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企业环境保护论文

企业环境保护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8 15:39: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企业环境保护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企业环境保护论文

篇1

企业环境保护管理模式必须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其中要重点加强预防,立足于长远,从整体利益出发,坚决杜绝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发展。企业必须在履行国家环境政策、制度与方针的基础上,分析企业自身特点,设定一个环保发展计划,这其中既包括近期计划又包括未来5~10年的长远规划,长远规划中应该覆盖未来环保工作目标、技术水准、人员素质以及关键项目等多项内容,以及资金投入计划,年度、季度计划等等。并这一长远计划的实施途径给出科学合理的说明与论证,这样才能保证环保工作能够有目标、有计划、有方针地循序渐进式地进行。

1.2加大审核与监督力度

按照国家的规定,企业中一些上规模的经济项目要同对应的环保项目同步建立并实施,然而,对于一些小型项目则忽视了这一问题,这不利于企业环保工作的长期开展,对此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2.1做好污染核算分析与审计工作

明确污染的关键环节,重点针对这些环节采取措施,拒绝使用高污染、高能耗型材料,转向节能环保的新材料,提高材料使用效率,切实从源头上做好污染防治与环保工作。

1.2.2提出使用闭录循环生产工艺。

这也是现阶段最佳的环保工艺技术,不仅能够节省原料,同时也有效控制了污染,具有一举多得的效果。

1.2.3优选适应性的环保工艺和技术。

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生产特点、产品类型、经济实力、国家政策规定等来选择适应性的环保技术或工艺,本着低投资、高效、节能的原则展开生产。

2创建合理的考核监督制度

健全完善的指标考核机制是对企业环保工作的有效控制和监督,企业必须形成健全的环保指标,并形成完善的考核机制,通过定期考核、检查、监督等方法来促进环保工作的科学有序地开展。

2.1制定科学的污染控制指标

企业环保指标的制定要重点覆盖以下方面:污物排放量指标、污染物处理率、污染物排放浓度、生产设备的环保标准、资源的利用率。其中企业排污总量要控制在国家环保规定的标准,集团分支企业排污总量则要在企业排污总量之内。其中资源利用率方面的指标则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项目、发展情况等来确定,具体从以下方面来确定:水体循环利用率、污染物排放率、工业三废的再利用率等等,进行全面考虑、综合衡量。

2.2加强环保考核管理

必须切实按照环保指标来进行环保考核,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环保考核指标的制定更有意义。可以说环保工作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他需要整个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岗位间自上而下的通力合作,同时需要制度的约束与监督,而且要尊重企业的现实情况进行有目标、有层次地贯彻执行,实现环保考核的目标。

2.2.1做好环保部门的考核。

企业环保考核工作的开展应该自上而下、分层进行,也就是要先从专属职能部门入手,只有环保专业职能部门的工作达标,才能确保其他部门、责任人的工作达标。

2.2.2在做好环保职能部门考核的同时,也要加强各部门负责人的工作考核

形成从部门到车间再到班组的责任人环保工作考核与监督,使各方责任人形成强烈的环保责任意识,自觉带动部门员工开展环保工作。

2.2.3将环保考核纳入奖惩机制。

为了达到环保激励的效果,企业应该加强环保考核奖惩管理,使企业各部门、各个岗位员工都形成积极的责任意识,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面对环保工作,能够切实履行各项规定,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扩大环保工作宣传力度,形成一个良好的企业环保工作环境。

3扩大宣传、强化思想教育

环境保护是一项社会性的有意义的工作,它不仅是企业的行为,更应该成为整个社会的责任和意识,而且企业环保工作的开展也需要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因此,企业必须加大对环保工作的宣传力度,加强思想教育,面向社会积极宣传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要重点加强企业内部的环境保护教育,可以积极利用国家以及国际社会的一些制度、措施,设定企业无烟日、关灯一小时等节能环保工作项目,或者通过其他类型的大型活动,例如:文艺演出、电视演讲、环保正文、板报橱窗宣传等等来进行宣传教育,积极弘扬企业自身的环保文化,打造出一条合理的环保工作道路。

篇2

关键词:发展循环经济战略意义自我调适持续经营能力持续盈利能力绿色贸易壁垒

企业既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也是环境质量的损害者,因此企业除承担起经济角色外还必须负担必要的环境责任。企业的环境责任不应仅仅是将其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更应该构筑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循环经济的兴起,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加深的结果。然而,企业并未普遍、充分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循环经济至今还没有成为企业行为的自觉选择。企业循环经济行为要由被迫走向自觉,有赖于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的正确认识。循环经济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自我调适,适应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

企业是环境的产物。现代企业是人类社会技术变革和制度变迁的结果,而这些变化也与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所谓适者生存,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具有经济、社会和环境三重责任。按照传统的生产过程末端治理范式,企业几乎只有经济责任,而且主要是为产权所有者谋取利益。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企业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而且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只有同时承担起这三方面责任的企业,才算得上是优秀企业。

不同产业虽然资源消耗量和废物排放量差别很大,但毫无例外都要承担环境责任。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都从末端治理逐渐向天人循环范式转变。现在的环保工作,已经从一般性管理工作,变为企业核心业务和战略决策的一部分。

我国采取“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措施,实行了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损失赔偿制度。企业在强大的环保约束面前,大都采取末端治理方式处理三废问题,虽然取得一定的环保效果,但也产生以下问题:一是环境监管部门监督成本过高;二是环保设施初始投资大,治理成本高;三是治理技术难度大,“偷排”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的产生,是企业自我调适,适应环境变化的治本措施。

2.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获得持续经营能力的战略选择

企业是产品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又是污染物的直接排放者。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造成和加深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威胁着企业自身的生存,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只有树立循环经济观念,进行制度和技术创新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缓解上述矛盾,获得持续经营能力。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三个基本层次;一是企业内部循环。企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延长产业链条,减少物料使用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二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循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价值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藕合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三是企业与社会之间循环。通过建立废物回收再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这三个层次的典型代表分别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和德国的双轨制回收系统。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通过三个层次的物质循环,可以达到既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凸显成本领先优势,使企业在取得巨大社会环境综合效益的同时,获得持续经营能力。

3.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获得持续盈利能力、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的战略举措

企业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被视为生产函数,企业必须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原材料和能源是企业投入的主要构成部分。在生产规模一定的情况下,企业的生产成本不仅取决于投入要素的数量,而且取决于投入要素的价格。随着资源尤其是非再生资源日益短缺,资源价格不断攀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日益受制于资源投入产出率。

我国经济虽然保持了多年持续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方式落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低回报,我国自然资源支持体系也已经无法持续地发挥有效作用。

近几年,南方多个省市拉闸限电,石油、铜等原材料供应十分紧张,进口大幅度增长,资源约束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很低,浪费严重。迅速膨胀的资源需求,拉动了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我国自03年起经历了粮食、煤炭等的涨价,使企业产品成本不断增加,企业盈利空间日益缩小。为了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不得不增加其出口产品的定价权。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若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经济模式,就会逐渐失去持续盈利能力并逐渐丧失自身的竞争优势。

事实上,在强大的资源约束面前,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并非仅有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无经济效益,并非仅有成本支出而无利润贡献。据统计,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1%,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使企业获得持续盈利能力和提升企业自身竞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战略选择

随着世界环保运动的深入开展,人们对产品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在“禽流感”疫情发生之后,人们选择产品的标准正由传统的“物美价廉”向“环保、无污染、无公害”方面转化。与此同时,发达国家还在资源、环境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设置了目前难以达到的技术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以节能为主要目的能效标准、标识已成为新的非关税壁垒。这对我国出口产品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数百个品种、5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保护臭氧层的有关国际公约而被禁止生产和销售;4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主要贸易对象国实施环境标志而面临市场准入问题。我国每年有70多亿美元的出口因“绿色壁垒”被禁止。这些情形表明,自觉实践循环经济,塑造绿色企业形象,已成为我国企业跨越“绿色壁垒”并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张新芝、刘凯.我国农业生态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3(2)

[2]崔铁宁、刘双喜.生态农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趋势[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3)

[3]汪怀建、周跃龙、黄锦.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循环经济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1)

篇3

关键词 企业产品环境 成本控制 探讨

一、企业产品环境成本的形成

企业产品环境成本是企业将自己的环境成本加入到产品成本的内部,以便其遏制对环境的污染。随着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加强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不仅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将环境成本纳入到企业产品成本当中,它不仅仅是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促使企业在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自身对环境的影响。由于现阶段对环境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来自法律和行政方面的干预力度还不够,也就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因此有些企业的环境行为还没有得到有效的约束。

如不强调产品环境成本,一些企业势必会在生产过程中不顾后果的污染环境,结果是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但是随着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政府对企业环境管理的要求也日趋严格,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对自身的环境行为负责已是大势所趋。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共识。这就要求企业对传统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要加以改正,传统的经济模式与现代经济环境大系统相比较而言,作为自然环境支持系统,在提供给社会公众丰富资源的同时,也要接受大量废弃物的回归。因此,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存在密切关系。从企业自身的盈利目标来看,企业有必要承担环境责任。

二、企业产品环境成本的分类

根据目前环境成本形成的定义,可以对环境成本进行如下分类:

企业有关环保的研究开发成本。进行环保产品的设计,对其生产工艺和工厂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等进行研究、开发的成本。企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直接降低排放污染物的成本。主要包括产生废弃物的处理、再生利用系统的运营、对环境污染较大的材料进行替代、节能设施运行等成本。在生产过程中为了预防环境污染而产生的成本。其中包括一些环保设备的购置、对环境的监测计量、环境监管体系的构筑和认证等成本。企业对所销售的产品采用环保包装或者回收顾客已使用后准备废弃并能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所发生的成本,包装物是否可以回收利用、是否可分解处理,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可以建立一个成本控制系统。在企业周围进行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所支出的成本。包括在企业所属范围内进行的绿化、对企业所在地区域赞助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活动、有关环境保护广告等支出。

三、企业产品环境成本的控制

长期以来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环境的持续恶化,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企业产品环境成本的控制是通过企业自身运用一系列方法和措施对其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涉及到有关环境污染的各种活动所采取的一种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可以保护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因此,企业产品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应该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组合。污染治理涉及较多支出,应该建立专门的成本控制系统。企业在研发产品的同时也要构建环境成本控制系统并以加强环境成本的核算达到自身盈利的目的。以此为宗旨对企业产品环境的成本的控制要做到以下几点:

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来制定企业中长期的环境目标,通过确定合理的生产规模,采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工艺;尽量避免、减少扩大环境危害所追加的一系列成本;选择对环境无污染或者造成较低污染的替代材料成本;对企业生产出来的各种污染进行处理的系统项目要有可行性分析,尽量控制和减少污染处理系统的建造和营运成本。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控治。对企业各生产环节影响环境的任何地方都要进行跟踪监测,特别对排出的废弃物进行严格的把关,要尽量做到达标排放,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事故损失或者由于污染环境带来的罚款造成企业产品成本的不必要增加。控制环境治理成本是企业产品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部分,它包括企业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转、环境监测项目运行、环境污染控制措施和环保事务的管理。企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水、废渣等,采用集中排污治理的方式来降低区域内各个企业的环境成本支出。如果处理得当,是可以降低企业的产品环境成本并且增加生产效率的;反之则会提高处理环境污染的成本。环境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坚持双赢的原则,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抛弃企业经济的发展。为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加强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创造环境成本控制的新思路、新方法,将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四、结语

正确的产品成本本应该由物质成本、劳动成本和环境成本构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目标,也应该有两个效益,即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企业应构建环境成本控制系统,在原有的成本控制系统基础上,按照企业的不同特点,增加针对环境因素的专门化成本控制系统,主要涉及能源、废弃物、包装物、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成本控制。针对各种因素,既要考虑其破坏和影响,又要考虑其再生利用价值,进行逐项的和综合的环境成本分析、控制。将产品生产和企业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作为产品成本和部门运行成本的组成部分,运用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进行成本控制,并在企业成本的预测决策、预算计划和会计核算中充分考虑环境支出。

参考文献:

[1]周红.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问题探析.学位论文.2004.

[2]张杰.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研究.学位论文.2006.

篇4

尽管国内外许多学者在环境成本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往往是从其各自特定的立足点或目标出发,得到的环境成本定义也各不相同。蒋洪强认为“环境成本是指某一会计主体在其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因进行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引起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生态资源降级成本以及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防治措施成本。”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组认为,环境成本是“依照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笔者认为,企业环境成本是指企业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了预防、恢复或补偿因其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而采取一系列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为耗费自然资源或生态资源所发生的实际成本。

(二)企业环境成本的特点

根据企业环境成本的定义,可以发现环境成本具有以下特征:1.多样性。企业环境成本可能出现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其产生动因具有多样性。2.不均衡性。环境成本的不均衡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发生时点的不均衡性,环境成本项目支出不像其他成本项目如直接材料或直接人工那样均衡地发生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其往往具有突发性或不可预见性,例如:当企业环境污染物的排放积累到一定程度,其危害可能会在某一时点突然爆发;也有可能在环保部门的检查中因环境问题的影响受到罚款等。3.滞后性。由于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承受、容纳能力,同时企业当期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可能并不明显,有时其形成的损失和危害是潜在的,这使得环境成本具有时滞性,其大小及所带来的影响,可能一时难以完全掌握清楚。4.增长性。一方面,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对环境质量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所承担的环境保护的责任日益加大,环境支出也逐渐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政府环境保护法规的纷纷出台,对企业的约束力逐渐增强,也使得企业的环境支出额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三)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管理的作用

1.实现环境、社会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环境向企业提供了生产的自然资源,同时企业生产环境质量的优劣又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方式;另一方面,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又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废弃物影响着环境质量。为此,企业必须承担起为环境负责的义务,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2.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手段。合理准确地核算环境成本是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基础。确认环境成本核算范围,对其进行计量,形成成本报告,从而进行严格控制是环环相扣的过程。企业施行环境成本控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治理,整个企业的成本自然就随环境成本的降低而降低。3.完善环境成本理论的需要。对于环境成本核算及控制的研究有助于完善环境成本理论。目前,在本课题领域的研究中,尚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我国尚未建立环境成本核算和管理制度,对过度使用和破坏的资源不能进行有效的计量,致使人们对自己的活动和消费行为难以明确责任,环境费用的外部性十分严重。因此,进行环境成本研究,有助于为国家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依据,并为完善环境成本理论提供参考。

二、加强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措施

(一)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

企业环境成本确认是环境成本核算的关键,只有准确的确认企业的环境成本才能正确的核算企业的环境成本,从而为环境成本控制提供基础。按照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的观点,如果企业环境成本直接或间接地与通过以下方式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关,则应当将其资本化:一是提高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改进其安全性或提高效率;二是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三是环境保护。总之,不管环境成本是否会使得企业的经济利益增加,只要它们能对企业的生存与未来利益有所贡献,则可以将其视为企业所支付的一种代价,进行资本化处理。同时,如果环境成本并不会在来来带来经济利益,或者与未来经济利益没有足够密切的联系,则不能将其资本化。例如:废物处理,与本期经营活动有关的清理成本,清除前期活动引起的损害,持续的环境管理,环境审计成本等,这些成本并不产生未来收益,因而应作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二)企业环境成本的计量

企业环境成本计量是会计计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遵循一般的会计原则,但是由于环境成本的特殊性,环境成本的计量同时还应特别遵循经济与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在计量环境成本时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结合起来。即企业坚持双赢原则,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齐效益,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抛弃经济发展。同时企业环境成本在计量尺度的选择上具有多元性。由于环境成本核算和控制的活动包含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既有商品性又不限于商品性。这就要求环境成本在计量尺度的选择上要超脱传统会计,不仅要用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同时在企业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过程中,应辅以其它的计量单位,适当考虑使用实物或与自然环境相关指标的计量尺度形式。

(三)企业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

为了使利益相关人或信息需求者详细了解企业在环境保护活动中的投入与产出情况,企业还需以一定的形式对其进行披露,才能使其做出有关环境信息的正确决策,企业环境成本的研究才具有实际意义。与传统会计信息不同,由于环境成本信息中定量信息与定性信息并存,定量信息中货币信息与非货币信息并存,所以可以将环境成本信息划分为货币性信息、非货币性信息以及记述性信息三类。货币性信息的核算是重点。只有货币信息核算才能把环境保护与企业利润相联系并统一起来。企业只有在环境保护和获得盈利相协调的条件下,才能够持久地坚持进行环境保护活动。

三、加强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措施

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不是终点,它的最终目的是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使得企业的相关环境决策达到最优。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是环境成本核算的延伸。即环境成本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环境成本核算所提供的环境成本信息的基本分析,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有关因素加以控制,达到相关环境法规的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而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最优目的的过程。其具体措施包括:绿色设计、绿色制造与绿色营销

(一)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及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其环境资源和环境属性,以及与产品相关的各类信息,利用各种先进的设计理论,在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优化各有关设计因素,使产品及其制造过程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减少到最小,最终设计出具有先进的技术性、良好的环境协调性以及合理的经济性产品的一种系统设计方法。

(二)绿色制造

传统制造活动是在其过程的末端对污染排放物进行处理,使其达到环境法规的正常排放标准要求,减少罚款成本。但是,这种做法一般只能满足最低环境法规的要求,是一种被动的、低层次的环境成本控制战略,并且投入大,费时费力。绿色制造是指对高效、清洁制造方法的开发及应用,以达到绿色设计的目标要求,即在满足企业需要的同时,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将废物减量化、循环利用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因此,相对于末端治理,绿色制造是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成本的战略性选择。在绿色制造中,绿色采用是重中之重。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持有“生态”的观念,尤其是对某些食品企业来说,每一种添加剂或催化剂原料都极易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对人身心造成伤害,而不适当的采购活动会造成大量的运输包装费,还有储存保管和处置成本。因此改进采购活动可以达到减少相关环境成本,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三)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和环境利益的统一,达到倡导绿色消费、提高全社会的绿色意识、树立企业绿色形象、促进企业和整个社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融入并贯彻绿色理念,灵活运用营销组合策略,对产品和服务的观念、定价、促销和分销进行的一系列策划和方案实施的过程。绿色营销的关键在于合理制定绿色价格。由于绿色产品比同类普通产品投入大,研发困难,对生产和销售过程要求严格,在“环境消费付费”和“排污者付费”原则受到政府和公众广泛承认的前提下,绿色产品的价格一般比同类普通产品价格要高一些。但是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强化绿色管理和降低物料耗用从而降低成本与价格,使绿色产品价格从长远看呈下降趋势。因此,应根据绿色产品价格的特点,综合考虑当前与中长期的产品成本趋势、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等多种因素综合定价。

【参考文献】

[1]高山.环境成本核算与应用问题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11):82-84.

[2]肖序,毛洪涛.对企业环境成本应用的一些探讨[J].会计研究,2000(6):109.

[3]王燕祥,李超.环境成本计算的有效方法——作业成本法[J].环境保护,2003(6):19-21.

篇5

 

引言[1]。其中,传统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哈佛大学Adolf A.Bberle以及诺贝尔得主Milton Friedman等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企业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或者企业的唯一社会责任就是尽可能高效率的使用资源,以增加利润为主要目的[2];Oliver Sheldon和E Merrick Dodd等人认为企业既有盈利功能,又要承担利润最大化以外的社会服务功能[3];在Freeman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观点的影响下,企业社会责任应包括企业经济和社会公益二元企业目标[4];我国学者卢代富从法律角度认为,将企业社会责任简约化

1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企业社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把可持续发展纳入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已经成为一个共识[6]。1999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号召公司遵守的社会责任中,就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要包括:企业对环境挑战未雨绸缪;主动增加对环保所承担的责任;鼓励无害环境科技的发展与推广。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企业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的理念融入企业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转变企业生产方式,实行清洁生

2 海尔集团概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截止2009年底,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企业文化论文,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已经发展为大规模的跨国集团企业。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全球市场占有率5.1%,海尔冰箱和洗衣机分别以10.4%和8.4%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在行业中排名第一。另外,海尔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

3 海尔在推动可持续发展

3.1 加强生命周期全过程管理,

从物质流的角度分析,加强海尔家电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加大清洁生产力度,实现资源的节约、集约、再循环利用。家电生命周期全过程管理包括资源获取、生产领域、废旧产品的回收、再利用等,图1。通过物质流分析,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把握物质消耗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原材料及能源的采购、节约、循环利用等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不断强化环境管理,降低各环

图1 海尔家电生命周期全

近年来,海尔集团一直致力于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视角贯彻“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经营、绿色服务”的清洁生产思路,2008年国内40个事业部全部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并向低碳模式转型,表1,海尔通过建立ISO14000清洁生产验收,环境管理体系提高了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表1 近年来海尔清洁

时间

进展

2003-2004年

下属的能源动力公司和家用空调事业试点清洁生产

2005年

制定清洁生产工作方案,有质保公司牵头在全集团内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2006年

海尔企业部29个事业部一次性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2007年

海尔企业部34个事业部一次性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通过优秀率达到90%

2008年

海尔国内40个事业部全部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2009年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于 2008 年5 月1日正式实施。该办法鼓励企业自愿进行环境信息公开,并对公开内容、方式以及奖励方式等做了说明,为企业开展环境信息公开、接受公众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海尔从2005年起连续五年《企业环境报告书》,从环境管理、环境目标、环境绩效、物质流分析等方面将相关的环境信息真实地传达给社会,同时也详细介绍了企业文化、产品质量管理等背景信息,环境报告的编

海尔主持或参与了152 项国家标准的编制修定企业文化论文,制定行业及其他标准 425 项。海尔是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最多的家电企业中国。2008 年 12 月 31 日,《山东省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指南》由山东省环境保护局和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2009 年 1月1 日实施,这是国内首次以地方标准的形式规范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行为。《指南》提出了编制企业

3.3不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支持企业创新战略的一系列综合特征,包括企业的可利用资源及分配、对行业发展的理解能力、对技术发展的理解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结构和文化条件[11]。过去企业的高速发展,主要是靠技术引进、抓住市场机遇,自主创新所贡献的成分较小。现在,企业发展需要更多的是自主创新。没有自主创新,企业就不可能快速发展。目前海尔正在着手两个方面的自主创新:一是产品创新;二是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是环保、节能的重要手段,作为奥运史上唯一成套白电赞助商,海尔响应这一理念,在

3.4 逐年增加环保投资,优

环保资金的投入、使用、管理对于环境绩效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12],企业环保资金的投入对于企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009年,海尔在环境管理方面投资 38 万元,在污染防治方面投资623 万元,在节能降耗方面投资 355万元,其中环保配套投资500万元,改善工艺设备资金350万元。环境管理投资主要是定期参加山东省和青岛市组织的各种环保培训,掌握最

综上所述,企业是工业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节能减排、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微观主体。海尔集团向世界展示了其在节能减排、环境友好产品开发和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环境负荷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对于树立企业绿色形象,提升品牌价值和社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强化企业环境责任,对企业不断加强环境管理,降低环境负荷有重要的意义。海尔在推进资源能源合理利用、污染物减排、环境友好产品开发和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等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海尔集团是中国企业适应全球化浪潮的成功典范,其成功经验可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提供案例支撑。

新环保政策和环保动态;聘请专家对内部环保工作人员进行环保培训;督促员工学习政策法规和国际先进的环保技术,提高员工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管理能力;污染防治主要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环保配套投资、日常监测费、废气排放费等。节能降耗方面投资主要是改善工艺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能耗物耗、节能降耗宣传费用等。

化环保投资流向

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等环节实现全流程“绿色”环保。在节能方面,南海意库项目的整体方案比同类建筑节能 70%,其中海尔磁悬浮中央空调为其贡献了40%的节能效果。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管理创新主要是指环境管理创新,海尔较早的确立了提高环保意识,将环境保护理念贯穿于全体员工的环境管理方针企业文化论文,在积极推进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化基础上,开展绿色经营活动,全面打造绿色海尔,逐步推进环境保护制度化。

全面打造绿色海尔

环境报告书的原则、基本要点、工作流程、内容框架及指标等级,从企业概况、环境管理、企业环境保护活动等 6 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信息。海尔参与编制了山东省《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指南》,更好的推广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在企业环境报告制度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篇6

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披露形式不统一

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缺乏相应的规范,企业间各自采取了不同的披露形式。环境会计信息零乱地分布于企业的年度报告之中,没有固定的披露位置。董事会报告、会计报表、报表附注等,究竟哪一种才是环境会计信息的标准披露形式,仍然没有统一的定论,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的条文加以说明。理论界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提出两种形式,即补充报告和独立报告,虽然如此,补充报告和独立报告尚处于研究阶段,还没有应用于实践,而且,补充报告和独立报告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仍然不够成熟缺乏统一的披露形式,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显得杂乱无章,致使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很难找到所需环境会计信息。因此,我国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需要统一的披露形式,这也同时要求国家建立相应的规范。

2.环境会计信息界定模糊

虽然环境会计的研究己经有一定的进展,但是我国环境会计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界对环境会计信息的定义没有统一,缺乏明确的规定。而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对环境会计信息的定义做出明确的规定,甚至没有正式将环境会计信息一词列入法律法规中。由于环境会计信息仍然没有统一的定义,环境会计信息究竟是什么,哪些信息属于环境会计信息,哪些信息不属于环境会计信息,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国家对其的范围界定很模糊。虽然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但是究竟哪些信息是环境会计信息,企业之间也没有达成共识,对环境会计信息没有进行单独的披露或说明。可见,目前我国对环境会计信息的界定仍然很模糊。

3.批露主体不明确

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不仅是企业的责任,国家的政府部门也有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义务。在这方面,我国没有明确规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主体,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主体不够明确。而在论文研究的众企业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相对侧重于有环保工艺、环保设施的企业,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行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所占比例相对较多。

环境会计信息是指与企业相关的环境污染、环境保护方面的会计信息。企业的生产经营是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等。而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与环境污染、环境保护更加息息相关。为了生产与发展,企业的生产过程、员工的生产生活过程等时时刻刻都可能产生环境污染,破坏环境。为了满足国家的环保要求,企业也将采取各项环保措施,如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空气的二氧化硫若浓度过高将会污染空气,国家对二氧化硫规定了排放标准,因此,企业将会为降低二氧化硫浓度而设置环保工艺,购置消除或转化二氧化硫的仪器或设备。那么,究竟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主体是谁,是所有的企业,还是部分特定的企业,国家没有明确规定,理论界也没有明确的统一答案。故而,目前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主体仍然不够明确。

4.自愿性披露的企业少

自愿与非自愿的判断中,主观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有些企业是否出于真正的自愿披露很难简单下定论,如倍受关注的污染严重的行业中的企业,他们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可能出于国家环保要求提高的压力,也可能出于社会公众对环保高要求的压力,还可能出于企业自身的环保责任的考虑。

在环保法规中,除了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国家也只是鼓励企业披露环境信息,而其他法律法规中更加没有提及。因此,目前,我国还没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企业必须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故而,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大部分都是自愿性披露的。而我国上市企业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所占比例己经很小,而自愿性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可见,其所占比例就更小了。

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基于以上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对可能引致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

1.缺少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强制性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在法律法规方面,只有环境保护法规对环境信息的公开做出了专门的具体的规定,但那只是对环境信息的规定,对环境会计信息并不适用。会计法规中对环境信息的规定零散,无规律可循。我国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缺乏强制性的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会计等法律法规都是自成一体,相互之间几乎没有内容涉及.而环境会计是一门边缘性的学科,单一的环境法律法规或会计法规是无法对其起到强制性的规范作用的。因此,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需要建立专门对其进行规定的强制性的法律法规。

2.缺少环境会计信息的会计规范

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需要相应的会计规范。环境会计信息也是一种会计信息,它的披露需要一定的形式,而要使信息使用者方便地找到环境会计信息,它就需要统一的披露形式,这就必然要求建立相应的会计规范。我国会计规范对环境信息的要求少之甚少,企业根本没有规范可循,是否披露、怎样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只由企业自己选择。因此,我国需要建立环境会计信息的会计规范。

3.社会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缺乏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

由于环境污染的加剧,人们对环境保护逐渐重视,但是人们仍然没有在行动上付出实践,环境保护意识仍然很淡薄。人们对于环境信息己经不够关注,对于环境会计信息就更加忽视了。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致使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也很缺乏。

4.企业对短期利益的追求,缺乏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愿望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很多企业都只关注短期的利益,看不到长远的发展。企业对短期利益的追求使其忽略了资源的有限性,忽视了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长远利益,从而也缺乏了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愿望。

5.环境会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监管制度

环境会计是一个新领域,环境会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环境会计缺乏法律法规的制度保障,环境审计尚未开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监管制度。

三、完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措施

1.建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规范

会计信息的披露需要审计部门的监督,需要建立审计规范,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也需要环境审计部门的监督,也需要建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规范。

环境审计是对企业提供的环境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公允性进行验证、核实和评价,并将评价的结果以审计报告的形式提供给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过程。环境审计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使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真实、可靠的环境会计信息,有利于他们了解和监督企业的环保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利于他们根据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做出相关的决策。为了保证环境审计的质量,为了环境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规范是十分必要的。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规范,对环境审计工作的进行做出了具体的规范要求,有利于环境审计工作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环境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规范是必要的,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也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实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奖惩制度

我国的法律法规政策等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建立了一定的奖惩制度,但是缺乏环境计信息披露的奖惩制度。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奖惩制度,对环境问题的解决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税收的优惠政策、政府给与的环保补贴、环保基金、排污费、境污染罚款等,它们在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企业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企对环保设备、环保工艺的投资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可见,奖惩制度的建立是很必要的。

3.加大宣传力度培养社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

加大力宣传,可以提高企业利益者的环保意识,使其不仅关注企业的经济利益,同时关注企业的环保形象、环保经济行为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培养社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当大多数的利益相关者要求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时,便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披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将会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4.加强环保部门和会计部门的沟通

环境会计是一门边缘学科,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研究需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也需要会计方面的相关知识。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需要环境保护和会计两个方面知识都具备的人员,要真正实施环境审计,建立环境审计相关部门,必须加强有关人员的环保知识、会计知识、审计知识的综合能力。在环境审计部门建立之前,加强环保部门和会计部门之间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只有真正具备环境会计知识的人员才能够真正胜任环境审计的工作,才能监督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因此,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需要监督制度,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全面推广执行需要大力加强环保部门和会计部门的沟通,培养出环境会计方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在我国的广泛推广,人们对这一国际标准的作用和实施意义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在企业内部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标准给各行各业提供了一整套标准化的管理工具,对其环境管理活动进行动态的系统化的管理,来实现污染预防和企业的环境绩效持续改善的目的。企业建立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全面发展需要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对于环境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环境保护的核心工作就是环境管理。科学的环境管理对于预防、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环境管理手段日益完善,但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却相对滞后,完全不能满足现代环境保护的需要。只有加强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才能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平。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为科学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环境管理必须对环境质量整体状况把握清楚,没有可靠的分析结果,就达不到有效的环境管理。因此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在企业环境保护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整合人力资源是加强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前提

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包括环境监测技术、数据分析、综合管理等多种学科知识,对研究人员的文化水平要求也比较高。还要加强操作人员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术的培训。着力提高现有人员理论和技术水平。同时要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创造合适的环境提供给工作人员管理使用,招收同类专业高学历毕业生,以充实综合分析技术力量。要不断调整人才结构。根据监测事业发展需求和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双重需要,配置环境监测、质量分析、质量控制和管理决策等多方面的人才,以形成人才优势互补,各持有专长,各司其责的综合分析人才保障机制。

三、深化理论研究是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基础

由于现阶段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理论体系的研究滞后,引起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也较为缓慢,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理论对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意义、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其内容及在环境监测中的地位要及时总结和研究,要尽快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的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控制及环境管理的理论体系,以便将来更好地完成指导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

四、完善综合分析技术规范体系是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关键

环境科技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监测技术规范,但是为了保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亟待解决。主要是根据环境监测技术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及时修改监测数据统计报表的内容和报告形式,使环境监测和评价项目统一规范起来,以增加监测数据年度之间、区域之间的可比性,便于分析环境质量在未来的变化趋势。再有就是要逐步统一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由于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具有特殊性,所以要对环境要素统一基本评价方法,以方便于环境质量地域和时空变化的比较。

五、推进信息化是加强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动力

现代环境管理的主要问题就是要信息的及时准确,这也是加强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核心内容。在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中,我们要通过便捷的渠道,获取大量的信息,从中发现规律,为决策的科学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据。首先要使系统局域网建设的步伐加快,要有统一的开发形式、增强其功能、建立数据库信息系统,形成环境保护的信息网络,以便及时获取并传输各种监测和管理方面的信息。其次要实施部门信息共享工程。加强与水文、气象等其他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方便及时掌握与环境质量分析相关的信息。再次,利用多媒体制作系统研究开发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结果,提高环境质量报告的交流和编制速度使其与其他系统相协调。

六、拓展成果表征形式是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要求

由于服务对象的不同,对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成果的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会不同。就目前来看,采取了编写环境质量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快报、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以及在媒体上公布环境质量公报等形式来体现的。由于现代环境管理和大众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要求我们在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成果的及时性和表征形式的多样性方面进行特别的专项研究,针对环境热点、难点问题重点解决,更好地为环境管理和社会公众服务。

七、加强组织领导是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保证

对环境要素调查、监测信息分析处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环境质量综合分析。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专门的专家队伍,录取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人才从事这项研究。同时,加强监测工作的宏观控制,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计划、安排监测任务,才能获取足够的准确信息,以满足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需要。

八、结语

现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环境管理是商业管理的重要作用,各种污染预防措施也越来越完善,也了解它更是日常商业运作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企业将EMIS 作为企业的重要信息系统纳入企业管理资源之中,与企业资源规划(ERP )等系统集成一体,使企业信息和资源集成得以实现。企业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报道也不多。所以企业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还应该多方面协调和合作。相信在政府和多种学科领域的共同参与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会有飞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珊,等数据仓库技术与联机分析处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杨友麒;张志檩 知识经济时代的化工企业信息化 2000.

篇8

 

引言

环境会计的研究对于我国而言还处于初级阶段,为了防止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重蹈覆辙,实施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博士论文,会计体系。我国必须加紧推行企业环境会计的实施。通过上文对环境会计的探讨,结合我国国情,针对目前我国在环境会计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我国开展环境会计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 制定和完善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企业为追求自身的经济利润,往往不愿意实施环境会计,或者不能真实、准确地实施环境会计。博士论文,会计体系。为了保障环境会计在我国真实有效地推行实施,这就需要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强有力的支撑。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环境会计相关法律体系,以强制的法律手段保障环境会计的法律地位,以法律形式约束、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使之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保证环境会计的顺利实施。在制定和完善相关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时,可以在考虑我国特有国情的前提下,适当地借鉴、吸收国际上的理论成果和成功的实践经验。

目前,环境会计在目标上还很不明确,对其目标的正确认识是完善和发展环境会计的前提;环境使用者的群体还不够普及,到现今为止,只有政府相关部门对其比较重视,并且依据企业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的行为上制定出了一定得奖惩措施。博士论文,会计体系。除此以外,大多数企业部门和个人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意识还不够强烈。我国要发展环境会计必须增强和国外学者以及相关部门的交流,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深我国环境会计理论方面和实务方面的研究探讨,使我国的环境会计的理论和实务研究都跟上国际的步伐。

2遵循环境会计发展的循序渐进原则

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和我国经济发展的自身特点,想让环境会计的实施在我国一下子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是不现实的。我国的环境会计必然要经历一个由萌芽、发展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对于不同阶段,环境会计的应用要求也有所不同,从形式到内容,从核算方法到应用范围,都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1、形式上,将复式记账和单式记账两种方法的核算相结合,然后由单式记账慢慢转变成复式记账;在信息披露方面可以先采用在财务报表中补充资料或附注的形式,再逐渐向正规的报表披露模式转变。2、内容上,对比较容易操作的内容先确认、计量和披露,当发展成熟时对其全部内容进行核算。3、核算方式上,暂时对环境会计要素的核算不作非常严格的要求,之需要从现有的会计资料中获得环境信息就可以,不过当环境会计要素的核算逐步发展成熟时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核算体系。4、推行范围上,先在一小部分进行试点,然后推广到全国各地。可以先在污染状况比较严重或者国家重点建设的企业和行业进行试点,通过对其反映效果的观察从中进一步改善,总结其中经验,然后逐步推广到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企业,最后推广到全国各地。博士论文,会计体系。

3加强政府管理部门对环境会计的监督

企业为追求自身的经济利润,往往不愿意实施环境会计,或者不能真实、准确地实施环境会计。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环境会计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博士论文,会计体系。社会公众监督和社会中介监督都属于社会监督的一部分。博士论文,会计体系。其中,社会公众监督不具有法律效应,但是它的舆论影响不能忽视,它往往决定着媒体对企业的舆论导向,所以社会公众的监督对企业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是很重要的,这是促进环境会计完善的一个重要部份。然而,国家有关机构对环境会计的监督主要体现在强制性和专业性上,当前,我国国家审计机构还没有环境审计这个组织,在相关的审计法律法规中也没有对环境审计方面的内容作具体的规定。审计是一个重要的监督组织,在环境会计体系中建立环境审计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建立环境审计首先要了解环境审计法规建设;其次为建立环境审计做好物力人力和财力准备如配备环境审计人员;最后出具环境审计报告,这是我们进行环境审计得出的书面证明,是促进企业环境会计稳步前进的有效推进力。环境审计部门可以从核查原则、核查内容和核查材料上这三个方面对环境审计进行定义确认和披露。

4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

作为会计处理的实际操作者,会计人员的会计专业技能极大程度地直接影响到国家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实际贯彻执行是否合法真实有效。作为一门新兴的会计学科,环境会计的实务操作还没有被我国广大会计工作者所熟悉,要想在我国大力推行实施环境会计,非常有必要培养一批高专业技能素质的会计人才,同时也要提高现有会计工作者在环境会计相关方面的专业技能。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增强,高新技术的出现,环保措施的进步以及绿色产品的产生,企业对环境管理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我们虽然经常强调生产商对其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物的排放,但是没有改变其根源,污染源还是不断扩散开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想回到过去清新的环境,必须从产品的研发,生产到消耗再到回收利用等每个阶段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只有从管理思想上彻底变革了才能保证每个环节的改变。对于会计的主要核算人员——财务人员就必须树立起积极的环保思想,另外,环境会计是由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环境学多门学科相结合的应用学科,传统会计中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财务人员就需要对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所以,财务人员在加强对环保认识的基础上更要在专业水平方面下功夫。

参考文献

[1]辛鑫.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及计量[J].鸡西大学学报,2010,(03):76-77

[2]刘洁亮,忻琦,査林蓉.环境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1):16-18

[3]张晓会.刍议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2):186

篇9

一、环境成本概述

(一)环境成本概念

环境成本又称为绿色成本,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曾就环境成本的定义提出,“环境成本是指,本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二)环境成本界定

此外,根据环境成本的定义或企业价值链也可以对其进行分类,如根据价值链,环境成本可分为设计阶段环境成本、制造阶段环境成本和售后服务环境成本。企业价值链上的所有经营活动都会涉及环境成本,从价值链出发分析环境成本的形成,能够实现环境成本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二、环境成本的核算

(一)国外研究

德国采用生态会计模式进行环境成本核算,即从“环境资源输入企业”和“企业活动对环境输出”的资源流转平衡原理出发,将环境成本分为四大类,即事后的环境保全成本、事前环境保全预防成本、残余物发生成本、不含环境成本费用的产品成本。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将环境成本分为三大类,即环境预防成本、环境维持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日本将环境成本分为六大类,即生产领域成本、上游/下游成本、管理活动成本、研发成本、社会活动成本和环境损害成本。

(二)国内研究

(三)其他观点

环境成本核算和普通的会计成本核算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一方面传统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环境成本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政府及有关部门,特别是环境保护监管部门将企业提供的环境会计信息,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取得的环保成绩,综合起来作为进行宏观环保决策和对企业进行环保考核与奖惩的依据;另一方面计量方法不同,传统成本会计采用货币计量方法,环境成本会计则应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方法。

三、我国环境成本管理与披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处于失控状态,主要是由于制约与补偿机制的缺失。企业以追求利润为最高目标,环境保护的成本大大高于企业利润,使得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这直接导致企业在成本制作项目上作弊,常常是环境保护项目缺项并且是有目的的缺项。尽管已经认识环境损失,却难以追究其责任,制度本身的缺陷,加剧了环境恶化现象。

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状况不尽人意。由于环境成本会计的不完善,相应的制度规范还未以完整文件形式出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要还是依赖企业的主动性和自愿性。我国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且是被动性,仅要求部分污染较严重的企业在报表上反映一些环境信息,且多以排污费、管理费形式出现。再者,我国企业的环境成本实践操作和理论研究中,因未能有明确规范企业环境成本处理的准则及相应操作规范方面的规定,直接的后果是国内各企业在进行环境成本管理时对环境成本的披露几乎是空白和混乱。

四、对环境成本管理的建议

(一)加快环境政策的推行和创新,改善环境成本效益关系

环境政策会对企业的经济业务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促使企业将环境问题纳入战略层次考虑,将环境成本管理融入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部分。主要包括环境激励政策、环境管制政策、保险、信息公开等经济和非经济政策。我国已经推行了排污收费制、补贴、管制政策、清洁生产战略等政策,试行了排污权交易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尚需研究和创新其他的环境政策。另外,国家应该建立环境受益和补偿机制,遵循“谁保护谁受益,谁破坏谁恢复,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原则,建立环境补偿机制,以利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公平竞争。

(二)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制定恰当的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方法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首先是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改善,环境成本管理和控制是实现这些环境改善的基础保证。我国目前进行环境成本管理的企业主要采用事后处理,即所谓的末端治理, 这种做法的主要缺陷在于无法预先了解和控制环境成本。在环境成本管理中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采用全过程处理模式,以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目的,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重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实现从“排除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的过程,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参考文献

篇10

我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生态环境保护,而环境保护大计,以环境教育为本。大学环境会计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无疑将给环境会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我国大学环境会计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环境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尚未形成。国内各高校中只有少数几所开设了单独的环境会计课程,名称如“环境成本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环境审计”等。大部分高校局限于传统的会计、审计教学内容,较少或根本不涉及环境方面,即便有所涉及,也只是将环境会计的内容简单地拼凑在传统的会计、审计类课程中。形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

其一,缺乏独立、系统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或专门的环境会计制度(或准则)作为指导。我国对环境会计研究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对环境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前提假设、环境会计报告披露模式、披露内容等理论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我国政府也还没有出台相关的环境会计制度(或准则)来给予指导和规范。

其二,缺乏专业的环境会计师资队伍和配套教材。环境会计是一门由环境学、经济学、会计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而成的学科。开展环境会计教学工作,需要授课教师具备扎实、全面的基本功,一方面要充分掌握本专业(财务会计)的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懂得环境方面的知识,如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等。目前,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其师资队伍还不健全,配套的市场教材也较少。

其三,大学环境会计的教学目的尚不明确。在那些已单独开设环境会计系列课程的高校中,开设这些课程只是让学生接触前沿理论知识,教学的实践目标尚不明确。

二、西方国家大学环境会计教育的先进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英两国)在环境会计教育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环境会计理论基础和实务操作相对国内较为成熟,大学环境会计教育体系正逐步形成。

在英、美大多数大学的会计系均讲授环境会计。其讲授的方式有两种:方式一,开设独立的环境会计、环境管理方面的课程,名称如“环境会计”、“政府、商业和自然资源”、“环境会计过程”、“环境会计高级专题研究”等;方式二,不单独开设环境会计课程,但在财务会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等一些课程中设置与环境会计相关的内容。当前采用第二种方式的大学所占比重较大,但第一种方式将环境会计作为独立会计课程的趋势将日益明显。

美、英大学会计系讲授的环境会计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环境会计概述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内容及其评估方法:(2)企业环境政策概述;(3)企业环境发展和监控系统的构建;(4)企业经营对环境影响的评估:(5)公司环境审计与评估。

第二,环境管理会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垃圾处理、污染及资产废置的会计问题;(2)环境问题预算与绩效评估;(3)环境投资评估;(4)与环境有关的研发、预测和设计会计;(5)产品生命周期与环境成本研究;(6)企业并购与环境成本、效益分析。

第三,环境财务会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财务报告中的环境问题;(2)独立的环境财务报告研究;(3)与环境有关的或有负债及会计差错更正问题;(4)与环境有关的支出与承诺的会计处理问题;(5)与环境有关的借款、所有者权益及保险问题;(6)审计报告中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研究;(7)与环境有关的资产(如存货、土地等)价值评估问题。

三、我国大学环境会计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环境会计教育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大学先进的环境会计教学理念和方法,并结合我国国情,沿着从无到有,从浅到深,从普及理念到深究理论和实务应用,从融入其他会计专业课程讲授到单独开设环境会计课程再到形成专业体系的这一条主线,逐步建立和发展我国大学环境会计教育体系。笔者从五个方面设想我国高校环境会计教育的初、中期发展趋势目标:普及环境会计教育,并在各高校开设单独的环境会计相关课程。同时也给各高校新开设环境会计相关课程、制定相关课程教学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一)教学培养目标

旨在培养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复合型会计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环境会计知识和技能,全面理解会计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素养,使其具备理解并参与制定公司环境事务战略的能力,满足可持续发展企业对环境会计人才的需要。

(二)授课对象

高等院校商学院(或工商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中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本科专业、工商管理类各硕士专业的所有学生。

(三)课程体系设置

依照教学培养目标,高校可以考虑先开设环境财务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环境管理案例和环境审计四门课程。

1.环境财务会计

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54课时)。

课程内容简要及教学任务:该课程系统介绍环境会计产生与发展过程、背景、作用和意义,环境会计目标、假设、原则、对象、内容、职责等基础性理论,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基本方法。要求学生掌握环境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专门知识,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会计信息和环境管理信息进行基本会计处理、会计报告和会计分析与评价,能应用环境会计基本程序、方法进行环境经济管理。

可选用的配套教材:

《环境会计》,许家林、孟凡利等编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肖序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环境会计研究》,孟凡利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资源会计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许家林、王昌锐等著,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年版;《企业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书》,李静江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环境管理会计

课程属性:专业必选课(36课时)。

课程内容简要及教学任务:该课程系统介绍环境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定义、作用和意义,环境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和方法应用,在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要求学生熟悉和了解环境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学会如何利用环境会计信息支持企业内部决策,能在实务工作中参与制定公司的环境事务战略。

可选用的配套教材:

《环境管理会计――将环境因素纳入管理决策中》,郭晓梅,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环境会计与管理》,【英】罗伯・格瑞、【英】简・贝宾顿著,王立彦、耿建新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环境成本管理论》,林万祥、肖序著,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Exposure Draft: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EMA)》,IFAC,2005年。

3.环境管理案例

课程属性:专业选修课(36课时)。

课程内容简要及教学任务:该课程通过系统介绍国际著名企业的环境管理情况,从各个方面、各个视角来总结、归纳国际著名企业在环境管理问题上的一些经验。要求学生了解环境管理理念在现实中的应用、国外的一些优秀环境管理案例和他们的管理成效,了解我国目前在这方面所存在的差距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可选用的配套教材:

《国际著名企业管理与环境案例》,世界资源研究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中心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环境审计

课程属性:专业任选课(36课时)。

课程内容简要及教学任务:该课程系统介绍环境审计背景、作用和意义,环境审计标准、依据、对象、内容、目标、职责、证据等,环境报告审核和测试基本方法等基础性理论。要求学生掌握和应用环境审计的程序、方法,分析企业环境影响个案,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

可选用的配套教材:

《环境审计》,陈正兴主编,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版;《环境审计论》,蔡春等著,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企业环境审计研究》,刘长翠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四)授课方式

我国高校环境会计教育应摈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建立必修课、选修课、实验课、活动课等多种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的环境教育,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

(五)课程考核和评分方式

课程考核由闭卷考试和课程论文两种方式相结合。课程论文可采用小组论文(报告)考核方式,由5~6人组成一个论文(报告)小组,由小组成员在现有给定论题(如环境财务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等)基础上讨论并重新拟定题目进行写作,写作内容必须围绕给定的论题。课程论文的写作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文字不少于5 000字,段落分明,论证有理,结论明了,格式符合规范。课程最终个人成绩将结合个人平时成绩(占20%)、课程论文成绩(占50%)和闭卷书面考试成绩(占30%)综合给定。

四、实施和发展我国大学环境会计教育的策略

实施和发展我国大学环境会计教育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的导航者,政府在推动环境会计教育方面起着关键性的导航作用

首先,政府应在各行各业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将环境意识深入人心,加大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其次,政府应尽快出台环境会计制度(或准则)作为企业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指南,通过国家政府职能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进行适度的强制约束,不断严格化、标准化、规范化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从法律制度层面进行导向,促进企业对环境会计人才的需求;再次,高教司对高校环境会计人才培养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直接推动、引导各高校环境会计教育的大力开展。

(二)企业是环境会计复合型人才市场的主要需求方,应侧重提高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意识,大力推进环境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

“学生就是学校的‘产品’,而用人单位是这些‘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学校必须时时明确来自‘市场’的需求,甚至可以说市场决定了环境会计教育”(孟焰、李晓梅,2008)。应增强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企事业相关人员的环境会计素质,从而引导企业绿色经营并提高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动性,增加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和对环境会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需求方的角度推进我国高校加速开展环境会计教育。

(三)高校是环境会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高校应不断重视环境会计教育

我国高校应对环境会计教育加大投入和建设,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与企业需求相吻合的环境会计教育培养方案。考虑到目前在我国各高校单独开设环境会计课程仍缺乏硬、软件配套基础,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没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先通过将环境会计的主要教学内容结合到现有的会计课程中进行渗透式传授,以这种渗透式教学作为过渡形式。随着我国环境会计理论实务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成熟、环境会计制度指南的出台和广泛实施,我国高校就更有基础和能力开设单独的环境会计课程,逐步实现环境会计普及教育,并向环境会计教育的终极目标,即形成专业的环境会计教育教学体系靠拢。

【参考文献】

[1] 袁广达.环境会计与管理路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篇11

我国的乡镇企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20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日趋严重,并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因素。因此,提高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进行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把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放在战略的高度上予以重视。

1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的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对象,首先是人们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诱导、约束和协调人的行为,来调控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使其功能、结构和运动过程有序化。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但其调控的对象却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

2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1环境管理体系是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和经济调控手段不健全,乡镇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往往进行自发性、盲目性的发展;急于脱贫,急功近利,只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不从长远角度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决策上形成“盲区”;盲目搞建设、上项目、上产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形成点多面广的污染源,使环境污染增加。而且,乡镇企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

粗放经营型,生产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设备简陋,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下,产生大量“三废”,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尤其许多乡镇企业是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等大耗水工业,主要靠拼资源、拼设备、拼人力实现经济增长,缺乏治理“三废”的技术装备,大量工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或简单沉淀后直接排入乡村河道,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水体水质普遍是Ⅳ类、V类甚至是劣V类。在河南、湖北,个别村庄因饮用水污染出现了“癌症村”,一些村民也由此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水体污染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甚至广大村民,都成为乡镇企业“三废”污染最直接、最严重的受害者,而农产品的广大消费者则成为污染的间接受害者。

2.2环境管理体系是弥补目前体系不足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许多管理城市环境的成熟办法难以实施。比如目前乡镇企业普遍是中小工业企业,有的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遍布全国各地,不可能普遍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或直接监测为依据执行排污收费制度。而且许多县、乡(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人员素质、技术设备等不满足要求,传统的依靠环保部门直接监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对乡镇企业也收效甚微。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管理环境的压力,乡镇企业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一明智之举,也有着其必然性。

2.3环境管理体系是满足“绿色市场”的竞争要求的重要途径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立法的“绿色化”要求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要求乡镇企业如果想将其产品(服务)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管理,塑造绿色形象,努力开发绿色产品。同时国内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迫使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我国针对一些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的现状,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定》,把乡镇企业的排污量纳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严禁引进和新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对现行污染严重的小型造纸厂、制革厂、染料厂等乡镇企业责令其关闭或转产,要求新建乡镇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等。

3乡镇企业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瑞然农村地域广袤,对污染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但乡镇企业所产生的污染总量已经远远高出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其增长势头仍然让人担忧。与其它工业企业相比,造成乡镇企业环境问题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环保意识缺乏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①环保意识淡薄。不少地区的农村干部与乡镇工业职工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缺乏应有的认识,对保护环境不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而只是被动应付。同时很多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相当多的农民对于资源的认识还停留在“自然界恩赐”的水平;②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一方面,环境保护的战略重心过于偏向城市环境;另一方面,对乡镇工业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的战略认识不足。当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只顾前者,其至为了前者而通过行政手段阻止环境执法。

(2)乡镇环境容量有限,管理体系不健全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农村地域虽然辽阔,但是其生态环境是低层次的生态循环系统,农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这就决定了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要求乡镇工业发展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不能只顾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

4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社会监督。在目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众环境意识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应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增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特别是乡镇企业环保法规建设和环境教育,引导乡镇企业的广大职工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行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新闻媒介宣传和组织各种学习班等活动,发挥新闻监督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和企业人士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综合决策能力,克服与传统粗放式经营相联系的思想和做法,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使广大农民意识到保护自己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2)增加投资力度,保障环境管理体制顺利实施。应加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争使环保投资与GDP的比重达到1%,进一步完善份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适当提高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地方分成比例,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省对市、市乡的转移支付。在每年的地方财政预算交排上保证基层环保部门的正常开支需要,使环保部门在查处污染企业时不再有顾虑。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金投资环境保护事业,对其进行政策上的优惠,使其迅速产生效益,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环保产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费改税,将排污费,改为环保税,使治污资金能有一个稳定的来源;积极探索排污权的交易,通过经济手段使污染企业自觉减少排污量,实现排污总量的控制;改变对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在试点城市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绿色GDP”,通过经济手段减少环境污染。

(3)重视城镇和工业区规划。从乡镇工业发展历程来看,乡镇工业污染蔓延的原因均源于杂乱分散的工业布局。在乡镇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分布分散的情况下,难于建设集中的基础设施,环境污染难以控制,这些均制约了乡镇工业升级换代的步伐,影响了规模经济效益和小城镇的建设与繁荣。因此应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和发展大批中小工商业城市,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相对集中、布局合理的工业区和工商业城镇,继续推动乡镇企业点源治理,把改善乡镇工业布局,推动工业区的建设当作乡镇环境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

(4)加大环境立法和执法力度,建立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管理,健全环境管理机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应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和健全环保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其次,应建立环境管理网络,把环境管理纳入乡镇企业管理的轨道,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管理的力度,认真执行“三同时”和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环境污染,认真执行《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等法规,并通过合理规划,促进乡镇企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