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室友关系的总结

大学室友关系的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8 15:37:3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室友关系的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室友关系的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b)-0000-00

一、引言

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的一个过度阶段,大学期间的人际关系有别于中学,更为复杂。大学生具有感情丰富而脆弱且认知能力不完善的特点,大学阶段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愉快完成学业的基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为顺利毕业步入社会提供保障。宿舍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宿舍的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宿舍关系一般是指:学生在校期间与室友通过交往互动而形成的一种直接的心理联系,这些交流互动包括共同上课、吃饭、上自习上街等[1]。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意义[2]。

冯光明(2007)将宿舍关系分为融洽型、冲突型、封闭型三种[3],融洽的宿舍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学业有着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有很多宿舍人际关系呈现淡漠、紧张的状态,极容易滋生一些恶性的事件,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的增加是起于广泛关注的一些校园恶性事件。而近年来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的现象仍然比较多,引起学者、高校教师、思政工作者的关注。

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学者用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吴连海和古全美(2008)认为独生子女、城乡、家庭情况等都会对寝室人际关系有明显的影响[4]。本文通过分析案例和文献总结,分析总结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和谐的因素,并提出人际关系疏导的方法。

二、影响宿舍关系因素分析

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可以主要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5]。客观原因一般主要包括学生的家庭和民族背景、城乡以及地域差异等,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人格特质、人际竞争、生活细节等方面,下面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叙述。

(一)客观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有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发现家庭经济状况中等的学生人际关系更为融洽要好。这主要是家庭收入较低的学生有些会有自卑且自尊心强、敏感的性格特征,或因需要打工、生活费不足等原因不能参加集体活动等融入集体中较慢,与室友关系疏离,影响其宿舍人际关系。

2.城乡和地域差异。大学生的感情融合和行为沟通会因成长的城乡环境有所差异。来自农村学生到大学后生活环境有较大的变化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融合,人际交往要比来自城市的学生差一些。此外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间的生活习惯、方言、风俗等会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南北方之间。这些不同地域成长环境的差异会导致观念和生活习惯上的偏差,长期不同地域文化下养成了各自特有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这使得刚进入宿舍生活的学生之间产生生活习惯态度上的不认同而带来矛盾。例如南方地区学生往往更在乎个人空间、独立意识较强、喜欢竞争,而北方学生往往会更喜欢结伴、团体活动、务实肯干。这样往往会因为不理解而带来矛盾,例如南方同学会认为来自北方的学生大大咧咧、声音大、保守等;而北方学生会觉得南方学生斤斤计较、爱占便宜、不合群,从而沟通不畅引发矛盾冲突。而且老乡之间成立小团体容易使得原本简单的小矛盾转化为地域群体性矛盾事件。

(二)主观原因分析

1.生活细节。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为家中的独生子女,普遍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因为宿舍是近距离接触的人际关系,生活中平常的细节极有可能引发矛盾,如不打扫寝室卫生、休息时打电话、不讲个人卫生、未经允许使用室友的个人物品等。

2.人际竞争。宿舍成员之间往往来自相同的班级,因而会出现诸多方面的竞争,如竞选班干部、申请入党、奖学金等,如果竞争中存在不公平会引起寝室内部的不和谐;或者寝室内部有实力都较强且相当的同学时,之间存在较大的竞争,出现“王不见王”的现象,更易出现人际矛盾,各自成立小团体。

3.性别差异带来的人格特质不同。男生中表现较多的为一些不良行为或卫生习惯对男生的宿舍人际交往影响较大,另外性格内向、害羞、擅用他人物品,等因素对男生的影响也较女生大。但对于女生来讲,由于女生思维细腻、注重细节,相互间沟通障碍和情绪态度、认识差异等因素对女生宿舍的人际关系影响更大[6],寝室成员间的小矛盾容易因为背后议论及误传、逐渐扩大造成更为严重的矛盾。

4.其他因素。不同年级寝室关系也会有所不同,大一问题最多此时寝室内交流比较多容易出现摩擦;大二时寝室内人际交往开始减少,学生的除室友外的朋友及其他社会活动增多,寝室人际关系转好;大四时面临毕业分离,人际关系达到最好的状态。

篇2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

Interpersonal Conflict in University Dormitory

KONG Xia

(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With the interpersonal conflict intensified in university dormitory, college students' life has been influenced more or les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n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 analyzes and sumarizes the main factors of interpersonal conflicts, and on this basis proposes some solution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conflict; factor; solution

0 引言

人际冲突(interpersonal conflict)是指人际交往双方由于利益不同、沟通障碍、认识差别、个性差异等引起的相互反对的互动行为。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寝室中的人际冲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压抑、焦虑等消极状态,有的冲突甚至会酿成大祸,“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徐莉娅以北京大学生为例针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显示有57%的大学生认为寝室人际关系对个人生活有较大影响。

近年来,寝室中的人际冲突越来越严重,如今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之一。如,李丽兰,唐超文和徐欣国曾采用自编量表针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感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97.5%的学生感到中等或强烈的人际冲突。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寝室中的人际关系,了解寝室中可能出现的人际冲突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其解决方法,对大学生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对大学寝室的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整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些关于解决寝室中人际冲突及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的建议。

1 大学生寝室人际冲突的主要因素

1.1 客观因素

1.1.1 成长环境的差异

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个阶层,因此,南北文化差异,城市和农村间的差异等成长环境的差异都成为引发寝室中人际冲突的原因。一般来自农村和贫穷家庭的大学生在生活方面都比较俭朴、能吃苦耐劳思想、思想比较简单,但有一定的自卑心理,而来自城市和家境富裕的家庭的大学生往往生活内容丰富、思想开放、并且其中部分同学喜欢铺张浪费,这些体现了双方不同的价值观,这些差异无疑加剧了双方沟通的困难,因此,在平时的作息时间,卫生习惯和物品使用等方面很容易就产生了冲突。

1.1.2 利益竞争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大学生亦无法独善其身,为了让自己在就业或是继续学习深造中处以有利地位,大部分大学生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采取各种方法去争夺奖学金、三好学生等名额,其中部分同学甚至通过造假拉拢、离间等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此时,这种为了一己私利而展开的各种斗争,引发了诸多的人际冲突,导致寝室中的人际关系恶化。

1.2 主观因素

1.2.1 认知因素

在人际认知上,大学生通常都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和狭隘性,首因效应、晕轮效益和偏见等人际认知偏差在我们人际交往中随处可见。首因效应是指由第一印象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晕轮效应是指对一个人形成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他/她的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其所有的特点。偏见会使人际间产生消极性情感,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并且使人对认知对象做出不正确的评价。由于认知偏差的原因,大学生对室友的印象往往是不准确、不客观的,因此,可能会由于一些误会而引发寝室中的人际冲突。

1.2.2 情绪因素

大学生往往有强烈的交往需要,并且渴望被理解,但容易冲动,并受到情境的影响。冲突以喜欢、不喜欢作为评判的出发点,往往带有非理性的意味。有时大学生之间的冲突仅仅因为自己的情绪不好,或者对某一类人或事物特别不喜欢。其中女大学生又更为突出,因普遍自我意识不完善,自我中心倾向严重,不能互相理解,而又因为自尊等原因拒绝主动和解,从而导致冲突难以解决。

另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引起寝室中的人际冲突,如民族文化、行为方式、与异往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2 大学生寝室中的人际冲突的解决

李丽兰等人发现针对冲突大学生采取最多的是合作处理,其次是迁就处理、回避处理及忍让处理,竞争处理是使用较少的方式。但由于造成大学寝室人际冲突的很多因素都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大学生并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人际冲突,本文也只是提出一些建议,以希望能减少寝室中一些不必要的人际冲突,以改善寝室中的人际关系。寝室中的人际冲突的解决和寝室中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需要寝室中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

2.1 掌握有关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大学生在有关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的知识上的缺乏是寝室中人际冲突频繁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所以大学生可以通过增加这方面的知识,让自己能有效的解决人际冲突。

大学生可以抽出一些空余的时间学习一些关于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如与室友相处时,要尊重对方的隐私,保留各自的心理空间;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他人;在与人交往时,要积极主动,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征求别人的意见、主动帮助他人。此外,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这样有利于后面的交往。对于这些技巧,如果大学生对其进行掌握并加以应用,将有利于减少大学寝室中的人际冲突并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

2.2 加强自身修养,养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

提高自身的修养,养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对避免寝室中不必要的冲突,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也是很有帮助的。

2.2.1 尊重他人和自己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动机理论可知,社会上所有人都有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的欲望。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同时也是相对应联系的,只有尊重自己的人,才可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只有尊重他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从而真正实现自我的尊严。因此大学生在与室友交往时要充分的尊重室友;尊重他人体现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中,大学生要时刻检讨自己有没有因为需要得到室友的支持和接纳而过于表现自我,以至于伤害到室友的自尊。此外,坚持尊重的原则,必须注意在态度和人格上尊重同学,平等待人,讲究语言文明、礼貌待人,尊重同学的生活习惯等。当大学生能很好的做到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时,寝室中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就不会发生了,寝室里也会变得更加的和谐。

2.2.2 包容和理解室友

由于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区,寝室成员在生活习惯、个性品质上难免会存在着一些差异,并且有些同学还有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这些都有可能引起寝室中的人际冲突。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即使并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和行为,自己都应该努力做到理解和包容,因为“人无完人”,大学生不能用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衡量他人。这样做有助于大学生解决和减少寝室中人际冲突并且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另外,作为学生,最重要的任务仍然是学习,在寝室中有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关于学习的讨论,因此有时寝室成员会因为对某个知识点的看法不同而展开激烈的讨论,有时因为情绪比较激动,就会引发平时一些潜在的矛盾进而发生冲突,此时大家最好先平静下来,先就潜在的矛盾进行有效的沟通,包容和理解对方,使冲突得以及时的解决,然后就关于知识的看法进行交流讨论,结合双方的看法,力争得到一个比较全面正确的观点,这样有助于大家的提高,得到一个双赢的结果。

但需加以注意的是,对于室友的不足,作为其室友不能只是一味的包容,甚至纵容,大家可以进行沟通,对他的这些不足诚恳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室友之间才能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彼此的优点和不足,消除自己心理上的障碍,博采众长,丰富提高自己。

2.2.3 与室友互相帮助

每个人都会有遇到困难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刻都。患难识知己,逆境见真情。当遇到困难时,往往最需要友谊和帮助。这时哪怕只是一个笑脸\一个体贴的眼神,也会使人感到温暖,受到鼓舞。寝室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对于减少寝室中人际冲突的发生和建立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有很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我们文化的特点,向人求助往往意味着自己的无能,自尊会受到挑战。所以在帮助室友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是否恰当,否则会有适得其反的作用。

2.3增加寝室的凝聚力

如果一个寝室的凝聚力很高,那么这个寝室发生人际冲突的可能性就会减小很多,而且随着寝室凝聚力的提高,寝室还会形成并能很好的维持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大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创造寝室中集体活动的机会,以此来增进寝室成员间的感情,以提高寝室的凝聚力,如卧谈会,聚餐等。

3 小结

大学四年里,寝室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人际冲突,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寝室成员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共同建立了和谐的寝室人际关系,并学会了沟通、理解和宽容。另外在和谐的寝室环境中,可以增加大学生的进取心,开阔了其胸怀,有利于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对大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所以,处理好寝室中的人际冲突对大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徐莉娅.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李丽兰,唐超文,徐欣国.不同自尊的大学生在宿舍人际冲突感及处理方式的比较研究[J].文教研究,2009(4).

[4]王婷.浅谈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原因及对策[J].科教文汇,2007(10).

[5]哈媛.浅析大学生人际冲突及其应对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篇3

(一)艺术类学生个体差异巨大,容易引发宿舍矛盾造成寝室人际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是艺术生的个体差异巨大。在问卷调查中,“你认为造成寝室人际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前三位是性格差异(78.8%)、生活习惯差异(55%)、兴趣差异(40%)。艺术类学生的成长一直是以个体为本体的,一切以个人感悟、喜好为出发点,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多数艺术类学生不太重视对自身的思想建设,在道德认同和道德实践上存在较大反差;个人本位主义较强,集体观念弱;在内心极少产生榜样,对制度和管理产生反感,不太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待人接物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和爱好进行;情感丰富,在取得成功时会喜形于色甚至得意忘形,但遭遇挫折使容易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所以,艺术类学生个体差异比非艺术类学生显得更大,他们之间的互相沟通理解显得更难。

(二)新媒体的普及应用淡化寝室人际关系手机上网、微信、QQ等新媒体的普及应用,极大丰富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模式,扩大了交往范围,但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也成为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1]。本次调查发现:有60%的受访者上网时间明显多于与寝室同学交流的,有70%的受访者的手机24小时开通手机QQ和微信功能,并会第一时间使用新媒体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或获取安慰,有30%受访者认为室友过分使用新媒体而造成寝室矛盾。

(三)人际交往教育不足,寝室矛盾积累大学生寝室关系的日益复杂也绝非只是短时间内各种突发因素造成的,寝室矛盾之所以会集中于大学阶段,主要原因是当今中国学生从小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协作能力的教育培养[2]。中国式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将所有精力用在考试上,忽视了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协作意识的培养,导致了学生相应技能的缺失,造成一些问题和矛盾被暂时性忽略,推迟了爆发时间。而到了大学后,学生从各自家庭中出来,聚集于一个较小的寝室空间里,自由度被完全加大,各种问题出现,矛盾集中爆发。

2.构建和谐寝室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措施

随着艺术类专业扩招,艺术生先天性格不稳定、个体差异巨大,后天人际交往教育不足,新媒体社交淡化寝室交流,这些势必造成寝室矛盾不断出现,并在被忽视中积累、扩大,最后爆发,出现不可挽救的恶果。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探索构建艺术类大学生和谐寝室人际关系。

2.1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建设,建立寝室价值观对以自我为中心不重视思想建设的艺术类大学生来说,首要建立艺术类大学生认可的寝室价值观,这是构建和谐寝室的关键。通过调查和实践,“尊重、宽容、互助、友爱”比较迎合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和情感需要,因为只有在相互尊重和宽容下,才能体现个人中心、彰显个性,只有在互助、友爱中才能更好发展个人。接着,发挥艺术生的特长使用艺术类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如开展书法、歌唱、表演、绘画、展示等比赛让寝室价值观在学生中入眼、入脑、入心。最后,运用寝室价值观指导各寝室建立和执行寝室公约,处理日常寝室矛盾。

篇4

首先,要看你的学校是否允许安装床帘,因为有些学校是明文规定不允许安装床帘的,所以有没有必要买的条件并不在于自己。其次是学校允许购买的情况下,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了。

是否买床帘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如果你喜欢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那么就可以购买和安装床帘,营造出一个自己的空间。

2、如果你喜欢晚睡,那么为了不影响舍友,那你就很有必要购买床帘。

3、如果宿舍的作息和你的作息规律有出入,那么为了避免受到别人灯光的影响,购买床帘也是很有必要的。

总的来说,在学校允许的范围内,购买和安装床帘是有必要的,虽然说宿舍是一个大的私人空间,但是一般的学校宿舍都是几人间,对于宿舍内部来说,宿舍就相当于一个公共空间,而人与人的生活习惯是不一样的,这时候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就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个空间能让你更放松,能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半夜看书等,可以不影响到别人,也避免别人影响到你,相对来说,还是很好的。

大一新生刚开学有没有必要买宿舍床帘呢?

过来学姐建议大一新生刚开学没有必要挂床帘,理由很现实也很合理,主要还都是为了大家与室友的相处而考虑。

毕竟和别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如果把和室友的关系搞得太过紧张对大学4年生活都不太好。但在了解为什么不建议之前,大家最好先了解一下为什么同学比较喜欢挂床帘吧。

其实床帘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能有个人隐私空间。把小小的床帘一遮挡,别人就看不见自己在干什么了,大家也能有个自己的小天地。

要是同学们换个衣服也方便,利于保护自己的隐私,尤其是有的同学在寝室里会有和别人视频的情况,也能保护好隐私。

篇5

白驹过隙,日月如梭,不知不觉这个学期就已经过去了,我也应该对这个学期的学习做一个总结。

在大学的第1个学期中,我意识到我与同学的交流不够,经常一个人走路,也没有经常和小组内讨论问题。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应该更加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多参加一些活动社团并在学生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懂得与朋友与室友与同学融洽相处,懂得与他们多讨论一些学习问题和生活上的烦恼,垃圾与同学宿舍的室友和朋友的关系。

我也意识到我应该多往外走一走,可能是受疫情的影响,我经常把自己宅在寝室里面,不去图书馆走走,也不去外面的世界玩一玩,经常只把自己禁锢在小小的床上。在下学期以后我要多出去玩一玩,了解我这座新的城市的风貌和一些好玩的项目,另外还可以拉近我跟朋友的距离。

这学期的学习成果并不是很优秀,也是因为我没有花全力去努力去学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应该每节课都认真听讲,每节课结束之后都要有所收获,晚上的时候好好想想今天学了什么,第2天再总结归纳一下复习一下,在没有课空闲的时候,我也应该抽出时间来好好的把课再看一看,把知识再复习一下。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当我把今天的东西学完之后,我应该在预习明天的东西,如果明天的东西在预习完之后,我可以多了解一下课外的知识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在下学期的学习中,我将做好百分百的准备去迎接新的功课和更难的课题。

篇6

近年来,高校发生过多起投毒、杀人等恶性案件,如1994年清华大学学生朱令铊中毒案件,1997年北京大学学生王晓龙向同学投毒案件,2004年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案件,2013年4月发生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两名同宿舍学生因琐事发生打斗导致其中一人死亡案件,以及同月发生的震惊全国的复旦大学医学院投毒案。寝室何以成为犯罪摇篮,校园何以成为毒药库房,大学生何以成为杀人凶手,这一系列背后的心理症结不可小觑,心理健康教育急需重视。

一方面,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能够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能够对情绪起稳定、补偿作用,防止陷入不安和孤独,替代对亲朋的思念和依赖,尤其对入学新生尤为重要。第二,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能够对深化知识起启迪作用,促进课下交流,激发思想碰撞以达到相互启迪的效用。第三,对人格的培养起陶冶作用,人格形成受环境影响的成分较大,同住一寝室的室友的行为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自己的看法和举止。最后,对成长起导向作用,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成熟和社会化进程,学会竞争与合作,团队和互助,帮助大学生完成走向社会的演练,顺利步入社会。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在寝室拥有的人际关系的优劣。首先,随着年龄增大寝室人际关系趋于稳定,这充分反映了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过程,心理上的逐步成熟助其愉快的与人交往。其次,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寝室人际关系。有人在的地方就有矛盾,将矛盾最小化,达到双赢与和谐,这就要求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技巧。最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大学生寝室是其态度与习惯、独立的人格、目标追求、价值观形成、道德理念等一系列观念形成与塑造的摇篮,也是大学生学会团结友爱、奉献互助的基本平台,健康的心理行为能极大地促进寝室和谐氛围的构建,也有利于促进优良校风和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造成大学生不和谐寝室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

内因决定着事物的根本属性。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不和谐,除了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归根到底是由于其自身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引起的,更甚者导致心理失衡,无法控制。当前,造成大学生不和谐寝室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过度的自卑心理,破坏与人简单相处之道

心理学上,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是产生轻视自己的心理,不适当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所引起的自我否定,自我拒绝的心理状态。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保护机制,它使简单的人际交往变得复杂,原本简单的一句话在自卑者心中却解读出各种“潜台词”,使得人际交往无法正常进行。大学生进入青年期后,自我意识发展很快,开始独立地观察、分析社会,也会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表现出极强的自尊心。为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会显示出一种自卑倾向。

大学生自卑往往表现为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性格孤僻而不愿与人交往,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过分敏感,过分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设防严重。究其原因,首先是大学生个人条件的差异,如长相体型、性格气质、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等先天因素导致的自卑心理,往往对事物带来的后果产生消极认识,进而将消极认识放大趋向,最终这些消极体验会超过他们心理承受能力,认为自己不行而自卑起来。2004年马加爵犯罪案件中,来自农村的他正是由于承受着极度的自卑心理,当脆弱的自尊受到打击时,累积的消极情绪一触即发并走上了犯罪道路[3]。其次是大学生个人经历的不同,如不幸的童年、家庭暴力等,不幸的童年使儿童得不到良好的引导,缺乏应有的关爱,会使其形成不良的人格,就会产生自卑心理。2006年湖南某高校一大二女生,因无法和舍友相处,一年多时间里换了七八间宿舍,最终还是被赶出来,后得知这名女生从小频繁遭遇父母殴打,不相信别人,易曲解别人好意,心理极度自卑。最后是大学生经受的各种挫折,如学业挫折、交往挫折、爱情挫折等,由于其生理、心理尚不成熟,易产生自我认知偏差,就会对遇到的挫折错误归因,认为是自己技不如人,各方面不如别人,便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高校中因求爱遭拒而自杀的案例仍频见报端。

(二)盲目的攀比心理,阻断与人真诚交往之桥

心理学上,攀比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即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通常产生攀比心理的个体与被选作为参照的个体之间往往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过分夸大,虚荣动机增强,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由此可见,大学生寝室正是攀比心理容易发生的空间环境。

寝室内大学生的攀比心理频繁出现,使大学生关注点模糊,不能正常投入学习、交往和生活,无法与人真诚相待,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多是由于其易产生的虚荣心、妒忌心和习惯性攀比。首先,虚荣心多源于“面子”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然形成一种要吃好的穿好的,过体面生活的风气。同住一个屋檐下,看到其他人都这样,自己也会跟风,产生随大众的心理。人际关系学说指出,当人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时,如果过分注意别人的看法,往往会强化从众心理,导致虚荣心理的产生。因为面子问题而去攀比的心理也就随之产生。另外,嫉妒心会导致极端的负面攀比。嫉妒是一种极想排除或破坏别人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是含有憎恨成分的激烈感情,会产生消极的想法和行为。许多大学生因为嫉妒,而喜欢去占有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东西。更有大学生由于嫉妒心理,而去破坏他人的东西,或者说会暗自的贬低对方,伤害他人自尊心。正是由于种种的落差,嫉妒心的产生,攀比也随之而来。寝室内因嫉妒室友学业、交友、就业机会等产生的破坏行为屡见不鲜。第三,社会背景导致了习惯性攀比。在父母所处的时代背景里,他们的观念纯朴而非物质化。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权力地位为人们所渴求,攀比心理是这个社会大背景下必然的结果,而溺爱式的家庭教育环境也成为了大学生攀比心理的滋养润土。

(三)不良的人格缺陷,隔断与人和睦共处之路

心理学上,人格缺陷是指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如以自我为中心、怯懦、懒惰、多疑、狭隘、焦虑等。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引发大学生心理不适应的主要来源,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良的人格缺陷正是拒人于千里之外,无法与人和睦共处的断路巨石。大学生人格缺陷会影响其活动效率,阻碍与人交往的和睦氛围。

大学生的人格缺失,除了有孕生这种缺失的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其自身原因,当前大学生普遍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心胸狭隘,紧张焦虑等。北大教授钱理群曾说:“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且不说这些大学生将来如何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当下面对寝室人际关系这个小群体,都已经出现了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自我中心倾向。如高校大学生普遍反映的寝室室友将公主病、王子病等带入寝室,表现出过分的自我中心,无法沟通难以相处。此外,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中也常常表现出心胸狭隘,缺乏包容,凡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好挑剔,长此以往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如寝室中常出现不能容忍与己交好的室友与他人要好的现象,便会寻求小团体、小帮派等以示威、抗衡曾交好的室友,从而导致寝室气氛压抑沉闷,人际关系紧张。大学生对寝室人际关系的紧张焦虑主要与缺乏自信、人际交往技能差、自尊心过强等密切相关。过分紧张焦虑会使人烦躁不安,思维受阻,行动不灵活,身体不舒适等症状,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良好寝室人际关系的有效性构建

(一)课程教育:加强心理疏导教育和宣传

基于大学生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造成的寝室不和谐现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身心理问题,引导他们自动调节心理问题,避免他们因自卑心理等造成人际交往障碍的重中之重。

首先,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创新教学方式。在低年级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在高年级开设《咨询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多门选修课,帮助学生科学认识心理问题。同时有效地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体育艺术教育等课程,开设大量以潜修形式存在的,比如压力管理、潜力管理、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生命教育等课程,引导他们自我健康发展,培养他们团队精神,促使其掌握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其次,培养大学生求助心理,加强心理疏导。培养大学生求助心理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和引导,有利于寝室人际关系稳定和谐。实施防患未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搭建开放交流的情感释放平台,能使大学生心理疏导更显主动和有效。例如,沈阳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除了日常咨询外,每个月都会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开展大型咨询会,学校将人际交往、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咨询分成小组,处理学生的心理困惑和矛盾。第三,重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一方面利用网络能够将生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变得更加精彩,可以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关于寝室人际关系的网络课堂和讲座,与大学生就个人问题互动交流、解惑疏导。另一方面利用网络能够使潜在的心理危机得到预防,通过微博、微信等手段可以随时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动向,及时介入、及时干预、及时化解不良心理危机,避免危害发生。

(二)朋辈辅导:探索寝室心理委员新模式

朋辈辅导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或心理工作团体向年龄相当的朋友、同辈提供具有心理健康促进功能的帮助与服务的过程。依托寝室中的心理委员进行朋辈心理互助是一种有效性强的新模式,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有效地发现和预防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

首先,明确心理委员的职责和定位。将心理委员定位于朋辈辅导而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员。寝室心理委员应该是室友与寝室管理员、班级辅导员和课程老师沟通的桥梁,是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者,是心理健康咨询活动的组织者和宣传者[4]。其次,做好心理委员的选拔和培训。选拔可采取自愿报名、室友推荐、专职教师面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SCL-90量表、人格问卷、16PF等心理测试了解候选寝室心理委员的心理状况,最终由专职教师确定。培训工作应结合定期培训与不定期培训,不定期地开展座谈会,分析新问题总结新方法。培训内容除了基础理论的学习,也要结合大学生寝室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给予心理咨询、自我认知、自我成长和生命教育等内容的培训。最后,建立长效的辅导模式,充分利用宿舍文化节、卧谈会、寝室活动以及QQ、微信等通讯手段开展日常交流,积极主动化解寝室矛盾,并定期反馈给相关指导教师和心理工作专业教师,促进寝室心理委员工作队伍的健康成长。

(三)寝室管理人性化:构建寝室管理与运行的长效机制

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除了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之外,优质的心育环境也有利于和谐寝室氛围的构建,这就要求高校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并寓于管理之中。

首先是寝室分配的人性化。打破传统的按照专业班级集中住宿的方式,人性化的分配方式更能避免因兴趣爱好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等而引发的寝室人际关系矛盾。例如,华中师范大学实行的网上自主选择寝室。以院系集中为原则,新生可以根据家乡特点、兴趣爱好等自行选择室友,同时也大大提高了院校宿舍管理的工作效率。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人性化管理深入细微,推出根据作息时间,再结合适当的宿舍类型进行选择。这是该校在一项摸底调查后,尽可能将生活习惯比较一致的同学安排在同一宿舍,减少不和谐状况。其次是寝室“家长”的人性化支持,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难免遇到各种困难,将这些困难带入寝室中有可能影响寝室人际关系,因此,在每栋寝室楼设立寝室“家长”十分必要。寝室“家长”可由心理工作专业教师担任,也可由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担任,为大学生解惑学业压力、生活压力、情感压力,就业压力等问题。第三是“大寝室”理念的人性化。“大寝室”理念旨在建设高品质的寝室文化,在寝室内孵化交叉学科和人际交往,促进心灵交流,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例如,复旦、南科大已先后开始实行本科生寝室“书院制”的改革,这是“大寝室”理念的实践。这能真正让寝室生活成为大学生们获得抗压锻炼、人际交往技巧、社会支持的24小时课堂,真正让“教做人”成为比“教知识”更重要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尔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篇7

寝室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集中反映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及走向。在寝室成员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每个大学生依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这对于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和未来事业至关重要。

一、寝室人际关系不和谐的主要表现

1、缺少沟通、交流。

寝室人际关系不和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寝室成员间缺少沟通、交流。成员不善于“换位思考”,缺乏“同理心”,自我意识过强。比如夏天晚上开窗子而不征求室友们的意见;寝室搞集体活动时不征求他人意见或表现的漠不关心;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在和寝室同学发生争议时,一定要把对方彻底驳倒才罢休。

2、寝室内的小团体现象。

由于同学间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经济状况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寝室里的同学很自然地和与自己情况相似的同学组成了小团体。比如来自同一地区的学生由于生活习惯、语言沟通的一致而经常一起出入,这样很容易形成小圈子,使得寝室同学间的关系显得敏感而微妙。小团体一旦形成,就会对寝室其他成员产生有意无意的排斥,表现为整个寝室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3、不适当的攀比、炫耀、嫉妒。

在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寝室,成员间还往往表现出不利于个人成长、发展的炫耀行为。比如炫耀自己的衣服、首饰、手机等;在家庭背景及异性朋友方面,有的同学老是在炫耀自己的身世、地位以及家庭生活条件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谈恋爱时,就恋人的相貌、学历、工作、家世等进行炫耀、攀比,引起不必要的矛盾与摩擦。

二、产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的主要原因

1、自身的性格缺陷。

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学生自身的性格造成的。比如:自我意识强,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得失,不为别人着想,不懂谦让,缺乏与人协同合作的精神;适应能力差、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自尊心过强,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爱发脾气;依赖性强、自主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性格存在缺陷就算是卫生值日、寝室评比等小事都会引发矛盾。

2、缺乏人际交往技巧。

在高中,学校和家长都把中心放在了学生的学习上,忽略了对他们进行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为人处事方面的培养和锻炼,有的同学在上大学之前还没有住校经历。上大学后寝室里的同学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容易发生冲突,许多同学因为不懂得人际交往技巧而不懂得如何处理、应对这些冲突。

3、性格、爱好、价值观不同。

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贵了就是相似吸引,即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这种相似包括信念、价值观、人格的相似,兴趣爱好的相似。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年龄、经验的相似。不同的相似吸引容易在寝室内部形成不同的小团体。

4、生活习惯不好。

在寝室生活中,不好的生活习惯很容易引发寝室成员之间的矛盾和摩擦。这些习惯包括:乱扔垃圾、乱放物品,在寝室吸烟,爱贪小便宜,不爱护寝室公物。未经室友同意使用他人物品,甚至是偷窃行为等。

5、作息时间冲突。

在寝室内有的同学成了班干部,有人进了学生会,经常忙到很晚,而有人要考研、要学习,作息时间冲突引发矛盾;有的同学清晨起床过早,且不注意轻手轻脚,吵醒他人;有的同学通宵达旦沉溺于无休止的电脑游戏,制造噪声影响他人休息,作息时间不同很容易寝室引发同学间的矛盾。

三、构建寝室和谐人际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1、摆正心态,,为建立寝室的和谐人际关系积极努力。

由于同学来自不同的地域,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性格特征、价值取向等的不同,必然会产生一些撞击,处理不好就会产生矛盾。作为寝室大家庭中的一员,不仅要放低心态,站在走进、了解和融合的角度做好和性格不同的室友长期共处的准备,而且要主动交往,注意和寝室同学的沟通,每位同学都应该将寝室的和谐作为自己的责任。

2、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

个性成熟的人可以很好地理解别人,容忍别人的不足和缺陷,能够对别人表示同情,具有给人以温暖、关怀、亲密和爱的能力。无论是处理今天的寝室人际关系还是日后的职场关系,实际上都反映人的社会生存能力,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大学生如果注意自己人格的完善,加强自身修养,则很容易平等真诚地对待室友,换位思考、消除隔阂,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3、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日常的起居休息尽量不要影响到其他同学。面对不兼容的情况可以从调整自己做起,比如作息时间的冲突,只要适当调整彼此的时间节奏并多加注意,也是可以避免的。此外寝室成员还应注意生活小节,如做好寝室清洁,不试图占他人便宜,在听音乐或唱歌时顾及他人情绪,管理好自己的贵重物品,不取笑别人,不为一些小事争论不休等。

4、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谈吐有分寸。

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能处理好人际交往中的多数环节。真正令人头疼的、真正需要技巧的情况并不是很多,大多数在寝室人缘不是很好的同学是在交往中没有把握好分寸。比如对别人的事情好奇心过强,凡事包打听,这样时间一久自然会引起同学的反感;总是喜欢吹嘘自己,或者在交往中一味的抬高对方都会让人觉得不真诚,缺少人际间的安全感;开诚布公有可能得到真心相交的朋友,但过分暴露自己的隐私容易受到别人的轻视;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但替人做主则会受到警惕或伤人自尊,在人际交往中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把握好分寸。

参考文献

篇8

大学室友本是最亲密的朋友,但是,从震惊全国的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到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被害事件,再到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芦海清被害事件等等,高校接连出现多起“同室操戈”的寝室悲剧,不得不让人在震惊的同时,感叹着“同窗共读,相煎何急!”因此建设一个和谐的寝室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着重探讨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团体心理辅导的运用。

一、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大学生寝室文化”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上海交通大学首先提出,1997年原国家教委发文予以肯定,2002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寝室是大学的细胞,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家”,据调查统计,89.5%的大学生平均每天在寝室的时间在10小时以上。1.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寝室一般是由4个及其以上的大学生组成,是大学的细胞。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子系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寝室是大学生“三点一线”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大学生要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学习,在寝室有足够的休息是最基本的“硬件”,在寝室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则是最重要的“软件”,可以说这二者缺一不可。3.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不可缺的土壤。寝室是大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保守估计一般大学生平均每天呆在寝室的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在寝室这样相对封闭和私密的环境中,室友们的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生活习惯、性格、爱好等真实地通过寝室室友之间的相处和交往表现出来。和谐的寝室交往氛围可以让室友们拥有良好的内心体验,反之则会让室友们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等。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groupcounseling),又称小组咨询、群体咨询、集体咨询、团体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运用心理学技术为团体成员提供帮助与指导的辅导方式。它通过团体内部成员之间相互的人际交往,促进成员在交往中通过体验、观察和学习,帮助成员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力,培养自助和助人的能力。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已有十几年的实践与经验,它有如下几方面的优势。1.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感染性强。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老师对多个团体成员即以寝室为单位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集中的心理辅导。此方式节约了时间、人力和场地等,极大地提高了心理辅导效率,符合经济原则。一个寝室就像是一个浓缩的微型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些活动,团体能为个体提供一面镜子,得到多方面的回馈。团体心理辅导参与者可以在成员身上观察发现自身的缺点和别人身上的优点,相互学习,相互感染,相互影响,共同进步。2.改善情感体验、形成规范。团体心理辅导是将具有不同人格特点的个体以寝室为单位组织到一起进行辅导,参与者之间有一定的共性,有和谐共处的一致愿望。团体成员之间希望获得更多的彼此了解、关怀、支持、鼓励、欣赏、帮助等正向互动,少一些彼此挑剔、指责、讽刺、欺骗、打击等负向互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实现使参与者在团体活动中彼此发现团体成员的优点,产生对团队成员新的正向认识,进而产生亲密感、归属感,安全感,减少参与者的心理防卫,实现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达到增强参与者的自信心,提高参与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团体成员可以在互动中获得愉快体验,可以形成团体共识,从而形成团体规范,并为团体成员所认可和遵守。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体作为团体的一份子,需要和期待在团体中才能得到满足,即个体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个体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团体给予支持和帮助,因此团体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在团体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有助于更好巩固效果。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在实际情景中,通过尝试各种生动有趣活动方式,为团体成员提供与室友更多的交往机会,体验亲密的内心感受,满足室友们社交的需求。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团体成员可以在其他参加者和辅导老师的反馈中获得裨益,也可以给其他参加者提供帮助,团体成员一起尝试新的行为,来改善原有的相处状态,是团体成员获得归属需要的满足,具有给予自己和他人爱的能力。参与者在心理辅导中感受的充满信任和爱的能力,更容易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达到巩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果。4.有助于发展适应的行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很大程度上与认知有关。片面的、非理性的认知常常是个体产生负面情绪的主要原因。在寝室人际交往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个体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评价,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容易对他人产生片面或不正确的认识,从而对他人缺乏包容、信任、或过分依赖等,难以与寝室室友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良适应,均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得到有效的改善和矫正。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1.甄选团体心理辅导成员。心理辅导老师准备宣传资料、招募和甄选团体心理辅导成员。团体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对将进行的以寝室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尽可能让有需要的大学生了解相关信息,进而自愿报名。此外,即使是主动报名、自愿参加的申请者并不一定都适合成为团体辅导的成员,因此需要在参加报名的大学生中通过面试、心理测验、书面报告等形式进行筛选并和适合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成员签订团体心理辅导协议。签订协议后对团体成员进行深入的了解,收集参与者的个人、家庭等方面的信息,分析每个参与者的情况、问题。心理辅导老师根据掌握的信息和团体成员一起拟定心理辅导计划和心理辅导目标。2.建立信任的团体心理辅导关系,营造和谐氛围。信任的团体辅导关系、和谐的团体氛围是团体心理辅导成功的前提和关键。第一次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心理辅导老师需要运用适合团体成员的暖场活动,尽可能让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尊重和配合。为保障团体发挥正常功能,成员之间要遵守团体的相关规则。建立好规则后,团体心理辅导老师运用寻找相似性、鼓励成员相互交谈、用心聆听等方法,充分让成员投入到团体之中,建立充满凝聚力的团体,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3.团体心理辅导实施阶段,促进团体成员自我探索。心理辅导老师先通过各种心理辅导方法如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等带领成员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鼓励成员主动探索和感受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和行为等,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学会悦纳自己,在提升自我自信心的同时,学会认识别人,理解和接纳别人。再将团体辅导中的感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和行动中,不断改善自我的适应力。4.协助团体成员总结团体经验。团体心理辅导老师采用各种形式有效把握最后一次团体辅导时机,让团体成员在圆满、积极、温馨的氛围中结束团体辅导,有助于成员将在团体辅导中体会和学习到的情感支持、积极心理体验、重建的理性认知、适应行为等得以完整梳理和巩固,为未来没有心理辅导老师和团体成员扶助的生活做好准备。5.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估。团体心理辅导监督与评估是对团体心理辅导的全过程进行的辅导效果的质量评估。团体心理辅导老师可以根据团体心理辅导前、中、结束期采取行为计量法、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和问卷法等多种方法对团体心理辅导进行评估,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估进行分析,成功的经验继续发扬,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改进。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期,加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在寝室文化建设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大学生有效化解心理困惑与危机,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调整能力,构建理性的认知,传递正能量,培养其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减少不和谐因素,让大学生拥有自助和助人的能力,为未来快乐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教育投入加大,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转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迈入大学校门。社会转型裹挟教育转型,随着社会生态和教育方式的转变,一些隐性问题向显性转化,大学生在享受大学校园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必须面对人际交往、学习生活费用、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因而发生的事件也日益引发社会各方的关注。近些年来,和高校宿舍相关的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等惨烈事件,更是受到了社会大众的重视。

一、研究意义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宿舍园区是高校必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广阔的社会宏观大环境而言,宿舍可谓“微环境”。由于这个“微环境”是大学生生活起居学习交流之处,又往往脱离学校教育管理的视线,隐私性强,所以学生在这个小圈子里可以说思想最活跃、谈吐最直白、活动最自由、行为最少忌讳,也因此成为各种事故的高发温床。室友朝夕相处,即使关系不亲密,也是紧密无间,寝室氛围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调适、心理健康发展及为人处世态度的综合体现。宿舍气氛融洽的学生,心态平和开朗、乐于交往帮助他人、有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如果宿舍生活不和谐,常会表现出孤僻、敏感、自我封闭等特点,一不如意就可能酿出事端。

对高校宿舍微环境的人际关系进行深层次的调研、分析、探究,对学生人格健全、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融洽及至顺利完成大学生活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我们党首次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倡议,并列为党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和谐社会是综合的,包括个人自身和谐、人际和谐、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多种和谐。根据某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的研究报告表明,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 29.03%。由此可见,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将会对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造成危害,打破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宿舍生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一环,研究宿舍微环境人际关系对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主要探讨,目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整体状况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预防及缓解因心理情绪状态变化产生的冲突,避免避免校园悲剧。

二、宿舍微环境心理状况调研分析

笔者所在调研组面向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及上海电力学院等十余所高校的学生发放并收回有效问卷1372份,对部分学生进行随机访谈调查。根据调研数据分析,目前高校宿舍微环境人际关系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其中仅有61.3%的学生认为宿舍人际关系比较融洽,而38.7%的学生认为存在问题。可见,将近四成的大学生与室友存在冲突的可能,如果不加以重视并跟进采取应对措施,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情绪、学习、生活,甚至产生安全事故,而且近几年的案例已直击人们对大学生的认知底线。

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显现和社会大环境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逐步加强。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存在众多问题,如重视程度不够、师资配备不达标、咨询指导形式单一、教育对象参与不足等。调查显示,有72.7%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更多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仅有7.6%的学生选择在人际关系紧张时寻求心理老师或医生的帮助;而“因为寝室人际交往问题去校心理咨询中心或者去看心理医生的频率”时,有高达88.9%的学生选择“从不”;从侧面上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紧缺。宿舍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对其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和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高校宿舍微环境心理状况影响因素

通过调研可知,心理状况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宏观的、微观的、内在的、外在的,主要可总结如下几个方面:

1、个体性格特征不同。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又不同表面。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历程、经济差异、知识眼界的宽窄等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习惯。个体认识偏差形成的心理障碍,容易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如家境富裕的学生易自视甚高、张扬,反之,则易自卑、孤僻。前者容易自负,而后者更易嫉妒。高校安排宿舍时很难按家庭富裕程度来分,学生调适不好就会产生隔阂。

2、家庭结构及教育差异。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原生教育环境,家长的教育观念与言谈举止对孩子的发展有着持久深远的影响。目前在校生有近半为独生子女,家庭中对独生子女通常有保护、期待、溺爱的三高现象,这又形成了使当今大学生心理素质、承受能力差、缺乏独立性的现象。这些心理特征如未得到恰当引导,在学生远离父母“管控”跨入高校小社会环境,特别是从在家的“独立居室”到宿舍的“几人间”后,可能会性情孤僻,寡言少语,造成人际关系交往障碍。独生子女普遍自我意识强烈,我行我素。调研显示在“若宿舍成员中有您不喜欢的类型,您会如何和他/她相处”时,35.8%的学生选择了“淡漠以待,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占比最好,缺乏协调与包容。

3、地域差异。调研数据显示,室友来自同一省市的只占39.3%,大部分同学来自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仅举一个与宿舍紧密相关的例子,比如一些来自北方的学生,因家乡水源稀缺、格外珍惜用水,生活内务上可能不会勤洗衣服勤洗澡;而一些来自沿海雨水充沛地区的学生就可能觉得室友不讲卫生,不爱干净,甚至嫌弃有体味。

4、W习和生活习惯不同。在基本饮食和作息方面,有人习惯在寝室吃外卖,有人喜欢寝室清爽整洁,没有异味。有人喜欢夜深人静“开夜车”学习效率高,有人习惯早睡早起晨读。有人把宿舍当作游戏、追剧、聊天的安乐窝,有人只想安静地休息,这些差异势必影响相互的生活。

5、社会大环境变化影响。科技进步促进交通、资讯发展,拉近了远隔两地陌生人的距离,却有时让我们不知道坐在身边的人是谁。互联网、移动终端广泛应用,室友面对面的交流减少了,仿佛隔着一道无形的玻璃墙。社会转型期的焦虑、波动、功利,也不可避免地掺入大学生活,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带来压力。

三、构建和谐宿舍,养成微环境健康心理

宿舍是高校园区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朝夕相处、紧密相关的必要场所,存在问题不容回避,更要疏导、引领,充分发挥其养成、育人功能。可以从制度建设、师资配备、文体活动、心理教育等方面,采取措施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1.加强宿舍管理,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完善住宿管理条例、宿舍公约、值日轮流表、个人卫生制度等。既要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又要以人为本、贴合实际,为着集体荣誉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干净整洁富有文化气息的宿舍,能使学生宾至如归的感觉,拉近距x。

2、增加师资配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规定,每校专职心理教师不得少于2人。调研显示,有高达62.8%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更多的心理文化相关课程。这说明大部分学校心理师资配备没有满足学生实际需求。

3、重视小众文化。在组织文体活动,传播大众文化弘扬主旋律时,也要关注小众文化。小众文化是相对于大众文化而言的,它是以个人为基础,并局限于邻人、同道或者朋友等小圈子里而形成的明显差别于大众文化的一种文化形式。高校也存在不同群体的小众文化,是部分学生的心灵栖息地。

4、养成良好个性,培养沟通技巧。良好个性和积极情感有利于学生建立与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生活、事业开拓广阔前景。进行情感教育帮助克服自卑、嫉妒、孤独、多疑等负面心理,提供场景和平台学会尊重他人,互帮互助,养成真诚、包容、开朗、自信的良好性格。通过开设选修课、举办讲座、组织团训等多种渠道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知识与技巧。

参考文献:

[1]冯光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探析.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7(11)37-39,42.

[2]张杰:《当代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21世

纪:理论实践探索》,2010(3)19-20.

[3]王雯:《大学宿舍生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和作

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0)261-263.

[4]陈佳薇:《基于朋辈宿舍心理委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思想教育研究》,2013(6)90-93.

[5]郭少东:《大学生“宅居”现象的调查研究――基于河南工

篇10

【关键词】

寝室文化;电影艺术;价值体现

大学生寝室是高等学校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寝室文化对优化高等学校育人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电影艺术中也有表现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内容,笔者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寝室文化在电影作品中的价值体现。

一、大学生寝室文化的总体特点

大学生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勇于接受并尝试新鲜事物,常常成为时代潮流的引领者。寝室是大学生分享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场所之一。比如,男生热衷于讨论体育、科技、汽车等新闻;女生对服装、时尚、明星等新闻更感兴趣。大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学习和交流之外,更多的思想碰撞发生在氛围更加轻松、愉悦的寝室。在寝室里,学生将自己从各种平台获得的信息第一时间分享给室友,以此形成了具有时代性和相对超前性特征的寝室文化。大学生寝室是在校生学习、休憩、思考的场所,这里有欢笑也有泪水。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在大学寝室里,学生可以释放个性,表达最真实的自我。寝室文化独立于课堂文化之外,它无形无声,如清水般滋养着学生的心灵。大学生寝室文化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学生始终是寝室文化建设的主体,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塑造,载体是丰富多样的群体性文化活动。由于大学生寝室具有鲜明的“自治化”特点,这就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管理、服务意识,以营造出健康、温馨的寝室文化氛围。

二、电影艺术中展现的大学生寝室文化

1983年的电影《女大学生宿舍》是由史蜀君执导,罗燕、徐娅等参演的剧情片。该片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大学中文系205号女生宿舍里五个刚入校的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影片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块状结构,展现出多种风格样式,使多种戏剧因素交叉渗透,既有纪实性的效果,又给观众以含蓄、自然的感受。它以清新活跃的时代气息充分展示了80年代初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她们的追求、探索、欢乐和忧虑,成为时代的亮点。该片在武汉大学实景拍摄,将大学生寝室文化与电影中的各种艺术手段完美结合起来。影片生动展示了五位女大学生在寝室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碰撞和摩擦,意外状况不断,同时也展现出大学生青春活力、互助友爱的一面,是高校建设寝室文化的良好范本。从这部影片出发,笔者总结出大学生寝室文化的三个层次。

(一)浅层次寝室文化

浅层次寝室文化主要是指宿舍内的布局结构,包括高校针对学生寝室进行的基础生活设施建设以及对寝室环境的营造和建设。另外,还包括学生经过精心设计,对基础设施的个性化调整与改造,以美化和完善寝室环境。电影《女大学生宿舍》中对于浅层次寝室文化的展示,主要表现在主人公对女生寝室住宿环境的布置,营造出一种温馨的寝室环境,为室友之间的友好关系在环境上进行了渲染和铺垫。

(二)中层次寝室文化

中层次寝室文化主要是指高校对于学生寝室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寝室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保障寝室的有效管理和运行,学生必须遵守寝室规定。在电影《女大学生宿舍》中,中层次寝室文化主要以人物对话的形式表现。比如,影片中的宿舍管理员对女大学生说道:“晚上10点之前务必回到宿舍,寝室卫生打扫干净,不许私自使用电器。”这些都是高校对于学生寝室设立的管理制度。遵守寝室文化的规章制度是保障寝室良好运行的基础,这需要寝室成员的共同努力,也是室友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纽带。

(三)深层次寝室文化

深层次寝室文化主要是指对于精神文化的建设。寝室会陪伴大学生从进入校园到走出校园的时光,在健康、轻松的寝室文化引导下,大学生逐渐学会理解和宽容,并且能够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高校中人才济济,如何培养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心。在电影《女大学生宿舍》中,不仅表现了室友之间发生的冲突、矛盾,更着重表现了女大学生为实现寝室间和睦相处而做出的努力。比如,影片中一个主角擅自使用大功率电器,导致整个宿舍断电,宿舍其他成员对其行为进行了批评。这说明当寝室中的个人行为影响到他人时,会受到大家的指责。对于建设和谐的寝室文化需要室友之间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同时要给予他人一定的宽容和理解。大学生应在充分尊重彼此个性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进与调整,共同建设寝室文化。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对于寝室深层次文化的建设同样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电影作品对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影响

以大学生寝室文化作为主要表现内容和题材的影视作品,有助于高校更好地进行寝室文化建设。高校可以通过电影作品对大学生进行寝室文化的渲染和熏陶。电影借助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能够更加全方位地展示和探讨高校寝室文化建设,对大学生起到引导作用,达到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寝室是高校群体组织中比较小的一个基本单位,但它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不可小觑。在小小的寝室中,学生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会互相影响,对于高校大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避免采用说教的形式,高校辅导员应积极尝试多样化的形式。例如,可以将电影作品引入到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之中,以正能量的电影作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其中,反映寝室文化的电影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寝室生活的沟通技巧。在现代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既可以借助电影作品的影响,同时也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管理制度。例如,宿舍管理规范、校内规章制度等,学生要严格遵守和执行。

结语

大学生寝室可以看做一个小型的社会圈子,在这个圈子里,学生通过多方面的沟通与交流,在摩擦与矛盾中学会理解和包容。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建设,希望有更多反映寝室文化的电影走上银幕,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作者:马倩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德静.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J].江苏高教,2004(1).

[2]孙云寿,沈广元.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4).

[3]杨俊静.关于高校开展寝室文化建设有效途径的研究[J].亚太教育,2015(24).

[4]刘立.高职院校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5]赵倚墨,杨森森,刘晓旭.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研究——以黑龙江省三所高校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1).

[6]王楠.电影赏析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3).

[7]缪红燕.电影课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J].文教资料,2006(24).

[8]厉国刚,杨云.关于大学生观看电影的心理、行为和态度的调查分析[J].东南传播,2008(9).

篇11

当今社会,是现代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扩大开放、增进交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通有无,已成为时展的不可逆转的潮流。无论是社会之间,国家之间,还是个体之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各种错综复杂的联系和交流。因此,有无较强的社交能力,有无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否与人正常交往,是衡量现代人是否具有开放社会适应性的标准之一。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同时也是学习做人的地方。据统计,大学生每天除了吃饭、睡眠时间以外,其余时间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1]可见,人际关系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帮助大学生们正确处理人际交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重在研究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受挫的处理。

一、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类型及归因

大学生人际交往较之于中学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社会性更强,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理解和尊重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需求层次得到满足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实际交往中,大学生存在诸多困惑,诸如人际关系的淡漠、郁闷、不和谐、甚至敌对等。美国卡内基工业大学对个案记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智慧”、“专门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15%,其余的8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2]。因此,人际交往对大学生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同学关系、室友关系、师生关系。为了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个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笔者运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于2010年11月,分别在淮北师范大学和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发放问卷1000份,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问卷回收了920份,回收率92%,在回收的问卷中统计显示,87%的学生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13%的学生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要性一般,在调查中没有任何人选择“不重要”。在访谈和问卷调查中显现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第一,同学之间接触面过于狭窄。同学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大学校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说是和谐、友好的,如:同学中几个关系亲近的同学可以用“哥们儿”、“姐们儿”相互称呼;在大学校园里,常常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大学生结伴而行。据问卷显示,回答“在学校里只有一个好友”问题的同学在85%以上,可见,大学生人际交往仅限于小群体之间,比如仅与同室的个别同学交往,与班级或系里的其他同学交往很淡漠,甚至大学四年临近毕业还不知道同学名字的也大有人在。第二,室友关系紧张。在学校这个特定的场所里,寝室室友之间的关系处理恐怕是最基本的人际交往了,它是这么的普通,每天都会遇到,并且它也是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处理得好,也许就会有3个知己,相反,处理得不好就会度日如年。如:有一位女同学来访,问能否在校外租房子住。主要问题是无法与同寝室的人相处,一见到她们就心里特难受,希望搬出去住。大学二年级的李同学对我说:“宿舍同学关系一定要搞好。为了融和到环境里面,只能开始学习打游戏了。因为舍友平时在宿舍就爱打游戏,聊的很多话题我根本都插不上,如果自己对游戏再一窍不通,那在宿舍里就很孤立了。”据问卷显示,60%的学生认为寝室里有自己最不喜欢的人;33%的学生认为寝室里室友不能互相关心,相处不融洽,甚至还有些学生说室友还不如网友好。第三,师生关系淡漠。老师与学生,是大学校园里两大基本群体。老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目前,大学的师生关系不是很满意,师生之间交往、交流都不多,关系并不密切。比如:一位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课老师很无奈地说:“我要崩溃了,现在的学生不知怎么回事,你讲到精彩处,他们没有任何表情;你讲得不精彩,他们也没有任何反应。”面对学生的麻木,这位资深的老师无奈地感慨:“我受不了了!”在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当你遇到学业困难时,你通常请教谁?”有79%的学生选择找同学,仅有8%的学生选择“请教老师”,更别谈及出现情绪问题、家庭问题、交友问题、恋爱问题等,很少有人会去找老师帮助。造成以上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与大学生自我意识不完善以及自我为中心倾向严重有直接关系。他们遇事多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总是希望别人和周围环境顺着自己,往往因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而导致心理问题出现。与此同时,较严重的自卑心理也阻碍着一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如经济条件较差,或因学习较差、长相和身高等原因,在与人交往中过于计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不敢与他人交往。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好或各方面相对较强的学生没想到或不愿与这些学生主动沟通,甚至有意无意地对他们进行伤害,加剧了他们的人际关系不适应感,严重的可能引发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恶性事件。

二、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影响

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如果一个人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生活将会怎样?一个人只要在社会上存在,就必须与人交往。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时,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这就涉及到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问题。善于与人交往,你会从中得到很多东西。可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有利于人生更好的发展,反之,不良的人际交往关系将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受人际交往的影响。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渴望真诚的友情,友情来自于人际交往,而进入新环境的大学生们面对陌生的城市和陌生的同学,不知所措,这时如果能有正确的人际交往的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大学校园里开朗、热情的学生都是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只有拥有这种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才能正确认识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化解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形成良好的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反之,如果不与任何人交往,没有一个朋友,久而久之,给精神和心理造成巨大压力,会给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第二,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取决于人际交往。18~25岁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也是人一生中情绪波动最大的时期,大学生正处于这个黄金时期,在心理、生理等方面还没发展成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导致一些不良情绪的出现,比如: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影响了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出现受人际关系的影响很大,人际关系好的学生产生不良情绪的频率很低,反之则较高。第三,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受人际交往的影响。人是社会的人,人既然生活在社会上,就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更需要情感交流,互相探讨人生和理想,诉说各自的情感世界,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种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归属、情感等方面的需要,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从而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和依恋之情,获得愉快的精神生活,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应对策略

当今大学生要面对很多问题,除了学习和就业,还有人际交往。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常因为一些客观的因素以及主观认知、情绪、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偏差而走入心理误区,以至出现自卑、孤独、嫉妒等,这些情绪的产生受一个人的认知、心理和社会的影响,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学院和班级可以根据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文艺汇演、演讲比赛、各学院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色与其他学院联合开展一些有专业特色的活动,让其他学院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了解自己学院的专业特点,增进学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校园、学院、班级之间充满活力,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排解心理问题。不正确的认知容易导致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处理好人际关系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和别人,大学生来自祖国各地,生活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性格和认知,各有各的优缺点,在出现与同学之间人际关系不和谐时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不要盛气凌人,高高在上,这样只能导致人际关系的恶化。只有学会接受自己的缺点,认清自己的不足,才能克服自卑心理,在人际交往中坦然面对,真诚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善于理解别人,发挥自身优点,从不同的视角审视自己和别人,面对与同学发生的一些不愉快,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或者转移注意力,多参加活动,拓宽自己的交友圈等。

3.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自然形成的,和谐气氛的营造对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要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社交礼仪,不能从礼节上失败;其次就是语言艺术,学会正确的与人交流,语言是一门艺术,不同的说话方式和语气可能会带来不同的后果,温婉,谦逊的言语会给人带来愉悦的情绪,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反之,后果将不堪设想;最后要学会欣赏,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而不是老盯着缺点不放,多给别人赞赏,少点批评和挖苦,有利于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形成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除了上述几点做法以外,还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宽容原则、诚信原则、尊重原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与他人进行交往中要善于吸收别人的长处,认清并弥补自己的不足。大学生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对于交往的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

总之,人际交往是社会生活中固有的重要内容。学校管理者、教师要帮助大学生克服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各种消极心理,使大学生敢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