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8: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林经济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干果经济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
2.1干果经济林逐步成为北坡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目前,以仁用杏为主的经济林建设得到了大力发展,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仁用杏已成为全县五大支柱性产业项目之一。去年仁用杏挂果面积0.25万hm2,仁用杏鲜果产量385万kg,产杏核128.6万kg,杏仁42.8万kg,干果总收入2057万元,占全县农业总收入的7.9%。全县林农今年人均收入165元,最好的吴城乡生态经济林项目区人均收入可达700元。全部进入盛果期后,全县林农人均收入将达到1500元。
2.2初步形成了以仁用杏栽培、加工、销售为纽带的产业链2005年以前,浑源县的仁用杏由于面积规模小、总产量低,一直以出售杏核、杏仁这一初产品为主,没有加工企业,产品的附加值低。随着仁用杏面积的迅速扩大和产量的提高,从2005年开始,在吴城乡域内建起了两个仁用杏加工企业,即北岳仁用杏综合加工厂和吴城仁用杏加工厂。北岳仁用杏综合加工厂已于2005年建成投产,是一个深加工企业,可加工杏油等高精产品,同时可将加工余料深入加工利用;吴城仁用杏加工厂于2006年建成投产,是粗放加工型企业,加工产品为果脯、杏仁。2013年,两个加工厂共加工果产品150万kg,产值2200万元。这两个加工厂也解决了一部分人员的就业。2008年,还成立了2个果林产业协会,即仝汉果林协会与吴城仁用杏协会,都为民营性质,现有成员13人。两个协会已覆盖全县仁用杏管理,前者侧重城西,后者侧重城东,进行仁用杏鲜果、杏核以及加工产品的收购、销售。这样以仁用杏栽培、加工和销售为纽带的产业链初步形成,对浑源县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3干果经济林改善了生态,促进了浑源县旅游业的发展干果经济林的大力发展使北坡区吴城、蔡村、下韩、南榆林、西留、沙圪坨等6个乡镇的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有效地减轻了北坡区沙化土地的土壤风蚀和水土流失。每年春季,北坡区杏花盛开,一片雪白,成了杏花的世界,杏花的海洋;到了夏秋季节,则是绿树成荫,红杏满枝,蔚为壮观。不仅改善了全县的生态环境,也促进了恒山旅游业的发展和壮大。
3现有干果经济林存在的问题
3.1发展不平衡,缺乏科学规划①目前,全县的干果经济林主要集中在县城北部附近的6个乡镇,尚不能有效覆盖全县,像驼峰、西坊城、裴村、东坊城、王庄堡等乡镇还有大面积的退耕坡地适宜发展仁用杏,但还没有规划实施。②2000年以前栽植的部分树种长势不太好,其中:大扁占38%,京杏占60%,出现了部分地块产量低的现象。
3.2经营较粗放,科技含量低,单产和优质果品率较低大部分林农还是采取较粗放的经营管理,不注重修剪、防虫、锄草、浇水、覆盖、施肥投入少。对一些科技产品如生长调节剂等的应用不愿尝试。单产低而不稳定,有时甚至绝收。使用化肥和农药控制不严格按技术要求进行,使一些经济林果品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品质下降。就连吴城生态经济林主产区的优质果品率都不到果品总量的70%。
3.3难以有效预防冻花、冻果由浑源县的气候特点,加上仁用杏面积较大,难以有效管理,个别年份易出现冻花、冻果现象,造成产量大幅度下降。
3.4服务体系不健全①目前,全县现有的加工企业产能有限,还不能完全解决全部的林产品加工;②产品销售网络建设不完善,包装落后不精,产品储运能力差,易出现流通渠道不畅,产品积压。
4今后的发展对策
4.1科学规划,均衡发展十二五期间,对全县干果经济林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地全面规划,对现有宜林地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果则果,按比例有步骤地发展。逐步改变现在的不平衡状况。逐步改造那些产量低下的老品种。
4.2以科技为先导多地山坡区经济林发展的实践证明:科技投入是见效最快、效益最好的投入。①从传统的品种中“优中选优”,不断优选适合本地资源条件的优质品种,同时要引进新的优质品种,提高产量和质量,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②对林农进行大力培训,提高林农的科技意识和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科学管理、丰产高效。③请求省林科院的技术专家合作研究有效的防冻花、冻果技术措施。
2提高“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2.1提前让学生做好软件学习准备工作
包括安装Eviews、阅读Eviews软件中英文操作手册和相关参考书。在授课的前半学期,每2周采取一次“1节理论课+1节软件操作课”的教学模式,通过“即学即用”的方式,巩固和强化理论知识,对理论方法能进行基本的实践操作。
2.2计量经济学课程引入案例教学,并建立案例库
目前,国内教材的案例过于陈旧,样本数据偏少,模型解释变量个数偏少,使用这样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使用软件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潜力;作为计量经济学的主讲教师,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本校学生情况的案例库。案例素材可以从本科生的优秀论文、教师的学术成果、专业期刊的学术论文中挑选从而建立有特色的案例库,并注重选取与农林经济研究密切相关的案例素材。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对案例调查、阅读、分析、讲解和讨论,传授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加强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培养应用能力。并且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切身感受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3推行课程论文
主讲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经济热点给出课程论文的题目,也可以是学生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主的拟定论文题目。通过推行课程论文,学生根据研究内容来确定变量,整理变量,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并进行估计和检验,最终撰写规范课程论文,完整了建立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可以激发学生做定量分析的兴趣,积累了建模的检验,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并对今后的专业研究有一定的启发。
东北平原位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面积35万km2,平均海拔200m以下,辽阔坦荡,沿河多沼泽。包括三江、松辽、辽河平原。黑龙江省的平原包括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占东北平原60%以上。华北平原由黄河、淮河和海河冲积而成,面积30万km2,海拔100m以下,土层深厚。长江中下游平原由长江冲积而成,面积16万km2。平均海拔在50m以下,湖泊众多。珠江三角洲平原位于广东中南部,由珠江在入海处冲积而成,面积1.13万km2,平均海拔50m以下。
1.2三江平原概况
位于黑龙江省东部,总面积10.88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3.20%,海拔50~200m,地势低洼,沼泽湿地丰富,土壤主要为草甸土、白浆土和黑土,年均气温1~4℃。无霜期为120~140d;年降水量为500~650mm。完达山脉将三江平原分为南北两部分,山北4.25万km2(狭义三江平原),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而成;山南8800km2(兴凯平原),由乌苏里江与兴凯湖共同冲积而成。三江平原区内共有23个县市,分别为佳木斯、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市及其所属的县市,和牡丹江所属的穆棱市、哈尔滨所属的依兰县。三江平原森林主要分布在周围低山、丘陵及完达山区域,原生地带性森林是阔叶红松林,目前红松仅零星分布在山脊的陡坡上,平原区只零星分布小面积的岛状林。森林面积252万hm2。天然沼泽湿地面积134.7万hm2。
1.3松嫩平原概况
松嫩平原是松辽平原的一部分。位于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脉及松辽分水岭之间,由松花江、嫩江冲积而成,大部分位于黑龙江省西部,面积为15.4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2.84%。地势平坦,土壤主要为黑钙土、黑土和风沙土。年均气温2~6℃,年均降水量约450mm,而年蒸发量却为1200~1400mm。海拔100~200m。松嫩平原黑土农业区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包括五大连池、嫩江、绥棱、庆安、五常、阿城、宾县、巴彦、木兰、讷河、依安、克山、北安、克东、拜泉、海伦、绥化、望奎、哈尔滨、双城等20县(市),脆弱带农业区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包括齐齐哈尔、龙江、泰来、甘南、富裕、绥化、安达、肇东、兰西、青冈、明水、大庆、肇州、肇源、林甸、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因自然灾害(洪水、干旱和风蚀)和人为干扰(过度开垦、草场过牧和石油开发),平原西部是我国东北生态环境最薄弱的地区之一。除低山丘陵地区分布一些低质次生林外,核心区主要是农田防护林,是黑龙江省平原森林的主体,也称西部林业。
2黑龙江省西部主要自然特征及荒漠化现状
黑龙江省半干旱地区主要位于松嫩平原,包括齐齐哈尔、大庆和绥化地区。年平均气温0.7~4.2℃,无霜期122~152d。从科尔沁沙地到小兴安岭西缘,在46°~48°N区内,气候、土壤呈梯度变化。
2.1降水特征
西部年降水量340~600mm。泰来、杜蒙340~400mm,齐齐哈尔、安达、林甸、甘南400~450mm,明水、拜泉、大庆450~500mm,绥化、巴彦500~550mm、庆安550~600mm。
2.2风特征
松嫩平原西南部年均5级以上风日数约100d,8级为19~24d,西部受大兴安岭阻挡,年平均风速不足3.0ms-1。从科尔沁沙地到小兴安岭西缘,在46°~48°N区内平均风速:泰来、杜蒙、齐齐哈尔、安达、大庆、林甸、明水、肇州、巴彦、绥化4.0ms-1以上,哈尔滨、绥化、甘南、拜泉、北安、庆安3.0~4.0ms-1,铁力、嫩江3.0ms-1以下。2.3土壤特征从泰来到庆安,土壤变化复杂,梯度分布基本为沙土、风沙土、草甸土、栗钙土(白干土)、黑钙土、黑土、暗棕壤。中间不规则的分布沼泽土和水稻土。大庆和绥化地区还呈岛状分布大量的碱土。
2.4土地沙化现状
干旱区的流沙堆积形成沙漠,半干旱区沙化形成沙地。科尔沁沙地是中国最大的沙地,面积约5.06万km2。嫩江沙地位于松嫩平原西部的嫩江下游区域,在黑龙江省包括齐齐哈尔、泰来、杜蒙、甘南等地,面积为59.6万hm2,固定沙地约占2/3,目前仍以100km2/年的速度蔓延。潜在沙漠化土地约占沙地的56%,正在发展的沙漠化土地占36%,强烈发展的占7%,严重的约占1%。向西已到亚湿润草原与森林草原,向东已到黑土农业区,严重威胁着黑土地商品粮基地。
2.5土地盐碱化现状
世界盐碱地面积约9.56亿hm2,中国9913.3万hm2,占10%。松嫩平原盐碱地以苏打盐碱土为主,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土集中分布区之一,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盐碱化土地面积逐年增加,盐碱化程度不断加深。目前,松嫩平原盐碱化土地面积已达320×104hm2,而且仍以每年2×104hm2的速度增长.新增的盐碱化土地主要来自于草原盐碱化,其次是由于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耕地盐碱化和沼泽湿地盐碱化。
3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建设的意义
生态经济型林业是现代林业的集中体现,其宗旨就是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本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的原则,农、林、牧、副合理布局,多林种、多树种、种养相结合,形成多功能、多层次、多结构的复合型林业生产体系,既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又创造经济效益的人工林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平原林业体系。
3.1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的先进性
由于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治理灾害与农业生产的高度统一、环境保护与农民利益的高度一致、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有机结合、遵循了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立足于现有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采用生态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生产的果品(产品)符合绿色食品的要求、极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可持续经营,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是平原林业最科学的经营方式。
3.2建设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的对策
3.2.1采取老林改培、新林构建并举的原则;
3.2.2坚持经济、生态效益并重的方针;
3.2.3坚持经营者投资、国家补贴的经营体制;
3.2.4坚持统一规划、自主经营策略;
3.2.5科学选择经营模式(果品、饲料、肥料、木材、药材);
3.2.6构建林产品产供销平台,可持续发展。
3.3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的经济效益
3.3.1速生丰产林基地
平原地区土地肥沃,光照丰富、劳动力充足和交通方便,农田林网是最佳的速生丰产林基地。黑龙江省天然山杨和大青杨径生长平均为0.4cma-1,而银中杨达1.5cma-1。蒙古栎材质坚硬、纹理美观、具有抗腐耐水湿等特点,是高档家具木材;种仁的总糖含量占55.44%,(食用玉米总淀粉含量为68.55%)单宁含量达7.24%,产量0.5~0.75thm-2。橡子种仁蛋白、脂肪含量均高于玉米。种仁所含淀粉可用于纺织浆纱、酿造酒精,单宁可用于红酒酿造及工业原料。
3.3.2农畜的饲料和肥料基地
花棒地上部分干物质粗蛋白含量达14.32%、小叶锦鸡儿为17.01%、沙拐枣为10.07%、尖叶胡枝子为15.08%、紫穗槐为14.31%、苜蓿为10.52%。紫穗槐叶子粗蛋白含量测定达23.2%[25]。而食用玉米仅11.56%。胡枝子播种第2年,枝叶干质量达6151.36kghm-2a-1,成熟植株达16.92g株-1;小叶锦鸡儿在嫩江沙地不同立地4~9年群落地上生物量为504.4~1927.68kghm-2a-1;花棒群落4~9年生物量可高达6885kghm-2a-1。紫穗槐1000kg嫩枝叶,含氮素13.2kg、磷素3.0kg、钾素7.9kg[20],沙地平茬1年紫穗槐生物量最高可达2.93kg丛-1,以最佳密度以3600株hm-2(3030~3630)计算,产量可达10thm-2a-1以上。3.3.3生产林特产品樟子松嫁接红松苗造林培育红松果林。红松优良无性系果用林营建后5~7a初步结实,高枝嫁接2a就可结实。无性系红松果用林的结实期可达180a以上。优良无性系红松果用林定植(630株hm-2)20年后,9年间年均产种量为451.3kghm-2,平均每个球果质量为0.4kg,可产籽0.1kg,平均出种率为25%(人工果园种子千粒重达700g,野生的种子350g)。2012年的松子价格达30元kg-1,经济效益可达13539元hm-2。山杏实生苗4~5a后开始结实,嫁接苗2a后开始结实,10a左右进入盛果期,经济寿命可达30~40a。吉林省西部地区栽植“薄壳l号”品种,每hm2沙地可栽植1000~1200株,盛果期杏核产量可达3500~4000kghm-2,按目前市场价10元计算,产值可达3.5万元hm-2以上。沙枣栽培密度以3000株hm-2为好,以最低结实量5kg株-1计,可产果实15000kghm-2,可出沙枣面9000kg(果粉与果核比例约6∶4),50kg沙枣面可出60°沙枣酒12.5kg,可产2250kghm-2,按20元kg-1计算,可创产值45000元hm-2,木材坚韧细密,可作家具。辽宁省建平县栽植大果无刺沙棘,栽植密度(雌株)为1359hm-2,果实产量达8~12kg株-1,10500~15000kghm-2。叶子产量7.03kg株-1。2010年内蒙古沙棘净果收购价为2.6元kg-1,叶子1.5元kg-1。果实产值可达27300元hm-2,叶子14330元hm-2,合计41630元hm-2。
4黑龙江省西部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建设策略
黑龙江西部平原从科尔沁沙地到小兴安岭西缘,农田防护林按功能基本可分为固沙、防风固沙和防风三部分,按结构基本可采取3种模式。
4.1固沙型防护林
在沙区前沿。采用疏透模式,直接固定沙丘、锁封沙面、拦截沙粒。经济树种可选择花棒、小叶锦鸡儿、胡枝子、沙棘,乔木可选取榆树。
4.2防风降沙型防护林
沙区与农田交错过渡地带。采用紧密模式。进一步拦截、削弱风沙流。经济树种可以选择山杏、沙枣、枸杞,乔木可采取杨树。
暑假在老师的带领之下调研了三个县城,分别是六安的舒城、黄山的休宁、淮北的濉溪。主要调查当地的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笔者在调研结束后对于这些地方的集体经济现状有一定的了解,也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在国家这么倡导发展集体经济的背景下,有些村镇集体经济薄弱甚至没有集体经济呢?怎样发展集体经济才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在调研的三个地方,有不少的“空壳村”、“负债村”存在,村级集体经济状况非常薄弱,发展经济无实力,发展生产无财力,提供服务无能力,干部说话无威力,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大大削弱。据调查当地领导干部有发展集体经济的意愿,但由于内外部条件的限制,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很困难,这样就不能起到带动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服务的作用了。
一般而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指自实行和双层经营体制改革之后形成的包括乡、村、村民小组和部分农民共同所有农村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它包括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小组集体经济组织等。其特征是以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以乡、村区域为范围,以村落或居住小区为单位,以农业为基础一、二、三产业综合经营,实行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具有集体性、地域性和双层经营性的经济组织。
集体经济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但是它并不简单的等同于计划经济。由上述的定义可以看出集体经济组织首先是由一部分人共同所有的经济组织,其次,它实行的是双层经营体制。
一、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的困境
在调研的乡镇村里,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务工,村里剩下的都是妇孺,老年人。如何在农村全是老弱人口的条件下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呢?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面临很多困难。
(一)收入少,债务多
在调查的对象中,大部分村集体收入都来自财政转移支付,集体经济收入微乎其微。有的村连正常的工作需要都难以维持,村干部的工资很低,因而工作积极性很难调动。另一方面村集体的债务很沉重,比如舒城县金桥乡平均每村债务50万元,教育费用267万元。有的村级债务更多,这对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是很重的一个负担。
(二)想发展,缺人才
现代社会强调以人为本,人才是竞争的核心。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非常缺少知识型、技术型人才。据调查村集体的干部大都文化水平比较低,没有技能,市场意识不强,对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积极性不高。这不能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1]
(三)有点子,筹资难
在调查的乡镇村中,大部分村集体都负债累累,而每年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有限,没有充足的资金创办集体经济。上级对村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也不够,不仅总体上数额小,而且扶温饱的多,扶根源的少,极易返贫。另一方面,银行贷款难,许多能人有点子、想发展,创办企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但由于银行贷款条件严格,农民又没有担保人,因而筹集资金更加困难。
(四)有意愿,缺信任
尽管有些村的干部有带动大家发展集体经济的意愿,但农民对他们缺乏信任感。据调查普通老百姓对基层政权有许多的不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收支不公开,老百姓对钱的开支不清楚;二是大部分村民认为政府的钱被村干部吃喝消费掉了;三是村委会对提高农民收入没有尽责尽力,没有为农民做实事。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任何事情都无从谈起。因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缺乏群众基础,没有群众的大力支持,也是发展不起来的。
(五)有典型,不平衡
据调研发现,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有一小部分村依靠拥有的资源(如煤矿等),发展集体经济,积累了很多资金。如淮北市烈山区的洪庄村,村集体收入达2000万元,村居民人均收入达6000元。该村兴办了洪庄陵园、自来水厂、农民素质学校等便民设施,洪庄农民公寓一期已建成,已分到户。村里凡年满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生活补助100元,解决了老人们后顾之忧。而大部分村仅仅依靠财政转移支付,村集体非常缺乏资金,只能维持日常的行政开支。再加上有的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地貌比较复杂的话,更加不容易致富。因而发展集体经济更是难上加难。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难的原因
(一)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动机不足
据调研可知,许多村民不知道何为集体经济,也没有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大都认为集体经济与他们关系不大,实在的是找到一个工资高的打工机会。而村干部工资低、任务重,也没有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有的认为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困难重重,没有信心发展集体经济;也有不少村党支部书记整日忙于乡镇的中心工作,很少有时间谋划村里发展大计,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
(二)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条件不足
这是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集体经济发展面临内外部条件的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内部条件的制约有村干部能力不强、负债多,缺少资金技术支持、大部分青年外出务工,缺少人力资源等。
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条件的制约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规定不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支撑和保障;[2]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贷款困难,筹资难;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水利等设施不完备等。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农村的道路不发达,尤其是山区,这样即使是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也没办法借助自然资源富裕起来。
(三)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激励不足
有的县、乡镇只是在认识上赞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在实践上没有足够的激励行为。譬如没有发展集体经济的整体规划;没有将发展集体经济的任务落实到乡、村;对于发展好的乡村也没有奖励等。这样难以调动村干部以及村民的积极性,集体经济也难以有较快的发展。在调研过程中并没有看到政府的激励行为,许多村民甚至连有没有集体经济都不清楚。所以只有宣传,没有行动是不够的。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出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实现农村经济腾飞的重要路径选择。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认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为村集体经济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
(二)因地制宜,加快发展
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交通设施、资金技术、干部能力等方面各不行同,因而发展集体经济没有统一的模式。各村应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3]譬如休宁县就依靠自己的天然优势发展三大产业:茶叶、茶干、茶油,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经济,带动农民致富。当地政府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合作社55家,紧紧抓住两个原则:一是抓两头,源头和龙头;二是出良品,抓质量。因此各村应该明确自己的优势,并依靠自己的优势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三)激励扶持,营造环境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整个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是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的物质基础,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如此重要,政府应加大扶持与激励,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打破限制集体经济发展的种种障碍,使集体经济的发展畅通无阻。
针对村集体缺少发展资金的现实情况,政府应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专项预算,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启动资金和运行支持;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集体经营方式提供税收优惠(如免征所得税、减免营业税和增值税)和信贷支持。
在技术方面政府可以免费组织专业培训,引进专业人才,为广大农民传授技术,实地演示种植或养殖等方面的技术和注意事项。
四、结语
通过此次调研笔者了解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实际情况,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前景并不乐观,有些地方没有集体经济的影子。现在倡导现代化,而农村的现代化才是现代化的最终标志,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就必须直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困境,着力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这样才能突破阻碍,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参考文献:
[1]魏宪朝,于学强.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几点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5).
[2]陆晓云.集体经济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经济研究,2010,(15).
[3]王守智.集体经济组织在新一轮农村改革中的功能、困境及出路.长江论坛,2009,(3).
[4]杨静.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吉林蔬菜,2009,06.
一、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困境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区域内部的不均衡性,导致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呈现极大的差异性。在我国有些地区,农业的发展水平提高飞快,农业技术信息充分得到利用,现代农业的发展效益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但还有一些地区,非农产业发展缓慢、竞争力薄弱。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中将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原先从事于农业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然而农村经济社会内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相当有限。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在产业选择、资源利用、企业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乡镇企业发展的起点和标准更高,对依靠传统的资源支撑发展战略的企业提出新的挑战。而入世以后,国内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注重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上的竞争,这给那些规模小、技术装备和工艺比较落后、管理方式粗放的乡镇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2 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2.1大力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
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鼓励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加强种质资源和知识产权保护。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2.2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应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强化科技对农业结构升级的引领作用。要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和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大规模开展土地整治,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度,加强灌区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规模,努力提高培训质量,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者。
2.3以强农惠农、改革创新为主要手段促进农民增收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要求政府为全体公众提供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农村经济领域,财政应加大对农业水利建设的投资,逐渐使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G424.2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215-02
一、加强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农业与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既要具备扎实的农林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又要熟练地掌握农村金融、财务管理、农业保险、农业国际商务等方面的业务实践技能,还要深入了解农村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开展实践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深化理论知识,锻炼基本技能,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要求
新时期国家对高校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再是过分强调“知识型”为主的“专门化”人才,而是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坚持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实践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础普遍相对薄弱,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任务十分紧迫。
3.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兴农使命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要求
农业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专业,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是这个专业的教学使命和天职。农业院校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相对于综合类、财经类大学的学生,其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农”字上。但由于学生自身及家长对其就业意愿的影响,以及学校对学生正确从业观的引导力度不够,使得一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爱农的情感、兴农的责任和强农的使命,不愿意涉农就业,既造成该专业人才资源的浪费,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就业。大力加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从低年级就开始着力引导学生培养爱农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端正职业定位态度,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立志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亟待加强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和综合索质培养”的倾向。在教学计划中,实验课总是处于理论课的从属地位,尽管也安排了如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教学实践环节,但是由于安排得过于分散,各环节之间缺乏科学、有效的衔接与整合,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尤其是毕业实多设在第八学期,此时的学生忙于求职择业,实习基本流于形式,毕业论文少有实地调查的材料支撑,质量水平难免参差不齐。缺乏科学、规范、严谨的实践教学训练,学生难以全面掌握农林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各种专业实用技能,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呈弱化趋势。
2.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落后
经管类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需要计算机硬件和相应的软件支持。由于农业高校对建设经管类专业实验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建设落后,导致学生实践兴趣低,实践教学效果差。一些高校的专业实验室依附于课程设置,实验室开放和共享的程度低,实验教学资源还有待挖掘利用。校外实习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实习可以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培养制度设计、规划制定、系统管理的思维创新能力和操作技能。目前,多数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少且建设落后,主要原因是学校与接受实习单位互利多赢的合作机制还没有建立。实习对锻炼学生能力的益处大,但是对接受实习单位的作用不明显甚至会产生负效果,许多单位因此不愿接受学生实习,即使勉强接受了,往往出于各种原因也不让学生接触具体业务,无法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3.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脱节
第二课堂是指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以往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第二课堂活动仅被认为只是学生政工干部的工作范畴,与实践教学毫不相关。两者的脱节使得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各行其是,难以有效整合资源,不利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第二课堂活动所具有的实践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正日益凸显,尤其对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是农业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环节。第一,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现实情况下,第二课堂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教学的很好补充。第二,开展以了解国情、奉献社会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培养学生爱农的情感、兴农的责任、强农的使命的有效载体。第三,开展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本科生科研课题立项为龙头的科技创新类第二课堂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创新的思考
1.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体系,为加强实践教学提供制度保障
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综合考虑学校的学科优势、学校所处区域的人才需求以及学生的就业期望,逐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突出农业特色、地域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在明确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从整体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优化。要坚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多样化、实用化、个性化、综合化、精干化,重新修定教学计划,在学时和内容上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不断更新和凝练课程内容,把农林经济管理研究领域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实践课程内容中来。本着打好基础、加强实践、提高能力、统筹兼顾的原则,遵循实验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在整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认真制订一套系统、完整、可行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并编写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实验操作指导书,形成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的、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软件环境。
2.加强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加强实践教学提供根本支撑
建设好高标准的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是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根本支撑。农业高校应大幅度增加实验实训基地的经费投入,加快实验室的建设速度,提高实验设备的功能,不断改善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和实习教学条件。实行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吸引学生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开展科研和实践活动,使实验室成为知识运用、知识融合、知识创新的基地。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要充分整合校内教务、学工、招生就业及学院的社会资源优势,多渠道、多形式地与一些政府部门、大中小型企业、农村基层建立广泛的联系。同时,抓住政府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契机,建设一批直接服务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集产学研一体的实践基地,将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与就业实战结合起来,让学生增长阅历,锻炼能力。要邀请基地依托单位的专家、管理者参与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增强实习教学实效性,同时鼓励实习师生发挥专业优势, 积极帮助基地依托单位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工作,形成学校、企业、学生都受益的多赢局面。
3.强化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紧密联系,为加强实践教学提供有效的载体
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而言,实践教学与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例如,社会实践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作为必选课又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力推动将实践教学环节和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一是以“班村共建”的模式建设校外实践实习基地,“班村共建”最初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一个班级和学校附近的一个村对接,学生通过义务支教、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会建网站、办信息报等形式长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现已推广到全院百余个班级,成为学生实践专业知识、培养爱农情感的重要载体,被评为黑龙江省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二是通过大力扶持科技学术竞赛活动,设立创新学分,来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学院为每门专业课都设计了实践教学内容,任课教师认真指导学生完成各教学环节,并引导有潜力的学生及作品参加学院举办的社会调查报告比赛、经济论文比赛、创业计划大赛以及科研课题立项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我院本科生有两篇作品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国家三等奖,有三篇作品获得“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国家三等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1名学生申报立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参考文献:
[1] 赵锦域.高等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2,(6).
【摘要】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以文件形式确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形势下,农业经济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显得更加重要。而;绿色农业、低碳农业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大力倡导经济发展转型调结构,农业经济发展必然要争当转方式调结构的排头兵,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环保模式,减少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目标,最终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笔者围绕我国农业经济的绿色发展和低碳循环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推动措施。
【关键词】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环保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由此可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路径。
一、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综述
由于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作为国家第一产业的农业相关产业也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之路径。在国家经济中高速平稳发展和生态文明概念深入人心的新时期,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成为党和国家重点部署的发展思路,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在此大环境下,我们有必要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做初步探讨。(一)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根本原则,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所谓的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态势下,我们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强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
二、我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今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于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远远低于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面临着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的现状,高耗材、高污染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现行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二)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维护粮食安全由于我国可用耕地面积较小,并且多地出现建设用地越过“耕地红线”的问题,我国一直致力于以传统农业模式解决温饱问题,造成了农业土地破坏严重的现象。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而且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的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的乱排乱放。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粮食供应,使得粮食安全从区域性问题上升为国际问题,从民生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由于我国国内的粮食生产供应现状,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都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我国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切实解决好粮食的安全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就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
三、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所面临问题
虽然我国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现存的农业基础薄弱。首先,我国较为严重的人地矛盾,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广,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当前我国共有农业人口9亿,农户约占农业人口总数的27.7%,每户所经营土地不足0.5公顷;其次,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主要劳动力青壮年集体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386199部队”,农业产业劳动力缺口严重;最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国家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推行职业技术教育,但是未从根本上提升农业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截止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以工业辅助农业的发展路子,虽然有大量的辅农、助农、惠农政策,但是由于开展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可用耕地流失严重,面积减少,农业物资浪费严重,且已有农业基础设施功能较为老化,破坏较为严重。第三,农业经济服务系统未及时建立完善,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农业经济发展方向起步较晚,相关的农业经济服务系统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滞后,相关服务水平也较为低下。
四、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应对措施
一是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在基层大力普及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开展相应农业服务技术培训及继续教育,培养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专家人才,发掘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种植能手,并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进村进户。我国应大力开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检修与更换,并普及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并向农村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地研发新技术,扩展新视野,推动农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农业技术专业服务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我国已经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和物质基础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建立专业服务系统,包括信息服务、大数据服务、物流服务及高端制造服务等,这个服务系统应该包括农业现代化的耕作方式技术的普及、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对农产品及衍生品销售渠道拓宽等一系列的专门服务,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基层推广。
五、结语
我们必须推进低碳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确保粮食安全,并保护生态环境,突破现有农业的发展瓶颈,大力普及并使用新型化的农业产业化路子。
【参考文献】
[1]张宪英.我国低碳农业解读及其发展路径初探[D].复旦大学,2010(5).
[2]周丽.加快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探析[J].新经济,2014(7).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二: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途径
[摘要]低碳经济时代下,世界农业经济逐渐开始从高碳向低碳转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低碳农业这一生态革命产物被广泛关注和推崇,这就要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向生态、低碳、友好模式的转变。本文主要探讨低碳经济时代下我国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途径,实现我国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途径
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张造成人类对常规能源的使用逐渐增多,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断日益恶化,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碳足迹”等概念应运而生[1]。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通过节能降耗改善环境污染,还有利于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促进新型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必然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重大进步,是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量、减少环境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及改变生产方式,减少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中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通过开发低碳能源系统,研发低碳技术并建设低碳产业体系,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2]。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困难
目前制约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生产的小农分布。尽管我国近些年来已经实现农业大规模生产,但基本生态生产单位仍是农户小农生产,制约了农业生产中碳生产的合理标准规划。例如农村地区仅只有一户或几户开展低碳农业生产,而大部分农户依旧仍采用粗放生产,碳生产无法实现大规模的集中化,这种情况下依然会污染土壤、空气、水源等,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增加推广和开展低碳农业的成本。
2.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农村地区许多基础设计健身不完善,例如水利设施出现设备落后、设备老化等问题,这是由于水利投资偏向于大型水利工程,对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较小,资金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合力,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农业节能、节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从而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
2.3科学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发展低碳农业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而技术创新是发展农业新技术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农业技术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缺乏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完善等,这些现状严重制约了技术在低碳农业中的应用。除此之外,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缺乏先进的技术,例如沼气的开发和使用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但目前只适用于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家庭生产生活,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大中型沼气池等技术还不完善,使沼气的开发和利用并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2.4农业生产方式还未完全转变
尽管我国农业科技得到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等污染土壤的资源的依赖性依旧严重,导致农村污染仍在加剧,造成土壤结块、肥力下降等恶性循环。粗放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3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3.1建立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西方国家低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迅速,例如阿根廷实行完善的免耕加秸秆还田的低碳农业技术,打破传统的额“种地必须先耕”的现状,有效的保护土壤面积;巴西政府在2010年实施低碳排放农业计划,运用生物固氮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实现农林牧一体化生产等。我国人口总量大,但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地矛盾突出,且农业生产效率低,耕地污染严重,因此应大力推广和使用农业固碳技术,减少高碳能源、化肥等资源的使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模式,降低资源消耗率。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综合利用,加强对情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3.2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
首先要转变农业生产发展理念,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屏气原有的“重农业产出,轻生态环境”理念,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坚持集约化的经营理念,加强对农村农民知识和技能的再教育,提高现代农民的综合素质。其次,坚持资源的多层利用,实现资料良性循环,例如发展沼气利用模式、病虫草防治模式、产业链延长增殖模式等;充分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等,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率,大力发展农田平原、水体立体等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低消耗、高产能[3]。
3.3促进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一方面要大力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促进我国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进行支持和引导,引导社会资金的不断投入,积极开发新技术,整合现有的先进技术,降低现有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成本,同时要注重技术服务体系的构建,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学会运用先进农业技术,使技术真正运用到低碳农业生产中,缓解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强农村地区新型农机技术的推广力度,组织农民学习新技术,开展免费农业教育课堂培训业务,宣传新型低碳农机的作用,使低碳农机在农村得到真正使用;增强安全意识,更好地发挥低碳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有机物多层利用技术的推广,在生态系统中形成物质良性循环多级利用的状态。
3.4提升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的转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加强树立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理念。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观,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其次要走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现代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道路。再次还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充分利用好农业资源,降低农业能耗,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最后,要加强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力量,在农村开展各种形式的低碳经济宣传活动,使广大农民逐渐转变生产理念,坚持低碳环保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资源保护法》等资源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适当利用优惠的经济政策引导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鼓励和扶持绿色低碳农业生产。
3.5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
农业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和农业文化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休闲观光作用逐渐显现。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模式既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还能够在农村形成品牌经济,带动品牌效应。要以农村现有的旅游资源为开发和发展基础,加强对低碳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力度,构建农家乐旅游的新形态。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模式,首先要保护农村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色,在此基础上开发农业高新技术,将农产品作为农业加工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业务,将旅游业融入至低碳农业经济之中,带动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例如发展农业生态种植园参观、农业主题公园、农家乐等旅游业务[4]。
4结论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低碳农业的发展,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一部分。低碳农业的发展应将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相结合,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加强开发和利用清洁资源,实现环境保护,从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强农业低碳生产、环境保护、生态涵养、文化旅游等各项功能的融合,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蛟.从低碳经济时代消费者行为特征看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宁夏休闲产业发展为例[J].农业经济,2010(10):38-39.
[2]胡新良.低碳导向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3]刘国斌,党美丽.低碳经济时代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1(1):114-120.
[4]张蓓.低碳经济视野的都市农业旅游:政府行为与市场边界[J].农业改革,2011(2):62-68.
除建设科技发展硬件设施外,科技投入的逐年增加也为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提升注入活力。R&D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Poul Rome,1991),不仅可以用来度量科技投入的数量变化,还可以对比世界各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发展的优缺,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快速、均衡发展。
目前,基于R&D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多停留在省域或企业层面,本文从国际竞争力角度出发,将R&D用于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借鉴Ricardo提出的R&D支出理论,采用Koenker和Bassett(1978)提出的分位回归方法构建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比较模型,研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在国际视角下的优劣势。
二、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国际比较
高新技术产业是对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推广和服务的企业统称,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集合。从科技投入着手,衡量一个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水平十分重要,本节将以R&D支出作为指标比较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宏观变动趋势。
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从国际角度比较企业以及国家竞争力的数据为依据,选取2012年R&D支出总额排名前五的国家(含中国),对其2003年~2012年国家R&D支出总额和R&D在当年GDP占比的变动趋势进行比较(见图1)。
从R&D支出总额来看,2012年世界排名前五的国家依次为美国、日本、中国大陆、德国和法国。自2003年至2012年,这五个国家在科技投入上的R&D支出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以美国为首,R&D支出总额在2012年达到453 544百万美元;日本次之,2012年科技投入199 209百万美元;中国大陆在这五个国家中位居第三,2012年投入R&D经费共计163 147百万美元,是美国同期R&D支出总额的35.97%,德国和法国紧随其后。与2003年R&D支出总额相比,中国大陆科技投入总额大幅增加,R&D支出总额由18 601百万美元增长到163 147百万美元,涨幅高达777.10%,世界排名由第六升至第三,R&D支出增长总额仅次于美国的163 808百万美元。比较2003年~2012年五国R&D支出增长率,中国大陆位居首位,平均增长率保持在27.35%,在2008年达到峰值36.21%;美国次之,R&D支出增长率从2003年的3.64%上升到2005年的8.54%,之后呈下降趋势,在2011年之后达到稳定,保持在5%上下波动;日本、德国和法国的R&D支出增长率变化趋势大体相似,均表现为先上升达到峰值后下降至0点,然后维持稳定状态的趋势,并且这三个国家在2012年的R&D支出同时表现出负增长现象。
由于各个国家经济、人口、社会发展程度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仅从R&D支出总额上比较不足以充分说明每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投入力度,为消除国家个体差异带来的不利,这里引入新的度量指标,即R&D支出占全年GDP百分比(后简称R&D支出占比)进一步分析。如图1中右图所示,2012年科技投入力度从强到弱依次是日本、德国、美国、法国、中国大陆,日本的R&D支出占比是中国大陆的1.69倍。2003年~2012年,中国大陆的R&D支出占比持续增长,从2003年的1.13%增至2012年的1.98%,但仍比其他四国中R&D支出占比最低的法国少了0.29个百分点。
进一步对比各国高新技术产业R&D支出占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可知,虽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R&D经费内部支出从2005年的362.5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 491.5亿元,增幅达到311.45%,但与世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经济论文竞争力较强的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业R&D支出占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仍处于较低水平,仅为美国的8.5%,不足韩国的30%。
通过对各国科技投入的国际比较发现,中国在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投入强度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竞争力水平相对较弱,使得当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着高新技术产品技术含量欠佳、内在创新匮乏、产品与技术服务推广动力不足等困难。因此,保持科技投入的高速增长,提高科技水平的质量,仍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经。
三、 R&D支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 变量选择。R&D支出作为科技投入强度的重要度量指标,对各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影响很大。为提升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提高我国R&D支出占比,本文综合Ricardo提出的R&D支出理论和赵喜仓等的研究,在考虑R&D活动和世界经济现实的基础上,选择R&D支出总额作为被解释变量,并以国家GDP、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海外直接投资总额、国内直接投资总额、R&D设备再分配风险、技术开发与应用等作为解释变量,从国际竞争比较视角研究影响R&D支出的因素。
模型中的6个基本解释变量分别衡量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活动和国家经济等方面;其中,国家GDP用于表示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情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用于测度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来的出口价值;海外直接投资总额和国内直接投资总额分别用于衡量一个国家获得的直接海外投资金额和国内投资金额;R&D设备再分配风险用于评估科技硬件基础改变带来的经济风险;技术与开发应用表示国家对技术与开发的支持程度。
2. 数据介绍。本文利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国际竞争力数据,选取2007年~2012年60个国家的7个指标数据构建实证模型,除去因个别年份数据缺失的国家后,最终进入模型的国家共有27个。
3. 模型建立。由于实证采用的数据兼具时间序列和个体差异的特性,符合面板数据的一般形式:
yi,t =αi+βxi,t+εi,t,i=1,…,N,t=1,…,T
其中i为横截面单位,t为时期,yi,t表示第i 个个体t时刻的观测值;αi表示第i个个体的固定效应,该变量不受时间变化的影响;xi,t为解释变量,β为待估参数,这里假设其不随时间变化;ε表示随机误差。
为确定模型中是含有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对实证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J.A.Hausman,1978),即检验随机效应估计量βRE和固定效应估计量βW是否一致,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实证数据适用固定效应模型。根据Koenker提出的固定效应分位数回归模型一般形式:
Qyit(τ|xit)=αi+xitTβ(τ)+εi,t,i=1,…,N,t=1,…,T
这里τ表示分位数,其他变量含义保持不变。引入新的惩罚项■|αi|代替高斯惩罚,获得最终的实证分位回归模型:
■■■■wk?籽τk(y-αi-XTijβ(τk))+?姿■|αi|(1)
其中wk表示权重,用于控制q分位数{τ1,…,τq}对估计值αi的影响,ρτ(ε)=ε[τ-I(ε<0)]表示线性分段函数的损失函数。
4. 实证分析。本文采用STATA12.0对分位回归模型(1)进行建模,分别对τ=0.05,0.25,0.5,0.75和0.95的不同分位点构建回归方程,得到最后结果(见表1)。
从表1的分位回归结果看到,该模型在τ=0.95分位点的拟合度最高,但仍有两个变量未通过系数的显著性检验。从总体上看,模型中的变量R&D设备再分配风险的系数随分位点的提高存在明显的减小趋势,其他变量的系数则呈现先变大后减小或者先减小再变大的不同趋势。
对不同R&D支出水平的国家而言,影响R&D支出的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处于5%分位点的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海外直接投资总额和国内直接投资总额系数在0.05水平下显著,说明这三个变量对R&D支出总额具有显著影响,也就是说对于R&D支出水平较低的国家而言,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增加海外直接投资总额和海外直接投资占比是提高R&D支出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对处于25%分位点的国家,除继续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之外,增加海外直接投资总额效果并不显著,反而降低国内直接投资总额在0.1显著水平下对增加R&D支出具有一定作用;对处于50%和75%分为点的国家而言,持续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增加R&D支出效果显著;对R&D支出水平较高的国家,提高R&D支出的方法不再拘泥于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一种,降低R&D设备再分配风险,调整技术开发与应用程度,提升国家GDP收入都对R&D支出具有明显影响。
因此,通过分位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可知,对R&D支出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不同分位点的国家来说,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平均每增加0.36百万美元,R&D支出总额可以增加1百万美元;其次是海外直接投资总额,对R&D支出处于中下水平的国家,提高海外直接投资总额,调整国内外投资占比非常重要。当国家R&D支出水平已经比较高时,除以上两个因素外,改变技术发展硬件环境也将成为影响R&D支出的因素。
四、 结论
通过对2003年~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和实证分析可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与国际其他国家差距甚远;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应着重优化科研资金投资占比、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新科技发展环境等,为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做好充分准备。
第一,调整科技投资资金的数额和流向,发挥政府积极导向作用。
科技投资资金的数额和流向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影响十分显著,海外直接投资资金带来的不仅是劳动产值的提高,还有因挤出效应引发的本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抑制,因此只有合理把握国内外投资资金的比例才能将海外直接投资资金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故在此过程中政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要控制科研投入的成本和收益,调整科技投入资金的组成结构,同时也要保证科技投入资金的有效利用。
第二,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扩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出口。
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其他许多国家,与其他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进出口逆差明显;如果从产业结构分布和地域布局着手分析,不难发现高新技术产业模式多呈现单一与地域化现象。因此,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是提升高新技术产科科技竞争力的着力点。
第三,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完善科技发展环境。当前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高科技技术竞争,而技术之争则体现在人才竞争上。企业作为人才引进与培养的载体,在挖掘人才、存续人力资本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科技竞争力,进一步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科技竞争力产生影响。所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产业内企业从业者的科技素质,包括生产技能和科研水平,在一定条件下注重从国外引进优秀的人才,培养企业内部优质人力资本。同时,国家层面需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比如全面提升科技教育水平、完善法律体系、扶持科研机构、创立高新基地等。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随着科技投入的大幅增加,科技创新能力会发生显著提高。因此,增加海外投资资金和占比、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优化科技发展和应用环境,发挥政府积极调控作用不仅是提高科技投入的重要举措,更是提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新经济形态下发挥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和科技快速发展的有力抓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