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8: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专题课程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 S43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167-02
1 课题实施内容、目标及完成情况
2012―2015年缙云县三禾茶叶专业合作社开展现代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与示范课题实施,期间通过开展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实施农业、物理、生态、生物等防治,从而降低茶叶农残,提高茶叶的产量、品质;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升茶叶的质量安全水平。建立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基地 1个,基地实施绿色防控技术的面积6.33 hm2。组织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班5期共332人次。重点示范区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76%,在县政府、农业局及乡政府和农综站大力支持下建立了一支茶园绿色卫士队。茶园生物用药专柜1个,大大提升了现代茶园绿色食品安全水平。课题任务书的内容和指标:推广应用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重点示范区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30%,茶树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模式的示范(推广举办培训班5次,培训茶农100人次,各类认证c有机、绿色食品、GAP)46.67 hm2,节本增效1 500元/hm2。课题指标完成情况:2012―2015年组织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班5期共332人次。绿色认证66.67 hm2。重点示范区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76%,建立了一支茶园绿色卫士大队。茶园生物用药专柜1个。节本增效3 885元/hm2。
2 茶产业发展概况
2011―2015年茶产业发展概况见表1。
3 课题执行情况
3.1 课题实施的技术措施
缙云县三禾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园主要病害有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茶赤星病等,主要害虫有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橙瘿螨等。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橙瘿螨等害虫在当地发生普遍,且较严重;茶炭疽病在当地发生较普遍,发生程度较轻,少数较严重。缙云县三禾茶叶专业合作社重点推广实施灯光诱杀技术、色板诱杀技术、矿物源农药等技术的应用[1-2]。化学农药使用严格按照农业部规定的禁用和准许使用农药名单,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3-4]。
3.2 课题取得的主要成效
3.2.1 建立了茶园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基地。建立茶园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基地,技术应用效果明显。建立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基地 1个,基地实施绿色防控技术的面积6.33 hm2。
据统计,绿色防控示范基地茶园病虫害防治次数比常规防控区减少2次,其中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减少5次,防治费用下降30.84%,节本增效达到9.8万元,经济生态效益明显(表3)。
3.2.2 集成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延伸了技术的应用面积。2012―2015年集成应用了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153.33 hm2,达到520公顷次(表4)。
3.2.3 创新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方式,开展技术培训。一是茶园绿色卫士队伍的建立。2013年10月,在三溪乡成立了一支20人的“绿色茶园卫队”,每村建绿色卫士小组,形成全乡有卫队,村村有卫士。二是茶园用药专柜的建立。为从源头控制茶叶农残,设立1个茶园用药专柜,实行统一管理,对销售的农药进行严格把关,严禁高毒限用农药流入市场,以强化茶叶质量安全,全力确保茶企增效、茶农增收。三是统防统治作业队伍的建立。以建立和完善植保服务组织为抓手,深入发动,广泛宣传,狠抓落实,扎实推进茶叶病虫统防统治工作。成立一支绿色茶园卫队,通过卫队为载体开展统防统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四是开展绿色防控技术培训。2012―2015年期间邀请专家举行绿色防控技术培训5次,332人参加了培训
3.2.6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2012―2015年全乡推广应用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653.33公顷次,平均节本1 335元/hm2,平均增收2 550元/hm2,全乡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共节本增效达到248.08万元,经济效益明显。
生态效益:通过本项目实施,减少了大量农药,改善了生态环境,保护了天敌,如蜘蛛、瓢虫、草蛉等,通过试验表明:做好蜘蛛等天敌保护利用与药剂防治的协调,可以控制病虫害,保护天敌基数。减少用药次数2次,百蔸蜘蛛数量增加38头,增长35%。农药污染和残留大大减少,形成茶园生态的良性循环。
社会效益:本项目的实施,可减轻劳动强度和改善劳动条件,为茶农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保障,绿色防控茶园与常规茶园相比,可节省人工费用750元/hm2,在当前劳动力紧张的情况下,节省用工,起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4 参考文献
[1] 肖强.“五个一”的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方式[J].中国茶叶,2015(4):4-5.
1.分析《财务管理》课程特点。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要研究筹集资金、应用资金、分配资金的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学科。财务管理除了基本理论、基本观念以外,还有在实务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如纳税管理投资决策和资本运作等,因而笔者一般把财务原理学分成:①基本理论与基本环节,②基本理论与基本工具,③参与日常管理,④降低资金成本率,⑤降低综合纳税率,⑥优化投资决策,⑦财务分析,⑧资本运作,等等,以使学生理解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在确保企业安全的前提下追求资本金利润率最大化。
2.分析学生特征,确定专题。在教学实务中,一般根据成教学生的层次、类型、课时多少和其他特点对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进行灵活的组合。例如:专科层次可能会更加侧重于基础部分,而对层次更高的资本运作进行删除。本科层次则更多对第三至第七专题进行关注,适当介绍第八专题。工程硕士层次则会把第一专题和第二专题进行合并,而将重点转向第八专题。又如对函授学生因为课时较少,一般会在合并第一、第二专题的同时,适度减少练习和讨论的时间,而把很多基本工具和基本理论贯穿到其他专题中去。
3.根据各专题特征,寻找讲授的切入点,激发学习兴趣,是实施专题教学的起点。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切入点,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笔者根据成人的特征在讲授投资决策时往往会以目前社会理财热点如“股市、楼市”入手。而在讲授企业税务管理时则会从企业目标盈利的重要性和企业所得税率33%即“1/3”作为切入点。对于资本运作因为较为难懂,一般会以“一个27岁亿万富翁的经历”,亦即资本运作的玩家原深圳明伦集团董事长周益明发迹史入手。让他们很快进入角色和状态。
4.概括专题中的基本原理形成提纲是专题教学的重要步骤。根据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一般会先由大的理论来指导更小的理论或者实践,因而把课本中相关章节的基本原理进行提炼形成简炼的提纲式的结论,会使学生迅速关注重要知识点。如在一般的财务管理教材中筹资金管理的内容很繁杂,学生理解起来很难。但如果把这些内容串起来,用个别资金成本率、综合资金成本率和边际资金率的关系和作用形成:①个别资金成本用于比较和评价各种筹资好坏,综合资金成本用于资本结构决策,而边际资金成本则用于追加筹资决策;②筹资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在确保财务安全的前提下,追求综合资金成本率的最小化;③达到终极目标的主要手段通过选择最低的边际成本。这样就会使学生明晰专题的主要教学目的。
5.案例教学是专题的重要手段。学生要理解较为理性的结论,通过感性的案例较为容易达到目的。同样以上述资金成本为例:设某企业于2006年成立,以A、B、C三种筹资方式筹资1000万元,A、B、C的个别资金成本率分别是8%、9%和12%,A:B:C的比例是5:3:2。2008年初甲、乙两个增资200万元可行方案,甲、乙方案中A:B:C的比例是4:2:1和3:1:1。
从本案中学生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个信息:一是A、B、C三种筹资方式中A成本最低,C成本最高;二是A、B、C的比例是由财务安全和筹资渠道等因素决定的;三是现行的综合资金成本率为9.1%,即8%×[5÷(5+3+2)+9%×[3÷(5+3+2)]+12%×[2÷(5+3+2)];四是在追加投资中,甲、乙方案的边际资金成本率(甲为8%×[4÷(4+2+1)]+9%×[2÷(4+2+1)]+12%×[1÷(4+2+1)]=8.85%乙为8%×[3÷(3+1+1)]+9%×[1÷(3+1+1)]+12%×[1÷(3+1+1)]=9%)不同,而会导致新的资金成本率不同;五是要使2008年新的综合资金成本率最低,必须选取边际资金成本率较低的甲方案。通过这些信息,会使课本中大量的繁杂的描述迅速浓缩成最重要信息进入学生的大脑。
6.讨论、练习和总结相结合是专题教学中最显著的特征。专题教学能使原来教师从花大量时间去讲授一般性内容中解脱出来,而使学生有时间去思考关联、实用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进行良性互动,以达到更加主动学习的目的。例如在企业纳税的管理专题中,用“多纳税是否爱国”为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更加主动去学习税收相关的知识,引发了对现行税制的大讨论,效果超出了预期。
练习是训练基本技能的好方法,在企业纳税管理中可以利用一个企业所得税的典型案例进行训练,使提纲中的知识点更加细化和感性化。专题教学的总结是有特色的一环,一般教学中在理论上讲授,而且一般难于重复,而专题教学则在讲授提纲式的原理后,又组织了讨论、练习后进行高层次的理论升华。总结着重于启发,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提纲性的结论。笔者在教学中尽量联系实际,提出几种可行方案,并分析各种方案的可能过程,而对结果则留给学生更大的空间。
专题教学方法用于成人教育挤出讲授书本上一般知识点时间,用于讨论和总结,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对重点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本学科的知识架构。
二、专题教学法在成教中应注意的问题
1.成人教育中原本课程计划课时较少,专题教学中又加入了讨论、总结等环节,自然就压缩了讲授的时间,因而时间分配是教学中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否则会造成教学目标难于达到的可能。
2.专题教学要求教师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环节。
首先是如何划分专题,划分成几个专题,如何使这些专题既能突出重点和难点,又能基本概括本课程的知识点,并可依照学生特点进行弹性划分。
其次是讨论题目的设计和组织。讨论的题目应当体现课程中的关键内容,又要与实务关系密切,更要覆盖专题内容乃至于广和高于课本内容,以利于启发学生。组织讨论则要预先公布题目,做好主辩手、辩手及维持场面等人员的安排,以利讨论顺利进行。
一、课程构建
专业导论课是指导学生认识所学专业、规划未来发展的向导,对大学新生具有教学、教育的双重功能[1]。采矿专业导论课在帮助学生了解采矿专业基本情况,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掌握大学学习方法和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开设采矿专业导论课,可为学生提供了解本专业的平台,拓展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动性,为后续学习专业知识起到“导航”作用[2-4]。课程构建思路和实施步骤如下。开课前做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特点、兴趣方向及对专业的了解。开课之初对专业概貌和课程体系做详细介绍。介绍角度按照理论课和实践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分类进行。阐述对采矿专业学生而言,需要重视力学等基础课学习,也提醒学好英语、计算机等工具类课程。除此之外,可介绍学院本专业的一些特色和优势[5]。根据培养计划、课时和课程开设实际情况,选择若干门采矿核心课程,通过开展系列专题讲座,让学生对采矿专业的特点和学习方向有大致的了解。专题前沿的科学技术可开拓视野,提升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请学生分别上台展示个人作业和小组作业。个人作业主要谈对专业的理解和对未来大学学习的规划;小组作业主要按照采矿方向选择某一专题进行研究,了解采矿专业涉及的科学技术问题。通过个人展示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专业的理解程度,也能锻炼学生语言组织和逻辑表达能力。小组作业需要团队合作完成,要求学生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能锻炼文献搜索和整理、沟通能力。调研表明,研讨课不同程度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主动学习意识[6]。总结部分。对专业学习内容、知识能力培养重点、学习方法及训练途径归纳阐述;对课程后续学习和衔接(包括科研竞赛和专业咨询等)提供一些建议;通过优秀学长的视频和现身说法,了解学长对采矿专业的认识并获得学习建议。在课程结束之前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反馈教学效果,以便后续教学中改进和提高。
二、教学实践
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自2015级开始采用上述导论课授课内容和方法,至2018级已有4届(共计204人)顺利完成该门课程教学实践。与之前主讲教师单纯讲授教材采矿概论相比,课程构建后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教材,教师参与人数和授课内容信息量明显增多,学生从文献资料搜集到专题展示文档的整理制作、论文撰写,乃至后期答辩互动,参与感增强,能力提高,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导论课程调研准备
认真研读和领会福州大学教学文件、紫金矿业学院采矿专业培养计划要求,结合专业认证精神,对该门课程定位。通过开课之前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兴趣爱好、专业选择背景、学习状态、对导论专业的学习期望及今后职业规划等。发放问卷之前提示大家问卷作答要记一次平时成绩,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认真作答,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采矿专业整体介绍
主要包括课程体系、授课安排、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和要求等内容。按照“学什么,为何学,怎么学”问题逻辑展开和介绍。利用2个课时重点介绍主要专业课程及特点(如提醒学生要学好力学课、数学、计算机软件等基础课),学校学习资源和学院教师、实验室及实习基地情况。通过专业整体介绍,一方面,学生初步了解该专业和行业全貌,澄清一些常见错误观念;另一方面,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介绍该专业学习重点、特色和发展前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设置核心课程专题系列
结合实际,从学院培养计划设置课程中选择8门核心专业课程,即地采、露采、井巷工程、爆破工程、矿井通风、数字矿山、岩石力学与矿山压力与控制,分别邀请8位教师参与,以开设各课程方向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考虑学时要求(每位教师分配1个课时),对各位教师讲座内容和时间等做了建议,请各位教师按照导论课程的要求精炼介绍内容,以便于由此汇集成为一门课程。比如,请各位教师按照对各自核心课主要内容知识、理论基础、技术前沿和应用等加以介绍,并对学生今后学习规划和准备事项提供建议,之后留一点时间与学生做互动交流,答疑释惑。
(四)运用翻转课堂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设置两次课(4学时)翻转课堂,以形成学生和教师的有效互动。通过提前布置个人作业“我的大学我的梦”,让学生主动了解采矿专业的所学所用,畅谈各自对专业的认识及今后学习规划。通过提前布置小组作业,即在前期核心课程专题讲座介绍和各自查找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采矿工程专业有关研究方向和领域中选择某一专题(可以是这个方向或领域的科学理论、方法或应用技术)介绍。无论是个人还是小组作业,课堂主体交给学生完成,教师发挥点评指导和串联引导作用。学生在查找文献资料、团队分工合作及文本制作和展示等环节均发挥了能动性,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对专业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和拓宽。
(五)总结提升对专业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25-02
一、“地方财政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地方财政学”课程教学现状
财政是政府调控市场的重要工具,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财政学相关课程的学习与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地方财政学”属于“财政学”课程的延伸,将财政学的研究范畴从中央政府细化到地方政府,研究范围和领域不断向纵深推进,属于财政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因此,对“地方财政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地方财政学”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单纯的课堂讲授教学法,会导致授课内容的空洞、抽象而难学。个别初学者甚至认为“地方财政学”的知识离现实的经济生活似乎太遥远,有些问题难以理解,学习兴趣自然受影响。如何有效地改变当前地方财政学教学的这种被动局面,对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方财政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潜能现在已经发掘的比较充分了,能够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等,向学生讲述地方财政学的相关知识。现有的这些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建立起专业知识的架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进而打开学生的思维。但是在案例的提出、多媒体的制作和问题的提出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其缺陷一目了然。一是这些教学方式只为了知识的授受,把教学当作“教书”,片面注重教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的过程,学生无法学会如何主动学习。二是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思维的探险,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进而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的过程;这种授课过程以教师思维为主,学生只要能跟得上教师思维即可,没有时间去主动思考,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改革“地方财政学”的授课方式必要而且紧迫。
(二)“地方财政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 进行知识构建, 它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学习方式,包括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两个环节。专题研究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本专业相关专题,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对该专题的初步认识。专题讨论是全班学生在课堂上,对第一阶段研究成果相互交流和探讨,取长补短从而完成对该专题知识的构建。
专题研讨式教学能够较好地体现以学为本,整个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问题,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依托课程设计,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着重培养其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应用于“地方财政学”的优势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国内外都相当流行,尤其像“地方财政学”这样的课程,更应该把该教学法引入到教学当中来。地方财政在我国并未成体系,现有的教材较为简单与空洞,与以前所学专业课重复内容颇多。在讲授课本知识之外,辅之以专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地方财政学”课程学习的深度。专题研究中,学生自我搜索和整理相关专题知识,整个学习过程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锻炼了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题讨论则是对专题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交流和探讨,如果交流过程中能碰撞出新的火花,这些火花会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激发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和广泛参与,从而深入地自主学习。
(一)专题研究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专题研究要求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自我吸收和自我消化。这种方法改变了师生双方的课堂地位,学生主动寻找信息、整理资料、形成看法,他们不再是教师固定思维的接受者。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主动探索的位置。
(二)专题讨论是现场表达能力的锻炼过程
如何把自己的观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清楚、全面地表达出来,这是对学生的一次有效培养。遇到不同观点时,如何快速、准确地驳斥对方的观点,更是一次对思维能力的现场训练。专题讨论也是各种观点汇集交锋的有利时机,这是一种思维的探险,有利于开阔学生看待问题的眼界和思路。
三、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地方财政学”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地方财政学”的教改主要以改变教学方式为主,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这门课程中有很强的适应性。专题研讨式教学法主要包括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专题研究为基础,专题讨论为重点,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专题研究
在设计专题时,要系统归纳和整合“地方财政学”教学内容,有时甚至打破知识体系的固有结构,力争使每一个专题自成体系,都有一个开放性的研究空间和方向。专题的实质就是问题,设计专题时力争囊括该课程目前所涉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将这些问题以专题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自学该问题的相关知识。
(二)专题讨论
专题讨论分为小组内讨论和全班集体讨论。首先是小组内成员就所选专题问题,将自己整理的知识和体会相互展示、进行交流。其次,每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班上集中讲课,全班共同讨论。由于“地方财政学”课本授课知识较少,所占课时为20个左右,剩余课时都可用来安排进行专题研讨,课本授课与专题研讨穿行。同时考虑研讨花费学生的时间和占用课堂的时间也较多,因此“地方财政学”的专题研讨一学期安排7―8次即可。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提前将研讨专题确定,并将全体学生分成7―8组,每组负责一个专题。一次专题大约需要2次课,第一次课为理论课,教师讲授该专题的基础知识,并将需要研讨的问题提出,由专题小组学生回去搜集、整理相关知识;第二次为讨论课, 由教师随机抽取负责该专题的小组代表上台主讲,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提问,该小组现场答辩,并最终由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讨论课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确定专题。专题的确定要在本课程开始授课之前全部确定下来,专题选择的具体要求:第一,与“地方财政学”密切相关,研讨问题要具体,主要包括目前地方财政学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第二,所选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可讨论性。第三,适度控制问题的难度,与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相匹配。
2.教师辅导。教师运用一次课时间,讲授该专题相关基础知识,提出下次讨论课的讨论问题,并指定该专题的研讨小组。并提出该研讨专题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并指导学生如何查找该专题资料。
3.课堂讨论。小组在课外查找、阅读和分析相关的知识内容,总结、整理并撰写报告,做成PPT,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课堂上随机抽取2名小组代表当堂陈述其观点和结论,每人5分钟陈述时间。组内其他同学补充相关知识或观点,此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提问答辩时间为25分钟,由教师和其他非小组成员进行提问,讲解成员和组内同学可以共同答辩、相互补充,争取将目前地方财政学课程中存在争议、或者表述不清的问题以专题的形式答辩清楚、形成定论。最后留5分钟由教师进行总结,总结学生讨论、发言情况,并指出该次研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4.形成结论(成果)。每个研讨小组要就研讨问题上交一份分析报告,分析报告内容包括所研讨问题,所查找的资料,小组观点的形成过程及最后的观点陈述。教师就讨论结果进行提炼,形成最终成果,形成全体学生的共同认识,以加深对地方财政学课程学习的理解。
四、变革“地方财政学”课程考试方式的思考
“地方财政学”课程为财政学专业的专业课,上一轮制订教学计划时新增这门课程,并且确定为考试课。但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适合运用试卷命题方式体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1―0090―03
引言
大学教学中的专业课程是针对某专业领域而设立的相关课程,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从事专业工作应该具备的各项相关知识与技能,这类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及发展。积极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高校开展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有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意愿是影响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将提高大学生对专业课程投入意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学改革的着力点,端正学生积极主动的专业课学习态度,对促进学生有效掌握专业技能,强化专业教学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1,2]。为此,我们在植物保护专业“害虫生物防治”教学中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间的简单线性讲、记关系,探索一种专题演讨式主动授课方法,重新构建一种师生相互配合、平等学习、和谐演讨的学习氛围和互助的师生关系[3,4]。这一方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专题演讨式主动学习
专题演讨是针对专业课程中的一些重要或热点内容开展的专门性的讲解与讨论,具有专业性强、内容新、信息量大的特点[5,6],是对专业内容深入探究的一种形式,有利于实现学生自我教育,提高综合能力[7]。主动学习是学生在明确目标指导下开展的积极认知过程,是教育学中教育主义与建构主义的结合。长期以来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技能的教授者;学生扮演着被动的知识记忆者、技能的复制者,缺乏主动思考,甚至倦怠学习[8]。为改变这一状态,将专题演讨与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联系起来,在专业课程授课框架下,以某一知识点作为演讨的目标,创建交互式的课程环境,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形成专题演讨式的主动学习教学方法[9,10]。这种教学方法,是推进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针对大学中高年级的学习内容,由教师结合专业课所涉及的学科发展现状,设计提出专题题目。以专题题目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目标,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由学生利用已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围绕专题开展资料收集、整理,形成知识体系,完成有针对性专业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并在演讨中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总结,促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提升。适时开展专题演讨式主动学习教学活动增加学生专业阅读量,开阔视野,将有效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是一种有推广价值的专业课教学的手段[7,11,12]。在大学高年级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专题演讨式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优势。由于进入高年级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已为进一步深入开展专题内容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具有对专业知识进一步综合提炼的能力;而且通过对专题资料的收集整理,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专业理论的应用能力。如“害虫生物防治”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课程开设时,学生已具有微生物学、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病理学等专业课程基础。本课程内容中涉及很多有关于害虫天敌利用、害虫病原微生物利用内容,是以上专业课程内容的延伸应用,学生已具备了自主深入学习的基础知识。
二、专题演讨式主动学习的实施
1.课程内容解析,设置演讨专题
依据课程内容和学科发展现状,为学生设置合理的专题目标,是学生开展专题演讨学习的前题。在授课之前,教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了解本专业与课程相关的科研发展和社会关注热点,再以课程重点为线索,依据知识的联系性分解各章节课程内容,拟定几个专题方向,使各专题涵盖课程内容,反映课程体系,避免对某一方向的过度强调,同时有新内容的补充。在分析“害虫生物防治”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按害虫生物防治中天敌类型,设捕食性天敌利用、寄生性天敌利用和微生物利用三个单元,单元中再设专题。如捕食天敌利用单元分设瓢虫、胡蜂、草蛉、蜻蜓四个专题,寄生性天敌利用单元分设赤眼蜂、蚜茧蜂两个专题,昆虫病原生物单元设白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昆虫病原线虫、昆虫病原病毒四个专题。专题内容包含了害虫天敌利用的几大方向,并要求同学从天敌生物学、天敌利用以及新技术应用多方面开展演讨和学习。
2.分组执行自主学习,个别督促指导
划定演讨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专题学习。在确定专题内容后,同学自主组合,形成由4~5人组成的演讨小组;教师结合小组内成员的兴趣和专业方向分配专题内容,并提供基础参考资料和信息指导;学习小组选定组长作为协调者,成员间明确分工,开展资料查阅、信息整理、报告拟定、形成文字报告、制作讲座PPT 和汇报等工作。
为保障专题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掌握各小组学习进展程度,并回答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在分配布置专题任务一周后,教师要集中组织一次指导、督促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在教师指导上,有重点地指导其中一组,并在适当时间组织该组开展一次示范性质的演讨,目的是以其为示例,对学生在材料的收集、整理、PPT制作和内容汇报中的一些问题给以指导和讲解,规范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使各组的学习任务更加具体化。并针对小组内容的实际及时调整自己组内的工作,保证专题自主学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3.组织报告演讨,师生评定学习效果
在了解各学习小组完成资料整理和演讨准备工作后,教师统一组织学生依课程次序进行汇报演讨。首先由专题小组学生负责对按专题要求所组织的材料以PPT形式进行讲解;教师与其他同学要对学生阐述进行提问,专题小组同学共同进行问题解析,全班同学就其中的问题展开专题探讨,教师在演讨中针对问题要适时做出正确引导、纠偏指错,如演讨中有知识点方面的遗漏要加以补充;最后由教师针对学生专题内容、汇报效果、演讨中的问题进行简要总结,提出深入学习的建议。
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由学生完成。将讲座评定分为小组评定成绩和组内评定成绩两部分。小组成绩评定是由各组指定一位同学组成评定小组,对各组同学在演讨中的表现、资料准备、讲座情况按百分制进行评价,打分记为小组评定成绩。小组内成绩评定是对个人在专题演讨中的表现评价,由小组成员互相评定,依百分制评定分数。将小组成绩与组内个人成绩平均后计入讲座成绩。成绩考核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也强调对团队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效果与思考
明确学习目的,主动运用与调整认知手段,从中获得所需的知识内容,是主动构建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在专题准备、材料选择、演讨撰稿以及讲解讨论过程均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提高[2,13]。根据专业课程内容和学生已具有专业知识情况,以专题为目标,由学生收集整理材料,自主学习并组织学生讲座演讨,有利于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主性,是主动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的学习过程。多人分工合作完成专题,强化了学生学习能力的煅练,能培养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与学习习惯养成等方面有良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专题讲座演讨这一方法模式是可行的,学生对此项内容有较浓厚的兴趣,对资料的查阅热情高,阅读量大,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知识面。从学生组织的材料、制作的PPT效果和演讨过程来看,对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解有积极的意义。
但在组织过程中,因课时关系,专题汇报的知识容量还是受到一定的限制,演讨深入程度有限;小组式的活动在另一方面也掩盖了一些问题,小组成员在专题学习中的程度差别很大,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如何在这种小组式的学习中消除这部分懒惰者是这一教学方式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小平,郭江澜.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04).
[2]周炎根,桑青松.国内外自主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3]肖文显,刘震.互动式教学的构建策略[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11(12).
[4]龙军,殷建平,祝恩,赵文涛.主动学习研究综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8(Z1).
[5]张荫寰.高校毕业班应开设专题讲座课[J].现代教育科学,1992(04).
[6]饶冠俊.“专题讲座结合主题讨论”式教学模式的探讨――以《公务员制度讲座》课程为对象[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2).
[7]王松.专题演讲讨论法在环境法教学中的应用[J].商业经济(哈尔滨),2010(14).
[8]马立明.大学生主动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
[9]陈雨青,杨路明.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7(02).
[10]吴剑,罗晓琴.探究主动学习教育培养主动学习素质[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作为“两课”课程教学之一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基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改革的时代背景而在高等学校开设的理论课程。国际风云的变幻莫测,理论的博大精深,这些决定了这门课程本身特点的复杂性与教学方法的多元性。因此,基于对这门课程特点的认识而进行教学研究不仅仅能够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丰富不同学科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新型综合性的人才,这对国家未来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
SKIP理论是江西广播电视大学熊江鹏老师首创并提出的教学方法,它改变了“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将课堂当作学生发挥其主体性,构建其知识体系的载体,其根本目的是将“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变为“吸收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逐渐从“要我学”走向“我要学”。SKIP理论将教学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story(故事),主要通过与相关内容有关的故事的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第二个方面knowledge(知识),主要是在对故事讲解的基础上,提炼出有关课程内容的知识点,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第三个方面idea(思想),即通过前两个方面得出学生自己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总结出有关课程学习的一些理念。第四个方面problem(问题),是SKIP教学理论的核心,也是检验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关键一步。它通过学生提问,教师回答或者学生相互提问相互回答的实践形式使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可以说,在SKIP教学法中,教师能够将相对抽象枯燥的概念与具体生动可观的案例事件结合起来,使得学生能够对课程内容有更为深入细致的理解。通过SKIP教学法学生不仅能够潜移默化地吸收更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学习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实践常识,而这对于拓展学生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思考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
从教师的角度而言,要上好一门课程,不仅要了解他所授课对象的特点,更要首先能够了解这门课程的特点。从笔者从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活动的实践来看,笔者拟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践中透视着很强的理论性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以不断变化的国际舞台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这决定了其实践性的课程特质。但是这门课程又并非仅仅着眼于国际舞台的某些特定的政治经济现象或事件,而是希望透过这些现象了解到当今国际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这门课程又是理论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很多大学生因为看不到其实践背后的理论性特质,而将这门课程与时事政策或国际形势报告相混淆,认为不用认真听课,多看些新闻,多读些报纸也能学好这门课程,没有注重运用基本原理和常识去分析和理解国际舞台上的政治经济问题,所以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把握这门课程的精髓。
2. 内容新颖且更新速度较快
顾名思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课程内容涉及二战后至今的世界经济和政治主题,以及相应的外交、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它们有的发生在20世纪中期,有的发生在20世纪末期,还有的就发生几年前甚至几个小时前。而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照搬教材,罗列观点,而要结合最新发生的事件,体现出该课程中的新问题和新信息,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新问题信息进行相关分析。
3. 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不仅涉及世界经济、政治与外交等主要内容,也包括了地理、文化、教育、宗教、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门课程是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综合性课程。它从一些经济政治现象入手,分析总结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并用这些规律指导实践,使得这门课程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现实性。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必须从多学科理论和多现实维度出发,既熟悉世界经济、世界政治和外交学的相关内容,同时也要了解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常识。
三
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等其他高校理论课程有所不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课程特点决定了该课程内容变化性相对较大,章节之间的联系也较为松散,不如其他理论课程逻辑体系上的严密性,这就增加了授课的难度。加之其高校公共选修课程的性质,使得授课对象呈现出复杂多元的知识结构,因此,在具体授课实践中,更需要授课教师“有教有类”地进行教育和引导。而针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综合性强、教学面宽、课时量少的课程特点,也为了能够充分实现和调动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同时,达到知识教育、理论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当前新的文化课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笔者在基于SKIP理论的基础上将课堂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流程:
1. 设立专题,依据专题展开故事教学
设立专题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梳理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中的主要逻辑线索,以便很好地开展和实践SKIP理论下的课堂教学。因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内容的宽泛性和复杂性,使得很多学生在初次接触这门课时都会有“一个头两个大”的感觉,因此也很难对课堂产生兴趣。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便成为授课教师的首要任务。这里,对照SKIP理论中的“S”步骤并结合教材的内容,笔者将教材化为“当代世界的经济发展”“当代世界的政治发展”“当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当达国家的经济与政治”“中国的外交与政策”五个大的板块,每个板块下设立两个相关专题。例如“当代世界的经济发展”板块下可以设立“当代世界经济秩序与运行”和“全球化”两个相关专题;再如“当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板块下可以设立“南南合作与南北对话”以及“第三世界民族思潮”两个相关专题。这样一来,就可以相对集中地以一个到两个与专题有关的故事为起点展开课堂教学,学生的兴趣点和问题意识也因此可以完全集中到相关专题上。
2. 设置问题,以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问题的设置以课本的知识为依托,以能够引导学生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走向趋势持续关注为目的,其内容应当建立在学生已经对课程相关内容有了一定兴趣和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课程的积极主动性。这个过程对照的是SKIP教学方法中的“P”步骤,主要是考验学生对教材的接受程度。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问题的设置必须结合相关专题的讲解,必要时要让学生也提出问题,进行相互探讨。教师要根据问题的设置侧重某一个方面的分析、讲解和总结,力争使得对问题的探讨具有现实性、新颖性、可行性和具体性,避免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
3. 划分小组,分组对课堂问题进行总结
与分组总结对应的SKIP理论是“I”,其目的不言而喻是要让学生通过问题形成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为了能够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对问题的理解、讨论和总结中,划分的小组中人数不宜过多,以8到10人为宜,并确定一名组长和一名副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做总结。最后每个组的总结心得要由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讲解,由全班同学对该总结进行评价,再由任课老师对相关总结和评价进行把关,对有一定创新性观点的可以进行扩展,写成相关论文向媒体或者报纸杂志推荐,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充分和高效的展示。
4. 课后研究和思考
这一块是很多公共课老师,甚至大学老师都没有重视的地方。许多大学老师认为,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并不可同日而语,大学生无论是在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还是接受能力上都远远强于中学生,因此没有必要强制性地在课后布置学习任务。这就使得很多任课老师并没有真正了解学生对自己课程的学习情况。可以说,课后的研究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SKIP理论中“K”方面的一个具体实践。课堂专题设置和相关讨论得出的知识能不能被学生主动地吸收和消化,课后的相关检验是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针对课堂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问题的解答是让学生真正获取并稳定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以说,基于SKIP理论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教学能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共建共享的课程文化。它不仅让学生充分发挥了积极主动性,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同时也实现了在师生共同探讨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
【参考文献】
二、讲座式教学方法的实施
(一)讲座专题规划依据课程内容和学生需求,教研室成员就当下学生感兴趣、有需求的计算机技术、网络应用和智能手机软件应用等内容进行归纳整理,逐步形成了计算机日常维护、网络资源共享、网络购物实战和智能手机优化等多个讲座专题。通过这一系列的讲座,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知识广度和深度,并掌握更多计算机实践技能,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讲座实施
首先,教研室将讲座任务下达给在该领域有特长的教师,确定讲座时间,并对此次讲座的要求和目的做出说明。其次,由该教师就讲座要求和目的进行专题设计,收集资料、备课、规划讲座进程并组织开展讲座。然后,学生积极参与讲座过程,并与教师就内容进行互动,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最后,由教研室组织到场学生对该次讲座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改善和提高。
(三)保障措施
1、及时更新讲座内容。根据当前计算机知识需求和网络发展方向,及时调整讲座内容和讲座佐证案例,做到讲座内容与时俱进且保证佐证材料的趣味性和时效性,让大家关心的技术和应用能够尽快出现在讲座中。从而形成一个教研室精心规划,教师认真组织,学生乐意参与且能学有所获的讲座氛围。同时,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相关的科技领域较为广泛,可圈可点的专题较多,教研室必须在这些专题当中进行适当的取舍,从而将适宜的内容更新到讲座当中。
2、结合课程特点开通多种新媒体服务。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触为数不多的一门计算机应用课程,该课程具有操作性强、涉及信息技术多等特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研室开通了微博、微信和网络学习空间等多种新媒体服务,这些新媒体除服务正常的课程教学外,还对拓展课程教学有重要作用。例如,讲座通知可以通过微信公共平台群发信息,教学资源可以通过微博和网络学习空间及时分享给每一位学生。这些新媒体服务有力地保障了课程教学的实施。
3、对讲座进行有效总结。尽管每一次讲座都是教研室精心规划,教师认真实施,但难免百密一疏,还是很有可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所以每一次讲座结束后,教研室要通过对讲座内容归纳、总结,以及针对听众进行现场问卷调查,从而获取可靠的反馈信息。通过对一手数据的反复分析总结,能够更加直接地了解学生的期望和对讲座的评价,对下一次讲座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四)注意事项
1、精练讲座选题。作为计算机基础的拓展教学,讲座是课程有益的补充和延伸,而非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和加深。受学期和正常教学的约束,每个学期安排的讲座次数不宜过多,一般一个学期控制在3~5次。讲座选题要精练、有必要,同时还要考虑听众的接受能力,把握好讲座内容的难易程度。选题工作由教研室集体研究,兼顾学生和社会需求,突出知识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中外广告史课程是广告学学科体系中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中外广告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把握现代广告发展的脉络和方向,为今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从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远远达不到理想的状态。针对此现象,笔者认为,在课程中进行专题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1 专题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专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大纲,将授课内容中零散的知识点按照其内在的联系进行梳理,汇总,以一个单独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对知识的重新分类和整合,能使学生多角度考察和分析教学内容,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整个课程内容。
2 中外广告史课程进行专题教学的必要性
2.1 中外广告史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进行专题教学
中外广告史课程是广告学专业学生进入广告专业实务学习之前的重要课程之一。主要是向广告初学者展示广告事业发展的历程,让初学者了解广告发展的本质内涵和基本规律,为以后的广告设计与制作技能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入门”及“地基”的重要作用,设置本课程不仅体现了广告学科的完整性,更为今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中外广告史的教学中,需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大胆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结构方式,在内容上进行重新的组合,构建适合于本学科特点的新的课程内容体系。
2.2 中外广告史的课程教学现状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从课堂的教学情况看,一直以来,多数高校中外广告史课程的教学都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讲授教学内容时,或者按社会历史发展的纵深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展开,分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广告发展历史展开;或者以经济背景为主线,考察经济广告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或者偏重于对某一种广告媒介发展历史的讲解。内容缺乏启发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自主性、灵活性,教师只能按时序的要求被动、忠实地授课,部分内容很难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导致教学方法上多为灌输式,大多采用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意识极差,注意力难以集中,教学效果十分有限。
3 中外广告史课程实施专题教学的可行性
任何理论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其自身历史经验的总结,任何理论的理解与把握也离不开历史的阐释;广告的发展同一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和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广告发展的历史,就是广告从无到有的历史,就是媒介手段、策划手段、创意表现、经营管理、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的历史。讲述广告发展的历史,也是讲述广告媒介发展史、创意发展史、媒介发展史……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外广告史课程可以进行专题教学。
4 专题教学法的实施
4.1 设计教学专题
课程根据广告运作的过程及其组织因素,将中外广告业的发展放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贯穿和完整的梳理,在介绍完中外广告业发展的历史概况之后,开始进入专题教学,其内容可划分为:广告媒介发展史、广告创意发展史、广告策划发展史、广告公司发展史、广告管理发展史、广告理论和广告教育发展史、广告人才发展史、社会广告发展史等若干专题内容进行研讨。
4.2 编写专题教案
教师根据上述确定的专题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编制出每个专题新的教案:如在广告媒介发展史部分,可以按照时间序列,将媒介的发展按照“口语传播时展——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数字传播时代”等几个历史阶段来具体讲解“声音广告、文字与图案结合时期的广告、报刊广告、户外广告、交通广告、电视广告、网络广告”等内容,既描述了媒介发展的进程,也看到了媒介依次取代的历史过程,这样展开教学内容,条理就更清晰;学生也能够深入理解物质技术手段对于广告业的影响这一观点了。并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
4.3 优化教学环节
(1)在课前,由教师依据专题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定教材及其他阅读材料,指出难点、重点,学生通过教学大纲明确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理清课程的基本脉络。(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专题讲解、案例分析对学生进行提纲挈领的指导,完成对专题内容的讲授,并布置相关准提的研讨题目。(3)在课下,学生分小组讨论相关论题,并结合当前行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制作成PPT,准备在下次课上进行汇报。(4)充分利用互联网上教学活动。积极利用课程网络平台网上辅导,不定期进行网上答疑;利用教师个人邮箱、电话、信函等进行师生对话,进行个别指导。(5)针对学生的教学反馈及时修订专题内容。搜集学生对于专题教学的形式和内容的反馈意见,总结教学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重新修订,完善教学专题。
4.4 改革考核方式
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法。学生平时的社会调查报告、小论文、专题辩论、专题汇报等作为考核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和期末考试各占50%进行考核,加强对平时作业考核的力度。
5 实施专题教学的意义
5.1 有效整合了课程内容,适应了广告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要求
专题教学法打破教材原有的章节体例,突破原有教材框架,根据广告运作的过程及其组织因素重新构架教学内容,既能够保证每个专题内容的独立性,也能够其他的专题有机联系在一起,并通过该课程将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广告经营与管理等课程的通过一个个专题以历史的概貌呈现给学生,为后面这些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课下学生的切身调查和互相学习达到了与其他知识内容的融合、渗透,通过纵向、横向、多角度、全方位地学习。
5.2 采取灵活多样的的教学形式,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广告史的教学过程中,摈弃传统的讲史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位,努力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性质及教学目标,在文字教材指导下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框架及学习方法,安排合理的教学进度,开展理论讲授、专题研究、专题辩论、专题演讲、观看专题教学录像片、案例分析、学生社会调查、课堂讨论及广告历史经验的课堂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力争通过广告史料和广告案例的分析,以达到古为今鉴的目的。专题教学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生积极地参与调查、思考,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5.3 不断挖掘新的史料,丰富教学资源
1.调研工作
以新课程为导向,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把握重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要注意发现问题、研究对策,总结推广经验。本学期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于3、4、5月期间开展1次集中调研活动,要特别关注农村地区、基础薄弱学校、薄弱学科以及高中课改样本校。适时开展对课改教研工作的调研。本学期继续选择部分区县与市教研室联合进行教学、教研指导活动。使美术学科的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小学将于3月、4月进行两次调研活动,初中3月将进行一次课改调研活动,高中将于4月下旬进行一次课改调研活动。 调研紧紧围绕美术学科课堂教学和美术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内容,全力推动高中课程改革,继续深化初中教学评价研究,继续小学课程改革专题研究、总结、推广工作。协助本室与北辰区教研室共同指导普育小学的美术教学指导工作。
2.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工作计划
做好本市小学、初中、高中的暑假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本着把培训工作融入教研工作中的思路将举办一些培训研讨会,以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大力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
3. 总结小学、初中课改经验推动高中模块开设工作
认真总结小学、初中课改的经验,结合本市高中学段进入课程标准实验的情况,重点解决教学评价和实际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将举办一次小学“一节好课的标准”研究的讨论活动;举办一次初中课改课堂评价的研究活动;将于2010年5月下旬在区县举办一次高中课改模块教学研讨活动。协助大港区搞好本学期4月份举办的“大港区小学六年课改总结活动”。本学期计划举办两场市级小学美术学科高效教学系列研讨活动,并做好总结工作。本学期计划举办一次市级小学美术学科优秀课例展示活动,并做好推广工作。
4.加强学科德育的研究与指导
学习研制美术学科德育指导意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推进学科德育。
5.研制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积极进行小学、初中学段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研制工作。修订高中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适时下发。
二、课改专题的研究工作
6.作好美术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专题研究工作,本学期组织两次全市课程资源开发专题研讨交流活动。
7.做好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天津子课题的总结推广工作。
8.作好区县小学、初中学科专题及综合课题的管理、指导工作。
9.作好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文化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与阶段性总结工作和结题准备活动。
10.2010年3月12日举行初中课程改革总结——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专场活动。
三、做好美术学科教研、服务、指导工作
11. 继续学习贯彻《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法规》,推进各区县的学习和贯彻。全面落实我市《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艺术学科(音乐、美术)教学改革的意见》中的各项具体目标和要求,并将其列入学科日常教研工作。
12. 继续做好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美术教师的教师能力和研究水平,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监控能力,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美术课的教学效益。充分利用兼职教研员、咨询委员及中心组教师开展多方面的教研工作。2010年5月举办高中模块教学研讨活动。
13.认真研究具有美术学科特点的校本教研形式,带动美术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形成在一定文化基础上的校本教研模式。
四、做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与指导工作
结合美术学科特点坚持作好美术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工作。结合小学、初中、高中课程改革的机遇,进一步开展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科创新研究活动。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示范性的教学案例,以提高课程实施的能力,努力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落到实处。2010年4月编写完成高中美术教学案例集。
五、中小学双优课评比工作
认真作好中小学双优课的评比准备工作,作好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的内容。
六 研信息化建设
14. 加强学科主页的建设,不断完善调整学科主页的内容。充分发挥OA网在学科教研工作计划中的作用。
15. 不断发挥学科信息技术研究小组的带头作用,深入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和研究性学习环境的专题性工作。
七 美术学科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69-02
机械制造工程学是研究机械加工机理与规律、工艺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的一门科学,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现代机械制造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学会用工程技术手段分析、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效率等问题,成为机械制造工程领域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内容是由原机械制造专业三门课程(切削原理及刀具、机床及夹具、制造工艺学)整合而成。从培养学生在机械制造方面的综合素质出发,以机械制造工艺为主线,以优质、高效、低成本为目标,将加工原理、加工质量控制、加工工艺与装备等有机结合,形成宽结构、重素质、强实践的课程结构体系。由于本课程涉及知识面宽、内容多、学时又不断压缩,造成教学过程的教与学“两方为难”的现实。一方面,教师面对诸多内容存在讲授知识取舍的难题。另一方面,由于培养方案中课程教学进程的安排问题使学生知识链不够完整,对所学内容理解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如果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授课程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枯燥,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如果教学过程仍然停留在书本的知识上,不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如何完成教学目标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一直是教学一线老师和教学参与者不断探索的课题。就本课程的教学改革,相关教师在优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教具等)两个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1-5]。在国家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背景下,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6]的“专题驱动式”教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1)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角,教学情境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有在成为教学情境中的主角以后,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2)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获取知识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结果,教学不只是传授、灌输知识的活动,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过去人们一直期待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所以在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师多是知识的传授者、班级的管理者。但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师的价值则体现在能否激发学生以主动思考、探究、合作的方式学习,教师应是学生的引导者、辅助者或咨询者。“专题驱动式”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分析、解决问题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带着真实的专题任务在积极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其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在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教学中开展“专题驱动式”教学法实践,就是在讲授课程基本内容的前提下,选择适合深入研究(设计)的内容(包括由于课时限制,课堂不讲的课程内容),以不同形式的专题,提供给学生个人或团队自主研究。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检索、调研、试验、设计计算等过程,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相关知识、手段和技能,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期做到:专题驱动兴趣、专题驱动创新、专题驱动能力、专题驱动发展。
二、课程专题的规划设计与实施
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围绕机械制造工程各主题,系统构筑机械制造基础知识体系结构,主要内容包括:金属切削加工的基础知识、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机床与刀具、机械加工精度、机械加工表面质量、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工件的安装与夹具、机器装配工艺等。根据以上课程内容,建立了一定容量的专题库。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擅长,做到因材施教,将专题设计为学术研究型(A)和工程应用型(B)两类。前者主要侧重分析、研究制造过程中机理、基本规律以及加工质量的控制;后者主要侧重工艺参数设计计算及优化、工艺规程与工装的设计。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擅长,从专题库中选择某一专题开展研究(设计),并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课程结束后一周内提交研究论文、报告、图纸、工艺文件等,论文、报告题目可根据专题内容自拟。可以将与两个内容相关的简单专题融合为一个专题研究;有一定难度的专题可以2人一组共同完成;同一专题重复研究不超过3组(应体现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案)。各班学习委员要掌握专题的选择动态,课程结束前将专题选择结果报给任课老师。在课程结束后,教师根据专题完成情况选择一定数量的专题,组织同学汇报并点评。专题完成的质量将以一定的比例记入课程成绩。
三、“专题驱动式”法教学效果
通过“专题驱动式”教学法在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中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专题驱动式”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形成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协作的能力。部分学生提交的专题研究论文(设计)报告质量较高,下面是教学中的几个例子。例1: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是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按照定义,定位误差等于基准位移误差与基准不重合误差之和。当定位方案比较复杂时,按定义求某工序的定位误差比较麻烦、容易出错。教学中引导学生定位误差溯源,提出用图解法分析、计算定位误差,即在夹具定位元件约束的情况下,根据工件各定位表面相关极限尺寸的组合,找出工序基准的两个极限位置,再根据加工工序要求得到定位误差,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效果。例2:学生通过文献检索、调研参观后撰写的“箱体类零件孔系加工方式与加工精度分析”专题论文,总结了箱体零件的孔系结构(平行孔系、同轴孔系、交叉孔系)以及相应的加工方法,针对同轴孔系,系统分析了镗孔时的受力变形、镗杆与导套几何形状精度及配合间隙以及镗削方式(悬臂镗、支承镗,镗杆送进、工件送进等)对加工精度的影响规律,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在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总结的教学原则是:基本知识通过课堂讲授完成,重要知识点通过习题巩固,系统知识通过章节总结形成,综合创新能力通过专题驱动。课堂讲授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为实施“专题驱动式”教学打下基础,使各环节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从而取得满意的总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树仁,刘薇娜.“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0):65-66.
[2]汪木兰,周明虎,李建启.以项目教学为载体制订先进制造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2):15-19.
[3]曹翌.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学生综合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9,(20):39-40.
1 课程标准分析
庭院设计是景观设计专业方向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庭院的基本概念,庭院的作用与建筑的关系,传统与现代庭院的形成原因,建筑庭院空间的设计手法与技巧以及庭院设计的表达等方面内容。本课程通过类型设计的主题项目,以真实项目工作流程为教学主线,由浅入深,使学生了解庭院景观的设计要素和设计方法,掌握庭院景观专题的相关知识和设计技能。通过独立或团队协作完成专题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意设计思维,掌握专心设计方法,学会收集、分析各种资料和信息。
2 课程内容分析
庭院空间是建筑室内空间的延续,也是一个四周封闭而中心开敞的、较为私密性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有着强烈的场所感,所以人们乐于去聚集和交往。传统的庭院空间承载着人们很多的日常和休闲活动,而现代建筑的庭院空间所承载的人们的活动内容及范围更加广泛,尤其是可以通过视、听、嗅等感官使紧张工作的人们从庭院空间中获得更多的被动式活动。《庭院设计》作为景观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承担景观类型设计的概念、思维和设计方法的训练和培养。
3 学生分析
专业:景观设计专业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期:第三学期(二年级第一学期),先修课程:传统园林设计概论、外部空间论、环境建筑构造、制图基础、造型基础、色彩基础、综合基础、制图基础、电脑软件设计(1)。后续课程:环境艺术设计专题(1)、景观设计专题(1)、电脑软件设计(2)、版面设计(1)。
(1)学生知识水平和技能状况。学生处于二年级第一学期,基本掌握设计基础,有一定的基础设计技能,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掌握基本的制图能力,有一定的规范。对景观设计专业有基本的了解,能设计简单的景观小品。掌握CAD、photoshop等软件的基本功能,熟练使用PPT等办公软件。
(2)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1)学生对景观设计专业的基本知识了解很少,缺乏有效的学习途径;2)学生对软件的掌握程度不够,还达不到绘图的要求;3)学生的专业手绘能力有待提高,缺少大量的专业训练;4)缺乏一定的分析能力,对教师的课堂讲课有较大的依赖性;5)阅读量极少,文字组织能力较差;6)语言组织能力不足,表达欠缺。
(3)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庭院设计》课程主要通过课程练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学生通过现场测绘、快题、设计方案的训练,开拓设计思维,掌握类型景观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专题项目导入。介绍课程整体安排,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和相关特点。确定专题项目的名称,介绍专题的相关背景信息和知识点。布置专题项目实施的步骤和流程,让学生能初步了解专题项目导入的目的和课程目标。根据专题目标,明确项目要求,进行班级分组,团队组合,任务分解,制定计划。作业要求:解析课程,了解项目内容,结合先修课程做好项目知识准备。准备好绘图材料和工具。结合项目导入的内容和课程目标,相互了解,组成设计团队,分解项目任务,制定学习计划。
(2)第二单元:专题项目研究。学生根据专题项目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提炼。在项目研究阶段,指导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分析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结合收集分析的资料,根据专题项目探索不同的设计方向。作业要求:收集一定数量和容量的资料,分类整理,结合项目要求分组汇报,汇报时需提交PPT文件。结合项目提出3-5个相关主题,小组讨论选择最佳方案主题。
(3)第三单元:专题项目实施。根据主题项目研究情况,择优选择最佳路径,初步确定研究方向。依据选定的主题方向,通过绘制草图体现设计思维,表现方案的完整设计过程。在草图绘制过程中,指导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多种途径的研究方法和表现形式。作业要求:每个设计小组提交至少3-5个设计方案,配合相应方案绘制不同表现形式的草图。可通过剪贴等方式制作前期方案文本或版面,进行初步方案遴选。
(4)第四单元:专题项目应用。用图像手段表达设计想法,显示出判断力水平和思考严密性,进行一些可能的修改和调整。学生掌握文本设计方法,掌握文字编排、页面设计等技能。作业要求:深化经过遴选的设计方案,注重主题在方案中的可识性、绘制图纸,包括平面图、分析图、剖立面图和效果图。制作设计模型,编排学业报告书。
(5)第五单元:专题项目总结。完成设计方案的最终展示内容,包括展示版面、学业报告书、展示模型和课程总结。指导教师在项目总结时,应组成审核小组对学生作业进行公开评审,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进行专题课程展览。作业要求:课程终端展示汇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专题项目展览汇报。展览内容包括学业报告书、展示版面、草图、设计模型和所有与专题项目关的课程过程资料。
5 教学建议
《庭院设计》课程是景观设计专业中相对简单易操作的专业课程,是衔接一年级基础课程和二年级专业课程的重要环节。主要承担景观设计类型和风格种类的教学内容,为环境艺术设计专题和景观设计专题的课程开展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在二年级上学期,即第三学期。项目来源可以是直接承接的企业项目、主题竞赛项目、或者专题设计项目。其中专题项目的性质可以是实际项目,也可以是虚拟项目,课程名称可根据课程性质,有指导教师拟定,或由学生自主选择。专题项目应由课程教学团队与教研室及相关企业商讨拟定,上报系学术委员会论证。第三学期:庭院专题项目设计教学,4周/64课时。该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将原有分散课程“单体”整体“打包”,通过一个真实或虚拟项目串联所有课程,由课程负责人带领教学团队教学实施。教学以主题教学为载体,启发学生思维的源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提倡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并将课堂讲授、情境教学、技能训练、调研考察、展示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形式多样、各有侧重、共同作用的有效教学方法。
6 评估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