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5:03: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课堂活动礼仪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将中职物理教材中的某些内容以游艺活动的形式,作为本章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笔者所在院校现行的物理教材中,内容基本是以严肃、枯燥的语言来介绍的,学生学习的模式基本与初中时的学习模式相同,以中职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很不利于中职物理的教学。其次,笔者所在院校在物理方面的实验条件很不够,有关“电”方面的实验设备不仅比较陈旧,且主要是为电工电子等专业课程服务,物理教学基本靠教师在课堂上口述教学来传授知识。这对中职物理教师来说,是一项很严峻的考验。
怎样才能使中职物理课堂活跃起来,笔者尝试了将中职物理教材中的某些内容以游艺活动的形式,作为本章节的教学内容来融进物理教学的课堂,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述牛顿第三定律的时候,内容是先介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引起差生们的注意,笔者将本节课后的“父子俩拔河比赛”材料改成本堂课的一项游艺活动。在介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前,选A、B、C、D四位同学,将他们分成两组(AB一组,CD一组),每组各拿一条绳拔河,其他同学充当裁判判决胜负,结果A和C获胜,教师提出问题“A、C取胜的原因在哪?”学生兴趣迅速高涨,通通以“A、C的力气大于对手的力气”回答,然后教师公布结果,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内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讲述A与C赢的原因不是因为其力气大,而是因为A、C与地面的摩擦力比对方大,A与B(或C与D)俩互拉绳的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应遵守牛顿第三定律……从这堂课的效果看,比以往任何一堂课的效果都好,最值得一提的是,这堂课中有很多以前从来不听讲的差生,也参与其中,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加了本堂课的互动效果。
二、设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游艺活动,作为中职物理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一
近年来,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越来越低,他们比普通中学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要差,而且厌学情绪很严重。因此,中职教育的对象具特殊性,学校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物理这样的文化基础课,有越来越趋向于被边缘化的倾向,物理教学的课时被不断缩减。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中职物理课堂教学的互动,能采用上述将教材内容以游艺活动形式走进课堂教学的,只是极少数,但因物理知识与人们的生活贴近,有些内容可以实验形式上课,有些内容也可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趣味性活动相联系。中职学校教学重点在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实验或实训的设备都主要是为专业课准备的,中职物理课以实验形式教学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我们选择将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与教学内容相联系,把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趣味性游艺活动融入中职物理教学课堂。
(3)让学生亲身参与,将枯燥的知识传授变为有趣的综合实践,并且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重点:
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
活动器材:
四辆自行车、部分修车工具
1 导入新课
师: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自行车最多的国家,号称"自行车王国"。它作为一种子交通工具,取代了人的步行,它在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对于生活在农村的我们来说,也与自行车结下了很深的情缘。说起自行车同学们都不陌生,如果让某位同学把自行车的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详尽地说出来,未必能做到。为了了解这些问题,也为了更好地将物理知识运用到我们的身边,我们就"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为课题,共同了解自行车的物理知识。
2 探究新课(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2.1 认识自行车的结构(班级学生分成四组,每组一辆普通26型自行车)。
师:同学们,先观察一下自行车的结构,了解一下基基本性能。(学生动手操作,有记录的有进行了解结构的)
师:因为对自行车较熟悉,哪一组的同学先来说一下自行车的基本结构?
生:我是第一组的,自行车的结构有这些,车把、脚蹬、前叉、前后轴、前后轮、中轴、车闸、链条、飞轮、车铃、后灯。(结合自行车,分别指出所在的位置)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较好好,很祥细,但我们能不能把他说的分一下类,归纳成几部分,结合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才能更好的认识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
生:我是第三组的,我们把所了解一的分成四大部分,车把、前叉、前后轮、前后轴分成一部分,主要是把握方向的作用;脚蹬、中轴链条、飞轮起推动车前进的作用;前后闸主要是起控制作用的,是骑车人在行驶时可以随时控制自行车的车速事或停止前进;车铃、车灯为提示人引起注意部分。这四部分通过车架,形成一个整体,才是一部完整的自行车。
师:哪位同学能来亲自试试,来证明给同学们,这位同学把自行车分成这四部分是否合理。
(有两位同学进行现场演示,并且做出示范动作。激起学生重新对自行车的认识的欲望)
2.2 认识自行车有关物理知识的应用
师:通过对自行车的重新认识,我们来找找自行车中应用到我们所学过的哪些物理知识。最好也能按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一下,让别人一看就能完全理解。
(学生进行观察,总结与所学过的关知识的应用。活动以学生为主,老师指导为辅,并且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得出结论)
师:现在谁来总结一下,看看都应用到我们所学过的哪些物理知识?
生1:我们组总结了应用到的知识有摩擦,如轮胎表面的粗糙不平、车把套表面粗糙紧紧地套在车把上、前后闸刹车时阻止车轮转动、脚蹬上也有粗糙不平的花纹、车轮是圆形的、中轴前后轴都加油。车铃应用到我们学过的声现象、车灯应用到光的把射。
师:总结得比较好,谁能再把他们所总结的再详细说明一下,具体的物理知识,并且边说明边操作,我们来具体的认识一下。
生2:我来说一下,轮胎表面粗糙不平、车把套表面粗糙紧紧地套在车把上、前后闸刹车时阻止车轮转动、脚蹬上的粗糙不平花纹都属于增大有益摩擦的,轮是圆形的、各个转动部分加油是为了减小有害摩擦的,车铃是就用物体振动能够发声的原理、车灯是应用光的反射原理的。(学生边解释边操作,同学们都能体会到应用到的物理知识)
师:谁有找到其他有关的应用到的物理知识?到自行车前给同学们说明一下。
生3:我发现用到了杠杆知识,车把和脚蹬用应该是轮轴,是省力的;车闸属于杠杆属于属于省力杠杆。(边说明边指给同学们看,并且亲自试试,证明给同学们)
师:除了上述之外还有其他的物理知识吗?再找找看(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
生:我发现车座设计得比较宽大,我想这是在压力不变的情况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使人坐着舒服吧。还螺丝帽下面有垫,也是为了减小压强。
师:说得太好了,你说得非常好,发现了其他同学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同学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吧。对自行车我们有了这么多的认识,那我们在骑自行车时是不是都注意安全行驶了。谁能说说在平时我们都遇到过哪些不安全问题?
生:平时看到过有的同学骑自行车双手撒把、相互攀扶、追赶比赛、带人、戴耳机听音乐,扒机动车,这都是不安全的,一旦出现紧急事情,就很难控制。
师;说得很好,我在路上也看到过类似的情况,希望同学们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安全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除了上述同学提出的以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呢?
生:要经常检修自行车,保持车况完好。车闸、车铃是否灵敏、正常。雨、雪、雾天骑车格外小心,要穿鲜艳的雨衣,同时慢速行驶。
师:说得非常好,看来这位同学生活经验很丰富。对于自行车我们不仅会骑,也要会进行简单的维修和保养。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来拆装一些零件吧。(学生动手亲自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学生总结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对自行车的构造和原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学习物理有了更大的兴趣。如果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处处都有物理知识,能把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就体会到学有所用,感到学习知识的快乐。
4 教学后记
通过这次活动,我认为达到了以下几方面的目的
(1)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265-02
新时期的数学课堂教学,越发显现出师生共同成长的特性。它真实鲜活,色彩斑斓;它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它充满智慧,给人启迪。课堂瞬间生成的活力给数学教学注入了灵魂,激起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文以笔者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节课为例,谈谈作者如何通过动态生成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来主动构建对新知的认识。
一、巧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老师在导入新课时,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发现,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课教学前,老师先将孩子们的座位分成八列,即八个小组,然后可以这样引入:“今天老师很高兴能认识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想和我们班所有的同学都能成为好朋友。首先我想认识的这位同学是坐在第2组第5个位置上的,你们猜他是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然后指名学生并让他(她)说说自己的想法。接着老师追问:“还有谁想要说的?”从而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得出很多种可能性。最后引出小结:“由于同学们的想法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看来要想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必须要有一个标准才行。那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确定位置。”“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并且在生活、学习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从学生身边谈起,让他们觉得很自然、很亲切。通过学生找到不同的对象让他们初步感受到:要确定位置首先要有一个标准,即寻找到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抽象理论形象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的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学生掌握新知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抽象思维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因此,首先应提供给学生丰富而又典型的感性材料,而且最好是以梯度的形式层层递进、从易到难,使他们从直观形象到逐步抽象,最后内化新知。在本课的教学中,老师通过学生坐的座位,使学生首先明确了数学上规定行和列的标准,继而使学生认识第几列第几行,借助座位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动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了学习兴趣。接着过渡到形象的直观图(教材的主题图),在直观图上找找同学的位置,用第几列第几行来表示。然后再逐步抽象到圆圈图,指出圆圈图上同学的位置。最后揭示“数对”的概念。由生活中的例子、直观平面图、圆圈图,最后归纳为用数对表示位置,由具体到抽象过渡自然,层次分明。整个过程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并掌握“数对”的概念。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只有在感知大量事例的过程之后,才能能够建立牢固而又清晰的表象,逐步认识到新知本质的东西。老师在教学时只有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新知。
三、设计问题生活化,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必须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都存在数学知识,有许许多多的生活问题,需要我们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兴趣、信心。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练习,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通过说位置、找朋友等形式,巩固学生对行、列和数对含义的认识。接着,让学生用数对来确定墙面瓷砖和地面花色地砖的位置。这里注意通过比较瓷砖和地砖的位置特征,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交流,使学生发现数对中的一些规律,如同一列中,数对中的前一数相同;同一行中,数对的后一个数相同等。同列不同行,同行不同列,列、行都不同三种情况的练习设计隐含了许多可以比较的内容,让学生在这些比较中,深入地体会数对。数字相同但位置不同的两个数对的练习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同时,还使学生逐步突破了学习难点。接着让学生充当小小的设计师,设计一下增添的地砖所贴的位置,这样既让他们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美感,还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由于本校是一所职业教育专业学校,因专业而组成的教学班中学生性别比常常差别很大,以笔者所任教的几个班级为例,11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1)、(2)、(3)班,虽以男生为主,但都有一定比例的女生,而11机电(2)全为男生。在恋爱主题的第一课时“做一个吸引人的男生(女生)”,笔者从我校傅湘奇、陈佳丽两位学生成为2010年浙江“校园歌曲”(春季、秋季)高中版封面人物的故事引入,并展示了一些网络上的“校花”“校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是一个吸引人的男生(女生),思考的角度从外在的美到内在的素质。学生纷纷发言,还有学生进行总结,课堂气氛很好。笔者发现课程进入一半以后,学生的表情更为和悦,坐姿也更为端正。
因为在电子专业的三个班级的课很成功,学生感觉也很好,笔者就想着如何在机电这个男生班也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考虑到该班没有女生,于是就从其他班中借了一个几乎全是女生的旅游班,通过调课共上这一节课,结果是想法美好,效果却不如意。少部分男生刻意表现“怪异想法”,绝大多数女生保持沉默不语,最后只得用讲座式的方法,将一堂心理活动课上完。
由此,笔者反思,问题出在哪里?学生为什么会拒绝参与?为什么同样的活动设计,几节课中成败差异会这么大?静心思忖,笔者认为主要问题是:场地不适合,团体不成熟,暖身不到位,教师不理性。
一、场地不适合
平时的心理活动课都在本班教室上,学生有一个相对熟悉的外界环境,虽然达不到专业心理辅导活动教室的水平,但均配备有多媒体及音响,通常上课的效果也尚可。这次是一个男生班与一个女生班同时上课,只得选择小会议室,虽然音响及多媒体效果很好,但由于会议室的座位所限制,学生只能形成一个相对拘束的小环境。另外,由于小会议室只有两条通道,不如教室里相对宽阔的通道,也没有类似教室后面的空余空间,不利于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客观上,学生进入这个小会议室后,会产生一定的陌生感与局促感。
延伸思考:心理活动课需要一个良好的团体心理氛围,这个心理氛围构建的基础是一个让学生有安全感和自由感的物理空间。在这个基础上,加上辅导教师对活动内容的设计与对氛围的调动,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心理活动课最佳的环境是专业辅导教室,其次是原班级的普通教室+多媒体设备及音响+窗帘,再次是普通教室,会议室之类本身就不适合上心理活动课。心理活动课中,学生的心理是逐渐打开的,安全感与自由感是心理开放的前提,活动课的场地是否合适是辅导教师所必须考虑的。
二、团体不成熟
一个成熟的团体应当具有安全、宽容、支持、和谐等基本特征。就本课时来讲,纯女生班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与男生交往相对较少,突然要将自己内在的心理活动展示在另一个男生班的群体面前,必然导致女生在课堂上展示出矜持的一面。对于男生班来说亦然,虽然他们可能有很多想法,但在一个临时组成的团体中,也不会随意展开自己的心扉。
延伸思考:作为一名心理辅导教师,在班级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必然要推动班级团体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也经历了诸多挫折,逐渐形成了“不接嘴、过脑子、不嘲笑、不攻击、气氛好、不能乱”的班级团体规则。在每个学期初的几个课时中,课前均让学生朗诵上述内容;在活动课中,通过语言及非语言信息引导学生将上述要求内化,避免了心理活动课中的调侃与冷场现象。
在一个班级团体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破坏力最大的是极少数学生的说怪话、唱怪调、做怪动作、故意展示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等行为。对此现象,笔者也曾压制、嘲讽过,却不见效,这部分学生依然如故。思考之后,渐悟到行为背后必然有一定的心理需求,那就是这些学生极其渴望展示自己,但是他们在学业、体育、娱乐等方面几乎无任何特长,这种“怪异”的课堂表现是经历长期失落后的结果,这些学生不应是我们的批评对象,而应当是我们辅导的对象。应当通过课外的同质小组辅导,引导他们认识自己,进而改变自己。引导这部分学生改变,对于推动团体的优化与成熟,具有重要
影响。
三、暖身不到位
在本课时中,笔者通过展示网络中及本校现实里的“校花”“校草”图片,如奶茶妹章泽天,我校傅湘奇、陈佳丽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而后用傅、陈两位同学成为2010年浙江《校园歌曲》(春季、秋季)高中版封面人物的故事引入。这样的引入对一个正常的教学班来说,已足够调动学生的情绪,达到暖身的效果。然而这个由两个原本独立的异性群体组成的团体,有其特殊性。而笔者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在上课时依然沿用上几节课的模式,必然导致暖身活动不到位,在课堂上学生处于封闭、僵硬、高度防范的心理状态下,心理活动课的失败是必然的。
延伸思考:心理活动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暖身活动,通过暖身活动让学生放松下来,融洽班级氛围,打开紧闭的心扉。对此,笔者认为,对于同一课题、同样的暖身活动,在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时,却不一定都适用。备课时,要根据不同的班级群体特点,设计不同的暖身活动,或对原有活动进行小修改、小调整,如同数学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例题一样。
心理辅导教师在活动课中,要重视暖身活动是否到位。因为这关系到心理活动课的效果,如果学生的心灵没打开,那么在一节活动课中,就不会有深刻的心理体验。辅导教师应当熟悉暖身活动的运作,手头有一些短小的、有效的营造氛围的活动,当原本设计的暖身活动达不到效果时,辅导教师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另外,辅导教师要充分了解所任教班级的活跃分子,适时让他们打破沉闷气氛,避免出现教师一言堂式的“讲座活动课”。
四、教师不理性
在这次失败的教学中,首先,笔者有些头脑发热,认为活动设计合理,已有三个班级课堂效果很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能够调控好这一节实验课,面对两个平时独立的、没多少交往的班级,在课程的设计上没作有效的调整。其次,在发现暖身活动失效,极少数男生故意展示自我的“怪异”时,笔者作为学科教师的“本性”暴露了出来,采用了压制、批评等常用手段,结果导致学生更为沉默。而最实质的问题是,笔者没有理性地分析一个女生班与一个男生班突然相遇到一起时,学生应该有的心理状态,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话语、行为。没有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理性的分析是这节课失败的主要原因。
延伸思考: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在心理活动课中,教师需要更加理性地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还应分析学生在活动中所面临的环境因素、心理因素,而不是想当然地猜测。不同年级、不同班级都有各自的特点,只有当辅导教师真正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状态时,活动课的设计才是紧贴学生的,活动课的效果也才能好。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建议中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要求教师“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1]。因而,历史课堂教学要以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学习活动已成为初中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大量的、无效的活动充斥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表面上看似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也似乎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但冷静思考便会发现,如若每个学习活动环节只是蜻蜓点水式地开展,而未能触及学生的能力与思维的分析与升华,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目标明确的针对性
教师设计历史课堂学习活动时,必须明确活动目标,做到有的放矢。《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作为国家对学科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也是课堂活动设计目标的立足点。如《美国的诞生》一课,课程标准要求:“简述《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美国独立战争,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教师要明确前两项内容是知识识记层次的要求,最后一项内容是运用层次要求,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也就是最重要的环节应该是评价华盛顿,所以本课的课堂学习活动设计也应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此外对于课标的宏观把握也很重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还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人生理想。”所以我们在设计历史课堂活动时还要注意结合课程内容,挖掘情感渗透因素,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丰富的家国情怀。如《美国的诞生》一课,在学习设计时还要注意把美国的独立、华盛顿的人格魅力等与现实社会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史实感受和分析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应用的可操作性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也正是学习活动设计的最终归宿,所以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点,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理解水平、心理特征和生活经验。初中生学习历史基本处于感性认知阶段,对新鲜事物具有浓厚兴趣,并有较强的好胜心。教师在设计课堂学习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可以设计一些角色表演、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活动。同时还要考虑不同班级的特点,同一个课堂学习活动在不同的班级开展的效果可能相差甚远,因而课堂学习活动要依据班级特色进行适当调整,对于“热闹型”的班级可以多开展一些讨论、辩论、角色表演等学习活动,而“安静型”的班级可以多开展搜集整理资料、动笔制作结构图和表格、有准备的演讲等学习活动,但要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动口表述、动手操作等能力的培养。如讲授《美国的诞生》一课,在课堂教学总结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三个关键词――美国、华盛顿、《独立宣言》,让学生动笔写成一段文字,既要符合历史逻辑,又要体现出学习本课的收获。这样可操作性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动笔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
三、师生关系的有效性
历史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初中历史课堂学习活动设计的宗旨。教师在设计历史课堂学习活动时要保证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与活动时间、空间,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获得情感体验。如在《不怕远征难》一课,教师可以设计博物馆讲解员活动或红色革命小导游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建构与展示来了解L征的历程及艰难性,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历史表达能力,而且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历”历程,也会有情感的积淀和升华。其次,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可以保障历史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实施。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精心设计活动情境、提供活动资源、分设活动小组、强调学生活动中要注意的问题等;在课堂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与反应,要有事实的方法指导,并对学习活动各个环节进行点拨、调节,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指引方向;在课堂学习活动结束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点评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例如常见的课堂活动谈论交流、辩论等,都是以某个知识为依托的,教师必须在最后做一个活动点评和知识总结,明确指出正确的观点,纠正错误的认识,没有教师的反馈总结,课堂学习活动就是无效的。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教师的讲授上,教师讲授与课堂活动及新课程理念并不矛盾,提倡课堂学习活动的开展并不排斥教师讲授。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完。”[2]讲授法通过教师生动的描绘和陈述、启发式的设疑,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知识,也能够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因此,不能完全用课堂学习活动取代教师的讲授,要注意二者的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预设与生成的开放性
课堂学习活动要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设计和实施历史学习活动就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情况与应对措施,这就是“预设”。而“生成”就是根据课堂学情的变化、师生互动交流或学生活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或灵感,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策略,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等,使生成的部分能够为教学目标和学生活动服务,促进学生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和升华,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对立统一体,预设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而生成由于其即时性的特点,则体现了教学的动态性与开放性,历史课堂学习活动要兼顾预设与生成,因此我们要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就必须要重视课堂学习活动的生成性,即为学生留有创造性思维的空间。课堂生成提供的资源和条件才是学生素质发展得以提升的最好契机。例如设计探究问题时,可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以外的内容或结合现实分析等。对于课堂活动中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或见解,教师也要恰当地引导、处理,体现“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才能保证学生可以更好地放开思维、大胆发言,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五、活动层次的全面性
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学习活动的特点之一是整个过程是某个或某几个学生的特殊舞台,其他学生无动于衷。因此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分层次、分类别为不同特点的学生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全体学生都能“动”起来,保证课堂学习活动的全面展开。例如,对于学优生可以设计辩论赛、演讲、构建知识体系图表等活动主题,对于中等生可以组织角色扮演、历史导游等活动,对于学困生也应该有相应的可以参与的活动,如搜集资料、朗读、讨论等。这些学习活动可以针对同一历史问题同时在不同群体中展开,也可以贯穿于整节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总之要保证在不同的活动形式中,各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主活动有所收获。课堂学习活动的层次性还重点体现在活动之间的思维层次性上。活动设计层次性不仅要符合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性,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路径,遵从学生从感知历史到理解历史到思考历史等思维逻辑过程的规律,才能保证学习活动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如学习《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一课时,首先,设计学习活动:播放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片段,通过画面和教师的解说,让学生判断这段纪录片展示的是哪个国家的崛起;教师简单讲解明治维新的背景;然后设计学习活动:自主阅读日本教材,归纳明治维新的内容。其次设计学习活动:根据史料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有哪些变化和影响。最后,设计学习活动:以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完成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异同的讨论活动,并说说自己的感悟和启示。这样的活动设计层次不仅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科学路径。
六、形式多样的生动性
兴趣是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历史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注意学习活动设计的多样性。若一节课多个课堂活动都是一种类型,或一位历史老师的课堂活动都是一种类型,那么不管这些课堂活动设计得多么精心也避免不了学生的乏味。初中生具有活泼好动、喜好表现、感性思维强等特点,因而教师可以围绕一个历史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扮演历史人物、表演历史小品等活动,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辩论、合作学习、讲历史故事、学做历史导游、学习制作历史知识结构图、学做小考官等课堂学习活动。如讲到古代文学发展时,可以组织诗词朗诵会、小说征集;讲到,可以组织历史演讲、历史剧编排、历史模拟法庭;评价历史人物可以组织辩论会、课堂讨论、历史小品表演等。在设计课堂学习活动时,教师应多动脑筋,不断推陈出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习活动设计的数量不宜过多,一般以3~4个课堂学习活动为宜,并且要实现动静结合,让学生自主和合作完成相适宜的课堂学习活动。
总之,历史课堂学习活动体现了“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推动了历史课堂教学的进步。有效实施课堂学习活动,需要我们孜孜不倦的探索与实践,从而使初中历史课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对于初入学的儿童来说,拼音学习是抽象的、困难的、乏味的。怎样让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让抽象的符号变得形象,这是每一个一年级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课堂上经常运用动作演示,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1.运用动作演示教学四声调
四声调是初入学儿童拼音学习的一大难点,他们往往是小和尚念经似的跟在别人后面读,打乱次序之后就会张冠李戴。为了帮助学生攻克这一难关,我在教学时,让学生伸出右手跟着我一边做手势一边读,形象地感知四声调的发音特点:一声高高平又平,二声就像爬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就像下山坡。手势的加入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强化四声的特点,巩固学生的记忆,我又让四名学生分别戴上四声调的帽子,当说到a o e的四声调时,一声站着,表示音读得高又平;二声由蹲到站,表示音在开始读时不高,接着立即升高;三声由站到蹲再到站,表示第三声读时要先降低后升高;四声由站往下蹲,表示第四声读时要先高后降。学生非常喜欢这一动作演示游戏,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掌握了四声调的发音规律。在以后的学习中,只要有哪个小朋友声调搞不清,就会有其他小朋友用动作演示的方法提醒他,读错声调的小朋友会立刻改正自己的读音,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
2.运用动作演示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汉语拼音教学中,运用动作演示还能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在运用一个音节组词时,动作演示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个个初入学儿童看似不能接受的词语,就能借助动作演示深入他们的脑海,成为他们记忆中鲜活的词汇。如拼读diē时,我表演喝醉酒的人,教会学生“跌跌撞撞”这个词,学生兴味盎然;再如,拼读náo时,我让学生给这个音节找朋友,一个学生站起来,抓着腮帮子直发急,我灵机一动,让他站到讲台上,他抓着耳挠着腮,越发显得着急了。大家看着他不知所措的滑稽样子,顿时哄堂大笑起来,于是,我就笑着教给学生们一个成语——抓耳挠腮。学生们从此就记下了这个成语,还学会了运用。
二、运用动作演示进行识字教学
运用动作演示同样可以激发一年级儿童识字的兴趣,能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准确把握字义,同时再进行说话训练,使识字教学充满活力。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一册“认一认4”时,我将形式多样的动作演示贯穿整个课堂,孩子们的学习兴致极高。
1.准确把握字义
这一课教学生认识16个汉字,其中“出、入、开、关、坐、卧、立、走”代表人的不同动作,“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代表不同的方位。为了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每个汉字所代表的意思,每教一个字时,我都演示动作。在给“坐”组词时,有小朋友举手说:“‘做事情’的‘做’。”我立刻端端正正地坐到椅子上,启发学生看我的动作想:“‘做事情’的‘做’与‘坐下来’的‘坐’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不一样!”随后,我在黑板上写下“做” ,告诉学生:“这才是‘做事情’的‘做’ 。两个字虽然读音一样,可是代表的意思却不相同,它们有着很大的差别呢。”学生们若有所悟。后来,又有小朋友把“用力”的“力”与“站立”的“立”混淆,我当即写下“力” ,再请两个小朋友到前面分别表演“站立”和“用力” 。通过直观形象的表演,学生明白了“lì” 代表的意思原来有那么大的差别。于是,我又借机教育他们:“汉字有许多许多,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意思。有不少字读音相同,但写法却不一样,代表的意思就有很大差别,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认识更多的汉字,才能学习更多的知识。”孩子们会意地点点头。我想,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一定会自觉地把所学的汉字与它所代表的意思联系起来的,因为这个课堂已经为他们指明了方向。
2.进行说话训练
在这一课的巩固练习时,我表演动作,请一个学生根据我的动作找出相应的汉字,其余学生则根据我演示的动作练习说话。如我表演“走出教室” ,台上的学生找到“出”字,台下的学生就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老师走出了教室。” 学生对这个游戏活动十分感兴趣,台上的学生换了一个又一个,而我的动作也尽可能做出新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
如在讨论“体验合作”这一主题时,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让同学思考并讨论:(1)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游戏,思考合作带给自己的感受、小组合作成功或失败的原因;(2)回顾自己曾经与人合作做事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小组内分享自己当时是怎样做的;(3)小组讨论成功的合作需要注意些什么;(4)运用合作技巧再进行合作游戏。每个话题老师都让同学充分表达、分享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主要观点。课结束时,黑板上写满了学生合作的感受、合作成败的原因以及合作应注意的事项,不需要老师再讲多少,同学们已经在自我教育了。
2. 人人都是主角,没有旁观者
活动应尽可能是每个学生都有任务的团体活动,如学生纸笔活动、小组案例探究活动等。例如,在开展“体验合作”主题活动时,让每个学生填写“我为小组做了什么贡献”的工作纸,使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小组的一部分,一定要参与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回顾自己与人合作成功或失败的经历,表达自己对合作的认识。即使活动中需要一部分学生进行表演,剩下的学生也应承担相应的其他任务,不能无所事事。
3. 学生活动为主,注重体验
好的心理活动课顺应学生心理成长规律。学生的成长要依赖于自身的经验与体验。在心理活动课中,许多教师为了一些心理知识与方法,会不知不觉地采用讲解、灌输的方式。但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如果没有内在体验,是很难认同与内化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的。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体验。如“假如你碰到这种事情会怎样做?”这种方式使学生以一种旁观者的眼光看问题,进行客观、全面的思考,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情境中的角色,进行移情体验。
(2)游戏活动,如团体游戏、角色扮演、心理剧、团体训练活动等,让学生在现场活动情境中体验。在“突围闯关”游戏中,学生可体验相互配合与支持时的心理感受等。
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感觉最真切,对他们的影响也最大。也惟有如此,学生才能亲历“做到”―“悟到”―“知道”这一心理成长过程。
4. 尊重、聆听,让学生真情流露
好的心理课,课堂氛围宽松、自然、真实,学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心声,教师认真聆听学生的心声,学生愿意说出心声。哪怕学生的想法中有些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错误的,老师也应聆听。
如一位同学在说到自己与别人闹矛盾时想打人。老师不是简单地指出打人是不对的,而是说:“看来,一定有谁做了什么事情,让你太生气了。能不能说给老师听听?”生:“……”师:“那的确很令人生气。打他,会让你觉得……”生:“很解气。”师:“或许当时真的解气了。让我们再一起想想看,你打了人后,会发生什么?问题又会变成怎样的呢?”生:“……”师:“如果,他又打回来,你又怎么办?你试过其他方法吗?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想想碰到这种情况还可以怎么办?”……这位老师聆听了学生的愤怒情绪,聆听了学生的委屈,对学生有了尊重和理解、支持,再进行教育就有了学生可以接受的心理基础。
5. 学生勤动脑、会思考
一堂好的心理课要注重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人我之间思维方式的不同,思考不同思维方式对人产生的不同影响。如在“体验合作”主题教学中,教师引导同学们思考合作的重要性时,有的同学认为生活中更需要独立思考,需要个人的独创性,不必与人合作也可以把事情做好;有的同学则认为生活中多与人合作,可以借人之长,开拓人的视野,使人更善于创造,把事情做得更好,还可以增进友谊。通过二者思维方式的比较,学生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有些心理问题是因为学生缺乏移情与移位思考造成的。如,针对合作伙伴之间常见的矛盾冲突,通过让学生互换角色扮演,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可以转化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其心态的调整。
学生能联系自己的情况进行反省。每一项活动设计要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必须通过联系学生自身实际,使学生思考自己的心态,学会自我调节。如,让学生“回顾自己曾经与人合作成功或失败的一次经历,想一想你当时是如何做的?如何想的?”借此反思自己的心理困扰或经验,调整自己的心态。
6. 重视分享交流,善于利用学生资源
好的心理活动课要体现学生智慧的流动,通过点、线、面的交流使学生的智慧在集体中得到共享。
心理课堂中的“点”是指每个学生。每个学生都要在课堂中进行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这种分享有时在全班进行,有时在小组内进行。心理课堂中的“线”,即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参与活动之后,通过分组讨论交流,互相分享交流内在体验,以便获得更多的心灵碰撞机会,从彼此的经验中获得成长。当学生有疑问时,老师可与学生对话,共同探讨,启发学生思考。心理课堂中的“面”,即把握全班同学的整体情况。如在小组讨论之后,小组派代表以板书、口头表达、表演等多种形式向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大家讨论、交流的结果,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一定要及时总结学生的智慧,并加以归纳成为课堂学生的具体成果,这可以极大鼓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 重实践练习,学以致用
一、以“趣”激活历史课堂
历史的最大特点是真实性,初中学生认识和思维还处在感性阶段,这就决定了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了。为此,作为历史教师,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
(一)优化导入,激发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必须讲究导入艺术。成功的导语能够承上启下,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如:讲授古希腊的历史时,就可以借着奥运会的相关内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使学生对古希腊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二)创设情景,以情求趣。初中学生形象思维强,但是对于久远的历史难以感知,我们可以借助历史图片和视频,创设丰富的情境,把抽象的历史概念变成学生可以感知的历史形象,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思想受到启迪。
从教以来,我很注意收集整理一些历史教学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辅助材料,中国现代史有很多记录片,如果采用记录片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很容易调动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更容易直接感知触摸历史。举例说,讲到“”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观看记录片“召开”、“开国大典”的视频片段,形象直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为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活跃课堂,也可适当采用颇受学生欢迎的flas。我主要使用过《烽火戏诸侯》、《完璧归赵》、《清明上河图》、《爱我中华(56民族图片展)》、《七子之歌・澳门》、《乡愁》、《台湾,我的兄弟》等flas,flas配合歌曲(或者朗诵)、绘画或图片,往往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文史结合,渗透时事。讲《“走近创业年代的英雄”讨论会》那一课,我及时把它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联系起来,让学生谈谈他们哪些事迹感动了你,课后去做一件感动别人的事。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留意文学、关注时事,在课堂教学中处处结合文史、渗透时事,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实际与生活不远,历史实际与现实不远,今天就是明天的昨天。
二、让学生自己“动”起来
“历史教学关键在更新学习理念――从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所以我们的历史教学要让教学的第一主体即学生充分地“动”起来,如果不能做到这一步,就算教师再怎么想方设法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没有太大效果的。
(一)课前预习必不可少,方式要多样化。可以是课堂上给时间预习,也可以是课外时间的预习;可以就某一事或某一人进行评价性地预习;可以研究某一时期的得失,也可以考察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预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多样性的预习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至少选择一种方式预习,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预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预习既做到了学生先入为主,又逼着学生去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二)历史课堂要让学生“多问”。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也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那么如何促进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1、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在民主、愉悦、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答,思维活跃,那样必然会有比较好的学习效果。怎样让学生敢问呢?首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和看法。其次,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多肯定少否定,让学生经常品尝思维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再次,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提问,向老师挑战,向教材挑战。
2、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能有效地诱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提问。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要问”。根据历史学科特点设置问题情境可采取以下方式:⑴利用直观方法(多媒体、投影、挂图等)设置问题情境;⑵联系当前国际国内的时事焦点设置问题情境;⑶利用对某问题的不同观点或矛盾设置问题情境等。
3、教给学生提问方法,增强学生提问能力。掌握提问的方法是会提问的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当学生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所以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巧妙设问,通过提问使学生学会提问方法,掌握提问技巧,让学生“善问”。
(三)注重探究,历史课外活动不可或缺。历史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教师应提供较多的机会让学生尝试体验阅读、操作、表演、编辑、综合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就近几年来的教学,我设计和开展了下列活动:
1、办历史手抄报:将小报内容与课本紧密联系,既让学生锻炼了能力,又对学生的考试有利,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2、《讲成语故事,学历史知识》的活动课:通过演讲或表演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丰富了历史知识,活跃课堂气氛。
3、《展示五彩缤纷社会生活》一课:让学生自己分成衣、食、住、行四个部分进行展示,在谈笑间学生意识到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同时领悟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自不易。
4、以游戏竞赛的方式进行选择题复习:这种小组比赛游戏式的教学方法气氛活跃,效果很好。
历史教学从课内到课外的“动”的各个环节并非相互孤立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动”。
总的来说,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历史情感,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M]
一、将第二课堂植入军事理论教学的益处分析
军事理论课程开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能够运用课程当中学习到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军事理论分析和认识重大的现实问题。从这一点上来说,军事理论课程对于同学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对于军事理论课程而言,仅仅只是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它不能够满足学生实践应用的需要,把实践教学充实进入军事理论教学的框架当中,是适应现代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发展规律的尝试。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正好能够补充第一课程实践教学的短板,可以充分的利用各式各类活动、比赛等相关形式开展教育实践,将军事理论课程内容所涉及到的军事理论、军事技能、军事装备以及现代化的国防知识等内容与现实问题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活动或比赛等形式主动参与进入课堂的教学过程,从而真正的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一边加深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一边运用自己的理解参与现实问题的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能更好的消化和吸收现代国防教育的知识,增强爱国主义信念和强国富民的历史责任感。
二、第二课堂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第二课堂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的,有利于学生课余时间发展特长、增加学识、陶冶情操的学习、教育、交流和实践活动,一般分为学术研究交流、文学艺术活动、社会实践、主题讲座等形式。从概念上我们不难看出第二课程重在实践,活动载体可以是多样化的构成,教学内容则依托于第一课堂,因而可谓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因此,当把它植入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框架时,我们必须遵循第二课堂的运行规律,将其作为军事理论课程课堂教学的补充环节,通过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模型,帮助学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当中,从而更好的消化和理解课堂上面所讲授的知识难点和重点。
(一)以学促建,展开军事理论知识的实践教学
在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思考问题,同时还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目的,而连接这两者之间的桥梁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一些专家对于学习兴趣培养的理论可以得知,学习的过程对于情境的依赖比较多(比如格式塔学派的观点就认为学习是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反映)。因此,设置较好的学习情境对于学习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借用第二课堂的活动载体,军事理论课程可以通过专题学术讲座的形式开展,而授课的老师可以以讲师团的形式打包授课,即根据不同的军事专题,安排不同的授课教师主讲。这样做的好处是教师能够节省精力,将全部的能量专一用于某一个领域的问题展开充分的论述,学生能够对这个专题的问题形成充分的理解和认知。军事理论课程是一门要求较高的综合类课程,要求教师对于国际形势、理论、高科技发展以及必要的军事理论知识都要有所涉及,这对于目前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师队伍来说确实要求相对高了一些,因此,利用专题学术讲座的形式可以帮助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减轻工作的压力,让他们专心于自己的学科背景进行授课,这样对于军事理论课程的实际授课效果也有所提升。
(二)以赛促建,展开军事理论知识的实践教学
辩论赛是第二课堂的另一种常见的活动形式。这种形式的好处是需要学生进行初赛、复赛、复活赛、决赛等多轮的控辩参与,在多轮的参与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有一个反复强化和加深的过程,因此,能够牢固的将知识点记入脑海。另一方面,由于辩论赛通常对学术性的问题不会产生定论,没有所谓的对错之分,参与的控辩双方主体只要能够围绕自己的论题,形成自己的逻辑即可。因此,学生在利用辩论赛学习军事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会存在过重的心理负担,能够大胆的解放思想,展开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运用综合知识分析和认识国防普及过程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同时对世界国防科学的发展也能够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
另一方面,除了辩论赛以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多种比赛形式展开军事理论课程的实践学习。通过规定主题,让学生自由展开联想,在学生为了提高参赛质量,围绕主题去图书馆或者利用其他社会资源寻找比赛资料的时候,实际上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综合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他们不仅能够学习到与主题有关的军事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学习到很多延展出来的周边的综合学科知识,比如历史知识、科技知识、文学知识等,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来说也是非常有益的积极学习行为,值得推广。
(三)以交流促建设,展开军事理论知识的实践教学
第三个利用第二课堂的手段增强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是通过开展必要的交流活动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主要采用的方式有三点:一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学生外出去军事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或者其他国防院校进行参观、走访和交流;二是采取引进来的方式,积极的邀请革命老、国防教育专家和其他兄弟院校的校友走入校园,与本地的学生就国防教育普及以及军事理论课程开展的情况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三是采取内部走动的方式,就是在校园内院系之间以交流会和座谈会的形式,组织本学校的学生互相之间定期开展学习交流与讨论,就学习的得失心得进行沟通,同时邀请军事理论教学的老师参加,教学相长,促进学习。以交流促建设的好处在于能够充分的碰撞学生的思想,以头脑风暴的形式提升军事理论课程学习的实际效果。
二、物理艺术活动的原则和形式
物理艺术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辅助教学手段,可采取学生自愿、自主、自理,教师帮助的原则,但不可过多过滥,影响正常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应不失时机给予指导与鼓励,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定时为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同时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形式多样的评价标准来鼓励他们的艺术活动。物理艺术活动形式活泼而生动多样,有很多艺术形式都能借用。如学生喜闻乐见的笑话、游戏、书法、绘画、魔术、谜语、哑剧、顺口溜、相声、小品、科幻作品等。不同艺术形式的采用可根据学生实际、地方艺术特色及学校条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我多年的实践,抛砖引玉,举例说明,以供参考。
1、笑话
课堂中用上适当的笑话能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例如我在教授三孔插座的连接时,就用了一个笑话,“左零右火上“帝”地),接错了要去见上帝,既顺口又好记,也好笑,相信学生一辈子也忘不了。
2、书法与绘画
中国书法历史渊源流长,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生活在这种土壤上的中国人对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情有独钟。讲授物理概念、物理公式、物理用语时,可采取物理公式、用语书法竞赛、展览等方式,以加强物理公式、用语的规范性训练,同时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与享受。
许多学生对绘画兴趣很浓,物理课本上也有许多插图、漫画,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绘画作品,如漫画、卡通画、简笔画等表现所掌握的物理知识或仪器装置图等,如电路的设计与连接,简单机械的组装等,通过板报、课堂展示、竞赛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既强化了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又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在电脑逐渐普及的情况下,也可播放或创作多媒体动画来自主学习物理知识。
3、谜语
中国的谜语传统悠久,博大精深,并蕴藏了丰富的智慧和知识,为广大学生所喜爱。以谜语形式展示物理知识是一种有效手段,如“悄悄过河(打一物理名词)――密度;景德镇(打一物理名词)――磁场;势均力敌(打一物理名词)――平衡;对于谜语的谜底,学生会千方百计找到,充满乐趣。
3、游戏
游戏是青少年的天性,也是成年人乐此不疲的。游戏多种多样,有扑克、棋类等,或将物理实验游戏化,适当地将物理知识贯穿于游戏之中,并制定一定的游戏规则,使物理知识潜移默化地给游戏者熏陶。如将初中物理知识中的物理量、物理单位、物理公式寓于扑克游戏中,把初中常见物理量制成扑克正面,人数不限,根据抽到的扑克说出对应的单位公式等,如此,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时间寓教于乐,另一方面,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4、魔术
魔术表演颇具吸引力,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更促使学生了解其中的物理知识和破除封建迷信。如点不着的棉布―― (物体的热传递性),这个魔术,只需一枚硬币,一块棉布。用一块棉布裹一枚硬币,绷紧一点。这时,你把一支点着的香烟绑在棉布上,直到香烟熄灭为止,你会惊奇地发现,不但布没有烧着,就连变焦了也不会,仅仅留下了一块烟斑。难道棉布有魔力?其实不是,实验证明,金属比棉布导热快,在烟火接触棉布时,热量立即被硬币吸收,不能是棉布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因此,布并不会烧着。这是利用了热的传递性知识。热的传递性知识的运用在生活中也不少,如煮饭的锅等都是用热的传递性较好的金属。
5、哑剧
哑剧是通过滑稽手势语言表现一定内容的艺术形式,也称哑谜。可以用一定的滑稽动作表现正确或错误的物理基本实验操作或其他物理知识。
6、顺口溜
对于许多物理中需要记忆的知识采取单纯死记硬背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也是很难奏效的,反而打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兴趣。如果鼓励学生将这些内容编成顺口溜的形式,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学生会兴趣大增,促进物理的学习。
7、创作科幻小说及童话寓言故事
创设情景。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设计情景化、角色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投入、自然地实践语言活动。
可操作性。活动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难度适中;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任务分配;指令简练、清晰,学生对活动有认同感,积极配合,以保活动的顺利完成。
趣味性。考虑学生的年龄、知识和时代特点,使活动具备趣味性、多样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语言交际性。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将活动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在活动中学习语言、使用语言的目的。
二、课堂活动存在的问题
1. 活动面向全体,但“易放难收”。活动贯穿“任务”,但操作繁琐。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易因为组织不流畅而造成注意力分散。
2. 活动富趣味性,但忽略语言习得。造成此“局面”的原因是活动的设计过于简单,活动内容过分强调了活动的趣味性,而忽略了语言交际性,与教学目标不吻合。从而令学生的注意力只集中在活动趣味,丢掉了活动的原来意图。
3. 活动安排丰富,但不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导致活动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同样导致学生没有统一的注意力。
三、运用感统训练方法的意义
该训练方法的研究目标主要是指依靠工具及各种有趣味性的活动,调整孩子(年龄段在0D12岁为宜)的注意力,提高记忆力,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对目前课堂活动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品质可以提高课堂活动的效能。本实践研究主要是把感统训练方法“移植”到课堂,与课堂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在新的活动形式中,达到调整孩子注意力,提高记忆力的目标。从而解决课堂常规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1. 调整注意力
感统训练研究显示,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频繁地改变注意对象。做作业时不能全神贯注。注意力不集中常分为:视觉注意力障碍和听觉注意力障碍。有视觉注意障碍时,表现为不喜欢看书,阅读时粗心马虎,容易出错。有听觉注意障碍时,上课听课特别不专心,平常别人对他说话他似听非听。因此,这些孩子难以服从指令完成任务,甚至要大人不断的发出语言命令时才开始去执行任务。
把活动任务提前,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组织活动之前,提前一至两个环节,把任务或者参与人(适当要向注意力较弱的学生“倾斜”)提前公布。使学生学习思路清晰,培养学生带着任务目标学习的习惯。
分配好活动“角色”,让人人有“职责”。活动的组织过程往往不能兼顾所有人。在这种情况下,要把活动的任务“细分”,如一部分人参与游戏、竞赛,一部分人负责纪律,一部分人负责评价,一部分人负责观察学习,准备第二轮比赛。这样就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各尽其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而不会造成个别学生因为“没事做”而分散精神。
活动设计加强视觉的移动速度、扩大视野,和反复大量的听力训练。真正达到注意力集中。如图示:
把图形换成单词,要求学生边说,边找出相同的单词,这样既能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又让学生在参与中大量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