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十四五规划内容概括

十四五规划内容概括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0 15:04: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十四五规划内容概括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十四五规划内容概括

篇1

0引言

国家“十四五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随着百万扩招计划的落地,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不管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调研走访,了解到在受访的高职院校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比均接近50%,青年教师逐渐成长为支持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年教师如何实现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是当前建设高职院校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课题。

1现状调查

1.1问卷调研

为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相关情况,本调查以霍兰德(Holland)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为依据,设计了调研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涵盖了基本信息、青年教师对自身和职业规划的认知、面临的困难及期望得到的支持等方面。随机向年龄在40周岁以下高职院校的教师发放,共发放问卷124份,回收有效问卷102份,回收率约为82.26%,调研结果有效。

1.2结果分析

在此次回收的102份有效调研问卷中,30岁以下的教师有52人,31-35岁34人,36-40岁的为16人;男性26人,女性76人;其中,行政人员8人,专任教师76人,辅导员14人,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人。以下将从青年教师自身认知情况、对职业规划认知情况和期望得到的支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2.1青年教师对自身认知情况

在选择高职院校教师工作的原因方面,基本情况如图1所示,50.98%的青年教师认为在高职院校工作稳定,工作时间相对自由;39.22%的教师是因为符合自身兴趣爱好,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是出于发展因素而选择的这份职业。对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情况了解程度方面,15.69%的青年教师对自我认知还是非常明确的,52.94%的教师表示比较了解,但也有1.96%的教师还是不了解自身的优劣势的,对自身认知的不明确将不利于青年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此外,在对青年教师工作任务和工作量的调研中,约80%以上的青年教师表示存在工作任务繁重、教学、学生管理和科研难度大但收入却处于较低水平。

1.2.2青年教师对职业规划认知情况

在对职业规划重要性的认知方面,62.75%的受访教师认为职业规划对其非常重要,33.33%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对于是否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目标,反馈结果如图2所示,由此可知,数量相对平均,39.22%的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在不断努力,23.53%有明确的目标但尚未开始为其努力,21.57%的青年教师有明确的目标,但受到其他客观条件的约束,目标很难实现,而剩余15.69%的教师则是尚未确立明确的目标。目前被调研青年教师中,70.59%有初步设想,但自认为设想还不成熟,有清晰具体的规划的教师占比仅为17.65%。由此观之,大部分青年教师对于自身未来职业规划的认知情况还是不明确的。

1.2.3期望得到的支持

在规划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的最大困难的问题上,78.43%的青年教师认为工作过于忙碌,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规划,54.9%认为是学校缺乏引导,如政策与资金支持,还有41.18%认为是由于自身的生活压力相对还是比较大和家庭牵扯导致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不能进行。而被问到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最期望得到的支持时,84.31%的青年教师希望学院能够提供政策、制度支持,能够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创造条件,74.51%希望能够提高薪资待遇,切实减轻青年教师所面临的生活压力,72.55%认为学校应做好职称评定等与教师利益相关的工作,还有部分期望支持教师学历提升,为学历的提升创造宽松的环境或举行教学工作交流活动等。

2存在的问题

2.1压力过大导致职业倦怠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压力主要来源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任务相对较重。随着百万扩招计划的落地,各大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上涨,而与之相对应的师资力量确没有得到相应的配备,所以就会出现师生比例失调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青年教师在接受简短的培训后往往就需直接负责一门或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兼任至少一个班级的辅导员。此时,青年教师所面对的除了教学压力之外,还有来自学生管理方面的压力,同时,面向教师的心理疏通渠道事实上是缺乏的,长期的压力不断积累确得不到舒缓和释放,那么就容易造成职业倦怠。二是学生学习能力和品行的差异,导致青年教师在工作中易产生心理落差。教师通常对于自己的教学或学生管理工作都有自己的期许,高职院校现阶段的学生多为95后或00后,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个性化特征较为明显,他们热衷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学科,但对于不那么感兴趣的课堂就没有热情,忽略教师为教学课堂或班级管理所付出的努力,这样会给教师形成一种挫败感,长期以往,也会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

2.2职业规划意识相对薄弱

青年教师自身规划意识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没有明确的规划目标、不会主动了解教师职业发展两个方面。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方向可概括为三种:教学型、科研型和技能型。大多青年教师对于自己到底将来往哪个方向发展还是处于迷茫的状态,他们不知道这三个方向的发展到底有何区别,因为没有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所以无从下手,也有部分明确了自己的方向,但却不知该如何实现。根据走访部分高职院校,大部分学校对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所做出的标准化的硬性要求,忽略掉了不同青年教师的个性,对于其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模式基本为学校统一组织相关培训,所有青年教师参加培训,培训结束后要求所有参会教师提交总结。培训内容大多集中在教学能力、学生管理及科研能力等,但缺乏专门针对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路径和方式等内容,且不同的院校发展情况不一样,所以对于教师来说职业发展路径也是有区别的。

2.3职业发展激励机制不完善

对于每个人来说,选择一份职业都有着自己的追求,但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层面:物质的追求和精神的追求,教师也一样。根据调研结果显示,70%以上的受访教师认为院校激励能够更加激发其工作潜力。现阶段大部分院校都缺乏针对处于不同岗位和有着不同要求的青年教师而设置的专门性的激励,总的来说,青年教师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对于教师的激励机制大都是传统方式,即院系根据人事、教务及科研等部门制定的相关指标进行考核评价,主要是用制度来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进行规范,确没有考虑到教师的专业情感和理想发展的需要,且缺乏专门针对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相应的激励机制。其实对同一批进入学校的不同青年教师来说,其成长步伐是存在差异性的,部分教师的成长空间相对较大且时间相对较短,但收入水平确并无太大差距,还可能由于职称或级别的关系低于其他教师,所以对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3对策建议

3.1青年教师自身层面

一是需要主动对环境进行认知和评估。在进入学校之前要对自身发展特点、学校整体环境和条件进行了解,充分考察性格是否适合教育行业,自己的发展目标跟即将就业的这所学校是否一致。二是需要为自己进行符合个人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需要加强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入职后自己需要主动去了解学校教师发展方向、职称评定等相关要求,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方向和职业发展道路,同时在工作中要不断强化自己的内心,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疏通方式,舒缓和释放压力,。三是在职业实践过程中要及时地进行调整与修正。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选择的方向确实不适合自己或者自己经历过努力仍然没办法达到,这时候就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修正,学会取舍,而不能盲目的进行,否则不仅会给自己带来额外的压力,还可能会导致健康问题。

3.2学校管理方面

一是要关注青年教师身心健康。对于青年教师,规范管理是有必要的,但也不能忽视他们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学校应该对老师予以支持和保护,为其提供更有安全感的工作环境,关注其成长与发展,让他们能更安心地工作。二是要构建支持青年教师个体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离不开他所工作学校的管理和支持,因此领导和相关部门应当予以重视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在学校发展大方向下,充分发挥并支持青年教师个体发展,为其提供更多的平台。在新入职青年教师的培训中,切实加入符合本校校情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教师了解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及职称或职位发展要求,进而促使其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并付诸实践。改变传统的相关部门确定内容的培训为以教师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模式,培训的设置应当以教师需求为起点。三是完善激励机制,提高青年教师薪资待遇。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大多数为刚毕业或处于家庭形成期,开销相对而言较大,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所以适当的激励一方面能够体现出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认可,能够为教师认真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方面物质奖励能够为青年教师及其家庭缓解一定的经济压力。但奖励必须体现出差异性,以成果为导向完善激励机制,在年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体现并最终实现公平、公正、公开和优绩重奖,给予他们精神激励与物质与物质激励,肯定其奋斗价值。

4结语

青年教师是高职教育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青年教师的成长对学校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研和走访调研的方式对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进行了研究,一方面可以敦促青年教师提升职业规划意识,另一方面也能够为院校关怀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共同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岁玲,张敏.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5):124-128

篇2

会计学是随着经济管理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人们总是很关心其拥有的财富及变化情况。从原始会计到官厅会计,再到现代会计,经济管理的需要始终是会计发展的动力。

复式簿记之所以产生于十四五世纪的意大利,是因为当时的商人、冒险家和银行家们需要借助账目来管理借贷关系、计算损益并在合伙人之间进行分配。工业革命发生后,为了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尽早收回在固定资产上的投资,折旧会计才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地逐步发展起来。同样,为适应管理上对成本计算精确性和成本控制的需要,原在账外进行的成本计算被纳入了复式簿记体系,形成了成本会计,也完善了财务会计。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社会各界对“自由放任”的会计实务提出了不少批评,甚至将经济大萧条归因于会计信息的虚假,因此,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由会计职业团体或政府制定会计准则,规范会计实务。这充分表明会计不但对于微观管理有用,对于宏观管理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既然会计发展的动力根植于经济管理,作为反映会计实践客观规律的会计学就必然深受管理实践的影响。管理学是关于管理的本质和管理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因此,管理学也应当是会计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从管理学的发展来看

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一般认为产生于20世纪初。此后,管理学的若干重大突破和重要学派都对会计学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1911年,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论述了“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后来发展成为标准成本制度和预算控制。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流派形成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它从“复杂人”的假设出发,研究了需要理论、期望理论、领导理论等。相应地,在会计领域产生了责任会计、行为会计等,并大量地运用行为科学学派的研究成果。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创立了决策学派,提出了“管理就是决策”这一著名论断。不同的决策需要不同的成本数据,企业内部管理需要不同于对外报告所用的方法来计算成本,于是变动成本法应运而生,并成为决策会计中分析和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现代管理学中的数量学派主张用数学模型解决企业管理问题,它对会计学发展的贡献表现在建立存货控制模型、销售预测的线性回归模型等方面。质量会计学直接体现了质量管理与会计学的有机结合。正是由于当代管理理论“丛林”式的发展,才使会计学形成了今天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庞大的体系。

三、从会计的职能来看

按照马克思“过程控制与观念总结”的论述,我国学者把会计的职能概括为“核算与控制”两个方面。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核算主要是指事后核算,也就是记账、算账、报账的总称。但即便是这种狭义的“核算”,也绝不可能脱离管理而存在。核算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同时它又为其他管理提供有力的帮助。比如,成本核算提供了成本的结构及其变动的信息,对外可作为制订售价的依据,对内则是成本分析、考核、控制等的前提。管与算从来就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管算结合,算为管用。现代会计的核算职能还包括事前和事后核算,这样,会计就参与到顶测、决策、计划、控制等各项重大的管理活动之中了。

控制是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会计控制是对会计主体资金运动的方向、流量、时间以及结果等所进行的规划与调节。它包括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与事后考核和评价。显然,会计控制是一种综合性的企业管理活动。要搞好会计控制,必须遵循管理学揭示的客观规律。

有人认为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与监督”。对于“监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成为会计的一项基本职能,理论界尚有争议。笔者认为,会计监督是通过会计工作的记录、计算、分析和检查来实现的,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检查、督促的一项管理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等方面的监督,促进各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会计监督也是一项管理的职能。

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会计还有其他的职能,如参与决策。会计决策可以理解为对会计原则、理论、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其实质是为了以最适宜的反映来实现最有效的控制,在管理总体中发挥会计的最大作用。广义的会计决策是指会计人员为了解决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把握机会而制定和选择活动方案的过程。一般认为,会计人员仅处于参与的地位,着重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分析决策的经济可行性。会计职能的发展也说明,会计是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既然会计的核算、控制、监督、决策都是一种管理的职能,那么,管理学成为会计学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自然而然、不言而喻的了。

四、从会计学的理论体系来看

现代会计包括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分支。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提供信息的目的和方式不同。

财务会计中包括许多管理学的内容。例如,现金内部控制上应当坚持职责分工、定期换岗、收支两条线、发票收据连续编号等原则,目的是使会计人员互相牵制、以利稽核;会计上采用永续盘存制,在财产清查的基础上进行账实核对,可以及时发现资产的被盗、变质、毁损等情况,加强管理;会计的凭证审核、试算平衡、账账核对、账证核对等,既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也是对有关凭证反映的经济业务的真实性进行检查,对有关账户所记录的资产、负债等的真实性进行验证。上述这些都是管理活动。

管理会计主要包括决策会计和责任会计两大部分,其核心是决策会计。管理会计的创建和发展,本身就是为了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充分体现了会计与管理的高度统一。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因为经济发展要求企业管理必须合理化、科学化,对外部环境要具有灵活反应和高度适应的能力。如果决策失误,那么执行中的内部管理工作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决策会计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大量吸收管理学的科学成果而形成的,并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随着高新科技迅猛发展,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出现,管理会计中又出现了引人注目的作业成本制和成本企画。作业成本制既包括成本计算也包括作业管理,成本企画既继承了传统目标成本制的优点,又与零库存、零瑕疵的适时弹性制造系统融为一体,它们都充分地表现出会计的管理属性。

五、若干问题辨析

管理学是20世纪初才形成的,在此之前能说管理学是会计学的理论基础吗?作为会计学基础的是什么管理学派?会计学的管理学基础与经济学基础有无冲突,它们的关系如何?对此笔者认为:

1.管理思想的萌芽不迟于会计思想。而且,现代会计主要包括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分支,而“管理会计”这一术语在1952年世界会计师联合会上才获得一致认可,由此管理会计学才真正成为一门学科。

2.作为会计学基础的管理学是一个体系,既不是其中某一派,也不是所有的管理理论都可以直接引用到会计学中来。

篇3

1相关政策文献概述

跟踪审计不仅是对政策的执行进行审计,而且还要针对政策的制定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吸取跟踪审计的反馈意见来完善政策的制定,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我国的治理能力,而且可以使我国治理体系更加完善,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为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基础[1]。自“十一五”国家提出保障性安居工程政策到“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城乡保障性住房(含棚户区改造)3600万套到2015年覆盖率达到20%”,再到如今的“十四五”规划中提到“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可见,我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初见成效,但其中也包含不少的问题。由于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的建造时间长,涉及面广、环境复杂变动大,很有可能滋生的问题,从而导致政府的相关政策无法惠及于民生。所以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跟踪审计更是重中之重。刘春慧、张倩(2020)认为政府投资作为惠及人民的工程项目立项、专项资金使用、招投标、施工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贯穿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应实行跟踪审计予以监督[2]。赵彩虹(2015)指出:对保障性住房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不仅能够全面了解工程建设的真实实施情况,而且能够认识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不足之处,能对资金使用情况与政策执行现状进行客观地评价,能够保证惠民政策落实到位[3]。周原(2014)认为对建设工程项目实施的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从决策立项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全过程经济活动情况的最有力的审查监督[4]。跟踪审计是从工程项目的立项到竣工的全过程进行具体分块,再进行重点审计的过程,其次保障性安居工程作为国家政策性投资项目,其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受到政府的监督和广大人民的关注,也将成为重点审计的项目之一。

2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现状及问题

保障性安居工程属于大型政府投资型项目,我国大型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在工程审计方面大部分工程采用的审计方式为竣工结算审计,由于竣工结算审计为事后审计,审计开始时工程项目已经完工,审查的资料经常出现信息不对等,这给审计的取证不仅增加了负担,而且对工程项目缺乏时效性。存在事后审计不能及时对隐蔽工程的质量有效保障、对工程的风险有效应对、对工程的成本有效控制等问题。通过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认为对保障性安居工程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是对政策型建设项目从人员资格审核到住房分配回访的全覆盖,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检查、对建设项目的风险进行及时应对,对保障性安居政策执行效果进行客观地评价。同时,将跟踪审计的全过程项目的建设划分为工程开始前(事前)、工程进行中(事中)、工程竣工后(事后)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审计[5]。然而政府作为政策决策层,不能直接参与到建设项目活动中,这就有可能使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进行合谋。从而可能会出现建设项目出现工程质量差、建设造价高、施工管理水平低等问题,最终导致政策执行效率低。

2.1保障性安居工程事前审计不充分

由于传统的工程审计大部分是竣工结算审计,对已经完成的工程项目进行审计,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幸福感,也是国家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最直观的体现。在保障性安居工程中不仅要保证工程质量,而且事前审计中的住房分配、资格审查和提交材料的真实性是审计人员容易忽略的问题。此类问题往往体现在弄虚作假,有些不法分子会利用社会关系以及利益输送来达到自己占取合格名额的目的,这样单方造假往往会在审计中发现,但是一旦两者达成某种“默契”往往容易忽略[6]。这样就使该获得政策优惠的人没有得到,最终导致政策毫无意义。所以作为国家政策优惠及老百姓的工程建设项目首先要做到实施方案公正、过程透明合理、流程合法规范。

2.2审计机构资质评价体系不完善

随着在工程项目中运用审计的思想不断形成,再加上政府部门对审计职能更加重视,社会对审计的需求也在急剧升高。但具有服务质量较高的审计团队并不多,如若不了解审计的职能,对审计机构的选择便是盲目的,往往业主认为审计只是凌驾于监理之上,对最后的竣工验收加上一道防线,这种盲目会导致在选择审计机构的环节上具有一定的偏差。业主在进行审计机构的选择上是运用招投标的方式,业主也会把注意力一般都放在项目投标书的价格上,并不关心投标文件中审计职能包含的内容上,这就导致审计机构不愿意在服务质量上进行提高,反而那些提供高质量的审计团队无法生存[7]。这将导致审计无法得到良性的发展。

2.3寻租行为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保障性安居工程作为一种政策性公共产品,投资人虽然是政府,但实际上的业主是政府资金的委托人,再由业主以招投标的形式对监理和承包商进行选择,由于现有工程项目大部分为竣工结算审计,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审计并没参与,所以很有可能会出现“寻租”行为。在工程中的“寻租”行为,是指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某些企业或个人利用自己手中所掌握的资源获取非生产性的非法盈利。其主要表现为某些施工单位为通过竣工验收向业主及监理行贿,由于竣工审计后滞,工程项目也已完工,给业主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合谋,骗取利益的机会。

3跟踪审计在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优越性

在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全过程跟踪审计作为一种预先进入的动态审计具有一定的预防性,再加上审计的内容全面和能够获取第一手资料,不仅能够保障审计材料的真实性,而且能以较低的成本完成审计目标,帮助工程降低风险,为工程实现预期的功能效果提供有力保障。

3.1确立工程审计目标,突出跟踪审计重点

首先,要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审计人员需要了解到当地政府在保障性安居工程方面出台的相关政策,能够直接了解到关于保障性安居实用的人群指标,以及保障性安居工程在外观、质量和是否环保的标准,根据这些指标和标准进行审计。其次,在保障性安居工程中运用跟踪审计时,审计人员要对工程阶段性审计目标以及工程项目的审计重点做到心中有数。所以在跟踪审计开始之前对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做一个阶段性的划分。最后,对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进行重点审计。针对弄虚作假问题,挖掘问题的根源:如是技术问题责令整改,对整改的结果要进行回检,屡教不改的上报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督查;如是法律问题,存在故意造假、贪污等问题,直接上报国家司法机关进行处理。

3.2构建审计机构资质评价体系,健全法律法规

随着审计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工程项目中,对于审计机构的资质评价体系仍然很混乱,导致在选择审计机构时,不能真正了解审计机构的服务质量,所以应该对现有的审计机构在公司诚信、人员配置、审计的工程量的大小,以及业主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考量,设置审计机构资质的评价体系,更好地为工程项目的完成提供服务,而不是单纯地在招投标的价格上进行选择。就保障性安居工程而言,由于跟踪审计介入的时间早、工作量大、信息采集环境复杂,所以一个高效率、高品质的审计团队,会对项目高质量的完成提供有力保障。在健全法律方面,吸取以往完工工程经验,对于其中所出现问题进行总结,鉴定责任方,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来避免问题的再发生,使跟踪审计的应用更加完善[8]。

3.3采用博弈论模型,增强寻租风险防范意识

3.3.1审计机构与建设单位博弈的模型

假设:①参与方:审计机构(A),建设单位(B);②参与方的策略集合:审计机构[上报,不上报],建设单位[整改,不整改];③假设跟踪审计提出的问题对工程项目而言均为有效正确性意见,跟踪审计的成本为H,同时上报的审计意见成立,作为奖励审计还可获取KH(0<K<1),而建设单位也有两种选择分别为“整改”和“不整改”,当建设单位选择“不整改”时,说明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以及施工单位构成了合谋体,也将进行的“寻租”行为,建设单位自然会收到利益L,但是要是被发现则会受到惩罚为hL(h>1)。所以当B的策略为“不整改”时,A若选择“上报”收益为KL-H,A若选择“不上报”收益为-H,所以A都会选择“上报”,而B必须选择“整改”。

3.3.2博弈模型分析

跟踪审计的特点不光只是过程全面、介入的时间早等特点,最主要的特点还是对工程项目风险的预防,体现在事中审计过程中对项目经济活动的监督,防范“寻租”行为的发生。在保障性安居工程施工开始前,政府需要委托建设单位来进行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同时政府委托审计机构来对项目进行跟踪审计,所以政府分别与业主和审计机构形成了委托关系,由于是政府委托的审计机构,所以审计机构遇到问题可直接向政府汇报,这既保障了审计的独立性,又使跟踪审计特点发挥作用。而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还是由建设单位组织,以招投标的形式进行选择,跟踪审计进行监督。根据现行的规章制度,不允许审计机构在进行事中审计时直接干涉到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审计机构提出审计的整改意见只能跟建设单位对接,而建设单位也会权衡审计意见,选择“整改”和“不整改”。当审计机构获得建设单位“整改”的回馈时,审计机构则不需向政府上报;但审计机构接收到建设单位“不整改”的回馈时,则将整改意见上报给政府,由政府权衡利弊作出决策[10]。这就使审计机构和建设单位形成了博弈。在上述的模型中可以了解到,在某种意义上跟踪审计避免了“寻租”行为的发生,其根源在于对跟踪审计的奖励与对建设单位的惩罚,但同样体现在工程项目中运用跟踪审计的优势,能在工程项目中及时地预防风险的发生。

4结语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可以了解到跟踪审计的特点,可以大致概括为参与时间早、覆盖面广、审查信息真实可靠、具有一定的风险预防作用,能够使保障性安居工程更好地达到预期效果和功能,但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方面,仍不利于跟踪审计的发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审计机构人员配置,能够更好地为工程项目提供服务。本文由于是针对某一工程项目中的审计提出的一些问题,所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跟踪审计在建筑业的发展,对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帆,谢志华.政策跟踪审计理论框架研究[J].审计研究,2019(3):3-10.

[2]刘春慧,张倩,徐菁.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发现的问题及对策[J].财务与会计,2020(11):69-70.

[3]赵彩虹.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运行机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5(28):92-95,4.

[4]周原.基于跟踪审计的工程建设博弈分析[J].财会月刊,2014(10):88-90.

[5]刘春慧,张倩,徐菁.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发现的问题及对策[J].财务与会计,2020(11):69-70.

[6]许阳.征地补偿专项资金跟踪审计探讨[J].财会通讯,2018(28):100-103.

[7]卓和平.浅析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6(1):89-91.

[8]赵玲.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应用分析[J].财会通讯,2018(25):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