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现代科技发展论文

现代科技发展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0 15:03: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现代科技发展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现代科技发展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635―01

一、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概况

(一)林业发展的势头强劲,发展迅猛,总体成绩显著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林业所取得的总体成绩相当显著。目前,我国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增加,以每年大约以200万hm2的速度递增,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林业已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并在市场需求背景下,迅猛发展。

(二)城市林业发展备受关注,成绩显著

城市林业属于林业的单独分支,主要研究的是城市潜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其目标是城市树木绿化的种植以及管理,设计城市栽培的树木是其主要任务。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不断加快,出现了更为严峻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问题,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不利影响,所以人们更为关注林业发展问题。与此同时,还有一些高新技术在城市林业的建设应用中也有所体现,比如运用“3S”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城市林业规划设计。

(三)新兴林业产业的迅速崛起,已经成为林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随着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森林食品与药材、竹产业、苗圃花卉、森林公园旅游等新兴林业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围绕林业的一种资源进行产品开发,然后发展成大产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例如,目前杨树、银杏和桉树等的发展已日渐成熟,经济林产品也是种以两位数速度增长。

(四)林业发展的社会贡献日渐显著

林业的发展比较迅猛,既推动了农民的就业增收,也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林业的不断发展状况下,明显缓解了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林业可持续发展

1992年,在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我国已将此定为我国国策之一,可见对其的重视程度。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讨和判定林业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我国林业工作者也参与了这一活动,并对其研究逐步深化。总体来说,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二是社会合力,即人口素质、人口容量、文化道德、公共意识、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三是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三、林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重视不够,不能充分发挥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主要是指林业能够发挥保持水土流失、调节空气质量、防止沙漠化等功能所体现的效益。社会效益的重点是指林业可以为广大群众与社会提供一些优良的工作、生活环境、美好的休闲及旅游环境,为国家发展提供一系列的林业产品等里所体现出来的效益。尽管我国一直强调着林业的发展应坚持持续性,同时也出台了很多了相关的政策,要求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其功效,但是仍经常发生监管不够、乱砍滥伐等现象。

(二)建设资金短缺,营林方式粗放

我们要认识到林业的生产规模、质量和效益等几大方面都会受建设资金的影响,要提高林业发展的建设资金投资结构。我国林业建设投资资金严重滞后,投资环节还不完善,管理环节的资金费用管理还存有欠缺,所以对我过林业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设备也无法更新,这一系列环节都影响了林业的产业化发展的步伐。

(三)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有待提高

我国从事林业生产的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大多都是初级技术人员,与其他行业相比明显落后。此外,林业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力不够,新技术和新设备还没开发利用出来。因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所以在本行业的资本密集型与科技型产品生产上受到外国企业的严重排挤,还有不少企业仅仅是原料与初级产品的简单生产商,无法走向国外的大市场。总之,经济效益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四)林业部门职能定位不规范,设置运作不合理

首先,我国林业部门的机构职能所包括的界面过于宽泛,有的根本不在其管辖范围内,这就造成了职能自身定位不规范,经常发生缺位、错位等情况;其次,不了解部门的职能职责,林业的相关行政部门本应了解自身的职责并勇于承担,但正是因不了解才导致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效率低下、推脱责任等问题。

对林业机构的设置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对林业机构的设置缺乏了解,从而导致机构设置运作整体设计很少,分工管理过细,多重管理就成了必然。

(五)林业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首先,信息网络的覆盖面较窄,服务体系不完全;其次,还未形成一个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体系;第三,当前的林业信息管理平台与社会对林业信息的需求还不相融合;第四,因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农村信息服务不到位。

四、林业可持续发展采取的策略

(一)依靠发展林业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策略就是科技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保证环境的发展力,所以为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就必须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第一、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高林业生产力;

第二、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做好林业科技体制改革深化问题,更好的指导林业发展。另外,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第三、重点做好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的结构调整,以此来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是目前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加速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业、花卉业的发展。调整生产力布局,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发展优势产品,并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有效解决了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

(三)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林业的生态效益指的是林业的发展为生态方面所带来的正面影响。总的来看,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效益中,最先受到关注的是经济效益,而生态价值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总之,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作用的关系。

参考文献:

篇2

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问题历来为中外思想家所关注。早在公元前5世纪,《礼记・中庸》中即有“尊德性而道问学”的说法,意即“尊德性”和“道问学”兼容不悖,知识和美德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古代欧洲哲学家也持这一看法,苏格拉底曾提出过“美德即知识”的著名命题。进入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和道德的关系引起人们越来越深切的关注,1905年6月6日,居里夫妇在一次讲演中即说,镭的发现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它已经在为“善”服务,但也可能为“恶”服务。后来实践的发展证明了他们这一判断。尤其自20世纪后半叶开始,现代高科技的迅速崛起,它在应用中所产生和可能产生的某些后果,对伦理道德构成了强烈的冲击,科技与道德的关系遂成为科学家和伦理学家们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它被认为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科学话题”。

一、现代高科技发展对伦理道德所形成的冲击

20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纪,在这一世纪,科技发展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现代高科技的迅速崛起及其带来的惊人变化。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它的每一项重大成就的取得都对人类已有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对道德建设发出了新的挑战。

1.信息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1945年,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此后,随着集成电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微型计算机应运而生,使计算机进入了普通百姓的工作和生活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结合后诞生了国际互联网(因特网),它的出现和发展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交往方式,带来了划时代的巨大进步,但网络技术的发展也给伦理道德构成了很大冲击。如:电脑黑客问题、人格缺陷问题、信息污染问题、信息安全问题、侵犯个人隐私权问题和知识产权问题、文化霸权等一系列有悖于传统道德的现象,变成了当今全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2.生物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生物技术作为世界上一项尖端技术和产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重大的变革,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农业、医学、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它所展现的美好发展前景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道德问题。如:人工生殖技术中人工授精技术、试管婴儿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克隆技术引发的影响人类进化、人类多元性和复杂性、人类的尊严、社会伦理关系等伦理问题;基因技术与人类基因组研究引发的基因专利化问题、基因歧视问题、人工干预生命的危险性问题、基因决定论与所谓“优生”问题、基因治疗中的负面伦理问题等,它会不会把人类带入一个未知世界?引起全社会的伦理恐惧。

3.核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1945年7月16日世界第一个原子弹试爆成功,同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相继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它对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原子弹的巨大杀伤力和破坏力也展现于公众面前,从此引起了人们对核战争、核污染、消除核威胁、以及超级大国的核讹诈等维护世界和平、保障人类安全诸问题深深的忧虑。

4.航天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自从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人类进入了航天技术(或空间技术)发展的时代,从此拉开了航天领域竞争的序幕。40多年来,航天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一个又一个的航天技术成果相继出现,与此同时,构建太空道德问题也日渐迫切。航天领域突出的道德问题如:空间资源的归属问题,和平利用太空问题,保护太空环境问题等引发成全球问题。

5.纳米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纳米技术的发展将使人类能够通过调动单个分子、原子制造出某种微型和超微型的器件或某种体积很小的智能机器,它们可能被应用于许多不同的领域,被植入人体或人脑中发挥作用是其诱人的应用领域之一,但同时可能会给人类带来无法预见的潜在危险。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的“道德真空”,给人们制造着“道德危机”的惊慌,给社会生活秩序的协调和稳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二、正确认识现代高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困惑

20世纪是科技发展高歌猛进的世纪,也是问题丛生、向世人告警的世纪。现代高科技的出现和迅猛发展将这两种正负效应推向了极致,引起人们对现代高科技相关问题深刻的审视和反思。

1.正确认识“科学研究无”思想

“科学研究无”是传统道德基于科学的真理性而做出的一个重要伦理判断,也是以往人们普通遵循的一个基本科技伦理准则。在以往人们看来,这一伦理准则既适用于科学研究,也适用于技术发明。但是,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对这一伦理准则构成了强烈的冲击。在这一问题上,首先应分清科学和技术的界限及各自的性质和功能,科学的功能是认识世界和探索世界的奥妙。对科学探究不应设立,技术的功能是改造世界和发明地球上没有的东西,它与人们的利益直接相关,不能没有限制。尽管现代高科技具有科学和技术融合的特性,但从基本性质看,它仍属技术领域,对现代高科技发展所可能产生的问题必须有所警觉和防范,这就离不开道德的参与。早在1931年,爱因斯坦在对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学生讲话中说,“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因此,在现代高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对明显不利于人类整体和长远利益的项目,不应进行研究,对一时判断不清后果的项目,也要暂停进行研究。

2.正确认识现代高科技的负面作用

科学技术造成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根源很复杂,如,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人文文化的缺乏,人类认识方法的局限等。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已经认识到。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先哲庄子看到农夫在田间耕作时用踩水或推水车灌溉农田,就曾大发感慨地说,用水车浇田是在培养懒汉并助长他们偷奸耍滑,他把技术看作是伤风败俗的“奇技巧”、道德沦丧的罪魁祸首。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也曾明确提出,科学技术会使人堕落和贪婪。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罗马俱乐部的理论观点”,他们则片面夸大科技的负效应,抹杀科技进步的积极作用。今天,仍有一些人坚持这种观点。科学技术发展中存在负面作用并不是说它本身是恶的,科技是中性的,关键是看人怎么用。片面地、夸大地和不适当地运用科技,会导致科技发展迷失方向,给人制造麻烦,带来罪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它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深刻,其负效应也凸现于人们的面前,特别令人忧虑的是,这些问题大多已成了全球性的问题。对此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制定全球性的相应的伦理规范予以遏制,使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朝着有利于当代大多数人的利益和人类的长远利益的方向前进。按照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发挥的机制存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它的作用大小、效应正负,既受其内在规律支配,更受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着社会制度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制约,要把科学技术本身与科学技术的应用及其社会后果区别开来,全面把握造成全球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防止和克服现代高科技发展中的各种负效应,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正确评估现代高科技对伦理道德建设的影响

现代高科技在人类改造自然中具有异常强大的能量。相应地,它所带来的道德冲击也就更强烈,这就要求全面、正确地评估现代高科技对伦理道德建设的影响。

1.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伦理道德的巨大进步

科学技术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中,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住这一进程,它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必然会对传统道德产生强烈的冲击,这其中有避免不了的负面冲击,更主要的还是正面冲击。尽管从当代的角度看,科技进步制造了不少道德恐慌乃至道德混乱,但从长远发展角度看,科技进步荡涤了落后过时的道德,推动了道德观念的变革。近代科技发展中产生的哥白尼的日心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以及试管婴儿的出现都曾给长期占据欧洲社会统治地位的宗教道德以沉重的打击,促进过道德的进步。今天,虽然现代高科技发展给当代人带来了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但它同样会成为促进道德进步的动力。表现在,科技发展创造着道德建设所需的物质条件,决定着人类道德进步的基本趋势,改变着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促进着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形成。

2.现代高科技发展扩展了道德理论研究的内容

现代高科技发展不仅强烈地冲击了传统道德,而且扩展了道德理论研究的内容,为了道德理论研究增添了新的活力。

(1)道德领域的扩展。现代高科技发展过程中所引起的道德混乱现象和负面效应发出了构建现代高科技伦理学的紧迫任务,这将促使伦理学由侧重于研究元伦理学(主要研究伦理学中的哲学问题)和规范伦理学(主要研究道德规范的特征和功能)转向侧重于研究与科技发展相关的应用伦理学,以解决现代高科技发展中的各种具体的伦理问题。伦理学向应用领域的拓展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也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需要。由于现代高科技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因而这一领域的研究会越来越活跃。同时,在应用伦理学发展中,对科学家道德行为的研究也将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从而扩展职业道德的研究领域。

(2)道德主体的扩展。传统伦理学通常关注的是个体行为中的道德问题,可以说,传统伦理学就是个体道德学。而在现代高科技时代,由于市场机制和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双重作用,团体正在取代个体成为当代社会行为的主体,个体行为往往从属和受制于一定的团体行为。如,核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航天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已远远超出了个人责任的范围。其他现代高科技领域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问题,也不再是单一的个体道德问题。解决现代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这些伦理问题,不能仅仅立足于个体角度考虑,还需要从群体、国家乃至整个类社会等各种不同层次、团体的角度加以考虑,这就提出了研究团体在现代高科技活动中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任务。

篇3

2主动培养创新性思维

创新性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因此素质教育应以创新力作为核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性思维。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属于结论性教学,老师所讲内容都是“定论”,没有给学生留出探索和思考的余地。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不会或不敢对教授的知识提出疑问,缺乏创新性思维,难以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悖。1976年3位加拿大学者在美国创办《医学假说》杂志,他们在发刊辞中指出:目前几乎所有医学杂志刊载的都是临床或实验研究的证实性文章,即实践经验性材料的结论,好像一切理论性结果只能来自临床实验。实际上绝大部分临床或实验研究都是事先在某种理论或科学假说的指导下设计和执行的。为了突出理论思维或科学假说指导和引深临床或实验研究的重要作用,该杂志决定只刊登言之成理而不需要实践检验的属于科学构思或假说的医学论文。因此,要实现创新,就必须重视、培养、挖掘自己创新性思维的潜能,要倡导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源的思考、平衡的争论。

3提高自身的复合型素质

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基本趋势,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更加突出。现代科技发展的重大成果,几乎全部与医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现代医学生要了解和吸取最新的科技成果,并善于将它们和医学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医学成果。同济大学吴世明校长指出:深化基础理论,尤其是注重基本理论中本质问题的渗透和互通,克服本专业学科分割过细、知识零散的弊端,力图从本质上把握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文理渗透,基础与专业结合,体现知识的广博性、整体性、内在结构性和智能型的发展方向,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的重任。美国硕士、博士阶段都强调主修、副修结合,文、理、应用学科的渗透。MIT的成功就在于它不仅有一流的专业教育,而且具备良好的交叉学科基础和文化底蕴,强调学生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用非定量的分析方法对事物作出合理的判断,以求在相关学科领域实现新的跨越。日本筑波大学不设科系,而以学科群、学科类来划分课程,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学科交叉。同时开设大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还通过定期举行的研讨班、外聘专家讲学以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大量学术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博士生要搞研究、做学问,没有广博的学科交叉基础知识如何出成果,如何在学科的前沿立足?因此,培养单位要创造条件,让博士生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打好学科交叉基础。这既有利于学生在专业方面的潜能发展,对于学生走向社会多方位适应社会和工作需求也大有益处。

4应用现代科技设备的素质

篇4

    角色。它们在市电正常或故障情况下均为负载提供可靠、干净的电源。在各种UPS中,在线UPS具有最好的性能,为负载提供了最多电源故障保护。然而传统的在线UPS有多个功率部分和模拟控制器,是一个非常复杂、昂贵的系统。因此,适合现代科技发展的高质量、高可靠性全数字UPS不间断电源的研究就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课题。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8096控制芯片的在线式(5KV)UPS电源。利用8096芯片的高运算能力以及专门用于控制领域的丰富的外设,将在线式UPS的PWM专用控制芯片及其外围电路还有数字控制所需的微处理器功能都集成到一块芯片中,这样大大的增加了电路的集成度,减少了成本。整个UPS的控制以全数字化方法实现,包括SVPWM波形的产生、输出频率和相位的跟踪以及PD控制算法等。

    本论文是在参阅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和UPS最新发展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国内中型功率UPS开发和研制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从各个功能实现的局部

    电路到整个系统对本系统的工作原理做了较详细的分析,整个系统经试验调试,各项性能指标和功能均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和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5

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行业领域的改革和完善,而对于电视更是如此。电视新闻传播由原来传统的采集、制作、传播等逐渐向便捷化、高效化的方式转变,因此可以说电视新闻传播的每一次完善都是在科技的推动下来完成的,不仅使新闻传播方式更加的完善,还使得相关人员的思想和观念在不断的更新,进而更好的投入到电视新闻工作中,为人们提供更准确、更新颖的新闻节目。

一、现代科技背景下电视新技术的进展

数字化的采编设备在现在电视新闻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虽然在采摄方面还依旧使用原来的分工模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有效的采编和摄像进行了有效结合。最近几年,在很多新闻事件现场中,电视新闻采编和传播更加及时,这样一来就使得新闻报道更加与观众个体视角相符合,同时还保证了新闻报道的个性化以及色彩化[1]。而使用这种数字化以及小型化的采编设备会变得更加普遍,不仅能够实时将新闻事件与观众进行分享,还让观众可以对事件的发展进行了解,而这种实时传播也被叫做交互式技术,而该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让采访对象和观众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还能对各类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处理,进而更好的保证电视新闻水平提升。

二、在现代科技背景下电视新闻进行创新的主要表现

在科技发展的进程中,图像传播技术的诞生,使得电视这一高科技产物出现。而电视一经出现就不难发现,它从里到外就都是科技的化身,同时它的应用和进步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而从电视新闻角度上来说,其自身发展已经不再满足于原本的基础技术,在画面、色彩效果等方面上也有了更好的追求。而计算机以及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为电视新闻传播形式的改进和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因此电视一直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吸收科技成果,进而对自身进行完善和强化[2]。现阶段电视新闻传播在互联网、计算机以及数字化的推动和作用下,正朝着更好更高的层次上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开始对新闻传播时效、采编形式、制作模式以及观众收看形式等进行改变,进而使新闻传播具备高水平、高科技含量,更好的进行创新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1.现代科技推动了新闻采集方式的改变。在传统电视新闻进行远程采集过程中,采集受图像、声音等传输技术的影响和制约,致使新闻记者不能像报社记者一样进行传输采访信息,并且电视记者通常会跨地区进行采访,通常情况下不仅没有SNG的有效配合,也没有跨地区的光缆能够对画面传输进行有效支撑,只能回到电视台里发出,而这样一来就使得新闻的时效性丧失。而近些年,计算机视频以及图像压缩技术的有效发展和应用,使得电视新闻在跨区域采集过程中变得较为便捷。现阶段,电视新闻记者不管是在哪一个地区进行采集新闻,只要该区域有互联网结构,就可以通过电脑将新闻进行处理以后发回本部就可以。也正是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图像传输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让电视新闻图像传输像电话传真一样便捷,因此使得新闻采访再也不受异地采访的限制,真正的保证了电视的时效性。例如,某电视台推出了对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的特别报道,多天且连续的对颁奖礼进行报道,而在对颁奖礼进行报道的过程中,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方式有效将地域的影响进行打破,从而实现电视新闻素材的良好采集,并且保证了电视新闻自身的时效性,同时也达到了跨国报道的目的。此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电视新闻一般都会在异地报道过程中尽可能的规避一些具有加强时效性的新闻选题,而现代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原来的跨地区采访变得像在同一区域内一样简单,使得新闻选题再也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样就保证了电视新闻报道的全面性。现阶段,科技发展为新闻远程的采访和报道提供了便捷的方式和通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新闻采访拍摄的形式进行了改变,从而有效的对新闻采集内容进行了影响[3]。以往电视新闻记者通常采用的事后拍摄的方式来进行报道,而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使得各街道、各地点监控更加完善,对于一些突发事件能够进行有效记录,使得新闻报道逐渐向进行式报道方面上转变。

2.现代科技对以往新闻制作方式进行了完善。众所周知,电视新闻是利用声音和图像来对事件进行表达,因此,声音及图像处理的越好,所能表达出现的新闻就越丰富、越清晰。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完善,都推动了电视新闻表现手法的创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电视新闻后期制作的水平。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以及《今日说法》等节目中,开始融入了FLASH动画这一表现形式,它和监控视频一样,都能够将事件经过进行描述,进而将新闻事件更加直观的展示给观众,而这两之间还有一定的不同,动画手法是后期制作时对事件的还原。因此动画手法的有效应用对较为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传统新闻是在事发后的图像以及文字对事件进行描述,虽然使用了一定的特技或者是其他手法,但实际上收到的效果都不是十分理想,而FLASH这种方式制作相对便捷,并且具有十分良好的表现力,能够有效将事情发生的经过进行展示,使观众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因此在电视新闻进行传播过程中,这一新技术有效的改变了以往新闻的传播观念[4]。

3.现代科技改变了以往电视新闻的收视习惯。在以往的新闻传播过程中,电视新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可重复性,通常也就是播过以后就过去了,因此这也成为电视媒体最大的缺陷。而近些年,存储技术和水平的发展,有效推动了电视新闻收视属性的改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一旦要忘记某档新闻节目的收看,只需要在互联网上找到相应的门户网站,就可以在其中收看到十分完整的节目,现阶段很多电视台都已经实现这种存储,这样就可以使观众观看新闻节目不再受时间、地域等多种情况的影响,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实现观看的目的[5]。与此同时,在很多网站的浏览边框上,都会将最近两天的新闻罗列出现,因此不管是想看整期内容还是其中的几条,只需要鼠标一点就可以所见即所得。也正是现代科技的完善和进步,使得现阶段收看电视新闻像阅读报纸一样便捷和灵活,不仅可以进行跳跃观看,还能进行有效的挑选,即使需要在观看中间做些别的事情,在完成其他事情以后还能继续观看,所以电视新闻节目在科技力量的支持下,实现了有效的超越。

4.现代科技将观众与事件融合到一起。现代科技中卫星技术、光缆技术、微波技术等等的有效发展,都给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电视新闻的直播,这些技术能够打破原有空间格局的阻碍,加之新闻事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都增加电视新闻的传播的魅力[6]。现阶段,电视新闻在进行直播时可以通过两种手段来进行,一种是有线传输,另外一种是无线传输,而使用这两种传输方式就能够将新闻记者和观众放置在同一的时间轴线上,让二者能够一同随着时间的变化来见证某些事件的发生、过程以及结局。因此新闻直播凭借自身同步性,对直播的魅力进行体现。例如,2015年9月3号我国抗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中央电视台对其进行了直播,充分利用卫星采集的方式实现与观众之间的零距离接受,不仅保证了时间的同步性,还让观众产生了一种亲临现场的感觉。

三、电视新闻在创新传播方式时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在电视新闻传播方式不断完善过程中,现代科技对其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且直接的,不仅使传统传播观念进行了改变和更新,还有效为新闻节目的创新创造了更加广泛的空间[7]。但是还需注意的是科技也具有一定的两面性,因此怎样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优势,避免其消极方面对新闻的影响,就需要相关人员更加深入的对现代科技进行探究,进而提升运用现代科技的水平和能力。

1.正确看待成本问题。虽然现代科技有效地推动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但是这些现代技术的有效应用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等方面的支撑,因此对于一些规模一般的电视台来说是十分困难的。有时电视台为了实现异地的采访和新闻传输,通常会使用较为昂贵的直播车来进行,同时也可以使用电视传真技术来实现传输,而通过对比可知电视传真技术的成本较低,并且也不会对画面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8]。因此在对新闻节目进行直播时,不仅要选择最为适合的方式,还要保证传播效果的有效化,所以在对新闻节目进行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对直播对象进行考虑,看新闻题材是否重大,观众是否对其进行高度关注等,如果单纯的为直播进行直播,就会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进而导致直播效果不足,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2.注重新闻直播的时效性。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让观众能够有效的对新闻事件进行了解。同时进行现场直播时也是对新闻记者的一种考核,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失误,如果出现错误就会被观众看到,严重的还会导致直播事故[9]。所以进行直播也会对记者自身对事件现场的掌控力、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等有着严格要求,而这样就需要记者不断对记者能力进行培养,制定良好的反应机制,进而将消极因素降到最低,更好的对新闻传播方式进行创新。

3.借助各项资源将科技与新闻传播进行整合。就电视新闻传播来说,不是所有能用的科技成果都要运用到新闻传播中去,一定要有选择性的使用现代科技,同时还要充分借助社会力量来实现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例如,虽然部分网站为了增加自身内容的丰富性,增添了网页的点击率,也正是它这种节目留存的操作,有效地的弥补了电视不具重复性的缺点。基于此,电视新闻一定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加强与各门户网站间的合作,加大对电视新闻的宣传,进而增加电视新闻观众群体结构性。例如,各相关部门在各路口、人流较为密集的区域内安装了监控设备,而这些设备都是二十四小时运行的,可以拍摄到一些事件的发展过程,因此电视新闻一定要加强与各相关部门沟通和联系,进而获得各新闻事件的第一手资料,有效增加电视新闻的内容量,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同时,借用社会力量和科技手段来对电视新闻进行创新,进而实现对电视新闻传播进行完善和改善的目的[10]。

4.保证新闻业务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有效结合

作为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对新闻业务进行良好的认知,真正的对新闻业务的实际需求进行了解,深度挖掘现代科技与业务之间的有效结合点,进而在现代技术良好应用的基础上激发新闻创作灵感和动力,制定最佳的电视新闻传播方案,确保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因此,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应用的任何一项技术,都需要在客户和相应受众的反应中体现出现,并且现代技术所创造的价值以及效益需要从良好传播服务中进行获取。所以想要使电视传播业务更好的发展,相关人员一定要认识到现代技术的重要性,并不断的听取受众的意见,满足其实际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

四、结论

总而言之,电视新闻传播的完善以及发展需要现代科技的推动和促进,而现代科技的实际发展水平也决定了电视新闻传播能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因此一定要注重现代科技与新闻传播之间的有效融合,将现代科技的作用和影响全部发挥出来,进而更好的促进新闻传播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玉斌,宿玉文,宋征等.基于Map-Reduce的电视新闻场景切分方法[J].电视技术,2014,38(6):91-93,96.

[2]赵宝.科技时代背景下的广播电视新闻发展探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3(22):40-40.

[3]黄小伟.电视新闻制作中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J].电子制作,2014(3):98-99.

篇6

    摇摇棒,是一种利用视觉暂留效应制作的“高科技”玩具。所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也就是说,你不去摇动,它只是几个LED 而已;而一旦你按照一定的频率去摇晃它,则LED就会随着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亮或灭),最终构成一幅图片或字符串。

    本文开始先简要介绍AT89S52系列单片机以及单片机的原理,然后介绍摇摇棒的原理以及实现过程,本文将详细介绍与摇摇棒制作有关的各种原理以及汇编代码,实现摇棒所期望现实的内容,

    第一步:根据摇棒的工作原理构思源程序的模块和相关编程。

篇7

20世纪的科技革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社会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进入21世纪,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更加复杂多变的世界,高校德育也将受到强烈震撼,其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都是空前的,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

爱因斯坦曾指出:“科学就其意义来讲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具有道德性质,因为科学发现的成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影响人类的命运。”新的科技发展对道德的影响更加深刻,对高校德育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1.科技发展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德育工作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科技发展一方面为高校德育工作不断提供新的物质载体,从静态的笔墨纸砚到动态的音像资料等,都跟科技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出现,更为新时期的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大学生在受到学校提供的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自我学习,获取信息,不断完善自身、发展自我。另一方面,科技发展也为增强德育效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例如,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通过揭示生命形成过程的内在机制,使人们对近亲婚姻有害性的认识深入到分子水平,以这种认识为基础来进行禁止近亲婚姻的道德教育,较之仅凭经验或习俗来进行的道德教育更具有说服力。

2.科技发展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在各领域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高校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以视听为主体,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材料技术,把理性的内容具体化,把抽象的道德直观化,把抽象的理性内容通过真实可靠的、活生生的形象表现出来,达到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大大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互联网正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阵地,它拓宽了德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通过网上的互动交流来解决大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收到在班会、课堂或面谈中难以达到的良好效果,网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3.科技发展促进了高校德育工作过程中德育观念的转变。科技发展在改善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推动了思想观念的进步,反映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突出表现为德育主客体的变化。在传统的德育过程中,基本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知识的占有量方面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随着科技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大学生可以更多地通过自我学习来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正由主体向主导方向转变,学生主体性的增强,也更有利于他们在同教育者和德育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道德观念,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习惯,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和意志,促进个体个性品质的积极发展。

二、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

尽管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有诸多积极的影响,但是,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影响也是具有两面性的。它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影响,也能带来消极影响,反映在高校德育工作领域也是如此。高校德育工作正面临科技进步与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

1.科技发展使高校德育工作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伴随科技迅猛发展而来的是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我们居住的星球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各种思想都可以跨国界交流,科技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现在的德育工作环境日趋开放,西方文化的长驱直入,给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带来了极为复杂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文化糟粕的消极影响,造成年轻人价值观念的迷乱和道德心理的困惑。因此,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的现代化,正使德育工作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形势更加严峻。如何充分发挥德育优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和批判腐朽落后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德育工作在开放的条件下需要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选择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科技发展带来的新事物层出不穷,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如科技广泛应用造成的自然资源不当开发而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道德问题;对传统生命伦理关系带来冲击的器官移植、遗传工程、生殖技术和无痛苦死亡等新生命伦理问题;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与信息安全和隐私相关的网络道德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讨论都深刻地影响着人类道德观念的扩展和进步。大学生作为科学知识的主要拥有群体,其科技道德素质状况对于他们正确使用和传播高科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与传统的德育相比,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内容也亟待拓展,这样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3.科技发展给德育对象的主体性和人文精神带来冲击。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德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这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德育效果;但另一方面,它又可能导致人们盲目崇拜科学技术,导致人的主体性降低,依赖性增加。特别是在道德监控中,过多地强调技术的作用,会使得人的德行不再靠自我意识深层的良心来支撑,靠人们发自良心的舆论的力量来监督和调控,而是靠可操作的物质技术来强制性地加以规范,从而耗竭道德自觉的生命力,使得人的主体性降低、依赖性增强。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交通和通讯更加方便快捷,这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是,这种技术工具的发展,却容易导致人们的交流更多地依赖于科学技术手段,直接交流减少,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造成人性的淡漠,容易使人格发生扭曲,作为社会人的当代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

三、科技发展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对策

在科技全球化成为经济全球化重要表现形式的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要积极吸取有利因素,努力消除负面因素影响,进一步提高针对性、预见性和实效性。当前,要在以下方面给予加强和改进:

1.进一步解放德育工作思想,更新德育工作观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在科技发展背景下,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先导。面对新的挑战,高等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从根本上突破落后的、保守的旧观念,以宽广的视野、活跃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应对国际风云变幻。一方面,要改变过去简单、机械地向大学生灌输某些信条和观念,在德育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是新时期高校对大学生成才的客观要求和培养方向,大学生也认识到了创造精神是跨世纪人才的必备条件,因而他们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敢于质疑、批判和创新。高校德育工作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2.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需要是指个体自觉遵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践行一定的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它是激发个体的道德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动力,是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内在动力。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德育工作中如果忽视个人的道德需要,就会使学生失去自觉接受外在道德影响的内在动力,而且会使他们把德育视为一种外在于个人需要的、来自国家的被迫要求,疏远甚至拒绝德育。这也恰恰是高校过去在德育工作中所忽略的地方。因此,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尊重学生道德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挖掘潜能,彰显个性,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3.应对科技发展的要求,把德育工作融入学科教学中。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主要依托“两课”教学,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不断完善,出现了一种注重由专门学科解决道德教育问题、忽视其他学科的德育功能的倾向,其实这既是道德教育社会化程度不高的表现,在实践中也不利于道德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德育工作融入学科教学中,注意道德教育的“学科方法多样性”。一方面,各学科在进行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探讨的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本学科与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与道德教育联系非常密切的一些人文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在进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从本学科的角度研究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探索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各学科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贯穿道德教育的思想。德育蕴涵于文化知识的传授之中,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德育工作与教学、科研等业务活动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德育观,是当今科技进步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4.加强科技道德教育,充实更新德育内容。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引起了道德领域内某些观念、规范和行为方式的变化,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和内容,也应及时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深入开展科技道德教育,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迫切需要。在科技道德教育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由于滥用科技成果导致的生态恶化已严重危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指导大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养成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习惯。二是加强生命伦理教育。科技进步使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劳动,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体现为人与机器的关系,这容易导致人的异化。因此,要加强生命伦理教育,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关心和珍爱生命。三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发展也会导致人际关系淡漠、道德相对主义盛行等方面的负效应,因此,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强化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网络公德意识。

5.吸收科技发展新成果,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科技进步使得网络日益迅猛发展,这也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拓展了德育工作的新渠道和新手段。加强网络建设,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网络正日益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因此,一方面,要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德育工作主动权。如通过建立“红色”网站,构筑高校德育建设重要阵地。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如通过电子信箱、BBS、聊天室等,加强网上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从而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银德辉.现代科技对道德影响之我见[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篇8

STS教育的实施要从简从小做起,逐步实施,不宜贪多贪大,要循序渐进。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等STS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实施STS的有效途径之一。

开展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的活动。定期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小创新、小发明以及实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实践操作,如测定电炉子的效率,安装照明电路,利用机床进行器件切割、打磨不同物体,观察现象,分析原理,鉴别家里的黄金首饰,学会拆装自己的自行车、机械闹钟等,从中理解相关物理知识等。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极好的联系实际、手脑并用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

开展增长学生见识、扩大学生视野的讲座。请交警到学校举办”交通事故原因及安全知识”讲座;利用职业学校专业广,人才多的优势,请机电教师作”电器元件与集成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专题报告;请电焊教师做”点焊机及电焊原理及特点”讲座;请舞蹈教师”舞蹈艺术与人体结构的有机统一”等讲座,而后小组讨论这些讲座是否涵盖物理学科内容。

开展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为主的竞赛活动。如举办“安全用电知识竞赛”、“交通安全知识竞赛”、“低碳环境保护知识竞赛”等。

开展以培养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活动。鼓励学生办物理STS小报和撰写科技小论文,并将他们的小论文在班报、校刊上刊登、交流,并且给予一定奖励,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才能,达到广泛开展校园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之目的。

应用现代媒体等进行STS教育,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环境建设活动。组织学生注意收集报刊杂志、互联网上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引导学生在家里定时收看电视里的科技节目;建立校园科技角、植物园等校内科技设施,营造浓重的科技气息,使学生身在校园犹如生活在科技的海洋中,并让学生亲自参加、体验科技环境建设活动,充分利用科技环境感染学生,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性、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STS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些活动充分体现了STS教育的社会功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去领会物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我们根据学校物理教学实际,结合本地的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逐步构建以下几种社会实践活动系列。

“科技考察”系列。利用我校农村学生多,我地区火山多,沉积岩多的特点,鼓励生活在农村学生利用假期回家时间进行考察本地区地形地貌活动,收集火山活动以及古生物、古人类活动标本,查找有关文史资料,鼓励生活在城市学生利用节假日研究塑料袋的相关资料或节约用电资料,宣传限塑或低碳的意义,学习撰写研究论文、提出合理化建议活动。

篇9

作为一种专业性、小众化的新闻出版物,与其他新闻传播媒介一样,科技期刊在保持自身学术性、实用性的前提下,具有着新闻传媒共有的新闻属性。

1.1真实性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生命。而科技期刊也同样需要践行遵循这种真实性原则。科技领域的事实,是科技期刊所要反映的而对象,而科技新闻,也正是对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真实应用情况所表现出的各种鲜活事实的报道。科学强调的是客观性和确定性,那么科技期刊则在真实性上更是从严从实。因此,现代科技期刊所要反映的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可以是发生在自然界的真实情况,也可以是科学研究领域的真实研究成果,或者是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思维活动对自然客体进行的真实的、正确的反映。人们从事科学研究是严谨的,是不能有半点虚假的,因此科技期刊在内容设计上也必须遵循科学、客观、真实的原则。

1.2时效性

新闻之“新”就在于反映的事实必须是新近发生的,具有鲜明的时效性。过了时效,新闻则成“旧闻”,其价值就会降低。而同样,科技期刊所收录登载的科技论文,也必须是最新的科学发现、科研成果,或者是新的思路、逻辑和科研方法,总之,必须是新近发生的科研事实,有新意,有创新点和创新价值。而对于已成定论的公认事实,或者是他人既定的成果、观点、方法,则不是科技期刊应该收录的内容对象,这种文章也不具有新闻价值。

1.3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传播、教育性

作为一种专业的学术成果的展示,科技期刊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担负着学术性、专业性的新闻传播媒介角色,将国内外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传播刊载,从而作为一个平台供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学生和专业人员进行学习和学术交流,而最终的目的是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科技期刊起到桥梁中介作用,即确保最新、最全、最有价值的科技信息第一时间让从事生产的人获取、认知、理解、内化和应用,促进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因此,科技期刊是通过其自身的专业学术内容来是实现其纽带的价值。科技期刊的教育功能不言而喻,也非常重要,它通过对科技知识的普及来促进个体读者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时通过传递实用科技常识来实现真正受益者的劳动技能的优化和改善,还能够通过启发性的知识和信息对他们进行创造思维和创造力的激励。

2现代科技期刊新闻政策及其必要性分析

2.1基于科技期刊发展的新闻政策内涵

由于现代科技期刊从属于国家新闻出版机构,因此就要遵从宏观新闻政策的指导和规划。广义上的新闻政策,就是国家新闻管理机关对于新闻报道政策的一系列规定。现代科技期刊由于具有广义上的新闻属性以及新闻传播功能,因此对其体制、机制上的建立健全、改制完善等同样要遵循我国的新闻政策,大体上包括新闻机构管理、新闻报道和新闻队伍建设等,而核心所在是对新闻报道的管理。对于科技期刊来说,其新闻报道方面的政策遵从则体现的是在对科技论文自身的新闻传播功能的一种导向性、价值性的把握,同样可以包括对科技期刊出版机构、管理机构、合作承办单位的制度、机制的设计、制定和执行,科技期刊内容导向、栏目设计和录用标准的定位和把握,以及科技期刊管理者、编辑、审稿等人员的基本素质的认定、考评、培训等方面的机制规定。

2.2完善现代科技期刊的新闻政策规范的必要性

2.2.1发挥真实、客观、科学的科普功能的需要

前文提到,现代科技期刊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传播、教育功能,也就是要提升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这是科技期刊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科普功能。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科技进步的一种结果性检验和体现,甚至国民科技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未来社会科技发展的瓶颈。从这个大背景出发,这个使命就落在了科技期刊的肩上。而科技期刊自身的任务定位就是反映科技成果、传播科学知识、提供科技信息。因此构筑并完善一个相对严密、全面而可行的科技期刊新闻政策系统,是对科技期刊自身的这种科普功能的一种最基本的保障,是使其在大众媒体获得全社会影响力的背景下能够确保科技期刊客观的、真实的、科学的科普功能得以发挥的保证。

2.2.2提升科技期刊在全社会范围影响力的需要

科技期刊是一种相对小众的专业性期刊,从这个角度来讲,越是专业性、有针对性,就越不容易全面普及,而又不能全面与大众媒体对接,以降低专业底限来提升影响力。因此这就需要国家制定相对平衡的、全面的新闻管理政策,从科技期刊出版内容的导向性的把握上来维持这个基本的平衡。如,可尝试在相关机构制定“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见面制度”,这样在制度设计和执行的平衡保障下,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对接,一方面能够让科技期刊和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树立在全社会的形象,另一方面能够让他们获得更多结识不同科技期刊的机会。同时,科技期刊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其自身的影响力也会为其带来更多的作者和稿源,从而在学术界进一步提升知名度。

2.2.3科技成果产权保护和适度公开的权衡需要

科技期刊所传播的信息并非一般性信息,大部分关系到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的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因此具有一定的保护的需要,而大众媒体是一种整体上公开无底线无节制的传媒方式,因此国家有必要制定关于新闻封锁与解除的相关制度规定。尤其是科技信息作为一种资源被大众传媒以一种近乎娱乐化的方式进行营销炒作时,更是触及了科技伦理的底限,更加值得在现时代文化产业及其产业逻辑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进行深度反思。这也是国家需要在这个领域坚持立法与宣传教育并重的原因所在。因此,无论是事实维度还是伦理尺度,都需要对于科技信息成果这种独特的稀缺的资源进行适度的保护和妥当的处置。

3 现代科技期刊增强新闻属性的社会价值

3.1基于期刊质量与管理创新性的实现

创新性是科研的生命,而新闻也是在对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第一时间的报道。因此现代科技期刊的首要社会价值目标就是创新性。可以说,现代科技期刊在其新闻政策角度上的创新,最终就是为了实现其自身学术、管理发展创新。因而,国家在这方面制定的一些诸如鼓励科技期刊扩大自主性的政策上,就能够看出是对这种创新性的自明和能动促进,对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业作为一种产业进行关注和保护,根据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的来支持科技期刊业的发展和壮大。从宏观上,坚持从中国科技进步和学术水平的现实情况出发,坚持尊重现实与理想实现相结合,结合本土经验与国际接轨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政策激励制度的建设。同时,有意识地在期刊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对现有的科技期刊管理体制进行大胆的改革,逐步建立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期刊企业化管理机制,从而通过迅速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来确保其创新性的完善。

3.2基于其新闻价值及时性平衡

所谓及时性平衡,以本文视角,就是期刊按照旬、半月、月、双月、季等不同发行周期,如何保持其数量、质量、栏目等的平衡。而对于科技期刊来说,由于要展现其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因此就要保证其宣传的及时性。但是如果周期过短,又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成果的质量。通过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促进期刊发展的公平态势,国家通过宏观经济这一杠杆,在市场领域、文化领域和大众文化消费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从而将一些发行周期激增、粗制滥造的科技期刊进行合理的过滤和淘汰,从而能够激励更多高质量的科技论文集中,这样就能够在整体上提高科技期刊的专业品质。而这一改革措施是将科技期刊适度的引入市场领域,因而让市场和读者作为调整科技期刊相关资源的基础性因素,这种机制所带来的必然是对科技期刊自身发行周期性生态的一种自觉性治理,并会取得一定的实效。这种对及时性平衡效应的诉求,体现的是作为文化产品的科技期刊自觉的对市场的负面效应的一种遏制,而采取了一些类似计划、协调的导向作用。毕竟科技信息并没有一个无限增长的市场和瞬间大量涌出的产品形态。

3.3基于其实用性价值的实现

很多科技期刊的定位很明确,并非登载国家前沿科技信息和创新,并非国内首创,也没有填补空白,但是它所收录的科技成果具有非常明显的实用价值,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实际与管理和服务,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因而具有非常直接的经济效益实现功能。创新性弱但实用性强的科技期刊作品,也可以被视为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合格产品,是科技期刊和大众媒体传播的对象。因此国家科技期刊管理部门通过制定扶持科技期刊产业化的政策来促进这种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成果的转化。如对一些科技期刊进行产业化、规模化的建设,尝试组建产业集团,或与其他相关产业联盟,同时对规模较小的科技期刊杂志社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性规划,配合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深化,从而为期刊杂志社或出版集团的产业化、集团化和科学化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条件优化,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科技期刊所应对的市场竞争的基本秩序。这一点同样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在科技事业上的体现。

3.4基于其教育增益功能的实现

前文提到的,科技期刊具有专业的教育增益功能,对于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甚至对于全民的日常生活质量的提升,都能够予以一种科学化、自明性的方式。如医学科技期刊对于扩宽国民的医疗保健知识和信息可谓越来越明显。这种期刊的所有研究成果被登载出来,就能够发挥其直接应用的作用,让所有读者直接受益。而为了确保科技期刊教育增益功能的发挥,国家就有必要制定有倾向性有根据的优秀科技期刊出刊政策,主要包括:呼吁全社会科技工作者共同支持科技期刊工作,以保护我国期刊资源;加快优秀科技期刊评估体系的建设,实现科技期刊评优的制度化、分级化和规范化;国内高级别期刊与国外期刊一视同仁,以吸引、稳定国内优秀稿源;制定国际出版政策,支持期刊的国际化,尤其对英文刊物的出版给予政策倾斜。期刊管理部门对于那些质量高、潜力大的期刊始终加大支持力度,并予以更多的优惠条件,并配着一些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优惠税收减免让利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从而确保针对办刊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对锐意改革的办刊人员进行奖励,旨在对那些致力于办好刊、办大刊的期刊杂志社进行鼓励。

篇10

1 科技管理体系要适应“两个转变”的新形势

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给科技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粗放式的、扩大外延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对社会资金、人才等稀缺资源的无视和浪费。增长方式的转变,对科技造成了强烈的需求,也会腾出更多的资源支持科技发展。能否适应两个战略转变的新形势,关键在于观念更新和体制转变。科技活动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部分,发展十分迅速,科技领域的生产关系则往往滞后。科技领域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这种不适应状况,使科技管理体系成为社会变革的前沿地带。这种改革或转变应是根本性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进入”、“放宽”、“放活”等现行政策上,如不从根本上改变科技领域的生产关系,要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是困难的。

与“两个转变”相适应的科技管理体系,有两个立足点,其一,通过市场对科技资源进行分配,它的活动遵循价值规律。市场依据供求关系的变化,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快速、灵敏而有效地把资源投入到经济效益好的领域或缓解,获得最大利润,借此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市场是它的归宿和主要出发点。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市场运作的机制,将应用和开发研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解放出来,进入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其二,由于自发的市场力量具有追求短期利润、忽视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弊端,因此,那些关系国家长远和整体利益的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及重大工程攻关,必须通过国家意志进行宏观调控,并支持其健康发展。

2 科技与教育、与企业密切合作,建立融产、学、研为一体的新体系

科技与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他们诞生之后,又称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支柱力量,二者相互支持,相互依靠,交流协作,共同发展。教育为科研活动培育大批英才,为科学发展提供最总要的人力资源。科研活动从探索自然过程中获得的新认识,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成为教育进步的源泉。科研与教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融合为一体的阶段。当时,科学研究知识少数科学家、发明家(其中许多本身就是大学教授)个人的活动,科学研究未发展成为独立的社会建制。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其后出现了专事科学研究的机构。它们的诞生和发展,使科学和教育都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根据大学和研究机构各自的特点,在工作方向上有所侧重和分工,形成了彼此优势互补又相得益彰的格局。

科技研究单位、高校和企业从经济工作的热点、难点中,选准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近期和中长期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办几件大事,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一条惠及科技、教育、厂矿企业的正确道路,必须坚定地走下去,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科技与经济结合,如果是简单地将科研院所并入企业,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以什么样的机制和利益关系沟通科技与企业,真正做到经济发展要依靠科技,科技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就要从这些问题着手,一个一个地解决。要从宏观策略上制定能够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企业家积极性的政策,一步步深入解决科技与企业存在的结合难问题。现有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系需要调整,建立一个能够协调科技、高校、企业关系的高层领导机构,制定战略目标,抓好宏观政策调控,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

3 新的科技管理体系要引导科研大院大所抓好三大基地建设

中央要求,中科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它揭示了再当代综合国力竞争中制胜的基本要素,为大院大所指出了奋斗目标。作为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就应当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要有强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有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科技创新的基本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还要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出大批高技术产品占领市场。生产力发展了,经济上去了,又会对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三者之间,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长期以来,科研院所关注的目标是出成果、出人才,毫无疑问,这仍是我们的目标,但仅此是不够的。当前还要特别注意高技术产业化的问题。科研院所要从技术水平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既要出在科学前沿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成果,也要出有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科技企业家和规模化、国家化、规范化的现代企业。

要引导大院大所抓好三大基地建设,就要理顺管理体系,以解决谁来管、怎样管的问题。例如,对地方大院大所的管理,是否需要在国家科委设地方司院;政府职能部门、财税金融部门如何管好科技产业,以及怎样协调解决好地方院与地方科委、地方综合大院大所与行业研究机构的关系,等等。

4 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是否注意市场导向,是新旧管理体系的本质差别

学科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产物,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丰厚的学科积累,是持续地产出高水平成果和接触科技人才的基础。因此,学科建设对当代科学、教育机构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两方面:生产实践的需求驱动和学科前沿的学术带动。当代科技发展的态势以及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任务,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学科建设的应用任务导向。纯粹从学科、学术观点出发去选题,会形成这样的结局:国家、市场急需的工作,我们做不了,我们辛苦研究出来的应用性成果,市场、社会不感兴趣。这种现象必须改变。

在学科建设中,要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和当代科技发展趋势的学科布局和学科发展战略。在基础与应用、长远与近期、大科学与小科学、自由选题与重大项目选择和安排上,要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任何偏颇或失误,在不久就会自食其果,影响科技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综合,是当代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新的科技管理体系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因势利导,加强组织,推动科研机构和学科建设顺应这一潮流。

5 既要跟踪、学习,更要创新、超越,新型科技管理体系才有生命力

在一定阶段,一定范围内,跟踪学习是完全必要的。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一切依靠自己从头摸索的方式,完全不适应当代开放社会的发展。但是,跟踪和学习决不是目的。学习、借鉴的目的,职能是不断创新,超越他人,超越自己。在工业战线上,引进只是起步,引进之后的改造、创新,才是判断引进是否成功的关键。在科技工作中,创新更是生命线,是灵魂。科研的创新标准,要看是否获得发明、发现和知识产权。科研论文的数量是评判标准之一,但不是最重要因素。发表了大量论文,不一定说明科研有成就。长于模仿,缺乏创新,是我国科技界当前的关键弱点,排除创新的障碍时当务之急。缺乏创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因循守旧、论资排辈、近亲繁殖是重要原因,而在观念上缺乏自信更是重要原因之一。新的科技管理体系是观念创新、条件创新、组织创新的产物,其最为宝贵的品质就是突出一个“新”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敢于想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在一次次创新成功的实践中去建立新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唐五湘.中国科技产业化环境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吴汉东.知识产权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支柱,是人类文明、现代科技和工业的根基。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物理学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原子能、激光、航天、计算机、信息等新兴产业,都利用了20世纪的最新成就。

我们关于工科学生学习物理的目的在很早以前就进行过论证。从前我们认为这是为了配合专业课需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相对侧重专业课需要的知识来讲解。这种思想持续了很久,现在我们发现这种思想已经不再适应21世纪培养人才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抛弃陈旧的观念,与时俱进的来寻找新的理论解释。著名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说过:“科学是一种方法,它教导人们:一些事物是怎样被了解的,什么事情是已知的,现在了解到什么程度(因为没有事情是绝对已知的),如何对待疑问和不确定性,证据服从什么法则,如何去思考事物,做出判断,如何区别真伪和表面现象。”作为一名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费曼的说法非常值得我们思索。遵照他的提议,我们逐渐认识到,大学物理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教育,也不仅是为了工科学校学生的专业课知识掌握来服务。而是所有工科学生培养自身科学素养的法门,学生们通过学学物理来掌握工程技术知识,这样才能获得理工科的专业基础。大学物理这门课程的设置,是为了迎接新世纪新技术的挑战。科技和工程技术人员需要终身学习,那么大学物理这门必修课就是科技和工程技术人员在大学阶段学习的首要任务之一,也是终身学习的良好开端。唯有在大学阶段就掌握了物理学的学习方法与内容,熟悉了工作语言、概念和物理图像,了解了历史现状和前沿,才能有一个宏观的全面了解。

1 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新世纪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推动下,各行业对高素质、技术能力强的专业人才需求迅猛增加。大学物理教学作为科学技术的基础,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这势必要求物理教师更新观念、增加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同时把知识传播给未来的人才接班人。但现实中的物理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光学、热学、力学、近代物理以及电磁学是经典物理的重要部分,目前的大学物理教材中也是以这些为主要内容。由于以上各部分内容相对独立,相互间比较独立,难以形成统一的物理系统。教学内容上没有新意,大多与中学物理课程类似。这样学生看到课本之后马上就没有了学习兴趣,或者完全按照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分析问题。

(2)在物理教学中经典物理的内容达80%以上,造成近代物理和经典物理所占比例的失衡。而且这些部分没有及时吸纳近代物理发展的新成果,其理论仍旧停留在上世纪以前的成果,与近代物理相差距离甚大。这种情况下不能用发展的观点来选择、组织和审视传统物理教学内容,导致物理教学与时展、科技进步的脱节。由此可以见,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改革增加近代物理的比重,才能使学生了解更多的近代物理知识,体验上世纪以来物理科学的巨大进步,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

(3)现代化教学设备运用偏低,总体教学手段落后。近年来,多媒体教学、模拟实验教学虽在有些课堂使用,但推广、普及率还很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先进性不能在教学中得到体现。因此,教学手段的更新探索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2 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改革建议

(1)理工类大学中,各个专业的物理教学都要遵循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就目前的现状看,在物理教材上,有些对理工类相关的教学内容不足、有些虽可以短学时使用但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缺乏。因此,具体到理工类的各专业教学中,要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以适应各个专业。不仅如此,还要以近代物理学发展为主导,加强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使物理学的各部分内容得到系统的讲解。同时,为帮助本专业学生应用基本定理和概念分析,提高物理学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编写适合本专科理工类各专业学习用的大学物理教学参考书是教研室老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2)对相对论的时空观、量子理论等现代物理学发展的前沿理论介绍适量增加,近代物理内容也要添加。以近代以来物理技术发展的成果,促使学生科学视野扩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做到把握科技发展新动向、新信息的重要途径,就是在物理教材中补充前沿的新发展内容及物理学与相关专业的交叉,融把近代科学技术成就和前沿课题的内容。

(3)对现代物理知识和现代科技联系紧密的内容进行精选。处理经典物理部分,把一些时间久远的陈旧部分剔除,可以有效的保证与中学物理的内容有所差别。展示新成果,把经典物理扩展成贴近时代的近代物理。

(4)在大学物理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纳入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出现在研究领域。为了适应新时代新科技的变化,就一定要把与专业知识紧密相关的理工类专业知识编写到教材中。在教学过程中,物理老师因材施教,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3 针对大学物理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的思考

(1)加强应用,减少计算。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学生几乎都是主要学习物理理论和相关计算公式,而物理概念这一方面则是一笔带过。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只是通过数学方法来处理物理问题,只是为了解题而解题。在题海中,学生并没有获得学习乐趣,而是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物理教学改革中,应该注意大力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重视应用数学来合理的练习习题,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是现在教育的关键一环,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投入大量精力来制作多媒体电子课件。那些生动的动画还有演示实验、图示说明以及物理学相关基础模型,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一堂生动形象的物理课,是学生动态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的关键。

(3)对于考试,要运用多类考试方法合理结合。目前的考试形式是一种落后的不能够完全检验学习效果的考试。我们可以在考试的准备工作中建立一个试题库,然后抽取题目进行闭卷考试。或者偶尔性的书写小论文和新创意这样的手段。可以闭卷笔试,通过试题库进行考试,同时,运用书写小论文以及新想法这些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舒缓学习压力,调动积极性,提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4)要大力关注学生们动手能力的培养。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所以学习物理离不开实验。在大量的物理实验中,学生才能自己把物理理论和实验结合到一起。只有在试验中才能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拥有良好的实验素质。在大学物理实验室中,学生拥有很多观察与具体操作的机会。学生依据自身情况,个性化的选择相关实验的观看与操作。开放实验给学生们带来的实践经验对学生来说益处多多,能够充分感受物理学知识的奥秘与自身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