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护师复习计划

护师复习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17 02:34: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护师复习计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护师复习计划

篇1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9-0005-06

一、中国户籍制度、城市化与服务业的增长:实证分析

(一)城市化与服务业的增长:世界范围的考察

从经济发展来看,服务业的发展是与城市化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城市化引起生活方式的市场化转变,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市场条件。这是因为服务产品的生产自始就与市场交换相联系。此外,由于服务产品的不可储存性与不可运输性,使服务产品的需求要有足够的人口密集度才能达到规模生产的要求。从发达国家的增长经验来看,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基本是同步的。例如,从2000年与2003年世界主要国家的城市化率与服务业占GDP比重(具体数据参见表1)来看,可以发现其中明显的线性关系。

我们还可以将表1的数据绘制成散点图(见图1),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城市化率与服务业占GDP比重之间的明显相关关系。

使用SPSS软件对2003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回归方程,这个方程的自变量――城市化率在1%的水平显著,具有良好的统计性质:

Si=33.877+0.381Ci (1)

在方程(1)中,Si表示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Ci表示城市化水平。这个方程说明,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使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高0.381个百分点。但是,方程(1)对中国并不适用。因为依据这个方程所预测的数据,中国在1978年时,服务业比重就应达到40%以上。

(二)中国的人口迁徙规模、特征

我们认为,从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来看,中国的情形极为特殊。因为中国经济发展走的道路比较独特,这种特殊表现在数亿劳动力从农村流动到城市工作,但是,这部分劳动力大多都具有“候鸟式”迁徙特征。

这种“候鸟式”劳动迁徙的主要表现是人口流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单身、短期迁移。大量农业人口虽然已经在城市就业,但却无法获得当地户口和相应的福利,很难在迁入地定居下来。这一点并不同于其他很多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的永久的、家庭为主导的迁移。

这种“候鸟式”的劳动力流动,使流动人口的收入与消费事实上是分离的。也就是说,在中国,大量流动人口的收入大部分流回了其来源地,而在城市的消费保持在维持生计的水平,很少在城市本地消费服务产品。这种劳动力流动模式保证了中国的低价工业化,但给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障碍。

这种“候鸟式”迁徙出现的重要原因是,在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劳动力流动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自由,另一方面,户籍制度改革并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不仅主要大中城市的户籍制度没有真正放开,跨省区的户籍改革仍然困难重重。

从统计的角度来看,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官方统计的城市化率中不仅包括具有城市户口的常住居民,而且也包括没有城市户口但到城市工作6个月以上的乡村迁移人口,还包括相当部分土地被征用但户籍没有转换的失地农民,以及相当部分由于统计口径偏差,实为农业但被计入城镇人口的农民。

对于这部分包含在城市化率但具有“候鸟式”迁徙特征的人口规模,有很多官方及民间机构进行过研究,具体研究成果参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研究机构关于中国农村外流人口规模的研究结果在8000万~1.4亿之间,我们估计,被统计在城市化范围内的流动人口约为1.2亿,约占全部城市人口的21%。考虑到中国大约有1000万~2000万左右的农村非农户籍人口(如相当部分乡村教师以及非建制镇的非农业人口),可以推断2006年计算在官方统计“城市化率”内、但没有城市户口的“城市人口”将达到1.4亿,大约占全部统计城市人口(5.77亿)的24.5%。也就是说,中国官方公布的城市化率中,1/4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候鸟式”迁徙人口。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候鸟式”迁徙人口特征有两点:第一是收入水平较低;第二是大部分收入被汇回到人口流出地,也就是说。这部分人口的收入与消费是分离的。迁徙人口的收入及其汇出比例是一个较敏感的问题,有很多官方的及非官方的研究机构均对此进行过研究。表3总结了一些较权威的研究成果。

综合前述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有把握地估计出2006年流动人口的人均月收入为950元左右,其在本地的月消费(包括由其抚养的人口)约为500元,汇回老家或带回老家的款项约为5000元/年。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2006年中国城市人均消费支出为8697元,其中服务性支出约为4184元,全国城市服务性消费支出总计为24143亿元。考虑到2006年的全部服务业增加值为82972亿元,可推算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29.1%。

进一步考虑到前述非农户籍常住人口的服务消费,我们估计,在其消费支出中,仅有15%左右系用于服务性消费支出,也就是说,前述1.4亿人口中,其每人每年的服务性支出仅为900元。如果这些人群的服务性支出能够达到前述平均水平的70%,即3000元/年,则服务性支出将增加3000亿元。按照前述服务业增加值的比例关系,大约能够增加服务业增加值约10000亿元,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约3个百分点~4个百分点。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打破严格的户籍管理。推进公共产品提供方式及分配方式改革应是最重要的环节。

下面我们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进一步验证这一推论是否正确。

(三)户籍制度、城市化与服务业的增长:中国经验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得到了快速推进,与此同时,服务业也获得了快速成长(具体参见表4)。

使用表4的数据,我们以城市化率为自变量,以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因变量,可以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Si=8.593+0.806Ci (2) 这个方程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具体估计情况参见表5。

方程(2)表明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与城市化率之间高度相关,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使服务业在GDP的比重提高0.806个百分点。但是,

令我们质疑的是,自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率提升了近8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几乎没有提升,这使我们的模型的预测能力大打折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根据前面的分析,将户籍制度作为一个哑变量引入到方程中,即我们假定:

Si=α+βCi+γHi+μ (3)

在式(3)中,Hi表示户籍制度,是一个哑变量。由于在2000年以前进行城市化率统计时,已考虑到了Hi的影响,因此,户籍制度对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的影响已通过城市化率发挥作用。然而,如前所述,2000年以来,由于使用常住人口代替户籍人口计算城市化率,户籍制度就作为一个独立变量发挥作用。这样,从2000年开始,我们对Hi值为1。

经过回归分析,我们得到了如下回归方程:

Si=4.809+0.963Ci-3.322Hi (4)

在方程(4)中,城市化率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常数项与户籍制度的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城市化率与户籍制度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方程(4)说明户籍制度对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影响为3.32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如果将户籍制度以及相关的公共产品供应分配方式进行改革,将可能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约3.322个百分点,这一点是与我们从需求角度计算而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

二、基本结论与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如前所述,在最近的50年间,中国一直实行最严格的城乡隔离制度。这种严格的隔离制度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世界上数量最为庞大的廉价劳动力群。这样做的后果,导致在中国薄薄的城市化外壳下,包含着一个数量极其庞大(约占全部城市人口的25%)的农民工群体。这个群体为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中的20%-25%是由于劳动力自由流动而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所致。

但是,这个群体的收入水平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我们估计。2006年时,其月工资约为950元,而与此同时,城市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平均收入达到了20856元,后者几乎是前者的两倍。这样极大的收入差距,使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对服务的消费保持在一个极低的比例。

对于这种发展战略,我们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应予以深入讨论:

1 这个庞大的迁移人群的未来去向。农民流动的动机是基于农民与收入的巨大差距。而这个流动群体一旦离开农村后,就具有了留在城市的愿望。2006年8月,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的专项调查。据调查,有55.14%的农民工设想未来在城市发展、定居。有28.55%的农民工想赚钱或学到技术后回家乡生活。这说明超过一半的现有农民工将在城市里居留下去,成为城市的一员。因此,我们在制定城市化战略时,必须考虑这个基本的因素。

2 这种严格的户籍制度是否真正节省了工业化的成本。不可否认,与工业化相比,城市化是高成本的,这包括:(1)基础设施的高投入。如水电、燃气、公路、地铁和绿地都是高投入;(2)社会保障的高投入。一旦农民变为市民,社会保障就是必需的。大量的公共支出如教育、环保和城市运营。

根据国际经验,在城市化的前期,城市化成本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在城市化的后期,社会保障支出将是最大的支出,而且这种支出是持续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城市化的成本要远远超过工业化。

然而,在中国,这种低价工业化的成本所节省的支出未必有表面上所看到的那么多。我们在前文的分析表明,每年由农民工带回农村的款项保守估计约在7000亿(1.4亿劳动力乘以5000元),这些钱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呢?据我们估计,这部分资金绝大部分用于盖房屋。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全国农户平均每年新增约8m2的钢筋混凝土住房面积,其造价大约0.32万元人民币。仅此一项,全国农户每年新造住房的投资约8000亿元人民币。这样,一方面农村常住人口在减少,另一方面是农村的住房在增加。每4年新增加的钢筋混凝土房子,可供1亿人口居住(每户60m2计算)。这种矛盾的后果是中国农村有大约30%的住房常年没有人居住,其资源价值约2.4万亿元人民币(每m2按300元计算)。另外,据中国改革研究院提供的数据,尽管农村长住农民人数以1.6%的速度在下降,但农村的户数却在以1%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新增加的分立农户除在一些发达地区不能获得宅基地外,其他地区仍然能获得宅基地。目前中国农村地区的非农业占地已经达到约18万km2,按城市的容积率标准,应该容纳18亿人口,但实际上只约7亿人口,这说明了农村的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全国县以下农村道路长度120万km,村内道路约在250万km左右,每km按5万元计,近2000亿元。这些投资都是因为城市化水平不够而产生巨大的浪费。

城市投资(总体上指除工业投资外的城市内其他投资)包括城市住宅投资、公共建筑投资、市政工程投资及其他相关投资等。城市住宅投资按目前中国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2m2、住房建筑面积单位综合造价3000元计算,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投资均按国家基本建设标准测算,则可大致匡算出每个城市人口大约需要城市建设费9万元左右。各项城市建设费用的大致比例为:城市住宅投资占40%,公共建筑投资和市政工程投资分别占25%,不可预见投资费用占10%。由此可见,1亿人口的城市化建设投资仅为9万亿元左右,仅相当于每年浪费于无效农村住宅投资上的费用的10倍。如果将所浪费的土地资源价值计算在内,则每年可以城市化的居民数量更为庞大。这一点充分说明了中国现行的所谓低价工业化并不低价,而现行的户籍政策是代价巨大的,并没有节省多少城市化成本。

这里还可以考虑一个因素,即城市化滞后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根据建设部报告,乡镇企业80%设在村落,12%设在集镇,7%设在建制镇,1%设在县城,绝大多数“点”达不到多数服务业的“门槛规模”。服务业就业的门路一被限制,同样的投资和产出,创造的就业岗位少了许多,潜在的消费无法形成真实的需求,导致生产的过剩。如果以影响国民经济3个百分点计算(见我们前文的计量结果),大约每年为7000亿元。这一笔产出将进一步加快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篇2

搪玻璃设备是将二氧化硅、二氧化锰、氧化钴等无机物经高温灼烧而牢固地密着于金属表面上成为复合材料制品。其同时具有玻璃的稳定性和金属强度的双重优点,是一种优良的耐腐蚀设备,广泛地应用于化工、石油、医药等工业。由于搪玻璃与玻璃、陶玻璃类似,因此在继承其优异耐腐性能的同时也具备了不抗磕碰、敲打和耐冲击性能差等弱点。特别是搪玻璃设备的附件如搅拌,温度计等更是归结为易耗品范围内。

1、聚丙烯装置中搪玻璃搅拌的工作环境

聚丙烯催化剂生产装置搪玻璃釜主要负责水解高沸物及中和酸性物料的工作。工作温度最高时超过130摄氏度,釜内液体的PH值1~14之间变化。由于高沸物在水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热且含有大量固渣,加之酸碱中和过程中释放出的反应热加剧了釜内液体温度上升的速度,从而对搪玻璃产生较大的热冲击,极易出现搅拌损坏现象,损坏位置集中在搅拌叶中部或搅拌叶与轴连接处,在聚丙烯催化剂生产装置后处理单元搪玻璃搅拌平均使用寿命仅为3~4个月,属于装置易耗品。如(图1)所示,搅拌叶局部表面防腐釉面爆瓷,物料直接接触腐蚀搅拌的碳钢本体,严重时在巨大扭矩作用下桨叶甚至断裂跌入釜底,进而损坏釜底搪玻璃层,造成釜体腐蚀穿孔,造成更大的损失。由于搪玻璃釜的结构,更换搅拌费时费力,经常性的搅拌损坏对聚丙烯催化剂生产装置的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

2、搪玻璃搅拌腐蚀原因分析

(1)搅拌基材制作过程中采用的卷筒、焊接等工艺均产生大量的内应力,部分厂家根本就未进行消除应力工作或进行的不彻底,搅拌R角、焊缝部位极易产生爆瓷损坏。

(2)制造搪玻璃附件时忽略材料问题。搅拌用碳钢管材易出现含碳、硫、锰、硅的含量超标的情况,在制造的过程中很容易在搪玻璃设备表面釉层中产生有许多的气泡,使得其耐冷热冲击能力急剧下降,极易发生局部性的爆瓷。

(3)聚丙烯催化剂搪玻璃釜应用在后处理,在水解过程中由于物料的积累放慢作用导致反应速度的降低,进而使得物料未完全水解完就下降至釜底。随着设备的搅拌转动对于液体的湍流作用会引起搅拌桨局部压力下降形成气泡,高温的反应大量的空泡在破灭的同时又形成新的空泡,并迅速破灭,这个过程在搅拌反复进行,从而破坏搅拌桨玻璃面造成爆玻璃损坏。

3、搪玻璃搅拌腐蚀的防护

根据损坏部位和原因的分析,利用缠绕法成型技术将聚四氟乙烯(以下简称F4)复合于成品的搪玻璃搅拌外侧,形成耐腐蚀的F4搪玻璃复合搅拌器(图2)。利用外裹的F4层优异的耐腐蚀性能的同时作为搪玻璃的外保护层,弥补了搪玻璃的弱点的同时,复合防腐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4、搪玻璃搅拌外衬F4防腐缠绕工艺简介

(1)将搪玻璃搅拌器进行表面处理。

(2)利用F4薄带缠绕搪玻璃搅拌表面6层,且注意应以每圈搭边50%并沿一个方向绕扎。

(3)将坯料放入电炉内350摄氏度左右恒温24~40小时。

(4)烧结完毕外观表面应平整、光滑、洁白,用2万伏电火花检测不导电。

5、结论

通过对搪玻璃搅拌进行外缠绕F4烧结成型处理后的搅拌寿命较原搪玻璃搅拌延长近10倍,解决了长期困挠聚丙烯催化剂生产装置后处理单元的一个难题,实现了装置的长周期稳定运行。F4搪玻璃复合搅拌器已在聚烯烃催化剂行业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应用,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黄建中,左禹.材料的耐腐蚀性和腐蚀数据.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0

[2]金国淼.搪玻璃容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0

篇3

中图分类号:J506文献标识码:A

Semantic Design Clothing Patterns Butterfly “Love”Flower Dependencies

SHENG Jing- Zhao

(Art & Design Department,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48)

蝴蝶“恋”花,作为自然物,在一种新异的艺术感情催生下,转化为传情或言志,更是对美好形态的吟咏歌颂。作为人造物,在服饰形态设计中,上升到功能、装饰、象征意义,产生物以人所需求目的的共鸣关系。蝴蝶“恋”花为组合的服饰图案,从宋代花卉草虫绘画中的写生小品取意后,随着织锦和缂丝等高级制品的织造水平、织金技术进一步提高获得完美,越发成为上至九重至尊,下至黎民百姓的共识,更广泛地被移用于织绣、首饰、饰品、服装中。南宋领抹“绣蝶恋芍药”花边,元代衣袖“万蕊千花”织锦图案,宋元“金蝴蝶桃花荔枝纹”耳环,明代“白玉蝶”形佩,清代“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早已沿袭为民俗文化传统。时尚轮回,蝴蝶“恋”花更诱发一种整体性联想功能与情绪效应。杜鹃花与双蝶节,七星羊皮与纳西族五朵金花,婚纱与蝴蝶袖,为民族服饰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组合。这意味着不是各组成部分简单的集合,而是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

一、从自然形态推衍出意识形态开始

《周易》理想取象建立了宇宙万物“实体”观照的哲学范式,“实体”是指有特殊感情优势和最佳兴奋状态的自然形态,是以客观现实为根据,有助于转化有意注意的信息量。当信息量丰富起来,人的意识开始彰显,以想象的形式删选、整理、重组,建立太虚幻境。《庄子》幻想取象构成承续关系,外延出阔大的意识形态,纯出于幻想,并无客观现实为根据。自然形态推衍出意识形态,直接推出了二者关系:前者是自身生存状态的真实关系,后者对前者关系的体验关系,称作“关系的关系”“第二层关系”。即派生了人与自然形态的另一种特殊关系,即“为我”关系:自然形态被我利用,为我服务。关于“为我”,马克思曾经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说来,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把蝴蝶与花放置在一起审美,“恋”在物与物关系上构成我与我的转折关系,应是第二层关系。这种转折的原点正是一切属人问题的起点和中心点。

二、蝴蝶“恋”花形态语义从属与附着关系

任何物象都包括相互依存的两个侧面:一是对形的认知,二是对态的反应。取象必须是形与态的会通,态从属于形而存在。中国传统取象思想注重“万物静观皆自得”,讲求“天人合一”。蝴蝶恋花进入物我相亲的体验中,初创形态相互之间建立起一定造型尺度、形状、比例组合,从而营造出花“附”蝶、蝶“待”花的亲切氛围:处处见蝶,即处处以花映带之。语义赋予形态结构意义是深层的,抽象的,需要与人的互动过程诠释。蝴蝶“恋”花从表象的具体进一步发展稀薄的抽象从属,是在尊重良好的形态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基础上,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为目的。唐《北户录》中有一则记录媚蝶的变态时用“女子收而佩之,如细鸟皮,令人媚悦,号为媚蝶。”②李商隐《青陵台》:“莫许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③隐藏在形态语义结构后面的意识形态,是人与人之间的或亲情、或爱情、或人情,受制于我们的身体经验、外部世界的特性及我们与外部世界的心里体验。

梁祝化蝶、庄周梦蝶之所以久远传播,主要有两方面成就。其一是形奇、其二是神幻,尤其是幻出葩华,造就了独特的人生追求。由恋花到恋人,由恋家到恋国,这种影响不只停留在形态的表现张力,更在于精神层面的反响、升华。人在蝴蝶与花身上,发现了自己在历史实践中生成的人性、精神和文化,又将此属性赋予了蝴蝶与花,于是遂成为某种伦理意念的附着载体。例如,蝴蝶“恋”花用情姻缘的代表形象成为超现实的媒介物,具有明确的价值指向。在《周公解梦》中有这样的内容:梦见得到蝴蝶,姻缘美满,若是失去蝴蝶,则姻缘损毁。与之相应,在婚礼仪式上欧洲流行放飞蝴蝶,日本要随婚礼礼品赠送一对大的纸蝴蝶,中国在嫁妆上嗜好绣蝴蝶。蝴蝶恋花所凝聚的相思情结附着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

从属是前提,附着是目的。从属关系的基本规律就是源于对人生阅历的深味。附着关系的基本规律就是源于对世间真理的澄思。我们必须辨证处理蝴蝶“恋”花从属与附着的张力关系,其一是与人类自身美好生存的真实关系;其二是与契合自发性创作关系;其三是与积淀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关系。

三、服饰形态语义设计中蝴蝶“恋”花的依存关系

1.服饰形态语义设计的内涵

服饰形态语义表现为服饰外部物质形状和着装后使人产生情感两方面,是由人的形体与动态规律衍生而立意。在设计中视为传达功能和结构特征等视觉符号,涉及与人们的沟通关系。因此,在考虑如何穿着和打扮每个人的同时,“因形见义”的表意符号不能忽视,还必然要对使用者产生精神和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修正作用,是服饰形态语义设计的内涵。

2.蝴蝶“恋”花与服饰形态语义设计依存关系

(1)功能服从关系

服饰形态最基本的功能目的:必须符合人穿着。从设计角度看,外形既是外部构造的承担者,同时又是内在功能的传达者,依照“道法自然”,更好地适应环境。体现在:造型、材料、色彩、人机关系、生产工艺等因素服从使用舒适度。有机形态是功能要素的特有态势,形态是具体的,有生长机能指向意义;形体组合以集合形态为主。现代唐装设计,蝴蝶盘扣巧妙地利用“袢条”回旋盘绕组成环环相扣,能改善穿着过程,同时生动的形式美给予情感渲染,是趣味格调的表征,也具备相当经济效益附加值。团花代表圆满美,构成生理的和谐关系。它们各自分开看时,则在艺术上的成就很小,但组合起来时包含着与社会、民族文化联想等意义。而在后现代主义服饰风格中,蝴蝶盘扣搭配团花图案有了重新理解认识的理由,多了份异类和反叛。首饰形态上的仿生设计,在佩戴者看来十分亲切,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许多设计师让世俗生活中“蝴蝶探花”、“蝴蝶寻花”、“花开蝶舞”的原型,直接飞舞在衣服上“露”的地方,一如真的蝴蝶在花丛中纷飞,流露出的风情比写实更加“具象”。

无机形态没有确定的“象形”。形体组合以点、线、面、体为主,观赏积极性体现在:概念上的抽象、形式上的求新。在现代社会高负荷、高技术状态下,无机形态塑造回归单纯、简洁、自由面,可以缓解现代快节奏带来的种种压力,更符合使用者因在文化、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不同对服饰形态审美差异需求的心理。蝴蝶之所以“恋”上花,二者之间具有认知领域共同之处:外表美丽娇弱,却极易受到伤害,不会长久存在。这样,派生出潜在含义:青春。青春无形无味无色,成为小女生的专利,无机形态的象征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蝴蝶与花的概念反而退居其后。如衬衣下摆加长,随意扎成两个或几个圈;领口抽碎褶或起波浪状;门襟多层次重叠切缝、层秀,多角度勾勒出“美好、热烈、幻想”的立体情境,将松散的服装部件与人物都统一于一个意念框架之中,从而实现了形散而神聚的结构张力。

(2)情境示意关系

有机形立面是相对于几何形立面所提出的概念,采用有机曲面的形态来区别于横平竖直、直尾转弯的立面形态。蝴蝶结属于较规则的有机形曲面,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加以设计,变化性中蕴藏规律性。在礼服上运用自上个世纪欧洲巴洛克艺术与洛可可艺术开始流行,几乎就从来没有减少过。在现代服饰立面设计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产生多样化嬗变。将之放在环境、场合、空间情境中加以体验,同时示意对受众者的尊敬以及要求得到受众者的情感认同。男士蝴蝶结,属于方寸艺术,虽然小,但代表了身份、地位、品味、教养等许多无形语言,礼仪规范目的加强,造型特点遵从规律大于变化。如蝴蝶结的条纹设计,暗示了花的存在,促使视觉运动传感器沿着不同方向运动,很好地起到提示方向,引导实际作用;尖角设计,表明了不可触摸的语义,颠覆了对使用模式的惯性理解,而恰恰相反,如同康定斯基所说的一个三角形具有它特殊的精神上的芬芳一样,带来了使用者心理上的愉悦感;打结设计,考虑的是相对简单的二维空间,形态变得变幻莫测,享受着似蝶似花的动态乐趣。女士蝴蝶结,造型特点遵从变化大于规律。中式手法注重平面装饰,常运用中国画“平行相破”避免完全对称、板滞,求得灵活与变化。西式手法注重空间装饰,常运用“冗余”重复形态,组成焦点的强势立场。常见有间隔重复,产生连续流动;渐变重复,形成张力线;交替重复,形成角度构图。

(3)意象并置关系

意象生成是意与象的并置,意象并置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意象为平行并列和共同展示时的相互映照。比兴纳入到意象并置的构建体系中,可以看到比“显”兴“隐”的并置呼应,起到不同的意象作用。(《毛诗正义》卷一)认为,比兴是借助外物以寄寓主观情志的手法,这与意象的内涵是一致的。

北美“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品牌恰当运用蝴蝶元素比作性感尤物亮相秀场,因而能将视点快速引入全美潮流趋势,蝴蝶同时具有创造组织标志活动的情境意象功能,(图1)潜在的“蝴蝶效应”且影响着全球三十亿女性的内衣文化,正所谓“云想衣裳花想容”,爱美是女人的天性。中国传统民族织锦通过谐音、会意、借代等多种表现手法,构成民族意象。(图2)如“百”象征着完满大吉,“偶”象征着喜相逢,“百蝶飞舞”和“百事如意”,“双蝶连理”和“双福齐至”“比翼双飞”,构成与吉祥比较稳定的寓意模式,而逻辑结构成为空间“位置”上的中心点,有对称式、散点式、分割式等排列。蝴蝶翩飞,色彩亮丽,未见一朵鲜花,却似乎穿梭于花丛中。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意象构成了旅游开发之间心理意象的关系。从民俗文化中发展起来的“百蝶”、“双蝶”用于旅游纪念品,打破传统,具有时效性和独特地域性。材质上充分发挥针织、皮革、刺绣、珠片等民俗工艺;造型上结合了同心锁、同心结等民族情结连成整体,使旅游者可“睹物思情”。“百蝶”、“双蝶”用于舞台服饰,意象塑造具有“程式化”“虚拟化”的表演特征,巧妙利用道具就把剧情最重要的情节表现出来。如配扇舞,舞扇子时,服装也跟着甩动,仿佛看见一群美丽的少女在嬉戏、扑蝶,又带出“花”这一意象:隐喻少女天性纯洁美丽和可人笑靥的生活写真。

西方常把女装比喻成“盛大的花篮”,在这个花篮里除了鲜花、蕾丝,还有蝴蝶和缎带,而中国少数民族蝶图腾,蝶形饰物,蝴蝶髻,蝴蝶帽,花头巾,表明现代原生态服饰形态设计用意象以简炼手法创作,符合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双重并置。

(4)新合体加减关系

自然形态中的蝴蝶经过毛毛虫超级成长,到艰难和痛苦蜕变,再到成蝶,造型不断变化决定了不断产生新形体的能力。在新形体组合中,加法与减法是普遍运用的两种对立统一的手法,加法是采用添加、堆积、填充、重复、穿插等创作手法,扩充造型体量、组合。立体蜜蜂、蝴蝶、鹦鹉、喜鹊与面料上多个印染花卉精心安排于一个整体,极大地加强多维时空的散点透视。素提花、打花、挑花、坎花技艺集于一体,则反映出层次、节奏渲染力。正如E•B•赫洛克所说:“时装变化频繁,其实用的成分越小,奢侈的成分越大。”④同构与加法形式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换句话说就是互相寻找形态客观对应物。对应物可建立在含义、形式、形义、异质相似属性上。表现手法可针对性侧重物体本质、视觉、媒介及人们的心理反应等因素。蝴蝶被喻为“会飞的花朵”,蝴蝶的色泽、外形、表皮和花朵的颜色、外形、纹路进行了形式同构创意。这个新合体,其间并没有运用任何联接媒介,却让人强烈地感觉到似蝶似花(图3),似牡丹谓富贵,似荷莲暗喻君子,属“合体纹”。黎族织锦中“百花图”,实际上是蛙人纹的几何图案化。减法是在原有形体空间上进行剔减,得出明显的优势点和劣势点,合理取舍,去粗取精,局部上采用切削、挖空、分裂、打散和小形体的重组。内衣上的蝴蝶,繁缛细节削减至几道波浪折皱,内衣外穿,缺不了替换蕾丝花边和璀璨珠宝。减法应用到织物组织构造中,常用有镂空、烂花、漂洗、剪切、抽纱等加工,即使蝴蝶与花有相同的色彩,形象的特征和体积也会呈现虚实相生。

二者之间关系可以进一步从建构和解构、复杂和简洁、规则和不规则、开敞和封闭等关系的比较中得到更好的理解。(责任编辑:楚小庆)

① 曾繁亮《发展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张力关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12期,第259页。

篇4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103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2

0 前 言

政府部门作为我国管理机构的核心部分,其不仅关系到我国国策的执行,也关系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经济发展、社会安全等多个方面,社会的飞速发展加快了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步伐,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各个领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互联网+”,在为政府管理带来极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如今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下政府管理转型已经是势在必行。

1 我国政府信息化管理中的弊端

1.1 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大范围使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并且也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使传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得到了有效避免,但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此方面的建设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另外,我国政府的信息化管理中应用的技术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相关技术人员也未能紧跟时展的步伐提升自身能力,同时相关设备的性能也有待提升,以上种种已经使我国政府信息化管理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要求,适应发展趋势。除此之外,不难发现我国信息化技术在政府部门的应用范围一直未得到扩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也是导致我国政府信息化管理转型困难的因素之一。

1.2 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

除了技术落后、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更新、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有待提升外,不具备完善的管理机制也是妨碍我国政府信息化管理转型的重要因素。不难发现我国很多政府部们虽然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但其中很多内容均是多年前所订立的,已经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现状,因此其在日常工作中无法发挥管理机制的作用。另外,我国政府一定程度上依然处于传统管理思想和模式下,如条块分割制度、分级制度等,都使我国政府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无法很好地实现信息共享,相关人员的技能得不到提升,也使信息化管理在政府部门的日常工作中无法发挥更大的作用。

1.3 缺乏信息保障措施

虽然我国信息技术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但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整体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也使我国迅速成为智能终端数量最多的国家。然而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其所带有的信息安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尤其在信息时代黑客侵袭、网络犯罪等现象更是层出不穷,这使我国国民的个人信息不断被恶意盗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国民因接收到诈骗短信等不良信息所导致的损失已经高达800多亿元,而国民中个人信息泄露者更是高达78%左右。归根结底,导致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我国在信息安全方面,尤其在技术更新和研发方面的措施不够完善;二是我国政府部门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这也导致了很多网络犯罪者无法得到应有的惩罚。

1.4 缺乏整体规划

众所周知,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前提是具有完善的整体规划,但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政府部门的规模、发展现状等都有较大差异,更关键的是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这也是导致无法实现整体规划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对于乡镇部门和偏远地区来说,其常年处于经济落后的状况下,无论是管理理念或是基础设施都无法及时得到更新。并且在政府部门的内部信息化管理中,也通常存在操作不标准、技术水平不均而导致的信息共享困难现象,过分分散的信息使政府之间、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变得异常麻烦。

2 “互联网+”时代下政府信息化管理转型的措施

2.1 统一技术标准

“互联网+”时代政府信息化管理应充分实现统一管理,使国家、社会等多个方面信息得到统一管理,但此方面我国目前依然无法实现。为了能够尽快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更新和完善现有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并对所有政府部门下发统一的技术标准,促进彼此间的协作发展;第二,乡镇地区和偏远地区所存在的问题多来自于资金不足,因此应加强对该类地区的经济支援,使其拥有足够的资金来引进先进管理设备,并能够使相关技术人员得到足够的进修机会;第三,除技术标准外也可以对各个政府部门配备统一的考核机制、任务指标等。

2.2 完善动力机制

如今政府部门的动力机制对于当代工作者而言已经越来越起不到作用,而政府部门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等多个方面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电子政务在政府部门的日常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政府部门应在内部加大该方面的宣传力度,并完善以往的动力机制使内部人员对信息化管理更具责任心。在完善动力机制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市场机制,如在管理制度中适当添加奖惩制度,对于积极进取表现优异的人员采取奖金或其他方式的奖励,而对于在工作过程中犯错误的人员则应按照管理制度予以惩罚,如此可以使我国政府人员在信息化管理制度下更好地开展工作,为广大人民创造更多价值。

2.3 完善相关制度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政府部门中完善动力机制虽然可以约束政府人员的个人行为,也能起到激励人心的作用,但仅仅依靠动力机制无法真正保障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完善政府部门的内部制度势在必行。政府部门所开展的工作多半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因此在完善相关制度的过程中应充分表现出以民为本的思想,并更改和完善管理制度中的各个细节,在政府部门中建立起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具体可以表现在技术标准、人员配置和培训工作、工作流程标准等多个方面。

2.4 注重循序渐进

管理模式转型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工作,其中势必会牵扯到很多方面的内容,若将其进行归纳总结则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工作作用;第二,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能;第三,管理方式。以上三个方面在政府部门的信息化管理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在转型过程中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部门,因此在转型过程中应多多注意以上三个方面。在转型的过程中政府部门的职权问题势必会受到影响,处理好放权和授权工作极为重要。另外,在转型过程中政府部门内部的工作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或许会因为一时无法适应而导致出现问题等,此时应及时调整心态并对问题展开分析,以便于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2.5 实现新公共管理

新公共管理在我国的兴起时间不长,其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如今我国也已经渐渐意识到新公共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在信息化管理体系中应用新公共管理模式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新公共管理主要包括:公共服务、危机处理、政府诚信建设等三个方面。新公共管理体系中所包含的细节很多,例如: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处理危机,在此过程中该工作的开展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第一,对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第二,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第三,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传播和共享;第四,完成危机处理后做好善后工作。

2.6 强化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并且“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管理,其主要依据强大的信息源,来开展工作。如今虽然我国政府部门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应用还算顺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信息源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情况,而相关人员似乎并未意识到此问题,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大此方面的宣传力度,同时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其更具备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3 结 语

政府信息化管理转型对于政府部门的发展至关重要,如今信息资源已经渐渐取代了传统资源,在管理过程中信息资源的使用可以有效弥补传统资源存在的缺陷,使管理变得更为方便快捷。我国目前的政府信息化管理虽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化管理转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需要多个方面的配合,并要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发展走向等多个因素作出分析,才能制订更为完善的转型方案。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1-051-02

随着湖南省烟草公司怀化市公司(以下简称怀化烟草公司)的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怀化烟草公司正从传统百货店和个体零售的模式向以连锁经营为主业的多样化模式转变,对分销网络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则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缩短流通时间、达到资源利用有效化。为了全面掌握卷烟市场零售户对怀化市烟草公司物流状况的客户满意度、顺利解决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改善怀化市烟草公司于零售户之间的伙伴关系,怀化市烟草物流从配送时间、配送人员、配送次数、产品包装、信息反馈等多个方面对怀化烟草客户服务体系进行了调查并对其配送体系进行了优化,针对烟草物流的特点,设计和构建较为全面、客观的烟草物流配送客户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烟草物流配送客户满意度的评价模型,丰富了烟草物流配送客户满意度的评价模型,为怀化烟草物流配送体系的完善建设提供了依据。

一、客户满意度分析

(一)对配送时间的满意度

调查显示,各零售户对烟草物流配送中心送货时间的安排和及时性满意度较高,但是离达到我们客户服务的目标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才能使更多的客户达到非常满意的程度,尽可能地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二)对配送人员的满意度

调查显示,烟草物流配送中心配送人员素质普遍较高,服务态度较好,配送服务人员在配送服务中亦无违规收取费用的现象,客户关系较融洽。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烟草公司配送人员与零售户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

(三)对送货次数的满意度

烟草公司采用“一访二配三送”的配送机制,基本能满足零售户的需求。

(四)对配送货物的满意度

调查显示,卷烟很少出现货物破损和货物破损的情况,客户的满意度较高。但是还是有部分客户出现较多次数的货物破损情况,部分客户出现过数量不符的情况,物流配送中心应该查找原因并进行及时处理。

(五)对烟草物流配送中心服务改进意见的调查

大部分卷烟零售商认为烟草配送需要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位居榜首,我们可以从提高配送人员的素质等方面来改进。其次,部分卷烟零售商选择降低缺失或破损、提高运输质量这两项,所以配送中心还需重视卷烟的包装情况和运输质量。

(六)对货款结算方式的满意度

调查显示,大部分卷烟零售商对目前货款结算的方式非常满意。

(七)对订货方式的满意度

现在怀化烟草订货方式主要分为电话订货和网络订货两种,传统订货方式为电话订货,对于零售商来说,电话订货比较简单,但是容易出现差错。网络订货比较清晰明了,但是一些年纪偏大的卷烟零售户不会操作电脑,不熟悉网络订货的流程,所以会出现差错。因此烟草公司应该加强客户培训,保证每位客户都会使用这个订货系统,提高客户订货便利程度,否则会降低客户的满意程度。目前网络订货覆盖面较宽,订货方式的满意度普遍很高。

(八)对客户信息反馈体制的满意度

在对客户反馈信息是否便捷进行了调查研究中,设置了熟悉多种便捷的信息反馈方式、熟悉一种信息反馈方式和没有信息反馈渠道三个选项。所以如果遇到问题他们可以及时向卷烟客户服务中心进行反映。卷烟零售户熟知物流配送人员的电话,怀化市烟草公司也为每位卷烟客户发放联络沟通卡,有客户服务中心、物流配送服务人员、专卖案件举报电话、投诉电话等电话号码,使每位客户方便找到自己所需要联到的部门。

二、湖南省怀化烟草公司物流客户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怀化烟草公司客户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配送时间和次数相对固定;2.配送人员服务水平高低不平;3.产品包装破损情况仍然存在;4.信息反馈不够及时。

三、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一)怀化烟草公司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的搭建

篇6

系统分析

(一)分析方法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简称SD)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Forrester 教授于1956年创立的一门研究系统动态复杂性的科学。它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手段,主要用于研究复杂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动态行为之间的关系。本文以Vensim软件为分析工具,利用图示化编程建立模型;运用结构分析工具研究模型系统结构,数据分析工具研究变量行为模式。

(二)系统边界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企业孵化器是经济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内涵也随着经济发展变得越来越丰富。企业孵化器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中小高科技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和咨询等相关管理的服务体系,目的在于使中小高科技企业迅速成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技术创新,这一组织体制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实现吸引人才和造就人才的价值增值,是一种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新型社会组织。

自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以来,城市创新理论问题的研究逐渐兴起,关于创新型城市内涵的研究也有较多探讨。创新型城市是现代城市竞争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它需要依靠一定的科技、产业、经济、体制、人力、文化等核心要素的推动,形成具有一定自主性的价值创新体系,从而促进整个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结构性调整,实现城市健康快速发展。

(三)变量选取

企业孵化器与创新型城市建设在理论上存在密切的互动发展关系。一方面,企业孵化器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推动力。它可以增强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使较高的创新投入资金获得较高的创新产出,实现城市科技、人才等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企业孵化器的拉力器。企业孵化器的良性运营离不开它所依赖的宏观环境,健全的服务管理体系、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是企业孵化器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该系统的变量因素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要变量因素。包括: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市场机制、相关扶持政策、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技术进步占经济增长的比重、创新人才比重、创新产业比例、法律体系的健全程度、中介机构数。二是企业孵化器的主要变量因素。包括:外部市场需求、员工的素质与能力、企业孵化环境的整合能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融资比率、技术创新成本、企业孵化成功率、产学研一体化程度。

(四)模型结构

通过对企业孵化器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关系的简要分析,两者互动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如图1所示。构成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元素包含“流”与“元素”。“流”分为实体流和信息流;“元素”包括状态变量、速率和辅助变量。本文主要运用Vensim软件的结构分析工具,来举例分析企业孵化器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模型的结构。

在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中,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占比是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在系统流图中,技术进步占经济增长比重的循环有38个之多,也体现了这一点。其中一个链条较多的包含了10个变量:技术进步占经济增长的比重、市场机制、政府宏观调控力度、法律体系的健全程度、外部市场需求、产学研一体化程度、企业孵化环境的整合能力、融资比率、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企业孵化成功率、技术进步占经济增长的比重。

负反馈中的一个重要变量为技术创新成本,其中循环链条最多的为9个,包括技术创新成本、融资比率、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企业孵化成功率、技术进步占经济增长的比重、市场机制、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相关扶持政策、中介机构数、技术创新成本,在循环中变量的作用不断放大,催生负反馈的自组织行为。

运行机理

机理原是物理学概念,本意指机械内部组织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功能原理,后被其他学科借用。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研究创新型城市与大学科技园的互动机理,必须深入以下关键点:原始动力性,即两者互动的动力源,决定着互动发展的状态及其活力;组织互动性,即城市与园区的组织结构,决定着二者相互作用与有机联系的深度与广度;功能导向性,即互动功能的性质与状态,有利于认识两者互动产生、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因。根据图1建立的企业孵化器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及模型系统结构变量之间的因果追踪,本文试图从以下主体角度来简要概括企业孵化器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的运行机理。

第一,以政府为主体的政策扶持为主导的运行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企业―市场,三者之间的互动运行是一种动态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二是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突出充实本地区人力资本的重大意义。三是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市场,强调产学研结合是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关键。

第二,市场―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市场机制、金融活动、法律体系与以孵化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运行,突出市场机制、金融活动和法律体系对企业的技术创新都有着重要影响。

在图1所示的系统因果关系图中,有两种动力源,即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两种动力源的不同作用路径也形成了大学科技园孵化功能与创新型城市互动的两种实现模式,即市场驱动型、政府推动型。

互动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构建互动生态系统是基础

一是立足角色,找准生态位。借鉴斯坦福大学与硅谷在大学科技园区与创新型城市互动发展的成功典型经验,大学科技园区要充实孵化器的角色,孕育创业创新型发展模式。

二是构建系统的内部转化机制。在大学科技园区与创新型城市双向互动中,在关切相关利益的基础上,创新内部转化机制。如斯坦福成立了第一家大学的技术授权办公室,专门负责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后来为其他高校纷纷效仿。

三是注重经验积累。成功的互动关系来自于不断的经验积累,如Gordon Moore(2000)将硅谷经验概括如下:一是科学家成为管理者;二是把科学商业化、产业化;三是善于识别、创造和捉住机会;四是强调专业化。我国大学科技园起步有10余年历史(1999年启动, 2001年首批认定),创新型城市建设时间更短(2006年启动,2008年深圳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相对于发达国家60余年的历史,还有待经验的逐步积累。

四是创造良好的互动生态环境。以研发及转化为核心内容,组织各种关键资源,营造宏观与微观环境,引导相关利益方的积极参与,包括大学之间的互动、政府的介入,特别是对研究的大力扶持,以及各种专门事务机构的完善。相对于市场驱动模式,我国情境下的互动发展还需要破解区域历史的影响、制度体制的羁绊,如逐步改变资源配置的纯行政方式,变条块管理模式为社区管理模式,解决好属地高校、驻地高校与地方的关系。

(二)优化系统行为是关键

一是优化系统参数。在复杂系统中同时有多个参数需要同时优化,如在图1中,优化相关扶持政策、提高融资比率、创新融资方式、变资金流的校内循环为校地双向甚至多向循环,达到相互影响与相互塑造的更深层面。

二是优化系统结构。复杂系统中包括多个状态变量,如何从中选择决策所依据的信息源以及如何根据所选定的信息源来决策是系统动力学模型中重要的寻优问题。如图1中的企业孵化成功率、技术进步占经济增长的比重、创新人才比重等变量在大学科技园孵化功能与创新型城市互动中成为决策依据的重要信息源。

三是优化系统边界。系统边界及边界条件变化引起系统资源的竞争和再分配。而且引起边界发生变化的条件是历史客观的,涉及的边界优化也有多个视角。在大学科技园与创新型城市互动中,大学学科群与城市产业群的匹配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着互动程度;在人才培养方面,大学提供的各类人才的产业适用性由于时滞的存在需要提前预研,这在行业型高校与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更加突出;再者,还要突破地域与体制的固囿,在突围中实现突破。

(三)建设学习型组织是重要的实施策略

大学科技园与创新型城市的互动关键在于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城市主体的五项修炼,彼得・圣吉认为系统思考的修炼是建立学习型组织最重要的修炼,同时系统思考也需要有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四项修炼来发挥其潜力。

第一,以系统思考统领与强化互动发展。以系统思考为统领,在大学科技园孵化功能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互动关系中坚持系统观点与理念,探究互动的发生条件、影响因素,发掘互动的深度、广度与可持续性,以推进整体融合获取大于甚至倍于各部分加总的效力。

第二,在开放中实现自我超越。通过大学科技园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大学功能协同,并在实现机制上实现超越。创新型城市建设在于升华城市精神,实现资源整合,创新驱动城市发展。实现二者互动,要在对客观现实正确判断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契合点、成长点,并持续推进。

第三,转变组织心智模式。在大学科技园孵化功能与创新型城市互动中,树立双赢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破解固有的行为方式。跳出体制藩篱,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与服务型政府改革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在官产学研对接中,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提高大学的社会认可度,拓展发展空间。

第四,建立共同愿景。转变大学科技园与创新型城市在体制上游离、运作上并行的现状,建立基于超越与创新的共同愿景,并提升实现共同愿景的能力。一是挖掘持久动力,把握现代大学价值与城市时代精神的契合点;二是持续接力,不因管理层的变动而大幅度起伏;三是根植于民众,为社会各阶层高度认同。

第五,团队协作与学习。运用系统动力学工具对大学科技园孵化功能与创新型城市互动进行系统分析,本身就是对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一个推演。在现实中,促进团队协作与学习,要营造集群氛围,通过中介机构与组织创新,提高面对面交流的频度。以广视野、宽角度、多领域的团队推进大学科技园孵化功能与创新型城市创建的互动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张波等.系统动力学简介及其相关软件综述[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2)

2.欧庭高.企业孵化器运行系统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3.蒋年云等.创新型城市:广州的实践与思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王柏轩,刘小元.企业孵化器的运营与发展[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

5.王步芳.企业群居之谜:集群经济学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7

篇7

海南黎族作为一个历史文化传承深远的民族,在服饰文化方面有其独到的特点。对海南黎族进行经济开发,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作为重要的卖点、热点是必然趋势。不过,考虑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有必要在经济活动中对黎族服饰文化进行保护。只有施行完善的服饰文化保护政策,才能确保黎族服饰文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会被其他文化所冲击。

一、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的特色

1.民族文化的代表性

海南黎族服饰文化是黎族特有的精神文化、习俗、传统和艺术文化、艺术特色的集大成者,是民族文化的经典代表。透过黎族服饰文化的特征,就可以深入了解到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点。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的重要载体就是黎族的织锦,它被评为“海南敦煌壁画”,是古代的“岁贡极品”,这就足以看出这种织锦的品质高端,文化研究价值高,具有极强的保护价值。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这种堪称“皇家贡品”的民族艺术文化宝藏成为重要的发觉点之一。在某种意义上说,黎族服饰文化在织锦上体现的最为全面,海南黎族的文化在服饰文化上的体现最为全面。黎族服饰文化直接代表了黎族独特艺术文化的最高水平。

2.民族服饰艺术的唯一性

海南黎族服饰文化与众不同,具有极高的唯一性,是当今各民族之中保存最完善、艺术性最强、风俗特点最浓厚的一种艺术形式。黎族服饰文化的唯一性首先表现在制作工艺的唯一方面。黎族织锦是当今黎族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工艺,具有长远的历史发展底蕴,与本地的棉花种植量大、棉花质地优良、矿物质染料丰富、资源丰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更是黎族特定的历史发展环境和文化氛围发展的必然结果。黎族服饰文化发展的第二个表现就是在制造工艺上加入了艺术性的设计理念,融合了黎族的文化传统、信仰、劳动环境和生活氛围、情趣主张等重要内容;比如黎族服饰文化中的“龙被”,工艺先进、观赏价值和工艺价值世所罕见。这几个方面的表现,让黎族服饰文化唯一性的特点格外突出。

3.过往文化传统的延续性

黎族的历史发展进程比较统一,文化传播的脉络较为明确,这使得黎族文化整体上表现较为明确和完整。以黎族服饰文化特点为例,它的发展过程,所涉及到的祭祀符号、家族标志、文化符号、传宗接代、爱情信物等方方面面都有着比较系统的文化指向性。什么样的符号代表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造型传递什么样的感情、什么样的图案代表什么样的意义都非常明确,且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特点,是一种在族内具有良好的延续性和系统架构的文化体系。从古至今,黎族的服饰文化传统都保留的非常完整,很少受到外族的文化干扰,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至今黎族的服饰文化依然保留的很好,且一直在贯彻和落实,在老年一代向青少年一代的传递中甚少遗漏,文化传承延续的特色非常鲜明。

二、现代经济条件下黎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1.经济和商业模式的引入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对黎族服饰文化进行开发是必然。引入适当的经济政策和商业合作模式,在不损害黎族服饰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通过良好的经济政策和商业模式为黎族服饰文化的崛起和商业化提供动力,这也是让黎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成功转型的关键。没有现代经济政策的支持,没有恰当的商业模式支持,黎族服饰文化可能会遭到外来文化的破坏,可能无法在杂乱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独立性,一旦黎族的服饰文化遭到损坏,想要重新弥补就会非常困难。要注意经济政策倾斜的同时,加大对商业合作模式的管控力度,确保以正规的投资者、商业经营计划和运作方案来开发黎族服饰文化,开发服饰产品的多元化,避免经济开发和运作过程中出现不良现象。

2.专业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

黎族的服饰文化本身在传承过程中保护的很好。不过这只是在原来的历史文化特征中进行传承。一旦引入现代化的经济制度和商业模式之后,传统的文化保护策略可能就无法发挥作用。对此,相关部门、政府应该考虑引入专业的文化传承培养人才,以对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充分了解,对黎族服饰文化的深入了解来参与到文化传承保护中来。要制定详尽的保护策略,对商业合作项目、经济合作项目、方案以及未来的发展价值、意义、影响等各方面进行评估和审核,找到其中存在的风险制定弥补方案,切实做好经济开发过程中的文化保护。

3.文献资料的录入和保存

传统的黎族服饰文化在传承方面主要依靠的是本族文字传承和语言行动上的感染、言传身教。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这样的传承方式略显薄弱。可以考虑让熟悉黎族语言文化的人士参与到文化传承与开发中来,将黎族的服饰文化以文献资料的形式记录下来,开发成系统、全面、完善的文字内容,递交给政府或相关部门作为档案材料保管,确保文献资料可以保存起来。这些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也可以为经济开发提供更直观的参考,避免经济行为发生不良的后果,破坏了原有的服饰文化氛围。除了做基础性的文献资料整理之外,还可以考虑将这类资料进行整合,制作科研课题,提供学术研究,促进文化部门、研究人员对黎族服饰文化有更深刻的接触,加快服饰文化的开发进程。

4.基于现有文化特色的创新和发展

为了让黎族服饰文化能够迎合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部门必须注意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大胆的创新应用。比如黎族的服饰种类、常用的图案、在不同场合的图案蕴含的意义等,进行现代化的加工和开发,通过服饰展览、服饰设计、工艺研讨会、旅游景点开发、农家住宿旅游等各种形式在黎族服饰文化中加入现代商业元素和经济理念,用创新性的举动推动黎族服饰文化的开发,为黎族服饰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壮大提供多元化的途径和方式。现代社会,黎族服饰文化如果不顺应时代进行改变和创新是无法满足经济开发需要的,在保留其特色和底蕴的前提下进行多元的尝试,赋予黎族服饰文化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推动文化的传承有重要意义。

三、总结

黎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现代社会面临着很多困难,通过经济开发的形式来赋予黎族服饰文化全新的生机与活力是重要内容。不过考虑到黎族服饰文化的唯一性、代表性,在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之前,做好文化保护研究非常重要。依托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参与,依托较为严格的合作方式审核和经济政策的保护性倾斜,大胆开发多元性的商业合作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和投资者参与到黎族服饰文化的开发和创建中,这对于黎族服饰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作者单位:1.桂林理工大学;2. 桂林理工大学;海口经济学院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熙兰. 红瑶红色服饰文化考证与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2]刘茜. 无字的教科书:苗族服饰文化的课程意义解读[J]. 民族教育研究. 2009(04)

篇8

近两年来小灵通的迅速普及将移动网与固定网的互联提上了日程。去年11月,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就向信产部提出了短信互通的申请,信产部批复要求在2004年3月前实现互联,此后中国移动与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分别签订了测试备忘录,并在上海、河北、吉林、江苏四地进行网间测试。去年5月,福建联通与福建电信实现了小灵通与手机的短信互通,虽然很快被叫停,但这已经证明互通在技术上不存在问题。然而,由于牵涉复杂的利益分配,尽管各运营商之间进行了多次谈判,但一直没有明确结果。小灵通以移动市话的定位赢得了巨大市场,目前电信和网通两大固网运营商的小灵通用户已近5000万,一旦实现短信互通,将大大提高小灵通的竞争力,这正是移动运营商们不愿见到的。

不过由于各地分公司之间还要进行谈判和技术测试,真正的互通最快也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另外,结算问题仍将是一个难题,最终将实行短信双向结算还是像语音互联那样采取单向结算,目前尚未确定。(徐亚岚)

动画和付费电视可吸纳外资

8月底,国家广电总局的两位副局长在广博会期间的两场演讲中,不约而同地提到广电行业动画领域和付费电视领域允许外资进入。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认为,产业化是国内动画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国营动画制作单位进行改制、改组和改革是必然趋势,实行多渠道融资,在国内资本控股的前提下吸纳国外资金,从而形成多主体投资、多渠道开发的局面则是产业发展的既定目标。而在第五届中外有线电视管理高级研讨会上,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在谈到付费电视节目生产问题时,表述了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包括改进现有的国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引进民营资本建立现代企业;继续放宽节目生产门槛,在把握主导权的情况下,引进国外资本,成立中方控股的合资公司等。

这是政府部门首次表态节目制作等方面将向外资开放。依据我国对世界贸易组织所做的承诺,目前在广播影视行业领域对外资的开放只涉及到音像、广告和电信领域,而节目制作和付费运营等领域则未明确规定。(陆悦)

2004互联网大会看好P2P

“中国互联网更可能会领先世界,并且下一个十年的互联网将会发生以声音和图像内容为主的革命,上网方式也会由当前的拨号为主转变为宽带网络”,张朝阳在9月1日“2004中国互联网大会暨亚太数字科技博览会”上阐述了他的观点。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2004中国互联网大会是本年度中国最高级别的网络盛会。

多位专家谈到P2P技术的发展,中科院院士、深圳科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侯自强认为“未来互联网最本质的东西是分布自治,而最适合它的方式将是P2P技术,截至到今年六月,在互联网上用P2P传输视频流量已经超过音乐流量,P2P不管是文件共享还是协同结算,都在给我们的社会以颠覆式的改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副导师、UT斯达康首席科学家杨景也认为,下一代网络在应用层面将会有两个发展取向,一个是完全基于P2P技术的主通讯模式,另一个就是怎样实现基础设施的融合,但他同时表示目前支撑三网融合的技术力量并不完全具备。(陆悦)

2009年全球付费搜索市场将达55亿美元

篇9

前言

北海公园是一座具有800多年历史的皇家园林,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在琼华岛和团城景区的二百余株古树是这座古老历史 园林活的见证,是古代劳动人民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古树的养护管理以及复壮工作在专家的指导下,总结以往的经验,对景区内古树的养护及生长势弱的古树复壮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琼华岛景区古树的基本情况

团城及琼华岛是北海的主要景区,目前岛上共有古树200余株,分为一级和二级古树,涉及树种6种(侧柏、桧柏、白皮松、油松、国槐、楸树),其中常绿树种占绝大多数。目前,除6株古树生长势差,其余二百六十株古树生长势基本正常。

二、古树生长势较弱的原因分析

通过历年来对琼华岛生长势正常与濒弱古树周围环境的观察与分析,认为造成以上古树生长势衰弱的原因主要是:

(一)地理位置:古树植株多生长于陡坡或道路旁,不利于水土保持,游人踩踏易造成土壤板结。岛上建筑较多,古建筑的灰土地基对建筑旁的古树根系生长非常不利。

(二)土层:由于琼华岛由土和太湖石人工堆砌而成,部分山石上土层很薄,造成古树根部发展空间小,从土壤中吸收养分也相对减少。

(三)通风透光条件差:由于部分区域高大乔木密度大,古树生长其间,通风条件较差,光照条件差,影响古树的生长。

(四)病虫害:由于古树部分分布在琼华岛白塔山的山体中间部分,超出了打药车的辐射范围,发现的病虫害只能用喷药筒人工防治,相对于打药车在防治高度和范围上效果都不好。

(五)人为破坏:由于琼华岛是对游人开放的景区,游人的踩踏、喝剩的饮料以及游人刻划古树,污染了土壤,增加了不利于古树生长的盐分,是人为破坏的因素。

三、养护及复壮措施

(一)对于生长情况良好古树的养护

在加强正常养护的同时,对有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古树主动采取预防性措施,我们主要作好以下几点:对古树生长环境的控制,及时清除生长在古树周围的杂树;春水和冻水的灌溉要及时、充足,旱季补水,雨季注意排涝,特别是对白皮松进行排涝处理;减少因人为造成的对古树的破坏,向游人和职工加强古树保护和植物生长知识的宣传教育;控制因病虫害对古树造成的危害,结合琼华岛的地形,提出合理化建议,目前已在琼华岛山顶安装了两个打药箱和打药泵,从而消除植保防治死角;在琼岛景区内于古树的树冠投影区域适当作复壮井。例如在2009年琼华岛永安寺前广场的改造中,我们参照团城的古透气井,在广场古树的垂直投影处作仿古透气井,并作30×100厘米的复壮沟使之相连,改善地下通气条件,既美观了环境,又对树木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复壮效果好,后推广至全园古树。

(二)对于濒弱古树的养护及复壮措施

我们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致濒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养护复壮:清除古树周围的杂树,对古树基部进行培土(腐殖酸土与素土混合)增加土层厚度、改良土壤结构,及时打药控制因红蜘蛛、蚜虫而造成的危害;将古树树干垂直投影内的早园竹去除并单独做堰,将早园竹与古树分割并分别进行养护,避免因对早园竹大水浇灌而造成土壤含水量高。去除早园竹后,使古树周围的通风采光条件得到改善,有利于古树的生长;作复壮井,内置腐植酸土,槲树叶等营养基质,改良土壤的酸碱度;堵鼠洞,释放灭鼠药消灭鼠害;古树周围培土,使用滴灌系统灌溉,供给古树生长所需水分,缓解坡地水土流失问题。

四、讨论

通过对琼华岛古树多年来的养护观察,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古树的生长势良好,6株濒弱的古树通过复壮措施和加强水肥管理,生长势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古树的树叶宿存基本在2~3年,叶色正常(较绿),树木的枝干也没有再发生死亡现象。据观察总结,挖复壮沟,填充腐殖酸土、槲树叶等营养基质,对柏树类的古树复壮效果明显,而松类古树特别是白皮松,根部或复壮井中施肥复壮效果更明显。

总结这些年的经验,在作好正常养护的同时,我们感到对于古树的养护复壮主要还应注意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树木的立地条件、生长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因施工产生不利因素时,在养护上应采取预防性措施(如:挖复壮沟增加透气性、适当施腐殖酸良土壤、施药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及时对断根古树施放生根粉),避免树势的逐渐衰弱;做到因树养护。由于北海历史悠久、立地条件复杂,在对古树进行养护复壮时,不能单纯的采用一种模式,要根据不同的树种、不同的立地条件、生长环境、致濒原因进行养护复壮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佃林. 《植物与植物生理学》[D].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张东林. 《高级园林绿化与育苗培训考试教材》[D].中国园林出版社,2006.

篇10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2(b)-0144-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adherence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integration of medical mode in the treatment of BiPAP ventilator assisted ventilation. Methods 100 cases in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of the First Hospital of Jiaxing City accepted BiPAP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reat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of respiratory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type Ⅱ from June 2012 to June 2014,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5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iPAP nursing,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ed care model of health care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on the BiPAP ventilator treatment compliance, arterial blood gas analysis changes in respiratory failure correct time, the number of days of hospitalization, and other indicators of differences in hospital costs. Results Compliance rate of observed group of patients was 86%,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64%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6.45, P < 0.05); comparison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for 24 h and the control group of blood gas analysis of pH,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7.32±0.13) vs (7.31±0.07), P < 0.05], comparison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for 72 h and the control group of blood gas analysis of pH, arterial oxygen pressure (PaO2), arterial carbon dioxide tension (PaCO2), the degree of improve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m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7.37±0.09) vs (7.34±0.14), (66.54±8.86) mm Hg vs (63.32±7.35) mm Hg, (63.34±10.94) mm Hg vs (68.57±9.45) mm Hg, P < 0.01] (1 mm Hg = 0.133 kP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f the average time to correct respiratory failure, the number of hospital days hospitalization costs, the correct time of respiratory failure,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23.59±6.33) h vs (34.08±9.21) h, (11.66±3.71) d vs (15.42±5.03) d, (13.6±4.4) thousand yuan vs (17.9±5.2) thousand yuan, t = 17.23, 9.03, 11.21, P < 0.05 or P < 0.01]. Conclusion Integration of medical mod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BiPAP ventilator compliance, improve treatment and reduce hospital costs.

[Key words] Health integrated care; BiPAP; Compliance; Treatment effect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以气流受限持续存在为特征并呈进行性发展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急性加重是COPD病程的重要组成部分,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的反复发作导致呼吸功能快速下降并出现呼吸衰竭。近年来随着COPD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升高,其所造成的经济负担也不但加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预计至2020年COPD的全球经济负担将跃居所有疾病的第5位,全球死亡原因的第3位[1],双水平气道内正压(BiPAP)呼吸机是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一项重要手段,其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性高、无创伤、效果好的特点,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能避免有创通气给患者带来的损伤及痛苦,但在临床应用中发现,患者对自身的疾病及BiPAP呼吸机的认识不足,加上临床护理工作繁重,护士相对较少,尤其新护士缺乏系统化的专科知识培训[2],操作不熟练,告知不全面,使患者产生疑惑,导致患者BiPAP呼吸机治疗的依从性不高,直接影响了治疗效果。为了提高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在使用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治疗效果,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呼吸科(以下简称“我科”)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同时,制订了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对该类患者进行特别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00例。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201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关于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3],且pH > 7.25。②患者意识清楚,并具备一定的咳痰能力。③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血压在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上。排除标准:①有鼻面部畸形或损伤的患者;②肺大泡及合并气胸患者;③高度不能配合;④有大咯血、无自主咳痰能力及存在高度误吸危险因素的患者;⑤拒绝该项研究的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上述入组标准的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一般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获得了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研究开始前所有患者都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 BiPAP呼吸机治疗

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国伟康公司BiPAP Vision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治疗,面罩根据患者脸型大小选择合适的普通硅胶膜面罩,采用同步/时间模式(S/T)压力支持模式,吸气压力(IPAP)平均为(14±1)cm H2O(1 cm H2O=0.098 kPa),呼气压力(EPAP)为(4±1)cm H2O,吸气时间为1.1~1.5 s,呼吸频率12~16次/min,氧浓度35%~50%,维持指脉氧饱和度≥90%,开始接受治疗的2~3 d内,通气时间应尽可能长,除进食、饮水、咳痰、雾化治疗等情况允许间歇休息,待患者病情缓解后逐渐下调参数,同时逐渐缩短通气时间,直至脱机,同时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化痰、营养支持和氧疗等常规治疗。

1.2.2 护理干预

1.2.2.1 对照组

护士在医生对呼吸机的模式及参数调节后实施上机通气治疗,协助患者佩带面罩,仔细调节头带的松紧,防止漏气或局部压迫,详细讲解注意事项,每小时巡视,做好呼吸道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同时观察患者意识及舒适度改变,及时调整和头带的松紧度,观察呼吸机的运转及各项指标的情况,出现报警及时处理,同时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变化来调节呼吸机的各项参数,并给予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

1.2.2.2 观察组

1.2.2.2.1 成立医护一体化工作小组 由科主任及护士长总负责,医疗组长、经管医生和护理组长、责任护士组成医护一体化小组,以团队形式为患者提供医护一体化的护理模式。

1.2.2.2.2 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 ①患者入院后一体化小组成员全程负责,医疗组长和护理组长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一体化小组进行病例讨论,最终确定患者实施的治疗方案和护理级别。医疗组长负责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原因、主要症状、诊断依据以及治疗方案,及BiPAP呼吸机对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重要性,告知积极配合使用呼吸机治疗不但可使早日康复,而且又可以缩短住院天数,同时节省住院费用。护理组长负责讲解BiPAP呼吸机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要点、注意事项等。在使用前10~15 min,经管床医生和责任护士在床边对患者进行耐心解释,介绍BiPAP呼吸机的作用、使用方法和治疗过程中如何配合的方法,以及使用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如出现人机对抗、口鼻干燥、鼻黏膜不适,面部压疮、胃肠胀气、呛咳、误吸,排痰不畅等情况,立即采取应对措施,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感。②责任护士准备好BiPAP呼吸机及各种管道的连接,经管医生先行检测排除设备故障,上机时先调节好各项参数,起初医生先用手为患者固定面罩,调整压力由小到大,待患者适应后,并感舒适,由护士调节面罩松紧度后固定头带,并在床旁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呼吸机开始使用后,责任护士在床旁观察,指导患者尽量有规律深而慢用鼻吸气、缓慢用口呼气[5],以触发与呼吸机协调同步,患者若有不适,立即汇报医生,医护再次共同给予各种参数的调整,直到人机协调。在患者通气过程中,指导患者用手势或者文字沟通等方法,尽量满足患者合理的需要,并注重其他患者的榜样示范效应[6],使树立配合治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③医护一体化小组人员每天共同交班、早晚2次床边查房,共同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护理组长在查房时主动向医生反馈在治疗中的动态变化,以及与病情密切相关的信息,如患者的心理状态、饮食、睡眠、排泄等内容,并带领及指导责任护士一起完成患者的治疗、相关检查,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健康教育指导等。通过查房,医生、护士和患者、家属一起讨论患者的治疗方案,对于疑难或危重患者,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寻找现存或潜在的问题,及时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次制订诊疗、护理方案并实施。④撤机前经管医生对患者进行耐心的解释,责任护士指导患者行呼吸功能锻炼,指导主动咳嗽和排痰方法,医护人员共同在床旁予呼吸机撤离,并继续予常规氧疗,撤机后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注意监测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对于病情加重无法脱机的患者适当延长呼吸机治疗的疗程,并随时做好气管插管准备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准备。

1.3 观察指标

1.3.1 监测两组患者呼吸机治疗的依从性

①依从:能在上机12 h内遵医嘱顺利完成呼吸机治疗任务。②不依从:上机12 h内不能遵医嘱,抗拒治疗任务,有间断脱机、自行停机、拒绝使用呼吸机者[7]。

1.3.2 监测两组患者血气指标

治疗前,治疗后24、72 h血气分析中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统计两组患者平均呼吸衰竭纠正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及平均住院费用情况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72 h血气分析比较

研究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pH值、PaO2、PaCO2无明显差异,而治疗后24 h观察组pH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72 h观察组pH值、PaO2、PaCO2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3。

2.3 两组患者平均呼吸衰竭纠正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与BiPAP呼吸机配合良好,人机协调,平均呼吸衰竭纠正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缩短,且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见表4。

3 讨论

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治疗关键是降低气道阻力,增强呼吸中枢驱动,目前BiPAP呼吸机在临床上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已广泛的应用,其疗效被一致肯定,通过使用BiPAP呼吸机可以增加患者肺泡通气量,改善呼吸机的疲劳,降低呼吸做功和耗氧量,有效地缓解患者呼吸肌疲劳,可降低PaCO2,提高PaO2,防止肺性脑病的发生,可明显改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及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BiPAP呼吸机的使用需要患者意识清楚,有一定的自主咳痰能力,对AECOPD疾病相关知识和BiPAP呼吸机的作用有一定的认知。但在临床治疗中,有研究表明,COPD患者在使用BiPAP呼吸机通气治疗时对呼吸机的认识不够,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拒绝使用,并担心使用呼吸机后是否存在安全问题,是否会有依赖,使用后是否增加经济负担等[8],加上临床护理工作繁重,护士相对较少,对BiPAP呼吸机的性能及治疗目的讲解不够全面,尤其新护士缺乏系统化的专科知识培训,操作不熟练,导致患者产生疑惑,对医护人员不信任,从而导致对BiPAP呼吸机治疗的依从性差。有研究发现有的患者凡事只相信医生,对护士的工作持有怀疑态度,通过采用医护合作的工作方式,相互协作,增进沟通,使医、护、患的关系融洽,消除顾虑,使患者能主动配合各种治疗及护理[9]。

医护一体化是指医生和护士组成相对固定的医护协同小组,通过医生与护士之间开放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发挥积极作用,共同决策,让患者享受最好医疗护理服务的过程[10]。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并非单纯的医护一起工作,而是改变了原有的医患、护患两条平行线的工作模式,重新形成新的医、护、患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11],医生、护士必须共同参与治疗及护理计划的制订、共同查房及病例讨论,实现医护知识、技能互补,在为患者提供整体护理的基础上提供整体医疗服务。传统护士大多陷于沉重繁琐的治疗及护理工作,并且由于培养机制及工作职责划分的限制,导致护士动口、动手、跑腿的时间多,而学习思考的机会很少,医生能够对患者病情、检查和治疗了如指掌,而护士只能停留在治疗和护理操作层面,不能对具体患者拿出自己的护理方案,因此患者出院后往往感谢的是医生,而很少提到护士。加上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医疗费用逐年增长,井喷式的医疗需求增长,因此,诊疗技术和护理质量成为人们在就医过程中极其关注的问题。通过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的开展,改变了护士的工作状态,使临床护士不只能完成基础护理,还能很好地参与到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去,为患者的治疗出谋划策,摆脱了以往护士仅仅是医嘱执行者的身份,由以前的“要”变为现在的“我要干”,护士病情观察更仔细,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医生根据护士提供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护士还能更好地与医生交流,掌握医生对患者病情变化的分析及处理方法,通过主动学习业务知识和技能,提高了护士病情观察及处理应急问题能力,提升自身护理技能,进一步拓展了护士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在本研究中,医护一体化小组成员对观察组患者进行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前、中、后予以实施合理的认知和心理的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对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认识,加上医、护、患三者的无缝连接及沟通,并通过对患者的支持与关心,不断地鼓励与激励,减少其恐惧及焦虑心理,增强了对疾病治疗的信心,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24、72 h复查的血气分析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 < 0.05或P < 0.01),由于观察组患者对BiPAP呼吸机的认知的提高,使患者与呼吸机配合良好,人机更为协调,从而迅速有效缓解了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纠正呼吸衰竭,其治疗后72 h的血气指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或P < 0.01),且平均住院日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进一步降低了总的医药费用,这表明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对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依从性,同时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医护患关系的建立,医护人员尊重、理解患者,患者对医护人员信任度增加,使患者对疾病及治疗有充分的认识,重新调整心理状态,充分调动患者的治疗信念,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12]。

综上所述,医护一体化的护理模式,改变了医护人员的服务理念,使得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更加具体、更加贴近患者,不仅可增加团队合作的满意度,而且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中的实施,不但可以提高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依从性,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总的医药费用,避免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利于提高护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文宇,吕晓东,刘加良,等.食欲素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营养不足的相关性[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3,21(4):199-203.

[2] 焦呖,高涌,余朝文,等.多元化培训路径在新护士专科培训中的应用与效果[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2):295-297.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9):8-17.

[4] 柴晶晶,柳涛,蔡柏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中文版)临床应用意义的评价[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1,34(4):256-258.

[5] 谢俊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无创通气治疗及护理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9):1460-1462.

[6] 范子英,朱燕娜,陈娟萍,等.激励护理在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中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12, 18(14):1661-1663.

[7] 冼凤莲.护理干预对BiPAP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7(9):81-82.

[8] 王红梅,李雅静.护理干预对使用无创呼吸机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8):867-868.

[9] 张秀果,田悦平,曹奎粉.医护合作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吸人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1):3792-3793.

[10] 陈静,张振香,谢红.医护合作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1):1136-1139.

篇11

护理学导论是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开设在护生入学后第一个学期,由于护生缺乏护理专业相关知识,而该课程主要介绍护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学科框架,对护生的专业学习具有重要意义[1]。该课程对帮助护生了解护理学科定位、范畴、护士角色及专业发展趋势等发挥着重要作用[2]。通过质性访谈深入了解护生学习现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解决,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法,于2021年3月10日至24日,随机抽取山东省某高职高专院校2020级护理专科12名学生为访谈对象,样本量以资料达到饱和状态,没有新观点出现为止。纳入标准:在校半年以上,已学习护理学导论,阅读知情同意书后,自愿参加本研究,用P1到P12进行编号。访谈对象的一般资料见表1。

1.2研究方法

1.2.1资料收集遵循伦理原则,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研究方法,以半结构式深入访谈方式收集资料,根据研究目的设计访谈提纲,如课上有没有认真听课,课下有复习吗?你平时怎样学习的,有复习计划吗?访谈选择在安静、舒适的房间中进行,用录音笔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每次访谈时间为20分钟左右。1.2.2资料整理与分析访谈结束后,立即将录音材料逐字、逐句转录成文字,采用质性研究的内容分析法进行分析汇总。根据Colaizzi现象分析步骤对文字资料反复阅读找出主题进行编码汇集,最后将整理后的资料返回访谈对象处,进一步验证内容的真实性。

2结果

2.1上课听课及复习情况

经过深入分析,提炼出三大主题:课上没有认真听课,课下没有复习,考试前临时复习;课上认真听课,课下没有复习,考前一两天开始复习;课上认真听课,课后有复习,考前二三周开始复习。4名护生平时课上没有认真听课,课下没有复习,考试前临时复习。P3:“课上因为手机的原因会分心,考前先复习一门,考完再看下一门。马上快要考试了才想起来赶快看书,这时候已经没时间看那么详细了,只能粗略地看一遍。”P4:“当时上课的时候没认真听,刚上大学比较新鲜,没好好听。考试前就临时复习了两三天,好多教材就只是大体看了一遍。”4名护生课上认真听课,课下没有复习,考前一两天开始复习。P9:“我课上听讲还挺认真,课下很少复习,我觉得当时看了后来慢慢就忘了,还不如攒到最后一块复习,考前一两天开始复习。”P12:“课上有认真听但是肯定会走神。课下会记一些笔记,两三天记一次。那些重点如果课本上超级多的话,就用不一样颜色的笔标一下,考前复习也就用一天吧。”4名护生课上认真听课,课后有复习,考前二三周开始复习。P2:“上课的时候都认真听课,课后有复习,教师讲的重点就打五角星,后面复习的时候自己列个表,提纲的那种,把重点写一下。考前几周每天看一点。”P8:“课上大多数时候认真听,刚上大学有那股劲,会复习,后来就没那股劲了。考前两三周就开始复习了,但是课本上的内容背一遍就忘了,得反复背上两三遍才能记住。”

2.2学习习惯与计划

经过深入分析,提炼出三大主题:不复习,不上自习,没有复习计划;不复习,有时候会上自习,没有复习计划;有复习时记笔记的习惯,经常上自习,没有复习的长期计划。7名护生平时不复习,不上自习,没有复习计划。P1:“平时上完一天的课一般不复习,没有要求就不上自习,没有周计划、月计划。如果要考试的话会去图书馆学习。”P11:“考试之前会复习,平时的话就比较少。没有特定的复习计划,下课后一般都是回宿舍玩手机,在宿舍追剧、看视频或者逛淘宝什么的。”2名护生平时不复习,有时候会上自习,没有复习计划。P6:“没课的时候有时会去自习室学一会儿,没有周计划、月计划。”P7:“平时上完课很少复习,没有学习计划,有时候会去上自习。”有3名护生平时有复习时记笔记的习惯,没有复习的长期计划。P2:“白天上完课晚自习一般在图书馆的自习室记笔记、整理。没有周计划、月计划,没有长期计划,自习时把一天学的课程自己整理一下。”P12:“当天学的课程会整理好笔记,一周的会把它看一遍,经常上自习,没有月学习计划,平时学完的课程会及时总结。”2.3课上有效学习时间经过深入分析,提炼出三大主题:少于20分钟;20~25分钟;30分钟。一节课为45分钟,3名护生课上有效学习时间少于20分钟。P1:“课上真正有效学习的时间就刚刚上课那一会儿,然后就下课前那一会儿。上课过程中看手机、聊天、看小说。”P5:“当老师放一些上节课问题复习时会听一下,讲课的时候偶尔会看看书,大部分时间看手机刷视频。”6名护生课上有效学习时间为20~25分钟。P8:“课上能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的时间大概有二十几分钟吧,不听课的时候玩手机、刷微博、看热点、睡觉或者走神。”P11:“课堂上能认真听讲的时间大约二十几分钟吧,其余时间都在看手机、走神或和朋友聊天。”3名护生有效学习时间达30分钟。P2:“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注意力集中,差不多30分钟吧。不听课的时候有时看一下手机微博、热搜、知乎等。”P6:“课上有效听课的时间有30分钟,有时晚上熬夜了第二天上课可能会犯困,上课会走神。”

2.4周末时间利用情况

经过深入分析,提炼出三大主题:熬夜;睡觉、玩手机、打球、做兼职;学习。12名护生周末睡觉时间都比较晚。P6:“周末晚上12点左右睡觉,早上睡到十点多起床。”P8:“晚上12点睡觉,早上10点到11点起床。”9名护生周末会睡觉、玩手机、打球、做兼职。P1:“周末晚上看电视、刷抖音视频、睡觉或者做兼职。”P4:“周末有时候去操场打球或者出去逛,晚上有时间就在宿舍玩游戏。”3名护生周末会学习。P12:“周末的话会补笔记然后去自习室,偶尔那么一次和舍友出去玩,一般情况下还是会去自习室学习。”

3讨论

3.1课上听课与课下复习对护生成绩有正性影响

调查显示,课上没有认真听课,课下没有复习,考试前临时复习的护生考试成绩不理想。课上认真听课,课下会做笔记总结,考前一两天开始复习,考试成绩还可以。课上认真听课,课下有复习,考前两三周开始复习,考试成绩较理想。因此考试成绩与上课听课情况、课下复习情况及考前复习时间成正比。邵光华等[3]研究发现,近1/5的学生上课时心思游离于课堂之外,看其他书籍或玩手机等。高顺成等[4]研究发现,86.49%的大学生在课堂上会使用手机,绝大多数学生意识到上课带手机会影响自己的听课效率。因此,教师应该引导护生课上认真听课,课下及时复习,考前提前做好复习准备。

3.2护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计划

研究发现,大多数护生平时课下不复习,不上自习,没有复习计划,一般在宿舍里玩手机、追剧、刷视频、逛淘宝等。少数护生平时有复习时记笔记的习惯,有短期的复习计划,没有长期计划,会把当天学的课程整理总结一下,把重点记一下。对大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行为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课程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有效性较低,课程学习投入度普遍不高[5]。邵光华等[3]研究发现,大学生学习缺少预习和复习习惯。孙琳等[6]研究发现,大部分医学生没有制订并执行学习计划的习惯。刘玉华等[7]研究发现,护生几乎没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陈烨等[8]研究发现,只有18.9%的专科护生认为自己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李菁等[9]调查结果显示,有较好学习习惯的高职医学生只占被调查者的一小部分,个别学生甚至学习习惯很差。因此,需要关注护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护生学习效果。

3.3护生课上手机使用情况严重,有效学习时间较短

部分护生课上有效学习时间少于20分钟,就刚上课那一会儿和下课前那几分钟;大部分护生课上有效学习时间为20~25分钟;少数护生有效学习时间达30分钟。高顺成等[4]研究发现,一节课(45分钟)内使用手机在10~20分钟的占54.05%,21~30分钟的占9.46%,31~45分钟的占6.76%。教师应引导护生加强自我管理,合理使用手机,并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4护生周末熬夜现象严重

研究发现,大部分护生熬夜现象严重,在晚上12点左右睡觉。这与方荣杰等[10]研究结果一致,93.75%是在晚上11点后入睡,这也间接导致周末睡懒觉现象。本研究发现,大一护生周末在宿舍玩手机现象比较严重。部分护生周末选择打球、兼职或者玩游戏,与梁靖茹等研究发现的17.47%的大学生周末选择兼职、打游戏、睡觉等一致。研究还发现少部分护生周末会选择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护生周末时间的管理教育,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周末应该有计划地安排休息、活动与学习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