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医学生社会实践总结

医学生社会实践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8 15:38: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医学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医学生社会实践总结

篇1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

这个假期我没有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业去实践,而是在一个亲戚开的电脑配件柜台帮忙卖货,过的十分充实。在此次实践过程中我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你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回味无穷。也对自己一直十分想了解的电脑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社会实践作为广大青年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服务大众的重要形式,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次假期实践我以“善用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假期生活”为宗旨,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这次的社会实践收获不少。我认为以下四点是在实践中缺少的。

一.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让我认识更多的人。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工作的机会不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与同事的沟通也同等重要。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二.在社会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在多次的接触顾客中,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没有第一次又何来第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开始放假的时候,知道要打假期工时,自己就害怕了。自己觉得困难挺多的,自己的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使自己觉得很渺小,自己懦弱就这样表露出来。几次的尝试就是为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如哥哥所说的“在社会中你要学会厚脸皮,不怕别人的态度如何的恶劣,也要轻松应付,大胆与人对话,工作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不怕了。”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尝试过吃了亏就害怕,当你克服心理的障碍,那一切都变得容易解决了。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有勇气面对是关键,如某个名人所说:“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篇2

1.1顺德中医医疗发展现状调研

录入汇总、数据分析总结。

我团队由于事先进行了本次调研的主要策划,因而可以有针对的对被问卷调查人员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

此次问卷调研获取有效问卷4091份,问卷有效率达84.77%。调研采取自愿填写问卷的形式,被问卷调研者大部分都比较认真填写问卷,而且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职业领域的人群都有,故问卷数据比较真实可靠,为我们进行接下来的数据分析提供了一个非常完美的数据源。我们也对问卷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去除一些填写不合格的废弃问卷,更大的提高了问卷数据的真实性。此次调查以发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从中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以了解顺德区居民对中医医疗现状的看法和一些医院的中医医疗制度。从而发现中医发展的一些障碍,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设性意见,让有关部门从中获启,进而完善中医医疗有关制度和政策,让中医在中国得以更好的继承和进一步的发展,让中华民族瑰宝得以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永久矗立,发展壮大。

经过了两天的顺德调研和10多天的数据分析,作为医学生,我团队成员充分认识到了顺德区中医医疗发展的现状和顺德区居民对中医医疗的看法,从此也可以基本反映出中国中医医疗发展现状,通过数据分析,我们总结出了顺德区中医医疗发展的瓶颈和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使有关医疗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从中受启,从而完善相关的医疗政策和制度,为中医发展创造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中医在它的发源地中国没能受到重视,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是否要思考要反思?当然,这不是因为某一个个体或者某一个单位的不重视,而是因为我们国家当前的国情、政府的政策、西医的成效等等因素。在这个中医逐渐被西医所代替的中国医学背景下,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和医学生,更应该勇敢的肩负起继承中医精粹、弘扬中医文化的重任。

2.校园行——招生宣传

篇3

1.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参与学生受限。根据我们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3.4%的学生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87.5%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社会实践;且55.3%的学生认为以往实践形式单一,主要由教学主管部门组织社会实践全过程。这种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学生只是被动参与,不能发挥所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收获很少,失去了社会实践应有的意义。

2.社会实践内容单调,无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其中35.3%的人认为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贫乏,不能满足临床医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需求;其中32.9%的学生认为以前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能调动医学生的积极性。

3.社会实践保障不到位,缺乏专业教师指导。长期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不足;部分单位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指导模式与技能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医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基于上述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从2010年起,对临床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项目化运作。即改变过去以教学主管部门来进行发动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的全新模式,以进一步丰富我院医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医学生爱国爱党、奉献社会的情感,全面提高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

二、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运作模式

根据以往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及出现问题的思考,我们提出了由“酝酿选题———自由组队———设计方案———申请答辩———实施实践———总结评优———宣传交流”七个环节组成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运作模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每一个环节中,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历练,培养医学生健康的情感,充实的精神世界,正确的医学道德,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我院在尝试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运动实践中,首先对项目选题进行了的精心的规划,根据当前学校党政的工作重心及临床医学热点问题,设计社会实践主题范围,申请实践的学生团队应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再进行细化,提出与主题相符的项目选题。要求社会实践选题应该遵守医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要求,弥补医学生在临床工作和科研理论工作中接触较少或者缺少的范围和领域。

2.学生自愿参加,自由组队。为了使社会实践活动安全有序,各实践团队应根据自己团队的项目内容特点和需求,自行联系1至2名指导教师加入到实践队伍中,其中至少要有1名专业指导教师。各位指导教师对实践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为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3.提倡学生根据自己团队的特点自主发挥,自主设计实践的实施方案。在设计实践方案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应适当介入,对一些专业问题、细节问题进行把关。

4.申报团队填写统一的社会实践团队立项申请表,同时提交申请草案、资金预算表等材料。我院医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管理委员会根据申报团队的立项申请进行可行性评审。通过初审的团队选派一名学生代表,以制作幻灯的形式进行答辩。答辩内容包括实践活动的内容、意义、预期成果、安全性以及资金预算和所需帮助等。对通过答辩的项目我院将从资金、专家建议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5.社会实践团队成立后,以团队成员为主体和主导,严格按照既定计划,认真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负责引导和协助。我院高度重视实践团队成员的安全问题,要求每个团队出行前召开安全动员会,认真开展安全教育。实践过程中,各团队指导教师要作为团队安全联络员,积极应对突发或紧急事件,密切关怀实践团队成员安全和健康。各实践队员团结协作,共同保证实践安全开展。在实践过程中应对活动进行有效监控,保留证明信、宣传单、活动照片、影像资料等,以备评估时进行检查。

6.撰写实践报告是对整个实践活动的总结,也是实践成果的体现。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各团队根据实践情况填写社会实践总结表,由团队共同完成一份高质量的的实践报告。此外,实践团队的每位成员在充分运用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和特长,通过实践深化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独立撰写一份有价值和意义的个人实践总结。每个团队上交社会实践团队总结材料、个人总结、照片、视频、宣传材料等,展示了每个团队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活动后期,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委员会根据各项目团队上交总结汇报材料进行综合评价及量化考核,内容包括前期准备、实施过程、经费使用以及实践成果等。我院根据综合评定情况对优秀团队和个人予以鼓励表彰,表彰结果将作为我院医学生综合评定的一部分考核项目。

篇4

(一)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的内容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主要是根据学生所学医学专业的特点,为医院患者或者社区群众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和卫生诊疗服务等,从而提高学生将自身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以便为社会和群众提供更多的服务。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的内容主要为围绕医学知识宣讲和医疗服务等方面开展。

(二)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的模式

1.参观教育模式。学校组织医学生到一些大型的医院中进行参观,主要包括医生的诊治过程、手术过程等观察,让医学生充分认识到医疗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提高广大医学生的敬业精神。

2.服务奉献模式。组织广大医学生深入敬老院、福利院、孤儿院、儿童聋哑学校等社会福利组织中,为这些人群开展各项医疗和卫生服务工作,从而帮助他们切身感受到这些特殊人群生活的疾苦,不断提高医学生的道德素养。

3.专题调研模式。在导师的带领下,将医学生划分成若干专题研究小组,主要进行对医学的研讨和社会调查活动等等,主要是为了培养广大医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1]。4.其他模式。医学类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模式还包括送药、送医以及送卫生知识下乡等。

二、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单一

当前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相对单一,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个别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高;二是个别医学院还不能充分意识到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并缺乏针对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考核体系,不能在医学生中产生较大的教育意义。

(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脱离实际

从当前个别医学院开展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来看,很多都是根据教学课程安排的需要,缺乏将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跟实际有效结合起来。

(三)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专业性不强

个别医学院的组织者在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过程中不能有效将活动内容跟学生的专业、社会热点的话题充分结合起来。

三、提高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区的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

作为医学院,要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加强对医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从而帮助社会及时了解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重要性,进一步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创造良好的氛围。另外,医学院还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校园网、宣传栏、广播等宣传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表现突出的团体和个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丰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模式

由于低年级的医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有限,业余时间少,学校在组织这部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时应该进一步创新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模式,在充分整合社会和校园的各方资源的基础上,为其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医学生实践基地,并建立起具有医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特色的创新机制,充分培养医学生的组织、协调以及沟通能力[2]。

(三)加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制度建设

组织广大医学类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不但可以帮其深入基层、了解社会,还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因此医学院应该进一步加强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的制度建设,争取从动员——申报立项——时间团队资料审批——实践团长安全教育整个过程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指导,提高医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的效果。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051-02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而发展的。”能力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对各种特殊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新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推进教育创新,靠的是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实践这一环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实践也是检验创新的主要标准。思维与行为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思维转化为行为,才得以体现思维的价值,而行为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思维的创新和发展。人的行动、动为往往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而实践又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摇篮。本文拟就社会实践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探讨。

一 社会实践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的重要过程,是完成从课堂、书本向社会现实转变的过程,是发展个性、促进全面进步和完善能力的过程。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分注重共性的发展,对个性的培养重视不够,有创造性的人才不多。普遍存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的现象,社会化程度低。表现在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与环境不协调,缺乏适应能力、竞争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与社会要求相差甚远。直接导致工作中医生只会说不会做,关心技术不关心人,会一点而不知其他,只注重病人的具体疾病或是疾病的一个方面,而忽视病的整体情况和影响病人的社会、心理、环境等制约因素,甚至造成诊断、治疗的局限性的现象,严重不能适应医学综合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1.社会实践有利于激发医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医学生由于学科限制,课程紧张,课余时间少,活动范围小,生活经历简单,创新和实践机会受到限制、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低。目前开展的社会调查、医护劳动、生产实习、送医下乡多是与专业实践相关。给医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提供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平台,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学习参与性、积极性大大提高,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社会实践同时弥补了第一课堂的枯燥无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充分结合,将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成为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

2.社会实践有利于促进医学生理论知识的转化与拓展

经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医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将这些书本上得来的间接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依赖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考虑诸多因素,要求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实践为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并从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有价值的新元素,让他们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对照、比较,逐渐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知识,拓展新的理论和知识,促进思维发展。正如歌德所言“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

3.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个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知识的多少,而是取决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强弱。在社会实践中,医学生广泛接触、了解社会,不断动手、动脑、动嘴,在培养和锻炼自身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改进,以适应今后职业工作的需要。同时,“一切皆流,一切皆变”,社会实践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场所和对象,面对的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环境以及不断变化的对象,在这种环境下,医学生要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他们要自行组织活动,独立面对各种问题,并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这都有利于医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4.社会实践有利于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社会实践是医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是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反过来又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合理调整知识结构;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能够实现自身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成才意识;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能力,锻炼意志,特别是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问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团结协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对提高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能力,调整和更新学生的智力结构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 培养医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途径

篇6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在课余时间结合自身专业参与社会工作及活动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已有30余年历史,它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适应社会能力的有效方法。本文对近两年来我院开展的低年级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分析总结,结合不同的专业、组织形式,探索低年级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模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医学生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向技能操作转化的学习过程,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增强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查漏补缺,提高学习兴趣。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密切师生关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与团队成员以及指导教师的不断沟通、磨合,接触并了解当地的风情习俗。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了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1调查对象概况

1.1调查对象

为2015-2016年我院接受的高等医学院校在校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共118人;以大二学生为主;

1.2学生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扬州大学医学院、徐州医学院、南通大学医学院、浙江医科大学、宁夏医学院等11所医学院校;

1.3专业

临床医学、卫生事业管理、中西医结合、检验、药学、影像、康复、全科;

1.4实践时间

1~4周;

1.5组织方式

学校组织、个人联系。

2社会实践活动

2.1实践内容

实践活动方案制定、实践岗位计划确定、医院及科室建设介绍、社会活动、专题讲座、学生课题调研、教学活动参与、公益活动、城市的人文介绍、师生座谈等;

2.2专题讲座主题

从医的思考、医院制度与规范解读、医患沟通与医疗安全、医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如何成为合格医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志愿者服务、医疗服务、医院感染的防控、医保知识解读等。

3现状分析

3.1学生特点

3.1.1学生构成以大二学生为主、极少量的大一学生;专业涵盖了临床、医技、护理、药剂、康复、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及卫生管理等。

3.1.2除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以外,学生多数正在进行医学基础课的学习,尚未接触临床专业课程;学校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工作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3.1.3学生普遍存在专业知识不足、与不同人群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不够、适应社会的能力弱与锻炼机会少,初次参加社会实践进入临床后普遍感觉自信心不足,发现课本知识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速度,实践过程中较难将书本知识有效运用于实际工作。

3.2学院存在问题

3.2.1没有专门研究社会实践的机制与机构;没有专职人员负责社会实践工作。

3.2.2没有对实践活动进行完整的规划,没有明确的目的与要求,对活动缺少有效的经费支持和过程管理,缺乏成熟的评价体系;部分高校组织的实践活动,内容设置缺乏创新性,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3.2.3教师、学生、学校对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有部分学生只重视文化课成绩,带有功利色彩的去追逐奖学金和各类资格证书,对社会实践不愿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少数带教人员认为学生社会实践时间短,临床知识量不足,不存在不重视的现象。少数高校对学生社会实践监督及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学校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很难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指导与监督的平台,通常是发给学生社会实践等级表,要求学生在其实践单位签字盖章,这种方式导致许多学生对实践草草了事。

3.2.4不同学校时间长短不一致,有的学校、专业时间太短,造成教学管理部门安排存在难度,影响实践活动效果。

3.3医院(基地)存在问题

3.3.1管理部门宣传培训力度不够,科室和医务人员不知晓社会实践的目标和要求,常用见习、实习学生的要求来对待社会实践的学生。

3.3.2临床带教人员理念没有改变:普遍认为这些学生缺乏足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时间太短,没有大用。

3.3.3培养模式不够规范:①模式多样:多科及多人带教、个体带教,存在自由参观的现象;②内容复杂:规章、制度、法律、医保、专业知识、个人规范、院感要求、医护的医学专业能力等内容复杂,重点不突出;③综合授课引导、座谈交流偏少,对学生的需求了解不够。

4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和教学计划外的一切时间活动。对低年级医学生而言,包含对医疗实践活动的熟悉以及与医疗相关联的一系列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医学院校、医院三方协调,医学院校在其中起着引领的作用,承担主要的职责。

4.1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医德和法律意识为首要任务

尽管医学生专业特色明显,但在学院的专业学习时间仍有三年以上时间,专业理论的学习有学院的系统安排,可以在学院继续学习。医德是医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法律意识是医生的必备素质,医学生成为具备良好医德的依法执业的医生是社会的基本需求。社会实践又是这些学生第一次接触社会、接触医院、接触病人,是真正融入社会的开始,因此打下良好的医德基础、培养敏锐的法律意识应成为首要任务。

4.2以培养大学生观察能力为次要任务

医学是与不同的人、不同的疾病密切接触的一门学科,而病人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经济基础的不同又会产生不一样的需求,良好的观察能力将有助于临床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3以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出发点

虽然专业不同,但医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沟通能力的培养等综合素质提高是共通的。

4.3.1引导与感悟结合引导:引导学生①如何看:看书(时间、地点、方式)、看工作方式方法、看工作流程;②如何学、学什么:规章、流程、人文、专业知识、思维方式,学会整体思考与换位思考,③如何沟通:沟通的对象包含医、护、工、患、家属、老师、同学;沟通的方式包括头汇报、书面汇报、工作交流、座谈交流;沟通内容包含病情交代、人文关怀、提问与解答等;④参与志愿服务与宗旨服务,体验患者感受。感悟:让同学们从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里走出来,晚夜间适当安排急诊岗位、临床跟班,同时留出足够时间引导学生对全天的活动进行思考、交流与总结,感悟体会以得到改进与提高。

4.3.2安全与服务结合:医学是人文科学,随着社会进步,患者的需求在不断的提高,加之许多疾病的诊疗行为是不可重复的过程,安全与服务是一种必备的基本意识。

4.3.3临床与管理结合:在临床工作中,将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应用于医院的管理,从绩效管理等的讲解看临床工作与管理的相互改进,从“用药监管平台”的演示看制度、规范与临床的关系,从工作流程再造看改善医患关系的探索,等等。

4.4基地双师培养

对低年级医学生医院的带教、指导能力的不足(理论的缺乏、实践的缺失),是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在知识结构、规范培训、因人施教与因材施教等诸多方面仍需进行系统的规划与培训。

4.4.1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加强学习,不仅基础理论扎实、全面,同时及时了解国内外进展。提高学生专研医学的兴趣、进行创新活动的乐趣。

4.4.2提高教学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案、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分步骤、分阶段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完成社会实践的调研或课题报告。

4.5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学院、医院、学生之间三方评价体系,组织座谈,评价意见修订、完善实践方案,改进教学计划。

4.5.1医院对学生进行事前了解、事后评价。事前了解主要是针对学院及学生的需求进行了解,改进实践模式;事后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能力、综合素质评价。反馈学院———改进教育模式、内容;反馈学生———弥补缺陷,改进提高。

4.5.2学生对医院(医护、患方)从第三角度看存在的问题(医患、教学),提出要求与希望;

4.5.3学院对医院(医护、患方)从第四角度提出教学改进要求、培养综合能力的要求。要求医院建立规范运行机制、建立标准评价体系,优化整合实践教学环节内容,实施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注重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再到自助式教学的转变。

随着大学生们的危机意识、成才意识越来越强烈,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大学生们的自我追求。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发挥学生自身优势,不断开拓新的实践形式,把提高责任感、加强素质教育以及培养自主学习、创新能力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引导学生对自己、对医学院校、对医院、对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医学职业精神医学生培养

医学院校在加强信仰信念教育的同时,要结合行业实际加强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培养,努力提高医学生医学职业道德水平。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对医学人才培养意义重大,职业精神养成教育贯穿于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建构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教育的模式,探索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一、正确理解医学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医学职业精神是指在医学领域医务人员应确立的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想和信仰,即在医疗实践整个过程中,在任何情况下,医务人员要始终坚持的医学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2005年12月由ACP-ASM基金、ABM基金和欧洲内科学联盟倡议的《新世纪的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指出:“医师专业精神是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基础。它要求将患者利益置于医师利益之上,要求制定并维护关于能力和正直的标准,还要求就健康问题向社会提供专业意见,医学界和社会必须清楚了解医师专业精神的这此原则和责任。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本质是公众对医师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建立在医师个人以及全行业的正直基础上。”[1] 宣言提出了医师必须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患者自主、社会公平三大基本原则和提高业务能力、提高医疗质量、对患者诚实等十种职业责任。

我国古今医学家十分重视对从医人员医学职业精神,从思想品德和医学技术对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进行了精辟的概述。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宋代医学家林逋在《省心录·论医》中说:“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2]等等,都对从医者提出了很高的医学职业道德培养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非典”治疗研究专家钟南山教授是我国医学界具有崇高职业精神的典范,是医务人必须树立崇高职业精神道德积极倡导者。他在《简论医德内涵》一文中指出:“医生要有爱心、良心和责任心,要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想方设法是指对病人负责的态度,看好病是指医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3]这正是我国新时代医学职业精神的体现。

《医师宣言》及我国医学家从思想道德、社会、伦理、人性和人文关怀等方面都对医学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高度概括,即 “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服务病人”。 医德高尚与医术精湛的有机结合是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内核,两者不可分割,而服务病人则是终极目标。这与现阶段我国开展的以病人为中心,崇尚医德,对医学技术精益求精职业精神是一致的。

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教育应遵循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培养规律。医学职业精神培养要结合医学专业教育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认真研究其规律性,把它建立在理论探索和遵循规律的实践基础之上。

第一,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培养医学生自我认知与主动实践能力相结合。考察学生通过培养教育是否能主动自觉地践行职业精神,既要看学生在校期间的品行,关键的更是要看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成为医务工作者之后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和对医学事业的贡献,这是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标。把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仅仅理解为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停留在课堂授课和理论讲解上,脱离实践、不注重将来的实际表现,就会出现实际效果会与预期目标相差很远。因此,紧密结合医学实际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是对自我认知与实践有机结合要求的充分体现。

第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贯穿高校医学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全过程。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体现在基础课教学、医学专业课教学、实习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管理之中,专业课教师和人文课教师、学生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要相互配合,形成全员育人共同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育人系统。

第三,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的是将职业精神内化为学医生的品质,物化为医学生的自觉行为,培育出医学生践行国家、社会和职业要求的自觉精神和人生态度。具有崇高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教师,能够感召学生,被学生自觉效仿,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和成才起着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职业精神培养必须把着力点要放在医学生的自我教育上,要为医学生营造浓郁的职业精神教育氛围,用医学事业的崇高,用医学先辈和教师的伟大人格,用身边榜样的示范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深化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识。引导学生自觉地投身医学实践,服务社会、服务病人。

三、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模式及途径

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教育即离不开传统的教育模式,又必须结合当前我国医学教育和医学行业实际在传统模式上进行创新,要探索实际效果显著的教育途径。课堂理论教学、校园文化、基地建设、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模式,是对医学院校多年来教育实践过程的不断探索的总结,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最重要和最有效果的教育模式。

(一)落实以“五个结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

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教育是从课堂开始的。医学职业精神的理论和内涵要在课堂教学中讲解,著名医学家的高尚道德境界、医德高尚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事例要在课堂上传达,因此课堂教学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起点和基础环节。

篇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091-0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这离不开一代代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奋斗与努力,而医学院校正是培养一批批优秀医务工作者的摇篮。

大医精诚,“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特殊的行业工作性质,要求医疗卫生工作者要有高尚的道德,无私的奉献精神。然而,随着经济、社会、信息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等都有较大变化,大学生的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好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掌握科技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医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怎样进一步加强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批甘于奉献,能服务社会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是值得思考与探索的问题。现将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体会与认识浅谈如下:

1.在加强“两课”教育的同时,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加强“两课”理论教学的同时,要有计划地举办专题辅导、讲座等,对学生理解不深、认识偏差和社会热点问题给予解答和分析。要引导学生结合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矛盾发展趋势,把握时代脉搏,找准发展机遇、坚定信心,迎接挑战,培养他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历史责任感。不断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开创新思维,探索新方法,探寻新的增长点,使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前进道路的曲折性、艰巨性以及党的开放政策的正确性,激发医学生投身到改革开放实践中去的积极性,提高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他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素质。

2.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专业思想教育紧密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思想可靠的可用之才,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相结合,才能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目前,医学生中存在着专业思想不牢固的问题,尤其是中医类专业的部分学生,进校后觉得与所期望的专业学习有一定的差距,信心受挫,产生失落感。一部分学生政治上不追求进步,消极散漫,对政治课、甚至医学基础课没有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对于医学生来说,大学阶段的学习,重在打好坚实的基础,包括专业基础,更包括人文知识基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我们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医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拓宽知识面,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学习专业知识。

3.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

医疗行业的特点和当前卫生国情要求必须重视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医学院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特别注意加强对医学生的卫生国情和职业道德教育。这些教育必须坚持从卫生行业特点和医学生特点出发,重点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医德医风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临床见习、实习阶段是培养医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基础阶段,也是关键阶段。学校要特别注意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注重效果,使他们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牢固树立救死扶伤的意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培养高尚的道德。

4.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可以使学生体验生活,扩大视野,拓展思维。医学是一个实践性极强,涉及学科门类多的行业,因此,在对医学生的教育中,尤其要注重与实践的结合。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一样,离开了现实的、社会的生活,就会脱离实际,枯燥无味。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走向社会,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完成社会实践任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主题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寓教于乐,寓教于行,通过实践,使医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思想得以升华,境界得到提高。

5.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党团组织建设紧密结合

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战斗堡垒和主阵地作用,对于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要积极创新组织设置方式,合理设置学生党支部,使学生党建工作适应“学生入党需要和夯实高校党建基础的要求”,实现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组织全覆盖、工作全覆盖”的要求。有效地组织广大医学生学习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引导、组织他们系统学习党团知识,帮助他们树立远大政治理想,坚定信念,全面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作、共同努力,要针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时代要求,积极开拓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紧密结合专业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得技双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001-02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医学生从课堂走向病房、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阶段,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临床实习对医学生的成长极其重要。实习医院是接触临床工作、将理论联系实践的第一个地方,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临床技能、树立医生良好职业道德的的实践场所,如何正确选择实习医院对医学生实习、工作有着极大的影响。调查了解医学生关于实习医院的选择情况,对指导学校、医院做好医学生的实习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作者对2011年5月―2012年4月在某三甲医院实习的100名不同学校的大专及本科医学生于步入临床前进行了问卷调查,对结果统计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1年5月―2012年5月在某三甲医院实习的100名大专或本科的临床医学、护理学、影像学、药学专业学生,其中女72名,男28名;大专14名,本科86名;临床医学专业28名,护理学专业45名,影像学专业14名,药学专业13名。年龄在22―25岁之间。

1.2方法

1.2.1 调查工具 自行设计本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2个部分:①参与问卷调查的医学生的一般资料;②医学生实习医院选择的情况:选择实习医院的首要依据、对将要前往的实习医院的了解程度、进入临床实习前的心理、对实习医院的期望值(学生实践操作方面,带教老师学历、工作年限方面)、主要担忧的问题。其中问题为单项选择题。

1.2.2 调查方法 调查者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并逐条讲解调查内容,在充分理解问卷内容的基础上自行填写。于医学生到达实习医院时开始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问卷100份,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 统计学方法 所得资料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描述。

2 结果 医学生关于实习医院选择情况见表1

3 分析

3.1关于选择实习医院的首要依据 调查显示:53%医学生是根据医院等级、名称来选择实习医院的、15%根据生源地,32%根据意向地点。医院等级、名称,尤其是医院等级,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该医院对实习生的教学能力,跟医学实习生比较相关的则是医院实习带教实力与就业前景。一般说来,医院等级越高,其规模大、带教师资力量强大且带教规范、招收实习生多,带给实习生就业机会相对增多。53%医学生选择实习医院首要根据医院等级、名称,说明很多学生意识到实习与就业的关系,就护理专业而言,近来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要求将护生的毕业实习和就业结合起来,通过实习全面、深入了解和考察护生各方面能力、素质,挑选符合本单位用人标准的优秀人才,减少参加工作后的培训时间,而有的医院只在实习学生里招收护士用人单位更加重视实践和教学环节及实践教学质量,有在高等级医院实习的经历,对学生在其他地方就业提供了一个好的背景[1]。由此可见在等级高的医院实习对就业的影响极大。无论是根据医院等级、名称选择,实习医院还是生源地、意向工作地点选择实习医院,都体现了医学生对实习与就业关系的认识,这与高校人才培养上的创新模式――“以实习带就业” [2]不谋而合。

3.2对将要前往的实习医院的了解程度 调查显示:5%医学生对实习医院很了解,44%基本了解,51%不了解。了解实习医院是医学生选择实习医院应做好的准备之一,对实习医院的了解,不仅是知道该医院的等级、地理位置,还应知道该院最强的学科领域、特色领域及在实习带教方面的水平等,只有知道了这些,才能准确地选择实习医院,才能很有目的性的实习,才能更好地掌握临床基本技能。而调查表示,医学生对实习医院的了解还不够。

3.3进入临床实习前的心理 调查显示:①56%医学生紧张、担心不能适应新的环境;②32%医学生激动、迫不及待;③12%医学生感觉没什么想法。56%学生表现的不自信心理及对其社会适应能力感到担心,而之所以会担心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其实是对实习的准备不够充分。32%医学生表示激动、迫不及待,可以看出医学生渴望将理论知识投用到临床实践中、渴望为患者服务,因积极性高,故医院在实习带教中应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并注意防止因其过分的积极性而带来的差错、纠纷。12%医学生对进入临床实习表示无所谓,此类学生,多数是志不在医疗行业、想转行,如何做好就业指导是个大问题。

3.4对实习医院带教老师的期望

3.4.1在让实习生实践操作方面:36%的学生希望带教老师手把手教,59%的学生希望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者,5%的学生希望带教老师放手又放眼。

3.4.2在带教老师的学历方面:27%的学生希望带教老师学历在本科及本科以上,5%的学生大专学历,6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只要经验丰富就行。

3.4.3带教老师工作年限问题:6%医学生希望带教老师工作3―5年,36%希望带教老师工作5―10年,58%表示无所谓、只要带教老师技术好就行。

3.4.3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是决定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关键[3],带教老师是实习生模仿的榜样,带教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在技能的培养上,还应包括在医德医风的影响上。临床带教老师是实习生接触专业实践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带教老师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双重任务[4]。了解医学生对实习医院带教老师的期望值有重大意义。

3.5主要担忧的问题 调查显示85%医学生担心自身动手问题,12%担心与带教老师及其他医务人员的沟通问题,3%担心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方面的问题。医学是一门很需要实践能力的学科,基本技能是学生立足本专业的重要内容之一,担心自身动手能力表明了医学生对临床基本技能的重视;无论哪一行业,沟通都是不可缺少的,美国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CI)开发了一个自愿的医疗事故报告系统,通过对十年搜集信息的分析发现,70%的案例与沟通不畅有关[5],而在医院,沟通主要是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与患者的沟通,从调查可以看出,医学生更加担心的是与其他医务人员的沟通,对与患者的沟通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

4 对策

4.1学校应采取的措施

4.1.1关于实习医院的选择,学校可以开展介绍实习医院基本情况的讲座,如为医院的环境、重点科室、师资队伍、实习生生活条件等,为实习生提供实习医院更多信息,增加其对实习医院的了解程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实习观,此外,还应为即将实习的医学生邀请实习结束返校的毕业生参与座谈会,由这些刚结束实习的医学生讲述临床一线工作的感受、引导建立正确的实习观、及实习医院、实习地点与工作的相关性,并向学生简述对实习医院的真实感受,以帮助学校圆满完成医学生实习前关于实习医院选择的指导工作。医学生个人也应积极主动地利用外部条件获取医院信息,如通过与其在医院工作的亲朋家属了解实习医院情况,通过加深对实习医院的了解程度以增强其实习目的性。

4.1.2针对依据生源地选择实习医院的医学生而言,此类学生多有回生源地医院工作的计划,要做好离校前的工作,如安全教育、实习积极性。的教育;根据意向工作地点选择实习医院,此类学生就业的目的性极强,学校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对于那些不能前往理想实习医院的学生,学校要重点做好这类学生的思想工作,告知其将要去的实习医院突出的一面,以消除其抵触心理,消除其负面情绪,以防其将负面情绪带入临床工作中,影响其实习生活。

4.1.3学生下临床实习和配合心理指导:调查显示医学生临床实习前紧张、担心不能适应新的环境的心理占多数,反应了大多数医学生的实习心理及对实习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对实习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指导其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对于培养心理素质良好、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医疗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4.1.4调查显示实习前医学生所担心的主要问题中自身动手能力占85%。在校期间应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即将下临床实习的学生开放实际操作训练室,并配备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加强学生操作能力的训练,使同学们减轻自身动手能力的担忧。学校可以扩宽教学、实习途径,增加课间见习机会,鼓励学生在学习临床课程后假期自择医院进行社会实践,使其能及时的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并注意见习、社会实践后总结。

4.2医院应采取的措施

4.2.1向学校传递更多关于医院的资料,比如重点学科、师资队伍、实习生生活条件等,以协助学校更好的完成医学生实习医院的安排工作。另外,医院要与学校做好实习生实习医院选择情况的沟通,如了解哪些学生是来到非其所期待医院实习的学生,对此类学生要做好其思想工作,可以向其展示医院特别突出的一面,并且在实习轮转的安排上,将其第一个轮转科室安排在实习带教做得最为突出的科室,以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

4.2.2在医学生进入临床之初,做好岗前培训工作,可以召开临床一线工作的带教老师与实习医学生的座谈会,减轻医学生的紧张情绪,并告知其必须遵守的相关医疗制度,如无菌制度等,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心理状态下严格、规范的学会各项操作、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4.2.3考虑到大部分医学生担心自身实践能力问题,可以在岗前培训中加强临床技能的培训,并开放示教室,方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提高临床技能。另外,鉴于沟通的重要性,在岗前培训中还应强调沟通――与医务人员的沟通及与患者的沟通,良好的沟通利于患者的病情观察与减少差错的发生,调查显示医学生对医患沟通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因此,在灌输医患沟通重要性的同时,要向医学生传授沟通的方法。

4.2.4在对实习医院的期望上,考虑到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是决定临床实习质量的关键,医院应创造符合实习生要求的师资条件,选择工作经验丰富、技术好、职业道德良好的医护人员做为医学生的带教老师,上好医学生医学生涯的第一课,以通过带教老师完成向实习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教学,完成培养任务。

5结论

如何做好医学生的实习工作,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教育、管理问题,因此调查了解医学生关于实习医院的选择情况,面对实习的心理状态,并针对其进行分析,及时准确的作出理论辅导、操作指导及心理疏导,对学校、医院成功完成医学生实习工作及医学生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玉生.在实习与就业互动模式下本科护理专业实习管理实践和探索[J].临床合理用药.2011.4(8B):165―166:1201―1202.

[2] 张中兴,赵琳杰,赵丽娜,等.抢抓机遇 占领市场 搭建良好就业平台[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133―164.

篇10

[作者简介]王夏强(1979- ),男,江苏如皋人,南通大学校长公室综合科科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医学人文教育。(江苏 南通 22601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社课题“浅论主体感悟式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模式”(课题编号:2014SJB612)、2013年江苏省社科研究(青年精品)课题“浅析医学人文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项目编号:13SQC-073)和2010年度江苏省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层医疗单位医护人员医德现状研究”(项目编号:JSYRKJ2010-A2-0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183-02

近期,温岭、合肥、沈阳等地接连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杀医、伤医恶性案件,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医疗实践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2010年7月1日《侵权责任法》 正式实施后,医生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纷纷采用防御式医疗方法,加剧了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感,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如何有效缓解医患矛盾,重拾人民群众对于医生“救死扶伤”的信心成为医学界必须严肃考虑的重要问题。要消除医患之间矛盾产生的深层次因素,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这对医务人员的医学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要肩负更为重大的使命。

一、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1.医学人文精神的概念。“人文”一词源自拉丁文“humanists”,意即人性、教养,主要指人类的精神世界及其沉淀的精神文化,包含、文化知识、道德法律乃至风俗习惯等人类文化现象。人文精神则是人类发展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普遍的自我关怀的文化传统,是对人类普遍性价值的肯定,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其最终指向是人的自由和解放。而医学人文精神存在于以医学科学技术为中介的医学实践过程中,是医学的灵魂,是在医疗实践过程中敬畏生命、崇尚健康、维护尊严、抚慰心灵,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医学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人文理念和人文实践,具体体现为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关注,发自内心地关爱病人。医学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个是理念层次,即是以人的生命、价值、尊严和幸福为主旨,把人的发展完善和精神自由的信念深植于心;另一个是实践层次,即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医务人员应以病人为中心,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权益。

2.医学人文精神的价值。医学人文精神是古今中外医学的共有属性,“医乃仁术”“ 医者意父母心”,中国传统医学处处充满了对他人的同情、关爱与帮助的人文精神和忧国忧民的生命情怀。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指出:“我将尽我所能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由此可见,无论古今中外,医学人文精神才是医学真正的灵魂,主导着医学的发展,驾驭着医学的方向,其真正价值存在于医学实践的过程中。在医学实践中发扬医学人文精神,能帮助人们克服重重困难,激发极大的生命热忱,迸发出伟大的创造力,提升主观精神境界。

3.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是指对医学生进行的一系列有目的的训练,使其真正自发地以人类的最大利益为前提,崇尚健康、敬畏生命和维护尊严,关注人类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并最终成为德才兼备的医学专门人才。然而,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往往忽略了对患者的关怀和尊重,淡化了医学中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虽然具体疾病的诊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整体医疗满意度却不尽如人意。这也提醒我们,加强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已经迫在眉睫,否则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二、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1.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医学人文精神弱化的内在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思潮的涌入,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非主流社会价值导向悄悄影响着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对追求真理等高尚情怀的漠视、缺少道德楷模、不懂得敬畏自然和生命等现象在校园内屡见不鲜。调查研究表明,坚持“报效祖国的人生信念”的大学生占34%,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理想信念好像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出现了不该有的过度迷失和彷徨。

2.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医学人文精神弱化的社会原因。医学人文精神在当前的医学实践中往往显得有心无力,究其原因在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理论学者、医院医生和临床患者对于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各不相同,学者和医生难以达成共识,医院和患者各有侧重,医学人文精神在医疗过程中发挥的导向作用微乎其微。现行医院管理制度以营利为目的的价值取向、医患关系简单商品化、医生业务行为的趋利性等医学实际现象,与医学人文教育的理论要求相去甚远。医疗实际中形成了医学人文精神高置理论神坛、医学实践我行我素的局面。加之医学人文教育内容中“远、大、空”的理论部分较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潮影响下的医学生实际思想状况结合不紧,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使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3.医学人文教育滞后是医学人文精神弱化的现实原因。我国医学人文教育起步较晚,在普遍重视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轻视人文知识与素质的培养背景下,各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组织落实千差万别,效果参差不齐。2011年复旦大学医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有88.7%的院校没有专门承担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研究机构,73%的受访者表示没有专门教材。有研究表明,我国84 所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类课程平均课时为62 学时,仅占总课时的1.71%,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达10%~20%的课时占比相差甚远,且多数院校的医学人文课程开设随意性较大。相关研究也表明,医学人文教育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医学人文学科建设较缓慢、课程设置欠合理、师资队伍力量欠缺、人文环境人文氛围不浓郁等。

4.忽视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是医学人文精神弱化的直接原因。当前医学人文教育因为传统教育方式的惯性,直接把相关的医学人文学科知识灌输给医学生,却对实用性、实效性和实践性重视不够,这与人文教育所提倡的行为模式的示范与切身体验的实践有较大差距。医学人文教学过程中错误地将人文知识传授与人文精神培育相提并论,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仅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课程考核手段单一,形成医学人文课程“走过场”的现象。学生为应付考试和修完学分,缺乏对人文知识感悟内化的过程,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应用只停留在感性认知的浅表层次,远不能形成医学人文价值理念,因此难以从中真正受益。

三、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实施方案

1.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要以医学生为主体。在当前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大部分院校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医学生仅是单纯受众,造成教师上课满堂灌,而学生兴趣索然的现象。因此,要强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关注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发展需求。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不断变化发展的医学人文教育实际,把学生与社会大众关注的医学实践困扰纳入教育视野,在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的层面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同时,积极开展医学生自我教育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领悟到人与人之间的人文关怀,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之情,增强医学生实践医学人文精神的自觉性。学生自主选择、分析、反思,教师只是在此过程中加以引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自身的主体意识,使其不断反思,最终形成高尚的理想信念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2.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要以体验感悟为主。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形式主要为课堂讲授,这种单向传输的教学形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的升华,是将客观知识和个人的人格特质相融合内化为一种具有个性特点的人文理念,体现为医学实践中的思想自悟和行动自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自觉地处理知识传授与人文精神培育的关系,不把教学目标停留和局限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进一步引导医学生树立同情弱者、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观念。因此,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必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强化学生的自身感悟,广泛采用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课堂讨论、课外阅读及学术研讨,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观念,教师还可通过情景剧的表演、互动的讲座、直接的角色示范等活动,使医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把人文价值理念内化为医学人文精神。

3.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要加强社会实践。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依靠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磨炼。鼓励医学生多与社会、病人接触,多了解病人,熟悉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才能“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对自己的服务对象没有深入了解,仅凭医学专业知识,很难真正地做到“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亲身体验的过程,又是反思总结的过程。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医学人文知识的初步理解通过实践再认识,奠定医学生把医学人文价值理念内化为医学人文精神的社会实践基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境界,使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进一步提升,培育出符合当代医学需求的医学人文精神。

4.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要营造人文氛围。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培育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独特的优势,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理论知识所无法替代的。校园的自然景观、学校建筑、学生宿舍布置等都具有相应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导向。校园环境、规章制度和师生活动等都渗透着学校德育内容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要求,形成了一个感情丰富、生动形象、喜闻乐见的教育环境。优秀的校园氛围会逐渐使医学生的医德态度、言谈举止和人际沟通趋同于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操守。因此,应加强校园整体人文氛围营造,强调校园规划、景观设计和建筑布局的人文教育理念,着力体现学校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意图。

[参与文献]

[1]杜宏.医学人文教育乃医学教育之根本[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6).

[2]葛剑雄,朱永刚.人文精神[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4]杨小丽,刘晓村.重塑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

[5]庞引巧,张京.医学人文视域下的医患关系分析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8).

[6]宫福清,戴艳军.正确认识医学人文知识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关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5).

[7]孙靖靖.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

[8]张大庆,陈琦.中国医学人文教育:历史、现状与前景[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9]苗洪霞.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有效模式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7).

篇11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将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也更好的适应了我国卫生医疗事业对于医学人才的需求。笔者将基于胜任力的管理理论引入口腔医学生的本科培养模式之中,并结合口腔医学专业特点和学生培养的规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探究,提出了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口腔医学本科精英培养新模式。

1 胜任力概述胜任力一词,来源于英语中的“competency”,其原意是能力、技能。被誉为“胜任力研究之父”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在1973年最早将胜任力的理念引入学术界[1]。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的、深层次特征。随着之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胜任力的这一内涵被不断拓展,也被广泛地应用于除人力资源管理外的其他领域。

从大学口腔医学生培养的角度来看,胜任力可以概括为口腔医学生在毕业之后的某个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的绩优者所具备的可客观衡量的个体特征及由此产生的可预测的、指向绩效的行为特征,是判断一名学生是否能够胜任未来某项工作的特质,是决定并区别未来业绩好坏差异的个人特征。胜任力的特征中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则是需要后天培养形成的。在本科教育阶段,高等学校或教育机构就应该着重培养后天特征,结合人才市场用人需求,站在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有意识地规划和设计培养其胜任力,从而确保受教育的口腔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获得进入某一行业的胜任能力[2]。

2 口腔医学生胜任力培养的特点口腔医学生的胜任力培养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主要是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这与企业员工的胜任力培养截然不同,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性。同时今后还要面对口腔医疗临床实践,因此除注重对学生的口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之外,还需同时注意对学生抗压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兼顾学生的个性培养,以培养出术业有专攻而素质全面的口腔医学生。

笔者认为学生的胜任力层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表现在外的表面层,体现在口腔专业知识技能、思维集中力、收集信息的能力等,这些知识、能力与行为易于被培养和评价;二是潜在层,比如发散型思维、挑战风险的意愿与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相对不容易被挖掘与感知,可以被认为是人的“潜能”;在潜在层与表面层之间还应该存在着一个中间层,中间层的胜任力介于表象和潜在的能力之间,这之间的能力就是本科胜任力培养的着重点,比如口腔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人际沟通交往能力等[3]。

3 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口腔医学生培养模式口腔医学生的胜任力培养应当侧重学生中间层能力的培养。而在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结构亟待转型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口腔医学生胜任力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3.1 对口腔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5条也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应对经济全球化下严酷的国际竞争压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就必须要拥有领先于世界的科学技术,就必须依靠创新性人才。口腔医学生虽然仍处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和积累,但也不能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即便是口腔医学生阶段的创造活动很难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新颖产物,他们的创新可能很多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但就学生个体历史而言却是具有首创的意义。

3.2 对口腔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口腔医学生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原本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已有相当部分从原有的理论研究或创新型人员转向产业一线的应用型人员。产业应用型人员需要能够很好地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要胜任这类应用性工作,口腔医学生需要具备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从培养模式的角度出发,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口腔医学生实训、实习环节的教学实施,使口腔医学生既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善于将书本知识或其他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创造效益[4]。这样培养的口腔医学生才能真正与社会需求相符合,口腔医学生的实践素质提高了,才能使高校成为促进口腔医疗事业发展的有利推手。因此应当在本科阶段多举行有创新意义的竞赛、活动等,鼓励口腔医学生进行大胆的摸索。

3.3 对口腔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医学作为一个古老的学科,为人类的生存与安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人们的心目中,医生一直是一个恪守誓言、富于同情心、勇于承担责任、积极服务于民众的受人尊重的社会职业。人们也一直认为,医学的职业精神会通过医学教育传承给医学生,医生在服务于大众的社会实践中会秉承与践行这种价值观和责任感[5]。然而,近几十年来,社会常常谴责医学界偏离了职业精神、违背了伦理规则。因此,对于口腔医学生人文素养中的职业精神及医风医德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不仅要培养出医技精湛的医生,更要培养出品格高尚的仁者。

4 基于口腔医学本科生胜任力培养的实践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具体如下。

4.1 通过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创新胜任力的培养,全覆盖胜任力内涵首先,打破以前的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分离的模式,创建“一贯制”教学模式,通过课程改革,在培养全程中引入专业知识学习,开展早期接触、反复接触临床教学改革等,加强学生医学专业知识方面的胜任力培养。

通过引入早期接触、反复接触科研环节,培养创新理念和能力,并实行了创新班主任辅导低年级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多段式”导师制和大学生科研计划等项目,并开设科研设计训练课程,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的科研能力和临床实践应用等职业发展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根据国情、校情,循序推进教育国际化,开拓学生国际视野,丰富创新能力培养方式。通过建设国际化口腔专业全英文课程、邀请国际医学大师进本科生课堂、开展国际交流营、举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等举措,营造教育国际化的学术氛围,为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树立成就导向、接受国际先进学术知识、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增强自信心等各方面胜任力的培养搭建了国际化平台。

4.2 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胜任力培养组织出台口腔医学各科实践教学标准。依托四川大学新增的“实践及国际课程周”课程,设立了临床技能训练、科研能力提升、国际视野拓展、社会实践锻炼四大教学模块,保证参与学时的个性化选择,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结合多段式导师制及创新班机制,由各科学术带头人牵头、优秀的导师指导,自主开展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国家及学校“三大实验计划”,使学生早期接触科研,培养他们对科研的兴趣。组织影响大、参与面广的“林则杯”口腔技能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独立创新思想和持之以恒精神;通过“三馆一廊一杂志”即:“中国口腔医学博物馆”、“标本陈列馆”、“图书馆”、“华西口腔校友长廊”、“《中国口腔医学信息》杂志学生采编部”的持续建设工作,同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有机的结合起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华西医院为平台建设示范实习、实训基地,训练了学生的医疗技术,更是强化了对学生医德医风的教育,全方位提升了学生对口腔医疗岗位的实践能力,拓展了实习范围。兼顾口腔医学生的职业特点,除在常规的业务科室轮转外,还在消毒供应室、制作中心等科室实习,实现口腔人才的全面发展。

4.3 弘扬医学职业精神,塑造高尚人格胜任力弘扬作为灵魂的医学职业精神,倡导的是人文医学的回归,向医学科学、医学教育注入人文精神,使之体现出应有的人文理念[6]。在教授临床技能的同时抓好实习医生的医德教育,才能使学生在向医生的角色转变过程中全面完善自己,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7]。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开设了临床前技能培训课程,完全模拟临床实景,同学们通过医生与患者的角色扮演,体验换位思考,全面了解接诊患者的全过程,大大提升了同学们的医患沟通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以医生的身份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能力。同时要求带教老师在平时的临床实习接诊过程中,时刻重视对实习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是口腔医学生医德教育工作最广泛、最基本的途径。

5结束语

对于我国医疗事业单位来说,每一名口腔医学生都是各个高校培养的“产品”,而评价这

个“产品”的核心标准之一就是其是否能够胜任工作岗位。本文从胜任力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口腔医学生的培养模式及口腔医学生胜任力培养的三个要素,并总结了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对我国口腔医学精英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DC.Testingforcompetenceratherthanfor"intelligence"[J].AmPsychol,1973,28(1):1-14.

[2]胡颍,徐刚.基于胜任素质的大学生能力培养[J].中国集体经济,2007(3):179.HuYing,petence-basedabilitycultivationforcollegestudent[J].ChinaCollectiveEconomy,2007(3):179.

[3]贝.胜任素质理念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0(5):98-101.ChuBei.Anenlightenmentofcompetencetotalenttrainingincolleges[J].JNingboUniversity:EducationEdition,2008,30(5):98-101.

[4]郭朝晖,曹欢.胜任力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412):102-103.GuoChaohui,CaoHuan.Cultivatinginnovativecollegetalentswithcompetenceasthefocus[J].CO-OperativeEconomyScience,2011(412):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