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5:04: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积极有效地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工作。
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将设立“心理咨询日”、“阳光信箱”,并制订咨询员值班制度,加强“阳光信箱”管理,落实来信回复制度。每周星期三下午四点到五点开一次“阳光信箱”,并指定咨询室负责教师进行信件回复,做到来信及时回复。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咨询教师在交流中应给予热情真诚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将心理不愉快的感受尽情地诉说。充分发挥红领巾播音室“心灵之声”栏目的作用,对学生存在的共性和个性的心理问题进行解答。
本着家校教育协同合作的理念,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将协同少先队大队做好与社区、家长同心共岗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积极动员与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畅通与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理性社会系统。热心真诚地为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困惑提供帮助,并且与教师配合,对相关学生进行疏导,同时帮助改变家长一些不合理的家教观念,使学校教育工作得到全面的稳固。全方位启发学生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接纳自己,自己帮助自己,自强自立,健康快乐的成长。
心理咨询的方式有: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面对面交流等。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每周星期四下午四点到四点四十集中对学生开放。
地址:学校教学楼二楼英语组办公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
三、开设心理讲座,加强对师生的心理指导
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将从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出发,每学期举办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心理咨询专场活动,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心理讲座,为同学们切实解决一些问题。如“什么是健康的心理”“成长中的心理卫生”知识讲座、“考试情绪的调适”辅导和“小学生消费心理辅导”等进行心理疏导。
鉴于当前学生中产生一些心理障碍有不少是师源性的,而近年来经调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为丰富教师的心理知识,提高心理学涵养和科研意识,因此,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的同时,也将关注教师这个群体,适时请进心理专家来传授经验,针对难点热点的心理现象、问题开展讲座。帮助教师加强对自我心理行为的控制和调节,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以促进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断完善、提升自我,达到良性循环。
四、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建设
本学期工作重点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建设,制定各种管理制度,布置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添加有关设施设备,收集整理相关材料和书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的档案资料:①学生心理调查记录表;②个案记载与分析;③《心灵之声》广播稿、讲座稿、学生来信;④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文件、论文、课题。保证心理咨询工作的延续性。在此基础上,在下学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抽样摸底测试,并认真进行分析总结,及时向学校进行反馈,并逐步为每个受访学生建好心理档案,从而为以后教育工作提供方向和依据。
五、加强网站“阳光小屋”栏目建设,充分发挥网络交流平台作用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而且将会促进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转变。互联网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大拓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及交流空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多维度的心理,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本学期,学校网站将开辟“阳光地带”栏目的建设,这将充分发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和辐射作用。
1、建设师生互动交流平台。
2、加强交流与学习。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激励和友爱,要求以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看待普通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研究积极品质、关注发展、关心和谐、强调人的价值所在,试图用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帮助普通人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探究具有天赋的人又该如何更充分地发挥其潜能。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即以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制度为三个支撑点来开展相关研究。而三个支撑点又可以这样划分: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和体验研究,如快乐、幸福感等;个体层面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如自我决定、智慧、创造力、美德等;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如社会关系、文化规则、潜能发展的家庭影响等。
积极心理学在突破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是对传统心理学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对消极心理学进行批判的同时,还吸收了消极心理学相对成熟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学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和崭新的思路,使我们将目光从学生的“短处”转向“长处”,使对教师的“烦恼”关注转向如何让教师更“幸福”,使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从“暗处”走向“明处”, 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启发。
二、积极心理学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达到健康的程度,就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和原理,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发挥积极的干预和影响,形成、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按照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模式,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更重视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困惑进行干预,教师们也常常把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不良”当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管是行内行外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就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其他普通学生积极心理健康品质的培养和潜能开发的功能,加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边缘化”,未能在引导学生积极心理意识的培养上紧跟时代步伐,这就常常使我们的工作陷入被动的局面。此时,积极心理学的出现让我们重新审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学生,从积极的角度研究他们。因此,站在新的高度,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面向广大学生,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变化,培养、优化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积极处理问题、主动适应社会,拥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丰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内容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消极心理学使得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通常以学生有否心理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将教育中的理论研究多放在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对策上,这成为了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也导致了学生了解了焦虑、抑郁、嫉妒,却不知如何发展自信、宽容等优良的人格品质;知道如何面对、避免和处理负面情绪,却不知如何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积极心理学倡导以人为本,关注所有人的潜力,不是把人的优点仅仅当做克服心理问题的工具,而是超越这一层面让人们对自己作出积极、正确的解读,发现内在的潜力,真正达到助人自助的教育目的。启发学生多多留意生活中的积极事件,训练一种积极的思维应对消极事件,这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策略的“弃暗投明”
(一)注重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包括解决心理困惑和调节消极情绪,更重要的是提高对积极情绪的感受力。因此,针对全体学生,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着眼于学生优良心理品质和潜能的发挥。如果做个比喻,学生就好像植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向上向光”的成长能力,每个学生都有超出教师、家长估量的心理潜能。当某种潜能被激发,就有可能产生个体身上的“蝴蝶效应”,带动学生其他潜能的发展。那么,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发现并且发展学生身上的优秀心理品质,例如积极的认知方式、积极的思维活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的习惯养成、积极的意志品质以及积极的人格培养等。针对个别心理出现“不良”的学生,也需要强化学生的积极反应,发现其身上的优良心理品质,鼓励学生多关注自己的积极品质,为学生树立信心,争取以更积极的心态和方式来应对问题。
(二)尊重个体积极性,增强和内化中学生积极心理体验
无论是心理健康教师还是班主任或是每一个普通教师,都应当学习积极心理学的先进理念,并在实际的工作中有意识地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帮助自己获得更多幸福感,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积极转变影响学生,自觉地从学生的身上找到闪光点。在尊重学生成长经验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性。除了学习,让学生还能体验到生活中其他方面的积极体验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而优良心理品质对于塑造健全人格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多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幸福、体验积极向上才能真正满足其发展的需要。
(三)构建更完善的心理健康组织系统和更和谐的环境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9-0016-03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1年,广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普及发展、规模发展、全面发展”的思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十几年来,全省各地中小学迅速行动起来,轰轰烈烈地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发展起来。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目标定位太空泛,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定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目标脱离学校办学目标和中心工作,成为附加的“一张皮”。结果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升学考试的辅助作用不明显。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定位太空泛、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只提出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但具体“培养学生哪方面的心理素质”不明确,好像“猴子挑桃子”,选一个,换一个,你挑你的,我选我的。结果是全校教师忙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目标不明确、不统一,打乱战,不知道“攻哪个山头”。
2. 课程内容太繁杂,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一方面,由于目标定位不明确、不具体、不具操作性,教师不知道该培养学生哪方面的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较多、较乱、较繁杂,面面俱到,课程教学内容针对性、系统性不强;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没有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针对性、系统性又不强,造成教师的教学活动内容过于随意,今天教“自信心理”内容,明天教“学习心理”内容,后天教“人际交往”内容,成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短期行为,出现了“万金油”效应,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
3. 教学分工太混乱,缺乏一致性和集中性
首先,由于课程内容繁杂,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因此,教师教学无分工或分工混乱。全校教师的教学各自为战,你教你的、我教我的,找到什么参考资料就教什么,没有资料就不教,结果是集中不了“火力”,影响了教育效果。
其次,由于课程分工不明确,教师方方面面都要教、都要懂,而实际上很多教师无法做到这一点。这样一来,教师只能苦于应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能力永远得不到提高,教学效果也无法体现。
4. 效果评价太虚泛,缺乏指标性和专业性
心育效果评价空泛主要源于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不知道评价什么。一些学校心育效果没有具体评价指标,只是“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或“师生心理素质有明显提升”的描述,过于空泛。
二是不知道采用什么指标来评价。一些学校用教师心育科研成绩、德育活动获奖情况、高考升学率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成果和惟一成效。
三是不知道如何进行评价。由于课程分工不明确,教师专业性不强,缺乏专业性评价指标,结果出现了教师教与不教、教多教少、教好教坏无法评价,学生哪方面的心理素质指标是否提高,均不清楚等现象。长此以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变成“摆设”“花瓶”。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的思路与实践
教育质量是生命线。2010年,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从“普及发展、规模发展、全面发展”向“规范发展、提升发展、内涵发展”的思路,目的在于“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同时,明确提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15个主题内容:个性心理、自我意识(含自我认识)、自信心理(含自卑心理)、情绪心理、青春期心理、意志心理、学习心理、品德心理、人际心理、亲子心理(含感恩教育)、生命心理、创造力心理、积极心理(含幸福心理)、适应环境心理、升学与就业心理。
一所学校,究竟该如何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心理素质?经过三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总结出了如下几个环节:
1. 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育目标是引领全校开展心育活动的标杆,也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保证。如何凝练心育目标?学校在确定心育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目标的确立要与学校办学目标和中心工作相吻合,心育目标应是学校办学目标的具体体现。例如,珠三角某初级中学的办学目标是:人文、人本、人和;其心育目标是:让每个学生自信、快乐、成才。二是目标的确立要与学生的心理年龄吻合。三是目标的确立要具体,不能太空泛,如“培养学生阳光心灵”或“提升每位学生的心理素质”之类的目标,定位太空、太大,不具体,因此难以实现。四是目标不宜太过于“文学化”,如“心海导航、润物无声”这类目标要进一步予以明确的、带有心理学专业性的界定。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旦确定,就要做到:第一,全体教师都要了解并理解学校的心育目标,要明确“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心理素质”。第二,要相对稳定,不能随意改变,不能一两年就换一个目标,也不能随时改变教育内容。
2. 构建课程体系
一、青年心理教师初入职场遇到的心理困惑
(一)无成例可考,角色定位模糊
刚入职的心理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都期望自己的工作有成效。然而,很多时候,学校给青年心理教师安排了教务、政教或者许多临时性的工作,使他们的工作时间常因为中高考升学率而被其他学科占用。有些学校领导无暇思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该如何实施,心理教师该如何培养和管理,这就导致了青年心理教师对自己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素质、形象和工作职责理解把握不准,不清楚自己该扮演什么样的专业角色,该履行哪些义务,工作积极性很容易被挫伤。与其他学科教师比较,青年心理教师缺少老教师帮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摸索的过程越久,承受的压力越大,角色意识和角色荣誉感就越淡。
(二)无归属感,工作中倍感人际孤独
受教育政策、教师编制等诸多因素影响,中小学心理教师配备人员较少,有些学校只有一名心理教师,而且心理教师的办公室一般处在僻静的位置,远离其他教师办公场所和教学区,很多时候心理教师形单影只。再加上工作性质影响,来咨询的学生大多存在负面情绪或心理困惑,因此,心理教师很少能够体验成功,分享学生带来的快乐,更多的是体验学生的失败感受。同时,心理教师获得的学校的信息量明显少于其他学科教师,甚至是滞后的。长此以往,工作信心难免会动摇,甚至过早体验到职业倦怠。
(三)低成就感,工作任务独立难撑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领导的重视、其他学科教师的协助、学生的参与,又需要经费的支持、组织的配合和制度的保障。从工作的具体内容看,需要从规划、宣传、咨询、辅导、测试、培训、科研等多个领域展开,这些工作如果单靠一两个心理教师,又没有一定的职权支撑,是很难开展的。所以青年心理教师刚接手这项工作时,常常感到千头万绪,想真正深入开展,又时常碰到很多阻力。心理健康教育的得力推动者应该是班主任,因为班主任最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需要哪些指导,然而班主任的认知水平及日常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他们不一定有时间协助心理教师开展这项工作。
(四)无能力感,教学敏感性不足
许多青年心理教师常将课堂教学作为自己工作的切入点,期望在课堂上体现自己的价值。然而,较之其他学科,心理健康课有其独特性,它是开放的,无论是教学设计、课堂应对,还是课后延伸都没有固定的程序与内容,完全依靠教师创造性设计与处理,这就需要教师有高度的教学机智。然而青年心理教师欠缺的恰恰就是教学经验,他们习惯参照教材和模仿成功课例,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出主题鲜明、灵活开放的课堂还需要一个过程。
二、青年心理教师走出心理困惑的行动策略
(一)找准工作落脚点,准确定位职业角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青年心理教师应该有大局观念,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作好成长规划。树立了职业理想和信心就不会再因外人、外事、外物而或喜或悲。落实到具体工作中,青年心理教师在学校方面应起到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规划、导向作用;在教师方面应起到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及咨询服务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要面向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开展咨询辅导服务,以及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二)拓展工作思路,消除人际孤独感
沟通是心理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青年心理教师应克服工作地点及环境的限制,工作时潜心研究,工作之余主动与其他同事交流,广泛联系各科组、班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拓宽工作面。笔者在初入职场时,奉行“让自己忙起来,充分实践加反思”的行动理念,组建心理咨询室、建立学生社团、开设团体辅导活动课、举行心灵沟通工作坊,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同时积极参加全国各地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2010年,笔者参加了国培计划全国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前沿信息、结识了全国知名的心理学专家,还与国培学员一起组建了“国培黄埔一期QQ群”,迅速打开了工作思路,群组成员的相互鼓励与专业支持改变了孤军奋战的状态。
(三)创新工作方法,品味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幸福感
青年心理教师若想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迅速厘清思路,可以以遇到的困难为课题,创新工作方法,逐一突破,这样既不盲目,又积累了经验。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就是“助人自助”,化解心理困惑,因此青年心理教师要突破自我。同时,要善于发动、吸收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教师参与到自己的工作中来,通过交流沟通,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进而弥补力量的不足。笔者曾在孤独无援的情况下,主动申请担任班主任,这样既增加了与学校中起支撑作用的班主任沟通的机会,又能开展个案研究,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
一、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要素分析
系统论的创始人美籍奥地利人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认为,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诸元素的集合统一体,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总体。在这一观点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看作一个系统,一个以学生心理健康为目标而建立的,包括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矫治的整体。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有很多,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以及制度要素等。其中人的要素是最重要的资源,人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物的要素以及制度要素。例如,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决定了校园环境的建设和学校各项制度的制定。人的要素主要有学生、心理教师、学科教师、教育领导和行政人员以及教学服务人员等,其中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发展能力是最重要的要素。系统结构是系统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方式,而要素本身同时也是一个系统,作为大系统的子系统。
另外,从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上说,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心理问题的矫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子系统。心理问题的矫治通过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来进行,心理问题的预防主要是通过心理活动课、学科教学及学校其他教育活动进行的。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学校的所有活动,都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产生着影响。
二、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存在的问题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系统论认为,当组成整体的各部分单独存在时,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功能和性质,而一旦将它们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整体,其性质和功能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因此,系统整体利益的实现不是各子系统功能的孤立相加,而是在充分发挥各子系统作用和功能基础上的有机统一。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轰轰烈烈地进行着,但效果并不显著。其主要原因在于:整体发挥不充分,片面地强调了心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以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为主,主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治,而忽略了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预后效果差,甚至边解决问题边制造问题的状况。所以,虽然心理教师每天都有很繁重的咨询任务,但从学校整体来看,学生心理问题依然层出不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任何系统都有一个酝酿、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系统内部各要素通过相互作用,在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不断地运动,克服消极性、滞后性的阻碍,呈现螺旋式发展过程。心理问题的预防做得不到位,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个体心理发展方面力度不足,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从而阻碍了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而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能力差,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关键。
三、优化系统功能,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论强调系统之中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对要素的整合。因此,我市提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参与、全方位、全程化的工作思路,这要求学校的每个人都有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贯穿学生在校的每时每刻、每件事情。
1.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要素是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最重要的要素资源。学校领导、行政人员、学科教师以及教学服务人员都要更新观念,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教育活动的本身,无论是行政人员的教育管理还是学科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的。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额外的工作。只要各位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将自发的心理健康教育转变成自觉的心理健康教育,减少甚至杜绝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的行为,就能够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学生自身也要积极适应环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促进自身人格的健全和良好性格的形成。
2.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在心理咨询辅导和心理活动课上进行,而是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良好的校园环境让人心情愉快,满足了学生审美的需要;良好的班级环境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满足了学生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等多方面的需要;良好的课堂环境、高效的课堂教学满足了学生认知的需要,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发展、潜能的开发……这些都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要着力构建健康校园、健康班级和健康课堂,抓好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3.全程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123-02
幼师生在校期间是她们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对她们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将关系到她们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我校作为广西唯一一所“幼师”特色鲜明的高职高专学校,2010年9月,学校根据办学需要实行跨区域办学模式,异地办学不仅意味着规模的扩大和人数的增加,同时也导致学生工作幅度增宽。这无疑给我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许多新问题。因此,与以往单一校区办学相比,跨区域两校区办学使得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变得更复杂,要求我们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它,从高校软环境建设入手,力求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在手段和方法上日趋先进。
一、树立“全员育人”理念
高校全员育人是指全校各系统、各职能部门、各单位和全体教职员工都履行育人的义务和责任。育人是培养人、教育人的简称,培养人应培养身心和谐且全面发展的人。当前我校正处于升格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加上幼师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不明确,教育体制还不完善,社会认可度和支持度低,毕业生就业日益严峻等无不冲击着幼师生尚未成熟的心灵。有研究者指出,“全员育人的不到位或缺失”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我校在《“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构建全员育人体系”,但由于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和重视程度不高、学校跨区域两校区办学等主客观因素影响,学校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党政群齐抓共管,整合各种资源,把校内外多种育人途径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坚持全员参与,形成工作合力,才能确保工作的有效性。因此,学校应颁发相应文件,明确规定“学校各单位、全体教职工都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能”,以促进我校全员育人工作机制的建立。学校可以每学年新员工培训、机关干部培训等契机,面向班主任、新上岗教职工和后勤人员宣讲学生心理特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各任课教师也可以在所担任的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理念,比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幼儿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充分发挥各任课老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积极主动联合教务处、各系部、招生就业处、学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各部门工作的协同与联动,也调动学生自我心理保健的积极性。
二、着重加强队伍建设,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学校应通过专、兼职等多种形式,组建一支以专职心理教师为骨干,专业课教师、特别是学生工作者为主体,学生干部为基础,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打造“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首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要不断壮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队伍。在辅导员队伍中对具备心理咨询资格的教师进行选拔、考核后纳入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派送热衷心理咨询工作的各类专业课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参加资格考试,严格实施“先培训、后上岗”制度,逐步使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达到持证上岗的要求。兼职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将计算工作量或给予合理报酬,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其次,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队伍,特别是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心理健康知识和业务培训。最后,努力完善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一是指导大学生心理协会开展工作,二是推动班级心理委员及宿舍舍长日常工作,积极发挥朋辈心理互助工作。
三、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
第一,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作为广西唯一一所“幼师”特色鲜明的高职高专学校,我校要结合师范性、高职性、女生多的特点,努力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一方面着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特色化建设。目前,学校心康健康教育课是大课,上百名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室内,教师在课堂上无法较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疲于完成教学任务;任课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学术研究及课程实践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这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少针对性。此外,我校目前只针对大一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而其他兄弟院校的做法是“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非为三个年级七个分解点”,这种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授课、辅导,调动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资源,使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总之,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活动,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专项课题,开展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和精品课程建设。另一方面加强生命教育和幸福观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加强女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教育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女性。将女性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使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学生真正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第二,强化科研意识,提升业务素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加强理论研究,也要解决学生成长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学校要定期心理专项课题指南,鼓励专业队伍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科研的支持力度,坚持每年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究,大力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整体提升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四、创建心理文化教育品牌
心理文化活动既是课堂教育的实践延伸,又是对课堂教育的强化扩展。一是围绕每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题,积极开展我校“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如“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成长故事征文活动”等,努力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品牌,吸引师生广泛参与,让他们在参与中获得心理成长。二是精心组织班级辅导活动。利用春、秋季学期开学后的一个月,面向所有的新生班级,逐班开展如“心灵相约,共享成长”等主题的系列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增进人际交往,营造“互助互爱”的良好班级氛围,以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到每个大学生身边”的目的。同时,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外,学校可积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工作,如每学期定期开展心灵健康调查问卷活动;每学期指导心灵驿站举办全校性的心灵专题板报比赛。
总之,幼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充分发挥全校师生“全员育人”的功能,尤其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全面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共同商讨最佳的教育方法,将我校幼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以提高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宗顺.幼儿师范学校转型所面临的问题[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2).
[2]聂津君.基于全员育人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高校高职研究,2009,(10).
二 广西各高校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运行情况调查
1 广西各高校建站总体情况
笔者前期通过访谈及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自编《广西高校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工作情况调查表》,随机抽取了广西区内43所高校开展调查,其中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5所)25所,高职高专学校18所。结果显示:31所高校在学院(系部)成立有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占调查样本的72.09%,其中18所是本科院校,13所属于高职高专学校;12所高校尚未成立二级工作站,占调查样本的27.91%, 其中5所是本科院校(含3所独立学院),7所是高职高专学校。从建站情况来看,广西大部分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都已经设立了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不过独立学院明确而又规范地建站的不多。
2 广西各高校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具体运行情况
(1)广西各高校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队伍建设情况 从各高校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的组织领导特别是担任站长工作的人员组成来看,61%的高校是由各学院(系部)党委副书记或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担任;26%是由各学院(系部)分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来担任;7%是由各学院(系部)的分团委书记担任;但还有6%的高校二级工作站站长没有确定的人选,甚至长期空缺,组织领导不明确。
从各高校二级工作站成员组成来看,67.74%的高校二级工作站成员包含本学院或系部所有辅导员,77.42%的高校二级工作站成员中含有心理学背景的辅导员(含心理学专业或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辅导员),16.13%的高校把班主任也纳入了二级工作站成员中。还有些高校把学生朋辈群体也纳入二级工作站,如48.39%的高校二级工作站成员包含班级心理委员,还有9.68%的高校把一般学生干部也作为二级工作站成员。
从各高校二级工作站对工作站成员的专业成长建设来看,提升各工作站成员专业能力的方式主要有:邀请专家对成员不定期开展培训、通过例会进行工作交流、开展心理沙龙等,也有部分高校会通过定期组织各工作站成员开展案例讨论与督导来提升成员的专业能力,在参与调查的已经设立有二级工作站的高校中,有54.8%的高校每学期会组织1~2次案例讨论与督导,有9.7%的高校每学期会组织3~4次案例讨论与督导。
(2)广西各高校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体制机制建设情况
根据调查统计,在参与调查的已经设立有二级工作站的高校中有61.29%的高校二级工作站建立了相关规章制度,如站长职责、二级工作站工作职责与要求、学生心理工作流程及管理规定、咨询守则、危机干预条例、心理委员职责等。但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二级工作站在真正开展工作及责任落实方面非常欠缺。只有38.71%建站的高校安排有明确的工作时间,且大多安排的时间仅限于行政上班时间;只有9.68%的高校有具体的值班安排。
(3)广西各高校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经费支持、硬件条件情况
在硬件条件方面,只有35.48%的高校二级工作站拥有专用的工作场所,且大部分在10~25平方米之间,64.52%的高校虽然设立有二级工作站,但绝大部分都只是把牌子挂在各学院学工办,更谈不上拥有专门的办公设备和咨询设施。各高校的二级工作站成员目前也基本都没有相应的待遇,工作量没有计算的标准。在心理辅导热线方面,只有25.81%的高校二级工作站设有专门的心理辅导热线。在经费支持方面,只有32.26%的高校二级工作站有专项工作经费,具体经费支持各高校差异很大,从几百元到几万元都有,不过大部分高校经费支持低于生均3元。
(4)广西各高校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各工作站的工作、辅导内容按开展频次的高低主要有: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生心理状况排查;开展主题活动;心理危机干预;个别心理辅导;开展团体心理活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其他。其中开展个别心理辅导的形式主要还是面对面的辅导谈话,占93.55%,电话辅导也占一定比例,另外,QQ、微信也逐渐成为新的辅导渠道。
三 广西各高校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运行情况分析及思考
1 值得肯定的地方
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事物,也是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拓宽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在接受调查的广西高校中,有72.09%的高校已经在学院(系部)成立有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这个比例相对来说还是较高的,说明广西高校一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逐渐得到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局及网络整体意识整体还是很强的。且61%的高校是由各学院(系部)党委副书记或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担任二级工作站站长职务,说明大部分高校至少在组织领导方面是很重视二级工作站的建设的。另外,93.55%的高校二级工作站开展了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87.1%的高校二级工作站要负责学生心理状况排查,83.87%的高校二级工作站每年都要组织开展心理主题活动等,说明绝大部分高校二级工作站都做了不少具体的工作。
2 不足及思考
(1)缺乏配套硬件设备及经费支持,需加大专项支持力度
心理咨询室的设计、选址、配备都应有相应的标准和要求,但目前各二级工作站连一间空房的配备大部分都未达到,毋庸置疑,这会影响到各二级工作站实质性工作的开展。另外,目前广西各高校对二级工作站有专项经费支持的为数不多,即使有经费支持的高校,大多数也比较少,平均到每名学生不到3元,没有经费或经费有限在某种程度上就限制了各二级工作站工作的开展。
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新兴力量,投入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各高校将其作为专项给予预算,提供专门的建设及活动经费,是二级工作站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并将会大力推进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2)队伍专业性较弱,急需提升专业化程度
心理咨询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与技术,通过专业的咨访关系,帮助合适的来访者依靠个人自我探索来解决其心理问题,增进心身健康,提高适应能力,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以及潜能的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是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工作,如果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缺乏专业人员,那么所开展的所谓的“心理辅导”工作就可能变为亲朋式的支持安慰或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说教。所以,高校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队伍成员也应该朝着专业化方向多一些努力。
(3)心理活动院系特色不够突出,质量、效果有待提升
就当前现状来看,各二级工作站开展的工作大多是学校一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布置的任务,自身主动结合院系特色开展心理活动的不多,所以活动形式虽然也较多,但很多都雷同,较小有区分度,且不少二级工作站忙于应付完成各类活动任务,流于形式,对活动的效果较少回顾评估。如何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各院系的专业特色乃至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融入院系特色并发挥出实效性是值得各二级工作站认真思考的课题。
(4)缺乏规范管理,建议引入科学考评机制
在接受调查并业已建站的广西高校中,虽然61.29%的高校二级工作站建立了相关规章制度,但具体落实情况不佳,表现为服务内容不详,服务时间不明,服务对象模糊,服务主体无相应资质要求及待遇等,离规范管理还有很远的距离。针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建议可以引入考评机制,构建一个科学、系统、可行的体系是院系工作考评的关键和核心。当然,考评体系所应涵盖的内容是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确定的,也是非常关键的。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的考评体系,通过考评既能反映出各二级工作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观实际,又能规范各二级工作站的具体建设,而且可以起到一定的激励促进作用,整体提升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增强学生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益荣.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学院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大学生群体已成为互联网的活跃人群。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厘清大学生的内在成长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转变教育观念,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我们探索建立符合大学生需求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和思路。
1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因特网(Internet)兴起于20世纪中期,在我国仅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网络作为现代文明的象征与标志,也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危机感。网络正在影响着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交的各个方面,与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相比,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有很多不同于真实世界的特点,如身份的可变性与匿名性、地位的平等性、打破时空界限、可记录性等,这些都会打破原有的生活状态,对不同个体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所处的环境会影响到人们正常的行为方式表达,以至于做出很多与自己性格不匹配的行为。因此,及时掌握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对于开展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必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认知、情感、人际交往和人格等方面。从认知方面看,网络一方面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网络的交互性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平台,为学生提高素质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长时间接触网络会降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当个体接收的信息过多时,容易导致对信息内容的消化不良,发生认知错位,对信息表现为迟钝感和麻木感;从情感方面看,网络的发展满足了大学生的自我情感需要,使其收获了平等、尊重和自由的情感体验,但过多使用网络可能会导致性格孤僻、压力增大等,甚至加剧患焦虑和抑郁风险;从人际交往方面看,通过网络人际交往可以增强大学生主动交往的能力,网络的互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内向大学生开展人际交往,但是依赖网络可能会导致部分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受阻,产生自闭和逃避心理,出现“御宅族”现象;从人格方面看,网络能够强化自我意识,使人们更具独立性、自主性和支配性,增强平等意识和民主观念,但容易导致自我意识膨胀和集体意识的淡薄,此外,网络与现实生活中不同身份和角色的切换易发生自我同一性的混乱,最终导致人格障碍。
2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心理健康是“网络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而网络心理学又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有自己独特的影响环境、独特的表现形式、独特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规律,主要是研究在网络环境下人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网络心理健康的概念是相对应网络心理障碍而提出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开和权威的定义。文中关于网络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借鉴郝文清提出的概念,他将网络心理健康概括为:人们在使用网络时保持积极的心态、离线时能够保持心理的平衡、能够较好地把握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在虚拟性与现实性之间以现实性为主导、在线时和离线时能够保持人格的同一,离线时身体没有明显的不适应。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尤其是大学生网民在使用网络方面的先锋位置日益突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从一方面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指运用网络技术来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的过程,在这里网络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是现实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另一方面,有学者提出网络本身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对象和内容,由于网络使用而导致的认知、行为等问题都迫切需要加以解决,这是从问题产生的角度来理解的。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理解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其本质是确定不变的,即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借助网络平台和特殊功能,关注大学生知情意的发展,及时预防和治疗各类心理问题,最终促进大学生成长和发展。
针对大学生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需要,符合时展和教育创新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网络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积极心理学思想对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2000年1月,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出版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在美国兴起。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和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能力、动机和潜能等,是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种修正。在积极心理教育理念中,强调“积极”是贯穿心理教育过程的灵魂和主线,有三个方面的意义:首先,主张对那些集中关注于心理问题的病理式研究进行变革;其次,倡导心理学要关注人性的积极方面,促进人的心理发展;最后,对人类存在的心理问题,强调用积极理性的方式做出适当解释,且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积极心理学认为,要使人们不再专注于认知事物的消极面,那得先教他们如何认知事物的积极面。因此,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关注心理潜能充分开发,倡导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作出解释并获得积极意义。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对我们的工作有以下几点启示:
3.1适当调整教育目标
在积极心理学诞生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几乎都是以治疗和解决心理问题为导向的,其目标是帮助个体尽快摆脱心理困扰,而对个体长远发展和潜能发挥缺乏应有的关注,这容易使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育人目标根本无法实现。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在于培养积极向上、适应力强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这就要求克服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医学模式,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应当包括帮助个别学生消除心理问题,更要注重培养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只有兼顾二者,才能收到最大效果。在工作中,要坚持预防性和发展性原则,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代替诊治各类心理问题,适当调整原有工作中的消极价值取向,根据时展特点、网络特征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等方面重新调整和确立教育目标,着眼于大学生成长和成才需要,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良好个性品质。
3.2主动渗透积极理念
网络作为新生事物在中国的发展可谓十分迅速,很多大学生因此成为“网瘾”一族。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大学生,而不是一味地告诫学生要远离网络。根据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要注重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提倡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在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从自我出发,向学生传递积极的心理健康观念,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乐观解释风格来达到预防心理问题的目的;要善于通过网络课程、网络社交平台等方式渗透积极理念,拉近与学生距离,让网络成为师生沟通的新途径,不仅要解决其在成长中的困惑,还要培养和开发其在今后生活道路中应该具备的积极的心理潜质;营造积极的网络和现实教育环境,通过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合作,使积极的行为经验转变为个体内在的成长动力,不断促进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养成。
3.3着眼全人发展
心理健康工作是关于人的工作,但由于追求功利化、随波逐流等原因而导致了一些忽略人性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随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趋于成熟,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工作者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阶段性、片面化、工具化思想必须得以转变。积极心理学强调,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人格品质,人是具有自我生成、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适应性的整体。我们要将人看作是全面发展的个体,关注每个人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更应该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精神境界的提升。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自我体验、自我探索的全新空间,区别于以往教育环境的单一化,网络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时间限制和物理限制,更大范围地实现跨学科互动和知识的整合,因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更加注重以人文精神为指导,培育具有现代价值观、理性的、人文的、道德的、精神的全人。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是现代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阵地之一,也是值得探索和挖掘的新突破点。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在积极心理学的引领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利用网络促进专业发展,提升自身网络素养。同时,要做好反馈与监督,加强对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网络心理的研究,注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线下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相辅相成,多手段并举、多渠道融合,不断丰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涵,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
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与教育界的重视,但是,在日益开放与复杂纷繁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找到彻底解决的办法,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学生发病、自杀、危害家庭、危害他人与社会的现象屡见不鲜。
近年来,我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以期探索出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为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尽绵薄之力:
一、加强管理
科学的工作思路必须以科学的管理措施作保证。我院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心理咨询室认真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确立了建好“一个中心”、“组建三支队伍”、“开通多种渠道”、“建立工作机制”的教育管理措施,逐步形成了点线面立体交叉的工作网络和灵敏高效的工作体系。
(一)建好心理咨询中心。(1)严格人选条件,配备精兵强将。心理咨询中心配备的专兼职教师皆为心理学专业毕业,并且经过系统培训,获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2)加强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是新近兴起的专业,专业人员不足是客观现实。近年来,我院加大了对工作人员的在职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在职培训,并提供经济上的支持。(3)加强中心工作环境建设。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院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了咨询辅导室以及相应的电脑、光电读卡机、WJZ心理测验软件、多媒体音像系统等工作设备以及热线电话、办公家具等。
(二)组建好三支队伍。(1)不断提高工作待遇,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充满爱心的工作,教师每天接触“负面信息”,自身承受着“心理净化”、“技能提高”等多种压力,学院各级领导非常理解工作人员的职业困惑,在各个方面给与优厚待遇,使工作人员心态平稳,避免了职业枯竭。(2)加强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政治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每学期进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业务轮训,把“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助人技能”、“班级团队建设”作为轮训的重点内容,不断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意识水平,提高基本的工作技术能力,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能力。(3)加强指导,促进大学生心理互助队伍建设。指导教师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的工作,积极发展、补充会员,壮大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丰富学生生活、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助人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开展多种教育渠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有效的利用各种教育阵地,宣传心理健康观念,介绍心理卫生知识,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途径。我院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在学院无线广播电台开办“心灵之声”栏目,播放大学生关于生命意义、心理健康的精彩文章;宣传栏由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组织有关稿件;在各种文艺演出中,融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每周周末免费放映“心理电影”。另外,在校园网上专设心理咨询网页,方便学生网上咨询。
(四)建立规范的工作机制。(1)违纪事件防范机制、危机事件应急机制。院系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通力配合,本着早排查、早发现、早干预的原则,帮助学生度过困惑期,预防恶性事件发生。(2)日常信息上报机制。从不同的渠道收集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每周有汇报、每月有汇总,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3)教育措施反馈机制。所有教育活动的开展,事后都必须做出总结,对教育效果做出评价,向负责领导汇报,为制定教育措施和教育计划提供参考。
二、研究规律,探索模式
(一)研究教育模式。我院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分析大学生人格成长特点,研究大学生人格发展的规律,设立学生在不同年级的成长任务,确立由“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设计”、“健康人格培养”、“职业心理教育”四大模块组成、交叉重叠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重点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教育规律,探索教育方式方法。
(二)完善课程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相应的课程作为必要的支撑,目前,我们已逐步形成了公共课、选修课、训练课组成的课程体系。(1)面向全院学生开设心理健康公共课,讲授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知识和基本调试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自助。(2)逐步开设系列选修课程,包括“生涯规划”、“职业心理”、“人力资源”、“人格成长”、“人际关系”、“人际沟通”、“情绪管理”、“积极心态”、“两性关系”、“爱情心理”、“压力管理”、“团队合作”、“潜能发展”、“自我探索”等。(3)开设“团体训练”、“专题讲座”等辅助教育内容。
三、开展活动
近年来,我院按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年度工作计划,开展了多项教育活动。
(一)认真组织好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在每年五月由省高校工委举行的心理健康宣传月和每年十一月由学院统一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举办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现场咨询、电影放映、文艺晚会、系列讲座、团体训练、谈心活动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二)认真做好日常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系列讲座、专题报告、个别心理辅导、团体咨询、团体心理训练等形式,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构
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普通高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已经做得比较规范,工作思路也已经比较成熟。由于近些年来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也需要能适应高职教育的总体发展形势。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学生在大学生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数从1999年的46万增加到2009年的285.6万,增长了6.2倍。据悉,2011年全国高等学校计划招生675万人,其中高职计划招生326万人,占48.3%。在可预见的未来,高职招生的比例将继续加大,因此,高职学生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以往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如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给学生上课,就是设置心理咨询室,就是区分出“有问题”的学生……面对蓬勃发展的高职教育,有必要借鉴综合性高校的一些经验,制订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随着高职院校生源规模的迅速扩大,就业竞争加剧,学生的心理健康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受到冲击。因此,需要未雨绸缪,制订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应对潜在的学生心理问题。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成
1.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在思想上要真正重视心理辅导工作,采取切实的措施,建立健全心理辅导机制,并从制度上保证心理辅导工作开展的常态化。要避免心理辅导机制成为应付各类检查与评估的“装饰品”。
(1)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可以考虑将心理辅导机构作为学生处或学工部的下属机构,成立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及“心理咨询中心”。由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统领、协调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机构工作人员由有心理学或教育学学科背景的教师担任,负责制订、统领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建立校—系—班三级心理干预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要有“全员参与”的意识,在整个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以后,心理健康教育的触角要逐渐向下延伸,在各系、各班分别建立起相应的分支机构。比如可以在各系依托团总支、学生会等设立相应的机构,负责和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进行沟通,及时反馈本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扰。通过培训、考咨询师证书等形式加强各系辅导员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素养,通过观摩等活动加强各系辅导员的实践技能。班级是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的基本群体,由于全班同学在一起上课、活动,因此对本班同学的心理状况相对更为了解。因此,可以在各班设置“心理委员”一职,由原有的班干部兼任。由“心理委员”负责了解全班同学心理活动的变化,及时向系、学校反馈,以便早发现,早干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校—系—班三级干预机制,做到心理危机的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应对,避免或减少心理危机对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冲击。
(3)建立和校外的联络机制。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家庭及学生自身的性格因素都是重要原因。同时学生的心理问题又是多样、复杂的。当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超出了心理辅导机构的职责范围时,机构要将学生向医疗机构进行转介,通过药物来进行干预。学校同时要和家庭建立密切的联系,指导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4)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跟踪、反馈机制。在学生入校初期,可以对全校新生通过心理测评、访谈等方式建立全校新生的心理档案;设立新生心理预警系统,甄别心理素质较差或面临重大生活事件较多的学生,建立对他们的心理特点追踪机制;建立日常事件预警系统,关注在校期间面临重大事件的学生,如对休学学生、家庭有变故的学生、挂科较多的学生、受处分的学生、在学习、恋爱及生活中有强烈的挫败感的学生。当学生面临这些重大生活事件时,心理健康教育的跟踪体系能够及时发现、反馈,及时进行相应的辅导。
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及相关的机制后,需要建立相应的跟踪、反馈机制,以确保工作的落实及工作的实效。要建立起学生向辅导机构主管部门的反馈机制,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正常运行。 转贴于
2.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1)健全课程体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要逐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建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网络课程—专题讲座四级课程体系。必修课程面对全校学生,主要通过理论和实践操作、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心理卫生学、职业指导与生涯规划等学生密切关心的心理课程,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关注自己心理健康的意识。选修课可以开设“人际关系辅导”、“情绪及情感辅导”、“女大学生心理辅导”等课程,增强心理辅导的针对性。网络课程是许多综合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网络课程给学生更大的选择权,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帮助,同时,在网络课程中可以设置信箱、留言板等互动平台,使学生和心理辅导老师能够在网络中交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此外,针对每学期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心理的共同特点可以开设专题讲座,以化解学生的困惑。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设立团体训练室、测量室、督导室、宣泄室、咨询室、资料室等,配备沙盘、测量电脑、音乐治疗器材、多媒体、图书资料等,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条件。
除了在班级中开设心理健康课外,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以“活动周”、“活动月”等专题进行。还可以以团体辅导、讲座、刊物宣传、心理电影展播等形式进行。还可以以网络及咨询电话为平台进行。
(3)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均为应用型专业,设置的教育学、心理学专业非常少,因此,高职院校在建立心理辅导体系时缺乏相应的专业支撑,导致每个学校从事心理学专业教学和研究的教师相比综合性高校要少很多。但是仅靠有限的心理辅导老师是远不能胜任的,因此,需要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从激励机制、观念上强化全体教师在管理及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学科教学及管理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有重点、有规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水平不同,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在大一可以进行以入学适应及生涯规划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大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以以情绪及人际交往为核心,大三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以求职技能与求职技能的培养为核心。此外,针对不同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进行一些专题辅导,如考试前对学生进行考试焦虑方面的专题辅导。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须注意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全员参与”
根据教育部要求,高校每5000名学生必须配备一名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可是实际工作中,即使按要求配备也远不能满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面对心理学师资的缺乏,为加强心理辅导工作的时效性,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是全体老师共同的责任,各科任课老师可以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课程中渗透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所有老师都需要在平时上课过程中观察、发现学生心理状况的变化,及时和学生沟通了解,必要时将学生转介给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管理岗位的老师也要以“为学生服务”的心态,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预防为主”
学校心理健康与医疗机构关注心理问题的不同之处在于学校更加关注预防系统,而不是当发生了问题再进行治疗。虽然预防机制占用了一部分资源,但还是逐渐被一些学校心理学家所认同并执行。高职院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着眼于学生最为常见的人际关系、情绪与情感、就业等方面的辅导,着眼于预防学生上述问题的出现。
3.以“学生发展”为工作核心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教育保障
健全的工作体制和科学的运行机制是心理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的关键。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在教学、管理、服务、育人等各个环节,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全力为学生搭建心灵沟通的平台。
1.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保障
我校在2007年学校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只有建立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有效机制,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校形成了由校领导、中层干部、专职心理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及专家学者广泛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为我校自始至终、有条不紊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同时,为了规范地开展工作,我校制订了《佛山三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条例》、《佛山三中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佛山三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案》、《佛山三中心理辅导教师评优细则》等,对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宗旨、原则、管理模式、开展工作方式、评估考核和相关注意事项都作了明确的规定。目前,我校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2.提供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物质保障
目前我校的心理辅导中心已完成设计论证和招投标工作,即将开始动工修建。建成后该中心将有教师办公室、个体咨询室、档案室、测量室、放松室、电话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展示室、宣泄室、阅览室、观察室、活动课室、教师培训室等具有十几个功能的综合室,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集咨询、放松、活动、宣传教育于一体,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雅。未来几年我们将以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继续进行大胆的尝试,全面改善心理教育工作条件。
3.积极打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为了进一步提高心理教育教师队伍的水平,促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发展,按 “向内涵发展,创教育活力”的工作思路,坚持“抓基础、固塔基;抓骨干、壮塔身;抓名优、树塔尖”的基本方针,确立了“普遍学习、班主任培训、骨干研修”的三级培训机制。目前我校的心理专职辅导老师全部获得广东省心理B级以上的资格。学校还建立以政治教师、骨干班主任、资深老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的心理健康兼职教师队伍,协助专职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时间、教材、用具保障
通过努力,三年内力争高中三个年级每周开出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结合本校实际,积极开发出系列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购买和制作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教学用具,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及师生心理状态调查软件,形成系统。根据学校实际开拓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如宣传栏、广播站、网站等。
二、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水平
我校在早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最早引凤筑巢,聘请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来校指导并亲自讲课或组织教育活动。例如,在1995年就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教育,聘请佛山大学心理学教授颜浓秋来校执教。2005年以来,定期聘请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导师郑希付教授和王玲副教授来校指导。他们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通过高考减压讲座、提高学习效率及行为训练的团体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性教育和知识性教育,深受学生的欢迎。在他们的指导下,我校刘娟老师与专家合作写出了《高中生家庭心理辅导》一书。
用科研课题带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有效。
2005年,由余丽华副校长主持的国家“十五”规划省级课题《高中学生心理教育多元整合模式的实验研究》批准立项,并被列为省级重点科研课题。在课题实施的各个阶段,先后有十多篇心理教育论文或心理课件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带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上新台阶。
三、强化特色意识,推动心理教育工作常规化
1.充实心理教育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针对高中学生年龄特点,我校面向全体学生,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分阶段有层次地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狠抓心理辅导课堂教学,提高心育课堂教学水平。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新生入校后及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并对学生在校三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跟踪分析,为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心理参考。二是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配合完成教师心理教育资格证书培训工作,达到全体任课教师普及C证,不断提高获A证、B证教师的比例。三是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以心理健康教育选修、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沙龙等活动为载体,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个性化和有针对性。四是加强学生快乐成长俱乐部建设,培育心理教育骨干力量。
2.加强合作,纵横联动,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本研究
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三个要素。在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基础上,确定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在开展心理教育过程中,各学段之间都特别注意衔接,高中三个年级加强纵向联合。通过举办专题系列讲座、开展观摩活动等环节,形成了充分凸显我校办学特色的心理教育。近年来,学校举行了系列“健全心智 健全人格”论坛,多次外请专家讲座及组织心理沙龙大家谈等活动。同时,组织心理辅导兼职教师到名校考察、学习和交流。“佛山三中心育节”,与“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教学公开周”一同构成佛山三中办学特色的亮丽风景线。
四、特色成效显著,办学成果辉煌
多年来,我校坚持以学生成才为目标,以素质拓展为重点,以活动为载体,以优良校风为依托,努力创新心理教育实践,全面构建心理教育工作格局,心理教育工作成效显著。一是学校被授予“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称号,被确定为“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佛山市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二是教师心理素质明显提高,教风明显改善,师德素质明显提高,先后有一百多篇心理教育论文或心理课件获国家、省、市级奖励。三是学生心理素质不断提高,佛山电视台、《佛山日报》、《佛山晚报》以及《广州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对我校高考期间的心理教育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对我们积极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四是校风、学风建设更上新台阶,我校学生违法犯罪率为零,操行评定优秀率超过95%,后进生转化率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