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业补贴论文

农业补贴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8 15:39:4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补贴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业补贴论文

篇1

二、农业补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发达国家成熟完善的农业补贴体系相比,我国的农业补贴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农业补贴总体水平较低

从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农业发展的战略性出发,农业补贴势在必行。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和弱质性要求我国农业要有竞争力要依附于我国的财政实力。尽管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出在近几年对农业不断地增加,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三农”补贴数量的不断增加,但是年度间分配不平均并且出现地区分配不均的现象,一些地方的不重视导致财政补贴的不足,约束着农业的发展。

2.农业补贴的结构不合理

我国实行的农业补贴政策,制度设计缺乏系统性,因而结构失衡问题突出。首先,经常性补贴远远少于临时性补贴。经常是为了应对农产品短缺而临时进行的农业补贴。长期性和稳定性都不高。另一方面,补贴的重点不明确,对于农产品方面的补贴,主要集中于粮棉等方面,虽然已经开始有选择的补贴,但是还是不能够稳定和普及。再是,对于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也较为缺乏。出现分配不均的现象。最后,农民培训等相关技术类项目的缺乏问题较为突出,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不大,进展迟缓,对于市场营销服务的补贴性支持未明确。

3.农业补贴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业补贴的实质是工业反哺与农业,城市支持农业发展。因此,农业补贴的根本受益者应该是农民,利益流向农民。但是在世纪农业补贴的操纵中,由于政府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有漏洞,补贴方式的不规范,导致农民的获利少,主要原因是补贴措施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难以提新效果。目前,我国农业补贴主要分管于不同的部门,责任不明确,导致交叉管理,职能重叠,机构设置分散,部门利益严重,业务分割,各个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从而降低了农业补贴的效率。

4.农业补贴的金融法支持与保险水平较低

农业补贴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政府资金和吸收存款。面临着“一农难支三农”的尴尬局面。不能够有效的利用金融和税收等手段。农业补贴金融体系还不健全,能力弱,农村资金缺乏,农民借贷风气盛行,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补贴专注于农业的内部补贴,而忽视了农业生产环境的外部补贴。对于农民能力的培养和风险补贴较少。基础设施和粮食安全储备体系不完善。农业人员的培训以及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力度低。因此,我国目前的农业保险补贴难以祈祷补偿农业风险,稳定农民收入的作用。

三、农业补贴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合理配置资金

政府应该加大农业补贴的总量投入,逐年增加投资额度,加大农业的一般服务力度,优化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力度.要着力提高农民收入,通过粮食直补的方式增加农民的直接收入,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把农业补贴从流通环节转移到生产环节中去。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优化农民补贴节后,有效的发挥农民的补贴作用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着重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较次发展。农业发展结构不合理,导致我国长期以来请示农业的补贴,农业补贴安排不合理。因此,根据这种状况,要着力改变现状。一是建立经常性的补贴体系,以经常性的补贴体系为主,给市场主体稳定的预期。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强化重点,主要是农业补贴对象重点,对农业生产中的冗杂人员进行裁减,减少开支,增加对其他农业项目服务的补贴力度。这样既能够提高效率,也能够提高效益。

3.完善农业补贴资金的管理体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建立完善的农业管理体制,要做到高效统一,职能明确,权力义务合理,合理统筹安排各种农业补贴项目。加强对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在明确补贴目标的前提下,给农业生产提供相应的补偿。通过法律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补贴体系,加强相关的组织建设,使之成为政府与农民沟通的媒介。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政策,帮助农业补贴的实行。

篇2

一、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

1.农产品补贴政策

美国现行农产品补贴政策继续沿用2002年农业法案中的“营销援助贷款”、“贷款差价支付”、“固定直接补贴”和“反周期补贴”几种政策工具,为农场主提供支持和补贴,构成严密的收入安全保护网。只是新农业法对补贴范围和资格都做了调整。

(1)营销援助贷款。营销援助贷款是指生产指定农作物的农民在生产之前可以用预计的农作物产量为抵押获得为期9个月的无追索权贷款。收获之后,在贷款到期前,当市场价格高于借贷率与利息之和时,农民可以在市场上销售农产品,偿还贷款;当市场价格低于借贷率和利息之和时,农民可以以抵押的农作物偿还贷款。

(2)贷款差价支付。贷款差价支付是营销援助贷款的一种替代形式,当市场价格低于借贷率时,政府对于市场价格和借贷率之间的差额部分直接进行现金支付。这样就有效缓解了营销援助贷款为农产品信贷公司造成的库存压力。新农业法延续了2002年农业法对于贷款差价支付的规定,操作方式保持不变。除了ELS棉花外,所有营销援助贷款的农产品都在贷款差价支付的范围。

(3)固定直接补贴。这是一种典型的与农产品的生产、价格不挂钩的补贴方式,属于“绿箱”政策,农民可以自愿参加。政府预先确定作物的面积和单产,并对每种商品都规定一个固定的直接补贴率。补贴金额为补贴面积与补贴单产以及补贴率的乘积。

(4)反周期补贴。2002年农业法规定的反周期补贴是“基于价格的反周期支付”,即基于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和直接支付之间的差额确定补贴。当全国平均市场价格与直接支付之和等于或大于目标价格时,不进行反周期支付;反之要进行补贴。

2.农业出口补贴政策

美国的出口补贴主要包括直接出口补贴和出口信贷。直接出口补贴主要有出口促进计划和奶制品出口刺激计划两个补贴项目。出口促进计划是美国农业部向出口商支付现金,使得他们能够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目标国销售美国的农产品,以应对来自高补贴国家和地区的竞争,达到占领市场份额的目的。奶制品出口刺激计划主要用于促进脱脂奶粉、干酪和黄油的出口。

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是一种间接的出口补贴方式。它始于1982年,目前是美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支持项目,主要功能是为美国农产品出口商提供回款担保。

二、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1.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还具有传统农业的典型特征。一是生产规模很小,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低,农民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很弱,基本农业生产单位是农户,其目标往往是生产现有技术水平所能达到的最大产量。他们比美国农业生产者更难适应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等风险。美国的基本农业生产单位是农场,平均规模比我国农户的生产规模大得多,具备经济学意义上厂商的组织化特征和行为特点,按照利润最大化目标从事生产活动。在经营管理上也更接近工商企业的方法,甚至雇佣职业经理人来进行农业生产管理。美国农业的产业化和商品化特征与我国农业中广泛存在的自然经济特征形成了鲜明对照。二是农业生产以农户为组织单位且高度分散,使农民很难组织起自己的利益团体来提高产品价格、保护自己的利益。而美国农业生产者游说国会、影响政府政策和行为的能力非常强。

目前我国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应该逐步改变重工轻农的资源配置模式,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变工业从农业汲取为对农业反哺。政府通过财政的强制转移应该是主要手段。在加大直接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同时,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贴息方式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2.提高“绿箱”补贴水平

依据WTO《农业协议》的相关规则和已经做出的承诺,我国今后农业补贴结构调整的方向应该是,调整“黄箱”政策的同时,扩大“绿箱”补贴的范围,并提高“绿箱”补贴水平。应逐步缩小粮食价格保护的范围,重点为优良品种提供价格保护,同时,调整粮食收购价格,使之逐步接近市场价格,以减轻财政压力,并将粮棉流通部门的“黄箱”保护价收购资金转为直接向农户发放的“绿箱”收入补贴。一是增加对农业科技研究的投入补贴。以设立国家农业技术推广基金,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给以资金倾斜。另外,对农民的基础教育和技术培训进行专项资助,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强我国农业的整体竞争力。二是重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既间接地减少农民用于生产农产品的成本支出,增加农民收入,又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业发展的后劲,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增加对农村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投入补贴。农村环境和生态状况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政府应建立全国农业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用现代化的手段对农业资源进行管理和配置,向农民提供调整农业结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补贴。

3.逐步将农业补贴政策法律化,把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由政府行为转变为国家行为

我国要对农业提供有效的补贴,必须建立健全有关农业补贴的法律制度:一是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内外统一、公开透明的农业补贴法律体系。二是强化农业补贴法律法规建设,要以保障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为核心,充分考虑我国财政的支付能力,兼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改革留出余地。三是优化“绿箱政策”结构,设定必要的“黄箱政策”条款,将合法的特殊差别待遇和例外条款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增加对农业生产环节和对农业生产者的直接补贴的法律规定,增强补贴的针对性和集中性,形成补贴的纵向优势。四是以法律的形式确保对农业补贴的投入量,同时规定补贴结构及补贴方式。五是明确法律法规的表述,同时减少柔性条款,增加刚性条款,并增加对农业补贴的法定性和程序性规定。

参考文献:

[1]陈锡文,程国强.美国新农业法对中国农业的影响与建议[J].WTO经济导刊,2003,(3).

篇3

2保费水平对政府补贴比例的影响

保费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户参保的积极性,过高的保费使得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户难以应对,从而放弃农业保险。对农户进行保费补贴可以降低农户承担保费的负担进而增加其积极性,因此保费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政府补贴比例。而影响保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保险费率与保险金额。

2.1保险费率的厘定

2.1.1保险费率厘定方法

目前,农业保险费率

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经验费率法和单产分布模型推导法。前者是指依据个人或地区的历史损失数据进行费率核算,将个人或地区历史损失率的平均值作为当年损失率预测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可以提高费率厘定的精确性,适用于有完整和长期连续且完整的历史数据的情况;而后者是指利用统计学和概率论知识,估算某地区或个人作物单产波动的概率密度函数,然后利用概率论知识进行费率厘定的方法。该方法理论严谨,数学推理性强,适用于没有长期完整连续的历史数据的情况,国内外关于保险费率厘定的研究大都采用这种方法。由于研究对象的单产历史数据样本量不够大,所以该文的研究采用单产模型推导法。

2.1.2理论保费的厘定

选取辽宁省与贵州省1981~2012年玉米单产数据为研究对象,基础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年鉴》。通过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去除趋势化处理,建立了单产关于时间t的回归方程,之后将各年份的趋势单产转换到计算费率的年份,使得各年份产量在同一生产力水平下。

2.2保险金额的设定

保险有两个功能,一是弥补灾害带来的损失,二是保障生产的恢复。目前发展农业保险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农户在受灾以后尽快恢复农业再生产,同时为了防止农户利用保险而产生额外收益,国家主要保障的是直接物化成本而不是收益。根据现行规定,农业保险补贴险种的保险金额原则上只应覆盖直接物化成本,其中物化成本主要包括种子成本、化肥成本、农药成本、机耕成本和地膜成本等。

2.3保险费率与保险金额对政府补贴比例的影响

2.3.1保险费率对政府补贴比例的影响

根据辽宁省与贵州省在85%保障水平下最优分布的费率(辽宁省4%,贵州省9%),假定两省的保障金额都为3000元•hm-2,如果农户负担20%保费比例,则辽宁省农户需要付出24元•hm-2的保费,贵州省农户需要付出54元•hm-2的保费。对于相对贫穷的贵州省农户而言,反而要承担超过辽宁省农户一倍多的保费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为了使高费率地区的农户拥有较高的参保积极性,政府提供的保费补贴比例应相对提高。例如辽宁省农户目前享受的政府补贴比例为80%,即农户支付保费24元•hm-2,如果贵州省农户按照目前同样享有的80%补贴,则需要支付保费54元•hm-2。若要使贵州省农户也享受24元•hm-2的保费,那么政府的补贴比例就要达到91%。

2.3.2保险金额对政府补贴比例的影响

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物化成本也在不断提升,为了达到覆盖直接物化成本的目的,保险金额也应该随之进行调整。若要使农户承担的保费不变,在提高保险金额的同时加大政府的补贴比例。按照目前辽宁省玉米种植保险的费率4%和保险金额3000元•hm-2,农户需承担24元•hm-2的保费。但若将保险金额提高到目前的物化成本水平4500元•hm-2,农户需要承担36元•hm-2(4500×4%×20%)的保费。因此提高保险金额会加大农户负担,降低其参保积极性;但是在农业生产资料费用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如果不提高保险金额,农户又会因保障水平太低而失去参保意愿。对此,政府补贴就应该适当发挥作用,即在提高保险金额的同时加大政府补贴的力度。

3各地经济状况对政府补贴比例的影响

3.1各地农户收入及支出水平对政府补贴比例的影响

对比2000~2011年辽宁省与贵州省农民人均收入、人均支出及人均结余(见表10)情况可知,辽宁省农民人均收入要明显高于贵州省,约3倍。但就其支出而言,两省农户在生活支出方面的差距并没有像收入差距那样大,这就导致了辽宁省农民的人均结余平均高出贵州省农民6倍多。也就是说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但面临的各类税费、生活必须开销、子女教育费用和购买化肥农药饲料等方面的支出并不少,因此真正可以支配的收入就更低,保费支付能力很差。与此同时,由于农户的资本积累少,他们应对风险的能力也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该地区面临的农业生产风险加大,保险费率随之提高。用较低的收入来支付较高的保费,这对于大多数农户而言显然是不能接受的,因此为了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保险进而保障农户的生产生活,政府应承担更高的保费补贴比例。

3.2各地财政水平对政府补贴比例的影响

在上海、浙江等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占该地区GDP的比重比较小,地方政府财力雄厚,出钱补贴不成问题。在欠发达地区农业保险试点中,政府补贴明显不足,这是制约农业保险发展的关键。因此,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将政府补贴分层是目前问题的难点。对比2000~2011年辽宁省与贵州省财政收入情况可知,辽宁省的地方财政收入要明显高于贵州省,平均为3.6倍。因此单纯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补贴比例显然会对地方的财政造成很大的压力。为此,尽管2012年以来中央财政先后多次提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由25%提高至中西部40%、东部35%,即在比例总体提升的基础上,中央财政体现了对不发达地区的支持。但对于贵州省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央的财政补贴力度仍显不足,该地区地方政府和农户对保费承担的比例仍然较高。

篇4

 

0 引言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科技论文,对策。当前,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正源于此,找准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原因与对策已迫在眉睫。

1 当前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具体表现

1.1 土地流转难 农民普遍存在着固守土地,过分依赖土地的思想,土地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不利于搞规模经营,从而难于提高效益。科技论文,对策。

1.2 结构调整难 农民最看重的是既得利益,在围绕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中顾虑重重,在进入市场过程中怕担风险,怕受损失。

1.3 资金积累难 大多数农民单纯依靠土地生活,这样只能解决温饱,而不能积累资金对农业进行投入,进而使科技推广示范也不能深入。

1.4 劳力就业难 土地的分散经营与农村人多地少的现状形成直接的矛盾,产生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由于缺技术,缺资金,缺信息,很难及时就业,形成一个隐性失业群体。

2 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原因

2.1 内层体制不活是影响农民增收的最主要原因 这种体制就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所导致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科技论文,对策。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为城乡分割,一方面是城市发展以控制农村为代价,工业发展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直接造成目前依然存在的工农产品剪刀差,从而导致农民增收缓慢。另一方面是施政者在工作中注重追求显性政绩,重工商业而轻农业,重城市而轻农村,重城市居民而轻农民,这就更加剧了城乡差别,致使农民增收也愈加困难。

2.2 外部环境不畅是影响农民增收的最直接原因 这主要体现为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排斥集约化大生产,导致农业生产的市场体系不健全,信息服务体系不到位,科技推广体系不紧密,农产品买难卖难现象突出。市场体系不健全导致地区主导产业不明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基地等环节不配套,缺乏拉动作用。信息服务不到位导致农产品生产处于无序发展,自由竞争状态,产业信息平台作用不能发挥。科技推广体系不紧密表现为农科研相脱节,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无法组织实施,致使产品质量和档次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2.3 自身素质不高是影响农民增收的最特殊原因 由于农民自身受教育程度和生产生活条件的限制,其自身存在着思想观念落后,组织化程度差,科技文化水平低等诸多不利因素。思想观念落后导致农民不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思想,存在着固守田园,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小农意识。组织化程度低导致农民个体无法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无法把握市场形势的变化,无法承受市场经济所带来的风险。科技文化水平低导致农民不容易掌握新技术,推广新成果,采用新方法,这些因素的叠加又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加。科技论文,对策。

3 增加我国农民收入的对策

针对影响农民增收的具体表现和原因,要想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战略,做好农民增收大文章。

3.1 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农业是基础产业,更是弱势产业,需要承担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农业的发展不能只靠市场调节,而是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科技论文,对策。那么支持和保护农业首先就是要落实好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真正把粮食补贴,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对农业的补助落实到位,不能出现“中梗阻”现象,以此来调动农民积极性,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科技论文,对策。其次是要认真做好科技下乡工作,通过搞好信息,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加强实用技术培训等多种措施培训农民,提高他们的素质,实现增收目标。再次就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和土地整理等项目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实现稳产增产创造条件。

3.2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农业产业化其实质就是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与外部市场的直接对接。如果我们把农业产业化看做是“龙”型经济,一方面可以说市场是龙头,农民是龙尾;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农业企业是龙头,产业基地是龙尾,无论哪一方面,连接龙头和龙尾的龙身都是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或者协会。因此推进农业产业化就是要在龙头企业,市场,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基地和农户中形成一条完整的链条,这就需要:一是要理性地确定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并建立稳定的产业基地;二是要依托主导产业建设龙头企业,就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专业分工细化产业集群,实现加工转化增值,这实质也是农业工业化的过程;三是要建立专业合作组织或者协会,连接起整个链条,最终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3.3 努力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 转移农民就是富裕农民。国际上衡量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到各个国家(地区)劳动力的20%以内,像美国为3%,韩国为12%,台湾为10%,我国目前则为78%。由此可见,我国劳动力转移可以说任重而道远。而如何转移劳动力呢?那就是坚持走小城镇建设之路,这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它立足于我国人口多,尤其是农村人口多的实际,把城市的拉动力与农村的原动力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发展第三产业膨胀城镇人口,发挥聚集效应。而进入小城镇后其闲置的土地可以搞规模经营和流转,这又为产业化经营与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原始积累,最终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韩俊.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J].求是,2009(5).

[2]许毅.三农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范小仲.影响农民增收因素分析及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07(4).

篇5

 

1.在区域差异大、不平衡发展中,要善于抓住商机

进入中级阶段以后,我国农机化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是速度加快,总量增大,结构改善,效益提高。2009年中央财政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130亿元,比上年增加90亿元。农机化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充满活力、空前活跃、阔步前进的新局面。形势喜人也愁人,在欢声笑语中也听到了叫苦叫累发愁的声音。对一个企业而言,不仅要关注全国农机化发展的大形势,更关注与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市场细分,关注自己在大市场中的商机、主攻方向、应占位置和实际效益。

2.在机遇与挑战面前,要把握好取胜之道

我国农机化发展已经进入快速成长期,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农机化产业大军。目前农机制造企业有8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有1850多家;农机流通企业有8300多家,县以下农机经销点8万多个;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户3850万个,农机作业服务人员4800多万人。它们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律运行,竞争是很激烈的。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企业可以从生存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低成本战略、产品差异化战略、企业重组或联合战略,在激烈竞争中,正确选择战略和及时进行战略更新是企业取胜之道。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两优:用优质农机产品进入市场,用优质服务温暖用户和农民的心。创造产品和服务的名优品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之根本。论文参考网。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这个根本。农民、用户是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最好的检验员、宣传员和助销员,农民最直接、最朴实的反映,使人印象深刻,影响很大。先进适用,质量可靠,市场认可,服务周到,用户满意,是最基本的取胜之道。千万不能机遇来了,订单多了,市场火爆晕了头,挑战面前忘了道,绝不能见小利忘大义,以次充好,滥竽充数,忽视服务,自己砸自己的牌子,丧失了企业的信誉。人间正道是沧桑。在改革和创新中发展,要坚守企业的社会责任,讲诚信,有企业家的良心,用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3.在遵循规律与政策支持下科学发展,要坚持两个基本点

3.1自觉遵循规律

自觉遵循规律,是指农业机械化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农机化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已成为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经营和投入的主体,享有生产、经营和投入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农民对农机化的投入是较理性的,一般遵循需要、可能、合算三原则,不需要不会投入,不可能(无能力)不会投入,不合算不会投入。在购机补贴政策激励、支持下,补贴预期和时机选择对农民购置农机的投入行为有较大影响,抓住了补贴时机就积极投入,错过了补贴时机就暂不投入或待机投入。这都是农民有自主权、选择权,理性行为的一种表现。政府实施补贴政策,是为实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通过引导、调节、带动,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政府职能对资源配置起引导、调节作用,补贴政策是为实施国家发展战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资金保障。论文参考网。二者各有其功能定位,优势互补,共促发展。在实际运行中,政府补贴力度越大,对市场各方的行为影响越大,以至于近年来农机购置补贴力度连年大幅度增加后,出现了农机市场将变成农机补贴市场的担忧和质疑。实际上,我国农机市场的发展正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开拓前进,已见成效。虽然农机购置补贴对市场供需双方行为的影响力在增大,但它只起引导、调节作用的职能没有变,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没有变,农民是发展农机化的主体地位没有变,农民在农机化生产、经营和购置投入中享有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没有变。这个判断可用农机购置的实际情况来证明。

3.2强化政策扶持

强化政策扶持,是指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支农强农惠农政策,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作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强化政策扶持,要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扩大扶持范围,将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所有农业县(场)。坚持和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制度,健全长效机制,逐步形成稳定规范的制度。不断强化和完善强农惠农的支持保护体系。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启动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继续加大对高产创建活动的支持力度,对技术推广、专业化服务等给予补助,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和深松作业补贴。论文参考网。是强农惠农支持保护体系建设的新进展。我们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工作必须坚持努力推进,丝毫不能动摇,不能放松,不能减弱。当前尤其要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做好用好投入的各项工作,取得最好的投入效果。要把党和政府的支农强农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农民和农机人身上,使他们切实受益,衷心拥护。所以,强化政策扶持,是推进农机化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的又一个基本点。对在政策执行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有效解决。提出要坚持和完善购机补贴制度是基于以下认识:一是农机购置补贴制度是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应运而生,是前所未有、举世公认、深受农民拥护和欢迎的好制度,必须坚持下去。二是新制度在实践中必然有一个健全和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具有活力的好制度,是能自我矫正,自我完善的制度,应当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地加以健全和完善。三是公共资源管理是长期困扰人们的一个世界性难题,虽然很复杂很难办,人们总能用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我们要为此共同努力,期待取得新的进展和令人满意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王贵恩,洪添胜,李捷,可新荣,岳学军. 果树施药仿形喷雾的位置控制系统[J]. 农业工程学报. 2004.(03)

篇6

 

生物质能是指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后蕴藏在生物质内部的能量,是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是可再生的绿色能源[1]。中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开发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可以改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论文格式。本文参考国内相关学者对我国生物质能政策及其问题的研究,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生物质能的利用情况1.1 生物质能分类按来源,生物质能可分为五类:(1)林业资源,是指森林生长和林业生产过程提供的生物质能源;(2)农业资源,是指农业作物、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和农业加工业的废弃物;(3)生活污水和工业有机废水,生活污水主要由城镇居民生活、商业和服务业的各种排水组成。论文格式。工业有机废水主要是酿酒、制糖等行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等,其中都富含有机物;(4)城市固体废物,主要是由城镇居民生活垃圾,商业、服务业垃圾和少量建筑业垃圾等固体废物构成。(5)畜禽粪便,是畜禽排泄物的总称,它是其他形态生物质的转化形式[2]。

1.2 生物质能在我国利用情况我国是农业大国,生物质能丰富,主要有农作物秸秆、树木枝桠、畜禽粪便、能源作物、工业有机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等[7]。目前,我国生物质资源可转换为能源的潜力约5亿t标准煤,今后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生物质资源转换为能源的潜力可达10亿t标准煤[3]。

但是,我国生物质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每年有2 亿t秸秆露地燃烧,25 亿t畜禽粪便污染环境,2 亿多万t林地废弃物白白遗弃,1 亿多hm2土地被抛荒,如能利用现有资源的一半,生物质产业年产值就可达2万亿元,这将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开辟出一个新的途径[4]。

2我国生物质能政策 由于生物质能在我国的巨大产量和重要意义,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促进其发展,表1汇总了2005年至2008国家颁布的涉及促进生物质能发展的政策法规。

篇7

一、引言

安徽省GDP近年来一直保持近的增长率,其中年安徽省GDP增长高达,增幅比全国高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位。比年前移位。安徽省财政收入和支出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年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首次实现“超万亿”,达到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回归模型,增长。年,安徽省财政支出1623亿,比年增长。年财政收入突破1500亿元,达亿元,增长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增长,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个百分点。财政支出突破亿元大关,达到亿元,实现年翻一番,同比增长,增幅位居全国第六,中部第一。年安徽省财政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回归模型,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配置系统由市场资源配置系统和政府资源配置系统组成。而政府正是利用财政支出手段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标。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可以有效利用财政杠杆加速经济的增长。

对安徽省的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分析出安徽省的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规模的大小,投入规模是否合理以及对安徽省的经济增长的贡献。另一方面,通过实证研究有利于找出安徽省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适时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从而达到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目的。

二、理论模型及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选取的样本区间为1995~2008年。部分指标由于统计标准的改变,本文作了调整。同时为方便处理,解释变量的单位为万元,被解释变量GDP的单位为亿元。

2.指标的选取

本文选取安徽省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基础设施支出、科技三项及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农业支出、科教文卫支出、行政管理支出五项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回归模型,分别用 表示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表1 历年统计数据单位:x1~x5(万元);gdp(亿元)

变量

年份

x1

x2

x3

x4

x5

gdp

1990

34213

19997

31724

170850

61930

685.02

1995

83416

66542

68456

406060

177261

2003.58

1996

121416

121902

90851

482920

210821

2339.25

1997

149498

142834

115791

544659

237065

2669.95

1998

237498

173126

109114

567910

233633

2712.34

1999

350633

155567

114787

662757

299491

2805.45

2000

400853

158813

106375

750095

347527

2902.09

2001

435524

254284

108724

904815

424417

3246.71

2002

538225

170267

101731

1039490

485954

3519.72

2003

474481

175933

169118

1153342

512911

3923.1

2004

508578

239367

253414

1444599

645081

4759.3

2005

641160

270646

289279

1616977

737823

5375.12

2006

976248

373833

339334

2118082

933113

6131.1

2007

1176332

420000

351752

3205928

1128403

7364.18

2008

1410167

430000

481900

4466252

1323693

8874.17

2.加大农业支出,积极执行“三农”政策

在农村地区,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有失灵的现象,部分农村基础公共产品投入产出效益不够明显。这些基础设施的投入周期较长回归模型,私人部门大多不愿投资这些领域,而这些设施的建设有利于农村的长远发展,这就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在公共财政支出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投入,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作用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且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有利于拉动消费,开发农村潜在的巨大市场,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对安徽省积极增长的贡献率仅次于科教文卫,可见其在安徽省经济中的作用非同一般。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的增长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物质基础。加大对农业补贴的力度,使全体农民的收入有一个较快速的发展;加大对安徽特色区域特色产品的补贴回归模型,同时积极引导其向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形成特色地区品牌产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村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农业损失的补贴力度,降低农业生产的威胁。

3.加大对企业的挖潜改造支出,引导企业创新

企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经济增长状况,企业是纳税大户,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企业。安徽省企业的规模在全国范围来看还不够高。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为重点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上指引,促进重点企业的快速发展,从而调动企业研究开发的积极性,鼓励企业进行体制改革回归模型,引导企业自主创新,为安徽省的经济与财政的和谐发展提高坚强基础。

4.保证重点支出,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财政支出中应保证重点项目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把支出放在老百姓迫切需要的重点工程及重大民生工程上面,对于重点投资项目,做好可行性研究,减少行政决策失误。项目结束时,做好相关的资金结转工作。严禁挪用项目资金,确保专款专用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而行政管理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弱,不利于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政府应精简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管理支出,降低行政成本回归模型,减轻财政负担。同时,施行绩效考核指标,及时纠正不合理的低效率支出。

5.健全制度,加强财政资金管理

政府部门应加强管理,促进财政支出能够更加合理。各部门要密切的配合,加强合作,控制不合理的支出,杜绝铺张浪费。监察、审计部门尤其要发挥好其职能作用,从而促进财政资金的合理有效运用。同时明确界定财政支出范围,采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更加细化预算项目,提高预算的准确度与精确度。

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六版.

[2]郭凤花.云南省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效应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3]梁艳、亢唅.辽宁省财政支出结构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科学决策研究,2008(11).

[4]赵卫亚.计量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5]王进华、翁传勇.新农村建设中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探析[J].社科纵横,2009(7).

[6]彭代彦、赵海.我国财政支农的影响因素分析[J].技术经济,2009(7).

篇8

抓城提档厚积薄发定百年

云山农场按照总局党委提出的“四好”城镇的建设要求,确定了“一场一区”的发展新格局。在规划好、建设好城镇的同时,积极探索小城镇经营管理方面的新途径,提升城镇建设档次,打造安居乐园。

云山农场十分重视城镇规划,着眼于百年垦区建设目标,确保规划的连续性和科学性。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资源优势,按照“环境园林化、功能现代化、风格特色化、管理社区化”的总体思路,把小城镇建设科学地定位在山、水、林、城相互和谐的基点上,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云山小城,思路确定后,农场根据自身实际,逐步构建起由旅游休闲区、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组成的职能分工明确,规模结构合理,空间分布协调的小城镇发展体系,力促小城镇建设提档升级,一个功能完善、靓丽宜居、充满活力的云山小城呈现在人们面前。

近年来,农场不断加大管理区拆迁力度和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快万人城镇的建设步伐。2009年,这个农场整体拆迁了4个居民点,并投资1 800多万元,建设综合住宅楼30 000多平方米,别墅住宅楼10栋3 200平方米,廉租房750平方米。为赢得拆迁工作的主动,农场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制定拆迁补贴政策,除上级规定的补贴政策外,农场还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拆迁户经济补贴,职工可按工龄获得补贴,每年工龄200元,非职工身份的拆迁户可按在农场的种养年限获得和工龄补贴同等的补贴,退休职工可获得 5 000元的一次性经济补贴,拆迁户在场部购买楼房的,农场还给予10 000元的补贴。除此之外,农场还给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拆迁的住户每户1 500元至2 000元不等的补贴。2009年,这个农场用于拆迁补贴的资金达1 000多万元,截至目前,农场有500多户拆迁户在场部购买了楼房。

2010年,农场将通过多种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农场将投资2 000余万元,完成第二、四、七、八、九、十二、二十作业站的整体拆迁工作,并多渠道筹资1.4亿元,重点实施6项民生工程:投资 1 200万元,实施40万平方米的场部供热中心扩建工程;大力实施康居工程,投资0.8亿元进行危房改造,新建场部住宅8万平方米,投资300万元建设廉租房3 000平方米,改善60户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条件;完善公路畅通工程,投资1 425万元建设二十至二十二作业站通村公路及场部地区北外环公路;实施绿满云山工程;继续完善中小学校建设,投资320万元完成小学体育及图书综合楼建设项目;投资670万元,实施场部地区数字电视工程。

在建设好城镇的同时,农场在城镇的绿化美化上大下工夫,打造最佳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的安居指数,在大规模植树造林的同时,农场还坚持“裸地覆绿”的方针,利用边角隙地和居民的小开荒地进行绿化,共清理收回边角隙地和小开荒地1 400多亩。在收回小开荒地的同时,农场还对绿化造林进行市场化运作,本着谁造林谁拥有的原则,动员全场职工群众参与隙地造林。农场还投资20万元,建立150多亩的绿化苗木基地,按季节培育城镇绿化苗木,栽种在公园、住宅小区和街道两侧,目前,仅场部就有绿化花草100多种,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目前,农场场部绿化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人均占有绿地面积40多平方米。

在突出生态特色的同时,农场注重城镇的文化底蕴,农场建场初期,著名作家丁玲、著名画家尹瘦石、著名戏剧家吴祖光,都曾经在云山农场工作和生活过,并参加了修建农场“五一水库”的劳动,今年,农场将对“五一水库”进行修缮,建设纪念馆,提升城镇的名人效应。为了让一些历史事件成为云山人民永远的回忆,这个农场还相继建设了文化馆、修缮了“四一八”烈士墓,提升了小城镇的文化品位。

云山农场还积极探索经营城镇的新途径,逐步将城镇作为一种资源和产业来经营。今年,农场在场部设立信息共享栏2块,为居民提供供求信息的平台,方便居民生活。农场还设立广告牌10块,用于有偿广告和对外展示企业形象。今后,这个农场还将大力发展和完善家政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增强城镇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让职工在城镇建设中得到更多更真的实惠。随着撤并居民点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场部集中居住人口的不断增加,结合小城镇建设的总体布局,农场还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努力抓好,加快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为农场跨越发展开辟新路。2010年,农场将以“五一水库”坝堤、闸门改建工程为载体,借助“五一水库”的名人效应发展集观光旅游、餐饮为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区。

强工提速 只争朝夕谋大计

上世纪90年代初,云山农场曾经拥有量具厂、粮油厂、砖厂、腐竹厂等多个工业企业,这些企业隶属于农场,效益低下,增加了农场的负担,农场将这些企业推向市场,让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不但减轻了农场的负担,一些企业还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农场还不断加大对转制工业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工艺改造步伐,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完善工业园区的服务功能,促进转制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拉动经济增长。

农场还大力发展“低碳”工业,打造“低碳”产业链。云山农场位于完达山南麓,三面环山,拥有耕地47.2万亩,其中,绿色水稻种植面积达20万亩,所辖山10多万亩,山上盛产刺五加、赤芍、百合、猴头、蘑菇、木耳、黄花菜等野生草药和山珍产品。独特的资源优势,是发展“低碳”工业的独特优势,依托这些资源优势,农场引资建设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投资回报率高的新项目,通过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升级,增强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2010年,农场确定了包括水稻加工、发电、供热联产、山珍产品加工、中草药种植等13个招商引资项目。其中,水稻加工、发电、供热联产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加工水稻10万吨,年发电量达到250万千瓦时,可保证30万平方米的供热,项目固定资产将达到2 000万元,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利税1亿元。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交通一直是农场工业发展的瓶颈,在不断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农场十分重视通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外地厂商打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目前,农场已累计投资1亿多元,修建水泥路,使场内的白色硬化路面长度达到了100多公里,2010年,农场还将建设通村公路15.8公里,实现高等级硬化路面贯通全场。良好的交通条件,解决了外地厂商的后顾之忧。农场还着力破解用电价格、用地审批等制约发展的难题,努力创优发展环境,并用开放的理念与思路吸纳人才,集聚能量,推动了招商引资的进程。

随着资金的不断涌入,本着对落地企业负责的态度,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提高政策的透明性、合理性和优越性,使和睦招商政策更具吸引力,同时,扎实推进“扶龙头带产业”工程,通过提供厂房、保证原料等措施,为龙头企业减轻负担,扶植企业的发展。农场为龙头企业宝兴亚麻厂提供厂房,免收3年的厂房租金,不仅如此,农场还为他们提供了6 000亩的亚麻生产基地,地租价格长期稳定,在农场的扶植下,宝兴亚麻厂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为扶持仁禾大米加工厂,农场每年为其垫付5 000吨优质水稻原料,待产品出售后偿还,大大减少了仁禾大米加工厂的资金支出,仁禾大米加工厂迅速发展壮大,每年实现利润总额700多万元。

为了提高对落地企业的服务水平。农场不断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对企业做出了“五个一”的服务承诺,即服务行动一呼百应、服务承诺一诺千金、服务程序一路绿灯、服务政策一视同仁、服务措施一抓到底,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壮得大。农场还采取全方位“安商、亲商、富商”的主动服务措施,促成企业增资扩股,形成“以商招商”的良性循环。此外,农场大力宣传和推介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引资项目,积极拓展客商市场,多方面扑捉商机,扩大招商引资面,寻找新客源,不断扩大招商引资领域。2010年,农场将实现招商引资额2 600万元,力争完成3 200万元。

带农提质 扬鞭催马奔跨越

近年来,云山农场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支撑力等措施,铺设一条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快车道。2010年,农场力争实现粮豆总产24.27万吨。

农场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农业生产综合实力,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2010年,农场将利用国家“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继续推进低产田整理改造工程,投资680万元建设标准粮田3万亩,投资985万元对中游新河Ⅰ区中低产田进行改造;投资180万元,进行水稻集中浸种催芽基地的建设;投资500万元进行水稻标准化育秧基地建设;投资600万元,进行管理区标准化农具场建设;投资290万元,完成农场配肥站建设项目;投资300万元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完成土方量50万方,水利建筑物45座。

近几年来,农场不断引进先进的大马力机械,让现代化的“宝马良驹”为绿色高效农业提供强大支持。2010年,农场用于农机更新补贴资金将达到3 500万元,将直接拉动农户直接向农机投入近 3 000万元。目前,凯斯等各类价格不菲的先进机械如今在农场已不是稀罕物,农忙时的田间地头,更是找不到100马力以下机械作业的身影。随着现代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云山农场的田间作业机械化率已由原来的93%提高到98%,实现了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农场还将继续加大农机更新和新技术推广力度,加快整地机械、插秧机械和收获机械的更新速度,提高整地、插秧和收获的速度及质量。2010年,全场水稻割晒面积要达到50%,玉米机械下棒面积要达到50%,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节本增效提供保证。

在提高科技支撑力上,农场不断完善农业与科技相互支撑、经济与技术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新体系,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2010年,继续推广应用水稻“三化一管”栽培模式、叶龄诊断技术、大豆“大垄密”、 根瘤菌、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12项增产新技术,加快新技术的推广速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为加快科技推广速度,农场还在各个管理区都建设一个小型科技展示园,目前,在牡丹江分局率先实现了区区都有科技展示园,科技展示园是农业新技术实验、田间课堂的重要载体,每年,农场在展示园举办田间课堂、现场会30余次,培训农户7 000多人次。今年,农场还加强了展示园软件设施投入,为展示园配备数码相机、摄像机等电子设备,可为农户提供现代化的科技培训服务。

在种植结构调整方面,农场按照“扩稻玉、强经特、上品质、增效益”的原则,积极扩大水稻、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及高效经济作物的面积,2010年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水稻面积达到23.5万亩。

篇9

一、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压力

1990年前后,我国粮食、棉花、油料、生猪、苹果、烤烟等国内价格普遍低于国际价格,比较优势明显。但近十年来,农产品成本年均以约10%的速度递增,致使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0--60个百分点,国际竞争力日益减弱,只有大米、生猪和苹果、烤烟仍有比较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产品的进口调控主要依赖许可证、进口配额、检疫标准、国有外贸企业垄断经营等非关税措施进行,关税措施主要用于配额数量之外的农产品,配额内税率普遍很低。根据乌拉圭(农业协议》和《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我国加人WTO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不利影响主要有:1.贸易措施关税化影响。由于谈判基期1986--1998年我国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关税化后的关税等值为负值,这使我国不仅失去非关税措施这一传统屏障,而且因关税减让幅度过大而失去高关税保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只能通过和缔约国谈判上限约束关税和靠关税化的“例外条款”应对。据《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加人WTO后农产品进口的关税总水平要从2001年的2196削减到2004年的17%,美国关注的农产品削减到14. 5 %。特别是大豆,因税率降到3%,且国内外价格差距较大(加上关税进口大豆价格低于国内市场20%左右),加入WTO后受到的冲击很大,2001年,大豆进口创历史最高纪录1440万吨;2.配额扩大影响。WTO《农业协议》规定关税化后市场准人机会不低于减让基期国内消费量的3%,在减让期结束扩大到5%,这对我国粮棉油进口不利。1994 -1998年,年均进口小麦、玉米、大米合计661.5万吨,加人WTO后,初始年配额多增进口976.9万吨,2004年多增进口15541万吨。专家估计,仅小麦至2004要损失60亿元,有近300万麦农要离开麦田生产。棉花生产因最终配额与以往进口量相比增加较多,2004年配额数量相当于1998年国内产量19. 8%,因而所受影响比谷物更大。植物油情况与棉花类似,国内生产受到影响很大。据中国加入WTO农业专家组利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开发的“中国农业贸易政策模拟模型" ( CATP )测算,至2005年,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籽的比较优势将分别下降21,19 % ,16. 36%,21.36 % ,40. 83%和13.21%,使这些产品更加缺乏国际竞争力。同时,对生猪、大米、烤烟、甘蔗、苹果的国际竞争力也有一定的冲击。

二、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政策调整

1.建立农业国内支持新体系。按WTO农业国内支持总量AMS的“微量允许标准”(发达国家为5%,发展中国家为10%,中国人世谈判为8.5%),我国可有基期(1986一1988年)农业总产值8.5%,即412亿元的农业国内支持总量(农业生产性补贴)。除去可豁免的AMS部分,近年AMS占基期农业总产值仅有2%左右,即还有约315亿元的农业国内正支持空间。这为我国扩大实施“黄箱政策”(价格支持、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生产投人补贴、牲畜数量补贴、贷款补贴等),减轻粮棉油等比较弱势农产品的成本压力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我国传统的农业国内支持“黄箱政策”主要以农产品价格补贴为主,贷款补贴(贴息贷款)为辅。价格补贴大多用于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支农服务的收费标准,以及农产品购销环节的补贴。我国对农产品价格支持的另一途径为粮食的垄断性保护价收购。据《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加人WTO后不能实施农产品出口补贴,只是保留今后出口补贴权利。因此,我国通过保护价收购支持农产品价格在加人WTO后将被取消。加人WTO后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的构建应把重点放在加大农业生产资料补贴等生产投人补贴上,同时扩大黄色补贴范围,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对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等实行补贴,以此来达到优化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结构,提高补贴效率,并借鉴国际经验,减少农民收益较少的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补贴,把支持与补贴的重点转向农业生产者。 2.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新体系。WTO《农业协议》中有一些条款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保护,如“特殊保障条款”、“特殊和差别待遇”、“特别处理”、“微量允许标准”等。灵活运用这些条款,能够采取恰当的调整措施减少某些农产品的过度进口,并能有效地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的法律措施保护。WTO《农业协议》有许多“灵活”操作空间,如关税配额管理,WTO各成员就有应用关税、拍卖、先到先得、按历史记录等多种管理办法。因时因地管理好我国的关税配额,能减轻进口农产品对同类产品生产的冲击。并尽快建立起综合协调、适时高效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体系。如加强农产品出口信贷支持;提高农产品出口退税比率,加大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支持;制订、完善反倾销、反补贴以及保障措施立法。这三种手段可作为抵制国外产品进口冲击的强力“武器”。

篇10

 

一、农村资金互助社面临的违约风险性质分析

在中国的传统乡村社会中,社区内或是家族内存在着较稳定的合作基础,以共同合作,共同分享为特征,这种基于合作规范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生产和保险共同体,其运行的基础是非制度信任。非制度信任既包括私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也包括社群信任。社群信任广泛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群体之间,社区中的人员相互信任,互不戒备。中国民间的信任一般沿以下路径拓展:首先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然后是宗族(村)信任,乡亲(地缘)信任,朋友圈中的信任,再是正规及非正规组织,如合会、商会、钱庄等组织中的信任。民间自发创新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大多产生于一个村庄或几个村庄之间,社员相互之间熟知,在经济互助的基础上发展出资金互助,这种基于私人之间的非制度信任的信用环境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在社区规范中,由于成员的违约成本极高,使农村资金互助社能够在缺少担保或担保不足的情况下运行下去。由于社区信息传播速度快,基本趋于完全信息市场,社会嵌入性诱发的交易域和社会交换域的关联度强,乡村社区主体的声誉价值高从而使得违约的社会成本高昂。乡村社区主体因为惧怕其他社区成员将其视为“坏人”而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农业论文,因此从主观上来讲,社区成员会千方百计的避免违约。这种违约成本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作为担保和抵押的替代,降低了资金供给与需求双方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可以作为农村资金互助社成功运作下去的非制度基础。由于资金互助社贷款只在社员之间发放,经济文化的紧密联系和违约的高成本将使贷款违约率非常低,信息上的优势和社员的相互信任使其相对于非合作金融机构更能满足农户和农村小型企业的需求。

因而在正常情况下,农村资金互助社面临的违约风险是比较小的,但是农业是弱质产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如恶劣气候、病虫害、疫情等都可能对产量造成严重影响,且农产品价格往往呈季节性大幅波动特征,可能对农民预期收入带来重大影响并减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由于农业生产收益不稳定又没有充分的补偿机制,一旦发生风险将直接影响农户还款资金的安全免费论文。此外,农村社会保障比较落后,借款人一旦遭受到意外伤害,在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的情况下,会丧失还款能力,所以农村资金信用社面临的违约风险主要来源于由于自然灾害和人身意外伤害而带来的还款能力的丧失。针对这种情况,可引入农村小额信贷保险,锁定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和由于遭受人身意外伤害而信用违约的风险,降低其收入来源的不确定性,最大限度的减少农村资金互助社面临的违约风险。

二、引入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意义

国际上通常把对城乡低收入家庭或个人提供保费低廉、缴费灵活的小额保险保障的商业保险服务称为微型保险(Microinsurance),在我国普遍称为“小额保险”。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是近年来在发展中国家受到广泛重视的创新型保险业务,其主要面向农村低收入群体,采取低费率、广覆盖、灵活多样的组织与销售形式,旨在减少风险,为低收入农民提供一定经济保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该类保险已覆盖不发达国家近8000万农村人口。作为一种政策性金融扶贫手段,农村小额保险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基本保障问题的有效方式,具有多险种、低价格、面向低收入群体等特点。为帮助广大农民,特别是低收入农民获得保险保障,避免因疾病、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致贫,中国保监会已于2008年6月下发相关通知,鼓励各大保险企业开展农村小额保险新产品的研发工作。目前,小额信贷保险在全国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实施了,产品品种主要有小额农业和财产保险、小额寿险、小额意外险、小额健康险等,其中小额农业和财产险险种产品已达160多个。对于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农民来讲,引入农村小额保险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一)农村资金互助社可通过农村小额保险业务降低信贷风险。由于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和高风险性,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面临较高成本,缺乏足够信贷保障手段,使资金互助社面临的风险较高。引入保险手段,可有效强化贷款的担保机制,减少其中一些客观因素造成的贷款损失,虽然正常情况下,农户贷款违约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如果遇上自然灾害和借款人疾病、人身意外伤害等情况农业论文,资金互助社就可能面临较高的信贷违约风险。资金互助社资金主要来源于社员,资金实力有限,因此转移这种风险对资金互助社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二)农户可在保险和信贷两方面获得收益。农村小额保险可以增强农户的信用,通过发展农村小额保险,可助推农户小额信贷,从而在农村建立以信贷保险为核心、包括一系列相关保障的保险服务体系,小额保险通过为农户提供低成本、全方位的保险服务,能有效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因为违约风险降低,可减少对农户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切实降低农户贷款成本。

(三)有利于探索支农的新方式。发展农村小额保险,助推农户小额信贷,使保险业参与支农体系,国家财政还可以通过补贴保费这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方式对发展农业生产实行间接的资金补贴,这都有利于形成金融部门支持农业生产的新方式。

三、农村小额保险与资金互助社相结合的运行模式

当前在农村可将农村资金互助社与农村小额保险结合起来。在具体操作上,目前有的地方是由涉农金融机构提供农户小额信贷的相关信息,并利用其网点进行保险营销。资金互助社可借鉴这一做法,在农户自愿原则基础上,由保险公司收取一定保费后对农户还款行为进行担保,各级财政则对保费给予补贴。在发生自然灾害或不可抗力造成农户出现违约或贷款逾期时,由保险公司进行理赔,以涉农信贷机构作为第一受益人,使农户小额信贷获得充分保障手段,减轻涉农资金互助社面临的经营风险。发展农村小额保险,助推农户小额信贷必须有有效的实现途径,这就需要保险公司和农户的积极参与,此外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上予以协调配合。

(一)农村资金互助社应加快业务创新步伐,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在新模式下,农村资金互助社不仅是农户小额信贷资金的发放者和管理者,还是保险公司与农户的中间方。资金互助社可向保险公司提供有投保需求的农户小额信贷信息,并根据不同的需求主体,将农户贷款需求与投保需求结合起来,提供不同利率与保费标准的信贷产品予以定价销售;同时,应根据风险定价原则,简化投保后农户小额信贷的程序,降低贷款利率,以节约管理成本免费论文。此外,还要充分利用自身网点和人缘等优势,加大对业务人员的保险知识培训力度,大力宣传农村小额保险业务,培育农民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农民选择和运用保险产品规避风险、获得贷款的能力。

(二)保险公司应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保险业务。要加强对农户小额信贷保险市场的研究,开发符合农业生产特点、能够满足农民需求的保险产品,力争以多样化的保险品种赢得利润空间和广大农村市场。同时,要探索农村小额保险多元化的营销渠道,深入农村,及时了解农民对保险产品的需求特性农业论文,向广大农民宣传并推销农村小额保险,提高保险的渗透力和覆盖率。同时,保险公司也要加强营销体系的创新,加大对涉农保险的宣传力度,培育农民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农民选择和运用保险产品规避风险、获得贷款的能力,力求使农村小额保险成为农民规避市场风险和人身风险的重要风险防范手段。

(三)增强农户投保的积极性。将农村小额保险与农户小额信贷相结合,对农户而言,除支付贷款利息外还要额外增加一定数量的保费支出,部分农户的投保积极性可能会受影响。具体办法可通过资金互助社和保险公司的宣传引导,辅之以实行优惠贷款利率和保费费率,同时提供其他小额财产保险服务,调动农户投保的积极性。

(四)各级政府应积极加大支持力度。作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倡导者,政府应积极为推行农村小额保险与农户小额信贷相结合的模式创造有利条件。政府部门应按照政策性保险的相关规定,对农村小额保险的保费给予财政专项差额补贴,在税收上给与优惠措施,减免部分营业税和所得税,提高保险公司介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注入扶贫资金的力度,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努力改善农户小额信贷的外部环境。此外,还要加强对涉农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的监管,严格规范农户小额信贷营销机构的行为,确保农村保险市场的有序发展,以达到增加对农户保险服务和方便农户贷款的政策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广文.农村资金互助合作机制及其绩效阐释[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4)

[2]温铁军.把合作金融还给农民[J].江苏农村经济,2007(6)

[3]段飞.对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几点思考[J].2010(11)

[4]王曙光.首家农民资金互助合社考试察[J].农村金融,2008(7)

[5]周慧.小额信贷保险初探[J].企业导报,2009(3).

[6]岳静.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探讨[J].北方经贸,2008(1).

篇11

2科技期刊广告经营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收入主要收入来源主要包括期刊发行收入、广告费收入、版面费收入,以及部分期刊主办单位的办刊补贴。据统计,美国科技期刊收入30%来自于发行、70%来自于广告,欧洲40%来自于发行、60%来自于广告,Nature和Science的广告收入占到50%以上,而我国科技期刊的广告收入占比不到5%。可以看出,市场化的国外科技期刊收入偏重于广告和发行收入,广告业务是科技期刊盈利的主要途径。而在我国科技期刊处于非市场条件下,其收入偏重于版面费以及主办单位的补贴。很明显目前这种收入结构在市场化下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得到改变。

由于专业科技期刊自身的特性,只有专业的小众读者,决定其发行量不会很大。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科研人员利用文献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从纸质期刊获得科研信息转向通过数据库或者网络搜索获得专业知识信息,由于订阅单个期刊能获得的信息有限,满足不了科技人员对大量信息的需求,因此期刊纸质版订阅必将呈不断下滑趋势,科技期刊的发行量逐渐萎缩是大势所趋。而且目前科技期刊的订价偏低,平均价格只有国外期刊的1%。因此想利用提高发行量来增加期刊收入的空间有限。

版面费收入与刊载文章数量有关,如果过度增加刊文量,必然会降低期刊质量,走入“伪市场化”的怪圈;同时版面费收入与作者经济承受能力有关,收取过高的版面费给作者增加经济负担,挫伤作者的投稿热情,特别是对那些必须由自己支付版面费的农业基层技术人员影响很大,会造成优质稿源的流失。这两方面都决定了通过版面费增加期刊收入也是行不通的。实践表明:质量较高的专业技术类期刊其广告收入也比较高,而且由于有较高的广告收入,可以降低版面费,增加作者稿酬,吸进更多优秀稿源,从而有利于提升期刊质量。因此科技期刊进行广告经营,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提高科技期刊质量和发行量,期刊与广告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3影响科技期刊广告经营的因素

3.1期刊定位

科技期刊的广告经营首先取决于刊载文章内容的针对性以及稳定性,即期刊定位。广告客户是否进行广告投放取决于广告信息能否有效到达公司产品用户,而这种有效性是由期刊的内容对相关人群的吸引力决定的。因此,期刊定位要明确,而且有特色,有稳定的读者群,才能吸引到广告客户。

3.2期刊质量

期刊质量直接决定读者的认可程度和市场占有的份额。期刊质量高,一般发行量就大,在该行业影响力大,其媒介作用强,对广告客户的新引力就大。科技期刊质量最重要体现在刊发文章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优质稿源,最终体现在对作者的竞争特别是优秀作者的竞争,因此提高为作者服务的水平是提高期刊质量的途径之一。根据几年工作的体验,提高为作者服务水平可以体现在录用快速、通知及时、发表时滞缩短、避免期刊拖期、提供有用的农业科技信息、降低版面费以及优稿优酬。现在有种错误的观念,一提到期刊市场化意味着降低期刊标准,多发文章,主要依靠版面费增加收入,但过不了多久就会导致期刊质量下降,优质稿源流失。因此,真正的期刊市场化是在保证期刊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进行的,因为只有期刊刊载的文章得到作者的认可,作者才会以在期刊上发表文章为荣,才会把自己高质量的文章投过去,同时也愿意成为期刊的忠实读者。

3.3期刊影响力

期刊影响力也就是有好的口碑,即期刊的品牌建设。不仅取决于期刊的质量,也与期刊发表的文章能被广泛传播与应用有关,在行业中和一定地域内知名度高,读者众多。科技期刊自身也要进行推广宣传,编辑除了修改文章,也要促进期刊刊载文章的传播。因为传播期刊中的文章也就是在宣传期刊,增加期刊影响力。

4利用信息化提高期刊广告经营的思路

4.1增加文章传播途径,扩大期刊影响力

科技期刊编辑不应只作为文章的修改加工者,更应成为文章传播的推动者。因为科技文章只有在更大范围的传播,并及时送达需求者的手中,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科技期刊的社会价值,同时也实现了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意义。如果营销策划工作得当,科技论文在传播的同时也能给编辑部带来一定甚至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目前大多数编辑部因为体制和经营管理问题,不重视科技论文的传播,未能发挥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巨大潜力。也很少思考如何利用科技论文增加期刊影响力,并将这一“冬眠”的资源开发出来,提高期刊经济效益。目前,科技论文除了从三大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中可以下载(而且还要收费)外,很少有其他获得途径,这大大降低了科技论文的传播效果。《福建农业科技》每年刊载论文400篇左右,大部分文章是关于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的总结,有巨大的推广应用价值。为加大科技论文的传播途径,编辑部建立了期刊网站,并挑选一些实用性强的论文上传到网站。同时,以期刊发表的文章作为资源,与福建省八市的农业信息网、福建省科技特派员网、福建三农网合作,在这些网站专门开辟栏目刊登发表的科技论文,并及时更新。同时我们要求合作的网站要在首页设有《福建农业科技》网站的链接,每篇文章结尾均有期刊的网站链接,并注明:欢迎投稿、订阅、刊登广告,以达到期刊宣传(征稿、征订广告和发行)的目的。下一步将把文章按专业分类,如水稻、蔬菜、水果、土肥、植保,与各农业协会、学会合作,定期挑选一些优秀论文作为行业动态信息供会员分享,并将这些合作模式扩展到周边省份,如浙江、广东、江西、湖南。尽管这些做法并未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但增加了科技论文的传播范围,让更多的人更容易得到《福建农业科技》的文章,提升了《福建农业科技》影响力,等同于增加了在期刊刊登广告的影响力。一个原来并不知道《福建农业科技》的作者也许因为看了网站上的文章而向期刊投稿,也许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因为看了几篇自己需要的论文而订阅期刊,也许一个广告客户看到发表的文章与其产品有关而进行广告投放,最终实现了期刊的主要目的:争取稿源、期刊订阅和广告。

4.2建立作者数据库,开展定向广告

分析期刊经营比较成功的案例,其中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做好平台建设。如《低压电器》建立了完善的专家(作者)数据库和相关公司及产品数据库,并对这些数据库进行开发延伸,提供收费服务,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福建农业科技》利用期刊采编系统建立了作者、读者数据库,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充分挖掘其利用价值。作者、读者数据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姓名、工作单位(包括工作所在地区、所涉及的专业)、职称、联系方式(电话和E-mail)。目前《福建农业科技》采编系统每年累计登记作者、读者近1000位,多年累计下来数量相当可观,可基本覆盖福建全省及周边省份的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这是可以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主要有以下利用形式:

(1)开展定向广告。根据作者的工作性质发送针对性的电子邮件广告。例如针对基层农技人员和种子站的管理人员定期发送作物新品种信息,对土肥站的技术人员发送与肥料有关的信息,对植保站的技术人员可发送新的农药信息。这些广告对于农业科技人员不是垃圾,而是具有参考价值的的行业资讯,他们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同时,也为广告客户的产品进行了了解和宣传。通过这种模式,农业科技人员得到需要的信息,广告客户的产品得到推广,编辑部也得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三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