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三年级口算练习题

三年级口算练习题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8 15:39: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三年级口算练习题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三年级口算练习题

篇1

本学期我们借鉴了高年级的经验,让孩子们准备了数学积累本。由于刚刚设立,开始阶段我们只是让孩子们把每天的作业卷粘在积累本上,周末每人都把积累本带回家,和家长共同把积累本上做错的练习题重抄一遍,自己再做一遍。由于经常检查监督,大部分学生们渐渐养成了每天自觉粘试卷,自觉改错题,周末自觉重做错题的习惯。但也有小部分孩子总是等着老师督促检查才能粘卷、改错、积累。

积累本不但可以整理错题,反思不足。在一单元学习之后我们又指导学生运用积累本整理一单元的知识网络。课堂上我带领孩子们边讲边把知识点记录在黑板上,梳理知识点之后我就指导孩子们把这些知识点自己整理下来,孩子们在老师启发指导下各自发挥聪明才智,设置了小提示,小点评、小例子等,并且这些知识点梳理之后,他们还能自己填画上简单的图案、边线,使构图更加清晰、美观。应用积累本梳理知识网络在整理《千克、克、吨》和《年、月、日》这两单元的知识时,孩子们做得特别出色,我就把两个班级中的优秀成果相互交换展览,孩子们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积累本使用得更加自觉。

2.大胆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动起来

本学期的很多知识需要学生亲手操作,亲自体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本学期教学《搭一搭》、《有多重》、《年、月、日》《摸球游戏》,这些内容时都可以设计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孩子们在操作中能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学习过程生动有趣,特别吸引孩子愿意主动参与。

2.1 在教学质量单位时,提前让学生到超市了解日常用品的重量,看看有多重?然后掂一掂。让学生准备:苹果、土豆、食盐、黄豆……课堂中分小组(4人),发记录单(物品名称、估的质量、称的质量),体验后学生很感兴趣,比较抽象的知识通过“玩”融入血脉之中。

2.2 学习“年月日” 。查万年历:在学习这一单元的知识之前,与计算机课整合,学生通过查找万年历,查连续20年,每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将比较抽象的知识,通过调查完成一年中有几个月,以及你如何记住每个月的天数,2月的天数,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调查,学生向生活和资料学习,从而了解到更多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2.3 实践:“数豆子”,让学生自学,和家长一起做“数豆子”的实验,并及时写数学日记。体验如何估一估,怎样估更准确。

建议:

(1)12时计时法(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转换建议通过对比学习,上面是12时计时法,下面是24时计时法,学生通过一一对应理解它们之间如果转换,帮助学生由具体向抽象转化。但两种计时法的互相转换仍是个困难。有待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2)推理:建议用图示法帮助学生找到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画出图示(箭头图),便于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3.控制好作业量及作业难度,不让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学习不在于学生做了多少练习,也不在于学生做的练习题的难度有多大,关键是要让学生会学、乐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设计学生的作业练习要特别控制好作业量和作业的难度。千万不要让大量的作业磨灭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不要让高难度的练习题打击了孩子们学好数学的信心。特别是每学习一种难度较大的新知识时,一定要针对当天学习的知识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作业而且难度要降低,给孩子学习新知识建立充分的自信。

4.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

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数学能力之一,这种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具有特别关键的作用。

4.1 利用好课前的两分钟进行口算。每天的课前两分钟都是训练学生形成良好计算能力的好机会。我们班级从一年级就开始这样训练,因此每次的口算竞赛和计算竞赛,学生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这也说明坚持口算训练有收效。

篇2

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不高不仅与他们的年纪有关,而且和他们自身的情况相关。因此,在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时候应该分情况讨论。根据每个小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制定不同的标准,保证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断提升,不能好高骛远。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需要从小就将基础打好,通过大量的练习维持。许多二年级小学生不能踏实学习,贪玩,更应该保证这些小学生每天的数学计算题练习量,保证训练的效果。同时,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三方应该同时对小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尽管大部分学校都在强调家校互动,但是实际开展情况并不乐观。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的是,学生的能力不只是数学学习的能力,还有其他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切忌以偏概全,更不能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就放任自由,不对其进行教导。在这个问题上,所有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做到一视同仁。由于小学生年纪尚小,心智不成熟,生活上学习上许多方面都未曾接触,并不了解,所以数学教师对于那些反应不快的小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耐心与重视、鼓励。

2.培养三年级学生良好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及日后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课堂秩序进行认真听讲,紧跟数学老师的思路,课下独立完成作业。并且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练习中要学会独立钻研问题,通过逻辑推理,独立解决,不要随便请教他人或验证答案,要自己做到对结果有把握之后再请老师评判。同时自觉检查、验算的习惯也是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计算的时候,培养小学生养成先看后想,再算再验证的习惯。其实就是掌握正确的计算顺序,首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及负号和要求;然后思考应该使用什么方法解答这个问题,解答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计算的先后顺序,等等;再进行计算,在计算过程中要细心;最后进行演算验证,发现自己在数学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并改正。在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对小学生的书写格式进行正确指导,让小学生从小就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这样可以减少计算过程中出错的几率。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还应该注重对口算能力的锻炼。笔算以口算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如果没有口算,笔算也就无从说起。实际上,小学生的笔算能力可以从其口算能力上反映出来。在口算时,记忆和思维同时活动,因此合理进行口算训练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增强其记忆力。

3.强化三年级学生计算能力训练

在小学生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在课堂上,应该多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对算术理论进行理解,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计算方法之于问题就像钥匙之于锁,而算术理论又是计算方法的理论依据。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方法相辅相成,但实际中并非如此,许多教师过于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性,而忽视算术理论的探讨。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因此,在数学计算课堂上,计算方法和算术理论应该同时教给学生并让其掌握。例如在进行乘法交换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时观察数字特征,总结出在什么时候可以使用加法交换律,什么时候使用会让解答过程变得简便。

篇3

有效的练习有利于较好地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它具有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功能,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精心设计有效练习是实现练习实效性的前提,根据“紧扣目标、促进思维、形式多样、分层要求”的练习设计要求,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了“有效练习”设计的一些尝试。

策略一:设计基础性练习,落实学习目标

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如何,应该是练习设计的重点。设计时应该重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数学基础知识,真正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练习设计的难度要适宜,要关注全体学生,即让一些“潜力生”也能积极参与,只不过方法层次低一些;而对于一些能力水平较好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在练习中进行高水平发挥,或思维简洁,或方法策略独特,或能对原有材料做新的拓展。

如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让全体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右图),汇报各种方案后并没有就此停住,而是让学生观察各种方案所涂苹果的个数,从而渗透了把同一个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的数量就越少。为让优等生“吃得更饱”,笔者再追问:你能不能再想出一个分子是1的分数,然后在图中涂色表示出来。一时的茫然换来了学生意外的收获:原来单位“1”平均分后的每一份的数量可以不是整数的,真可谓一箭双雕。

策略二:设计对比性练习,加深知识理解

对比性练习是在设计练习时,通过形式、内容、方法等对比,引导学生抓联系,辨差异,巩固知识,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深入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思维。对比性练习在老教材中大量出现,尤其是应用题对比,但随着新教材解决问题编排新特点,对比性练习明显减少,甚至难得一见,以至不少教师也逐渐生疏。“新课程教材书本配套练习较少,需要教师自行重组和补充,使设计对比性练习成为可能”。

如学生在学习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之后,笔者出示了以下练习题:

90÷3= 80÷2= 15÷5= 27÷9=

900÷3= 800÷2= 150÷5= 270÷9=

在学生口算完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题的异同,并找出其中的运算规律。笔者认为三年级能够发现“除数不变,被除数变大(或变小),商也跟着变大(或变小)”就可以了,但还是有部分学生说出了“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几倍”。还有一部分学生说出了“除数不变,被除数后面有1个0,商后面也有1个0;被除数后面有2个0,商后面也就有2个0,也就是说被除数后面有几个0,商后面也有几个0。”此时笔者并没有及时表态,而是在练习题旁边添了一组练习:30÷6=、300÷6=,学生口算了之后豁然开朗。这样的对比题不仅可以丰富练习内容,制造认知冲突,避免不恰当的推而广之,更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规律的本质。

其实,教学生学会主动对比的学习方法和养成主动反思的学习习惯,要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策略三:设计分层性练习,实施因材施教

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传统的练习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一刀切”,导致“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了”。新课改以人的发展为最高准则,提倡以人为本,强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为此,在练习设计时,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和尝试成功的机会。在练习的提供上,可以为学生提供“套餐”,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减少统一性,增加选择性与弹性。具体做法是:将练习难易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可选择C层,中等的可选B层,稍差的选A层。在此基础上,有兴趣地去做更高一层次的练习。

如在学习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之后,笔者设计了如下的练习:

用24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A层次的要求:找到一种答案即可(可借助操作学具);

B层次的要求:找出你认为的几种答案,能画出草图;

C层次的要求:找出所有答案,从中发现规律。

三个层次的要求逐步递进,不断提高,其中A层练习是针对全体学生提出的,每个学生只要经过一定的思考都能够完成;B层练习是针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的,不强求一致,而是根据他们的不同知识水平与能力来主动完成;C层练习是针对极少部分自学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提出的,让这一小部分学生“吃得更饱”。此练习要求每个学生针对自己的考虑选择不同的层次,允许学生选择,当然也可以依次完成。

“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于他的问题,不催促学生,不追求解题数量,让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成功”。

策略四:设计探索性练习,渗透思想方法

教师所选择和设计的练习,要能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教师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学生的数学思考,反映了对教学目标的狭隘理解;而忽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数学思维发展水平,刻意拔高数学思考的目标要求,则往往是舍本逐末,欲速则不达。

如笔者在组织学生学习“连乘问题”时,在学生解决了常规练习后,出示了这样的练习题:

(1)在同学们吃中餐的时候,老师在教室门口拍到这样一张浪费粮食的照片(课件出示浪费粮食的图片)。

(2)现在我想知道我们学校一个星期大约浪费多少千克粮食?需要调查哪些信息?

有的学生说要知道每人每天浪费多少粮食,有的学生说要知道一共有几个学生等等。这时笔者出示一些自己收集的信息,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信息,然后进行解答。

(3)已经收集了下列信息,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认为需要用到哪几个信息?

A.共有6个年级

B.共有40个班级

C.每个班级每天大约浪费3千克粮食

D.一个星期有5天在学校就餐

接着又出示购买钢笔的问题。

为了杜绝浪费粮食现象,学校准备举行节约资源教育活动,并准备购买钢笔奖励给节约之星,共有40个班级,每个班级有2名节约之星。大队委员来到文具批发市场后,得到如下信息:

第一家商店:每支8元。

第二家商店:每支9元,如果购买100支或100支以上,每支6元。

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到哪家去买?

篇4

预习是自学的入门,是自学的起步,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预习不仅可以初步了解教材的内容,利用旧知识解决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还可以发现教材中的一些新问题,从而带着这些问题听课,激发求知欲望。如教三年级混合运算第一课时之前,我设计了三道预习性练习。一是复习性练习。请学生先想一想这几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54+18,18+4×6,63÷3-14,50-35÷5。二是铺垫性的过渡练习。先试算:16×4+6×3,做好后打开书与例题对照一下,看看你的计算过程与书上是否一样,如果不同,哪种更好?为什么?三是与新知同类的尝试练习。我出了以下五道试算题:16×4-6×3,16×4+6÷3,16÷4-6÷3,588÷7-29×2,96÷6+45×9。学生通过复习性、铺垫性、尝试性的练习,在进入动态学习时,急于把自己自学的发现和思考结果表达出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研讨、交流,使认识进一步深化。在指导学生预习时,我注意教给学生预习方法:一是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二要仔细观察本课学习内容与上节课学习内容或以前学过的某些内容有什么异同与联系;三要分析思考,找出规律或计算方法;四要尝试解例题;五要记下初步思考的结果,划出不懂的问题,待课堂教学时参加研讨或教师讲解时加以注意。这样抓预习使学生得到鼓励,投身于愉快的学习中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优化教法,乐中会学

加强教学方法,就是优化课堂结构。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了解,自己去获得知识,自己去锻炼能力。教师要根据本节教材内容,抓住教材本身的特点,选定教学目标,并重视内化过程和内化机制的研究,使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实践中,培养各种能力。如教学“8+4”,我请学生拿出8根小棒,再拿出4根小棒,问:一共有几根小棒,用什么方法计算?我启发学生自己想,先移动小棒,再说8+4该怎样计算?而教“8+7”时,我让学生一边自己动手摆黄圆纸片,一边小声说说自己想的过程。这样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让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中,掌握算理,发挥自己的个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三、重视直观,化难为易

小学生由于受认识结构局限,很多知识难点不易掌握。在教学中,形象的教学能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展开想象,这样不但可以突破知识难点,而且有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演示教具、操作学具、观察实物和挂图、放投影……这些都是进行直观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二年级中有“除法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学生学习时易对除法的两种含义混淆。这时,运用直观手段教学就能起到搭桥的作用。我运用小棒、图片、纽扣等教具进行演示讲解,学生再根据我的示范和讲解,实际进行操作,这样调动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促进了他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四、适度评价,激励求知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能及时、适度地作出评价,就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如果能在评价中启发、点拨学生,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评价学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教学“循环小数的认识”时,一开始让学生编除法计算题。一个学生编了“20÷30”时,由于以前未编过题,没有注意这道题是除不尽的。此时,我接着说:“不会吧,看我来除。”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带有启发性评价,既鼓励了这个学生,又激发了他们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评价的目的是激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评价应具有对学生学习情绪的感染力。评价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有声语言评价,如“对、正确、不错、出色、真棒、好样的、够水平”等,这些词语都要随机应用,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二是无声的神态语言评价,如微笑、点头、伸出拇指等,这一切能体现出教师在评价时情感的投入,学生极易产生心理的共振。

五、巧设练习,“教”“学”丰收

巧设练习,就是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练习题,既要依纲靠本,又要适度、适量;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趣味性,否则就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练习课的设计,最好做到以熟带生,似曾见过但又未见过。这样的练习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等能力。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一节中,我让学生掌握这一加法的法则,同时学会相加的方法并能口算。我先设计了一组对比练习题:36+2=_______,36+4=_______,63+3=________,65+8=________,5+44=________,9+44=________,4+75=________,5+75=________。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口算,找出每组对比题的和的十位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接着我又设计了:①34+( )=3,②( )+63=6,③( )+28=3,④24+( )=3。第①、②题是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学生只能分别填写“0―5”和“0―6”中的数。而第③、④题是进位加法,所填的一位加数最小分别是:“2”和“6”。这种题首先要学生判断是否进位,然后找出一位的最小数,进一步确定填数的范围,最后读数口算。这样的练习题,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虽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却非常感兴趣。练习题的设计还应该考虑可以比较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鉴别,作出判断。我设计了46+3=________(49 59),86+7=________(83 93),27+2=________(29 39)等,要学生说出选择的答案和理由。通过教学,学生掌握了规律性的东西,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另外,练习题的设计应考虑学生年龄特点,注意形式特点、难点分散、练习要有层次等。

篇5

1.总复习前教师不认真进行复习计划,或者所制定的计划泛、空洞,不切合本班学生学习实际,教师总认为数学只要是做题、多做题就行了,所以复习起来教师大量的、盲目的搞“题海战术”,一上数学课就是做题,而且训练内容不是偏难,就是偏易,大量的、重复的、机械的进行重复练习。

2.学生在学习中,在技能的形成中期往往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甚至倒退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高原期”,特别是在数学总复习期间常会出现“高原现象”。其主要表现是:上课无精打采,思想常开小差;作业马虎,常看错数字或抄错符号;对一些典型的题目屡做屡错,不思改正。究其原因,从客观上看,数学本身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活动, 当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后,易出现暂时的停顿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从主观上说,是因为我们教师对教材还钻得不“深”,对学生还研究得不“透”,总复习时过分强调练习量,致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难、厌倦的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谈何学习、复习的质量?

3.教师对自己平时教学中含混不清、容易教错、学生理解容易产生误差,或者学生练习资料上与教材内容不相符的知识点“蒙混过关”,不去向别人请教,不求准确。

4.复习中教师脱离教材,一味的用一套或几套复习练习题就“混”到考试,对课本“不闻不问”,即使“问”了,也就是早读时间叫学生翻开读读那几个公式、定义、那几句话,教师总觉得数学课上特别是数学复习课上没有值得读的、记的东西,除了做题还是做题,教师烦,学生更烦,这是一种很危险的思想倾向。

二、分析近年考试题,有效指导后期复习

考试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既然要考试,就应该研究考题。综合近几年的统测数学试卷,试卷页数、版式、变化不大,试题的难易度:基础知识、中难题和较难题的占分比例也基本上维持不变,较难题也没有突破教材的要求。具体来讲,一二三年级分三大部分:1、我会填:填空,占27—30分;2、我会想:填空、作图、选择观察分析等,占20—25分;3、我会做:口算、用竖式计算并验算、用递等式计算、实际问题等,占45—50分,共4页。

四六年级分三大部分:1、填空:占24—26分;2、选择,占5—8分;3、解答:包括计算部分,占32—34分,题型有口算、用竖式计算、解方程、能简算的要简算、列式计算;作答部分占12—18分;实际问题部分占16—25分。五年级的检测除了填空、作答、实际问题外,还包括5到6题的判断题。无论采取那种题型来检测,都涵盖了本年级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数学知识,考查得相当详细、具体,所以,我们老师绝对不能放弃任何一点知识点的回顾、复习,哪怕它再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期末检测是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当考查综合能力,是对学生的水平检测。

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要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关,知识系统的梳理,特别重视计算题的准确率,解决问题等要归类复习。

三,复习过程中的一些要求:

1.灵活调整教学进度,一般来讲,一至五年级的新课最迟要在6月11日(第16周)前结束,6月12日(第17周)后转入全面的总复习。六年级在6月10后进行套题的训练。

2.切实写好复习计划,认真规划好每一天的复习内容、训练习题,要做到复习有痕迹可查,即复习教案。复习教案是理顺给自己用的,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所以,复习教案的形式可以因班、因知识点内容不同而不同,可以是自己梳理、罗列的知识网络图,也可以是自己归纳整理的练习题库,或者是模拟试卷集等等,只要是复习时能实实在在的用了,能发挥作用都是好的复习教案。

3.期末复习阶段的课内外教学要灵活采取一些策略,上好调节性的课程,保证有充足的复习、练习时间。

4.再次研读教师教学用书、数学教材,罗列知识点,准确定位每一个复习教学目标。在期末总复习之际,教师应该再次阅读,将“厚书变薄”,即本册教材究竟有哪些知识点?是怎样构成知识系统网络的?在本册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各类知识有些什么类型的呈现方式?一一罗列在自己的总复习计划上,以便一目了然,心中有数。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是分学段编排的,很多内容在各学段都有体现,但要求不一样,稍微大意老师们就很容易拔高或降低要求,要“跳出井口来看井”。学生自己用的《同步导学》、《新课标》、《学练考》、《测练考》、《100分闯关》等资料中的内容都或多或少的与教材有些出入,老师们也容易误解:“既然资料上都要求这样,那就应该教”的知识点练习题,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认真分析对待,因为各种资料编印本身很粗糙,编写资料练习题的老师不一定认真领会了教材,还有教材有时在调整,编题的老师可能没有注意到,可能还有些资料是拼凑的,不一定每道题都经过深思熟虑。所以提醒老师们要依托教师教学用书要求和教材的知识承载组织复习,资料只作参考,对资料上与教材不吻合的地方或者自己对教师用书上感到疑惑的地方都要要及时的请教其他教师,绝对不能含含糊糊的进行教学复习。

四、两个务必:

篇6

一、直面现实,剖析口算教学现状

我校数学组以课题研究为契机,进行了口算教学校本化实施的研究。首先对各年级学生进行书面口算测试,知识点覆盖比较全面,难易适中,80题,时间为五分钟。测试情况从整体上看,部分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口算的方法,能正确计算出结果,口算能力较强,但学生个体之间差异显著。分析测试结果的数据,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完成速度差异较大。此次测试,题目数量较多,不要求全部完成。但是,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人数占测试人数的23%,其中2%的人数口算速度较慢,仅完成一半试题。(2)各年级错误题型相对集中。低年级进位加法题和退位减法题错误率高,减法出错率明显高于加法出错率。中年级的两位数加减法进位和退位的错误率较高,高年级小数除法的错误较多。

随后我们又对师生进行了口头问卷调查,综合分析如下:

(一)教师层面

1.文本解读欠缺。教师认为教材中单独安排的口算教学内容不多,大部分都是在练习中呈现,面对灵活开放的教材,忽视了文本解读,教师本身对各年段的口算训练重点和要求不明确,没有形成训练体系。

2.口算练习算法指导缺失。很多教师平时也注重加强口算训练,但往往只重视学生口算结果是否正确,而忽视计算过程中算法的优化指导。在练习过程中只简单评判“对”还是“错”,没有尽可能地挖掘错题背后的教学资源,去寻找学生的计算错在哪儿,怎样才能算得又对又快。

3.轻视习惯培养。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很多教师归结为学生粗心、马虎,忽视了如何避免这种弊端,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激励学生养成自主练习、自我矫正的好习惯。在日常教学中缺失了习惯的培养。

(二)学生层面

1.口算方法思维含量低。问卷中发现学生把口算的方法和笔算的方法混淆,如计算33+68,很多学生是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的,即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造成口算速度偏慢,容易出错。

2.自主练习积极性低。大部分学生认为平时练习比较单一,经常是上课进行视算或课后口算练习,对于提高口算能力效果不大。老师布置作业就练习,没有布置就不练习,没有养成自主练习的好习惯。

二、寻求策略,提升口算教学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口算能力培养,练习口算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还能发展学生的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及表达能力,是培养学生思维概括能力的良好途径。在两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一)梳理口算内容序列

口算教什么?苏教版教材除了部分年级安排教学课时专门进行口算教学,如一年级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三年级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等,一般都是把口算放在练习中进行,很少有专门的口算教学课时安排。老师们对于口算练习什么,常常感到困惑,有的是结合教材的练习,有的是利用手边的口算练习册,在教学中就有可能出现降低或拔高教学要求或对知识进行重复教学的现象。于是我们对该套教材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了解各个知识点的前后联系,明确了每个年段口算教学的内容,梳理成表。还结合每课时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了各年段的重点,有基础性的内容和前沿后续的内容,增加了校本训练内容。

(二)研究口算教学策略

口算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算得又对又快,尤其是要让学生自主练口算,让口算训练变成一件乐事。

1.课堂展示明“群练法”。我们进行了20分钟口算教学的研讨,帮助老师把握学生口算的思维状况。在低、高年级开设了口算训练研讨课,展示了全班同学如何集体训练口算。经过多次尝试,教师们达成如下共识:一是口算训练时间要固定,一般利用课前3分钟。二是练完要反馈,这里的反馈要针对学生的集中错题,指导学生口算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地学会口算。

2.沙龙交流明“诀窍”。在进行口算研究时,很多老师非常关注如何促进学生自主练习,练得有效。实践出真知,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小秘诀,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写成小故事进行交流,发挥集体的智慧。如:

二年级老师发现孩子练习口算的时候,常常会有很多孩子一边做一边抬头,影响了口算的速度。老师们就总结了一些口算口诀:小眼睛看左边,不做完不抬头。

四年级老师充分发挥“读”的功能,布置作业时分两次,第一天会让学生先读口算几遍,第二天用同样的练习进行检测,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变化了口算练习的方式,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完善评价促提高

口算练到怎样的程度,如何练出孩子的积极性呢?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方面。因此我们建立了激励性评价机制,促进孩子的口算练习。

1.构建年段评价指标,自主申报过关。

篇7

在目前,培智儿童学校应用题的教学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类:(1)一步计算应用题;(2)简单的连加、连乘、加减混合和两步计算应用题,那么,如何通过应用题教学培养培智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呢?我们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可行的方法有:

1. 抓“双基” 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过程。培智儿童只有具备一定的“双基”,才有能力解答应用题,否则,在概念模糊,算理算法不清,口算、笔算生疏的情况下,一味地对他们施加学习应用题的压力,只能是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抓“双基”,我们首先要做的环节有:

1.1 学习概念。先上“语文课”,把应用题中常出现且表示运算关系的关键字词重新讲授(不管是在语文课上学过的还是没学过的),如多、少、增加、降低、×是×的几倍等。学习的方法是充分灵活地运用实物或教具等,直观地描述出各字词表示的含义。通过数学课上的“语文课”,应用题中常出现的关键字词的含义在培智儿童的脑海里就有了较为清晰的印象与认识,为培智儿童解答应用题度过“审题关”起到了必不可少的帮助。

1.2 学找对应条件。有这样一道题:一车间2011年装配电视机1900台,2012年是2011年装配的2倍,问:2012年这个车间装配电。视机多少台?学生往往会解答成:2011×2=4022(台)。这并不是概念模糊,而是学生对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对应错误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我们要做“长期练习”——用一周的时间,出示各类多量的应用题,特别增加了像上一应用题一类的多无用数字应用题的分量。首先教师自己讲解自己找对应关系;然后老师讲解后师生共同找出对应关系;接着教师帮助学生找出对应关系;最后由学生自己独立找对应关系。如一道应用题为:英才小学五年级有学生45人,四年级有学生40人,三年级学生比四年级学生少2人。问:①三年级有学生多少人?②三个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解答这类应用题,在让学生独立完成时,我们要作下列提示:①三年级的学生人数和五年级的学生人数有关系吗?和四年级的呢?②问题中要求的是三、四、五年级的总人数,还是只有三年级的人数?简单的提问如河上架桥,学生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就迎刃而解了。“小步子多循环”,到每个学生自己能够独立较好地过了找出对应关系这一关,培智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前进了非常可喜一小步。

篇8

1.使学生理解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学会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注重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确进行口算。理解口算除法的算理。

教学设想:

“口算除法”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具备表内除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经验,这些经验是帮助学生解答除数是一位数口算除法的基础。同时它也为本单元学习估算、笔算,乃至后续学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整数除法的教学内容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口算除法在生活中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将口算除法与学生生活、解决问题紧密相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探究算法时,我又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激活已存储的口算经验,并将它灵活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教学过程:

一、 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师:同学们,我们先进行几轮口算接力赛怎么样?看哪组做得又快又准。(课件出示口算题。)

6÷3= 8÷4= 48÷6= 21÷7= 6÷2= 35÷5=

9÷3= 2÷2= 16÷8= 24÷6= 27÷9= 45÷9=

师:同学们积极性可真高,相信这节课上你一定会有精彩的表现。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春天到了,我校的红领巾种植园又开始忙碌起来了。快来看看,今年我们都准备种哪几种蔬菜呢?(课件出示图片。)

生:西红柿、黄瓜、辣椒、菠菜。

师:学校已经将菜籽买了回来,同学们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西红柿籽60粒,黄瓜籽600粒,辣椒籽240粒,菠菜种子124粒。(板书。)

师:非常好!学校准备把这些西红柿籽平均分给我们三年级的3个班来种,把辣椒和黄瓜平均分给四年级和五年级。此时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1:三年级每班分得西红柿籽多少粒?

生2:四年级每班分得辣椒籽多少粒?

生3:五年级每班分得黄瓜籽多少粒?(师板书问题。)

师:你能根据题意列出算式来吗?

生:60÷3= 240÷3= 600÷3= (板书。)

师:观察这3个除法算式,你发现什么了?

生:除数都是一位数。

生:被除数都是整十、整百数。

师:这种除法以前学过吗?

生:没有。

师:那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板书课题。)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选择的机会,这3个算式中,你想最先算哪一个?

生:(不假思索地)60÷3。

师:真被老师猜中了!那你打算怎样算呢?先思考一下,想好后就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如果暂时没想出来也不要紧,拿出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生动手操作,同桌交流。)

师:同学们想好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是这样操作的:我把60粒种子看做60根小棒,10根一捆总共是6捆。把6捆平均分成3份,每份得2捆,也就是20根。(生说师用多媒体配合演示操作过程。)

师:同学们看清楚了吗?当思考遇到障碍时,借助工具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生2:根据我们以前所学的表内除法,6÷3=2,6个十除以3就得2个十,2个十就是20。

师:真是善于思考的孩子!他说的方法你们听明白了吗?你觉得这种方法怎样?(很简单)下面同桌合作把这种方法练习说一遍。(生合作说算法。)

师:谁愿意结合你的理解再来说一说?(指名说。)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3:把60个位上的0挡住不看,用6÷3=2,再把0添上,就是20。

师:大家认为这种方法可以吗?(可以。)这道题被除数的末位是0,如果是其他数字,先挡住不看,除完再添上行不行?(那就不行了。)

师:其实,刚才同学说的这几种方法有相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生:他们都是想把60看做6个十去除以一位数。

师:非常好,把整十数看做几个十去除以一位数,这样算起来就简单多了。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4:想乘法:因为20×3=60,所以60÷3=20。

师:很好!你能够运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思考,方法也不错。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用哪种?(生答略)实际运用时,我们一定要选择最实用、最快捷的一种。

师:60÷3我们会算了,那么剩下的算式中,你还想立刻去算哪一个?

生:600÷3。

师:说说为什么想算它?

生:因为它和60÷3很像,方法应该是一样的。

师:你们又被老师猜中了!那么这回你能很快地说出算法吗?

生1:把600看成6个百,用6个百除以3得2个百,就是200。

生2:想200×3=600,所以600÷3=200。

师:真不错,你们无形之中就用到了刚刚学到的口算方法,这就是知识的迁移。

师:下面每位同学都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把这道题的口算过程练习说一说吧!(生自由练说。)

师:会计算60÷3和600÷3了,那么类似的除法题你还想计算哪个?说说方法?

生:我想计算80÷4, 8个十除以4得2个十,也就是20,因此80÷4=20。

生:我想计算900÷3,9个百除以3得3个百,也就是300,所以900÷3=300。

生:我想出一道题考考大家,5000÷5= ?

…………

师:同学们表现可真不错!老师这里也为你们准备了几道,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看谁反应最快。(屏幕出示口算题。)

40÷4 800÷4 6000÷2 500÷5 700÷7 200÷4

(生依次回答。)

师:说说200÷4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如果把200看成2个百除以4不够除,就想到看前两位20,我们可以把200看成20个十,除以4就得5个十,也就是50。

师:你可真了不起!把200看成20个十,用20个十去除以4,想法真是太巧妙了,把掌声送给他。

师: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我们再来看240÷3。你们刚才为什么不选择先算它呢?

生:第一眼看这道题时感觉有点难。

师:现在再来仔细看一看(停顿片刻),它还能不能把你们难倒了?(不能!)

师:那就尝试解决一下吧!先静静地思考,然后将你的口算方法带到小组中去交流!

(生小组交流算法,师巡视。)

汇报:小组1:我们组想出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把240看成24个十,用24个十除以3得到了8个十,就是80。第二种方法是想:24÷3=8,所以240÷3=80。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觉得这两种方法道理是一样的,就把它们理解为一种。

师:非常好,经过小组合作达成一致,而且对算法进行了整理、归纳,你们的合作非常有效。

小组2:我们组来补充一种,因为3×80=240,所以240÷3=80。

师:不错!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有道理,真是合作力量大。

师:那么这道例题与前两道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240÷3,口算时用被除数的最高位除以除数不够除,须要用被除数的前两位去除以除数。

师:是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我们用心思考,每道题都会想出解决的办法来。

师:像这样的除法算式,你还想到了哪个?说出来考考大家。

生:120÷6= 我想请小鑫来回答。

生:320÷8= 我想请小阳同学来回答。

…………

师:同学们的口算思路可真清晰。现在抬头看一看黑板,刚才你们提出的3个分菜籽的问题都顺利解决了吗?(解决了。)

师:那么我们分得的结果是怎样的?

生:三年级每班分得西红柿籽20粒,四年级每班分得辣椒籽80粒,五年级每班分得黄瓜籽200粒。

师:你觉得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怎样啊?

生1:我能够根据题意提出问题。

生2:我能够积极思考问题、想出口算的方法。

生3:我口算的速度快而且准确,我对自己的表现非常满意。

师:是啊,同学们不光善于思考、善于合作,还善于总结,老师真是太欣赏你们了!

四、运用方法,巩固提升

师:其实老师今天带来的信息都是总务处的王主任提供给我的。他还向我透露要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招聘红领巾种植园的小园长。计算速度快、实践能力强的同学将会被优先考虑。老师打算先在班内选拔,你们想不想试一试?(想!)

如果能闯过以下几关,你的梦想就有可能实现了!加油啊!

第一关:我是口算小能手。(口算卡抢答。)

80÷2= 30÷6= 240÷8= 800÷2= 40÷2=

700÷7= 3200÷4= 400÷8= 8000÷2= 6300÷9=

师: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一批口算小能手已经在你们中间产生了!

第二关:塔中秘密我知道。

师:(出示3个塔)这里有3座神奇的宝塔,塔中藏着秘密,想不想最先发现?同学们把书翻到15页,先在书中写出3个塔中算式的结果,边写边思考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先说得数,再交流找规律。)

生1:我发现同一个塔上的除数都是同一个数。

生2:塔上被除数的“0”一个比一个多。

生3:得数的“0”也是一个比一个多。

师:其实你们已经找出塔上算式的规律了,只是说得还不够准确。我们应该说:在除数不变的情况下,被除数扩大几倍,商也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恭喜你们,这一轮又顺利过关了!

第三关:数学史实齐分享。

师:有一位符号朋友,整节课一直在伴随着我们,它是谁呀?(课件出示:除号)关于除号的知识,你都了解哪些?

生1:书中向我们介绍:除号是三百多年前一个瑞士人首先使用的,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了平均分的意思。

生2:我还知道公元前二千多年前,古巴比伦人就用过“倒数表”把除数表示成六十进位制的小数,通过乘以除数的倒数来做除法。

生3:关于除法的符号,阿拉伯人曾用过两个数之间加一条短线的方法表示相除。1631年,数学家奥特雷德也曾设想过用符号“∶”表示除法,但没有推广开来。

师:同学们可真有本领,收集到了这么多资料,听了几位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吗?

…………

师:是啊,小小的除号凝聚了先人的智慧和对数学的思考,相信我们站在先人的肩膀上一定会看得更高、望得更远。

第四关:实践应用我最棒。

师:生活中处处有除法,同学们请看:“学校运来160盆花,准备摆放在4个花坛里,平均每个花坛里放几盆?”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下吗?

生(口答):160÷4=40(盆) 答:平均每个花坛放40盆。

师:三年三班举行跳绳比赛,小豪同学3分钟跳了270个,你知道他平均每分钟跳多少个吗?

生(口答):270÷3=90(个) 他平均每分钟跳90个。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将它口述出来并列式解答!

出示:( )÷( )=( )

生1:妈妈买了两箱牛奶共花了120元,平均每箱牛奶多少元?

120÷2=60(元)

生2:操场上有140人站队,总共站成7排,每排站多少人?

140÷7=20(人)

…………

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不错!这几关你都顺利通过了吗?下课以后赶快到老师这报名吧!

五、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短暂的一节课就要结束了,你们过得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生1:我学会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生2:我第一个发现了宝塔中的秘密。

生3:我知道了运用本节课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

生4:我感觉到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离数学很近很近。

师: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就让我们一起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体验生活吧!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反思:

本课在教学时,我主要体现了以下理念:

首先,贯穿始终的生活化情境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本节课我以红领巾种植园的情境引入,通过竞选红领巾种植园小园长的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练习,最后以解决生活中的除法问题结束本课,使学生切实感觉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其次,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探究算法时,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热情。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算式先来计算,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当汇报出现多种方法时,我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上我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小组讨论、同桌合作,给学生提供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机会,使学生在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再次,教学中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引导。我多次引导学生运用迁移的规律进行学习。其中有旧知到新知的迁移,新知之间的迁移,例题与相关练习题的迁移。学生不但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还提高了类推的能力。同时在反复练习说算理、根据例题自主出题、总结算式规律、交流数学资料以及口述生活中的除法问题等相关的活动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均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篇9

一、开启学生的兴趣之门,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口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时,为了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到口算练习中,变我说你听,变少数学生练为大家一起练,我采用了“我答你判”,“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争当口算小能手”等形式调动学生口算的兴趣和热情。

在“我答你判”中,学生不再是当一名忠实的听众,在别人发言时必须积极参与其中并很快得出自己的答案从而举手作出“√”与“×”的判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当小老师的神圣,更是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口算练习中来。于是,在课堂中,我欣喜地看到,在当小老师的过程中,在低头争夺“小能手”的练习中,在争分夺秒的“较量”中,口算练习不再是少数人展示口算能力的舞台,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个舞台上收获自己的那份快乐。

二、展示思维过程,优化方法,形成技能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学时应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数学,用自己的喜欢的方法去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在计算教学中更是倡导算法多样化。

因此,在口算练习时,我注重让学生交流口算的方法,尊重学生思维的过程,如口算完25×12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有学生说:“25×12=25×4×3=100×3=300”也有学生说:“25×12=25×10+25×2=250+50=300。”也有学生认为可以这样算:“25×12=25×2×6=50×6=300。”也有学生提出:“25×12=12×5×5=60×5=300。”在学生交流完后,我引导学生找出这些不同算法中的共同点:想办法先凑整可以让我们的口算变得更轻松。从而在类似的交流中引导学生小结出一些口算的技巧如“凑整法”“分解法”“利用运算定律”等。

乔治·萧伯纳说:“如果两个人交换一个苹果,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交换一种思想的时候,得到的是两种思想。”有了这样的交流,学生在口算时就能做到不仅仅关注每道题的结果,更注重口算的方法,面对不同的算法,学生逐步学会在比较中选择,在选择中逐步优化,在优化中形成技能。有了这样的过程学生从算法多样化迈向算法的优化,从而提高口算的能力。

三、挖掘口算素材,让学生在口算中体验发现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小学生尤其如此,怎样在口算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呢?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口算素材,给学生提供思考、猜想、发现、创造的机会。

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除法》后,教材练习一出示了这样一组口算题:

22÷2= 63÷3= 88÷4= 90÷9=

36÷3= 68÷2= 60÷2= 77÷7=

在组织学生口算完这组题后,我并没有匆匆而过,而是引导学生观察22÷2和77÷7的结果有什么相同之处,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它们的结果都是11,要求学生再找出这样的一些例子。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很快发现当被除数的十位、个位上的数字与除数相同时商就是11。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观察88÷4=22,要求学生写出一些结果是22的式子。

又如在教学完小数、分数乘除法后,我有意识地出示这样一组口算练习:

24÷0.5= 0.7÷0.5= 8÷0.5=

24×2= 0.7×2= 8×2=

让学生计算后说出自己的发现。当学生发现一个数除以0.5就等于这个数乘2,在计算一个数除以0.5时把它想成用这个数乘2更简便的结论后,学生发现的快乐感油然而生。

有了这样的教学,口算练习不再是运算方法的简单重复,不再是为了提高口算能力的机械重复,学生们在这样的练习中不断感受到数学的美妙,学会思考的价值,勇于探索的快乐。

四、回归生活,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

口算的需求源于生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平时的购物中,在简单的交易中都需要运用口算,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口算练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知口算学习是“必须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

教学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早餐店的价目表如下:

点心 饮料

面包:2.1元 酸奶:2.4元

包子:1.5元 橙汁:2.6元

三明治:3.4元 鲜奶:1.9元

欣欣想买一份点心和一种饮料最少需要多少元,最多呢?

篇10

在整个数学学习中,口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口算会影响到学生的笔算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口算教学,寻找口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总结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一、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的问题

1.单一的练习形式,不重视兴趣培养。

在小学数学口算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题目,这种单一的练习形式会让学生觉得口算枯燥无味。甚至有一部分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并不重视口算练习,在考试的前几天才进行口算强化训练,这种过分集中的练习形式并不能培养学生对口算的兴趣,严重的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注重最终的结果,不重视过程指导。

在口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最终结果放在第一位,缺乏对口算过程的指导。然而在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对口算结果错与对进行评价,而是要认真分析错题,寻找学生为什么会算错的原因,找到解决学生不犯此类错误的方法,提高口算训练的效率。

3.注重训练的数量,不重视训练质量。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减少了学生做练习题的错误,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现阶段,在口算训练中,教师注重训练的数量,不重视训练的质量,这不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当学生口算错误时,教师不能将错误原因归咎于学生粗心,在平时口算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并让学生通过视算等方式得出答案。当完成每道口算题之后,学生要返回去检验,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都存在着口算,为此教师要重视并提高口算教学的效率。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但是小学数学教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引导小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之后,数学学习才会变得简单。然而,在口算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不重视相机训练。

二、小学数学口算教学的策略

1.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老师必须有这样的认识:不管是在理解数学理论知识,还是在应用数学理论知识,学生都会遇到各种困难。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便于学生容易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当老师要讲解“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个内容的时候,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即: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在讲解这些内容时,教师要告诉学生理论知识,然后再让学生带着理论知识解题,这样做便于学生记忆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2.以训练计划为基础开展口算训练。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想让学生快速掌握基本计算方法,教师要遵循经常练习的原则,引导学生慢慢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从中可以看出,要想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天天坚持做练习题,还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在此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对每位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详细分析,还要推敲口算教学规律,在此基础上制定合适的教学措施,通过这样做让学生在训练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实现口算教学的最终目的。

3.开展口算检测和口算竞赛活动。

在不同的阶段,老师要专门开展相关的检测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检测活动,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口算能力,并依据口算标准判定哪位学生进入了“达标”行列,哪些学生进入了“未达标”行列。对那些进入“未达标”行列的学生而言,教师要专门为他们设计检测活动,再次检测他们的口算能力,直到他们的口算能力达到标准值为止。除此之外,教师可以专门组织口算竞赛活动,通过竞赛调动每位学生口算的积极性,当学生口算正确的时候,他们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4.以生活为基础开展口算教学。

在口算教学中,学生理解算理是算得准确、算得快速的关键点。通常情况下,教师要将学生想算、如何算的意识激发出来,以此便于学生理解算理。同时算理的探究需要教师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的问题。为此,在口算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找到不同的算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比如:当老师要讲解“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要从现实生活出发,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即:小明要给他的妈妈买一些生日礼物,所以他想请我们和他一起去,但是他说只有会算价格的同学才能和他去,所以就给我们出了几个题目,让我们看看有什么题(出示口算卡片):

100×3 20×5 60×2 600×2

10×4 4×70 50×5 900×4

随后,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口算的时间,算出每个式子的答案。通过生活化情境提高学生口算的兴趣,让学生利用自身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将问题解决掉。

三、结语

数学不同于其他科目,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教师要慢慢培养学生对口算的兴趣,多设计一些有创意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口算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多在生活中使用口算,习惯口算,亲身体会到口算给他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从而激发他们继续学习口算和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篇11

教材“主题图”呈现了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景,提供了许多可以用除法计算的素材,如插彩旗时按4面一组的方式插;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按5人一组进行分组;板报下面的花摆成3盆一组的形式。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具体情境中的平均分,有的正好分完没有“剩余”,有的分后还有“剩余”。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感受到有余数的除法就在我们的身边,体会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加强动手操作,建立“余数”概念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源于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应从学生已学过的“整除”出发,再过渡到有余数的除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际操作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余数”的概念。

1 教学除法竖式计算。教材例1是一幅学生布置会场摆花盆的情景图。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在校园的一角摆放着一些盆花,一个小朋友说先搬15盆花,另一个小朋友问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然后出示:“有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引导学生列式计算,理解除法的意义。先用15个圆片代替15盆花摆一摆,每5个圆片为一组,看看可以摆几组,再结合除法竖式计算过程,介绍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名称。最后,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2 认识“余数”的意义。教材例2继续安排了一幅学生布置会场摆花盆的情景图。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图意,然后出示题目“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引导学生尝试解答。先让学生用23个圆片代替23盆花摆:每5个圆片为一组,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边摆边观察,边摆边猜测,强化表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操作,使学生看到:可以分为4组还剩下3盆,不能正好分完。教师告诉学生剩下的3,叫做余数。然后结合分的过程,引导学生写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并尝试计算;帮助学生弄清从被除数中减去分掉的数,剩下的就是余数。介绍在横式中有余数除法得数的写法:要先写商4,再在商的后面写6个小圆点,6个小圆点后写上余数3,同时指导学生正确读出算式的商和余数,并引导学生区别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商4表示4组,单位名称是“组”;余数3表示3盆,单位名称是“盆”。(竖式如下)

最后还要引导学生比较例1、例2两个横式和竖式的写法,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使学生弄清:从横式上比较,例1的得数只要写出商,而例2的得数既要写出商,又要写出余数;从竖式上比较,例1的余数为0(没有余数),而例2出现余数,余数为3。通过比较,加深学生对“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理解。

三、比较异同,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有比较才有鉴别。”教材例3进一步安排了解决布置会场摆花盆的实际问题,旨在通过列式计算,引导比较异同,让学生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课件出示:“布置联欢会会场摆花盆,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如果是17盆,18盆,19盆,20盆……25盆呢?”这些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列式算一算,然后通过交流、汇报,展示所有算式:

16÷5=3(组)……1(盆)

17÷5=3(组)……2(盆)

18÷5=3(组)……3(盆)

19÷5=3(组)……4(盆)

20÷5=4(组)

……

25÷5=5(组)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这些算式,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归纳出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余数要比除数小。并完成课本上的填空:余数<除数。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一个数除以5,余数可能是几?如果除数是6、7、8,它们的余数又可能是多少呢?引导学生迁移类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深刻认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建构。

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理念。教材例4借助本单元“主题图”中的“跳绳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观察、描述图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明确所求的问题,然后出示:“有32个同学跳绳,每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解决所求的问题,使学生明白要用除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说出算式后,教师板书“32÷6”,然后让学生独立算出结果,并说说是怎样算的。学生无论是用竖式计算,还是用口算,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进而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用口算或笔算计算的过程(将两种算法板书)。结合具体的题目,直接口算:32÷6=5(组)……2(人)

也可以用竖式计算:

使学生体会到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根据计算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计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五、组织巩固练习,发展应用能力

1 充分利用教材练习题,形式多样地组织训练。在练习题的编排上,本单元教材练习十二、十三提供了一些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联系生活的材料,这些内容反映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组织练习时,教师要有目的地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分析和抽象事物的本质属性,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方式进行探索和解答,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如练习十三第5题,给出“森林餐厅”情景图让学生观察、思考:35只小动物都有座位吗?这道题的难点在于每张桌子可坐4只小动物不是用文字表述出来的,而是需要学生从图中观察得出,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这一隐含的条件。在学生明确了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请不同解法的学生上台板演,可能出现下面几种解法:

(1)35÷4=8(张)……3(只),8+1=9(张)

(2)4×9=36(只),36>35

所以都有座位。不管用哪一种方法解答都应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 设计拓展练习题。除了用好教材上的练习题外,根据班级的实际,教师还可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可设计这样一道题:现有20元钱,可以买下面的哪些学习用品?

由于要买的学习用品没有指定,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在引导解答时,可放手让学生根据表中的信息,选择购买的学习用品,算出所购买学习用品的价钱。在表中所列学习用品中,学生可以只购买其中的一种,也可以购买其中的两种或三种。而所花的钱可以正好用完,也可以还有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