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0 15:05:01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例1

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问题

1.农村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建设广西新农村必须把握其具有后劲、潜力的环节。农村教育是文化教育及其他领域的基础,是新农村建设中最具有后劲和潜力的一部分。

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还较低,有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动猖獗,斗殴现象。也时有发生;同时,这些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总体仍然偏低,远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搞好农村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当地农民素质为建设新农村提供物质基础和前提,还能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最终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教师――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西部农村的基础教育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普九”验收工作逐年推进,41个攻坚县达到国家验收标准,全区基本实现“普九”;教学质量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初中新课程改革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通过全区教师培训工作的展开,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得到更新,教育教学效果得到提高,整个初中教学更进一步地实现了素质教育;在初中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的基础上,计划于2008年开始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

然而,农村教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师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是当前困扰广西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离开了教师,任何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只会流于形式,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又决定着农村教育的成败。然而,由于农村的生活、教学环境及工资待遇与城市相差较远,使得能力较强的教师调离农村。正是由于农村缺乏优秀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最后影响到农村经济、民主的发展。

总之,农村教育要发展,就要培养留得住的优秀教师。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为建设新农村教育培养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这也是发展农村教育,培养建设新农村人才的关键。

农村教育硕士――农村教育发展的生力军

为了解决中西部农村教师匮乏和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我国教育部2004年开始启动、2006年正式推动实施了“农村中学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在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大学生中,选拔部分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529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高中任教,培养优秀中学教师,以此来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1.农村教育硕士的含义及性质

关于农村教育硕士的含义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一般认为:我国为了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水平、减少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背景下设立的政策性的专业教育硕士学位,它的招生对象是自愿到农村支教的优秀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是我国农村中学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的培养对象。这些学生可以获得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的入学资格,目前国家规定的条件是必须在农村地区服务至少5年,服务期满后,原则上鼓励农村教育硕士在农村长期任教。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两种,2004年规定的是:“1+1+3”的模式,即第一年农村教育硕士到指定的扶贫县高中任教,第二年到培养学校脱产学习研究生课程,第三年回工作岗位通过远程教育继续学习,撰写论文,完成答辩,获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第四、五年在任教中学承担教学任务。2006年国家新规定,实行“3+1+1”的培养模式,即到农村中学任教3年,第四年回到培养学校学习,第五年回到任教学校边工作边学习,完成论文写作和答辩,获得硕士学位和学历证书。由于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是一种新生事物,还处在起步和进一步的完善阶段,农村教育硕士培养计划的实行,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和谐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其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研究性人才的重大责任。

对于农村教育硕士的性质的理解可以在与教育硕士和教育学硕士相比较中可知。农村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及教育硕士的区别如表所示:

2.教师职业认同――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的必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为免费培养,毕业走向上是鼓励在农村任教。“‘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政策实施其基本价值是解决农村基层中学教师缺乏,教师队伍质量不高,教师队伍不够稳定,教师结构不合理,学科分布不均,教师的观念、知识结构陈旧等问题。其最高价值是完成引领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使命,履行中学教育教学研究学科带头人的角色和责任。”因此,在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实施中,教师职业认同的培育便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课题,只有注重了对农村教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优秀农村教师的培养才成为可能,从而才能实现农村教育的改观,实现经济与教育的有效互动。

所谓教师职业认同是指教师本人对“教师”这一职业肯定性的评价,“教师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过程是说,教师职业认同是个体自我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状态”是说,教师职业认同是当下教师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农村教育硕士作为我国“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的对象,理应具备较高的教师职业认同,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职业认同才能将个人的人生价值实现融入对事业的追求之中,从而实现该计划为农村培养优秀教师的目标。

农村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由“1+1+3”到“3+1+1”的改变,提高了在农村教育教学实践的环节,这恰恰说明了我国对农村教育硕士教师职业认同培育的重视。国外研究表明在教师的职业生涯初期,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相对较低,随着从教年限的增长,教师对职业认同的感知趋向积极。

然而,农村教育硕士毕竟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尚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广西师范大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一所有资格进行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的

学校,在培养机制上还存在着不利于农村教育硕士教师职业认同发展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农村教育硕士的选拔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个体选择教师职业的动机与教师职业认同程度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相关”。选择教师职业是自我价值实现需要的教师,其职业认同度比选择该职业纯粹是为了谋生的教师的职业认同度要高很多。职业认同度越高,专业化发展越高、越快。教师的职业认同是其专业发展的心理基础。因此,从农村教育硕士的选拔上看,选择动机应作为考量的标准之一。由于农村教育硕士未来职业定位在中西部国家扶贫县高中教师,因此,其选拔除了要考察学习、能力的条件外,更重要的是个人参与选拔的动机。教育硕士应选择那些立志从事教师职业,愿意为农村教育事业做贡献的理想高尚的师范生。只有具备了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走向工作岗位的农村教育硕士才能克服中西部国家扶贫县不容乐观的客观条件,成为真正“留得住,用的上”的人才,最终实现“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的真正价值。相反,如果只是看重农村教育硕士免试入学及免费培养等物质性的条件或把其作为人生发展的“跳板”,该培养计划的实现将成为泡沫。然而,根据我们对农村教育硕士所做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可知,就“您选择农村教育硕士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有25%的师范生选择农村教育硕士是因为“可升学读研究生,先过渡一下,再图发展”,仅有30%的是因为对教学本身感兴趣。而且大多数的师范毕业生在选择就读农村教育硕士时,对该项政策只是一般了解,考虑并不是太多,非常了解,并作了仔细思考的寥寥无几。

其次,从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上来看,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水平作为教师职业认同的基本方面直接影响到其教师职业认同水平和教师直接生涯发展阶段。农村教育硕士的学位性质是专业性、应用性及实践性,其培养方向为研究型中学优秀教师,因此,无论是教育内容、教学方式还是在导师的遴选上都应与培养方向相一致。国外教育硕士的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上理论性较强,比如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教育硕士课程主要有课程发展、教育政策、教育哲学、比较教育中小学教育、教育社会学及各学科专业课。然而,在我国,农村教育硕士在学校只有一年的时间,远程教育措施并未配套,特别是在广西这样的中西部地区,因此,开设过多的理论课并不现实,也不合理。由于其服务面向的特殊性,农村教育硕士课程开设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问题的结合上:“在开设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专题、普通教育教学改革前沿热点专题、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实践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教学技能训练等公共课程基础上,还需开设农村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专题、职业理想教育专题、个人素质训练选修专题等”。在我们的调查中,针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完善这一问题,部分农村教育硕士生提出应该有专门的培养方案、合理安排课程的建议。一位农村教育硕士生在毕业小结中写道:“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它的措施不够完善。比如,在农村教育硕士的课程安排方面就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只是安排我们跟全日制硕士生上课,但一年又不能拿到规定的学分,于是,又要参加教育硕士的学习。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比较乱,没有规律性。还有,在我们如何完成学业,如何完成学位论文方面没有一个规范的管理和安排,使我们不得不各自为政,只能自己十分主动地到处打听,显得比较盲目。”由于近几年的研究生扩招,大学的师资和培养条件都跟不上扩招的规模,专门的培养农村教育硕士的“双师”型导师也不足,更谈不上农村教育硕士所需要的特色课程。

第三,配套性的保障性政策不够,难以保证农村教育硕士队伍的稳定性。通过网上调查,大学生在择业中考虑的除了经济压力、精神需求等问题之外,对到基层就业还有一些现实的生活顾虑。以上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种种顾虑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在鼓励农村教育硕士期满后继续服务于农村时,要采取相应的保障性政策,不仅让他们下得去,还要留得住,要让其乐意在农村中学工作,并能安心在农村工作,努力解决其到农村中学就业后在生活和个人发展上的后顾之忧。在所做的调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经过5年的农村教育硕士生活,其教师职业认同程度较高,当提到“如果政府让您去农村小学、农村幼儿园或农村职业学校任教,您愿意吗?”大多数都选择了愿意;但是当提到毕业后,如果原单位要继续留用你,你是否回原单位时,而绝大多又回答是不确定;而在提到改进策略时认为该政策是好的,关键是落实政策的程序问题,建立落实政策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

完善农村教育硕士培养机制,提高其教师职业认同对策探讨

完善农村教育硕士培养机制,通过培养机制的改进提高农村教育硕士的职业认同,坚定其为农村教育服务的信念,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大力宣传我国的“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培育高等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为选拔优秀的愿意服务于农村教育事业的人才做准备。调查表明大多数的师范生在选择农村教育硕士时对该政策是一般了解、考虑不多,只有少数对该政策非常理解并作了仔细思考。该计划的宣传不得力导致了许多优秀而又愿意从事农村教育事业的师范生与进修农村教育硕士失之交臂,加大对“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的宣传,让师范生了解该政策的优惠政策及要求,将大大提高生源质量,有利于该政策的贯彻执行。培育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改革高师培养模式,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应做到以下几点:整体规划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对话;注重培养师范生科研、反思能力的培养,实现由专业到职业的自然衔接;改革师范生实习模式,学导制实现高校与中学的有效对话。

第二,完善培养模式,注重农村教育硕士的特殊性。农村教育硕士特殊性首先体现在“农村”上,是为农村培养优秀高中教师,因此在课程的开设上要增添有关农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课程;结合我区实际,在农村教育硕士培养中应注重开设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培养其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注重开发教育技术课程,提高其教育教学实际能力;注重开发远程教育课程,不断完善其学习及应用能力。另外,其特殊性还体现在实践性上,为了提高农村教育硕士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在导师的遴选上实行“双师制”,即应该有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家的培养也应该有中学一线优秀教师的指导,由此,才能做到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知识学习与技能的提高共同发展,才能充分满足农村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对教师在质量上的需求。在教学内容上,在拓宽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职业精神、教育理念、教学技能及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强化教学实践和案例教学,组织专家专题报告、学科教育教学沙龙及社会考察。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例2

    年终总结(43)过去一年的成绩(26)下一年的任务(17)过去一年的成绩(26)学科建设(5)教学(8)科研(4)学术交流(4)其他(5)学科建设(5)在张培刚教授带领下,整合经济学院资源,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果:1.成功申报并取得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2.成功申报并取得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3.西方经济学研究生教育连续第二次被人民网公布的“中国大学评价评”为全国第一4.与国贸系共同申报并取得世界经济硕士学位授予权5.与其他院系一起,组织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教学(8)承担了本专科、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和指导任务,教授、副教授、讲师的工作量都达到或超过规定要求,承担本科生教学的教师,评分都在75分以上,多数在80分以上(宋德勇、姚遂在组织安排本专科各环节教学工作方面,成绩突出)张卫东、徐长生分别讲授高级微观、宏观经济学(硕士生)和微观、宏观经济学文献选读(博士生),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为提高经济学院的教学水平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生丁际刚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硕士生王皓获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西方经济学1999级博士生3人、XX级博士生26人、XX级博士生2人(共31)人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硕士研究生21人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网络研究生104人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费剑平在组织研究生各环节教学工作和科研管理工作方面,成绩突出)罗传建、张玉英指导的本科生论文获校优秀论文奖张玉英获教学质量二等奖方齐云获研究生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科研(4)科研工作取得较大成果: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出版著作3部、科研经费9.4万元:徐长生获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张卫东出版微观经济学教材、彭代彦出版专著一部、费剑平出版译著一部张培刚教授获校文科基金重点资助1万元、获湖北省社科基金资助0.7万元、徐长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2万元、彭代彦副教授获校文科基金资助0.5万元、罗传建获横向课题经费2万元近60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英文论文2篇,其他期刊和会议论文20余篇。其中,彭代彦、费剑平在发表权威期刊论文方面成绩突出学术交流(4)组织了2次学术研讨会,张卫东、彭代彦交流了研究成果;在校庆50周年学术报告中,徐长生、张卫东、宋德勇、汪小勤交流了研究成果徐长生访问美国哈佛大学归来宋德勇圆满完成在日本的博士后研究回国彭代彦、汪小勤论文入选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徐长生、汪小勤参加了中国经济学年会;张培刚教授带领5人参加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提交会议论文5篇;此外,还参加其他各种学术会议8人次其他(5)张玉英、费剑平、姚遂获得博士学位,师资队伍的博士化程度达到70%汪小勤、宋德勇晋升博士生导师、罗传健晋升副教授姚遂获三育人标兵称号、方齐云获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学院反映良好,吴大庆在组织经济系元旦文娱活动方面作出了贡献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制度化,取得良好效果(张玉英在支部书记工作中成绩突出)下一年的工作(17)学科建设(6)教学(2)科研(4)学术交流(2)其他(3)学科建设(6)积极参与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工作,继续努力争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积极准备申报世界经济和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积极准备申报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点积极做好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积极准备申报西方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做好博士后流动站的第一次招生工作积极准备创办发展经济学研究杂志,进一步扩大发展经济学研究在国内的影响教学(2)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准备建设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形成优质的西方经济学专业三级课程体系科研(4)完成张培刚教授申报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重大课题研究在发展经济学、农业及农村经济、制度与产权经济学、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研究方面形成特色,争取获得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产生较大学术影响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和其他各类课题,力争多获立项,争取在课题和科研经费方面有所突破积极发表科研成果,争取更多成果获奖学术交流(2)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特别是鼓励参加中国经济学年会、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讨会以及其他各类国际国内高层次学术会议,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进一步办好双周学术研讨会,争取取得较大成果其他(3)启动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的对外运作,进一步扩大基金会的学术影响考虑引进年龄在30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教师1-2名正在读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争取早日毕业,并晋升高一级职称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126-03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居民对农业提出了多元化的服务要求。都市型现代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以城市为依托,形成服务于城市的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综合农业体系。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教育部自2009年起,着力推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区别于侧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学位,主要培养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2015年专业学位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比例将控制在1∶1。招生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首要环节,招生质量直接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我国现行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是由国家主导,自上而下,有着统一的标准、要求和进度。我国进行硕士研究生招生的高校分为中央部属院校和地方院校,中央部属院校实力较强、学科特色鲜明,尤其是设置研究生院的高校享受国家政策和财政的支持,在硕士招生中拥有充足的生源,具有自划线的权限,有较多自。地方院校在硕士招生过程中必须严格按国家划定的分数线进行复试录取,生源数量和质量均处于劣势。因此,为适应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地方院校要切实提高硕士研究生招生质量,从而在高校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这关乎地方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北京农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多科融合的北京市属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于2008年4月获得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权,虽然专业学位工作在学校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但经过努力和建设,已成为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其特殊性,再加上北京大都市的特殊地位,如何立足都市型农业特点,办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尤为重要。

一、北京农学院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质量的实践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高质量的生源,招生就在于吸引和挑选出高素质的学生。作为地方院校,在名气上和综合实力上较中央部属院校明显处于劣势,如何争取优质生源成为招生工作的工作难点和重点。近年来北京农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创新机制,通过采取以下有效措施,较好地把握招生工作的主动权。

1.以学科特色吸引优秀生源。北京农学院紧密围绕首都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努力打造和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近年来,学校承担了“973”、“863”、支撑计划、国家重大转基因专项、农业行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高水平国家项目。在都市型现代农业理论研究、作物品种研究、肉牛转基因体细胞克隆技术、中兽药和生物农药等方面在国内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尤其是近三年,学校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重点解决了一批北京乃至全国都市农业、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通过加强学科建设,突出特色,以点带面,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从而吸引优秀生源。

2.以名师魅力吸引优秀生源。北京农学院现有教授90人,副教授202人。教师中受聘为“外籍院士”1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创新人才7人,北京市长城学者2人,北京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65人,北京市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学术创新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13个,兼职博士生导师12人。通过名师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吸引优秀考生报考。

3.以改革培养机制吸引优秀生源。为吸引优秀生源,同时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加大校外培养基地建设,增加校外实践的时间与机会。同时保证研究生在学期间基本学习、科研和生活的需要,我校不断提高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学待遇,2012年9月起将在学待遇发放标准提高到900元/月/生,我校硕士研究生在学待遇一直列于全国院校前列。

4.以规范管理制度吸引优秀生源。①拓宽宣传途径,提高生源质量和数量,作为地方院校,加大宣传力度,采取主动进行多形式立体式地宣传,吸引优秀考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对专业学位性质认识的转变是招生前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由于应届本科毕业生对这一新生事物缺乏了解,存在“比侧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研究生低一等”的偏见认识,造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报考率偏低。例如,北京农学院第一届全日制园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第一志愿不足10%。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加大了宣传力度,使应届本科毕业生明确专业学位是与学术型学位没有本质的区别,均属于同一学历层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区别仅在于培养目标不同,即专业学位教育突出与职业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北京农学院还加大了就读专业学位的优势: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一般为2年,毕业后直接就业可以节省1年;由于培养更注重应用,因而就业更有针对性,成功率更高;在培养过程中,个别学生如果发现自己对学术更感兴趣,想继续深造,也可直接考博士,同样可以节省1年。通过宣传,北京农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报考率由过去不足10%到目前已超过200%。学校组织各学院积极动员本校本科毕业生报考本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召开专场动员大会,将相关信息及时传递给在校本科生;充分利用教师本身资源优势,发挥推广教授下乡服务的优势,将招生信息传递给个郊区县的人员;同时开拓京外渠道,每年组织多支小分队到京外高校招生宣传,扩大学校影响力。②充分利用网络,畅通沟通途径,提高招生工作效率,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以时间紧任务重而著称,作为地方院校,除了一志愿考生的录取外,关键是出色地完成调剂任务,调剂工作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性增加了工作的艰难性,因此,北京农学院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展示自身,并通过高效工作来吸引考生。通过北京农学院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及时向广大考生公布招生进程、招生规章制度、招生复试工作规定等,实现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初试成绩、复试结果、录取情况、档案到达情况等考生密切关注信息的网上查询,得到考生的好评。③遵循“按需招生、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格招生程序,我校坚持公正选拔的原则,详细制定招生工作方案,成立校复试录取工作领导小组,再由各学科制定复试工作细则,成立学科复试工作小组,各复试小组中每一位成员参与评分,取平均值作为考生的复试成绩,复试过程全程录音,由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各占50%加权折算成综评成绩,根据考生综评成绩在本学科中的排名确定拟录取名单,最后在拟录取考生中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另外复试名单和拟录取名单要在北京农学院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上公示,纪委全程监督。④人性化管理,提高招生服务质量,我校招生工作一方面坚持公正选拔的原则,另一方面尽量人性化和细致化,对考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高度重视并尽快解决,从而吸引优秀的考生。复试时间尽早安排,努力争取一部分尚处犹豫状态的优秀考生;设置专人接听电话,耐心细致地回答考生的问题;复试报到流程明晰流畅;复试录取工作时间紧凑有序,复试结束后三天内公示录取结果,保障未录取考生能尽早再次调剂。

5.以建设强大的都市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吸引优秀生源。由于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更注重将理论运用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而都市型人才培养“用武之地”实践平台的建设显得特别重要。近年来,北京农学院针对这一新的农业需求现象,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和办学优势,率先开展一系列适应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硬件和软件建设。在硬件上,学校有3个北京市人才培养基地和3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果树学、临床兽医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5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有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兽医学(中医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业应用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产品有害微生物及农残安全检测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首都农产品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市大学科技园等9个省部级科研机构和成果转化基地。在软件上,学校在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尝试。在“十一五”期间,学校创建实施“政产学研推”教育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11个国家的17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并进行硕士的人才联合培养。学校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加强校校联合、教科联合和校企联合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和作用,先后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市农业职业技术职院签署“三院联动”协议,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有效的联动与合作机制;学校与首农农业集团、北京雷利集团、北京金六环农业园、内蒙古永业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天海绿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绿都林科技园有限公司等多个省市的涉农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联合开展农业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形成了校企联合的研发体系。

二、北京农学院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的成效

1.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自2004年以来,学校从无到有,现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覆盖了2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有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2个类别涉及12个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从2009年的30人,到2012年的116人,年平均增长率为24%。招生规模稳步扩大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

2.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录取质量不断提高。2009―2012四年录取初试成绩高出国家分数线50分以上(含)的研究生平均占15%,高于国家分数线30~49分的研究生平均占30%,高于国家分数线10~29分的研究生平均占62%。同时我校录取的考生中来自“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的毕业生逐年增多。

3.提高招生效率和师生满意度。通过招生网站,增加了招生工作的透明度,加强了与考生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招生工作效率,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充分发挥导师组在复试选拔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导师组和导师在复试当中尤其是业务考核等方面的意见。坚持第一志愿优先,并兼顾选拔优秀。对于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提高招生质量和效率的思考

1.建议改变国家硕士招生政策文件下达方式。目前国家教育部硕士招生文件实行一年一发,常常又滞后于招生进程,不利于安排招生工作。因此建议硕士招生政策文件更宏观和更稳定,避免地方院校一直处于被动期望中,不利于招生效率的提高。

2.建议硕士招生计划下达时间提前。建议招生计划应在国家分数线下达前,最好能在考生报考前,对考生更具参考性。

3.切实加强高校自身的特色建设。高校之间招生的竞争最终都是各校综合实力的竞争,在综合实力上地方院校无法与综合性部属

院校比拟,因此地方院校需扬长避短,突出特色,不断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以特色立身,在高校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4.加强专业学位论文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位硕士论文更强调所学的理论和知识要应用于实际的工作。刘爱荣等认为专业学位硕

士论文应具有实、新、高的特点:“实”是指论文选题来源于企业生产、科研实际,论文研究结果直接应用于生产;“新”是指论文选题要应用学科前沿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解决都市型农业中急需解决的难题;“高”是指硕士论文的科学水平、创新水平都要达到较高的水平,科研成果能取得较高的实际价值。

专业学位教育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是由政府、学校、企业、社会构成的关系链上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任何变化都是受这个关系链上其他环节状况牵动。北京农学院利用其办学优势和地理优势,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看作是一次发展机遇,通过加强人才培养硬件和软件建设,不断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仅推动了学校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而且了促进本科生教育。

参考文献: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例4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方向分析

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和管理类必修课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领域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本文依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10年11月1日,累积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87.5万多篇,文献的来源是全国530多家硕士生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统计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榆索控制条件。“发表时间”输人从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学位单位”输人模糊,“优秀论文级别”输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单位”输入模糊。第二步,输入内容榆索条件。“主题词”输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点击“检索文献”。第三步:按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文献分组点击“学科专业”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即可。其统计结果如图1:

从图可以看出,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学与T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说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日.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传统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物流系统优化的工具化与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与创新是研究热点。在项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应商和项目外包管理项目成为焦点,高级管理层更加接受项目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的价值,在金融危机之后要追求项目的项目组合管理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约与员丁绩效、组织公平感与组织绩效是研究热点。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选题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变革,管理科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以及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资奉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2、管理科学与一f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与流通的变革而产生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等研究领域与-向。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学者在营销与运作的整体优化、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综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知识管理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在未来几年知识管理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识产生知识在企业间的传播机制;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4、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越来越侧重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探索管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基础包括: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线性到非线性非线性理论,其中的非线性理论涉及到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动力学以及分形理论;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从时间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复杂系统到复杂网络;从硬系统到软系统方法,这里主要指的是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从单元系统到系统集成。例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从组织内部的各组元间以及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组织发展和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以使组织能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013-03

引言

在工业设计研究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相关硕士论文,本文从工业设计论文的研究方向以及发表数量等,初步分析出2000—2012年间工业设计发展的趋势与变化,从而了解每个工业设计发展阶段的新趋势,研究成果以及仍然存在的问题。

一、分析方法与步骤

在《中国知网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之中国学术会议文献数据库》分别检索论文以及会议文献题目中包含“工业设计”关键词的文献,在《中国知网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工业设计”为关键词检索结果,截止到2012年7月19日,为557篇。

二、结果与分析

1.时间分布。考虑到要对现有工业设计趋势进行研究分析,所以选择了较近12年(2000年—2010年)的论文,通过使用“工业设计”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2000年没有相关优秀硕士,从2001—2003年相关硕士优秀论文属于发展起步阶段,从2004—2012年每年都会很多优秀硕士,属于迅速发展阶段,相关优秀论文增至557篇,2009年(88篇)是相关数量最高峰点。

经过推断可知,在2009年工业设计的论文达到历史最高的原因在于我国本专科扩招是从1999年开始的,自1997年以后,随着广大群众渴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愿望的增加,对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同时,考虑到国家快速发展的需要,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当年本专科生招生数与1998年相比增长了47.4%。本专科规模的迅速扩大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而研究生的扩招能够对本科生的就业压力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因此,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攀升,录取比例和入学率都在大幅提高。

2.作者分布。在检索到的工业设计方面的优秀硕士论文中,作者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学校中,可见相关院校的工业设计发展程度。如表1所示。

小结:由于优秀工业设计硕士论文具有一定的删选性,由表1可以看出工业设计发展较快的院校,并且通过涉及最多的关键词可以看到每所院校所侧重的工业设计发展方向或者是发展程度较深的方向。

3.关键词分布。从2000年到2012年,以“工业设计”为关键词搜索的期刊论文中,论文的关键词主要集中在产品设计、CAID构思与表达、设计教育教学、IDFORCNC(先进制造设备工业设计)、设计管理、绿色设计等。由于搜索分布时采用了关键词“工业设计”,所以这里忽略“工业设计”关键词的数量。所有论文相对较多的关键词如下:可持续发展设计(绿色)、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学 语义学)、设计管理/用户研究交互设计、CAID构思与表达、数据库、设计教育、造型语言、工设工程(材料、工艺)、汽车设计、时尚设计、服务设计、品牌PI(产品形象识别)设计、人机工程、可用性、设计史、信息视觉化、故事版/情景设计、设计心理学、体验/情感化设计、IDFORCNC。

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篇:2010年,北京服装学院屈新波在《现代新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1}一文中论述了现代新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借助于“需求”将产品设计与材料联系起来。2008年,山东大学张志强在《面向家用健身器材的人机工程理论分析与研究》{2}一文中论述了如何运用人机工程理论对健身器材进行分析,以及针对相关器材人机方面的具体研究。2006年,山东大学吴兰萍在《面向产品设计自动化的人机工程研究与应用》{3}一文中论述了人机工程学的定义以及与工业设计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人机工程学的原理以及产品设计的不同阶段的具体内容,此外还重点分析了现有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软件,例如JACK、SAMMIE、SAFEWORK等。2004年,武汉理工大学刘红在《简论设计项目管理》{4}一文中论述了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化,用户需求的多样化,项目管理的组织及团队建设的内容与项目管理的执行关键,以及设计项目的生命周期。2007年,西北工业大学韩娟在《CAID系统的用户界面研究及应用》{5}一文中论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综合认知心理学、人机工程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对CAID用户模型进行分析,将基于用户模型构建的用户界面原型引入到界面设计过程中。

4.影响力分布。在检索到的期刊论文中被引用频次最高的,排在前6位的论文,如表2所示。

通过引用频次最多的文章中发现,关注最多的工业设计方向多为产品设计、交互界面方面。因为产品设计和交互设计的研究较早,所以时间早的被引用的几率就很高。但也充分说明这些优秀论文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三、工业设计研究趋势

工业设计从2000—2012年这12年间,发展速度是迅猛的,这一点可以从优秀硕士论文的发表数量日趋增多看出来,并且也是在跟随着社会每一步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从简单地仅仅研究工业设计的表面内容,即“产品设计”,变成研究工业设计更加细节化的方面,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在工业设计优秀硕士论文中,研究方面数量最多的依次为产品设计、设计管理、设计教育、ID FOR CNC以及可持续发展设计。

李北在2006年中国科协年会的会议论文《未来工业设计的多元化发展趋势》{12}中阐述,现在工业设计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并且可以看到,工业设计是一种战略资源,是国家创新战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设计正在向着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领域发展。此外通过计算机使用的普及,工业设计信息化也成为主流。

通过对2000—2012年优秀工业设计硕士论文逐年的分析发现,发表的时间与内容和2000—2012年工业设计发展的过程、发展的主题是一致的。通过对这些论文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到工业设计在每段时间里发展的内容、重点、趋势,这与社会的需求具有着强烈的联系。

每篇论文的关键词是不变的,在以“工业设计”为关键词搜索到的硕士论文中,通过对新的一年与以往相比较新出现的关键词进行统计,洞察出工业设计每个阶段的新趋势。如表3所示工业设计研究方向从泛泛的大方向上的研究,比如“产品设计”、“可持续设计”等,发展成为细分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从抽象的工业设计,变为具体的产品设计,后来人们发现工业设计离不开与社会、人的联系,所以研究方向渐渐与社会、人联系起来,最终发展成多方向的、细分的研究方向。这与现有工业设计研究人员对工业设计发展方向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

2000—2012年有关产品设计、人机工程学以及设计管理等成为研究的主要趋势。此外,还可以发现每年相比前几年新增的研究方向即是工业设计发展中研究趋势的新方向。例如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13}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那么工业设计对此也进行了研究,在2002年第一次出现在相关优秀工业设计硕士论文中。例如2002年湖南大学龚克在《非物质与可持续的工业设计道路》{14}中阐述了有关可持续的工业设计道路的相关内容。

再例如,在现代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计算机信息库在工业设计专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06年第一次出现有关数据库研究的硕士论文。例如2006年东华大学孙明华发表的《设计艺术学专业建立设计材料数据库的必要性研究》{15}。2009年山东大学郝松发表了《基于产品表象信息库的工业设计构型方法研究》{16}。

同时也发现,由于优秀硕士论文是要在社会需求的大背景下提出,受发表时间和评审的限制,虽然相对滞后,但是也能够体现出近十年间的工业设计的大体研究趋势、新的研究方向。工业设计研究趋势的发展变化受社会发展因素(技术、环境、国情、学科交融等)的影响较大。

四、结束语

2000—2012年,我国优秀工业设计数量以及发表的内容质量都有着质的飞跃,这也说明我国工业设计方面研究的水平日趋深入。但是从近几年发现,已经存在研究过(下转第16页)(上接第14页)热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研究课题的重复性,例如人机工程学,此间不乏相关类似课题的出现。

从2000—2012年间优秀工业设计硕士论文中,可以看到工业设计事业发展迅速,方向由单一转为多元化,并且呈现多学科融合趋势。此外,研究趋势受社会发展的因素(技术、环境、国情、学科交融等)影响较大,比如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与计算机应用越来越密切,因此出现了CAID等相关研究。可以看到工业设计的研究趋势在以后会围绕产品设计、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CAID)、设计管理等热门话题展开。随着工业设计的深入研究,也会出现更多新的设计概念,而这些概念一定是可持续性地围绕用户的人机设计,相信在以后的研究中,会有更多优秀的硕士论文出现。

注释:

{1}屈新波.现代新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

{2}张志强.面向家用健身器材的人机工程理论分析与研究[D].山东大学,2008

{3}吴兰萍.面向产品设计自动化的人机工程研究与应用[D].山东大学,2006

{4}刘红.简论设计项目管理[D].武汉理工大学,2004

{5}韩娟.CAID系统的用户界面研究及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7

{6}吴瑜.人机交互设计界面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7}周睿.基于可用性的手机交互界面设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

{8}杨大年.中国民间儿童玩具再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04

{9}王巍.ICAID系统的实现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4

{10}王军锋.计算机游戏界面设计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

{11}熊湘晖.产品造型设计的外观质量美学评价理论及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

{12}李北.未来工业设计的多元化发展趋势[R].中国科协年会,2006

{13}我们共同的未来[R].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

{14}龚克.非物质与可持续的工业设计道路[D].湖南大学,2002

{15}孙明华.设计艺术学专业建立设计材料数据库的必要性研究[D].东华大学,2006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例6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2017医学考博英语统考签约全程班【直播+录播】!!点击免费试听<<<

河南师范大学2017年招收博士研究生的一级学科有物理学、化学,二级学科有数学物理(自主设置)、动物学、环境科学。全校预计招生总数为39人,各学科(专业)招生计划详见专业目录,最终招生总人数以正式下达招生计划的文件为准。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开发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学技术专门人才。

二、招生方式

(一)普通招考:面向所有符合报考条件的已获得硕士学位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进行公开招考选拔博士生。

(二)硕博连读:从本校已完成规定课程学习且成绩优秀,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学硕士生中择优遴选博士生。拟按硕博连读方式选拔的学生需根据学校的规定提出申请,学科和学院同意,并通过学校组织的博士生入学考试或考核,被录取后才能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具体要求选拔办法见《河南师范大学关于选拔优秀硕士研究生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的办法(试行)》

三、报考条件

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是: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 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所有专业不接受同等学力报考。

3. 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学校规定。

4. 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5. 现役军人报考我校博士生要求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

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是:除满足上述第1、3、4条规定外,考生应是已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和考核,成绩优秀,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河南师范大学二年级硕士研究生(限相同或相近专业)。

四、报名及考试时间、地点

我校博士研究生2017年度招生一次。

报名时间:2016年12月20日到2017年1月20日,如有调整另行通知;

报名地点: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外地考生可函报);

考试时间:2017年3月中下旬,具体时间以准考证为准。

五、报名手续

符合报考条件的报考人员需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交下列材料:

1. 填写好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通过网报系统产生打印)。

2. 两名教授级专家推荐书,但不能是所报考的博士生导师。

3. 学位、学历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必须在入学前补交)或证明书。

4. 身份证复印件。

5. 考生必须通过网报提交相关信息,网址:yz.chsi.com.cn/bsbm/

六、考试与评价

硕博连读方式报考河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的考试与评价,按《河南师范大学关于选拔优秀硕士研究生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的办法(试行)》执行。普通招考方式的考试与评价过程包括:

(一)申请材料审查和科研创新能力评价

在初试前招生学院组织专家对考生的申请材料进行认真的审查,并对考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通过考生的硕士课程成绩、硕士学位论文(含评议书)、考生参与科研、、出版专著、获奖等情况及专家推荐意见、考生自我评价等材料对其做出评价结论,该结论应作为录取环节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二)初试

初试的科目为自然辩证法(已获硕士学位者和应届硕士毕业生可申请免试)、外国语和两门专业课。考试方式为笔试。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

(三)复试

学校根据招生计划及考生初试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划定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要求,公布复试名单、办法和程序,组织考生复试。复试内容主要包括对考生学术水平的考查、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及体格检查等。

七、录取

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含初试和复试)、硕士(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硕士(学士)学位论文和评议书,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确定录取名单。录取类别为非定向、定向等两种。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例7

育人环境

学校坐落在伟人故里、人文圣地湘潭,处于长株潭核心区域,比邻九华经济开发区,交通便利,创新创业条件优越。学校占地面积3107亩,建筑面积110余万平方米,月湖、明湖、樱花园、梅花园等10处景观园林相映成趣,山水型校园初具规模,是师生修身治学的理想沃土。

学校拥有两座现代化图书馆,纸质藏书261.38万册,全校中外文纸本期刊1578种,中外文电子期刊27184种。校园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已建成万兆核心骨干网络与云数据中心,有线无线网络全校覆盖、畅通快速;核心业务管理与服务全部实现信息化,移动校园应用平台日臻完善;坚持以父母心办食堂、建公寓,食宿生活条件一流,是师生安居成长的文明殿堂。

学科师资

学校坚持特色发展,构建良好的学科生态结构。设有19个教学院及研究生院、独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有90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金融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体育硕士、翻译硕士、工程硕士、会计硕士、艺术硕士等8种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及“硕师计划”推免权资格,并可开展同等学力人员在职申请硕士学位工作。拥有1个国防特色学科,1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拥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17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学校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3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46人、正高职称370人、博士学位教师838人;有国家863计划主题专家1人、教育部科技委委员1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四个一批”人才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学名师等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人,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5人,湖南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5人,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1人、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1人,“徐特立教育奖”获得者1人,湖南省教学名师、十佳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19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46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及培养对象32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及培养对象193人。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卓越教育”,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及留学生3.5万余人。拥有1个教学团队、5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近年来,主持省级以上教研教改课题750余项,获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0项,省级优秀课程、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39门。学校拥有81个教学实验室(中心)(其中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教育部“卓越计划”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1个省级实践教学平台。

学校实施“卓越学子计划”、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搭建了“芳菲之歌”“青春之歌”“理想之歌”等典型示范教育舞台,形成了“齐白石”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校园系列品牌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德国红点设计大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黄家厚、殷培孟、刘成、龚勋等同学接连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创造了全国地方高校成绩;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向日葵女孩”何平、“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彭月丹等一大批优秀典型。60多年来,已向社会输送了约30万名各类高层次人才,毕业生以品行优秀、素质全面、能力突出而广受用人单位好评。

科学研究

学校聚焦国家需求,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重科学研究与学术创新,是国家科技部认定的“蛟龙号”参研参试单位,其中领衔研制的“海牛”号深海海底60米多用途钻机海试成功,刷新了我国深海钻机钻探深度,标志着我国深海钻机技术跻身世界一流。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防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计划项目650余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711项,年入校科研经费位居省属高校前列;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5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4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等923项,推广新技术近100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331部。

学校拥有26个国家、省部级自科类科技创新平台,9个省级社科类创新平台;设有矿业工程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创新发展研究院等科学研究与战略咨询机构,办有《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矿业工程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等刊物,其中学报社科版入选CSSCI来源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学报,学报自科版和社科版均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毛泽东研究”专栏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开放办学

学校始终开放胸怀,重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40余所高校和台湾地区10余所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和科学研究。留学生规模稳步增长,已招收来自15个国家的留学生来校学习。近年来,积极派遣青年教师赴国外进修深造,选送学生赴国(境)外交流研修或攻读硕士学位,选派应届本科毕业生和教师赴美国、泰国等国家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拓展了师生的国际化视野。

学校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依托528个各类校企校地合作平台,与三一重工、等知名企业深度协同创新,服务地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区域产业转移和军民融合,为湘江流域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等重大民生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忘初心,奋力前行。科大人将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始终秉承“唯实惟新,至诚致志”的校训,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提供高层人才、高深知识、高新技术和高尚文化,朝着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迈进。(数据统计截止日期:2017年2月28日)

艺术类专业介绍

美术专业介绍

专业:美术学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艺术理论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具有美术史研究、美术评论、美术教育、当代视觉文化策划与管理、文化遗产研究与管理、美术专业创作等方面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比较优势:拥有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硕士(美术方向)、校级特色专业 。

主修课程:主干学科:美术学、教育学、艺术学理论,

主要课程: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透视与解剖学、中国民间美术、心理学、美术教育学、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绘画基础、绘画表现、设计基础等课程。

就业方向:中、小学,高职院校、高等学校、美术馆所、博物馆、文化企事业单位。

学制:本科四年 本专业招收美术类文史、理工类学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绘画专业介绍

专业:绘画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有绘画创作、教学的能力,能在专业艺术领域和各级各类学校从事绘画创作、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设有国画、油画、水彩、版画四个专业方向。(每年交替设置两个专业方向)

比较优势:拥有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硕士(美术方向)

主修课程:主干学科:美术学、艺术学理论

主要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概论、构图学、应用解剖与透视、素描、色彩、绘画创作等课程。

就业方向:画廊、博物馆、美术馆、网络媒体美术等绘画创作、研究与交流机构,中高等专业学校,文化企事业单位。

学制:本科四年 本专业招收美术类文史、理工类学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雕塑专业介绍

专业:雕塑

培养目标:强调造型基础,同时注重将创新理念、艺术方法论引入基础教学,培养能从事城市雕塑、装饰雕塑、创作、规划、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亦能在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从事雕塑教学工作。

比较优势:拥有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硕士(美术方向),湖南省本科专业。

主修课程:主干学科:艺术学、文学、工学

主要课程:美术概论、透视学、解剖学、中外美术史、中外雕塑史、素描、泥塑(浮雕、圆雕)、陶艺、综合材料、雕塑创作构图等。

就业方向:雕塑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以及与雕塑专业相关的各种工厂、艺术创作机构,各类中高等专业学校等需要雕塑人才的事业单位。

学制:本科四年 本专业招收美术类文史、理工类学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学专业介绍

专业:音乐学

培养目标:分钢琴、声乐、舞蹈、理论、作曲、器乐、指挥等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巧,能在中、高等学校从事音乐教育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亦能在社区及企事业单位从事音乐培训、演出和管理方面的工作。比较优势:拥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硕士(音乐方向)

主修课程:主干学科:艺术学、教育学

主要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合唱与指挥、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中外音乐史、音乐教育导论和教材教法、教育心理学、声乐、钢琴、器乐、中国当代音乐、歌曲写作、电脑音乐等。

就业方向:中小学、中等专业学校、各类文艺团体及其他需要音乐人才的企事业单位。

学制:本科四年 本专业招收音乐类文史、理工类学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艺术舞蹈)

专业:舞蹈表演(艺术舞蹈)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技能和专业理论素养,并接受舞蹈表演专业的基本训练,掌握舞蹈表演基本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比较优势:拥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硕士(音乐方向)

主修课程:主干学科:舞蹈学、音乐学

主要课程:芭蕾基训、古典舞身韵、毯功、民族民间舞蹈、舞台化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舞台表演、舞蹈编导、舞蹈艺术概论、中外舞蹈作品赏析、中外舞蹈史、舞蹈音乐剪辑与制作等。

就业方向:专业表演团体、文化馆站、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需要舞蹈人才的企事业单位。

学制:本科四年 本专业招收舞蹈类文史、理工类学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体育舞蹈)

专业:舞蹈表演(体育舞蹈)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扎实的舞蹈学、体育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体育舞蹈、流行舞蹈等表演能力、创编能力和教学能力,符合舞蹈表演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比较优势:拥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硕士(音乐方向)

主修课程:主干学科:舞蹈学;体育学

主要课程:中外舞蹈史;舞蹈艺术概论;舞蹈解剖学;现代舞;爵士舞;拉丁舞;摩登舞等专业技能和理论课程。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各类专业表演团体、企事业文化机构、各级各类学校、舞蹈培训机构、健身俱乐部、社区文化机构、社团组织(协会)、影视传媒等单位从事表演、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

学制:本科四年本专业招收舞蹈类文史、理工类学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招生计划

注:1、具体招生计划以各省相关部门公布的为准。2、专业收费标准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为准。

报考须知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例8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

二、招生方式

(一)普通招考:面向所有符合报考条件的已获得硕士学位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进行公开招考选拔博士生。

(二)硕博连读:从本校已完成规定课程学习且成绩优秀,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学硕士生中择优遴选博士生。拟按硕博连读方式选拔的学生需根据学校的规定提出申请,学科和学院同意,并通过学校组织的博士生入学考试或考核,被录取后才能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具体要求选拔办法见《河南师范大学关于选拔优秀硕士研究生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的办法(试行)》

三、报考条件

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是: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 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所有专业不接受同等学力报考。

3. 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学校规定。

4. 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5. 现役军人报考我校博士生要求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

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是:除满足上述第1、3、4条规定外,考生应是已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和考核,成绩优秀,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河南师范大学二年级硕士研究生(限相同或相近专业)。

四、报名及考试时间、地点

我校博士研究生2014年度招生一次。

报名时间:2013年12月1日到2014年1月31日,如有调整另行通知;

报名地点: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外地考生可函报);

考试时间:2014年3月中下旬,具体时间以准考证为准。

五、报名手续

符合报考条件的报考人员需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交下列材料:

1. 填写好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通过网报系统产生打印)。

2. 两名教授级专家推荐书。

3. 学位、学历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必须在入学前补交)或证明书。

4. 身份证复印件。

5. 考生必须通过网报提交相关信息,网址:yjs.htu.edu.cn/zsgl/bswb/

六、考试与评价

硕博连读方式报考河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的考试与评价,按《河南师范大学关于选拔优秀硕士研究生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的办法(试行)》执行。普通招考方式的考试与评价过程包括:

(一)申请材料审查和科研创新能力评价

在初试前招生学院组织专家对考生的申请材料进行认真的审查,并对考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通过考生的硕士课程成绩、硕士学位论文(含评议书)、考生参与科研、、出版专著、获奖等情况及专家推荐意见、考生自我评价等材料对其做出评价结论,该结论应作为录取环节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二)初试

初试的科目为自然辩证法(已获硕士学位者和应届硕士毕业生可申请免试)、外国语和两门专业课。考试方式为笔试。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

(三)复试

学校根据招生计划及考生初试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划定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要求,公布复试名单、办法和程序,组织考生复试。复试内容主要包括对考生学术水平的考查、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及体格检查等。

七、录取

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含初试和复试)、硕士(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硕士(学士)学位论文和评议书,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确定录取名单。录取类别为非定向、定向等两种。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例9

我校2014年拟招收博士研究生140人左右,具体招生规模以国家下达的计划为准。招生人数包含硕博连读生,研招办将在后期公布接收硕博连读生情况。

招生专业目录中公布的各院系招生名额为拟招生人数,仅供参考,录取阶段会根据生源情况、考试成绩等适当调整,可能出现个别研究方向或导师没有招生名额的情况。

二、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已获硕士学位人员;应届硕士生(在报到之前须取得硕士学位);同等学力人员。同等学力人员须具备以下条件:

(1)一般应获得学士学位六年或六年以上(即2008年8月31日之前获得学士学位);

(2)有在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当于硕士学位论文水平的学术论文;

(3)已修完所报专业硕士学位课程及选修课程且成绩合格(由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具成绩单)。

3.非学历教育(有学位证,无毕业证)的专业学位人员或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必须在报名截止前(2013年12月31日)获硕士学位,否则按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详见教育部网站)的体检要求。

5.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即1969年9月1日以后出生)。

6.有两名与报考学科有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专家推荐。

7.现役军人报考,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

三、报名及交费

考生报考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具备报考条件者方可报考。考生须如实提交本人真实信息,对弄虚作假者,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教育部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入学资格或学籍。

1.报名采取网上报名方式

时间:2013年12月1日至31日。

网址:grad.cnu.edu.cn

注:网上报名成功后请牢记报名编号和密码。

2.交费采取网上交费方式,标准200元/人。

报名费收取后,不办理退款手续。

3.准考证由考生在报名系统中自行打印,具体事宜见研招办网站后期通知。

四、入学考试

1.初试

科目:外语及两门业务课,同等学力考生加试政治理论科目。

时间:2014年3月22-23日。

地点:具体地点另行通知。

2.复试

达到学校与院系复试分数线要求的考生参加复试。

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复试内容:

(1)考生报考材料综合评定;

(2)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

(3)外语口语、听力测试;

(4)专业水平面试;

(5)部分院系加试笔试;

(6)同等学力考生加试专业综合科目。

复试方式、比例:

我校采取差额复试,具体差额比例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及生源状况在复试前确定。

五、资格审查

复试前统一对参加复试考生的报考资格进行审查,资格审查不合格者取消复试资格。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1.资格审查时出示以下证件:

(1)已获硕士学位人员须出示有效身份证件和硕士学位证书原件;

(2)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出示有效身份证件和学生证;

(3)同等学力考生须出示有效身份证件和学士学位证书原件。

注意:有效身份证件指居民身份证、军人身份证件。

2.提交材料

考生需在复试前将以下材料提交至报考院系,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1) 身份证复印件;

(2) 报名登记表(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打印并签字);

(3) 两份专家推荐书(网上下载空表后请专家填写);

(4)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他研究成果(原件或复印件均可,若提供复印件须将论著的版权页一同复印);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人员还需提交硕士(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在国外获得的硕士学位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及硕士(博士)课程成绩单(由考生攻读硕士学位所在院校研究生培养部门提供并加盖公章,也可从本人档案管理部门复印并加盖公章);

应届硕士毕业生还需提交硕士课程成绩单(由所在院校研究生培养部门提供并加盖公章)及学生证复印件(复印信息页及注册章加盖页);被录取后,须查看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并补交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同等学力考生还需提交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及硕士课程成绩单(由院校研究生培养部门提供并加盖公章,也可从本人档案管理部门复印并加盖公章)。

六、录取

1.录取工作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确保质量、宁缺毋滥”以及“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根据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综合考虑考生的科研情况和工作业绩等确定录取名单。

2.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两种。非定向就业博士生的人事档案必须转入首都师范大学,户口可以自愿选择是否迁入首都师范大学,毕业时采取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定向就业博士生的人事档案、户口均不迁入首都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就业。

3.拟录取为定向就业的考生须在录取前与用人单位、招生单位签定三方协议。

4.学制4年,学习年限3-6年。

5.体检在复试前统一进行,入学报到时进行复查。体检不合格者,取消入学资格。

6.博士生不调剂录取。

七、学费和奖助体系

1.根据教育部文件规定,2014级所有新入学博士生需缴纳学费。学费标准按上级文件规定收取,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学报到时缴纳。

2.我校自2014级博士生起实行新的奖助学金办法。新的奖助体系包括国家助学金、“三助”津贴、学业奖学金、优秀新生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人均3.5万元/学年,优秀者可获8-10万元/学年。

(1)所有学制年限内的博士生,完成各学习阶段规定学业,均享受基本助学金,额度为1.2万元/生/学年。

(2)学校按博士生在学人数的70%设定校内“三助”岗位,按劳取酬。岗位津贴为2万元/学年。

(3)学业奖学金主要奖励品学兼优、综合表现突出的博士生,奖学金覆盖率为学制年限内博士生数的70%,奖励额度为1.8万元/生/学年。

(4)优秀新生奖学金用于奖励综合素质高、学术潜力突出的新生,奖励覆盖率为当年新生总人数的20%,奖励额度为2万元/生。

(5)国家奖学金奖励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科研成果显著、社会公益活动表现突出的博士生,奖金标准为3万元/生,名额由北京市直接下拨。

(6)此外,我校还设有研究生学术创新基金、科研与实践创新基金、创业教育基金、博士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等,用于奖励资助所有在学制规定年限内的优秀博士生的学习及科研工作。

八、其他

1.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均在网上公开。报名、初试成绩、初试分数线、复试安排、拟录取名单等均可在我校研究生院网页(grad.cnu.edu.cn)查询,请及时关注。

2.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前辅导班。

3.联系方式

(1)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网 址: grad.cnu.edu.cn/

咨询电话:010-68902658,传真:010-68428574

办公地点:海淀区白堆子甲23号首都师范大学东校区教学楼A210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7-0054-01

人们在没有研究语言之前已经在言语了,人们在没有研究思维之前已经在思维了,但这种言语和思维是自发的,只有对言语和思维有了反思,人们的言语和思维才变成了自觉的。时光荏苒,犹白驹过隙。转眼之间笔者已经从一个研究生变成了培养出多名研究生的导师,毕业的硕士生已过半百,博士生近20人,指导的硕士论文有3篇获黑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多篇硕博论文获学校优秀硕博论文。反思自己20余年来走过的指导研究生的历程,的确有一些虽具普遍性但也有特殊性的体会,主要是早确定培养重点、早定题、早出成果的“三早”模式。相信对这些体会的反思和总结会使自己从培养研究生的自发状态渐入自觉状态,从而为以后的研究生培养提供一面理性之镜。

一、早确定培养重点

中国最早的大教育家孔子虽然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但也根据人的智力和学习态度把教育对象分成“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困而不学”等不同的类型,此种划分虽然包含有先验论的色彩,但也指出了人在智力和后天学习方面的差异。先秦儒家和墨家都讲爱,墨家讲的是兼爱,儒家讲的是差别爱,而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差别爱才是现实的爱。所以,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底蕴形成有差别的针对性培养思路,从而突出重点应该是合情合理的。自己所在的黑龙江大学哲学学科是一级博士点学科。由于每年本科的招生数量有限,又地处偏远,多数本科生的考研目标是国内著名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等,因此硕博的生源比较复杂,科班出身的考生较少,多数都是跨专业的学生。

面对复杂的生源现状,笔者确定了差别培养的原则,即在学生和导师互选之后即确定重点培养的对象,而确定重点培养对象的依据主要是学生的未来志向。有的考公务员,有的直接工作,有的考博或未来专注学问,后者是需要重点培养的对象。已经毕业的重点培养对象中,有的已经获得北京大学的博士学位,也有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的,从事教学科研的学生多数都已经晋升副高职称,其中一些人已经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为所在高校的学术骨干。如已毕业的博士康宇已经完成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出版3部专著,在《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文史哲》等杂志发表数十篇论文。已毕业的博士郑秋月、曹威也都承担有中国博士后基金、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并出版有自己的专著,在《哲学研究》等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他们都已经成为本单位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目前,笔者依然坚持差别培养的原则,对于将来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相信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二、早定题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例11

1.课程教学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改革“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引进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增加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协作能力。

2.制定硕士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高校要制定硕士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为培养硕士生科研能力做一系列工作。一是给硕士生设立科研导师,硕士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与科研导师接触,协助科研导师做科研方面的工作,跟随科研导师感受课题申报、调研、撰写研究报告、课题结题的整个科研过程。二是开设论文写作必修课,系统讲解选题、写开题报告、查找资料、制作调查问卷、研究方法等。三是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至少参加三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自己选题、制定调查问卷、撰写调研报告。

(二)改进硕士毕业论文的管理。

1.加强指导教师的管理。应制定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包括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条件与职责、硕士毕业生分配办法、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价办法、奖惩办法等。通过这些制度,明确哪些教师有资格指导硕士毕业论文,每位教师分配多少学生,对教师的指导质量进行评价并予以奖惩,以此促使教师提高指导质量。

2.建立硕士毕业论文各个工作环节的操作规程并实行全程监控。硕士毕业论文包括选题、开题、指导与写作、提交与评阅、答辩与成绩评定、论文资料装订与归档等多个环节。首先,学校要对每个工作环节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使教师和毕业生明确如何去做。其次,建立硕士毕业论文全程监控制度,学校或学院对各个工作环节定期进行检查,督促教师切实负起指导责任。

3.改变论文写作和答辩时间。由于毕业生大四阶段尤其是第八学期事情很多,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建议把毕业论文工作提前到大三放暑假前即第六学期期末,进行学生与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将毕业生分配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开始毕业论文的指导;大三暑假里,要求学生进行论文选题,与指导教师沟通后确定论文的题目;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确定调查提纲或调查问卷,要求学生利用大三暑假的时间进行调研,为撰写毕业论文收集实际资料;大四开学后的一两周内,组织学生完成开题报告工作;安排毕业生撰写论文初稿,年末前提交;元旦后以及放寒假的两个月时间,毕业生和指导教师闲暇时间较多,指导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集中精力指导毕业生完成论文的修改;第八学期开学的一两周内,完成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

4.加大硕士毕业论文选题的指导与审核力度。选题是硕士毕业论文的基础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毕业论文的质量。首先,指导教师要加大对毕业生选题的指导,强调毕业论文选题要与所学专业挂钩,选题要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实习单位面临的突出问题,选题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要选择纯理论研究的题目,选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选题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抽象、宜限制不宜宽泛、等等。其次,学院要加大毕业论文选题的审核力度。学生选定题目后,提交给学院,学院要组织专家对毕业论文选题的新颖性、实用性、可行性、深度等方面进行评审,要求选题不当的学生重新选题。

5.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实行首位参选制。每位教师指导的成绩最高的论文,应该是该教师指导的质量最优的论文。因此,各位教师指导的成绩最高的毕业论文拿出来参选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学校或学院组织教师进行盲审,这样可以确保每位教师指导的论文都有机会评优,盲审可以杜绝评优中的教师面子问题,使硕士毕业论文的评优工作做到公开公正,使评选出来的优秀毕业论文真正优秀。