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8 15:37: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数学教学课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

篇1

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步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情况有待于教育教学界同仁不断深入探索。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小学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以提高素质教育和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为目得。实现教学资源整合有利于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数学概念,认识数学命题和公式的本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必备的教育理念。尤其在新课改实施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亟需进一步深化研究,具体实施情况并不乐观,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误区,笔者认为要改善这种现状首先是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掌握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理论,提高计算机运用水平,其次是展示与新课程配套的整合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案例,供一线教师参考与研究学习,从而提高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水平。数学概念是数学学科的基本内容,学生牢固掌握数学概念不仅仅在于能简单地将数学概念用语言表述出来,而是需要在本质上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表现为能对具体数学对象进行识别和概念推到归类.奥苏倍尔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新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在学习者的头脑中获得意义的过程”。教师要把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以形象、生动的动态化演示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在对数学概念的反复感知过程中进行分析、类比、抽象的基础上完成的。

二、改变传统文化观念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情境

传统教育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支持下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循规蹈矩尊崇权威,对教师指定的学习内容不敢随意改变,更谈不上有自主创新意识,长期以来必将扼杀潜在的创新思维能力。传统教育方式培养的学生过于严谨,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而对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以及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门重要学科,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运用于教学中,有独到的见解,能够发现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构建教学的情境。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在获取信息、处理和运用信息、自学等方面的能力大有提高,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数学学习中,有算式,算理的运算与推理,有对事物的数量、形状、运动状态的分析;还有用数学概念进行的“数”“形”的转化。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状态要对很多事物进行归纳、探究、验证。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与教师交流,学生之间也需要交流,甚至有学生之间的解题比赛。这些操作、思考与交流中若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可较大地提高教学的效果。而这种整合主要依靠教师的教学整合设计和教学过程的调控,使学生发现数学的内在规律,形成内在联系。达到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应用。这就是整合的全过程。信息技术为创设这种情境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为“多元联系表示”提供了较为有力的工具。信息技术为复杂、重复的运算、制图,提供了简洁、快速的工具,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只有把常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有效结合起来,我们的数学教学质量才能更上一层楼。

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篇2

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正在成为我国现代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许多教师看到了现代多媒体技术赋予了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表现:精彩的视听效果,丰富的内容,变化多端的动画,往往引人人胜。如果对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引入CAI这一媒体没有充分的认识,CAI课件的使用不当,不仅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有时甚至对正常的教学起了干扰作用。因此,课件的设计与使用应体现“有利于知识的传授,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有效学习"的原则。教师和设计者都必须吃透小学数学现代课堂教学的理念,并以此为准绳,认真推敲:本课有无必要使用CAI、哪些环节需要、对课堂教学有多大益处、怎样在需要处设计教学环节与多媒体的整合等问题。在了解多媒体特性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的需要,进行多媒体CAI的应用,这样就可以避免“把CAI课件当作课堂教学的‘装饰品’,把现代课堂教学看成是传统课堂教学与CAI课件的简单相加,把多媒体当成万能媒体,甚至出现无课不用CAI"的现象的发生。

二、找准切入点,充分发挥媒体的效益。

小学数学CAI课件的设计和运用,还必须充分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要下大力气,考虑在什么时机让媒体机参与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般数学CAI课件的设计和使用,应该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具体说来,可在新知识的生长处、观察的模糊处、操作的关键处、知识的延伸处、新旧知识的对比处、思维的障碍处、示范及练习的需要处引入媒体。利用媒体生动直观、变静为动、图文并茂、虚拟现实、放大细节、拟真等特性来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例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运用CAI课件的优势,将应用题中用文字表述的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可视图形——线段图,并创设了按题意配制的活动物景。通过“变色”、“闪烁”、“移动”等手段来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和问题,单位“1”与几分之几的量的相互关系,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发学生思维。又如教学“8加几”时,运用CAI课件,设计制作了动画片“小动物数学竞赛"的故事情境。即小花狗自夸是数学的小天才,数学题难不倒它,小猴子一听,立即出题目考考它。这时屏幕呈现一个有10个格子的空牙刷盒,接着画面变成盒里放8把牙刷,盒外有3把。当小猴子提出共有几把牙刷?怎样列式?怎样计算?前两个问题的确难不倒小花狗,而后一个问题却把小花狗给难住了,这时引出新课内容。在巩固练习时,又出现了“小动物找家”等画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合作学习、互相解答,使整堂课层层推进,学生情趣交融,由“被动型”学习变为“主动型”学习。

篇3

一、多媒体课件使用不当会产生负面效应

多媒体课件只是作为辅助教学之用,用之不当会产生负面效应。近几年,笔者经常深入课堂,发现如下问题:

1.课件演示频率过高

有些教师唯恐教学内容单薄,从网络、课件库等地方获取课件信息,将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全部纳入课件,哪一个也舍不得扔掉,并一一展示给学生。

2.课堂教学被“课件”牵着走

有些教师一味追求新奇、追求花哨,只为迎合学生的口味,甚至为了点缀画面插上与授课内容毫不相干的图片。人性化的师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

3.课件的程序化左右了课堂

由于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教师课前设计的,教学内容以及一些问题早已安排好,教学时,教师只要按准备好的流程操作鼠标来完成每一步教学,学生也不得不跟着课件指示的思路走。这样,教师的主导就变成了课件的主宰,课堂成了课件演示的载体。

这样做,虽说课堂内容饱满了,学生注意力集中了,但是眼花缭乱的画面背后,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接受信息和掌握知识需要一定时间,这样大量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思考,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被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就成了始终仰着脖子看热闹的观众。

二、多媒体课件使用应合理恰当

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在如下情况下使用多媒体课件:

1.激发学生兴趣时

多媒体课件能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现教师想要营造的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将学生尽快带入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开篇“准备课”中,主题图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计数资源,提供的每种数量的事物不止一种,让学生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那么,这里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从主题图中抽出来的、10以内的、用集合圈呈现出来的人和物的精美的图片,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画面中来,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一一对应的点数的方法也有了了解与掌握。

2.突破教学难点时

小学数学从二年级下册开始,每册教材单独设置“数学广角”单元,它系统而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这些内容思维含量高,难度大,对小学生来讲,利用影像直观等手段会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到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如,“鸡兔同笼”的教学,可按教材内容设计鸡和兔各若干只,并放在一个笼子里。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林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促进学生思维实现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使学生在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的同时,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也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突出教学重点时

教学重点是否能突出是一堂数学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直观生动地展示图形的变化,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4.教学容量不足时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教师插入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知识,它不仅可以增加教材的内涵,也丰富了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这样能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学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课堂上适时地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课外阅读资料,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面就扩大了。

篇4

这几年我们一直高喊“轻负高质”,但面对着家长的成绩要求,面对着全市的成绩汇报,对于大人的我们来说,或许只是喊喊口号,但看着校园内越来越多的学生从原来的背着书包上学到现在拉着书包上学,对于孩子们来说,减负真是一件关系身心成长的实实在在的事情。所谓“轻负高质”,就是要求老师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作为数学这门学科,数学老师最喜欢搞题海战术,让学生通过不停的做题,或者机械重复练习,来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其实大量的练习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让老师的负担也增加。那如何在数学上实现轻负高质呢?我想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轻负高质的主阵地吧。

一、要想轻负高质,教师要精心备好每节课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备课前教师首先要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结构和编排体系,研究本册各部分知识的相互关联,吃透重点、难点和关键,精心设计教案。其次,教学目的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工作的灵魂。我们在备课时就要先确定教学目的,在教学目的确定的前提下考虑应采取的教学措施。再次,抓住重点和找准难点。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采用各种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地掌握教学知识。最后,教师要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地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我们要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有选择地使用教材。

二、要想轻负高质,教师要实施有效课堂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教学课件,能将文本、声音、图表、图像、动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对多媒体的新鲜感,对此将产生浓厚的兴趣,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这注意力也会被集中到学习上来。有研究表明,在整个人生长河中,人们五官感受信息的比率分别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很显然,通过看和听感受信息的比率最高,多媒体技术就是十分逼真地在讲课的同时描述事物不同的变化背景,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的多方面、多兴奋中心的刺激,培养兴趣,增强记忆,加深理解。

例如,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这一课时,用课件出示20以内退位减法表,先让学生竖着看读一读,并思考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而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清楚,这时候利用电脑闪烁一下一整排的9,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和表达出“竖着看,第一排都是减九,”然后依次是8—2,接着依次闪烁被减数和差,让学生发现“由于被减数是一个比一个多1,所以差也一个比一个多1。”而因为视觉上的冲击,学生对这张表格的规律就容易理解得多。

三、想要轻负高质,教师要精简学生作业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有些教师布置的作业对于学生来说,其实真的是一种负担,从学生角度来讲,好的学生会认认真真地去完成,当成一种任务,如果哪位学生还记得检查一下,相信老师也会竖起大拇指,而比较差的学生可能是敷衍了事,甚至根本不做。要想轻负,我们就要进行改进,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作业,而不是听到作业一多就唉声叹气。

第一,设计分层性作业

在每个班级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对知识的吸收能力也不一样,那完成作业的差异也会明显。为了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在设计作业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为每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

教学“乘法分配律”后,设计如下作业,要求学生任选6道以上。

例题:(1)189×68+89×32

(2)57×79+43×79

(3)101×73

(4)85×201

(5)125×88

(6)199×101

(7)1327×99+1327

(8)78×102—58×2

(9)987×98

(10)69×301—69

(11)88×117+88×183

(12)896×101

第二,设计多样性作业

数学作业在形式上要多样化、内容上要丰富化,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也让学生能高高兴兴地完成作业。(1)自选作业。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内容,自己选择课本上一定量的习题作为家庭作业;(2)自编作业。根据学生实际,自编相关习题,作为课外作业;(3)自批作业。学生与学生将某一次作业互相交流,让学生自己批改作业,题目还可以进行讨论。

总之,要想真正实现“轻负高质”,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更新教育教育理念,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有利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让课堂教学真正有效。就让我们在研究和追求教学中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找出行之有效的途径,真正实现轻负高质。

参考文献

[1]《作业设计的“轻负高效”之路》杨丽萍

[2]孔凡哲,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篇5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制作更加有效的趣味化教学课件,应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创新研究,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的现代化进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数学逻辑分析能力,构建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趣味化课堂教学情境。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

1.变“枯燥”为“丰富”,增强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于常人,其思维的逻辑性不强,多为形象思维,而数学是抽象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由于小学生思维方式和数学学习要求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小学数学的学习,对于孩子来说,是存在着一定困难的。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能够增加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通过图形、音乐、视频、Flas等多种多媒体形式,变抽象的数学思维为形象的数学表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理解奇妙的数学世界,使学生更容易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2.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种教学方式不能够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就没有办法产生实际的学习效果。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让数学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充分调动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对数学世界产生足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对孩子学习兴趣的提高具有极其明显的作用。当课堂中增加多媒体的手段,便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学生集中精神听讲的程度就会增强,学习的效果也会显著增强。

3.变“单向”为“互动”,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线性的关系,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通过讲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种单向式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主体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多媒体教学形式,能够把课堂的学习气氛变得活跃,从而引发学生主动思考。通过融入更多的互动教学的元素,变单向式的教学为互动式的教学,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师节省体力,使教学不再是枯燥的传授。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使数学学习不再枯燥无味。

二、利用多媒体促进小学数学趣味化的具体实践

1.以服务课堂内容为宗旨,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

在将多媒体教学应用于课堂的实践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课件的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必须尽可能的多样生动,同时又不脱离教学实际。比如,在进行十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故事,采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形象地表明“增加”和“减少”这一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加减的含义,并辅助他们学习加减的相关运算。再如,在进行“线的认识”的教学中,对于直线可以无限延长这一特征,教师可以通过动画的方式,在投影仪上投射出一个点,慢慢的无限延长,结合学生的想象,延伸到教室外、太空内,从而通过这种形象的展F,让学生牢牢记住直线的这一特性。

2.以服务教学实际为目标,适时把握多媒体播放时机。

由于数学是抽象的,而孩子的思维多为形象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恰当的把握播放时机,在需要进行形象说明的时候,适时插入多媒体的内容,能够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提高课堂效果。运用多媒体的时机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教学难点、教学关键点、数学概念解析等关键时刻。比如,在学习几何知识的时候,学生很难搞清楚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边长和面积的关系。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讲述故事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地主给阿凡提一个20米的绳子,要他围成一个最大的羊圈,阿凡提围成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哪个能大?通过这种趣味性的多媒体播放服务教学实际,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发孩子的讨论和思考,从而让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

3.以提升学习实际效果为出发点,不唯多媒体是从。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它和传统教学有不一样的地方,也有传统教学方式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很多老师愿意运用这种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过多的运用多媒体有可能收到反面作用。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课堂上音乐响起、动画频现,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是下课后学生记住的却是有趣的画面,而对教学知识却毫无印象。多媒体教学有其有益的地方,但是并不代表着小学数学课堂上只需要多媒体这一种教学方式。当一支粉笔、一幅挂图、一次简单实验就能解决问题时,教师就不用为了追求时髦而必须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能够增加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因此在小学课堂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以服务课堂内容为宗旨,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以服务教学实际为目标,适时把握多媒体播放时机;以提升学习实际效果为出发点,不唯多媒体是从,真正使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篇6

1.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属于实践活动的范畴之一,既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探索的机会,又能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数学实践活动是小学低年级数学实践呈现的主要形式”“将数学实践的目标定位在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上”。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性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以及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综合实践活动经验。

2.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现状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既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纵观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几乎每个单元都有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可见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可能是单元学习的综合应用,或是学生早已接触过的知识,有的教师觉得不是新知识的传授,所以没有教的必要,干脆弃之不教;有的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活动,因而对学生的操作不加以指导,放任自流;还有的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繁多,没有重点,学生操作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华而不实。

面对以上的种种现象,需要我们教师亲身去实践,亲历研究的全过程,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我们课题组成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针对以上现状,对“农村小学第一学段学生亲历数学活动的探索”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真正实现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

二、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做好课前准备

俗话说:“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要使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效地进行,课前收集资料,做一些准备工作是少不了的。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的内容、所涉及的其他学科,考虑到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其次,使学生明白课前需做一些什么准备,如准备活动中用到的一些资料和学具等。

例如,三年级下册“制作年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学习年、月、日这一部分知识后安排的,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年、月、日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所以,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寻找生活中不同年份、不同种类的年历,并给学生布置了开放性的任务――找2014年的年历。有了这些准备,课堂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

2.搭建实践平台,培养探究能力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动脑思考、合理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收集、调查、总结的方法,在于培养学生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探究能力。平时的数学教学,都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的数学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形成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亲身实践、亲历体验、自主活动的平台,通过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形式,把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创新能力

以往传统的数学教学,由于没有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知识只是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更谈不上创新了。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说的是人们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要亲自参与、尝试、体验,即在做中学、学中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与反思、修正与完善中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去创造美、感悟美。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创造交流机会,体现数学价值

一堂完美的数学课,离不开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要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教师不应该局限于课本,应该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有效的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他们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延伸到社会上,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用到课堂中去,应回归生活”的理念。

5.发挥教育作用,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主渠道,课外延伸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必要补充。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许多内容并不是让学生学会一个数学知识并加以应用,而是以明确的主题来组织教学内容,使数学知识更加人性化,具有思想性、教育性和人文精神。因此,教师不应局限于课本,而是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将课本上的知识拓展到课外,进行有效的延伸,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

例如,课堂教学中,在学生介绍了自己制作年历的设计方案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会设计年历了,那年历除了了解具体的日子外,还有什么作用?”

生1:可以知道重要的日子。

师:是呀。年历的用处很大,同学们可以回家调查一下自己最亲的人,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生日,然后在年历上做上记号,等他们生日到来的时候,给他们送上祝福,感谢他们对你的爱,并祝他们生日快乐。

篇7

1、老师要树立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形成了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在教学中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而且习惯于把自己的思想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扼杀了学生头脑中的新想法,更不用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要想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从"以教师为主,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模式教学观念向"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教学观念,树立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意识。

2、设计课堂结构,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突出以几大板块、几大结构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程序的结构设计,突出了教师的引、教师的导,因而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但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束缚,不能很好地得到发挥,尤其是到了高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思维比较活跃,仅仅学习书本上的新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我认为,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可以通过预习,看教学参考书,初步理解要学的知识,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法以及所想到的、发现的、疑问等。特别是学生自己的看法、见解有利于学生主体思维的个性发展。

以新授课为例:

①预习交流。先四人小组相互交流预习认识,相互提高,训练人人思考的能力、表达的能力,为进行全班交流作充分准备,提高回答问题的信心。--4分钟左右

然后每一小组的代表发言或是自由发言,把自己想到的、看到的展现给全班同学,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完善对要学知识的认识。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能有效地扩大学生接受的认识面,学生敢于想象、积极思考,突破了书本知识的局限。--10分钟左右

②小结知识重难点。教师对学生构建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整理,形成明确的学习重点、难点,并加以点拨,使学生自我学习的知识得到深华。--3分钟左右

③尝试练习。在学生初步全面理解掌握了内容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做一些习题,体会解题方法的运用,这样能使学生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通过评讲,矫正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差,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6分钟左右

④归纳总结。通过认识的交流、试练,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知识的要点,归纳总结出解决的方法,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加深刻了。--3分钟左右

⑤提高练习。在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判断对错、改正、在实践上的运用等多种形式,巩固所学成果。--6分钟左右

⑥课堂小结。使学生再次弄清本课内容及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认识。--3分钟左右

这个课堂结构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了学生说、练的时间,减少了教师说课的任务,整节课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篇8

数学教育实习作为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检验了学生在大学期间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教育实习的课程资源应该更加丰富、全面、灵活、创新。不仅是大学的专业教材、教育理论书籍,更重要的是要适应当今基础教育改革需要,更适合学生教育教学“实践”需要[1]。然而,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高师院校”)的数学教育实习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教育类课程和教育实习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实践时间短;教育实习过程太形式化,训练严重不足等。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状况令人担忧。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当今高校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改变教育实习的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建立形式多样的实践基地,适应时代需求,从而提高学生毕业的就业率,使师范生在实践教学中得到全面的成长,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1.加强数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数学实践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必修课的设置,不断调整选修课的设置,尽量增加实践性选修课,使数学专业学生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保持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后,要继续对现行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着力调整数学实践性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数学教育类课程的改革,提高学生对国家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加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将现代教育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教学,大力采用研究式教学,在教学中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强多媒体教学,做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合理优化教学结构。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自行开发教学课件,提高课件的实用性与有效性。加强网络教学,开发网络教学开台,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网络进行课程辅导,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增进师生互动。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努力申报各级教学研究项目,特别是加强产学研项目,积极参与到义务教育阶段与普通高中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去,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师资培训提供支柱。重点加强数学教育类课程、数学建模课程及数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以教师教学基本技能(普通话、三笔字、讲课、说课、评课)、现代教育技术、数学建模、教育调查、教学见习及教育实习为基础构建新的实践课程体系,特别加强学生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践环节的研究与管理,增加实践机会,重视实践质量,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因此,要不断地完善实践教学,在安排上使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程交叉,教育见习可以贯穿大学1~3年级,定期组织中小学课堂实际教育见习,在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互碰撞中,促进理论和实践的双方面发展,使教师基础素质训练与教育见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相互促进提高。

2.加强数学教育实践教学课程教学

张奠宙教授提出了“少而精的基础课,广而约的专业课,多样化的选修课,高质量的教育课”的基本思想。数学教育类课程是提高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数学教育理论素养,形成教学技能,造就合格的中学数学教师,实现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 也是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内容应当依据课程理论、数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对象的层次特征与认识规律以及数学教育学的发展情况从数学教育学知识体系中选取。因此确立“以学生为本”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以“综合教学能力训练”为目标,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有序地推进学生的教学综合能力训练。针对课程教学缺乏实际教学经验的现状,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思想理念,邀请中小名师到校开展教学经验讲座,组织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师到中小学顶岗教学;为了让学生了解当前中小数学教学的真实情景,定期地组织学生到中小学现场观看优质课。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应给每位师范生配备当地中小学最新的数学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从而丰富课程教学资源,较好地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还可通过与中小学合作开展教研活动和教学改革的科研来加强数学教学。

数学教育实践课程包括四个层次,一是技能训练,实训内容主要是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师口语(普通话)、书写(三笔)。二是模拟教学,包括试教和说课,是数学实践的核心。三是解题技巧和解题能力,这是数学教师必备的能力,这也是教师系统、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需要。四是教育实习,是数学教育专业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教育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

3.构建实践育人平台,推进教学体系改革

构建科学合理的全程化教学技能训练体系,将教师职业意识、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使数学教学实践体系从大一到大四不断线,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加强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教师职业技能与教学能力,教师的基本功训练是由教师的专业特点决定的。数学教师基本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学科教学论的有关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达成教学目标所必需的技能与能力。教学能力包括教材分析能力,课时教学设计能力,说课,评课和教学实施能力等。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地、系统地训练。建立全程导师制,从一年级结束进入二年级就提前安排系内指导教师和论文指导教师,对学生全程学习、实践等技能进行指导。全体学生划分为8~12人为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名教师担任业务导师,从二年级开始在导师组织策划下,采用微格教学等方式进行解题、试讲、试教,培养学生的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并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反思,让学生初步感受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建立以集中实习为主,分散实习和顶岗支教为辅的教育实习组织模式,对学生进行强化教学基本技能训练。

4.教育实践的设置与中学数学内容衔接

当前,中学课程改革风起云涌,新的中学数学教材较传统的教材有了很大变化。要想使我们的师范类大学生毕业就能走上工作岗位,当前的关键是解决好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的教学衔接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随时掌握中学数学改革的形势,及时调整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合理取舍,详略得当。在上《中学教材教法》课时,教师在上好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回顾中学的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解中学的数学题,强调数学的常用方法、解题技巧。从大二开始就安排不间断的教育见习,每学期要组织安排2~3次的中学一线教学观摩、教学见习,了解中学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现状,聘请优秀中学数学教师以专题讲座、观摩课等多种方式开设“中学数学教学实务”选修课程[2]。

实践课程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是数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做好实践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篇9

活动目标

启发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学习画小猫,并有简单的情节。

发展幼儿的美术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提前一周让幼儿观察小猫的生活习性,重点观察睡觉、玩耍、游戏时的姿态。

猫图像两幅;彩笔、图画纸若干。

活动过程

谜语引出主题

——教师说谜语:“眼睛大,鼻子小,豁豁嘴,胡须翘,四条腿,跑得快,捉住老鼠喵喵叫。”这是什么动物?

幼儿:小猫

(评析:用谜语的形式引出主题,不仅引起幼儿的注意力,而且使幼儿初步了解猫的主要特征,为画猫打下基础。)

讲述小猫

——谁家养了小猫咪?你家的小猫长的什么样?

幼儿A:我家的猫是花的。

幼儿B: 我家的猫是白色的。

幼儿C: 我姥姥家的猫是黑白色的。

教师:猫的花色不一样。它的身体长的什么样呢?

幼儿D:头是圆的。

幼儿E:身体是椭圆的,还有一条长尾巴。

幼儿F:头上有圆圆的眼睛,嘴巴、鼻子。

幼儿G:头上还有两只三角形的耳朵。

(评析:通过提问进一步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喜欢小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说一说自己家的小猫,孩子们的兴趣更加高涨,进一步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他们生动的讲述不仅使其他孩子了解猫的特性,而且更激起孩子们对猫的兴趣。)

观察小猫

——教师出示侧面猫图像,引导幼儿观察小猫的头、身体、眼睛是什么形状的?头上有什么?

(评析:观察是绘画的基础。同时绘画也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

——教师边用语言描述“小猫有一张圆圆的脸,圆圆的眼,圆鼻头,三瓣嘴,头上有两只三角形的耳朵;椭圆形的身体,四条腿,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身上还有漂亮的花纹。”边和幼儿一起书空练习画小猫。

(评析:教师用形象的语言,帮助幼儿抓准了猫的特征,使幼儿在头脑中形成画猫的表象;又通过书空练习巩固了画猫的技能。)

——教师出示卧立猫图像,引导幼儿观察这只小猫在干什么?他的画法与侧面猫有什么不同?

幼儿H:刚才那只猫是侧面站着的,这只是卧着的。

教师小结:这是一只卧着的猫,他的身体形成一条弧线,只能看到两只前腿。

画小猫

——启发幼儿想象小猫淘气的情景,画出简单的情节。

——教师巡回指导。对于动笔快画得好的幼儿及时通报表扬,激励迟迟不敢动笔的幼儿动手绘画。对能力差的幼儿给以适当的指导。

(评析:大部分幼儿能够画出猫的主要特征,但有个别幼儿犹犹豫豫不敢下笔,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重点指导。)

——教师提示幼儿合理安排画面布局。启发幼儿画出各种姿态的小猫,如猫爸爸在睡觉,猫弟弟玩线球……

作品欣赏

——幼儿互相欣赏作品,说说自己画的猫咪的故事。并给画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评析:美术活动中的分享与交流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可以取长补短,学到更多的表现技能与手法,为下次的美术活动做更好的铺垫。)

小学美术教学课件二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探索、尝试等方法,将三条直线交叉画出六角形。

2、运用多种颜色,短线、点、圈等装饰六角形的雪花,表现出五彩的雪花形象。

3、运用排水画的方法,表现雪花的背景。

活动准备:

颜料若干、刷子若干、画好的没有背景的雪花图片,有背景的雪花图片,雪花颜色和背景颜色一样的图片,线条、图案等,

课前有排水画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活动主题

出示没有背景的雪花图片

师:冬天到了,天气真冷,一片、两片、三片,无数片的雪花从天空中飘落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些雪花有几个花瓣呢?

幼:六个

师:我们来数数看?

师生一起数

那这六个小花瓣是怎么画出来的呢?

二、幼儿学习雪花的基本画法。

1、幼儿探索三条直线交叉成六角形雪花的方法

请两个能力强的孩子来黑板上探索画出六角形的雪花。教师也可以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帮助。(幼儿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先取一点,然后再画出六个角。)

师:我们来看看,小朋友和老师画的有什么不一样?

幼:六个角的距离还有长短都差不多一样。

师:老师有一种方法可以让这个雪花画起来又简单,又好看,请你看仔细了。

2、教师示范

先用两条直线交叉,找出交叉点(两条直线交叉时最好交叉在中间),第三条直线要穿过前两条直线的交叉点。

师:在小雪花的花瓣上有什么?

幼:有短线,圆圈等花纹

幼儿说,教师画下来

小结:花瓣上有短线、圆圈,正方形等,小朋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图案和花纹来装饰雪花。

(装饰三条直线的交叉点、六个花瓣和六个顶端。如:在交叉点上画圆圈,六个花瓣上画上短线,六个顶端画上半圆形)

三、提出绘画要求

师:这些是老师画的下雪的情景。

出示范画

幼儿欣赏排水画

师:你知道老师是怎么画背景的呢?

幼:先用蜡笔画出小雪花,再用刷子粘了颜料刷在纸上。

出示背景和雪花一样颜色的作品

师:这张画漂亮吗?为什么?

幼:雪花跟背景的颜色一样了,雪花就看不大出来了。不好看了。

小结:原来啊,雪花的颜色跟背景的颜色应该是不一样的,这样才会更漂亮。

师:你们想要一张漂亮的画吗?请你们把雪花画的多一点,并用不一样的图案和花纹来装饰,画好之后,到后面去选一个和你的雪花不一样的颜色,在那里刷上背景。

四、幼儿绘画

1、鼓励幼儿在纸上画出各种形状和颜色的小雪花。

2、要求幼儿粘了颜料之后在盒子边上刷掉一点。

1、教师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五、作品评价

1、幼儿绘画完成后,教师引导幼儿互相去观察别人的作品。

篇10

二“、三述”教学法的基本方法

小学科学课程作为一门科学启蒙课程,我们可以将其内容理解成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3]。“三述”教学法中的“背述”教学法针对基础知识点,用于形成学生的基本概念、定义和对基础知识的认知,作为科学学习的基础。“串述”教学法针对各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适用于知识点的发散学习。“推述”教学法针对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适用于各知识点学习的不断深入。“三述”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要构建一个系统的科学教学的知识体系,把新的知识点通过“串述”和“推述”的方法不断纳入以“背述”为基础构建的知识体系之中。1“.背述”教学法“背述”教学法针对基础知识点,以认识和记忆为主,通过观察客观的具体形象,描述物体的基本特征等方法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事物的模型,构建基础知识点。例如:长度、温度、质量、时间等。一条直线、一支铅笔、一把尺子都可以成为我们认识长度的一个模型。科学教师应通过形象具体的事物为学生建立基础的知识点,通过对事物的特征的描述,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抽象的思维模型[4]。2“.串述”教学法“串述”教学法是在已知的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利用基础知识点与新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为建立科学知识体系引入新的知识点的方法。“串述”教学法注重把握新知识点和已知的基础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我们学习了长度以后,就可以进一步引入宽度、高度、距离等概念。“串述”教学法是在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对基础知识点的发散,从而引入新的知识点,把握新的知识点与基础知识点的相同、相反等特征,达到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建立新知识点抽象模型的方法,从而逐步完善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3“.推述”教学法“推述”教学法是在已知知识点的基础上,利用已知知识点与新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为建立科学知识体系引入新的知识点的方法。“推述”教学法注重把握新知识点和已知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是在已学习的知识点的基础上,对已知知识认识的进一步深化,重点把握新知识点和以知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是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例如,我们学习了长、宽、高,就可以根据长乘宽引入面积的概念,长宽高相乘引入体积的概念;学习了长度,就可以进一步引入长度的度量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等概念;学习了时间,引入时间的度量单位,根据六十秒为一分钟,六十分钟为一小时,二十四小时为一天,逐步推述到星期、月、年等等。“推述”就是把握已知知识点和新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递进式的学习和构建科学知识体系。

篇11

《处处有鲜花》

一、教学目标

1.尽可能地认识各种各样的鲜花,明白鲜花对美化生活的作用。

2.初步学习花的简单画法,能运用不同色彩来描绘自己喜爱的花。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2.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想象,画出自己喜爱的花,抒发对鲜花的赞美之情。

难点:启发学生灵活运用表现技法和创造各种方法来大胆表现鲜花的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课前准备

(学生)观察花的构造、形态和色泽,收集自己喜爱的花的图片资料,带齐绘画工具材料

(教师)收集与教材有关的花的图片资料、范画及学生的优秀作品,准备课件,准备一些塑料花、绢花、纸花或盆花,准备各种绘画颜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谈话导入。

(1)检查课前准备,安定情绪。

(2)讲评上节课的学生优秀作品,鼓励学生画出有自己特色的画,激起学生的作画兴趣。

(3)“有鲜花的装扮,春天多美呀!有鲜花的装扮,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鲜花不仅春天有,其他季节照样有。不仅花圃里有,公园里有,大自然里也有??我们生活中处处有鲜花。”——揭题:《处处有鲜花》。

2.欣赏与感悟。

(1)播放课件,显示画面——优雅的客厅,窗明几净。

继续播放课件,显示画面——在前一画面的基础上,在茶几上多了一盆花。

提问:看懂了吗?哪一个画面更温馨?为什么?

小结:鲜花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

(2)提问:你见到过鲜花吗?在哪儿见到的?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小组探讨、思考。播放课件,展示各个时节、不同地方的各种各样的鲜花图片。

小结:鲜花给大自然带来了神奇的变化——不同季节的鲜花给大地穿上了五彩缤纷的衣裳。

3.思考与表现。

(1)观察鲜花。

教师把一朵花慢慢地作上下左右、四面八方自由翻动,使它“活”起来,让学生仔细观察正、侧、背面的花。

提问:与你记忆中的花是否一样?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花的构造、叶的形态。

(2)尝试表现。

依据自己的观察画出鲜花。

(3)归纳画法。

先画花蕊,再画花瓣,从中心入手,向外展开,有中心依托,就容易把花形画得准确,接下去画枝添叶,最后涂色。

(4)课件播放。

欣赏大师及同龄人的作品(书上或课外收集的),分析其工具、材料与表现方法的不同,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如水彩表现的花淋漓、透明、艳丽;摄影图片中的花真实、鲜艳;彩笔线描的花优雅;“没骨”法表现的花雍容华美等等。

4.作业与辅导。

(1)作业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表现独一无二的鲜花。

(2)教师提示学生表现花的时候,不要过分追求逼真,应发挥想象力,大胆动笔画。要抓住花的特征,注意区分不同类型花卉的外形、色泽和叶子的不同形态。巡视中多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评价与拓展。

(1)把学生作业展示在黑板上,组合成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并引导学生从造型、色彩、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让学生扮演花匠评选出最美的花。老师给入选作品的作者颁奖——每人一朵鲜花。

(2)鼓励学生课后自己栽种一盆花,观察、记录花的生长过程。

中小学美术教学课件二

美术《春天来啦》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春天,了解春天的色彩,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2.激活学生的记忆,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表现春天的色彩。

3.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识别和表现能力。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2.重点、难点。

重点:对春天色彩的观察、记忆和多种表现。

难点:涂色的方法与画面的整体色彩倾向。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课前准备

(学生)油画棒、水彩笔、中国画颜料、水粉颜料等绘画材料可任选一种

(教师)课件、各种春天的图片资料、范画、各种绘画颜料和工具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了解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让学生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

2.感受与想象。

(1)听:乐曲《春天在哪里》。提问:听懂了吗?你知道这首歌主要歌唱了什么?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出示课题:《春天来啦》。

(2)忆:春天给大自然带来了什么变化?谈谈你印象中的春天。如:天——蓝蓝的;水——凉凉的;风——轻悄悄的;草——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花——粉粉的、粉黄的、粉白的、粉红的??柳树暴出了嫩绿的芽??

(3)看:MTV《春天在哪里》。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与你记忆中的是否一样?

(4)想:你还看到过哪些春天的景象?引导学生讨论补充,使学生认识到桃花、绿柳、油菜花、燕子等都是春天景象的代表,是春天的象征。

(5)看:教师课前收集的各种春天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和色彩。

3.思考与表现。

(1)春天有哪些主要色彩?(看书上的色彩组合,或以课件展示色彩,让学生自由选择。)

先让学生大胆说出春天的色彩,接着小组进行分析讨论。

(2)课件展示不同季节的画面,通过对比说出它们之间的色彩有什么不同。

(3)尝试表现:按自己的意愿画出春天的色彩。

(4)欣赏大师及同龄人的作品,分析不同材料、不同表现方法在不同作品中的运用。

如:用哪些主要颜色来表现春天?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你能创造新的方法吗?

4.作业要求。

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表现独一无二的春天。

5.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辅导要点:(1)色彩整体倾向;(2)表现方法。

6.作业展示,互评小结。

(1)展示学生作业,把学生的作业组合成一大幅春天美景。

(2)请学生选出最美的部分,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请小作者谈谈创作思路,再让学生互评,教师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