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八年级历史下册总结

八年级历史下册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8 15:38: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八年级历史下册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八年级历史下册总结

篇1

常言说:“团结就是力量”,“集体的智慧是不可战胜的”。为此,我校九年级历史教研组确立了集体备课的制度,在教学中经常开展集体研讨,这样既能发挥教师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能发挥教师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便于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在集体备课时,我们安排一位教师主讲,讲课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其他老师认真听,并深入探讨研究,最后集思广益,对上述内容进行补充完善。每节课后,备课组全体教师都要交流得失、解决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进一步的反思提升,力争使每节历史课都上得生动活泼、高效实用。

二、注重实际,研究实例

初中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他们认知水平不同、个性有别,因此再好的教学设计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针对这些问题实例,我们注重搜集信息,积极研讨,本着“关注学生发展,张扬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创新”的原则,努力教育学生,培优补差,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完美的人格。

三、大胆实践,勇于探索

我校九年级历史教研组把课堂教学作为教研的主要阵地,狠抓课堂教学改革,注意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充分备课,熟练教材,讲课时充满激情,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2)讲课时有深度和广度,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使其享受学习的乐趣。(3)注意课本知识的有效拓展,引领学生联系实际、展望未来,使学生从历史课本中得到启示、学到道理。(4)每周都有一位教师公开上一节观摩课,其他教师听课,课后开展卓有成效的评课,探讨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供大家借鉴参考。

四、研究学生,提高效率

七、八年级时许多学生对历史课重视不够,基础比较差,到了九年级,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除了学习九年级历史课程外,还要全面复习其他学科知识、备战中考。为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一定要做到时时关注学生。例如,九年级开学之初,为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我们花大力气先对学生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教育,从学生的自身利益、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讲一些生动形象的历史小故事,让学生领悟人生的道理和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思想做通了,还要抓课堂。课堂上,我们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锐意进取,要求课堂活动人人参与,课堂板书人人记录,课后巩固人人过关。课外查阅资料人人动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培养兴趣、锻炼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学以致用。

五、研究中考,扎实备考

中招备考是九年级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一环。学生犹如希望之鸽,那么如何将他们放飞,让他们翱翔于知识的蓝天呢?做好复习备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中考复习,我校九年级历史教研组经过多年的实践一致认为采取“三轮复习法”效果较好。

第一轮复习时紧扣课本,重点复习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具体方法是:老师按单元或专题先串讲基础知识,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整理、巩固所学知识。为便于老师了解情况,我们将学生编成复习小组。小组长负责帮助组员,老师监督帮助小组长,形成层层负责、互帮互带制,这样在复习过程中既省力又高效。

篇2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它的取材十分广泛,学习主题随处可觅。语文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仅是给教师和学生的提示,有些主题本身就是学生的生活,是地方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些主题,我们应该按课本的安排组织学生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丰富主题活动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上册《这就是我》,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开展的第一个主题,教材的编排意图在于让学生从身边的环境开展主题活动,我除了按教材的安排完成了自我介绍,求职表演等外,对主题进行了适当延伸:一是建立相册,让学生自己在每一位同学的页面下写上一段话,评出这位同学的特点,这一活动将学生的目光扩展到全体同学,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人;二是组织跨级对话,组织与八年级、九年级同学联谊会,促进了校内同学间的沟通;三是建立家庭和谐档案,要求学生每月为家庭成员提一项建议或解决一件家庭事务并记载下来。这样延伸,丰富了主题内容,扩大了活动空间,易于创造成果,达到了表达、交流的目的。同样应遵行的课本主题还有七年级上册《我爱我家》,七年级下册:《成长的烦恼》,八年级下册:《献给母亲的歌》等。

二、合并课本主题,扩大主题空间

有些课本主题比较单一,有的两个主题在操作上有重复之处,加上农村初中学生受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同时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不大可能频繁地让学生离家(校)活动,因此,有必要将课本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并为一个主题开展,这样会省时、有效。如八年级下册有《背起行囊走四方》和《到民间采风去》两次综合性学习,它们具有上述特征,于是我将这两个主题合并为《我爱家乡山和水》一个主题,将全班同学按居住村子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调查当地农作物种植种类,家畜家禽的饲养情况;另一组调查当地的矿藏分布和森林资源;第三组负责统计辖区内的河流及其受污染的程度。以上过程大致安排2―3周时间,然后各小组成员总结调查所得,再由组长执笔写出专题报告,最后举办一个《我爱家乡》主题成果展,这个展会,既有同学个人的独自成果,又有同学们集体智慧结晶,达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目的。

三、改变课本主题,催生主题资源

篇3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109-01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在教育较落后的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也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了。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因此出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存在着热热闹闹走过场的现象,没能达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和要求,甚至于某些主题无法开展。如果教师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地方教学资源,就会存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不完整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进行的一点实践探索,写出来与同仁们探讨交流。

一、扩大综合性学习主题空间

初中课本中,有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在操作上有重复之处,因此,有必要将课本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综合性学习合并为一个主题开展,这样会省时、有效。如八年级下册有《背起行囊走四方》和《到民间采风去》两次综合性学习,它们具有上述特征,于是我将这两个主题合并为《我爱我的家乡》一个主题,将全班同学按居住村寨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搜集当地的民风、民歌、民谣、笑话等;另一组调查当地农作物种植种类,家畜家禽的饲养情况。第三组负责调查当地各民族同胞的信仰、禁忌、婚嫁寿诞、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俗特征。以上过程大致安排2—3周时间,然后各小组成员总结调查所得,再由组长执笔写出专题报告,最后举办一个《我爱我的家乡》主题成果展,这个展会,既有同学个人的独自成果,又有同学们集体智慧结晶,达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目的。同样《寻觅春天的足迹》与《古诗苑漫步》可以合并,《世界何时铸剑为梨》和《让世界充满爱》可以合并。

二、丰富综合性学习主题内容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它的取材十分广泛,学习主题随处可觅。语文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仅是给教师和学生的提示,有些主题本身就是学生的生活,是地方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些主题,我们应该按课本的安排组织学生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丰富主题活动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上册《我爱我家》,这一主题的编排意图在于让学生从身边的环境开展主题活动,我除了按教材的安排完成了写作任务外,对主题进行了适当延伸:一是讲故事,全班分成两组,一组学生找出自己家里的老照片,询问家长向同学们讲讲老照片的故事。一组同学拿来家里的珍品,向家人询问它的来龙去脉,给同学们讲讲它的故事。二是体验辛苦,主要让同学们回家给自己的母亲洗一次脚,看看母亲脚的特点,然后想想自己都为母亲做了什么,母亲唠叨是为什么。这样延伸,丰富了主题内容,扩大了活动空间,易于创造成果,达到了表达、交流的目的。同样应遵行的课本主题还有七年级上册《这就是我》,七年级下册:《成长的烦恼》,八年级下册:《献给母亲的歌》等。

三、催生综合性学习主题资源

课本中提到的有些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农村无法开展,如七年级上册的《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七年级下册的《戏曲大舞台》《马的世界》;八年级下册的《世界何时铸剑为梨》等,在无书、无网的农村初中是难以实现的,如果由老师代替又不能实现教材编写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改变课本主题,,如将《戏曲大舞台》改为《你歌我歌大家唱》,让同学们到各村寨去收集山歌、民歌,并举行山歌、民歌演唱会,体会原汁原味的民众风采;将《探索月球的奥秘》改换成《大山里的神话》,让学生收集本地的神话故事、地名由来,品味出家乡的每一处地方都具有浓郁的神奇;将《追寻人类起源》改为《家族的变迁》,去追寻家族中的交叉历史,如异姓通婚史,异族通婚史,异族继承史(异族过继儿子继承财产)等,从而让学生理解,我们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血管里都流动着对方的血液,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再如,将《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改为《家乡人物传》,给家乡历史上的名人立传,由于它们来自老百姓亲口述说,学生更能从中发现历史人物的闪光点,激发起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

篇4

初中历史新教科书中,全新的编写理念、“一点一线”的教学内容以及形式多样的课后习题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学情、教学进度以及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学生进行习题的练习和提升。

一、教学前:精心准备,明确目标

调查发现,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待课后习题常常是一种消极应付的态度,更有甚者认为历史习题的学习完全没有必要,从内心深处不愿学习,忽视了习题学习的意义和目的。殊不知,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重要的正面影响。因此,在组织学生学习习题之前,应让学生明确本次习题设置的目标,做完习题后所有达到的目的。以九年级下册第十三课――《动荡的中东地区》课后习题为例,除了让学生知道引发第一次中东战争的直接历史事件外,还应知道习题中其他选项所代表的历史事件。

同时,教师还应充分考虑习题的引入时间和方式,在备课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各个栏目的设计特点,来决定是课后完成下节课前进行讲解,还是趁热打铁课堂上完成?如何检查学生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首先讨论鸦片给我们带来的灾害这一习题作为开场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教师在具体布置习题前,要向学生提出完成习题的具体要求,要对习题中所用到的方法和知识进行指导和训练,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教科书中设置了大量的开放性习题,学生对于此类习题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欲望,但因为不知如何学习,而使学习的效果欠佳,因此,教师应在布置习题之前及时补充相关知识,提高习题完成的质量。例如,在学习完八年级下册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后,搜集有关外交功绩的故事时,教师应及时补充资料搜集的渠道和方式,如何利用关键词在互联网学习知识等。

二、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学本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初中历史教学。因此,在学生习题完成过程中,教师应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一是组织学生探讨交流。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探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他们的感悟和理解,实现“兵教兵”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学困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则要主动出击,通过汇报小组讨论结果、讲台展示等方式提升学习探讨交流的效果。以七年级下册第四课――《科举制的设立》课后习题为例,让学生探讨当时科举制度设立的必要性,充分理解科举制度在当时设立的意义。

二是灵活运用变式题目。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习题过程中,不能就题探讨,而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变式题目,增加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机会,把所学陈述性知识努力转化为智慧技能。增大习题处理的弹性,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设置必做和选做变式题目,一方面让学优生有所提高,另一方面让学困生跟得上。

三是注重历史思维的培养。过分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会使知识与知识之间缺乏联系,会让知识的记忆会变得更加困难,而历史思维的培养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因此,教师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可以根据学情采用问答、设置情境、探索实践以及归纳总结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18课――《和抗击沙俄》课后习题时,通过归纳总结的方式,掌握台湾历史的发展过程。

三、教学后:及时反馈,多样化评价

研究证明,学习者对于学习结果的了解会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因此,在学生自己完成习题后,教师应在第一时间获取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并适当调整教学进度。

同时,对学生完成习题的情况及时评价,在具体评价过程中,要摒弃传统分数或对与错的评价,而应从学生成长的心理需求出发,对完成的习题做出有针对性的分析,采用评语式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明白自己存在的问题以及还需努力的方向。特别是对于学困生而言,要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被教师重视、赏识的感受。

此外,教师以课后习题的学习为契机,让学生在课后通过E-mail、微信、QQ等通信工具向教师分享自己对于某些问题的思考,或者自己就习题完成过程中的疑惑向教师寻求帮助。这种课后互动的效果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师收集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另一方面又能够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之,组织学生学习初中历史新教科书课后习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让学生明确习题所要达到的目标;在课中注重学生之间的探讨和历史思维的培养;在课后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采用评语式的评价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中历史教学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二、小组合作,演绎历史

初中历史的学习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故事化教学提供给了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编排历史故事,把真实的历史故事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给师生。这种演绎历史的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将历史事实通过更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述给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中的“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学生就可以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小组合作过程中制作道具、服装和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等都要体现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原始居民所代表的不同生活方式和生活用具。比如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生产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使用耒耜,种植蔬菜,住半地穴式的房屋。这两种类型的原始居民不同的生活方式就要通过小组演绎充分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甚至可以编排一些小情节、小故事来体现原始居民的生活状态,帮助学生去理解远古时期的历史。学生参与与合作,共同构建这样一种生趣的历史课堂也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促进作用。又比如七年级下册中“贞观之治”这一课,学生也可以采取故事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讲述历史。学生们可以演绎“唐太宗”,通过小故事创编来表现唐太宗在选用治国措施的过程,并且列举出贞观之治中采取的具体措施。这种小故事表现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下贞观之治的历史概况以及唐太宗治国之道的方法,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起到帮助作用。所以故事化教学通过历史演绎的方式能够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更能帮助学生在演绎故事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

三、课后交流历史故事

学生在经历课前、课中的历史故事性学习后,形成了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认识,所以教师此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去再次加强历史性认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总结。达到对历史更加客观、深度地了解。比如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时,学生可以举出明清时代的历史故事,比如青花瓷制造的故事、李贽离经叛道的故事等。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教师要强调的是明清时代的经济、政治等的特点促使着这些故事、现象的出现,所以历史的发展具有必然性。学生通过历史故事交流达到这种认识也是一种历史学习的成就,通过现象反映实质,通过具体问题总结出历史概念。所以,课后交流历史故事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了历史事件这种现象性的问题,更给学生启发性的思考机会,到达对历史表象地总结性认识。从而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教学而言,学生参与历史故事交流同时也给了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机会,间接地推动着教师教学手段的创新。

篇6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借助新颖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起学生乐学。历史教学更应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看、听、讲、做等多种活动中愉快地、主动地获取知识。那么如何优化初中历史教学呢?

一、抓兴趣激情点,生动引人

历史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首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去捕捉学生兴趣的激情点,然后,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与之相应的教学气氛,以趣激情,以趣生情,从而顺利引入教学内容。如在讲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时,我播放了MTV《春天的故事》,然后问:“一个老人是谁?画了一个怎样的圈?”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抓合作着力点,拓展思维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特别受学生的欢迎。因为学生具有喜欢交流和互动的天性,具有喜欢探索和发现的特征,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也被调动起来了,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这种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氛围下,学生互相讨论,极易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出现意料之外的答案,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比如我在讲《文艺复兴》时,学生对文艺复兴的性质认识不清,理解不透,我就组织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提出问题:文艺复兴的“复”什么含义?“兴”是什么含义?二者哪一个是重点?为什么?引导学生思索,随之展开讨论,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再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经历由模糊到清晰的建构,澄清了概念,加深了理解。

再如:我在讲完《新航路的开辟》一节中,出示了这样一个论题:哥伦布是恶魔,还是英雄?面对这一问题,学生的探索欲望迅速被激发,学生小组合作的积极性非常高,学习参与程度也非常大,经过小组讨论,形成了两个论点:甲方:哥伦布是恶魔,给美洲居民带来苦难;乙方:哥伦布是英雄,发现美洲大陆,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对讨论热烈的小组,教师及时给与了表扬。最后,教师概括的讲解了人物评价的方法。课堂活跃了,学生感兴趣,参与程度高,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率也高。

三、抓教材关键点,提高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予以突破,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但如何利用教材呢?我认为要大胆合理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进行取舍,引领学生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比如在讲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和《明治维新》这三课时,我就打乱了教材顺序,先讲了《俄国农奴制改革》,再讲《明治维新》,并把两次改革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最后才讲《美国内战》,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改革,便于提高比较辨别能力。

篇7

笔者在平时的历史课教学中,注重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乐学、会学、勤学、善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回顾知识,让学生记一记

记忆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注重在新课之前让学生回忆回忆前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这既能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巩固,又能够顺理成章导入新课,自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课前,我让学生背诵前面一课《》一课的相关知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任务,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基本标志,完成的时间以及意义。尤其让学生注意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这样导入有利于让学生理解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为什么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二、关注热点,让学生看一看

著名教育学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这一课内容时,我及时播放了《春天的故事》这一首歌曲和原小岗村书记沈浩因劳累过度去世这一视频。优美的旋律,感人的事迹迅即抓住学生的心,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一个个沉浸在音乐与故事中,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教学产生共鸣。关注热点能够促使学生更好理解、感悟课程的深层主旨,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课堂设问,让学生想一想

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无论在学习活动的准备阶段,还是在进行阶段或结束阶段,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总是交织在一起的。赋予内容以某种趣味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不少人认为历史课教学就是“我讲你听”,或是教师在教材上勾、画、圈出重点内容,学生读、记、背就行。

问题的设计从林肯的性格入手,营造一个戏剧冲突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历史思维和探究的兴趣,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而,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创造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使其由情感上的需要和求知欲的驱动,上升到审思过程中的自觉行为就显得极为需要和迫切。

四、重要内容,让学生读一读

不少教师往往对历史教学有这样的认识,认为读书是语文课的事情,历史课不需要学生读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阅读对于历史课来说必不可少,甚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可以让学生抓住重点,加深理解;阅读可以使得学生高屋建瓴,把握知识结构;阅读可以帮学生获取解读信息,提高学生的能力;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在日常的历史课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读书。当然读书的方式是多样的。一是选取教材内容让全班同学读书。朗朗的读书声有助于课堂气氛的调动和学生精力的集中;二是分小组读。有时还采用评比的方式,对读得好的小组给予表扬,使学生有一种荣誉感和团结精神;三是学生个人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胆量;四是学生的默读,让学生在“静”中找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读书,读懂课文的内容和事件的线索,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五、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

课堂小结是对整堂课学习内容的小结,对于引导学生巩固和深化知识,构建知识结构,把握学习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具有重要作用。

在学完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一课时,我打出幻灯片提出问题:有人认为“”成功了,有人又认为“”失败了,你认为“”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然后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探究、交流。经过同学们对这一问题的合作探究,交流,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样的总结经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概括、感悟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要深刻的多,同时还提升了学生分析、概括、总结、表达能力,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六、巩固知识,让学生练一练

练习,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基本手段,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关系到教学效果高低的重要问题。因此,教师要恰当运用练习这一方式,使学生系统有序地掌握、巩固、探索和获取新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篇8

学生分析: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在经过了一年半时间的地理课程的学习,已经学会了怎样读图析图、总结归纳知识点,进而掌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地理课程的项目。对于我国首都北京,很多同学都有一定的兴趣和了解,因此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没有压力,满怀期待。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教材中的文字说明不是很多,却配有较多的地图和图片,另外需要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活动题设计的也不少。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和相关图片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真正让学生“手动起来、脑学起来、思维活起来”。

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2、理解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3、知道北京的城市职能;4、激发热爱祖国北京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悠久历史和城市职能

难点:对北京地理位置的评价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以备课上展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问学生歌曲的名字?学生回答:《北京欢迎你》

教师:没错,是《北京欢迎你》。可以说自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以来,北京正在吸引世界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对这座文明古都又了解多少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简单说说你心目中的北京是什么样的?

讲授新课:学生述说对北京的印象

教师:大家眼中的北京美丽而又生动,同学们对北京的了解也涉及了很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是从悠久历史的角度来说的。但我们学习一个地区,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它的地理位置。同时,北京作为我国首都,还有它特殊的城市职能。这节课我们就围绕着这三个方面,走近北京,对我们的首都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学生:展示学案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说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主要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本和学案,哪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回答问题(一方面它是多朝古都,金、元、明、清先后在这里建都;一方面它的名胜古迹众多,其中长城、明清故宫、天坛、颐和园、周口店猿人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注释: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名胜古迹图片并让学生对其中某一两处景点作简单介绍。

教师:大家对北京的名胜了解得真不少!其实除了这些古迹名胜,北京的旧城布局也能体现出它悠久的历史。(多媒体出示北京旧城图)结合学案内容和北京旧城图片,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来给大家介绍北京旧城城市布局的特点?

学生:到讲台结合图片作介绍(城内建筑排列呈棋盘状,皇宫居于城市的中心,通过中心有一条南北延伸并使城市左右对称的中轴线,整体上呈凸字轴线型的城市格局)

教师:一回生二回熟!哪位同学愿意再来说说?(又一名同学台上展示)就刚才两位同学的表现,谁来点评一下?可以从语言、表情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评价。

学生:点评(一至两名同学)

教师:大家的点评很中肯。希望在接下来的环节中,能有更多的同学到前面来展示你的风采!

刚才我们知道了北京旧城布局的特点,而我们此时看到的北京旧城,也是经过了几番朝代变更的(多媒体出示北京古代城区变迁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并思考图中的两个问题,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意见。

注释:问题1:自辽代以来,北京城城址在空间上是怎样变化的?2:分析说明北京古城城址变迁与水源的关系

学生:思考并与同桌间交流后回答问题(向东、北扩展;与水源越来越近)

教师:北京城城址的变迁是朝代变更的结果。几百年的沧桑岁月积淀了北京城厚重的历史文明,也给北京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越来越多的人来北京故宫参观,给故宫的保护带来了很大压力。结合学案和课本24页活动2题,小组讨论怎样缓解故宫的压力。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并发表见解

教师:了解了北京的古城文明,我想问大家,为什么北京会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学生齐答多朝古都)为什么都选择北京作都城呢(学生齐答地理位置优越)接下来,我们就共同来分析北京所处的优越的地理位置。

教师:多媒体出示有关地理位置的图片及文字

学生:边读图边分析填写学案后台上展示。

注释: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1、纬度位置: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干湿适中;2海陆位置:虽居内陆,但距海较近,交通发达;3战略位置:战争年代三面环山易守难攻;和平年代东西平坦,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教师:通过对北京悠久历史、地理位置和城市职能三方面的学习,大家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何呢?我们做几道练习题来检测(多媒体出示练习题)

学生:回答练习题

教师: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很不错。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北京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谁来谈谈你的收获和感想?

学生:积极发言、畅谈收获

篇9

历史“微型课题”式学习以课题研究为教学的切入点,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运用历史资料分析问题,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学生在课题式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研究、分析、评价历史现象、人物、事件的正确方法,是一种方法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满足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

二、历史活动课“微型课题”式学习的操作实践

“微型课题”式历史活动课的具体实施包括确立课题、制定目标、小组分工、搜集资料、成果展示、评价总结六个环节,整个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体的创设、知识共享机制的建立、激励与评价机制的反馈来提供支持和保障,并自始至终伴随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指导评价。

1.课题的确定

确定课题是整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下自己提出问题,形成课题。如在讲授完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教师播放《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时代》歌曲,在音乐声中展示了两组幻灯片:改革开放前中国的落后、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学生在强烈的对比中,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国的巨变,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引导学生说说我们的家乡在改革开放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有的学生从吃的种类谈、有学生从穿的款式谈、有的学生从交通工具谈、有的学生从居住条件谈。此时学生感觉自己对家乡了解还不够,于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认知需求和兴趣确定一些子课题:如《从家乡的交通变化看改革》《从家乡居住环境变化谈改革》《从家乡学生学习条件说改革》等。

教师的情境创设一定要巧妙精彩,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对学生的选题要进行适当的指导,课题要符合创新性、可行性、科学性的原则,对不符合初中生实际的、价值取向不正确的、大而空的课题要及时进行纠正,将课题中相似和接近的进行合并、重组。总之,要在选题阶段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扬长避短,发挥乡土课程资源的优势。

2.设计课题达成目标

历史活动课课题目标设计,应紧扣《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课题目标。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活动课一《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在“微型课题”式教学中要达成下列目标:(1)初步学会搜集、整理相关历史资料的途径和方法,锻炼用历史资料佐证自己论点的论证能力。(2)学会展开社会调查的方法,能根据自己的调查统计,撰写调查报告,分析家乡变化的原因,认识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及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3)锻炼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培养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团队精神。

3.小组分工

在确定课题主题和明确目标后,接下来一个步骤就是进行分组。分组时可以由教师根据本班同学的情况进行分组,也可以在保证学生能力平衡性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分完组后,各小组成员要对探究的课题进行分工,选定自己在小组中承担的角色,明确自己的任务,确定自己搜集材料的内容。

案例:《从家乡交通巨变看改革》小组分工表

4.课题研究阶段

课题研究阶段是开展“微型课题”学习最重要的阶段,直接关系着课题研究的成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利用学校电脑房上网搜索、调查访问、实地考察、人物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相关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的作用,放手让学生自己查、自己找、自主发现、自主思考。同时也要发挥教师主导性的作用,成为学生的指导者,教会学生怎样正确识别材料、筛选材料,去伪存真。以《从家乡教育的变化看改革》这个课题组为例,教师可以就如何制定问卷调查表、人物访谈录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在调查访谈时要告诉学生访谈的注意点:举止要大方、谈话要礼貌,访谈前要设计合理的提纲,访谈时要做好记录,可以拍照、录音留下资料;提醒学生上网搜集资料、查阅资料的范围,对于查阅到的资料如何去粗取精、辨伪存真;帮助学生确定调查对象、部门,实地考察地点等等。

5.成果展示

活动成果展示是活动课课题研究的重要一环,它将学生研究结果形成成果在全班或年级进行交流。成果展示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课题的需要进行选择,尽量要让每一个课题组都有展示的机会。

在《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这节活动课中可以采用这样一些方式进行成果展示:如举办《家乡的昨天、今天》图片展、举办《家乡巨变话改革》演讲比赛、制作《家乡的变化》校园专题网页、举办《日新月异家乡颂》历史小报展、出一期《家乡新貌》黑板报、举办新闻杂谈《家乡变化之我见》等。

篇10

一、理清线索,增强记忆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繁多而琐碎,学生们往往对理清历史线索、准确地把握历史概念感到有困难,而且记忆的遗忘率高。利用直观形象的表格进行梳理,可以把纵向和横向历史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纵横串联,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交叉网,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加强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从而提高记忆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简化教材、对比强烈

利用表格法醒目、突显、立体的优点,在做复习课时可以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本教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知体系,从而起到一种简化教材----用简明的符号代替冗长的语言的作用。 例如在复习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时,把、、放在一起根据时间、条约、影响通过对比可归纳下列表格,通过这种表格教学法(表略),知识点简明了,对比强烈,把错综复杂的知识形成一个简单的知识结构图,而且表格法改变了单纯的语言讲述和单一的条目性板书,使学生对于中国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一目了然,可谓一举多得。

篇11

一、联系农村学生的实际,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要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教师充分了解本班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准确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好每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育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首先要了解本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知识基础等,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其次,要熟悉数学教材,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要求、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都要了如指掌。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时,根据本班学生数学基础和接受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大纲把教学目标定为: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通过拼图活动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拼图探索勾股定理,没有按照教学大纲把证明勾股定理作为教学的重点。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1.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多媒体课件教学在这方面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别注意运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两种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经常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或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优秀的多媒体课件进行修改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使数学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吸引他们长期的注意力,让他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从而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教学方法

由于不同的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都不一样,因此,仅靠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通过摸索我发现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即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各小组内的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交流,各小组之间互相竞争,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一课时时,按照上述方法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让每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观察、分析、总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且要求每组的小组长建立明确的责任制,保证每位组员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到讲台上当小老师讲课,汇报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最后,我还会对小老师们的讲课和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刚开始时,学生们个个都比较胆小,没有人愿意上讲台去讲。但是当他们后来发现自己的讲课获得了老师和全班同学的肯定时,都变得喜欢上讲台,争着上讲台讲课了,他们真正成了数学课堂的"主人翁"。看到学生们有这样的转变,我感到非常地欣慰,很有成就感。

三、创设合适的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学习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乐学。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创设合适的数学教学情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情境的设计应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心理特征,创设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时,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赵爽弦图",然后设置了这样一些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个图案吗? 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为什么会选用这样的图案作为会徽呢?你们听说过勾股定理吗?"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于是我接着向学生介绍勾股定理在我国的悠久历史等知识,整堂课学生都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行学习,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方法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纵观人类科学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发现也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例如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到地面上,就开始思考"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正所谓:"为学贵知疑,知疑且善问,学成必无疑"。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敢于创新。在一个问题解决完后,我还会经常问全班同学"你们谁还有不同的解法?"对于学生的观点特别是一些标新立异的观点或思维的闪光点,我都在正确引导的基础上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渔。

总之,有效教学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教师更多的实践与思考。为了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不断求变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农村初中数学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