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8: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专业导论课程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引言
本世纪初,为适应高校大规模专业目录调整、专业口径大大拓宽的要求,我国高校各相关专业普遍开设了专业导论类课程,旨在帮助大学一年级学生在正式学习专业课之前,对本学科、专业有一个概括的、全景式的了解,这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乃至职业生涯的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导论类课程根据其覆盖面,大致可以分为“学业导论”、“学科导论”、“专业导论”、“课程导论”四个层次,各层次导论课的任务目的不同[1]。《电气工程导论》课程是我校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导论”课,总学时为16学时。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和知识体系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对大学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1.课程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对教学活动认识的集中体现,是人们对教学活动中各种行为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与观念。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搞好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开始课程教学之前明确表达教学理念是有必要的。在任何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必须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开展教学活动的意义及教学的目标是什么?(2)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3)如何进行教学评价才能客观、科学地评判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怎样?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人性化、人道化,尊重学生和学生的个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突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课程观,使课程由过去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转变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由教师引导的探求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主要在于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在于对学生学习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导引。课程内容的组织从单一学科向跨学科、综合化和更具启发性的方向发展,从强调知识的掌握与积累向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发展。
教学要讲效果,同时要讲效率,教学中应采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掀起数字化教育浪潮。世界各国争相实施各类教育信息化工程,日益重视以多媒体和因特网为手段的现代教育方法,表现方式主要有: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远程教学、虚拟现实技术等。教育信息化对现行教育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角色、教育目标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究其原因,在于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好、学生学习效率高,使学生能够在比较轻松的气氛中获得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兴趣。
课程考核方式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注重突出评价的发展和激励,采用能更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的能力,能促使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考核方式。进行评价时,不是简单地区分学生学得好与差,而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动力和潜能的评价,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和能力发展。为使评价更加科学、客观,结合课程的特点,应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即不由教师单方面进行评价,而应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2.课程教学实践
2.1教材建设
《电气工程导论》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前导性课程,其内容应紧跟相关领域科技的飞速进步,目前出版的教材,其版本的更新速度难以满足这一要求。因而在教材建设方面,我们组织了电气工程相关教研室若干位有经验的教师根据各自研究领域分别编写了教材的总论、电机电器、电力电子、电力系统、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气测量、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部分的讲义,编写时尽可能采用新材料、参考最新研究成果,保证教材的新颖性和前沿性。讲义着重介绍电气工程专业相关的基本概念、实际应用和发展趋势,涉及的专业面宽,而不涉及过多的理论。除文字形式的讲义教材外,还收集整理了丰富的以现场教学为主的视频教材,以及扩充阅读网络链接地址等,作为学生的自学材料。
2.2课堂教学
随着专业口径的大幅拓宽,作为专业前导课的《电气工程导论》所涵盖的知识也开始广泛。不积累必要的基础知识,现场教学、课堂讨论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按照教学方案,《电气工程导论》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由前述编写了教材相关部分的教师各自负责讲解,教学中采用丰富的多媒体、网络资源,教师的专业性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保证了讲课的质量和效率,同学们也能感受到我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认真听讲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2.3案例及现场教学
从2013年实施教学改革以来,我们在《电气工程导论》课程教学中增加了案例及现场教学环节。在学生完成必要的基础知识学习后,针对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发输变电和供配电,设置了电厂、变电站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对电厂、变电站的构成和基本原理有了一定认识,之后组织学生到案例教学原型电厂、变电站进行现场参观学习,通过现场学习,了解了电气安全、电气生产及系统运行等内容,增加了感性认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对案例的理解更加深刻,提升了对专业课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让学生用一个下午时间写出电气工程导论学习报告。
2.4课外自学及课堂讨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宽口径的特点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广、学习能力强,课外自学及课堂讨论正是为强化这一教学目标而设立的。课外自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通过上网等方式,就电气工程感兴趣的领域自选主题,进行小组学习讨论,并做好演示PPT幻灯片。小组的选题如“为什么电能会成为能源的主要形式?”、“发电方式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电动汽车是汽车的发展方向吗?”等。各小组制作的PPT幻灯片在讨论课上作为讨论材料,首先由小组每位成员分工合作,对选题进行阐述,保证每位同学都参与讨论过程,其次由其他小组根据讲述内容提问,进行课堂辩论,教师引导讨论的进行并作必要的点评,最后小组进行讨论后总结。这一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它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适当的考核方式更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习效果的有力手段。
《电气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设计及特点,决定了传统的一张考卷定成绩的做法是不合适的。依据教学的方式方法及要求,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综合测评。考核项目分为:①课堂考勤与平时作业(占15%);②案例及现场学习报告(占15%);③课堂讨论(占30%);④期末考试(占30%);⑤课程学结报告(占10%)几部分。通过这些方面的考核,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知识积累及总结提高的能力。其中课堂讨论和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占比较大,原因分述如下:课堂讨论要求小组学生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收集原始资料,加工整理并制作PPT幻灯片,在课堂上阐述并进行答辩,在这一过程中,每位同学对小组的贡献率实际上是每位同学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的集中体现。它由小组全体成员经过民主评议给出,是学生参与课程评价的具体体现。这种学生间的互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我们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察课程要求掌握的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应知应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对电气工程基本问题的认识,这是构建学生电气工程知识体系的基石,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起重要的铺垫作用。
结语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已成为国内各高校的共识,但如何根据课程特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尚值得探讨。我们在总结我校《电气工程导论》课程开设以来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课程的教学理念,并对该课程实施了教学改革,通过三年的实践,学生对电气工程学科和专业的认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习专业课的期望、对课程的满意度都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学习过程中的精神面貌有很大的改观,这些都证明了我们对《电气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成效。
参考文献:
[1]Griva G,Profumo F,Bojoi R,et al.General adaptation law for MRAS high performance sensorless induction motor drives[J].PESC,IEEE 32nd Annual,2001(2):1197-1202.
[2]陈伯时.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黄志武,阳同光,桂卫华,等.一种改进的基于MRAS的速度辨识方法[J].微特电机,2007,(6):32-35.
[4]师黎,陈铁军,李晓媛,等.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黄永安.MATLAB 7.0/Simulink 6.0建模仿真开发与高级工程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一、会计学专业导论课程开课背景
广东白云学院自2010年始,在基于CDIO教学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学校要求每个专业都开设了专业导论课程,作为专业入门的引导。对于刚进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头脑里对专业的认识是一片空白,知识的积累只是对基础课程的认识,对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以及就业去向,是全然不知的状况。为配合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学校要求相应地调整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可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背景,专业知识链的基本构成。帮助学生把握大学中课程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对大学新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会计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自从学校开设专业导论课程之后,原属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内容,学校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内容也纳入了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课程教学内容(二)课程教学方法因课程教学内容所需,任课教师基本上采用分组形式。在上第一次课时,先将学生分好组,上课时边讲解、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通过小组形式进行汇报。(三)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内容的界定从开设此课程到目前来说,教学内容的界定是最大的问题,会计学专业导论课程具体内容到底要讲哪些内容?导论课程的内容,一般包括学科导论和专业导论,具体到专业导论课程里,是否需要讲解学科导论的内容?一直在探讨阶段,没有定论,有的专家认为要讲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财务管理的构成体系;有的专家认为让学生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内容;且学校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内容加进来后,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更提高了。2.课程学分和学时的界定本身专业导论课程是对专业的初步了解,学分和学时应该不能过大。但学校要求是3学分,共48学时,教师讲课较吃力,在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中,申请将原3学分变成了2学分,学时降为30学时了,但自我认为还是不妥,参考其他学校人才方案的设计中,导论课程学时基本上是8学时,认为这个学时比较妥当。3.任课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专业导论课程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必须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较熟悉,并会计学专业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对本课程的教学才能达到效果。但广东白云学院本身是民办高校,从建校开始发展到现在,因缺乏办学管理机制,导致师资不足,教师流动性较大,并且学历、职称符合高校教育师资的要求差距较大,能胜任会计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教师较少,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都很怵头本课程的教学。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教师的专业素质不足,针对的讲解不到位;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教与学双方都处于被动地教与被动地学的状况。
三、会计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思考
(一)完善专业导论课程体系
需要制定完善的教学大纲。目前,会计学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大纲虽已编写,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教学内容尚无定论,是否要包括学科导论内容,实践项目要求学生了解哪些内容?
(二)教学内容界定
教学内容目前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项目教学两部分。知识预备主要包括《财务管理》中有关财务管理环境部分、财务管理的内容、投资决策与筹资决策、财务分析等部分;《管理会计》中量本利分析、预算管理部分;《会计学原理》中有关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报表部分。目前,本校教学内容如下表:
(三)教学方法灵活
教学过程中,因专业导论课程内容比较枯燥,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目前,在理论教学部分,为了使学生能筹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课前布置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资源搜索自己喜欢的成功职业人物,准备在课上介绍其人生发展过程,在这些成功职业人物人生转折点上,学到怎样把握人生机遇并做出正确的选择?概括总结出从成功职业人物身上学习到的东西,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通过互相的交流与沟通,认识自我,学习专业知识,为自己未来人生做好职业规划。在实践项目教学部分,先对学生进行分组组成团队;再要正确引导学生对实际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从无到有,即企业从筹资、运营和财务等整个过程的了解;然后对虚拟企业各子项目内容的理解,从而对虚拟企业的运营展开各项经济业务,试着生成会计报表,并进行财务分析,最后完成虚拟企业的财务报告。每完成一个子项目,组织各团队分别进行汇报,互相取长补短,完善虚拟企业的内容。采用团队自主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完成实践项目,并向全班同学汇报项目的完成情况。
(四)完善成绩考评体系
1.职业规划课部分考核内容:学习心得体会和职业生涯规划书。成绩评定:成绩由教师评定,学习心得体会40%,职业生涯规划书占60%。2.专业导论课部分考核内容:项目参与和发挥作用情况。成绩评定:项目参与和发挥作用情况由团队民主评定,成绩占100%。3.考核方案如下表:综上所述,会计学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学时分配等多方面的内容都值得商榷,希望各位专业老师能提出宝贵意见,及时斧正,共同促进教学。
参考文献:
专业导论是大学新生入学后需要学习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导论性课程。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内涵特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所学专业与行业的关系及本专业的发展现状,使他们能够对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涯作一个规划,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近年来,在全国上下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授课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拟以所在的阜阳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
(一)消除学生疑虑,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笔者在与大一新生交谈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因听从了老师和家长的建议才选择的物流管理专业,而真正是在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后自主填报志愿的学生并不多。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通过专业调剂被录取到物流管理专业的,对物流管理专业更是缺少必要的了解。以上原因导致很多学生在入学后产生一些疑虑,比如“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物流不就是干快递吗”等,甚至有些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做好了转专业的打算。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可以让学生尽快了解物流管理专业,消除疑虑,端正专业学习态度。
(二)展现专业前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是学生和家长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可以加深学生对物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战略地位和支柱性产业的认识,帮助他们了解物流行业发展前景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增强学习物流专业的信心。
(三)揭示成长规律,帮助学生适应环境对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其所面临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3]。在学习上,中学里的那种封闭式学习、过度依赖教师、填鸭式被动学习和单纯追求应试成绩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开放式学习、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满足趣味性地主动学习和为成才而学习;在生活上,其生活方式也由高度依赖父母、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生活转变为远离父母独立生活、需要顾及他人感受的集体生活。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很多学生会变得无所适从。开设专业导论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大学教学管理及课堂教学的特点,掌握集体生活中与人相处之道,认识人才成长规律,尽快适应大学环境。
(四)确立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拟定规划升入大学只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个短期目标,当这一目标实现后,如果不引导学生确立一个长远的学习目标,一部分学生可能会迷失方向,最终导致学业荒废。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解读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使学生对将要开设的课程做到心中有数,为学生在确立专业学习目标、大学发展计划乃至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提供帮助。
二、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作为所在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的负责人,近年来一直参与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工作,总结出该课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授课形式单一以往的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讲解结合PPT展示的传统教学形式,更多的时候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学内容随意化由于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时数较少,一般只安排14~16学时,所以该课程很难找到合适的教材,以至于授课教师对授课内容的选择较为随意[4],有的侧重于作物流管理专业介绍,有的则侧重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职业生涯规划的介绍。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容易导致教学重难点不突出,使学生对该专业产生怀疑,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积极性不高作为一门专业启蒙课程,专业导论课程的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其涉及到的知识却十分广泛,尤其是与行业相关的一些最新数据,更需要授课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在期末计算教学工作量时,专业导论课程的课时量只有十几个,对其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的帮助十分有限,很多教师不愿意接受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即使勉强接受,在教学上也是墨守成规,不愿意尝试课程教学改革。
(四)缺少实践教学物流管理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校在制定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时,如果笼统地将其全部设置为理论授课,则与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不符。缺少实践教学内容的专业导论课,会导致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缺少直观的认识,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改变传统授课形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为了克服单一授课形式的缺点,吸引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法[5]。比如,授课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混合式教学理念引入到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阜阳师范大学为例,学校已经建成了先进的录播教室,同时引进了“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授课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录播教室录制教学视频,并将其连同课件、教案及学习资源等材料上传到教学平台中,供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在线下教学环节,授课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专业话题,比如“你为什么选择物流管理专业”“你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物流行业相关信息的”“你认为从事物流行业的工作前景如何”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再将讨论的结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授课教师再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授课形式的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
(二)合理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就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其专业导论课程应包含以下内容。1.专业内涵与行业发展前景。在专业内涵方面,可以介绍与物流相关的一些概念,如物流、物流行业、物流管理、传统物流、现代物流、国际物流等,引导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特点,明确各概念所包含的基本问题及其本质。在行业发展前景方面,授课教师可以搜集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物流行业发展概况及就业前景,物流相关岗位职责要求和任职条件、薪酬待遇、升迁路径等,以打消学生的疑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学科性质及专业发展概况。首先,物流管理属于管理学门类中的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与之并列的还有物流工程、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专业。这4个专业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各专业的相近性和交叉性,注意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其次,应介绍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介绍本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及办学成就,如师资队伍情况、专业与课程建设情况、毕业生的考研及就业情况、师生获得的各类荣誉情况及杰出校友等。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和大纲。授课教师应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向学生详细介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等内容,尤其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制定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避免学生盲目地学习。4.大学阶段教与学的特点及学习方法。在向学生介绍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授课教师还应就大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学生管理以及对学生的要求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剖析,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以及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此外,授课教师还应结合专业特点向学生介绍适用的学习方法。物流是一个注重实操的行业,中学里那种单纯为了应对考试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学生需要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避免眼高手低。5.专业学习规划。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好的规划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专业导论课程还应包括学生专业学习规划的内容,授课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大学阶段的学习规划,为毕业后的就业、创业及继续深造打好基础。
(三)提高教师的积极性针对专业导论课授课教师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学校层面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优先选派专业导论课教师到知名物流企业参观、交流,对承担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工作量补贴等。此外,还可以改变以往只由校内教师讲授专业导论课的做法,邀请物流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到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比如,在讲授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邀请知名物流企业或物流行业的专家走进课堂做专题讲座,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给授课教师提供了与行业和企业专家近距离交流的机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105-03
近20年来,发达国家都在从观念、目标、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对工程教育进行整体改革。环顾欧美各科技强国不难发现,科技发展的加速化、综合化、产业化、国际化和一体化,对各国的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的愿景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强调工程基础的、建立在真实世界的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过程的背景环境基础上的工程教育。通过精心规划项目的CDIO,可以引导学生对核心专业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综合发展的目的。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以往培养计划的不同点之一是:通过开设导论性的基础课程,从起始阶段就将工程实践引导入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尽早领略工程技术的精华,并且让他们亲手制造一些简单的东西。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绝大部分只是凭专业名称或十分简单的专业介绍对所学专业有一个直观理解,对自己专业认识较少,甚至不知道所开设的课程对从事本专业工作有何作用,导致入学时找不到学习方向和目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缺乏动力。而现有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很少有学校开设引导类的课程,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所学专业,提高学习兴趣。
在新生入学时开展专业引导教育,开设《专业导论》课,通过相关核心工程学科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动机。同时,学生CDl0教学大纲要求的主要能力发展也能有较早的起步。广东白云学院从2010年开始,在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创出一条新路,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施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人才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开始了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及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
根据CDIO教学大纲中对导论课程的教学要求,其教学内容和项目的设计建立在对学生的引导及激发学习兴趣上,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学生入校时即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专业知识教育。将《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项目制作实践两个部分。
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 《专业导论》课程强调教学的系统性、全面性、前沿性以及与国际化,强化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通过精心设计,理论部分内容通过开设10次学科前沿及发展的讲座,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最新发展及应用领域。讲座主要内容如下:机械工程发展简史、工程图学概论、工程材料概论、机械设计概论、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制造概论、模具技术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机械工程师职业能力素质要求等。在开展讲座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带学生去相关企业参观见习,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专业。
项目制作实践内容的设计 项目制作实践让学生初步体验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装配调试过程及工程图的表达方法,为学生了解本专业、深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打下必要基础。对模具方向的学生引入模具结构测绘项目,让学生以模具实物为载体,通过对模具的拆装及测绘,完成简单模具二维装配图和零件图的输出;对机械设计制造方向的学生以齿轮泵、二级齿轮减速器、蜗轮蜗杆减速器为载体,测量并绘制典型零件图和装配图。这样,以工程图学基础理论和实验装置为依托,以工程绘图为载体,对实物装置进行结构分析和研讨,在实践中互动,在讨论中争辩,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达到了新旧知识优化和创新思维综合训练的目的。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本专业所需掌握的工程语言——机械制图及零件测绘,直接培养学生对工程图的识图、绘图能力,并对模具结构、常用的机械产品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CDIO改革并不是要淡化理论课程的学习,而是要改革教学方法,采取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理论课程的教学不能采取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应采取基于问题的学习、师生互动主题研讨、案例教学、论文研究、项目训练等教学形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一是实施教学和研究互动、课内和课外互动、寓学于研的培养模式,设置基于课程的科研训练项目和自主科研训练项目两类,资助学生开展研究工作。基于课程的科研训练项目由研究型教学课程责任教师组织课程教学团队教师指导。自主科研训练项目一般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经学院审批后开展科研训练工作,并以小组的形式参加创新设计大赛、机械设计竞赛、力学竞赛、挑战杯等科技竞赛活动。较好地完成科研训练项目的学生可以取得实践教学环节学分,鼓励学生以科研训练项目研究成果为内容撰写毕业论文,完成毕业环节。
二是在知名企业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学生可优先获得去该类企业实习的机会,并鼓励其在企业中开展科研训练项目的研究工作。
三是通过组织科研训练团队、社会工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协调等领导能力。
四是定期组织开展学术讨论。在导师的指导下对各自研究的课题,发表各自观点,营造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激发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CDIO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考核方式
理论教学部分的考核方式 学生结合10次讲座所讲授的内容,独立查阅中英文文献,开展市场调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调研报告或课程论文,并制作讲授课件,参加课堂上模拟的“21世纪制造业前沿国际论坛”,对调研报告或论文内容进行讲授。教师根据学生调研报告或论文撰写质量和课堂讲授的表现,以及平时教学活动全部环节的表现,确定此部分的分数。
项目制作实践部分的考核方式 (1)项目制作实践的组织形式及成果提交。项目制作实践时学生以4~6人为一个项目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名指导教师。项目制作实践以小组为单位,在理论课堂外执行;项目组内活动方式有:座谈式交流研讨,专题式讲解介绍,边做边探讨式互动,系统性总结等。组间活动主要采用总结介绍方式。项目完成后团队需提交的成果资料有:零件图,总装图,工作原理介绍,项目工作总结或课程论文等。(2)项目制作实践考评方式与标准。项目制作实践的成绩分为优(>9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
课程教学的成效
《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及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动手能力等,提高了综合素质 在 “模具结构测绘”实践项目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完成后提交的资料有:项目工作报告(装配体的工作原理、拆装顺序、装配简图等);全部零件(标准件除外)正式零件图;装配图(每人一张)。据统计,采用实践项目教学后,在学时与原来相同的情况下,45名学生共完成零件图119 张(A4~A1 不等),A1 装配图39张、A2装配图6张,比往届多绘制了装配图,并且零件的种类结构形式也有所增加;学生首次对典型模具机构进行了拆装和测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促进了实践过程与工程实际接轨。虽然学习难度和工作量增加了,但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在项目团队的协作和交流中,大大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其综合素质得到较好的培养,成绩明显提高。
以项目小组为单位的答辩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项目制作实践在最后环节进行以项目小组为单位的答辩,采用答辩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答辩时,回答问题的不是“个人”,而是代表团队,每个成员都可以抢答或补充回答,以体现团队的真实水平。该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首先是团队的成绩,然后是在此之下的个人成绩,每名学生的成绩都和自己团队的表现息息相关。
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以提高 基于CDIO工程理念的课程教学,其主要理念是通过项目制作实践环节,让学生在项目制作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这就意味着教师决不可以袖手旁观,而是正好相反,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教师要根据每个项目组学生工作的进展情况给予引导和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面对不同的情况和对象,会灵活选用和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手段。教师还要根据各组不同的工程项目,分别对学生讲解必须注意的问题和必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基本原则,介绍一些可供参考的途径和技巧等。
结语
《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需求,分别设置了模具结构测绘、齿轮泵、二级齿轮减速器、蜗轮蜗杆减速器等项目实践,测量并绘制了典型模具的零件图和装配图,典型零件图和装配图;以工程图学基础理论和实验装置为依托,以工程绘图为载体,对实物装置进行结构分析和研讨。在实践中互动,在讨论中争辩,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了新旧知识优化和创新思维综合训练的目标。
根据课程特点,建立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课程考核方式,对课程教学中的理论教学部分,以课程论文代替传统考试;在项目制作实践部分,将学生的成绩与团队成绩挂钩,学生成绩由个人和团队两部分成绩组成,采用团队成员之间互评、团队之间互评及导师评价三部分组成,通过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陶勇芳,商存慧.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81-83.
[3]杨善林,潘轶山.专业导论课——种全新而有效的大学新生思想教育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4):1-3.
中图分类号:TP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2017203
0 引言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该专业的前驱课程和核心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完备知识体系的概述。国内许多高校在大一都开设了该课程, 然而不同高校在计算机导论教学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不同类型学校及学生具备的基础知识差异性较大。在教学中发现,该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缺乏全面认识,没有一个整体逻辑体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较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的加快、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为使学生更好地建立专业思想和学习方法,本文对《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研究。
1 教学目标
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培养目标各不相同,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应符合实际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把握计算机导论在应用型的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发挥计算机导论的“五导”作用:导知识、导方法、导思维、导意识、导职业。
计算机导论涉及的知识范围大而广,新生不可能掌握所有内容,尤其是具体理论及实现能力,教学目标应切合实际。在研究教材及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如下目标:①系统了解该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和应用前景,为后续课程学习、发展奠定基础;②新生面对一切既新鲜又充满疑惑,应为其学习方向进行良好的引导,激发对专业的兴趣;③培养学生的思维、团队协作、创新及知识重建能力和探究精神;④认知计算机领域解决问题的一般技术方案,从理论上升到应用,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追踪当前热点课题和研究方向;⑤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习惯,了解就业岗位的特性,具备改善就业的能力。
2 教学内容
计算机导论课程构建是计算机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教学内容应以全局的视野将知识进行整体串联,学科框架、课程知识、重要知识点、实践能力及相互逻辑联系向学生讲明白透彻,深刻理解计算机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树立科学的方法论,达到教育目标。
2.1 教材内容与特点
目前各高校计算机导论教材版本多种多样,基本都是依据CCC2002中相关内容和精神,或参照ACM和IEEECC2005编写,主要介绍计算机系统、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入门知识。主要特点是:
(1)课程以专业课为一章构成。将基础知识、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各为一章节进行编写,专业课缩合拼凑成教材,没有逻辑体系。
(2)将“计算机基础”教材的内容添加进去。没有把握计算机导论的专业基础性质,与课程要求不符。
(3)强调理论、实践少,知识与实验教材内容更新滞后;前沿理论和新技术涉及少、更新慢。
(4)有的侧重广度,强调对计算机和计算机科学的广泛理解;有的侧重深度,以程序设计为主线并解决问题,强调计算机编程;有的则兼顾广度和深度,强调广度的中心主题,深度贯穿于广度之间。
(5)以科普体裁体例编写。与传统教材不同,它采取通俗的文字,以普通故事或典型问题等方式介绍。
2.2 教学内容构建
计算机导论课程比较抽象,教学内容构建没有统一的规范。教材的选择不应拘于某种标准,应通过比较选取一本主要教材,辅以参考教材,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合理进行课堂设计。采取72学时进行教学,教学内容构建采取理论―实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用自顶向下的方法设计,以高屋建瓴的方式提出课题,再追求细节,结合教学实践,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进行充实、改进,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计算机导论理论内容包括:①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有计算机产生和发展、计算机系统、数据编码和存储、冯・诺依曼模型、计算机体系结构与数据组织、多核技术、计算机应用领域等;②计算学科。主要有计算机学科定义、计算学科划分、知识体系、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计算机产业与创新;③操作系统与网络计算。主要有操作系统体系结构、通信与组网、网络协议、安全、网格计算等;④程序设计语言。主要有程序概念、程序设计方法、数据基本结构、算法与复杂性、语言实现等;⑤数据库。主要有模型与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关系数据库与设计、数据挖掘等;⑥软件工程。主要有软件工程学科、软件开发模型、设计方法、测试与文档编制等;⑦智能系统与人工智能。主要有智能与机器、知识与推理、语言处理、智能计算等;⑧图形学与可视化计算。主要有图形学、图形系统、虚拟现实技术、人机交互与设计、多媒体技术;⑨离散结构与数值计算。主要有集合论、代数结构、图论、数值计算、高性能计算、数学建模与计算机模拟等;⑩社会和职业道德。主要有计算机与道德、职业方向等。
(2)实验教学内容。开设实验教学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实验教学内容要突出专业课程特色,针对大一学生,需编写实验指导书,并对原理进一步讲解,通过丰富实例,从实验向实践过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可以灵活进行,包括内容与实验顺序。设计的实验如下:①计算机部件认识与组装,网络硬件,组网与环境配置;②安装虚拟机,在虚拟机上安装操作系统与驱动程序,操作物理磁盘上的文件;进程调度、进程管理实验;基于Windows的网络通信验证程序;③信息安全实验,比如以流行的杀毒软件为实例;④程序设计实验(开发平台与语言环境)、数据结构实验等。主要包括数据操作,理解指令系统的组成,掌握机器指令的格式,理解程序的执行过程;结构化程序设计,熟悉程序结构,掌握C语言编写的方法;加深理解递归及迭代的概念,掌握用C语言编写递归及迭代程序的方法;算法综合练习,熟悉结构化程序设计在算法中的应用;理解二分查找法的思想;⑤数据库实验:建立数据库程序、数据库编程;⑥软件开发过程;⑦计算机图形绘制与动画制作;⑧设计网页、构建简单的网站、操作数据库表等内容,认识HTML。
3 教学方法
计算机导论的特点及在计算机专业中承担的角色,决定了在教学中需要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课程对授课的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需对计算机科学发展、学科特点、知识结构等有一个整体把握,需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科研工作的经验体会,以教学目标为基础深化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引导,理清思路,转变学习观念与方法。
(1)基于知识背景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讲授的知识与其背景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探求知识的欲望,为其提供更为广阔的想象与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学科意识。
(2)问题式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索。例如,计算机学科的基本问题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引入图论, 梵天塔问题引入递归、算法复杂性问题等,将问题抽象形式化,通过数学方法来解决。
(3)专题式教学方法。涉及到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知识,可由不同的老师做专题讲座。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由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担任主讲,并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该方法可将密切联系的课程进行整合,体现教师的专业性,获得系统性的知识,打破以往孤立的授课方式。
(4)团队式教学方法。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展开相关问题讨论,对一些问题进行大胆的探讨,使学生既融入学习氛围,又培养了团队意识。课后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教学,建立轻松的学习环境。
(5)实验教学主要以演示、模拟为主,演示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有的实验并不要求学生会做出来,通过观察来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和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在实验中体会。实行分层次的实验教学,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基础差的学生也是一个促进带动。
4 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方式是检查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反过来又促使教学的改进。计算机导论课程重在“导”,强调总体上的理解,而不是试图要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详细讲解,因此,应建立多元的课程考核方式,改变过去那种依赖“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的模式。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加大平时成绩(60%)的考核力度,如问题式教学时的课堂表现、资料收集与整理、团队教学参与情况及总结报告、实验操作技能等;考试成绩(30%);学习该课程后个人总结及未来规划(10%)。在多元考核体系下使学生自主的参与进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既轻松学习,又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结语
《计算机导论》是一门基础课程,但在教学上却是一个难点。本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计算机导论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问题的反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方式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从学生反映来看,普遍认为新的教学方法能有助于更好地吸收课程知识,在学习该课程后对计算机专业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改变了过去被动式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 袁方,王兵,等.改革教学方法,发挥计算机导论的“五导”作用\[J\].计算机教育,2011(1).
\[2\] 张晓如,张再跃.计算机课程教学与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8(19).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于2004年由原娄底师范高等专业学校升为本科,2011年获得“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资格,201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成为湖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成为湖南省“双一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园艺专业为2017年新建本科专业,园艺专业导论课程是新生入学后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强的专业引导类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对于引导学生了解专业、明确专业学习目的和目标、提升专业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1园艺专业导论课程开设意义
园艺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较宽厚的园艺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完整的现代生物科学知识体系,系统掌握园艺专业基本技能,了解学科前沿,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能在园艺及相关领域从事现代园艺生产、园林绿化、技术开发、产业服务、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园艺专业学生在大一入学期间,对专业了解程度不深,对就业前景迷茫。园艺专业一年级学生通过入学教育及军训后马上进入课程学习,根据培养方案,第1学期植物生产大类专业的课程相同。园艺专业导论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第1学期开设,对学生更好地了解园艺专业、提高兴趣和自信力具有重要的引航意义[1]。课程内容、信息量丰富程度、覆盖面及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大学阶段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2]。
2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介绍园艺学专业定位、专业培养方案(学分学时、实践环节、能力目标、专业内容、课程设置、学习方法和学习基本要求)、国内园艺研究发展进展、园艺生物技术及园艺创新创业等,使园艺专业学生对专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有一定认识,了解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和工作领域,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规划好大学阶段学习生活,初步拟定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院的优势和特色资源、园艺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及科研平台进行介绍及现场了解。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社团、本科生开放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校企共建植物组培实验室、教师教学科研团队、植物生产与加工社会服务团队等。通过适当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分享园艺学科知名育种家及创业者的案例,引导学生树立钻研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另外,介绍各二级学科的发展历史、学科专业状况、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各课程之间的联系、专业活动和专业资源、专业领域状况及本专业毕业生的工作领域等。授课期间,重点讲授本院园艺专业的办学历史、园艺专业本科生大学学习内容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具体教学内容及课时见表1。
3课程研究性学习及非标准化考核
园艺专业导论是园艺专业入学专业通识教育的课程,也是专业必修课,是应用型教学改革后新设置的课程。通过设置不同的专题,让学生迅速适应大学专业的学习,了解专业的学习内容和发展方向。由于内容丰富,课程采用非标准化考试,注重过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利用“超星学习通”构建网络课程,设计课程专题测试题库,及时检验和了解学生学习效果;以更丰富的专题,多种形式展现专业的魅力;建立合理的学习过程管理模式和课程考核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团队合作学习能力。主要内容与分值设置见表2。
4课程改革效果
通过对近3年园艺专业转专业的比例统计,结合调查座谈,以分析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效果。如图1所示,通过课程改革实施,近3年来学生转专业率有下降趋势,2019级为9%。另外,通过学生座谈和随机调研发现,学生对专业导论课的满意度较高。学生建议创新创业项目实施需要专业教师及学业导师指导,在专业导论课期间开展学术讲座活动,并增加一定的实践课。通过专业导论课程改革,学生能够参与课程教学环节并进一步了解专业,提高了专业兴趣,转专业率有一定降低。另外,课程内容根据需求进行了调整,课程考核方式实施形式多样化改革,注重过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80-02
一、引言
目前很多高校大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不适应以知识创新为需求的社会发展,更不利于培养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我校2015版的培养方案中要求各专业开设新生专业导论课,以激发大一新生探索学科奥秘的兴趣,引导学生按照学科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开展学习。因此,为了改变目前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专业导论课程中显得尤为重要[1]。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卖、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的一种特定教学方法[2]。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它与传统教学中一味突出教师的单一主体地位、强调单向交流、教材多年不变等有很大不同[3]。
二、《车辆工程导论》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选择和制定案例。案例教学法需要搜集很多案例,这个过程虽然烦琐但是非常重要。然后,根据教学需要,对搜集到的案例进行选择和整理。选择的案例必须和教学内容的关联度大,而且成一个系统,起到案例为教学服务的作用。图1列出了《车辆工程专业导论》课程中所用的案例。
2.案例实施和组织过程。在案例实施过程中,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从案例开始,引出课程新内容。在开始某一章新内容教学时,可以先给出一个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温习已学过的知识,然后提出新问题,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要讲的新内容上,从而把前后两次课的内容衔接起来。(2)以案例作为课堂的主线。给出案例之后,需要精心设计针对该案例的提问,这些问题一定要围绕本节课所要讲授的理论知识,让学生通过解决一个个的问题而逐步掌握全部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3)以案例结束,突出教学重点。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始终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恰当的案例,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分析案例,做到有的放矢。
三、案例教学法实施后的效果
案例式教学引入本校2015级《车辆工程导论》课程后,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起到了以下效果。
1.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运用案例教学法,在问题的引导下,促使学生去认真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得到提高[4]。通过该种教学方法在2015级车辆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实施,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上课积极性很高,几乎没有缺席的学生,出勤率在100%。
2.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问题,而且能把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该种教学方法在2015级车辆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实施中,刚开始利用案例教学时,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学生不知道怎样参与到课堂中,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不高。通过几个案例的讲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后面的课程中利用案例讲解时,首先让学生提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中学生会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了不少。学生的考核是以写论文的方式进行,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从学生提交的论文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归纳总结2500字左右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有些学生还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对于大一学生来说非常不错。因此,通过案例教学方法的实施,对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唐金花,王奎洋.高校“汽车概论”公选课的教学改革与探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5(4):50-53.
[2]叶敏芳.初探案例式教学在汽车构造课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28):171-17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65-02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0年首次开设了《海洋科学导论》,笔者认为该课程完全有条件作为全校性公选课开设,甚至可以建议在全国高校普遍设置为公选课,以加强全民海洋意识,树立海洋强国的观念,为能更好地响应党的十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服务。以下讨论《海洋科学导论》课程开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可能性,教材的编排体系、内容的创新等方面以及我校在该课程教学上的探索和总结。
一、开设《海洋科学导论》的必要性、紧迫性、可能性
海洋科学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开发与利用和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海洋科学所涉及的内容在现实和潜在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涉及工业、农业、医药、食品及环保等各个领域。当今世界,人口、资源和环境已经成为现在面临的三大问题,而我国由于人口多,资源相对稀缺,且环境问题突出导致这三大问题的挑战更为严峻。海洋科学所涉及的问题却对这三大问题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解决途径,可以说海洋科学是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海洋科学涉及的许多领域都有着发展迅速、应用面广等特点。面对海洋科学众领域的高速发展,如果大学生对此没有全面的了解,将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根据我国当代大学生知识理论的学习要求,开设《海洋科学导论》课程可使学生及时了解海洋学科的前沿、了解当代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成果、了解海洋对人类生活、了解海洋对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在满足学生对海洋科学知识饥渴的同时,为海洋科学的未来储备人才,引领学生向着这一领域学习。目前我校开设的《海洋科学导论》课程所讲述的内容涉及:海底科学、海水化学、海洋环流、海洋波动和潮汐、大气和海洋、海洋生物、海洋资源、海洋卫星遥感、海洋环境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加强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与实际紧密联系。
以海洋生物的讲述内容为例,丰富的海洋生物海龙、海马、石决明、珍珠粉、龙延香、鹧鸪菜、羊栖菜、昆布等,很早便是中国的名贵药材。当前海洋生物作为医药资源早已超出了传统的采集范畴,从海洋生物中提取蛋白质及氨基酸、维生素、麻醉剂、抗菌素等方面取得进展。海洋生物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海藻的提取物,特别是褐藻胶和琼胶在工业上也有广泛的用途。鲸油既可食用又是重要化工原料及剂等。以贝壳、珍珠、珊瑚加工为代表的海洋工艺品已在我国成为一种行业。
所以在高校作为公选课普遍开设《海洋科学导论》课程有其必要性。在中学阶段,学生已经接触到海洋科学的相关基础知识,积累了一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所以在高校本科生中开设是有可行的。高等学校是国家培养各行各业建设和管理人才的专门场所,因此,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海洋科学导论》为公选课,对培养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和海洋强国观念,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每一个大学生,不管学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应当了解海洋科学。
二、《海洋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体系的编排和创新性
海洋科学覆盖面广,除了上文提到的内容外,还可以包括:古海洋学、海水的物理学、大洋的层化结构、海洋潮汐、化学海洋学、中国近海的区域海洋学等方面。自《海洋科学导论》首先在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院内本科生自选课开设以来,我们从实用、扩展学生知识面的角度出发,编排课程的章节。采用系统教学和专题专论的形式,力争能较全面地探讨海洋科学各个领域。如何在有限时间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海洋科学的方方面面是最重要的问题。教材是教学知识体系的载体,所以基础和新颖兼备的教材是确保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该学科的关键。由于海洋科学的教学在国内开展较少,所以可供选择的中文教程寥寥可数。尚未有现成的难易适当的教材能完全覆盖上述内容,所以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给学生增加了相应的专题讲座,如:海洋防污染、海洋浮游生物、海水养殖等,以便能增加学生对海洋科学的兴趣。
海洋科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地球科学的分支,在教学内容和体系方面既要和地球科学相结合,更要以自身体系为主线,介绍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研究的成果。同时还要注意介绍海洋科学各领域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交叉渗透。海水化学、海洋生物、海洋环境等章节,由于内容和工农业生产结合非常紧密,可以结合生产实际重点的介绍应用。海洋与大气、卫星海洋遥感、海底科学、古海洋学等章节由于比较枯燥,可以重点介绍这些领域近年来的主要进展和最新成果。其他的一些章节也可以根据实际适当地编排讲授内容。由于目前《海洋科学导论》可供挑选的教材很少,另外各校教师的知识背景以及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兴趣点不同,所以需要教师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参考海洋科学各方面的有关书籍和最新文献,结合自身的知识背景以及学生兴趣点进行教学。
三、《海洋科学导论》的公选课教学探索和总结
在进行《海洋科学导论》的学习前,我们曾问卷调查学生对海洋的认识。海洋旅游、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海水资源、海洋污染是学生对海洋的通识,但这些认识往往来自于网络、电视、杂志等。而对海洋的物理特性、化学组成、海岸类型、大洋环流、海洋与大气、中国近海的概况等认识相当模糊。而这门课学习的前提之一就是学生对海洋应该有较形象的认识。除了来自于沿海地区的学生外,很多学生甚至都没有见过大海。这就使得教学中许多具体形象的内容变成抽象的内容。为了使海洋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充实、具体、全面,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的一些教学措施。
1.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已经在各高等院校普遍采用,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增大信息量,更重要的是可以产生图文并茂的效果,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采用对于海洋科学导论的教学尤为适用。教师在准备课件时,为了使学生对海洋的认识由模糊抽象转变为清晰实际,由常识性了解转变为专业性关注,可以把搜集到的关于海洋生态、海洋物理现象、海洋调查项目、海洋生物种类等的图片和相关视频,结合课程的讲授,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给学生。另外带领学生参观海洋馆以及到海边见习、参观生产基地等,更能使学生实际地了解海洋的各个方面。
2.由若干教师分部共同完成本课程的教学。海洋科学导论涉及到的领域覆盖面非常广,尽管海洋学的各个研究领域相互交叉,联系密切,但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导致找到熟悉所有领域的专业教师基本不可能。
为了把海洋学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最新进展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和了解,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以一位教师为主,几位教师辅助专题讲述的教学方式共同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每位教师分别讲授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章节内容。但要注意讲座教师不宜过多,三到四个为最佳。
3.做好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不仅仅要做好课堂上的,也要注重课间和课下的交流与沟通。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加强教与学的互动,及时观察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兴趣度,以提问或课上讨论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吸引或迫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课堂上,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间或课下,利用课间或课余时间,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观察他们在书本等处的记录,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看法,吸纳他们对课程的建议。逐渐地改进教学内容,形成既有利用于课程教学又适合学生兴趣的教学模式。
以上,讨论了《海洋科学导论》课程在高等学校开设为公选课的必要性、紧迫性、可能性;课程教材的编排体系、内容的创新;我校在该课程教学上的探索和总结等。在此,谨希望通过本文能对唤起高等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孔令民,汤云峰,覃柳怀,等.海洋类高校公选课改革和教学管理探讨[J].管理观察,2004,16(6):160-161.
[2]王琪,王璇.我国海洋教育在海洋人才培养中的不足及对策[J].科学和管理,2011,(3):62-68.
一、首先,笔者认为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导论课程内容设计应遵循“三位一体”原则。所谓的“三位”即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和会计专业课程的特点;所谓的“一体”即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兼顾这三者的结合点。
1.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由此不难看出,国家对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是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主要为地方和区域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这种专业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从应用的角度看比高职的学生要具备更全面、更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从理论的角度看比二本的学生应该具备更强的动手意识和操作技能。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为应用而教学,我们所教的理论知识应该是为应用而安排的,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更生动、更具活力。
2.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中与学生的接触总结出我们的教学对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这些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表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为老师学的、是为父母学的,不能从心里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这样就产生不了学习的紧迫感和学习的动力,从而导致学习不主动,上课老师看着就学点,下课铃一响就把学习丢一边了。而大学的学习可以说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事,大部分内容都是自己课下自学的,这样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这些学生学习能力有限,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比较慢。三本的学生在高考录取中大多是被二本学校甩出来的,招生分数低足以说明这一点。但是,当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中却与那些重点大学的学生是处于相同的竞争环境中的,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就要努力让他们在知识结构上不输给重点大学的学生。
第三,可塑性强。可以说这是我们的学生的优点。三本的学生就像天真的孩子,像中学生一样,上课非常听老师的话,老师教什么就接受什么,很少提出质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像培养大学生一样放手,又要像对待中学生一样贴心和周到,让我们的教学状态介于教大学生和教高中生之间。
3.会计学专业课程的特点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中涉及的主干专业课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报告分析、税法、审计、经济法等都是知识点很细、很多的课程,需要学生稳扎稳打地学习,将知识基础打牢。而且这些专业课之间都有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哪个环节薄弱都不利于其他环节的学习。比如,有些学生基础会计学习中借贷记账原理没掌握好,学习财务会计时就觉得晕乎乎的,不知道为什么买股票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就要记入“交易性金融资产”账户的借方;以后学习成本会计核算时也不清楚为什么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就要借记相应的成本费用账户,学习财务报表分析时也不理解财务报表的结构,等等。可见,会计专业课学习中一环不紧环环松懈,形成了恶性循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帮助学生首先对专业课程体系有个清晰的框架,对主干和重要专业课程每一门课的知识体系都有个明确的印象,从而建立起扎实全面的知识网络体系。要做到这一点,合理的教学规划是很重要的,专业导论课程让学生明确了大学四年的专业课教学规划,它既是入门的向导,同时也是为这个全面的知识网络体系打好基础的关键起点和基础环节。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为学生这个知识网络支好架铺好线,为后续展开具体的织网过程打好基础。
二、其次,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根据“三位一体”原则设计了以下课程内容体系,包括4讲内容,每讲4课时,共计16课时。具体内容如。
要注意的是,在第二讲中一方面要详略适当地概述各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还要阐述清楚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通过讲解让学生认识到要想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这些课程的学习都是必要的,并明确各门课程在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从而明确这些门课程的学习该如何安排侧重点,达到为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打下基础、铺下网络的目的。
三、最后,笔者建议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第一,现实案例分析法。对于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专业对他们充满了新鲜感,他们迫切地渴望能更多地了解专业,但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还有限,所以如何能以生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入门,让学生对专业产生兴趣,这是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的。现实案例就是以平实的语言讲述身边发生的故事,这些案例既不要求用专业知识去分析,也不需要多么用心地深入去学习,只需要学生像听故事一样乐中求知即可。比如,在讲到会计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列举了我身边的几位比较成功的同学和不太成功的同学的例子,讲述了他们求学、工作选择以及一直以来如何注重培养自己能力和积累知识的过程。讲述完毕让同学自己去评析;再比如,在介绍借贷记账原理时,可以介绍一个创业者的故事,他从开始投资一直到完成一年的经营,如何记录这一年发生的经济业务,如何最后编成报表。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对借贷记账原理有个形象的概念,从而也认同了借贷记账原理是报表的编制基础。
第二,短文写作训练法。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开放式的,所授知识具有常识性的特点,所以相关的内容学生了解得越多越好,理解越深刻越好,短文写作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有效方式。写作形式可以是命题的,也可以是非命题的。比如,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先后让学生在短短16课时的教学中写过三次短文:第一次题目是“会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这个题目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会计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同时也使学生去思考自己所学的专业将来的发展前途将是怎么样的;第二次题目是“我的会计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这个题目可以让同学对大学四年的学习有更深入的思考,并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工作有个事先的规划,也许以后并不会严格执行这个规划,但却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指导他们今后的行动;第三次题目是“对会计核算对象的认识”,通过这个题目可以让学生清晰地理解会计核算工作的具体对象,明确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这些概念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联系,为学习借贷记账法打下理论基础。
第三,全程课堂提问教学法。由于这门课程涉及到的知识专业性不是很强,参与性却很强,所以这种方法要贯穿于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并且教师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情况随时随地地灵活掌握运用。比如说当讲到某个问题(如会计专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时学生非常积极地想发表看法,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老师又听不清楚具体内容,这时就可以找几个同学具有代表性地阐述一下看法,然后老师在总结他们的发言基础之上给出正确、全面的答案。再比如说当讲到某个问题(如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你该学习哪些知识呢?)时学生都保持沉默又露出茫然的表情,这并不代表大家都没有想法,而是个别几个同学想表达又不确信所以不敢说出来,这时可以找几个教师自己认为可以回答的同学发表一下看法,然后可以在赞赏地总结他们的发言基础之上给出正确、全面的答案。还比如说在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总结时和课前内容回顾时也可以通过提问把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类似地当教师想检查所布置的课后查资料的任务(如要求学生课后查资料了解我国会计准则的内容体系)完成情况时也可以通过提问方式进行,掌握了具体情况才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最后笔者还想提示的是,提问的同时可以采取奖励积分的方式给予鼓励,让更多的同学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来,师生互动把我们的导论课程上得生动活泼。
结束语:专业导论课程没有教材可依,其教学内容的安排完全取决于任课教师,要想更好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安排好教学内容是对我们任课教师的挑战。本文所谈的几点看法完全是笔者个人之见,期待着各位同行能够不吝赐教,共同商榷。
参考文献:
[1]《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刍议》施昌海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2]《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孙晓琳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9月刊
[3]《基于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的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探讨》张建华管理方略2010年第1期
作者简介: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239-01
在外语教学蓬勃发展的今天,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与建设更凸显其重要地位与作用。作为新升本科院校的吉林工商学院,英语专业的出现更是一股新生力量,对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建设是摆在全院面前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笔者作为英语语言学授课教师,基于教学工作总结与实践,对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设置与建设进行探讨。
一、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语言学导论课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很多教学者认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悖,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片面地认为语言学导论课程过于纯理论,过于抽象,显得无足轻重,因此常常减少课时,或者被选修课化,甚至被取消。
(二)教材选择无针对性
关于该课程教材有很多,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教学者忽略了学习者本身的英语能力和知识层次,一味地求同。在吉林工商学院这样一个新升本科院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过于专业化,理论化的教材让学生压力大,失去学习兴趣。
(三)讲授方法单一、课堂沉闷
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抽象性似乎决定了教师大多以口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必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事实上,老师上课照本宣科,教材不熟悉,讲授内容单一,缺乏教学艺术性,必然导致学生昏昏欲睡,影响教学效果。正是由于目前的语言学导论课程设置和建设存在诸多问题,我们才进一步对此课程的设置和建设进行思考与探索。
二、课程理念与定位
语言学导论是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目标是校级优秀课程。具体教学目标定位是提升学术水平,培养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该课程应体现创新精神、现代教育理念、成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优化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现代的教学手段,科学的测试评价体系的精品课程。
三、课程建设目标
力争三年把本课程建设为吉林工商学院精品课程;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力争培养出德才兼备、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本科生。
四、课程建设基本内容
(一)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调整与明确语言学导论课程培养目标,及时选择、更新教学内容,选取与学生知识能力和水平相适应的内容和理论进行讲授,做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化和细化。
(二)聘请教学顾问
聘请专家教授担任本课程的教学顾问,不定期地邀请著名专家与学者来我校进行专题讲座与学术报告等,拓宽师生们的学术视野,并使之逐步走向制度化。
(三)丰富课程资源
更新、充实语言学导论课程资源与信息,包括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堂陈述示范、学生优秀学期论文等,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其学术价值,加大该课程的精品含量,为英语专业的教与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加强师资建设
进一步加强师资建设,引进高学历教师,提高教学梯队中的博士化比例。鼓励本课程现有教师读博或出国进修相关专业,加强对青年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的培训。
(五)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鼓励教师加强学术修养和科研能力,以科研促进教学。由教学型教师向教学科研并重型转化,组织该课程教师队伍结合科研教学任务,争取多在国内外权威核心期刊上,在夯实本科理论教学的同时为英语专业建设和我校十二五计划做好带头作用。
(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取多种途径和手段,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力量上好每一节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以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模式为基本形式,建立多媒体、纸质等构成形式的立体教学载体。
英语语言学导论在英语专业中的地位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一门必修的理论课程。该课程应该以知识的逻辑顺序以及语言学导论与其他语言类课程的关系为依据确定其开课时间。宜在低年级开,在其他语言类课程之前开。授课教师也要提高讲课水平,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只有这样才能使英语语言学课程设置与建设得到充分发展,使该课程在英语专业的教与学中引起充分的重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5] 王海,许德章.“机器人学导论”专业课双语教学改革的实践[J]. 科技咨询,2009(3):182-183.
[6] 徐新黎,王万良,杨旭华.“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改革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9(11):129-132.
[7] 李竹林,郝继升,马乐荣. 人工智能双语教学体系结构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10(12):81-83.
[8] 冀俊忠. 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09(24):105-107.
[9] 朱映辉. 基于导向驱动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9(5):94-96.
Research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t Series Courses of Graduate Students
REN Xiao-ping1,2, REN Qing-xiong3, GUO Fa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