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9: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语文教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化”的倾向变得越来越明显。从我国所通行的各类语文教材来看,儿童文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课文总数的80%。故此,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认识到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现如今,在许多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占据着较大的分量,对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正是由于儿童文学的这一教育价值,导致其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的服务对象一致,都是为儿童服务,它们的价值取向也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然而,许多语文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儿童文学对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所以也就没有提升自己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2.儿童文学知识较为缺乏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上学期间,虽然也学习了一些关于儿童文学的相关课程,但是与他们所学习的古代文学相比,或者是与现代文学相比,儿童文学课程无疑更少,这就导致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对所学习的儿童文学有所遗忘[1]。而在执教之后,他们也没有利用业余的时间去充实自己,去进行培训学习。这样一来,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会较为缺乏。
3.儿童的本位意识较为淡薄
在农村小学中,教师与儿童在一起的时间较长,与他们的接触机会也更多,这就有助于教师对儿童进行仔细的观察,进而了解儿童的性格特点以及生活方式。这对于后期教师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帮助。然而,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较差,所接受的先进教育思想也较少,许多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模式化,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僵化,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
二、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策略
1.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的有机结合
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切实认识到儿童文学对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他们才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去提升自己,去阅读一些关于儿童文学的作品[2]。因此,在选拔语文教师时,就可以将儿童文学素养作为其中的考核项目,这就会让大多数的教师加强对儿童文学的学习。而对于已经选的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儿童文学的知识培训,如这样一来,就能够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儿童文学素养。
2.加强儿童文学作品阅读量
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好地融入儿童之中,更张世明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好地了解儿童的心理,教师就需要去阅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因为透过书籍,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愿望,了解儿童的内在想法。故此,教师要利用课外时间,不断去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在农村,许多语文教师都将自己的业余时间用到了自己的家庭之中,或者是用到了批改作业上,这样就不利于他们专业素质的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认识到儿童文学对学生的重要性,要多利用课外时间去提升自己。
3.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
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相比,农村教育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所以在教育方面更为落后。但是,农村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开展富有农村特色的师生活动。例如,农村的教师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所以,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教师的在校时间,为教师创造一片阅读天地,可以将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带入教师的日常生活之中。如学校可以举办一些阅读比赛活动,让教师去阅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让他们通过演讲的方式来展现自己。教师创造属于他们个人的舞台,将自己在儿童读物中的感悟通过演讲传递给大家,以营造整个学校的儿童文学阅读的氛围。综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着儿童文学素养缺失的现象,因此就需要他们加大儿童文学的阅读量,不断丰富自己这方面的知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继而促进双方的儿童文学素养都有着一定的提升。
参考文献:
在众多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应用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好动,思维处于形象感知阶段,对学习目的缺乏认识。传统的应试教育将充满人性美,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这种状况与现今的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相违背。因而,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学生的积极性的调动,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是当之无愧的实践者。
一.改变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因而,通过灵活多变的课堂组织形式能有效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表演激趣
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孩子的特点。从课堂实践看,学生的表现欲很强,他们喜欢表演,表演带给他们无穷的乐趣。例如《包公审驴》一课,我安排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课文为依据,加上自己的想象,让学生自编自演,收效甚佳。通过表演,学生不仅懂得了包公的铁面无私,为民作主。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学习的目的。把表演带入课堂,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使学生多动手、多动脑,主动参与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
2.游戏激趣
在低年纪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游戏,能使课堂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在游戏中学生要看、要听、要说、要做、要动脑、要创造。孩子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兴趣盎然。即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利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学,让语文课成为学生享受的乐园。
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他们的口,让他们能说……”的教育思想。现在的学生厌学现象很普遍,究其原因,教师把学生当作了“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量的练习和作业使学生疲于应付。要想彻底改变此现状,必须先改变教师的观念。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协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激发求知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三.组织课堂秩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较乱的班级,教师如果不组织课堂秩序,就难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即使在秩序较好的班级,开始也要组织课堂秩序。如何组织课堂秩序,常因教师而异,有的教师面对混乱的课堂和颜悦色,只用和蔼的目光,可亲的手势学生就顿时安静。这说明,组织课堂,要讲究艺术性。如在教学课文《蚕姑娘》时,我在分析课文,有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我采用猜字谜的方式引导他们:“一只黑狗,不叫不闹”谁猜到了就发奖品,学生得注意力一下子就全集中了。
四.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学习
1)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宰一切,把教材中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老师累的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现在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以教会学生为主,而是以教学生自己去学会为主。因此教师应该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来,主动和学生一起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感知新知识,交流新问题。教师从中引导,给予肯定,从而达到师生互动,使教材在课堂上活起来。2)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无论看到什么新鲜的事物或者学到了什么新知识,都想急切地告诉别人,以获得赞赏。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对教材的独到理解,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自己对教材的真实感受。独特理解讲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探究,从而达到共知共识,使教材成为师生互动的活教材。这样才能使我们手中的教材在教学中活起来,更好地使教师、学生、教材、实践融为一体。
五.与学生做朋友,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一)以情境感染法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读后感
从教十年,一路坎坷一路歌。但非常有幸的是,有一个知心朋友《小学语文教师》一直陪伴着我。《小学语文教师》是我工作中的最爱。十年来,她在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也时时刻刻的在帮助着我,心中真的非常感谢《小学语文教师》。
在读这本书时,经常会看到一个人的文章,那就是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窦桂梅。她提出的“尊重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这三个超越的教学思想在小学教育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窦老师来自东北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中等师范学校毕业,不到30岁就被评为了全国特级模范教师,这里面有多少汗水。曾经在网上看到过窦老师讲的课,每一次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她那教学的底气,特别是洋溢在课堂上的新意与灵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的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十分精彩,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下课后大家请教他有什么良方,那位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的。这句话正道出了教师备课的境界。比如她上《秋天的雨》一课,仅一个导入环节,就让人联想到了,在那枫叶飘落的秋天,一场秋雨沐浴着大地,让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着感觉到课本内容是那样的接近。这些除了窦老师课前辛勤的备课外,肯定还有许多平日生活中的备课,比如,读书、写作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等等。而窦老师就是这样,她也是把自己的每一段人生经历,都在为教学做准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有窦老师这种精神,这种永无止境追求教育事业的精神,这样我们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百年育人的神圣职业。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4-0112-0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应注重传授学生知识,还应教会学生做人。语文新课标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教师需通过摆正位置、变换心理、改变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1. 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扮演学生思维的启发者、兴趣的激励者等角色。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以活跃课堂气氛为前提,从生活中的案例入手。
例如,教学《小燕子》一课时,就可以燕子的特征为切入点,然后由实物到课文,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与中心思想。又如,在《春天来了》一课的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眼里的春天是怎样的,春天有哪些象征性的事物。这时,学生往往就会给出不同的观点,对此,教师不应急于判断对错,而应继续鼓励学生大胆地自由想象,使之迸发思维的火花。实践证明,只有多角度思考,才能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由此可见,教师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更好地发挥活动组织者的作用。
再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湖泊》课文时,教师可以事先收集一些爬山虎的标本、湖泊的图片,然后利用多媒体加以呈现,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征,湖泊和池塘、江、河的区别,等等,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之带着猎奇心理再进入课文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
2. 教师应学会做一个倾听者
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接收还是问题的提出,其主要对象都是学生。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倾听者,因此,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实,倾听往往比发声更重要,小学正是学生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时期,他们有着超乎常人的想象力,遇事总爱问个为什么。同时,他们往往将教师视为可以解疑答惑的终结者,因此,教师的答案对其求知心理的形成往往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笔者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多听学生的声音,听听他们在想什么,渴望什么,而不是不断地灌输自认为正确的观念。否则,就极有可能抹杀孩子的求知欲,禁锢孩子的想象空间,这样的语文教学就没有了生气,同时也会阻碍语文教学的发展。
二、要变换自己的心理,情理结合
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学要从传统的传授型转为现代的研究型。在新型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更多的是互动型模式,学生与教师之间会互相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 用情至深
小学语文课堂需要感性的成分,语文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肢体来传达情感,通过情境式朗诵或者表演使学生融入现场,给学生一个立体的感受,并且逐步与文章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心灵的启迪,情感的升华。比如,在朗诵课上,教师示范时若能做到情感充沛、真挚,自然就会活跃课堂氛围。另外,教师还需要找到与学生心灵的共鸣点,从而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和童真心理等。
2. 理性分析
小学课堂也需要理性的思维。在教学中,仅仅是情感的释放未免太过感性,而理性则是情感升华后的思考,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既要帮助学生发现语言中的情感世界,又要启迪他们思考背后的现象。比如,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时,课文的作者因其外祖母去世而忧伤不已,后来,他在父亲的开导下知道了要珍惜时间。对此,教师就可以将时间作为切入点,提醒学生也应该珍惜时间。事实证明,这种以文为辅,理性分析的方法,能够启发学生思考课文更深层次的含义。
此外,新课标中还强调了重视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判断能力,此时,教师就应引导他们理性分析和思考表象背后的生活道理,在培养其智商的同时增进他们的情商。
三、要创新教学模式,发展特色教学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分阶段提出目标、要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课程的总体性和综合性。那么,采取何种教学模式,运用何种教学方法也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所必须考虑的一种辅助手段。笔者认为,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潜在的语文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小学语文教育应该如何创新教学模式呢?笔者认为可尝试以下几种方式:
1. 学在基础,贵在实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学是语文学习的起步阶段,打牢基础对小学语文学习以及今后的学习都尤为重要。因此,教师更应引导学生注重笔画的拼写、字音拼读的规范、字词的积累,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应激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留心生活中的语文现象,真正做到点滴于行,实践在心。
2. 图文结合,趣味引导
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差,对语言文字不够敏感,但他们对图画的敏感程度则远远高于文字。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人物或故事,带领他们在兴趣中学习,从而传递出中心思想,引出教学主题,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读《小学语文教师》有感
在寒假期间我读了一期《小学语文教师》这本杂志,同时我也认识了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看了他讲课的教学案例让我颇受启发,不用多媒体,就能把每一堂课演绎的非常精彩,朴实的身影、简洁而又富有幽默诙谐的语言深深吸引着学生,让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见贾志敏老师的文学功底之深厚,在课堂上及时对学生提出鼓励与评价恰到好处,对学生所犯得错误,用适当的语言指出,学生欣然接受,每节课教给学生的不仅是语言文字,还有引起学生怎样做人的一些思考。
看到《小学语文教师》贾志敏老师的文章《用一生的时间备课》时,几乎是惊讶了,用妙语连珠、字字珠玑来形容贾老师的文章,我看也不为过。我遵照古训:不动笔墨不读书,看到一些好的词语,随手画一画,圈一圈,权当积累罢。
“教书育人,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其次要读书,爱生是立业之本,读书是立身之本。人要有傲骨,但不能有傲气。”贾志敏老师还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继而我想教课,既要生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热爱文本;更要严谨——教给学生准确无误的知识;艺术需要丰富多彩,熠熠生辉;科学则需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贾志敏老师在谈到“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时,引用了球王贝利的事:当球王贝利踢进第1000个球时,记者问贝利:“你踢进的1000个球中,哪一个最为精彩?”贝利说:“下一个。”引申至课堂,对于那些优秀的教师来说,精彩的课永远是“下一课”。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备课要不断修改,教学得经常调整,一成不变是我想是行不通的。贾志敏老师于是说,备课笔记是教师写下的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过程的安排。这是预设的,是教师在上课前的“一厢情愿”。而课堂教学会由于教学对象、时代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往往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可谓瞬息万变,这便要求我们要不断进行修改,适时调整自己的备课。从贾志敏老师的话语中我想作为语文教师要备好课,就应该博闻强记,通古晓今,需有“知学”。当一个语文老师不算太难,而要成为一个称职的、优秀的,乃至像于漪那样的出类拔萃的语文老师,实在不易。不管怎样,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慢慢接近教学的真谛。
当重习惯培养这条主线。习惯,是关乎人一生的东西。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没有理由不将学生的习惯培养贯穿始终。
从小学语文课程特点来看,除了读书、写字姿势等外显的学习习惯外,内隐性习惯特别是语言文字运用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修订版的“课标”特别强调:“语文学科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必须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特性,重视学生语文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叶圣陶先生也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叶老的这句话道出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拿培养学生语感来说,关键是要让学生强化语言的习得机制,最终建立起一种正确的语言习惯和敏锐的语言直觉。这就提示我们,学生的字怎么才能写好看,话怎么才能说明白,文章怎么才能写通顺,都是习惯在起作用,“习惯成自然”。听、说、读、写等运用语言的实践性活动,都必须要形成习惯、技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才管用。因此,习惯培养应该两手抓,在日积月累的读书、思考、练笔等习得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外修姿态行为,内强心智反应。在这一过程当中,慢慢地、不知不觉地达成外在行动和语言文字运用内在心理的“自动化”,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就提高了。
课堂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完成小学语文教学法任务,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渠道。要使一堂课能按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教和学两方面的意志统一,行动协调,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驾驭能力,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和周密的计划安排来控制、调节教学这一双边活动,创造一个求知欲旺盛、秩序井然、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堂氛围的综合能力。日常教学中出现的“拖堂”、“前紧后松”、“照本宣科”、“课堂混乱”、“垃圾时间”等现象,都是教师缺乏课堂驾驭能力的例证。小学语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是多方面的。
1.情绪自控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既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的情绪表现与课堂后气氛乃至小学生学习效果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教师情绪良好,语言简洁风趣,亲切和蔼,语调抑扬顿挫、轻重适当,往往可以使全班学生心情开朗,课堂气氛融洽,学生就会在这种情感的感染下,很快进入问题情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智力活动。如果教师的情绪低落,则会诱发压抑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处于焦虑的心理状态,以至防碍小学生认知过程的顺利开展。都难以使学生产生与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影响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有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
2.临场应变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按一定的规律来展开的,因而是可以预控的。但是,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动态系统,其运行又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特别是由几十个下处于一种活泼好动,制控力较差的年龄阶段的学生组成的班集体,课堂教学中各种事先难以预控的情况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能够处理各种意外情况的能力,对于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反馈要随时掌握,及时处理。弄清他们的希望与困难,并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使其张弛适度。或迂回插入,慢慢导向课本中心,或更弦易辙,调整教案中原有设想,转换讲述角度。特别是对学生中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要及时捕捉,合理利用。因此,要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沿着预定的计划有序地实施,这就需小学语文教师具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
3.组织协调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要达到高素质要求,首先在学历层次上需升格到本科,其次小学教育师范院校必须按小学课程门类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学科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做到学术性和师范性并重,所以一位能胜任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教师需从以下几方面来定位。
1.小学语文教师培养首先要定位于“教师”这一职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其教育性上,是教师这一职业区别于其它职业的本质特征。要从事育人工作就必须具备相当的教育科学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应该包括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行政与管理、教学方法与策略、课程的组织设计与评价、教育统计与测量等,使小学语文教师懂得教育的科学与规律,形成教育理念,掌握教育艺术与技巧,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2.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还应定位于“语文”学科。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虽还没有专门设科,仅纳入整个小学教育专业之中,但采用综合培养,分科(向) 发展的培养模式,其专业性仍有所体现。尤其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课,语文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及以后的工作、生活。这就对师范生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师范生对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原则和内容非常熟悉,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特征,掌握语文教育的方式方法,具备厚重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
3.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培养要体现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
也就是说师范生要懂得将教育理论,语文学科知识运用于具体教育学生的教学实践中,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股无形力量。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掌握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课堂管理知识,学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具备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要能紧密联系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密切关注教育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成为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和具有实践智慧的问题解决者。这些可通过设置教育见习,教学实习等课程来培养。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应突出“双专业”的特点
现在正在倡导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其发展方向强调教师教育“双专业”的特点。所谓“双专业”,一是学科专业水平的专业化问题,是“教什么”的问题,指承担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学术水准。二是教育专业化问题,就是“怎么教育,怎么教”问题,指承担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为人师表的道德品质等”,对教育理论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懂得教育教学一般规律,有着较高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历练好教师职业技能,同时还要学会多学科的综合,将自然、音乐、美术等知识作为教学艺术手段,推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学科专业的专业化,要求教师具备所教课程的学科知识。教“语文”这门课程,就要具备专业的“语文”学科知识,即语言、文字、文学等知识。但是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在学科知识专业化方面的要求不同,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知识要求标准、正确、宽泛,但不一定深透。如汉语拼音知识,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熟悉声母、韵母的区别,懂得拼音组合规则,能发音清楚,书写正确。因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这些知识直接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所以其学科专业化的体现是建立在语文知识基础上的正确性、规范性。在课程设置上就要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朗读的能力、书写的能力、基础知识掌握的标准和规范的考核。对于教育专业化问题,这是小学教育专业升本的前提。几十年的中师教育无法胜任小学教师的培养,也便是在教育专业化方面的力量不足。作为一名合格小学语文教师,除具备相应的语文学科知识外,还必须对教育理论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懂得教育教学一般规律,有着较高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历练好教师职业技能,同时还要学会多学科的综合,将自然、音乐、美术等知识作为教学艺术手段,推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不可避免地和各种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发生碰撞。犹如两股激流互相影响、互相融洽。在课改中作为教师除了注重提高自身理论水平,还应从以前的主讲者向组织者转变。角色的转变直接地反映在教师课堂的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语言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的桥梁。
一、教学语言要规范简洁,清晰流畅
小学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因此,教师在课堂授课时,语言要规范正确,使用标准普通话,还要注意纠正学生的方言,吐字发音清晰,语言明朗,句子结构流畅完整,文理通顺,语言丰富多彩,具有新鲜感。在授课中要尽可能把话讲得形象、直观、明快、生动,使学生们易于理解,乐千接受。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谁确,能把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接受准确的信息,对教师形成一种信服感,从而会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准确的语言可以对难点内容一语道破,使学生能迅速捕捉知识的内涵,帮助学生在繁杂的知识结构中总结出主干部分。而有的小学教师讲起课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甚至不管教学任务是否需要,海阔天空,却抓不住关键词句。每节课都有严格的教学任务,有很强的时间性限制,不能任凭思绪飞扬。教师语言也要简洁,不说废话,不拖泥带水。否则会产生误导,打乱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分不清不明白,对某些话重复得太多,尤其是一并不重要的地方。这是没有必要的,只会学生厌烦,甚至会遗漏要点,因此教学语的准确性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另外,不同文,不同课型的语言也各有特色。对于说文语言要严密,有力度;对于抒情文要华丽,有激情;对于说明文要朴实,有条理。些不同的特点就给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只有把握住了这些要求,教师的教学语才能符合准确的要求。
二、妙用导语
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能引起和保持学习兴趣。因此,适当得体的导语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疲劳,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愉悦美。
人们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富有经验的老师很重视导语的设计,他们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以勃发学生热情,引人入胜。精妙的导语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
导语可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来设计。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幅优美宜人的画面,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可以是一个蕴含哲理的问题,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游戏活动。在教学《惊弓之鸟》时,先可以创设了一个情景,例如:“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什么办法把它打下来?”学生们凭着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弹……至此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锋一转,说:“可是古代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只拉弓不用箭,嗖地一声就把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看谁先找到答案。”导语巧设悬念,为学生进一步体验教材中的人物起到一个铺垫作用,它强烈的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三、教学语言应富于鼓励性
我们经常会听到出自教师之口的这样一些话:“笨蛋,连这个也不会吗?”“你为什么还没完成作业,昨晚上到哪儿疯去了?就知道玩!”“一点出息也没有!”甚至有的还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写下这样的批语――“废话连篇,狗屁不通”,像这些不富一点幽默感的话,实在是有损教师的形象,也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
如果换种表达方式,感觉就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了。同样的话,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个问题还需要教师再讲一遍是吗?”“老师真希望你能按时完成作业。”“我相信你会努力的。”对于作文水平差的学生,我们在写批语时更应该注意使用鼓励性的话,比如:“你已经努力了,老师可以看出来,让我们一起再加把劲,好吗?”
四、教学语言要恰当运用体态语言
教学是一种以有声语言表达为主,以体态语言为辅的知识交流活动。体态语言(即人的表情、眼神、动作、手势等)虽然为辅,但只要使用恰当、自然,也会传递很多的信息,让人产生联想,增强教学感染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应怎样借助生动的脸语、传神的眼语,以及恰当的手语来表现,才能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适合小朋友的胃口,寓教于乐呢?以《小马过河》一课为例,当讲到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愿意为妈妈做事的时候,老师应露出愉快的表情;当讲到一条河挡住小马的去路时,教师应表现出满脸迷惑,紧锁眉头,同时,用天真的语气说:“怎么办呢?”沉思了一会儿后,叹口气说:“唉,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去吧!”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休语也是一种很好的无声语言。当同学们上课做小动作或者讨论问题后一时静不下来时,我们可以站在讲台前沉默不语,扫视每一个学生。这时,学生便会立刻安静下来,揣摩教师的心事,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语言是语文教师的生命,要使生命充满活力,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语文教师就必须以渊博的学识来丰富自己的语言,以饱满的热情去飞扬自己的语言。借此来“粘”住学生,让他们随着我们的教学语言展开激情的双翼,在语文的碧海蓝天中自由地翱翔。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新教育理念;中小学语文教师;素质要求
相比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与平日生活具备更紧密的联系。作为语文教师,需要紧密结合现今的中小学教学形势,在此基础上把语文学科的日常教学融入实践中。与此同时,语文教师也需要拥有更高的语文教学素养,以此来确保小学和中学语文课实效的提高。在新课改的整体形势下,推进语文课的整体实效提高,关键点就是要培育高素养的语文教师[1]。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当想办法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从而改进语文课堂的各环节教学。
1语文教师需具备的基本素养
面对新课改的形势,中学和小学的更多师生也逐步重视了语文课的日常教学。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需要讲授语文知识,与此同时还应当让同学们明确语文学科蕴含的人文思维以及审美意境,在此基础上塑造优良的高尚品质。作为语文教师,本身就要拥有高层次的素养和水准,同时能够把自身具备的素养融入日常的语文课堂中。中小学生处在特殊的成长阶段,身心还没能完全达到成熟。这种状态下,教师在语文课上表现出来的各类行为以及语言都会作用于中小学生,进而影响到未来同学们的人格塑造[2]。由此可见,新课改在根本上要求中学和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师具备全方位的素质,以此来感染学生。具体而言,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首先就要拥有最基本的健全人格,具备优良的人品。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会对班级内部的同学们产生直接性的人格影响,这是因为中小学生倾向于模仿教师。在具备健全人格的基础上,语文教师还需要拥有全方位的语文知识,基础知识应当牢固且扎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尝试着举一反三,适当扩展语文课涉及到的知识面。除了人品和知识层面的素养之外,语文教师必需的素质还包含了关键性的能力,最重要的应当是有序组织课堂并且传授语文知识的能力。在确保课堂秩序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分享语文课的各项基本知识。
2新教育理念下提升语文教师素质的具体途径
与语文课的传统授课流程相比,新教育理念融入了很多新的内涵。面对新的时期,语文教师如果单纯具备基础性的语文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适应现今时期的语文学科课改,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就需要因地制宜,不断摸索提升自身素养的可行措施和思路。具体而言,中小学教师在提升素质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如下的措施:
2.1灵活展开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本身包含了多环节和多步骤,与之相关的授课模式也可以划分很多类型。在具体讲授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紧密结合同学们真实的课堂表现,展开灵活的语文授课[3]。在现今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手段为同学们播放与课文有关的视频或短片,这样做有助于深化理解并且活跃了语文课的整体氛围。
2.2接受必备的培训:
从目前来看,中小学的很多语文教师并没能重视接受培训,教师通常觉得培训是没有必要的。然而,新课改提高了针对教师素养的整体要求。面对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唯有认真接受培训才可以提升现有的语文素质。作为中小学校,也需要给予语文教师必要的定期培训,通过这种途径来提升综合素养,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生。
2.3创造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
针对中小学而言,语文课所需的基本素养不仅包含了组织课堂、讲授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应对语文测试的能力,同时还包含更高层次的素养要求。语文教师需要与中小学生密切合作,师生共同创造愉悦的语文课堂气氛。在语文课堂的展开过程中,师生需要更强调互动,通过小组协作探究的方式来活跃语文课的氛围。这样做,语文课堂就摆脱了枯燥和僵化的气氛,有助于激发同学们针对语文的探索热情。
结论:
从目前来看,新课改正在迅速推广和普及。与之相应,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也需要拥有优良的教学素养。高素质的语文教师不仅能为同学们讲授最基本的语文学科知识,同时还可以通过熏陶和感染的方式来感化学生心灵,塑造中小学生高尚的品格。然而截至目前,中学以及小学的语文教学仍没能达到完善,有待长期的提高和改进。未来的实践中,教师还需要不断摸索经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服务于语文课堂整体质量的提高。
作者:徐菲 单位:湖北省建始县三里蟠龙民族小学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是小学生,小学阶段正是小学生求知欲旺盛的时候,这阶段他们好奇心强烈,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吸引,从而大大降低了上课的效率。而优秀的教学语言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神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想学、乐学,进而能主动学。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要求
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每一个领域,都需要伴有取得沟通对象心灵最佳效率的语言,所以说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语言的要求应该有必要的了解。
1.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规范、准确
教学语言要做到规范应从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必须运用国家宪法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前沿阵地,而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成为推广普通话的模范。笔者就在某小学见习听到,一位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就在不断地向孩子们重复着:“一百(bǎ),一百(bǎ)……”虽然这位老师课上得很好,但用这种方言土话教学,受害的是孩子啊!第二,谈吐要文雅,不说口头禅,杜绝不文明用语,善用文雅的美辞。在教学生活中,我们不难听到有的教师语言不够文明,“你十几年饭都白吃了?”“我管不了你了,叫你爸爸来!”“你和某某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学生被骂得心情压抑,无心听课,对他们的心理也会造成伤害。第三,教师应尽量避免用词不当,语句不通,半截话,颠三倒四等语病,在遣词、造句方面也应避免错误。
2.教学语言要通俗、口语化
教学语言是一种有声语言,教师的教案、讲稿,必须转化为口头的教学语言,通俗易懂,亲切感人。有的老师喜欢故作高深,讲一些晦涩难懂的概念术语,或满口文言古语,这样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只有深入浅出,才能引人入胜。
如,在听课中,教师在教授《鸟的天堂》一课时,其中有一个句子把学生难住了:“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理解教材,老师先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再用通俗、口语化的语言进行阐述,让学生理解接受。
老师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外树叶在微风中的各种姿态。然后设计了这样一段话:“大榕树的叶子绿得发亮,它把生命全部展示给了我们。有的在轻轻地摇摆,好像在翩翩起舞;有的左右旋转,好像在摇动着美丽的衣裙;有的发出沙沙的响声,好像在说悄悄话;有的互相簇拥,层层叠叠,好像要把这‘天堂’的每一寸土地都铺上绿荫。这是作者精心的描写,他赋予了这些树叶新的生命、新的灵魂。”
教师有声有色地把这段话讲给学生听,通俗易懂,学生听得入神,不仅顺利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也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积极性。
3.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具有启发性
妙趣横生、生动形象的语言,是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法宝”。有的老师说,语文课最难上,因为教学语言难组织。的确,语文课堂教学成功与否,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笔者在某小学二年级上《美丽的丹顶鹤》时,创设了一个“小丹顶鹤找妈妈”的情景:“我们看看可怜的小丹顶鹤,小朋友快帮帮它吧,认真读读课文中描写丹顶鹤妈妈样子的句子,然后帮小丹顶鹤把它的‘寻人启事’填写完。”小学生兴致勃勃,迫不及待地读课文,然后伸高他们的小手跃跃欲试。威廉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的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就是在教学时“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点亮。”
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把握启发教学的火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适当时机施教,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启发作用。
4.教学语言要儿童化
儿童化的教学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它尤其适合低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师要满腔热情,童心焕发,以美的语言作为教育的载体,深入学生的心灵。
如,小学生对j、q、x与ü相拼时,ü上面的两点要去掉这一知识点总是记不住,后来笔者运用儿歌的形式教小朋友,“小鱼儿(ü),有礼貌,见到j、q、x,摘掉小帽帽。”小朋友在嘻嘻哈哈的模仿声中很快记住了这一规律。可见,儿童化的教学语言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让学生感到亲切倍增,从而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入心灵,能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最终达到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5.教学语言要具有情感性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感情互动的过程,富有情感性的教学语言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过程中,感情是激励学生学习的起点,更是吸收知识、转化能力、陶冶性灵、形成信念的终点,所以“情”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一根主线。在笔者导入《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先播放了一首《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的录音歌曲,然后缓缓地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女孩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陷入沼泽再也没有出来,是什么样的鸟儿让女孩如此奋不顾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种美丽的动物吧!”这样一席话,诱发了学生的感情,为学生学习课文作了感情的铺垫。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
苏霍姆林斯基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他认为讲话含糊不清、表达笨拙、文理不通都是无知的表现,可见其对教学语言的重视。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讲标准的普通话,加强思维训练
作为语文教师,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学语言艺术化的前提。小学语文教师更要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语流畅通,避免读错字音或者满口方言。语文教师还要加强思维的训练。讲话思路要有条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更要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我们知道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各种情况都有发生,教师只有具备灵活的思维,才能保证教学语言的灵活,妥善处理不断生成的各种问题。
2.进行各种积淀,有好的修养
曾经看到一位老教师这样回答赞美他课的同行,“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的。”这位教师就是不断从书本、从生活中吸取知识与营养,进行各方面的积淀,不断塑造自己的灵魂,以此影响他的学生。
教师要热爱教育工作,有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将教师的教学激情通过教学语言倾注于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造就一代代莘莘学子。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净化自己的精神境界,言为心声,语言是精神的外化,教师好的修养能让语言的魅力得到更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