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8 05:08: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幼儿园游戏学习材料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科学角是幼儿园为科学活动而专门设置的空间,科学角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操作和探索,从中获得科学经验。教师在科学角中投放的材料应贴近幼儿生活,并根据幼儿年龄特征的不同发展水平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以丰富有趣、具有挑战的材料让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促进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
那幼儿园小班幼儿有什么特点呢?小班幼儿是指在园3-4岁的幼儿,刚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虽然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科学教育,但是他们有对周围事物的强烈探究欲望,探索自然现象和参与制作活动的兴趣。他们身体和手的动作已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喜欢并能较好地进行独自游戏。
也有无数实践证明,材料是操作的物质支柱,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就决定了幼儿的学习必须通过操作具体的材料。因此,在科学角中,为幼儿设计提供适宜的材料,为幼儿了解周围世界,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
一、小班科学角材料投放的问题
1.科学角提供的材料与幼儿年龄特点
幼儿园各个班级的科学角有很多的活动材料,但是在偶尔会在小班的科学角发现,有些不太适宜的材料。比如说需要很精细的动作才能完成的,材料的原理深奥难以理解,所以产生的现象是,科学角材料刚刚上架展示,幼儿兴奋不已,争着抢着要去科学角,恨不得都自己玩,但是不久之后,幼儿就没了兴趣,不想玩了。因此,老师要为小班幼儿的科学角提供适应他们年龄特征的活动材料。
2.科学角提供的材料形式内容
笔者观察了解,在许多幼儿园小班科学角中提供的材料雷同单一,提供的多数都是卡片、图书、瓶罐、胶棒等现成材料,这些材料幼儿常见以致失去探索兴趣,而且可活动范围小,都只能在教室中操作,可利用的资源太少。另一方面,一些半成品或是属于原材料的材料,教师们却很少,甚至是不予投放。
3.科学角提供的材料与幼儿意愿无关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计划中,常常是老师列出区角的活动与主题相关,而且这些主题活动是安排好的,刚实施主体时幼儿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学习,时间久了,也就成了展示品,很少有幼儿会去关注它。科学角的创设是一个集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为一体的过程,幼儿对科学角的材料并不感兴趣,老师也未及时给予引导和启迪,幼儿自然对科学角不闻不问。
二、小班科学角材料提供的对策
(一)小班科学角材料的提供应基于幼儿的兴趣
小班科学角材料提供一定要基于幼儿他们自己的兴趣,让幼儿自愿选择,乐于操作,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因此,科学角材料的提供首先应当是幼儿感兴趣的,喜爱的,能够激发他们探究欲望的。如果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只是为了摆设而摆设,只是考虑自己的想法,而较少照顾到幼儿的意愿,那我相信科学角的活动不会有什么效果,不能够发挥科学角设置的目的。其次,在主题活动的大目标下,科学角活动是能为了实现目标而开设活动的,因此,在材料的提供还要适应教学目标,同时,又遵循幼儿自主活动的原则。
(二)小班科学角材料的提供应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教育的最佳性在于它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不超出发展水平,遵循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此,科学角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应有层次性,首先,小班提供的半成品操作材料不宜过多,因为此时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小肌肉的发展水平还不完善,还不能完成超出能力的复杂的操作。其次,针对同一年龄班不同能力的幼儿,投放的材料难易上也应有区别。如小班的幼儿在拼图时,可提供直线的彩色拼图,或是简单的动植物拼图,或是需要构思的大范围的拼图。
(三)小班科学角提供的材料应丰富多样,循序渐进
即使是好玩有趣的活动材料,如果总是放在那里一成不变,也会失去它的魅力。从多方面看,也并不是材料越多就越好,而是要针对同一班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难易不一的操作材料,有效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应及时补充、调整材料,根据幼儿新的兴趣和需要,改进开发挖掘新材料,能使幼儿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循序渐进得到发展。活动材料按照成形与未成形的标准来划分,在科学角中投放的材料有这四类:成形类材料、玩具类材料,手工制作类材料、未成形的材料。未成形的材料也同样能发挥小班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甚至更甚于前者。因此,在投放材料时也可以把它们考虑在内,但要适宜幼儿的能力。
(四)小班科学角活动中教师应给与一定指导
科学角活动虽是区角活动,以幼儿游戏操作为主,但是小班幼儿年龄小,能力弱,离不开教师指导帮助。在小班科学角活动中,仅创设了环境,投放了材料,但没有教师的辅助是不行的。教师的参与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由于科学角活动是一个低结构化的活动,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做足充分的前期工作,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最后,幼儿的自主探索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其效果不可能立即显现,因而不能认为因为一次没效果,所以就不去做的急功近利的想法。
总之,我们应该让科学角活动成为幼儿自由探索,自主操作的活动,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使科学角活动成为有利于孩子自主性发展,提高幼儿学习能力,帮助幼儿个性发展的一种宽松、自由的活动,而不仅仅是支持幼儿在科学领域内的发展。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浦园路幼儿园)
【参考文献】
[1]董娜.浅谈幼儿园科学区角材料的投放《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5期
[2]王冬兰主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曹宇.幼儿园科学角材料投放及使用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1)
[4]韦钰.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一)拓展幼儿探究空间
科学游戏活动是幼儿走向科学世界的第一步,教师引导幼儿亲身感受科学的神奇与魅力,体验快乐。幼儿园的科学游戏活动内容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知识,极大地拓展幼儿的探索空间。
(二)释放幼儿的探究力量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是立足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因此,开展幼儿科学游戏活动,充分挖掘他们在这一方面的天赋,养成爱护自然、关注社会的优良品质。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同时,科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孩子们对科学现象感兴趣,激发他们敢于探索、爱独立、爱思考的热情。
(三)培养幼儿的良好性格
科学游戏活动也能较好地培养幼儿的完美人格,在活动中,幼儿也能学会实事求是、及时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并且热爱生活。幼儿在感受周边环境的时候带有的感性色彩很强,科学游戏活动在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之后,从而引导幼儿对于客观世界的美好向往,初步促进幼儿形成良好性格的培养。
二、幼儿科学游戏活动材料准备存在的一些问题
幼儿园科学游戏活动中,活动材料是活动进行的前提,因此准备材料的环节便至关重要。材料准备的时候,部分幼儿教师还存在不少问题,对于材料的分类、摆放、呈现以及卫生安全等方面,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
(一)材料种类及数量不丰富
在幼儿园的科学游戏活动中,如果操作材料的类别及数量不够丰富,那么就很难达成活动的目标。如在“传声筒”这个游戏活动中,传声筒利用的就是声波引起固体振动传播的原理。线在拉直后与固体相似,可以提高传声能力,达到传声目的。如果材料准备不够,幼儿就无法通过各种物质来比较传话效果,也就令多种感官去感知失去了意义,其活动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二)操作材料呈现方式不当
在游戏活动中,需要材料的摆放合理恰当,教师指导幼儿的操作才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例如在“神奇的纸杯”这一活动中,将操作材料全盘摆放在幼儿面前的课桌上,那时幼儿的注意力则都会聚集于桌面,作材料所吸引,从而使得幼儿难以专心听教师讲解。科学游戏活动的中心点是“以材料说话,让材料引领幼儿学习”,因此对材料的呈现方式很有讲究。
(三)材料的安全与卫生考虑不全面
幼儿园时时注意安全与卫生,科学活动中也不例外,这是幼儿园开展科学游戏活动的大前提。可是教师容易在组织科学活动时,对这方面考虑不周全。
三、操作材料的合理投放,有助于幼儿科学探索
幼儿园的科学游戏活动中,材料的使用得当能转化为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动力,反之,则会使幼儿对科学感到枯燥和乏味,如何才能让操作材料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科学探索呢?
(一)丰富材料的数量和种类
材料的多种多样,蕴含的教育价值高,能够引起幼儿的注意,吸引他们去探索,因此在选材上,一是要拓宽科学操作材料的选择渠道,以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为主线,使其激发幼儿的探索欲。二是材料要直观形象,幼儿的是直观形象思维,他们对生动的事物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材料的投放也要以直观形象且美观的操作材料为主,有利于科学活动的成功展开。
(二)材料投放和呈现要适宜
在活动中,材料摆放要方便幼儿操作,同时要保证在操作后获得相关经验。在小班活动“降落伞”中,老师提供了胶带、剪刀以及各种各样的辅助工具投放在桌面上,进而直接影响幼儿的操作及活动效果的达成。因此活动中的操作材料最好放在幼儿的视线外,要注意分层次,避免造成混乱。此外,考虑到幼儿的身高、年龄特点,教室里所创设的数学区、探索区等区角的操作材料投放位置不宜过高,空间要适宜,这些区域的创设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索欲望。
(三)操作材料要卫生与安全
幼儿操作的材料的安全与卫生至关重要,作为幼儿教师,在活动中也必须要增加自身的安全和卫生意识。如“没有颜色的世界”的活动中,幼儿蒙上眼睛在黑暗的世界中探索,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是否安全。这时就需要教师为幼儿准备一块宽敞柔软的空间,避免意外的发生,在活动前还要给幼儿提示正确又安全的活动方法。此外,材料的投放也要保证卫生。教师在注重安全卫生的同时也给幼儿做了好的榜样,并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有了良好的操作习惯,幼儿在科学游戏活动中,也才会有更多的发现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200
曾经看到一则名叫“太难了”的网络视频,视频内容是:一个看上去像是幼儿园大班的小女孩在奶奶的“指导”下背诵乘法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三十五……”,一旁的奶奶厉声呵斥小女孩,反复练习“三五一十五”10次,小女孩磕磕绊绊都说对了。可接下来小女孩从头开始背,一背到“三五”时就会出错。最后小女孩哭着说:我一点都记不住这“三五”,这“三五太难了,太难了,一点都不简单”。
看到这则视频,我为这个小女孩难过,更为现在的幼儿数学教育难过,孩子这是在学数学么?这样的“学习”有意义么?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幼小衔接”么?从这个案例至少可以看出两个问题:第一个,学习内容“小学化”。乘法口诀应该在小学2年级才会接触到,在幼儿园大班阶段来学习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第二个,学习方法“小学化”。没有实物或图片来辅助,没有学习情境,没有方法引导,完全是在成人高压下的死记硬背,学习过程不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
《指南》指出:成人应该“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如果没有学习材料,不能通过生活和游戏情境来构建这些知识,而是一味地要求幼儿通过机械识记得方法“记住”这些知识,很可能会摧毁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会导致幼儿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乃至厌恶、憎恨的负性情绪。可现实中,有很多幼儿在成人“赢在起跑线上”错误思维的指导下,正经历着视频中小女孩的遭遇,正接受着这样的数学教育。除了家庭因素影响,社会舆论、社区、幼儿园、小学等因素相互关联、错综复杂,也是造成幼儿数学教育“小学化”的因素。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机构,在预防和纠正幼儿数学教育“小学化”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操作活动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重要形式,学习材料是幼儿操作活动的载体,是幼儿数学学习的重要媒介。幼儿正是在与数学材料的互动过程中获得了相应的体验,构建起了相应的数学概念。在这里,我主要从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面来谈一谈幼儿园数学教育如何避免“小学化”。
一、数学材料来源于生活,符合幼儿认知经验
幼儿园数学教育“小学化”的表现之一便是让幼儿学习那些远离自己生活,在生活中很少有机会运用的知识,正如那个小女孩背诵乘法口诀。幼儿生活在数学的世界里,数学教学活动如果来源于生活,或者以生活情景为素材,对幼儿的学习就会更加有意义。比如大班数学活动:小老鼠买米。教师将空的可乐瓶和矿泉水瓶修剪成大号和中号的“米罐”,把一次性纸杯当成最小的“米罐”。这些简单而且幼儿熟悉的学习材料与“小老鼠买米”这个生活情景结合起来,能帮助幼儿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从而在操作过程中感悟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二、数学材料要有层次性和变通性
强调材料的层次性,主要是因为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在数学活动别明显,面对同样的材料,有的幼儿轻松完成,完成后无所事事;有的幼儿感到困难,迟迟完成不了。因此,教师在提供数学类材料时应尽量体现层次性,在难易程度、操作规则等方面多一些变化,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要。如,提供同一结构不同层次的材料,实物、实物图片、点子符号、数字等不同层次的材料可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幼儿,又能适应幼儿从直观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趋势。还可以提供同一概念多种变式的材料,比如提供多种多样的三角形,让幼儿充分观察之后归纳三角形的本质特征。
强调材料的变通性,主要是指充分挖掘材料的价值,做到“一物多用”。比如对于幼儿收集的瓶子,可以让幼儿点数总数;可以让有按高矮排序;可以让幼儿找出第N个瓶子,发展序数概念;还可以玩分类游戏――按材质分类,按瓶子的功用分类,若为瓶子穿上不同颜色衣服,还可以按颜色分类……这样,通过目标和规则的变换,同一组材料可以支持幼儿多项学习活动。
三、数学材料要有适度的开放性和结构性
幼儿在与数学材料的互动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材料的结构性过高,就容易限制幼儿的想象和操作,幼儿的操作学习过程往往呈现出高结构、高控制的特征。例如,在学习数的组成与分解时,常见的材料是实物或图片,常见的教学过程是幼儿先观察教师演示实物或操作图片,得出数的组成的规律,然后进行操作验证并口述结果。操作材料结构性过高,幼儿虽然可能学到了数的组成与分解的知识,但并不能体现出建构数学关系的思维过程,不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数学能力的形成。
幼儿学习的性质由环境决定,孩子需要一个可以让他们选择的环境,来培养和表现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而这个可选择的环境有一定界限,通常情况下由教师所提供。教师可选择孩子喜欢的内容,也可以从孩子的问题和矛盾冲突中确定孩子的学习内容;教师可选择各种不同的材料,通过接触具体事物和感性形象,来感受信息积累经验的学习。选择的原则是尽量让学习材料传递更多的信息,蕴含更多的学习价值。然而在具体实践中,教师们往往根据自己教育教学的方便性考虑环境创设,凭主观感觉评价好看或不好看、适合不适合。本文将关注幼儿园学习环境的创设。
二、幼儿园学习环境的创设
探索周围环境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吸引人的环境,孩子们自然就会被吸引去进行摸索,不论这个环境是家庭、公共场所或者是幼儿园。为幼儿创造一个安全的、好玩的、受欢迎的学习环境,需要经过认真考虑和规划。幼儿玩乐的场所,日常的活动区域以及将家庭文化融入环境的方式等,都是需要进行规划的内容。此外,还应该考虑空间的灵活性,保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适应孩子们年龄、兴趣以及特征的变化。
1.创建肯定的环境
肯定的环境,意味着幼儿能够接触到的任何事物都是安全的,并且适合他们使用。要保证这一点,幼儿园里需要有成年人持续做安全检查,在确保环境安全之后,教师就可以退到一边留出空间让孩子们自由探索。有时候幼儿会以让我们极度惊讶的创造性方式来使用材料,当感觉一项活动让我们担心时,不妨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这项活动危险吗?孩子们能从中学到什么?
如果确认这项活动只要有人在旁看管就是安全的,那就呆在附近。对于孩子们可能学到的内容要多想一想、思想开放一些。如果活动不安全,除了粗暴地制止,更应尝试寻找其它类似活动以安全的方式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例如,孩子发现摇晃杯子液体就会出来,开心地四处摇晃,倘若担心地上的水太滑会让孩子摔倒,可以在室外或者水池提供塑料瓶给孩子以替代这个活动。教师有责任保护孩子的安全并且鼓励他们从好奇中学习。
2.根据孩子的特点布置环境
孩子们经常为玩具发生争执,由于自我中心是这一时期幼儿的突出特点,对他们说“不”或者让他们分享是很困难的。在某些活动和场合里,幼儿能够进行分享、合作,但仍需教师较多的指导。因此,阻止冲突的一个方法,是建立一个能满足幼儿需求的、足够丰富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玩乐的方式才能够让自己也能够让老师满意。为实现这一点,环境布置的时候老师需要思考以下问题:
游戏时孩子们最需要什么最喜欢什么?
孩子们喜爱的玩具都有多个吗?
什么区域最容易被成人说“不”或者需要最多的成人引导?
如果孩子想自己玩或者只跟几个好朋友一起玩,有没有足够的空间?
有没有给孩子留出足够的运动空间?
思考的过程中,除了增加玩具的数量,老师可能还会想出别的办法对空间进行改变或进行新的尝试,从而使空间更符合需求,减少孩子的冲突和老师说“不”的次数。
此外,这一年龄段幼儿的兴趣往往并不稳定,喜欢的区域会随着时间而改变,要跟随孩子们的兴趣随时做出改变。
3.投放开放式材料
有时候其实不必花太多钱,就能找到孩子喜欢的东西。例如,孩子手中的勺子。勺子很轻,孩子能够握住它;他尝了尝发现不好吃;他长时间抓着勺子发现了各种可能的玩勺子的方式,包括触碰、品尝和制造噪音。对于孩子来说,这些体验都充满了发展各种感官的机会。
当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玩乐材料时,最好的玩具是那些能带给他们不同体验的材料。能以各种不同方式使用的玩具被称为开放式材料,如积木。积木可以用来建造塔、房屋、动物园、床以及孩子可以想象出的任何东西;积木还可以成为凳子、道路和斜坡。孩子们往往有着令成人惊异的玩法,在类似的活动,孩子的想象力、操作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都能够得到发展,这是电动玩具所望尘莫及的。
教室里可以考虑的开放式材料:积木、毛绒、泡沫、硬纸板、装酸奶、咖啡等的干净空容器、饼干盒,纸箱、量杯、洗衣液瓶子的盖子……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给孩子们创设一个工作区,提供沙子、木屑、肥皂水、海绵、石块、土、树叶、纸屑、纸条,等等,那里很快会变成孩子的天堂。
4.走进自然环境
孩子们非常渴望体验真实的世界。有没有见过一个孩子迷恋一片树叶?有没有注意到孩子在看到小虫的时候会有多么不同的反应?体验过青草、小虫、树木、岩石和山间的孩子将更可能关心自然环境,具有更多的爱心。很多幼儿园场地有限,但即使很小的空间也可以创建花盆式花园。为孩子寻找生长容易的植物,撒下种子,当长出草叶的时候,鼓励孩子们观察、记录。
如果幼儿园有适当的户外活动区域,在户外活动时可以让孩子带上一些室内的玩具。要知道,沙坑里积木跟教室里的不一样,有了完全不同的吸引力。水泥地上画的粉笔画可以拍下来,这样即使被雨水冲走也不会被忘记。室内的几乎所有活动都能以某种形式在户外开展,当教师足够开放的时候,孩子们就能在新的空间进行自由的尝试。
总之,环境在幼儿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幼儿创造一个安全的、好玩的、受欢迎的学习环境,需要经过认真考虑和规划。幼儿玩乐的场所,日常的活动区域等都是需要进行规划的内容。此外,还应该考虑空间的灵活性,保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适应孩子们年龄、兴趣以及特征的变化。我们可从孩子的游戏和活动中,确定孩子的需要,尽量让学习材料传递更多的信息,蕴含更多的学习价值。
参考文献:
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幼儿的生活是幼儿园课程整合的基点。幼儿园课程与幼儿的生活世界距离越近,越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学习也就更有效。由此我以个别化学习活动为载体,立足幼儿的生活实际,将生活情境置于其中,努力创设生活化的个别化学习内容与环境,让幼儿在生活中游戏,在游戏中学习。
一、个别化学习活动内容源于生活
1.幼儿自身的生活内容
教师应结合主题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和材料,创设生活化的游戏情境。如,在“周围的人”主题下,我们利用教室储物柜创设了给朋友送“快递”的情境,关键经验是:感知空间方位概念,学习简单的推理判断。幼儿根据货物单上的提示,寻找朋友所在的柜子,并将朋友所需要的物品数量、类别正确放入。操作提示:层次一:根据提示卡的直接提示将货物分发到相应的“房间”里。层次二:根据提示卡间接提示分析其中线索将货物送进相应的“房间”。又如,“营养早餐”的区域,幼儿通过摆弄食物小样,体验制订早餐的乐趣,从而养成合理、科学的进餐习惯。中班后期的幼儿对自身的穿衣打扮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是幼儿生活中每天必须面对的最为密切的内容,为了让幼儿满足装扮的需求,在“时装会”区域里我们投放了各种男女不同季节的时装书籍让幼儿通过剪、贴、拼装等方法设计出自己满意的时装。这些基于生活而设计的情境,可以将幼儿的学习、游戏与其生活紧密相连,这既是生活又是学习,二者融合的活动充满着人文关怀,不仅推进了儿童的个体建构,更为儿童的游戏注入了新的意义。
2.幼儿家庭的生活内容
家是幼儿最熟悉和喜爱的地方,是幼儿生活的第一环境,许多与家庭有关的生活内容都可成为个别化活动的内容。如,“装配电池”:家里的时钟没电了;淋浴器内电池没了;赛车、电动玩具内电池用完了;家里新买了几个搁物架……一系列的问题都会涉及幼儿,父母在更换电池、装配隔物架的过程中幼儿耳濡目染,通过主题“玩具总动员”“常用的工具”“周围的人”活动的开展幼儿更是产生了强烈的操作欲望,“装配电池”“装配笔”“装配架子”的活动油然而生。
3.社区中的生活内容
社区是幼儿天天可以接触到的外部环境,只要是与幼儿的生活有联系的,教师都可以从中选择有价值的内容作为个别化学习活动的素材。如,去“点心店”买东西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其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幼儿与人交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加上“儿童早期的数学学习本身需要借助一定的生活经验背景和问题情境,通过基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进一步启发孩子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所以本班数学区材料的投入,全都是围绕与幼儿息息相关的生活开展的,比如,“调查和统计朋友的生日”“乘地铁”“点心外卖”“电影院”等这些内容全部围绕生活实践,将数学的知识隐含其中,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就自然而然地会迁移运用了,我想:也许这才是数学教育的一个出发点和宗旨。
4.幼儿生活中兴趣点内容
幼儿的生活内容取之不尽,重要的是将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融入个别化活动中,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及求知欲。如,幼儿在生活中都喜欢气球,喜欢拿着气球抛接;喜欢吹气球;喜欢打气球的各种工具;喜欢它的爆炸声等,于是在科学区我们投放了各种打气球的工具、气球、扎结的绳子等,鼓励幼儿尝试使用各种打气用具、练习绕扎的技能,并能用气球美化环境。
5.满足幼儿个性需求的内容
现有的个别化游戏活动中,女生总显得很出挑,专门针对男孩子设计的,能让男孩引以为豪的却很少,针对班中男孩的表现,我开设了“玩具设计师”,这一区域,男孩非常喜欢。在这儿,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来完成自己的作品,“玩具设计师”共分三个区域:加工、维修、展示。女孩遇到玩具损坏的情况,男孩就会很有底气地说:“这是我们男生干的事情,放心交给我吧!”于是,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工作。随着活动时间、经验的不断扩展;随着展示材料的不断成熟,男孩都有了一种自豪感:看我们男孩多聪明,能设计出这么多高超的玩具来。这个在生活中形成的区域活动,也让孩子真正融入到了生活中,让他们体会到了在生活实际中工作的分配和不同工种的作用,也让很多男孩找到了自身的价值。
二、个别化学习材料取自生活
首先,数字学习。从幼儿园的相关学习材料以及我们学习数学的基本经验来看,数学是由大量的数字构成的。幼儿园学生接触数学的开端则是从数字入手的。同时,数字的学习也往往是促成其后续数学学科以及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
其次,数量关系。幼儿园儿童单纯的认识数字,并不是幼儿园数学教学的全部。在促进学生认识数字的同时,需要促进学生把握、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在幼儿园数学教学阶段之中把握、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是其重要环节之一。这是学生能够将所学转化为日后所用的重要基础。需要我们幼儿园教育工作者注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正式颁布了,这是继2001年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十多年后,我国幼儿教育出台的又一个重要文件。这十多年,正是我国幼儿教育经历大变化的时期。幼儿教育从大发展到大滑坡,直到2010年底国务院相关文件出台,发展才得以恢复。十多年来,过度的教育市场化导向,使《纲要(试行)》的贯彻执行受到了很大的干扰与阻碍,幼儿园教育教学所受的负面影响至今还依然存在。
一是幼儿园使用教材盛行。近些年来,打着《纲要(试行)》旗号所编写的各种教材(指幼儿用书)盛行。在许多幼儿园都可以看到幼儿人手一册书在上课,甚至有的是拿着音乐书上音乐课。英语教学在一些沿海地区已经成为所谓“高端化”和“国际化”的象征,在那里,幼儿每周或每天有英语课,甚至有半天中文、半天英语的幼儿园,而每人一本的幼儿英语用书就成了孩子们必备的课本。这些教材的背后实质上隐藏着利益的驱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已经被幼儿用书所控制。
二是幼儿园基本学习环境较差。在许多幼儿园,应有的玩具、拼图、积木、图书、画笔、画画用纸等很少,但数学练习册、描红本、写字本等却随处可见。在一些幼儿园,很少能看到幼儿的活动区域,即使有一些区域,也主要是作为幼儿下课后玩的地方,它们与日常的教学并无太大的关系。
三是集体上课多,幼儿自发学习时间严重不足。由于大量使用幼儿教材,又很少有可以操作的材料和玩具,因而幼儿的学多是集体教学,各种教材成为集体教学的主要用品。另外,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安排中,大量的活动都是由教师安排的,游戏、户外运动,甚至喝水、如厕等都成为集体性的。
以上情况是幼儿园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指南》颁布,将会大大扭转这种现象。但是由于《指南》是一个面向全国的文件,而各地幼儿园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因此,在具体贯彻《指南》中,还需要细化措施,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了解幼儿各年龄段和各领域的行为发展
《指南》是按学习与发展领域,分年龄段提出具体的目标和教育建议的,这在我国幼儿教育史上是第一次。198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是按大、中、小班提出具体的知识与要求,如小班会唱几首歌,中班会跳几个舞等。因此,《指南》提出的教育目标可以勾画出某个年龄段末幼儿学习与发展状况的大致轮廓。
《指南》延续了《纲要》所提出的五大领域,它综合概括了幼儿发展以及幼儿园教与学的问题,而贯彻《指南》,我们需要对幼儿各年龄段发展的状况做出具体的描述,这样,幼儿园管理者、幼儿教师就能更清楚地理解各年龄段幼儿是如何发展的,各年龄段幼儿具体行为是如何表现的。
幼儿的发展一般分为身体、社会情感、语言和认知四个方面。每个年龄段在这四个方面都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有的研究甚至列出了每半岁各方面的具体行为表现。既然《指南》已经分年龄段列出各领域的教育目标,那么幼儿园、幼儿教师对幼儿在各年龄段、各领域发展的具体行为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了这些了解,我们才能对幼儿阶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才能认识并珍视幼儿期游戏与生活的独特价值,认识到丰富的学习环境和有序的一日生活对幼儿的重要意义。
比如,幼儿身体的发展,主要就是指大肌肉发展和小肌肉发展情况。只有对各年龄段大肌肉发展有比较细的了解,才能合理地设置大肌肉活动的设备设施,安排足够的大肌肉活动时间,并组织开展能够促进各年龄段幼儿大肌肉发展的活动。同样,只有对幼儿各年龄段小肌肉发展有比较细的了解,才能有目的地提供各年龄段适合的操作材料,组织各种促进他们小肌肉发展的操作活动,如美工活动,玩桌面玩具,使用小工具等。
再比如,对三岁幼儿来说,分享与轮流都是很困难的事,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三岁幼儿的社会情感发展,强迫性地进行分享与轮流的教育,反而会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伤害。而大部分五岁的幼儿已经能够掌握轮流与分享技能了,不仅是因为他们能够比较好地控制冲动,还由于他们对时间概念有了比较好的理解。因此,对幼儿各年龄段认知发展的了解不仅能帮助幼儿园、教师设计符合幼儿发展实际的活动,还能对他们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幼儿适应群体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
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了解,不仅可以使幼儿教师比较细地了解幼儿是如何与别人沟通与交流的,还可以帮助他们采取一些具体的策略,促进幼儿利用语言解决问题、认识周围环境,以及了解文字符号意义。比如五岁的幼儿,在和别人争论问题的时候,已经开始使用推理,如“因为……”“所以……”等,就能比较好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再比如五岁幼儿的好奇心很重,他们也能理解更多的事情,而他们的问题也会更多。“为什么云会漂浮?”“婴儿从哪里来?”等是这个年龄问得比较多的问题。利用五岁幼儿语言发展上的这一特点,就可以更多地引导他们观察和探索周围环境,从而能帮助他们提高探索能力。
因此,全面了解幼儿各年龄段和各领域的行为发展很重要,幼教研究部门应当提供更细的有关幼儿发展的指标,并通过各种途径向幼儿园、向幼儿教师宣传;而幼儿园也要努力使教师比较细地了解幼儿各年龄、各领域的发展情况,使幼儿发展真正成为教育的出发点。
二、重视学习环境的创设,使幼儿真正能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学习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幼儿是在与环境与材料的互动中学习的。幼儿园教室内、外的环境,以及丰富可操作的材料,是幼儿学习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幼儿的学习就无法真正发生。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则指出,幼儿阶段是主动性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一个可以让幼儿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大量可以让幼儿主动操作的开放性材料,对于他们今后形成主动性的人格是有积极意义的。
《指南》在“说明”的第四点中强调,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因此,创设一个具有足够的、可操作的材料的学习环境对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很重要的,它充分体现了“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的理念。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如何为幼儿创设学习环境,如何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贯彻《指南》,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作深入的思考:
(一)基础性的学习环境
无论是什么样的幼儿园,也无论采取何种课程模式的幼儿园,都必须有一个基本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教室是按照幼儿不同年龄特点设置的,小班、中班和大班,教室内都应当有不同的学习区域,有各种可操作的、开放的(有的地方称为低结构的)、丰富的学习材料,即使是混龄班的教室,或是全园统一安排的各种集中学习区域,也必需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同样,一个幼儿园的整体户外环境也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幼儿进行户外运动和其它户外活动的需要。
(二)变换性的学习环境
所谓变换性的学习环境,是指学习环境要随着幼儿的年龄特点、具体学习目标和内容而变换。教室内区域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年龄班在区域设置上是不同的,比如小班的科学区和操作区,可以是合并在一起的,但到了中班或大班,这两个区就应当考虑分开;再比如,小班的积木区可能并不需要太大,而到了中、大班,积木区就要有较大的面积,可以让幼儿大范围地搭建。同样,材料的提供也要随着幼儿的年龄、学习内容而变化,如小班的角色区,主要是以家庭生活为主的角色扮演材料,而中、大班,则可能要有更多的社会职业角色扮演道具。由于幼儿园各年龄班的学习内容是要经常变化的,那么在区域设置、材料提供方面就要有变化和调整。比如大班后期会有阅读理解及符号书写等内容,书写应当成为幼儿实际参与的、与学习相关的活动,所以大班教室中可单独设立书写区。大班的积木区里,除了各种可以搭建的积木以外,还可有更多更复杂的辅助材料,从而使积木活动能与多个领域的学习结合起来。由此看来,变换性的学习环境实际上是与各领域的学习密切相关的。
学习环境的细化,需要研究部门提出比较具体的建议,而幼儿园则要根据本园的实际,明确基础性的学习环境的具体要求,同时根据各年龄班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区域、材料上的具体变换要求。
三、细化一日生活的具体要求,保证幼儿自主与教师安排有一个基本平衡
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保证,是《指南》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序的一日生活能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与秩序感,而在每天反复的各项活动中,幼儿就建立了常规,就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如何能使幼儿每天的生活既有教师安排组织下的内容,也有自主选择的内容,这是需要幼教研究部门和幼儿园认真加以考虑的。现实的情况是,一日生活中教师安排组织时间过多,而幼儿的自发自主时间太少。而大部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安排仅仅是一个时间表,对每一段活动基本没有具体要求。而且,一些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经常会因各种活动而随意改变,幼儿也就无法建立有效的常规意识。因此,必须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根据不同年龄段教育目标,细化具体要求,确保教师组织安排活动与幼儿自发选择活动之间有一个基本的平衡。
比如,小班幼儿动作比较慢,生活环节需要较多的时间,在吃饭、喝水、如厕、起床等活动时就不能催促,要有较多的等待,这就要求在小班的一日生活安排中给幼儿留有充分的生活时间。而大班幼儿需要独立制订计划,独立安排自己的工作,因此在一日生活安排中,就应充分给予时间让他们自己订计划并执行计划。
再比如,对于小班幼儿的数学、阅读和书写,一般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并不需要特别强调。而对大班幼儿,则要有针对性的数学活动,或集体或个别;要有围绕文学作品进行的讨论和交流;有和幼儿实际生活相关的书写等。因此,对大班幼儿的一日生活各项活动的安排中,数学、阅读与书写都应有不同的要求。
目前相当多的地区、相当多的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时间依然是半天带班半天备课,仅有一位教师和幼儿在一起,这种情况不改变,所谓师生互动、自发学习就会落空。因此,幼儿园的整体工作安排要适应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同时对不同年龄班的各个具体活动,都要有具体的要求。只有这样,一日生活安排才能真正保证幼儿与教师在学习中都能“分享控制权”。
四、细化领域内容和建议,努力使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得到具体落实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4―0068―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区角活动作为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活动和表现的机会,最适合幼儿个性的展现,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以其独特的“自由、自主、宽松、愉快”的活动形式深受幼儿的喜爱。
笔者多次深入幼儿园区角活动,发现区角活动是在开放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产生的,最能体现幼儿的本体性价值。幼儿园良好的区角活动环境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空间,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容易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一、概念的界定
区角活动是一种教育教学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操作、探索和交往的活动。
二、目标的界定
区角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通过操作摆弄的方式,在实践中完成自主学习的活动。它能增强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优势和获得成功经验的机会。
三、区角活动的设计
在开展区角活动的实践中,许多教师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还是非常深刻的,但在实践中却常常还停留在敷衍应付的层面。表现在区角布置得很丰富,但很多时候利用率不高,发挥的作用不大,区角活动的开展仍存在许多问题。区角活动的设计重点不是具体的教育活动,而是活动的材料投放、环境的创设,根据幼儿的兴趣、年龄特点、发展需要以及本班的主题等开设的若干活动区。这些活动区既是幼儿自主操作学习的阵地,也是老师实行活动区教学的重要前提和实验基地。因此,选择设计适合幼儿的区角活动至关重要。笔者建议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设计区角活动:
(一)操作材料的选择
1. 幼儿收集。幼儿收集的材料以自然材料为主,顾名思义是自然的,没有经过任何复杂的物理化学处理,它们向幼儿展示的是大自然的最原始的美,如饮料瓶盖、毛线、豆子、纸杯等。
2. 家长收集。家长收集的材料主要是由幼儿不便于收集的或活动开展中需要家长参与制作提供的,如高粱秆、玉米秆、麦秆等。
3. 教师收集。教师收集的材料主要是通过自身或者自己潜在引导的作用而需要的材料,如沙子、广告等这些不易收集的材料。
为幼儿提供和准备安全、卫生、可操作性强,避免不利因素限制幼儿的操作学习材料,能使幼儿在丰富的材料中、在开放的环境下,有更为广阔的创造天地。
(二)活动内容的选择
1. 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区角活动是集体教育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幼儿体验、建构、发展的媒介。随着不同主题的生成和更换,区角活动也顺应主题的变化而变化,这样不仅可以让教师明确每一个区角内容的价值目标,又能让幼儿在全方位整合的环境中互动、游戏、学习和发展。
相比较于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区域游戏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因此,我们幼儿园也开展了区域活动。
一、转变观念,营造轻松的心理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看上去是那么“神圣而不可轻犯”,教师滔滔不绝的“一言堂”,学生鸦雀无声的被动听,这样的教学状态是一个幼儿园、一群这个年龄段学生该有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而在课堂上开展区域活动,首先,教师就必须要转变观念,改变师道尊严的思想,在活动中,指导、倾听、观察和记录幼儿的活动,像一个大孩子,像一位好朋友一样和学生进行游戏活动,教师应为幼儿营造轻松的心理氛围。
先行组织者在活动中可表现为:(1)呈现“先行组织者”,即阐明教学目标呈现组织者唤起学习者对有关知识和经验的意识。如以指导幼儿绘画向日葵为例:“今天我们要来画一幅关于向日葵的画,现在老师要带领大家去种植园观察向日葵,去看一看、认一认、摸一摸美丽的向日葵。”(2)呈现学习材料或学习任务,即分层次地呈现学习材料,教师举例,幼儿提问。揭示学习材料的逻辑顺序。通过有层次的提问使幼儿对向日葵的了解越来越清晰。如向日葵花是什么颜色的?整个植物有哪些部分?分别长得怎么样?它是怎么往上长的?向日葵茎的表面看上去怎么样,摸一摸后又感觉怎么样,花盘是什么样的?里面有什么?(3)增强认知结构的组织,促使结构层次的综合贯通,进一步探究概念。可再次呈现观察时的照片,请幼儿讲述向日葵的各部分特点,并引导幼儿讲述可以有些什么方式表现向日葵的花盘,引导幼儿找寻画面视角。
1.实物写生准备“先行组织者”
教师可提供实物观察,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并提供不同造型的视频。让幼儿有一种真实的体验,将绘画物体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如组织幼儿画葫芦,在绘画前先指出活动目的,并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中的种植地中的葫芦,让孩子们仔细观察葫芦的叶子、茎蔓、葫芦藤以及葫芦,幼儿边观察、边讨论,然后经过教师帮助孩子们进行梳理,启发并且提高孩子们的绘画兴趣。
将“先行组织者”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如在大班孩子中开展“游乐场之旅”创意绘画活动,A班教师通过让家长配合带孩子亲临游乐场,说一说游乐场中有些什么娱乐设施,看一看游戏中的人物特点,包括表情、动作等,玩一玩自己喜欢的游乐项目,让幼儿充分感受在游乐场游玩的愉悦情绪,并将孩子在游戏中的情境拍摄成照片带回幼儿园分享,通过这一活动大大丰富了孩子们头脑中的游乐场的形象,形成了一种比较直观的概念。同时,在幼儿园的区域中有意投放有关的材料,通过一系列围绕“游乐场”的活动,逐步加深孩子对游乐场的印象,启发他们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
在创意绘画活动前,开展趣味性的活动,为幼儿的创作添加创意成分,从而产生新的更具生命力的形象,即“先行组织者”趣味化。如开展“美味的糖果”创意画活动,活动前,教师给每位幼儿提供一粒小小的糖果,让幼儿一边感受糖果的甜美,一边想象美味的糖果可以如何来表现?通过语言和糖果甜美的巧妙融合,很快将孩子们带入梦幻王国,孩子们语言表述的积极性很高,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象,老师请幼儿边讲述边表演,并及时用相机拍摄,在多媒体中展现出来,这一有趣形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孩子将这些创作灵感表现在纸上,孩子们的创意由此打开了,由于有了感性的认识,创作这样的画也就不难了。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An Analysis on Contents and Feature of Principles of
Planing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in Singapore
YANG Rui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Framework:Nurturing Early Learners" in Singapore put forward principles of planing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These principles reflect several features:holistic development, integrated learning, active learning, learning through interactions, learning through play and supporting learning.
Key words Singapor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planing; principles
新加坡教育部在儿童实验课程成功后,公布了幼儿园课程指导纲领《幼儿园课程框架:培养早期学习者》(以下简称《框架》)(Kindergarten Curriculum Framework:Nurturing Early Learners)。幼儿园课程设置的原则是《框架》的重要部分。本文将探讨新加坡幼儿园课程设置的原则的内容和特点。
1 新加坡幼儿园课程设置的原则的内容
1.1 全面学习和发展
《框架》指出应该让幼儿进行多领域的学习,促进孩子在知识、技能、性格和情感方面的发展,使孩子的潜能尽可能地发挥。以下学习领域非常重要。
(1)审美及创意表现。由于幼儿表达观点和情感的方式是天真率直的,应该为他们提供自由表达自己的机会,舞蹈、音乐和美术是促进幼儿自由表达的有效方式。
(2)环境意识。为了让孩子学会观察,理解身边、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环境,幼儿园开展的活动应该增进孩子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认识,为孩子将来学习历史、地理和科学奠定基础。
(3)语言。语言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要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为孩子提供各种有意义的语言艺术活动,如角色扮演、唱歌和阅读等,促进孩子积极学习语言。
(4)运动技能。良好的运动技能有助于孩子自理能力和其他领域技能(如画画)的发展。因此,认识孩子的身体发展需要并提供不受限制的运动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然地发展平衡感、身体协调能力以及空间方向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保证孩子运动时的安全。
(5)计算能力。计算是日常生活的重要技能。通过操作图片和符号,让孩子理解组群的关系,学习分类、计量、均分和表示物体。同时,活动应该接近孩子的日常活动。
(6)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学前阶段是孩子学习理解自己与周围关系的重要阶段。孩子必须学会理解支配社会的价值和规则,养成社会和道德接受的行为,学会在学习和游戏中理解他人的需要,发展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的必要社会技能,学会面对成功和失败。
1.2 整合学习
鉴于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且整合各科内容的学习是较为有效的,儿童应该向周围的各种事物学习,而不是进行分科学习。他们的学习经验应该被整合成一个整体,这些交叉学科活动能帮助孩子理解知识和掌握技巧。
1.3 主动学习
如果孩子认为任务是有意义的,任务的完成会比较有效。幼儿园的课程应该以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重视孩子理解和形成思想的过程。应该为孩子提供观察、提问、探索和实践的机会,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积极探索、实验和创造。孩子不应该害怕尝试新的事物,即使他们在做事情时犯了错误或遇到失败,教师要鼓励孩子再试一次,赞扬他们的努力。
1.4 成为孩子学习的支持者
成人要发挥在孩子学习中有兴趣的支持者的作用。设计活动首先要考虑的是孩子知道什么以及能做什么,也要以孩子的学习经验为基础。成人要能理解孩子的需要,当孩子在活动中因为水平难度而觉得挫败时,成人要能察觉,并通过理解和行动给孩子支持,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同时,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应该实际一些,应该根据孩子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水平而定,鼓励孩子积极学习以及学会面对挑战。
1.5 互动学习
在一个积极的环境中当成人和孩子间存在大量的有意义互动时,孩子会有更多的探索行为和更好的同伴关系。要给所有的孩子足够的机会发表观点,谈谈他们的经历,以及表达在游戏中遇到问题会如何解决。孩子要积极参与互动。成人是孩子怎样正确使用语言的榜样,要坚定地支持鼓励孩子表达他们的思想。明智的教师善于倾听孩子说话并与孩子谈话。同时,孩子最好以组为单位学习,这样会有很多与成人及同伴互动的机会。孩子也会和材料和环境互动。很多偶然发生的学习和终身学习来自孩子与书本或环境(如墙上的图画)的互动。所以,一些读物应该放在环境中并使之能够易于接触和获取。
1.6 游戏学习
游戏对孩子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游戏是激发孩子去探索、发现、冒险和学会应对困难的重要手段。游戏中孩子有机会组织、做决定、选择。虽然鼓励无意的、想象性的游戏很重要,但是涉及到大量使用语言的游戏的结构化游戏的机会也要提供。这将会发展和扩展孩子的创造力、口述和倾听的技巧、计数,与早期环境意识有关的语言能力以及相关的社会技能。所以成人应该把孩子的游戏看作一种学习,使游戏成为孩子学习过程的重要部分。
2 新加坡幼儿园课程设置的原则的特点
2.1 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新加坡的幼儿园课程设置的原则指出,要让孩子在审美及创意表现、环境意识、语言、运动技能、计算能力、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六个领域进行学习,促进知识、技能和情感方面的发展,这体现了新加坡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儿童。
2.2 强调整合性
《框架》强调要为孩子设计整合各领域内容的课程。由于各领域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一个领域的学习会促进其他领域的学习,综合各方面内容的交叉课程是较为合理及有效的方式,有助于孩子获得系统的学习经验。
2.3 重视孩子主动学习
新加坡幼儿园课程设置的原则很重视孩子的主动学习,期望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学习,勇于去探索、提问、尝试、发现和创造,以实现最有效的学习。
2.4 强调教师成为孩子学习的支持者
新加坡课程设置的原则突出了教师要支持孩子的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为孩子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丰富和有意义的学习材料,并给予有效的指导,成为孩子学习的支持者。
2.5 重视互动的作用
新加坡幼儿园课程设置的原则提出孩子与同伴、教师以及环境的互动对孩子的学习常重要,强调教师要积极与孩子互动,反映了对互动的重视。
2.6 注重游戏的作用
新加坡幼儿园课程的设置原则指出,要使游戏成为孩子学习过程的重要部分。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应该成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