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7: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战略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新型的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图如下所示:
1•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基本功,基础不牢,专业难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
1•国际商务英语,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
2•国际市场营销,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
3•电子商务,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
4•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例如,“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例如,WTO规则,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没有必要重复开设,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这既节省大量课时,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学院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收集实际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让学生学得踏实。
(2)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考证实训,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
1•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基本功,基础不牢,专业难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1•国际商务英语,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2•国际市场营销,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3•电子商务,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4•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例如,“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例如,WTO规则,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没有必要重复开设,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这既节省大量课时,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学院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1)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收集实际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让学生学得踏实。(2)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考证实训,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3)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开发。课程整合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即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构建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
1.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基本功,基础不牢,专业难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11国际商务英语,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21国际市场营销,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31电子商务,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41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例如,“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例如,WTO规则,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没有必要重复开设,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这既节省大量课时,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学院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收集实际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让学生学得踏实。
(2)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考证实训,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同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订立实习协议;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商检局、商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如组织或鼓励学生参观港口、码头、仓库、生产车间,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咨询相关问题。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构建。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
1. 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 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 然后再理解, 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 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 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 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 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 是基本功, 基础不牢, 专业难精。一般能力, 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 必须长短兼顾, 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 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 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 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 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 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 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 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 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 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 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 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 主要包括四大模块: 即11 国际商务英语, 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 21国际市场营销, 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 31 电子商务, 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 41 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 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 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 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 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 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 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 例如, “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 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 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 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 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 例如, WTO规则, 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 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 没有必要重复开设, 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 这既节省大量课时, 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 “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 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 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 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 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 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 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 需要
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 这里不再赘述。[ LunWenDataCom]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 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 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 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 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 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 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 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 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 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 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 是学院为学生服务, 为社会服务, 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 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 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 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 课程认识实习模块, 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 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 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巩固所学过的知识, 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 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 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 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 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 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 而非关税壁垒,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 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 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 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 学生不仅印象深刻, 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 校内实习基地模块,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 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 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 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 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 收集实际的案例, 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 而且非常实用, 让学生学得踏实。
(2) 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 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 周的考证实训, 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 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 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 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 周的综合训练, 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 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 到完成市场开拓, 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 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 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 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 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 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 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 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 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 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 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 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 校外实习基地模块, 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协议式的, 主要是同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订立实习协议; 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 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 如海关、商检局、商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 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 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 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 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另一方面, 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 如组织或鼓励学生参观港口、码头、仓库、生产车间, 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咨询相关问题。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也可归入这一模块。毕业实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实习
经济全球化加快了我国融人世界经济的步伐,也毋容置疑地带动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为了适应当前越来越频繁的国际贸易往来活动,对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级实用型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有着熟练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相关的业务素养。因此,开设国际贸易场景实训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以往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和业务知识进行巩固,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解决机房加软件的模拟实训操作的机械性和校外企业难以掌控的问题,让学生处在真实的场景环境中来完成国际贸易的各种业务,帮助学生培养国际贸易业务实际操作能力和其他相关的业务素养。
一、国际贸易场景实训的培养目标
(一)培养学生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能力
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首先必须具有较强的国际市场}同察力,那么在国际贸易场景实训课程中,首先就要训练学生的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的能力。学生在进行场景实训之前,都会获得一份真实的公司运营的资料,要求做市场调查并撰写立项报告,在这个过程中辅导老师会全程辅导,而且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市场分析和决策的能力进行训练。
(二)培养学生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技能
国际贸易场景实训课程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学生的进出口贸易业务的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进出口贸易业务在国际贸易实务,单证实务以及国际贸易模拟操作等课程中均有学到,但是这些课程不能让学生亲自动手来体验每一个具体环节。通过场景实训,让学生自己通过谈判达成贸易协议、然后缮制各种单据最后完成整笔交易的全部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进出口的各项业务技能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这些能力对于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进行实务操作是至关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国际贸易风险防范和管理能力
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市场环境,进出口商都面临着较大的国际贸易风险,在进行进出口贸易业务的整个过程中都可能喷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国际贸易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的能力。在国际贸易场景实训课程中,学生是在仿真的环境中来进行的贸易业务,而且要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操作,在辅导老师的引导下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的风险意识会得到很好的强化,每操作一步就会考虑到可能面临的风险以及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这对培养学生的风险识别能力是很有效的,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评估风险的等级,以确定最为关键的、对~笔贸易影响最大的风险因素,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规避和防范才是更重要的。
(四)锻炼学生其他的综合素养
学生在场景实训过程中,基本上接近真实的贸易活动,要与不同的商人进行谈判、要处理不同的单据、在业务的每~个环节可能会碰到一些问题并要处理这些问题、会碰都一些突发事件并要及时做出合适的处理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和谈判技巧,最好是至少通一门外语,还要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便于扫清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人的谈判障碍;还要具备临危不乱的素质,能很好的处理突发的业务问题和其他事件;在单据的处理过程中还必须细心,能准确的缮制每一份单据;在力、理每一环节的业务时必须谦虚谨慎,能顺利的与每一种人交流,办好每一笔业务,这些综合素养在工作中非常实用,在进行场景实训的时候可以针对性的予以锻炼。
二、国际贸易场景实训的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的能力指标
对于学生的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的能力可以通过市场信分析能力、市场环境分析能力、竞争对手分析能力、目标市场分析能力、盈利分析能力、市场进入策略选择能力等六个二级指标来评定,其中市场分析能力又包括市场信息的收集、甄别和利用的能力;市场环境分析能力包括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分析能力;竞争对手分析能力包括对现有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的分析能力;目标市场分析能力包括目标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决策的能力;盈利分析能力包插成本计算和投资收益预算的能力;市场进入策略选择包括进入方式、渠道和促销方式选择的能力。
(二)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指标
进出口业务操作技能的衡量指标较多,包括商务洽谈能力、银行业务能力、货物处理能力、报检能力、报关能力、力、理保险能力、外汇管理能力、力、理税务事宜能力等八个二级指标,其中商务洽谈能力包括业务建立、核算报价和交易磋商的能力;银行业务能力包括准备开证文件、申请开立信用证、信用证审核与分析、汇票出具与审核、审单、收汇、备款赎单等能力;货物处理能力包括备货及准备必要的出口文件、租船订舱、缮制提单、安排国内运输、提单换取提货单,到船方提货;报检能力包括分析信用证检验条款、安排备检事宜、缮制报检单、进出口报检等能力;报关能力包括缮制报关单、准备报关必备文件力、理进出口清关等能力;办理保险能力包括分析保险条款、缮制投保单、联系保险事宜、缮制装船通知、受益人声明等单证、催收、审核装船通知、受益人证明等能力;外汇管理能力包括合同订立后的外汇管理局备案、用汇申请和外汇核销的能力;办理税务事宜能力包括力、理海关税务清缴、税款核算的能力。
(三)国际贸易风险的管理能力指标
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能力主要由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三项指标来衡量,其中风险识别能力包括风险源的识别、风险表现形态的识别和风险危害的识别三项能力;风险评估能力包括对风险发生概率的估测、对风险损失幅度的估测和衡量风险程度的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包括风险回避、分散、对冲和转移的能力。
(四)其他综合素养指标
国际贸易场景实训课程对学生的其他综合素养的评价主要包括顺利沟通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其他工作生活中所需的基本素养这三个二级指标。其中顺利沟通的能力包括娴熟的外语交流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和熟悉他国文化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包括处理业务中突发事件、处理各种争端和冲突的能力。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从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深入系统的介绍了国际贸易的各个方面,包括国际分工理论、贸易术语、国际贸易的政策和措施、经济合作一体化、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结算、商检、索赔等重要内容,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但对于非国贸专业学生而言,则是一门选修课程,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扩展学生国际经济与贸易方面的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相关文献的知识基础,以及为学生积累一定的国际贸易实务操作基础知识。从当前的情况看,针对于非国贸专业的学生,《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模式方面还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理论部分主要介绍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相关理论以及相关贸易政策工具。本来就枯燥的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任课教师还采取“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记”的教学方式,学生学起来就更没有兴趣,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非国贸专业的学生,由于其国际经济学基础较差,有些学校甚至没有任何前置的国际经济课程,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国际贸易理论知识是十分不利的,学习难度更大一些。同时,又没有后续其他国际经济课程学习、考核的压力,使得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降低。
第二,案例教学方面。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两个内容部分中,教师一般都会结合案例来分析、解决某些问题,但是目前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时却存在某些问题。其中主要体现在教学案例内容缺乏生动性。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时选取的案例素材大部分来自教材,这样很多案例虽然语言严谨、客观,但是描述不生动、形象,并与国际贸易业务实践脱钩,学生反映教学案例枯燥乏味,学习的兴趣不浓。
第三,进出口业务实训操作没有落到实处。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部分主要采用角色扮演模拟教学法。但是在教学模拟真实情景活动中,一方面,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了解,没有能够合理有效的给学生分派情景中的角色、业务以及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某些学生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相关知识的掌握不扎实,也影响了角色扮演模拟教学效果的实现,进出口业务实训操作没有落到实处。
第四,在考核测试方面存在的问题。传统的考试方法主要是采用了闭卷卷面的形式,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态度,但是从考核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的角度来看闭卷卷面的考核方法还有所欠缺。
落后的教学观念,陈旧的教学方法,造就了低下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大量地使用的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的陈旧教学方法,大量地占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细致讲、反复讲,严重得增强了学生的依赖性。反过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剥夺和削弱了他们的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自我内化的权利和积极性,从而导致出现学生知识结构缺乏整合,技巧和能力难以内化等等问题。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
考虑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结合非国贸专业同学学习本课程的特征,我们一般不要求非国贸专业学生对国际贸易理论体系有深入的了解,更多的是促进其学习一些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操作知识,因此,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整体教学思路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大方向。
1、自主学习,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和能力。它强调个体学习的主动性与被动学习相对。
2、合作学习,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形式,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和他人的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协作和交流,与孤立学习相对。
3、探索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强调以探究、发现的方式学习,与接受学习相对。
三、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1、采用学生辅讲的方法
由于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记的课堂枯燥无味,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任课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辅讲”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比如贸易术语这一内容,《2000年通则》中讲解主要分为E、F、C、D组四组来讲,内容很细、很繁琐,学生很难记住,就可以让同学先总结13种贸易术语的异同和它们各自的特点,然后在课堂上请同学来讲解,这样给学生责任感与压力,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方法
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理论和实务部分的教学中,都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但是,在采用案例教学时候一定要注意案例素材的客观性、时效性、实践性、生动性,在必要时也要注意案例的综合性。案例描述要具有生动性,就是说在编写案例时候要采用文学手法,比如情节叙述、人物对白等。但是文学描述一定要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上,可以起到加强气氛,提示细节的作用。这样学生作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主体,可以使得学生在课堂内就能够接触到实际问题,以便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案例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
3、优化实训操作模式
强化学生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就业上岗的适应能力,合理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参与的模拟真实情景完成任务的教学方法要真正起到“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强调学生主体性为前提”的目的,任课教师就应当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好的教师就是好的导演。教师自身的理论和社会实践知识非常丰富,并且对自己的学生也有一定得了解,那么可以根据剧情需要设计实战型挑战性强的场景,合理有效的安排角色,激起学生兴趣。其次,好的导演还需要优秀的演员。所以,学生要真正参与到模拟真实情景中来完成各项任务,就一定要对理论知识有相当的了解,可以运用自如。最后,专业素质是完成角色扮演模式的基础条件,但是参与者的参与意识和团队意识也是必备的条件,对实现角色扮演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也至关重要。
4、团队学习与团队考核
在学期初,对全部学生分组形成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成员约十人左右,针对每一个团队在学期初分配一个任务,在学期末给每个团队一个课时进行任务完成情况的展示,并提交任务完成报告,由授课老师根据任务完成报告的情况及展示情况予以评价。
(1)组建理念及方式
根据学号产生团队,一方面使得各团队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分布尽可能呈随机分布状态,平衡各组实力差距,另一方面迫使团队成员增强合作意识,由于存在合班的情况,这种分组方法会使得本来相互不太熟悉的同学进行合作。
(2)团队运作的机制
每个团队设立组长一名,组长对授课教师负责,协调团队的工作学习情况。组长领取本组任务之后,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对任务进行分解,细化到每个学生。授课教师对各组的指导贯穿学期始终,主要工作方式为框架性的指导与答疑。同时,组长又作为评审组成员,在考核过程中对全体学生的任务进行评价,取平均分为最终考核成绩。
(3)教师管理督查方式
授课教师每过四周召开一次组长会议,总结过去四周的学习心得与工作成果,由组长汇报本组工作情况,提交工作阶段性成果。阶段性成果不作为学生课程考核评价的依据,但发现明显偏差的,授课教师应及时予以纠正,促使团队学习工作步入正轨。
(4)团队考核
结合学生就业需要,改进考核方法,可以促使学生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考核成绩组成方面,我校现行的考核成绩是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即平时作业、考勤、发言等成绩占一定比例,期末成绩占一定比例。在考核方法方面,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特征,可以采取操作考试的模式,在学习团队中,课程老师根据每个团队完成任务的情况以及每个同学的具体表现,给予评分的模式。
四、实施效果评价与经验总结
经过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新的课程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国际贸易课程的积极性具有较明显的帮助,团队学习的方法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课程的程度。但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04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它培养的是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它既具有一般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又存在国际贸易专业的特殊性。随着湖南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2012年湖南省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合同金额3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8.9 %,湖南外贸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培养应用型的国际贸易人才提出了紧迫任务。因此,构建适应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1.1 湖南省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旺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贸易自由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我国对外贸易量快速上升。据商务部的信息,2013年4月10日,WTO公布了2012年各成员的贸易量统计数据及2013年全球贸易预测。世贸组织的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在全球的货物贸易额排名中位列第二,仅比美国少150亿美元。全球贸易处于低位增长,中国贸易地位继续提升。2012年湖南省进出口总额21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5%,较全国平均增速高9.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6亿美元,增长27.3%,较全国平均增速高19.4个百分点;进口93.4亿美元,增长2.7%,较全国平均增速低1.6个百分点。据相关研究资料,湖南外贸企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主要有: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外贸经理、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报关员以及报检员等七个方面,而学习国际贸易专业的对口比率仅仅为46%,因而,急需改革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1.2 湖南外贸特征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2年湖南外贸出现了新的特征。一是外贸进出口额突破200亿美元大关,推动湖南省外贸再上新台阶;二是对新兴市场进出口总体好于传统市场。对非洲、东盟、中东出口增长幅度增长较快;三是进出口商品多元化趋势进一步明显。出口方面,湖南省机电产品出口增长42.7%,占同期全省出口的40.4%;四是三资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2012年已成为湖南省第二大贸易主体;五是企业主体进一步增强,资源和原材料类企业下降明显。
面对着这些新变化,湖南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现状却不令人乐观。截至2012年4月,设有国际商贸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为19所,占湖南省高职类学校总数的25.3 %。另外,国际商务专业在湖南省招生整体情况显著下降,对湖南省外贸经济的发展将带来实质性的负面影响。2009-2012年湖南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招生人数如表1所示。
表1 湖南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招生状况(人)
2 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2.1 培养目标的国际化定位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是研究其他要素的前提,它是依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和要求而确定的。应以党和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湖南外贸区域经济需求为基础,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借鉴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进成果和成功经验,贯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际,培养能力,激励创新,发展个性,讲究综合,提高素质”的教育思想,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努力探索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
2.2 紧靠市场,以就业为导向
职业教育只有适应市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思想与其相反,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
2.3 理论与实务相结合
在学好理论的基础上,关键要做好国际贸易专业的校内实训主要是实验室内的实践,为此高职院校应设立国际贸易实验室,实验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3.1 交易磋商实训
在几近真实环境中,熟悉磋商的各个步骤,掌握合同的条款。
2.3.2 外贸单证实训
在《外贸单证与报关实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有很多进出口贸易使用的单据,例如运输单据、保险单据等。在这个软件中,都会涉及,使学生得到逼真的效果。同时,尽可能收集湖南外贸企业的相关单据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熟悉感,而且非常实用,能让学生得到很大启发。
2.3.3 结汇报关实训
这涉及国际贸易中货款的结算、核销和退税、进口报检提货、进口付汇核销等。要很好的利用这个外贸综合业务实训模拟系统,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综合训练,涵盖和糅合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关理论与实务等多门课程,通过全套结汇报关的制作,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
(一)软件模拟实训
软件模拟实训,主要以教材中的知识点为主题,学生模拟公司员工,通过模拟软件操作公司业务,强化传统教学所获取的知识,达到业务实践目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贸专业实务类课程模拟教学起步于“国际贸易模拟TMT(TeachMeTrade)”,发展于“外贸管理系统EASYTODO”,提升于“国际结算模拟系统智胜软件”。
1.国际贸易模拟TMT(TeachMeTrade)
该软件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师1994年自主开发而成,软件设置以教材中的知识点为主题,设置“价格核算”、“结汇单据”、“贸易合同”、“信用证”、“商务函电”、“流程知识”六大业务板块。TMT项目依托模拟实习平台,学生以公司实习生的身份亲身体验一笔出口贸易的全过程,通过充分的模拟体验,学生能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TMT课程旨在通过仿真模拟实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实践操作。
2.外贸管理系统EASYTODO
该软件是外贸企业广泛使用的、以外贸业务操作过程为核心,以业务流程为主线,配合办公辅助工具形成的一套外贸管理系统。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将外贸业务管理系统EASYTODO的实验重点侧重于运用该管理软件进行客户合同内容的输入、建立合同档案并进行有效管理;将相关信用证条款内容输入该管理系统、建立信用证档案并进行管理;以及根据合同及信用证资料数据,运用该管理系统进行相关单据的制作或自动生成等三个方面。
3.国际结算模拟系统智胜软件
该软件是中国银行、花旗银行等国际知名跨国银行为跨国公司交易提供贸易结算和融资服务的业务操作软件。“国际贸易模拟TMT”和“外贸管理系统EASYTODO”定位于传统贸易公司的货物买卖流程和报关、托运、制单结汇等业务内容,因此主要适用于传统贸易公司。2008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引进“国际结算模拟系统智胜软件”,学生通过远程登录进入一家模拟的银行國际结算部门,以银行国际结算专员的身份完成相关结算业务操作。系统以SWIFT格式完成进出口结算及汇款业务信息加工、处理,产生各类业务函电,清分及发送各类电文,进行相关帐务处理,并提供相应查询、统计报表功能。
(二)实体模拟商战
实体模拟商战,主要以学生模拟设立贸易公司,以进出口商品交易博览会为背景展开贸易竞销实战的一种实践形式。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的实体模拟商战包括进出口贸易模拟实战和两岸国际贸易模拟商品展竞赛两个项目。实体模拟商战重点培养学生市场开拓、客户沟通、市场应变等能力,以及英文表达和综合分析能力。
1.进出口贸易模拟实战比赛
该商战旨在通过以模拟政府、模拟公司为实战主体、以进出口商品交易博览会为实战背景的模拟贸易实战,借以巩固参赛选手的专业知识,培养参赛队伍的团队合作精神,发挥选手们的创新意识,检验和提高参赛者的贸易知识运用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期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进出口贸易模拟实战大赛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校级学生品牌活动之一,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二届,共计2500余人报名参加。进出口贸易模拟实战比赛制包括初赛面试、公司注册及赛前ERP培训、开幕式暨交易会、商品会、磋商履约以及述职报告会等环节。
2.两岸国际贸易模拟商品展竞赛
该竞赛由台湾中华国际经贸研究学会主办,截至2016年已成功举办了九届。参赛学生必须先挑选实际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开始接洽,了解公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需求,进行市场定位分析,再根据产品的优势设计商展展示摊位与建置销售网点。该项目活动实际上是以国际贸易相关科系专业为基础的展演,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实际体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真实流程的环境。学生通过参展企划、联络合作企业、网站建设、商务谈判、运输报价、展台设计布展、现场英语推介洽谈等环节,提高商务综合实践能力。
(三)企业实践
企业实践,主要通过让学生深入企业参与实际工作、担任岗位职责,接受企业导师指导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的企业实践主要通过建立自主品牌的贸易实践与跨国公司实习基地相结合的实习基地进行,具体包括“企业参观与实习”和“企业导师讲座与商业研究”两种形式。
1.企业参观与实习
实务类课程所讲的内容是对企业工作内容和形式的提炼和概括,带有某种程度的抽象性。学生带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探究兴趣想了解现实中企业到底如何。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把企业参观作为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实践教学的一种方式。选派学生代表去企业参观,在参观企业的过程中,相关业务负责人给学生讲解并解答学生的疑问。学生代表参观后要撰写报告,到教学平台上分享,其他同学跟贴交流。另外,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选派学生代表到企业进行实习。东方国际集团和东浩兰生集团都是目前上海规模较大的贸易集团,与多家跨国公司建立了股权、非股权的战略联盟,国际贸易是其核心业务。这两个实习基地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贸专业学生提供企业岗位实习,主要由实习基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时间特点,学期期间请企业导师以会议、企业岗位介绍和参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短期集中实习指导;寒暑假请企业导师带学生进行岗位部门的较长时间实习。实习采用“企业导师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的形式进行。学生通过岗位实习,在企业导师指导下进行工作、取得进步。寒暑假期间,学生到集团下属企业五矿、兰生股份、兰生医保、轻工有限、兰生物产、兰生大宇等公司进行国际贸易业务部门和国际货运部门的岗位实习,不仅了解到了最新的实务操作,同时也开启了对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差异的前瞻性行业思考。
2.企业导师讲座与商业研究
该种形式是企业实践中层次较高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以邀请企业和银行专家举行具有高度时效性和实践性专题讲座为主导,辅之以课堂专题讨论、课后分析报告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商业研究主要通过“企业导师+学校导师”的方式指导学生参与企业商业策划和咨询项目研究,由实习基地的相关高校教师和企业负责人根据企业需求合作开发。比如,“鞋业国际市场和收购兼并项目”、“离岸贸易和结算项目”、“对非投资前期项目研究”、“重点产品进口项目”、“保健品项目”等专题研究。学生在“企业导师+学校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商业研究实习项目,可以培养学生以广阔视野和多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国际贸易运营模式与内容的感知能力,增强洞察国际贸易环境与市场变化的商业分析能力,提升认知和把握机会、科学决策与执行的能力。
二、企业导师在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实践教学活动建立在实际业务的基础上,以模拟或实际岗位工作的形式开展。为了提高国际贸易类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通常邀请来自规模较大的贸易集团公司、在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专业人士担任企业导师,参与实践教学。就资质而言,企业导师一般应具备5年以上工作经验,具有硕士学位或从事管理岗位3年以上。
(一)企业导师对学生实践性学习的作用
1.指导学生参与实体模拟商战
实体模拟商战项目是以进出口商品交易博览会为实战背景,通过以模拟政府、模拟公司为实战主体、为学生提供进行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的机会,目的是检验和提高参赛者的贸易知识运用能力和应变能力,以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企业导师是一线工作者和该领域的专家,对国际贸易业务所需人才的核心能力最有发言权。因此,企业导师可以在实体模拟商战的比赛原则及目的、参赛资格、参赛办法、赛程安排、评分细则和奖项设置等方面提供指导,使实体模拟商战更加贴近现实,达到人才培养目的。
2.指导学生企业实习
企业实习是教学的一个环节,并不是把学生放到企业就完事。学生进行企业实习,不仅要学习对应的岗位工作要求及内容,可能还存在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的疑惑,因此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需要专业技能指导以及答疑解惑。因此,在企业参观、实习、商务研究等实践教学中,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比如学生在以离岸贸易为主的上海兰生大宇有限公司的实习,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掌握了离岸贸易的业务操作方式,并且深入洞悉这种新型贸易模式“离岸贸易”的货物流、资金流、单证流的特点,把握新型贸易模式离岸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和发展趋势,为今后就业以及把握行业趋势提供训练。另外,在商务研究项目中,企业导师指导学生撰写商业报告,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极大锻炼。
3.指导学生职业规划
实践教学中的企业导师讲座,邀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领导或管理人员走进课堂开展讲座,向学生介绍国内外贸易发展的状况,国际贸易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的经验,解答学生在实务类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等,以及国际贸易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为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提供指导。
(二)企业导师对教师实践性教学的作用
1.帮助教师有效实施实践教学,合作开发案例
模拟教学与企业实践是操作性极强的一种教学方式,对教师培训、师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企业导师是实践的专家,因此企业导师可以起到帮助教师有效实施实践教学的作用。比如,企业导师对案例选择具有极强的把握性,因此可以帮助教师筛选案例、甚至编写适当的情景模拟案例,使得情景模拟案例更贴近现实的国际贸易实践活动。案例选定后,企业导师可以根据实践中的热点、难点帮助教师确定要讨论的主题,制定实施計划,分配模拟角色,布置模拟场景,设计点评关键点。情景案例教学结束后,企业导师可以帮助教师评估反思教学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2.帮助教师了解实务最新发展,促进教学和科研成果形成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只有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符合现实需求的学生。因此,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更应注重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要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一方面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另一方面可邀请企业专家进行座谈交流。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邀请来自国际贸易相关部门的精英作为企业导师,在对学生实践进行指导的同时,还经常和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交流合作,通过企业导师的帮助,教师可以了解实务中的最新发展动态,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保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在科研上,高校教师通过企业导师不断了解企业经营情况,从中发现企业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基础,形成科研成果,如国际案例开发、学术研究论文等。
3.帮助教师引进有效模拟软件
软件模拟实训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软件模拟实训的载体是数字网络平台(软件),需要专业软件为载体。模拟软件既要求贴近现实做法,为学生提供逼真的实践环境;又要求具有教学上的可操作性,与理论知识点有一定的对应,便于学生将理论学习的内容通过模拟软件进行实践应用。教师可以把握模拟软件的教学性功能,企业导师可以把握模拟软件的实用性功能。因此,企业导师在引进有效模拟软件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三、强化企业导师在实践教学中作用的建议
(一)专业教师在企业导师和学生之间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
实践教学要求企业导师作用的有效发挥建立在对学生有效需求的了解之上。企业导师是实践专家,但不是教育专家,对学校的规定、学生学习的特点及兴趣、教学的规律等缺乏一定的了解。为了使企业导师的作用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必须在企业导师和学生之间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比如帮助企业导师设计讲座主题、向企业导师反馈学生对实践学习的困惑及期望,共同探讨学生实习指导中的问题与心得。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密切合作,更好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
(二)构建企业和高校“产学研”长期合作机制和平台
高校的主要工作是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这些都需要企业这个平台。只有企业提供原创材料,高校才能形成原创的科研成果,包括国际案例开发、学术研究成果等。而企业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决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转变商业模式,提高企业竞争力,需要专业教师科研理论方面的指导。高校教师结合最新国际贸易规则和最新科研成果,与企业导师合作研究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层面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和企业构建“产学研”长期合作机制和平台,而这也是强化企业导师在实践教学中作用的最根本举措。
(三)学校对企业导师的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企业导师是学校的宝贵资源,企业导师团队的构建是学校和教师共同工作的成果,为了维护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层面应该对企业导师的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企业导师一般都是来自企业高层,虽然不看重报酬,但是期待对其价值的肯定,学校可以通过颁发荣誉客座教授证书等形式回馈。当然通过明确企业导师的工作绩效标准,合理计酬也是必要的。另外,为了让企业导师更深入地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目标,学校可以定期为企业导师提供培训安排,以更好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
总之,实践教学作为提升国贸人才贸易知识集成能力的一种重要人才培养模式,在推进过程中需要企业导师充分发挥作用。而企业导师作用的发挥,不仅需要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的深入合作,还需要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制定明确、合理的政策导向和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正.高校企业导师制的实践路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
[2]沈克华.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贸易格局下国贸人才培训服务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2013(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2-0151-03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课,是一门主要研究国际商品交换具体过程的学科,具有很强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科学。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是国际货物买卖业务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基本技能与技巧,包括怎样选择合适的贸易术语,怎样核算价格、怎样报价、还价以及进出口合同的签订、履行,怎样办理运输、报关、报验,进出口业务的善后处理,还包括相关的函电撰写和各类单据填写。这些都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特征。根据调查了解,多数外贸企业希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不仅能够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经验。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后无法胜任工作,说明现行国际贸易专业实务课程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存在不小差距。
一、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多,更新缓慢且缺乏特色
国际贸易实务的教材非常多,但无论是结构安排、内容还是案例引用上,基本大同小异,没有反映出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参考性不强。比如,有关国际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美国1990年重新修订了《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但大部分教材还在引用《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修订本》的内容。稍好一点的教材提到了《1990年美国对外贸易修订本》,但具体做了哪些修订不得而知。另外关于国际贸易价格计算方面,实际业务中需要考虑到出口退税部分的计算及出口退税工作的程序,但大部分教材都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
(二)教师学历高,但实践经验不足,影响教学效果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外语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而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国际贸易实务任课教师都是毕业后就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他们拥有较高的学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好的专业外语水平,但是由于缺乏国际贸易实践经验,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把握不住关键点,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环节效果不佳,影响学生专业操作能力培养
目前多数学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内模拟实验课程和校外实习两种形式进行。校内模拟试验课程借助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模拟软件,学生在一个虚拟的贸易环境中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以及金融部门人员模拟操作相关的国际贸易流程,熟悉和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了解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运作方式。在模拟教学中,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虚拟的国际贸易环境中运用,并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国际贸易的业务技能,从而为将来从事外经贸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但是模拟实验课程在整个教学中所占比重较低,加上模拟实践软件与实际外贸工作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学生专业操作能力培养方面作用不明显。校外实习可以引领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了解企业的发展、生产流程和市场环境以及最新的国际贸易发展动态,将学校模拟教学中的角色变成真实的岗位。但是,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普遍面临实习难的问题,大多数企业不愿接受大学生到企业实习。因此,学校的实习基地基本形同虚设,没有承担起国际贸易专业的实习功能。
二、国际贸易竞赛及其准备工作内容
国际贸易竞赛一般分为知识赛和实践赛两个环节。知识赛以个人赛的形式,采取闭卷方式进行,主要考核国际贸易业务运营方面的专业知识;实践赛以团体赛的形式,由知识赛合格的选手组成团队,每个团队由五至八名选手和一至两名指导教师组成。实践赛又分选拔赛和总决赛两个阶段,分别由赛区组委会和竞赛执委会组织进行。总决赛以跨国采购模拟洽谈会的形式举行,各参赛队以企业(模拟出口商)名义参赛,参赛的出口商品自行选定,但限定在日用消费品、食品、玩具、纺织服装、工艺品和电子产品等。竞赛内容包括参展计划书(中文)、展位海报设计与商品陈列、新产品会(英语或日语或韩语)、商贸配对贸易谈判(英语或日语或韩语)和展后总结报告(中文)五个部分构成,根据各个参赛队的总得分情况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正式竞赛前,学生和指导教师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成。拟参赛的学校根据参赛的五部分构成和要求,在本校通过专业知识考试、外语水平测试等遴选出参赛选手候选人,根据候选人的性格特点、英语水平、性别组成几个参赛团队。除了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外,每个参赛团队需要广泛联系生产企业、外贸公司,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动向,选出自己队的参赛产品,熟悉产品的性能、包装、价格构成、出口海运装箱情况及海运费的计算、保险费的核算、出口价格核算、索赔的处理等业务细节。产品选定后,各参赛队须拟定出自己的参展计划、参展商品的陈列宣传方案、召开新产品会,最后由指导教师及企业人员充当国外采购商,面对真实的参展商品,与学生用英语进行贸易洽谈。经过几轮的校内比赛、筛选、优化组合成一至两个参赛队代表学校参加全国竞赛。
三、国际贸易竞赛对国际贸易务课程实践教学的促进作用
国际贸易竞赛是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为出发点,以国际贸易业务员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为考核内容,以企业对国际贸易业务员岗位技能的要求为考核标准,考察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加国际贸易竞赛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热情,还在于更好地促进国际贸易实践性教学的发展,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竞赛活动能够促进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切实提高经贸类专业高等教育质量水平。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更贴近现实
贸易竞赛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均引领着实践教学理念由“重知识讲授”向“知识讲授、技能训练并重”转变。国际贸易竞赛很好地吸收了外贸行业发展的前沿知识和各岗位最新的技能要求,体现了当前外贸行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方向。充分发挥技能竞赛的示范性作用,促进实践教学课程的改革。通过竞赛了解到国际贸易发展的最前沿信息,修订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重新组织实践教学体系;在充分吸收最新竞赛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设计出能切实有效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实操实训项目,强化实践教学。同时国际贸易竞赛作为检验实践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使教师更好、更及时发现学生实践操作存在的问题和教师实践教学的不足,以此调整实践教学方法和内容,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使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更贴近国际贸易发展现实。
(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教师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时常更新。国际贸易竞赛为教师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贸易竞赛既是对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检测。如前文所述,大部分国际贸易实务任课教师缺乏国际贸易实践经验,国际贸易竞赛为教师提供了解和学习国际贸易实践操作的机会。
作为参赛学生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有较新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还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线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向学生传授技能、演示实践操作。只有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水平,其指导水平才能得到真正提高,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
参赛所带来的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其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主动从竞赛内容和企业用人标准出发,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参赛教师不仅可以把指导竞赛学生的经验应用到课程实践教学中,还可以将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在全体教师中进行推广和辐射,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
(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内容繁杂、规则、惯例很多,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很枯燥。参加全国性的国际贸易竞赛,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虽然最终只有不到二十名学生可以参加最终的全国竞赛,但是前期的跨年级、跨专业的校内选拔赛、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的相关培训、辅导、模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能力水平的舞台,同时竞争机制也促成了广大学生积极投入分组讨论、协作、自主学习、角色模拟、实务操练等备战中,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形成良好的推动效应,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日常实践教学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国际贸易竞赛作为创新实践教学的一种途径,可以弥补校内模拟实验所用实践软件脱离实际外贸工作、校外实习单位接待能力有限的缺陷。
国际贸易竞赛是根据目前外贸业务员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设计考核内容,在真实的场景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来评分。学生以团队形式参赛,以货物出口业务为考察对象,分成撰写参展计划书 、设计展位海报与陈列商品(布展)、通过新产品会宣传产品、与进口商进行贸易谈判、提交展后总结报告五个部分构成。这五个部分完全依据实际外贸企业对业务员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设计的,如参展计划书部分,需要学生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选出本队的参展商品。明确参展宗旨和目标,对参展商品所在的产业及产品进行调查和分析,规划出营销策略,制定人员组织和具体的培训计划,安排参展进度等;在新a品会部分,学生需要用外语和表演来介绍参展商品的特征及卖点,从中考察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和熟练程度,学生宣传产品的技巧和团队的合作默契度。商贸配对贸易谈判部分,通过评委扮演进口商与学生进行贸易洽谈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商品推介技巧和语言说服力、报价议价能力、合同条款的磋商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商务礼仪及团队合作精神。参加竞赛的学生,在每一部分的实际操练过程中,边学边做,边做边练,提高了外语沟通、市场调研分析、产品宣传推广、报价议价等各项能力,实现了实践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通过竞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应用研究[J].对外经贸,2013(6).
【Abstract】As a 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 trade training platform, POCIB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develop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Through the participation into POCIB project, the teacher is changed to the organizer and guide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is improved, and teachers are more confident and initiative in improving the level of practice.
【Key Words】POCIB; major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al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02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各个院校也都在探索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途径,其中教师下一线参加生产,积累专业经验是比较有效的方式,但基于国贸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限制,我们还应探索更加实际的途径。POCIB(Practice for Operational Competenc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项目是指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当前有在线课程以及全国比赛两种形式。POCIB全国比赛是一个基于网络平台进行的仿真外贸交易竞赛。通过参加比赛以及赛后分析,我们认为POCIB对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引入国际贸易的专业比赛对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1.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的要求
《决定》中提出,将工学结合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动手和实践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相应地,高职院校教师也要不断强化自身实践能力提升的素质和途径,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外向性、实用性必然要求在国贸专业的教学中不仅要突出知识性,更要突出实践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外贸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动手操作,具备熟练书写邮件、正确报价、缮制常用的贸易单证等的技能。这些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因此,从事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水平。
1.2、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仍存在困境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进行校企合作无疑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最有效方式,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培养,教师可以深入企业一线,获取最新的业务前沿做法,学生可以在企业里学到真正的实践知识,对本专业的岗位实际内容有最深刻的体会,得到真实的锻炼。
然而,基于当前外贸行业发展的现状,要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仍然存在困境。首先,从企业提供的岗位数量上看,很多贸易企业都属于小微企业,公司规模大都在10人左右,如果贸易企业能够接受在校生实习,大部分人数仅限于2-3人,这对于我们一个专业100人左右的学生数量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其次,从校企合作的实质内容上看,部分贸易业务内容会涉及到公司的商业机密,学校外派教师到企业实习,很少有企业愿意将这部分机密内容告知外人,最终只能是带领教师在企业表面转转看看而已。再次,很多贸易企业提供贸易实习岗位时,更偏向于从基层做起的培养,所以就会出现可能1个月的时间学生都是在公司里做打杂或者跑腿的工作,这时学生抱怨学不到专业技能,企业抱怨学生不踏实,致使校企合作的效果并不理想。
1.3、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现状
在很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经历不足、实际经验少,教师企业经验制约了国贸专业的教学。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实际操作性要求国贸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充分结合我国外贸发展的现状,将外贸企业的实际操作方法融入到课堂中。而很多高职院校中的国贸专业教师大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缺乏企业经历,对外贸实际企业中的做法了解不够,教师实践能力不够将会限制其教学内容,影响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学校的后期培训仍不能满足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需要。当前,高职院校意识到了专业教师的企业经验不足的现状,积极通过入职后的各种培训以期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但是高职院校的各种培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普及面不够。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资金的限制,能够参加高水平的专业培训的教师仍是少数,很多教师对当前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最新做法没有足够的了解,与同行业、其它院校的交流也不够,造成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仍是闭门造车的情况。二是效果不够。现在很多专业培训的主要形式是做报告,听演讲,交流沟通,这有利于各院校教师互通有无,吸取学校教学中的最新做法,对促进自己的专业教学是有积极效果的。但是就参训教师的实践能力方面提高的效果并不理想。重要的一点就是国贸专业的培训与企业结合仍不够,即便有企业参观也是走马观花,真正的外贸实际经验仍是不足的。三是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不仅有自己的授课任务,还有科研、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这种状况下,很多专业教师对外出培训的积极性并不高。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高职院校国贸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亟待提高,但是很多院校校企合作的方式仍不够理想,所以我们探索了以赛促教,在国贸教学中引入专业比赛的方式,以期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2、POCIB项目对国贸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作用
2.1、实现了教师在实训教学中角色的转变
在POCIB课程以及比赛中,教师实现了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转变。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会交给学生运营贸易公司这样具体的工作项目,告诉学生为了完成这项工作任务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学生从什么地方可以学到这些知识,如何能够掌握这些能力。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不是耳提面命的向学生灌输基本知识,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监控他们的学习进度,提醒、督促学生依据系统评价体系中的提示对自己的业务认真反思和总结,并对他们的疑问、困难给予解答和帮助。
教师角色的转变促使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变,教师上课不是将知识讲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会应用知识。所以在国贸专业实训课程的授课中,教师自己首先要会操作,能发现操作中的问题并能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专业教师就必须积极的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实践中的做法,更专业地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2、促进了国贸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POCIB项目的指导中,做中学、以赛促学、团队合作与讨论等这样的教学方法突显了其效果。通过运营公司、获取利润这样的比赛形式或者在线课程,将比赛引入国贸教学课堂,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新奇的模式,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克服学生依赖老师、懒散懒惰的不良习惯,也可以使老师在灌输基本知识的任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放在每个学生的个性观察与积极引导上。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完成任务,激发起每个学生的职业兴趣,而且通过尽可能多地组织自学、讨论和有针对的疑难解答,实现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了实训教学效率和效果。
2.3、增强了教师提高实践水平的信心和主动性
通过指导学生比赛,总结比赛经验,教师克服了自己长期埋头学校教学,与实际贸易业务不够同步的惰性,对自己能够提升业务能力增强了信心。同时,通过不断与其他国贸老师的沟通交流,专业教师对于如何提高自身的业务实践水平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也会更主动地去与贸易企业、行业协会、院校同行沟通交流,对贸易的最新做法有更系统的体会。所以,高水平的国贸专业比赛也是对教师实践技能的一种锻炼,能够使教师在指导学生比赛过程中,教学相长,迅速提高自己的知识运用,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2.4、间接弥补了专业教师企业经验少的不足
POCIB等实训项目不断进行更新,尽可能做到与实际业务的一致,比如在汇率、运费、税率、货物价格等方面及时调整,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国际贸易市场的瞬息万变,锻炼应变处事的能力。作为大赛的指导老师,在关注这些变化的时候,要比学生考虑到更多,不仅要考虑对贸易企业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还会查找实际资料,解释这些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实训内容之外的与外贸实际相关联的内容。这些都会促进专业教师学习实际,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积极性。
3、总结
校企合作作为提高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大规模实施仍然存在困难。而将POCIB等国贸方面的专业比赛引入实训教学,可以促使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角色等方面的转变,进而激励教师主动与外贸实际对接。各高职学院通过搭建高质量的校内实训平台,让教师在指导仿真的国际贸易操作中,间接提高教师开展外贸业务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1-0116-01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是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现已转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学院秉承“经世致用,学贯中西”的校训精神,以“给学生和社会最需要的”为办学宗旨,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吸纳国外教育优质资源,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国文化交际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人才支持、智力贡献和技术服务,重点为外企、外贸及国际交流涉外领域提供人才支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也是学院重点专业之一。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实践体系的主导思想是设计、建立实践型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性教学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旨在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实际操作经验的养成、为将来从事实际工作打好基础。
一、教学规划上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一)将实践能力确立为专业培养目标
随着近些年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需求重点。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多次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不断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按照5级指标,即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进出口贸易业务、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三大模块、81项五级指标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应用型人才确立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科学系统地规划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
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周期性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学院注重在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既能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掌握专业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处理实际国际贸易工作中的问题。自建校以来,学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致力于建立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已见成效。
二、教学条件上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能力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专业学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的专业人才,而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核心就是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完整系统地接受经济类理论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建立经济学理论系统,其中包括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学科的专业知识,但最为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建立完整知识系统的同时,拥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一)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
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局限于教师的讲授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的需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其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引进国际贸易模拟软件。在课堂模拟的过程中,开设课内上机模拟,穿插在理论教学中,使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在上机模拟中得以消化。经过上机模拟的训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共性原则。
2.建立校内实训室,将课堂模拟和校内实训室的模拟实训相结合。利用现有的校内资源,在已有的国际贸易模拟操作试验教学软件的基础上,突出实际工作场景,分别在课上和实验室中进行实践训练。课堂实训注重单项能力的培养,校内实训室则侧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课堂实训与校内实训相结合,做到点与线的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过程与实际动手能力的结合,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各部分的实践知识运用到模拟实践中,锻炼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
3.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贸易业务实践中,要求从业人员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流程,能够接单洽谈,妥当处理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的各项工作。在整个流程中,特别要求学生的单证操作技能,从而得到货物的相关信息,明确质量体系认证,根据海关监管条件准备报关报检文件,了解国际贸易的相关术语,维护双方交易的正常进行。这一流程虽然可以在校内模拟实训中进行锻炼,却需要校外实训基地的进一步检验。
(二)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水平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要问题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水平。以往的国贸教学,教师主要依靠课前备课、课堂讲授的流程传授国贸理论与实务知识,仅专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脱离了国贸实践,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人才培养的需要。
1.教师知识应与时俱进。学校划拨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培训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教师可到有国际贸易业务的企业进行挂职调研或锻炼,及时将外贸业务中应用的新方法、新技术引入课堂,将专业教师培养成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践操作的双师型人才,避免教师纸上谈兵。
2.聘请企业专业人才成为兼职讲师。积极从商检、海关、外贸协会等机构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也可以从校外实训基地直接聘请专业人才,指导教学和模拟过程
三、教学环节上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国际贸易实务是专门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所掌握的内容是国际货物买卖进出口业务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基本技能技巧。
(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1.注重案例教学,突出课堂实践模拟。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大量引进实际业务中的相关案例,使学生了解理论的应用背景,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比如,经常性组织一些讨论,讨论的主题一般没有标准答案,通常是一些比较有争论和启发性意义的题目。例如,“你认为中国产品屡遭国外反倾销调查和制裁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中国企业如何应对?”等等。在讨论过程中,通常引入学术会议的国际范式,即一位同学主讲后,先由学生点评人点评,然后其他同学提问和讨论,最后由主讲老师进行总结。这种与国际接轨的讨论方式使学生受益很大,因而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教学案例的选用具备普遍性、代表性和实践性,并且具备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教材内容。另外,自主开发本课程案例教学课件,生动形象地传授相关教学内容,使学生能独立地进行案例实战和案例开发,提高了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在进行实践技能培训时,首先把握课堂的基础技能培训。只有学生熟悉了业务流程,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后,才能够在外贸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上对于专业能力进行检验。但是以往的教学中,忽略了对于学生的基础技能培训,如放弃了基础实务练习直接进行综合模拟环节的训练,造成的主要后果是学生的实践教学没有系统性,实践结果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课堂的实践模拟中,应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把握课堂实践培训学生的基础能力。
2.注重实践的系统性、完整性。在培训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应将相关技能训练联系起来,从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出发,构建新的国际贸易实训体系。主要措施包括:(1)将单个技能联系起来,组成综合能力网。如在进行单证制作的过程中,将单证制作与单证所涉及的业务流程训练综合起来;练习商务电函,将之与国际市场的分析决策训练联系起来;练习合同的模拟,将预防合同风险结合起来等等。(2)丰富实践内容体系,充实市场分析与决策、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等内容。(3)以市场为导向,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若干学期进行完整的联系,而不应该只在单一的学期进行密集型训练,在教学中应将实践的指导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4)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按照课堂基础能力练习—仿真模拟实践—场景实践—社会实践检验的模式,将国际贸易技能训练进行完整性的训练。
(二)创新考核方式,增强学生对实践能力的重视
对于理论性课程,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经济与合作等课程应注重平时考核,提高平时成绩与考核成绩的比例,使学生在平时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考核时,可以采取集体讨论、小型成果报告会、课堂试讲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实务、国际货运、进出口单据制作、信用证使用等课程,在要求学生熟练操作的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使用网络系统快速准确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