造素质

创新思维既来自于设计实践,又来自于当代新设计教育。当代设计教育在传授设计知识与技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信息的传递与积累,现代科技媒介下孵化的是知识的环境和效率的提升,它扩大了人们的视野,把传统遥不可及的信息通过视频、摄影、展演生动鲜活地传达给我们,促进了国内国际的信息交流与沟通。设计师在较短时间内既能够掌握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又可以获得产品设计的专业知识,又能够扩大视野、改变设计观念,对传统与现代产品、国内与国际产品、手工创意与机械复制产品进行比较与分析,探索并依据产品市场的运行规律进行设计创意,创意思维的突破带动创意产品能够灵活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设计。

从造型到装饰,运用创新观念密切联系时代生活成为创意产品设计的重要特点,艺术设计专业的分工使设计服务走向专业化、人性化,设计服务倾向精细、灵活、具体,在竞争基础上前所未有地关注细节与质量。如何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甄别现代审美的普遍性与个性,使设计融入现代生活,让生活更富有艺术品位与质量,追求设计与时尚为一体的精神,蕴含知识与思想的文化设计成为创新设计的普遍趋势。知识的更新与传递来自于教育与信息交流,当代设计教育成为产品设计创意创新的重要方式,学校教育一方面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传授技法技巧,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校内外展览活动与教学培养更新学生的设计观念。例如近年以丝绸之路为背景的敦煌舞蹈剧《丝路花雨》,是敦煌舞蹈的代表作。自1979年以来在国内外演出1000多场次,曾获创作奖、演出奖一等奖。1994年获得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舞剧《大梦敦煌》以莫高、月牙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准确地呈现了敦煌文化的精髓, 2001年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舞蹈剧银奖,及“五个一工程奖”,2002年获得文化新剧目奖,是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剧目。④

创意产品的原创性具有唯一性的特点,它通过作者的创造实践和劳动研究获得,在一定阶段具有产权专有和垄断性。其次是产品要以商品的形式推广于市场,从市场反馈信息来判断产品市场的接受程度。

(三) 以文化知识支持的智力要素

创意经济最大特点是通过文化知识来支撑经济体系,工艺品创意也不例外,文化知识成为当代教育推动创意经济的发展重要智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是新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 1998年阿特金森和科特明确指出,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而创意经济则是知识经济的的核心和动力⑤。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其次,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知识型的产品创意设计不但来自于知识的积累、实践与拓展,而且其创造能力还来自于对知识的把握、凝练、灵活运用与转化,知识的能力转化程度决定了创意作品质量的高度,而作者文化知识的素养则是创意能力产生的根源,是设计师创造与创新的重要动力,也是别于匠人的主要原因。

文化设计是当代产品的一种主流现象,旅游产品经常借助于旅游文化元素与符号进行形式创新,反映和表达一种设计主旨。例如敦煌大乘艺术有限公司以敦煌文化艺术为题材,传统文化元素的巧妙利用使现代旅游产品富有文化内涵与艺术生命力。

(四)文化资源开发的信息条件

信息资源是企业生产及管理过程中涉及的一切文件、资料、图表和数据等信息的总称。它涉及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的一切信息资源,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譬如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大胆构想建立“数字敦煌”,利用浙江大学信息科技水平,与其联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多媒体与智能技术集成及艺术复原”课题,属于资源信息共享的范例。信息具有共享、时效、流动等特点。创新人才善于搜集、调动信息要素,善于信息资源化,在旅游文化产品创意领域,通过信息传递将多种知识和资料整合转化为创意设计源泉;信息沟通将新材料新工艺进行合理的引入,将知识与人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将创意市场的需求与消费联系起来,开发市场的空白,疏通销售渠道;通过科学的管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生产中体现效益、效率与质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技的成果,将信息资源化成为创意产业开拓与发展关键因素和总体特征。

二、创新人才在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时代特点

柳冠中在《苹果集・设计文化论》说道:“设计观念是一种创造,是组织,是文化,是方法论。设计观念昨天相对于今天是传统,今天相对于明天,今天是传统。”⑥创新人才既是文化开发专业化创新的主体,也是产业科学管理的有力构成,把握当代艺术设计的主流与方向,旅游消费心理的审美需求,将以人文为本的“人性化设计”、“设计与时尚于一体”的内涵灵活地运用于创意设计是时代的选择,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科技为支撑的营运模式日益显著

以科技为支撑的旅游工艺品创意与生产成为发展的普遍现象和趋势,科技、信息、知识、智力在产业运作中的作用不断加强,成为创意发展的必要环节。譬如在生产工艺和新材料利用方面,以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创意产品为例,传统工艺产品垄断局面被打破,多材料、多工艺及配饰的产品争奇斗艳、异彩纷呈、个性十足,能够满足当代人多样的审美需求。这是设计生产者借助现代科技、材料与工艺研究制作的结果。

在市场分析方面,设计师开始关注既满足大众普遍性的审美需求,又尊重少数人个性审美特点,既能够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进行创意设计,又能够另辟蹊径开发市场空白领域。如成立于1999年的敦煌大乘艺术有限公司,他们以敦煌艺术为目标开发工艺品,超过9个系列800多个品种,基本上涵盖了敦煌石窟艺术最具有代表性的壁画、雕塑造型。大乘公司在工艺品研发之余,不忘宣传与推广,积极打造品牌,通过作品展览的形式扩大社会影响力。一些作品造型优美,技艺精湛,在2001年度曾有3个品种获得国家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他们设计的金银币在中国银行中招标的有5个品种中标,其中1个品种在新加坡国际钱币博览会中获得金奖。在商品推广、网络宣传、品牌打造、反馈方面通过智力策划,能够迅速地跟踪市场、适应需求、调整决策。

(二)设计服务意识不断提高

设计服务是现代工艺创意产业管理规范化的要求,也是创意产业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首先体现在质量方面。质量分为设计质量、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质量是产业信誉的基础条件,高端的创意产品必须具备一定水平的设计质量,创意特色、个性与商业推广依赖于设计质量的水平,是产业链的首要环节。其次是产品的质量,产品生产是设计的实现环节,高质量的旅游产品生产必须在材料选择、制作加工与装饰过程中保持产品的品相与特色。随着现代管理理念的引入与市场竞争压力增大,人性化设计在设计领域越来越趋向细腻和健全,设计服务质量体现在产品的业务沟通、销售、包装、物流、反馈等方面,集中反映了产业的管理水平、业务素质,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体现了管理人员的层次与素养,进而影响业务拓展和产业信誉。

(三)传承、保护、可持续的生态开发意识

专业人才不但拥有一技之长,而且对产业的发展具有宏观的视野和预见性,能够对文化遗产资源利用提出有效的措施,实现行之有效的良性保护开发。例如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在数字与影视技术的影响下提出用数字化保护文物的新思路。敦煌研究院在2003年初开始筹建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建成后,游客服务中心可以让游客在未进入洞窟之前,先通过影视画面、虚拟漫游、文物展示等,全面了解敦煌莫高窟的人文风貌、历史背景、洞窟构成等,然后再由专业导游带入洞窟做进一步的实地参观。此外还大胆构想建立“数字敦煌”,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多媒体与智能技术集成及艺术复原”课题,将洞窟、壁画、彩塑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同时也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研究成果以及相关资料汇集成电子档案,用“数字化”永久地保存敦煌信息, “壁画这个文物不可再生,也不能永生”。可持续的生态开发已得到专业人士及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继而也得到相关政府及部门的关注与支持。

(四)开放、交流、合作意识的加强

随着现代通讯信息的快速发展,网络、电信、媒体等相关设备设施成为现代企业的必备条件,信息时代为产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效率。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也不例外,他们意识到传统工艺行业闭关自守、缺乏交流、逃避竞争的经营模式已不适合当展的节奏与环境。从产业开发的内容来看,许多门类是传统工艺未涉及的领域,也是现代经济生活的重要构成。例如旅游品、纪念品、陈设品等层次丰富,种类多样。其次通过科技学习、专业积累,开发新的材料、技术工艺、装饰手段和方法,创造市场前所未有的新颖特色产品。再就是通过管理培训、技术培训、展销活动学习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最后通过市场观察、市场调研、消费反馈,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制定新的方案与对策。另外,在开放、交流过程中,业务内的合作、互助、共赢成为创意产业的一个新的现象。

通过影视推广和宣传敦煌文化,例如纪录片《敦煌》、《千年莫高》、《印象樊锦诗》 等,使观众更好地认识敦煌文化和敦煌人的奉献精神。再如集歌、舞、乐为一体乐舞《敦煌韵》,以明确的市场定位和旅游演出营销,在广东连续演出100多场次,创造了新创剧目连续演出的记录。另外,以敦煌为主题的艺术创作则是以弘扬敦煌文化、促进敦煌艺术发展的创作活动,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朝圣敦煌”展览活动,和敦煌画派以敦煌为主题的展览活动多属于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三、结语

甘肃是文化大省,却是文化产业小省,敦煌文化资源化的过程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着敦煌研究、敦煌旅游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类型,既是现代教育视野下文化知识的创造产物,又是时代市场选择与发展的必然结果。正如刘勰所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6]创新人才要素成为创意产业振兴的核心部分与动力要素,人才的培养与吸纳问题成为关键环节,尤其是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从市场选择角度来看,它反映当代人们审美意识的变化和提高,多样的审美需求制约着文化开发产品的供求关系变化与发展,同时创意产业也遵循着市场的选择,在淘汰旧产品同时不断更新,创造出特色产品,以个性、特色、灵活地探索市场的规律,同时也对设计者的创意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时代要求设计者不断用文化知识更新武装自己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节奏与变化。

【注释】 ① 季羡林:《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红旗》,1986年第3期。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 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011年 版。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社1985年版,第65页。

篇11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及生活方式。数字电影电视,网页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使多媒体技术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电脑广泛普及,操作系统简单明了,能够熟练操作并掌握多媒体创作软件的使用者日益增多,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有关项目进行开发已不单是今天我们的研究课题,而是在制作技术运用恰当的基础上融合进更多的艺术性创造。创作者如果只懂精湛的技术而不懂艺术,所做的作品在视觉美感方面就大打折扣;如果只懂艺术而不懂技术,即使有再好的艺术创意,也难以准确实现。本文就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技术性与艺术性进行探讨。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解决了传统手绘动画所不具备的制作效率和视觉效果,数字化音频使音乐与计算机结合出MIDI技术,多媒体技术使得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和动画等媒体元素数字化的融合为一体,可以大批量生产、复制和储存,并能够实现网络化的高速交互式传送。就教学而言,教学设备硬件设施的提高,为老师和学生都提供了便利,老师使用PowerPoint或Authorware制作课件,直观、生动的将内容展示给学生。电子杂志,电子相册等新兴的媒介形式通过便捷的制作方式满足大众需求,人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自己制作。数字出版物、影视特效、商业仿真、人工智能、网络交互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实现已成为可能。

常用多媒体创作工具有Toolbook、PowerPoint、Authorware 等。Toolbook为描述性语言式开发工具,这类工具的最大优点是开发时的弹性较好,面向懂编程语言的用户。PowerPoind 易学易用,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作品,适合于制作多媒体简报。Authorware利用结构化的观点来设计多媒体应用程序,整个程序的组织由流程线和设计图标组成。论文大全。在主流线上可根据需要进行分支,设计按钮放在主流线和支流线的不同位。

二、多媒体项目开发技术

高效方便的将图像、文本、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数据编辑整合功能是多媒体创作工具的特点。对多媒体项目开发者而言,在已掌握了多媒体处理专业软件同时,还要使用创作系统中其他媒体处理工具,是某种意义上的重复。优秀的多媒体项目是依靠高超的技术来实现的。在媒体素材设计上精雕细凿,媒体作品演播时灵敏高效,因此可以利用现有功能强大的多媒体处理工具,采用系统集成与软件编程相结合的方法,缩短开发周期以创造最佳的多媒体项目。既兼顾一般要求,又满足用户演播的特定要求。在开发方法上综合运用描述性语言及图标式创作工具的优点,以及软件编程开发在系统弹性和扩充上的灵活、应用范围广泛、用户具体要求明确、软件资源节约的特点克服现有创作工具灵活性弱及受现有系统限制的不足。例如我们在静态图像处理上,使用Windows API编程技术,结合OLE方法;在多媒体数据处理方面充分使用MCI接口,将各种媒体的编演融合一体。编程语言采用VisualBasic及Visual C++语,同时充分利用第三方厂家提供的这两种语言的用户控制对象来解决图、文、声、像等多媒体演播时可能存在的效果限制问题。

三、多媒体项目的艺术性表现

多媒体项目的设计除了符合科学性?技术性等原则外,还要遵循艺术性原则。多媒体项目的开发过程从明确主题、制定总体框架到完成是一套完整的设计,包括技术实施和艺术创意。这个过程既有科学思维的参与,也离不开艺术素养的支持,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是现代人的本质需求,例如在建筑设计中技术运用是建筑构造的保证,艺术运用则是建筑的表现形式,设计的技术性决定功能美,而形式美则通过艺术性体现出来。多媒体项目开发应着重美学和创意两方面。

1、美学表现

多媒体项目创作需根据主题和作品的表现手法进行色彩的组合,在界面设计上使作品符合美的要求,形成和谐的色调或极具个性化的风格?恰当的色彩可以吸引使用者的视线,使用恰当能促进对屏幕上各部分的识别?选用色彩进行设计时,最重要的是明确色彩使用的目的,力求发挥色彩促进信息传播的辅助作用?

图案的使用要遵从信息最小量原则?一方面,为减少使用者记忆负担,适当采用有助于记忆的图案,如图表、图形等;另一方面,除平衡画面重心或突出重点部分等需要外,不要在画面上使用过多的图案、动画等,不能过于追求修饰美化的效果,认清多媒体项目的焦点所在,突出主体?

2、创意性表现

创意设计是多媒体项目的重要来源,“好的创意等于成功了一半”,不仅能使开发项目独具特色,也大大提高了项目的可用性和可视性,为其注入了生命与色彩?

创意设计考虑以下几点:在“呈现”和“交互”上做文章;在人机交互界面和屏幕设计上下工夫;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步表现,还有要充分考虑到开发人员的技术水平及所采用的编程环境或创作工具的功能与特点等,避免脱离实际的创意。媒体创意设计应注意图像、动画、音频及效果设计等,要紧扣主题。

四、技术与艺术在多媒体创作中的关系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演示系统在信息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丰富的表现力、生动的视觉及声响效果,大大增强了所演示信息的吸引力。论文大全。但是,多媒体作品的创作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涉及到美术、创意、多媒体技术等多方面创作因素,要正确运用形、色、空间、明暗等美术语言,构图完整、和谐,遵循艺术性与协调性等相统一的原则,即技术性和艺术性相融合。就正如李政道教授所说的:“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就好比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

就美术来讲有的人可以成“家”,有的人穷其一生虽然做的画形神兼备,但是却只能作为一个画匠。这里面的道理深切的很,简单来说艺术家注重的是创新,而画匠注重的是技术、技巧。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但是艺术和技术也是相辅相成的。不论是纯艺术还是实用艺术,不论是手工艺的工艺美术设计还是工业社会的工业设计,都有艺术与技术的相辅相成关系。成功的产品总是艺术与技术相得益彰,技术也外化为艺术的形式而成为审美对象。但技术也能制约艺术的展示,因而,只有技术越臻完美,才能越易外化为艺术的形式;艺术形式的自由度越大,技术也越显其完美。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技术与艺术已经不再是一组对立的概念,如网络艺术既非纯技术、也非纯艺术,其作品不再关心物质形态和视觉形式,而是注重在交流的互动中所悟的东西;技术不再仅仅是“物质”的,艺术也不再仅仅是“精神”的,多媒体技术作为二者之间的边缘学科,对人类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多媒体项目开发现状

一个优秀的多媒体项目设计人才是一个能够把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在我国熟练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人才对于美术的感觉却非常差,而拥有优秀美术功底的人才却不善于计算机技术,同时会技术又有艺术的人才却很难寻找。在国外,电脑设计人才往往同时拥有计算机和艺术双学位。论文大全。

现在普遍共识是打破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艺术设计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这是新时代对技术设计的新要求,也是对技术与艺术如何交叉的实际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巍编.设计概论[M].四川:四川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望衡.科技美学原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