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5:04: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编办工作要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 TU75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变截面高桥墩模板制作与安装工艺原理
(一)设计原理
变截面高桥墩施工中有两个常见问题:
第一、截面变型使钢模板不能通用,一般桥墩截面的一边按高度以1:80或1:100等较小比例收坡,其坡比率很小使得截面实际延米的变化数值小,实际施工中较难精确控制,细微的偏差就会带来误差的累计(墩柱高达40m~90 m),影响墩柱的外形美观。
第二、如果塔吊不能进场,则只能采用组合钢模,但组合模板自身整体刚度较差。通常为保证模板系统的整体刚度,需要较强的加固处理,而且组合钢模面积小,接缝多,外观不美观。
部分工程中为解决以上问题,把模板设计为标准的平行四边形的大钢模以适应坡度的变化和大面积的需要,同时制作部分梯形和三角形的钢模来补足两个四边形中间的部分,但此方案存在三个问题:首先,中间的梯形和三角形模板制作量大,利用率低,需要从桥墩的墩底制作到墩顶,高达60m~90 m,以适合全桥墩柱的使用,但在每根桥墩施工中只利用一次,再次,由于梯形和三角形模板的利用率低,施工完成的桥墩外观颜色往往不一致,后期处理难度大,还有此类模板大小相差不大且外形相像,容易混淆,管理难度大,有些小的部分丢失后将影响整个桥墩的施工。
实际工程中,桥墩一般采用一方收坡,而一方固定,以重庆云阳至万州高速公路D合同段下枝子湾2号大桥为例:大桥跨 “V”型沟谷,下部构造为双柱式桥墩,墩身为矩形变截面空心薄壁结构,桥墩最高61米,桩基深27米,墩顶截面为纵向1.6m,横向1.8m,最高墩墩底截面为纵向3.15m,横向1.8m,桥墩截面的纵向尺寸按高度以1:80比例收坡,壁厚40cm,空心节段每隔6.3m设一道横隔梁,横隔梁高0.3m,空心段为6m。
模板设计每块为1米高(7*1m为一标准节),横向1.8m为定型模板,在高0.333 m和0.667 m处设计型钢组合用于调节变形,纵向模板采用包裹横向模板的形式,纵向模板高度方向尺寸按以1:80比例收坡,采用7块模板组成7m高的梯形两组标准节,下底宽3.4m和上底宽3.225m的标准节一为施工墩底到墩高30m模板,下底宽2.6m和上底宽2.425m的标准节二为施工墩顶到墩高30m模板。纵向模板高度方向尺寸按比例收坡制作的目的是为了模板安装、校准和加固更为方便,模板单件的重量在200kg以下。
拉杆设计:每块模板1米高内设计两层拉杆,上下层拉杆间距为45cm,两两对拉,对拉杆为φ22高强圆钢,利用对拉杆抵抗混凝土浇筑对模板的压力,对拉杆和带型钢的钢模板组成系统的抗力体系,保证系统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然后在四个方向各设短拉杆保证模板的稳定性。
(二) 安装原理
本工法的安装原理:使用卷扬机和钢管脚手架平台可将模板吊装到位,用对拉螺杆和固定螺杆完成模板的安装,利用模板的型钢结构来完成墩柱随高度截面大小的调节。
(三) 施工原理
本工法与常见的施工方法相比,其原理基本相同。安装墩身的模板,使用卷扬机和钢管脚手架平台可将模板吊装到位,利用测量数据对模板的顶部和底部定位,后利用纵向模板的收坡对其他模板定位,使用横向模板和纵向模板之间的连接螺栓固定,对拉杆加固,再随后安装第一节墩身的内模并加固。
二、施工工艺及操作要点
(一)施工方法
首先承台混凝土凿毛处理,保证混凝土结合紧密,开始基本节施工,先进行第一节墩身钢筋安装,随后安装第一节墩身的外模,利用纵向模板的收坡对其他模板定位,使用横向模板和纵向模板之间的连接螺栓固定,对拉杆加固,再随后安装第一节墩身的内模并加固,检查签证后灌注墩身混凝土,完成后对混凝土养护,拆内模后检测、缺陷修复,同时可进行横隔梁混凝土灌注,随后开始第二节墩身钢筋安装,拆除第一节墩身的外模,用于第二节墩身模板安装,重复以上的工序,完成墩身施工。
以重庆云阳至万州高速公路D合同段下枝子湾2号大桥为例:桥墩截面的纵向尺寸按高度以1:80比例收坡,壁厚40cm,空心节段每隔6.3m设一道横隔梁,横隔梁高0.3m,空心段为6m。模板设计每块为1米高(1 m为一标准节),横向1.8m为定型模板,纵向模板采用包裹横向模板的形式,纵向模板高度方向尺寸按以1:80比例收坡。标准节刚好完成一空心阶段的施工,7节钢模组成高6.3m的标准节,施工中一次组合并定型加固,内模并加固后浇注6m高混凝土,拆内模后,对空心段的顶部封闭进行横隔梁0.3m高的混凝土灌注。
(二) 关键工序的技术要点和操作要点
1、 模板设计阶段
在设备设计阶段,主要技术要求要满足具体的桥型,模板尺寸按桥墩的具体坡比设计,模板的面板钢板的厚度(≥5mm)、背楞型钢的形式、纵横向模板结合部分的型钢设计,根据桥墩的具体尺寸设计,且必须有足够的安全系数。拉杆的设计必须对长度和直径周密考虑,螺纹设计要具有通用性,作加硬处理,拉杆的设计必须有足够的安全系数。各部位受力、变形、稳定性满足规范要求,具体实施要点是进行可靠的、精确的理论计算分析,进行详细的结构设计。
2、模板制作验收阶段
模板制作必须找具有生产资质的大厂制作,严格按照设计图施工,首先材料的购买必须是大厂的检验合格钢板和型钢,其次,加工时保证下料精确,焊接饱满,平整度好。再次,严格进行验收,对结构尺寸、平整度、空位精度等严格把关,拉杆的硬度也是验收的一个重要方面。纵向板的坡度对墩柱的外观质量影响很大,模板验收时必须进行试拼,检查模板的坡度、平整度、模板间的拼缝大小。
3、 模板安装阶段
模板的安装主要有模板的提升、就位、拼装、校正、内模安装、对拉杆加固、模板位置复合等几个步骤。
模板的提升,使用卷扬机和钢管脚手架平台来完成,钢管脚手架是工人操作的平台,同时也是模板放置的平台,由于本钢模系统外侧有型钢骨架结构,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所以钢管脚手架距离墩柱表面应保持0.8米以上。卷扬机采用两吨以上的型号,钢丝绳直径大于12毫米,保证有较高的安全系数,同时平时注意钢丝绳和卷扬机的保养,钢丝绳的两端头每天必须检查,发现有损伤应立即更换。模板的提升除了操作卷扬机的工人外另配两工人在墩柱上辅助就位同时对墩顶上钢丝绳的吊点进行更换。因为模板的提升为高空作业安全措施尤为重要。
模板的就位施工工艺与使用塔吊施工的工艺相似。本操作是由墩顶上的工人来完成的,首先模板提升到位后,把模板入置在下端的已有模板上,利用模板螺栓将上两块模板临时相连,该模板的上方使用链条葫芦或麻绳固结在墩柱的钢筋骨架或劲型骨架上。按以上方法将四块模板全部临时固结在墩柱顶。然后开始该层模板的拼装,使用纵横向模板的固定螺栓(该螺栓的长度较长、硬度较大、直径在25毫米以上)固定模板,此时,固定螺栓适当拧紧。完成以上工作后即完成了该层模板的拼装,重复以上的步骤即可完成所有七成模板的安装
然后开始模板的校正,在模板的顶端和底端利用全站仪和水准仪放样出该桥墩高程墩柱四角的位置,在墩柱四角的上下两处形成一直线便于模板的校正,在这里我们应充分利用纵向模板自身设计的坡度来精确控制模板的平面位置,完成位置校定后即将纵横模板的固定螺栓拧紧,完成了模板的校正。
最后将墩柱的内模安装到钢筋笼内部,利用内模内衬加固模板,、再安装对拉杆(对拉杆外侧一定要安装大小合适的PVC管,以减少混凝土的外漏)。再次复核模板的平面位置,最终将对拉杆螺帽拧紧,完成了整个模板的加固。
4、 混凝土浇筑施工阶段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市编办分管登记工作的主任、各市登记局局长以及被评为先进集体的代表和先进工作者共50余人。省编办***主任等领导出席我们这次大会。
今天上午会议的内容主要有:听取***同志所作的全省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试点工作总结报告;***同志宣读表彰决定,并为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颁奖;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发言;宣读《2012年全省事业单位登记工作要点》;省编办主任***同志讲话。
下面先进行第一项,请省编办全省推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领导组副组长***同志作工作总结报告。
…………………….
下面由省编办副主任***同志宣读###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关于对全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及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的决定》。
……………………..
下面开始颁奖。首先为先进集体获奖单位颁奖。
请###代表上台领奖;
请###代表上台领奖;
…………………
接下来为先进工作者颁奖。请***上台领奖;
请***上台领奖;
下面请省登记局局长***同志宣读《2012年全省事业单位登记工作要点》。
……………………
最后请省编副办主任、全省推进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试点工作领导组组长***同志讲话。
……………………..
2、关于人员编制及实有人数:县乡两级行政编制1508名,其中县直党政群编制488名,政法专项编制469名,乡镇机关编制551名;截至2011年2月,党政群机关实有人数合计1362人,其中县直党政群484人,政法系统454人,乡镇机关424人。14个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事业编制114名,实有人数66人。
二、关于事业单位及编制情况
根据2010年12月底机构编制统计,全县各类事业单位486个,总编制7542名(财政预算6845名,经费自理697名),实有总人数7744人(财政预算6421人,经费自理1323人)。
1、关于全县学校及编制情况:全县乡镇中小学单位37个,县城中小学及职业学校单位13个,学校单位共50个;省市编制、教育、财政核定我县教职工总编制3854名,到2010年12月底教职工实有3626人;2010年井冈山经贸学校调整为市县共管,以县为主,划转编制111名,实有教职工66人。
2、关于卫生医疗单位及编制情况:全县乡镇卫生院按一乡一院设置,共18个单位;省市编办核定乡镇卫生院总编制474名,到2010年12月底实有人数509人;县城公立医院4个,总编制455名,实有人数434人。
三、关于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情况
我县乡镇机构改革是从2005年起步,每年都把乡镇机构改革列为机构编制工作的任务目标,由于种种因素,实际落实情况甚微。2010年12月,市委办、市政府办转发了《市编委办公室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吉办字[2010]166号),要求在2011年1月底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为落实通知精神,应付市里的督查,经编委领导同意,县编办拟出了《县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这个方案实际没有下发,更没有去实施,乡镇机构设置还是维持原状,即乡镇机关按2002年党政机构改革方案设置;乡镇事业单位按2003年事业站所改革方案设置,事业站所设置情况是:七个乡镇按7个站所设置,其余11个乡镇按6个站所设置;改革后将农技、农机、农经、水产、水管、兽医单位整合设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将乡企站、劳动保障服务站、统计站单位整合设立社会事务综合管理站,保留乡镇文广电站、民政所、计生所和国土所,按7个事业站所设置的乡镇增设林业工作站;目前社会事务综合管理站仍属乡镇政府管理,除此外其他站所都陆续明确调整为县相关主管部门管理。
四、关于编办及编委工作情况
县编办在去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维持现状,其定位是列党委序列,为县委工作部门,作为县编委的常设办事机构不变,与人力社保局合署,定行政编3名,现配主任1名、副主任1名、股长1名,除编办工作外,三人都兼有人力社保局的工作或分工,没有专职人员。编办下辖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股级),配有1名工作人员,负责业务工作,也兼有其他工作。编委会议根据讨论的议题和其他工作情况需要适时召开,编委主任确定召开时间并主持会议,讨论并决定本级权限范围涉及机构编制的事项,提交的议题平时由编办收集整理,开会前归纳整理列出;近2—3年内每年编委开会为1—2次不定;编委会工作由编委会工作规则加以规定。
五、关于今年机构编制的工作要点
按照市编办下发的工作要点,今年有以下几项主要工作:
坚持审批服务便民化原则,加强大数据分析运用,以企业群众办事需求为导向,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核心,以“不见面审批”和“全链条一窗办理”为抓手,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规范审批行为,提高服务效率,推动服务理念、审批制度、工作作风全方位转变,实现“网上全办、马上就办、窗口代办”,切实解决企业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等突出问题,加快建设区域“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政府服务最优、创业创新活力最强”的营商环境。
二、主要任务
(一)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建设改革标准化体系
1.做好权责清单动态调整。落实国务院和省、市政府要求,动态调整权力清单,按照能放则放原则,进一步厘清市县共有权力职责边界,制定出台县级初审转报事项清单(2018年版)和运行标准,切实做到一项权力事项由一级政府全程办结。
2.开展减证便民行动。以高频审批服务事项为突破口,探索推行“一证通办”减证便民改革试点,通过无依据取消、信息共享、网络核验、信用承诺等方式,全面清理企业群众办事过程中需要提交的证明材料。凡能通过网络共享复用的材料,不得要求企业群众重复提交;凡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信息,不得要求其他单位重复提供;加快电子证照推广互认,凡是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形成的材料、证书、审批文件、证明等,由数据共享系统提供或审批部门自行核验,不得要求当事人提供。建立与市级统一的审批前置要件设立标准和审查机制,推进审批材料目录化、标准化、电子化建设,解决证明材料不统一、不规范问题。
(二)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促进改革高质量发展
3.公共服务事项“就近办”。依托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政务服务平台,以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事项为切入点,按照“小事不出村(社区),镇(街道)域一窗办”的要求,对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和办理流程实行标准化动态管理,积极推动事项“异地受理” “异地办理” “同城通办”和“就近办理”。
4.一般业务事项“马上办”。对办件量较大的一般性业务事项,简化优化审批服务流程,提升网上全程办结率和现场即到即办率。对法律法规要求必须现场审批和核验材料的事项,落实“网上先审、现场后验”“容缺预审”等措施,实现“最多跑一次”。简化企业住所登记,探索分行业、分业态释放住所资源新途径,允许“一照多址”或“一址多照”,推行集群注册等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方式。
5.多窗受理事项“一窗办”。对涉及社保、医保等民生事项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服务模式,按照多部门办理事项和低频办理事项的业务类别,整合各政务服务大厅窗口,设置综合受理窗口,各审批部门专职负责后台审批工作,通过前台后台无缝对接,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解决企业群众办事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
6.权证高频事项“联合办”。集成优化调整全链条审批服务流程,推动“3550”改革常态化、普遍化。继续推行开办企业领域“多证合一”、不动产登记领域“一窗集成服务”、建设项目施工许可领域“容缺预审”“模拟审批”等模式,全面落实“多图联审”“多评合一”联审联办制度,推行联合勘验、联合测绘、联合审图、联合验收等。每个审批阶段确定一家牵头部门,实行“一家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大力开展政务代办服务,确保“3550”改革年底前普遍达标。开展“3550”达标率日常评价,评价结果纳入县直机关和单位绩效考评。
7.行政许可事项“集中办”。按照市统一部署,全面推行“334”改革,深入推进“三集中、三分开、四保障”集中高效审批模式,原则上不再保留各部门自设的服务大厅,全部进驻政务服务中心,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效能。
8.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积极做好对上衔接,及时调整完善县级“不见面审批”事项清单。按照“事项名称、申请材料、表单内容、办理时限、收费标准、办理流程(业务经办流程)”六个统一要求,梳理规范办事指南;除法律法规规定事项以及涉及机构改革领域外,实现 “不见面审批” 事项标准化全覆盖。大力推行“网上办”,凡能够实现网上全程办结的事项,不得要求现场办理;对法律法规规定或暂不具备网上办理条件的事项,一律建立网上预审机制;对必须要求现场办理的事项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全面推行“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和移动客户端)审批结果送达方式,对暂不具备条件的,实行快递送达。建立完善事项目录库、电子证照库、政务数据库,加强电子证照、电子公文、电子签章等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
9.分类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建立健全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县级层面,推动同一领域或相近领域执法队伍实施整合,在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等5个领域综合设置行政执法队伍;一个部门设有多个执法机构的,原则上整合为一支队伍;积极探索开展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开发区层面,在经济开发区设立综合执法机构,推行“一支队伍管执法”。 镇级层面,全面推动镇级综合执法改革。
(三)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确保改革精准化落地
10.健全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建立以权责清单为边界、以“双随机一公开”为抓手、以信用监管为核心、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监管体系。推进企业“诚信典型红名单”和“严重失信黑名单”制度建设,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工作,加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归集、存储和应用,与行政许可、处罚和监管有效衔接。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规范化建设,建立奖励举报、惩罚赔偿、联合惩戒等制度,切实提高监管效能。持续完善“网上中介超市”服务事项目录、中介机构库、信用评价信息库,规范业务流程、收费标准、服务时限等,促进中介超市与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信用平台相互融合。
三、保障措施
一、主要职能
(一)研究制订清理和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具体措施;
(二)研究确定清理工作要点和阶段性工作计划;
(三)向市政府清理和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并及时向各镇办、区政府各工作部门传达通报有关情况;
(四)督促检查各镇办、各部门清理工作落实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协调解决政策落实中的难点问题;
(五)研究处理与清理规范工作有关的其他问题。
二、成员单位
联系会议由区监察局、区政府纠风办牵头负责,区编办、区发展计划局、区民政局、区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区财政局(国资办)、区经济发展局、区法制办各1名负责同志为组成人员(成员名单见附件)。
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负责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区监察局(区政府纠风办),办公室设主任1名,其余人员由各成员单位1名主要负责人和1名一般干部组成。
三、工作规则
(一)向区政府、市政府联席会议办公室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主要汇报政策落实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总结推广各镇办、各部门开展清理和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决策提供参考。
(二)不定期召开专门会议,开展专项活动,进行抽查检查。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工作计划和阶段性工作安排,报请联席会议召集人同意,不定期组织各成员单位或部分成员单位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专题研究、组织抽查检查,并及时向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通报工作情况。同时,各成员单位要指导和督促本单位开展自查自纠,通过多种形式,全面推进清理和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工作的开展。
(三)协调清理和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对清理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经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并征得有关成员单位的同意后,上报区政府和区政府联席会议办公室。遇有意见分岐的,由召集人或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负责协调。
四、成员单位职责
(一)区监察局、区政府纠风办牵头负责联席会议及办公室全面工作,认真组织协调,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二)区编办负责机构编制监督检查;
(三)区发展计划局负责对涉及投资和规划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进行清理和审核;
(四)区民政局负责配合有关业务主管单位做好社团组织举办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清理和审核;
(五)区财政局负责加强对举办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资金监管;区国资办负责对涉及国有企业及所联系行业协会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进行清理和审核;
一、培训工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这次培训班虽然时间短,但内容丰富,安排科学,纪律严明,效果良好。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领导重视,部门支持。今年初,省编办在下达年度工作要点时,着重把加强干部培训列入了年终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市编办结合我市机构编制系统的实际,专题召开办公会进行了认真研究,确定举办业务培训班,并向市编委领导作了详细汇报。市长、市编委主任彭崇谷同志,市委副书记、市编委副主任张自银,以及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廖炎秋同志高度重视机构编制业务培训工作,分别批示我办要精心组织全市机构编制系统的业务培训,提升业务水平。15日,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长曾仁忠同志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开学典礼,并作了重要讲话,对我们这期培训班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在我们培训期间,市国土资源局、市文化局及电影公司为丰富培训班的文娱生活给予了大力支持。尤其是市委党校为支持我们办好这期培训班,在教学、食宿方面提供了优质服务和优惠待遇。在此,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大力支持和竭诚服务表示衷心感谢!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们这期学习班共讲了七课,三个大的方面内容。一是业务知识。事业编制科李晓红科长围绕事业单位的分类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行政编制科曾庆虎科长从行政机构编制管理的历史沿革入手,对近年来行政体制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的理论阐述得非常清晰;登记科范秋平科长从《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出台的历史背景、实施办法作了非常透彻的讲解;登记科副科长欧清华对《网域机构编制管理软件*》中的机构管理、内设机构、人员编制、数据增减作了全面、细致的介绍。二是写作知识。为切实增强我们机构编制部门的参谋助手作用,提高服务水平,我们特邀了《衡阳日报》社副总编何昌荣同志就《新闻及其特点与消息的采写》作了专题讲座。何昌荣同志的讲座形象生动,内容贴近我们工作实际,针对性、实用性非常强,对推动和提高我们机构编制系统的宣传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综合科副科长张长国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对公文的写作与处理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三是理论知识。中编办研究室田金城主任,站在前沿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就行政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作了前瞻性的分析、讲解,特别是对我国先后于*年、*年、*年、*年和*年进行的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探讨,使我们从理论上对这五次改革的重大意义有了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上述授课的七名同志,为高质量完成这次讲课任务,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进行资料查询、课件制作和备课试讲,倾注了不少心血,作了精心准备。授课中,方法灵活,做到了既有前沿研究,又有现实分析;既有理论探讨,又有操作实务。培训期间,既有交流体会、考试考核,又有自娱自乐的文娱晚会,真正做到了寓学于研、寓教于乐,增强了培训效果。
(三)重点突出,效果明显。近年来,随着干部更替、交流力度的加大,全市编办系统新进了9位编办主任和30位新成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迫切需要机构编制系统的全体工作人员学习与机构编制工作相适应的新知识。为此我们没有区分层次培训,而是要求全员参加,侧重如何提高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安排了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讲解。
通过大家的认真学习,我们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收获:一是提高了理论水平。从过去的工作情况看,大家往往注重做具体事情,难以上升到理论高度去思考问题。这一次我们聚集一堂,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前瞻性的理论探讨,帮助大家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过去做的工作进行理论升华,进而提高了大家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增强了业务素质。通过几位同志的讲解,大家的业务能力应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虽然谈不上一蹴而就,但最起码从理论到操作都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三是树立了全局观念。通过听取中编办田金城主任的讲课,使我们对机构编制工作的认识更高、更全、更深。四是丰富了写作经验。《衡阳日报》社副总编何昌荣同志抓住新闻写作这个切入点,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实,从局部到全局,给我们上了生动的写作课,对于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打开了新思路。
二、对今年前三个季度工作的基本估价
过去三个季度的工作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一)大局稳定。按照省委书记张春贤同志讲的:“我们的干部要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从我们全市机构编制系统来看,过去大半年来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失误,各县市区编办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井井有条,各项工作平稳推进,总的形势是好的。(二)重点突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是一项惠及九亿农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农为邦本”、“农伤则国贫”,没有九亿农民的小康,便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今年全市编办系统,除了南岳、蒸湘、雁峰三个单位没有新农村建设点外,其余各单位均有自己的新农村建设点,各驻点干部认真负责,工作很有成效,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三)中心明确。今年,全市机构编制系统业务的中心工作之一是机构编制管理软件推广使用,这项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开先河的,实现了管理软件与中编办统计软件对接,实用性非常强。这套软件功能强大,操作灵活,信息量大,能够满足组织、人事、财政等各方面的需要,能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种统计数据。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数据收集工作,正在调试、完善、整理数据库。(四)运转正常。全市机构编制系统上级与下级之间、与各部门之间、本系统内部之间都能够做到和谐共处、团结友善、相互支持,确保了政令畅通和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
三、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
今年还剩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们要按照年初的工作规划和目标,认认真真地对对帐,看今年的工作已完成了多少,还有多少没有完成,标准怎么样?下一步要在巩固深化学习效果的基础上,迅速掀起年终工作新,重点抓好以下几件事:(一)进一步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点的工作。要按照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尽职尽责、尽心尽力,高标准地完成今年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为建设和谐农村服好务。(二)进一步做好软件管理和使用工作。要继续收集、完善数据和信息,做好应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开编和统计工作,规范机构编制管理,提高电子政务水平。(三)进一步作好明年的工作规划。明年的工作大体上要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建立编制证制度,二是要加强对机构编制的监管,三是要加强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培训和离任审计工作,从整体上推进机构编制工作登上新台阶。(四)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全体同志要围绕强化素质,提高履职能力,努力提高参谋服务水平。一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队伍的政治素质、理论素质,增强业务技能,提升服务水平;二要勇于探索,不断开创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新局面;三要加强教育管理,永葆队伍清正廉洁,始终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锐气,练就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铸就战之能胜的基本素质,树牢机构编制部门的良好形象。
四、几点要求:
(一)在充分利用2014年"XX城市圈防震减灾平安计划"-地震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地震信息节点平台环境的基础上,2015年我局再度申请"XX城市圈防震减灾平安计划"-地震观测与预警示范工程,对XX信息节点改造升级,确保地震数据和信息传输的准确、及时、高效,提高了地震信息服务能力。
(二)增强平台力量,强化平台管理
今年年初,我局在人员、编制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向市编办、市劳动人事局申请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经过内部培训,业务合格后调剂进入市地震信息节点平台,专职负责节点平台的工作,增强我局监测预报力量。
在平台的管理上,严格按照《XX省市县地震信息节点运行管理办法》精神,建立了XX市地震信息节点主要功能,XX市地震信息平台运行注意事项,值班值守制度等相关制度上墙;对信息节点资源,包括网络线路、设备、地址、进行维护管理和防雷检测,确保信息平台正常运行和信息畅通。
二、震灾预防工作广泛深入
(一)履行抗震设防管理职责,做到法不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收到《关于印发XX省市(州)级和县(市、区)级行政审批事项通用目录的通知》、鄂审政办函【2015】26号省审政办关于做好全省联审平台工作体系建设的通知后,我们主动和市政府法制办、市发改委、审政办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将抗震设防要求审批纳入本级投资项目联审平台。
(二)创新防震减灾宣传
为了切实提高公民防震减灾意识和应对地震自然灾害的能力,我们利用5。12防震减灾宣传周、法制宣传日、科技活动周等活动期间组织专门人员,采取上街设点、现场讲解、发放资料、悬挂横幅、租用出租车车载广告、向小板镇地震农居示范工程示范村、社区党员活动室赠送《防震减灾知识读本》等形式,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XX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避险自救互救知识,切实增加群众对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了解。
三、应急救援工作有序开展
(一)加强应急预案的修订及备案工作
今年年初我局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应急预案编制和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相关部门、乡镇重点企事业单位和生命线企业做好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完善工作。随着天政发办【2015】34号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地震应急预案》的通知,我市所有相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宣告完成。
(二)应急演练稳步推进
在圆满完成7月9日省地震局应急指挥中心组织的应急桌面演练活动外,为更好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关于"学校应当进行地震应急教育、组织开展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规定,9月21日市地震局联合市科协、市教育局在马湾中学进行了一场应急逃生演练,整个演练过程井然有序,达到了预期目的。
(三)加大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
我市陆羽广场应急避难场所通过省局专家验收合格投入使用,我局又利用我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加大对全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力度,共完成东湖、西湖、植物园、汇桥游园4个简易避难避险场所建设。
虽然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严峻的震情形势和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竞进提质,跨越赶超的新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016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省地震局中心工作扎实开展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准备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xx年,xx县财政监督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xx届三中全会和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国务院提出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服务财政改革和财政管理这个中心开展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监督内容:结合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专项资金,重点检查相关职能部门财政政策执行情况,确保积极财政政策有效落实。监督方式:力争做到四个结合,即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检查相结合;财政监督与财政具体业务管理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抽查相结合;处理事与处理人相结合。监督程序:严格按照《财政检查工作办法》规定的程序依法开展工作。检查处理:坚持重整改轻处罚维护财经秩序的原则。执业要求: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监督检查人员必须做到廉洁自律,恪尽职守,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二、xx年财政监督检查工作计划
(一)、积极配合上级监督部门的联动检查工作
(二)、继续抓好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是一项阳光工程,根据省政务公开办公室的要求,xx年要将所有涉及“三农”义务教育、财政服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等方面财政资金全部上网公开,中央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专项资金,按程序报批后予以公开。xx年政务公开工作重点:(1)根据鄂财编办发[xx]12号文件精神,继续加大政务公开查询工作宣传、增加站点建设,扩大政务公开的社会影响面;(2)继续做好咨询、投诉的回复(附件1);(3)认真收集材料,严格审核数据,及时完整录入,充分利用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达到“以公开促监督,以监督促公开”双赢效果(附件2);(4)加大查询点的督办力度(附件3);(5)继续加强制度建设。
(三)、围绕中央重大决策 跟踪监督财政政策执行情况
1、重点做好扩大内需政策落实和资金监督工作
按照财政部财监[xx]59号,财监[xx]2号文和省厅鄂财监发[xx]14号文件要求,把监督检查工作有效贯穿于扩大内需的重大财政支出政策落实和资金分配、拔付、使用、管理的全过程。
2、组织、协调、实施“小金库”专项清理工作
为了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切实维护财经秩序,根据中央“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部暑,xx年度我县将同步开展清理“小金库”检查工作,检查方案待省厅文件下达后出台。
3、履行会计监督职能 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
一年一度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是在财政部的统一安排下,在省厅统一组织下开展的,检查对象待xx年省厅文件下达后再定。
(四)、服务财政管理 加强财税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
1、加大财政收入检查力度。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位的“收缴分离、罚缴分离”执行情况及行政 事业单位的收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对象:建设局、规划局、公安局(附件4)。
一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我办会同法制办,对全市16个乡镇,7个街道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拉网式专项督查。重点围绕规范执法、执法公开和建立健全协调配合机制等方面,采取座谈讨论、随机抽查、资料核查、实地查看等方法进行了全面督查。针对查找出的执法培训滞后、执法行为不规范、委托双方协调配合不畅等问题,制定了人员集中培训、公布执法流程、加强业务指导和相关部门季度抽查等具体措施,为进一步推进我市乡镇街道、综合执法试点工作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二是按照区、市主要领导的批示精神,针对乡镇街道、民生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行存在的问题,我办召集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及6个县市、区编办等部门进行座谈、调研,结合工作实际,提出相关建议,并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乡镇、街道等部门在统一规范工作流程,科学界定工作职责;综合设置专干岗位,明确规范岗位职责;整合归并办事窗口,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人员素质和结构层次等方面提出具体规范要求,联合市人社局、民政局共同发文,对规范和完善乡镇街道、民生服务中心建设提出明确规定,进一步加强了乡镇街道、民生服务中心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2、探索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研究提出我市数字化城管有关机构设置的意见和建议。按照市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组织相关人员对数字化城市管理机构设置方面进行了前期调研,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涉及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的相关建议,确保我市数字化城管工作稳步推进。二是根据市委、市政府2013年工作要点,不断加强“大城管”体制改革的调查研究。今年以来,我办在学习借鉴外地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市实际,探索创新提出了“大城管”的管理思路、组建方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相关部门反复沟通协调,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深入细致地进行调查研究,认真进行论证,就“大城管”体制改革方案的可操作性、可行性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以开展事业单位模拟分类为基础,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1、深入调查,全面摸清事业单位底数。
结合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对现有的事业单位逐行业、逐层次进行认真核查,重点掌握各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经费来源、人员类别、实际业务开展情况和履行职责的相关政策法律依据。通过深入调查摸底,全面掌握市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情况,做到“十清”,即““审批文件清、历史沿革清、机构级别清、隶属关系清、经费形式清、编制员额清、实有人数清、职责任务清、履责依据清、单位类别清”的“十清”目标,切实做到职能清、定位准,为初步模拟分类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2、认真研究,科学制定市事业单位分类目录。
在西部省区和自治区事业单位分类目录均没有出台、其他省市分类目录仍处于保密的情况下,我们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通过反复研究学习相关文件,认真准确领会改革精神。根据市实际,结合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和事业单位调查模底的情况,按照社会功能和实际需要,严格掌握标准,对每个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和今后发展方向进行了认真梳理和科学论证,初步拟定了《市市属事业单位模拟分类目录》。将现有278家市属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管理、公益服务和生产经营三个类别,公益类事业单位又按照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进一步划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并将工作进一步细化,按照行业和社会功能划分为行政管理类、公共安全类、基础教育类等44个大类目录,将执法机构、职业培训、公共文化、学前教育、广播电视等155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小项细化分入相应的“子目录”内,为事业单位模拟分类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目录。
3、合理划分,认真开展事业单位模拟分类。
一是根据事业单位社会功能,对照市事业单位分类目录,将现有278家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市属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管理、公益服务和生产经营3个类别,公益类事业单位又按照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进一步划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明确各类事业单位改革方向,形成市属事业单位模拟分类的初步意见,为下一步事业单位实际分类奠定基础。二是多次对市属事业单位进行模拟分类,为自治区科学制定《事业单位分类目录》进行“实兵演练”。对照《事业单位分类目录征求意见稿、》和《市市属事业单位模拟分类目录》分类标准,多次对市属事业单位进行模拟分类,几易其稿,并将每次模拟分类结果反复进行对比,对分类不一致的单位进行细致分析,提出具体修改意见,使制定的目录更加科学,类别划分更加合理。
4、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为创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积累经验。
今年上半年会同有关部门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调研指导。会同有关部门多次深入试点单位进行调研,协调、指导有关工作,督促其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落实法人自的改革方向和要求做好试点工作。同时,按照中央和自治区试点改革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要求,及时对试点单位的工作方案和章程严格把关,认真审核,进行反复修改后,呈报自治区编办审核。二是建立工作机制。成立了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周云峰为组长,纪检、组织、编制、财政、人社、教育、卫生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市纪检、组织、编制等七个部门依据配套政策,联合下发了《市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方法步骤,对试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三是完善配套政策。根据自治区支持意见的要求,与市纪检、组织、财政、人社部门及举办单位多次沟通协调,制定了关于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监督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为相关部门下放管理权限,落实试点单位法人自提供了政策依据。
三、以优化配置、动态调整为重心,切实用好用活机构编制资源
1、不断加大对党政群和政法系统专项评估调研力度,为切实提高行政效能提供机构编制保障。
一是多次到公安局就内设机构运行和职责履行情况进行实地调研评估,经反复沟通论证,提出市公安局优化机构设置和警力配置的意见、建议,为进一步优化我市公安系统机构设置和警力配置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二是为进一步推动我市未成年人审判制度的改革完善,根据中央及最高人民法院试点工作要求,经实地调研评估和资料核查比对,提出市中级人民法院设立未成年人审判庭相关建议,目前已按机构编制管理程序报请自治区编办审批。三是为理顺职责关系,实地到市城管局、建设局、卫生局、市委组织部、人社局、科技局等单位调研评估,提出关于针对恢复市政设施管理处罚权的意见、建议,为市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四是按照公安部和公安厅的要求,为保证对上对下机构名称的统一规范,提出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更名的意见。五是为进一步加强检察机关案件管理工作,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下发《关于市人民检察院设立案件管理办公室的通知》,并对案件管理办公室主要职责进行明确界定。六是提出市社区矫正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的意见、建议,在市司法局基层宣教处增挂市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办公室牌子,在司法局和乡镇司法所设置社区矫正工作岗位,切实加强社区矫正队伍建设。
2、继续优化事业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证。
一是提出仲裁委员会办公室机构设置意见,在市仲裁委员会办公室增设案件审理处,实现仲裁案件“立审分开”。二是提出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机构设置和编制调整意见,增设项目贷款处,为国家住建部在市开展的保障性住房贷款试点工作提供机构保障。三是提出用于承担我市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维护和体育产业发展研究工作的编制调整意见,进一步加大我市公共体育设施的管护力度。四是提出市特殊教育中心增加教职工编制意见,用于补充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将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向关系民生的事业倾斜。五是为切实做好国家在我市建立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专门明确编制,用于承担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系统维护、信息检测和采集、分析等工作。六是根据工作需要,积极协调自治区编办,单独设立了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明确了相关职责,为切实做好我市防汛抗旱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七是为提高我市旅游资源的市场竞争力,规范旅游市场执法工作,及时成立了市旅游执法支队,挂旅游质量监督所牌子,为打造西北旅游目的地城市创造了条件。八是为市委、市政府及时了解掌握社情民意,在市社会经济调查队挂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牌子,具体承担我市社情民意调查工作,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3、积极做好重新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工作,为实现受教育在的目标创造条件。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内容,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2021年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要点。
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一)深度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城市存量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全面取消不合理落户限制,实行基本条件准入制度。取消除武汉市外全省其他地区落户限制,进一步降低武汉市落户门槛,实行省内户口迁移一地办结机制。推动武汉市全面落实取消进城就业和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等重点群体落户限制条件,改进积分落户办法,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省公安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二)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非户籍常住人口。完善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位供给,动态调整、合理调配教师编制数量,落实全国统一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支持将实际居住的常住人口纳入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范围。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续接。积极对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基本实现异地就医备案和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跨省通办”。完善公租房保障制度,扩宽公租房房源筹集渠道,加大商品房配建筹集公租房力度。(省公安厅、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卫健委、省委编办、省医保局、省住建厅、省发改委、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三)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技能。持续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等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或吸纳农民工较多企业开展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并给予培训补贴。结合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和承接产业转移,开展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结合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需求和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大力开展针对性就业创业培训。(省人社厅、省教育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四)健全配套政策体系。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切实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农村“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探索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城市人口统计与数据质量评估机制。(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统计局、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二、提升城市圈和城市群承载能力
(五)大力发展三大城市群(圈)。积极落实长江中游城市群实施方案,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制定并实施“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系列政策体系,更好发挥武汉和襄阳、宜昌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武汉城市圈、襄十随神城市群、宜荆荆恩城市群加快发展,建立常态化协调协商机制,强化产业体系协调合作,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省委财经办、省发改委、省经信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六)推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以武汉、鄂州为核心区,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步伐。加快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支持武汉市域(郊)铁路向周边延伸,加快推进都市圈高速公路建设,推动武汉都市圈打造1小时通勤圈。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建设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促进各类交通方式无缝接驳、便捷换乘。加快武汉枢纽直通线、武汉北站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长江新区建设等四大组团发展先行区,有序推动武汉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资源与圈内城市共建共享。(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教育厅、省卫健委、省文旅厅、中铁武汉铁路局集团、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三、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七)支持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支持武汉建设“五个中心”。进一步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合理控制中心城区建设强度和人口密度,提升中心城区功能,科学发展郊区卫星城。积极探索武汉超大城市治理方法。加快改造提升武汉“两江四岸”,高标准推进武汉东湖高新区等重要片区建设。支持襄阳和宜昌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进一步提升能级。推进襄阳以汽车、装备等领域为突破口,通过与十堰、随州协同联动,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取得实质进展。推动宜昌以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为重点,通过与荆州、荆门联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取得实质进展。(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八)加快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围绕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培育等4大领域18项建设任务,实施县城品质提升行动,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小城市标准建设县城。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积极推进“三百”战略实施,打造一批高质量发展重点县。加大对县城的要素保障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统筹省级财政资金投入,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做好10个县城城镇化示范试点工作,建设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示范县市。(省发改委、省经信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市州有关部门、相关县(市)负责)
(九)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健康发展。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建立全省特色小镇清单,强化正面引导和分类指导,统筹典型引路和负面警示,挖掘推广我省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小镇典型经验。持续推进“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行动,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积极推进扩权强镇,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镇。(省发改委、省住建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体育局、省委编办、市州有关部门、相关县(市、区)负责)
四、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
(十)有序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探索实施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并举制度,加快构建以保障性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支持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以需定供筹建公租房,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解决困难群众和农业转移人口、新就业大学生等新市民住房问题,鼓励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规范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完善长租房政策。(省住建厅、省发改委、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一)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加快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加强数据资源实时共享和业务系统互联互通,深化搭建公共资源感知设备,填补化工园区、重要场所以及自然灾害易发区域的监控盲点,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支持城市健康高效运行和突发事件快速智能响应。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交通、公安和水电气热等重点领域终端系统。实施一批智慧城市示范项目。(省发改委、省经信厅、省公安厅、省住建厅、省应急厅、省交通运输厅、省通信管理局、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二)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院前急救体系、基层防控体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平台等“4大体系、1个平台”建设,加快补齐县城公共卫生防控救治短板。提高平战结合能力,确保改建新建的大型公共设施具备短期内改造为方舱医院的条件。大力推进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改造河道、堤防、水库等防洪设施,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整治城市易涝积水区段。以“237”应急管理重大项目实施为重点,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建立完善城市安全风险监测网,全面构建系统化、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突发事件科学高效处置。(省发改委、省卫健委、省应急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三)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设生活垃圾焚烧终端处理设施。提高污水管网覆盖率,增强污水管网收集能力,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理。分门别类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持续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完善医疗废物和危险废弃物处理设施。持续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加快城乡绿化。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背街小巷等环境卫生死角整治,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和城市微型公园建设,推进县市区“一场两馆”新建改建工程。(省住建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卫健委、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省体育局、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四)优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休闲绿道等城市慢行系统,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加大支路建设力度,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大力推进武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合理规划建设停车场,完善以配建停车场为主、公共停车场为辅、路侧停车位为补充的停车设施体系,提升智能化水平。健全大型公共停车场充电设施。支持武汉、襄阳参加国家绿色出行示范城市创建。(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五)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在旧城区有序推进以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等“三老一村”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行动。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2021年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601个。探索将老旧厂区和老旧街区改造成为双创空间、新型产业空间、工业和文化旅游场地。改造提升步行街和特色商业街,打造城市消费名片。因地制宜将一批城中村改造成为城市社区或其他空间。(省住建厅、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省自然资源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五、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十六)优化城市空间治理。编制完成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规划,有序推进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推进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促进城镇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建立健全“亩产论英雄”综合评价机制和“密度提升、挖潜增效”政策组合机制,全面推行增量投放与存量盘活利用相挂钩。积极探索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分层开发、立体开发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等模式。加强城市设计和城市风貌管控。(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省发改委、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七)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合理设置街道、社区,对规模过大、过小或交叉过多不便管理服务的社区适当进行调整。提升社区网络化管理服务水平。落实社区工作者“岗在网格、重在服务、责在连心”机制和网格楼栋包保责任。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区志愿者、驻地企业单位等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支持老旧小区引入市场化物业服务或推行社区托管、社会组织代管等方式,提高物业服务质量和标准化水平。(省民政厅、省住建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八)改善城市治理方式。全面梳理城市治理风险清单,健全城市安全运行管理机制,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系统。强化资源整合,市设区不再设置单独的“区长热线”。建立市民举报投诉“一号接收”“一口受理”平台,在街道成立社会治理综合执法机构。(省政务办、省委政法委、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六、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十九)引导人才下乡入乡就业创业。研究制定人才加入乡村实施细则和政策措施,允许符合条件的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经常居住地落户并依法享有相关权益。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优化科技人才流动政策环境,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员以离岗创业、兼职兼薪方式服务省内涉农企业创新发展。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导师队伍,推进返乡创业示范园建设,最大限度帮助企业吸纳返乡留乡农民就业。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理事长、骨干人员的培训力度,培育更多农村实用人才和致富带头人。(省人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发改委、省委财经办、省科技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深化土地住房制度改革。引导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允许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稳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完善宅基地分配、使用、流转、抵押、退出、收益、审批、监管等制度,探索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完成城中村改造和乡村住房宅基地确权办证,规范小产权房管理。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鼓励采取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省委财经办、省农业农村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一)推动公共设施向乡村延伸。统筹规划城乡供电供水供气等市政设施建设,推动供水供气等重要设施向城市郊区和规模较大的中心镇延伸覆盖。加强乡村垃圾收储转运设施建设,实施城乡统筹的垃圾收集处理。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完善乡村公共交通体系,推进客运站改建迁建和功能提升。支持城郊承接城市专业市场和物流基地疏解,在县乡村合理布局冷链物流设施、配送投递设施和农贸市场网络,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入乡通道。(省住建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二)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开展“千企兴千村”活动,引导创业创新主体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推进重点产业、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培育一批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创建一批休闲农业重点县,推介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和美丽休闲乡村,促进农村消费,引导城市居民下乡消费。积极开发地方风味、民族特色、传统工艺等资源,办好农事节庆活动,打造一批农事节庆品牌。(省农业农村厅、省文旅厅、省发改委、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本人能够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时事政治,学习全国、自治区“两会”精神,学习xx届五中、六中中全会精神,学习盟委有关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部署。按要求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处级干部分月集中培训,主动参加机关组织的各种政治、业务学习和各种读书会、报告会。自觉参加双重组织生活,能利用空余时间学习食品药品监管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闲暇时间能坚持阅读哲学、文学等方面的书籍,以充实自己。能主动参加机关各项活动及公益活动,遵守机关制度及各项纪律。
工作中,能坚持从实际出发,主动维护集体荣誉和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合法权益。安排工作时,即考虑工作需要,也考虑干部职工的具体情况。在干部任免、重大事项安排、大额资金使用等重大问题上,坚持民主集中制和议事决策制度,通过集体研究决定。一年来,我们班子团结、相处和谐、领导有力,各项工作有了新的进步。
能自觉学习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遵守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党纪条规,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能及时研究和部署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及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一年来全系统未发生违法违纪现象。
二、完成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作为主要领导,在工作思路和指导思想上,坚持班子内部分工负责,各有侧重,并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本人把主要精力放在建好班子、带好队伍、维护大局、保障发展上面。具体讲:
一是召开了全盟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会议;组织了副科以上干部参加的读书会;提出了XX年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要点,明确了全年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了全年自治区、盟委、行署安排部署的食品药品监管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在机构改革中,积极协调有关方面,在两区设立了食品药品监管局;落实了盟局机关及药检所办公及业务经费;重新调整和任命了机关环节干部;推选了副处级后备干部;协调了药械不良反应机构建设、综合监管与餐饮服务职能移交事宜,相关工作正在落实。
三是重点抓了主要工作任务的完成,包括:文明单位标兵创建活动;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全区第七次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作;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药检所食品检验扩项认证工作;基本药物监管等等。在抓好以上工作的同时,顺利完成了阿盟药品学会换届工作;组织开展了阿盟食品药品监管局建局十周年庆典活动。
四是帮扶企业与对外交流方面,我们通过协调自治区局、国家局,为苁蓉集团取得了两个规格的“七味苁蓉酒”药品再注册批件,使我盟有了正真意义上的一家药厂。在此基础上,我们又为苁蓉集团引进了神威药业集团,促成神威药业集团与苁蓉集团达成了合作框架协议,神威药业集团计划3—5年内投资10亿元以上,这将会推动我盟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继续与“共铸中国心”联系,送xx市的六名先心病患儿到北京阜外医院进行了免费手术。
五是确保干部职工利益方面:移交地方后,在工资津补贴调整到位的基础上,与人社局、公积金中心核对,纠正了部分职工累计错误,补交了部分欠交的费用。投入10余万元,安排了干部职工到外地的考察,安排了干部职工的年度体检。合理安排经费,使机关干部能够按要求参加国家局、自治区局安排的各种培训和学习。为开发区、示范区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配备了8万元的执法设备。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想办法,逐步解决条管时干部职工住房公积金的不足部分。
三、不足与问题
班子方面:在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中,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解决新问题的点子少,处理问题的办法不多,有些方面效果也不是很明显,比如说:在药品不良反应机构建设、职能调整等方面,虽做了大量工作,但进展不大。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方面也没有新的突破。在机关管理、制度执行等方面也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个人方面:深入一线少,参加市场检查少。在工作上有可以松一口气的思想,有得过且过的思想。有时对工作要求高,对同志们的关心少。
以上问题,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工作思路
一是继续认真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力争顺利通过盟委验收。
二是积极向盟行署争取,并协调编办等有关部门,合理落实不良反应机构建设、职能调整等事项。
三是稳妥的做好环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力争XX年第一季度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