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化学案例

初中化学案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8 15:39:2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化学案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初中化学案例

篇1

一、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

2、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

2、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2、从生活中的金属制品,感受其丰富多彩的形状、颜色美

教学重点:

1、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教具:

铁丝、铝丝、铜丝、砂纸、铁片、铜片、铝片、酒精灯、火柴、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黄铜、铜、焊锡、锡、铅、镊子、三角架

教学过程:

[引入] :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个片段。

[播放]: 神舟六号飞船。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吗?

[学生回答]:它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

[展示]:菜刀、水龙头、回形针、飞机模型、项链。

[提问]:这些物体都是由什么制成的?

[学生回答]:它们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

[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金属材料。

[过渡]: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你们知道金属有哪些?金属制品有哪些?

[学生]:讨论交流,有铁、铜、铝、金、银…….

[小结]:金属的种类很多,其中最常见的金属有铁、铜、铝。

[过渡]:物质的用途决定于它的性质,下面就分组来探究一下常见的金属的物理性质。

在小组实验的过程中,希望同学们发扬团队合作精神,由3人操作,其余的同学作好记录,完成实验报告单。

实 验 探 究一:(以铁、铝、铜为样品)

1、用砂纸打磨金属丝,观察它们的状态、颜色、是否有光泽。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小组派代表回答实验探究一的结论:金属为固体,有颜色和金属的光泽。

[思考]:1、常温下,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为固体?

[回答]:常温下,汞为液体。

[思考]:2、金属的颜色和光泽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请举例说明。

[回答]:可以做装饰品。如:项链、金属纽扣等。

[补充]:春节写对联时用的“银粉”,涂暖气片、水管等管道时用的“银漆”,实际上就是铝粉,铝粉的银白色可起到装饰的作用。

实 验 探 究二:(以铁、铝、铜为样品)

2、感觉一下同体积不同金属块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将它们互相刻划,比较它们的硬度大小 。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小组派代表回答实验探究二的结论:金属不同,其密度、硬度的大小不同。

实 验 探 究三:(以铁、铝、铜为样品)

3、试试不同金属片是否容易被弯曲、被折断。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小组派代表回答实验探究三的结论:金属能被弯曲、不易折断。

[过渡]: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赛,希望你们努力,争取成功。

[设问]:制造飞机和制造机器底座,对所用金属的密度和硬度会有什么要求?

[回答]:前者的密度要小,后者的密度要大;两者为防止变形都要有较高的硬度。

实 验 探 究四:(以铁、铝、铜为样品)

4、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传热 。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小组派代表回答实验探究四的结论:金属能导热。

[设问]:利用金属的导热性决定了它有什么样的用途?

[生答]:做炊具、餐具、热交换器、散热器等。

[追问]:炊具加热时有没有被熔化?说明它们的熔点怎么样?

[回答]:没有,说明它们的熔点较高。

[补充]:在制造餐具的材料中,铁、铝制品最多,但需注意人体若摄入的铝过量,可能导致大脑迟钝,故餐具最好少用铝制品,多用铁,,因为铁是人体必须的一种元素。

实 验 探 究五:(以铁、铝、铜为样品)

用电池和小灯泡等试试金属丝能否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小组派代表回答实验探究五的结论:金属能导电,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各不相同。

[介绍]:一般来讲,导电性好的金属其导热性也好。

[设问]:电炉丝是用金属钨制成的,你认为它利用了钨的哪些性质?

[生答]:导电、导热性、熔点较高。

[展示]:铁丝、铜丝、铝箔等。

[讲解]:抽成丝的性质为延性;打扎成薄片的为展性。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

篇2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合金.教材用厨师在炒菜时常会在菜里加入各种调料以改善菜的色、香、味的事实作比喻,说明在纯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与纯金属性质不同的合金,如生铁和钢等,这些合金具有某些比纯金属更好的性能.教材接着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合金与纯金属性质的不同,了解为什么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用途的原因.教材以列表的方式简略地介绍了一些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教材还介绍了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和钛合金,连同在“化学 技术 社会”中介绍的高新科技的内容――形状记忆合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21世纪金属材料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眼界.

二、教学过程

投影展示生产、生活中金属制品的图片.

学生看图、思考.

提问图片中的制品主要由什么材料制成?

讲解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展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根据生活经验,你所知道的金属有哪些?你见过哪些金属制品?请完成下表.

我所知道的金属…我所见过的金属制品…学生联系生活和所学化学知识,完成表格.

小结:金属的种类有很多,而我们最常见的金属有铁、铝和铜.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增加学生的信息量,让学生了解金属材料在高新技术、国防建设、美化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加深学生对金属材料的认识,让学生感觉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并培养学习兴趣.

投影展示铜和铁是人类使用较早的金属,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就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

设计意图历史介绍.

下面我们就以铜、铁为例,来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投影探究活动的主题)

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感觉一下同体积不同金属块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

3.试试不同金属片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它们硬度是否相同.

4.用电池和小灯泡等试试他们能否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5.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传热. 分组实验 使实验探究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尝试探究成功的快乐.

分组进行活动与探究、完成报告、交流讨论;教师巡视.

实验现象说明金属具有什么性质举例说明该性质的用途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实验四实验五学生完成报告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强化评价功能,通过评价,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师板书.

实验1的结论金属都有颜色、有光泽.

实验2和实验3的结论不同金属的密度、硬度不同.金属常能被弯曲,而且不易折断.

实验4的结论金属具有导电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各不相同.

实验5的结论金属具有导热性.在学习《酸碱盐》时,我就采用激趣引入:“一日三餐,我们离不开食盐;改良土壤酸性,少不了熟石灰;化学实验,常用到酸、碱、盐.”之后告诉学生,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酸碱盐的广泛应用.在讲《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对二氧化碳的密度、溶解性、是否支持燃烧及是否与水反应的学习,是让学生先猜想,再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来验证其猜想.课堂上将雪碧碳酸饮料振荡后打开瓶盖,观察到冒出很多气泡后,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提出问题:为什么碳酸饮料会产生CO2?CO2如何检验?从而明确CO2与石灰水反应的原理,得出CO2检验方法,从生活走进化学.通过学生熟悉的碳酸饮料来探究物质的性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展示细铜丝、薄铜片等.

介绍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

总结并板书有颜色和光泽,常温下为固态(汞除外);不同金属的密度、硬度不同;金属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且熔点较高.

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归纳金属的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整理知识点,并让学生学会如何整理知识.

讨论1.制造飞机和制造机器底座,对所用金属的密度和硬度会有什么要求?

2.电灯泡的灯丝是用金属钨制成的,你认为它利用了钨的哪些性质?

学生思考,讨论.

设计意图体现知识的应用性,联系社会,联系生活.增强学生用化学知识服务生活的意识.

教师:金属不仅具有以上共性还有各自的特性.

学生分析、比较,讨论交流汇报.

投影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P3表8-1)

设计意图增强化学课堂的趣味性,知识性.让学生通过讨论、比较,归纳出物质的用途与哪些因素有关.

投影金属之最(课本P4)

教师:(投影展示)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用来铸造硬币的金属材料需要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阅读并短时记忆.

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符合新课程理念.为比较合金和组成它们的纯金属的性质的差异做铺垫,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师生总结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

投影展示飞机图片,思考制造飞机的材料中为什么大量使用铝合金而不用纯铝?

设疑什么是合金?

合金的性质与其组分金属有何不同?

合金的应用范围怎样?

我们常用的合金有哪些?

哪些合金最有前途?

学生阅读课本P4-5《合金》的内容,并归纳出结论.

讲解1.合金是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形成的具有金属特征的物质.

介绍生铁和钢.

比较2.合金与组成它们的金属性质比较.

实验探究实验8-1(备注:焊锡和锡的比较课外完成)

1.比较黄铜片和铜片的光泽、颜色.

2.将黄铜片和铜片互相刻划,比较它们的硬度.

性质比较现象黄铜铜焊锡锡光泽和颜色硬度结论设计实验比较黄铜片和铜片、焊锡和锡的硬度.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合金的熔点与其组分金属相比,又有何特点呢?组织课本第五页“讨论”:

查阅资料,了解焊锡和武德合金(铅、铋、锡和镉组成的合金)的用途.根据下表提供的数据,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纯金属合金铅镉铋锡焊锡武德合金熔点/℃32732127123218370启示合金的很多性能与组成它们的纯金属不同,从而使合金更容易适合于不同的用途.

学生分析表中数据,交流讨论得到的启示.

设计意图比较合金与组成它的纯金属熔点不同.

讲解3.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学生举例说明.

展示几种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通过投影展示增强直观性.

叙述合金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新的金属和合金一直在被不断的发展和应用.例如,钛和钛合金就是近30年来引起人们普遍重视和关注的一种新型金属材料.

4.钛和钛合金新型金属材料

展示钛和钛合金、新型金属材料的有关资料.

小结课本P7.

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展示课前查阅有关“未来金属──钛和钛合金”的资料(钛合金的广泛应用,优良性能,发展前景……).

让学生逐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开发新材料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方面的重大贡献.

布置课外作业习题4、5.

做一做家庭小实验――淬火与回火

布置学生在家里做一做淬火和回火的实验,并写好实验报告,在化学小组内交流实验现象和结果.

篇3

1、引言

新课改的实行,让“关注学生”的理念得以更广泛的推广与实行。为了能够改变以往学生学习存在的困苦状态,对于新世纪的教育来说,必须突破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在这一形势下形成。通过实践应用表明,“学案导学式”教学有利于实现学生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的统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学案导学式”教学还可以反馈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因此,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足,可以及时帮助学生做出调整。

2、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

2.1概念

学案是指由教师涉及编写的,师生共同组织完成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的学习方案和学习材料的总称。导学就是指导学习,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与目标的方式方法。简而言之,学案导学就是一种借助于学案的教学方式。

2.2操作程序与原则

学案导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它们分别是导向、导学、导练以及升华阶段。导向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编写学案,准备教学材料;导学阶段开始进入学习阶段,根据学案内容进行精讲、点拨、答疑,并对学案内容进行讨论;导练阶段是对学习阶段的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加强练习及反馈学习成果等;最后升华阶段则是对这些知识进行拓展、深化及应用的过程。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四个原则。学生为主导原则、指导性原则、层次性原则以及可控性原则。学生为主导的原则指教师创造教学情境,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指导性指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因素。层次性表现在根据学生不同层次水平因材施教和利用学案进行问题探究的提问要有层次性。可控性是指控制学生探究问题的方向和进程。

3、初中化学学案导学式教学例析

初中化学课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概念原理课、实验课、化学方程式及用语课、元素化合物知识课、复习课及试卷点评课。实验课是化学课的重点,概念原理课是化学课的基础,复习课是化学课的重要环节,因此着重介绍这三种课程的学案导学例析。

3.1初中化学实验课学案例析

化学实验课学案例析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通过实验证明假设成立与否,这其中的关键点在于将知识点运用于实验当中。据此,我们可以将实验课学案设计为三个步骤:第一,回顾已学实验涉及的知识点;第二,引导学生对知识点提出合理假设;最后根据假设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如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首先回顾氧气制取的过程,具体包括KMnO4 ,HZO溶液和MnO2的反应条件、原理、状态、装置以及收集装置、验满方法,经过回顾让学生总结实验室气体制取的研究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是按和思考,如思考已学过的实验反应中如何可以获得CO2气体,根据已总结的多个实验,让学生进行操作。如碳酸钠或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或石灰石与稀硫酸的反应等。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哪个实验更适合制取二氧化碳,并说明原因。然后讨论制取与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需要考虑的因素。接下来对反应装置与容器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进行课堂练习反馈,巩固实验程序。课堂练习可以将实验过程中的细节如下列哪些装置是用来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请将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步骤进行排序。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常用方法是什么?最后对整堂课进行评估总结与反馈。

3.2化学概念原理课学案例析

概念原理课学案的设计也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然后利用已有的概念原理进行解答,让这些原理概念直观化、具体化。

如质量守恒定律学案例析。首先通过具体的知识点回顾,如写出氢气在氧气中的燃烧化学反应式,过氧化氢的分解等,从原子、分子角度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然后通过填空题形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阅读教材,如对在密闭容器内进行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物进行前后的对比,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提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据此再准备一个探究实验,如在空气中燃烧镁条,创设问题,让学生回答实验现象及结果,并对此结果进行解释,提出改进方法。

3.3化学复习课学案例析

篇4

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比较普遍,研究的人员也比较多,本人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深切体会到,学生升入高中后,初高中化学教学一旦衔接不好,一大部分同学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严重受挫,成绩就会明显下降,进而影响学生对选修文理科的选择。从最近几年我省高考报名情况来看,文科生数量逐年攀升,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一定的关系。

我课题组也调查发现,初中生升入高中后不能适应高中化学学习,影响因素比较多,比如大多学生刚刚离开初中,经过辛苦的中考,认为到高中来可以放松一下自己,迷恋上网打游戏等,导致成绩下降,无法弥补。另外初中教材化学仅仅在初三开设,课时少,中考所占分值逐年下降,我们酒泉市中考只占理综的55分,所以导致领导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教师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匆匆忙忙上课,无暇练习和拓展提高,直接导致学生升入高中后力不从心,不能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初中课程相对少,内容少,而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多,学生要完成两本必修,三本选修,课程多,难度大。相比初中教材,高中化学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等都有了较高的要求,不可能处处依赖教师。

借鉴各位同仁对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研究,我校在开展同课异构的校本教研课题研究中,也把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对象,有针对性的在同课异构的课例教学中落实问题的解决,通过典型课例的对比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二、活动的形式:

1、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案例展示:邀请瓜州三中初三年级和我校高中一年级两位化学教师同时就初中《常见的酸和碱》以及高中化学《电解质溶液》进行课堂教学,力争能体现初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这两节课都是针对酸碱问题的研究。

2、案例研讨:本次活动后邀请了瓜州三中初三化学教师和我校高一化学教研组全部教师参加,采用互动式的讨论模式,教师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或提问。

3、案例反思:本次教研活动不是评选优质课的活动,而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反思如何从教法与学法的沟通入手,加强联系,促进初高中化学教师进行反思。从而让各位老师知道今后的教学切入点,顺利做好初高中衔接。

三、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目的:

1、探讨能够为学生升入高中后能很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环境,在接受知识、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心理等方面都能很快地得到适应,让学生顺利地进行过渡。

2、根据学生的心理逐渐变化的特点,试着从教法与学法的沟通入手,努力降低初高中化学两学段之间的“陡坡”,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重视初高中化学教材的有机整合,使初高中化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化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

活动的典型片段举例:课前引入:

四、活动的反思:

从上面的片断中可以看出初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差异:

(一)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不同。初中老师常用有趣的事物或化学实验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方法也灵活多样,比较侧重学生的感性理解。而高中教师比较侧重学生的理性理解,重在原因和规律的分析,要求过高,存在一定的衔接偏差。

(二)现行初中化学教材经过几次调整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简单应用,思维难度不大。课堂容量较小,对重点难点反复强调,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完成好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甚至部分学生只要认真背诵,都能考个好成绩。

而现行高中化学人教版实验教材中每一模块章节中都有一些内容较难,加上高中化学教师受高考的影响,实际讲授内容很深,从高一上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除了知识点的记忆外,更侧重规律的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

导致学生不喜欢高中化学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高中化学对学生化学计算能力要求提高,而初中老师对化学计算能力要求低,不重视,中考所占分值也不高,使初中学生化学计算水平十分薄弱。高一化学起头就是物质的量的计算教学,要求高,难度大,让好多学生难于接受,兴趣大减,最终影响对高中化学的继续学习。

篇5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要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化学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可见,化学基本技能是化学学习的基石。

一、基本模型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初步学会使用常用仪器、熟练基本实验操作、绘制仪器和装置图、记录实验现象、正确描述实验现象、规范书写实验报告等基本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知道生活中的常见物质组成、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并能用精准的化学术语加以表述;根据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进行简单化学计算。如图1所示,这是我建构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基本技能学习”的基本模型:

本模型是根据化学基本技能学习的一般规律,结合初中生的认知心理特点而整合提出的,其中“训练与反思”贯穿于“化学基本技能学习”的始终。因为,在化学基本技能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课堂训练,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专题讨论和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和分享,懂得比较和鉴别,培养他们善于从不同角度改进自己经验和认识意识的能力,有效避免独立探索中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形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完整建构。

二、操作说明

1.准备范例,简单感知

布鲁诺认为:“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于化学基本技能学习,通过教师精心提供的范例或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认知冲突,引发愤悱意识和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积极探究者,而教师的作用则是精心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而不是简单地传输知识。

2.组织引导,初步模仿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的最好办法就是模仿。对于化学基本技能的学习,可以通过模仿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学生的模仿练习,实质上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的组织引导,能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协助者,帮助他们形成学习动机,建构出所学内容的意义。

3.指导评价,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探寻总结出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过程,是“顿悟”的过程。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的对操作要点的认识、化学用语的使用、基本的计算步骤等的理解,有些可能是片面的、不完全的,甚至是不规范的,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除了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外,还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适时指导和评价。教师可组织学生在互评、点评、自评中解答问题,规范操作。

4.提供支持,训练反思

教师在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错误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提炼而形成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问题及变式训练,能帮助学生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提炼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系统解题的策略。在此学习过程中,教师除了提供训练支持外,更是一位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

5.点拨提升,拓展应用

教师在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基础上,可以用简练精辟的语言或鲜明生动的实验等方式指点学生,拨动学生思维,揭示问题实质,帮助他们进行思路接通,推动思维延伸。

学生能在熟能生巧中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通过经验和教训提炼出理论知识,然后再应用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当量变达到质变时,学生的化学基本技能也就初步形成了。

三、教学案例

案例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学习

教师提供一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简易装置,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各小组通过阅读教材内容,交流并完成填空:先将 放入水中,再用 握住试管外壁或用 微热,导管口有 冒出后,移开 或熄灭 ,若导管中水面 ,并形成一段 的水柱,则不漏气。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完成了图3所示操作。

教师又组织学生进行组内和组间评价,让他们归纳、总结、反思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步骤、要点。

各小组通过讨论并完成:如何检查图3所示装置的气密性?(供选实验用品有水、弹簧夹、注射器等)

通过小组交流、总结,在教师的点拨下得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一般思路:创设密闭环境,采用不同方法(如变温等),产生压强差,通过观察密闭环境中的气体体积是否变化(如是否有气泡放出或是否能形成稳定液柱等)来判断装置是否漏气。

案例2:《熟悉记住一些元素符号并知道元素符号意义》学习

教师提供图片(见图4),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元素周期表来发现问题:三枚戒指分别是用什么金属制成的?

各小组通过合作、分析,感知元素符号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记住了教材P75表4-3中出现的元素名称及符号。

学生交流了巧记上述元素符号的方法,并与其他同学分享,由教师组织、指导并评价。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元素符号的识记和默写比赛。

学生自主交流后完成填空:

(1)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①O:既表示 ,又表示 。

②Fe:既表示 ,又表示 ,还表示 。

(2)比较下列符号的意义。

①2H: ,②H: 。

学生通过交流,得出了元素符号意义:(1)表示一种元素;(2)表示某元素的一个原子;(3)表示一种物质。

案例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学习

教师提供教材P100例题1和例题2,学生简单感知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模仿例题2完成以下练习题:(1)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制6 g氢气,需分解多少克水?(2)氢气和氯气点燃能生成氯化氢气体,燃烧200 g氢气需要氯气多少克?理论上能产生多少克氯化氢气体?

各小组交流并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算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质量关系;结合实际参加反应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算出其他所有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基本步骤。

教师提供解题错例,各小组自主合作后订正。

学生反思交流: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应注意的环节。

四、简要点评

(1)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传统的基本技能教学重视分析实验原理、规范演示实验、强调规范操作,虽然也注意了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对照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实验技能学习的要求来看,教学重点还不能仅停留在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技能层面上,而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科素养的培养,既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等。

(2)“化学基本技能学习” 不是一种僵硬的教学模式,它呈现的是一种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或者说是一种形态。我们应尝试使用化学基本技能学习课型,作为教学过程的中介,它是客观实物的相似模拟,是真实世界的抽象描写,是思想观念的形象显示。教师在具体操作时,要深入理解课型特点、把握精髓,而不能简单套用。如“简单感知”“初步模仿”既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也可以是同步实施的;“初步模仿”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也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也可以自主完成。课型实施的步骤和层次可以不同,在实际运用中,要视学生对技能的具备程度和原有知识结构而定。

(3)基本技能的学习是一个学生获取知识、合作交流、探索研究的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获取新知。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规避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盲区,使学生的思维更清晰,引导学生寻求知识、吸取知识、运用知识。因此,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和困惑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点拨,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和方法,享受学习的快乐。

篇6

引言

数学的产生源于生活实践,数学课堂同样离不开实际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自身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1.生活化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各种事物,各种景象都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出促进学生学习的典型素材和资料等,有利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上,如果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对于整个教学是有积极影响的[1]。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丰富的图形世界》这一节新课时,数学教师可以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导入新课时给学生播放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上海东方明珠、南京鼓楼区、西方的一些建筑物、夕阳下的一棵小树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体会图形世界的现实性和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学生观看之后继续引导:在这些画面中是否感受到数学的影子等,让学生从这些实实在在的事物中体会数学的奥妙。

2.生活实践探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数学教学综合生活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不仅可以消除学生觉得数学课枯燥乏味的情绪,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能力。学生只有大量地参加实践探究活动才能形成对数学的全面认识。

例如,(结合图片)阳光下,一条旗杆AB与它在地面上的影子BC所成的角度是多少度呢?(图2,生众:90°)

这样的一个平面图让学生觉得很抽象,所以我带领学生拿着三角尺等工具来到操场上,分别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测量旗杆和地面所形成的角度,每个学生测量之后都在地面上画出一条线,最终呈现出上图所示,紧接着问学生:随着太阳的移动影子,在这个过程中,旗杆所在思维直线与影子所在的直线位置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自参与生活实践,会很快地理解并回答出:不会发生变化,那么本节课的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目的就算达到了[2]。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素材围绕“生活中的数学”设计教学环节

数学贴近生活是新数学最鲜明的一个特点。以往的数学教学过分强调数学知识本身的严密性、逻辑性,学生总认为数学是抽象、深奥的学科。而实际上,数学知识并非空穴来风,恰恰相反,数学中每个知识点都是因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成功的课堂教学首先应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3]。教师在设计每一节的教学环节时,都要围绕着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设计,尤其是例题解析。

例如,在教学概率时,我选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例子:某商场为了吸引顾客,开展有奖销售活动,设立了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转盘等分为16份,其中红色1份、蓝色2份、黄色4份、白色9份。商场规定:顾客每购满1000元的商品,就可获得一次转动转盘的机会。转盘停止时,指针指向红、蓝、黄区域,顾客可分别获得1000元、200元、100元的礼品。某顾客购物1400元,他获得礼品的概率是多少?他分别获得1000元、200元、100元礼品的概率是多少?这样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非但不会感到陌生,反而会产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最终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4.教学过程中问题设置的生活化

问题设置在整个教学中起着连接和启发作用,课堂问题的设置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问题设置的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4]。问题设置一方面要根据学生能力水平的不同安排和提出,另一方面是在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后将问题生活化,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和吸收。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活数学》时,本节课的内容基本上就是带领学生一起探究数学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影子,那么在整个教学中需要有力的生活实例证明生活中有数学的存在。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个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学生每天吃的小食品袋子上有很多数字,学生会看到上面有克数等标志。这样的问题会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问题设置生活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参与实践的能力。

结语

校园数学生活化教学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教师运用教学智慧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联系现实生活讲授知识。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使数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王永超.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策略刍议[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0).

篇7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品质卓有成效,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培养学生化学实验品质的关键,认识到育人比教书重要,培养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教师的新型教学理念一旦形成,在实验教学设计中就会主动而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品质。

一、对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

实验兴趣包括:观察型兴趣操作型兴趣探究型兴趣概括型兴趣四个循序渐进的部分,其中前两种兴趣是暂时性兴趣,它们属于兴趣的低级阶段。第三种兴趣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过渡阶段,属于稳定兴趣的低级阶段。因此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实验的注意力和兴趣,转移到明确实验目的、规范实验操作、全面观察和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方面。例如在教学《常见的酸及其性质》这节课时,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可以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案例1:认识浓盐酸和浓硫酸:浓盐酸和浓硫酸都属于危险性药品,在进行性质实验探究时,教师做演示实验,实验前要提示学生使用腐蚀性药品时,注意安全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师:在做实验时,我怎样才能防止浓盐酸或浓硫酸沾到衣物上呢?

生:“穿上防护服”,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白色防护服穿上。(因为教师在课堂上很少穿白大褂,所以学生会非常兴奋和激动。)

师:将一瓶浓盐酸小心打开瓶盖,学生请仔细观察瓶口,你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瓶口有白雾产生。

师:瓶口产生白雾的原因是浓盐酸挥发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成盐酸小液滴的缘故。(同学们有没有办法让白雾更明显,更猛烈一些呢?)

生: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可以尝试对着试剂瓶的瓶口用力吹气。

师:这个主意挺好,哪位同学能帮大家完成这个心愿呢?

生:对着瓶口吹气,产生大量的白雾。(大家兴奋不已)

师:这位同学表现得积极、勇敢,希望其余的同学也能踊跃参与,谢谢这位同学的精彩表现。

在讲到浓硫酸的脱水性时,同样可以邀请学生参与教师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师: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够把木条、纸张等有机物碳化,将木条沾上浓硫酸,木条立即变成黑色,然后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滴到白纸上,发现纸张变暗,怎样提高反应速率呢?

生:用酒精灯提高纸张的温度。

师:哪位同学能够胜任这项任务呢?

生:将滴有浓硫酸白纸小心水平放到距酒精灯外焰上方10cm~15cm处,在白纸上面滴有浓硫酸的地方立即变黑,甚至烂掉(学生观察到上述现象时,感到非常惊讶和不可思议,顿时产生浓厚的实验兴趣。)

二、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借助喜闻乐见、趣味横生的化学实验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和科学态度。例如在《海水制碱》这节课,教师结合实验讲述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的故事。

案例2: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学习海水“制碱”这节课时,学生通过学习“氨碱法”的工艺流程,了解到“氨碱法”的许多优点。但是,“氨碱法”存在明显缺点:回收氨气时产生的氯化钙会污染环境。有没有办法解决氨碱法的缺点呢?怎样解决呢?它是由哪个国家的化学家解决的这个难题?投影展示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先生的图片和生平事迹,然后学生阅读:1926年,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在“氨碱法”的基础上发明“侯式制碱法”,他曾在美国留学八年,严谨治学获得博士学位,为了振兴中国极为落后的化学工业,几经辗转回到祖国。在他的带领下深入研究和革新制碱工艺,实验做了一遍又一遍,他要求所有的实验都做到30多遍,这种做法一开始得不到他人理解,认为反复实验几十次浪费宝贵时间和精力。事实证明,大部分实验要经过20多次实验,其实验数据才能稳定下来,这样获得的数据才是准确和可靠的,侯德榜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侯式制碱法的成功研制。侯德榜创立世界领先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制取碱的纯度高达98%以上,为祖国争得荣誉。学生分组讨论,畅谈感想,并以《侯德榜感动了我》为题,进行即兴发言。通过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先生热爱祖国、献身化学科学的故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意志品质具有高度的坚韧性和自觉性。学生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要比天资聪慧更重要,原因是所有的创造发明和成就的取得,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历经千难万险才能实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化学实验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以下是借助《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尝试。

案例3酸碱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实验,教师要经常安排学生进行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巩固中和反应的概念。在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教学中,为了缩短实验时间,教师往往把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得很低,而盐酸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得很高,当把盐酸溶液滴入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时,仅需要大约三五滴盐酸溶液,溶液就会由红色变成无色。这样,尽管达到实验的目的,但是由于缩短了实验时间,因而不利于学生化学实验品质的培养。

教师应按照实验要求的浓度,配制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然后学生将稀盐酸溶液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滴一滴盐酸,然后搅拌溶液的要求进行规范操作,并注意玻璃棒不要碰到烧杯内壁,学生慢慢操作大约需要加入25至30滴盐酸时,溶液才会由红色变成无色,当溶液变成无色,立即停止滴加盐酸,此时恰好完全反应。在做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时,学生非常期待实验现象的发生,长时间反复地滴加和搅拌,能够磨炼学生的耐性和韧性,将促进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四、对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师和学生积极地改进和创新实验,有利于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净化天然水的探究实验,教材中的实验安排是分步进行的,可以鼓励学生设计组装一体装置,学生兴趣会大大提高。在实验教学中改进实验装置或药品,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案例4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改进: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在现行教材中利用的药品是铜粉,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个实验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加热温度过高,加热时间过长、推拉活塞的次数较多、活塞的摩擦力较大等影响因素。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一套实验装置,整套装置组装简单,操作简便,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准确。

(1)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具支试管,将其中一支装满硫酸铜溶液,塞上橡皮塞,取下橡皮塞把液体倒入量筒内,测得具支试管的体积约为50mL;(2)将足量的白磷放入具支试管中部,塞紧带气球的橡皮塞,赶尽气球内的空气,连上胶皮管,夹上弹簧夹,胶皮管的另一端放入量筒内,在试管中部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开始燃烧,产生大量白烟;(3)待反应结束稍等片刻。然后用湿毛巾冷却具支试管,装置完全冷却后,量筒内的硫酸铜溶液被吸入具支试管,取出胶皮管,然后读数,量筒内液体体积约为40mL,显然液体减少10mL,由此证明空气体积的1/5是氧气。

借助量筒量取具支试管内气体减少的体积,使实验数据更准确,更具有说服力;白磷的着火点比较低,利用白磷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仅需要在较低的温度下就能进行,便于实验操作;用湿毛巾冷却具支试管,大大缩短操作时间;将硫酸铜溶液注入量筒,不仅有利于观察实验,而且能够吸收白磷蒸气,有效防止空气污染。

由此可见,教师借助化学实验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是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职责。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改进和优化教材中的化学实验设计或装置,增强实验创新意识,增加探究性实验,更换或替代实验药品和器材,注意实验的环保型和节约型,在没有经验的地方积累经验,在没有现成答案的地方摸索答案。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中学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陈中永.现代心理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

[3]张翠荣.化学实验与优秀品质的培养[J].黑河教育,2005(3):17.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71-01

1.案例教学法在数学课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就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的一种基本教学方法,它是将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生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而数学课教学一直是一个以案例作为基础进行教学的课程,只有通过例题等方式才能传达数学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案例教学中,我们能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在教学中减轻数学课的枯燥乏味。利用案例教学法同时能更好地促进小组交流,以优代弱,更好地促进后进生的培养和多种学习方法的交流。案例教学法同时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重视学生的教学参与性,通过主动参与,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本技能。同时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案例教学中能通过大量的讨论、合作、交流等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可见,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体现了教学论的人本化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适应了学习者建构知识、接受知识的内在认识秩序。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是引导学生不仅向书本和教师学习,而且要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2.合作式学习是案例教学的最大优势

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已经毋庸置疑,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充分参与是案例教学在合作式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充分参与主要指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内容。我们既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相关知识内容,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投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在实施的过程中,因为参与者会以不同视角、经历及情感考虑案例,学生和教师之间分析问题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因此,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必须是教师精心准备的,要考虑周全,涉及所有学生的背景及知识面,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教师在准备案例时充分考虑案例的实效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完全融入案例,能准确了解教师的意图,在合作学习时感触更加深刻,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另外,在案例选择时也应该注重难度,如果案例有难度,学生就会一直在思考并且努力寻找更多信息来解决问题。而作为数学课中的案例教学,教师首先要考虑以下几点:

2.1 要考虑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尽量使教学案例与学生的知识理论水平在同一层次上。案例的展现必须求实,并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使学生在现有的案例下更加与实际相贴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 在教学中必须课前有学习任务的布置,学生课前做必要的准备。学生课前准备主要是为了在课堂上能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融入学习当中,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案例学习中应当让学生做一定的准备,这样在合作学习中同学们才能融合大量的信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2.3 在教学中必须体现合作式教学。而合作式教学主要又体现在分组讨论、思维交流、运算创新等方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组而后组织学生学习会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后进生的培养,同时在学生合作学习中能让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同组中交流,促进学生能用多种方式学习,还能激发学生更多的创新思维。这样在教学中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

2.4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在案例分析时发挥引导作用,投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在案例讨论时教师必须做到案例展示,教师将精心选择的案例展示给学生,以便开展合作学习。还要引导小组讨论,讨论时根据案例结合学生预习的内容,进行现场指导和解疑。同时还要在小组讨论后由每组发言人进行问题阐述,教师对其阐述的问题进行总结后由不同小组的人员进行提问,小组发言人进行解答。最后要做的就是汇总各组讨论结果,并对这个讨论过程及结果给予点评,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3.案例教学也要避免个别问题

案例教学虽然在教学中有很好的效果,但在案例教学和合作式学习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一是教师对案例的选择。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一定要认真选择适合学生特点和学习实际的案例,避免出现假、大、空的案例。二是学生的合作式学习不是放羊式学习,学生在合作中一定要带着问题参与,也要在合作中解决自己的疑惑,还要在合作中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三是师生也要建立合作学习体系。教师在案例教学和合作式学习中不仅要高屋建瓴,也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及时分享小组的合作成果,也要指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只有注意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更好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同时要更好地开展好合作式教学。只有组织好案例教学,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促进数学课的教学。

篇9

几何画板教学是一种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将图表法贯穿在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体现教师的综合教学素质,也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了有利渠道。初中数学的学习涉及到许多图形、表格、数轴等众多图表类的知识,因此几何画板优化教学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一、技术的运用提高学生积极性

几何画板优化主要可以通过对信息技术表示途径的优化,即多媒体的优化;也表示着对教师授课法的优化,即教学尽可能把抽象的知识通过图表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学习数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并结合自己特别的教学手段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在学生兴趣高涨的背景下,数学的学习才能有价值。例如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中的一个单元“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师在备课时就需要借助PPT或者其他演示途径来准备好教材课件。在学习“线段、射线、直线”时,教师就可以把这些形态的“线”通过多媒体设备演示出来,设置可以选取生活中关于“线”的形态的实际图片来给学生展示,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线的三种形态。学习“平行和垂直”时,这时候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教师利用信息设备可以充分地让学生观察到线的平行和垂直的位置关系,通过放大、缩小、旋转等多种方式将平行和垂直的位置关系仔细地呈现给学生,学生因此也能够更加清晰地见证线的位置关系,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在老师进行多媒体操作时,学生的积极性也会不断提高,他们会好奇老师展示的内容从而提高注意力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

又比如学习“认识三角形”时,三角形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画出各种三角形会浪费课堂时间,因此运用多媒体来将三角形展示出来不仅帮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各类三角形,也增加了他们学习兴趣。技术的运用是几何画板教学最突出的一点,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二、几何画板法进行疑难解析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而教师的讲解方式有时会与学生的理解方式背离。而几何画板教学法能够把问题图像化、实际化,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更能通过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转化教学方法。例如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中的“探索三角形的全等条件”这一课,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需要教师通过展示大量的材料展示来到达。所以教师此时也应该充分利用几何画板法来给学生展示各组三角形。而在全等三角形问题上,教师可以预先提出问题:“两个三角形怎样才能形成全等三角形呢?”“全等三角形的特征是什么?”……这些疑难问题就是课堂上应该解决的数学理论问题。教师利用教学课件能够帮助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几组比较典型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对顶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这个展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预先观察两个三角形角、边的特点,引导他们从“角”和“边”去思考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问题。这种办法的好处是,教师可以一次性让学生了解到更多典型的三角形组别,并且教师讲解时可以任意翻动这些一组组三角形的幻灯片,方便教学。这些便是直接板书、画图所达不到的效果。而对于教师预先提出的疑难问题的解答,学生便能从观察三角形中得到快速的解答。

又例如八年级上册中“轴对称图形”的学习,教师讲解这个课题也需要借助几何画板法才能更清晰明了地给学生答疑。针对“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学生容易混淆“中心对称图形”,所以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运用几何画板,把“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呈现出来,通过旋转、翻转的多媒体功能展现给学生具体的图形状况。学生在观察过后,便能一目了然地明白两者间的区别。几何画板法的教学法帮助教师轻松地为学生讲解疑难问题,也帮助了学生轻松地理解数学抽象问题,对教学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三、在绘图中创新学生思维

几何画板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收纳全面的信息,自动分析出图画。这种技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极大动力,学生最直观的认识推动了他们对数学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创新发展。例如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中的“图像距离与实际距离”,教师能够通过几何画板法详细地展现给学生图像距离和实际距离间的联系。比如计算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图上距离,教师便可以将真实的旗杆画面展现在多媒体上,根据固定的比例尺绘制出图上旗杆的正确长度。这个过程中,教师绘图操作的细节就可以呈现在多媒体上,而多媒体自动计算的功能能够帮助教师标出各项数据,减少教师出错的误差。学生在观察到真实旗杆和图上旗杆的对比后会创造性地想象问题:比例尺是什么功能?没有比例尺能不能绘图呢?这些问题都促使着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细节知识,全面掌握数学问题。学生创造性意识也就通过几何画板法充分激发出来。

【参考文献】

篇10

一、几何画板的功能和特点

几何画板最先是由美国的一个公司发明的,而后被用于我国的数学教学中,它将数学组的点、线、面结合在一起,通过不同的转换展示了一些数学公式和定理的具体规律,其用于数学教学有一定的功能优势和特性。

1.将抽象具体化

几何画板的最大特点就是形象、生动,能够把课本上的数学公式和定律具体的演示出来,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易于理解吸收,特别是对于几何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突破了传统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

2.极具动态感觉

几何画板的运用非常的灵活,点、线、面的结合千变万化,可以组成很多不同的几何图形,动态展示数学规律,也方便学生操作,学生可以随意的拖动、组合几何图形,通过动手操作,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培养数学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3.创造教学情景

课本上的文字图片再丰富也不如几何画板来的实际、来的直接,在教学课堂上,学生不再费尽脑子去想象图形的空间变化模样,可以通过实际操作直接看到图形的变化,方便形成惯性记忆模式,总体而言,就是他能够创建一个数学实验课堂,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几何画板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案例分析

在我们的实际数学教学中,几何画板的的确确给初中的数学教学带去了很多的好处,下文将进行举例分析,展示几何画板之于初中数学教学的优势,用以让教育工作者们更好的利用其几何画板,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数学这一门学科的科学性,推进教育改革。

1.几何画板能够充分地解释数学定理之间的联系

通常来讲,每一个数学定律都是不同的,但有存在必然的联系,如在八年级上期,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第二小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学习中,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条件是:如果把其中一个三角形作平移、旋转等方式,只要保持三角形的边长角度值不变化进行变换,可以将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在一起,我们就认为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那么在这一部分的教学当中,采用几何换班,通过老师的操作演示和学生的实验,就可以把平移概念、等边三角形概念等多个数学概念辐射出来,找出他们之间存在的联系,通过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巩固或者预习其他的数学知识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到数学定律的本质和规律。

再如,在八年级下,第十八章,第一、二小节的学习中,讲的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其性质包含: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四边的平方和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相等平行四边形包括长方形、菱形、正方形和一般平行四边形。一般平行四边形没有对称轴,通过对这些性质的具体演化,我们不难发现,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且他们的面积计算公式有着必然的联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就是将其切合重新组合成为长方形进行面积计算你,所以他与长方形的计算公式是一样的。

2.几何画板能够直接展示数学公式的科学性

数学公式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学好数学公式有助于提高数学素质,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对于数学公式这块的教学基本就是死记硬背,对其具体阐释不够,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就不能有效的利用这些公式来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使用几何画板教学后,对于数学公式的讲解不再是抽象的口头讲述和平面的板书展示,可以将这些公式在几何画板上呈现出现,便于直观的看到这些公式的规律以及他的科学依据,通过演示还原的公式来源,这样的数学教学才能够才更具实际意义。

案例分析:七年级下,第二十五章,教学内容是概率初步,也就是对概率的计算。其中包含的公式有:排列公式:A(n,m)=n*(n-1)*…(n-m+1)A(n,m)=n!/(n-m)!组合公式:C(n,m)=A(n,m)/m!=n!/(m!*(n-m)!)C(n,m)=C(n,n-m)、加法概率P(A∪B)=P(A)+P(B)-P(AB)、乘法概率P(AB)=P(A)×P(B|A)=P(B)×P(A|B),让学生单纯的记忆这些公式是不可行的,有了几何画板以后,我们可以用几何画板的不同排列与组合来展示这些公式的来源以及他们的科学性,具体方式将八个白块和4个红块放在一起,随机抽书三个色块,通过反复的抽取,来计算抽到白块和红块的概率,找到其计算规律,最后得知p= C(8,3)/C(12,3)=14/15,从而就可以得知概率公式的来源,并且能够学会在以后的学习当中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

三、结语

几何画板用于初中数学教学是科学的、合理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其优势,解决教学中的难题,把初中数学教学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篇11

一、几何画板应用于初中数学中教学的意义

学生接受信息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自身的经验与理解加工从外界获取的信息,几何画板有助于学生理解从外界获取信息,为构建主义提供了可能。通过几何画板能够充分展示数学问题中数与形的特点,以动态的方式呈现抽象的数学规律。初中数学教师通过借鉴几何画板,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几何画板的演示过程中,学生以动态的角度去发现数学问题,通过猜想和推理去解决问题。

二、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几何画板在代数中的应用

在学习函数知识时,教师会要求学生用两点法绘制函数图像,并了解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理解一次性函数的性质关键在于把握k值和b值的关系,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创设情境教学,优化教学模式。例如,教师绘制y=x-2的图像,学生可以从教师绘制的图中清晰地看出y=x-2的直线,然后完成y=-x+2的图像绘制,当某个图像处于同一个坐标之中时,k值大于零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k值小于零时,y随x减少而减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到整个代数的数据的变化过程。

2.几何画板应用于几何教学

教师在讲解勾股定理的知识点时,要求学生利用勾股定义进行计算,教学的难点就在于证明勾股定理。教师应用几何画板时,引入勾三股四弦五计算方法,在黑板上直接画出三个正方形,让学生探究这三个正方形的关系,在引导学生判断正方形面积的大小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几何画板作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度量面积”的功能。通过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教师可以验证勾股定理的准确性,并利用赵爽弦图引导学生加以推算证明。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利用几何画板可以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本文通过阐述几何教学应用于数学教学的意义,探讨了几何画板在代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