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5:04: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社区文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现代社会学认为社区由五个因素构成: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一定规模的社区设施、一定数量的社区人口、一定类型的社区活动、一定特征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是联系社区与社会的纽带,是社区居民之间沟通、联系、增加了解的桥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社区居民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与认同感。从更高层面来看,社区文化建设水平还是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现代化程度和民族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拆迁安居型社区作为过渡类型的社区,居民主要是农转非人员和外来流动人口,其文化形态表现出独特性。加强拆迁安居型社区文化的建设,对于我国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转型和发展意义重大。
一、概念释义
1、拆迁安居型社区
拆迁安居型社区作为新农村社区的一种类型,是推进城市化过程中的产物。全国各地新农村社区类型颇多,苏州新农村社区结合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形成六种主要类型:股份合作型、融入城镇型、规模经营型、投资开发型、休闲景观型、拆迁安居型[1]。由于道路建设,城镇扩张,尤其是各类经济开发区、自然生态区的建立,一批拆迁安居型社区相继建成。苏州工业园区由于经济开发的需要,占用了原吴县市的部分土地,后建成一批社区用以安置被占用地的村民,拆迁安居型社区就此建成。
2、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2],是人们在社区活动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一种价值认同。因社区功能、结构、人群的组成等方面的差异,社区文化也呈现差异化,但主要包括以下五项基本内容:(1)物质条件(社区所依赖的硬件设施);(2)文化精神(社区居民长期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目标、伦理道德);(3)文化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风俗习惯);(4)文化制度(保证社区居民顺利进行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而建立的一系列法律及规章制度);(5)社会团体及相关组织(实现各种关系的结构实体,例如家庭、学校、企业、居委会)[3]。
二、拆迁安居型社区文化建设
1、现状
笔者调查发现,拆迁安居型社区中文化设施(老年活动中心、家长学校、校外辅导站、成人培训班、太极拳协会、运动场、图书馆等,约有70%的居民对社区的文化设施表示满意)较全,基本文化活动可保证,但仍存在一些阻碍社区文化发展的障碍。
一是文化资源匮乏。政府投入不足(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形式单一;设施更新慢,健身器材陈旧、篮球场等损坏的设施未及时修复、图书馆图书少且陈旧);社区体育馆、电子屏幕、网站、qq群等新型设施少;居民需求与供给不匹配(利用率高的设施缺乏如健身馆;针对老年人、儿童的文化服务内容单调,形式陈旧,对于年轻群众吸引力小)等制约社区文化建设。
二是整合乏力。首先,多头管理淡化了文化资源的整合。社区文化建设并没有纳入社区整体规划中,社区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不明确,如共青团提出要有青年之家,文化局提出要有图书馆,民政局提出要有社区服务中心,且都有各自的正式文件作为依据。政出多门,各行其是,无法产生整合效应。其次,管理不到位。社区事务性职能过重,乡镇与社区仍保持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自治意识不强;拆迁安居型社区流动人员多,他们对社区文化建设影响重大,却不被纳入管理的范围;社区文化建设脱离社区实际,难有特色;服务不到位(约64%的居民对建有的社区服务站不满意,20%的居民不知道建有社区服务站)。
三是新的文化生成困难。首先,旧文化改变难。居民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难以转变(卖衣服鞋子的小摊随处可见,绿化带成了菜园,看电视、打麻将仍是茶余饭后主要的娱乐方式);其次,人员组成复杂,难以找到适合各类人群的文化模式。 再次,文化精神欠缺。社区尚未形成新的健康稳定的社区文化氛围,邻里纠纷、偷盗等事件时有发生;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主动性不足;集体意识淡薄,政治冷漠现象严重。最后,人才缺乏。年轻人偏少(只原则上规定社区工作者不超过55周岁),缺乏朝气与活力。
2、原因
一是投入不足。社区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资金到位耗时长且数额少,致使相关工作难以开展。社区文化工作者薪资福利难以保障(人均月薪720元左右),影响社区工作者积极性。
二是现代化的影响。首先,现代化使社会产生异化,冲击着传统社会中的整体意识和人情伦理,市场将社会成员切割成为原子式的异质性很强的个体[4],促使之前村民的公共文化解体,加之拆迁安居型社区居民组成复杂,社区认同失去了仪式化的强化机制,很难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精神氛围。其次现代化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价值观和人生观趋向多元,文化认同的难度加大。
三是传统互动方式的影响。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乡土文化中的互动方式是基于血缘、地缘、固定的业缘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5]。拆迁安居型社区中,这种互动方式被打破,居民文化背景趋向多样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汇聚,血缘凝聚力逐步消解,人际关系转型,生活方式多元化等一系列因素增加了社区文化建设的难度(流动人员“文化孤立现象”严重)。
文化是“魂”,文化是“根”。社区文化作为社区在新时期、新阶段推进文化建设的新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和特征。为此,仙河社区文化建设着眼于“五个新”,从实践这个层面上研究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树立新理念。即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文化建设观和“共创和谐、共享文化”的人文理念,用这些新的理念来指导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找准新定位。即把社区文化的目标锁定在“培育理想、倡导精神、理顺情绪、服务需求、营造环境”上;探索新模式。即针对社区的文化形态、资源优势、人文特色,重点培植、总结和谐社区文化示范性工作的模式;建立新机制。即在完善和谐社区建设运行体系的前提下,围绕资源、环境、阵地等方面建立了相应的制度。
二、贴近主体需求,充分体现社区文化的人文关怀
仙河社区文化建设始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公平正义,真正使“人人享受文化”这一人文理念转换为职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多种文化形式。一是大力普及基础文化。围绕创建学习型社区,以满足社区居民崇尚知识、追求进步的文化需求为目标,依托社区教育平台,大力普及基础教育、网络、英语、艺术、戏曲等基础文化,建立健全了学习型社区网络,形成了社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二是积极活跃群众文化。依托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通过举办讲座、画展、论坛、演讲、文艺演出等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吸引不同居民群体的参与。同时,结合重大节庆日,组织居民广泛开展各种纪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家庭伦理等传统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先进文化对社区成员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与规范。三是引进高雅文化。随着社区居民文化需求的多样化,为使社区文化建设做到品味多元、雅俗共赏,社区千方百计有针对性地引进各种专业文化团体,及时地为居民送上艺术大餐,在满足需求中提升了社区的文化品位,也促进了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四是努力打造品牌文化。通过社区图书馆、职工群众俱乐部、电影院、文化休闲广场等功能馆所的作用,坚持以先进的文化思想、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的服务形式,吸引众多的参与者,在鼓励社区文化体育团队积极开展活动的同时,引导文艺活动骨干重视活动品牌的原创性,形成了一系列自身文化品牌。五是广泛开展文体活动。按照群众化、协会化、小型化的工作思路,立足“区域活动联合化、社区活动经常化、基层活动多样化”,盘活现有文体活动场馆、设施等资源、统筹力量,活跃职工群众业余生活。社区成立了篮球、排球、羽毛球、健身舞等各种健身活动小组,利用工余时间组织活动,组织参加了全国健步走比赛、黄河口马拉松比赛、胜利油田排球比赛、畅游万亩槐林、仙河湿地等活动,利用社会资源举办消夏晚会,让职工群众由过去的表演者转为现在的观看者,举办“快乐星期五,仙河向前冲”职工趣味体育游戏,让职工群众在健身活动中体验乐趣,享受愉悦。
三、整合社区资源,大力营造共享社区文化的温馨环境
构建社区文化,需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集聚各种资源优势来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仙河社区在积极挖掘文化智力资源的基础上, 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驻共建、促进和谐”的原则,大力营造团结协作的合力。主动加强与主营单位密切联系,注重发挥驻地挝坏恼蟮刈饔谩@用驻地单位各类文化体育基地的优势,组织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实现功能互补。注重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融合,良性互动。通过篮球赛、乒乓球赛、棋类比赛等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油地双方加深了解,消除隔阂。充分利用社区文化场所资源,以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环境美化、思想教育、科技普及、艺术培训、网络咨询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为载体,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使不同文化修养及情趣爱好的群众都能各展其长,各得其乐,既满足社区居民求知上进的心理需求,展示社区文明风尚,又增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进而增强了社区广大居民群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
中图分类号:G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一、社区文化的作用
(一)凝聚作用。社区文化体现着强烈的“群体意识”,可以改变原来那种从个人角度出发建立价值观念的一盘散沙状态,培养社区的团队凝聚力。社区文化的组织状态通常是各种团体。由于这些团体主要是靠类似的经历、境遇、思想、心理、爱好而组成的,它对其成员相互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产生特殊的团队氛围。居民在这些团认中自觉形成了相互配合、相互理解和相互关心的集体主义观念。使每个成员产生浓厚的归宿感、荣誉感和目标服从感,而这种凝聚功能尤其是在危难之际和创业、开拓之时更显示出其巨大的能量。
(二)认同作用。社区文化是在社区共同体中逐渐凝聚起来的相同文化体验、认识,生活在同一社区的人们之间会建立各种基本联系,这些联系往往面对面的、直接的、充满感彩的、较亲密无间的、非正式的、初级的、自然本色的。这些来自“社会邻居”的各种联系对社区成员的行为取向、习惯、生活方式等产生影响,而社区成员的行为取向正是对社区初级社会联系的自然认同。它们构成该社区的文化因素,是重要的社区文化内容。
(三)休闲作用。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与多种健身体育活动在社区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如家庭读书活动、老年读书会、青少年读书俱乐部、外语兴趣班等,为文化进家庭打下扎实的基础。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休闲方式也开始多样化起来,除了读书看报、旅游和娱乐文化消费外,还大量参与其他休闲文化活动,如养生保健、鱼鸟宠物饲养、插花养花、盆栽盆景、家庭绿化、集邮下棋、书法爱好等等许多休闲文化与其他文化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个人参与,也可以是集体参加,每个人都可以加入到一定的休闲文化活动之中。
(四)辐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提高。社区文化建设已由最初的开辟宣传拦、举办卫生评比、单纯的文艺演出等逐步呈现出开放性与辐射性,形成了满足现代城市群众欣赏需求的综合性、多类型、高品位的特性,由小文化走向了大文化。社区文化除了以广场为依托的广场文化活动之外,还有社会文化活动、消夏文化活动,以及购物、旅游、假日等各类主题性的文化活动,融进了娱乐、科普、教育和体育等内容,提高了人们的综台素质,促进了邻里关系的和睦及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文明进步,打破了城市套房互相隔绝的“比邻若天涯”的状况。“进门是小家,开门是大家”的社区意识日见浓厚。
二、城市社区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不健全,主体缺位
目前,社区建设基本还是以行政强制为主,并没有实现真正社区自治,有的地方政府没有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社区建设中,没有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更谈不上进行社区文化发展的长期规划,社区文化活动流于形式;从对社区文化资源的调配上看,政府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但社区文化建设真正的主体是广大社区居民,只有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才能真正具有本社区特色。然目前我国社区文化真正的主体,除去自发性的,得到政府允许的兴趣团体活动外,其它人对社区文化发展决策和实施的参与度很低。
(二)资金筹集渠道单一,投入不足
经费是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基本物质保证,没有经费的支持,社区文化活动很难维系,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社区文化的管理资金依赖于政府下拨,有些领导不重视,导致基层社区文化资金短缺、设施不足、单一,利用率低。
(三)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匮乏
近年来,各地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培育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还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第一,社区文化者中兼职人员多,专职文化工作相对缺乏。目前,我国大多数社区是由街道办事处1至2名兼职工作人员协调领导社区文化,他们由于工作、时间、精力、待遇低等原因,很难全身投入。第二,社区文化骨干队伍缺乏。搞好社区文化建设,需要有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同时具有文化专业的一技之长、热心于社区文化的骨干队伍,但现实,支撑社区文化工作的多这年纪较大、专业层次偏低的非专业人员。
(四)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保障
目前,我国还没出台一部专门针对社区文化管理的法规。在社区文化内容、组织结构、工作人员编制、经费、场地设施、群众文化组织合法地位等诸多方面,都没有明确规定,造成工作无头绪、统计无依据、考核无标准、管理不规范;其次,关于政府对社区文化管理的权利、责任和指导范围也没有给予详细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地方政府干预社区文化管理工作制造了机会,造成社区文化自治管理趋于行政化;再次,对于鼓励社区文化建设社会化运作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不利于打破政府投资一元独大,多元弱小的局面,更不利于多重管理主体的培育。
三、推进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社区文化管理制度
完善城市社区管理机制是推进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首要条件。只有理顺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文化管理中的关系,明确两者在社区文化管理中的地位及职责分工,才能有效避免目前多数社区出现的文化活动行政化,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效果的不良状况,进而真正实现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将我国广大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生活共同体。
第一,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社区居民。第二,确保社区居委会的自治组织性质,不被行政任务所束缚。第三,明确政府在社区建设中是“掌舵者”,但不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
(二)整合城市社区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资金短缺。无论是社区文化设施的购置、添加,社区文化馆的建设、还是文化设施、场馆的管理与维护,社区文化人才的引进、培养都需要资金,而且城市社区居民对文化方面的需求正日益强烈,由此可见,社区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要也越来越明显。建议:一、政府财政适当投资;二、整合社区资源,减少社区文化活动的费用支出;三、采取市场化运作,适当收费,低偿服务。
(三)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2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3-0108-05
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社区的发展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倍受关注。近年来,国家提倡社区自治,社区赋权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所谓社区赋权指的是培养社区能力,赋予社区以自我发展的权力。赋权通过发展人的效能而获得。国家赋权是一种外部赋权,要使得社区真正成为权利主体,还需要依靠媒体和文化的再次赋权,在文化实践和传播实践中将社区整合为一个行动主体,从而能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一、社区赋权
社区是当代社会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社区是什么,学界历来有两派看法。一派即传统观点,认为社区是指集体或社会组织类型,主要强调社区的共同地域。另一派认为,社区主要指一种社会关系或情感类型,强调社区的共同联系和共同特质、共同价值观、共同信念、归属感等精神性特征。但一般而言,学界普遍认为社区主要指具有共同地域、 共同纽带、共同社会交往、共同意识和利益的社会群体。这些社会群体内,成员共享文化、社会或政治利益。
在传播学的视域下考察社区,可以发现在社区形成的过程中,传播居于核心的位置。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约翰・杜威(JohnDewey)认为传播即共享,是一种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在共同(common)、社区(community)和传播(communication)这三个词之间, 有一种比字面上更重要的联系。人们由于拥有共同的事物生活在一个社区里; 传播即是他们借此拥有共同事物的方法。”[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5-6页。社区中核心的因素并非经济而是社区成员的凝聚力。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传播学者施拉姆同样认为:“传播(communication)一词与社区(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Wilbur Schramm, Men, Messase and Medi:A Look at Human, Beijing:PKU Press, 2007.传播带来了文化的共享,增进了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促成了社区归属感的形成和共同体的形成。
中国的社区建设运动开始于20世纪初期,但在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特殊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社区建设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一直到改革开放后,学界才重提社区研究。从90年代中国开始在住房市场推行商品房制度,出现了一批新型的商品房小区,这对于原来建立在街居制和单位福利分房制度下的基层管理体制形成了冲击。为解决市场化和单位解体后出现的种种问题,中国重新推动社区建设运动,社区被视为城市基层管理单位。到90年代末期,随着对社区认识的深入,提出社区自治的概念。可以说,肇始于90年代的社区建设运动,从观念上和行政层面上对社区留出了赋权空间,然而,社区尤其是新兴社区如何形成社区共同意识,成为行动的主体,使得赋权成为现实的赋权,还需要在社区建设的实践中进一步践行。
考察当前中国的社区状况,我们可以发现:
原来建立在街居制度和单位福利分房制度上形成的社区,社区居民仍存在紧密的邻里关系。在新兴的商品房小区,居民联系远较过去松散,邻里之间守望相助等特征不复存在,社区出现消亡的态势。同时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郊区出现一批外来打工者聚居的被称为城中村的特殊社区,如北京唐家岭、皮村等社区。在社区与社区之间出现区隔,如城中村和高档商品房小区、单位小区,居民在经济水平、文化程度、意识观念、生活方式、消费水平上都出现了明显的区隔,促进了“社会裂化”。
在老式小区中,原有的人际传播系统,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居民的搬迁,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在新兴的商品房小区,居民之间关系十分冷漠,原有的以人际传播为主的社区传播系统无法建立,以手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开始建构新的社区传播系统。新媒介的广泛使用和传播,改变了社区成员共享交流的方式,使得社区关系和社区文化的建构也发生了变化。居民在新媒体传播系统中,互相交流,参与社区事务,形成共同体意识。 这种共同意识,催生了社区进一步的传播和文化实践,并促成了社区权利意识。
木兰拳(扇)的兴起带动了进贤县的社区晨练活动。随着参与人员不断增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日益多样化。英姿飒爽的军鼓队、喜气洋洋的腰鼓队和器乐队等为广大社区居民所喜爱。而且,随着社区文化的蓬勃发展,像李渡镇车仂灯、二塘乡泼蛇灯、梅庄镇打花棍、温圳镇舞狮等一些独具进贤特色的民间文化遗产也被挖掘,并得到发扬光大。
2004年以后,进贤县的社区文艺队像雨后春笋一样不断涌现,有健身舞队、回力球队等,一时间社区里的大爷、大妈变得比上班族还忙。栖贤社区的李大妈说:“一大早我就起床,一手提菜篮子,一手握舞蹈扇,先到人民广场跳舞,再去菜市场买菜。生活过得真是快乐而充实。”不仅是进贤县城,而且进贤下设的各乡镇也纷纷组建起了文艺队伍。在各种庆典、节日的晚会上,我们都可以看到社区文艺队的身影。
从2004年起,县里办起了社区文化晨练展演。虽说是晨练展演,可展演的节目却异彩纷呈,并不仅仅局限于晨练项目。各个社区的文艺队参与热情高涨,每年的社区文化晨练展演,全县80多支文艺队都会报名参加。
据介绍,以前晨练展演,都是固定在县城里演。后来县里考虑到要让全县的文化气氛都活跃起来,便把晨练展演改为全县巡演。进贤县文广局的曹国林说:“比如民和镇、文港镇、李渡镇3个镇,同时派出10多支文艺队演出,这样晨练展演结束后,几乎在各个镇都演了几场,文化氛围一下就遍及到全县,也有利于全县社区文艺队表演水平的提高。”
第二,创造功能。企事业单位文化是在其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的一种浓缩,具有民主、开放、创新、进取的特性,具有更新和再创造文化的活力和条件,它既是社会潮流的追逐者,又是时代潮流的开创者。这是因为企事业单位的重要主体是最富活力的中青年,企事业单位文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系统,具有相对敏感的特性,对于社会文化变迁的反应十分迅速。企事业单位对这种变迁进行筛选、过滤、扬弃乃至超越之后,实现自身的创造和更新,同时传导给所处社区,促使社区文化实现发展。
第三,传承功能。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它既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特定产物,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每一个社区特别是历史悠久的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经过祖祖辈辈的创造、筛选、加工、充实和发展,形成了社区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由于社区对环境的作用传给企事业单位,使他们继承下来(当然,这不是继承社区文化传统的唯一途径),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
第四,整合功能。由于文化的渗透性,不同文化既可能交相融合,又可能产生相互冲突。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社区文化趋于多样化,文化碰撞现象日益增多,尤其是人们面临的价值冲突与适应问题十分尖锐。所有这些也必然反映到企事业单位中来。企事业单位文化因其突出的引导性、计划性、整合性等特点,对文化冲突的协调、平衡、化解、融合相对社区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企事业单位将上述“整合成果”辐射、传达到社区,能够促进社区多样性文化的发展趋向同社会主流文化保持良性关系,从而对社区文化发挥整合作用。企事业单位与所在社区是互为环境的,企事业单位文化的氛围及其内涵必然对社区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时刻辐射、影响着社区居民。正因为如此,企事业单位往往成为社区文化的亮点乃至制高点之一。
第五,补充功能。作为现代化产物的企业文化具有天然的先锋性、敏感性、叛逆性、开放性,有些新的文化因子特别是属于青年亚文化范畴的文化因子,原来并不存在于社区之中,往往是由企事业单位的主体(中青年)首先接纳和吸收的,然后传达、输送到整个社区范围,这就对社区文化起到了补充作用。充分认识城市社区与区内企事业单位的文化互动对于加强相关社区和企事业单位文化建设,加速社区的资源共享,优化企事业单位的社区环境,促进区、单位精神文明共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发挥驻区单位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社区成员的参与度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社区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缺乏社区成员参与的文化生活,有再好的动机、再新的创意、再大的投入也只能是无用之功。在许多社区,经常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的主要是少数老人,尤以老年妇女居多,相当多的社区成员尤其是中青年居民和驻区单位员工尚未经常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社区成员的参与状况还不适应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一些居民和驻区单位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看法有失偏颇,相当一些居民和单位的社区参与意识比较淡薄,他们虽然生活在社区,但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属于社区建设的主体,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应该对社区建设尽一份责任和义务。甚至错误地认为,社区建设完全是政府行为,是政府投资建设社区,让自己坐享其成。
为了提高驻区单位的参与度,应该努力做到:首先,加强与驻区单位的感情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驻区单位对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特定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对这一特定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推崇、融合和奉献精神,使它们认识到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和义务。其次,通过与驻区单位的感情沟通,使它们更进一步认识到通过社区文化建设,精心营造社区发展的良好环境,是驻区企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因为所在社区的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到单位的发展、形象,而且与单位员工的办公和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我们必须将思想认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社区文化人人办的广泛共识,真正做到驻区单位与社区共发展,既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又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受益者。
(二)设施与场地等资源共享,提高利用率
城市社区发展的资源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的供给以及社区管理部门的创收和居民缴纳的各种费用。社区内各部门与组织以及社区居民的捐款和提供各类设施的现象很少见。因此,一方面城市社区资源本身存在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物质性资源被闲置不用或开发利用不够,这的确让人十惋惜。究其原因,这与传统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以及“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狭隘的心理因素有关。在城市社区中由于存在许多分属不同行业、不同层级的“单位”,而城市社区的组织形式——社区委员会、业主委会员、居民委员会以及物业管理公司与他们之间不存在上下级或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就造成了他们对城市社区建设尤其是社区文化建设关心、重视、投入不够,对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偏重于集中,谁投资,谁拥有,谁得益,不愿意将自己闲散的物质性资源拿出来让社区居民共享,社区资源不能得到更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如能将这些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发挥现有功能,为社区文化提供稳定、舒适的活动空间,实行资源共享,将是一件几全其美的大好事。这也可使社区文化建设不断上规模,上档次,谋求更大发展与飞跃。
(三)联手开展活动,丰富活动的内容
从各地开展的社区活动形式来看,确实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从太极拳、太极剑、台球、棋类、器械健身,到卡拉OK、戏迷演唱、养生功、秧歌、图书阅览、健身交谊舞等,达数十种之多,真可谓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但由于以上活动内容多少缺乏一些现代气息及深刻的内涵,因此对青年群体等相对缺乏吸引力。如能在丰富活动内容上多动脑筋,挖掘新的活动内容,拓展新的途径,把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艺术形式融人到其中去,这将会吸引更多的社区成员热情参与。而在这些方面,社区内企业事业单位组织的合作加盟,联手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通过创新的内容和变换的形式促进其发展。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丰富多彩,广泛活跃,就一定能生产出一些高品位、高质量的社区文化产品,增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实效。
(四)加强组织沟通,提高管理的水平
从目前各地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性质来看,由于是新生事物,因此社区文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还缺乏一定的组织管理经验和社区文化人才。社区文化人才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从广义上说,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应包括街道和居委会的相关人员以及社区文化机构的工作人员;从狭义上说,主要是指街道社区文化职能部门及社区文化机构(文化站等)工作人员。就文化站工作人员来说,许多社区已面临青黄不接的状况。如有的地方管理者往往由队伍中的活动积极分子组成,管理经验不足,组织能力不强,难以形成核心,纪律的维持和活动的开展往往靠大家的自觉,随意性较大,缺乏高度集中基础上的规模扩大与创新求变的集体力量。
有鉴于此,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组织应能有效介人,整合运行。因为各单位组织已经长期形成了一整套的组织体系,有着一定的管理经验,他们的加盟,无疑会给社区文化建设增添新的活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而社区文化活动的成功开展与不断创新,对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增强内部凝聚力和提高社会知名度,也一定会大有裨益的。
社区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区居民、社区群众团体、各企事业单位、居委会、街道办事处这些社区基本成员的同心协力和共同努力。尤其在当前社区居民和单位主动参与意识较弱的状况下,更需要基层社区管理者及组织者的引导和动员,调动社区各方面的积极性,以使社区文化建设真正满足广大居民的多层次、多方面需要,使社区文化更为丰富多彩并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付春梅,谢守红.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刍议(J).经济师,2004(4).
(2)殷兰.试论工会组织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
(二)太白湖新区社区建设及生态文化现状。自2009年太白湖新区被正式确定为济宁城市发展主中心以来,太白湖新区社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太白湖新区秉承“统筹规划、高点定位”的原则,分别在西北、西南、东北建立三大回迁安置片区。目前,以三大回迁安置片区为标志的民居工程已基本完成,可安置14个村居、8436户村民,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除此之外,太白湖新区还致力于打造一批生态公园社区。太白湖新区社区生态文化建设依托绿水环抱的超低密度空间优势以及微山湖、古运河、太白湖新区公园稀缺的、广袤的水景生态,在生态涵养、生态调节和生态服务功能方面等日益完善。同时,太白湖新区还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的规章制度,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社区面貌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绿化覆盖面积进一步扩大,社区居民的生态文化意识和生活生态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
二、新城区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社区生态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有其历史必然性。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不能一蹴而就。在新城区建设过程中,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系统建设原则。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结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是由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社区的各构成因素之间是内在统一的关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其中生态文化建设强调“天人合一”,将人、社会、自然看作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认为人类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是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二者彼此相互依赖。因此,在新城区建设过程中,加强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必须注重目标内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重视各方面的联动发展、整体推进。
(二)因地制宜原则。唯物辩证法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个性的存在要求我们在分析、解决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同样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共性体现在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目标、性质的一致性,个性体现在不同社区的不同人文环境、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此,在新城区建设过程中,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群众参与原则。社区建设是一项内容繁琐、涉及面广的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主要包括社区组织建设、社区服务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社区居民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借助社区居民的智慧解决问题是社区建设的重要途径。离开了本社区居民的支持参与,社区建设将寸步难行。在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用生态建设的知识武装社区居民,提高他们参与社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具体工作之中,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集体智慧,广泛吸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建议,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推进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相互借鉴原则。新时期,世界文化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各种文化都以其独特的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程度不断提高,彼此在相互借鉴中不断创新与发展。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充分吸收传统地域性文化,也应立足当今时代积极吸收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做到“古为今用”。同时,还要结合具体实际,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需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生态文化的有益之处,做到“洋为中用”。
三、新城区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改善生活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意识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既有社区生态化建设的一面,也有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面。因此,在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地域实际,将生态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实现社区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坚强的组织领导是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各级党委、政府在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正要结合社区实际,明确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内容方法,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规章制度,合理规划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工作健康、有序的进行。另外,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的培训,使得大家树立起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加强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社区居民的生态意识。社区居民是社区的主体,社区居民生态意识的提高对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在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把生态文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通过加强生态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普及生态文化的价值观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态意识,自觉摒弃传统生产、生活中不符合生态价值观念的部分。在社区内部可以通过书籍、板报、宣传册、宣讲、网络等方式进行多元化的生态文化宣传,让社区居民充分了解社区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当前社区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后果,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居民文化活动,增强居民参与积极性,激发创造性,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氛围。社区居民文化活动要与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相结合,用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生态知识的传授和生态理念的灌输,实现娱乐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
随着全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管理重心的逐步下移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人们在社区学习、工作、栖息、休闲、娱乐,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社区,这给社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社区文化增添新的内涵和功能,不断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
一、加强阵地建设,创造优美环境
一个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是大多数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的设施阵地的建设和各类文化资源就是影响社区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因素,这两个重要因素也是顺利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硬件保证。一是完善社区活动室。加大对社区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添置适合老年人锻炼的健身器材,活动设施,提升活动室的活动功能,丰富居民的文化体育生活。二是落实社区公益性活动场地。社区的小广场、公益性活动场地是社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要不断改造完善原有老小区、住宅区的空闲场地,扩展公益性活动空间。三是拓展社区文化活动空间。为弥补社区活动场所有限、活动设施短缺的缺限,充分发挥“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共建优势,积极与辖区学校、单位联系、协商,通过协调在不影响辖区单位、学校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与他们共用运动场、活动室、职工之家等文化体育设施场所,用于社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二、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提升人居生活质量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能提高一个城市的人居生活质量,提升一代人的精神境界,拉动一个地方的社会全面进步。为此,要保证社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可以把开展大型活动与推行日常文体活动相结合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强劲动力。
1.让广场文化成为培育社区文化的一块沃土。社区内的广场、健身点及公众广场是居民室外活动的集中场所。良好的广场文化,不仅直接为居民所接受参与,更能吸引居民自发性地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的愉悦程度,增强居民对于社区的认知度和归属感。利用大礼拜和节庆长假,结合不同季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推广普及全民健身运动,让居民能唱的唱起来、能跳的跳起来、能动的动起来,小区里每当夜幕降临或旭日初升时,都能够看见跳舞、唱歌、练拳、舞剑、舞扇的居民,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聚餐”。
2.让文体活动队成为社区文化的主力军。社区要针对小区老同志喜爱文体活动的特点,把文化建设的侧重点放在加强老年活动团体的扶持上。把老年合唱团、老年豫剧团、老年舞蹈队、书画协会组织好。让这些特色文化队成为受众面广的社会效益和亮点,营造文化氛围。
3.让学习文化成为推动和谐社区文明进程的主阵地。把教育引导与创建学习型社区紧密结合,发挥“老年大学”分校、各类协会组织、文化站、图书阅览室的功能,组织“五老”(老教师、老劳模、老专家、老医生、老干部)开办各类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大型宣教活动。
4.让邻里特色文化步入社区文化的主导行列。随着社区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居民的文化需求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一种能及时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人往的文化需求正逐步走入社区文化的主导行列,那就是以促进与家人之间、与邻里之间、与小区这个大家族之间的感情文化――邻里文化。培育社区居民“友善亲和、关爱互助、和睦相处、文明和谐”的意识,形成以邻里文化建设为主线的文化活动平台。
三、五个结合,活跃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软、硬件各方面的内容。只有运用辩证的分析手法,把社区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统筹兼顾社区文化的发展。
1.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软件是指那些没有物化形态存在的内容,如思想理论、道德规范、习惯礼俗、行为模式、科学技术和某些种类的艺术等。硬件则是指凝结着人们精神劳动成果的物化了的劳动产品和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所需的物质条件,社区文化建设必须软件、硬件同时抓好,而且要相互协调、统一,发挥应有效能。
2.整体规划与主体发展相结合。整体规划就是要在总体上对社区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有一个通盘的安排。两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原则,促进相互协调发展。要适时引进专业文化、艺术团体来社区开展交流与演出,支持并推动高雅文化的发展,做到雅俗共赏,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如果把这些具有进步意义的特色的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必然能产生更大的提升作用,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在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要注重进行多种形式的全方位文化建设,充分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相结合,外来文化与乡土文化相结合,广泛吸收适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与文化项目。按照以能够使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依托,通过开展包括文艺活动、科普教育、思想教育、体育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使农村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并形成社区文化共识,建设适合农村发展特点的文化,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改善农村农民的生活方式、休闲方式和学习方式。
一、开展乡村文艺活动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文艺活动作为社区文化建设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种文艺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大大改善村民的精神风貌,丰富村民的日常生活,满足村民的精神需求。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始终要广泛地组织、鼓励农民积极地参与文化建设之中;要科学规划、勤于思考,要根据广大农民群众实际情况,区域性、针对性,逐步改善基层文化工作片面地、周而复始,只搞文娱活动的现象,要在生活中创新地提炼更多符合时代主旋律的作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不断地提升农村文化工作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二、科学技术是农村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倡导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离不钥蒲У乃枷搿=一步加强科学普及,大力破除封建迷信,既是十分紧迫的任务,又具有深远的意义。科学普及的宗旨就是高举科学、文明、进步的旗帜,将已被证明了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传授给广大人民群众,使之成为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科学思想作为精神动力,它对于村民思想素质的提高以及文化心理的更新,引导其从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地同形形愚昧无知、封建迷信做斗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在农村大力宣扬科学思想,引导村民树立科学意识,远离各种封建迷信,从而扫除各种封建愚昧的陈规陋习生存的土壤,特别是在农村社会生活以及家庭生活方面,让其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际观、闲暇观、消费观,让科学思想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三、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一定要加强在农村社区里对农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要在农村社区消除消极文化和反文化的根基,除了坚持先进文化的指导之外,还需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其基本精神是“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在现代化建设中,传统文化既是维护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一种重要社会整合机制,又是体现民族特色的重要内容。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并没有完全消解传统文化,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发扬中国耕读文化传统,形成新时期农民阅读的良好习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农民崇尚读书的传统,追求务农与读书相结合的生活方式,认为耕可致富,读可养性,形成我国独特的耕读文化。这种耕读文化养成了我国农村崇尚读书、耕读传家的文化风尚和生活环境。
在农村社区弘扬传统文化,一方面要丰富农村传统文化活动,如民间的舞狮子、玩龙灯、逛庙会、扭秧歌等活动,调动群众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认同感;另一方面要赋予传统文化活动以新内容、新观念,使群众在活动中接受现代文明。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实际,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发掘地区特色和传统特色,将地区特有的文化色彩和传统元素加以发扬,使其成为与现代时尚相互补的农村社区文化景观。
总之,农村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如果社会各界都能认识到农村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努力探寻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那么,我国新农村建设就会迈向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二)农家书屋及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文化大院。总投资37.4万元,高标准完成187个农家书屋建设;新建成村文化活动室129个、文化大院51个、文化广场57个。全县农家书屋达到307个,居全市之首;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359个,基本覆盖各乡村;村文化活动室267个,文化大院196个,文化广场202个,成为商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亮点。农家书屋全天候对外开放,管理规范,信息资源共享与远程教育结合定期播放,农民的文化活动有了固定的阵地和平台,农民的参与程度大大提高,特别是一到夜晚,文化广场上歌声飞扬,舞姿翩跹,到处是歌舞的海洋。
(三)村文化协管员。配齐374名村文化协管员,每人年补助2000元。今年4月,在全市文化工作会上,商城县文化出版中心做了《发挥村级文化协管员作用,助推村级群众文化繁荣》的典型发言,经验、做法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推广。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在经济快速发展,社区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的条件下,活跃和丰富社区文化不仅成为社区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而且是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社区文化正成为群众的自觉要求和动力。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与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一样,凡是社区文化活动比较活跃的地方,往往也是文化骨干的作用比较突出的地方,而这些骨干的共同特点,就是自身对文化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而且热心公益事业,具有较强的奉献精神,愿意与社区居民共同分享文化的魅力。如何因势利导,培养群众文化的骨干,提高农村社区文化活动质量?组建文艺团队,积极组织开展文化和体育赛事,引导社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并在活动中注意发现、挖掘、积累和培养文化骨干,发挥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显得十分重要,也是活跃和丰富社区文化的基础。社区文化骨干需要在实践中扮演好四个角色。
一是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员。挑选在文艺和体育方面有特长的社区居民,动员和鼓励他们积极加入社区文化活动队伍,不断壮大社区文化活动队伍,组织和开展日常训练,使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是社区文化活动组织员的重要任务。社区文化活动组织员要把准居民的兴趣和爱好的脉搏,使活动成为凝聚社区居民活力的重要载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挖掘更多有特长的家庭,以家庭组合的形式,参与文化活动,促进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更应该是社区文化的重要功能。
二是社区文化活动的指导员。随着活动开展的增多,无论是表演者自身的要求,还是社区居民欣赏水平的提高,都会对文化活动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表现为期望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培训。党委和政府要顺应形势,建立社区文化指导员,并主动深入社区和农村,积极为文化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帮助居民提高技能和演出的水平。这也是有关部门在新形势下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有效途径。
三是社区文化设施的管理员。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注重投入,建设社区文化阵地,文化设施不断增多、功能更加完善,成为社区文化活动得以持续开展的重要条件。社区文化指导员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设施和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效用,加强管理,帮助解决农村、社区文化公共设施“建多用少”的问题,更好地发挥效益。
四是社区民间文化的维护员。每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或民间文化,成为凝聚一个地方的精神力量。民间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区文化指导员要善于把时代精神与民间文化相融合,为古老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在社区活动中,安排一些古老文化艺术活动的表演,让古老的文化更多地被人们所熟知,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里展现出独有的历史文化魅力,从而使这些古老的民间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和光大。
二、建设社区群众文化广场,是丰富社区文化的条件
社区文化也被称作“没有围墙的文化中心”,道出了其特点,而其作用和意义更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活跃和丰富社区文化,需要依托一定的条件。建设社区文化广场,就是活跃和丰富社区文化的重要条件。
一是发挥展演功能,搭建群众文化舞台。越来越多的居民已经不满足于欣赏文化活动,而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愿意参与文化活动的表演。宣传和文化部门要主动牵头,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制订年度广场文化活动方案,落实广场文艺演出任务,引导与培育广场文化,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既是群众自我展示的舞台,又是展示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
二是发挥参与功能,打造休闲娱乐平台。广场文化的特点,是门槛相对较低,参与面广泛,可以吸引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兴趣、不同层次的居民群众参与,有着广泛性和群众性特点。利用广场文化的平台,使社区居民成为文化广场的主角,可以在散步、健身等率性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发挥教化的作用,使居民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
三是发挥传播功能,建设宣传教育阵地。优秀文化是人们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文化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的形式,借助广场文化广场的平台和文艺的形式进行宣传,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避免空洞的灌输式的说教,能够被群众所接受,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宣传的成效。在广场文化活动中,既可以有社区居民自编自导的节目,又可以有有关方面组织的道德教育、科技普及、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内容,营造独特的社区文化魅力。通过这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成为宣传教育的新颖阵地,既能弘扬社会主旋律,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又能培养健全的人格,进而提升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三、部门共同参与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常青的保障
社区文化虽然是社区居民自娱自乐的重要形式,但不止是社区居民的事情,还是党委政府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把握和重视社区文化建议,加强农村和社区群众的文化建设,是社区文化常青的保障,也是长盛不衰的源动力。因为,从实践看,目前的社区文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也没有形成产业,不仅不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反而需要增加投入。这就需要党委政府着眼于长远的战略的高度,制订社区文化发展规划,加大对社区文化的扶持,财政和文化等相关部门更要齐抓共建、形成合力,为社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撑起一片天。作为社区共建单位,尤要以主人翁的态度,主动参与社区活动,实现社区与共建单位的良性互补、和谐发展,注重发挥职能优势,帮助社区兴办实事,营造浓厚的共建氛围,形成共建单位关心、支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局面。重点要做好“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