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9: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职业规划毕业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2−004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推进和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再加上“先就业后择业”思想的影响,相当部分的大学生根本没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来筹划自己的未来,他们急于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却很少考虑这份工作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其结果往往都是“毕业即失业”或者频繁跳槽。
毋庸置疑,高校当前所倡导的“先就业后择业”理念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但作为高校毕业生,如何在就业资源非常有限的当下,选择一份更加契合自身未来发展的工作,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都意义重大。因此,在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综合素养,明确和树立自身未来发展目标,对毕业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开设现状及问题
国外的许多大学非常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注重对学生开展心理、能力、个性等方面的测评,学校主管就业部门参照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有的学校还设有择业指导专业, 甚至还设立了学科硕士点及博士点。在德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了对学生职业定位及人生规划的整个过程,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从入学前的招生咨询开始,学校就开始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长以及自身素质来选择学校及专业;在学生入学后,即着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设计和辅导;同时,注重学生就业前的实用职业能力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之后,职业生涯规划逐渐开始被人们所认识,我国高校进行了有益尝试。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的学校还将该课程归属在招生就业部门管理,这为工作开展提供了便利。学校招生就业部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开展职业规划。这是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效,也是职业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从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看,作为新生事物它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 职业规划指导主体的缺位
在西方发达国家, 职业指导已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职业规划指导工作一般都是由专家来完成。但在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根本没有专门的职业指导老师, 有的院校即使有一些,但多数也没参加过专门培训,缺乏必要的业务技能。各院系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一般都是由党政干部或辅导员来做,他们是在做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兼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这种主体上的缺位,一般很难真正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2. 职业规划指导形式单一、内容空泛
许多高校将职业规划指导狭义地理解为就业指导,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授课模式上。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就是举办专场讲座,邀请一些专家或企业老总来传授相关的就业面试技巧,再有的就是举办全校性的职业规划大赛。
总的来说,在职业规划指导方面的形式相对单一,内容也比较空泛,真正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3. 职业生涯规划上课时间安排不够合理[1]
很多高校为图省事,仅给毕业班学生开展简单的培训和就业指导,或者到了大四才给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课程,纯粹是将职业生涯规划当成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救急药,以期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大学生的求职技巧和职业素质。这样的应急举措,时间安排不合理,缺乏系统性,职业规划指导形同虚设,效果很难保证。
二、改进的对策
1. 要加大宣传形成共识
高校应充分认识职业规划对学生的就业及未来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应加大宣传力度, 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个理念得到普及。学校招生就业部门应向学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使学生热情主动地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中来。同时还要做好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学习交流,相互借鉴好的做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上层次、上质量,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规划未来发展,确定自身定位的良好载体。
2. 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机构设置与专业化队伍建设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机构可下设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集管理、教育、服务于一体,主要负责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及授课安排等工作,负责解答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该机构要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真正内涵,创新观念,提升服务质量。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咨询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各高校亟需建立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素质、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的咨询师队伍。结合目前各个高校自身特色,从事该项工作的队伍可以结合学校的专业设置来配备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咨询老师。同时还需要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开展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方面的培训学习,充分保证教辅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应具有一定深度的职业规划知识。
3. 合理安排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及课外指导
高校在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计划时,需要合理安排上课时间,确立全程的课程教育体系。[2]具体来说,高校应当重视课程开设的阶段性及目标性,不同年级应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并开展相应的指导。一般地,应力争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得大一新生一进入大学就能通过课堂学习了解职业内容,认识自我,以及职业规划对未来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合课堂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带领新生参观高年级学生的实习基地,了解未来工作的环境及条件;组织新生和高年级学生座谈,听取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及择业方面的建议和想法;邀请专家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在大一学期末要求学生撰写自我总结,深刻剖析在个人能力及认识自我方面的体会。到了大二、大三年级,主要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需求状况,逐渐学习掌握一些求职技巧,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初步确立自己的未来求职目标,并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比较当前自己与所确立目标间的差距,结合目标有的放矢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素养。进入大四后,就是具体指导学生实现自身求职目标得阶段,即通过各种职业规划教育指导,使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可督促学生对前三年的准备工作进行总结,检验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帮助学生完善求职材料,举办就业政策及就业程序等方面的讲座等。
4. 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机制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开展对其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价,是一项检验学生职业规划合理性以及反馈职业规划教学实践成效的重要工作。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牵头组建测评小组,测评小组可以由在职业咨询、人力资源管理和心理学方面有造诣的专家组成,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就学生的职业能力倾向、气质类型、人格特征、职业适应性等开展测评并做出解释,以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为进行自我职业选择提供参考。[3]为提高测评效率,同时也为适应普遍性原则需求,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最好是能建立一套测评系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的开发是一项有着重大实际意义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繁杂的任务,需要从大学生自身实际特点出发,兼顾专业性、实践性和经济性等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职业生涯”指的是一个人从职业学习开始到职业劳动最后结束的经历和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对专科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专科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职业兴趣,结合家庭因素及社会环境,对将来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设计出方向性方案的过程,其最根本的目标是实现初次就业成功,并能拥有一个与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相匹配的职业岗位,为自己未来的人生绘制理想的蓝图。
二、专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全面认识自己,增强个人实力
由于高中时期应试教育的惯性,专科生在大学里的学习普遍存在盲目性,导致学习缺乏动力,知识结构失衡,对大学校园的社团活动盲目参与,毕业前忙着考证,却不了解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大专生应当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和社会环境进行充分地评估和探索,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修正自己模糊或不客观的职业观念,通过反思和学习,改变自我认知缺乏的现状,挖掘自身的潜能,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增强职业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有效激发为实现自己的各阶段目标和职业梦想而学习、实践的动力,不断提升个人价值。
2.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现在的就业形式已经由“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取代了传统的计划分配制度,从企业人力资源的角度看,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新员工是否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目标是否与公司的发展相一致。例如乐意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用三至五年时间熟悉业务,掌握相应经验,然后向高级主管职位挑战等。多数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在求职时能明确写出未来发展规划的做法是给予充分肯定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毕业生如果能立足现状,明确职业目标,再在求职活动中将之付诸实践,就可以避免出现盲目择业、抉择困难、选择错位等情况,成功就业的机会就会更多。
3.专科生职业生涯规划时间表
学校应该从新生人学开始就引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定大学生涯的短期目标和职业生涯的长远目标。依据自己的才能、性格、兴趣、最有利环境等信息,评估行业发展趋势、职业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为职业目标与主客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专科生在不同年级的职业规划任务也互不相同。
专科生要在一年级尽快适应从高中到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优势与知识水平,了解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明确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和职业对人才的要求。多和老师、师哥师姐们交流,提高沟通技巧,多询问就业情况,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有初步的设想,明确自己应该怎么做,力求达到什么标准。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侧重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作出最佳抉择。
二年级则要锁定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执行什么方案,如何完成计划,本年级结束时需要达到何种预期效果,了解未来想从事的职业应具备的各种素质,利用节假日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课外工作,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定期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考虑清楚未来是深造还是就业,通过兼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三年级就要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学会写求职信,掌握简历制作的方法,熟悉面试技巧,提高求职技能,强化求职技巧,学会搜集、保存与分析职业信息,争取面试机会,进行模拟面试,详细了解职业的工作内容与任职要求以及行业的特点;拓宽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了解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单位资料信息,学会如何向自己初次就业的方向和目标靠拢。根据择业期的特点进行政策、技巧、心理测试等方面的学习,掌握签订协议、合同时必需的法律知识,提高推销自己、把握机会的能力,
4.专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专科生的在校时间较短,毕业后大多成为社会上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大专院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主要侧重于毕业班,低年级以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对职业定向的教育不够明显。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大多数只负责政策宣传、召开思想动员大会、传达上级文件、公布招聘信息、办理就业协议等一般性工作,内容也仅限于思想教育、形势分析,没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毕业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在二级学院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多数是辅导员,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较少重视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能力,没有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素质特点、结合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及社会、市场的发展趋势,设计职业发展目标。在校大专生往往忽略个人的职业愿望和社会的职业需求,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靠的是学识、业绩、关系、口才等条件,而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只会浪费时间。
笔者于2008年5月18日至21日对本校不同年级的1538名学生(其中应届毕业生738名,大二学生424名,大一学生376名)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有明确职业目标的学生仅占总数的7%,22%的同学没有进行过职业规划,62%的学生没有“职业生涯”概念,也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适合做什
么、不适合做什么。在被调查者中有38.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前景一般,32.7%的学生对就业前景不乐观,39.3%的同学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满意或没兴趣,29%以上的同学希望毕业后的薪水在2000元以上。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并不很了解,对社会的需求也知之甚少,表现出对就业前景的茫然与缺乏自信。对专业不满意主要是由于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专业缺乏了解,其直接表现是对本专业的学习动力不足或毕业后不愿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而所读的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职业取向,对本专业不满意或态度模糊,就会影响到对自身潜能的挖掘及今后的择业。对月薪的过高期望恰恰反映他们不了解社会岗位的基本条件和待遇,求职择业时对经济价值的取向比较突出,倾向于选择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和单位,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艰苦行业。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到的不是是否符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感兴趣和关注的是职业的物质条件诸如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大专生对职业目标的定位相对模糊,毕业时面对求职表现恐慌,导致在职场上屡遭挫折,失去方向。
三、加强专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1.完善运行机制和网络服务平台,定期开展职业规划大赛
学校应当成立职业规划指导组委会,成立服务和帮助大专生做好职业规划的专业指导部门,把职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切实把“短期促销”的就业指导模式变为“长期辅导”的职业规划指导。省内大专院校要结合全国及广东省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平台,为同学们建立职业规划设计的网络系统,提供职业兴趣测验等服务平台,帮助和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自我。建立咨询机构,聘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老师,其主要职责要包括:政策咨询、心理咨询、职业方向咨询、就业途径咨询和个案咨询,指导形式应由集中突击教育转为全程辅导;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做好舆论氛围营造和宣传报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学工部负责对学生的归档和奖励,由系部做好活动的动员、组织、总结和评比,由社科部成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小组,在撰写文稿及职业选择等方面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指导。由校团委负责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以外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等方面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成职业规划实践环节,
2.举办系列专题培训与讲座,加强职业规划过程指导
学校可以邀请正处在不同成长阶段、不同生涯发展阶段、拥有不同背景的校友与学生开展座谈、作报告等不同形式的交流,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什么样的毕业生最受欢迎,使同学们确定就业方向,修正自己的择业观,也能促进学生主动了解企业相关情况,以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通过举办系列的讲座、座谈、咨询等活动,丰富和深化学生对职业发展愿景的认识,拓宽学生的职业规划的知识面,使学生明确在校期间自己的所学所用,从而更理性地制定大学的学习计划与目标。
学校也可以组织和聘请现代人力资源的开发专家、校内外专业机构人员以及各行各业优秀的管理者和技术型青年专家,根据当前人力资源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趋势,以及不同年级个体的不同学习任务和心理发展阶段,结合学生相应的专业特点和个性需求帮助其选择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充分考虑学生所选择的职业方向(管理类、服务类、技术类、深造类),指导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注意对个人感兴趣的职业领域、职业特性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并对职业目标的差异性及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行动计划措施当中普遍存在的认识偏差等问题进行指导和咨询。求职指导不仅包括求职面试、简历制作、仪表礼仪等“外在”的技巧培训,还要拓展到职业修养、价值观等等“内在”的素质教育。尤其要指导在校学生多从事与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工作实践,使学生获得对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及实际工作经验,为就业储备足够的知识和技能。
3.建立一支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师队伍,完善奖励机制
大专院校应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党政工作的重点,成立职业规划指导师聘任委员会,由校领导、学工处、人事处、教务处等负责人组成,根据职业规划指导师岗位基本职责、任职条件等要求,制定职业规划指导师具体聘任条件。按学校统一的教师职务岗位结构比例在各系部合理设置职业规划指导师,建立一支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熟练掌握有关政策法规、具有与职业规划设计相关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知识的师资队伍。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指导教师还要具有一定的学科背景,指导老师要主修或辅修过职业教育和咨询方面的研究生课程,包括职业心理学和职业培训方面的必修课,在职业生涯设计、职业心理调适、就业市场分析、人才素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要求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有把握就业市场脉搏的能力,才能有效进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辅导和就业策划。
学校应设立职业规划师培养的专门经费,职业规划师的培训应纳入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享受专任教师培养的同等待遇。对于在职就业指导员,学校要多创造必要的学习条件,定期安排就业指导员进行半脱产或在职培训进修。学校要建立职业规划指导激励机制,制定职业规划大赛奖励标准,定期举办职业规划总结表彰大会,对被评为校、系两级“十佳职业规划之星”的个人及创业组团体、单位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颁发大学生职业规划荣誉证书,并将评比结果作为综合测评加分、奖学金评定、评奖推优、推荐入党的重要依据。对于校级的“职业规划之星”。学校要加强指导并推荐参加广东省职业规划大赛,进一步巩固职业规划指导成果。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指导要计人工作量,并发放相应的课时酬金和业绩酬金,作为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以推动职业规划大赛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
一、前言
旅游管理作为一个较为年轻的学科专业,自改革开放以后为我国旅游行业发展贡献了大量人才。但总的来说,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同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密切相关。近年来,全国不少二本院校纷纷走应用型本科办学道路,本文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为个案,着力探寻应用型本科专业该如何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以此改进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二、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1.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资源,使就业有针对性
当学生遇到职业规划引导的课程体系,他们不仅可以通过其中的一些课程学会分析自己和环境,找到自己将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大方向,而且,可以在定了大方向之后,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模块,有选择性地利用学校课堂教学外的教学资源来发展自己。而这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有效地整合自身的资源,减少浪费,也让临近毕业的就业因为有准备变得有针对性,成功率更高。
2.提高学校就业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当学生了解到职业生涯规划后,他会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了解自己主动吸收知识、主动实践、主动关注相关就业信息、主动求职。而学校为毕业生准备的各类就业教育,也只有在学生主动吸纳的情况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率和效果。
3.帮助学生较早地进入职业生涯的探索
人的职业生涯是比较漫长的,面对职业生涯的探索则是越早越好。1970年,美国哈佛大学对当年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1995年,哈佛大学再次对这批1970年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3%有清晰而长远目标的人,25年后成长为各行业的精英。由此可见,对职业生涯越早探索,取得职业生涯成功的几率也就更高。
三、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具体策略
1.职业生涯规划贯穿4年大学学习生涯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职业规划这一领域里,我们的教育起步比较晚,发展程度比较低。在高考这个指挥棒的指引下,中国的学生过去12年为高考而努力的学习生涯,当中的很多人甚至没有考虑过自己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方向是什么?当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出现时,很多学生开始茫然,不知道该如何学习。实际上,大一应给学生们做职业规划的“定位”讲座,帮助他们通过心理学量表、学校社团、班级活动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确定将来工作的大方向。大二通过短期的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对脑海中想象的工作有个更实际、更清楚的认识、了解特定岗位所需要的任职要求,了解自己现在与任职资格之间的差距,并就此制订职业规划(长期)和学习计划(短期)。大三时,给学生真实接触自己理想职业的机会,培养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小范围修改及执行职业规划和学习计划的能力。大四期间,应给予学生应聘工作的各种辅导,比如说简历的制作技巧、面试技巧等。同时,帮助他们把职业规划的理念运用到工作中去,尤其是在遇到辛苦的一线工作时,职业规划能帮助他们稳定繁重工作所产生的烦躁情绪,安心度过这必要的基层工作经验积累阶段。
2.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学科体系和职业规划两方面结合为指导原则
大一、大二的课程应体现学科体系的轮廓,以校内学科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公共课为主,目的在于积累厚实的知识平台,大三、大四的课程应体现职业规划的指导性。现在很多学校都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块的方式,这是体现职业规划理念的。但笔者认为,模块教学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把模块中的课程也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其中模块必修课是所有选这个模块的同学都应学习的;而模块选修课则是根据同学的自身需求自由选择,以学分计算。做这样的调整是为了让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发现自身不足后,有针对性地补缺补差,但这种补缺补差普通选修课是难以满足的。因为从时间上来说,大一下学期开始学生就可以自由选择选修课了,而现实情况是绝大部分同学在大一、大二就把选修课的学分修满了,而他们真正接触社会可能是在大三大四的阶段,特别是在了解社会、了解岗位后,很多人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这个时候选修课的学分基本已经修满。从内容上来说,学校的选修课是由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开设的,为的是拓展学生的视野,但很多时候,旅游专业的学生经过社会实践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带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往往不是一般公共选课能够解决的。鉴于此,笔者建议将解决学生社会实践后可能遇到问题的科目以模块选修课的形式存在,以满足学生有针对性地补缺补差之需要。
3.大三、大四两年设立三学期制,以满足社会实践和撰写论文的需要
很多学校既想积极开展本科层次学生的实习和实践工作,又怕耽误本科阶段最重要的毕业论文撰写。笔者认为,大三阶段设立三学期制,可以缓解实践与理论研究之间的矛盾。三学期制的设想如下,第一学期从大三上学期的9月份开始,到第二年1月结束,也就是传统大三的上学期。第二学期从第二年3月开始,到第二年10月中旬结束,这包含了传统大三下学期、暑假和一部分的大四上学期期间。第三学期从第二年的10月中旬到第三年的6月份。这包含了传统大四上学期的一部分,大四下学期。
第一学期用来上专业必修课。第二学期比较长,主要是实践,旅游行业在两个黄金周之间是旺季,企业在这个期间普遍缺人,接纳大规模有薪实习是有可能性的,可以派熟悉心理学和职业规划的教师驻点指导实习,这也能增加指导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与企业接轨,了解行业最新动态。通过3月到5月间学生熟悉岗位工作职能的锻炼,五一黄金周时他们就已经能顶一部分职位,暑假也是旅游行业传统的旺季,一直到“十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基本掌握本岗所需的基本技能,了解本岗位工作的各种情况,加深对实习企业的了解,清楚作为一个职业人自己所缺乏的素质和能力。第二学期结束时,学生心目中对自己想从事什么岗位有了更为实际的认识,与企业有继续合作意向的同学可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那么第二学期的实习可以计入工作后的实习期,正式工作后就可以直接转正。第三学期回学校学习,这个学期的课程以模块选修课和偏重就业的职业规划课为主,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准备工作可以在第二个学期中完成)。通过大半年和企业管理和运营中的问题,这个时候他们带着现实问题回到学校,毕业论文也从空洞的理论变为用所学的只是来解决实际问题。三学期制不仅可以改变本科层次的学生普遍缺乏一线工作经验和技能的局面,带薪实习还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一些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最重要的一点是缩短了大学课堂和实际工作间的距离,帮助他们把毕业后独自谋生的迷茫困惑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前解决掉,平缓地度过学校与社会之间差异所造成的心理失衡期,实现软着陆,而这对学生而言是极其重要的。
4.完善实践教学模式,切实加强实践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办学的生命线。应该从以下方面完善实践教学。
首先,应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外多建实习、实训基地。对周边景区整体考察,在尽量多的优秀景区建立考察、实习基地;重点建设20个左右四星、五星酒店作为实习、实训基地,争取实现专业共建与人才的共同培养。
其次,“请进来,走出去”,建设和储备“双师型”师资队伍。适度引导师资旅游学科带头人一至二名,培养和引进实践型教师若干。大量引进、聘用校外兼职或全职师资。打破人才引进的学历等硬性要求,聘请企业、政府人士担任全职、客座教师,或开设讲座,灵活授课、比如可由相关校内校外相结合。加强对外行业和旅游教育的考察和比较,把相关老师送到行业中进行相关培训或锻炼,让老师大胆参与行业合作,加大教师参与学术交流和行业交流的投入。
最后,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和流程。应该有专业实习计划,实习计划应该包括实习的总体目标,实习内容(类型及方式等)及具体时间安排。每次开展教学实践前提交具体计划,计划应该包括实习的目标、地点、形式、指导教师等人员安排、考察结果形式等内容。在每次实践教学结束后,要由相关教师在相关课程教学中进行讨论、总结,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对表现欠佳的学生提出批评,并在指导教师学院提交实践教学小组调查报告和总结的总结报告及相关音像资料等材料。
四、总结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332-02 一、职业规划的内涵和意义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的变革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迅猛推进,大学生就业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国家、社会、学校等各个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衡量高校组织管理、教学管理、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借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大学生尽早地认识自我,明确学习目的,对于促进学校的学风建设,实现成功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职业规划的概念。职业规划(Career Planning),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结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定相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并按照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实施具体行动,以达到职业目标的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系统工程,它指的是大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所作的方向性的方案。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特别是社会职业的现实要求;二是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大学生自身。
2.职业规划的意义。(1)可以发掘自我潜力,增强个人实力。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主要是在完成学校安排的课程和家长布置的任务中度过的,大学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大学生需要积极主动的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这个时期是职业规划的准备期,如果大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现有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制定职业规划,就能合理的定位,并不断的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可以提高人生发展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间,学生的心智成熟,精力充沛,反应敏捷,正是学习和掌握各项知识和技能的大好时机。因此,制定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帮助和鼓励学生努力奋斗,把握机会,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浪费青春。同时,制定职业规划会使人更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个人严格执行职业规划,逐步走向成功。(3)可以有利地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经过引导大学生自我认识、规划设计、具体实施等阶段,让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以便扬长避短,有的放矢;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社会需求、行业职业特点,调整就业期望值,明确就业目标,准确定位,从而推动了优良学风的形成。
二、高校辅导员在职业规划教育中的意义及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扮演着多种角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协调者和实施者。就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实际来看一般包括学生的思政治教育、资助工作、学生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当然,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校辅导员也开始承担就业教育工作。而且,作为与大学生们接触最多的教育者——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最直接参与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辅导员作为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个教师,对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人生发展等负有指导职责。同时,作为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第一课的思政教育开始就可以进行职业规划指导,这样能使学生尽早地树立竞争意识、危机意识,鼓励和引导他们科学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可以让每一位大学生充分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在努力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深度发掘自身潜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不断丰富实践经验,积极应对社会形势变化,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从容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化“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赢在职场的起跑线上。
2.辅导员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最合适参谋者,能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最频繁,对大学生个体的了解也最直接。在日常教育服务管理的工作过程中,他们可以根据每位同学的实际情况,启发学生职业梦想,参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参谋,并因人而异地提出个性化的指导意见。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专业、 有不同的智力基础、 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文化水平,这些使大学生的个性有所不同。如果职业规划指导不结合大学生的个性,为求简便而使用统一模式指导,必然使职业规划流于形式,也必然没有实效。
3.辅导员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最理想教育者,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辅导员是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事务的管理者、 指导者和组织者,是学校最基层、 最直接履行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是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活动的最理想人选。在对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活动中,不断地弘扬核心价值,坚定理想信念,使他们在进行职业规划时,自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愿意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贡献力量。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祖国、民族、人民和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始终把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三、积极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就业教育与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的两项重要工作,而职业规划教育是就业教育的系统性表现,加强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学习、实践的目的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则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为学生毕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1.抓住一年级,灌输职业生涯设计基本概念。许多大学生在当初高考填报志愿时,混淆职业与专业的区别,选择专业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所以职业规划工作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就引入职业生涯设计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喜欢什么,自己的兴趣所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有初步的设想,增强他们学习专业的自学性,同时适当灌输就业竞争意识,教育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设计概念,培养职业意识,引导他们适应从高中到大学教育方式的转变,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学好专业知识。
2.深入二年级,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经过大一的过渡,学生基本上了解并适应了大学生活,这时候,职业规划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开始着手职业生涯设计。要侧重于教育学生正确认识、 塑造和完善自己,激发专业兴趣,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建立合理知识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1)“知己”——学会分析自身的的得失、优缺点。大一被动的适应的大学生活后,大二要对大一生活进行分析总结,找准个人得失,扬长避短,树立正确的职业奋斗目标。(2)“知彼”——了解专业就业发展趋势,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找出自己的差距,调整今后的努力方向。(3)“实践”——理解、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通过参加各项活动,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如参加兼职工作、 社会实践活动,在课余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培养良好的工作责任感、 质量意识、 服务意识,学会与人沟通,培养工作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4)“实现”——根据“知己”、“知彼”、“实践”,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综合素质,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实现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并为之努力。
3.把握三年级,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调整性的指导。大三,通常被认为是大学的分水岭,有人开始为考研准备,有人开始为就业做准备,有人开始在出国深造还是个人创业上犹豫等,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时,一定要指出职业规划的不确定性,可以根据个人或环境的变化作出及时的有效调整。这个阶段应侧重指导学生:(1)引导学生对大一、大二生活进行总结,纠正错误的就业心态,更新就业观念,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2)使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状况和就业市场对应聘者素质的要求,分析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个人的就业条件,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确立职业目标。(3)使学生了解就业方针、政策,学会如何收集就业信息,掌握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程序和内容,知道常见的劳动争议,了解劳动关系权益保障,从而增强劳动法规、法律意识,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4)鼓励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深入了解企业的操作和对人才的需求,提早做好就业准备。
4.立足四年级,对毕业生进行择业技巧、个性化就业指导。大四,大部分高校的毕业生在校的时间只有半年,在这半年时间内,应该对毕业生侧重择业技巧、和个性化就业指导,让学生了解本年度就业形势和政策,居安思危,降低期望值,准确定位,调整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思想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念、科学务实的就业观念、自主创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竞争就业观念等,从而促使学生顺利就业。
总之,高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管理,作为教育的直接承担者——高校辅导员,应与时俱变,有的放矢以职业规划教育为切入点,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实施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方案,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就业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明析自我定位,尽快适应大学,全身心投入大学的学习、生活。通过职业规划教育的开展,既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技术、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实现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打好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形成优良的学风。
参考文献:
[1] 胡雪飞.浅议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设计[J].社科纵横,2004,(4):120-121.
[2] 王若光,许溪沙,张徽.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建设教育,2009,(7):19-21.
一、高职院校职业规划教育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已经是各院校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各个学校也在积极寻找原因。其中,设立独立的就业指导部门,在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学生就业、做好毕业生派遣工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作为就业指导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却还显幼稚。以下就是一份针对1000名高职在校学生关于职业规划内容的调查。
(一)调查方法
今年9月,针对我市现有的几所高职院校1000名大二学生展开职业规划的问卷调查与访谈,涉及市场营销、会计、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商务英语、应用电子、护理、中医药、幼教、烹饪等10个专业。共发放问卷1000张,收回有效问卷945张,有效率为94.5%。
(二)调查结果
从以上调查中,可以明显看出,只有不到60%的同学表示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只有17.30%的同学的专业是自己选定的,其余相当部分同学的专业都不是自主选择的,有些同学因此根本不喜欢所学的专业,这就难怪他们不能认真学习,取得优异成绩了。进入高职学校以来(到了二年级)还有许多同学(超过50%)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都缺乏了解,导致他们在学习中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而缺乏动力,再由于对本专业缺乏了解,急于实践上岗学习的迫切,以及他们对未来所表现出来的渺茫和无奈,折射出目前我们高职院校职业规划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迫切解决。1、专业选择上缺乏主动性;2、学生没有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3、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或由于知识储备、社会阅历以及对自身的了解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导致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往往实践能力缺乏、职业目标模糊、职业准备不够;4、自我评价和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大多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估。
在面对高职在校学生的访谈中,未上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很多同学都表示听说过职业生涯规划,是“毕业班就业前要开的一门不用考试的课”。上过相关课程的同学则大多反映:没意思、不重要。上课的老师就是德育课教研室的老师,大多数学校没有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因此,也难以实现正规的职业规划教育。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笔者在设计问卷时,特意把“其他”选项换成了“无所谓”,有多份的无效问卷上都全选择了“无所谓”的选项,个别同学的这种对自身发展、对未来职业的漠视表现,正是目前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缺失,未能对高职在校学生进行正确职业规划引导的一个小小缩影。
二、目前高职生职业规划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主观上看,一些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不够重视,工作力度不够;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了解,不知从何做起。从客观上看,毕竟高职院校在我国还处于发展初期,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是情理之中的事。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社会、职业院校、家庭重视不足
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单一的培养和封闭的办学模式加剧了学生择业的困难与竞争。学生如何规划未来,选择职业,毕业后如何发展,从家庭、学校,到社会都重视不够,导致高职生毕业后面对职业选择手足无措。职业院校对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辅导不够,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育偏重于教学和科研,并未意识或者是刚刚意识到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重要作用。而很多家长则认为,推荐就业是学校的事,也是自己孩子受教育的一个终点。对孩子们未来的职业他们虽然寄予很大期望,但实际行动上除了在报考时“帮”孩子选择一个他们自己认为好(热门)的专业,其余则按兵不动,把对孩子的所有期望寄托给了学校。
(二)职业规划课程各方面存在问题
1、高职院校职业规划的课程设置,一般只有一个学期的课堂教学。而职业规划是一门系统科学,实践性很强。缺乏持续的跟进和调整,职业规划只是空中楼阁。另外,职业规划的内容涉及兴趣爱好、课程选择、生活安排、技能培训等许多方面,简单的课堂学习显然难以从现实的角度进行指导。
2、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课堂教学最多只能告诉一个概念,教会一个方法,分析一个案例,再让学生自己去规划。事实上,学生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弱,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让他们自己做职业规划,不仅针对性不强,而且还有一定的风险。
3、职业规划课师资队伍有待加强。在国外,有资格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和严格考核,并要求有多年实际从事职业咨询和规划的操作经验。教师缺乏经验,给学生指导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目前,国内的高职院校甚至其他高等院校还尚未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职业咨询和规划队伍。
三、改进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对策探讨
(一)高职院校自身的一些改进
1、调整职业规划课程设置。将职业规划教育的时间尽可能地提早,最好早到同学们选择自己所学专业之前,达到自主选择专业的目的。因此,笔者甚至大胆设想,能否进校后第一学年,先不分专业,在学习基础科目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再让同学们在已有职业规划知识的基础上,去决定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
2、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的内容要扩展。不能局限于帮助学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更要指导学生规划好自己在学习生涯中的学习和活动。通过丰富职业规划课程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职业意向,对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学校要主动与企业联姻,牵线搭桥,让学生更早地接触专业实践,了解专业的行业背景和发展前景。学校还要主动面向社会,积极为毕业生寻找合适的实习场所,通过实践环节更好地完善职业规划,使他们能够在较高的起点进入职场。
3、通过多种方式在校园内营造职业规划的氛围。比如,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经常开展技能竞赛、作品展示(设计类专业适用)、精英论坛等,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竞赛的主题和方式,让学生在其中体会不同的职业角色,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真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人生规划。如今,有许多本科院校开展的企业家论坛、精英讲坛的形式,邀请社会名流,特别是业内成功人士(校友更佳),回校与在校学生交流,使学生们获得职业知识和职场经验,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形式,可以作为校内职业规划教育的有益补充。
(二)教师指导高职生进行个人职业规划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将经历不同的过程,因此职业规划的方向和重点也不同,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有所不同,但有一些因素是必须考虑的。我国人事科学研究者罗双平用一个精辟的公式总结出了职业规划的三大要素,即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抉择。这也应该的职业规划教育者指导高职生进行个人职业规划的主要内容。
1、对自己进行自我剖析与正确定位。对自己做出准确评价:我的优点、缺点,性格特点,适合职业,目前能力水平……对自己做出全面分析,形成一个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和基本定位。有了准确的自我定位,才能有效地开发自身潜能,不断提升。这是一个知己的过程。
2、对环境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分析。选择职业是一种社会活动,必须受到一定社会因素的制约。所以要以自我分析为基础,定位一个职业的方向,然后在这个方面去分析自己在目前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与不利的条件等。这是一个知彼的过程。
(三)高职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职学生的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这一时期,着力于良好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方面的学习,将会为将来的事业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1、充分利用空闲时间,练好行业基本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书法、速记、文书写作(国际信函书写)、计算机录入等技能的学习,这些技能或者说是特长,无论是在激烈的面试竞争还是今后的工作较量中,都将成为有力的武器。根据将来所从事职业的不同,选择外语的听说读写、粉笔板书、珠算、CAD设计、机动车驾驶、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等内容精益求精,提高职业素质。
2、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校期间的社会兼职,带给学生绝不仅仅是一点外快收入,更多的是实际岗位的锻炼和工作经验的积累,试想哪个公司不愿意在同等条件下,招个“熟练工”呢?
职业规划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培养质量高低。文科类专科大学生较之其他专业类别和学历层次的学生,在个人成长与求职择业方面面临着更多压力,职业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科类专科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文科类专科大学生尽可能提升专业素养
文科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的过程,在依托于专业课程培养之外,还需通过多样化渠道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有效结合。专科学制短于本科学制,学生培养周期短,培养难度更大。对文科类专科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学生正确看待专业特性与专业前景,认清专业类别和学制年限的优劣势,合理确立发展方向,根据发展目标有意识地培养专业优势。
(二)有利于文科类专科大学生提高求职竞争力
文科类专业岗位在当前就业市场上多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竞争十分激烈。专科学生因学历层次限制,可选择的职业范围和未来晋升空间有限,所以文科类专科大学生在选择职业道路时面临更多顾虑。对文科类专科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可促使学生尽早考虑职业目标,加强学生培养职业能力的紧迫感,引导学生合理分配时间。
(三)有利于提高文科类专科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度
受当前就业市场现状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许多文科类学生对于所学专业和自身能力缺乏自信。专科学生对自身学历层次的担忧,导致他们对未来发展前景充满疑虑。因而对文科类专科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文科类专科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度,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升专业自信。
二、当前文科类专科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规划教育不连续
虽然许多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实施了职业规划教育,甚至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开展了专业教育,但往往只是向学生灌输了一些基本知识,没有深入了解学生在接受教育后思想上是否产生触动,也没有密切关注学生究竟在何时、因何因素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即使有的教育者要求、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目标,但对职业目标与学生本人的匹配程度缺乏科学研究,或没有继续跟踪学生职业目标的变动情况。
(二)职业规划教育欠缺专业性
目前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主要依靠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许多辅导员、班主任并非本专业出身,对本专业的历史沿革、专业特色、发展前景等并不十分了解。此外,在文科类专科大学生中,有不少学生都把继续升学作为三年专科学习结束后的理想出路。部分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教师对于专升本考试的政策和过程了解较少,或对专科生升入本科后的职业规划存在认识盲区,不利于教师实施有效的职业规划教育。
(三)职业规划教育缺乏针对性
许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时,通常采用集体教育的方式,即由教育者通过一对多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或组织职业规划活动。然而,学生入学之前的学习和生活经历都不一样,有着不同的特长和爱好,对于未来的职业选择有自己的看法,很可能会在职业规划过程中产生特有的问题和困惑。且文科学生通常心思细腻,兴趣广泛,在看待问题时容易依赖感性思维或加入过多主观判断,这就需要教育者更加关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文科类专科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改进思路
(一)尽早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并保证教育的连续性
文科类学生的培养本就难以在短期内收获成效,加之专科学生培养周期短于本科学生,因而应将职业规划教育尽可能前置,在学生入学之初即让他们充分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和职业方向,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特长和兴趣确立职业发展目标。针对二年级学生,教育重点应转换为帮助学生总结过去一年的成长与不足,分析目前具备的能力素质与职业目标间的差距,以及如何缩小差距;或研究之前制定的目标是否仍可行,有无必要改变职业方向等。当学生升入大三后,教育者须引导学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加强对学生求职应试技巧方面的指导。
(二)加强职业规划教育的针对性
教育者在开展集体教育的同时,也要着眼于学生个体,从学生个人角度审视其职业定位。教育者可为每位学生建立职业规划发展档案,记录学生从入学之初直至毕业的职业规划信息。教育者需定期更新学生的职业规划发展档案,帮助学生分析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情况,修正职业发展计划,提高学生的个人特质与职业目标之间的匹配度。教育者在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时,应对学生的职业意向提前进行分类,根据各个类别的发展途径提出区别化指导。
(三)扩大职业规划教育实施者的范围
许多学校的职业规划教育实施者都是负责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师。这些教育者受其他事务性工作和本身专业知识的限制,在对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局限,因此可根据各学校、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扩大职业规划教育者的范围,如可邀请社会阅历丰富的校外人士来校为师生举办职业规划讲座,或组织优秀的往届毕业生为在校生讲述职业经历和职业心得,亦可将学校其他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的教师纳入职业规划教育队伍,丰富职业规划教育实施者的层次。
(四)职业规划教育实施者应加强自身学习
作为职业规划教育实施者,其必须准确把握相关专业的理论和现实发展境遇,明确掌握往届学生的职业发展轨迹,如此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客观真实的职业规划建议。同时,教育者要掌握与职业规划教育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在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工作的专业度,并广泛吸取不同领域的知识,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帮助。对于文科类专科大学生的教育者而言,还要系统学习专升本考试和专科生考研的政策知识,为有意向继续升学的学生提供政策解答和咨询服务。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能够进入大学继续学习和深造。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然而,当他们毕业面临找工作时,如何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就成了他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学生们在大学期间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近年来,随着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新的就业机制――双向选择的市场机制已逐步被社会和毕业生所接受,这就意味着如今的大学生已经不再享有“统包统分”的特权了。与此同时,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有千千万万的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他们的就业成了每所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这些都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从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开始,每年的入学率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步从”精英化教育”模式转向”大众教育”模式,但是,由于我国的高考制度和人们对就业体制改革认识的滞后性,使得绝大多数人认为进入大学就是进入了保险箱,把大学看成是最终目标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大都不曾认真地考虑或规划过自己的职业,到了大学毕业时都不知道该找什么样的工作才适合自己,有些毕业生到了人才市场,面对这么多的企业,不知该向何处求职或者只是盲目地把简历投到知名的大公司、大企业或者以高收入为标准,盲目跟风或者为能立足某地区,找任何一个岗位都行。甚至不顾自己的特点与长处等等,形成了求职的误区。如今拘着这种态度的人面对“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职业规划应该从大学时就开始培养、引导和训练。
如今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快速的信息流动使得人才就业更加灵活化。改革后的就业机制对应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这就要求我们的毕业生不仅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还需要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承受等综合能力,所以在校的大学生们不能满足于考试及格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合理利用时间提高自身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我在高校工作的六年里,接触过很多学生,也许是因为他们专业好,找工作的压力相对较小,他们很少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对自己未来的定位不准,仅仅寄托于学校为他们提供的就业岗位,我想,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指导学生制定职业规划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们不光学习好理论知识。还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多接触社会。
俗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通过不断的锻炼,长时间的积累经验,才能在面临就业时胸有成竹,才能抓住我们身边的每个机遇。所以,职业规划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时代的需要。
国外许多国家早在高中时期就有职业规划了。那么在他们考入大学前大多能按照自己的特长、喜好、性格等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而在我国由于教育模式的限制,使得许多学生没有太多的精力思考和规划自己的职业,只有到了大学才有时间考虑这个问题。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训过程。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必将越来越重视规划个人的职业前途,更加愿意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训练。在大学时期做好职业规划在目前来看是非常必要的。
1,正确认识自己。建立良好的心态。这属于自我认识阶段。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包括兴趣爱好,专业方向,性格特点,全方位地了解自我是对自己正确定位的最基本的前提。其次,建立良好的心态,态度决定一切。不要认为自己的学校不如别人,自己的专业不够热门。缺乏与别人竞争的勇气。
具体措施:①重视从入学开始就进行职业规划,积极参加高年级学生座谈:了解专业特点及以后工作的性质和条件:②正确认识大学生社团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影响,它给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③学年末,建议写自我总结,剖析对个人能力、未来职业等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2,结合专业特征分析当前社会就业形势。这属于自我规划阶段。分析当前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发展变化情况、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自己在这个环境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等。了解社会需求情况,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职业目标。
具体措施:①及时了解高年级就业信息,结合社会需求,分析职业规划的时效性;②有针对性的参加一些人际关系学、商务皮酬学、心理学等的选修课,为以后参加应聘做好功课i③业余时间多出去寻找试验性工作和兼职工作的机会,做出早期职业决策;④在校期间应当尽力多争取机会,实质性地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并尽可能结合具体的岗位要求参加实践,经过实践,有利于自己融入社会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3,努力学习专业课程,参加各种证书的考试,扩大社交活动。这属于自我管理阶段。这个阶段我们不妨称其为“牛刀小试”,就是运用我们之前的准备检验一下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并将其付诸实践。
具体措施:①参加就业指导课,掌握面试、求职等方面的技巧;②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学会从大量繁杂的就业信息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有用信息;③征求家人、朋友、辅导员对自己职业选择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认识自我;④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科研活动,从实践中得到反馈,在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检验自己,提高自己。
二、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
由于会计专业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实用性也比较强,而且相对比较容易就业,因此,越来越多的中职院校学生倾向于选择会计专业。而随着我国会计专业毕业学生数量在逐年增长,我国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逐渐趋于饱和状态,这对于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沉重的就业压力,使得他们对未来感到十分迷茫。
(一)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盲目选择专业,缺乏学习主动性
中职院校学生大多数在初中学习中,文化基础不扎实,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很强的求知欲,因此,他们在进入中职院校选择专业的时候具有盲目性。中职院校学生选择会计专业的原因很多,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会计专业比较容易就业,有一些学生是遵从父母的安排选择了会计专业,个别学生是不明白自己的喜好随便选择这个专业。在他们进入中职院校之后,他们对这个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才发现这个专业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或者自己并不喜欢,因此,在学习上就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必须要在教师的监督之下才能完成学习。
(二)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对未来没有规划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对自己未来没有规划,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在专业的学习上十分被动,无心向学,为了混一张毕业文凭采用的是应付式学习,使得中职会计教学效果不高。
三、职业规划对中职会计教学的影响
(一)职业规划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我的分析和认识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我,只有了解和认识自我,学生才能够制定出明确的奋斗目标,针对自身知识的薄弱点进行加强学习,积极地参与到学校开设的各项课程中,促进学生全方位提升自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会计专业学生为了实现奋斗目标,不仅会主动采取各种手段去了解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不断地积累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而且他们还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以便能从课堂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对自我认识更加清晰,并且会想方设法全方位地提升自我,使自己的奋斗目标更快实现。
(二)职业规划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增添动力
对于部分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学习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负担,他们不愿意花心思在学习上,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家长和教师,学习态度不端正,严重影响了中职会计教学效果。而做好职业规划的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为谁在学习,就能够在目标的驱使之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尽管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为了实现目标他们也会想尽办法去克服战胜这些困难。
(三)职业规划有利于学生提高核心竞争力
当前社会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状态,我国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拔高,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学生如果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自己的目标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并且认真实施学习计划,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不被激烈的竞争机制所淘汰。
(四)职业规划能够增强学生的考证意识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都会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为了实现个人的目标和证实自身实力,学生就会积极考取会计证书,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考证意识,使他们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标准,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还会致力于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通过考取不同等级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使得自己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五)职业规划能够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将职业生涯规划引入中职会计教学当中,能够改变传统会计教学中教师填鸭式进行教学,学生机械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清楚自身会计技能跟企业的实际要求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这样学生才会在学习中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亲自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相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中职会计教学水平的提高,使得中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中职会计教学如何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一)教师要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
清晰地认识自我是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前提,教师在进行中职会计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对自我的认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扬长避短;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制定出适合他们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最后,教师还要帮助和鼓励学生掌握当前社会经济形势,让学生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动态,有利于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能够根据社会经济的变化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整。
(二)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是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必备的两个内容。学生初入中职院校的时候对未来都会感觉很迷茫,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地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走出迷茫,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短期目标,如鼓励学生积极考取各类会计证书,为长期目标的实现做好扎实的基础准备;其次,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制定一个长远的目标,要让他们明确毕业之后自己要往哪个方向前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长期目标的指引下不断努力奋斗。
(三)中职院校要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心
要做好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首先学校就必须设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机构,让学生在迷茫时能够有专门的求助机构;其次,学校要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师资建设,为学生提高更加准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建议;最后,学校还要开设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将职业规划工作有计划、有条理、有系统地开展,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更加规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08-02
上海大学法律硕士从2008年开始招生,截至2013年7月,已有三届毕业生,分别于2011、2012和2013年毕业。学生就业情况与社会经济状况相关,与前两年相比,2013年学生整体就业下滑,在就业竞争中无明显优势。这与我们实行统一培养模式有关,每一届学生人数近百,实行大班授课,对所有学生实行同一化教育,培养模式单一,在培养时未结合学生本科所学专业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在国民经济繁荣的年份,学生就业不会有问题,整体经济不景气时,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凸现出来了。
一、法律硕士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上海大学法律硕士发展历史较短,学生培养处于不断摸索中,通过总结经验,完善方法,以期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优秀学生。上海大学法学院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缺乏个性化职业规划导向
在2012级法律硕士实务课上,一名实务专家问同学们,将来毕业有何计划?80%以上的学生一脸茫然,没有职业规划和职业目标。这是中国高校的常态,很多学生没有很好地规划自己,无明确的目标,在毕业找工作时,实行广撒网捕鱼式,在经济景气时,人才市场没有供过于求,学生就业不成问题,但一旦经济出现危机,市场紧缩,问题就凸显出来。有着明确的人生规划的学生,与那些在学校没有职业规划的学生相比,具备明显的优势。
职业规划于人生而言,好比大海航行中的灯塔,引领你朝着某个方向前进。而学生对职业规划重视不够,缘由何在?首先,在学校没有引起重视,未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学院无专人负责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新生入学后,无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引导,也没有请专家为在校生做职业规划讲座。其次,学生没有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对市场激烈竞争没有危机感。
学生选择就业时,首选公务员,相继参加各地公务员笔试。而企业每年招聘高峰都在年前,等公务员考试失败后,再找其他工作,为时晚矣。有的学生是兼顾公务员考试和其他工作机会,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可能同时还要撰写论文,完成学业,很难兼顾。如果有自己的职业规划,集中精力,有备而战,容易成功。学生在选择工作地点时,大部分首选留在上海,其次是除上海以外的一线城市。就读于外地学校的莘莘学子也希望在上海就业,因此,上海就业机会多,竞争也最激烈。学生根据自己的竞争实力,选择城市,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房价偏高,如果父母没有能力支持,将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若选择回家乡,生活成本相对不高,工作待遇在同等条件下也较好,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支援了家乡建设。
(二)与实践人才需求脱节
法律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法律实务部门的通用人才,换句话说,法律硕士生毕业去向是到立法、司法、行政执法等实务部门从事法律职业工作。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要求是毕业生具有宽口径、复合型、外向型的知识与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管理、外语和计算机等方面专业知识,能够独立进行法律实务工作。①在培养过程中关于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上海大学法律硕士是依据上海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计划和规定招生和培养,学制三年,在培养时考虑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还不够,课程设置与现实脱节,学生入学前两年是专业课程安排,包含实践课程,以课堂讲课的方式进行,对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提升作用不明显。
除此之外,第二学年的实习,按照学生自主选择和学院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学生的实习单位。学院安排的实习单位为法院和检察院,学院和实习单位之间的合作未以任何书面形式确定下来,具有随机性。在学生实习期间,具体如何做,听从实习单位的安排,但是学生实习需要学会哪些本领,实习单位需要教给学生哪些能力,皆无明确的界定,学院与实习单位之间缺乏长效机制。学生自主选择实习,有些学生通过熟人,直接获取单位提供的实习鉴定材料,而未真正参与实习;有的通过投递简历,找到实习单位,做些行政事务性工作,实习结束了,对法律实务工作还是一无所知,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社会需要的法律人才除掌握法律知识之外,还要具有较强的法律实践能力,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法律问题,而我们在法律硕士人才培养过程中,更注重的是法律知识的传授,法律方法的学习等,对如何提高法律实践能力,如何将所学法律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现实法律问题,在法律硕士培养过程没引起足够的重视,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不尽相符,学生素质、能力也不符合公司企业的要求。
(三)与学术型混同培养
上海大学法学硕士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培养机制成熟,培养方案设置科学,培养目标明确,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得心应手,培养的学生具有高层次、高素质的法学职业培养体系。法律硕士从2008年开始招生,2011年第一届学生毕业,尚处于不断摸索中,虽然有很多其他高校的成功例子可供借鉴,但想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法律硕士的培养机制不完善,体制尚不健全,在法律硕士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在某种程度上仿照了法学硕士,指导教师指导论文时,按照法学硕士的要求和标准来要求法律硕士;任课教师或按照法学硕士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佳。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基础不一样,培养目标也不相同,按照学术型的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型研究生,显然混同了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培养目标,无法实现专业硕士法律实务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法律硕士(非法学)特色教育改革尝试
法律硕士(非法学)在培养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为实现法律硕士的教育目标,我们做了一下特色教育教学改革尝试。
(一)重视职业规划教育
学校充分重视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从招生与就业专项费用中建立职业规划教育专项基金,用于各学院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系列活动支出。学院由专人负责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利用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在校内建立学生职业规划联系人制度,由实践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担任,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个性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学生在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时,结合本科专业和法律专业,将两种不同的知识背景融合起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并有目的有重点地围绕自己的职业规划开展学习,为自己将来的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学校和学院聘请相关行业资深人力资源部经理,不定期举办职业规划讲座,从不同行业、不同层次寻找主讲人,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真正明白建立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并及早地进行职业规划,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培养社会需要的栋梁人才。
(二)职业化
法律硕士以市场法律人才需求为导向,实行职业化教育,改变现有的培养思路,根据法律实务人才的需求方向确定法律职业方向,设置公司金融法务、刑事司法、知识产权、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政府法制六大方向,招生时优先选择有初步学业规划的学生,按照类别定向招生,分类培养教育,减少课堂式教学,延长专业实践的时间,专业实习充分利用寒暑假期间,不短于一年,建立实习长效机制,通过制度规范实习,提高实习的质量和价值。课堂教学放在第一学年,实践课程由相应行业的单位负责,如检察实务类课程由检察院负责,审判实务类课程由法院负责等,由学院和相关单位以协议方式确认,学院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专业实践由原来的两个月延长到一年,按照门类和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确定实习的内容、学生实习需要学会的本领以及实习单位的责任,要求实习单位为每个学生配备带教老师,指导学生实践,协助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通过专业实践,真正提升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将来就业时,缩短适应时间,真正提高法律实践能力。
(三)特色化
一、调查背景
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使大专教育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大专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业等矛盾日益突出,加上大专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随之而来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1]现在是本科生满街跑的时代,那曾风光一度的“大学专科”如今已被人形象地称为寒酸落魄的“弱势文凭”之一。与博士生、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等时髦名词相比,外面虽是春光明媚,但持“弱势文凭”的专科毕业生却遭遇寒冬之苦,在与本科生、研究生的竞争中,由于文凭的因素处于下风,与中专生同台竞争又略有不甘。有文献报道:大专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除略低于高三学生外,明显高于同年龄人群的平均水平,有的甚至达到40%。[2]我于2010年10月5日到12月初在江苏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教育实习,针对毕业生的专业和心理健康作了一次调查研究,并且结合调研结果,对他们进行了心理就业辅导和人生职业规划辅导,希望有助于指导他们度过毕业前的迷茫期。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以江苏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班的学生为对象,采取随机抽样方法,从300多名毕业生中抽取样本50人,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并以访谈为辅。
三、调查结果
我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职业类院校大专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考虑到所在班级正面临就业,因此根据问卷的相关内容,设计访谈提纲,对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访谈,初步了解毕业班学生的就业心理。采取随机数表的方法,随机抽样了50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5份,经过对数据进行录入,采取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如下:
1.87%学生担心自己的就业问题;
2.91%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都不自信;
3.94%的学生表示有从事其他专业工作的想法;
4.83%的学生认为先就业后深造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5.95%的学生认为在更高学历面前会自卑;
6.78%的学生希望去大城市工作;
7.85%的学生表示不懂职业规划有何作用;
8.78%的学生表示喜欢工作的流动性。
四、分析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获取了许多有用的信息,了解到绝大部分职业院校大专生都在担心自己的就业问题,具有很强的学历自卑,就业自信心不强,没有生涯职业规划,对未来比较迷茫,同时职业院校的大专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定位要求较高,职业要求模糊。因此我根据实际情况,给他们进行了一次就业心理辅导,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指导。
1.对职业院校大专生应该从入学起,就建立新生职业规划档案袋,班主任老师、新生、职业规划老师应该加强交流,为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提供动态的监控手段,也有助于学校就业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高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3]职业规划老师应该让学生在三年的学校过程中认识到职业规划的一般步骤,如图所示,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知己知彼,择优选择职业目标和途经,并用高效行动去达成职业目标。
职业规划五步骤图
2.职业院校大专生应保持一个积极的就业心态,克服学历自卑症,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能力,变被动为主动。现在社会,正从“学历型”转向“学习型,资格技能型”,[4]学历证书已经不能完全证明一个人的职业能力,而职业院校以培养以动手能力强,实用性强的技工型人才模式的优势将得到充分体现。所以职业院校的学生要重视平时的学习,克服浮躁心态,多动手操作,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为良好的就业心理状态做一个自信的准备。
3.职业院校大专生应该准确定位自己,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职业院校的学生要充分分析自己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应该认清就业形势,适应社会的环境,不要害怕工作环境的辛苦,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这样才能为自身的完善发展提供一个可靠的保证。在进行工作选择时,要选择对自己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在工作的过程中,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经过压力的锻炼,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阅历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不能害怕压力,要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坚信、只要我努力,就一定能做到。
4.职业院校大专生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这样才能发挥出自己潜在的优势,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提供新的机会和支持。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认为毕业了就不需要再学习了;还有些学生选择深造的目的仅仅是获得一个本科学历文凭,学生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落后于信息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标准。[5]信息时代要求人活到老、学到老,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变化,离开学校三年,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或许是落后的知识,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职业院校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之余随时更新知识,符合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这样才能在竞争环境中胜出。
五、调查总结
人作为一个比较模糊的主体,很难用数字测量,又极易受误导暗示。因此,我们对职业院校大专生就业心理状态,要采取积极性发掘而不是消极性暗示的态度,相对性而不是绝对性地看问题。不能凭几个案例或问卷就轻易下结论。在社会飞速进步的大变迁时代,所有人都面临不断的心理挑战和社会压力,只有不断完善就业心理档案袋,才能更好地促进职业院校大专生就业心理健康。职业院校大专生需要在思想上做艰苦的准备,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就业选择中要注意面试的技巧,和用人单位诚恳地进行沟通,切不可弄虚作假。在就业过程中,要调整心态,自信地树立一个健康的就业心理状态,依靠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为自己寻找一份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曲振国.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25.
[2]陈选华.学生心理学基础[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251-252.
[3]陆洪.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7,8.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在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
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
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划年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
言
记得看过一本书,作者是一名职业规划师,这样的工作及职位在中国还很少。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帮助人们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发展的、能有幸福感的工作。看到书中很多因为做了不喜欢的工作或是对职业前景迷茫的人,我不尽也在思考如何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呢?我是一个的以兴趣为导向的人,对我来说做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是件痛苦的事情。那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同时对此有浓厚兴趣的工作呢?这一切的疑惑将我引到了职业规划的面前。与其在进入职场后叹息迷茫,不如现在进行职业规划的探索。职业规划是要依据个人的特殊情况、特殊才能,考虑社会背景等多方面主客观因素,结合职业发展的阶段,提出相应的发展目标、拟定实现目标的工作和教育的一个综合体系。做一个适合自己的、合乎现实的职业规划,不仅能帮助我们学生在进入职场时省时省力,还能帮助我们能健康发展职业能力。在大学阶段,为自己规划一条职业之路是很有帮助的。
一、自我盘点
我是学习生物工程专业,英语水平可以,能流利沟通;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思维敏捷,表达较流畅;在班级担任学生干部,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很有热情为自己的将来奋斗.
二、社会环境规划
社会一般环境: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的重要角色。经济发展有强劲的势头,加入WTO后,会有大批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企业也将走出国门。
生物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l
优势
社会认可度高,对本专业有较高期望,知识范围广,生物学基础强,工科知识扎实,二者有机结合,基础扎实,应用广泛,可以很容易的转到生物科学方向或其他相关应用专业,比如食品科学,制药科学,理性思维强,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动手操作能力,可以进行独立课题实验,并提交专业论文,保研考研比率很大,很多学生有机会出国继续深造。
l
劣势
专业课设置不是很成熟,各学校参差不齐,生物科学专业课和工科知识学习均深度有限,所要求的科目较多,课业较重,想要学好学精必须投入大量精力,所以课余时间不是很充足本科毕业工作前景不是十分明朗,相关就业领域要求更高学历
l
机遇
培养高级科研和技术人才学科,出国比例大,各大有名高校都十分注重其发展,专业适用面广,易转专业,可以进一步学习上游的生命科学,也可以学习下游的实用工程学科。就业领域广泛,比如制药,食品,科研,或技术开发等,把先进高端的生命科学和应用联系起来,是非常火的专业,前景十分看好
l
挑战
相对口专业要求更高学历,本科毕业后工作相对难找,为此很多学生进一步深造学习,就业的一般从事层次较低的技术工作或干脆放弃本专业而转行。
如果有志与从事相关科研工作,需要培养扎实的钻研探索精神,并注重锻炼动手能力,进一步深造学习,定会成为该方面的高级科学人才。
三、具体行动规划
大一:为试探期和定向期:首先要适应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重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其次,要开始接触职业和职业生涯的概念,特别要重点了解自己未来所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熟悉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提高交际沟通能力,在职业认识方面可以向高年级学生尤其是即将毕业的毕业生询问就业情况;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增加交流技巧;在学习方面,要巩固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加强英语、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掌握现代职业者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要初步了解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虽然感觉大一的学习任务不重,但应多参加学校活动,增加交流技巧。在定向期,应考虑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来填充自己。
大二:为准备期。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考取与目标职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地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上。参加与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等求职技巧,了解搜集就业信息的渠道,并确定自己是否要升本或考研。要积极锻炼自己得到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积极常识并加入校友网络,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
大三:为分化期(冲刺就业):目标应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这时可先对前两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两年的准备是否充分;然后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后,预习或模拟面试。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做出充分准备。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可大胆提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另外,要重视实习机会,通过实习从宏观上了解单位的工作方式、运转模式、工作流程,从微观上明确个人在岗位上的职责要求及规范,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通过对职业自我的分析和职业信息的搜索,我对自己、对职业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将职业自我和职业信息的匹配,我初步判断出自己的优势领域和合适的工作方向。进一步规划,让我对适合自己的行业和公司类型有了了解。思索自己的职业环境要求和职业目标计划,让我对职业有了一个细致的描绘。现在我比较清晰的理清了自己的职业系统,进行了相应的职业规划,拨开迷雾,次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职业之路。但是我也了解现实变化很多,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所以我有了心理准备,面对不同的情况适时调整职业规划的细节,长期目标是明晰的,职业自我系统是明确的。我会有原则的根据现实实施自己的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