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9: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艺术装置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针对前面的课程设计,在授课之前,校企双方教师应就课程目标、实施意见共同商讨,针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任务的分解,理清各阶段的子目标、标准及达成手段。在为服装设计专业二年级学生授课中为某品牌服装企业真实开发产品实施项目化课程所设计的一个教学任务书。在任务书中,应明确课程的内容、目标、组织形式、“双师”分工、课程考核等各环节的安排,这是产品开发类项目化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保障。
(二)交替授课、弹性课时
按照上面提到过的师资教学任务分配设计,为了解决企业师资方的时间受限问题,在该教师时间节点授课时间外,为有效监控项目推进效果,可利用网络教学等形式进行时间点外的授课与辅导,达到课时分配的柔性化。企业教师对于学校的前导及后续课程知识链接比较模糊,因此,校方教师在企业教师来校授课节点之外的其他课程时间内,要有意识地针对企方提出的项目,系统讲授完成项目所需的知识技能,并指导学生在项目实施中学以致用。例如,企方在课上提出下一季企划案的设计思想和要求,并下达在两周内完成企划方案的阶段任务。在接下来的授课中,校方教师就需要针对这一内容进行服装商品企划、版式设计等相应知识的讲授或知识串联,使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企划方案的制作,并在规定的时间点内交由校企双方教师联合验收。这对校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种考验,同时也可提升其“双师”素质。
(三)作业形式向产品转化服装设计类专业的课程作业
通常以实物作品的形式展现。在经过企业综合考核后,作业中优胜者的作品会出现在企业的新品定货会中,以产品形式接受市场的检验。这样,考核方就不仅仅是学校、企业,而转化为市场价值的考量。对于在校生来说,这不仅是对课业成绩的检验,更是对于职业能力的综合评定。
二、项目化课程教学反思
(一)初步形成了“三双、五化、多手段检验”的课程设计思路
第一,运用了“双师引导、双线教学、双场地实训”的课程实施思路。构建了校内、外双向联动的共同培养局面。第二,实现了“教学内容项目化、课时分配灵活化、授课时间弹性化、授课方式多样化、作业形式产品化”的课程实施尝试。第三,采用了调研报告、开发方案、产品画册、产品实物等多种形式的检验方法,集中展现了学生综合的专业能力。
(二)初步形成了“基于过程的动态考核
基于结果的项目验收,基于销量的市场检验”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使课程的验收不仅仅局限于校内或某位教师,而是来源于产品进入市场的销量,在更具说服力的同时,也成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最好检验方法。这样的变革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设计类专业教学成果考核局限性的难题。
(三)初步探索了校企产学结合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校企长效合作的基础是要找到共同的利益点,项目化教学在共同培养人这一根本目标之上,又结合了共建师资、共建实训环境等相关的密切合作,使校方受益的同时,企业也可以得到产品销售利润,不失为一种好的合作方式。
(四)对以往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了尝试性解决
第一,动态教学计划的尝试,在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进度不对接的问题上有了一定突破。第二,在课程中引入网络远程教学的教学手段,在解决企业教师授课时间受限的问题上有一定效果。第三,学校与企业教师交替授课的安排,为实践依据与实践方式的有效衔接提供了可能。第四,在作业—作品—产品的阶段成果的逐一考核中,最终市场的检验成为成品转化的考核标准,使考核方式更加多样化和实用化。第五,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在向职业能力转化,学生能够凭实力到企业实习直至就业,校企合作在此过程中真正深化。
三、对课程的思考
(一)可以进行“工学结合、专业融合、校企联合”的产学共建尝试
高职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可以尝试在共建项目化课程的基础上,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进一步实行工学结合的高职高专教学模式;在成果建设上,实行相近专业的有效融合,比如可结合服装设计与鞋类设计、家居设计等专业的特点,形成作业到作品的成果呈现;再与合作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进行课程开发、联合开发新季产品,形成作品到产品的系统转化。
(二)可以在项目化教学的基础上搭建有效的师资建设平台
学校与企业在教学、项目推进中形成深度融合,分工协作,搭建教学、实践交叉组合的师资建设平台,在双赢的局面下,提高企业与教师双方素质,为可持续的师资队伍建设注入活力。校企双方在合作成熟的基础上,可以慢慢发展到共同承接社会培训工作,扩大校企双方的社会影响。
(三)持续进行探索,开辟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项目化教学的成果转化除了市场价值之外,其社会价值的体现既符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在教改科研成果的转化方面,校方应起到主导作用,可结合教学、项目的实施经验,积累相关素材和案例,积极准备编写、出版相关教材,在分享经验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社会反馈,形成教育成果在社会上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校企双方还可集合成员的智力资源进一步拓展产学研究,促进科技和创业教育的成果转化。从本文所讲的整个服装设计专业项目化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可以看出,在课程推进中基本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这正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三对接”要求。这也再次说明了真正落实职业教育理念归根结底还是在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上,高职教育工作者为此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2编织艺术的基本技法
在编织艺术品中,丰富多彩的图案大多是在艺术品编织过程中形成的,有的编织技法本身就形成图案花纹。因此,编织技法对于编织艺术品的造型和图案装饰有着重大的作用。常见的编织技法有平纹编织、缠结编织、斜纹编织、螺旋编织、连珠纹编织、挑压编织等。
2.1平纹编织:
是最简单的一种编织方法。它的编织是采用经纬垂直交叉的方式,线料隔根交结完成,纹路表面经纬根数相同。
2.2缠结编织:
此种方法是用纬条与经条缠绕编织在一起,纬条缠绕经条360度,然后依次类推进行编织。
2.3斜纹编织:
是编织艺术品中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它也是采用纬与经垂直相交,先是纬上压二经,然后经上压二纬,一织纬一经移,最终作品的组织结构出现人字交叉纹,与现今的芦席纹理类似。
2.4螺旋编织:
将线材从一头开始卷绕成螺旋的盘状,再用细针线将其固定缝住,这种方法与现在的日蒲团的技法基本相似。
2.5品字纹编织:
是多根纬线间隔穿行盘绕经线,形成“口”型,采用此法连续盘绕编织,最后成“品”字形,品字纹由此而来。品字纹理的特色是凸感较强,适宜表现编织品上需要重点突出的形象;不足之处是编织组织结构不够牢固紧密,多个部分运用此法编织会使得织品架构松散,易变形。
2.6连珠纹编织:
采用多根纬线盘绕单根经线排列编织,形成点状的织理,其样貌远看像珍珠形状,因此取名连珠纹。连珠纹的特点是点状纹形排列形成凹凸的肌理效果,视觉冲击力强。
2.7挑压编织:
是利用编织的材料经纬交叉、互相挑压编结成块面状。其艺术特点是编织物牢固结实,但视觉感单一,缺少变化性。
3编织艺术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编织艺术运用在服装设计中由来以久,许多服装设计大师也十分钟爱编织艺术,有些艺术家甚至用毕生精力研究编织艺术,例如:苏格兰艺术家LiisaHietanen的针织艺术品维妙维俏;巴西手工钩织服装设计师海伦•罗德尔,每个系列服装作品都手工制作完成,具有精致、创新、高价值含量的特点。编织艺术服装指服装的内外造型设计、服装的色彩图案、服装的整体视觉肌理感受是运用不同的编织技巧完成的,因此服装在造型、色彩图案、肌理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设计特色。
3.1编织艺术在服装廓形中的应用
编织服装的廓形是指在服装内外部款式造型上设计变化,它也是编织服装的重要环节。编织服装造型一般以其独有的视觉肌理感而著称,服装款式造型相对较为简单,通过编织面料的肌理效果和造型上的变化来展现其外形特色。编织服装设计中常用的几个廓形是:A型、H型、T型、X型等。A型编织服装的特点是整体造型呈现出服装上面部分较为紧身,下摆设计宽松肥大,人在运动中富有动感,这类服装具有宽松舒适、休闲简洁的风格特征。H型编织服装的造型特点是服装从上至下都是直筒状,腰部不收身,服装显现出宽松和舒适的特点,同时具有服装原始的质朴感。T型编织服装的造型是着重在肩部的夸张设计,通过对肩部的延展与设计,服装具有一种军旅风的潇洒感,如果搭配上帽子和腰带则更加突出T型服装的艺术美感。X型编织服装造型是注重缩腰设计,由此体现出人体的曲线美,服装具有优雅、女性化的特征。
3.2编织艺术点、线、面、体在服装中的应用
编织艺术服装是运用点、线、面、体等造型要素,通过一定的编织艺术处理手法而设计出形态各异的服装造型。点、线、面、体是最基本的造型要素,不同点的运用在服装中就会产生不同的造型风格,在编织服装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服装编织材料的丰富性使得点、线、面、体在服装中的运用千变万化,我们可以编织出纽扣、编织出胸花等,然后将其装饰应用在服装作品中,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同时产生节奏感和动态美。
3.3编织艺术在服装边口造型上的应用
编织面料具有卷边性的特点,编织服装在边口部位的设计上会有别于其他面料的服装,一般服装的边口造型设计会选择在颈部、肩部、袖口、裙摆等位置,编织成立体造型的边口可以增强服装的层次感,而且具有收口的功能性,同时可以做装饰,立体编织卷边造型设计使服装在肌理上更加丰富。
3.4编织艺术在服装图案装饰造型上的应用
图案装饰是编织服装中运用频繁的技法,由于绳线本身的特性及编织技法自身的丰富性,因此在编织服装的图案设计中发挥空间较大,通过不同颜色绳线的组合,不同材质绳线的搭配,不同绳线编织技法的使用等形成不同的编织装饰图案,基于绳线编织的局限性,编织装饰图案的设计为服装设计本身增色不少。3.5编织艺术在服装配饰造型上的应用服装配饰是服装设计中重要的搭配元素,它能衬托服装设计作品的美感和设计感,是服装设计师们常用的表达技巧。通常编织服装配饰有头饰、项链、帽子、手套、围巾、胸花、袜子、腰带、包等;在服装设计中起到了点缀服装的作用,增强服装的装饰造型效果。例如运用一些仿生设计学知识编织配饰,配饰造型独特,别具特色。
在艺术高职院校里,摄影作为一门素质教育的课程,起着培养美学品味、提高审美水平的作用。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从数码摄影理论与实践、摄影美学与摄影教学结合等方面予以加强。
1摄形与美术的横向比较
在横向与美术比较,纵向与摄影历史发展比较的基础上,探讨摄影艺术的自律性及与兄弟艺术的联系性,能促使摄影眼光、品味和美学理论修养的提高。
美术的特性具有造型性、视觉性和空间性,在平面或三维空间塑造形体、创造可视性的艺术图象。绘画雕塑具有瞬间凝固或静态的特性,与摄影关系最近。所不同的是媒介材料。美术思潮的写实技法、流派在摄影发明后,趋向更为主观的风格和流派的发展,甚至有意与摄影拉开语言距离。摄影以纪实性语言特性见长,深受美术的现实主义、写实风格等影响。
从媒介材料上看,摄影是光与影的色彩交响的瞬间组合。摄影通过光化学、数码等成像,极具感性特征,是主体和客体的空间交融。
以当今电脑技术数码影像占主导和统治地位的高科技为后盾的映像艺术(电视、摄影、计算机)昌形成规模,科学技术所产生的视觉艺术形象,不仅意味着它从根本上制约着设计艺术的更迭和演化(手绘、喷绘等手法己逐步被摄影图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现代高新技术所代替),反作用于美术、设计艺术,而且还对人的思维模式和情感体验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数字图像后期处理的方便,颠覆了传统暗房复杂繁琐的工艺。美术构成了新的设计艺术形成的技术基础,数码影像则是新的艺术形成产生的审美心理基础。
在这一单元中,结合美术与摄影的共同点,重点讲授构思构图、色调构图、风景人物静物等专题:同时,将美术与摄影碰撞交融所产生的流派风格等,融合在纯粹的技法传授中,使学生具有更开阔的眼界。
2摄影艺术的本体性
摄影与美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对摄影自身语言特性及其艺术规律的研究,属于摄影美学的范围。
随着艺术思潮的发展和数字时代的来临,典型性的瞬间艺术,已成为传统艺术或一种流派风格的代名词,艺术图像越来越多元化了。摄影象美术那样,可以表达类似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多种图象,可以先设计构思,再摆放物体来摄影和后期进行特别加工。电脑数字软件使这类摄影变得越来越可行,更具有视觉传达效果上的陌生感。这类观念性图象的特征,是具有可计划性和可预见性;而且,摄影也可以象现代美术那样,表达一种多义化的“有意味的形式”。仅靠“纪实性”、“典型性”已远不能解释摄影的本体性了。因此,艺术摄影是包含着具有艺术真实的纪实性或观念性的图象信息,具有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摄影具有自己所特有的静态的二维图象性。摄影作为静态的图象,与动态摄像、三维雕塑区别开来;二维空间的绘画尽管也是一种决定性的瞬间来形成静态的二维图象,但它的完成并非是瞬间成像的。而且媒介材料根本不同。从摄影的媒介方式上看,前期有银盐化学媒介感光、电子感应技术数字成像两种;后期是传统暗房冲印技术、丰富多彩的电脑数字软件加工。用“画笔”—各种照相机进行前期拍摄和后期暗房(数码暗房)加工,实现图象的产生。
摄影具有独一无二的自身语言。摄影的光圈与速度的组合,可以产生虚实快慢的各种变化。’镜头长短的选择,可以表现不同透视效果的图像视角。在一个底片上,用多重曝光可以产生多重图像的特株效果。一幅平庸的素材,在后期处理中,可以升华成鲜明生动的艺术性图象。胶片的颗粒性如加以突出,能具有语言的纯度、冲击力和缺陷美感。摄影构图剪裁的可塑性,往往能使素材“废片”成为好片甚至是艺术品。对光影造型元素的巧妙组合,更是摄影的长处和奥秘。越是切近这些语言特征的图像,越能体现摄影的自身魅力。
综上所述,艺术摄影是以决定性瞬间的曝光成像,来形成静态的二维图象,经过后期暗房加工,塑造鲜明生动的光影形象用以表情达意,或通过观念性图像来体现意境、意味的视觉艺术。摄影是外在客体和内在主体的统一,或是内在世界在外在客体上的投射。其中,“决定性瞬间”的摄影前期是最重要的环节,可以说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这一单元中,着重把握摄影自身规律,通过典范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分析,进一步提升对摄影语言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并借以摄影艺术的大众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3摄影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
在数码图像器材占压倒性优势的时代,传统摄影理论必须变通是肯定的事实:胶片暗房实践和理论更多地让步于数字暗房。
数码图像全方位的知识结构更新有如下方面:
传统摄影理论与数字成像的交融。各种不同档次的器材、特色、成象介绍和探讨等。加强教学相长的互动性。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到国内外网上优秀的摄影网站自学、互动等,用QQ群进行作业互动交流、和作品品评等。
在教学条件受限制时,要善于因陋就简,进行简单实践。大部分学生只有小型自动数码相机,而不是可以控制快门速度、光圈的准专业以上的相机。这些相机,也可以对摄影色温、构图、用光、色调深浅、闪光摄影、恰当的曝光等等做现场简易实践。用些黑、白卡纸、专用灰卡和简易的反光板,也能在每节摄影课中,结合理论讲授来就地取材,穿插摄影实践。
(一)构图独特与其他民间艺术形态相比,剪纸艺术以纸为艺术加工对象,以剪刀、刻刀为工具,通过镂空技法和阴阳纹络剪裁的方法来表现形象的美感和作者的意趣,因此其构图十分独特。
(二)用色明快剪纸艺术要求用色单纯、简洁明快,不提倡使用繁杂色、同类色、类似色和邻近色配比,也有部分地区会根据剪刻对象和内容的需要,在剪纸完成后进行上色处理。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吉祥色,也是最原始、最富有生命活力和视觉冲击力的色彩。在各地剪纸艺术中,红色是最常见的色彩,黄色、绿色等也有着较为频繁的使用。在使用多种色彩叠剪时,为保持画面的统一和谐,要适当地减弱色彩的对比度,突出主色调;如果色彩不协调,可以套入黑色,改变剪纸的明度和彩度,使色彩变得调和。
(三)题材广泛剪纸艺术题材广泛,既有家庭生活、田间劳作等实际生活场景和人们熟悉的动植物形象,也有与当前时政和重大社会事件相关的题材,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剪纸艺术在土特产包装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剪纸属于镂空艺术,是通过剪刀、刻刀等工具在纸上进行图案创作的一种民间艺术,在创作技法和表达方式上体现出了浓重的中国传统特色。现代包装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在强调包装设计民族化和本土化的今天,吸收借鉴剪纸艺术独特的装饰符号和东方韵味,不仅能使作品别具一格,而且还能丰富商品包装的文化内涵,提升包装的文化价值和情感价值。因而,作为民间文化标志的剪纸艺术被运用于土特产包装设计中,很好地诠释了土特产的独特属性和文化特征。
(一)图案元素在土特产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图案是最直接的视觉感知形式,能传达丰富的信息。剪纸作为一种装饰性、趣味性极强的图案,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反映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社会心理。剪纸图案常以谐音联想、间接隐喻等方式将物、情、意、趣融为一体,实现“情”与“理”的交融,体现剪纸艺术理想化的神似和独特的审美意蕴。在经济和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剪纸图案发生了许多变化,不仅在种类上增添了自然景观、人物肖像等内容,而且还利用对称、均齐等造型元素组合来丰富图案,从而赋予剪纸艺术新的视觉效果和艺术生命。包装设计不同于纯艺术,它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文化需求而产生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类别被逐渐细化,商品包装不仅仅是承载和保护商品的容器,更是塑造品牌、引导消费的一种手段。因而,应将剪纸艺术的图案元素融入现代土特产包装设计中,强化产品的视觉效果,迎合人们崇尚自然、健康的心理诉求,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体现地方特色文化,赋予产品新的形象和生命。
论文摘要:以《古兰经》为源泉的伊斯兰教在伊斯兰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它左右着文化和艺术的走向,其特有的宗教思维和信仰使伊斯兰装饰艺术无比发达,并呈现出抽象、满密、规整和均衡的审美趋向。
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中谈及伊斯兰教时说:“从天性上看,伊斯兰教徒不算是讲究艺术的民族。雕工师傅、画家、瓷砖的设计师,只是为打破清真寺墙上的单调,才动手搞点装饰。”①此话明显失之偏颇。原因有三:其一,没有客观地认识到伊斯兰教发展过程及其同时伴生的开放文化观,使伊斯兰艺术广泛吸纳了各民族业已取得的艺术成就,从而营造出富有伊斯兰特色的艺术形式这一历史事实。其二,过于草率地判定伊斯兰装饰艺术不存在深层的文化意义和美学向度。其三,没能洞悉以《古兰经》为源泉的伊斯兰教使伊斯兰装饰艺术呈现出特有的宗教韵味。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做出比较公允、明确的辨析。
实际上,伊斯兰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装饰艺术中。而伊斯兰装饰艺术又集中体现在清真寺建筑的墙面装饰以及织物、陶瓷、金属、玻璃等器皿的纹饰上。其美学原则既区别于西欧和中国,又区别于犹太教、基督教、佛教等其它宗教艺术,其内在的文化动因使之呈现出以下独特的艺术面貌:
一、抽象中的冥索
多数学者把伊斯兰纹饰艺术发达的原因归于伊斯兰教的偶像崇拜戒律。《古兰经》虽没明文规定禁止具象绘画,但却提出:“我的主啊!求你使这个地方变成安全的,求你使我和我的子孙远离偶像崇拜。我的主啊!偶像确已使许多人迷误。”②并有传说,如果塑造了人和动物的形象而不能给其注入生气,在末日来到的时候将受到严惩。“在穆斯林看来,绘画人或动物的形象,即意味着与造物主竞争,这样的人会在裁判日受到最残酷的处罚。于是,形象创造成为伊斯兰艺术中的一大。”③由于《古兰经》对穆斯林信仰和生活准则的决定性作用,导致伊斯兰艺术致力于装饰艺术的发展。此外,宗教一般是通过非人化的偶像崇拜来诱使人们皈依教门,服膺教义的。佛教、基督教便是通过把具体可感的人加以神化,借以宣扬超脱物象的精神本体,并作为人类崇拜的偶像。在汉代末期,佛教正式传入中国之后,大规模的造像活动随即开始。魏晋之后,随着佛教的兴盛,造像活动日益发展,到南朝时达到高峰。不仅如此,当时的许多高僧,还在理论上论证了建造佛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慧远在著名的《万佛影铭序》中就称:“神道无方,触像而寄,百虑所会,非一时之感。”④而规模和影响力居世界三大宗教之首的伊斯兰教选择的不是“触像而寄”,而是无形无相的某种理念,并视其为超越生命的存在。因此,基督教的耶稣、佛教的释迦牟尼均有确定的“实像”,而伊斯兰的真主却是虚拟、抽象的,是不可见的“虚像”。真主创造万物、主宰一切、全知全能,既无处不在,又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既然真主是某种理念的代名词,那么,以抽象的“有形”,反映真主无处不在的“无形”,才是通过艺术感悟真主存在的途径。这种靠悟性感知真主的特质是导致伊斯兰装饰艺术抽象化的另一原因。阿非夫·巴哈尼斯称,伊斯兰艺术重想象和冥索,西方艺术则重科学与思考。而想象和冥思正是抽象艺术的思维方式。更为重要的是,伊斯兰教重知识、崇智慧的远见卓识亦促使其工艺纹饰抽象化、复杂化,同时又为高难度的表现方式提供了思维能力上的先决条件。伊斯兰教的创始人多次表达过对知识价值的肯定,这种对知识和智慧的尊重与崇尚,使伊斯兰社会以开放的文化观广泛汲取古代波斯、印度、中国、希腊、罗马的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不仅迅速形成和发展了伊斯兰文化体系,也使宗教与哲学、科学协调发展。而从哲学上看,伊斯兰教主要接受了来自古希腊、古罗马的浸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中世纪阿拉伯著名哲学家伊本·西那采取了带有新柏拉图主义色彩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认为感悟是人类认识真主和世界的一种最高能力,因此,一切失去物质和感性外壳的抽象概念是知识的最高形式,因为人的精神目光应从‘粗糙’的物质显示,从一些具象的事物和现象移开。”⑥伊斯兰艺术能够把几何纹饰发挥到极致,正是这种崇尚抽象思维的智慧使然。花卉、植物纹饰摈除了具象表达,以抽象化的象征性语言,描述“隐而未见的意向”,以近乎极限性的繁丽复杂,构筑视觉上的绚烂迷离。其作用在于打破了视点的固定,使观者在目光顺着藤蔓游走跳跃的时候,精神也随之飞升到永恒的天国乐园,体悟宇宙的精奥美妙,并最终感受到真主创造世界的神奇伟力。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阿拉伯书法在装饰艺术中担当的重要角色。阿拉伯书法出现在装饰艺术中,不同于中国青铜器、古埃及器物上铭文的记载、述说作用,伊斯兰教不仅视书法为智慧的表征,更是象征真主的圣意,在装饰空间嵌入《古兰经》经文、圣训或箴言,真主便可以与信徒无阻碍地交流,书法几乎成了真主的替身。而在视觉上,这种宗教符号式的书法因素的入,进一步强化了装饰艺术的抽象特征。
二、满密中的游走
伊斯兰装饰艺术呈现出花枝满眼的浓密布局。而形成这一特征的文化心理因素,概括来说主要有如下两点:
首先是对荒芜地貌的心理补偿。阿拉伯半岛除边沿地带雨水充沛、土地丰沃之外,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起伏的山脉和沙漠夹杂着零星贫瘠的绿洲,因而生活在这里的游牧民族梦想中的家园就如《古兰经》所描述的天国景象:繁花似锦、莺啼鸟啭、河流清冽、满目葱茏。而在现实环境中,稀疏光秃的地表植被和热浪蒸腾的空气却透出丝丝荒凉。这种巨大的反差,迫使伊斯兰艺术家创造出慰藉心灵的艺术样式。如清真寺的墙面采用了多种装饰手法:或用砖排列出复杂的几何纹样;或用琉璃砖满覆建筑物所有在外的墙面,间或镶嵌晶莹明亮的镜片;或采用浮雕手法镂刻图案。同时,又配以蓝绿色调,蓝色喻水天一色,绿色象征植被和生命。从而使清真寺光彩夺目、富丽堂皇,远远望去,单调无垠的环境背景烘托出清真寺的雄伟壮丽和神奇魅力,吸引着众多信徒前来寻梦。这无疑考虑到了视觉艺术对心理缺失所具有的补偿作用。《古兰经》中的圣语也揭示了阿拉伯人对生命之色的崇尚。因而,蓝绿色调不仅在伊斯兰建筑装饰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影响了工艺品装饰的色彩倾向。
其次是教义的启示。伊斯兰装饰艺术崇尚繁复,不喜空白,也是受其教义的影响。中国艺术没有空白的概念,不管是书法、绘画,还是建筑和园林等,都赋予虚空以丰富的含义,成为产生丰富心理运动的生命源泉。老子曾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⑤因而,空白处亦指代物象,此所谓“计白当黑”。所以苏辙在《论语解》中说:“贵真空,不贵顽空(死的空间)。盖顽空则顽然无知之空,木石是也。若真空,则犹之天焉!湛然寂然,元无一物,然四时自尔行,百物自尔生。粲为日星,为云雾。沛为雨露,轰为雷霆。皆自虚空生。而所谓湛然寂然者自若也。”⑥而伊斯兰教却给空白罩染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他们认为,空间是魔鬼出没的地方,所以应以稠密的纹饰将其填满,这样就可以阻止魔鬼的活动。更重要的是,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无时无处不在,“无”的空间并不存在。
三、共性中的宣叙
伊斯兰艺术善于用线,弯曲柔韧的线条贯穿于整个纹饰画面,而且这些象征枝叶的线条迷宫般地编织缠绕、回环延展,体现出极强的运动性。在世界各民族艺术中,能够把线条的丰富性发挥到极致的,一个是中国艺术,另一个就是伊斯兰艺术。而比较起来,中国艺术的线条携带着更多的人文含义。如中国书法便抛弃了任何有关意象的形体、色彩、质地等视觉要素,只用简略到极限的线条在运动中展现节奏、韵律,而这种无牵绊的徒手挥洒,使蹑踪情感之流成为可能。“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可见,中国艺术对统一的道德律令的强调,并没有限制对艺术个性的张扬。可在伊斯兰装饰艺术中,线条却主要负载着宗教含义,体现出附庸于宗教情绪的美学观念。因为在伊斯兰教里,宗教和哲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互为包容。伊斯兰学者吸收希腊罗马哲学思想来论证真主的本体和属性,使伊斯兰教具有理性思辨的色彩。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是最完美的存在,一切光荣归于真主,因而个体的创造性价值没有得到广泛的确认,这使得伊斯兰装饰艺术不注重个性特征的展现,而是以规整、统一、均衡和重复勾勒出鲜明的共性特征。因此,纹饰的线条或以波状、弧形、螺旋状延伸,或连绵缠绕,但运动轨迹总体上趋向圆型。极富动感的曲线虽穿插、缠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仍保持清晰的脉络。这无疑展现了圆满自足的真主,其生命活力在于行动中的理智这种哲学认识在艺术中的宣叙。而这些颇具共性的装饰特征既不是“为了打破单调”而随意为之,也不完全是因为受制于偶像崇拜的禁令,相反,伊斯兰装饰艺术的独特面貌是蕴涵明确的主动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47-02
梁启超曾告诫留学美国学习建筑的梁思成:“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某些部分。”作为近代伟大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政治家,梁启超要求孩子们做学问不仅要专精,还要广博,这对今天的高职教育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首先从终身教育的理念看,高职教育既要着眼于学生当下的就业,也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人文素养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能纠正工科专业所偏重的逻辑思维和实验理性思维带来的负作用。相关素养的提升,有利于个体完善知识结构,对于将来从事技术开发也有重要的辅助作用。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身情况,以专业为依托,探索并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文课程体系。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构建人文课程体系的意义和价值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
世界各国都注意到专才教育的缺陷,在课程设置上出现了人文教育的复归,我国也借鉴国外的经验增加人文教育,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倡高等教育促进文理融合;国家“十二五”规划则明确提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发展人文教育,促进文理交融,已成为国家高校素质教育的长期方针。但从高职院校总体课程体系布局看,专业技能教育体系比较完善,而作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类课程的设置却相对单一、陈旧,未成体系。构建人文课程体系,有助于高职院校在注重实用性、技术性为代表的专业教育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参考世界各国专家学者提出的课程设置方法,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文类课程体系,促进专业建设。
(二)研究本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科学与人文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为归宿,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高职院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存在着融合的可能性。
第二,任何一个学科都有自身的历史、价值、规范和社会现象,在高职院校特定专业领域,如建筑设计类专业中,跨学科合作构建人文课程体系有其独特的优势。
第三,“科技以人为本”,须树立综合教育的思想。人文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推广,有助于培养学生从整体和大局、从“人本”角度考虑问题。
第四,结合专业构建人文课程体系,有助于教师跨学科合作,提高自身素养。
第五,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能进一步激发学习主体的学习兴趣,拓展专业知识面。
第六,在构建人文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跨学科、跨系科、跨学校、跨部门之间的合作,有助于发挥群体优势,提高研究工作的组织程度与集成度。
二、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课题在实地调查,与多个省份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交流的基础上,主要以上海思博美术设计学院及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上海与江苏两地、公办及民办高职院间人文类课程的开设情况,结合特定专业探索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从课程建设、教学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及评价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发挥集群优势,进行跨学科、跨系科、跨地区间的合作,对课程涉及面进行人文教学资源的整合及开发。
构建建筑装饰、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文课程体系,综合采用以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现象学研究法。通过对实践过程中的资料加以分析,针对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带有普适性的教育原理,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题从政治理论、语言文字、文明礼仪、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修养、心理健康等方面,挖掘学科的人文内涵,从建筑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建设、教学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及评价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围绕核心课程,建立与之关联的课程群。强调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完整规划,形成多样性教育情境,在实践中探索建筑装饰、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一,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多个省份相关专业人文类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论证和分析。主要以上海思博美术设计学院及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为研究对象,分析论证区域间、公办及民办高职院间人文类课程的开设情况,在此基础上就如何结合专业构建人文课程体系进行准确定位,从理论层面探讨课题实施的可行性。
第二,结合专业特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制定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处理好人文课程体系与专业课在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中的辅与主、点与面、质与量、教与学等方面的辩证关系。(1)课程建设。包括在专业技术基础课模块如《素描》、《色彩》、《建筑初步》,技术应用课模块如《建筑装饰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结合专业特点的人文类公共必修课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语文》、《公共英语》、《应用写作》等课程的优化;针对专业的人文类公共选修课如《梁思成林徽因与中国建筑史学》、《儒道互补(职场修身法则)》、《职场心理》等系列课程的开发;以及有人文针对性的系列讲座、学生社团、校企合作、行业协会合作等涉及面都是建筑装饰、艺术设计类专业构建人文类课程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2)教学队伍建设。跨系科合作,通过人文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促进建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3)课程资源建设。以构建人文课程体系为依托,重视教材建设,建设系列化、一体化、多种媒体有机结合,具有校本特点的立体化教材;积极开发网络教学与管理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人文课程体系的教学效率。(4)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人文类课程的评价体系,如针对人文课程体系的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制度的建立及方法的推广,促使人文类课程体系不断完善。
第三,结合专业对高职院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实践论证。课题实践具有以下特色:(1)上海、江苏地域差异及公办、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不同,使人文课程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具有更多可参照性。构建课程体系的同时更多兼顾到市场价值理念,可提升研发成果的内涵与质量。(2)课题组成员自身的专业及教科研特长有助于对课题实践细节的具体把握。比如徐增英先生为中国美协、上海美协及中国版画工作委员会会员,上海明圆文化艺术中心艺术顾问,有丰富的国内外个展联展交流经验,作品被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图书馆、浙江美术馆等多家艺术机构收藏,多年来在一线系统讲授《设计学》。其加盟课题组,对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资源的开发所发挥的借鉴及指导作用。(3)课题研究组跨学科、跨系科、跨学校、跨地区间的合作,有助于发挥集群优势,从而为专业建设服务。(4)学生自课题实践过程中,于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及人文方法习得的隐性价值。
正如《纲要》所提出的“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尊严、择业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终身教育。”高职院校需要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变通借鉴,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以专业为依托,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点及专业特色的自己的人文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英]马尔科姆・泰特著.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美]伯顿・克拉克主编.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叶立群.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展览之前我自嘲说自己有轻度被迫害妄想症,因为这个展览不但是对我论文内容的阐释延伸或再解构,它还映射了当时我对自我和生存环境的认识、焦虑、怀疑与期望。展期是2009年1月底,由于08年底09年初美国华尔街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全球,这个本来有预言醒世成分的艺术展变成了写实的应景。于是我把展览的题目定为“ ITISHAPPENING(正在发生)”, ITISHAPPENING 指代一个相对的时间范围内也包括漫长和“永恒”的东西在内。比如我用Photoshop制作了一个世界地图的镜像,然后将它变形处理,于是当时我所在的城市墨尔本就位于了这个正方形画面的中心(自我中心注意),画面上整个世界好像从纽约泼洒或者说被缩(吸入)了华街。
另一件作品是截取了老版windows系统电脑屏幕上的箭头和沙漏的标志。熟悉98或2000版windows系统的人都知道当屏幕上同时出现这个符号时候往往是计算机在运算或死机的时候,但是如果我们不再次激发其它程序我们永远不知道是哪一种情况或发生了什么,而在这种情况下激发新的程序经常会导致计算机超负荷死机,这种不可知和选择的焦虑让人不安。
展览中每一件作品都大概占据一个人的空间大小位置,根据展览建筑结构的特点分布在不同的位置上,他们又彼此呼应地形成一件大的装置,使观者游走在作品之中或之间,成为其中一部分。观者在不同位置上对不同作品进行的分组直接影响观者对作品的解读与认识。我想体现一种观者、作品、作者之间的平等与尊重。开幕那天气温42度,还是来了几百位观众,多数也是艺术家,几个艺术家组合现场表演了即兴创作的电子合成音乐,像个大party。展览期间我有时候和工作人员一起守画廊里,很多观众在仅仅几百平米的画廊里游走一两个小时,然后又兴致勃勃地与我分享感受,问各种各样的问题,让我觉得很过瘾。
在艺术文化史上,一种艺术思潮往往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艺术风格,乃至艺术发展的方向。不论哪个时代,它辉煌的文化成就,都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一种主要文化思潮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影响着文化的风貌,以及影响着文化的生产和创造。
一、中国现代陶艺的崛起
从时间上来说,中国现代陶艺的开始并没有确切的年代,大约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国陶艺家才开始尝试着从传统古典陶瓷艺术中剥离出来,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原因和经济环境,在改革开放前,现代陶艺所倡导的自由、开放的意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八十年代中期,美籍陶艺家李茂宗访问大陆,在国内一些艺术院校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讲座与交流,重点推介了美国和台湾的现代陶艺作品及发展状况,在中国陶艺界产生很大影响,中国陶艺界第一次把审视的目光转向自身,动摇了固有的观念。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现代陶瓷艺术逐渐活跃起来,一批具有深厚艺术功底和丰富社会经验的艺术家涌现出来。直到今天,仍有一大批陶艺家在从事现代陶艺的创作,并形成了一支比较专业的创作队伍。九十年代后期,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呈现迅猛之势,陶艺的交流与展览此起彼伏,现代陶艺的呼声几乎点燃了所有艺术院校青年师生的热情。
二、中国现代陶艺的本土性
中国现代陶艺是在西方艺术思潮诞生出来的新生儿,所以或多或少地带有西方的艺术理念,但是无论从形式方面还是表现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本土性。
(一)艳俗艺术风格的独特性
艳俗艺术是9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主要以反映大众文化为主。在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中,艳俗艺术是指一种倾向或风格。艳俗艺术家大多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段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庸俗,在讥讽中又时时透露出善意的嘲弄。
一些艺术家就借用了陶艺材料的独特性,来进行艳俗艺术的创作,表现个人对现实社会的关注,把自身的感悟物化为艺术作品。艳俗艺术的创作题材是以大众文化中的符号、图像、形象为主,表达中国现代社会的现实。通常以写实的手法,对现实物品进行直接挪用,这种具象的物品比架上绘画更具体、生动。另外,艳俗艺术在色彩的表现效果上,最典型的就是“媚、艳、丽、俗”,以突出农民暴发户式的审美趣味。
(二)装置艺术风格的超越性
装置艺术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散发着后现代的气息,在一定程度上说,装置艺术就是在后现代背景下得以存在和发展的,装置艺术是后现代背景下的艺术对应,装置艺术就是后现代艺术。装置艺术也可称之为“环境艺术”。 装置艺术不受艺术门类的限制,可以自由结合使用绘画、雕塑、声响、灯光、影像、行为等任何能够使用的元素,是一种非常开放、自由的艺术手段,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分类原则。
(三)新表现主义风格的原始性
新表现主义在现代艺术中和观念艺术一样不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也是八十年代较有影响力的艺术,它主张放弃抽象表现主义无具体的描绘,也反对极限主义、装置艺术和观念艺术缺乏技法、否定技术的立场,是对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流行艺术的对抗。通过对八十年代后现代艺术思潮及作品的分析,国内现代陶艺的艺术面貌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东西和合,古今碰撞”的特点。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是信息快速的被现代社会所接受,导致个人观念加速同质化,国内现代陶艺的发展也是一样。
三、结束语
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当代多样化的艺术创作风格,以及多元化的评判体系。然而,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城市环境的浮躁,以及人们心灵深处对纯朴的自然、恬静的生活环境的渴望更加强烈,于是现代设计艺术出现了“返朴归真”的趋势。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有着完备审美体系的中国现代陶艺,正在由一代新人进行着现代追求和改造,使其具有现代感,又具有我们民族自己的特色。
2002年游学欧洲 2003年只身考查长城、黄河。
2005年创作当代艺术《为长城延伸一万里》大型时空装置。
2006年创办北京上上美术馆任馆长
2006年《为长城延伸一万里》大型时空装置作品,装置于北京八达岭、希腊、意大利、北京大学等地。
2008年作品《长城鼎》被国际奥组委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代表国际奥组委收藏,并被北京奥组委作为奥运国礼赠送各国元首。
部分作品被美国前总统卡特、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等国家元首、人民大会堂、博物馆、收藏机构、个人收藏。
著名艺术家李广明现任北京上上国际美术馆馆长,一直关注中西方艺术发展史,艺术行为涉及油画、水墨、装置、行为、建筑设计等种类。特别关注构建中国的新水墨文化。2008年提出“水墨主义”——构建本土当代艺术的学术主张,并举办和策划“水墨主义”、“水与墨”等国际学术专题展。2009年同时又提出“水墨社会”学术理念,在学术界产生积极深刻的广泛影响,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本土当代艺术文化价值观打下了良好的学术基础。2009年撰写《水与墨新论》、《水·墨生活》、《水墨与阴阳》等论文。2010年创作的“冰墨”系列作品在中外艺术界产生很大影响。2011年《后水墨 新语境——李广明“自然呈现主义”艺术》出版。2011年9月个展《2011——站立的水墨》在中国美术馆举办。2011年策划《历史 新宋庄》展览。2012年被评为最具艺术价值和市场潜力的艺术家。
策展与展览
1987年《安徽现代流派青年艺术家联展》合肥
1988年《小幅油画精品展》北京
1992年《中韩人体艺术展》韩国
1994年《中日水墨艺术展》日本
1995年《来自中国》迈哈顿
1996年《东方写实派艺术》荷兰、法国、美国
1997年《中国青年艺术家联展》马来西亚
1998年《李广明作品展》荷兰
1998年《当代水墨艺术联展》韩国
1999年《中国艺术家联展》新西兰
2006年《天光云影》水墨联展
2006年《印迹》当代艺术展
2006年《抽象中德艺术家三人展》
2006年《彩虹之约》
2006年宋庄首届圣诞油画展
2006年《宋庄制造》上上美术馆2006宋庄艺术家推介展
2007年《爱在宋庄》露天音乐会
2007年《纪念中韩建交15周年》书画交流展
2007年《宋庄制造》上上美术馆
2007年宋庄艺术家推介展
2008年《中韩艺术交流展》
2008年《中、德、意、法》联展
2008年《与传统打一照面》水与墨专题展
2008年《水墨主义·当代主义》上上国际艺术年展
2009年《中国姿态》雕塑展
2009年《水墨思维》中国当代水墨年度邀请展
2009年《俄罗斯名作艺术展》
2009年《中法艺术交流展》
2009年《水墨社会》中国社觉艺术展
2011年《2011——站立的水墨》中国美术馆个展
2011年《历史 新宋庄》
2012年《国际水墨双年展》
2012年《汇墨高升——国际水墨大展(台北)》
2012年《东渡——国际水墨展(东京)》
2012年《集体通道——当代水墨与传统水墨对照展》
2012年《东方 新诺亚方舟艺术展》等展览。
2012年《中国以上——中国绘画邀请展》
2012年《世纪风华-2012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艺术家邀请展》
本次大会的主办方ICMA是一个由涉及计算机音乐技术、创意和展演的机构或个人所构建而成的国际组织,它是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计算机音乐专业团体,为作曲家、学者、计算机软硬件开发者以及关注音乐与技术相融合的音乐家提供各种服务。每年,ICMA都会举行一系列的学术活动,其中包括举行一年一度的ICMC国际计算机音乐会议、出版作品及文献专著、资助研究项目、管理会员资料、颁发ICMA年度奖项、建立相关作品与文献的数据库以及维护与更新其网站信息等等。作为协会最重要的学术活动,自1974年举办至今的ICMC每年都会吸引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的业界精英汇聚一堂,交流最新的创作及科研成果,并探讨计算机音乐领域的最新动态。
本次大会的承办方是坐落于丹顿的北德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简称UNT)。UNT是美国历史最为悠久的综合性大学之一,早在1981年,第七届ICMC年会就曾在这里举行。虽然当时只举行了6场音乐会和一场约翰・凯奇的专题讲座,但其对于20世纪计算机音乐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UNT目前拥有全美办学规模最大的音乐学院,在校生超过一千五百人,拥有世界一流的硬件设施及师资队伍,在作曲、音乐学及爵士乐等学科领域都颇有建树。UNT下属的“音乐与媒介实验中心”(Center for Experimental Music & Intermedia,简称CEMI)成立于1963年,多年来致力于电子音乐、实验影像、造型艺术以及实验戏剧等艺术门类的创作与研究,是享誉世界的实验艺术机构。
本次大会参会总人数超过三百人,共收到来自全球48个国家的,超过300个科研机构的学术论文及电子音乐作品共计772部,其中“独奏乐器+电子音乐”作品207部,“声学电子音乐”作品227部,论文338篇,最终入选的作品和论文于会议期间的31场音乐会及23场论文宣讲会上公开展示。此外,会议期间还安排了Miller Puckette{1}的“Pure Date “vanilla”0.46的新特征”、Jonty Harrison{2}的“声音扩散技术的讲解与演示”以及Carla Scaletti{3}的“Kyma 7的新特点”等三场讲座,并举办由上述三人主持的工作坊。
大会所提交的论文主要致力于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在过去的一百年间计算机音乐的实践与研究所面临的挑战是否有所改变?
2.计算机音乐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最终入选的90篇论文被分为25个单元进行宣讲,其选题范围之广几乎涵盖了当前计算机音乐所涉及的全部范畴,“互动”“即兴创作”“新音乐表达方式”等相关主题成为本届大会的热门选题,这也充分体现出当下国际计算机音乐发展的前沿趋势。大会所采用的论文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充分考虑到了不同论文选题的适用性。表1反映出各单元所包含的选题分布情况。
表1 论文展示内容概览
作品展示方面,31场音乐会可谓异彩纷呈,无论在题材内容、创意性、体裁形式,还是在音响设计、多媒交互以及舞台效果等多个方面都力求完美。大会邀请了芝加哥Ensemble Dal Niente乐团以及UNT下属的Nova乐团担纲现场表演,其演奏水准堪称国际一流。
表2 音乐会作品概览
表2直观地反映出了本届大会在作品创作方面的多样性特点,入选作品充分运用了当下最前沿的各项技术,将音乐与科技有机地结合,并以“声音艺术”为原点整合多种艺术媒介形成丰富多彩的多元化艺术表现,综合体现了计算机音乐所特有的学科特点。大会最终评选出了四部年度优秀作品:
最佳美洲作品:《消亡的城市》(视频与5.1环绕声结合作品),Phillip Sink。
最佳亚洲作品:《17种变化与背离》(立体声幻听电子音乐作品),Yu-Chung Tseng。
最佳欧洲作品:《倒带-特殊手法》(5.1环绕声幻听电子音乐作品),Diana Salazar。
最佳学生作品:《如何表现恐龙的语言――求爱》(恐龙头骨仿真乐器与大号), Courtney Brown。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会有6位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入围,其中包括王驰的《魔术手指》(为Kyma和Leap Motion而作)、王熙皓的《玄武》(为中国传统打击乐器与电子音乐而作)、冯金硕的《三位民间歌手的舞蹈》(双声道幻听电子音乐以及董晓娇的《涓流》)、(为小提琴与5.1环绕立体声电子音乐而作)等。这些作品巧妙地将中国的文化理念和哲学思维融汇其中,集技术性、创意性与人文关怀于一身,受到了与会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二、专业而高效的会务组织
大会前期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主要依靠网站开展。网站的功能全面而强大,其相关信息包括会议日程、艺术家简介、会议版块、作品与论文提交、场地与交通、注册与缴费等等,不仅能够使与会者清晰地了解会议的各项议程,也能实现与会议生活相关的诸如酒店预订、交通引导以及旅游信息查询等功能。由于网站完成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因此现场的报到流程显得简洁而高效。工作人员在核对完个人信息后即发放个人专属的会务资料,其中包括大会秩序册、作品专辑、电子版论文集、代表证以及笔记本等日常会务用品。此外,工作坊、招待晚宴以及纸质版论文集为自选项,可另行支付费用,这充分体现了ICMC一贯以来的开放而务实的办会理念。
与国内大型会议不同,ICMC的开幕式流程极为简单。没有鲜花,没有横幅,甚至没有台上的嘉宾席,只有门口的引导牌“聊以慰藉”。在大会执行主席Panayiotis Kokoras以略带希腊口音的英语介绍完本次会议的概况之后,大会音乐总监 Jon Nelson、学术委员会主任Richard Dudas以及技术总监 Andrew May分别做了简短的发言,随后便引导与会代表出席开幕式音乐会。可能是源于美国人一贯简约务实的做事风格,对于耗时七天,参会人数超过三百人的国际会议来说,这样的开幕式确实有些“简陋”。
针对本届会议各个版块的特点,UNT为大会提供了11个不同功能的会场。由于所提供的音乐厅与剧院平时都承担着大量的展演任务,因此其日常管理与系统构建具有高度的完备性。本届大会专门用于作品展示的场地包括用于音乐会的Paul Voertman Concert Hall、Lyric Theater、Merrill Ellis Intermedia Theater、Sky Theater、Library Mall、Rubber Gloves,以及用于声音装置展示的UNT on the Square、Music Commons、MPAC Grand Lobby。除Rubber Gloves为双声道立体声以外,其他的音乐会场地都配备了多声道环绕声系统,其还音制式包括5.1声道、8声道以及24声道等。场地内虽然没有进行复杂的声学装修,但建筑本身的结构十分有利于声音的传播与扩散,因此整体的音响效果非常理想,尤其是布置了24声道的Lyric Theater在频响分布、声场解析度、动态对比度以及整体平衡性方面都表现的极为出色。
各声音装置作品则充分利用了展出场地的空间结构特点,穿插于展览空间进行布展。这些作品将人的行为活动、自然环境、视觉体验以及网络等要素与电子音乐相结合,以声音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社会以及人文环境的关怀与思考,其在作品创意、形式感、声音效果以及交互体验等各方面都可圈可点,为本届会议增添了一抹亮色。
三、紧凑的日程安排与悠闲的会议氛围
虽然整个会议的周期长达七天,但由于入选的论文与作品较多,主办方还是部分采用了多会场并行的方式,这就需要与会者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取舍。由于UNT校园占地面积很大,会场之间的距离较远,加之大部分日程从早晨9点一直排到半夜12点,因此想要全程参会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主办方为此安排了专车用于学校和酒店之间的接送,以减少代表们的体力消耗,而出人意料的是,专车竟然用的是中小学的校车,这让来自欧美国家的代表们惊喜不已。在忙碌了一天之后能够重温一下儿时的美好时光,这也许会成为他们日后对本届会议最深刻的记忆。
褪去了略显晦涩的学术外衣,晚上22∶30开始的酒吧电子音乐专场才是真正释放心灵的时段。不再有音乐会的正襟危坐和噤声不语,取而代之的是新老朋友之间的相互鼓励与击节叫好。这里能看到最前沿的交互技术手段如何作用于商业音乐,在Gametrak、Wacom、Wii、D-Box等设备的协助下,音乐家们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着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也将计算机音乐的实用性与多样性特点发挥的淋漓精致。
组委会还在每天上午十点半和下午三点半都安排了半个小时的茶歇时间,这也成为了代表们近距离交流的最佳时机。一杯咖啡,一块甜点,老友相聚和新友相识,在安逸悠闲的氛围下互通有无,学术研讨也变得轻松而惬意了。代表们讨论的主题大多是会议内容的延伸,包括入选论文及作品的答疑、研究课题的进展状况以及所属机构的相互介绍等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与融合在这里自然汇聚,形成了温暖而宽松的和谐气氛。代表们还会充分利用音乐会之后的短暂间隙进行研讨和答疑,大部分作者都会以开放而友善的姿态回应他人对作品的关注,并且以温和而谦逊的态度对所提的问题一一作答,只是有些时候由于提问者较多,而作者们又习惯于不紧不慢地娓娓道来,因此等待是常有的,但结果却总是令人满意的。如笔者在看完第20场音乐会后,对其中的交互电子音乐作品《图像的生存》产生了的浓厚的兴趣,从而试图咨询关于如何利用无线传感及压力感应等技术实现实时交互控制。虽然排队等候了许久,但最终还是获得了作者Butch Rovan极为详尽的解答并获得了其个人主页及作品主页等重要信息。
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批具有平等开放的学术姿态,并能够坚持个性、理想与信念的作曲家,计算机音乐逐渐成为了近年来发展迅猛的艺术形态之一,这也与ICMC不断审视过去、现在并放眼未来的学术精神不谋而合。
结 语
作为当代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音乐凭借其将科技与艺术兼容并蓄的独特气质,吸引了来自各个领域的艺术家们,从而建立起了以音乐与科技为原点,融合多种艺术门类的跨界式发展格局。作为全世界范围内计算机音乐领域规模最大的年度盛会,ICMC每年将该领域最前沿的创作与科研成果汇集呈现,也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们的交流与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它是当代音乐科技研究成果的阶段性回顾与总结,也是未来音乐发展前景的风向标。我国计算机音乐的发展正处于快速上升期,建议各高校及研究机构在立足于科研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如国际计算机音乐多学科研究学术研讨会、纽约城市电子音乐节以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等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活动,一方面将有利于拓宽视野,了解国际前沿的学术动态,同时也能够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交叉融合,从而形成有效的国际合作。
参考文献
[1] Emmerson, S. Computers and live electronic music: some solutions, many problems[J]. Proc. ICMC.1991.
[2] Rowe, R. Interactive Music Systems: Machine Listening and Composing[J]. Cambridge, MA: MIT Press.1993.
[3] C. Lippe & M. Puckette. Musical Performance Using the IRCAM Workstation.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 1991.
[4] 谢力荣、庄曜《新技术媒体环境下的音乐创作及现象分析》[J],《黄钟》2012年第3期。
[5] 杨健《包罗万象的音乐雅集―表演研究网络第二届国际会议侧记》[J],《人民音乐》2013年第6期。
[6] 张小夫《电子音乐的概念界定》[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7] 第41届国际计算机音乐会议网站http://icmc2015.unt.edu。
[8] 北德克萨斯大学音乐学院网站https://composition.music.unt.edu。
{1} Miller Puckette,数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Max MSP和Pure Data的创始人。 Max MSP和Pure Data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实时计算机音乐软件平台,在全世界范围内大量用于电子音乐和多媒体艺术的教学。
{2} Jonty Harrison,电子音乐作曲家,伯明翰大学作曲与电子音乐教授,大不列颠艺术委员会音乐顾问,曾任Sonic Arts Network声音艺术网络协会主席。
[1]冯祺我国国产手机市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2]刘玉松中国手机市场分析及国产手机营销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3]陈博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现状分析[J].中国市场,2013(1).
[4]李玉韬浅析摩托罗拉的战略风险管理[J].财务与会计,2012(8).
[5]敏行联想乐phone的战略风险与定位关键[J].广告主市场观察,2010(5).
[作者简介]刘晓红(1989—),女,山东日照人,会计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审计理论与实务。
附1:《对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界面设计的几点探讨》
参考文献:
[1]杨东润.数字媒体中的交互设计对用户体验的影响—以资讯类手机APP应用为例[J].传谋,2015(12).
[2]林刚,张碧涛.基于互动装置艺术的手机美图APP品牌运动研究[J].今传谋,2015(3).
[3]陆远蓉.基于移动用户体验的APP设计[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4(8).
附2:《智能手机中传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鲁建全,贾晓燕.传感器在手机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2013(03).
[2]牛利.移动设备上的传感分析[C].第十二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报告集,2014.
[3]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学会网站:自主知识产权便携式智能有害金属电化学分析仪诞生[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13(04).
[4]黄善洛等:基于Android平台的便携式痕量重金属离子检测仪的研制[J].分析化学,2015,43(07):1098-1103.
[5]王骥,王莜珍,任肖丽,沈玉利.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污染监测系统[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29(03):247-250.
[6]OFweek仪器仪表网内置传感器将为智能手机应用带来新的革命,2014.
[7]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背景及发展趋势[J].中国科学人,2015(18).
附3:《智能手机电源管理模块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徐进.智能手机电源管理模块和音频模块设计[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2]刘平.智能手机电源管理系统设计与故障分析方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3]陈熹,陈英,戚正伟.一种智能手机电源管理方案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09):80-82.
附4:《锁屏Android智能手机的取证方法》
参考文献
[1]戴明.手机取证及其电子证据获取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5(58).
[2]杜江.智能手机取证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69).
[3]赵毅.智能手机取证方法研究[J].取证技术,2016(59).
[4]刘欢.手机取证及具体分析研究[J].电脑技术,2016(123).
附5:《智能手机SD卡数据恢复初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陶荣,饶佳艺,严丽娜等.智能手机RS-MMC存储卡数据恢复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2.20(17):180-182
[2]周立功.ARM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实例(二)[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3]刘素花,龚德俊,徐永平等.SD卡在海洋数据存储中的应用[J].海洋科学,2009.33(3):16-20
[4]李志强.常见硬盘数据损坏的类型及恢复方法[J].硅谷,2011.23: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